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涵洞施工总结

涵洞施工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涵洞施工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涵洞施工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铁路涵洞;防水;补漏

永煤集团铁路运输处(以下简称永煤铁运处)于1994年正式开通运营,线路全长118.6km,主要承担整个矿区的煤炭外运,永城市地方货物(到、发)运输经营,以及陈四楼矿和新桥矿职工通勤任务。永煤铁运处拥有大小涵洞共12座,其中个别涵洞出现漏水、积水现象,对涵洞本身的功效以及行人的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涵洞的施工防水设计

(1)沉降缝防水设计。在沉降缝的防水设计中,主要是对基础和涵身两部分分别作处理。对于基础部分,可以用1:3掺加膨胀剂的水泥砂浆对沉降缝进行填充。对基底以上沉降缝的防水处理可参照下面施工缝处理方法。(2)施工缝防水设计。涵洞施工缝包含预制顶板与涵身的接缝以及涵身的施工缝和预制顶板间的拼接缝。涵身的施工缝可以填塞沥青麻絮进行防水处理,由于通道内测对外观要求较高,因此通道内测需用防水砂浆钩缝深5cm,钩缝砂浆顶低于表面1mm~2mm,而外侧防水可采用二毡三油防水层。预制板与墙身及预制板之间的施工缝可以填充防水砂浆,外侧敷设二毡三油防水层。(3)防水材料的选择。对防水要求较高的涵洞要采用防水混凝土。对于钩缝,一般用防水砂浆进行填充,其原理也是利用体积的膨胀来提高填充密实,从而增强其防水性能。(4)防水层设计。目前涵洞防水层设计主要形式有两种,涂刷热沥青和防水混凝土刚性防水层。对于涂刷热沥青工艺,应先在各种钢筋混凝土涵洞基础以上的涵身及端墙基面上涂冷底子油,然后再在其表面涂刷2层热沥青,每层厚度1mm~1.5mm。当涵洞的防水要求较高时,就需要在涵洞顶板铺设2cm防水砂浆或4mm~6cm厚防水混凝土。由于涵洞整体变形产生的不规则裂缝可能造成刚性防水的失败,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多加注意,以防达不到预期的防水效果。

二、涵洞防水失效的原因

(1)设计不合理。涵洞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施工地点有较高的地下水位或者丰富的泉眼,加之涵洞的基底处理方案和措施不完善,致使涵洞的基底和洞口铺砌冒水。(2)材料选择不当。防水混凝土、沥青、油毡等都是涵洞防水施工过程中常用的材料,它们都有着很好的防水效果,但由于材料使用上的不合理或者本身性能的局限性,容易造成防水的失败。(3)施工原因。防水施工是整个涵洞防水的重中之重。在施工过程中,防水混凝土配比或施工不合理,而导致防水能力下降;沥青麻絮熬制温度过高使沥青老化散失粘结力;需要黏附防水材料的面层没有彻底清理,导致两者之间粘贴不密实,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生脱落,失去功效。(4)养护原因。养护时间、温度、湿度都直接关系到混凝土性能的好坏,此外,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造成混凝土表面裂纹形成的重要因素是风。

三、涵洞补漏措施

(1)翻修加固。对于纵向漏水较为严重的涵洞,应该采取整体拆除翻修,重建新涵洞。但是会出现土方开挖量较大,耗时耗力等情况。(2)涵洞内加固。对于涵洞结构损坏不是很严重,外壁防漏效果较好,渗漏较小的情况,可以用化学材料修补或重新抹面,勾缝破损处。当以上措施不能解决涵洞内部漏水量大的问题时,就需要在涵洞内壁预制一个混凝土U型槽。(3)注浆补漏措施。一是洞外注浆。沿涵洞的中心线方向,在涵洞两侧的翼墙上布孔,从翼墙上钻孔注浆,充填涵洞外壁与坝体之间的纵向渗漏通道,从而达到防渗补漏的效果。二是洞内注浆。当涵洞的完整性较好,墙体较厚且具有足够大的内腔尺寸时,可以将钻孔布置在洞壁的各漏水点,水泥浆液在注浆机强大的压力作用下,沿漏水通道逆水流方向而上,将漏水的缝隙填充,等到水泥浆凝固时就可以达到防水补漏的效果。

由于永煤矿区铁路不断发展,铁路涵洞也在不断的增加,为了保证人身安全以及线路的稳定,因此就需要我们在涵洞的防水设计和后期的防水补漏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通过对涵洞防水设计的论述,造成铁路涵洞防水失效的原因的分析,以及涵洞补漏措施的简述,不但对永煤矿区铁路涵洞工程的防水设计和防水补漏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有相似情况矿区铁路涵洞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 考 文 献

涵洞施工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路涵洞;原因;分析;对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highway tunnels from different point of disease analysis of causes and find out th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he culvert disease, after the tunnels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can provide some basic data for the.

Keywords: highway tunnels; Reason;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涵洞是为了渲泄地面水流而设置的横穿路基的小型排水构造物,其作用是迅速排除公路沿线的地表水,保证路基安全。作为公路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在工程数量还是在工程造价上,都占有相当的比重。可以说,不存在没有涵洞的公路。涵洞作为山区公路的主要结构物之一,对交通运输、排洪灌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涵洞的损坏将对公路的正常、安全运营造成严重威胁。

一、涵洞病害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涵洞设计原因

涵洞的形式,如压力涵和无压力涵的断面型式选择不当;涵洞设计时混凝土强度、钢筋配置不合理;涵节与涵节之间的平直对接形式,中间缝隙用沥青麻袋填塞,其侧向抗剪力相对来说很小,当涵两侧路基土在填筑或夯实不均匀时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使某些涵节与涵节之间发生侧向位移而产生错台;洞口铺砌面短,特别是出水洞口,一般都没有超过翼墙尾端,而且隔水墙外也没对沟渠底进行有效加固,造成涵洞的底部冲刷由此处发生;翼墙、端墙厚度偏小,墙背面坡比小,墙体自重轻,抗倾覆能力低,在墙外填土压力作用下,特别是当涵洞偏短,路基边坡较陡,路面上有车辆行驶时,致使墙体向外倾斜,直至倒塌;墙体基础埋深浅,对最大冲刷和最大冻深考虑不周,从而造成墙体的破坏。

(二)材料原因

涵洞防水材料通常有防水混凝土、沥青、油毡等,这些防水材料不能满足要求,导致防水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渗漏的发生;所采用的砌石或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三)施工原因

不按施工规范和设计文件的要求施工。突出表现在:没有采用渗透性材料回填;回填时未采取洞身两侧对称均衡分层填筑压实,并未达到设计要求的压实度;盲目赶进度而过早通车或单向单侧通车;施工时偷工减料,使水泥砂浆和混凝土标号低于设计要求,基础埋深未达到设计要求的深度等;对护坡、洞口铺砌及隔水墙等附属结构施工不重视,施工质量差;施工时不重视对混凝土的后期养护,造成混凝土的收缩徐变过大最终导致混凝土开裂;对基础开挖后的地基承载力未进行检测,造成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为节省费用加快工程进度,施工单位对已破损的涵管不予更换,对涵洞安全使用留下隐患。

(四)养护与运营原因

管养单位和人员忽视规范的日常检查工作,不能及时发现病害和隐患,以致产生不良后果。在运营中汽车的超速、超载造成并加剧病害发展、恶化。

(五)环境影响

由于涵洞都处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雨、雪、风、霜、冰冻、高温、地震、水流冲击)下,难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在遭遇地震时,由于地形地貌产生剧烈变化(如地裂、断层等),致使涵洞结构难以抵抗巨大的压力而导致破坏;地基失效致使基础急剧下沉或不均匀下沉也是引起涵洞结构破坏的的主要原因。

二、公路涵洞常见病害的对策

(一)结构设计方面

依据水文资料计算,使涵洞具有足够的宣泄能力,保证洪水的排泄,在无可靠水文资料的情况下,进行实地调查洪水痕迹,按经验选择孔径及形式;对于管涵将目前管节间的平口对接改为企口较接,在纵向连结构造的保证下,不产生错口和沉陷;洞口铺砌和隔水墙,用钢筋混凝土板代替目前的浆砌块(片)石,并保证与端墙、翼墙连接牢固,缝隙紧密;端墙、翼墙的厚度尺寸与墙背面坡度应以保证墙体具有足够的抗倾覆力矩,基础抗滑动力为控制数据;墙体基础埋置深度要按最大冲刷深度和当地标准冻深双因素确定;在隔水墙以外且抗冲刷能力弱的条件下,可采取简易、有效、可靠的铺砌或防护类型加以防护,防止水毁的发生;沉降缝位置是最薄弱、最易渗水的位置,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少设沉降缝。

(二)新材料、新工艺方面

使用耐腐、抗压橡胶(或塑胶)填塞管节接口的缝隙,可保证缝隙的密实,不使用或少使用沥青麻絮填塞工艺;使用涂玻璃纤维布防水层及钢纤维混凝土保护层等新材料、新工艺,其具有良好的延伸性、防水性能强、耐老化、耐腐蚀、耐热、抗冻、不污染环境等优点;隔水墙以外的防护铺砌,可应用土工布或土工格栅(2~3层),埋设在原地表面下10~20cm深处,提高其整体抗冲刷能力。

(三)施工方面

施工时若地质条件与设计文件不符,及时反馈设计人员进行修改,消除先天患;改进施工方法,加强结构重要部位的施工及前后施工顺序的合理衔接;所用施工材料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选用,严把质量关,杜绝偷工减料和使用不合格材料;涵洞施工抓住:承载力要均匀、沉降缝要竖直、涵背填土要对称、出人口要及时铺砌疏通、碾压要均衡等环节。

(四)日常养护方面

在涵洞的运营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和维护。及时清除洞口及洞内的淤积物,以保持洞内排水畅通。经常检查附属设施与涵洞结合的整体性,发现裂缝要及时观察观测,确定裂缝是否稳定或发展,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结束语

涵洞作为公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在外业勘测还是在内业设计上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桥涵设计人员应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技术规范等,勤于总结经验,这样才能使涵洞设计成果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龚晓南.地基处理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8.

涵洞施工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地基处理;涵身;关键工序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156-02

1 工程概况

沈北新区银河街道路工程DK2+540两孔过水涵洞位于公路通往庄村的水泥路上,此处属于交通要道,过往车辆较多,施工工期紧,且涵洞常年过水,施工难度大,因此本涵洞的施工成为本工程重点。

2 施工准备

现场调查,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全面熟悉核对设计文件,充分了解设计意图,核对地形及地质资料复核涵洞中线、高程及流水面标高。重点调查线路通信、信号、电缆的走向及当地水文情况,根据调查情况确定施工的具体时间,确保涵洞施工顺利进行。

3 施工技术

3.1 地基处理

施工机械进场后,开始做好施工导流工作、配备足够抽水设备并在涵洞周围备好足够的片石,导流完成后及时安装抽水设备对施工范围内的水进行抽排,抽水完成后用挖掘机进行清淤工作,并由测量人员放出开挖基坑边线,务必要清楚地交代桩位及数据。之后采用人工配合机械开挖的方式开挖基坑。先用机械开挖至距离基底20cm~30cm后,再用人工开挖至设计基底标高,严禁超挖,如果回填夯实不够可能造成沉降,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用潜水泵将基底水排出基坑以外,开挖土方退出施工现场,并对基底清除淤泥后进行平整处理,保证无淤泥及杂物。经试验人员进行基地承载力试验,如经触探试验测得基底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则要对基底进行处理。经实践检验,总结出对涵基底处理的方法值得参考。处理方法为:首先一直挖到原状土,然后用片石封底并完成整个涵洞基础的换填,再分层填筑碎石并碾压,周围做好排水沟,防止雨水浸泡。换填深度根据触探试验结果按实际定,换填过程中,必须夯填密实,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3.2 涵身施工

3.2.1 底板施工

在处理好片石上面摊铺50cm厚在水泥稳定碎石,分两层进行整平碾压,在水泥碎石上面再浇筑20cm厚的C20混凝土垫层。在垫层上测量放线并画出钢筋布置大样及立模边线,然后绑扎底板及侧墙钢筋,绑扎侧墙钢筋时在外侧用钢管搭设临时支架以防钢筋笼变形。

由于两孔之间沉降缝只有3cm,为了便于施工分两次施工,在第一孔施工时要预留第二孔对拉螺杆位置,以便于第二孔的施工,两孔之间的伸缩缝用防水涂料浸制木板隔开,并且安装位置正确、加固牢靠。涵洞分两次浇筑施工,先浇筑涵洞底板,再浇筑侧墙及顶板。由于工期紧,因此绑扎底板钢筋时,同时在模板加工场加工底板模板,模板全部采用竹胶板,待钢筋绑扎完毕进行模板加固。

由于基坑较深,混凝土浇筑采用泵送,这样既保证了安全,也提高了施工效率,当混凝土初凝时及时进行二次抹面,防止裂纹的出现,同时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养护。

3.2.2 侧墙及顶板的施工

1)支架搭设及内模安装

本涵洞净高4.5m,单孔净宽6m,采用满堂支架。底板浇筑三天后开始进行支架搭设,支架要立杆下安放10×15cm方木,防止钢管损伤底板混凝土。支架立杆竖直方向的横杆120cm一道;顺水流方向横杆180cm一道;垂直水流方向横杆90cm一道;支架顶部顺水流方向采用钢管90cm一道;在上面垂直水流方向采用钢管30cm一道;侧墙顺水流方向5cm×10cm方木10cm一道;竖直方向钢管60cm一道;侧墙对拉杆采用60cm×60cm进行布置;模板全部采用竹胶板,为了防止漏浆,接缝处处理严密,有必要的话接缝处采用宽胶带进行粘贴处理,内模安装时要保证涵洞的净空尺寸、位置准确并且加固可靠。

2)钢筋绑扎

涵洞钢筋分两次进行绑扎,第一次绑扎底板钢筋,当内模加固完毕后再进行侧墙及顶板钢筋的绑扎;为了施工方便,钢筋连接采用单面焊接,焊接长度不小于10d(d钢筋直径),且焊缝饱满,大批焊接施工前先进行焊接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在现场进行大批焊接施工。钢筋绑扎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绑扎施工,在主筋和模板之间采用大理石垫块以保证保护层厚度,侧墙垫块要绑扎牢固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掉落。

3)外模安装及加固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在进行外模安装前必须清理干净顶板底模及侧墙内的杂物,严禁有矿泉水及小木块等垃圾存在。侧墙及顶板钢筋绑扎完毕,经现场监理工程师确认后再进行外模安装及加固,外模安装时要保证侧墙的厚度及垂直度。

4)侧墙及顶板混凝土浇筑

模板加固完毕后,现场技术员测量混凝土浇筑高度进行标记,振动棒等物品准备就位并经项目部质检人员检查合格,向现场监理工程师进行报验,监理工程师确认合格、同意浇筑后方可浇筑。

采用泵送混凝土,泵车要求支撑牢固,进行混凝土浇筑时两边侧墙同时进行,防止涵洞整体侧翻,每次浇筑高度不超过50cm,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进行振捣,振捣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防止蜂窝麻面的出现。

3.2.3 混凝土的养护及拆除

混凝土初凝后及时进行二次抹面,并且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养护,洒水养护不小于7d。一般情况下,当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一般混凝土浇筑12h后)就可以进行侧模的拆除,侧模拆除时应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支架及内模的拆除时间根据同条件养护试块的抗压强度及回弹实测值而定,一般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一般情况下7d)以上时便可拆除支架,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正常通行车辆。

4结论

DK2+540两孔过水涵洞按期顺利完工,位置准确,净空尺寸及质量均符合规范要求。软基涵洞的基底处理非常重要,因此在施工中一定要注重基础的处理;其次要对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及养护等关键工序进行严格控制、并且对各个作业工班进行技术交底,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进行施工、检测,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 F80/1-2004.

涵洞施工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库土坝;输水涵洞;渗漏水

中图分类号:TV6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7-0058-02

1 水库土坝坝内输水涵洞的渗漏水问题的成因

社会经济在近20年来得到了极速的发展,但水利建设工程却由于在我国兴建水库之初,仅凭人海战术与大量的物力在未得到充分的理论论证和精确测量的基础上发展建设,大多数水利水库存在各种质量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尤以大坝渗漏水问题最为严重。通过总结以往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实例来看,主要分析水库土坝坝内输水涵洞渗漏水问题的因素大致为:

1.1 设计时可参考的规范性文件不多,导致施工难以保证良好的抗渗水能力

水利水库建设在过去的社会环境下没有更多或更先进的可供参考的设计规范性文件,在设计工作中由于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不能准确规定工程建设的使用期限和最后的使用强度,而且建设施工的大坝输水涵洞强度也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承重需求,或者在运营使用多年后涵洞结构就出现了明显的质量问题,如裂纹、孔洞等。

1.2 施工准备阶段没有组织安排专项的涵洞加固工作

处于当时经济与技术水平相对较落后的年代,由于在针对输水涵洞的加固作业中往往仅是通过利用简单的人力、物力对输水涵洞结构进行加固处理,这样的做法是不能完全满足大坝长期运营中的排水工作需求的,而且随着水库运营时间的推移,输水涵洞结构根本无法保证正常工作,常见的质量问题如塌陷或结构体断裂等。

1.3 输水涵洞施工回填土方没有进行严格的碾压密实

水库土坝坝内的输水涵洞在完成铺设工序后,回填土方需要进行严格碾压密实。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受施工条件限制,不可能严格按照要求对回填土方进行充分碾压密实。如大坝施工往往会选择在冬季农闲时节进行,此时,施工受低温影响严重,普通程序的碾压效果不明显,回填土方根本无法完全夯实,这样情况下的施工很容易造成输水涵洞结构的渗漏水问题。

1.4 设计与施工中存在重大的缺陷

水利水库在土坝设计中存在明显的缺陷,没有针对水库土坝的输水涵洞结构设计专门的截水环装置,或是截水环的设计数量不足,或是在设计中专门的防水设施与大坝整体结构搭接不合理等情况都是造成土坝坝内输水涵洞结构渗漏水问题的原因。

以上这些原因都会造成水库大坝坝内输水涵洞严重的渗漏水问题,在水利水库长期的运营过程中由于地表水或库内水流的冲刷作用使得坝体内部的土料受到严重冲刷,过度流失,极易引发如坍塌、滑坡等事故,更有甚者导致溃坝。

2 水库土坝坝内输水涵洞的渗漏水问题的整治措施

2.1 整治思路

我国在水利水库土坝坝内输水涵洞发生渗漏水问题以后,整治办法最为直接的是通过传统的方式对输水涵洞进行除险加固处理。对坝内输水涵洞结构出现的裂缝、孔洞等质量病害部位进行详尽的现场勘察与调研,掌握情况后利用套管、内衬或在管洞外部进行包裹加固等方法对病害处进行除险加固。如果问题比较严重,考虑到以上方法不能完全保证良好的效果则应考虑更换新的涵洞排水管。必须强调的是,无论采用何种加固方法,都要对病害处采用灌浆、开挖回填或灌浆与开挖回填相结合以加强大坝地基承载能力,而除险加固方法的选用还必须要根据大坝的施工地质条件和病害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对比调整。

2.2 整治措施

2.2.1 倒挂井增设一定数量的截水环

水库土坝坝内的输水涵洞沿管壁接触渗漏水的问题是相对比较严重的一种,并且这种问题的整治过程也异常繁杂,需要在输水涵洞管壁外部增设一定塑料的截水环装置。因为输水涵洞排水管道处理的是大坝内部输水,增设截水环装置需要先对大坝进行开挖,而开挖过程极容易发生次生灾害,总之影响了水库整体的运营安全。对此,可考虑采用倒挂井的施工工艺对渗漏水问题进行整治。从通常意义上来讲,倒挂井施工是在水利大坝的坝顶上事先浇筑混凝土锁梁,然后在梁下修建混凝土倒挂井逐层向下开挖、立模、浇筑混凝土。需注意的是,在对坝体开挖及坝内倒挂井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安全作业,严格控制开挖施工的进尺,一般控制在30 m以内,特别是在无黏性沙土土坝的整治施工中,开挖的进尺深度一定要严格控制,预先采取灌注黏土、水泥浆液进行灌浆充填,否则极易导致塌方事故。

2.2.2 填充灌浆

在水利水库土坝坝内输水涵洞结构两侧的回填土如果没有充分碾压夯实,或是地质灾害导致地基沉降,水库蓄水后,输水涵洞结构变形形成渗漏缝隙,渗漏水问题的长期存在往往会在输水管道周围形成更大的孔洞结构,导致质量问题的严重性扩大。整治思路是通过灌浆充实输水涵洞结构周边的孔洞以达到抗渗漏的作用。首先需要在处理之前确定出现渗漏水问题的准确部位,经过精确测量确定灌浆位置,同时确定灌浆压力、材料以及浓度等指标。灌浆的压力一般控制不大于0.05 MPa,避免造成新的病害问题,浆液材料一般选用黏土水泥浆液,同时为保证灌浆的效果,适当增加灌浆的次数,而每次的灌浆要确保间隔时间不少于5天。在水库土坝整治施工中影响到大坝整体的防渗性能时则不考虑采取填充灌浆的整治方式。

2.2.3 喷射灌浆

与倒挂井增设一定数量截水环整治措施相同的是,喷射灌浆整治对象也是管壁接触渗漏水问题。不同点在于喷射灌浆是利用高压水或高压浆液利用形成的一道高压喷射束冲破底层,同时以水泥浆同土层相结合形成柱状或板墙状的凝结固体结构,从而有效提高水库土坝的抗渗能力和承载能力。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高压喷射时需注意不得破坏水库土坝与输水涵洞之间的土体结构。喷射灌浆的压力控制和浆液选择一定要根据大坝实际的施工材料和结构致密程度进行。在进行喷射灌浆整治时只需要确定输水涵洞的隐患部位就可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高压喷射处理工作。但是,其明显的缺陷是对大坝土质的要求极为严格,仅仅被适用于沙土质或淤泥土质中,而一些黏性较大的土质坝体则应用效果不明显,还容易导致大坝整体的工程质量问题,喷射灌浆完成后难以形成结构均匀的黏土板墙或泥结石墙体。因此,这种工艺方法是难以在水库土坝坝内输水涵洞渗漏水问题整治中得到推广与应用。

3 结束语

据数据分析表明,水库土坝的破坏主要来源于水和其他外力的侵袭以及土体强度的不足,其中渗流产生的坝体破坏占主要比例且造成的后果最为严重。由于我国水利工程水库建设中部分输水涵洞或涵管作为工程的排水建筑设施,运营过程中属于组织维修将导致大多数输水涵洞存在渗漏水问题,使得水库大坝难以为系正常的使用功能且藏有安全隐患。笔者认为,对土坝坝内输水涵洞漏水的处理应主要加强对大坝的前期维护的管理工作,如已发现问题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采用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整治处理方案,以确保水库土坝的正常使用与安全运营。

参考文献:

[1]唐庚华.小型水库土坝坝内输水涵洞漏水的处理[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4).

涵洞施工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过渡段 施工 技术

1 过渡段的施工概述

该客运专线的路-涵、路-桥、路-隧过渡段设计均是采用掺5%水泥的级配碎石进行填筑,采用的填筑形式基本是正梯形填筑,过渡段靠近线路两侧用A 组和B组填料包边。确保路基和结构物顺利接续,避免其发生不均匀沉降。由此可见,路面行车的安全系数和舒适度主要取决于过渡段的施工质量。

2 过渡段施工的认识与过程管理

对于整个路基项目的施工建设而言,过渡段属薄弱环节,对施工质量的要求较高。就过渡段施工的工艺流程来分析,它与路基施工工艺大致相同,强调整体施工进度,施工要求更加严格,薄弱环节工程质量的控制是关键。因此,施工中必须对过渡段的施工过程严加管控,以确保整体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开展过渡段施工建设之前,首先要全面交底,特别强调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要点,确保所有参建人员对工艺流程和工序质量控制标准有清晰的认知;施工阶段严格把控工序质量,原材料经过复检后才可进入施工现场,采用厂拌法拌合掺5%水泥级配碎石。拌制好的混合料要及时运抵现场进行摊铺碾压;指派专人旁站监督现场施工,确保所有填筑层一次填筑成型,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改进工艺。

3 工程概况

客运专线XXTJ Ⅱ标DK1342+350 涵洞,设计孔径1- 5 米,涵长为17.52 米,涵高为6.16 米,涵顶填土1米,用C15 混凝土浇筑涵洞两侧的基坑,采用掺5%水泥的级配碎石填筑过渡段,填筑断面设计为正梯形,过渡段靠近线路两侧用A、B 两组填料包边。具体情况参见下图(图1、图2)。

4 过渡段施工工艺

4.1 施工顺序(以DK1342+350 涵洞为例)涵洞过渡段范围总计20 米(参见图1、图2)。采用掺5%水泥的级配碎石填筑延线路方向涵洞两侧2 米(基床表层底面算起,并按1:2 坡度放坡)和涵洞顶面以上的范围,用A、B 组填料对线路横向路基两侧进行包边处理,即(1)区,而且还要设如图2 所示的与路基过渡部分,即(2)区。

①结束涵洞施工后,用C15 砼回填涵洞两侧基坑底板底面以上1 米的部位

②先开展涵洞过渡段级配碎石施工时(即(1)区先施工时),需参照图2 进行(1)区的施工建设,然后按1:2 的设计要求在(1)区与(2)区做出边坡,再在接口部位作0.2*0.4 米的台阶,且台阶的压实度一定要满足施工要求。结束(1)区的施工建设后,(2)区、(3)区同时施工,碾压时(2) 区的填土应达到基床底层要求的压实度(K30≥150mPa/m,EV2≥60MPa,EVD≥35MPa,n≤28) 即可,(2)区、(3)区无需分别填筑,特殊路段除外。

③(3)区路基先施工时,根据设计要求在过渡段预留缺口,即(1)、(2)区,按1:2 的设计要求在(2)区和(3)区接口部位做出坡度,同时按要求的压实度做出1*0.5 米的台阶。(1)区施工过程中,将(1)、(2)区必须同步施工(特殊路段除外)。

④过渡段施工和路基施工同步进行,也就是(1)区、(2)区、(3)区的施工建设同步开展:先施工(1)区一层,根据1:2 的设计要求在(1)与(2)接口处做出坡度,然后(2)、(3)同时填一层,碾压时注意(2)区的填土必须达到基床底层的压实要求(K30≥150MPa/m,EV2≥60MPa,EVD≥35MPa,n≤28)即可,(2)区与(3)区无需分开填筑。实践证明,该施工方案效果最佳,可以推广应用。

4.2 施工工艺流程

4.3 施工工艺过程

4.3.1 级配碎石的材料选择及配比选定。按设计要求设计该施工段的碎石级配,碎石颗粒中所含针状或片状碎石不宜超过20%;质软、易破碎的碎石含量控制在10%以内;所含粘土团和有机物不宜超过2%,具体的级配范围

参见下表:

我们在施工过渡段之前通过几个料场及几个试验配比的比选,经反复修正,最终确定一套合理的配比设计:水泥(PO.32.5):5% 、0- 5mm:40% 、5- 16mm:25% 、16- 31.5mm:30%。成品筛分如下表:

4.3.2 机械设备配备。除用于大面积摊铺施工的重型压路机以外,挖掘机、装载机和振动夯机均采用小型机械。

4.3.3 掺5%水泥级配碎石拌和。在固定的拌和工厂或移动式拌和站拌制掺5%水泥级配碎石,即采用厂拌法将三种粒径的碎石按级配要求拌合,确保碎石强度、含污量、针片状含量符合施工要求,

4.3.4 填料范围的确定。

填筑过渡段前,首先厘清各填层的填筑线、级配碎石和填筑范围,切忌盲目施工。

4.3.5 平整。摊铺机具主要是小型挖掘机和装载机,机械摊铺后辅以人工精平。过渡段工作面较窄,且有数个沉降观测元件,人工精平可防止观测元件受损。

4.3.6 碾压。用重型压路机进行大面积碾压,辅以小型压路机和振动夯配合碾压薄弱部位和部分死角。

4.3.7 检测。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试验检测。

①孔隙率n:所有填筑层必须经过检测。

②Evd:填层每40cm 一次(每二层)EVd 检测。

③K30、EV2:填层每60cm 进行1 次K30、EV2 检测,即每3 层检测1 次。

4 .4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4.1 结束涵洞施工后,根据施工规范用C15 砼回填涵洞两侧基坑。

4.4.2 填筑涵洞两侧过渡段时,先碾压基底,检测其压

实度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继续填筑下一层。

4.4.3 控制填料:掺5%的级配碎石料应该在厂拌进行,原料复检合格后运至施工现场;测定流速比后合理设计水泥的添加量,在施工阶段也要通过滴定实验检测水泥掺量,确保其符合施工规范。

4.4.4 确定填筑范围。①填筑涵洞前,需参照设计图设出过渡段的四周轮廓线,路基两侧分别加宽50cm。

②用红油漆在涵洞一侧划定级配碎石两侧的坡度线(1:1),确定级配碎石在涵洞高度范围内的顶宽、两侧边缘,确定级配碎石及A 组和B 组包边土的填筑范围。

③填筑好一层后,将填筑工作面上级配碎石和A 组、B 组填料的分界线明确标示出来,现场交底,按照设计要求的填筑范围逐层填筑,同一工作面的两组填料应该同步

于级配碎石的填筑和碾压施工,使整个过渡段的填筑施工一气呵成。

4.4.5 用红油漆在涵洞侧面由上至下明确标示每一层厚的刻度线(20cm),并分别编号,根据刻度线严格控制填筑层厚度。

4.4.6 平整。用挖掘机、装载机整平过渡段,适当辅以人工精平,根据设计要求作4%的横向排水坡。

4.4.7 碾压。

①填筑级配碎石后2h 内完成碾压,以免混合料凝固破坏压实效果。

②用重型压路机碾压,根据现场压实度检测结果确定碾压遍数,用小型压路机和小型振动夯机碾压涵洞四周1m 内的填土,碾压夯实。

③按人字型碾压方式碾压路基两侧边缘,确保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

④过渡段四周互相连接部分属薄弱地带(级配碎石与A、B 组填料纵、横向接头、沉降板周围、涵洞侧1m 范围等),碾压过程中要重点碾压这些部位,切忌漏压。

4.4.9 填筑涵顶的过程中,确保涵顶填土超过1m 才可进行振动碾压,可采用静压的方式碾压1m 以内的填土。

4.4.10 填筑涵洞过渡段时应该连续施工,若下层施工与上层施工无法实现良好接续,完成上一层的填筑施工后及时覆盖土工布,并且洒水养护。

4.4.11 纵向与路基顺接,过渡段要挖台阶,台阶段的压实度应该满足施工要求。

5 结束语

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管理桥涵过渡段施工过程,确保各道工序质量达标。经过严格的管控,本工程项目无论是工艺流程还是砌体的成型质量,均达到了铁路客运专线的设计要求,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过渡段的施工建设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关键阶段,相关部门、人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施工时确保填筑一次成型,级配碎石掺5%水泥后强度增加,若因质量不达标而返工处理程序相当繁琐,严重者要用风镐破除,而且返工后材料无法二次利用,不仅影响成型质量,对施工成本而言也是极大的浪费。

参考文献

[1]李洪斌.客运专线过渡段施工技术[J ].山西建筑,2012(12).

[2]唐佳晨.加强铁路施工的组织与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3).

[3]高兆林.运用价值工程原理优化铁路施工方案[J ].价值工程,1991(05).

涵洞施工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桥梁;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质量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China's bridg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also been a goo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prospects of hitherto unknown.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bridge and culvert construction of soft foundation of the causes of quality problems and proposed solutions. Through the use of soft ground treatment methods, so a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Keywords: bridge; culvert; soft foundation;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quality

中图分类号:U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软弱地基桥梁和涵洞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经济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城市交通压力的逐年加剧,我国日益加大了桥梁工程的建设步伐。目前,在桥梁工程施工中,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是得到桥梁专家和社会广泛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其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软地基基础部分经常发生局部开裂、整体不均匀下沉,甚至有时会出现桥体全部倒塌等现象。因此,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出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其所具有的意义也是很深远的。

①在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由于遭受桥梁工程设计部门水平和专业程度的限制,设计人员往往难以对于持力层处理作出合理的预估,也就客观的造成了设计图纸存在某些方面的弊端与失误,进而导致施工工作难以有序的进行。在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如果存在基底处理达不到设计要求标准的现象,以及引发承载方面等问题,都极有可能为给桥涵工程的施工留下较大的质量与安全隐患,这是必须及时得到改进与完善的。

②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只是将管理和监理重点集中于桥梁的主体部分施工,而对于以下附属工程项目,以及相关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重视程度不够,这也就客观的造成了桥梁工程施工单位有时会忽略了附属工程项目的有效质量管控,有时会引发桥涵局部排洪不畅,或水浸泡桥梁、涵洞的严重质量问题。

③在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对于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有误。在中原地区,软弱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及饱和松散粉细砂与粉土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这与桥梁工程施工设计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管是有很大关系的。目前,我国各省市及地区的桥梁工程主管部门由于人员匮乏、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对于桥梁工程勘察设计的监管力度远远低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和规定。

2 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在现代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尤其是在部分跨度加大、施工环境较为恶劣的桥梁工程施工中,软地基基础施工是施工中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与难题之一,必须引起施工单位与相关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进而制定相应科学的应对措施与方法,以保障桥梁工程软地基基础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表现在很多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细节部分:

①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软地基基础施工一定要特别注意保证地基部分的强度,及地面排水措施的建设,确保开挖土体不受雨水等外界流水的冲刷,并尽量减少雨水渗入坑内。如果软地基没有认真做好相应的防水措施,一旦有雨水流入坑内,就必然会影响到软地基基础施工的整体作用与效果。在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有效、合理的排水措施可以在短时间内排除软地基内流入的雨水,确保软地基基础施工所应用的各类建筑材料减少受雨水的腐蚀与破坏程度,进而保证桥体的整体强度和荷载能力,这是桥梁工程竣工验收中质量检验的基本内容之一,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技术保障,否则很可能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②软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从软地基中挖掘出的土方应及时拖放倒指定的位置,并保证软地基部分土层回填有充足的软土。同时,桥梁工程中需要使用的钢筋、水泥、混凝土、沙子等基本建筑材料和部分大型的施工机械也不宜长时间放在软地基的坑边,施工单位要应尽量将其放置于距离软地基较远的地方,以保证各项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受到客观因素的阻碍和影响。另外,软地基基础施工中挖掘出的土方、建筑材料与机械也会不同成都的对软地基周边的土层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应尽量减少软地基内部与周围的地面荷载,确保软地基基础施工的顺利进行。软地基基础施工对于天气条件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应尽量避开阴雨天气,以利于软地基基础的迅速凝固,进而防止软地基基础部分出现裂缝、断裂等施工质量问题。

③在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软地基基础施工的关键环节为支护结构的建设与利用,软地基基础部分在施工中必须有一定强度的支护结构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否则此施工环节的工程质量是难以得到保障的,甚至会造成施工工作的终止或暂时停工等问题。目前,国内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软地基基础部分的支护结构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形式,这样不但可以有效保证支护结构的强度和耐腐性,而且也避免了建筑材料的浪费,作为支护结构的材料还可以循环利用。在软地基基础施工支护结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施工的质量,并适当的添加有效地工程监理机制和质量管控体制,因为软地基基础的支护结构不但关系到桥梁工程地基部分的强度和硬度,更关系到桥梁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年限等问题。如果软地基基础施工中,支护结构施工难以达到相关质量标准,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桥梁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甚至会酿成较大安全事故。

3 软弱地基桥梁、涵洞质量的控制措施

涵洞施工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路;管涵;芯模;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公路工程中,结构物是公路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公路路基工程中,管涵更是路基工程的重要结构物,其决定着整个路基的施工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路基的稳定性。因此,有必要重视暗涵的施工,通过对公路路基工程的管涵工程进行施工经验的总结,以期提高管涵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

2 施工准备

2.1 现场踏勘

依据设计资料,结合现场实际地形、地质情况,认真核对施工范围是否有其他地下管线及其它对施工有影响的构造物、树木等。

2.2 平整场地

拆除障碍物,清除地表的腐植土、草皮土、杂填土等软弱土层,做好排水设施。

2.3 技术准备

2.3.1熟悉设计图纸,根据安全操作细则,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2.3.2测量组遵循“由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测量原则,根据本管段首级平面高程控制网,引出平面高程控制网,每个涵洞的平面高程控制点不小于 2 个。

3 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为:测量放线基坑开挖垫层施工钢筋绑扎模板支设垫块安放橡胶充气芯模安放混凝土浇筑芯模、外模拆除台背回填

4 施工顺序

4.1 施工测量

轴线测量采用1台GTS-102N全站仪,水准测量采用一台DS3水准仪。开工前根据交桩记录于施工区域建立水准及导线测量控制网,控制点设于固定坚实、不下沉、不碰动的地物上或设在有外加保护的深埋木桩或砼桩上,然后根据经复核后的测量平差数据按照设计图要求进行放样[1]。

4.2 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程序为:

测量放线槽顶挖截水沟分层开挖基槽修整边坡人工清基基底挖排水沟基底挖集水坑防雨措施

基坑开挖施工要点:

4.2.1 为避免机械挖土破坏基底原状土,应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一层土(20~30cm左右)人工清理,确保基底无虚土杂物。

4.2.2 当基底标高不一时需按规范作成高宽比小于1:2的阶梯型,且每级台阶高度小于500mm,并用级配砂砾回填夯实至设计标高。

4.2.3 挖土应自上而下水平分层分段进行,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4米,分层基坑两侧各留3米施工平台,为保证安全施工,边坡坡率为1:1。开挖基坑土方应及时进行外运,以防止堆土过多而造成塌方事故的发生[2]。

4.2.4 开挖时,测量人员跟班作业,并配合人工清槽至设计标高,控制开挖深度防止超挖,如出现超挖不得采用原土回填,须采用级配砂砾夯实到设计标高。

4.2.5 若开挖地段地下水位较高,应在基坑两侧开挖40*60cm临时排水沟和2.0*2.0m集水井,用潜水泵全天候抽取排入地面排水沟渠。将水位降低以利挖方进行,降水工作应持续到基础(包括地下水位下回填土)完成,严禁泡槽事故的发生。

4.3 钢筋制作

4.3.1绑扎顺序:混凝土垫层上放涵洞钢筋大样绑扎涵洞主体底板与半圆钢筋绑扎分布钢筋涵洞进出水口的地板、翼墙、前墙钢筋绑扎安放芯模的控制垫块。

4.3.2钢筋的搭接长度和布置按设计要求,其接头位置应互相错开。为了保证钢筋骨架的整体强度,每个节点必须绑扎牢固并将绑扎扎丝节点朝向外侧,防止其尖端划破橡胶芯模。

4.4 模板支设

4.4.1 模板均采用标准钢模板,外侧采用钢管脚手架支撑,涵洞上方用通长钢管对拉,所有模板、钢管、扣件均按规格堆放于专用仓库,使用前模板涂刷隔离剂,检查扣件是否失效并上油,拆模后模板、钢管、扣件及时回收、修整和保护,按规格分类堆放整齐以备用。

4.4.2支立模板时为了防止模板位移凸出,支立侧模时在模板外设立支撑固定。模板支撑见图1。

图1

4.5垫块安放

在管涵底板浇筑完毕,橡胶充气芯模安放完毕,并且橡胶充气芯模的内压力达到设计值的80%时,暂停充气,安放定位垫块。必须保证侧面定位垫块支撑在侧面外钢模板上,中间定位垫块安放在芯模中间的钢筋上,顶部定位垫块支撑在顶部钢筋上。定位垫块设计为每延米一块,安放的位置要合理。定位垫块安放完毕,继续给橡胶芯模充气,直至到设计气压值时。让现场工程师检查,经现场工程师同意之后,开始给定位垫块洒水,保证定位垫块和后来浇筑的混凝土管涵有良好的粘结力并形成坚固的整体,之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4.6芯模安置

4.6.1 芯模的检查与验收

在安装芯模的前一天把芯模运到施工现场,必须将其打开、检查和充气,通过气压表来观测芯模内的气压,当充气压力达到设计值时,停止充气,记录气压表读数,仔细检查芯模是否有严重的开裂、沙眼等质量隐患,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4.6.2 入模

用人工将芯模托起后小心地穿入底部方有混凝土垫块的钢筋笼中,并使充气嘴处在外面。

4.6.3 芯模充气

打开进气阀门充气,并用压力表控制检测芯模内的气压。当气压达到设计使用压力时关闭进气阀。 注意充气时不得超压,以防橡胶芯模爆裂。

4.6.4 固定

在振捣混凝土时芯模会出现上浮,应在各个方向上用带有固定扎丝的高标号水泥砂浆垫块和钢筋固定,垫块间距是500mm。

4.7 混凝土浇注

4.7.1浇注前先对支架、模板、预埋件进行检查,模板内的杂物、积水应及时清理干净,模板如有缝隙必须填塞严密,必要时还要重新安装模板。

4.7.2为了防止混凝土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时发生离析,在浇注砼时,倾卸高度不超过2米,必要时通过串筒下落[3]。

4.7.3混凝土按一定厚度顺序和水平方向分层浇注,上层混凝土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注完成。

4.7.4混凝土的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注意使用高频插入式振捣棒从两侧同时振捣,可防止芯模左右移动,振捣棒端部不要触及芯模芯模局部变形后内陷及芯模穿破发生漏气。振捣棒移动不超过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到10厘米的距离。对每一个振动部位,必须振动到该部位砼密实为止,不得超振。应避免振捣棒碰撞模板、钢筋,不得用振捣器平仓。对于边角和钢筋下混凝土振捣要特别注意,由于该处钢筋密、空隙小,为了保证混凝土密实,振捣棒应选用小直径的。

4.7.5圆管涵顶平整度控制,根据设计图纸和测量工程师测定的标高点,钉上钉子并拉上直线,用刮尺刮平后用木抹子抹平搓毛两遍,再用铁抹子压实压光。

4.8 芯模拆除

4.8.1混凝土终凝后打开芯模阀门放气,即可将芯模抽出,充气芯模的脱模时间根据水泥特性和混凝土的强度来确定的,经反复实践确认拆模实践为混凝土浇筑后16~24h。若拆除芯模的时间与混凝土浇筑的时间间隔过长,则芯模的拆除难度就会很大,因此在外模混凝土强度达到50%时就可以拆除。

4.8.2脱模后,立即用尼龙刷将芯模表面的水泥浆清理干净,充气仔细检查,若完好,则可入库或转移下个涵洞使用,转移过程中避免触及尖锐硬物。

4.9回填

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要求时,安装设计要求进行回填。

5 结语

综上所述,管涵工程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工序进行施工,认真控制各项质量关键点,加强养护,重视过程质量控制,只有确保每一个过程的质量,才能确保管涵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JTGF80/1-2012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2] JTJ076-95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涵洞施工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前言

公路排水设计是高速公路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速公路的排水设计前,应充分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遵循公路排水设计的原则和规范来设计。因此,在高速公路的设计中,对于路面的排水设施要进行特别的设计与研究,才能确保高速公路的稳定和行车的安全,同时应达到与周围环境协调、美化高速公路的效果。

1、路基排水设计

进行路基排水设计的目的就是将影响路基强度及稳定性的地下水及地面水及时排出公路范围。路基排水设施主要由排水垫层、边沟、排水沟、截水沟、盲沟、渗沟、涵洞等组成,并与原有沟渠、河流等相连。设计应遵循塘路分家、路田分家的原则,使高速公路排水系统自成体系。

1.1 地面排水设计

路基地面排水主要是通过全线贯通的边沟来进行的,一般采用0.6m×0.6m的梯形边沟,边坡1:1,以25cm厚的7.5号浆砌片石铺砌,边沟纵坡一般不小于0.3%,坡长小于300m,边沟水均应引离路基,排入原有水系中的河流、排水渠及取土坑内,但不排入鱼塘内,当边沟与涵洞、通道发生交叉时,一般将边沟水直接排入涵洞,或在灌溉涵、通道处让路基边沟向两侧排走或设边沟倒虹吸涵通过。在挖方地段,还应设置0.4m×0.4m的梯形平台截水沟,并在坡顶外侧设0.6m×0.6m的矩形地面截水沟,以排除坡面水。截水沟均以25cm厚的7.5号浆砌片石铺砌。

1.2 地下排水设计

边沟设计在高速公路排水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设计人员都给予高度重视,但在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一些施工中的问题。另外当地乡镇常常要求增加、改移和调整小型构造物设置位置。还有一点就是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利用高速公路施工中超宽填土土方等。

(1)一般路段。一般路段路基边沟设计主要以填筑式边沟为主,尽量减少路基边沟积水现象的发生。这主要是吸取已建成的高速公路中的教训:一是部分路段在汛期内路基水不能及时排除。二是地方群众干扰路基水排入灌溉涵洞内。

(2)软基处理段。如是淤泥质软土层,地下水含量较大,为保证软土段路基的稳定,迅速排除地下水至关重要。设计应采取:板+砂垫层+超载预压的深层。塑料排水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可有效地处理及砂垫层+超载预压的浅层排水处理等措施。排除软土段地下水。值得注意的是为确保软土段地下水迅速由砂垫层排入边沟,需在砂垫层与边沟相接的斜面上做15cm厚的级配碎石(粒径2-4cm)反滤层,在砂垫层底部位置预留截面为5cmx5cm、纵向间距为l0m的泄水孔,且泄水孔出口应高于边沟底30cm。

(3)低矮路堤。低矮路堤设计应采取护坡道下挖和边沟加深的措施,护坡道高程(m)=设计高程(m)-1.8m,实际使用效果良好,但应注意边沟出水口不应低于常水位标高或利用的排水沟渠的底面标高。对边沟标高及纵坡方向的问题:根据路线纵断面和沿线自然地形情况综合确定,通常以沿线自然地形为主确定排水方向。边沟底标高控制应以该段路肩边缘最低点标高以下大于1.7m为宜,原因是考虑到路线中央分隔带横向排水管不能因边沟积水而引起倒灌。对于个别特殊路段不能满足1.7m要求的,可放宽至1.4~1.5m,若另一侧边沟较低时应优先采用单侧布设横向排水管。

(4)挖方路段。对于挖方段应考虑到中央分隔带横向排水管排水要求,边沟底标高不低于路肩标高1.2m,同时要求边沟纵坡不小于0.5%。施工期要求各施工单位必须首先在挖方段边坡顶开挖截水沟以防止路基外侧水进入路基,并且应做好挖方段本身临时排水沟的设置工作。对于石方挖方段,可结合取土,尽量使路两侧边沟挖深、挖宽,以利截流地下水和降低路基中地下水位。

(5)填挖交接段。对于路堑和路堤交接处,如路堑地下水位较高,为防止路堑下含水层中的水沿路基纵向流入路堤,使路堤湿化、坍塌,设计增设了横向渗沟。边沟水进入涵洞及跨越通道等情况的处理:沿线设置的涵洞有排涵、灌涵和灌排两用涵。对于需排入排涵的边沟,其边沟底标高不低于涵洞中心的标高;需排入灌涵的边沟,其沟底标高不低于涵顶标高;而对于灌排两用的涵洞应按灌涵要求设置,特殊情况时可适当降低。为防止冲刷涵洞,原则上采用边沟急流槽连接边沟和涵洞洞口。一般情况下边沟尽量少穿越通道,当排水需通过通道排入涵洞时,应优先采用边沟盖板涵,特殊情况下可采用边沟倒虹吸穿越通道。

2、路面排水设计

路面排水设计是高速公路路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车辆高速行驶时,易发生交通事故,影响高速行车安全;另一方面,路面水若不能及时排除,影响路面的整体强度,最终导致路面过早破坏,因此尤需重视路面排水设计。

(1)一般路段的路面排水。一般路段是指不设超高的路段。路面排水根据路线纵坡采用分散漫流式和集中截流式两种形式。当路线纵坡<0.3%时,路面排水采用分散漫流式,路缘石采用水泥混凝土的平缘石,路面水沿纵坡和横坡经路堤边坡排入边沟;当路线纵坡≥0.3%时,路面排水采用集中截流式,在硬路肩边缘土路肩范围内设置沥青混凝土拦水缘石,汇集路面水,每隔一定距离经泄水口流入边坡急流槽,排至路基边沟。

(2)超高路段的路面排水。设置了超高的路段,路面水易浸占超高侧行车道,并穿过凸形中央分隔带紧急开口进入另一侧行车道,从而影响行车安全,故应及时排除超高侧汇集的路面水。如在超高侧行车方向左侧路缘带设置了纵向排水沟,并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了集水井及横向排水管,这样超高侧路面水沿纵坡及横坡流人边坡急流槽,再排人路基边沟。

(3)中央分隔带排水。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排水设计主要为排除中央分隔带内积水,可分为施工期间和道路营运期下渗水的排除。施工期间排水量取决于最大瞬时降雨量及中央分隔带的汇水面积。一般情况下,由于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内设置有通讯、监控用管线的人手孔,因此,中央分隔带排水长度应为两个人手孔之间的间距,一般路段的最大间距为180m。

(4)路面渗水的排水设计。沿路面边缘设置由透水性填料集水沟、横向出水管和过滤织物(土工布)组成的路面边缘排水系统。通过设置沥青封层、土路肩纵横向碎石盲沟和排水管,将渗入路面面层的水引出路基之外。由于通过沥青面层下渗的水量有限,考虑到排水路径的限制,因此,设计中采用每10m左右设置一道5cm横向排水管以确保路面下渗水的排除。

结束语

公路的排水设施是整个公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排水设施对整个公路的使用性能、安全性、舒适性等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公路的排水工作还需设计、施工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相互交流,积极开拓思路,加强对排水设计的研究,使之不断完善,最终保证公路工程整体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JTJ018―97,公路排水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