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培训总结

高校培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校培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中层干部;干部教育培训;PDCA;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C9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6009506

高校开展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效举措,是高校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1,2]。一些学者已经展开了对高校干部考核的相关研究。施云姝从考核高校管理干部自身素质和工作业绩的三个子系统,即思想道德子系统、能力素质子系统及工作业绩子系统进行干部综合考核研究[3];孟令军从干部的德、能、勤进行干部综合考核研究,并针对机关党政、系部院行政、系部院党务设计了不同的绩效考核指标[4];王辅俊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确定了考核评价指标体系[5]。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干部的“德、能、勤、绩”等结果性指标的构建研究方面,评价方法多以定性分析为主,且未对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整个过程的质量进行考核,这不利于对教育培训工作的改进和完善。因此,如何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使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能够被纳入刚性的干部管理系统,对促进高校干部选拔、培训、考察、使用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6]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就此作一分析。

一、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

(一)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策划

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策划包括教育培训课程策划和教育培训课程安排。教育培训工作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取决于教育培训的思路、形式、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是否符合高校中层干部的内在需要。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要把握高校中层干部的需求信息[6],以学员的需求为基础,安排教育培训班次,设计教育培训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教育培训方式;还要安排好教育培训的时间、地点、教学器材、教育培训教材、教育培训教师,以确保教育培训工作能有步骤地展开。

(二)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实施

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实施包括制定教育培训课程内容、选择教育培训方式、提高教育培训效果、组织教育培训课程考核四个方面。教育培训课程的内容,要满足高校中层干部的任职资格要求、职业生涯规划、自身条件及单位对其培养方向;为了教育培训工作的评估和后续工作,要进行系统、完整的教育培训记录工作,包括签到记录、教育培训过程的记录、教育培训档案的记录等[7];教育培训要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中心,创新教学形式,运用专题讲座、交流研讨、课题调研、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让学员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理解和对问题的认识,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培训考核形式要与教育培训形式相符,确保考核的有效性。

(三)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检查

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检查包括老师讲课效果和学员听课效果。老师要做好教育培训材料的准备工作,运用一定的授课技巧,积极调动学员的积极性,确保其完全吸收应掌握的知识;学员听课效果注重学员的感受、学习效果以及在工作中的应用。教育培训后需要考核学员对于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的了解程度、吸收程度以及教育培训的知识或技能在工作中是否得到了运用。

(四)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改进

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改进包括教育培训的总结和教育改进两方面。培训后要收集教师和学员对培训的评价和意见,通过对培训反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不断改进工作,使培训效果不断提高。

二、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

评价方法选择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在模糊数学的理论基础上,把层次分析法与模糊决策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模糊的安全信息定量化,从而对多因素进行定量评价与决策[9]的一种评价方法。对于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来说,由于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可以将其划分成不同层次,以便确定不同层次的权重,从而得出各层次对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的影响程度。由于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标准均带有模糊性,对于这些非线性的评价,也只有通过模糊运算法则,才能较全面地汇总各评价主体意见,得到可比的量化结果。因此,本文对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更加科学地反应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分析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模糊综合评价法[1]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建立因素集

根据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培训策划、培训实施、培训检查、培训改进,分别记为U1,U2 ,U3,U4。其二级评价因素如表1中的二级指标所示。

(二)建立评判集

根据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实际情况,把评价等级分为: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非常差,其分别记为V1,V2,V3,V4,V5。

(三)运用层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较多,结合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邀请具有丰富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和组织工作经验的专家,让他们根据表2判断矩阵元素的标度方法依次两两比较重要程度,逐层进行比较、判断,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反馈和调整后,建立判断矩阵,继而根据AHP中排序权向量计算的特征根方法计算出指标权重。

三、实证分析

以中国民航大学中层干部教育培训为例,对其教育培训的质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高校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快建设高水平的高校师资队伍,现就2009年高校教师培训工作通知如下:

一、出国培训

今年计划安排高校教师出国培训250人,具体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200人,其中数控35人、机电43人、电子39人、软件(动漫)40人、商贸(财经)43人;管理干部50人,其中高职高专院校院(校)长30人、高校人事处处长20人。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培训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事业心强,工作踏实;(2)创新意识较强,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实际动手能力;(3)年龄不超过45周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一般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熟练的外语听说能力。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青年教师,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管理干部培训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事业心强,工作踏实;(2)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工作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3)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和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有关高校出国培训名额以及各培训团组派往国家和派出时间见附件1。为确保出国培训的顺利进行,培训学员所在学校应与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签订培训协议,培训学员按协议要求参加培训。因今年出国培训全部要求办理因公护照,请各校务必于4月15日前将《2009年高校教师出国培训学员推荐表》、《2009年高校教师出国培训推荐人选汇总表》和《*省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国际合作培训项目协议书》报我厅师资处,联系电话:025-83335527,电子邮箱:fuzhy@。

其他未尽事宜按《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10年教师国际合作培训工作的通知》(苏教师〔20*〕3号)执行。

二、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训

1.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组建由院士领衔、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培训团队,举办6个左右学科前沿和专业知识研修班,计划培训400人。培训对象以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为主,培训内容侧重拓宽专业领域知识,和专家面对面研讨。

2.青年教师培训。通过进修班、单科培训等形式,计划培训500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培训内容侧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兼顾学术研究。继续做好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和访问学者工作,组织并资助部分教师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培训。

3.“双师型”教师培训。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高校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计划培训200人。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的通知》(苏教师〔20*〕15号)要求,继续开展访问工程师培训,组织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

以上项目由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

三、五年制高师教师和管理者培训

1.骨干教师研修。在高等师范学校中遴选一批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骨干教师,采取高校访学、专家指导和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

2.管理者研修。培训对象为高等师范学校校级领导和部分中层干部,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研修、实践考察、课题研究和成果交流等。

以上项目由*教育学院分院管理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四、培训工作要求

1.各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认真落实省级培训任务,用足我厅下达的培训指标,并根据本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培训年度计划,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着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高校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语文课程 教学档案 信息化管理 档案管理

高校教学档案是指高校在从事各类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对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原始记录信息资源[1]。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作为高校课程教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语文教学水平、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的状况,是高校进行语文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融入,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管理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一、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资源的主要类型

(一)文本类资源

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涉及到许多文档资源,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各种指令性和指导性文件,如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规划、教育教学计划、语文教学课程设置、新生招生、毕业生分配、毕业生就业、肄业生记录等方面的有关指示、计划、规定、细则、办法、记录等文件资料以及综合性教学文件材料,如高校制定的各种教学制度、语文教学管理办法、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与条例,教学工作的各种统计数据报表。

(二)语文教师师资类资源

高校语文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对语文教学的有序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语文教师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经验的不断提升和积累能够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因而师资类资源是语文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是师资培训类档案,如语文教师未来发展的规划与计划、教师培训实施进度、教师培训考核和总结、委托师资培训、出国进修培训等资料;其次是师资学术类档案,如语文教师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教学科研成果。在各级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各类教材、专著、译著。最后是教研室档案,如高校语文课程教研室的教学总结,教师教学经验总结、教师教学质量及各类竞赛结果、奖励材料、教学情况调查表。语文教师工作量的规定、核定、执行情况、各学期的教师工作量等统计数据资料。

(三)学生类资源

学籍管理资料,如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学籍管理卡、学生成绩记录卡,在校学生花名册。学生学籍变更记录,如有关学生升级、留级、转专业、转学校、休学、转学、复学、退学等的记录资料。学生所获得的各种奖励、处分记录资料,学生勤工俭学、勤工助学档案资料。完善的学生资料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针对学生各自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

(四)招生、毕业、就业类资源

招生类档案,如招生计划、招生简章、学校介绍、专业介绍、新生名单,委托代培计划与合同、招生工作总结等。毕业生分配资料[2],如毕业生分配计划、方案、报告、总结、分配名单、毕业证书发放记录、毕业证书存根、供需见面的计划、合同。毕业生质量调查资料,如高校对毕业生质量调查的规划、计划、总结、调查表,用人单位的审核反馈意见。毕业生就业资料,如校园招聘会、用人企业名单、招聘计划与指标、招聘条件细则、就业合同签订记录、就业信息反馈资料等。

(五)课堂教学类资源

课堂教学类档案,如语文课程任务书、课程安排表,课程进度表,语文教师任课安排表,典型讲义和教案,各种课程的考试题库。实习、实验、实训、校企合作类档案,如语文专业类学生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教学实验、实际训练、校企合作方面的资料。包括上述教学活动中的规划、计划、大纲、总结、指导书、讲义、协议、合同、结果鉴定、报告等。教学管理类档案,如语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工作总结、教学数据上报等资料。

(六)教材、专著、论文类资源

教材、专著类档案,如高校语文教师及职工自编、主编、参编、撰写出版的各类教材、专著的正本[3],语文教材的使用目录,教材的购买、入库、发放及使用记录。论文类档案,如高校具有保存价值的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及其评审意见资料;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获得者名单、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及其有关审批文件和资料。

二、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时代快速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量在不断增加。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和技术提高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检索和查询能力,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改革创新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的模式,是高校语文课程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面对的问题,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如教师通过建立语文学习网页或社区能够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下达学习任务和上传学习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建设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对提高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乃至高校整体档案的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实现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拥有的强大的数据计算、信息资源检索和查询、数字信息资源存储、远程网络传送、不同语言文字自动翻译等功能,以及功能完善的各类教学管理数据库系统,为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处理和加密,会变得更为规范、准确、高效与安全。反过来,数字化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又为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基础。

(三)有利于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档案本身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完善的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与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完美整合,能够进一步满足教师、学生、教研机构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不同需求。与此同时,便捷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速了信息的存储、检索、查询、调用、分析等过程。教学档案的建立,能够促进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以及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有利于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4]

(四)增强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对时展的适应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科技水平的迅速进步,以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只有实现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信息化管理条件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才能为高校语文课程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来自于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方面应有的信息资源保障,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及时适应21世纪10年代以及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分类

(一)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是以纸质载体为主,档案管理人员的数据录入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且查阅非常困难,且需占用大量的存储库房、橱柜和档案架和空间。而数字化档案克服了这些缺点,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可方便地无限量地复制。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是指由纸质档案转变为以数字化方式存在的电子档案,也可以直接称其为数字化档案。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网络化管理

经过数字化建设所形成的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需要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联网,才可以实现在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网络范围内的用户对其资源的共享。因此,高校语文教学档案的网络化管理是最终实现其资源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功能有多种,如网络教学、网络实习、网络作业、网络题库、网络归档、网络组卷、网络借阅、网络检索、网络传送、网络复制、网络上传、网络下载、网络获取、网络存储等。

(三)高校语文教学档案的安全化管理

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是其网络化带来的最为突出的问题[5],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升级管理系统、加强保密措施等方法逐步加以解决。因此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首先是得解决安全保护问题。要防止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设备及网络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攻击等因素造成的损毁和遗失。其次是安全保密问题。对于涉及保密的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需要采取相应的保密管理措施。所以,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程度也应分为完全公开、部分公开和完全保密进行管理。

(四)高校语文教学档案的服务化管理

对高校语文教学档案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服务,为用户提供与高校语文教学档案内容与载体相关的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机构可以通过校内的校园局域网、本地的城域网,以及更大范围内的广域网,乃至互联网进行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并可以同时开展对校内外学生、学校、社会各类用户的教学档案网络服务。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的方式有多种,如查询、检索、复制、下载、传送、存储、链接等。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逐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并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安全化等特点。语文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了信息存储、查询、提取的速度,并且能够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时间内的不同需求,同时对高校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建香.浅议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225-227.

[2]谭鸿雁.认证服务视角下的高校教学档案资源建设[J].兰台世界,2011(5):42-43.

[3]谢芳清.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09(3):15.

高校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师德建设;意义;存在的问题;对策

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辅导员以其自身的道德素养、个人品格、专业能力、健康情感等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他们师德水平的高低、工作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更要有高尚的师德风范。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切实有效地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意义

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使高校辅导员树立终身奉献教育事业的崇高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的灵魂,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才能产生模范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才会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去追求。成功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坚持理想信念、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精于业务。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辅导员的职业理想教育,使他们不但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更把它自觉转化为奉献教育事业的毕生追求。

2.增强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理念,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高校辅导员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使学生实现健康成长、自学成才。高校辅导员始终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担负着辅导学生、关心和引领学生的职责。高校辅导员应从自身做起,坚持以人为本,把师德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师德修养,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去影响学生。

3.促使高校辅导员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

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是高校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师德高尚的教师,必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刻苦钻研教学本领,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教学技能。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现阶段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高校扩招,高校辅导员面临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压力大等问题,高校在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存在“重教育教学质量,轻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现象,他们普遍只抓教育教学,认为师德建设是“虚任务”、“难任务”,没有把辅导员师德建设摆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很多学校未明确专人分管、专项落实、专门经费保障,师德建设只是附着在其他工作中顺带进行或是作为完成上级的某一项任务来应付。

2.师德建设的日常工作机制不健全

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与时俱进,常抓不懈。但在现实中,很多高校师德建设的日常工作机制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未能定期召开师德建设工作会、研讨会,对师德建设中的经验也不能及时加以总结,没有形成符合辅导员师德建设自身特点的体系。还有类似师德档案制度、绩效考核机制等一些好的机制也都未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3.师德教育制度不完善,惩处力度不够

国家关于辅导员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方面没有明确的处罚标准,使得辅导员师德教育只处于口头随便说说状况,对违规的辅导员也没有触及个人利益及心灵深处,教育效果十分不明显。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学校对师德问题严重、反复教育都不整改的辅导员,缺乏有效的惩处力度和手段,致使师德教育缺乏实效性。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对策

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既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也需要全体员工的极力合作。

1.准确定位辅导员岗位职责,树立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学校领导要将辅导员师德建设写进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议程中,要定期为辅导员开展讲座,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要求辅导员要坚持以身作则,争做师德楷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行为世范”的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学校领导要定期召开辅导员工作专题会议。听取近期工作汇报,解决辅导员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提出工作要求。在实实在在的工作过程中,突出强调辅导员要树立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以奉献社会、奉献人民为执著的信念,发扬敬业、爱生、严谨、踏实、求真的师风,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建立健全辅导员教育机制,为辅导员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1)建立辅导员培训机制

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不同类别辅导员的特点,分别就受训层次、知识结构以及能力水平等具体指标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对辅导员提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要求;在培训中依据对象和课程内容,设计诸如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等;同时,辅导员培训工作还必须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可以采取一定形式的认证形式,提高培训质量,保障受训辅导员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培训目标的层次性、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培训管理的制度化的真正统一。

(2)要建立辅导员保障机制

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把关。高校还要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在办公条件、交通补助、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有条件的高校还可设立辅导员工作研究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开展辅导员工作方面的科学研究,提高其研究能力。

(3)建立辅导员导向机制

把辅导员师德考核结果与进修、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对不符合师德规范,考核不过关的辅导员进行批评教育,仍无改进的要控制上岗或调离工作岗位,用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提升辅导员的师德水平。同时抓好典型示范和舆论倡导,宣传、表彰先进个人,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3.加强辅导员理论素养和创新教育实践

把辅导员培训与辅导员自修结合起来。定期召开辅导员自修汇报会,形成自修总结材料,进一步强化辅导员的理论素养。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科技日新月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做一名当代合格的高校辅导员就要坚持不断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还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创新教育实践,进一步学习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辅导、人生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探索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等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深入地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最终实现由传统的“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的角色转变。

总之,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是一个不断提高、反复完善的过程。高校应切实把师德建设摆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结合辅导员岗位特点,不断总结,勇于创新,不断把高校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高校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足球 教练员

中图分类号:G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296-01

一、现状

根据黄文宾的研究表明,目前普通高校足球队教练员的现状从总体上看主要表现在,大部分教练员接受的专项训练年限较短,一定程度反映出他们的专项技术一般,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教学和训练能力,绝大多数教练员的执教年限较为短暂,指教经验不够丰富,而且知识结构不完善,绝大多数的教练员认为参加教练员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相当数量的教练员没有机会参加培训。

二、需具备的素质

1、专项训练能力。包括制定和执行训练计划的能力,总结训练和比赛的能力,训练手段和方法运用能力,对队员综合素质的判断能力,运动示范能力。专项训练能力对教练员的执教工作影响最大,同时,指导运动队训练是教练员执教工作的核心。教练员必须根据比赛赛程,本校的学习课程安排,本队队员身体,技战术训练水平等情况,遵循各种训练规律原则,制定出各种科学可行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按其不同的时间性与时效性,可分为长远规划、阶段、年度、周和课训练计划等5种类型。不论哪一种计划,都应当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和比赛的总结是教练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始终如一地做好总结工作,可以发现训练和比赛当中本队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加以改正提高,教练员应做到及时总结。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提高训练水平,达到好的训练效果,教练员必须采用合理有效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另外,经常变换训练手段和方法,可以对队员进行全面的锻炼,还可以消除训练中的枯燥感,提高队员的训练积极性。技术动作的示范,战术配合的演练,都对教练员身体活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较好的运动示范能力,还可以有助于教练员树立自己的形象,提高自己的威信。

2、指挥比赛能力。包括临场应变能力,赛前决策能力。教练员的临场应变包括对战局的把握,对对方战术意图、打法的准确判断,以及本队战术打法的及时变化方面。比赛当中,场上情况复杂,变化频繁,争夺激烈。场下双方教练员积极地斗智斗谋。教练员需在极短的时间内审时度势,转化比赛矛盾,克敌制胜。赛前决策能力是指教练员在赛前制定作战计划的能力。赛前决策,是教练员指挥比赛的开始。

3、自我心理控制能力。自我心理控制能力,包括教练员自我心理减压和对情绪的调整两方面。随着现代足球水平的提高,比赛的激烈程度大大提高,在带队参加比赛过程中,教练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教练员应提高自我心理素质,比赛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临危不乱,遇险不惊。

4、教育管理能力。在对运动员实施训练过程中,仅仅依靠纪律约束、奖罚是远远不够的,离不开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教练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加以适宜的表扬和批评,寓情于理,以理服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严格管理还体现在教练员对队员的公正与区别对待方面。不偏袒主力队员,搞特殊照顾,还要做到区别对待。

5、认知能力。对足球运动及新理念的认识理解能力与对高校足球特点和任务的认识理解能力。只有当教练员形成了这种对足球运动本质规律的深层次的认识后,才能保证教练员对比赛和训练的运筹,控制建立在一种更强的科学性基础上。高校足球的任务不仅是要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高校足球有它独特的搞法,这是高校教练员必须搞清楚的。

6、沟通协作能力。与队员建立相互信任关系、与同事协作的能力,是教练员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与队员建立友情关系,取得队员的信任,使这一集体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有利于发挥集体的力量,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日常的训练工作中,教练员必须协教练员还应当具有协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与其他教练组成员齐心协力,顺利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需采取措施促进教练员执教能力的提高

1、应进一步加快全国高校教练员岗位培训步伐,尽快安排和逐步实行高校足球教练员继续培训制度。

2、严格执行教练员持证上岗规定。规定教练员持证上岗,执教高校教练员必须达到一定的岗位等级要求。

3、组织国外优秀的教练员对我国高校教练员授课。中国高校教练员不仅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教练员有着经验上的差距,而且在所学的知识上也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应尽量多组织一些国外优秀的教练员利用集训期间或岗位培训期间对我国的高校足球教练员进行授课,传授先进的足球理念和经验,以促使其训练水平的提高。

四、从自身做起,提高教练员的执教能力

1、认真、刻苦学习体育科学基础知识和足球专业理论知识,为科学化训练和提高训练质量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不断了解和研究当代足球运动发展趋势,结合本队特点,在训练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使自己所带的队不断进取,不断前进。

3、学会对比赛和训练进行总结,不断提高指挥比赛所具备的各项素质和能力。

4、对运动员要全面负责、全面教育和管理,不仅要抓好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工作,还要管理好他们的思想、学习和日常生活。既要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又要使他们成为有知识的有能力的社会人材。

5、对运动员要一视同仁,不论是老队员还是新队员,不论是主力队员还是替补队员,都要以诚相待,决不能亲一部分,疏一部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球队形成一个富有朝气、不断向上的团结、战斗的集体。

6、教练员要严格要求自己,身教重于言教。要求运动员做到的,教练员首先要做到。教练员的威信是靠自己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日常生活中的模范行动建立起来的。

参考文献:

[1]黄文宾.普通高校足球教练员现状分析[J].文史博览·理论, 2006,9

[2]肖玉梅.对影响高校足球教练员执教工作主要能力的因素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

报,2009, 17(5)

高校培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篮球裁判; 普通高校; 学生;培养模式

一、引言

篮球运动是一项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球类运动项目。在各大高校中,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篮球比赛,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一系列的比赛自然需要大量的临场裁判人员,而在普通高校中具有裁判等级,且具备良好场上执裁能力的往往只是寥寥无几的专业体育教师,面对日益增多的基层篮球比赛,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而在高校中培养学生篮球裁判员,既有利于为学校开展的各项比赛服务,解决裁判员短缺的问题;又有利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其走向社会,参与全民健身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现就培养普通高校学生篮球裁判员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构建出适合不同高校的培养组织模式,为高校篮球裁判员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25所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或体育部(室)教师;

2.25所高校随机抽样的1000名学生。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讨论与分析

在调查基础上经过汇总研究发现,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未将学生裁判员的培养组织管理作为一项工作来深入开展。学习裁判员知识,基本上都处于“师傅带徒弟”这样一种形式。虽然一些普通高校在其体育院系内部也开设有裁判员培训班,但其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学生“考证”而临时开设的考前辅导班,功利性强,缺乏真正的锻炼实践。

在调查的25所高校中,92%的高校没有“裁判员协会”之类的裁判组织,遇到比赛都是临时抽调;72%的高校没有将裁判学习列入教学计划,学生不懂规则,只知道打球;96%的院校学生不能参加社会上的比赛工作,缺乏锻炼机会。

总体来看,在学生篮球裁判员的培养方面,目前还没有相对完整、普遍适用的模式。只有个别高校摸索总结了一些培养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方法。

根据普通高校体育人才的实际分布情况,这里将普通高校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体育类院系的高校,例如一些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高校。另一类是没有体育类院系的普通高校,例如一些理工类,政法类高校。对于具有体育院系的高校,可充分依托体育院系的优势资源开展培养工作,而没有体育院系的高校,则主要依靠校体育工作部(室)的力量开展培养工作。

(一)师资组成

模式一:体育院系团队,师资力量为体育院系篮球专业教师以及具有裁判等级和丰富经验的体育院系研究生;模式二:体育部室团队,师资力量为学校体育工作部(室)的专业教师。

(二)学员选材

模式一:专选加兼职,主要针对具有体育类学生的高校。以体育类学生为主,兼顾其他院系篮球素养较高的学生;模式二:全兼职,主要针对没有体育类学生的高校,需要面向全校选拔学员。建议学生篮球裁判员培养年限为2年,即从入学至大学二年级结束,培养人数为学校实际需求的1.5倍,通常每期20~30人。

(三)培训方式

专项培训班模式:开办专门的篮球裁判员培训班,集中系统培训;选修课模式:植入体育专项选修课或校选修课系统,考试合格后可获得相应学分。

(四)实践锻炼

模式一:模拟教学赛,学员内部定期开展,学生分为场上队员、裁判组、记录台组、观摩点评组,并相互轮换。通过内部交流,达到锻炼目的。模式二:观摩带练法,由教师和高年级老裁判带学生一起参与篮球比赛,学生可以先观察模仿老师的判罚尺度、跑位、手势,参与记录台工作,进而过渡到老师在场边同步指导,场上新老裁判搭档,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模式三,临场实践法,安排学生参加校内一些低级别的比赛,例如班级,年级比赛,让学生独立工作,老师或高年级老裁判在场外观看指导。

(五)考核结业

模式一:培训结业综合考评,组建由教师和高年级老裁判组成的考核团队,在学生结业时,通过笔试和临场实践两个环节并根据平时参与实践锻炼的情况进行量化考评,达到一定分数者通过考核,正式开始参与学校裁判工作。模式二:篮球裁判等级考试,组织学生参加国家二级和三级篮球裁判员考试,并获得篮球裁判员证书。

以上从培训的五个重点环节对裁判员培养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作了系统整理,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搭配形成自有模式。例如具有体育院系的高校可采用一下组合模式:体育院系师资团队,专选加兼职的学员构成,采用专项培训班方式,综合运用多种实践锻炼方法,以综合考评为考核结业方式,并组织有意向的学生参加国家二级和三级篮球裁判员考试。

三、结论与建议

(一)目前,普通高校篮球裁判员奇缺,执法水平整体较低,严重制约了篮球运动在我国高校的进一步开展。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篮球裁判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调查表明,在高校培养学生裁判员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应引起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充分利用师资、人才、环境、设施等资源优势,加强对学生篮球裁判员的培养力度,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篮球裁判员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国篮球协会审定. 篮球规则:2008年版[S].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叶国雄等. 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高校培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图书馆 入馆培训 重要性

国家教委(85)教高一司字065号文件《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要求新生入校进行图书馆使用方法的教育。教育部教高[2002]3号《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文件中又提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指出大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的重要性。

任何文明的民族,都不能没有图书馆,任何一个想在科学文化上有所建树的人,都需要利用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又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教辅性机构。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化的重要基地,是大学生完成学业、学有所成的重要课堂。大学学习阶段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仅靠教室里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馆是书的海洋,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他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的知识都是你的。

一、 入馆培训的重要性

新生入馆培训作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引导新生入校后自主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大部分新生对高校图书馆的基本情况不是非常了解,对如何利用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也不太清楚,这都导致他们在利用图书馆信息和馆藏资源方面存在很大障碍,出现很多不应该出现的一些问题。对高校新生进行入馆培训,能使大学生入校后迅速掌握图书馆的有关知识,提高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和效率。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丰富课外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和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环境,对新生进行尊重知识、尊重劳动、珍惜书籍、爱护公物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和文化修养。

二、入馆培训的具体实施

为迎接新生的到来,校图书馆在开学伊始就筹备工作。新生入馆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老师讲解、电教图片、发放须知手册等。根据校图书馆现工作情况,安排馆里老师逐个讲解,选择出优秀的讲解老师,并针对新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讲解内容,并刊印出《图书馆新生入馆须知》。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站服务,在图书馆网络环境下展示、宣传图书馆以及各项服务措施。包括网上介绍图书馆概况、电子资源、信息检索、读者指南、网络导航等。对新生再进行实地的培训,带领新生到图书馆各个楼层实地参观,进行实地的演示图书借还情况,使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有实际操作,便于他们更快的使用图书馆。通过介绍图书馆使用的基本常识、学生行为规范等,使学生对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有个初步的了解。比如,了解图书的分类号,知道图书是按中图法编目,使其在以后借阅图书中很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

三、入馆培训的主要措施

为了使学生入馆培训得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必须从学生思想意识的实际出发,加强图书馆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形式,从而提高培训效果。新生在学习使用图书馆的同时,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为图自己方便,多拿多占图书,造成书库乱架现象。为了自己再次便捷找到图书,私藏图书在书架的角落,更有对图书中喜爱的图片进行切割,夹带出库,造成图书损毁等。对于这些问题,要善于发现,并总结规律,补充到入馆培训中,减缓因新生对图书馆不能合理规范的使用而给图书馆各个部门带来的压力。高校新生入馆培训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合理制度的实施可以使新生入馆培训工作得到积极的展开。不定期开展图书馆形式多样的联谊晚会、书法比赛等活动,展示在校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后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为其他还未很好的使用图书馆的同学做出更实际贴切的帮助,这一点也纳入新生入馆培训中。通过借鉴其他高等院校图书馆入馆培训的先进方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并听取学生对图书馆借阅制度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出更适合更合理的新生入馆培训模式。

四、总结

学校每年的新生入馆培训,不仅可以帮助新生充分了解图书馆,掌握利用图书馆的技能,还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顺应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新生入馆培训是高校新生入校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未来高校图书馆工作中,需要结合大学生时代需求的发展,提高入馆培训的质量,使图书馆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江华.大学新生入馆教育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

[2]王学勤.章蕾.论大学图书馆的新生入馆教育工作工作[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

[3]连爱青.论高校图书馆的新生入馆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4]马小方.浅谈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高校培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

一、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制度保障

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使我国的教师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也有利于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我国高校成人教育教师认定的是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没有其独立的职业资格。高校成人教育教师资格认定使得其往往附属于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师也依附于全日制高等教育,使其缺少专职的成人教育教师队伍。高校成人教育教师职业资格认定的非独立性,阻碍了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不强

首先,对高校成人教育的特征理解不透彻。对专业发展的诉求主要停留在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上,没有把实践能力作为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教师与其他职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教育对象的变化性,面对不同于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成人教育的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该有所不同。其次,繁重的科研和教学压力导致其出现职业倦怠。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多由兼职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师所组成,除了要根据成人教育的教学特点来完成教学以外,还得完成其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因而使得高校成人教育教师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更没有时间来考虑自身在成人教育上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由于数量缺口较大,存在着教师准入标准较低的现象。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都不高,教育科学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也不足。教师除了有学科知识和教学内容这两种核心知识外,还应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教育科学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有些高校成人教育教师虽然具有较为广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内容,但在教育学,特别是成人教育学知识方面严重匮乏。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不仅制约着高校成人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师质量,同时还制约着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四)缺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成人教育教师评价以总结性评价为主。总结性评价也叫终结性评价,是在某一教育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活动结果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确认评价对象的达标程度,而不看重评价对象在评价活动中的表现和发展。总结性评价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所有工作之中,其评价对象是综合的。这种评价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结果较为客观,也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但由于它是一种后测评价,具有事后检验的性质,对评价对象本身的改进和完善无能为力,而只看结果,不问过程,不寻原因,无法体现某些不可比因素,评价工作与改进工作相脱节,这样的评价制度不利于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教师科研素养不高

我国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的科研素养缺乏,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科研意识。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开展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评定职称的需要或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缺乏开展科研的热情和动力。甚至有些高校成人教育的教师觉得科研应该是研究所的人员或者专门只搞科研的普通高校教师该做的事情,对于其自身而言,科研就是一个包袱。第二,缺乏科研能力。部分高校成人教育教师虽然有科研的意愿,但却缺乏科研的能力。这部分教师仅凭直觉来开展科研,看到的只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面现象,很难就其本质进行较深层次的研究。第三,缺乏科研方法。对于大部分高校成人教育教师来说,科研就是一个难题,主要在于发现问题后不会用适当的科研方法来进行研究,又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二、促进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国家应该提高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的准入资格。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师,除了要接受一定时间的普通教育之外,还要接受过成人教育专业学习,并且指导过高校成人教育的教育实习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得取得一定的资格证以后,才有资格成为一名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国家应该设立专门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的培训机构,以培养专门的人才,同时,对于已经从事高校成人教育教师这一职业的人员,国家应该设立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机构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次,只有提高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的待遇,才能使其将高校成人教师这一职业当做自己的事业来经营。最后,社会可以通过设立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的方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本人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

(二)唤醒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实现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得唤醒其内在动力。只有当高校成人教育教师自己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意识时,才能将专业发展付诸实际行动,在认真审视自身优缺点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我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并不时监督和检查自我专业发展的情况,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其专业发展。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经之路。终身学习讲的是人一生都要学习,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才能给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学习应该成为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有爱学习,高校成人教育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如鱼得水,才能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那样,只有当教师自己的知识视野比大纲宽广得多的时候,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教育艺术家。3.把高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创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在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展组织成员的各种能力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将学习和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人在工作中能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以促进整个组织的共同发展。把高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形成一个学习氛围浓厚、师生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师生在这样的学习型高校中不断超越、不断突破、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在学习型高校中,成人教育教师才能有向上的教育和研究氛围,才能有意识地去实现个体的教师专业发展。

(三)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专业学科知识、普通文化知识、成人教育教学科学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四部分组成。专业学科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最有用的部分,包括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不仅要自己正确理解所教学科中的概念、原理等,还要应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将自己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普通文化知识是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塑人和传授知识。塑人强调的是教学工作的“人文性”,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强调普通文化知识对学生养素质的价值;传授知识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精湛的所教授科目的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才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成人教育教学科学知识包括一般教育学知识和学科教育学知识。一般教育学知识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等;学科教育学知识主要是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和学生特征的综合理解,包括学科教育学、教材教法等。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情境中,逐渐积累而成的应用于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实践性知识主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重构过去经验和未来计划,把握好当下行动。

(四)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模式

发展性教师评价把评价作为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一种手段,通过评价的反馈作用,及时获得有关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过程和效果,让教师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建议把评价的结果以恰当的方式反馈给被评价者,使其能建立起对自身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在发展性教师评价中,教师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鼓励教师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唤起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在高校成人教育教师队伍中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可以增进教师间的相互理解,使教师在相互帮助中实现专业发展。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

1.开展校本培训。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之中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高校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来安排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高校应在了解成人教育教师的培训需要和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制定出本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按计划、分步骤地为教师创造各种培训的机会。虽然教师培训的方式很多,但从培训的效果来看,最为有效、最具有针对性的还是校本培训。与其他方式的培训相比,校本培训具有培训费用小、参与人数多及教师能够进行自我反思等特点,能够最为直观地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和科研中的困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2.开展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训。首先,高校在成人教育教师入职之前应该加强培训,对新聘教师除了要进行常规的师德、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外,还要帮助新教师树立起教师专业发展的观念。其次,当新聘教师入职以后,不能搞一刀切式的培训,而应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合其自身的培训方式,促进其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文武,龙宝新.教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余文森,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