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书院通识;香港中文大学;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171-02

近年来,通识教育一直颇受高等教育界关注,而书院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形态,有其特点和规律。香港中文大学是我国开展书院教育最为成熟的大学,也是香港唯一采用书院制度的高等学府。其书院制源于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由三所成员书院(新亚书院、崇基书院、联合书院)合并而建校,书院实行小规模住宿制,并有各自完备的生活设施和组织结构,院长入住书院,具有独特的书院精神。书院既像大家庭,又是小社会。

香港中文大学现有9所书院,每所书院均有十分完备的通识课程体系,并与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一、书院通识教育的范畴

在香港中文大学,书院承担的课程主要是通识课程,其与大学通识课程两者共同组成通识课程体系。书院通识教育承载各所书院的教育理念及传统,各书院分别开设正规科目及提供不设学分的其他学习机会。大学通识教育着重于四个基本范畴:人与自身文化承传的关系,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与其他人的关系及与自身的关系。而书院通识教育则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帮助同学在学术的追求以外全面发展,让同学在现今世界成为尽责的公民。①

二、书院通识课程的修读要求

书院通识教育由中文大学各成员书院提供,本科学生必须按照所属书院规定进行修读。大约有1/3的通识课程学分需要在书院完成。

下表是香港中文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学分要求[1]

三、书院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①

(一)政策制定及课程管理

书院通识教育的管理是在大学整个通识教育管理体系下统筹进行的(见下图)。

香港中文大学教务会辖下设有通识教育委员会及常务委员会,负责制定大学通识教育之政策、审议通识教育科目的开设及修订事宜,并协调所有成员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委员会包括各学院及书院代表、大学通识教育主任、副主任、教务长及由校长委任的资深教员,并邀请中大学生会及各成员书院学生会之代表列席会议。

每个书院均各自设有书院通识教育委员会及书院通识教育主任,策划书院通识教育课程和举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

书院通识教育管理委员会在整个通识教育管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如下图所示:

(二)课程质量控制

为提升课程及教学质量,通识教育委员会采用一系列措施,由其常务委员会、书院通识教育委员会和大学通识教育部推行。质量管理措施包括:

第一,开设通识教育科目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确保学科符合通识要求。

第二,设通识教育考试委员会,审视每科的成绩分布,务求各科评分符合大学指引,标准一致。

第三,每科于学期完结前,进行学生意见调查。

第四,各学科定期进行内部评审,检视教学成效。

第五,大学定期进行全面的课程检讨,并邀请校外专家提供意见。

四、香港中文大学书院通识教育的特点及类型[1]

香港中文大学书院通识教育,总体可以分为两类,即形式教育和非形式教育。形式教育主要是指一些记入学分,以课堂学习为主的教育;非形式教育主要是指形式多样,有修读要求但不计入学分的教育形式。

(一)形式教育

纵观中文大学各个书院所开设的课程,其形式教育具有以下共性和特点:

1.新生指导课程

每一个书院都会开设新生指导类的课程,冠以不同的名称,主要包括新生入学适应、引导新生了解大学环境,积极适应角色转变。该类课程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辅以团队活动、工作坊等贯穿于课程教学中。除了这类适应类、角色转变、心理调适方面的指导性课程外,港中大绝大部分书院开设有《大学与社会》或相关课程,深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大学与社会,为大学乃至人生找寻行进的方向。例如,伍宜孙书院在新生中开设一门必修通识课程《创新志业及社会责任》,内容包括个人、社会与大学、社会问题、社会福利、思维与创意等方面,让新生对社会责任、个人使命、大学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2.毕业总结课程

对于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班学生,书院还会开出各类相关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就业,找到职业方向。作为通识课程,总结类课程不是仅仅局限于毕业所要面临的具体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探讨如何从学问之道走向丰硕人生之路,帮助学生找准方向,建立信心和勇气,开创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例如,善衡书院的总结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及时报我机会,检视大学生活。课程围绕工作与丰硕人生两大重点,及其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工作对于人生的深刻意义以及社会价值实现;明白工作不限于职业,学业的本质也是促进工作。

3.区域性的课程

大部分书院都开设有区域性质的课程,涉及香港的历史、经济、环境、文化、社会福利及保障甚至香港饮食。例如:《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历史的重构与社会发展》、《香港环境问题》、《香港社会福利服务》、《饮食文化史:香港饮食文化》。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村镇规划课程 课堂教学效果

    村镇规划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等地理学类、城镇规划类本科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其涉及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规划与开发的现实问题,是一门政策性、综合性、现实性较强的专业课。伴随着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积极贯彻农业土地流转政策,以达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村镇规划与建设发展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与此相对应,在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中,村镇规划课程的开设日益增多,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开展也得以深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日益提升。

    案例教学作为管理学等学科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为学生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创设一种特定的典型的教学案例或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场景,使学生在该案例或场景中自主分析、比较、决策和总结,最终实现对现实案例的最为直观的感受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达到将典型案例与课堂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村镇规划课程的特点

    村镇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规划类专业方向课,以农村各级居民点的方方面面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掌握村镇规划的任务、基本原理、操作程序与工作方法、规划内容与技术经济层面的分析等;了解村镇规划领域同城市化、城市发展等政策方面的紧密关系,学会利用村镇规划专业知识进行基本的实践,为后续规划类课程的开展奠定原理与实践的基础。

    村镇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综合性、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实践性均比较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城镇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蓝本,虽然在具体工作层面有条条块块的分工,但是在总体规划层面,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因此,村镇总体规划涵盖了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决定村镇在空间布局、经济发展、工程建设、文化传承等层面的发展方向。村镇规划课程的综合性也体现于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强

    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和工程技术层面有很多,例如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公共中心等;而就村镇规划与建设领域而言,其涉及的学科又具有独特性,例如村镇用地布局、村镇道路规划、农宅院落布置、公用设施规划、旧村镇规划、古村镇改造、村镇环境保护与村镇旅游资源开发等。

.课程内容实践性强

    村镇规划课程内容在理论性层面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更要重视其实践性强的层面。该课程与具体的村镇规划与建设行为紧密相连,理论层面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规划建设实践工作的总结,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选取上,选择典型性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实例,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夯实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理论内容要严格遵照国家标准

      《镇规划标准》(GB  -)作为我国于年新颁布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领域的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规划设计的各项细节,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应该着重考虑对国家标准中的各项规定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解。但是,国家标准的内容作为一种行政规定,在教学过程中不够生动形象,如果将具体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实例和《镇规划标准》的条款相结合进行教学,既可以加深对“国标”的掌握,又会对具体的案例有直观的体会。

案例教学法在村镇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 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在村镇规划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为:首先选取某地区的特定村镇,将该村镇作为规划与设计的对象,为学生提供基础的资料与图件;然后明确该区域规划的任务、内容、原则与基本方法,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阅统计年鉴等多种方法自主收

  

集规划需要的其他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己经具备的规划原理和相关方法来解决案例中的现实问题;最后,引出该区域已经通过或己经实施的具体村镇规划方案(含文本与相关图件),与学生自行得出的初步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最终达到使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与运用水平得以升华的目的。

. 案例的选取

    案例的选取是否得当是该方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案例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对比性。在规划类课程中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典型性村镇规划方案的选取上。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合理地使用案例,注重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理、人文、经济社会特征的村镇规划方案和抽象概括、难于理解掌握的规划基本理论相结合。例如,选取典型性的南方村镇与北方村镇进行对比,选取沿海和内陆地区、平原和高原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等有代表性的、可进行对比的案例,从而使学生在习得基本理论的同时,对各案例具有代表性的地理要素对规划、布局和建设产生的现实影响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案例应具有时效性与新颖性。纵观某一城市或区域历年的规划方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城市规划领域,时效性和新颖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因为很多村镇规划的理念与决策和时代特征以及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政策息息相关。因此,案例的选取应选择时效性强、能够反映近期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的典型性案例,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城镇规划政策敏感性层面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应侧重于现实科研项目。由于村镇规划领域发展迅速,相关教材等资源相对缺乏,而教材内容又略显滞后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应用案例教学时,要侧重于将教师自身从事的相关在研项目,特别是本区域的项目,来弥补教学中教材的相对滞后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对该领域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此来促进日后的规划工作和科研工作更好地开展。

. 案例教学在村镇规划课程中的实施

    在选取典型性的、优秀的村镇规划实例的基础上,教师可选用引导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例如,教师手中己有备好的某村镇规划的实例,包含文本和图集(选取自近年来全国村镇规划方案评比中的获奖项目),但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该实例并不提供给学生,而是将该村镇的基础情况通过图、文、表格、统计数据的形式出现,待学生了解该区域基本信息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和讨论,在整个过程中穿插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和启发。经过约一节课的讨论后,在基本达成共识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现实方案,与学生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与讲评,总结优点,分析不足,达到使案例教学升华的目的。在充分对比讨论之后,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将文字部分的撰写和规划图的编绘工作完成,使整个案例教学形成一个闭环。同时,这也是一个完整的制定村镇规划方案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教学得以实现。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一)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相关经济类课程资本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世界经济、国内宏观经济,各个产业状况的变化,国家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变化都会引起证券市场的波动,学生在参与模拟炒股之后就会更加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开拓了视野,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使各门课程相辅相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二)经济、高效的教学方式目前很多的网站都可以开通模拟账户进行实时操作,而且完全免费,现在的学生基本上人手一台电脑,大学生的宿舍也已经安装了宽带网络,所以,模拟炒股在满足教学目的的同时,也一种非常经济、高效的教学工具。

二、模拟炒股的课堂组织与考核形式

(一)模拟账户的注册方法在学期初《证券投资学》课程开始之时,选择一个免费的模拟炒股网站,教会学生如何注册模拟账户、熟悉资金股票、买入、卖出、委托撤单、成交查询、历史成交等账户交易的方法。

(二)模拟炒股操作要求以一学期时间为限,以账户盈利百分比为考核标准。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证券投资知识,自由选股,自由买卖,同时以10笔交易作为最低交易笔数要求,避免一些学生因为运气而名利前茅。

(三)书写投资分析报告要求学生在选择每一个股票作为投资标的时,都要书写相关的投资分析报告,每一笔交易都要说明买卖的理由,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避免冲动操作和胡乱投资。投资分析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相关个股的背景资料、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展望、未来宏观经济的走势、国家的财政政策走向、央行的货币政策等方面。在具体的买卖时点和价格,要结合相关的技术分析理论,综合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分析,说明买卖的理由。书写投资分析报告有助于学生提高投资分析能力,同时也是考核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依据之一。

(四)成绩评定办法在约定的时间结束时,以学生模拟账户盈利百分比排名,按照排名先后评定该项分数:前5名,95-100分;6-10名,90-94分;以此类推,该项占模拟炒股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另外,在期末,根据学生投资分析报告的质量给定一个评分,该项也占模拟炒股成绩的百分之五十。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人运用《证券投资学》的模拟炒股的方法,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一些经验教训,如果能够更好地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模拟炒股的教学模式效果更好。

(一)提醒学生模拟与实战的区别模拟炒股的资金是虚拟的,在运用虚拟资金进行投资的过程当中,学生通常会忽视对投资的安全边际、投资成本和风险控制等因素的考虑,以至于经常会满仓操作,全仓进出;另外,由于资金的虚拟性质,模拟炒股会使人心态比较轻松,在相对轻松的心态之下进行投资,容易使战绩好于实战。所以,需要提醒学生模拟与实战的区别,提醒学生切勿在投资分析能力还不足的情况下就去草率参与实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模拟炒股“战绩”只是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不是最终成绩模拟炒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学的相关理论帮助很大。但是,由于学生模拟炒股的“战绩”存在运气的成分,考核的时间也比较短,有一些学生可能很用心地去学习了,但是模拟炒股“战绩”不一定好,所以,在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时,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做一定的区别对待,勿使学生丧失后续学习的信心。

(三)实时进行市场点评,时效性更强在证券投资一个学期的授课时间里,证券市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闻和热点个股及板块轮动,在提示学生关注这些信息的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模拟炒股操作来对一些典型的信息、案例、热点的个股和板块轮动做实时的点评,这样可以教会学生建立自己的证券投资分析思维方式,对市场的一些利好利空进行采取相应操作对策,这样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类专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课程。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派别多,系统庞大,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大量图表、经济模型和专业术语,并且使用的教材基本为国外教材,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的反馈评价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通过构建一个研讨型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被广泛运用。直到1997年研讨式教学法才被引入国内,随后被得到极大关注。研讨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全面、具体、自主和自由的学术探讨,从根本上充分挖掘课堂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潜能,打造一个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的课堂,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的教育目的。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它的明显优势体现如下:

 

(一)教学过程更加真实。

 

宏观经济学的研讨主题一般是现实经济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具有高度真实性,因此教学过程相较于传统讲授法更真实。比如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教师可以将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实践”。研讨现实中的真实热点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弥补学生实践不足的“短板”。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其能力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却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能让学生共同参与到现实问题的探讨中,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学习方法。把宏观经济学课堂变成一个研讨型课堂,可以弥补讲授型课堂的不足,并且能更好地让学生紧跟学术前沿、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强化,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

 

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研讨主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以研讨主题为核心展开讨论,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实践看,研讨型课堂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又要考虑课堂的可控性。不仅包含课堂的研讨过程,而且应贯穿于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研讨和课后的评价等全过程。具体来看,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科学设计研讨主题

 

研讨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问题研究”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在参透教材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并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研究性探索性问题。

 

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研讨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研讨主题时不能根据主观想法随便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根据课程内容、性质及能力要求,精心设计。同时,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能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取决于研讨主题难度的高低,太难、太专的主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很难参与,太过浅显、简单的问题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研讨主题必须在考虑学生研究能力的基础上,科学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具体来讲,联系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色及要求,在讲到国内生产总值部分时,教师可以把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GDP的变动情况、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可确定主题为“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政策比较分析”;针对增长理论,可确定讨论主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及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等。这些研讨主题的确定,既依托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激发学生兴趣,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空间。

 

(二)合理安排研讨小组

 

确定研讨小组是研讨式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在“导论”课上,先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性质、内容、学习意义及能力要求,然后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教学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完成任务要求,使学生对研讨式教学法有一个基本认识。

 

每次研讨课前,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研讨主题,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确定选题。在学生初步选题确定后,根据自愿组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组成每组3-5名成员的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式学习。

 

确立研讨小组后,学生自主查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由于学生对于查阅资料经验相对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此阶段各小组可以通过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阅读经典原著,还可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学生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总结、形成基本观点,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PPT讲演稿。

 

(三)组织课堂讨论

 

通过对某个经济热点问题的探讨、分析,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以此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课堂讨论是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每个小组推举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陈述过程需要有观点、数据、材料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在小组代表陈述完毕后,同小组同学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接下来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环节。师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提问,由小组代表回答,还可以进行辩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确研讨主题,抓住争论的焦点。教师要把握课堂研讨时间,既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又不能影响教学进度。最后是教师点评,从形式到内容,指出优点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补充说明。研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深入交流和互动,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讨的课后延伸

 

研讨阶段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终点。研讨课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包括研讨主题的确定是否恰当,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研讨等各个阶段的表现,对研讨课堂的把握有没有改进的余地,等等。学生可以从在阅读、分析和研讨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课前准备、课中研讨等过程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等进行总结。同时,经过研讨阶段,学生可以对研讨主题撰写研讨心得或直接撰写小论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包括论文的规范性要求、论证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笔者从本院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推行来看,总体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这种问题驱动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研讨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观点的提炼,再到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确定,从报告论文的撰写到主要观点结论的陈述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极大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笔者对参与宏观经济学研讨型课堂的学生口头调查及专门针对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来看,超过90%的学生反映“研讨式教学法优于以往的讲授型教学方法”。第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最后撰写报告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无形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课堂上,每年会有部分同学撰写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科研小论文。

 

研讨式教学法在理论上具有宏观经济学课堂中实践的诸多优势,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第一,加强教师课前准备,强化对学生的指点和辅导。实际上,在研讨型课堂中,对教师的学术能力、组织能力及课堂管理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在文献收集和对主题的把握方面由于经验不足,难免出现偏差,教师需要及时辅导。第二,优化研讨教学流程。在研讨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握每个阶段的时间,包括学生陈述的时间,学生提问的时间,课堂讨论时间,以及最后教师点评的时间。并且从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到课后评价都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并监督各个小组的完成进度情况,否则,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第三,考核评价体系亟待优化。学生在研讨式课堂中的表现,具体包括在研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完成的任务、课堂研讨中的参与积极性等应该纳入最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语

 

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探讨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具体实施过程及亟待完善的地方,希望在后续研究中继续不断补充和完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摘要] 通过对武汉市所有高校目前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现状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存在很多问题;课程缺乏完整的体系、课程的实践指导性和互动性差、有关大学生创业的实践活动宣讲不够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相关的数据,并从政府、学校、学生三个方面对武汉高校创业课程建设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对策。

[

关键词] 创业课程;武汉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5?0096?03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6-26

[基金项目] 湖北省高等学校2013 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武汉市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现状调查与研究”(201413234010)

[作者简介] 廖申珅(1992-),女,福建三明人,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新闻专业2011 级学生.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课题组对目前武汉所有高校进行了调查,其中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的有19 所高校(包括一本、二本、独立学院),本项目组详细调查了武汉大学、湖北大学等19 所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对其在创业相关课程的课程名称、课程性质等信息做出了全面的收集和整理,见表1。

在综合开课性质、开课年级、开课时长等多种因素之后,选择一本院校湖北大学作为调查问卷的集中发放院校。

本课题主要通过以问卷调查为主、以采访询问、网络查询与文献资料搜集为辅的调查形式,针对湖北大学化工学院、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楚才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16 个学院的学生,设计了23 道有关于湖北大学创业基础课程的开设情况,以及学生对此课程的态度和关联创业等的题目,并给出相应的选择答案,随机发放问卷,参与学生根据问题做出选择和判断。共发放问卷(选择题23 道,分为多选题和单选题两种形式)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422份,回收率为84.4%。根据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出调研结果。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课程安排中的问题

1. 课程设置单一,缺乏体系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19 所高校中有13 所高校只开设了一门关于创新创业的课程,显然一门课程难以构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其中有5所高校开设2 门和创业有关的课程,1 所高校开设35 门和创业有关的课程。可见目前的创业课程在高校的课程建设中还是处于弱势,课程体系建设相对薄弱。

2. 课时偏少

大部分高校创业课程的课时为32 课时,相对于一般基础课的72 课时来说是偏少的,这也说明高校开设创业课程,但是对于创业课程的课时安排整体偏少。

3. 上课时间分散,安排不合理

数据显示,有四所高校在大一就开设创业课程,6 所高校大二开设,两所高校大四开设,其他高校不限定开设时间,大一到大四可任选。创业课程应该考虑设置成自由选修课,大一到大四的学生都可以选修,而且每学年开设一次比较合理。一则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和股价政策每年都会变化,二则有创业需求的同学上课的积极性会更高。

(二)学生对于课程的反馈信息

(1)学生满意度: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不高。20%的学生对此课程感到满意;54%的学生对此感到课程一般;26%的学生对此课程不满意。

(2)学生态度:仅18%的学生对此课程感兴趣,27%的学生与老师有互动,积极性不高。学生上课心态:61%的学生是学校安排不得不去;21%的学生认为是以后需要;18%的学生是感兴趣去上课。

学生课后是否与老师交谈创业相关的话题:73%的学生从不交谈;23%的学生偶尔交谈;4%的学生经常交谈。

(3)对所设置板块的兴趣:关于创业者与创业者团队、创业精神、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居多。50%的学生对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感兴趣;44%的学生对创业者与创业团队感兴趣;37%的学生对创业精神感兴趣;还有34%、30%、20%的学生分别对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新企业开办感兴趣。

(4)课程效果:学生对创业产生了一定的认识,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实践指导性低。

51%的学生认为上过创业基础课程后对创业产生一定的认识;3%的学生认为大大提升了自我创业的实践能力;27%的学生认为纯粹是一种浪费时间和经历的活动;19%的学生认为和一般学生活动一样。

(5)课程对于创业产生的指导性力度:51%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今后创业有一定的帮助。

6%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45%的学生认为可能有一些帮助;33%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16%的学生不知道。

(6)影响课程效果的因素:实践性和互动性成为影响该课程效果的关键因素。66%的学生认为课程的实践性和互动性是影响课程效果的关键因素;19%的学生认为是学习态度;14%的学生认为是老师的教学水平;1%的学生认为是好的教材决定的。

(7)大学生认为创业基础课程应该开设的年级、内容、授课人士、课堂形式等。

年级:31%的学生选择大一开设,31%的学生认为大三开设较好,23%的学生认为大二开设较好,另外15%的学生认为大四开设较好。

内容:36%的学生希望能是创业技巧与途径;30%的学生希望是创业信息的获取与利用;20%的学生希望是创业形势与环境;14%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大优秀创业实例的讲解和分析。

授课人士:61%的学生认为应该由创业成功的人士来讲,28%的学生认为由有就业经验的人来讲,6%的的学生认为是专职教师,5%的的学生认为是上班族。

课堂形式:62%的学生认为应该是结合实际事例传授知识,26%的学生认为观看创业类视频的形式较好,11%的学生认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较好,1%的学生认为老师介绍课本知识的形式较好。

(8)授课人身份:58%的学生选择拥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成功人士进行课程指导。

58%的学生认为由创业成功的校友来授课,42%的学生认为由企业老板来授课,5%的学生认为由资深教练来授课,1%的学生认为由专职教师来授课。

(9)创业相关活动的宣传:高校对创业技能大赛推动宣传较少。

79%的学生表示对创业技能大赛不了解,18%的学生了解一点,3%的学生很了解。

(10)创业热情度:64%的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有意向。

64%的学生表示今后有创业的打算,36%的学生没有。

(11)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目前在创业中最欠缺的能力:实践能力

48%的学生认为最欠缺相关工作或实习经历,22%的学生认为最欠缺沟通协调能力,18%的学生认为最欠缺创业信息,12%的学生认为最欠缺职业技巧。

(12)国家创业政策的推广:对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有所了解。

68%的学生知道创业可以向国家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的政策,35%的学生知道大学生创业可以享受相关创业培训补贴,24%的学生知道创业可享半年“试营业”,23%的学生知道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19%的学生知道部分创业基地3 年免租,16%的学生知道允许毕业生在创业基地办理落户手续。

(13)对于创业课程内容的设置。

55%的学生希望内容更多的是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53%的学生希望是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36%的学生认为市场营销应该作为主要内容,36%的学生认为创业案例分析应该更多。

三、调研结论与对策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发现,上过该课程的同学只有20%的非常不满意,其他70%的同学对于课程还是有兴趣的,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对于创业有兴趣、很希望在学校得到相应的指导。但是从调查和问卷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武汉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课程没有一个完整体系,其次是该课程的指导性和主动性低,再就是有关大学生创业的实践活动宣传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一)政府方面

政府应该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及时向学生宣传武汉市教育局的《创业指南》,让大学生了解对于大学生创业有一定帮助的政策,做好创业技能大赛的宣传和推广,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创业技能大赛,调动大学生参与创业技能大赛的积极性。

(二)学校方面

(1)明确创业课程教学理念和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创业课程的实践性,加强创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从课程内容、形式、授课教师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现阶段的创业教育课程。

(2)在课程之外,多举办一些关于创业教育的讲座,宣传创业技能大赛相关方面知识。吸引大学生关注创业课程和创业教育。

(3)为大学生积极提供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作为创业课程的补充,并提供一些模拟的机会,让大学生能够有机会进行创业活动的演习和训练。

(4)形成阶梯式的创业课程教育模式,做好创业教育每一进阶的准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专业指导。

(三)学生方面

(1)根据调查显示,64%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所以建议学习该课程的时候,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设定创业目标,认真学习创业相关知识,能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2)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了解不全面,有创业计划的学生可以多关注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所提供的扶持政策。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培训

引言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而高等职业院校具有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特优势,很多高职院校都积累了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院校特色,依托各级地方政府、各地产业经济,开展各项特色鲜明的创业教育活动,并积极构建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以创业促进毕业生就业,全方位引领和帮扶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年轻人。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任何一所大学的教育不可能做到使人人都去创业,而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这就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创新的意识和敢于承担、敢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从这一角度来讲,意识和精神的培育应先于方法和理论的教学。

一、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的意义

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有关创新创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保障大学生勇于创新,成功创业的有效手段。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如何认识创新创业,如何确定创业方向,如何做好创业准备,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技巧,需要哪些注意事项,国家目前的创新创业政策和规定等。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实用性的指导服务。

二、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方案设计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全方位引领和帮扶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确保建立一支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的建立,更是重中之重。鉴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目前高职院校还十分缺乏。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难以满足教学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数量稀缺,结构不合理;二是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不足、理念不清;三是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四是教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为此,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管理干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指导的教师等人员进行创新创业普适性教育十分必要。以师资互训的方式,打开校际合作通道,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指导师队伍建设,以“理论+实践+证书”的方式,帮助创新创业指导老师掌握最新的创新创业指导技术,提升创新创业指导专业性和敏锐度。下面将以笔者所在的浙江省为例,设计培训方案如下:(一)培训指导思想以《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6〕9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实施高校创业导师培育工程的通知》(浙教办学〔2016〕50号)精神为培训指导思想。(二)培训目标通过组织开展创业导师培训活动,为我省高校高质量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满足相关学生日益增长的创业指导需求,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三)培训对象1.全省各级各类高校从事创业教育工作的管理干部;2.全省各级各类高校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3.全省各级各类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指导教师; 4.培训人数:每期40人。(四)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创业文化伦理、创新思维与创业、创业企业政策法规等。培训以体验式互动教学方式进行,结合沙盘演练、案例分析、工作坊、情景模拟、创业实训等培训手段,注重实践操作性环节,确保学员能够学以致用。具体教学计划及学时如下表1所示:(五)培训时间与培训地点1.培训时间: x年x月x日—x月x日(x月x日全天报到);2.培训地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汇丰大厦。(六)培训考核方式学员完成相关培训课程共计40课时,学员对授课教师和培训管理服务进行评价;授课教师对学员培训考核材料进行评价,合格的学员获得培训证书。(七)培训课程介绍1.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探讨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该学院以《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改革为依托,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模式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适当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效果的保障性、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课程的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学生团队的创业企业为载体组织实施各类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模拟实际创业的过程中学习。创业小组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逐步由虚拟向实体转变,前期的课程教学以创业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训,如设计企业的名称、企业经营计划、组织结构、产品服务、目标市场、分析经营环境等。最终这些项目的成果作为创业计划书内容主体,汇总成为一份完善的创业计划书。而课程更是建立了以创业计划书为主要形式的考试体系,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形式代替单一的卷面考试。一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平台、实训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种形式、分阶段的考核,另一方面以各创业小组模拟创业企业的实际绩效来评价。2.创业文化伦理。课程第一部分,提出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道德冲突与道德选择的命题;第二部分,从分析东西方文化对商业伦理形成的影响入手,研究各时期商业伦理的内容和特征;第三部分,介绍中国近代与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晋商、徽商、粤商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精神,进而全面解读中国商帮文化的特质;第四部分,阐述商业企业的营销伦理和管理伦理。3.创新思维与创业。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1)创新思维与创业理念相结合。课程融创新、创业知识于一体,厘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创新创业经验,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成功创新创业方法与步骤。 (2)案例引导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课程重点放在创新创业的思维拓展、技法应用、技能训练的内容上,均以开篇案例引导相关知识点,在增强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为知识拓展和实践训练指引了方向。(3)素质拓展与技能提升相结合。课程突出创新创业的思维方法。重点放在创新创业的训练上,从应用的角度锻炼和提高解决创新创业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4.创业企业政策法规简介。创业相关政策法规介绍:包括新创企业注册和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涉及新创企业及特定行业管理的相关条例和许可证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的介绍;税法介绍;政府对新创企业的扶持政策:包括党和政府的长远发展规划与导向政策;支持和鼓励就业、再就业及福利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退伍军人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出口的优惠政策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等等。5.典型浙商创业案例分析。浙商是四维一体的复合式概念:既是自然人,也是法人;既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既在本土创业,更活跃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既有历史渊源,更在改革开放后崛起成为当代中国商帮群体。全国大多数城市都有“浙江村”或者“温州村”。全国500强企业中,浙江企业总是位居前列;每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浙商总有一席之地。据专业人士估算,目前有超过500万名浙商在全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创造着财富。充满活力的“浙商”,已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一部鲜活教材。作为民间资本最活跃的群体、自我创业最频繁的人群、中国最创富的商帮,浙商的成功经验,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最值得学习和研究。课程中将重点介绍浙商的发展历史;浙商文化的含义、渊源与特征;浙江各地的商帮以及当代典型浙商。6.创业企业升级与转型。邀请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友中的知名企业家,通过授课,讲述亲身创业经历和故事,与学员分享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策略。7.互联网+创业。通过授课教师亲身创业经历和故事,与学员分享创业的心得,如何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找到创业的核心优势突破现状,并且少走弯路错路,创业经验丰富,方法实用。

三、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的激励与考核

(一)强化激励1.设立创新创业奖。在高职院校教学部门的评优评奖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名师(团队)”奖项;在招生就业部门的评优评奖中,设置“就业创业先进个人”奖项,鼓励教师带领或指导学生创新创业。2.创新创业教育计入教学工作量。依据学校创新创业相关考核评价标准,根据主管创新创业职能部门认定,创新创业教育课时计入教师教学工作量,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任务和业绩作为教师任期考核、岗位聘用的重要考察指标,纳入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3.对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给予科研支持。支持其院级科研项目的立项,鼓励并向上推荐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给予晋升支持,同等条件下,学院将在专业进修、外出考察、职称评聘等予以优先考虑。4.建立创新创业基金,主要用于:(1)竞赛支持。每年安排资金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举办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对竞赛指导教师给予奖励。(2)经费支持。每位指导教师每年给予一定的创业基金,用于教创业项目评估、对接、运行等。(二)管理考核1.创新创业师资培养过程中实行师德教风“一票否决制”,凡有悖师德规范的,取消培养资格。2.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创新创业工作整体规划,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每年对创新创业团队与指导教师进行总结和表彰。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的部门,加大经费投入力度。3.高职院校安排专人负责部门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与“创新创业实践团队”的日常管理工作,各部门每学年检查创新创业工作实施情况及组织考核,并上报学院备案。

结语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摆在学校整体工作的突出位置,很多高校都纷纷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而首当其冲的,应是组建一支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团队。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以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培养既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又具有实战经验的专职教师队伍,开展理论及实践研究,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以专业群为基础,每个专业至少引进一名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聘请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校友、志愿者作为兼职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聘请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社会各界人才作为创新创业的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姜进.创新创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柳文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体系中的作用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47-47.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 民俗体育 引入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17-01

民俗体育是一种传统性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由民众创造且由民众享用的风俗活动。民俗体育在我国文化意义重大,将民俗体育引入到初中体育课程中,对民俗体育的传承与校园文化的打造都有着积极作用。

一、初中体育引入民俗体育的作用

(一)丰富教学资源

目前,我国初中的体育课程偏重于竞技体育教学,课程中的体育内容大都参照于西方的体育项目,这使得学校的体育课程没有自己的特色,学生的课程参与热情也不高。民俗体育的引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体育教学内容民俗化,同时也为初中体育课程提供了宝贵的特色教学资源。

(二)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民俗体育在我国长期处于发展缓慢阶段,其重要原因是民俗体育在场地、工具和传导方面实施困难,没有一个条件完善的平台进行传承与普及。而学校在以上方面有专门的优势发展民俗体育事业。在学校中,体育教师首先可以根据本地的文化特色选择适合的民俗体育项目,经过全面的了解后,再通过课程、活动、竞赛和文化节等方式向学生进行民俗体育的推广与传播。此外,民俗体育经由学校挖掘和整理后会逐渐走向规范化,比如舞龙、舞狮民俗体育项目就是从民间引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中后,不断完善和规范发展的。

(三)增强民族自豪感

民俗体育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是各个民族共同的文化、智慧结晶,每一个民俗体育项目都是在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熏陶下产生的。学校将民俗体育和体育课程相结合,使体育教师在传授民俗体育知识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民俗文化中深刻的民俗寓意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而实现提升青少年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目的。

二、初中体育与引入民俗体育的措施

(一)改革体育课程

为了让民俗体育更好的融入于学校的体育教学中,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深入改革传统体育课程,积极调整课程的安排与计划,在原有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加入民俗体育内容,将有利于开展体育教学的民俗体育资源有目的性的引入其中,并制定出详尽的实施方案。在政策上,学校应该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切勿使引入过程走形式过场,有意识的把课程的安排和教材的选定偏向于民俗体育方向。只有这样,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才能得到确切落实,对民俗体育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不会成为一纸空谈。

(二)结合地域优势

我国是一个地域大国,地域、环境、社会和生活习俗的不同,使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出众多的支流与派系,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局面。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我国民俗体育可具体表现为“南人擅游,北人擅骑”。例如,狩猎游牧民族的民俗体育形式有“叼羊”“骑射”和“摔跤”等。农耕民族的民俗体育形式就有“舞龙”、“舞狮”、“打草球”和“抢花炮”等。而以渔牧为主的民族形成了“赛龙舟”和“珍珠球”等民俗体育项目。由此可见,地域和民族的不同也产生使民俗体育的形式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此外,即使不同的地域有一个同样的民俗体育项目,也可按照南北区域的不同进行划分与区别,如民俗体育项目“舞狮”就有“南师”和“北师”之分。

因此,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广泛收集多种形式的民俗体育资源,并以结合实际和用于创新的原则,利用独特的地域优势打造民俗体育课程,以此使学校形成特色民俗体育文化。

(三)加强学术研究

民俗体育的引入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集中体现,因此加强民俗体育的学术研究,为其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是引入民俗体育重要的措施之一。

1.学校可以在体育部门设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再借助已成体系的相关资源,在本校中搭建民俗体育的学术交流平台。

2.相关体育部门还要要加强传统体育学科的基础建设, 在此基础上,培养出专门研究和实践民俗体育的人才。

3.除了独立的研究和实践外,学校还要把发展措施延伸到其他形式的资源,比如加强与民间民俗体育人才的联系,以合作的形式开发与创新民俗体育项目,以此让学校的体育课程更具层次性。在其立项课题方面,学校可以持合理的政策倾斜态度,推动民俗体育的研究工作。

(四)培养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培养对民俗体育的引入起关键性作用。民俗体育不是简单的体育运动,其背后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和运动原理,只有为教师创造出更多的培训与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投身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教师才能设计出高效和生动的教学方案,使民俗体育更好的面向学生传播。此外,高水平的民俗运动员大都是民间艺人,因此,学校应安排技师与民间艺人加强对民俗运动的交流,使两者多互相学习和沟通,帮助教师纠正不足,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五)加大资金投入

如今民俗运动发展的制约性原因是资金短缺,学校应该从提高体育课程的质量出发,关心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发展状况,加大对民俗体育的资金投入,让民俗体育对体育课程和青少年的运动水平发挥积极作用。加大资金投入的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结合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增强对特色民俗运动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优势项目科重点发展,一般项目也要得到切实扶持。

2.改善学校的运动场地,提高设备质量,增加器材种类,为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展打好基础。

3、重视活动和比赛这两种形式的重要性,定期组织民俗体育活动,举办民俗体育比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民俗体育社团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补助。

以上措施的积极实施,能使民俗体育能朝良性化发展,激发出学生和教师对民俗体育的参与热情。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8篇

今年是胜利80周年。为弘扬伟大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思政部通过主渠道和主阵地开展纪念胜利8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一、开展“和精神”学术讲座

9月20日,思政部张衍丽老师在1214教室,为全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和精神”的学术讲座。张衍丽老师认真研究的历史,查阅了大量关于的文献,用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语言,为大家展现了80年前的历史壮举,并以新的高度和新的视角为大家解读了精神的当代价值,使师生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在场师生对张老师的讲座给予一致的好评。张衍丽老师此次讲座一是主题突出,通篇报告以弘扬精神为主线,精神是整个报告的魂。通过讲的原因及历程,提炼出精神是什么,通过历史,告诉人们,途中,老百姓为什么欢迎,支援,为什么完成举世瞩目的壮举,取得的胜利。二是史论结合,通过的历史,总结我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找到胜利的原因。三是故事性,有句话叫做:讲理论不如讲历史,讲历史不如讲故事,讲座用讲故事的手法,讲述的艰苦历程,使大家记忆深刻。四是教育功能,通过讲述的时代价值,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胜利80周年,它将激励我们坚定信仰,永不言败,敢于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