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分享总结

课程分享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程分享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分享总结范文第1篇

如果培训的落地,让企业外请的职业讲师做的话,效果一定好,那是他的课程呀,但这样的成本太高了,不是一般企业可以承受的。要是培训公司来做的话,她们在当地,比较适合,但专业度有限,很多培训公司的销售,都是小姑娘。要是企业的培训经理做的话,到是名正言顺,但他们手上没有一些工具,也做不到位。

所以对我们这些,以讲课为生的职业讲师来说,如果能给培训公司或培训经理一些工具,让他们低成本地,落实上课内容,不是很好吗?培训公司在销售,这个讲师课程时,可以告诉培训经理,我们在课程结束后,有N个工具,协助你把课程落地,督促学员用学到的内容,解决学员的问题。这样的课程销售人员,是不是培训经理更喜欢呢?

这里所谓的落地,我理解就是让学员练习上课内容,引发学员今后的行动,小组合作解决企业的问题,带来企业的绩效。这就是我倡导的“项目式培训”呀。今年我把培训讲义,进行了全面升级,特别关注课后的培训落地。所谓“项目”不单是课程内容,和课前调研,更关键的是给培训公司和企业的培训经理,一些课程落地的工具,强化课后学习,解决企业的问题,具体项目,有下面九个章节。

第一章问题:每个学员在课程开始前,培训经理就把课程大纲,发给每一个学员,让学员知道课程的核心内容。并把讲师的网站、微博、书等详细资料,发给每一个学员,让每个学员都带着问题来听课。在培训现场,每个学员在自己的学员手册上,分别写下,和课程相关的三个问题。

第二章分组:在课程开始前,学员就已经按照不同地区,不同职位,不同性别,不同经验等等,分好了小组。每个小组不超过7个人,最好6个人。讲师让学员互相认识一下,在讲义上填写组员通讯录,并列出全体组员,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第三章练习:每个课程都有相关的练习题,大概5页左右,大部分都是问答题,要学员根据行业的、企业的、岗位的情况,结合课程内容来练习。就像我们上学时,老师讲完课后,还给学生留了作业,这个练习题起得,就是这个效果。有的企业,在外地统一住宿培训,课程开始前的下午或晚上,可以让学员做这些练习。也可以在课程中的,中午或晚上,让学员做。更可以在课程结束后,比如从5点到6点,学员在教室,用一个小时来做练习,晚上分组讨论练习题,算是强化课程内容,不能让学员闲着呀。

这个练习册是“项目式培训”中,最大的亮点,里面的练习题,都是经过讲师精心设计的练习,一定会让学员学有所获。在2011年,我在给北京的合众思壮公司上课时,学员在第三天用了一个小时做练习,下午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分享,效果很好。

第四章课程:这一章就是实际的课程了,讲师授课或引导,学员参与,组长指定轮流发言。具体是讲授式授课,还是引导式授课,要视课程内容而定。在课程中讲师不搞竞赛,不搞“强制互动”、不讲黄色笑话、不涉及政治、不搞游戏,不自吹自擂,不搞那些让学员不舒服的东西。学员只有被尊重了,才会把心思放在课程内容上,马斯洛需求层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具体授课手法,请看我的书《不懂心理学就别当讲师》、《培训这样最有效》,当当、京东、卓越等有售。

第五章总结:每个学员,自己写自己的,写出本次培训的个人总结,列出12条,不需要长篇大论,只罗列自己学到的知识点,就好了。然后组长带领大家,交流培训心得,互相点评,算是以小组为单位,学员互相帮助。很多培训经理,在课程后让学员,写的行动计划或培训总结,也是这个意思。

第六章分享:学员回到工作岗位上后,一周之内,上交一个相关案例,讲师给出了固定的格式。这个案例要和讲师的课程内容有关,最好是学员自己经历的,或看到听到别人经历过的,不是瞎编的。培训经理把这个案例,录入公司的知识库,算是完成了本次项目的知识沉淀。这个案例,以后公司其他讲师,可以用来授课。培训经理还可以结合企业的情况,组织内部的案例分享会。在会上培训经理,要再次强调,讲师在课程中,强调过的那些知识点。2011年4月开始,我做了华为终端的渠道顾问,引入我的渠道管理课程,全球各地的华为渠道经理,按照本文的“项目式培训”来做,期间每个人都写了1000字以上的渠道管理案例,并上台逐个分享。其中有个来自泰国的华为人,是个华裔,用英文写,并上台分享,学员收获很大。

第七章课题:讲师在上课时,讲到了一些工具和方法。学员6人学习小组,一起上过课,互相之间也算熟悉。培训经理就可以让学员,结合授课内容,选择全体小组成员,共同关心的课题,用上课讲到的工具,来分析这个问题,想出办法,列出行动计划,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在中间,可以用到“行动学习”的方法。这个课题,最好是在第二章里面,每个组员都关心的课题,也算是有头有尾。

第八章可视:为了强化学员记忆,巩固培训课程效果。培训经理可以让学员,把前面第五章的12条心得体会,或后面案例的经验,或前面小组共同关心课题的感受,全部写在一张海报上。并督促学员,把这张海报贴在学员办公桌对面的墙上,让他在工作中,一抬头就可以看到,强化课程的内容。如果课程内容和很多人相关,就可以张贴在公司显眼的位置上。比如我的管理课程《管理者的三维领导力》中,有个“服从宣言”,深圳有个企业,就张贴在会议室的墙上,洗手间的墙上,走廊上面,方便所有员工随时看到。总之要把培训结果,可视化,让学员随时看到。

第九章读书:讲师在讲义后面附加了一些,和课程相关的文章,方便学员在课程中或课后阅读。讲师也推荐学员看一些,和课程主题相关的书籍,让学员写读书笔记。这个办法很多培训经理都在采用,我在这里就不再详细论述了。

课程分享总结范文第2篇

就我这8年职业讲师经验,也让我发现了一个现象。一堂课下来,收获最大的人是讲师,不是学员。尤其在讲师课程不成熟时,更是如此,讲课是讲师最好的学习。深圳的詹志勇老师也说,自己讲《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课程,让自己收获很大,也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其实我也有类似体会,我这几年的进步,比当初的同事进步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的授课。

为什么我们古代的教育,要学生诵读呢?也是这个道理,你能讲出来,能发自内心地讲出来,说明你真的学会了。反过来,你会了,你就可以讲出来了,你在不断讲出来的过程中,你就真的会了。讲的过程调动了你的视觉、听觉,学习效果,比默读更好。孩子也是先学会唱儿歌,后学会认字,再后来理解了意思,最后学会使用的。在诵读中摇头晃脑,还可以预防颈椎病。我记得上中学时,我的数理化是全班第一的,经常给同学们讲题,诲人不倦,我享受到了为人师的感觉,我自己也通过讲题,有了更大的提高,这或许是为什么我后来做,好为人师的职业讲师的原因吧。

今后给我自己一个小要求,凡是看了什么新书,研究了什么新系列,觉得内容足够多了,就把这些内容,做成分享的东西出来。等分享几次以后,再逐渐地把分享的内容,变成商业课程。我的授课心理学,就是这样做的,花了2年的时间,从读书,到分享,到专业课程,最终带来商业收益。正因为有分享的压力,也会迫使我研究一些主题,促进我不断学习。这个分享的过程,其实还是课程推广的过程,是培养潜在客户的过程。

课程分享总结范文第3篇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探究创索,在各方面的水平发展起重要作用。总结我园成功开展区域活动,我认为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工作:

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时候操作材料的投放。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根据教育目标投放材料,让材料有效地体现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可隐含在投放材料中,渗透在教师可创设的环境中,当幼儿一旦进入老师精心创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即可获得某方面的发展。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投放材料,一物多用,活动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但投放的资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幼儿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吸引幼儿,但也容易让幼儿分心,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还应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在投放材料之前要观察幼儿,分析适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活动材料,材料所呈现出的梯度是否适合幼儿的心智水平,是否需要增加或者减少层次,以尽可能多地考虑幼儿的发展程度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我们往往根据主题活动实施的需要,科学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材料,使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互动,从而使主题的实施更加完整、深入。另外,投放的材料要有探索性,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必须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同时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另外还应注意区域之间材料的组合、使用,各个区域活动材料之间往往存在着互动作用。

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应进行有实效的指导,引导幼儿进一步地探索,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活动过程进行回顾与评价,指导应全面具体。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人,也是区域活动成效落实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状况,适当地调整活动计划,幼儿的兴趣如何,幼儿的参与情况,幼儿的社会交往水平,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幼儿间的互动,幼儿区域规则遵守情况,都应是教师关注指导的重点。

课程分享总结范文第4篇

一、关于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由大卫・库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它指的是学习者通过对实践活动的体验和总结,进而得到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方法。在体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首先面对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通过自身的观察和总结形成新的知识,从而在新的情景中用学到的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小学信息技术体验学习是将学生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通过教师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完成学习和体验的过程。

二、体验学习过程设计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析

1.学习者和课程分析。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它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学,再加上小学生具有其独特的学习特点,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体验学习之前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设计出适合的体验学习活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小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能解决生活问题,它的培养重点是提高能力和技能。所以,在体验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将能力和技能的提高作为设计的重点。小学生独有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并且愿意参加各种校内活动。但是小学生的年龄偏低,再加上认知能力有限,没有很强的自制力。所以,在设计体验学习活动时,应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出发,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从而确保体验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2.设计体验学习过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对体验学习来说,它是一个循环而反复的过程,需要随时进行调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体验学习过程的设计可以如下图1所示。

体验目标的设置。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其引线就是任务和目标。开展体验学习活动,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目标分解,然后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让教学目标在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中实现。体验学习环境的设置,将体验学习环境设置好,才能确保课堂体验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可以利用网络虚拟技术将教学情景呈现出来,然后提出问题。体验过程的开展,通过问题的提出,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师生进行共同探讨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案,教师进行指导,从而正确得出结论。体验学习完成后的反思,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进行体验反思,总结解决问题所用的技能和方法,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技能。个人经验和知识的分享,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享,通过分享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利用合作精神的培养。总结归纳,通过交流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零散的,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既能检验知识的真理性,同时还便于知识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加强。

三、体验学习过程设计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下面通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Word的应用为例,来讲述体验学习过程设计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1.体验目标的设置。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教学任务,在本节课中进行电子报纸的设计,同时将电子排版的具体要求提出,学生可以自定内容。通过该节课程,让学生掌握Word的基本应用,同时锻炼学生使用Word中的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等的能力。

2.体验学习环境的设置。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学习任务的讨论,讨论完成操作需要用到哪些知识,比如如何使用绘图工具,如何使用艺术字等,从而达到满意的排版效果。

3.体验过程的实施。学生进入学习任务后,会觉得无从做起,需要他们联系相关知识进行思考。让学生学会利用【插入】【图片】【来自文件】【自选图形】等就能实现自己想要的效果。同时,让学生体验如何进行文字的分栏编排等效果,让学生自己努力达到想要的效果。

4.总结反思。让学生回忆完成整个体验的过程,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5.知识和经验的分享。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用的方法可能是不同的,但是最终的效果是一样的。让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分享以便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6.在实践中应用知识。通过学习Word中的知识,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也能在其他的软件中实现这些功能,比如在PowerPoint中。

四、小结

课程分享总结范文第5篇

[主题词] 高职大学生 素质拓展 课程设计

素质拓展训练通过实践式、体验式的方式运用丰富多彩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组合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无论是个体或者团队,都将在训练中得到知识,提高认识。素质拓展培训现如今已成为提高公司职员、培训新员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培训能使参与的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新的体验和新的技能,从而萌发新的生活态度,并能帮助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多角度解析当今高职大学生素质现状[1]

1、社会需求的角度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各类高职教育的繁荣,但同时快速的经济发展也使用人单位对具有高知识层次和高技能水平人员的需求变的更加迫切。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整合资源,加速开设新的专业和课程,强化了对学生专业课知识的灌输,为了能够学到新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基础课或者其他相关课程变得次要,学生也很少或者不愿意再投入精力去学习,导致基础素质缺失的现状。例如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团结协作能力等等。

2、学校教育角度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当前学校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课程的成绩,对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要求有所降低,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当学生进入大学后,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变的更加重要,因为大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军中区,所以在大学教育阶段,学校更应该建立科学的分析或者评价体系,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学校、二级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等部门提供的学生各项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由各部门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组成评估小组,对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各个层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根据学生评价体系,选择不同培训项目,科学的设计课程,有针对性的开展素质拓展培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学生自我发展角度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家庭条件提供了他们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导致不同的优势和缺陷,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他们渴望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所弥补和改进。例如有的学生从小受家庭影响比较懦弱,不善与人交往,害怕与陌生人共事。掌握了学生的素质需要,课程设计的目的性就非常明确,可以创造一个完全又陌生人组成的陌生的环境,充分利用针对性强的训练项目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式的训练,通过培训师的引导、团队成员的鼓励,激发学生的勇气和信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对原有事物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打造高效的培训师团队

1、培训师自身业务能力强

素质拓展培训项目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业务要求,例如“成功墙”项目,仅安全要点就有20项之多,这对培训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是一项挑战。素质拓展本身具有很高的危险性,为了确保安全,在实操过程中,安全要点和操作规则绝对不能有任何遗漏,必须向培训对象讲清楚防止意外发生,并且在项目实操过程中,针对培训对象的身份、现场环境等都要去改变我们的保护侧重点,这都需要我们的培师有强的专业能力和实操经验。

2、注重团队凝聚力培养

素质拓展培训是一个非常注重团队配合的课程,每次培训需要至少2名以上的培训师协同配合完成培训课程,所以要求每一位培训师都应当具备强烈的团队归属感,愿意为团队的利益和目标尽心尽力,充分认识到团队的精神实质不是要牺牲自我,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体优势,成员之间彼此信任,互相协作,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

3、提高新项目的研发能力

不同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在实操过程中,带给培训对象的感受和印象是不一样的,针对相同的培训对象使用相同的项目将会失去拓展本身的目的和意义。所以,为了满足培训对象的需要,为了体现拓展的意义,培训师需要再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科学创新,设计出更多易被高职大学生所接受的新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

三、科学设计训练课程

1、根据课程需求,整合教学资源

素质拓展训练资源的结构化整合是指在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与素质拓展训练密切联系的设备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拓展训练实践式、体验式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中有什么素质拓展训练器械器材和安全装备,有什么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哪些,例如自然环境的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贴近主题的项目背景设计[2]

部分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开展,必须人为的设计和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故事情节、音乐、道具的使用,通过培训师的引导,把培训对象带入情境当中,通过培训对象自身的实践去体会和领悟其中的道理,受到启发。例如:“孤岛求生”项目,我们虚拟的情境是“所有的培训对象在海中遇险,大家被海水冲到了几座岛上,每座岛上有不同的物品,如何整合几座岛上的逃生物品让团队求得生存。有这样的背景衬托,再增加一定的音乐背景,使培训课程的主题更加鲜明,更容易启发学生,被学生接受。

3、科学组合项目,突出重点

在拓展训练课程中,如何将诸多的拓展项目科学安排,培训师如何把握恰当的时机,运用何种方式突出训练的主题和重点非常重要,许多培训师在训练中只是简单的将项目一一进行了实操,忽视了项目间的配合和作用的递进效果,使培训平淡缺乏部分,缺乏重点,导致训练课程缺乏亮点,更抓不住学生的兴趣,激发不了学生的兴奋点,无法产生共鸣,也就无法达到训练效果和目的。

4、课程设计的呈现

设计好的课程是否被同学喜欢,能否起到提高学生素质,最终达到改善校风、学风的作用,课程实际的呈现的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呈现效果的好坏。为了拓展训练课程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接受和喜欢,课程设计在实践之前需要培训师团队进行讨论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第一,课程设计是否可以满足高职大学生的素质现状的需要,能够起到提高素质的目的;第二,课程设计是否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有限的资源条件是否可以实现教学目的;第三,课程设计的主题和重点与当前社会对高职大学生素质的需求是否贴近。

四、总结分享,完善提高

总结分享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包括单个训练项目的总结、课程结束的总结和一个训练周期的总结三个方面。总结分享一方面可以让培训对象在实践后更加深入的体会到培训的意义和目的,提高自身认识和素质,并且通过个人分享来达到共鸣,影响到更多的培训对象。第二方面总结分享可以使培训师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高职大学生的素质现状和需求现状,从而更好的进行课程设计,发扬优势,改进劣势,不断完善和提高培训水平。

参考文献:

[1] 尚玉峰,刘超,赵彦军. 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省略/wenzhang.asp?id=6380.2010.05].2009.

[2]刘永中,金才兵.培训师:TTT全案[M].南京日报出版社.5005.79-110.

作者简介:

郑静,(1980.8-),男,汉族,籍贯:内蒙古,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实验师,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素质教育。

课程分享总结范文第6篇

前者主要是以实验实践等应用为导向组织知识,引导学习者“自主”地学习和掌握课程核心知识;后者主要是引导学习者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应用。教学系统平台既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应用实践成果发表和分享的平台。作为学习的平台,“引导性学习”部分相当于知识库,主要模块有理论知识、案例与实训项目、模型与工具等,其中实例与实训项目模块内容最为丰富,如图1所示;作为成果发表、分享的平台,“讨论与分享”模块实现了知识的转化、分享和创新应用,它包含多个主题分区,采用开放式的结构,可以进行成果发表、交流回复、评价投票等操作,较为成功的成果将迁移至“引导性学习”模块。“特色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是体现优势、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核心竞争力[25]”。笔者在“生产计划与控制”教学系统平台设计中着重于创建以下特色:知识的组织采用案例、应用项目为主导的非线性组织方式,开展情境式学习,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建立了知识的获取、转化、创新应用的平台运作机制,从而保证了平台知识的持续、动态的更新完善。“以生为本[26]”的平台建设指导思想,着眼于构建“学习者学习和应用虚拟环境[27]”,最大限度地促使学习者积极地使用平台和应用创新,参与平台的建设、维护。

“引导性学习”部分的功能设计

“引导性学习”模块主要是学习者学习的平台,也就是课程知识的汇集之处。不同于国内一般的课件和教学网站,实验实践教学系统平台的知识组织方式采用了以“应用为导向”的非线性化知识组织形式,即以知识点为核心,将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如案例和项目等)组成学习者学习的知识结构,加强了知识点的横向关联,不再如国内一般的教材、课件或教学网站只是简单的“知识组织的教材化、堆砌化;线性化的知识组织方式[28]”,这样有利于支持学习者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以案例、应用项目为主导,开展情境式学习,不仅可以教会学习者知识的应用,而且可以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发挥出创新能力,对平台的建设发挥出主体的作用。斯皮若(Spiro,R.J.)等人于1990年提出的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FlexibilityTheory)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要在情境化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即学习要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基于情境[29]。1.“理论知识”模块的设计“理论知识”模块主要用于知识的系统学习,如图2所示。特别是通过“知识地图”在PPT知识点、“分解案例”、“模型与工具”等模块之间建立联系,“将知识接成一个具有一定语义网络的表征系统,便于学习者概念导航学习”[30],实现各知识点的关联、交叉和应用性学习,而且“索引后的课程资源等可实现资源的增值”[31]2.“案例与实训项目”模块的设计“案例与实训项目”模块主要用于知识的应用性学习和训练,包括:分解案例、实验项目、实践项目三类,其中实践项目又细分为课程设计、微型工厂实践项目和企业实践项目。该模块的设计思路是由单一到综合,由模拟到现实,由提供场景、下达任务到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分层次、分阶段地逐步训练和提升学习者的应用能力。其中:(1)分解案例的设置主要是结合课程教学的知识点、方法论,辅以一定的情境,针对较单纯的1~2个问题,运用明确的方法加以解决,分解案例可以通过选用和编写两种途径取得。一是“选用”国内外文献资料、书籍中公认的案例;二是结合课程小论文环节,由学习者自主“设计、编写”,经分享、评价、获得认可后纳入案例库。(2)实验项目的设置分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两部分,如图4所示。课内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外实验则是以学习者为主导完成。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特点(其主要工作内容大多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课外实验将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课外实验也可以结合“微型工厂项目”、“课程小论文”或“课程小项目”环节一起进行,由学习者自主开发、设计新实验项目,教师在选题、开发设计要求和流程等方面予以指导,最终结果在“讨论与分享”模块中实现成果分享,成为知识库的一个元素。(3)虚拟微型工厂项目主要是以玩具产品为对象,模拟现实工厂的主要生产运作流程,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而构建的“虚拟的”微型工厂[32]。训练项目涵盖了产品设计、生产线设计、仓库、生产计划制定、生产运行过程控制、生产系统改善等企业主要生产管理业务环节。(4)企业实践项目主要取自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较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项目。该模块的设计主要是展现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真实企业管理中的综合应用,项目的研究可分为两类:先进管理模式的剖析、现有管理模式的改善,对于前一类项目的研究,主要以描述企业曾经的困境、现在采用的先进管理模式的剖析、已取得的效益实绩、未来的发展规划为主,无意于评价企业管理模式的好坏;对于后一类项目则详细描述现实企业生产管理的真实情境,围绕研究的主题查找和分析问题,运用专业的手段和方法制定全套的新解决方案,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新方案的有效性加以验证。

教学系统平台的知识获取、转换、应用机制

课程分享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MBA创业班;班级大讲堂;功能与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007-03

1 大讲堂的缘起和演变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设杏坛授徒,弟子三千。汉魏以来,设坛讲学授业之风绵延不绝。在讲堂讲坛类节目红遍整个中国的今天,创富大讲堂、世贸大讲堂、战略新兴产业大讲堂、工程索赔法律实务大讲堂、博雅论坛一国学大讲堂、社科文献大讲堂等各类讲堂讲坛阐释着观念,传播着文化,引领着社会思潮,陶冶着人们的心灵,影响着社会文明,彰显着特有的文化价值,开启了人类社会的“智慧之门”。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依然当属一直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央视《百家讲坛》与一直在平静中绽放华彩的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为了打造学习型班级,形成一种开放、探究、反思的学习氛围,以个体的分享带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凝聚班级,借鉴《百家讲坛》和《世纪大讲堂》的教育模式,结合MBA创业班学员阅历丰富、见解独到等特点,因材施教开设了班级大讲堂,鼓励学员走上讲台,结合个人的学习成长经历分享从业创业的人生感悟,阐述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的辛酸和无奈,解决掣肘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摸索出的庖丁解牛的手段和技巧,在坦诚交流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共同进步,帮助学员学习到课堂讲授和教科书中很难学到的真知灼见,起到“借他山之石攻玉”的效果。

最初班级大讲堂主要是基于创业班学员社会实践经验相对丰富,而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背景下的一种创意和实践,旨在实现《商务英语》教学软着陆,结合班级实际,构建一个深入浅出的教育机制。同时,以班级QQ群和学院网站为平台,宣传分享大讲堂稿件,实现教育资源网络化,形成公共文化资源,建立开放办教育的格局。随着大讲堂活动的推进,对大讲堂宗旨、功能的解读及推进手段,已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能为全国范围内的MBA教育教学提供借鉴和思考。

2 班级大讲堂的模式

为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提高MBA班级大讲堂效果,可参照“甄选-约稿-垫场-主讲-点评-统筹-上网-出版”模式推行班级大讲堂。

2.1甄选与主讲

与社会大讲堂不同,作为非赢利组织的班级,推行大讲堂主要是就地取材,充分挖掘班级学员本身的资源,在班内遴选主讲人。主讲人的甄选是顺利推行班级大讲堂的关键,主讲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班级大讲堂能否顺利推行。因此,选择合适的主讲人尤为重要。合格的主讲人,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还需要有乐于分享的精神。因为只有主讲人幽默风趣、栩栩如生、深入浅出的阐述,才能充分调动班级学员的积极性,为后续推进班级大讲堂活动进行有效铺垫。否则,会适得其反,进一步推进大讲堂会举步维艰。

主讲一般要求阅历丰富,善于总结思考,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也要相应跟上。当然,如果主讲阅历丰富、口头表达能力强而书面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也可以采用边演讲边录音的方式,事后请学术型研究生或者写作能力强的本科生加以整理归档,对嫁接专业硕士的培养和本科生的培养,乃至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都是种有效尝试。

鉴于主讲人对推行班级大讲堂的至关重要性,可采用关键事件法(Critical Incident Method)遴选大讲堂主讲人。班级学员档案资料、在破冰演讲中的表现、拓展训练中的状态、开学之初班级聚餐中的行为举止等都是甄选优秀主讲人的关键事件。

2.2主题与垫场

敲定主讲人后,下一步就是约稿。稿件一般要求主讲人简要阐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着重分享心得感悟。之所以选定与主讲人密切相关的主题,一方面是方便主讲人信手拈来,另一方面是增进班级的进一步了解,帮助学员实现英国《金融时报》撰稿人安东尼·霍普伍德所总结的MBA意义,即学到新知识、融入强大的关系网络、获得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的敲门砖。班主任或班级大讲堂发起者应进行充分的事前准备,修改调整主讲人的演讲稿,总结提炼演讲稿中的知识体系,尽可能与MBA知识体系相统一,把学员朴素的经验总结上升为知识理论体系。如针对创业班第二期大讲堂赵岗探求人生360°可持续发展之道的《问道·谈道·论道》,总结提炼出《基于营销人岗位能力匹配的ASK修炼模型及其实证研究》的学术论文,既分享了MBA学员的人生感悟,又提升了思想的学术高度。

2.3点评与参与

大讲堂作为MBA教育教学的特色活动,只有保证广泛的参与性才能持续推进,否则只会是昙花一现。鼓励班级学员解读主讲人和主讲内容,充分调动班级学员参与的积极性,激发班级成员的参与意识。对于初涉创业的学员,可提请已经成功创业的学员点评创业之路应该注意的事项,栏目取名曰“创业箴言”或者“创业人点评创业人”。当然,点评还可以涉及到“同业点评同业、同乡点评同乡、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点评”。譬如,结合《易经》、《道德经》和《论语》等经典进行解读,取名曰“谈经论道学经典”。

2.4宣传与监督

对于班级开展的每期大讲堂,都应通过QQ群、微博和网站等方式进行报道宣传。其一,可以宣传学员个人和企业;其二,通过网站报道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享MBA学员的经验和思考;第三,宣传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也是借助网站监督等方式提高大讲堂质量的手段。

3 班级大讲堂的拓展

3.1英语教学大讲堂

MBA班级大讲堂最初的宗旨是集成SCP理念(以交流分享机制深化书本知识,升华理论学习,全面提升综合能力)推行体验式教学,实现《商务英语》教学软着陆。班级大讲堂在实践中虽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和较高的评价,但却未能有机的统筹兼顾班级大讲堂和《商务英语》教学的关系。因此,如何实现《商务英语》课程和大讲堂的有机结合,则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大讲堂主讲人汪端强在“追梦未来”畅想人生修炼时,以26个字母为序,展开了26段英文,为推进《商务英语》大讲堂提供了思考。

笔者结合MBA教育教学实践在上推出的7讲《商务英语》教学报道,也可以看作是英语教学大讲堂的一种探索。遗憾的是,主讲人不是学员,而是授课教师。当然还可以在组织移动课堂的过程中,组织学员讨论创意,集思广益,开展EnglishParty活动,深化英语大讲堂,改善提升MBA教育教学的效果。

3.2专业课程大讲堂

结合主讲人的工作实际和课程教学实际,班级大讲堂的主题可以拓展到财务大讲堂、营销大讲堂、人力资源大讲堂、生产运作管理大讲堂等各种形式的大讲堂,这不仅可以创新MBA教学,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当然,班级大讲堂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与移动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赴学员单位进行参观交流,融班级大讲堂、单位介绍、参观交流和移动课堂于一体,在创新拓展中丰富班级大讲堂。创业班岱山湖财务大讲堂和铜陵丰山三佳大讲堂就是有效的尝试和成功的实践。

3.3学院(年级)大讲堂

创业班大讲堂活动在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得到领导和教学教务部的鼎力支持和高度关注,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因此,在更大范围内推行大讲堂,惠及MBA教育教学,值得深入探索。充分发挥学院大讲堂的“导向性、示范性、辐射性(宣传性)、参与性”等功能,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学院大讲堂活动,借此在更大范围内推行班级大讲堂活动。

4 班级大讲堂的推进机制

班级大讲堂是实现理论教学软着陆的途径(Synthesis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applied prac-tice),是建设学习型班级的载体(Carrier of estab-lishing learning entrepreneurial class),是链接网络交流和课程讲坛的平台(Platform of linking net dis-cussion with class discourse)。为了持续推进大讲堂,需要在班级编排、课程体系改革、配套支持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4.1编排班级的考虑

为深入推进班级大讲堂活动,可在入学分班时将有阅历、善表达、乐分享的学员集中编排班级,在一定程度上以班级大讲堂的试点开展推进学院(年级)大讲堂,总结摸索出更多更有效的经验。

4.2课程体系的改革

对于试点MBA班,可以创新课程体系,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开展班级大讲堂,实现课程理论教学的软着陆。在调整教学计划时,应把开设班级大讲堂活动列入其中,统筹考虑课程安排,通过增加学时或者精简教学内容加以调节。

4.3配套政策的支持

截至目前,创业班大讲堂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实践探索。然而,为了深入开展班级大讲堂活动,激发更多学员广泛的参与热情,可以考虑融社会实践、小论文写作和毕业论文撰写等环节于一体,将大讲堂的内容理论化,转化为社会实践报告,乃至毕业论文。对于出勤达到学院规定要求、学习成绩合格且积极主动开启班级大讲堂的学员,尤其是开启学院(年级)大讲堂的学员,在评优环节应优先考虑;对于班级大讲堂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的班级,应优先考虑班级评优;对于优秀班级大讲堂活动的组织者,在质量工程项目的立项和评优环节应优先考虑。

MBA班级大讲堂活动可以凭借头脑风暴激活,依托交流分享唱响,进一步集结归纳成班级讲堂实现路径的ABC模型,(Activated by Brainstor-ming&Benefited by Communicating),翻译成中文即,头脑风暴,激活思想;交流分享,唱响讲堂,以嫁接网络QQ大聊天和课程教学大讲堂。

5 基于AH-MBA班级大讲堂的实践

作为凝聚班级的一项主导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暨班级文化福利,班级大讲堂业已成为班级“思想的高地、交流的平台、精神的家园”。大讲堂为班级同学提供了“展示自我、深入了解、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平台。同时,大讲堂的体例还活跃了班级QQ平台,营造了班级的精神家园。截至发稿,创业班大讲堂已走过18期,学院铜陵班大讲堂共开设了5期。加上一期收官讲堂,共达24期,每期都各有千秋,展示了主讲人丰富的人生、厚实的积累。

综上,班级大讲堂内容丰富,不啻为一座知识的富矿。每个周末聆听大讲堂,是MBA学员的一种期待。聆听主讲人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讲人对学习、对事业、对人生的坦诚分享,让眼睛一亮。

课程分享总结范文第8篇

本文回顾了目前国内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国内外精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知识库”为导向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实验实践教学系统的架构,详细阐述了基于知识管理理念而建立的教学系统的知识获取、转化、应用与评价运作机制,提出了加入“学习者”作为课程建设的另一主体,从而从运行机制和建设主体两方面保证教学系统的持续生命力,解决国内精品课程建设中“重建轻用”、“评完即停”等弊端。

【关键词】 知识管理;知识库;实验与实践;精品课程;教学研究;生产计划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3―0065―06

引 言

“精品课程的建设,究竟应该怎样走?”这是一个事关国内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来基于课程教学资料汇集的建设思路,显得不再那么适宜,新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动态更新变得更加重要、更加核心。然而,“如何能持续地不断开发和不断更新”以保持精品课程的生命力,而不是“为了精品而建精品,评审完之后绝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的更新工作就停止了”[1][2],则是关键。

笔者认为,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除教师外引入“学习者”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是两项有力的措施。基于知识的获取、存储、分享、转化、应用和评估的管理理念[3],可以不断地获取和创造新知识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提高教学与创新能力,“已成为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的关键因素”[4];引入教师引导下学习者为主体的研究成果是精品课程内容不断精进的动力和活力所在,只有学习者的不断地学习使用、不断地应用创新,才是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之路,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实践创新能力之所在[5]。

本文将以“生产计划与控制”精品课程教与学系统平台的建设为例,详细阐述以构建“知识库”为导向的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国内外精品课程、开放课程等

课程建设的回顾与评价

近几年国内精品课程的建设,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高。在取得的丰硕成果面前,关注问题与不足、获得新思路与新启示,是我们取得不断进步和提高的驱动力所在。因此,笔者查阅了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总结如下。

一、国内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在精品课程的设计与构建方面,主要存在:

(1) 重硬件模仿、轻特色凝练[6][7]。

(2) 知识管理在精品课程系统建设上的应用研究很少(笔者搜寻了2006年至今的文献,仅有5篇文献的主题涉及)。

(3)不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学习活动的组织。精品课程设计中缺乏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例如学习工具、“在线交流和答疑”工具较少;缺乏有效的教学和学习组织与管理,有限的使用多呈自发和随机状态,学习论坛的问题讨论主题分散且“跑题”现象多有出现[8]。

(4)精品课程内容设计上,知识点链接、内容编排方式多样化表现形式和关键知识点的呈现等方面有所欠缺;师生交流交互方式只有35.1%的网络课程设计了学习论坛;只有一小部分的精品课程提供了学习工具[9]。

(5)强调以有限的教师为主体[10];研究人员的同质化现象严重[11],没有引入广大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2. 在精品课程的应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重建设、轻应用[12][13],涉及精品课程应用管理方面的文献很少[14]。

(2)缺乏有效的教学和学习组织与管理,不仅造成已有课程资源的闲置性浪费,而且也无法引导课程建设和学校网络教学的深入发展[15]。

(3)缺乏基于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的教与学研究,忽略了高校精品课程与网络远程教育的关系,使得精品课程受益面狭窄[16]。

二、来自国外开放课程和国内精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新启示

1. 世界名校开放课程在中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地发展,一方面是其所蕴含的“开放、共享”的理念被广泛地接纳和认同,另一方面是其优质的课程质量和丰富的内容;基于规范的建设和流程是确保资源质量的关键[17]。

2. 重视实践转化。德国课程质量评估依据《远程教育课程评估》的一级指标“学习效果”下有三个二级指标:学习效果、学习者满意度、实践转化,前两个指标在我国评审指标体系中均有与之对应的指标,而“实践转化”则没有这方面的指标[18]。

3. 重视过程评估。德国远程教育课程评估指标体系重视教育全过程,尤其是教学过程和学习监控过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更加倾向于过程评估,评估的主线为教学流程,是以教学工作全过程为线索来展开评估[19]。台湾则将网络课程分为数位学习教材和数位学习课程两部分,数位学习教材指的是网络课程中的数字化的、静态的文字材料,数位学习课程指的是具有教学组织并导入数位学习服务的、体现学习过程的、动态的活动[20]。

4. 引入知识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加快精品课程建设步伐。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高校竞争力的潜在因素就是高校对知识价值进行发掘与应用的能力[21];建立知识库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和精品建设实施知识管理所必须的技术基础设施[22]。

5. 精品课程库系统是知识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模块。知识服务系统最初出现在企业实践中,逐渐向教学、科研等知识领域渗透,以实现资源和服务的充分运用为显著特色,关注知识在活动中的应用价值。主要包括知识管理系统、知识共享系统、精品课程库系统、资源跨库检索系统、虚拟参考咨询系统以及虚拟团队管理系统等模块[23]。

6. 以知识点为核心的非线性精品课程知识序列组织方式。运用网状结构,将知识点组成具有一定意义联系的知识结构,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运用树状结构,将与知识点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按学习者认知规律组成知识结构,供学习者自主探究学习时选择与参考[24]。

“知识库”导向的精品课程教学系统平台的

构建――以“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为例

笔者在借鉴国外开放课程和国内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最新思路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针对国内精品课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善对策,进行了精品课程教学平台的构建,为后继者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启发和建议。

一、构建的基本指导思想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基于这一根本理念,笔者认为精品课程教学平台应该是学习与应用结合,侧重于应用。具体的构建指导思想为:

1. 构建以应用为主导、围绕课程主题的、具有知识管理特征的教与学平台;

2. 开放式的平台建设,设置渠道引入学习者的创新和应用能力,辅以相宜的管理机制,促使平台内容的不断动态更新、完善,生生不息。

二、课程教学系统平台的结构与特色

为了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系统平台(以下简称“教学系统平台”)是以实验、实践教学为主导,结合课堂教学的一个综合性平台,如图 1所示。

平台的构建是遵循知识管理的理念,以“引导学习”和“应用实践”作为平台建设的宗旨。前者主要是以实验实践等应用为导向组织知识,引导学习者“自主”地学习和掌握课程核心知识;后者主要是引导学习者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应用。

教学系统平台既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应用实践成果发表和分享的平台。作为学习的平台,“引导性学习”部分相当于知识库,主要模块有理论知识、案例与实训项目、模型与工具等,其中实例与实训项目模块内容最为丰富,如图 1所示;作为成果发表、分享的平台,“讨论与分享”模块实现了知识的转化、分享和创新应用,它包含多个主题分区,采用开放式的结构,可以进行成果发表、交流回复、评价投票等操作,较为成功的成果将迁移至“引导性学习”模块。

“特色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是体现优势、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核心竞争力[25]”。笔者在“生产计划与控制”教学系统平台设计中着重于创建以下特色:

知识的组织采用案例、应用项目为主导的非线性组织方式,开展情境式学习,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

建立了知识的获取、转化、创新应用的平台运作机制,从而保证了平台知识的持续、动态的更新完善。

“以生为本[26]”的平台建设指导思想,着眼于构建“学习者学习和应用虚拟环境[27]”,最大限度地促使学习者积极地使用平台和应用创新,参与平台的建设、维护。

三、“引导性学习”部分的功能设计

“引导性学习”模块主要是学习者学习的平台,也就是课程知识的汇集之处。不同于国内一般的课件和教学网站,实验实践教学系统平台的知识组织方式采用了以“应用为导向”的非线性化知识组织形式,即以知识点为核心,将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如案例和项目等)组成学习者学习的知识结构,加强了知识点的横向关联,不再如国内一般的教材、课件或教学网站只是简单的“知识组织的教材化、堆砌化;线性化的知识组织方式[28]”,这样有利于支持学习者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以案例、应用项目为主导,开展情境式学习,不仅可以教会学习者知识的应用,而且可以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发挥出创新能力,对平台的建设发挥出主体的作用。斯皮若(Spiro,R.J.)等人于1990年提出的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要在情境化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即学习要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基于情境[29]。

1.“理论知识”模块的设计

“理论知识”模块主要用于知识的系统学习,如图 2所示。特别是通过“知识地图”在PPT知识点、“分解案例”、“模型与工具”等模块之间建立联系,“将知识接成一个具有一定语义网络的表征系统,便于学习者概念导航学习”[30],实现各知识点的关联、交叉和应用性学习,而且“索引后的课程资源等可实现资源的增值”[31]。

2. “案例与实训项目”模块的设计

“案例与实训项目”模块主要用于知识的应用性学习和训练,包括:分解案例、实验项目、实践项目三类,其中实践项目又细分为课程设计、微型工厂实践项目和企业实践项目。该模块的设计思路是由单一到综合,由模拟到现实,由提供场景、下达任务到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分层次、分阶段地逐步训练和提升学习者的应用能力。其中:

(1)分解案例的设置主要是结合课程教学的知识点、方法论,辅以一定的情境,针对较单纯的1~2个问题,运用明确的方法加以解决,设计如图 3所示。

分解案例可以通过选用和编写两种途径取得。一是“选用”国内外文献资料、书籍中公认的案例;二是结合课程小论文环节,由学习者自主“设计、编写”,经分享、评价、获得认可后纳入案例库。

(2)实验项目的设置分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两部分,如图 4所示。课内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外实验则是以学习者为主导完成。

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特点(其主要工作内容大多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课外实验将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课外实验也可以结合“微型工厂项目”、“课程小论文”或“课程小项目”环节一起进行,由学习者自主开发、设计新实验项目,教师在选题、开发设计要求和流程等方面予以指导,最终结果在“讨论与分享”模块中实现成果分享,成为知识库的一个元素。

(3)虚拟微型工厂项目主要是以玩具产品为对象,模拟现实工厂的主要生产运作流程,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而构建的“虚拟的”微型工厂[32]。训练项目涵盖了产品设计、生产线设计、仓库、生产计划制定、生产运行过程控制、生产系统改善等企业主要生产管理业务环节。该模块的作用是实现课程知识的综合实践应用,如图 5所示。

(4)企业实践项目主要取自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较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项目。该模块的设计主要是展现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真实企业管理中的综合应用,项目的研究可分为两类:先进管理模式的剖析、现有管理模式的改善,如图 6所示。

对于前一类项目的研究,主要以描述企业曾经的困境、现在采用的先进管理模式的剖析、已取得的效益实绩、未来的发展规划为主,无意于评价企业管理模式的好坏;对于后一类项目则详细描述现实企业生产管理的真实情境,围绕研究的主题查找和分析问题,运用专业的手段和方法制定全套的新解决方案,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新方案的有效性加以验证。

四、教学系统平台的知识获取、转换、应用机制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平台运作机制,是“生产计划与控制”教学系统平台的另一大特色。

为了保持教学系统平台的生命力,知识的更新和应用是关键。国内常见的教学平台或媒体,通常都是依靠教师来维持[33],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应该引入“学习者”这一广泛而活跃的能力源泉,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又能进行适当的“把关”以保证平台中知识库内容的质量。因此,笔者在“生产计划与控制”教学系统平台中专门设置了“讨论与分享”模块,作为实现知识的获取、转换和应用管理的机制渠道,如图 7所示。

1. 知识的获取

知识的创新和整合,是教学平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本平台提供知识的主体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师,二是学习者。知识的来源主要也有两方面:一是直接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献和书籍中的相关内容,二是创新设计或整合而成。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套方法,即通过课程小论文/小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发挥学习者的自主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将其成果择优而用。事实上,国际一流大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研讨”和“实验性学习”环节也是常见的教学形式[34],与笔者教学环节中的课程小论文/小设计相似。

2. 知识的转化

在教学系统平台知识库的建设中,知识的转化尤其重要,它实现了对显性知识的“序化”、隐性知识的“显现化”,将存储在人脑中的知识、散乱在现实世界中的零散知识转移到计算机知识系统中,从而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分享”和“积累”。

如何将隐性知识转化至计算机系统的知识库中,“转化”环节的设计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实现:

(1)通过课程小论文/小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习者将其取得的成果、感受“总结”出来,“转换”成规范的文件格式,并在平台的“讨论与分享”模块上进行“发表”和“交流”,并添加归入到“后台”的计算机知识库中,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现化”。

(2)对来自于学习者的创新设计、撰写的案例和小论文等,考虑到其研究成果未经专家评审、未公开发表,需要对其提供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质量把关。因此,在教学系统平台的“讨论与分享”模块中,采用管理员+同行(主要是学习者)评价的方式,进行“把关和验证”。即由管理员进行主题适宜性的控制,对于不合适的帖子进行删除或锁帖;当发表的主帖评价较高、认可度较高时,可迁移至“引导性学习库”的分解案例、实验项目、微型工厂项目等模块中。

3. 知识库

教学系统平台的知识库主要分两类,一是成熟的、已经验证的知识,存储于“引导性学习库”中;二是新发表的、尚未充分验证的知识,存储于“讨论与分享库”。

知识库的资源可提供部分下载,其中演示视频是知识库的资源建设中重要的建设项,见图 1所示。据美国互联网档案馆项目(Internet Archive)的实践表明,录像、录音、Flas、索引后的OCW资源等可实现教育资源的增值,是最受欢迎的资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并更易于达到学习目标[35]。

4. 知识的分享与创新应用

知识的收集与转化,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学系统平台提供了围绕“生产计划与控制”主题的知识汇集,它主要是通过“导航条”来引导学习者进行系统而有序的学习和使用,亦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来实现站内知识的搜寻。

要实现知识的应用,“交流”与“分享”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系统平台通过“讨论与分享”模块,实现交流、对话,实现创新成果的发表、分享。

对于平台建设的建议和意见,可通过电子邮件或“客户反馈”通道与平台设计者进行沟通。

五、教学平台学习效果和应用效果的评价设计

如图 1所示,教学系统平台的学习效果,主要从三方面体现:一是“理论知识”模块中的“习题与测试”,用于学习者自测;二是“评价交流”,通过后台统计每位学习者对“引导性学习”模块中文件资料的“评价回复”情况,可以简要地反映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记录和学习的深入程度;三是通过“讨论与分享”模块的发帖情况,反映学习者“实践转化[36]”的成效。

教学系统平台的应用效果,主要从两方面体现:一是通过后台统计“引导性学习”模块中各文件资料的被“评价回复”情况,反映出学习者对该文件关注度、认可度和建议;二是通过后台的网络“应用统计”,得到“网站访问量统计”、相关主题的“浏览次数”、相关资料的“下载次数”、讨论与分享模块的“发帖数”等使用情况。

此外,教学系统平台还可以通过“客户反馈”通道或电子邮件,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使用后产生的需求、意见和建议等提交给教学平台的设计者,以便平台的不断完善。

教学系统平台的实现

为了便于学习者校内、校外使用,教学系统平台采用了开放式的网页平台架构,如图 8所示。其中,最活跃的“讨论与分享”模块,包含多个主题讨论区,如图 9(a)所示;每个注册用户可以进行成果发表、评价回复、投票等操作,如图 9(b)所示。

结 论

1. 以构建课程“知识库”作为教学平台建设的导向,是精品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全新思路。它以平台知识的不断更新、创新应用为主要特征,通过知识获取、转化和应用的机制和渠道,与一系列教学活动相配合,促使学习者不断使用、不断更新平台知识,从而保持教学平台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2. 与一般的生产管理类教学平台相比,实验实践环节教学平台的构建更符合知识管理的理念和应用需求,基于“知识库”导向而归集的案例、项目、模型和工具,更具有实战性和创新性,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