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会议总结

医学会议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学会议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学会议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学会 ; 学术会议 ; 组织 ; 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c)-096-03

学会组织是科学研究、科技进步的产物。16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研究者迫切要求相互切磋、共同研讨,学会组织应运而生。学会的成立,结束了“躲进小楼成一统,各立门户”的独立研究状态,开启了学术交流研讨之风,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繁荣。同时,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学会组织的快速发展,各级学会组织已成为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

根据江苏省级学会章程,学会是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及其相关学科组建的学术性、科普性社会团体,是相应学科领域的科研、教育、设计、运用、生产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单位自愿组织的非营利性群众团体。学会具有鲜明的特点,首要表现在学术性,学术性是学会的根本属性,是区别于其他社团组织的根本所在。学会组织起源于学术交流,发展于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交流是学会组织的核心任务。学术会议的宗旨是:发挥学会学科众多、知识密集、人才荟萃、横向联系多的优势,紧密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突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与提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围绕学会宗旨与核心,进一步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是学术活动及学会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加强对学术活动的组织管理,理顺学术会议的管理机制,确立以会养会的理念,开源节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资助,从经费上保证学术活动的顺利开展,不断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充分调动各专业委员会的积极性,使学术活动生机勃勃地开展起来,同时学会全体工作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配合专业委员开展好各项工作。积极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现和培养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使他们在学会的活动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活动不断增强学会的活力和凝聚力,促进全省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人才的成长。 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省市、地县的各级学会举办的国际、国内及片区学术交流会议每年都在1.2万次左右,参加人次约180万;全国性的学会和省级学会所举办的学术交流会议在1万次以上,参加人次约140万,其中有相当数量是以学术会议的形式举行的;全国省级以上医学会(含杂志社及区域性会议)每年召开的各类学术会议在1200次左右;2006年度江苏省科协系统统计的各省级学会组织召开的学术会议达600次左右,参加人员6.7万人次。

江苏省医学会创建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15年2月5日中华医学会在上海成立,1933~1947年,江苏地区陆续成立南京、苏州等8个分会。解放后因为行政区划变更等原因,1962年7月正式更名为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专科分会的组织建制也因西医、中医中药、预防、医院管理等学术团体的合分而有变化。

江苏省医学会召开的学术会议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后学会恢复工作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学会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学术会议的数量较少,会议不收会务费,参加人员只需交住宿费和少量伙食费,其余经费由财政补贴,那时代表名额控制较严。

第二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财政取消了对学术会议的补贴,会议支出主要靠收取会务费和住宿费,取消了对参会代表名额的限制。

第三阶段,20世纪即90年代中后期至今,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会展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式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会议经费除来源于代表所交会务、资料费外,厂商公司的赞助费成为会议经费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江苏省医学会积极组织多层次、多形式、有影响、有特色的学术交流会议近两百次,共征集论文近三万篇,邀请国内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著名专家作专题报告近两千场。不仅使学术会议的学术质量稳步提高,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而且使学术会议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通过学术会议的组织和管理,在政府拨款不断减少乃至取消的情况下,为学会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学会肩负着推进学术发展的重要任务,始终把不断提高学术交流水平,推进学术发展和学术创新作为学会工作的第一要务。目前,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初步形成了以下特点:

(1)会议主题明确,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2)在学术活动中贯穿“继承、发展、创新”这一主线。

(3)学术活动丰富多彩,不断拓展交流空间。

(4)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虽然这些年来,江苏省医学会在学术会议的组织与管理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因此现将在组织与管理学术会议方面的一些经验与教训与各位专家和同行交流。

1 举办学术会议的组织工作

1.1学术会议前期工作

1.1.1 会议征文 ① 会议征集论文的通知一般应在开会前半年发出,通知应明确会议的主题、目的、重点议题和有关要求;② 论文作者应在会议前一个月将论文提交,以便论文评审小组对论文进行认真的评审,决定取舍;③ 征集的论文,除特邀报告外,凡已在其他学术会议或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过的不予录选。

1.1.2 会议合同为了保证会议的顺利开展,会议先期必须实地去考察会场、酒店的实际状况,并与会场、酒店的负责人签订合同,依法维护各方的正当权益。

1.1.3 厂商邀请函在学会宗旨优先的原则下,发放厂商邀请函,邀请相关医药企业参加会议,举办相关医疗器械、药品和试剂等展示活动,结合会议进行新技术、新产品介绍,形成互动、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兼得。

1.1.4 会议通知给全省县以上医院的相关科室主任、已收到的征文作者及对会议感兴趣的相关人员邮寄正式的会议通知,告之会议的具体时间、地址、收费等。

1.2 学术会议组织计划

会议组织计划是有效地协调各个环节,推动学术会议顺利进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组织会议的首要环节。抓住这个环节,就可以提挈全局。所以会议组织计划是会议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会议组织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工作计划。是为了学术会议顺利开展而制定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专家接待计划、会议代表接待计划、厂商接待计划等。一个科学而合理的工作计划是学术会议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2)人员组织计划。通常都采用框图式构架,各项分工、负责人、具体情况等内容都集中在一起,制作一个人员组织计划表。在这份计划中,明确分工,明确各人的职责,以及各分工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让工作人员一目了然。

(3)财务预算计划。学术会议经费主要靠自筹,以会养会,对于会议进行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支出以及可能需要的支出情况做一详细而周密的预算,确保会议经费的正常支出而不会出现亏损的局面。

(4)文件管理计划。会议前期与相关单位签定的合同,在会议过程中的代表收费、住房、餐饮的统计以及会议论文汇编、总结等是会议资料的重要依据。所以对于文件档案的管理,最好安排专人负责。这样不仅可以随时了解会议的进展情况,也为以后查看。

(5)应急计划。它是主办方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也是最难把握的地方,一是因为会议过程中出现的突况有太多的不可预料性,不知如何制定应急计划;另外也在于大多数会议组织者对会议过程中的突况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大型学术会议一般都具有筹备时间长、涉及人员多等特点,在这个过程中难以保证每个人都不出问题、每件事情都进展顺利。所以,一份相对严密的应急计划还是不能少的。

怎样把会议接待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全部考虑到,并且在会议开始前就部署妥当,是会议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认真做好笔记。会议的主要内容、具体时间、地点、日程安排、有关文件、经费预算等事宜的相关环节,会前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如果在会议的接待过程中如果遇到类似问题就可以胸有成竹了。

(2)集思广益。由于一个大型学术会议涉及的方方面面比较多,头绪错中复杂,对于会议现场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准备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每个人并不能保证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进去,所以在这个时候运用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就有可能让前期准备趋于完善。

(3)随机应变。在学术会议的前期就预先做好会议接待人员的培训,不仅使其了解整个会议的相关情况,而且使其掌握一定的技能,模拟一些突发事件,增强应变能力,这样在会议现场就可以运用自如了。

(4)及时吸取教训,善于总结经验。由于大型学术会议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为了保证每次会议都顺利开展,及时地整理在以往会议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总结会议中的先进经验就显得犹为重要。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这就为我们今后的会议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2 举办学术会议的管理工作

2.1 项目负责人制

现场管理必须由项目负责人统一管理,服从项目负责人统一的指挥和调度,互相配合,才能保证会议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才能保证整个会议顺利、高效而有序地进行。

2.2 “角色管理”

我们可以根据会议参与者的角色来分配管理工作,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即安排专人来负责会议现场不同身份的相关人员,最后由项目负责人来统一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协调和控制整个会议现场工作。

①会议组织方:主要包括会议的主办方、承办方、协办方等。在会议前期和会议进行过程中,会议的组织各方都需要互相合作、互相协调。②酒店方:主要是指场地的提供者。在整个会议的进行过程中起着配合的角色,以保证会议进行过程中一些基本设备,如舞台的搭建、灯光的安装、音响的调试、开幕式主席台的搭建、会场座位的布置等到位。项目负责人必须做好与酒店负责人的相互协调,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③参会专家方:它是整个会议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是指大会邀请的,在大会上做专题报告的知名专家及相关的特邀老专家,必须安排专人接待,如果会议邀请的专家较多,必须安排多个专人接待,每个专家还须安排相关人员负责专家在会议的整个过程中的接送站、报销、安排住宿、陪同旅游等事宜,以保证每位专家宾至如归的感觉,特别是外省及国外的专家,他们认可会议就成功了一大半。因为会议举办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会议专家对本次会议的认可,因此至关重要。④参会代表方:主要是指参加会议报到的代表。他们是会议的主要接待人员,也是会议参加的主要对象,要安排专人负责好会议代表的报到、登记、住宿等,使每位代表都满意。⑤参会厂商方:主要指参加会议的相关厂商,因为每次学术会议的顺利举行,都离不开厂商的大力支持,如何安排好各厂商的展台布置,营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会议气氛,是至关重要的。 ⑥媒体记者方:主要包括会议邀请的媒体和主动前来采访的媒体。因为每次会议都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媒体的参与对于整个会议的效益评估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所以对于媒体方的管理也就理所当然的独立为面了。

总之,在角色的划分上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个具体会议的实际情况,根据每个具体会议实际情况来决定划分的具体内容,灵活运用,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学术会议组织与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应从医学专业的行业角度出发,做好学术会议的组织管理。协助专科分会的专家做好会议的选题及会议具体内容的安排,使会议既能反映出近年来该学科领域的学术水平,又要把学术会议办成大家知识更新、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大课堂。在各项工作中贯穿“继承、发展、创新”这一主线,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学会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科学化。树立大局观念,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创新,在改革中求发展。以高质量的学术会议在医学工作者的心目中树立起学会这一权威学术机构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参会者。

正确处理学术会议与产品展示的关系。始终以学术会议的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确保会议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与会议主题有关的专题报告和代表发言、讨论。淡化会议的商业气氛,严格控制到会公司、厂商的介绍时间及介绍内容。

医学会议总结范文第2篇

与维护人类基因组稳定性及抑制自发突变相关的一组基因群蔡剑平郭健(6)

仪器与试剂

关于生化单试剂和双试剂的基本概念文庆成(8)

综合报导钚口诹哥

武汉市临床检验中心召开“实验室管理学术研讨会”及“2002年检验工作会议”代观书(9)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常委会在武汉召开郭健(41)

全国血液学和体液学检验专家委员会会议纪要李艳(42)

“全国血脂分析及其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血脂分析的临床应用及进展高级学习班”通知第一轮通知(43)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2001年工作总结及2002年工作要点丛玉隆(44)

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通知(47)

稿约(48)

标准化

血液分析仪校准规范化的建议(讨论稿)(10)

尿沉渣检查标准化的建议(讨论稿)(12)

实验室管理

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报批稿)莫培生郭健(14)

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25)

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基本设置标准(27)

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工作规范(草案)(28)

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验收申请表(33)

临床检验信息 室内质控

应用操作过程规范图设计室内质控方法王治国李小鹏武平原(36)

检验医学发展的现状及展望陈宏础(1)

免疫透射技术的进展及其在生化分析仪上的应用陶义训储迅涛(6)

血友病A基因突变及其检测方法的进展李志广(8)

快速D二聚体检测在诊断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进展郭雪梅(12)

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间质评(EQA):远程数据通信网络系统的研究王治国葛庆(17)

IFCC批准的α—淀粉酶测定的推荐方法(续)附件B:试剂详细说明,指示物和指示酶李清华(22)

第四届华人检验学术会议概述俞纯山(29)

国内外血脂分析标准化现状李健斋陈文祥(1)

糖尿病实验诊断与分类的新标准张连凤王金良(3)

端粒和端粒酶杨正林(5)

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的要求(草案)(9)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1999年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计划(16)

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李金明王露楠(18)

临床化学质量控制综合评价及计算机管理应用系统简介唐玉海刘威为(21)

美国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简介:介绍美国CLIA88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计划——质量吕元(22)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测及临床应用张泽(27)

推广血清分离胶采血管很有必要王永安韩宝祥(31)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标准化及质量控制(草案)朱忠勇(1)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郑佐娅陶义训(10)

医院检验科要实施质量管理郑怀竞?(13)

对当前我国细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建议(讨论稿)王金良(16)

航向比浊法在免疫分分析中的应用:(记一次与德国专家的讨论会)潘柏申沈霞(18)

红斑丹毒丝菌的鉴定及临床意义刘瑛(21)

血清中出现巨CK1,巨CK2和CK[—BB与临床疾病的联系李小冬吴杰(25)

湖北省对采供血机构的血液质量实行抽检制度张延秋黄鹏(27)

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临床酶学组关于LD,ALP,AST催化活性浓度测定推荐方法讨论(1)

CSMLS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催化活性浓度测定的推荐方法(讨论稿)文庆成(5)

CSMLS的乳酸脱氢酶LD催化活性浓度推荐法(讨论稿):(L—乳酸:NAD+氧化还原酶CE(10)

CSMLS的碱性磷酸酶(ALP)催化活性浓度测定的推荐方法(讨论稿)孟泽(15)

1996年全国免疫球蛋白间质评临床检验信息 小结邢马嵘(28)

胃十二指肠疾病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及意义卢家馨窦艳玲(29)HttP://

酶标法检测卵巢上皮癌CA—125的临床应用价值刘文淑杨毅(30)

酶标法检测乳腺癌CA153的临床应用价值王丽黎(31)

从空气环境中检出一株环状芽胞杆菌陆文香张孙璧(32)

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临床酶学小组关于CK,γ—GT,ALT催化活性浓度测?…文庆成陈伟英(1)

CSMLS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催化活性浓度测定的推荐方法(讨论稿):(L—丙氨(4)

CSMLS的γ—谷氨酰基转换酶(GGT)催化活性浓度测定的推荐方法(讨论稿):(γ…(10)

CSMLS的肌酸激酶(CK)催化活性浓度测定的推荐方法(讨论稿):(ATP:肌酸N—磷酸(17)

关于血清γ—GT活性测定推荐方法(讨论稿)的浅释孟泽(26)

α—淀粉酶测定的评估陈映Tietz,NW(29)

条码技术与生化全自动分析李雪志(32)

美国病理学会关于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标准化的研究杨昌国(6)

微生物简易,快速检查法王金良(8)

报废血浆可用浓缩法制备标准血清孙爱农张云芳(19)

ME.KMEG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简介姜建平周克勤(23)

干式血细胞分析仪及其性能评价蒋敬庭周克勤(25)

我国检验医学发展的道路及前景康格非何萍(6)

临床体外诊断试剂质量检定报告(1994)莫培生(10)

Sclavo试剂用于手工分析初探戴荣锦洪幼珍(22)

S100蛋白家族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孙玉辉郭健(2)

胆固醇脱氢酶测定血清胆固醇方法的建立魏明(5)

检验医学数据处理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王开正(8)

关于做好临床实验室营销服务的探讨李卫东(10)

检验医师岗位设置及其职责实施初探陈端段勇等(12)

探索构建临床实验室管理框架张一兵张淑芹(14)

2型糖尿病患者和高血脂肥胖人群HOMA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素分泌指数变化及临床意义王占科余锟生等(16)

儿童尿IgG、TRU、MA、a1M测定与肾活检病理相关性探讨甘波王炜等(18)

使用血细胞计数仪必须进行油镜分类王广结李克(19)

强直性脊柱炎并血小板增多症一例报告王兴茂朱玉琴等(20)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的实验室诊断体会王兴茂姜玉华等(21)

临床化学试剂的使用前评价谢洁红郭健(22)

血液放置时间对临床化学检验结果的影响陈振祥白桦(25)

谈液量校正系数阮晶华徐炜峰(27)

关于临床血脂常规测定的建议(讨论稿)(28)

临床检验中分析后质量控制的措施左大鹏(32)

临床检验分析方法精密度要求的重新评价李小鹏王治国等(34)

重视检验报告的法律责任赵来(37)

湖北省临床化学室内质控RCV调查结果分析杨亚磷付琼华(38)

医学会议总结范文第3篇

据记者了解,庞文跃教授是一名心内科专家,其研究的主要学术范畴是先天性心脏病和冠心病介入治疗。那么,在本届长城会上,他为什么如此钟情于影像学的学术活动呢?就此问题,记者在会议间隙,对庞文跃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心脏影像在中国发展的迫切性

采访一开始,记者就把萦绕在内心的问题抛了出来。庞文跃教授不假思索地随口化解了记者的疑问,他说:“心血管影像学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又是心脏学发展最迅猛的领域之一,目前,这门学科正在从心脏二维成像向三维成像发展。尽管心脏影像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心脏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而且心脏影像学已发展成为多种成像技术将临床问题逐步整合、化解并最终提供参考答案给临床医师的一门新学科,但就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这一学科还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达成广泛、一致的共识,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且仍需要使目前日益强大的成像能力为心血管患者所受益。这就是我在本届长城会上尤其关注心脏影像问题的原因之一。”

庞文跃教授还介绍说,现代医学技术的精细化和专业化,需要医技人员掌握更多的心血管疾病和放射学技术交叉学科的知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培训系统在交叉学科知识的训练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技术的进步要转变成病人的获益,其关键环节在于应用技术的医疗技术人员,即医生和技师。如何使心血管科医生对心脏中的影像知识更加清晰、让放射科影像中的心脏色彩更加斑斓,已成为我国心血管影像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因此,心脏影像学在我国能否顺利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圆中有缺”的我国心脏影像学

在采访中,庞文跃教授简要回顾了影像学的历史渊源,他介绍说:“据我了解到的资料记载,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应用于临床,进而形成X射线学,这应该是医学影像学的第一阶段,其后称为放射学;其中包括各种X射线造影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亚专业的形成;而以CT应用于临床为标志,包括CT、MR、核医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超声等在内的影像学的形成,是影像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指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诊治兼备的现代影像学的形成……”

对于国外心脏影像学的重视程度,庞文跃介绍说,现代心血管影像学是一门设备依赖性学科,以CT、MRI为代表的检查方法得益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正在对临床心血管病学产生划时代的影响。比如,2008年9月的欧洲心脏病年会(ESC),将大会主题确定为心血管影像,其对心脏影像学以及基于影像学的循证医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009年11月的北美放射学会议(RSNA),不仅是放射诊断设备展示的舞台,更是对其临床应用的全面总结。

关于我国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庞文跃教授介绍说:“中国医学影像学跟随世界的步伐也在不断发展。以第三阶段为例,西方发达国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本形成了现代医学影像学,我国则是在90年代中期实现了这一进展。而这一时期,恰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高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正是这些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成像方法,加之影像治疗体系(为介入治疗学)的形成,医学影像学科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

谈及医学影像学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时,庞文跃认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本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之高已名列各类疾病之首。本世纪是医学飞速发展的时期,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领域,各种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日益更新;特别是影像技术在最近十余年的发展更甚,包括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等影像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不断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拓展了心脏影像诊断与治疗的信息量和信息深度。但是,心脏影像学在我国迅猛发展的同时,不可否认也存在诸多问题,就像未盈的月亮一样,“圆中有缺”……

庞文跃教授进一步详细介绍说:比如说,现阶段CT冠状动脉造影(CTCA)主要适合于胸痛(中危患者)、通过单项无创性检查和临床评估无法肯定者;此外,急性胸痛、搭桥术后患者以及非冠状动脉的心脏手术如老年瓣膜替换术前亦可优先考虑CTCA。对于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等急诊患者,因扫描快、空间分辨率高且不受条件限制等,亦可作为首选。值得注意的是,心脏CT在心功能评价中有了一定的进展,近年来有同仁报道了MSCT在二尖瓣和右心功能中的应用;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超声心动图仍然是评价瓣膜功能最优先选择的方法。MRI能更准确地评估左右心功能,而CT时间分辨率的限制和X线的辐射损害,使其不应该作为一线检查评估心功能。心脏CT评估心肌灌注和心肌活力等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专业工作者对此必须有客观的认识,没有必要盲目追求所谓的“一站式”检查。事实上,CT单凭密度而缺乏组织分辨率的缺陷无法与核素和(或)MRI相比拟。

庞文跃还说,心脏MRI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与CT单因素成像和单一层面扫描方法不同,MRI系多参数、多序列和任意层面成像,但MRI必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扫描序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临床应用目的。因此,放射科医师需要充实自己的临床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心脏MRI在国外应用更为普及,而在国内难以全面推广的重要原因。国内同行如不能尽快地认识到这一状况,若干年后心脏MRI被心内科“收编”,绝非危言耸听。当然,就技术特点而言,MRI空间分辨率不及CT,检查耗时较长,所以帮助临床医师认识心脏MRI的核心价值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本届长城会专门开辟的心脏影像论坛。庞文跃认为:“心血管界和放射界同仁应当把握这一契机,与时俱进,携手驾驭引导心血管影像诊治新技术。”

让VISION计划

引领中国心脏影像之发展

在10月15日下午召开的《中国心脏影像的发展(VISION项目)》专题会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长城会的发起者胡大一教授强调说:“为了进一步在临床心内科推广和普及心血管影像学知识和临床技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与GE公司联合推出了针对心内科医生的心血管影像学的推广和培训计划,简称VISION项目。鉴于VISION项目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其已经被列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0年五大重点项目之一。”

就此项目,庞文跃教授介绍说,在中华医学会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的牵头下,GE公司组织了一大批国内包括胡大一教授、葛均波教授以及赵世华教授等心血管和影像医学领域知名专家,贡献了他们的资料、时间和智慧编写了一本针对心血管影像医学的实用教材,目的是介绍在心脏影像医学领域主要的诊断技术应用与发展。本书初步设想阐述包括心血管影像的应用原则,心血管CT的原理、适应证与辐射剂量,超声心动图原理与应用,心脏MRI的原理、适应证与禁忌证,SPECT、PET的原理、显像方案与辐射安全性,心脏负荷试验的原理、适应证与禁忌证,心血管影像学的合理应用与优势互补,心脏功能的评价,造影剂肾病,冠心病的影像学诊断的临床评价,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与影像学诊断,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心肌活力的评估,肺栓塞影像学诊断的临床评价,肺高压影像学评价以及继发性高血压的影像学诊断等内容。

关于VISION项目的宗旨,庞文跃教授补充道:编写VISION项目教材的宗旨是介绍心血管影像医学方面最新的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情况,全书的编写风格比较自由,尽量让各位专家充分阐述方法和技术上的发展而不拘泥于格式或体裁,适合作为临床心血管医生日常学习和查阅的工具书。所以,作为本次教材编写的主要牵头人,胡大一教授特别指出:“此次GE公司与中华医学会合作共同推出的这本心血管影像学教材,将是我国第一本专注于心血管影像学的专业指导书籍,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实事,必将为我国心血管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据记者了解,GE公司将针对心脏影像学的相关热点问题,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进行针对性讲课解析,并拍摄制作成D800学习光盘。D800学习光盘将通过最新的医院内电子化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和推广,预计在未来的二至三年中将在超过1000家医院推广,有超过近10000名心内科医生将接受D800光盘内容的学习和培训。

另外,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和GE公司还将邀请相关专家和心血管影像学教材作者,在全国将近30家城市进行心血管影像学的学术专题巡讲。庞教授还特别说明:VISION项目作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0年的五大项目之一,由GE公司来承办,这充分体现了学会、专家和厂家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同时也期待媒体加入其中,共同为健康公益事业作出贡献。

采访到最后,庞文跃教授欣慰地说,VISION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心脏影像系统培训正在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必将达到帮助全国各地方医院掌握心血管影像学的基本技术和应用,从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实现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中国、健康中国人的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目的。

医学会议总结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人共治疗收集的80例中风患者,诊断方法主要靠临床症状。体征,颅脑CT检查诊断。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有关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在40~85岁,本病例排除具有严重的心、脑、肺、肾并发症、病情不稳定者。采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8岁;最短7 d,病程最长24个月。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85岁,最短2小时,病程最长26个月。两组患者均有疲倦,一侧肢体无力、麻木或伴言语不利,口眼斜,大便秘结,小便调,睡眠欠佳,口干,胃食欲好,舌质暗淡,苔燥黄,脉沉弱等症。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构成比均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综合治疗方案应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体针疗法,取曲池、手三里、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环跳、委中、梁丘、伏兔、阴陵泉、足三里,承山、解溪。足外翻:加太溪、然谷:失语:加通里、廉泉;中刺激,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方药为,当归18g、川芎15g、桃仁12g、地龙15g、赤药15g、白芍15g、生地18g、玄参15g、麦冬15g、黄芪60g、太子参25g、牛膝15g、桑枝20g,随症加减:伴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僵蚕;伴风痰者,白附子,胆南星;煎服法:三碗水煎至大半碗(约200 m1),分两次温服,1剂/d,疗程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方法 治疗前后,按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两组病例评分予以记录,观察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显效:肢体运动明显改善,能步行;好转:肢体活动及其他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大部分病例在10 d左右显效,20 d左右基本痊愈20例,占50%;显效13例,占32.5%;好转6例,占15%;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康复期和病理症状的消失明显长与治疗组,15 d左右显效。25 d左右基本痊愈12例。占30%:显效10例,占25%;好转12例,占30%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两组治疗效果相比较,治疗组症状明显好于对照组。

医学会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危险因素;出血性脑梗死;预防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13-01

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后缺血区域血管重新恢复血供,导致梗死灶内继发出血,其可与脑梗死同时发生,也可以继发于脑梗死后数小时甚至数天内,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转化规律,为脑梗死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以减少出血转化,改善患者的预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1年4月收治的6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记为观察组,选取60例非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在65-79岁之间,平均70.4±5.2岁;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在59-78岁之间,平均64.4±4.8岁。所有患者均经CT或核磁共振证实,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明显凝血功能异常及严重肝肾功能不良者。

1.2 方法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经影像学确诊,对患者进行Adama分型,大面积梗死:梗死面积>3cm2,累及2个或2个以上解剖位的大血管主干供血区域;小面积梗死:梗死面积在1.5-3cm2之间,累及1个解剖部位的小血管分支供血区域;腔隙性脑梗死:梗死面积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史及相关疾病比较 见表1。

3 讨 论

出血性脑梗死也被称为脑梗死后缺血灶内发生的出血性转化,属于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率在国外一般是15-40%,国内的发病率为4-7%,其发病及时可能与脑梗死区域内发生血流再灌注及侧支循环建立有关[3]。本研究表明,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于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有明显的相关性,长期吸烟饮酒损伤血管,易发生出血。梗死灶出血与梗死面积也有相关性,梗死面积越大,其风险就越高,其原因可能是大面积脑梗死后周围水肿明显[4],在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患者应用抗血栓治疗明显多于对照组,说明抗凝治疗被动的使患者机体增加肝素或者类肝素物质,增强抗凝过程,阻止凝血或者血栓的形成[5],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这些药物可以干扰正常的凝血机制并导致脑出血,甚至全身出血。脑水肿加重,梗死后出血增加。不良生活习惯、高血糖、高血脂是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较高的患者要早发现、早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出血过多,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29(6):379.

[2] 蒋秀娟.出血性脑梗死34例临床及头颅CT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5):91-92.

[3] 张变明,邵宏元.出血性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6):696-697.

医学会议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西医;支气管哮喘;疗效

自1998年起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46例, 并与单纯性西医治疗35例进行比较,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1997年制定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46例,男25例,女21例, 年龄11~ 72岁, 平均36.7岁,病程0.6~26年, 平均7.5年。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12~69岁, 平均34.2岁, 病程0.7~28年,平均7.8年。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 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1) 一般治疗: 舒喘灵2~ 4 mg/ 次 (小儿0.05~ 0.1mg/ (kg/次) ,每日3次;氨茶碱0.1g/次(小儿3~5 mg/ ( kg/次),每日3次。(2)给予吸氧,纠正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紊乱。(3)合并感染者加用抗菌药头孢拉定0. 5g/次, 每日3次(小儿25~ 50mg/ (kg /d)。(4)哮喘症状严重者静滴地塞米松5~10 mg。每7天为 1疗程。

1.2.2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治疗, 其组成成分为:黄芩15g、炙麻黄10g、杏仁10g、地龙 10g、甘草10g、苏子10g、前胡 10g、瓜蒌10 g、 银杏9g、干姜 9g、半夏9g、桂枝9g。每日1剂, 水煎取汁300 ml, 分2次口服, 早晚各1次。 每7天为 1疗程。两组均根据病情连续治疗1~ 2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疗效观察

2.1疗效标准: 参照1993年全国哮喘会议制定的有关标准。临床控制: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消失; 显效: 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明显好转( 由+ + + 降至+ ) ; 有效: 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改善( 由+ + + 降至+ + ~ + ) ; 无效: 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无好转或加重。

2.2治疗结果( 见表1) 。

2.3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表1两组治疗结果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临床

控制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50 10(20.0) 21(42.0) 16(32.0) 3(6.0) 43(94.0)

对照组 35 5(14.3) 9(25.7) 13(37.1) 8(22.9) 27(77.1)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的慢性非特异性气道炎症, 这种气道炎症引起支气管缩窄、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从而引起哮喘发作。西药治疗多以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抑制炎症细胞释放过敏性介质、预防和控制感染,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病在中医学上属“哮证”、“喘证”范畴, 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以痰鸣、气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基本环节是宿痰伏肺、痰阻气闭。治宜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方中麻黄宣肺平喘, 桂枝温阳下气, 黄芩、瓜萎、前胡宣肺清热、化痰止咳,地龙、苏子、杏仁降气平喘, 干姜温肺化痰, 半夏燥湿化痰, 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宣肺降气、止咳平喘、清热化痰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麻黄中含麻黄碱可解除支气管痉挛, 半夏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甘草能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而发挥抗炎作用, 黄芩、桂枝对白三烯有明显抑制作用, 干姜有抗组胺作用,银杏可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的产生, 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凋亡.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 具有控制症状迅速、肺部 音消失快、病程短等特点,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7, 20: 261

医学会议总结范文第7篇

资料与方法

基本资料如下:通过调查数据显示,2010~2011年某医院的分娩临床案例486例,其中存在宫缩乏力性出血的高危因素(有剖宫产指征以及无血液系统疾病)的孕产妇180例,进行临床孕妇的基本资料调查显示,年龄22~39岁,平均29.23岁,其中12例已经怀孕34~36周,149例怀孕37~42周,超过42周19例。从产后情况调查显示,双胞胎儿6例,巨大儿41例,出现瘢痕子宫15例,妊高征5例,羊水过多18例,其中胎盘早剥6例,前置胎盘21例,出现合并子宫肌瘤6例,而受到很多原因影响,致使孕妇产程停滞以及延长加上产妇紧张疲劳42例,而进行静滴缩宫素引产3天没有宫缩出现20例,通过对这些临床案例进行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90例,两组的特性相近没有统计学的差异性。

基本分析方法:将对上述的两组进行不同的做法,分为对照组的那90例在切皮前不做任何的措施,不进行药物输液;而对实验组的那90例切皮前期分别进行内静滴晶体液(100ml)加上10%葡萄糖酸钙(10ml),时间10~15分钟。在对两组分别进行正常的进腹切开子宫的下段后,让其尽量的将羊水吸尽,并做好每位羊水的份量记录,待分娩出胎儿过后,都在两组的案例身体里注射(20U)缩宫素,接着计算出每位产后的出血量,可运用称重法与容积法来进行计算。发现对照组有48例出血量大大超过300ml,这时孕妇的宫缩功能相当的差,医院立即对其进行10分钟的静推输液50%葡萄糖液(20ml)加上10%葡萄糖酸钙(10ml),同时实施宫腔堵塞以及热敷子宫等措施的配合,在这种状况下对其子宫切口进行快速的缝合。

结果

在剖宫手术进行当中待胎儿分娩后的出血量以及手术结束后2小时内阴道的出血量。在实验组当中90例在术中的出血量大概125.4±18.2ml(P<0.05),产后2小时的累积出血量164.8±50.4ml(P<0.05),产后24小时出血量下降值4.60±2.38g/L,P<0.05;在对照组当中90例在术中的出血量125.4±18.2ml,产后2小时的累积出血量240.8±80.8ml,产后24小时出血量下降值7.86±2.34g/L。产后出血发生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孕妇产前与产后的24小时的血红蛋白以及其的变化情况。产后24小时血红蛋白平均下降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通过静脉补钙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在这两组临床案例当中,有8个案例出现过气促、胃部不适以及一过性胸闷,大约5分钟后就停止了,这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来处理。

讨论

在孕产妇妊娠时候,子宫肌组织的肌细胞会变得很肥大,特别是其子宫体胎盘粘着部位,在孕妇的胞浆内发现充满了肌浆球蛋白以及肌动蛋白,这些都具有收缩活性特征。在对孕妇剖宫术时补进钙,这样也就使得肌浆球蛋白和肌动蛋白能够与进入到肌细胞内,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就使得其子宫缩复以及收缩,从而也就挤压宫壁上的血管,进行止血结扎的有效作用,与此同时,因肌肉缩复而促使其血管较曲折迂回,阻滞血流,进而也就帮助血栓形成一个血窦关闭的功能。再者说,补进的钙离子也就是凝血因子Ⅳ,这就可以起到快速促进凝血作用。

通过上面的论述分析,从经验总结中表明,孕妇的血清总钙的含量达到最低点是在孕妇的妊娠晚期阶段,可也还是在生理范围之内。因此对于有宫缩乏力性的高风险因素的孕产妇而言,是必然需要补充钙离子来增强其宫缩能力,并且要加大钙离子的浓度,这样才能快速的提高宫缩的强度。在生理本存在的钙离子的浓度是不能够满足当时其机体的需求的。从上述的对比当中也能够看出实验组绝对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当中用药后也没有出现长时间的不良反应,有短期的气促、胃部不适以及一过性胸闷现象是因为心肌收缩力大大增强而产生的情况,以上充分证明了静脉补钙对防治产后出血是有非常巨大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冯雪莲.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过敏反应2例[A].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阎锋,胡安军,李达,阮仕荣,朱森树,李春光.家兔氢氟酸烧伤后不同治疗方法的电镜病理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5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

3 徐晓红,危群.105例正常产产后出血量分析[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1.

医学会议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肿瘤患者;化疗;护理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818-02

本文对56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临床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将我院肿瘤科于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56例肿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未实施护理安全问题对策前的28例肿瘤化疗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跨度47.4-74.2岁,平均年龄为(50.1±8.3)岁。将实施了化疗安全问题对策的28例肿瘤化疗患者作为实验组。男性患儿14例,女性患儿14例,年龄跨度46.9-74.1岁,平均年龄为(50.2±7.7)岁。两组肿瘤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我们将我科肿瘤科于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56例肿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未实施护理安全问题对策前的28例肿瘤化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实施了化疗安全问题对策的28例肿瘤化疗患者作为实验组。总结观察未实施护理安全问题对策前出现的相关问题,对比实施护理安全对策后两组患者的相关问题出现率、对护理工作的评价等情况。以此来具体明晰我科所总结的化疗护理安全问题对策的实用价值。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对56例肿瘤患者的护理安全相关问题出现率、对护理工作的评价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计数数据的比较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分析,在本文研究中以P

3 讨论

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通常都会应用化学疗法【1-2】。化学疗法的效果虽然较好,但是这些药物也会伤害我们正常的细胞,降低肿瘤患者的免疫力。我们要重视化疗患者的护理工作,进好辅助作用。针对肿瘤患者化疗护理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如剂量偏差、种类偏差、同病室患者用药错误、忽视医嘱、药物产生副作用时护理不及时等等。施行了如下措施:1.加强护理安全监控。这项措施我们主要针对剂量偏差、种类偏差、同病室患者用药错误这些问题,不再像以前一样,只一位护士单独负责多个病人,在每次出药、用药时,均由两名护理,对药品种类、数量进行检查、记录。护士长适时巡查各病房患者用药情况【3】。2.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与素养。此项措施主要针对忽视医嘱、药物产生副作用时护理不及时的问题。针对我院肿瘤科室经常使用的药物,举办相关副作用、不良发应讲座。具体讲授不同不良反应发生后,可采取的护理措施。同时护士长也要通过正式会议与日常例会,强调护理纪律。叮嘱相关护理人员要重视主治医生所做的用药注意事项等。3.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也针对药物产生副作用时护理不及时的问题。因为通常在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前,患者常会有一定的预先反应,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教授患者相关自查方法,以更好的杜绝紧急情况发生【4-5】。

我科实施化疗护理安全问题对策后,这些问题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评价为(94.21±2.42)分,对照组为(74.45±7.12)分,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1] 陈海蒂,黄敏,袁德芳. 肿瘤患者化疗护理安全问题及对策[J]. 四川肿瘤防治,2005,04:281-282,288.

[2] 王敏,崔江河,隗荷婷,李少华. 论肿瘤住院患者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及护理管理对策[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2:177-178.

[3] 王文慧. 肿瘤患者化疗护理潜在问题与对策[J].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