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讨论总结

课程讨论总结

课程讨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数学课堂讨论 有效 讨论方式

课程基本理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学生在课堂将多种信息交流的教学过程。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阅读教材、收集资料,以集体讨论的形式围绕某一中心论题,各抒己见,以探索问题的始末,通过信息的多项交流来巩固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这种方法与其他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数学课的内容,并非都适合课堂讨论。许多数学内容,特别是一些约定、规则或程式是不宜作为课堂讨论的。比如“负负得正”,至今没有一个现实的生活事例,能够清晰地说明这个法则的合理性。要组织好讨论课,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认真确定讨论题

恰当地讨论题目是搞好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教师的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质量的好坏。题目出得好,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确定好讨论题呢?(1)题目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实质,统领教材的基本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2)选题不要超出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要抓住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吸引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3)问题要有一定价值,使学生能很好地接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讨论题目要统筹兼顾,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教师要准确把握时机,根据教学需要,如在课题的引入处、重难点处、迷惑混沌处、一题多解处、概括归纳处、深化拓展处、反思小结处等,适时地进行课堂讨论,有效地实施教学。

二、选择正确的讨论方式

讨论是一种群体谈,不是由某个人或少数人扮演的独角戏,在真正有效的讨论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萧伯纳有句名言:“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仍是每人一个苹果;两个人,每人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课堂讨论方式有以下几种。

1.分组讨论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小组的规模以3―5人为宜,教师向小组提出一定的任务或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共同完成,共同解决。其实质是借助小组学生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任务。组内学生水平,要兼顾各层次学生的搭配,在讨论中可以互相启发和补充。这种讨论,学生的情绪比较放松,后进生可以消除自卑感,优生可在责任感驱使下主动带头发言,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都得到锻炼。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必要点拨。

2.全班集体讨论

这种讨论,对重大的疑难问题,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广泛而又反复的讨论,求得共识。另一种则是一开始就对全班同学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案例:如图1,∠B=∠C=90°,DM平分∠ADC,且点M是BC边的中点。

求证:AM平分∠BAD。

学生独立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我请一位学生发言,该学生取AD边的中点N,连结MN,推出AM平分∠BAD。

师:还有没有其他解法?

教室里很安静,没有反应。

停了几秒后,我让前后4人一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思路,组内安排一人把不同的解法记录下来,在全班交流。通过讨论,学生还用到了延长DM交AB的延长线于点P,如图2;或过点M作DHAD交AD于点H,如图3,进行解答。

不管形式如何,教师都要注意鼓励全体同学积极参加。当学生主动回答或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表态,应让其他同学主动补充或争论,不论讨论质量的高低,都要给予积极评价,以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根据讨论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讨论的进程,注意抓住中心,不在枝节问题上纠缠,对离题的现象及时予以纠正。当学生的讨论已解决了主要问题时,应及时转换题目或进行小结。

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堂讨论有两点要求:(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2)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总之,课堂讨论,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认真选择,要以教材为依据,以问题为中心,以最终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在这一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

三、总结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对问题积极的思考,分析和争论,但他们最关注的是教师对自己的见解作出的反应。因此,教师及时总结是非常必要的。总结既要对学生的见解予以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意见,又要作出科学的结论。教师的总结要使学生澄清模糊认识,树立正确观念。一般来说,课堂讨论可以经过以下流程: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达成共识,实现有效课堂讨论。

教师的小结应涉及以下内容:(1)对出现的事实和论据作简单回顾,总结讨论中所得出的主要论点;(2)指出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尚未解决的问题;(3)肯定已经得出的结论;(4)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多向思维。

课后,教师应及时作好讨论情况的总结分析,对每个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运用知识的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探索精神,表达能力和积极发言作出较详细的分析和记载,以作为评价成绩和进一步教育培养的一项重要参考内容。

四、讨论课的特点

讨论教学提供了师生集体研究探索问题的条件和环境,训练了集体思维活动的能力有利于把教学提高到集体创造水平。因此,讨论课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源多,信息的交换量大,加工亦大,师生获得的及时反馈信息快而强。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使思维活动迅速的发展和集中。

3.有利于发展学生及时反馈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立性。

4.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开头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发展。

5.有利于教师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和总体的知识准备程度和。

认识状况,随时调节教学进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并实现自我教育的好方法。开展课堂讨论是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以往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怎样实施课堂讨论。

参考文献:

[1]许盈.数学多元学习方式的有效教学策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7.

课程讨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教学改革;研讨式教学;农业

一、前言

土壤肥料学作为农业种植类各专业本科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具有“综合性、专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整个农业学科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的土壤肥料学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农业人才。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亟须改革,在众多教学改革创新“教法”中,研讨式教学模式应用较为广泛。本课程部分教学内容在难度、可研究性、可接受性、可讨论性方面均符合研讨式教学的要求。通过分析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并对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为农业种类基础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经验与参考。

二、传统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土壤肥料学”作为种植类专业基础交叉型课程,涉及到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植物营养学等内容,显现出知识范围的广泛化和专业化。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导,以传授知识为方向,以学生学会为目标。课程设计一般为选定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编排拟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按教学大纲的设计做出课程授课计划,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单纯的课堂讲授型理论,填鸭式满堂灌无法保证学生对“土壤肥料学”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还容易产生负面效果,如学生接受知识灌输被动,缺乏主观能动的思考,容易造成对本课程学习兴趣淡薄,对所学的知识大多停留在抽象、空洞的理论教条层面。

为有效解决“土壤肥料学”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问题,土壤与植物营养教研室教师深入理论探索、研究了研讨式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针对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教法改革尝试,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目标,提出运用“研讨式”模式对课程体系部分内容进行构建,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三、研讨式教学实践

研讨式教学法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和讨论,进行知识建构。学生要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知识面,激发能动性和创造力,达到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进行研讨时要确认研讨内容核心应该围绕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在研讨题目中充分体现出课程教学的目的和知识点。针对研讨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及前人经验总结,“土壤肥料学”研讨式教学改革首先通过理论探索,理清相关关键科学问题,通过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在实践中贯彻研讨式教学理念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建立适应时展的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新模式奠定了基础。

(一)更新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

将传统教学理念过渡到研讨式教学理念,努力实现以下几个转变:由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变为学生为主;由以课堂为主变为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由以学会为目的变为以会学为目的。本课程教学对象是大学二年级学生,他们接触信息渠道来源丰富,初步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土壤肥料学”教学的课程设计要注意以下关键环节:首先是面向教学主体学生,按照便于学生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获得结论的原则重新建构课程内容;按照“基础―专项―专题”三个层次来划分内容和时序安排,使其在内容上全面系统、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相互衔接且便于学生学习。

(二)研讨教学实施过程

1、基础知识导入 研讨式教学建立在学生对研讨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充分的掌握基础之上。在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时,精讲先行。通过课堂讲授,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让学生理解掌握土壤的形成、土壤的特性、植物营养、肥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发现研究、分析和讨论问题的基础。在这一阶段,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上,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并能理解教材相关案例,把握好理论知识与实际系统之间的运用联系。教师根据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对研讨选题做出具体要求。

2、研讨主题确定 在理解和掌握“土壤肥料学”相关基础知识上,选择适合研讨模式的选题,如土壤污染的治理、农业土壤的利用与改良、不同作物配方施肥设计以及新型肥料的利用等。确定主题后,学生分组根据每个选题的不同方向进行任务划分,自主选择相应分任务模块,通过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查找文献和收集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3、分组交流 课堂讨论 课下小组集中讨论交流,对选题有初步的分析判断,形成比较统一的论点、论据和结论,初步完成研讨方案设计,并推选课堂讨论发言代表。在课堂进行研讨时,每个小组代表针对选题方向汇报陈述,小组成员可以对本组的代表发言进行补充,对其它组的代表发言可以质疑。教师就选题引导、启发学生参与课堂研讨。出现不同观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课题辩论,通过学生辩论,对选题认识更加深刻,加深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达到学习掌握知识的目的。经过讨论、思考、分析、求证等一系列实践和思维活动,开拓学生思考的广度、深化思维的深度,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4、归纳总结 考察评价 完成讨论后,教师对学生课堂讨论做阶段总结,并对选题做出客观的评述:对正确的部分给予积极肯定、错误的部分给予适度指正、不足的部分给予适量补充、对偏颇的地方给予及时引导。在研讨环节可以通过回顾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各组在得到指点和反馈后,修改总结并提交选题报告。学生通过归纳总结进行自我检阅、自我提高。在研讨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贯穿考察评价,包括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课堂发言与讨论中的表现、提交报告的深度、广度、合理性。老师对每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认真评判,给出结论与建议,以激励、监督学生积极参与整个研讨设计。评价最终结果直接作为学生期末成绩重要组成部分。

四、研讨式教学总结与思考

“土壤肥料学”课程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后,从实施效果和学生反馈来看,初步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学生课下学习自主性提高:如在进行土壤热点等内容主题研讨式时,学生在课外借助发达的媒体工具,完成专题研讨的设计,提高了自身探求知识的兴趣与能力,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创新性;

2、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研讨式教学方式引导下,学生参与度显著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一改过去听课不敢提问和质疑的状况,台上台下互动频繁,在辩论答疑中促进了对教学内容主题的深入理解。

在进行实施“土壤肥料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后,对农学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58名学生进行了回访调查,90%学生能接受研讨教学模式,认为研讨式教学能积极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研讨热情,有力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创新性,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土壤肥料学”由于受到课程培养方案、教学软硬条件以及实践对象综合素质等因素影响,研讨式教学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科研能力不足 作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对专业研究领域接触较少,对研讨题目的理解不透彻,在进行研讨资料总结、探索与深入时未能与学科关系连接起来。出现了为完成讨论任务而查资料,整理资料,堆砌资料的情况。探究问题意识淡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主讲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有限也会降低说服力。造成研讨效果与设计的效果有一定差异。

2、学生参与片面性 经过调研,学生在接受研讨式教学的基础上也提出了意见,如各个小组确认选题后,会重点只关注自己选题而忽略其它小组选题,在对其他组的观点进行质疑时,表现出对知识全面性的掌握有所忽略。

3、受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限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讨式教学的有序高效进行。如园艺专业土壤肥料学设置在大二第一学期,农学和种子科学与工程设置在第二学期,在进行结合农时部分内容研讨时会受到一定影响。

研讨式教学法在“土壤肥料学”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坚定了我们对常规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信念。为达到研讨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对自己和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在研讨式教学中结合选题导入理论知识,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学生根据理论结合选题,在查阅、归纳、总结、讨论和探索中形成对学科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基本能力。今后将在研讨选题设置、组织方式、提高效率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探索、完善,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瑞珍,匡希龙,何S泽.“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专题研讨式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126-127.

[2]. 郑惠玲,魏泽辉.《动物试验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 家畜生态学报,2014,2(35):91-93.

[3]. 印敏,孙学金,梁妙元,刘凤. “大气遥测技术”课程研讨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34-135,137.

[4]. 刘振宁.“比较文学”研讨式教学的实践与省思[J].教育文化论坛,2016,(3):58-62.

[5]. 陈一良,陈子鹏,蒲忠勇.本科生研讨式课堂教学法现状和实施要点探析[J]. 高教论坛,2016,(2):47-50,101.

基金项目:

河南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6ZD11)

课程讨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思品课堂;交流;探讨

G633.2

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课堂小组讨论是最能体现这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然而,为追求新的教学形式而讨论的现象很普遍,形式主义的讨论必然导致课堂讨论的效率低下。下面是本人结合自身在平时教学中所发现、归纳、总结的一些现象思考,分析课堂小组讨论中常见的问题之原因,探讨解决之道。

一、作壁上观寡讨论――学生的参与度低,参与不均衡

学生的参与度低,参与不均衡,这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表现,也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参与机会更多,扮演了一种帮助人的角色,学习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其他学生处获得信息,致使他们在讨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比班级教学中的收获还少。合作不够主动,更多的学生把讨论学习看作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学习的方式。他们的合作往往处于被动,因此很难内化为能力。讨论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就直接影响了讨论的顺利展开。学生对讨论不感兴趣,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一部分学生成了活动的旁观者和局外人。没有参与,主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究其原因,除了学生不会讨论,需要老师进行方法指导外,还与老师的评价方式有关系。以往我们的评价是结果性评价,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这样的学生有自信,敢发言。成绩不好就是差生,这样的学生没自信,不敢轻易发言。在平时的上课中,教师应该注重使用过程性评价,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采用因人而异的激励性原则,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课堂的即时评价要宽容,比如不说“错了,请坐”而说“有其他的回答吗?”等。在小组讨论中更要如此,否则很难调动广大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回答问题积极性。小组讨论随时会生成各种问题,有的指向学习内容,有的指向学习方法,教师应以极大的热情去分析这些问题,艺术性的处理,不能简单粗暴的否定,并把它引入到小M讨论中来――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往往具有高含量的有效性。教师要让学生在肯定、引导、激励性的评价中,获得精神支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

二、对交流的问题没兴趣――论题选择不当,论题脱离学生实际

论题选择不当,这是小组讨论效率低下的内在因素。论题是从情景材料中抽象出来的进行小组讨论的主题,它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选择什么论题展开小组讨论,决定讨论的方向,关系到课程目标的达成,从广义上说关系着教学效果。论题选择不当,从局部来看,讨论也许非常成功,但从教学内容的全部来看,违背了效益性原则,教学也是失败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课堂讨论模式的保证。好的讨论问题首先必须精确,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性质:事实性、解释性或评价性;其次不要太宽泛,具体、特定的问题有助于引导讨论的方向;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问题应该反映真正的疑问,论题选择不当的重要表现就是: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对小组讨论的问题没兴趣。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要求老师在讨论前,动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不会你推我让了。如何做到学生感兴趣呢?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波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就要求课堂能够贴近学生经验,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好奇。小组将要讨论的问题、课题,应该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生通过讨论,有可能生成新的讨论、争议;正是在生成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表达和说服别人的愿望。

三、观点不同惹争议――讨论结果的理论提升不足

课堂讨论有一定的程序,每一步都有其具体要求和独特功效。归纳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小组交流是互相补充完善的过程,得出的结论仍然可能是零碎和不系统的,如果缺乏教师小结程序,就没有理论的升华,教师的总结归纳,使芜杂变得有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堂讨论的小结工作。

教师要在学生的讨论暂时告一个段落的时候,作一个适当的总结,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肯定讨论的成果,还要注意让学生讲述思维过程,注意思维的准确性和多样性。如有些问题经过讨论,学生发表的答案模糊不清,要引导学生经过辨析比较,找出最佳答案;有些问题的答案呈多样性,要引导学生讲述思维的过程,还有些问题由于学生理解角度不同,所持观点不一致,教师要组织学生分析、明辨正确和错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总结不是重复学生的观点,教师的总结在整个小组讨论程序中只占很短的时间。

四、不顾实际皆讨论――小组讨论的目标不明确

在新课改中,出现了为了讨论而讨论的情况,一节课下来,有的老师往往不考虑必要与否,动不动就采取小组讨论,但讨论内容不讲层次,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时间,在讨论中花的时间较多,收效甚微。整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实如一盘散沙。小组讨论法教学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表明讨论是有一定目的性、方向性的,是为了发展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所以讨论题的设计是影响讨论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讨论法成功实施的前提。

五、似是而非假讨论――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课程讨论总结范文第4篇

广告学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广告学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符合现代广告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就尤其需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课程教学来说,讨论式教学法具有的引导和启发特点非常适合广告学课程的教学运用。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含义与类型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含义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围绕特定问题进行思考、积极发表见解,以获取知识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主要类型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对讨论式教学法进行不同的分类。按讨论形式划分,可分为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等;按讨论时间划分,可分为完整式讨论和层层深入式讨论;按讨论对象划分,可分为案例型、理论型和混合型等。

二、广告学课程特点

(一)实践性强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广告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除了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广告学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广告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创造性思维对于广告从业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广告行业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必须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锻炼。在此培养目标下也就要求广告学课程的教学必须采用既能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

(三)多学科交叉

由于广告产业涉及新闻传播、市场营销、创意设计、媒介策略等多个领域,因此广告学课程也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多学科交叉,课程内容既涉及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学科,也涉及到心理学、文学、艺术设计等许多领域。因此,对于现代广告行业从业人才的培养要在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基础上,培养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型人才。

因此,在广告学课程教学中必须积极探索能够有效培养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的综合性人才的教学方法,而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是能够有助于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讨论式教学中,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着重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开展广告实践活动,它是适应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的教学模式。

三、讨论式教学法在广告学课程中的运用

(一)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在广告学课程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首要步骤就是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待讨论的问题,选择恰当的讨论问题是成功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前提。问题必须值得讨论,有讨论的价值和意义,切勿为了讨论而讨论,不能流于形式而忽视讨论的真正价值。好的讨论问题首先必须表述清楚、准确,学生应能明确理解问题的核心所在;其次是要有代表性,题目要来源于教材或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再次,讨论的问题尽量要与当前广告行业的发展热点相结合,注重应用性,讨论的问题在广告行业的实际应用中应有一定的价值。

(二)选择恰当的讨论形式

明确了讨论的问题之后,在具体实施讨论式教学法时就需要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及待讨论问题的特点等选择恰当的讨论形式。讨论式教学法的讨论形式多样,从组织形式上看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从内容设计上看,有案例型、理论型和混合型等,因此针对讨论的广告学问题必须根据问题的特点、可分配的时间等等选择恰当的讨论形式。

(三)注重讨论过程的调控

在实际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譬如讨论节奏拖沓、偏离主题、效率低下等问题,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要使得讨论式教学法取得真正的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的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把握讨论活动的总体节奏。但在调控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在讨论课上,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观点,教师应及时鼓励和总结,并适当以参与者的身份阐述自己的观点,适时启发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对问题的讨论。

(四)及时总结与点评

课程讨论总结范文第5篇

课堂讨论和总结是形成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在课堂讨论阶段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对学生的表达欲望进行激发,然后对学生讨论的内容以及过程进行正确引导,在必要的时候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和背景资料。在课堂讨论阶段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踊跃发言或提出质疑,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对案例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高[2]。在课堂谈论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讨论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案例和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并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内的同学对上述提到的案例以及问题进行分析并讨论。在学生讨论完毕的时候,教师可以再针对性的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最后教师对企业存货的定义、企业存货包括什么以及存货的核算包括什么、存货的核算方法等进行总结。

二、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的终结。下课后,教师需要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其中要包括课前搜集资料等准备工作、课堂对案例的讨论情况等。在报告中,学生应该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对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对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充分体现。学生在撰写分析报告的时候,要对案例讨论过程中的收获进行总结,然后对讨论中的疏漏进行反思,在自我批评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对自己知识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提高。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选择合适的案例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对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充分、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案例或者可以自己编写案例,当然案例的选择一定要符合课堂教学以及课程改革的要求。在选择或编写案例前,教师需要对相关公司进行充分的调查,这样才能使得案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2.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讲授相结合在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讲授进行结合。例如财务会计这门课程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基本方法、基础知识等内容还是非常有必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来教学的[3]。只有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够对案例进行准确的分析,通过案例教学法的辅助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3.注重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高职财务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应该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除此之外,一定要明确教师的指导地位以及注重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案例进行精心选择或自己编写,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以及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在讨论结束的时候,教师还要进行针对性的点评以及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

四、结束语

课程讨论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组讨论 教学方法 课堂 阶段

1.前言

小组讨论法最早出现在本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现在已在很多国家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1]小组讨论法既能促使学生及时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2.小组讨论法的涵义

所谓小组讨论法,指的是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人一组的小组,向小组提出一定的任务或问题,要求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共伺完成,共同解决。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2]

3.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笔者从事高校教师工作多年,期间承担了所在教研室企管专业的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讲授任务。在前几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没有采用小组讨论法,在最近几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小组讨论法。经过比较,发现课堂教学效果极大提高。笔者以市场营销学为例,从三个阶段分析小组讨论法的实施过程。

3.1小组编排阶段

开展课堂小组讨论首先要进行小组成员的编排,这涉及到小组人数和成员搭配两个方面。小组人数太多,小组讨论容易不充分;小组数太多,课堂秩序不容易控制。[3]小组任务的完成,有赖于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多少。小组成员越多,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就可能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组成员越多越好。因为小组汇集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多少,还取决于小组讨论的程度。成员过多,部分成员就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发表见解。小组成员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开放型的,每个成员都应有充分的机会发表见解。从这一意义上说,小组成员又以尽量少为好。由于不同学期的班级人数不同,笔者在实际上课中,对分组按如下规则进行:小班(40人左右)上课时,每组3-4人,其中1人任组长,共10组左右;大班(80人左右)上课时,每组5-6人,其中1人任组长,共15组左右。同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合理搭配,使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力求均衡。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内部充分交流,又能保证课堂秩序得到控制。从实施情况来看,这样的分组效果比较好。

3.2 小组任务阶段

在完成小组编排后,需要确定小组讨论的问题。问题应符合以下两点:一是适合于进行小组讨论,能够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讨论;二是问题的难度必须处于小组成员学习能力的范围之内,即小组成员有可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只有当任务成为学生的真正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才更容易被激发,也更容易进行真正的讨论。

笔者认为,市场营销学的知识体系存在内在联系,从整体框架来看,课程知识体系是围绕某产品的4p策略展开的。同时,在策略实施前,营销人员需要开展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等活动。因此,笔者在讨论题目设置上,以学生熟悉的产品为中心,分别设置了关于某产品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问题。各小组在一个学期的课堂里,结合自身熟悉的产品,讨论营销问题,提出各自的营销观点和对策。实践表明,这样的问题设置和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知识结构。

3.3 小组讨论与点评阶段

在小组开始讨论之初,学生可能会出现嬉笑、打闹等与小组讨论过程不相干的行为。在小组讨论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规定恰当的讨论时间,以诱发学生的紧迫感,逼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效率,深化讨论。(2)在讨论的后阶段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总结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将这种结果向其它小组或全班汇报,以加强讨论的目的性,使学生意识到讨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3)对讨论进行得好,完成任务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就把小组的成功与小组的每个成员参加讨论的状况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这比教师的单纯强制或劝说效果更好。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完成成员分组和布置题目后,要求各组成员集中到教室的不同位置,以保证各组在进行讨论时不会互相干扰。[4]同时笔者会规定小组讨论时间,通常为10-20分钟。时间太短不利于小组成员充分讨论,激发小组成员的思考和灵感;时间太长不利于小组成员集中注意力持续进行讨论,以及出现课堂时间不够用的现象。规定的讨论时间到了后,笔者会要求各组代表发言,发言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5]组长安排发言顺序,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以加强讨论的目的性,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意识到讨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笔者会在某个小组发言后立即进行点评,所有

小组发言后再进行总结性发言,对讨论和发言较好的小组进行公开表扬,这样就把小组的成功与小组的每个成员参加讨论的状况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这比教师的单纯强制或劝说效果更好,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小组在后续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

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和实施小组讨论法,笔者认为课堂气氛明显变好,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极大提高,上课迟到现象消失,课后与老师的互动交流现象增加。同时,学生也普遍认为在小组讨论中,能把自己的实际体会和观察融入到问题思考中,以自己熟悉的产品为例对市场调查、市场选择4p策略等理论知识点开展讨论,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能力。通过课间与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部分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激发了自身的创业积极性,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某些产品的营销活动。

4.结论

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使用小组讨论法,能够比较清楚而客观地观察到学生营销各能力的现状与培养后的能力的比较,从而更好地分析本学期营销教学中的不足与优点,并为不断提高营销教学水平努力。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在正式场合表达自己及倾听的技巧等各种营销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小组讨论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小组讨论法的内涵和实施步骤,在小组讨论前做好问题设置,在小组讨论中控制课堂气氛和节奏,在小组讨论后及时总结点评,这将极大的发挥出小组讨论法的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双平,王琦.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在法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3):91-93.

[2]姚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小组讨论法的应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8):63-64.

[3]杨丽.小组讨论法在医学生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6):727-729.

课程讨论总结范文第7篇

经济管理课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其综合性、实践性强,学生普遍反映难学。加强经济管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学效果,应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本课程教学中去。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本着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宗旨,依据教学目的与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讨论,可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的教学方法。

一、经济管理课教学的现状

1.经济管理学科特点与学生素质的问题。经济管理课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理论内容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控制论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特点都对学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有较大的局限性,往往缺乏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经验。特别是近年来,职业技术院校生源素质出现下降的趋势,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智力水平及基础知识差异增大,这些已经成为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2.传统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之间的矛盾。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般采用灌输的方法传授知识。在经济管理教学中突出表现在教师专注于对理论的讲解和表达,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实践能力下降。其实,经济管理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管理课程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管理学的高度正确评价和认识经济管理行为。

3.教材内容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异。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经济管理教学必须服务于这一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管理原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现行教材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又必须兼顾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案例选用明显不足,部分章节甚至出现理论知识堆积现象,即使是“精选”的案例有些也没有充分考虑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有些案例不切合中国国情,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

二、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课中的应用与实施

1.教师选取案例。案例教学的准备要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进行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良好的案例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某些重点和难点内容,利用从课本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实际问题。

2.学生阅读分析案例。如果没有阅读分析案宗这一环节,教学过程将会流于形式。学生阅读案例是为了进行分析。案例分析的过程是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分析,再将各个备选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出一两个最优方案,进一步找出选择的理由和依据,制定实施的措施和步骤等。通过阅读分析,要形成一个简要的分析提纲,以使学习小组和班级讨论。

3.师生的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是以学生、教师的彼此尊重、理解和宽容,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良好气氛为标准。教师在组织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鼓励为主,调动积极因素,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经验得到交流,使学生真正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该阶段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学习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分析,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不足,有利于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应置身于学生之中,搞好个别辅导,指导学生准确把握问题的要点,选择分析问题的视角,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成功的讨论奠定良好基础。

班级争论。这一过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师生双方都应高度重视。从学生角度来看,全班讨论既是学习别人长处、吸取别人经验的极好机会,也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演讲辩论能力的极好时机。因此,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一定要积极主动、踊跃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发现合理因素,以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和方案。从教师的角度看,要发挥引导作用,又必须让学生充当主角;不宜过多干预,又不能自由放任。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相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发现问题、深入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

教师和学生都应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包括讨论情况的总结、案例本身的总结、对案例讨论题的总结等。教师在作案例讨论总结时,应充分肯定各种见解的合理性,尊重学生的观点,对不足之处,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补充纠正,切忌公布“标准答案”。在进行案例讨论时,学生都很重视教师的总结,忽视学生的总结,而学生进行总结是讨论价值所在,学生在案例讨论后,应总结出自己在阅读案例、讨论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写出案例分析报告。

三、教学评价与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讨论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组讨论 教学方法 课堂 阶段

1.前言

小组讨论法最早出现在本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现在已在很多国家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1]小组讨论法既能促使学生及时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2.小组讨论法的涵义

所谓小组讨论法,指的是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人一组的小组,向小组提出一定的任务或问题,要求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共伺完成,共同解决。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2]

3.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笔者从事高校教师工作多年,期间承担了所在教研室企管专业的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讲授任务。在前几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没有采用小组讨论法,在最近几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小组讨论法。经过比较,发现课堂教学效果极大提高。笔者以市场营销学为例,从三个阶段分析小组讨论法的实施过程。

3.1小组编排阶段

开展课堂小组讨论首先要进行小组成员的编排,这涉及到小组人数和成员搭配两个方面。小组人数太多,小组讨论容易不充分;小组数太多,课堂秩序不容易控制。[3]小组任务的完成,有赖于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多少。小组成员越多,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就可能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组成员越多越好。因为小组汇集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多少,还取决于小组讨论的程度。成员过多,部分成员就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发表见解。小组成员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开放型的,每个成员都应有充分的机会发表见解。从这一意义上说,小组成员又以尽量少为好。由于不同学期的班级人数不同,笔者在实际上课中,对分组按如下规则进行:小班(40人左右)上课时,每组3-4人,其中1人任组长,共10组左右;大班(80人左右)上课时,每组5-6人,其中1人任组长,共15组左右。同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合理搭配,使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力求均衡。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内部充分交流,又能保证课堂秩序得到控制。从实施情况来看,这样的分组效果比较好。

3.2 小组任务阶段

在完成小组编排后,需要确定小组讨论的问题。问题应符合以下两点:一是适合于进行小组讨论,能够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讨论;二是问题的难度必须处于小组成员学习能力的范围之内,即小组成员有可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只有当任务成为学生的真正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才更容易被激发,也更容易进行真正的讨论。

笔者认为,市场营销学的知识体系存在内在联系,从整体框架来看,课程知识体系是围绕某产品的4P策略展开的。同时,在策略实施前,营销人员需要开展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等活动。因此,笔者在讨论题目设置上,以学生熟悉的产品为中心,分别设置了关于某产品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问题。各小组在一个学期的课堂里,结合自身熟悉的产品,讨论营销问题,提出各自的营销观点和对策。实践表明,这样的问题设置和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知识结构。

3.3 小组讨论与点评阶段

在小组开始讨论之初,学生可能会出现嬉笑、打闹等与小组讨论过程不相干的行为。在小组讨论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规定恰当的讨论时间,以诱发学生的紧迫感,逼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效率,深化讨论。(2)在讨论的后阶段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总结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将这种结果向其它小组或全班汇报,以加强讨论的目的性,使学生意识到讨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3)对讨论进行得好,完成任务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就把小组的成功与小组的每个成员参加讨论的状况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这比教师的单纯强制或劝说效果更好。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完成成员分组和布置题目后,要求各组成员集中到教室的不同位置,以保证各组在进行讨论时不会互相干扰。[4]同时笔者会规定小组讨论时间,通常为10-20分钟。时间太短不利于小组成员充分讨论,激发小组成员的思考和灵感;时间太长不利于小组成员集中注意力持续进行讨论,以及出现课堂时间不够用的现象。规定的讨论时间到了后,笔者会要求各组代表发言,发言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5]组长安排发言顺序,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以加强讨论的目的性,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意识到讨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笔者会在某个小组发言后立即进行点评,所有

[1] [2] 

小组发言后再进行总结性发言,对讨论和发言较好的小组进行公开表扬,这样就把小组的成功与小组的每个成员参加讨论的状况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这比教师的单纯强制或劝说效果更好,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小组在后续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

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和实施小组讨论法,笔者认为课堂气氛明显变好,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极大提高,上课迟到现象消失,课后与老师的互动交流现象增加。同时,学生也普遍认为在小组讨论中,能把自己的实际体会和观察融入到问题思考中,以自己熟悉的产品为例对市场调查、市场选择P策略等理论知识点开展讨论,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能力。通过课间与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部分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激发了自身的创业积极性,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某些产品的营销活动。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