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应急演练总结

银行应急演练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银行应急演练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银行应急演练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业务连续性管理 研究

近期,媒体相继曝光国内多家商业银行服务中断事件,其中不乏影响较大者。如:5月12日10时至10时37分,招商银行借记卡业务系统故障,客户无法正常办理ATM、POS、网银等业务;6月23日10时38分至11时23分,工商银行上海数据中心主机系统故障,不仅柜面业务无法正常办理,ATM、网银、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业务也不能正常使用。两起事件按照《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银监发〔2011〕104号)第七十九条有关运营中断事件的规定,均属重大运营中断事件。

早在2008年,现任银监会副主席郭利根就曾经指出,国内银行业存在着信息技术基础建设滞后、软硬件及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系统管理粗放等问题,特别是在业务连续性规划、业务恢复机制、风险化解和转移措施、技术恢复方案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短板。时至今日,频繁发生的银行服务中断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形势仍不容乐观,加快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建设迫在眉睫。

一、业务连续性管理及其重要意义

业务连续性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过程,不仅包括对业务活动和业务恢复的持性管理,还涉及到相关培训、演练和评估等环节,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业务连续性协会将业务连续性管理界定为:能够识别出可能的潜在威胁,以及这些威胁发生时对业务运营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提供一套有效的反馈和恢复体系,从而对股东利益、公司声誉和价值创造活动进行有效的保护。国内《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则进一步明确为:商业银行为有效应对重要业务运营中断事件,建设应急响应、恢复机制和管理能力框架,保障重要业务持续运营的一整套管理过程,包括策略、组织架构、方法、标准和程序。以此观之,建立完善的业务连续性管理,将有利于商业银行的持续运营,有益于保障重要业务的快速恢复、降低损失和消除影响,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商业银行的生命周期中,银行业务运营会随时受到来自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重要业务的非正常中断。重要业务意外中断,不仅意味着商业银行须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和承担严重的后果,如果处置不当,还可能发酵成一场可怕的灾难。有关研究资料显示,以每小时业务中断所造成的损失进行比较,银行业的损失远居各行业之首;如果发生业务中断两周内仍无法恢复,75%的企业将因此而停业,43%的企业将无法再开展业务,灾备措施不完善的企业将在2~3年内破产。因此,为保障业务的持续稳定运营,商业银行尤其需要行之有效的业务连续性管理。银监会的《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对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组织架构、业务影响分析、业务连续性计划与资源建设、业务连续性演练与持续改进、运营中断事件应急处置等相关体系建设和工作内容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将促进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有效履行社会责任,对维护公众信心和提高商业银行业务持续运营能力将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二、国内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业务连续性管理在国外发展较早,其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国内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通过国家连续《银行业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管理规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国内银行业对业务连续性管理的认识不断深入,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业务连续性管理的信息系统技术方面已经较为成熟,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如,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后,震后三天工商银行即在都江堰灾区建立了应急帐篷银行,仅一台ATM在几天内就成功办理了76万元对公结算和20笔取款业务。

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的,国内商业银行愈加重视和积极推进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建设。

一是初步构建了应急管理体系,确立了组织管理架构,加强了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了统一的应急响应流程和通知报告程序,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二是加快了灾备建设,建立了同城/异地灾备中心,积极推进“两地三中心”的建设,对核心业务数据和核心系统恢复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开展了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演练,与通讯、电力等外部机构的联动协作有所强化,应对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能力有了提高。

尽管如此,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还有较明显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尚有差距,系统建设的主动投入略显不足

由于对业务连续性管理的研究运用时间较短,商业银行对其重要性还缺乏具体形象的认识,停留在为了满足监管要求和信息系统灾备恢复等较粗浅的层次上,没有真正意识到业务连续性管理对提升银行竞争力和价值创造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部分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普遍存在着业务连续性管理“投入大、收益小”的认识偏差,主动推进的意愿不强。

(二)管理尚有差距,未将之完全融入企业文化之中

缺乏足够的认识,缺少了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强有力的支持,一方面导致商业银行将全行性的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仅仅只落实到个别部门身上,没有做到全员性参与,极易形成管理上的盲点;另一方面,忽视了通过必要的流程开展全员风险意识教育和技能培训,遇到业务中断事件,既便有了应急计划和预案,也会由于缺少必要的教育培训、相关人员未能充分理解掌握操作要求,从而导致既定的流程和机制难以发挥预期作用。

(三)风险识别尚有差距,业务影响分析不充分,资源保障和灾难恢复的有效性不足

一是缺乏对各项业务和业务系统的全面科学评估,业务分类、事件分级以及由此而制定的业务恢复目标还不尽合理,在应急预案设计、备用资源保障和人员配置等方面存在不足;二是偏重对设备设施、数据信息和业务运营的保护,对员工安全、企业声誉等其他重要资产的保护和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低估风险的倾向,风险缓释和预防应对措施针对性不强。

(四)预案体系建设尚有差距,应急响应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商业银行业务多样、管理复杂,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建设难度大、周期长,需要针对可能的风险或潜在的影响进行事前缜密的分析,才能结合实际科学论证和制定预案。即使是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要建立起能够全面?盖重要风险、相对完整的预案体系,也需要制定出不少于几千份的各类预案。在国有商业银行当中,目前预案建设最为完备的是建设银行,达到了4000多份。但相比国外先进银行,如美国银行预案就多达7000余份,国内商业银行在预案体系建设上还任重道远、差距较大。

(五)持续改进尚有差距,预案演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

一是对业务连续性预案的日常演练不充分或流于形式,不能全面有效地检验其操作性和有效性,难以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完善和改进;二是偏重对信息系统的灾备演练,针对业务、流程和人员方面的演练不充分,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三是尽管多数国内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已实现了“同城双活”,并开始向“两地三中心”发展,但由于业务连续性管理尚存诸多的不完善,欠缺足够的经验积累,未能针对业务系统的实际切换开展必要的演练,在灾难发生时难以保证重要业务的正常切换和回退。

三、加快业务连续性管理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深化认识,切实将业务连续性管理作为改善经营、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应清醒地认识到,商业银行肩负着保障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责任,能否从容应对突发事件,迅速控制不良影响和防灾减损,既体现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水平,也是履行社会责任、展现银行价值的实际体现;其次,商业银行激烈的市场竞争,伴随着各种难以逆料的风险,来自于各项业务活动的运营风险、操作风险不断拷问银行的管理能力。完备而健全的业务连续性管理,可以使商业银行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更有效地提高预防风险、应对风险的能力,能够大幅提升银行的持续运营水平和竞争力。

(二)积极落实《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健全适应业务发展的管理政策和体系

一是按照监管指引要求,持续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政策、制度,健全高效运行的组织管理架构,落实部门管理职责,明确责任;二是依照监管指引的规范标准,科学建设,加快应急响应及业务系统建设,建立常态化管理评估维护机制,健全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三是从业务角度出发,以业务连续为目标,强化系统性设计,形成各个部门协调统一的管理体系。

(三)将业务连续性管理融入企业文化,使之成为经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充分结合银行文化环境特点,制定长期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文化融入计划,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持续推进。一方面依靠管理层,通过管理层对业务连续性管理宣讲或座谈的参与来积极推动;另一方面,制定详细的人员培训计划,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定期开展全员性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意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将其真正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使业务连续性管理成为员工主动参与的自觉行为。

(四)提高风险评估、业务分析水平,加快预案体系建设,提升持续运营的保障能力

一是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和先进经验,区分不同业务完善风险评估、业务分析的工具方法,全面识别重要性业务,准确评估突发事件及其影响,并以此确定业务恢复目标和风险等级,进而重检修订或制订出详细合理、操作性强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手册;二是全面识别业务持续运营所需的关键资源,对其风险类型及其风险暴露程度做出准确评估,结合业务开展连续性的管理分析;三是建立健全包括了业务连续性计划、总体预案和具体预案的三位一体预案体系,制定出事态定义明确、风险描述清晰、处置操作步骤具体的应急响应预案,使之能够覆盖所有重要业务及重大风险领域,不断完善应对业务中断事件的机制流程;四是注重可用资源、备用场所的建设维护,保障各类资源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并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应对业务中断事件的处置能力。

银行应急演练总结范文第2篇

根据上级行的通知精神,结合我行的实际情况和近期发生的火灾案例,为加强全行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员工应付和处置火险隐患的能力,真正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保障全行工作安全运营无事故,决定在每季第一个月中上旬进行一次消防演练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消防演练的内容:

1、报警与接警;

2、初期火灾的扑救;

3、人员的逃生、自救、疏散和重要物品的转移;

4、火灾现场的安全保卫。

二、消防演练的阶段划分:

1、进行学习动员。在全行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大教育活动,组织员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国建设银行消防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和《中国建设银行办公楼安全管理办法》,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由各部门为单位在支行分管领导和安全员的组织指导下,认真学习和模拟演练我行制订的消防应急预案,熟悉在消防突发事件中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熟练掌握每一种消防器材的性能和用途,掌握火灾中基本的自救和逃生方法,保障自身和国家财产的安全。

2、成立消防演练领导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严格组织实施演练活动,确保演练活动顺利完成,达到预期效果。

指挥组:

灭火组:

接水组:抢救组:

警戒组:

保障组:

3、组织演练。请县公安和消防部门的同志来行,讲解消防知识及演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在消防队的指导下进行演练。全体人员都要参加,把演练当成实战,认真对待;担任警戒任务的员工要提高警惕,防止在演练当中不法分子趁火打劫。

4、总结汇报。演练结束后,各部门要对演练进行总结,针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并进行整改,总结情况按要求上报支行办公室,办公室整理后上报市分行安全保卫部。

三、演练要求:

1、加强领导,确保演练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在支行的统一部署下,全行人员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积极参加,确保演练效果。

2、各部门调整好工作,确保全员参加。这次演练是全面性的、较大规模的消防演练,各部门要组织好员工积极参加这次演练学习,增强自己处理火灾隐患、躲避火灾危险的能力等消防技能。

银行应急演练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业务连续性管理 现状调研 业务影响分析 风险评估

一、引言

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简称BCM),是指商业银行为有效应对重要业务运营中断事件,建设应急响应、恢复机制和管理能力框架,保障重要业务持续运营的一整套管理过程,包括策略、组织架构、方法、标准和程序[1]。将业务连续性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建立与本机构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确保重要业务在运营中断事件发生后快速恢复,降低或消除因重要业务运营中断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保障业务持续运营。本文以国内某大型股份制银行客户为分析背景,对如何开展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方法作出了研究。

二、项目背景介绍及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措施

本文研究的项目背景是某行《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项目》中的子项目;研究目的是在按照银监会某文件《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以下简称监管指引)和新资本协议的有关要求下,参考国外有关标准和国内外同业的实施经验,结合该行现状从而制定覆盖全行总/分/支三级机构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工作流程和管理体系,以达到同业管理水平及新资本协议和监管指引的要求。

其具体建设措施为: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分为总体规划、总行实施和分行试点推广三大模块。各个模块的主要工作为:

总体规划阶段主要有:现状调研、方案计划制定、体系规划、业务连续性基础培训等;总行实施阶段:业务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重要业务范围界定、制度规范建设、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建设、演练;分行试点推广阶段:试点分行调研、试点分行培训、试点分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相关体系建设、试点分/支行的演练等。

本项目中该行在成立了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初步建立了业务连续性管理相关制度和部分应急预案的基础上,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路应为自上向下,采取分阶段的实施方法开展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规划和建设的相关工作。其项目管理框图如图1所示:

三、项目阶段化及具体工作描述

基于上述实施方法,本文根据工作的先后顺序,将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规划和建设的相关工作划分为6个阶段,各个阶段工作为:

第一阶段是现状调研阶段,其阶段目标是了解该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现状,并对比监管要求和国内外最佳实践,通过问卷调查和业务部门访谈,梳理出全行业务产品分类,为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规划和建设工作奠定基础[2]。

实际经验表明:为保证形成的业务分类表能准确地根据业务流程或其他特点将业务进行分类、合并,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各部门填写的问卷是否准确、全面;访谈应尽量全面、清晰地掌握各部门业务情况,其好处是能够明确区分业务是产品或者活动,同时将各部门的活动梳理全面,夯实下阶段进行业务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基础。

第二阶段是业务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阶段,其阶段目标是确认重要业务及所需关键资源,并评估业务资源面临的风险,为业务恢复策略和资源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风险评估主要从业务层面和科技层面进行分析。业务层面对重要业务相关部门进行资源调研与风险评估研讨会,收集业务活动所需资源,以及这些资源可能产生的风险。科技层面针对重要业务所需信息资源进行调研,了解信息系统现有的恢复能力,以及系统架构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最后,基于分析明确关键业务活动恢复需求与风险。

该过程中应明确与相关部门共同进行业务影响分析的关注指标,业务层面的资源调研与风险评估工作应重点关注参与人员就业务所需资源以及其可能面对的威胁、管理状况填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科技层面的资源调研与风险评估工作应关注现场评估结果与最后确认问卷与汇总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第三阶段是业务恢复策略和资源规划建设阶段,其目标是根据业务影响分析结果,依据业务恢复目标,确定业务恢复策略;评估重要业务资源建设和灾备管理现状,根据业务恢复策略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资源建设规划[3]。

本阶段的业务恢复策略,主要包括:业务受理策略、业务恢复顺序、业务流量控制策略、数据核对与补录策略、业务风险管控策略、信息系统恢复策略、危机沟通策略等。根据评估结果并结合业务恢复策略开展业务连续性资源建设规划,主要包括:备用业务和办公场地建设、备用信息系统运行场所建设、备用信息技术资源建设、备用人力资源建设以及电力、通讯、消防、安保等资源建设。该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业务恢复策略与资源建设规划内容的全面性。

第四阶段是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阶段,其目标是根据业务恢复目标和业务恢复策略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等。

在本阶段,需更新相关部门职责,并将分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架构和职责纳入其中,建立全行统一的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其业务连续性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应急管理组织、重要业务及关联关系、业务恢复优先次序、重要业务所需关键资源、应急指挥和危机通讯程序、各类预案维护管理要求、应急资源管理等。

第五阶段是分行试点和推广阶段,其目标是为确保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在分行落地。这需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分行作为试点,针对分行特点开展业务连续性工作,经过试点分行总结经验后,推广至全行实施。最终正式实施的试点分行需要具有代表性。

试点分行确定后,项目组对分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其范围包括分行业务连续性组织、业务连续性计划、应急预案、特色业务、资源建设等方面。试点分行工作结束后,项目组根据试点分行体系建设经验制定分行推广计划及修订工作指引,提出对分行业务连续性体系建设的要求和落实时间。

第六阶段是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评估和改进阶段,其目标是实施全行联动演练,确保总/分/支行联通方案畅通可行,方案有效;同时,完成年度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自评估,推动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可持续性发展和改进。

该阶段需制定总/分/支行联动演练方案、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自评估计划。首先需要对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自评估以及监管机构的年度检查整改情况进行跟进,然后根据执行现状,在治理、人员、流程、技术等方面拟定业务连续性管理持续改进规划,推动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可持续性发展和改进。

四、项目实施总结

本文通过将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划分为3大模块,以及按照工作的先后顺序划分为6个阶段,经过实践验证,其成功高效、顺利地完成了该行开展的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以满足新资本协议中操作风险管理相关达标要求,降低重要业务中断风险,提高业务风险应对能力;同时满足了银监会《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的要求,并为该行今后的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提供了全面、细致的工作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Z].

[2]王发红,朱锋.我国商业银行创新问题研究[J].济南金融,2001(8).

银行应急演练总结范文第4篇

一 操作风险定义

随着巴塞尔委员会确定了对操作风险的定义,中国银监会也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定义。2007年5月14日,中国银监会在的熵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给出了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公司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这一概念基本上涵盖了商业银行所有的业务线,是较具有实际意义的,并已被广泛接受。

二、操作风险类型

操作风险存在于公司各种业务的自然过程之中,操作风险涵盖内容非常复杂。巴塞尔委员会按照银行损失事件的类型对操作风险进行了七种类型的划分,结合财务公司实际情况,我公司操作风险可按以下四种风险分类:人员风险、流程风险、系统风险和外部事件风险。

三、操作风险的特点

操作风险相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有其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泛性

操作风险的覆盖面非常广泛,几乎包括所有部门,几乎覆盖公司经营管理所有方面,操作风险不仅存在于业务流程中,也存在于风险管理本身实施过程中。

(二)内生性

除自然灾害及不可预测的意外事件外,操作风险的风险因素绝大多数由公司内部不合格的操作因素引起,而且单个操作风险因素和操作风险损失之间不存在清晰的、可以定量界定的数量关系。

(三)不对称性

操作风险的发生频率和损失严重程度不对称,有两类情况:一是可能经常发生,但发生后损失程度较低的操作风险;二是发生频率很低,但一旦发生后果却非常严重的操作风险,这使得操作风险在分布上呈现出肥尾的不对称性。

(四)计量的复杂性

一是操作风险成为当前最难以计量的风险,其原因在于:涉及领域宽广,涵盖公司业务方方面面,相当分散;二是形成原因复杂。操作风险成因有外部事件影响,而大部分是内部制造,其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依赖于前后关联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又往往不容易辨别。三是损失具有不确定性,既包括发生频率很高,损失较小或无损失的操作失误性风险,也包括发生频率很低,损失巨大的意外风险。

(五)高危害性

操作风险无处不在,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一旦发生损失严重的操作性风险事件,造成的后果不可估量。

(六)可转化性

在实践中,操作风险还通常可以转化为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四、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一)初步建立了符合公司经营模式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

目前,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以董事会为风险管理最高决策权利机构的三级架构体系,三级层次分别是公司总部、分公司、业务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具体包括懂事会、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总部风险管理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分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分公司风险内控部和相关职能部门、业务部风险管理小组、业务部专责风险师、业务部各部门。在该体系中,各机构职能明确,责任清晰,确保了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制度体系上,公司制定了《风险管理办法》、《操作作风险管理政策》、《操作风险管理细则》,《流动性风险管理细则》、《信用风险管理细则》、《重大风险事件管理办法》、《莛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系列风险管理制度,保证了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

(二)逐步建立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风险报告工作程序

1 识别关键操作风险点,明确风险控制措施。分公司根据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细则》,结合营业业务流程和环节,把营业业务划分为存款开销户业务、支付结算、信贷业务核算、重要空白凭证及有价单证管理、营业印章管理、客户账户管理、网上银行管理、电子银行类业务、资金池账户管理等几大类,梳理罗列营业操作关键风险点,并对这些风险点所对应的风险岗位、应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作了详细标注。

2 理顺报告路线,建立风险管理报告制度。分公司建立了风险管理报告制度,对风险事件的报告时间、报告路线及报告和处置流程作了明确规定,确保风险事件能够在发生后第一时间向上级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从而有效控制重大风险事件的负面影响。

3 编制应急预案,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加强应急管理。加强应急管理是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的一项具体措施。分公司于年末制定次年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年度计划,每年要求各业务部组织不少于两次风险事件应急预案演练,并且要制定演练方案,演练结束后要对演练情况和反映的问题进行文字总结。

五、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风险意识不强

公司部分员工法制观念淡薄,风险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防范操作风险的重要性,只要是领导命令,就唯命是从,重业务拓展,轻风险管理,在日常操作中,经常存在以信任代替制度,制约流于形式的现象。

(二)管理方法和技术滞后

操作风险定量风险分析手段缺乏,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客观性、预见性不够。与国际性大银行采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手段相比,我们操作风险管理方法相对落后。目前公司系统虽然可以通过授权复核等手段,对业务操作应有的风险控制点及操作权限进行有效控制,但由于系统的监测预警能力尚不完善,无法通过信息技术在流程上对所有已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实时监测,尚不具备异常业务预警和阻止业务违规操作的功能,致使许多违规操作行为只能靠相对滞后的人工稽核检查等方式来发现。

(三)监督检查不到位

(四)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缺陷

公司业务运营系统经过不断优化完善,在营业结算、资金管理、信贷管理方面有了明显改进,但由于系统框架的设计上对管理控制的需求考虑不足,加上新业务、新产品陆续上线,系统改造和优化不能经过充分测试和运行,使得系统存在一定的控制缺陷和空白。

(五)人类资源管理和业务发展不相适应

1 人员储备不足。近几年来特别是最近两年,分公司人员增长远远落后于规模增长和业务量增长。随着业缱增加,员工工作压力加大,时常超负荷工作得不到适当的休息调整,容易造成精神疲劳,容易出错。

2 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结构不合理是造成营业操作风险加大的重要因素。分公司营业临柜人员年龄偏大,业务部男女比例失调,有些业务部面临女员工生育高峰问题,营业结算在岗人员小于实际

人员数,人员不足、人员定岗问题加大操作风险控制难度。

3 人员培训力度不足。虽然公司每年都有员工培训计划,但培训计划的业务针对性不强,而且参与培训的人数和时间也有限,所以大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参与培训机会很少,加上随着日常工作压力的增加,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员工普遍感觉培训力度不足。

(六)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的矛盾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集团财务公司,在监管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品种。为了不断满足国家电网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需要,同时扩展财务公司的生存空间,近几年不断推出新业务、新产品,由于有些新业务没有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制定流程时缺乏实践经验,客观上诱发了违规操作风险。

六 加强操作风险防范控制体系的措施

(一)培育完善的企业风险文化

建立科学发展观、风险观,培育重在细节和执行力的合规文化。企业经营成败与否,最终的决定因素是良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改善人的态度和执行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细节决定成败,要加大全体员工合规经营意识、全面风险意识、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上等多个方面培育良好的风险合规文化,创造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合规氛围。

(二)加大培训力度

(三)加强岗位轮换、实施强制休假制度

对重要岗位实行不定期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可在轮岗和休假时进行全面稽核,形成明确制度规定。

(四)加强信息科技系统建设

信息科技系统是公司开展各项业务的基础平台,目前,随着财务集约化不断深入推进,资金池账户搭建工作已完成,资金结算系统的上线,业务交易量和交易总额成倍上升,对业务系统、网络畅通、硬件设备的稳定性能和安全性能要求都更高。

(五)优化业务流程

国内操作风险引发的案件体现出基层化特点。所以,要从优化基层业务流程角度出发,遵循责任对称原则,建立责任清晰、控制有效的前后台控制体系,从而提高内部操作风险控制的质量和效率。

银行应急演练总结范文第5篇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层人民银行(本文特指地市、县级分支机构)科技工作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省会中心支行主管部门,需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重新分析原有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平稳实现基层人民银行科技工作转型的思路和措施。

一、基层人民银行科技工作职能转变主要内容

近几年来,全省人民银行科技工作基本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要求、统一实施的思路进行管理,各州市、县之间科技工作要求和内容差异极小,故本文以楚雄州中心支行数据信息为代表。

(一)目前基层人民银行科技工作主要内容

1.州县一级应用系统部署情况。以楚雄州中心支行为例,目前应用系统服务器或者主机还部署在州市、县的应用系统如表一所示。

目前州市、县一级在使用,但数据已集中到总行、省会中支的应用系统如表二所示。

2.州县一级网络建设运维主要工作。近年来昆明中支统一组织实施建设的重点网络项目为:办公网项目、小型微型金融机构专网项目、保卫安防专网项目。州市中支承担了相应建设任务。

除项目建设工作外,州市、县一级科技部门在网络日常运行维护方面完成的主要工作如表三所示。

3.其他内部科技服务工作。除应用系统、网络系统运行维护工作之外,州市、县一级科技人员承担的其他内部科技服务管理工作内容如表四所示。

(二)基层人民银行科技工作职能转变核心

通过对上述信息的分析,基层人民银行科技工作职能转变主要归结为“一个”弱化、两个“增强”。

1.单纯的应用系统建设及技术运维职能弱化。(1)应用系统日常技术运维表一中,部署在州一级应用系统还有22个,但重要程度高、安全级别高、运维难度大的资金类应用系统只有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ABS),并且按照总行统一部署,该系统将于2014年实现总行级数据集中;其次相对重要,也存在一定运维量的应用系统为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会议系统;除此之外,其余应用系统均非实时系统,维护简单,业务部门对系统出故障中断运行的容忍度较高。表二中虽然州市一级目前使用的应用系统有81个,但服务器、核心系统和数据都已集中到两级数据中心,只要保障网络畅通,对客户端进行一些基本维护就可以保证正常运行,系统运维工作量不大。

从县一级看,虽然目前使用的应用系统还有26个,但本地有数据的系统只有3个,且为单机运行,不需要网络支撑,维护工作量很小。其余23个应用系统均在客户端上运行,运维工作更简单。(2)应用系统项目建设。由于两级数据中心建设构架的实施,原则上州市、县一级不再部署业务系统,所以总行、全省统一推广应用的系统均统一开发、建设,从全省看,除极少数地州自行开发了个别自用应用系统外,基层基本无自主开发的应用系统建设项目,并且即使自主立项,也主要是依赖外部专业化公司进行开发、集成、运维。

综上所述,基层人民银行科技部门针对应用系统的(网络系统除外)、单纯的技术工作职能已明显弱化。

2.对外金融行业信息化监管职能增强。随着人民银行科技工作职能的调整,近3年内基层人民银行新增主要工作内容如表五所示。

从上表可以明显看出,基层人民银行科技工作内容已从纯技术向技术、管理并重方向转变,管理范围已从对内向内外兼顾方向转变,尤其是对外的监管职能明显增强。

3.科技部门服务及创新能力要求增强。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民银行也和整个金融行业一道跨越了业务信息化的阶段,而进入到通过科技创新带动金融创新,提升服务社会经济水平的时期。全行几乎每一个工作岗位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人民银行的科技工作已不仅仅停留在保障系统、网络正常运行的层面上,而需要在保障安全运行的基础上,提供更快、更优、更新的技术服务和手段创新。从表四、表五中可以看出虽然应用系统技术维护职能弱化了,但随着桌面终端的普及、视频会议系统使用频率增大、电子化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的规范完善、计算机及移动介质管理等新的工作要求,以及新增的行业管理职能,要求科技部门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及监管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二、现有管理模式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随着整个人民银行科技工作重心和职能的转变,昆明中支在近3年中也在不断调整省会一级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努力适应转型需要,但目前在对基层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房建设和管理

目前全省15个州市中支、110个县支行均参照相关国家标准及《中国人民银行计算机机房规范工作指引》建设有专门的计算机机房,标准中针对不同应用级别对面积、布局、配电、防雷、空调、安全防护等都有相应技术要求,也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在两级数据中心的背景下,州市一级机房摆放的重要应用系统核心服务器已大量减少,县一级基本上只有网络设备,不同程度存在机房场地功能过剩、面积过大、管理内容复杂、基础设施配备标准过高以至于造成建设运维成本过高,管理、审计要求不切合实际等问题。

南昌中支通过对江西省辖内约80个县级支行计算机机房、网络中心等计算机场地现状的调查,向总行报送了《中国人民银行县级支行网络室建设研究》报告,提出了对人民银行县支行计算机机房重新定位,降低建设标准,变更为网络室的建议,同时对其规模、结构、配电、防雷、空气调节、安全防护等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指标,对我省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这一思路同样可以应用到州市一级,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我省实际的州市、县计算机机房降级建设方案,并配套修改相应的机房管理、审计要求,在确保安全底线的基础上节约人力、物力和管理成本。

(二)信息系统应急管理

昆明中支自2011年起,组织全省州市中支、部分县支行开展了网络及重要应用系统切换实战应急演练,通过3年的实践,全省各级分支机构应急意识得到加强,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应急措施更加有效,应急管理实现了标准化、流程化、常态化,对确保数据集中前重要资金系统、办公系统和网络系统安全运行起到了很大作用,锻炼了队伍。但随着服务器及数据的上收,只要网络畅通,州市、县应用系统在客户端上就可以保证运行,原来以单一机构为主、以更换备用设备为主、以应用系统为主、以科技部门为主的应急模式需要进行调整。

应当基于目前情况,建立一套新的应急管理模式,核心一是建立可以接管任何一个州市、任何一个县支行网络系统的运行中心,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可以在省级部署,或者在州市部署;二是探索开展基于发生灾害机构网络、计算机全部瘫痪不可用,但业务凭证、数据可用场景下,以业务部门为主导,利用临近州市、县正常运行的应用系统客户端进行重要资金类系统交易的跨区域协同应急演练;三是在实践基础上重新梳理制定数据集中背景下的应急预案及管理要求。

(三)队伍结构及人才培养

一方面从技术角度看,虽然基层人民银行应用系统开发、建设、运维职能减弱,但专业性要求更高的网络系统技术运维、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职能却增强了,基层科技队伍的专业结构需要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从工作职能看,随着科技职能和工作重心的调整,为使人民银行科技服务金融职能,科技管理金融行为,科技支撑金融改革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外的金融行业技术监管内容不断增加,基层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需要得到很大加强。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是从人事管理的层面逐步进行科技人员专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具备专业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技能的人员,同时加强相应的高层次的技术培训;二是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用人机制,对于诸如视频会议系统日常操作、客户端基础软硬件维修、设备管理等工作量大但技术要求不高,主要依靠经验积累就可完成的工作任务,以服务外包或者合同制用工的形式解决;三是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科技人员的统筹使用,建立常态化的科技人员向上交流制度,既可以让基层科技人员接触、学习到更新、更高的知识,为基层培养人员,又可以缓解省会中支人员紧张矛盾,改变基层“吃不饱”,省会“吃不消”的情况;四是加大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人员的交流力度,培养更加适应工作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银行应急演练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在线支付系统 应急响应 灾难恢复 应急预案

网上支付是通过第三方提供的与银行之间的支付接口进行的即时支付方式。网上支付方式方便快捷,极大的节省了交易的开销,因此越来越成为电子商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网上支付系统的稳定和安全成了首要问题。如果出现了故障,势必引起网上交易业务中断、信息阻隔,可能导致交易的局部甚至整体瘫痪。因此,有必须研究并编制重大故障应急响应及恢复预案,建立应急响应和恢复机制。这是平台运行维护和运营支撑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价值在故障发生之后的恢复工作中体现出来。

一、应急预案编制

1.1制定应急响应方针

故障发生时,以恢复业务为第一要务原则。应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先快速恢复业务,后再进一步追溯原因,解决具体故障。根据业务的重要性、紧急程度和故障时长,升级事故,逐层上报。

1.2建立应急响应组织

应急响应组织的人员主要由公司内部运维人员组成,也包括供应商、代维商人员等外部支撑人员。应规定应急组织中所有相关人员的角色和职责,并指定第一责任人和备份人选。对应急组织架构中的人员建立响应方法和考核机制,明确考核指标。

1)应急领导小组。职责:负责应急预案执行的总体指挥和协调,对重大应急措施进行决策,组织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置和上报。输出物或指标:决策、上报。指标值:不定时。

2)应急业务小组。职责:包括市场、客服、运营、产品部门的人员。负责业务验证、应急业务处理;产品公告和合作伙伴告知;根据内部通报内容,对外择词公告。输出物或指标:渠道挂公告、客服应急、服务群的通知。指标值:每1小时。

3)技术统筹人员。职责:负责把技术部内部信息向公司管理层/部门领导;负责传导领导层面指示信息;负责协调各种资源;负责把技术部内部信息及处理情况向外。输出物或指标:信息公布时间间隔;公布阶段性产出物。指标值:每30分钟信息通告,每阶段情况汇报。

4)故障分析岗。职责:现场运维专家或支撑专家,负责现场操作指挥,向信息公布组反馈进度,技术方案制订。输出物或指标:阶段性产出物。指标值:每阶段情况汇报。

5)技术执行人员。职责:包括技术部应用组、网络组、主机组、数据库组的技术人员。负责故障实际操作,方案编写。输出物或指标:严格按方案既定指令及时间操作;异常情况及时上报。指标值:输出操作结果;操作实施后过程记录。

1.3明确应急处置流程

应急处置流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故障报告阶段、故障处理阶段、故障恢复后阶段。1)事件报告。相关技术人员主动通过监控告警、巡检等手段发现或接到客户/商户反馈不能正常使用平台等故障事件,及时进行故障定位和排除,如果未能及时解决,达到预案所定义的重大故障事件后,立即向故障分析岗报告。2)影响评估和现场响应。接到事件报告时,故障分析岗询问了解并详细记录故障最开始时间、故障影响范围和影响范围扩散情况,并立即协调组织各专业组技术人员初步核实平台故障原因、业务受影响状况、紧急程度等情况。3)停止交易。在全部业务受影响的情况下,启动停止交易流程。4)故障原因分析定位。各技术专业组查看平台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的运行状态;根据故障现象、状态,故障分析岗召集各专业组在1小时内分析定位出故障原因,并制订恢复方案,报应急技术指挥小组审批。对于事件原因和影响清晰、处置措施明确的事件(如供电系统故障,外系统不可用等),由应急技术指挥小组授权应急执行人员按照预定技术恢复预案进行处置。5)技术恢复。如可以实施问题隔离,则隔离问题,首先恢复系统运行;根据影响评估情况,借助厂商支持,按照预先制定的技术恢复预案,或者紧急制定问题解决具体技术方案,解决问题,彻底恢复系统。6)情况上报和信息通报。根据业务受影响情况和处理进展,开展情况上报、信息通报和工作。7)恢复后工作。平台彻底恢复运行后,需要开展通告、上报、总结等后续工作。8)事后清算。平台彻底恢复运行后,开展事后清算工作。

1.4制定应急场景操作规程

对各类故障进行分类和分析,制定各种应急场景下的排障步骤和具体恢复方法。

二、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

对相关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内容的培训,并通过现场推演的方式,论证应急响应及恢复预案的可行性,优化完善在线支付平台的重大故障处理流程,使相关人员掌握平台的应急处理流程,检验在重大故障突发时反应是否快速,应急措施是否合理,工作是否到位。

银行应急演练总结范文第7篇

一、领导必须高度重视

行长不仅是银行经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也是营业场所安全评估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如果不能顺利通过安全评估的达标验收,公安和银监部门将首先追究行长和主管行长的责任。对有重大隐患的营业场所,公安部门可责令停业整改;对评定为隐患单位的支行,银监部门可建议上级行对该行行长和主管行长予以免职。因此,行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安全评估工作,对安全评估的规定和评价标准做到心知肚明。

二、安全防范设施必须配备齐全,并保证正常运行

营业场所是银行经营的主阵地、主战场,也是犯罪分子侵害的主要对象。加强营业场所的安全防范设施建设,不仅是安全评估的要求,更是确保银行安全经营的起码要求。因此,支行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将营业场所的安防设施高标准地配备齐全,并做好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支行有条件要配,没有条件向上级行申请,创造条件也要配,要舍得花钱买安全。如果安防设施不全,运行不正常,是无法通过安全评估检查验收的。

三、档案资料必须整齐规范,经得住检查

从安全评估的评分标准看,除安防设施外,档案资料的归集整理是安全评估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如果说首次安全评估侧重的是安防设施,那么,本次安全评估侧重的就应当是档案资料。各行必须加强对第七项(案件防范能力占10分)和第九项(其它占10分)的关注,精心完善和整理安全防范档案资料,确保完整规范不缺项,经得起省市县三级公安部门的检查。

四、加强安全评估宣传教育,提高全员的防范水平

银行营业场所的安全评估不单纯是行领导和保卫干部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全行的大事。要通过晨会、行务会、全行大会和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使安全评估工作做到人人皆知、个个明白。要通过应急演练和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全行柜员,尤其是临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检查验收期间的经营安全。营业场所安全无事故,是通过安全评估的首要前提。

银行应急演练总结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抓住迎接奥运盛会的契机,通过开展“迎奥运文明规范系列活动”,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夯实服务基础,激发服务潜能,创新服务手段,规范服务行为,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增强我行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将我行建设成为品质精良服务一流的现代商业银行。

二、总体目标

活动以增强我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围绕服务践行、产品创新、结构优化、功能拓展,从网点布局优化、窗口服务规范、业务流程再造、业务培训机制优化、投诉处理机制完善、电子化服务水平提升、金融知识产品宣传、合规文化建设和诚信自律建设等环节进行推进,使我行的服务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更好地为奥运会提供文明规范、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组织领导

我行“迎奥运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在总行党委、行长室的领导下,由总行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办公室服务管理办公室负责协调联络。各部室、各分支行的主要领导是开展系列活动的责任人,确定相关的科(部)室承办活动具体事宜,明确活动联系人。各单位要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认真组织,注重实效。

四、活动安排

“迎奥运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要从我行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力求做到三个结合:与业务创新发展相结合,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提高企业管理和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相结合。要把系列活动的各项内容落实到我行的主体业务、企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形成具有我行特色的载体,以活动促工作,以活动促发展。

(一)启动阶段(2008年2月下旬—3月上旬)

1.参加中国银行业协会召开的“中国银行业迎奥运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动员大会”。

2.根据动员大会提出的要求、银监会领导的指示精神和《中国银行业深入开展迎奥运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倡议书》的号召,制定我行开展“迎奥运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方案。

3.总行党委、行长室批准后印发,全面启动实施。

4.召开总行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部署我行活动方案,落实各项活动内容。

5.各相关单位根据总行活动方案要求,制定具体实施计划,于3月10日之前报总行服务工作小组(办公室服务管理办公室代收),同时上报活动联络员信息。

(二)金融知识普及推广阶段(2008年3月)

开展以普及银行卡、自助设备、新产品、新业务等相关金融知识为重点的金融知识普及推广活动。

1.利用广告牌、宣传栏、电子视频设备、外网、报刊通讯等媒介,面向我行客户和社会公众,广泛开展银行业务、金融知识和服务品牌的宣传普及。个人金融部、办公室牵头组织落实。

2.组织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加大对广大居民金融知识的推广普及力度。按照市金融系统文明办等部门的部署,开展“社区金融理财网”建设。个人金融部牵头组织落实。

3.在我行各营业网点(含自助网点)发放银行业务、金融知识宣传册(页),开展志愿者宣传活动,引导我行客户和社会公众熟悉和使用ATM机、信用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各种自助设备,合理分流业务,缓解柜面压力。个人金融部会同电子银行部、信用卡中心等组织落实。

4.结合“中国质量万里行”于3月中旬开始的银行业窗口服务调查、报道活动,布置各分支行开展窗口规范服务自查,布署全行窗口规范服务大检查相关工作。办公室牵头组织落实。

(三)服务检查监督与系统测试阶段(2008年4月)

1.由办公室牵头,组织实施全行窗口规范服务大检查。

2.信息技术部牵头,组织进行业务系统运营压力测试和应急预案演练工作。

3.人力资源部培训中心牵头组织,制作规范服务管理、服务礼仪、客户伤害事故处理等培训课件,组织开展营业网点服务标准和服务礼仪培训。

4.工会牵头组织开展技术比武和劳动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市金融党委、市金融系统文明办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开展的“银行柜员”职业技能鉴定活动,提高员工职业技能素质。积极参加“金融理财师”专业水平认证考试,提升员工专业水平。

5.各分支行落实好活动的各项部署,迎接市同业公会等组织的服务工作抽查。

(四)服务整改提升阶段(2008年5月-6月)

1.办公室负责,反馈全行窗口规范服务大检查结果和各级服务调查、抽查、测评情况,督促整改。

2.5月10日之前,各相关部室和分支行要针对测试和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制定整改方案,报总行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服务管理办公室代收)。整改方案要明确改进措施、进度和责任。

3.5月10日至6月底,各相关部室和分支行根据整改方案组织整改,要按照进度表确定具体步骤,逐项逐级逐人落实。

4.办公室牵头组织,各分支行积极参加“2008年度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评选活动。

5.办公室牵头,在全行推广并落实《中国银行业服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示范文本》和《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零售业务服务规范》。

(五)迎奥运文明规范服务检验阶段(2008年7月-9月)

积极参加中国银行业共同组织开展的以“携手奥运金融服务,展示诚信和谐形象”为主题的服务检验期活动,围绕强素质、增能力、上水平、提层次等关键环节,扎实推进服务践行和服务检验。

1.各窗口规范服务单位应注意发现服务细节问题,加强大堂服务工作,及时应对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业务用具的统一配置,提高主动与客户开展服务交流的能力,养成主动服务的礼仪习惯,确保服务热情、有序、高效、安全地进行。

2.组织开展以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效率为内容的服务践行活动,重点是改进和完善服务环境和设施,合理设置服务窗口,疏导分流客户,缩短单笔业务办理时间,尽量减少客户排队等候时间;根据业务需要,提供多语种服务;规范员工服务礼仪和业务操作,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3.完善服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妥善处理服务突发事件,认真处理客户投诉,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维护客户利益和我行诚信和谐的服务形象。

(六)总结评比表彰(2008年10月)

为促进“迎奥运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顺利开展,表彰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活动结束后将进行总结评比,在我行现行服务工作专项奖励的基础上,增设“迎奥运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组织奖”、“优秀服务奖”等奖项,以资鼓励。

五、活动要求

(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部署,精心组织,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明确任务和进度,有序开展,扎实推进。各相关单位要指定联络员,加强协调沟通。各相关单位将活动实施计划和联络员信息于3月10日之前报总行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服务管理办公室代收)。

(二)要加大服务设施的投入,完善服务渠道。机构发展部提出近期物理网点改造和增加自助服务设备投入的意见,并抓紧实施。各分支行要科学合理设置营业窗口,建立弹时间,加强大堂主动迎客服务等。

(三)各业务职能部门要在合规的前提下整合服务流程,提高一线业务办理的效率。

(四)要重视离柜业务,提高银行卡的各项服务功能,确保奥运会期间金融服务流畅、完善。要按国际通行习惯做到刷卡无障碍。个人金融部、信用卡中心、电子银行部、信息技术部、现金中心等部门要做好相关工作。

(五)建立及时便捷的投诉处理机制。各单位要保证奥运会期间境内外客户投诉处理及时,对于复杂投诉,要主动与客户保持联系,跟踪解决不遗留。电子银行部要加强协调,各单位要积极配合。

(六)各营业网点,尤其是商业聚集区、赛事体育场馆区域的营业网点,要提供外语接待服务。团委牵头组织相关培训和辅导。

(七)要加强对活动的宣传。各单位要注意发现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服务典型,认真总结经验,培育服务品牌。办公室要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不失时机地正面宣传系列活动中所反映的我行风貌。各相关单位要及时收集、报送活动信息,每月23日之前将当月活动开展情况以书面形式报总行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服务管理办公室代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