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67

森林是我国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环保价值和经济价值。但病虫害侵蚀会影响森林生态平衡的稳定性,使森林的经济价值和环保价值受到严重的损害[1]。近年来,为保障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我国强调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坚持防治与营林协调进行,有效解决了森林病虫害问题。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本文分析了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1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1.1 害虫种类日益增多

随着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森林资源保护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然而现实却是我国森林资源近年来不断受到人为破坏和病虫害的影响。据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森林病害虫种类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35种,提升到了2015年统计的50多种,而且其种类演变趋势还有着继续增加的现象。森林病虫种类的日益增多,给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工作难度。

1.2 入侵病虫威胁加大

入侵病虫是一种生态入侵的自然规律现象。所谓生态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其所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破坏和消弱使人难以置信。据统计,我国森林生态入侵病虫典型有苹果绵蚜、红脂大小蠹、松材线虫病、枣食蝇等,这些典型的森林生态入侵病虫没有天敌,因此大量繁殖,这不仅导致了森林物种多样性减少,而且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2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问题

2.1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森林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些地区受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制约,先进的病虫害防治设备或仪器投入不足,防治手段落后。这些地区大都依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来防治森林病虫害,致使森林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严重,病虫天敌逐渐减少,使一些繁殖能力较强和具有主动传播能力的顽固病虫存活,给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重重困难。

2.2 森林病程害监测预报工作有待提高

森林病程害监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内容,但从现阶段我国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水平来看,工作水平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2]。如我国森林动态信息收集一般由y报灯来收集,但由于种种原因,测报灯的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各地区没有按时登记、整理虫子数据,没有人对病虫害进行鉴定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

3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对策

3.1 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宣传力度

林业企业、林业部门、人民群众等要认清森林病虫所造成的危害,必须加大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以争取全民参与到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工作中来。在宣传工作中要注意加大法律法规以及相应条款的宣传,认识到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尤其要加强对生态入侵有害病虫的宣传,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意识,以防患于未然,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3.2 构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机制

要完善责任体系,督促林业企业和机关成立特定部门,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实,建立分组管理机制,设立责任制。由上级带领下级,明确任务,联合防治。要确保全民参与,建立《森防病虫害目标管理责任状》的监督机制,抓好督促检查、验收工作,真正发挥森林病虫害防治责任机制的作用;加大森林病虫害工作的资金投入。各级林业部门要向上级机关争取更多的防治资金,政府应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量,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市、县级政府及林业单位也应尽力筹措资金,发挥全民力量,多管齐下,保障森林病虫害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提升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水平

要督促各林业管理部门即时准确地掌握病虫害的动态和范围,提升森林病虫害监测工作水平。要用高科技的手段来使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加强预防工作,必要时建议使用微生物农药来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要进一步规范森林植物检疫监测预报工作,加大检疫执法力度。对监测预防数据要检查及复检,并实时预测,以防止危险森林资源的有害生物通过人为活动传播蔓延。

参考文献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技术;生态建设

对林业领域的投资和建设是我国大力发展的,为了确保这一工作能够顺利展开,解决病虫害问题刻不容缓。根据当前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病虫害方面的问题,大概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了解病虫害问题的原因,能够帮助我们从根源上解决病虫害问题,再辅以科学的防御和治理手段,对解决我国林业病虫害问题大有帮助,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1病虫害产生的原因

我国目前在防治病虫害领域里所采用的技术和手段存在落后于时代的情况,很多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已不足以随着时展所变化的林业状况。防治手段的弱化导致了人们在病虫害治理方面显得无能为力的情况,而工作于林业病虫害防治领域的工作人员同样也存在技术方面薄弱的问题,林区防虫害的人员通常缺少实际性和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即便是高学历的从业人员仍存在空有理论知识而缺少真正生活在林区的经验,因此在治理上缺少灵活变通性,不能根据树木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然而矛盾的是那些生活在林区的经验丰富的人员却由于缺少系统和科学的教育而在对于病虫害问题处理上出现一些技术性错误和盲点。这正是人才培养方面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由于人们对于林业病虫害的威胁没有深刻的认识,对病虫害所带来的灾难并没有直接感受,所以这样的疏忽带来整个林业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漏洞,就算是技术上有很好的发展,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很难应用。同理,对于林区保护的预判意识在林业病虫害防治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是远超人们想象的,而这正是通常被人们忽略的一点。由于病虫害爆发时所波及范围广,蔓延速度快,很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缺少环保和预判意识往往在病虫害问题出现之后才会想起补救和治理,但是错过了最佳时机,对病虫害的防治不能起到根本上的控制。

2病虫害问题的防御

在问题未发生前做好周全的护理和准备能将林业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减小,后期病虫害爆发时也较为容易控制。在播种前就要对树木种子进行检查和挑选,质量优良的种子通常是子粒饱满,外形圆润的。这样的种子对于日后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会比劣质种子更强,通过优良选种将病虫害威胁降至最低。在育苗阶段就要注意对病虫害的产生进行预防,避免在日光不足或土壤粘稠厚重的苗圃培植树苗,肥沃优良的土地是保证树苗成长的重要条件。苗圃地的卫生清洁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树苗周边的杂草,生病的树苗和凋落的植物体进行及时的清理,不要留在苗圃区域内,避免由于长久堆积而产生病菌腐蚀物等,同时杂草也对树苗的营养吸收起到阻碍作用,通过保持苗圃周边的清洁环境来降低虫害侵蚀树苗的可能。最直击问题核心的方法是对害虫进行提前治理。具体方法可以将害虫喜食的植物种类在距苗圃有一定距离的地方种植,以此将害虫引诱到被种植的植物周边,远离苗圃降低危害,接下来在害虫的活动区域撒下治理所需要的防治药剂,或者进行集中的人工捕杀,争取在病虫害未发生的时期开展预防工作。这些关于林业病虫害的预防手段对于整个林业建设起到了保护作用,为病虫害治理工作分担一部分重任,减轻了病虫害爆发时的波及范围和伤害程度。

3对病虫害的治理

病虫害治理是林业病虫害问题出现时所要采取的最关键行动,林业工作者已将多种类型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方法放诸于实践应用。大体可以用生物化学和物理三种类型方法进行治理。其中化学治理方法是我们主要采取的措施,也是见效速度最快、消灭害虫最彻底的方法。化学治理方法主要是以释放药物来达到杀虫目的,在施放药物前首先对所需治理区域进行大范围检测,确保不漏掉有害虫出现的区域,在所需要杀虫的区域形成一个标准范围,继而将杀虫剂杀菌剂等药物投放使用。这样的方法通常见效快,力度强,范围广。同时兼具有科学性和药物性。化学治理方法往往应用于害虫泛滥成灾的林业病虫害灾区,在并不严重的虫害林区最合理的是采取物理治理措施,也是我们生活当中最常见到的一种方式,如在患有虫病的树木躯干涂上防止害虫产卵以及消灭害虫的涂料。或者使用物理工具人工捕杀害虫的成虫与幼卵,亦或是将树木躯干蒙上塑料布防止害虫上到高处,物理防治害虫的方法危害性小,采取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来对害虫进行捕杀和防治。在病虫不严重的地区的收效很快,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获得了科学家和人民普遍认可的最理想方式是采取生物技术防治。虽然这种防治技术至今不能达到普及,不过这一理念应该是我们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当中竭力追求的。微生物的防治方法对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不仅能起到巨大的作用而且所产生的副作用不会像化学防治方法那样难以消除。微生物防治方法是通过将很多昆虫体上带有的抗生菌或真菌等微生物加以运用,这些微生物足以治理如天牛等带有病虫害威胁的昆虫。或者通过生物学知识找到为害虫类的天敌来对其治理。比如啄木鸟灰喜鹊等鸟类以昆虫为食,将这些鸟类放在饱受灾害的林区当中,不仅能对解决病虫害有所帮助,同时也有利于维持鸟类生活环境的和谐。再通过人工养殖或协助手段帮助鸟类产卵和筑巢,便可以在不污染环境不释放有害气体的前提下对害虫进行治理,同时比较于物理治理方法的优势在生物防治技术取得了双赢的效果,不仅能治理害虫同时也能对益鸟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保护作用,生物治理林区病虫害方法是生物科学应用于实践的一次成功尝试。病虫害的治理工作是所有环节当中最应加大力度提高警惕的重要环节,病虫害能否成功的控制和治理,往往取决于治理方法选取是否得当,治理效果是否符合预期目标,治理的后续工作安排是否妥当。

4结论

在病虫害问题的处理上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有所区分,科学应对。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措施,在种植树木的初期进行提前防御,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人员的专业素质,丰富他们的应对经验。在病虫害治理阶段则大力提倡采用生物防治技术进行,以最符合生态环境自然法则的办法来对虫害进行治理,做到既保护了环境又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分析病虫害的成因和治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林区建设,帮助促进林业工程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作者:董晶 单位:黑龙江省拜泉县长春镇政府林业站

参考文献: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系统工程

一、影响和导致森林病虫害出现的原因

1、缺乏专业系统的监控体制

没有完善的监控系统与合理有效的布局来展开工作,在灾害出现时无法以最快速度去进行救治,在防灾方面也是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资金的不足使得整体防灾救灾的水平低下,在设备上不能与先进地区保持协调一致;在灾害发生时不能有效的解决,出现浪费大量资金却没有将灾害解决的情况。对病虫害的预防工作没有予以高度重视,没有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相结合;忽视了森林病虫害的危险性,使防治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

2、对天然树林的滥砍滥伐严重

林业的发展核心就是加工树木木材,肆意的对树木进行砍伐造成天然树林已经严重流失,很多地区天然树林的数量与质量都出现下浮的趋势,林业的植被破坏严重,失去了原有的形态和结构;没有了坚实的基础,树木就失去了成长的区域,这样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病虫进入到森林中,侵蚀大量树木,重则引发虫灾肆虐,轻则危及树木的成长质量。

3、病虫害的传染

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大部分的病虫害都是通过其他带有疫情的虫传染来的;病虫害主要是由于在虫灾区域被扩散,有些带有严重疫情的生物最初是在国外的树林作物中出现的;引进国外的树林产品对我国造林工程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出现虫灾问题之后,我们就要严格控制对引进树种的质量,避免出现带有疫情的树种进入到造林过程中,出现虫灾传播现象。

4、过量的使用化学制剂

我国的造林工程中,对防治虫害的技术缺乏创新,一直引用传统的技术成果,使用大量批发的化学制剂对树木进行喷洒,第一次喷洒时可以在根本上对病虫的繁衍有所控制,随之而来,病虫已经增强了抗药能力,在对其进行喷洒也没有任何的作用,还会导致树林受到化学药剂的污染,出现大幅度的破损情况。这就要求在对病虫的农药研究上有所创新,借鉴国外典型林业工程中防治虫灾的经验,加以研发新型技术,在对病虫的治理上,做到较少化学药剂的加入,不允许在消灭病虫的基础上出现破坏森力资源的情况;寻找出与林业特征一致的治理药剂,提高防治效率。

二、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在森林资源的耗损中,森林虫害占大幅的比重,从经济方面计算每年的损失至少有数十亿,从生态环境上看破坏程度更是不能估计的,大量树林被虫害的侵蚀,出现不完整的植被群体,随之就会导致更多的树木被传染遭到破坏。因此加强对病虫害的控制是建设生态的主要工作,相关机构和部门都要明确职责,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对病虫害的侵蚀降低到很小的程度,要实行的方案有:

1、对森林植被的检查和预防

检查植被是避免森林资源受危害作用大的病虫侵蚀。对进行检查的区域加以控制从种子、幼苗和其余木材的运送上做到监管和处理,保证进入到种植区域的作物都是安全健康的;运用科学技术对病虫严格审查,与天气状况、当地种植环境相结合,判断是否有病虫出现,要在病虫出现的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2、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

对待森林的病虫害我们要预防为主,并辅以有效的治理,生物治理则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生物农药。

3、昆虫病原细菌

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是我国工业化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物农药之一,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和其他森林食叶害虫的防治。

4、昆虫病原真菌

在森林害虫防治中,以白僵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我国南方许多省份,利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在松毛虫低虫口密度下施放白僵菌,实现有虫不成灾,同时,还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等蛀干害虫。设施建设不完善,防治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一些重大、危险性病虫害因缺乏防治技术,导致防治效果不佳,效率不高。

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现行基层服务体系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相关资源普遍短缺。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工作责任制,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急需补充,对于有害生物引起的责任,也没有明确的惩罚规定。

三、对森林病虫害的主要对策

1、加强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从减轻危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此,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

2、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体系

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健全预测预报网络体系。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

3、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提高防治工作科技能力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持。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组织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战略、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等研究,着力解决监测预报、快速检疫检验、天敌繁育、病虫害评估、无公害防治等技术难题。

4、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突出抓好病虫害防治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要点

0 引言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漫长的生长周期内,它会遭到火灾、病虫害、雪压、冻害、干旱、风沙、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乱砍滥伐、肆意毁林开荒等人为因素的破坏,使森林资料大幅度消减,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生产的发展,并使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着人类和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其中,病虫害对林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着重讨论一下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要点。

1 导致林业病虫害的主要因素

1.1 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近年来,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80年起至2010年,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42%。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35%,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1.2 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1.3 人为传播加剧

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1.4 不合理使用农药

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2 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要点

2.1 全面提高防治成效

认真总结杨树蛀干害虫、森林鼠害等防治经验,研究制订防治技术方案。组派工程技术人员深入防治第一线,解决防治难题,加强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力争每个工程在关键技术上都有新突破,在治理成效上有较大提高。按照森林分类经营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防治投入和责任新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森防行业特点的防治责任新机制。全面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组织力量开展松材线虫病预防工程及杨树食叶害虫、松蚧虫等国家级工程治理项目的筹备工作。实现以国家级工程治理项目为龙头,分层次大力推进森林病虫害的工程治理。抓好面上防治工作,防止没有治理工程支撑地区其他病虫害的大发生。要宣传推广工程治理项目的成功经验,指导面上的防治工作。

2.2 建设监测预警体系

加大测报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认真执行病虫情联系报告制度,适时辖区内的病虫鼠情预报。加强测报数据的质量管理,保证数字的准确性、传递的时效性。提高对危险性、潜在危险性和外来病虫害的监测,完成制订杨树食叶害虫等主要测报对象的测报点监测办法;组织制定森林病虫害灾害类型、灾害分级标准。

2.3 查找不利因素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害生物疫情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增加了林业病虫害防控的难度,当前,资金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财力投入机制和重大疫情资金储备机制还不够完善。专业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广大农村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虽然前期主管部门已组织过多期培训,但与基层实际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科学防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生物制剂和天敌应用面积虽在逐年提高,但因资金保障不足、生产规模小、成本较高,影响了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林间天敌种群没有完全形成,还不能形成自然控制力,特别是在生物天敌繁育基地建设方面,由于受到资金不足、市场运行不畅等因素的影响,功能和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预测预警网络有待进一步延伸,远程监控预测手段缺乏,现有装设备的预警、监控能力还仅限于某些重点区域,并且有些设备科技含量低、预测效果差。

2.4 创新防控机制

抓好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不仅是保护林业资源、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迫切需要,而且对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林业部门要把病虫害防治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建立和完善防控兼备的体制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形成群防群治的防控机制。从当前主要的防控手段来看,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广泛参与,仍是一项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因此,要进一步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防控工作,在防控第二代、第三代美国白蛾的战役中,形成联防联治、群防群治的防控局面。加强专业培训,不断壮大基层专业骨干队伍。病虫害的种类不同,它们的生物特性和危害程度各不相同,与之对应的预防措施和防治手段也不一样,如果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就容易出现病害和虫害不清、杀虫剂和杀菌剂混淆、防治时期不当等问题,甚至会因擅自使用剧毒农药造成树木损伤和环境污染,特别是更会造成大量生物天敌的死亡,严重破坏自然界的生物链,对今后的虫害防治留下隐患。由此可见,加强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各级要把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作为推动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举措,认真抓好落实。坚持科学防治,充分发挥生物天敌繁育基地的科研功能。在诸多虫害防治措施中,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由于具有生态防治特性,已在各地广泛运用,如天敌防治、黑光灯诱杀等,都是利用了害虫的某些生物特性来灭杀害虫,不仅解决了农药喷洒带来的污染问题,而且成本低、用工少、效果好。因此,政府要继续加大科研和推广力度,并扶持生物天敌繁育基地搞好后续建设,充分发挥其宣传、教学、防治、科研等多项功能。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病虫害防治一直是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林业病虫害防治要以系统工程和可持续控制为指导,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防治与营林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依法防治,倡导群防群治,依靠科技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分类指导,从调节生态环境入手,将林业生产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综合起来,以病虫害监测为基础,有机地协调林业措施、抗病虫品种、检疫、化学防治等各种防治手段,将病虫害的发生长期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以期达到用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有效遏制其扩散蔓延的目的。

【参考文献】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关键词] 病虫害 树种养护 防治 发病率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98-01

一、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树种的病虫害率逐年升高,病虫害问题显得十分严重,人们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相关部门也并未对此提高关注,我国林业产业的病害率也日渐低下,由此导致我国每年林业损失数亿元。本文从科学理论出发,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理论和经验,就我国林业病害虫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为中国林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

二、林业树种感染病虫害的原因探讨

我国林业树种发生病虫害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主要原因总结如下:

(1)人们预防知识淡薄,林业树种病虫害预防观念相对落后。在人工造林时使用单一的树种或是单一系号进行造林,出现纯林现象,这样的选取树种的方式造成在物种结构上植物群落比较简单,生物的多样性自然也降低,从而使人工造林系统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也降低。

(2)引进新树种时的考虑欠缺。如果在引进树种时,树种如果在当地不适宜生存或是种植,就很容易产生林叶树种病虫害问题。

(3)政府缺少对林业树种的集中性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也慢慢认识到对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天然林的保护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开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问题,对于天然保护林工程的政策和技术规定的很多地方理解不够彻底深入,使得在执行时会出现误解和偏差,更甚者对于天然林的经营管理活动完全抛弃了,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森林卫生健康状况发生恶化,病虫害也随之而来。

三、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我国病虫害的种类复杂不一,其种类多种多样,所以对树木造成的伤害也不见相同。下面介绍了我国常见的几种病虫害病,并对其的防治方法进行了介绍。

3.1根腐病

根腐病,是由于根部腐烂,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最后全株死亡。主要表现为整株叶片发黄、枯萎。一般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5月进入发病盛期。根腐病绝大部分发生在林业树木的新生的根部。刚开始发病时颜色显浅褐色,随着树木的逐渐长大,树木的颜色也会逐渐加深,林业树木的皮层组织也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这类病害在幼苗初期并不会发现有很明显的患病现象,在最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林业树木的死亡或是树叶的脱落,很大或者是很粗的树木得了这种病以后,患病的位置虽然很挺拔,但是树干上多多少少会有一点树脂类的物质。反而很小的树得了这种病以后,开始皮层组织会先慢慢变得很软,然后开始慢慢腐烂,也有可能出现树木枯萎现象。对于这种病的预防一般采用改善移栽技术水平的方法。发病后也及时对植物根部浇灌瑞毒霉之类的治病药物。

3.2蚜虫病

蚜虫病腹部有管状突起,蚜虫具有一对腹管,用于排出可迅速硬化的防御液,腹管通常管状,长常大于宽,基部粗,吸食植物汁液,为植物大害虫。蚜虫病最常发生在一年之中的春天,一年最早的事发生在三月初或是三月中旬,蚜虫病最严重的时候应该在每年的4、5月份,这时候蚜虫就会把自己的卵留在树木的树梢上面或是新芽处,发生这种病以后逐渐会导致树木枯黄,有时候严重的时候会影响树木的生命。对于蚜虫病的预防方法一般是:①、在冬天把带有卵的枝叶剪掉;②、也可以在新芽处喷射一定量吡虫啉类的药剂。

3.3叶斑病

叶斑病一般是一种寄生关系,叶斑病的病菌常常会在寄主的升上过冬,这种病最容易在气温特别高的环境下发生,而且在多雨的季节会加重这种病的发病率或是病情。这种病的病发初期其颜色常是褐色的一点一点的斑点,随着病情的严重,逐渐扩展成红褐色的圆斑点,然后植物的色斑周围的颜色会逐渐退却。最终导致植物枯黄或是死亡。对于这种病的常用的防治方法是:定期用剪刀减去带病的植株或是枝叶,并且要学会常常喷洒一定的药物进行治疗。

3.4叶枯病

叶枯病,这种病刚开始发生的时候,植株的叶面会有一些黄绿色的小斑点,随着植株叶枯病的严重,斑点逐渐增大,进而连成一片,斑点的边缘呈现紫色状,最后会发展成为黑色的小点。对于这种病的防治方法是:①、树种的选择性要明确,即选择抗病性比较强的树种;②、用药物在植株幼小时进行预防治疗;③、随时要用剪刀减去带病的植株或是枝叶。

3.5介壳虫

介壳虫每年大概发生2--3次左右,在不通风或是阳光透射度不好的地方最容易发生介壳虫病,这种病一般发生在树木的枝叶上面,发生这种病以后会导致树木生长的状态不良,长势越长越不明显。最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树木死亡。这种病的一般防治方法是:①、平常对树木的保护程度;②、通过提高通风情况和改善透光程度来治疗预防;③、利用人工剪切或是药物喷洒来预防。

四、 多样性病虫防治措施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多种多样,包括和涉及了林业树种生长的各个阶段。以下是就多样性病虫害提出的几点防治措施:

(1)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林业树种病虫害防治方针。充分利用城市植被的多样化来保护和增殖天敌,抑制病虫害。

(2)国家或个人在引进和输出种苗,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植物检疫法和有关规章制度和体系。

(3)应该按时准确的做好林业树种病虫害的记录,积极做好病虫害预防工作,制定长期加短期的病虫害防治计划。

(4)努力提高社会公民对林业树种病虫害的认识度和关注度,如果发现危害严重,且大面积发生的,公民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进行处理或是及时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5)加强林业种植和养护管理,夏、秋生长季节应适量控制氮肥,不宜过多,反而应该增施磷、钾肥等必须行元素,做好废弃残枝的回收,摘除有病害虫枝,挡风、遮光的长枝;对病叶、病枝、病根、病株应及时集中销毁。

参考文献

[1] 吴德平,卞黎霞,龚宁等.崇明林业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2):119-126.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病虫害生物防治;管理探讨

1引言

病虫害生物防治和管理工作是现阶段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实行不同的处理措施是现阶段相关林业部门考虑的关键,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重视。

2我国林业病虫生物灾害概述

2.1我国林业病虫生物灾害现状分析

林业病虫生物灾害是指,树木等自然资源受到病虫等生物性灾害的破坏,进而影响树木的生长,甚至出现大规模的死亡现象的一种灾害现象。根据病虫生物灾害的来源不同,可以划分为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外来林业有害生物这两大种类,本文将分别对其进行阐述。对于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来说,是指在我国林业部门进行检疫的过程中发现的在我国境内产生的病虫灾害生物,由于其产生于我国,因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相对较强,且具有非常强的传播性,因此对其进行彻底的治理是非常困难的。对于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来说,其主要指的是从国外传播到我国境内的有害生物,由于其产地是国外地区,因此大部分对我国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治理起来也相对比较简单。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这两种病虫生物灾害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式,并严格防止其传播,在大部分地区都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但是仍有少部分地区,不仅不能达到有效地抑制,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亟待解决。

2.2林业病虫生物灾害的种类分析

根据现阶段我国相关林业部门对林业生态结构的一系列调查研究,将现阶段存在于我国的病虫生物灾害初步总结为100种甚至更多。目前,我国相关病虫灾害的检测部门已经能够对发现的病虫灾害进行实时的监测,同时对其发源地和发源原因进行详尽的分析,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解决措施。

3针对现阶段我国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与管理探讨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止与管理的工作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的防治管理案例,将其相关措施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是现阶段在我国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与管理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其主要是利用生物手段去对病虫害问题进行治理,具体来说也就是所谓的“以鸟治虫、以虫治虫”等等,根据不同病虫害的特性,利用其天敌对其进行消灭。随着现阶段我国生物科技的不断发展,相关科研部门还研制出了利用生物有机体对病虫害进行治理,例如:相关林业科技部门研制出了针对松毛虫的黑蚂蚁生物防治手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生物防治法的治理力度相对较强,同时也能根据不同的病虫害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现阶段在我国应用相对广泛。

3.2林业基础技术防治

林业基础技术防治主要指的是在进行林业苗圃种植时,根据该区域土质的特点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事先对土壤进行消毒。同时,在种子的选择方面根据病虫害的情况进行严格地挑选,尽量选择那些抗虫害能力相对较强的种类。在进行种植之后,需要相关部门定期安排人员对苗圃卫生情况进行治理,对杂草和枯叶现象进行及时的清除。除此之外,很多地区由于对抚育伐的时间没有进行合理的调控,导致病虫害在这一过程中迅速滋生,并逐渐蔓延,严重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还需要根据林业和苗圃发展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抚育伐计划,并采取一定的防虫措施。根据现阶段我国苗圃及林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在其实际的工作中,病虫害生物一般比较容易出现在干枯和水分含量相对较大的树木之中,这种环境下细菌滋生相对较快,因此病虫害繁殖能力也相对较强。对于这一部分的治理措施来说,一般会采用砍伐和焚烧的形式,直接切断整个病虫害生物的传播源头,对其进行彻底的治理,但是由于其杀伤力和规模相对较大,且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因此一般情况来说不提倡这种做法。

3.3化学防治法

对于化学防治措施来说,其主要是利用化学农药产品来对病虫害生物进行消除工作,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病虫害生物的化学防治法进行调查,将其具体的种类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其化学防治法中较为常见的就是药物喷洒或者喷雾剂的形式,工作人员将化学药品稀释,利用喷雾剂等设备对病虫害地区进行喷洒,进而达到消灭病虫害生物的作用,这种模式应用起来较为简便且喷洒范围相对较广,效果非常良好,因此在现阶段已经开始大规模进行使用。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化学防治法就是人工涂抹、撒布和包扎等,这些方式一般都在一些经济和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应用,相对来说耗费人工,且效果并不是十分良好,相关林业部门并不是很提倡该种形式。一般来说,只有在一些极其贵重的树木和植被的病虫害生物的防治中才会对其进行使用。

4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当下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病虫害生物防治和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对未来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

作者:李琼 单位: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林业局永定林业站

参考文献:

[1]冯莹,黄茂俊,许少嫦,等.浅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工作[J].广东林业科技,2012(02).

[2]郭丽洁.陕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3]杨利娜,惠会峰.林业的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9).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

0.引言

林业病虫害种类繁多,某些种类在一定条件下危害严重。病害和害虫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如干部害虫松褐天牛是传播松材线虫病害的媒介昆虫。病虫害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防治的目的就是使其在系统中处于相对平衡,以保护和发展林业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本文着重探讨一下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林业病虫害的诊断方法

1.1症状观察

林木得病后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症状。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在寄主患病部位表面有明显的粉状物、霉状物或子实体,由细菌、病毒、线虫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病害在寄主上亦有斑点、丛枝、流胶、腐烂、枯萎等症状。由土壤缺乏某种元素、气候环境条件不适合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性病害不出现上述症状,受害林分中的林木往往表现均匀一致的叶片边色矮小等症状。由昆虫为害的树木,其叶片上有明显的缺损,枝干有坑道、蛀孔或蛀屑,即使蚜虫、介壳虫、螨类等刺吸性口器造成的褪色、卷叶,也可籍助于手持扩大镜在树上找到虫体。

1.2林间分布判断

林间病株的分布暗示着相应的各种病因可为诊断提供分析的线索。由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病害发病初期为点片状,零星分布,健康树和病树混杂存在。由环境条件不适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在某种树上表现的症状相同,病株在林间成片发生,树木受害均匀一致。如林缘发病严重,表明邻近有病害的侵染源或虫源,因此要调查邻近的作物、树木上的病虫害。此外,必须了解林木的种源、栽培管理过程中的技术环节气候是否反常等情况,以有助于病虫害的诊断。当然,确切的诊断还必须采集标本进行室内分析,通过显微镜镜或解剖镜仔细观察,进行病原或病害名称鉴定,病原物还有进行分离培养和人工接种试验等,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2.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手段

2.1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这种方法又称为植物化学保护。优点:(1)收效快,防治效果显著。它即可以在病虫发生之前作为预防措施,以避免,减少病虫的危害,有客在病虫害发生之后作为补救措施,迅速消灭病虫的危害。(2)使用方便,受地区及季节性限制小。(3)可以大面积使用便于机械化。(4)杀虫范围广,几乎所有病虫均可利用化学来防治。(5)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远距离运输且可长期保存。化学防治又有一定缺陷:1)多种农药毒性大,有的有积累。2)容易杀伤天敌和其它有益生物。3)反复使用一种农药防治某种病虫易产生抗性。化学防治法有优点,也有缺点,要防止片面扩大其优点,又要防止片面强调缺点。总之,把化学防治与其它防治方法相互协调配合使用。同时应注意科学用药,安全用药。

2.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包括:(1)利用微生物防治。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如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真菌),苏云金杆菌各种变种制剂防治多种林业害虫(细菌),病毒粗提液防治蜀柏毒蛾、松毛虫等(病毒),5406防治苗木立枯病(放线菌)微孢子虫防治舞毒蛾等的幼虫(原生动物),泰山1号防治天牛(线虫)。(2)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最常见有赤眼蜂、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肿腿蜂防治天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3)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这类天敌很多,主要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鸟类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捕食害虫的不同虫态。鼠类天敌如黄鼬、猫头鹰、蛇等,节肢动物中捕食性天敌有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外,还有蜘蛛和螨类。

2.3应用Bt防治

Bt是一种广谱性细菌杀虫剂,能防治上百种害虫,对鳞翅目害虫特别有效。并且对人畜安全,对植物无药害,不伤害天敌。目前国外生产应用Bt逐年稳步增加,北美防治舞毒蛾的面积达130多万公顷,占实际防治面积的48%,东欧国家也都注重发展Bt杀虫剂防治森林害虫。我国实现了产品标准化,在总体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微胶囊Bt原粉和微胶囊悬浮剂两个剂型对马尾松毛虫等10多种农林害虫都有明显杀虫效果,用药量1500-2250g/hm2情况下,毒效提高20-30%,林业部确定为重点推广成果。由于世界知识经济和环境时代的到来,生物杀虫剂取代化学杀虫剂为主的防治技术已成必然。

3.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策略

3.1构建病虫害预测体系

病虫害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3.2强化营林管理工作

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

3.3积极开展综合治理

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如菊酯类农药毒笔、毒绳触杀松毛虫以及氧化乐果等涂环内吸防治松毛虫、松干蚧等,这些方法既能杀虫又能保护天敌。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人工造林面积的逐年增加,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也日益繁重。因此,我们必须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黄延安.林业病虫害原因及防御措施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4.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植物病虫害防治;制作;教学效果;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64-03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园林本科专业植物生产类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诊断能力、危害程度和发生规律的调查能力以及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能力等,一直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多媒体课件被广泛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和科学合理的应用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为进一步提高《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并将其建设成校级优秀课程,精心制作该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和提高课件课堂应用技术是重要途径和方法。笔者依据金陵科技学院园林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明确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课件开发软件及课件类型――课堂演示型课件,[1]精心收集、制作课件所需文字、图形、视频等材料,课件设计坚持直观生动、易操作、可创新并具科学性的原则,制作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1套。该套多媒体课件已在园林本科专业《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课堂教学中连续使用超过3届,较好激发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以教师为主体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课堂教学中,课件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提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件内容素材的准备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面向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该类人才应具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较广泛的知识面、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较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根据应用型园林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课件内容应更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课件内容应紧紧围绕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应用和成熟技能的实践,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类型等实际情况,以确保培育出来的人才能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因此,该课程的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该门学科学习方法和专业技能应用的指导上,以及知识转化能力的培养上。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课件内容素材的准备成为实现该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

1.文字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主要由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和有害生物治理等3门学科的内容组成,专业术语多较难掌握,植物病虫害种类的识别诊断方法、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调查方法以及病虫害防治理论和措施等较复杂难于理解。课件文字内容主要包括有关专业术语、技术方法、防治理论及措施等陈述性文字,对专业术语和技术、理论等的解释性文字,以及生物学名等几大部分。专业术语、技术方法和防治理论及措施是文字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例如触角、口器、藏卵器、昆虫分类方法、植物病害病原的镜检方法、综合防治理论、物理防治等术语。其次是对专业术语、理论的解释性文字,如利用柯赫氏法则对植物病害致病性病原的验证过程等。这些文字应尽量简练并是必须使用的。课件中常涉及的大量生物学名也是文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文学名一定要准确无误,并附有正确的拉丁学名,如桑天牛(Apriona germari)。此外,根据课时安排,每节课件中可适当对该节重点、难点进行阐述,给出课后复习题等。课件中文字性内容尽量做到少而精,尽量避免将教材或讲义内容大段使用,使课件教学变成课堂上大家一起阅读浏览教材,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2.图形、图像

图形、图像给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中许多专业术语、技术方法、理论等更为清晰明了的解释,非常直观,便于理解。课件中应用的图形、图像主要包括:虫体和器官形态结构图、病原形态图、昆虫虫体及危害照片、植物病害照片、植物病原显微图片、防治器械结构图及防治现场照片等。虫体和器官形态结构图和植物病原形态图可在大量相关专业资料中选出,或人工手绘获得。昆虫虫体及危害照片、植物病害照片、植物病原显微图片、防治器械结构图及防治现场照片等图片材料可通过互联网、各类相关专业性图谱资料获取部分,但更多的则需在较长实验教学和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制作积累。昆虫形态识别的细微特征、植物病原形态特征等必须通过显微摄影技术来获取图片,如瓢虫科昆虫后足跗节的假3节、紫薇白粉病无性态病原形态图等,再经图像软件加工后用到课件中。

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因气候、植被、地形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各地区植物生产和销售状况也会影响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程度。因此,植物病虫害种类的相关图片应以收集当地园林植物上常发的重要种类为主,如江苏省常见园林植物病害、虫害主要有日本龟蜡蚧、星天牛、月季黑斑病、紫薇白粉病等等。

3.动画、视频

针对某一过程或现象,可使用动画、视频等举例说明,更加生动。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孵化、羽化、蜕皮、变态、担孢子的形成、锈菌生活史、杀虫病毒的杀虫机理等等。此类材料部分来自互联网上的视频资源,部分自行录制编辑而成。

4.声音材料

适当选用些背景音乐,配合教师的音色特点,可突出教师的讲解。

二、课件的制作

1.制作软件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课件系统开发需求的增加,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不断推出,这些软件可分为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制作软件和多媒体素材编辑合成软件两大类。其中,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制作软件包括:WPS和Microsolft Word等文本素材软件,Adobe Ⅱ Illustrator、Firework、AutoCAD、CorelDRAW等图片素材软件,Potostudio和Photoshop等图像采集和制作软件,还有音频素材、动画素材、视频素材软件等等。多媒体素材编辑合成软件主要有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FrontPage、课件大师、几何画板等。[2,3]这些软件又可分为单机课件制作软件和网络课件制作软件,如Authorware是一个单机课件的制作软件,而FrontPage是一个网络课件制作软件。一套课程教学课件的制作往往需使用多种制作软件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可根据对课件制作软件功能的了解程度及教学科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资源等,合理地选择制作软件,使制作的课件达到最佳效果。课堂演示型课件目前使用较广泛的素材编辑合成软件为PowerPoint,它是一种操作简便,界面友好,配套模板、素材丰富的电子幻灯片制作软件,主要用于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件即采用该软件制作生成。此外,Authorware也是植物保护类课程课件制作中常用的多媒体软件。[4]

2.课件的制作

根据《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依据各章节教学内容的不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课件主要由6章组成:园林植物虫害基础、园林植物害虫识别、园林植物病害基础、园林植物病害病原诊断、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与方法、重要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等。课件设计制作包括对课件封面和各章节内容界面进行版面设计、显示方式设计、颜色搭配设计、字体形象设计和修饰等。每一界面均含有相应章、节的标题信息,并使教学内容、标题、按钮等固定在某些区域,便于操作与观看,逻辑严谨,条理清楚。每一界面文字内容尽量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文字字号尽量大,多采用宋体。对于关键性的标题、结论、总结等,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字形和颜色加以区别。文字颜色以暗色为主,背景颜色以亮色为主。界面中图形、图像内容应准确、清晰,亮度、对比度恰当,重点观察内容可采用箭头或其他图形突出显示,并逐级放大,每张图形、图像都附有简洁的文字说明、图标及出处。视频、声音等均使用动作按钮,连接到相应术语、原理的文字处。整套课件各章、节、标题的字体大小、颜色、位置统一,音乐的节奏与教学内容相符, 返回方式统一, 按钮风格及背景颜色等也基本一致,浑然一体。

课件以教学大纲、教学进度为依据,编排各课时课件。每课时课件列出重点内容,每次课结束时给出小结。课件封面包含课件名称、课件作者、制作时间、版权等基本信息。封面下及各章标题后均设有导航界面,给出章节的内容标题和学时数,并使用超链接分别与各章节内容相连接。

制作课件时应避免出现“单一化”、“文字化”、“过量化”等现象,也不可过于追求“系统性”,集板书、过程、练习为一体,形式单一。界面还应避免过于花哨,影响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关注。

三、课件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课件虽有助于扩大课堂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教师的体力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但若应用不当,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仍是教学的主体,而多媒体课件应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所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应淡化教师的作用,应尽量避免教师成为简单的传播员、解说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调整课件的相应课时。针对重点、难点等不易掌握的知识点,可根据学生课堂掌握情况,利用超链接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讲解或适当取舍。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也不可一味追求真实再现,使之成为现场观摩课,而应适当引导,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总之,只有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5]才能相得益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在连续多年的教学中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该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方面与该课件内容的精心选择和制作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就决定于教师对植保类课程的特点是否掌握,是否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是否掌握教学规律能科学合理运用该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优点很多,但一旦使用不当,如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重点难点不突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存在误区等,课堂教学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精美的、带有艺术性的课件制作,再加以科学、合理的讲解,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小彬.多媒体课件软件的对比与选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21): 32-33.

[2]穆强,刘宪.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特点与分类[J].实验室科学, 2006(5): 78-79.

[3]郑阳梅.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比较与选择[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6): 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