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团活动教师总结

社团活动教师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团活动教师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团活动教师总结范文第1篇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活动在育人和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泸州师范附属小学校(以下简称泸师附小)对社团活动进行了大胆改革,创建了一批“特色社团”。

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新课改提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学校通过探索特色社团活动课程操作模式,力求建立一批典型的校本社团活动课程作为对国家课程的有力补充。社团活动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缓解了学生紧张的课业压力,努力实现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阳光教育理念。另外,学校可将社团活动作为德育的载体,创新学校德育管理模式,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三自”能力。

社团活动有利于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风、学风的又一表现形式。同时,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在组织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能有效拓宽视野,提升业务素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学校以社团为载体,可以传承和发扬百年名校的优良办学传统,形成学校新的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位。

学校社团建设主要改革措施及成效。学校按照省艺术教育示范校、省现代教育示范校规范规划各功能室,充分结合社团项目设置,分年段错时安排使用。学校在开学初把社团活动直接安排进课表,确保开展社团活动的时间。社团活动教材由教师采取借鉴与创新的方式汇编而成,并结合社团学生的特点进行修改与提炼。

各社团要制定学期活动计划,每次活动要填写社团活动记录,使所有社团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学校每月召开负责人例会,协调了解社团活动课的开展情况;定期举行社团活动展示,并邀请家长及社会各界参与,让社团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每学期根据社团过程管理、作品展示、活动成果体现等对社团活动进行考评,并将评出的“明星社团”和“特长之星”的照片进行展示,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其他社团和成员的进步。

学校对社团辅导教师采用了有效的管理机制,要求骨干教师对专业进行自主学习与提升,每人带一个社团,并将社团工作考核结果与学校的教育教学量化考核和评优评先相结合:同时,把教师辅导工作量记入教师的课时量,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把省级课题《城市小学生特色社团活动课程建构探索》作为中心课题,引导教师围绕该课题作相应的子课题研究,并将课题研究成果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依据。为保障社团省级课题的顺利开展和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学校拨出专门经费作为硬件设施、软件平台、信息资源、外聘教师及队伍研培、资料积累、数据整理、课件研发、成果奖励使用。

社团活动教师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 社团管理 问题 对策 研究

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借助小学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实现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有效培养搭建平台,进而为了落实新课改之要求、实现小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社团活动的开展步伐,因此,为了确保小学社团实现稳健发展,进而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与作用,就需要结合小学社团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给予有效解决。

一、小学社团管理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管理力度不足且社团活动质量低

一方面,从小学社团活动开展的现状看,大部分学校在社团活动的开展上过于形式化,对于社团管理工作尚未给予充分重视,对于社会活动的开发,不论是在社团活动的内容上,还是在社团活动的形式上,都尚未落实有效的审查与规范的管理,社团活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进而致使小学社团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偏低。另一方面,从社团活动开展的质量看,由于很多学校片面强调对教育部门相关要求的落实,在短期内促使社团活动呈现出了蓬勃发展之局面,社团的数量与规模迅速扩大。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很多社团形同虚设、无人问津,进而使得社团活动开展的质量大大降低。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且教师角色定位不合理

第一,从现有社团管理制度方面看,社团在短期内不论是在发展规模上、还是发展数量上实现了快速扩展,但是也正是基于这一发展基础下,使得社团管理制度难以随之实现同步完善,现有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致使监管力度不足、相应社团管理质量偏低,阻碍了社团活动的健康发展步伐。第二,在教师角色的定位上,很多社团指导教师在实际开展相应工作的过程中,习惯性的大包大揽,而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模式下,使得学生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难以实现主观积极性的发展,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有效培养。

(三)资金、资源以及时间不足且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资金与资源方面,小学社团活动要想实现持续且高效开展,就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与设备资源等作为保障,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很多学校在资金与资源等方面十分匮乏,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有待提升。而在时间方面,基于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束缚下,小学教育同样强调的是教学成绩,因此,大部分时间都被主要学习科目占据,在社团活动上缺乏充足的时间。在评价与激励机制上,当前学校尚未结合社团活动的实际开展落实科学评价与激励机制,进而致使学生缺乏参与的动力与积极性,同时也难以明确该项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二、有效解决小学社团管理问题的途径

(一)加大社团开发管理力度并设立专门机构

在实际践行中,要求要加大对社团开发工作的管理力度,在开展社团活动之前,需要结合实际对社团活动的可行性进行深入且全面分析,进而借助精品社团活动项目的打造,在提升社团活动质量的同时,切实发挥出社团活动的作用与价值。与此同时,要针对社团活动的开展,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并明确落实相应的管理职责,为确保社团活动实现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具体而言,需要针对社团数量、规模等进行有效管理,同时,需要加大对社团活动的内容以及形式等进行严格把关,并加大对相应指导教师团队的管理力度,针对社团活动的申请等实现严格审批,明确相应的标准,为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二)健全管理制度并明确定位教师角

在管理制度方面,则需要借助学校当前社团活动开展的实际,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为确保社团活动实现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在实际践行中,则需要针对社团组建、管理等建立完善的管理细则,并要严格把关指导教师的选拔,明确落实相关人员的职责。同时要求要在组建社团、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要做到有计划实施,同时做好活动记录与反思总结工作。在教师角色定位上,要求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如何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有效培养,充分发挥出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确保借助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来实现对学生各项能力素质的有效锻炼。

(三)优化资金、资源时间配置并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一方面,要加大资金以及资源的投入力度,结合社团活动的实际开展需求,确保在各项设备等方面具备充足资金,合理设置活动经费以保障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时间的分配上,则需要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教育部对开展社团活动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实现对社团活动时间的合理划分,确保相应社团活动的开展具备充足的时间。另一方面,要健全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根据学校社团活动的具体开展,要针对相应的指导教师的成绩作出有效评价,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必要的奖励。而对于在社团活动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同样需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充分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为确保社团活动能够得到高效且完善落实奠定基础;而针对在社团活动中表现较差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同样需要给予一定的批评指导。针对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教师要从多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并注重激励性评价语言的运用,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为更好的明确社团活动以及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奠定基础。

三、结语

综上,在小学社团管理中,针对当面管理工作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要求要在加大对社团开发管理力度、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健全管理制度并明确教师角色,确保以学生主观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来提高社团活动的有效性,同时优化资金、资源以及时间的配置,并健全相应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为确保实现社团活动的稳健有序开展并充分发挥出社团活动的作用与价值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俊才.小学社团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6,(06).

[2]林金山.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社团活动教师总结范文第3篇

社团作为高校的“第二基层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的重要渠道。袁贵仁部长在教育部社政司2003年度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团’工作,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大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1]”

一、社团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的社团也呈现百“团”争艳的繁荣景象,特别是新生入校,社团忙纳新的情景甚是热闹。据相关报道,北京大学注册的学生社团已达267家,参加人数约30000余人次。但大多数社团都存在着“大一人数多,大二零零星星,大三几乎无人参加”“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奇怪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活动经费少,设备匮乏

所谓“无米难为炊”,没有活动经费的支持,活动设备的提供,就算有再好的创意方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据了解,笔者所在学校的社团活动经费主要来源是每学期会员的会费10元,来自学校和企业的援助要看社团的规模及其社会影响力,其实际到位的经费可谓是“杯水车薪”。 而凭借如此有限的经费能够开展的只能是类似社团成员内部的一些少量的简单的小型活动,而其他的大型活动的开展,社团只能量力而为了。简单重复的小型活动,如野炊、座谈会等,社团成员第一次参加后新鲜感全无,学生也得不到更多的锻炼。另外,为了做到财务公开透明,学生社团的财务由团委安排社团负责人之外的专人专门管理,在使用经费前须向团委提出申请,经使用人、负责人及财务管理人共同签字后才可支出。虽说这样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为了学生,但社团活动负责人为了拿到活动经费,需在学校工作时间找到相关负责人签字,一级又一级,环环相扣,活动时间不等人,有时候活动经费到活动那天还没有到位,社团活动只好就此打住。

(二)管理机构虚设,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社团如果没有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无法运作好的。现今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社团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2]表现在管理制度尚在制定当中,或者没有实时更新。这样,一个社团所开展的活动效果、活动经费的实用情况、社团负责人的工作情况等都没有制度去制约,何谈发展?没有激励政策,社长和社团成员的付出和成绩没有被学校去宣扬、表彰,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从何而来?有些社团的负责人员并不是由成员民主选举产生,而是由社团指导教师个人指定,缺乏一定的群众基础,导致成员对管理不服,同时安排的管理人员过多,人浮于事,管理机构形同虚设,久而久之,不利于社团的发展。

(三)社团指导教师兼职过多,没有精力参与社团指导

笔者所在学校的社团指导教师中,专业教师占53%,行政兼职人员占37%,辅导员占10%,还有1名行政兼职人员同时指导3个社团。专业教师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课题研究、精品课开发、职称晋升等,让专业教师无法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社团指导上;行政兼职人员更是公务缠身,例会、总结、公差让他们更加没有时间投入到社团的活动中去;辅导员老师虽说没有专任教师和行政兼职人员那么忙,但由于能力和水平有限,在专业社团的指导上只能是纸上谈兵,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

(四)社团负责人缺乏“软实力”

拿破仑曾说过:“一头狮子带领的绵羊一定能战胜一只绵羊带领的狮群。”社团负责人是整个集体的领头羊,其领导能力与素质的高低直接反映整个集体的优劣,同时也隐含了团队力量的重要性。由于社团负责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推选出来的社团负责人缺乏“软实力”,即通过自身谈吐、水平、自己能力等产生的吸引力,而非强制力达到目标的能力,而恰恰这种实力是社团运营管理方面最大的决定因素。领导的最高境界是可以就任何任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领导任何人,如此的魄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带好一支社团队伍。

(五)学校对社团重视度不够

学校是学生社团发展的“衣食父母”,有了学校才有了学生社团组织,社团是依托学校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有的学校会认为,社团只是学生开展二课活动的组织,没有把社团活动放到应有的高度加以重视,[3]没有认识到学生的社团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促进作用,没有对社团的健康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有甚者,担心学生出事,放大社团活动中的负面影响,一些社团精心设计的活动方案提交到社团管理部门手中时,由于考虑到安全管理问题,方案就此被“扼杀在摇篮中”。长此以往,社团活动也就不敢创新,只好“穿新鞋,走老路”了,社团活动也就无法百花齐放了。

二、社团发展的建议

对学校而言,要针对社团运行和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健全其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其发展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学校要深入研究学生社团良性发展机制,为社团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同时,要加大对社团资金、设备、场地的投入,从思想上重视社团活动,把社团发展纳入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计划中去。

对指导老师而言,在社团的指导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要有敬业精神,选派相关专业老师来进行指导,要本着对社团工作认真负责的原则,以知识素养为基础,对社团给予正确指导,要积极参与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指导社团负责人制定社团章程、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工作重点及学期总结等,同时帮助社团解决各种难题,指导社团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有意义的社团活动。总之,社团导师应对社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使社团健康有序发展。

对社团学生而言,要放弃“等”“靠”“要”的思想,要多渠道筹集社团活动经费,努力开发社团的社会服务能力,对学生社团寻找勤工助学岗位,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业余时间参加学校和社会的相关工作,凭借社团的创新思维,吸引企业赞助,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实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社团活动教师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学生社团

专业能力可通过短期的强化培训来提高,而职业核心能力却需要更长的周期才能提高,因而拥有较强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各类学校关注的焦点。学生社团是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探讨借助学生社团平台,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除去岗位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普遍适用于任意一种职业,能使从业者适应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促进自身不断发展。从内容上分,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两类基本能力,一类是职业方法能力,另一类是职业社会能力。职业方法能力主要针对个人而言,是个体进行独立学习、获取所需信息、获得所需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手段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职业社会能力既是个体独立生存所需的能力,又是个体持续发展所需的能力,具体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1]。职业核心能力具有普遍适用性、相通性、可转移性等特点。

二、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院校学生社团的关系

学生社团是由部分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各项有益的社团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团体。它能对学校课堂进行有效的延伸,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而职业核心能力则是从事任何岗位工作都应当具备的可迁移、一般性的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项。从表面上看,职业院校学生社团与职业核心能力尚未存在明显的联结点,但通过深层分析,我们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载体

一方面,不同类型的社团能锻炼学生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多数职业院校目前有理论学习型、专业学术型、科技创新型、艺术兴趣型、体育娱乐型和公益服务型等六大类社团[2]。这些社团均由来自不同专业、年级却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合而成,他们在组建社团、从事社团活动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频繁的交流与合作,包括社团内部成员、社团之间、学校社团与社会团体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社团项目活动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革新的能力。职业院校学生社团除具有组织志趣相投的社团成员进行集体活动的功能外,还具有承办相应专业活动或竞赛的功能。不同类型的社团,为校园文化活动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艺术兴趣型社团可以承办校园迎新晚会、校园艺术节等项目;体育娱乐型可以承办校园运动会、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与体育相关的竞赛;科技创新型社团可以承办校园创新大赛等项目,在承办上述各类社团活动的过程中社团都会遇到各种难题,例如活动方案的形成、经费问题、人员分工、节目设计、现场效果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分析问题的本质,借助资源,确定解决的目标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执行、监督等。通过社团项目活动,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完整的过程,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实施方案――验证方案――改进计划――解决问题[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创新,学生通过参与社团项目活动的整个过程,锻炼和提升了自身解决问题、创新革新的能力。

(二)学生社团建设拓宽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渠道

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大多数职业院校采用的是“OTPAE五步训练法”,即包括目标(Object)、任务(Task)、准备(Prepare)、行动(Action)、评估(Evaluate),通过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以达到提高职业核心能力的效果。这种训练方式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与实际生活相比,这种固定的、模块化的专项训练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达到完全真实性,而学生社团的活动则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参加不同类型项目的开发,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可见,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培训方式,能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拓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渠道,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训项目的真实性,有利于学生更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三)职业核心能力更加明确了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

一个社团的成立必须要有其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共同的兴趣,也可能是共同的特长,甚至是共同的理想或志向,目标决定了社团今后发展的方向。然而,仅仅依靠兴趣、爱好、特长、理想、志向这些因素,很难维持社团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核心能力的出现为学生社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以社团活动或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创新革新等职业核心能力,既明确了学生社团发展的方向,强化了社团的育人功能,又与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目标相呼应,促进了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社团健康良性化发展

社团成员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对社团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促进社团成员之间在交流中学习,还有助于与校内其他学生社团、各种社会组织进行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实现了不同团体间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为社团发展搭建了资源共享的平台,减少了社团活动场地、道具等硬件设施的浪费,解决了活动经费,为社团的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了外部保障。随着社团成员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革新能力的提升,社团内部成员通过学习交流,学会反思自己与其他社团成员之间的优势与不足,能够客观审视社团活动开展情况,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反思,不断提高社团的工作效率,扩大社团的校际影响力。同时,通过社团所有成员的对所在社团开展活动进行共同讨论、反思,不断探索新模式,采用新方法,不断进行创新,将社团的特色推向社会,促进了学生社团品牌化发展。[4]

三、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现状

(一)定位不明确,社团建设缺乏方向性

从学校层面看,多数职业院校没真正认识到学生社团的重要性,它们仅把社团活动视为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展示学生个性的一个手段或途径,并没有意识到社团建设对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深入建设学校专业乃至整个学校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导致了学生社团在学校中的地位不高,社团建设工作不受重视,社团管理也缺乏系统性、科学性[3]。从社团自身发展层面来看,部分社团成立之初是社团发起人由于自身的兴趣或其他特定情境才引发组建社团的念头,并没有考虑组建社团的真正目的与意义,没有考虑社团的管理以及社团今后如何持续开展工作,这种缺乏社团组建理念、目标与宗旨状态导致了社团成立后缺乏发展方向,毫无目标,社团成员凭借兴趣组成一个集体,一旦兴趣减退,社团工作开展也失去积极性而面临解散。

(二)管理机制不完善,社团建设缺乏制度保障性

一方面,部分职业院校尚未设立专门的社团管理机构,学生社团工作管理较为松散。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的社团由各院校团委直接领导并开展相应的社团工作,而学校团委不仅要承担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还要协助学校其它部门做好相应的学生工作。因此,团委难以集中精力开展社团工作,这种状态影响并制约着全校社团的正常运转。有少数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不能为社团提供专业的指导,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其对全校社团进行管理、协助和监督作用[5]。另一方面,社团内部缺乏合理的管理制度。从形式看,尽管各个社团都有各自的章程、入会申请条件、会费缴纳标准等规章制度,但由于社团是以社团成员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存在基础的一种自发性、群众性组织,缺乏约束社员所需的一定强制力,社团成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加大了社团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社团的长远发展。还有部分社团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为了获取社团活动经费,不惜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影响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三)指导教师匮乏,社团活动缺乏内容新颖性

从整体来看,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均缺乏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凭借兼职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力量支撑着社团的运作,不断重复地开展社团活动,活动的内容缺乏新颖性和创新性。学生社团教师来源有两类,一类是校内科类任课老师、团委老师、政治辅导等,这类教师通常都是免费在社团兼职,由于老师还肩负着沉重的教学科研活动,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等,没有太多精力去辅导学生。另一类是学校以社团的名义聘请相关的专业指导教师。这类教师可以对学生社团进行专业指导,但是由于受到社团经费的限制,教师的工作量与劳动报酬不成正比,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只能得到少量的报酬,加上专业教师除了教学科研任务外,还要经常下企业实践,这些原因也导致了专业指导教师缺乏参与社团建设的积极性受挫,学生社团难以得到专业教师全面持续的指导,社团专业发展不稳定。

(四)设施设备不齐全,社团建设缺乏特色和持续性

社团建设是一项耗资较大的工程,经费短缺是制约学生社团发展的瓶颈。职业院校学生社团经费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管理部门的拨款,但是由于这部分经费有限,分摊到各个社团就非常少了;二是社团在招新的时候收取会员费,经费十分有限,加上缺乏对会费进行有效管理,导致高职学生社团活动的时断时续;三是社团成员外出拉赞助,由于每个社团对于赞助单位的宣传有限,常常难以获得对方信任和支持[6]。受限于社团经费的匮乏,多数学生社团缺乏活动所需的场所、设备设施,难以即使开展社团活动。少数建有专门的社团活动场所,但由于社团类型较多,人数较多,短时间难以同时满足各个社团对场地的需求,只能共用活动场地。因此,部分专业社团也只能降低活动水平,降低活动难度,尽量开设不需要租用场地或可以合用场地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与其他社团雷同,缺乏专业特色,缺乏吸引力,影响了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四、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为学生社团建设明确方向

一方面,职业院校领导要转变理念,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工作。职业院校领导要带领学校教职工认真学习国家关于学生社团工作的文件,领会旨意,加深对学生社团的认识,尤其要充分认识到社团建设工作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同时要转变管理理念,将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到学校规划、发展的重要议程上,并将社团工作细化到学校的日常工作计划中。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需明确社团建设思路,制定鲜明的工作目标。职业院校应根据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制定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详细、可行的学生社团建设方案。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人与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同时,通过鼓励、支持、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二)建立健全社团管理机制体制,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第一,成立社团管理机构,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团发展环境。职业院校要成立专门的学生社团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业管理人员承担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学校团委、后勤、财务等相关部门对学生社团活动给予硬件和经费方面的支持,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团组织具体管理、各部门共同关心的管理格局,为社团的良好发展提供环境。第二,完善学校社团基本规章制度,规范全校社团管理。职业院校要完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社团财务制度》、《社团公物管理制度》、《社团指导管理制度》等基本规章制度,为社团工作提供原则性的指导,保证学校社团建设工作有序开展。第三,探索建立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成绩与学分互通体系。职业院校可以将具有专业特色的、发展较好的社团纳入学分制体系,学生可通过自主选择参与专业社团,分阶段、分层次参与社团活动,完成社团活动内容,通过考核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第四,建立健全社团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完善社团招新制度,建立正规的会员录用、试用、辞退等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会员、部长、团长的工作考核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建立有效的奖励与约束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部长和会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完善奖惩机制,约束不良行为。[7]通过健全完善社团管理机制体制,保证社团工作的有序开展,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三)配备职业核心能力教师,为提高学生社团活动质量提供智力保障

第一,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全方位指导社团工作。职业院校应为社团配备两名专业的指导教师,一名是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负责组建合适的社团领导团队,指导社团制订详细可行的计划并督促执行,帮助社团做好总结回顾工作,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以不断提高社团活动水平,另一名是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负责将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对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测量、评估,并在社团活动中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帮助学生在完成社团活动的同时又提高了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第二,设计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项目化社团活动。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以培养学生八个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为主题,设计学生社团活动。例如通过公开征选社团活动策划方案,培养学生的与人交流、与人合作、革新创新的能力;通过轮流当选社团项目负责人培养学生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解决问题等能力;通过举办社团总结会,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的能力;通过举办英语联欢会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第三,加强专业指导教师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训学习。职业院校应让社团专业指导教师定期参加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训学习,让专业指导教师更加理解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认识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掌握职业核心能力的模块及其“OTPAE训练法”方法,在提高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同时,也为设计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社团活动提供了智力保障。

(四)完善学生社团设施设备,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供物质保障

一方面,扩大学生社团建设经费来源。首先,职业院校领导要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每年要为学生社团划拨专项资金以促进其正常开展工作。其次,在保证社团活动正常开展的情况下,学生社团应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提供有偿服务向学校、企业、社会募集活动资金。例如通过搜集学校同学废旧用品、废旧饮料等筹集部分经费,通过一些专业社团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获得活动经费。另一方面,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完善学生社团设施设备。职业院校社团应当积极扶持具有浓厚特色的社团,为其提供活动的场地、设施与设备,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特色品牌社团也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企业深度合作,引进企业成熟项目,为企业提供有偿服务,让企业在获利的同时向学生社团提供相应的设施与设备,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学生拥有了足够的活动经费,拥有充足的开展活动的设施与设备,社团活动将会更加有声有色,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职业社会能力

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

[2] 杨宝忠.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理性思考[D].东北师范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3] 杨彦名.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职业院校新型

社团组织[J].职业,2011,(12):56-58.

[4] 陈学凤.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与学生社团发展的双

效互动探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1.

[5] 邓波.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困境及出路[J].山西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9,(36):150.

[6] 李安祥.地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调查、问题与途

径[D].湖南农业大学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2010:26.

[7] 欧阳岚.高校学生社团人力资源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

2007,(12):93-94.

收稿日期:2015-03-27

基金项目:2014年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会立项课题“职业核心能力视野下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建设途径研究”

社团活动教师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素养;社团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037-02

目前,大多职业教育的观点认为“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术、高技能、专门职业技能型人才”。所以其培养方向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修养,二是专业技能素养,三是能力素养,四是身体心理素质。

一、社团活动对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努力探索社团活动对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有效利用好各类学生社团资源,使社团活动能够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服务。

1.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由学校共青团组织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必须赋予它充实的内容、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格调。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社团活动形式开展,比如,组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促进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通过各种政治学习、社会服务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活动,寓教于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教育任务,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信念。

2.社团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大都要求具备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和一些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而学生社团的“英语协会”通过“英语角”、“英语小品演出”、“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寓教于乐地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网页设计协会”、“科技协会”通过“网页设计大赛”、“装机技能比赛”、“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网页设计制作水平。除了上述较为多见的学生社团,高职院还应建设一批与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相吻合的新型学术社团,比如,江苏海事职业学院的“航海协会”、“船模协会”等,通过知识讲座、展览、实践、比赛等活动,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从而使大学生学到更多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东西,强化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3.社团活动能够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

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社团成员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组织、管理、协调等一系列问题。成员需要互相协作分工,寻求多方面支持,使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和协作的重要性。通过社团活动,大学生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学会有创造性的思考,组织出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通过这些锻炼,高职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会不断提高,进而为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基础。

4.社团活动能够培养高职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一些学生由于受到综合素质教育较少,不同程度地存在语言表达能力弱、文字表达不清晰的问题,如语言不准确、逻辑性差、表达不清楚等,这种情况给信息的交流带来了障碍。而社团活动尤其是“演讲与口才协会”、“辩论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使学生能够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活动中的策划、总结、申请的撰写工作又锻炼了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干部在就业中较为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由于学生会、班级提供的学生干部岗位很有限,而参加学生社团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自己。

5.社团活动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任何一家招聘单位都不希望自己和身心不健康的毕业生签约,俗话说:“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唯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就业的前提,创业的保证。高职院校目前拥有很多体育类社团,如:“跆拳道协会、轮滑协会、武术协会、篮球社、足球社、女子健身协会”等,这些社团实现了学生想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愿望。同时,也通过“心理协会、大学生心理学研究会、大学生心理健康同伴教育协会”等心理类社团的活动、讲座促进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高职院校社团建设所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社团活动还面临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加以重视,才能很好地发挥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作用。现概括如下:

1.对社团建设的认识不够,需要提高对社团活动的认识

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社团建设不够重视。在对社团建设的政策、资金、场地、指导教师等方面欠投入,给正常的社团活动开展带来了难度。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投入和管理力度,积极鼓励各种学生社团的成立。要将学生社团活动放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中去。要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热情鼓励科技学术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使社团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增长知识、相互交流、提高觉悟的阵地。

2.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时间少,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时间

目前,高职院校招收的大多是三年制的学生,学生在校时间短,加上高职院校实训实习环节多,学生参加各类技能证书考试的任务重,导致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较少。学校需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集中安排一些课外活动时间,各社团要根据自身活动特点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团活动,既要保证正常的社团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又要保证不影响学生的学习,使社团活动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劳逸结合,更好地实现社团活动的学生素质拓展功能。

3.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不明显,需要发挥社团的德育功能

很多学生社团对社团活动的教育和引导作用认识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主流意识教育融入到活动当中,社团活动有时不能保证正确的航向。学校共青团组织应开展学生社团的团建探索,提高社团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实现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通过生动活泼的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不断感悟、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4.指导教师力量薄弱,学术氛围不浓,需要加强社团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大多为中专校升格组建而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重,加上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技能培养,轻学生活动的现象,使得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力量薄弱,社团活动的科技含量和学术氛围不浓,需要通过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社团活动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政策倾斜,将指导教师的社团工作量纳入教师的选修课程等,在奖金、评优、职称评定中体现出来,鼓励年轻有才华的教师和专业骨干教师积极投入到学生社团指导工作中去。

社团活动教师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生社团 大学生 三自能力

一、“三自能力”培养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能力简称“三自能力”。首先,加强大学生三自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现状所决定的。大学生在学习上有大量的自我支配时间,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自律性。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程度、学习行为能力和生活行为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明显增多,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与现实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其次,加强大学生三自能力培养是学生成长的需要。现代学生从小生活环境较好,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缺少成长所必需的独立空间与条件,心理承受能力、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比较差。第三,加强大学生三自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具备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大部分学生毕业时都要直接工作,三自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踏上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二、解析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三自能力”培养的现状

1.大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大学生“三自能力”的提高。当今大学生都具有比较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渴望展示自我,发挥主体作用。在社团活动中每个成员都是组织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的机制十分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也为大学生培养组织管理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对上海大学部分学生的调查显示,近70%的学生认为参与社团对自身“三自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这其中认为有比较大的作用的占24.5%。而关于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具体能力的提高则感受偏颇,有的学生表示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能够提高自身表达能力(32.6%),有的认为通过活动能更好的认识自己(25.6%),有的则认为能提高组织策划(20.9%),甚至是专业文化水平(11.6%)。

2.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注重娱乐交友,能力发展相对不均衡。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是因为大学生共同的观念、兴趣、爱好、习惯,追求目标的一致性而自发形成的。因而学生在选择参与的社团活动时,往往以自身的兴趣爱好为导向,以娱乐交友为主。在受调查学生中我们发现,参与社团文艺类学生最多,达39.5%,其他依次为体育类25.6%,实践类25.6,学术类9.3%。

3.学生对待社团活动态度随意,自我教育意识相对薄弱。通过自我教育、总结反思可以让大学生看到自己哪里需要改进,哪里需要发扬。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以随意的态度参加社团,活动后很少有自我总结。在调研中发现,只有14%的学生表示会进行自我总结。这说明在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大家自我教育的意识不强,需要引导广大学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调研结果显示参加学术类和实践类社团的学生在“三自能力”的培养上尤其是提高同学的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方面做得更好。

三、提升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三自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1.加强社团指导,促进社团蓬勃发展。社团活动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上的影响力,没有管理队伍和指导教师的支持是无法扩大深度和广度的。可根据社团的不同类型选配优秀的社团指导教师,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辅导员调剂到社团,专门负责社团建设,聘请专门的指导教师或研究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指导,对学生社团的理念和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对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避免学生凭借兴趣和一时热情盲目开展活动,以便学生从管理和活动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2.完善社团制度建设,提升社团培养人的能力。大学生的社团组织是自己管理自己的非正式组织,具有结构松散、随意性等特点。因此加强管理,建章立制,使学生社团规范有序地健康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要抓建设,鼓励各种学生社团的成立,注重思想、科技、文化、体育、服务等各类学生社团的协调发展;另一力面,要抓管理,抓引导,防止学生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而出现的目标定向上的狭隘和片面,从而使学生社团的活动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3.加强社团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三自能力”。校园社团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为诉求点,但不应当仅仅是学生的自娱自乐,要发挥社团促进大学生“三自能力”的提升,必须重视社团文化的培育。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和开展的各类活动,让学生人人获得锻炼能力的机会,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对三自能力重要性认识思想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陈光军.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必要性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02).

社团活动教师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文学社团;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0-0056-04

文学社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出台,中学文学社团建设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笔者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中学文学社团栏目工作,形成了一些思考,并于2013年和东台市实验中学合作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生本的初中文学社团建设研究”。在此过程中,笔者梳理了学界同人撰写的与之相关的研究论文。本文拟从“中学文学社团活动特性与基本内容研究”“中学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中学文学社团对素质教育及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研究”和“中学文学社团的推进策略研究”四个方面,对中学文学社团的研究状况进行归纳。

一、中学文学社团活动特性与基本内容研究

(一)中学文学社团活动的特性

有两篇文章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邹国春的《校园文学社团建设的四项原则》认为,校园文学社团应遵循四项原则:组织性原则――保障开放性原则――前提活动性原则――根本整体性原则――目的[1]。丁春锁的《语文新课程视野中的文学社团》则指出,“文学社团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课外活动的一种形式,具有课外活动的一般特点,又具有其特殊性”,即“主体性”“活动性”“开放性”和“群体性”[2]。其他文章或多或少也有论述,但基本没有超出上述范畴。

(二)中学文学社团活动的基本内容

较为集中地对此进行论述的依然是邹国春的《校园文学社团建设的四项原则》,他认为文学社活动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基本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1.举办文学讲座2.指导课外阅读,并提出要组织一年一度的文学采风活动,举办文学晚会、辩论会,鼓励学生参加影评、征文比赛[3]。

其他文章则多是以某所特定学校文学社团开展的活动进行概述总结,例如郭志贤的《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浅谈中学校园文学社的建设》以该校“俊园文学社”为例,将活动总结为定期编印社刊,每季度举办现场作文竞赛,小记者采访,每学期组织一次课本剧展演,组织系列讲座,走出学校服务社区等[4];杨建秋、沈根元的《加强文学教育,区域性推进中学文学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则以浙江桐乡中学文学社为例,指出文学社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定期或不定期出社刊”“踊跃向外投稿”“向学生推荐不少于10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等[5]。

二、中学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

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文学社团要求参与学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多读多写多说,因而与语文教学形成了密切的联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重要补充。

邵天伟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与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文学社团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在课内所获得的知识,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可以发挥学生语文方面的爱好和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6],因而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深受学生欢迎、行之有效的好形式。

刘兴华的《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的互动》主要探讨了构建高效益的初中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的互动模式,认为文学社必须在语文教研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所有语文教师都兼任文学社的辅导教师,语文教学与文学社团活动都要做到“以人为本”,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7]。

潘进福的《文学社――语文教学的良师益友》则指出,文学社是语文先驱者的摇篮,是语文与生活的结晶,是语文素质教育的走向,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老师与学生情感的桥梁[8],对语文教学有深远的影响。

从这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不难看出,论述者均注意到了文学社团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影响,认为文学社团是语文教学的有力补充,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关注的方面。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有义务有责任对文学社团建设予以更多重视。

三、中学文学社团对素质教育及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心理素质教育功能

赵冰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认为,校园文学社团活动能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并能逐步积淀成为一种稳定的内在素质[9];丁春锁的《语文新课程视野中的文学社团》认为,文学社的活动是学生自愿参与的,因而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在活动中“能较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这有助于他们增强信心,重新认识自我”[10];陈光明的《中学生文学社――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则指出,文学社活动能让一些差生发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激发起自身的内动力,对学习充满希望和自信,积极向上,改变落后面貌[11]。

(二)创新功能

赵冰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认为,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参观访问、调查采访、听文学讲座鉴赏名著名篇、写作中的字斟句酌等,都激励着创新意识,“学生获得某种成功之后,会体验到创新的欢乐,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变得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形成创新习惯”[12];周国正、夏雨娟、夏小娟的《学生社团建设:文化立校的重要载体》则指出,社团是“创新能力体现的文化载体”[13]。

(三)美育功能

李秀明的《校园文学活动的作用及发展对策》指出,校园文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在活动中,学生参加文学作品的欣赏、阅读、评论、创作及演出实践,会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并且,文学活动本身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抒感缓和焦虑情绪、转移苦闷心情的手段,让学生看到自己周围环境中就有许多美的事物,崇高的人物,能够真正启发他们对身边现实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从而达到德育和美育之目的[14];赵冰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认为,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具有培养学生审美品格的功能,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审美活动过程,能够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逐步地既形成一种审美的能力,又积淀成一种审美的品格素质[15]。

此外,李秀明的《校园文学活动的作用及发展对策》则指出,教师及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应从中提取信息,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改进[16],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四、中学文学社团的推进策略研究

研究者对中学文学社团推进策略的论述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一)争取各方支持

郭志贤的《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浅谈中学校园文学社的建设》指出,领导重视是社团的坚强后盾,优化队伍是社团的有力保障[17];邵天伟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与语文教学》提到,文学社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赢得校领导支持,教师群体(特别是同组教师)支持,家长、学生支持,此外,还要争取名家指点[18];王霜玲的《浅探学生文学社组织的指导》认为,配备常务指导老师是提高文学社活动质量的必经途径[19]。

(二)规范组织形式

王霜玲的《浅探学生文学社组织的指导》提出,要办好校园文学社团,首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只有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文学社团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出成果[20];胡秀芳的《中学生社团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指出,文学社团建设要“规范制度,明确导向”[21];刘兴华的《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的互动》认为,文学社要建立一个完整而富有弹性的文学活动体系[22],使文学社活动有章可循;郭志贤的《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浅谈中学校园文学社的建设》则提到,规范有序是社团的坚实基础[23]。

(三)丰富活动平台

邵天伟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与语文教学》指出,文学社的活动除举办写作专题讲座、写作欣赏与会诊等常规活动外,还可开展读书心得会、朗诵会、名著(或影视)研讨会、演讲会、名家书法赏析、小品演出、采访、与作家见面等等活动,并争取发表园地[24];刘兴华的《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的互动》认为,文学社团活动要注重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要面向生活、面向校园、面向社会,多实践、多动笔,寓教于乐[25]。

(四)培育文学骨干

胡秀芳的《中学生社团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指出,文学社团不仅要提供学生社团活动的时空,还要对社团骨干加强指导,要创设条件,培养骨干[26];郭志贤的《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浅谈中学校园文学社的建设》认为,文学社团要凸显主体,培养骨干,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27];刘兴华的《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的互动》则指出,要充分发挥文学社干部的作用,要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使其在文学社团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28]。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学界对中学文学社团的研究,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推进,除了单篇论文外,也有几篇硕士论文以此为研究对象,例如刘欣荣的《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文学社建设》对文学社团的管理形式、评价方式进行了研究,康辉的《中学文学社团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探讨了文学社团活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但总体而言,研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关注度依旧不高,直接以中学文学社团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只有屈指可数的十几篇,其余多是对高校文学社团或其他种类社团的研究。而在这为数不多的研究文章中,和初中文学社团相关的研究几乎缺失。

二是大多数研究文章或以某校或某一地的文学社团为样本,在对其活动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概括提升,缺乏典型性和普遍意义;或泛泛而谈理论,未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导致研究层次不高。这意味着,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大多数研究者还未找到契合点。

三是对文学社团活动的研究还显得不足,活动开发尚缺乏体系性、层次性,从而制约了文学社团相关活动的开展,也影响到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是研究视野还未打开,例如,文学社团与地域文化、校本文化的关联,文学社团的管理、评价、激励机制,文学社团中教师的作用等,都是可以研究而且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相关文章对此几乎未作关注。

以上种种,应该成为未来中学文学社团研究关注的方面。

参考文献:

[1][3]邹国春.校园文学社团建设的四项原则[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5).

[2][10]丁春锁.语文新课程视野中的文学社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4).

[4][17][23][27]郭志贤.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浅谈中学校园文学社的建设[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5).

[5]杨建秋,沈根元.加强文学教育,区域性推进中学文学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12A).

[6][18][24]邵天伟.校园文学社团活动与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08(1).

[7][22][25][28]刘兴华.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的互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7).

[8]潘进福.文学社――语文教学的良师益友[J].教学与管理,2002(5).

[9][12][15]赵冰.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J].中学语文,2001(3).

[11]陈光明.中学生文学社――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9(6).

[13]周国正,夏雨娟,夏小娟.学生社团建设:文化立校的重要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2005(5).

[14][16]李秀明.校园文学活动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三明师专学报,1998(1).

社团活动教师总结范文第8篇

(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不断挖掘学生社团平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利用社团活动的生动灵活和实践性,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社团活动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性,引导大学生在参与、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化”向“个性化”的转变,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二)有利于推进和落实高校素质教育工作

学生社团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推动高校素质教育,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第一、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为团队贡献自己的智力和行动力,有利于锻炼他们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个体化能力。第二、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团队其他成员发生关系,进行协同工作,这一过程可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三、对于社团骨干成员来说,参与社团活动可锻炼管理能力、资源调动能力和决策能力等复合型能力,促进学生领导力的发展。

(三)有利于繁荣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参与学校活动、提升内在涵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传承高校的历史传统以及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高水平、深层次的发展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在长期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财富和氛围的活动形式、物质形态,也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校园文化蕴含的丰富涵义通过学生社团及其活动得到了有效、直观的表达,学生社团及其活动又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了校园文化的深刻涵义,两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不可缺一的辩证关系。

(四)有利于促进和加快学生社会化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不仅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前适应社会角色和社会实践的平台,还发挥了服务社会的作用。首先,参加社团活动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定位,从中学习社会技能和规范,理解社会上的一些价值观念,增强学生今后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快社会角色的形成。其次,学生社团的非功利特点和与社会广泛接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社团活动的社会服务功能,学生社团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接触社会,在奉献才智的过程中大大加速了自身的社会化进程。

二、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社团制度和物质保障尚不完善。

各级主管部门对学生社团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学生社团主体地位缺失,出现了学生社团的自主管理与管理部门的宏观指导不协调的问题,使学生社团缺乏足够的自主性。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大多数学生社团缺少指导教师引导,虽然成立之初一般都聘请了指导教师,但在实际运行中,真正投入时间和精力、发挥指导作用的教师为数不多,指导教师有名无实,学生社团缺乏专业的指导。社团经费和可用资源有限,由于高校对学生社团的资助经费有限,再加上学生社团自筹资金的能力及渠道的缺乏,使学生社团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活动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高校学生社团内部机制的缺失

目前大多数学生社团结构不合理,社团成员构成严重失衡。社团活动形式化、商业化较为严重,活动缺乏策划和持续性,质量偏低。社团在活动开展中活力和创新意识不足,品牌活动不多,直接导致了社团活动质量的下降,减弱社团对学生的吸引力,参与水平教低。

(三)学生社团的发展缺乏持久性

目前许多高校学生社团都喜欢追求“轰动”效果,只讲究场面上的轰轰烈烈,而忽视扎扎实实的总结提高,致使学生社团缺乏稳定和持久的发展,使得社团成员没有工作热情,社团的凝聚力很差,学生社团便一撅不振,甚至走向平庸和终结。

三、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重视和领导

学校党委要提高对学生社团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共青团组织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建设的宏观引导,院系相关部门要合理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从而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团组织具体管理、各部门共同关心的管理格局和体制。

(二)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

解决高校学生社团可用资源有限的问题。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同时,指导学生社团科学有效地使用活动经费,避免浪费,少讲形式多求实效。加强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给社团指导教师以宽松的工作环境和相应的政策支持,以此来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强化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