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施工图识图实训总结

施工图识图实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施工图识图实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施工图识图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构造与识图;识图能力;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59-03

收稿日期:2014-12-25

作者简介:周 艳(1976-),女,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结构教学与研究。(广东 广州/510440)

一、引言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是高职建筑类专业必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建筑工程图的基本成图原理和工程制图的基本规定,了解建筑的基本组成及其构造做法,在此基础上达到识读建筑施工图的能力,同时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一方面作为学生了解建筑的一门建筑入门基础课,另一方面又是学生识读建筑施工图的一门专业课程。这就决定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和技能性。为了达到高职教育的能力培养目标,必须紧密结合行业需求,探寻适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在旧的教学模式中存在很多与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目标相冲突的问题: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认知规律;教学中多以教师讲解为主,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的内容较多,学生学完后,却不知道学到了什么,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为了提高《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质量,突出培养学生工程图识读的职业技能,必须从多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

1.调整教学内容的编排

本课程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遵循够用、适合的原则,并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三大部分:一是投影的基本知识。这是任何工程图识读的理论基础,必须要掌握好才知道图纸是如何绘制得来的。二是建筑构造部分。要想读懂建筑施工图,就必须掌握建筑的组成以及相关的专业术语,还有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和构造做法,只有将识图原理与建筑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够读懂建筑施工图。第三部分就是建筑施工图的识读。任何专业施工图的绘制都是按照相关的制图规范绘制,建筑施工图也是按照国家建筑相关制图规范绘制而成的,所以要掌握建筑制图的一些基本规定。施工图纸的编排是有一定的顺序,读图也是有一定的方法,要学会将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结合起来看。要想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必须结合实际的施工图纸,将实际工程中的一些做法和课堂上所学结合起来。

教学内容的编排如图1所示。虽然课程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但这三部分的内容不是孤立地进行讲解的。在讲解投影的基本知识时,尽量结合建筑构件来进行练习,加深学生对建筑构件的印象。在讲解建筑各部分构造时,将真实的建筑施工图的对应部分与书本内容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将建筑施工图的的识读穿插在建筑构造的里面讲解。如讲解墙体部分的内容时,将施工图中墙体相关内容也进行讲解,学生就能知道工程中墙体的一些具体做法。最后在讲解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时,再完整地识读整套建筑施工图,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很快的读懂整套建筑施工图。

图1 教学内容的编排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课程几部分内容的性质不同,所以结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第一部分为投影的基本知识,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强学生对三面投影的绘制与识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模型、动画等教学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部分的内容可以采用团队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任务,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第二部分为建筑构造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建筑的相关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建筑组成和构造做法的印象和理解,上课时可以结合工程照片、工程施工视频等教学手段,还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带学生参观工地现场,或者参观校内的实训基地。

第三部分为施工图的识读,这部分主要就是结合实际的一套完整的建筑施工图来识读,最好是校内的建筑和相应的建筑施工图纸,这样有图纸又有实物,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建筑施工图纸表达的内容,了解实际工程的真实做法。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恰当的考核方式,能客观地评价学生是否达到职业能力目标的要求,起到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作用。传统的考核方式,虽然也采取了平时考核加完结性考核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但平时的考核比重较轻,主要考核集中在完结性考试,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不够重视平时的学习,往往是期末考试时突击性的复习,较难真正地提高职业能力。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考核方式,加大了平时考核的比重,注重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采取每个课堂任务进行考核,即课堂上教师都会设计相应的课堂任务,要求学生课堂完成,随后进行考核。平时课堂任务考核成绩占最终总评成绩的50%,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只占总评成绩的50%。

4.建立教学资源库

为了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将课堂上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大量实际工程图片、大量的习题、标准图集、施工图纸等教学资源都共享到院级精品课程网站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下载资料。

5.改革学生作业的批改形式

批改学生作业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它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教师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做作业也可以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都是由任课教师一人批改,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合班课,几百名学生作业的批改,对教师来说确实是沉重的负担。而学生作业却普遍存在抄袭现象,这样就减少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效用,另一方面也确实降低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激情,这也说明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效果是很有限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作业的批改做些改革。例如这门课程的投影基本知识部分,每堂课教师都会设计一些课堂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学生之间也没有时间进行抄袭,减少了抄袭的现象。作业完成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换批改,按教师的评分要求对同学进行打分,这样也能较实际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这样的改革,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改其他同学的作业,来发现其他同学存在的错误并反省自己;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教师的负担。

6.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好地了解建筑构件构造的不同做法,校内建立了建筑构造实训室。实训室主要针对建筑构造的内容,就建筑的某些部位,做出几种不同做法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构件的作用和实际施工做法。如玻璃幕墙的不同做法,外墙饰面的不同做法,地面的不同做法,门窗的不同种类,吊顶的不同做法等等。带学生参观构造室,加深了学生对建筑构造的认识。

四、课程改革的效果

通过采取以上的一些教学改革,经过了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确实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对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非常明确,通过对课堂任务的完成,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许多,自信心也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也很高,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师对学生的识图能力也很肯定。通过对实习生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学生反映施工图的识图都没有什么问题。

五、对今后课程改革的思考

虽然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还是存在一些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如何让那些反映较慢的学生也能轻松地、自信地学习。特别是在投影那部分的内容,有少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确实不是很好,总跟不上其他的同学,如果几次课跟不上的话,学起来就会觉得很吃力,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有的甚至有放弃学习的想法。

2.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构造做法,更好地读懂建筑施工图。在讲授建筑构造部分内容时,内容较多而且也有些枯燥,虽然结合了工程照片、动画,甚至带学生去工地参观,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将相关部位的工程照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但照片只能反映某个部位的局部内容,对于某些需要多方位理解的就无法完整表达;如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但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首先工地的参观受到工程性质和工程施工阶段的限制,只能参观一些部位的某些做法,很多构造做法不能在一个工程中体现出来;为了不影响工地的正常施工,参观的时间也很短,参观的学生较多,教师也很难让每一位学生都听得到教师的讲解,所以参观工地的教学方法效果也很有限。

综合以上的一些思考,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建设:

1.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形体和建筑的三维模型库;对于投影这部分的内容,让每位学生可以自己在电脑上操作,从不同角度观看形体的三维图形,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投影,形成不同的投影图,加深学生对投影图形成的理解。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投影图自己创建三维模型。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对于建筑施工图识读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几套不同类型的建筑施工图建立不同的建筑三维模型,能够让学生在识读建筑施工图的时候,将平面图纸与立体图进行反复对照观看,并且还可以对建筑内部的构件进行观看,犹如亲临建筑现场,这样学生对建筑的组成和构造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加深对施工图纸的理解。

2.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虽然校内已有建筑构造实训室,建议今后还可以继续丰富实训室的内容,甚至再多建立一些实训室,如模型制作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建筑各类模型,相信学生会更有学习兴趣,也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六、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变化,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除此之外,教师的自身职业水平以及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将工程中的新材料及新做法融合到教学中,让教学内容能够和工程实际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王立群,梁媛,李娜娜.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33).

[2]朱怡巧.浅议如何提高《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效果[J].科学时代,2012(15).

施工图识图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平法;钢筋算量

1 引言

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职业院校更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要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课程的安排也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新技术新规范的出台而迅速调整。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它强调通过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让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平法,在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各设计院也普遍采用了这一先进的设计方法,对于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看懂平法表示的结构施工图,如何根据施工图进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是一项基本的、重要的工作。而开设平法与钢筋算量相关课程的院校甚少,有些院校也只是在施工技术课程和建筑识图课程中顺便简单介绍,这样就导致很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工作后根本看不懂结构施工图,施工、造价、管理就无从下手了,因此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刻不容缓。

2 平法的概述

2.1 平法的概念

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简称平法),平法的表达形式,概括的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钢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的方法。平法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的重大改革。由建设部批准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G101 即平法图集),是国家重点推广的科技成果,已在全国广泛使用。

2.2 平法的优点

通过平面布置图把所有构件整体地一次表达清楚,使结构设计方便、表达准确、全面、数值唯一、易随机修正,提高设计效率;使施工看图、记忆、查找方便,表达顺序与施工一致,利于质检,利于编制预、决算。运用平法制图规则,通过施工人员的识图会审,对平法设计图纸全面熟悉、掌握,并对结构层面构件与标准构造部分翻样,为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依据与数据以及加工大样。

2.3 平法图集的种类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应用与推广,平法理论已逐步完善,应用也已经普及,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也已经先后出版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G101系列的标准图集,包括:G101-1(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G101-2(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G101-3(伐形基础)、G101-4(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

3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的必要性

3.1 适应行业的发展,培养专业的钢筋翻样人才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新结构不断出现,各种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不断出台,高层、超高层、大型建筑比比皆是,复杂结构十分常见。钢筋涉及的构造知识理论不断丰富,平法规则基本普及,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逐渐淘汰,识图、计算和操作难度也不断提高,钢筋工程越来越呈现出相对独立性、复杂性、实践性和专业性。没有丰富的结构理论和专业训练是不能胜任钢筋翻样工作的。传统的钢筋翻样人才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行业对钢筋人才的要求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适应建筑业精细化分工的需要。要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立即看懂施工图纸,必须开设平法识图的相关课程。

3.2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是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核心专业知识,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预算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程量的计算,又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而钢筋是一种在工程上用量多,价格高的材料,钢筋工程量能否准确计算,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所以必须开设钢筋算量的相关课程,才能使学生胜任岗位工作。

3.3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是由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特点与关系所决定

平法,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方法,与传统施工图的表示方法相比,读图更困难,平法图集包含的内容多,蕴含的结构设计思想深刻,钢筋的使用部位和种类多,识图、计算复杂。让学生自学或者以讲座培训的方式,是很难达到掌握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并且平法识图主要就是要看懂钢筋的布置规则,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又是拿着平法结构施工图去算的,所以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关系密切,合二为一来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本文是作者是根据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总结,通过和往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交流,结合所从教的陕西省理工学校的实际,同时参考了部分兄弟院校的一般情况所写,旨在把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相关课程尽快加入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打下一个坚实、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青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施工图识图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评价

目前,我国在高职教育领域的研究、改革与实践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高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还需深入开展,特别是对教学实践研究的效果评价。现在部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更多强调“以学生为主”的形式,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实验实训活动。由于它弱化了教师有目的、有准备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指导,加之大部分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学习主动性不高,因此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这也充分说明现行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还需要更进一步地去研究和探索。下面以“建筑制图与识图”的理实课程“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为例展开分析。

一、教学理念的变革及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职教学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与普通本科院校存在很大不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服务于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普通本科培养的是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突出,普通本科院校强调理论功底扎实。普通本科院校普遍采用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严密性,要求面面俱到,而不考虑知识本身是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高职教学工作应该打破这种学科体系,择取学科中最实用的知识,按照工作中知识使用的一般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快速提高学生的技能,让学生在离开校门后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鉴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已有较多的探讨和研究,在这些研究分析中,他们更多强调的是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但笔者认为,应该过程与结果并重,要在“教学做”基础上增加有效的多维评价机制,构建“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它更能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该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任务为手段,通过有效的多维评价机制,构建一个兼顾“教学做评”四个主要教学环节的一体化整体式教学模式。

二、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理实一体整体设计

1.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地位。近年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日益增强,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扩大了对建筑技术人才的总量需求。建筑业的科技进步迫切需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水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技术、会施工、会管理”的生产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也给我校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带来很好机遇。为适应这种发展需求,我校对建筑类专业的教学开展了不断深化的改革工作。我们通过对建筑行业的走访和调查分析发现,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相适应的职业岗位主要是在土建施工企业从事技术施工、材料检测、质量验收、绘图与测量、工程监理等生产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因此,我们重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教学改革的重点为变“知识型”为“岗位职业能力型”应用人才。

“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主干基础课程,也是和岗位对接的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践一一对应。作为核心技术基础课程,学生将会获得绘图与识图综合应用能力,现场施工图识图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2.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课程目标。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建筑施工企业生产一线培养施工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特点,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路,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整体设计原则,让“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开展教学,并以工作情境为支撑,融“教学做评”为一体,讲授基本绘图、画法几何、建筑制图与识图等技能。培养学生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制图标准和相关规定、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等基本能力。该课程较注重实作和技能、空间想象和创造力的培养。这门课程也是完成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最终实现专业教学与学生就业岗位最大限度的对接。

3.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理实一体整体设计的思路。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充分体现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实践操作和岗位技能训练为主的高职特色。为更好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将课程的任务目标与就业岗位的对接实情基于“教学做评”进行课程内容理实一体整体设计。

按照理实一体整体设计思路,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四个方面的设计,具体情况如下:

(1)课程项目化。对课程教学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按职业功能划分项目。通过考核目标,让每个项目相对独立,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便于教学,便于学生学习,也便于操作考核。结合本课程特点,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进行理实一体整体设计。通过分析归纳建筑工程技术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完成建筑工程技术岗位群工作所需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把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内容分为10个实施项目。

(2)教学内容任务化。每个项目下安排具体的工作任务,使课程内容具体化、显性化,以完成工作任务作为学习结果。采用全真模拟、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把10个实施项目又划分成25个具体小任务。

(3)实践教学职业化。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引入工程实际图纸,布置技能培训真实任务,学生模拟完成技能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真正体验到职业情境,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要求与特色。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要求学生获得制图员资格证书。

(4)教学做评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课堂和动手操作一体化。为更好地督促学生完成好每一项任务,我们对教学评价作出重要改革,实施学做过程考核全程化,把期末集中一次性考核改为分次过程性考核。对每一项任务完成进行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做技能,也考核学生的学做过程,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期末再对本课程整体进行总结性评价,综合评价由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按比例折合构成,实现两种评价融合。

三、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理实一体教学实施过程

在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本课程除使用文字教材之外,还采用多媒体、视频、动画等现代教育技术。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特点,本课程教学主要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按“教学做评”交替进行课堂教学;第二阶段按“教学做评”交替利用课程实训专用周进行能力强化教学。教学组织安排:教师首先进行知识讲解并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通过“接受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完成任务――效果评价”的学习过程,最后获得与工作任务相一致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下面以项目六的任务二“轴测投影图的画法”教学内容为例,具体介绍本任务的“教学做评”教学组织过程:

(1)“教”的环节,进行任务布置。教师为学生提供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平面、立面及剖面施工图,并下达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斜二测画法绘制建筑物辅助图样。

(2)“学”的环节,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案。学生首先熟悉图纸,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和引导,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和完成任务的方法,并编制绘图方案。

(3)“做”的环节,根据实施方案分组实施。学生根据制图方案分组实施,教师进行过程指导,各组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4)“评”的环节,任务完成并进行成果评价。在轴测图绘制完成后,学生先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再对每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检查。最后教师结合每个小组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确定评价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总结。

四、教学实施效果

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应用“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好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新的教学模式中,精简优化了教学内容体系,体现了“必需、够用”原则,兼顾专业需求和个性发展,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和专业水平发展的新要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实物模型和实际工程图纸等资源,开展项目任务小组互助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任务驱动下,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知识,形成了主动性学习的风气,学生的厌学情绪得到抑制。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引导,以虚拟动画演示为手段,融“教学做评”于一体。通过小组任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3)在教学模式实践中,教学文件和资料完备,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多样,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新理念。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法”教学,改革考评方法,实行多维评价,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紧迫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本课程的应用和实践中,得到广大学生和校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训条件都具有较好的导向性,教学内容贴近工作实践。有效开展“理实一体”的现场教学,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赵黎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J].兰

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2] 刘淑英.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J].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3] 彭以舟.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改革

与实践[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施工图识图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识图 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

一、课程特点

课程特点是依据课程性质所确定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它对知识的要求是“够用为度”,而教学内容以应用为目的,课程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筑工程识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基础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该课程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应用作用,例如对于工程造价专业而言,识图课程没有学好的话,后面的工程概预算课程就会遇到很大困难;进而影响到学生将来就业能力及个人发展空间的大小,因此说建筑工程识图课程的技术基础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对一个学习专业工程技术的学生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课程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能力,这往往是通过学生对工程图样的表达、分析、推理过程以及动手作图实践而逐渐培养起构形、表达、读图、制图等四个方面的能力,所以说本课程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二、教与学的矛盾

也许会有很多人认为像建筑工程识图这类专业基础课好教,就是教学生读读图、画画图而已,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对于初次接触工程类课程的新生来说,投影体系的建立、各种标准规定缘何而来?图样绘制、阅读方法与规律又是如何等问题让他们摸不着头脑,理不出头绪。以往的教学方式都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先上理论课再上实训课,没有考虑到理论与实训的紧密结合,教学效果差。学生普遍反映画法几何部分也就是投影原理等相关理论知识部分枯燥,不易理解,空间想象力缺乏;制图规则部分要点太多,一条一条的记不住,即使学的时候记住了,到画图时又忘了一大半,有的学生能自己翻书查阅,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只是自己胡乱猜测大小比例等。另外,学生喜欢实践作图时间,但也存在问题,集中画若干张图反映比较累,而且画图前老师讲解时不认真听,自己拿来就做,遇到问题不懂不会也不问。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善于形象思维,喜欢动手实践,不喜欢传统的说教。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更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来获取知识。所以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识图课程改革要结合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不能只看设计者的思路,更要看受教者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整合

建筑工程识图课程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和读图能力,这对于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来说是一项主要技能和综合素质。所以,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培养学生识图能力为重点,精简繁杂的理论分析,以必须、够用为度,实现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与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画法几何、绘制施工图和计算机绘图三大部分,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与专业特点相适应,合理地将以上三个部分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并与后续课程有机地衔接,合理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将画法几何部分内容融合到施工图绘制中,通过组合体的识读与绘制、建筑施工图的识读与绘制、结构施工图的识读与绘制等教学情境的实施,学生在实践作图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投影原理。在手工绘图完成之后进行计算机绘图部分,也分为上述三个情境,学生在完成绘图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软件操作命令,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另外,在施工图的识读与绘制之前增加认识实习环节,让学生对建筑工地、建筑构件实物及施工图有直观的认识,从而能将“物”与“图”联系起来,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对建筑工程识图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进行合理地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对于一些学生易懂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启发和讨论式教学,提出任务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在实施“组合体的识读和绘制”教学情境时可以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先用堆砌模型方式将形体化抽象为具体,然后再根据自己所建立的组合体进行绘制,这样,学生在堆砌模型和绘制的过程中,能牢固掌握立体与三视图的互相转换,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随着信息化教学设计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技术在建筑工程识图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软件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一种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运用AutoCAD、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由于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更以其清晰的视觉形象让学生有强烈的感官认识,有效地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尤其是多媒体课件中动画和视频短片的引入,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增加计算机绘图教学内容,教、学、做同时进行,使传统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绘图教学完全融合。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可能。学校可以利用已有的校园局域网,建设相应的网络课程,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习题、案例、图集等网络课堂资源,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同时开辟网络学习论坛供学生、教师交流,及时反馈课程信息,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期末闭卷考试以及学生提交的平时作业等,这样很难准确、全面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及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各项能力的掌握情况,因此需要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使之更合理、更科学。因此,教学评价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与改善教师的教。学生的期末成绩可由两部分组成:考核和考试成绩,考核、考试各占50%。考核部分包括出勤、课堂表现、课堂技能、团队评价、提交阶段性成果;考试部分包括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理论考试以笔试为主,操作考试以上机操作为主。这样,理论与实践结合,手工作图与计算机绘图融合,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另外,可以定期举办学生工程制图技能竞赛等活动,一方面能够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另一方面通过竞赛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展示自己的风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并且可以和后续的课程如房屋建筑学的课程设计相结合等,对于竞赛结果可以综合考虑到课程的成绩评定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结束语

建筑工程识图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根据高职识图课程的特点,并综合考虑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素质层次等因素,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专业目标与能力要求,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主动性,挖掘学生潜能,进而提高建筑工程识图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施工图识图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工程监理专业;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在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中,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应当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本,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要想以工作过程来构建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其课程教学内容应当与职业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及工作目标相关,其课程教学过程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课程体系主要为了突出职业工作任务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为培养高职工程监理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工程监理专业为例,就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及实施情况进行探讨。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意义

与传统课程体系模式不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具有其独特之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中融合了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模拟岗位工作过程,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课程开发与重组,明确工作过程在构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主线和培养基础分别是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实际的工作情景及工作过程是分不开的,高职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动手能力较强,在构建高职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尝试适当增加模拟岗位工作的实践项目和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工作过程动手操作、实践,完成从被动听课者到主动实践者的转变,真正做到理实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工作的责任心,职业岗位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对于专业岗位的了解与专业技能的操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符合企业对于专业岗位职责的要求,为毕业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足准备。

2工程监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我院工程监理专业从2008年开始招生,2015年被定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为搞好建设重点进行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竞争力。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就是课程体系建设,只有依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才能完成构建符合我院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工程监理专业构建的课程体系,主要面向建筑质量监督部门、工程监理公司、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优化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为主导改革教学内容,着重技能培养。以就业导向、实践能力来重构课程体系,注重以培养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理论课体系和实践课体系。依据实用、适用的原则调整教学内容,将传统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新课,适当删减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重组融入工作任务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实际工作任务作为引导,进行实践教学,注重可操作性、实用性,培养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建筑行业及工程监理企业的走访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工程监理专业毕业生的座谈,结果说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建筑行业,培养具有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能力,具备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可在建筑质量监督部门、工程监理公司、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技术及管理工作。我院工程监理专业主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经过实践探索,合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逐步贴近建筑监理行业和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教学效果改善显著。工程监理专业实行“工学结合,德学同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教学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业能力初步培养阶段(第一、二学期)、第二阶段为专业能力强化培养阶段(第三、四学期)、第三阶段为专业能力综合提高阶段(第五、六学期)。(1)专业能力初步培养阶段课程:《经济数学》、《大学英语》、《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装饰材料》、《安装工程识图》等课程。(2)专业能力强化培养阶段课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概预算与投资控制》、《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工艺》、《工程合同管理与招投标实训》、《安装工程造价实训》等课程。(3)专业能力综合提高阶段课程:《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工程经济学》、《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等课程。我专业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与能力素质的提高,将工程监理专业三年的课程重新整合成新的课程体系,并将工程监理的职业精华“三控、三管、一协调”贯穿其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和企业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适当调整、补充,与时俱进才能满足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

3工程监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在我院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小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是指由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设计中,对学习情境进行的重组和设计。核心课程建设中的学习领域是指具体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即原有学科体系中的课程。核心课程建设中的学习情境是指在职业的行动过程和工作任务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进行方法论和教学论和转换而构成的学习领域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也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这种新型课程设计,可使学生从不同的工作过程中去获取不变的思维过程及规律,从具体的个性中去获取一般的共性,并能够用抽象出来的共性和一般规律,去应对新的个性和具体,充分体现高职课程体系的特色。按照“工学结合,德学同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依据工程监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建设原则,结合工程监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监理员的岗位需求,来建设工程监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核心课程包括:《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概预算与投资控制》、《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工艺》、《工程合同管理与招投标实训》、《安装工程造价实训》。以《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为例,依据建筑工程施工图会审这一典型工作任务来构建新的学习情境,该课程为《建筑施工工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等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独立的工作过程,其中的难度与深度逐步提升,但它们仍属于同一工作领域,操作步骤类似,可以进行对比。因此通过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是由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的,选取建筑工程中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实际工作情境,并能真正做到理实一体的工作任务,就是能够作为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任务要求,分组组成团队,结合真实的建筑工程图纸,根据工程类型与要求查阅相关资料或图集,在分专业研讨的基础上制定方案,结合工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等组织工作实施,最后经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总体评价等进行总结、反思和提高。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熟练识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并可根据工程施工图的要求完成建筑构造实施任务,具备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工作的专业能力,能够更好的完成日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

4结束语

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够增强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改变了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再进行教条的理论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更好的将我院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落到实处,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理论研究彻底转化到实践教学中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我系的建筑模型实训基地在筹建过程中,预计在年底到明年年初能初具规模,并于明年正式在教学中投入使用,把模拟的“真实”施工现场搬到学校,使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完成认识实践的教学过程,再配合现有的建筑工程实训室,教学过程能够真正实现“理实一体”,从理论教学到认识实践,再到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从学习到认知到实践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才能完成。将理论知识、团队协作、实训技能三者有机相结合,确保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能够顺利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教育部职业枝长技育中心研究所.

[2]俞建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施工图识图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CAD课程 考核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53-02

建筑CAD是建筑工程施工和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基础技能课,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技能娴熟程度和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调控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由于原有课程下培养的学生离企业人才标准存在一定的距离,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已不能满足现有的课程教学,对此,应结合新的课程特点与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与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过程考核,保证考核评价的及时性、真实性,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原课程标准下建筑CAD课程考核体系存在的弊端

原课程标准下建筑CAD课程考核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不注重识图读图能力的培养,未全面贯彻房屋建筑制图标准。建筑CAD原课程标准下考核体系中,评价内容未注重识图读图能力方面的考核,导致学生读图能力差。也没有将房屋建筑制图规范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绘制出的图形不规范。如果学生贯彻制图标准,每个学生绘制出的成果图应该会很相似,也轻易就能判别学生的识图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形成优质规范的计算机绘图文件便于共享和管理。

第二,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过大,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原课程成绩评定标准是: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40%,这样一来,两次考试的成绩占了总成绩的70%。这极易导致学生平时不用功,不重视学习过程,学习马虎应付,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为了应对考试,甚至出现了考试作弊,出现了考试成绩与所掌握知识、实际运用能力不相符的高分低能现象。

第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原有的考核方法使得学生主要精力放在应对考试上,学到的知识不能综合运用,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培养,各种能力无法得到锻炼与提高,学生的情感、自尊和个性差异无法体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考核不全面,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原课程的评价方法没有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在教学中所有学生使用同一任务,同一评价标准。没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考核,仅仅两次考试,难以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和水平,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二、改革后课程标准下的考核体系

改革后的课程设计采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项目的设计既紧密结合企业的工作实际,又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将课程以项目的形式编写,各个项目分为若干个小任务,每个项目后编制了一个实训项目,用来作为过程考核,避免了旧考核体系中的弊端。

新的考核体系总体思想是:以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为主,能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激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方法;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水平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新课程体系下成绩评定标准是:平时成绩占20%,阶段性、过程性的项目实训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30%,取消了期中考试,转用阶段性的项目实训成绩代替。通过阶段性实训测试检测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各阶段的能力进行专项考核,同时,也督促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阶段性总结,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发展;促使学生重视每个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三、阶段性、过程性技能实训考核评价的构建

阶段性、过程性的项目实训成绩占了总成绩的50%,如此大的一个比例,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建筑CAD的积极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直观地体现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有利于人才的选拔,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的方法,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操作、团结协作、自我管理、改革与创新、情感与态度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一)设计多元化评价内容。该课程设计十个项目,在每个项目后设置一个实训技能项目,每个项目均以百分制来计量,各个项目从简单的单项能力的训练到综合能力的运用,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各个实训子项目参照技能大赛的项目,并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的流程,每个项目均来自实际的工程项目,用一套完整的施工图来进行实训项目的技能训练,实现了真项目真做。针对每个项目设计了不同的考核内容,在内容设计上分为两大模块,一块为专业技能训练,另一块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在评价内容的设定上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的阶段性过程化的考核。

1.专业技能占60%。在专业技能的内容设计上主要是看学生将项目完成的同时,对各个项目的知识是否熟练掌握,包含绘制图形的能力与编辑图形的能力,同时每个项目都将识图读图能力贯穿其中。

2.职业能力占40%。在职业能力的考核内容上,设置了自我管理能力(纪律)、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自我提高的能力。对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主要是看遇到问题时能否主动去思考,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否养成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组织多元化评价主体。在实施的过程中采用了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化,采用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指导教师评价的方法,充分发挥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作用,更好地实现了技能目标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在实施后发现自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实时监控,随时调整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学习是为了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采用互评的评价方式加强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团体实训项目上的互评是小组长进行评价,各组的组长以组内成员对小组的贡献进行评分。这样,每个小组成员为了不给小组拖后腿,会积极主动的完成合作项目,而小组成员为了小组集体荣誉,也会主动地去教没有学好的同学,这样形成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学习气氛。而个人实训技能项目的互评则是小组内成员相互评价,采用自评互评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自我总结、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形成了积极、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

教师评价除沿用以往传统的做法外,还可邀请企业有经验的成员参加,选择一些学生完成的项目作品,让企业技术人员评价在这种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企业用人标准。

(三)建立实训评价表。每个实训后都可以建立一个实训项目评价表,让学生完成实训后在电脑上填写评价成绩。自评成绩由本人根据实训的内容对自我进行打分,考核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本人填写完自评后,写出本次课的总结,看看本次课的得失,有何进步,自己发现了什么操作技巧,有什么问题待解决。实训成果展示,则将本次课的实训成果图形展现出来。在一张评价表上,可以看出学生本人对这次实训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能看到本人的作品,让学生更自信、更有成就感。

小组互评由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进行组内互相评价,因为在操作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对本组成员的学习情况是非常了解的,如果换成小组之间互评,小组与小组之的学习状况不甚了解,就会造成评价的不公平性。

教师评价是在学生提交完实训成果后,由指导教师进行填写。三项完成后,事先设计好的电子表格会自动进行汇总评分,按自评30%、互评30%、教师评40%进行自动计算,在10个实训项目全部完成后,将10个实训评价表汇总到一个文件,进行统计,并计算出实训总成绩,最后以50%的比例汇总到建筑CAD课程的总成绩中。下面用表1来展示学生的评价。

表1 实训项目八评价表

项目名称 办公楼立面图的绘制 专业名称 建筑工程施工

实训时间 实训地点 计算机绘图室 机号姓名

任课教师 实训班级 评价得分

评价项目 自评

30% 互评30% 师评40%

专业技能(60%) 绘制图形 (25分) 熟练运用立面菜单下的命令绘制1-13轴立面(10分)

熟练运用立面菜单下的命令绘制13-1轴立面(10分)

能熟练地创建楼层表(5分)

编辑操作 (25分) 能熟练运用立面菜单下的命令替换门窗阳台(10分)

立面图上多余的线条删除、少的线条添补上(10分)

熟练地进行图案的填充(5分)

识图能力 (10分) 识图准确、并能快速进行图形的绘制(10分)

职业能力(40%) 自我管理能力(10分)

团队合作能力(10分)

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分)

革新、创新与自我提高的能力(10分)

小计: 0 0 0

总结: 综合评价 0

学生成果展(要求展示1-13轴立面图)

(四)采取多元化考核评价手段与方式。在考核评价过程中除采用平时评价、实训过程评价、期末考试评价外,在期末总评价中,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给予二次评价的机会,让学生拥有进步的权利。而学生往往会珍惜这个机会,认真对待二次测试的过程。二次测试就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复习巩固、提高和发展,经过二次测试,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超越,重新拥有了自信。

课程结束后,指导教师综合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以朴实、生动、饱含激情的评语描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发展状况,提出激励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为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成才.《CAD制图》校本教材建设中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11)

[2]王黎军.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看职业院校建筑CAD教学现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5)

施工图识图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建筑结构构造模型制作实训建设校企合作

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可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可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院2009年参加这一实践活动的学生,项目来源于建筑工程系建筑结构构造实训室建设内容的一部分。凭着对建筑结构构造模型的热爱与执着,07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6名学生自发组织,通过对建筑结构构造实体模型的制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也为系部的示范性专业建设作出了贡献。我们在此把实践创新训练过程作一总结。

一、调研学习

入校以来我们已完成了《建筑结构》、《房屋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地基基础》、《建筑材料》、《平法识图》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我们参加过假期工地生产实习,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建筑结构构造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对于制作建筑结构构造实体模型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制作建筑结构构造实体模型对我们来说,既是兴趣也是特长。在课余时间,我们和指导老师一起到施工现场、相关院校实训室、教学模型生产厂家参观学习,经常在图书馆查阅建筑结构构造模型的有关介绍,加深了对制作建筑结构构造模型的认识,提高了自身对专业的理解和水平,调研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组员间的沟通协作能力。

二、方案设计

建筑结构构造实训室是建筑工程系重点建设实训室之一,适用于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专业中结构构造实践教学。钢筋工程对上述专业非常重要,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岗位――施工员而言,钢筋图纸识读、钢筋制作安装和钢筋质量检验是其典型工作任务之一;对工程造价专业核心岗位――造价员而言,钢筋图纸识读和钢筋工程计量是其典型工作任务之一;对工程监理专业核心岗位――监理员而言,钢筋图纸识读和钢筋质量检验是其典型工作任务之一。

当建筑物上部结构采用框架结构或单层排架结构承重时,基础常采用独立基础。独立基础一般只坐落在一个十字轴线交点上,有时也跟其它条形基础相连,但截面尺寸和配筋不尽相同,独立基础如果坐落在几个轴线交点上承载几个独立柱,叫做共用独立基础。基础之内的纵横两方向配筋都是受力钢筋,且长方向的一般布置在下面。

单层轻型门式刚架结构是指以轻型焊接H形钢、热轧H形钢或冷弯薄壁型钢等构成的实腹式门式刚架或格构式门式刚架作为主要承重骨架,用冷弯薄壁型钢做檩条、墙梁;以压型金属板做屋面、墙面;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岩棉、矿棉、玻璃棉等作为保温隔热材料并适当设置支撑的一种轻型房屋结构体系。

单层轻型门式刚架结构具有质量轻、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综合经济效益高和柱网布置比较灵活等特点,近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在目前的工程实践中,门式刚架的梁、柱多采用焊接H形变截面构件,单跨刚架的梁柱节点采用刚接,多跨者大多刚接和铰接并用;柱脚可与基础刚接或铰接;围护结构多采用压型钢板;保温隔热材料多采用玻璃棉。

建成后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有利于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以项目为导向组织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构建“学做结合,边学边做”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图1锥形独立基础钢筋模型图

图2门式刚架梁柱节点模型

三、模型制作

我们依据设计好的施工图,计算工程量,购买钢材等原材料,在实训室制作独立基础钢筋模型,在钢构公司制作门式刚架梁柱节点模型。

1.独立基础钢筋模型

独立基础钢筋模型的制作工艺为:抄平放线垫层施工钢筋工程展牌制作。

(1)抄平放线

实际工程施工前,为了使基础底面标高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基础前应在基面上定出基础底面标高,模型基底标高即为实训室地坪标高。

(2)垫层施工

为了保护基础的钢筋,施工基础前在基面上浇筑细石砼垫层。

(3)钢筋工程

根据施工图纸要求,在垫层表面上弹出钢筋位置线,铺放钢筋网片,连接柱的插筋,在绑扎的平面钢筋上,不准踩踏行走,严格控制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四周两行钢筋交叉点应每点绑扎牢。中间部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则需交全部钢筋相交点扎牢。相邻绑扎点的钢丝扣成八字开。钢筋安装完毕后应检查验收。

(4)展牌制作

制作模型实训的项目、功能,钢筋模型名称等标牌

2.门式刚架梁柱节点

门式刚架梁柱节点制作的主要工艺为:加工制作图的绘制放样与号料切割坡口加工制孔边缘加工矫正和成形组装焊接涂装与编号展牌制作。

门式刚架梁与柱的连接,可采用端板竖放,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连接的螺栓应成对称布置。在受拉冀缘和受压冀缘的内外两侧均应设置,并宜使每个翼缘的螺栓群中心与冀缘的中心重合或接近,为此我们采用将端板伸出截面高度范围以外的外伸式连接。

在两个模型制作前,要进行安全教育,经过培训,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注重过程管理,分阶段由项目负责人和导师共同检查项目的进展,定期召开总结会议,以保证项目能够顺利进行。指导老师协助策划项目和制定实施方案,对整个训练过程做好指导工作,及时帮助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运用专业知识,结合系部示范性专业建设,制作出用于实践教学的独立基础钢筋和门式刚架梁柱节点模型两个建筑结构构造模型,有利于组织实施项目化教学。

通过实践训练,我们进一步提高了专业动手能力,提高了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杜绍堂.钢结构施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马宁.土力学与地基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施工图识图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构建中遵循能力本位、知识保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任务载体、实训保障的指导思想,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能力本位,知识保证: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将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整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能做会学,突出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采用“行动导向六步法”组织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解决职业实际问题时应具有自主咨询决策、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检查评估的能力,而教师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任务载体,实训保障:以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为依据制定学习任务目标,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学生以实际任务承担者的角色完成课程的学习。

2课程定位

依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建筑结构》课程为职业岗位课,是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在《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制图与识图》等课程的基础上构建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结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处理一定的施工问题,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2.1知识目标(1)建立正确的结构概念和构造要求;(2)具有较强的结构施工图识读能力;(3)具有常见结构体系认知能力;(4)具有基本构件设计和验算能力;(5)具有施工中结构问题认知及处理能力。2.2能力目标(1)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2)能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所需信息;(3)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4)善于总结经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具有辨证思维的能力。

2.3素质目标(1)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2)具有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4)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学习情境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下的学习情境设计,以完成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目标,融合了课程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在“行动导向,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在掌握建筑结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锻炼实际工作岗位中需要运用的各种方法和综合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共为《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以下10个学习情境和24个学习任务。

(1)结构材料学习:①建筑结构的组成分析;②材料强度指标选取。

(2)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应用:①结构极限状态的认识;②某办公楼楼面荷载效应值计算及概率极限状态实用设计表达式的应用。

(3)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①某教学楼现浇简支板设计与模型制作;②某钢筋混凝土雨篷板的设计与模型制作;③某办公楼矩形截面简支梁设计与模型制作;④某厂房肋形结构次梁设计与模型制作;⑤某厂房钢筋混凝土外伸梁的设计与模型制作。

(4)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设计:①某商铺底层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柱的设计与模型制作;②某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设计与模型制作。

(5)梁板结构设计:①某工业厂房单向板肋形楼盖设计与模型制作;②双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要点;③某住宅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设计与模型制作;④某住宅雨篷的设计与模型制作。

(6)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理解与模型制作。

(7)单层工业厂房设计:①单层厂房的结构布置与模型制作;②单层厂房柱设计与模型制作;③柱下独立基础认识与模型制作。

(8)钢筋混凝土多层及高层结构房屋:①多层办公楼框架结构设计与模型制作;②剪力墙结构认识与模型制作;③框架———剪力墙结构受力分析与模型制作;④高层建筑基础认识与模型制作。

(9)砌体结构房屋设计:①某多层办公楼混合结构设计与模型制作。

(10)结构施工图识读:①多层砌体结构施工图识读;②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识读。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组织,其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学习情境的设计。因此,《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组织中,就如何设计形象、活泼的教学情境成为教学考虑的重点问题。因此,通过在教学中构建建筑结构构件设计与模型制作的“体验情境”,对本课程的教学组织进行了改革。模型制作是按一定的缩小比例,科学合理地展示建筑结构层次、建筑物内部结构如钢筋布置等。在钢筋骨架的制作和下料过程中,必须考虑钢筋的抗震等级、锚固长度、搭接形式、保护层厚度、钢筋的弯曲调整值等因素。因此,通过制作建筑结构的钢筋骨架,不仅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对原先不甚了解的钢筋构造要求有了准确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专业学习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必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4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实施

课程采用“行动导向六步法”组织教学,图1、图2、图3为“某办公楼矩形截面简支楼面梁设计与模型制作”学习任务、完成任务的教学设计步骤和任务工单。在学习任务的教学设计中重点把握:①做中学、学中做、能做会学———能力本位;②把握好六个步骤,完整的工作过程———任务载体;③学生主体,教师主导;④利用任务工单引导学习过程———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度和评价学习效果;⑤知识保证、实训保障。

5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模式,由于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要素为核心,以情境教学为方式,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同时,运用各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锻炼,发展能力和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其与以往学科体系下的课程模式比较,具体表现在:学生学习积极热情,学生之间和教师的主动交流、沟通明显增多;做得善于计划和思考,团队和协作精神得以显现;自学能力、信息获取与资料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责任心也大大增强;基本达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