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学习能力、学习行为、道德品质的评价。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对于学习情况进行体验、观察、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调整学习状态,改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自身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吾日三省吾身,客观有效的自我评价是个人不断修正长期发展的重要手段,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从自身出发进行分析,有利于端正个人人生方向,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效率。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加强自我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成为独立学习者。

二、高中地理学生自我评价存在问题

根据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目前高中地理中学生自我评价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自我评价标准模糊不清,制定评价标准是开展评价工作的第一步,一些学生缺乏充分的自我认知,在标准制定时模糊不清,标准过低,对学生激励鼓舞作用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进步,标准过高,不利于目标实现,打击学生自信心。2.自我评价过程不会操作,自我评价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它指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进行体验观察、分析总结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行为。实践中,一些学生不熟悉过程操作,轻视自我评价的作用,影响了自我评价功能的发挥。3.自我评价结果处理不利,一些学生在面对评价结果时,不能客观冷静进行分析,影响了评价结果。

三、高中地理中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的具体措施

1.遵守自我评价原则与活动流程。在地理学习中,要遵循自我观察与检测——设置标准制定计划——执行策略与检测——分析评价结果的流程,规范自我评价过程,实现有效自我评价。同时在自我评价中,还要遵循循序渐进、适当频率、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学习水平,实现自我更好的发展。2.明确地理学习知识自我评价标准。地理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知识和地理价值观和地理情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自我评价建立在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掌握和应用上,包括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还包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利用知识迁移和原有知识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速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任务和学习要求,明确评价标准,帮助学生建立评价标准,例如了解、背诵、掌握、记忆等具体标准。3.充分发挥教师作用,掌握自我评价技能。在制定明确评价标准后,就是下一步学生开展评价过程,进行评价结果的处理。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确立自我评价的重要作用,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比如在课中、课后辅导时讲解一些自我评价实践案例、自身实际体验,影响学生观念。对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详细记录,总结学生自我评价的薄弱环节,提出解决方法,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评价体系,提高自我评价过程的实施能力。4.丰富学生自我评价经验,将评价与学习相结合。地理课程目标设置和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了自我评价标准、实施具体自我评价过程,学生作为评价的参与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将学习内容融入评价体系,从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认知几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分析考察、调整结论,提高学习成绩和知识水平,改善学习成果和学习策略,发挥自我评价的积极作用,以评促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5.强化自我效能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够完成某件任务的推测与评判能力。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充分的自身认知是重要前提,强化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保证学习者学习的成果,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学习目标与实际水平相符,源于自身,高于个人,既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又可以在合理幅度激发学生好胜心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提高自身的控制能力是实现目标的有力保证,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对自身行为、习惯、认知进行规范和约束,按照规定流程,同时在进行评价结果论断调整时,通过强大的控制能力,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促进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本文来自于《教学交流》杂志。《教学交流》杂志简介详见.)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第一次社团活动的情景还跃然眼前。当我走进教室的一刹那,我被学生的专注所感染了,他们个个充满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我心想如果能趁热打铁,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那对今后的教学会事半功倍。于是我改变了备课计划中的常规教育,师生问候后进行自由谈话,营造地理学习的氛围。随后进行了游戏导入,在游戏的同时师生间的距离就拉近了。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习,教室里不断传出欢快的笑声。下课了,学生们依然觉得余兴未尽。

此后,每次社团活动,我都会精心设计学生们喜欢的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玩中写。坚持“趣”字是活动的宗旨。

在社团的活动中,我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个人创意,发挥地理特有的魅力,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注意以兴趣引导他们渐渐对地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注重培养他们在地理上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竞赛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

地理竞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我在教学时经常把班级分成8个小组,在学习单词和句型时,预先布置任务。让全班开展小组竞赛。有了任务,学生学习起来就特别认真,主动。为了不落后其他小组,他们互相帮助学习,那情景真是热火朝天哪!规定的时间一到,各小组争先恐后要表演。最后对获胜的小组进行适当的奖励。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地理社团的建立是很有意义的,地理社团活动应该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上,经过教师的适当指导与培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使其形成自身的特点。让他们觉得在每次活动中都很开心,都有收获。这才能让学生乐于参与你社团的活动,才能真正溶入地理的兴趣中去,使之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在社团活动的这方热土上,能绽开更多小小的地理之花。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学科;德育;三生教育

近年来,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与新课程的改革,在中学素质教育中渐渐凸显出了德育的重要性。然而,许多教育学者研究表明,目前中学的德育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德育机制缺乏现实意义与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德育内容局限于一般性的理论概括与经验总结,德育模式过于单一刻板,甚至违背了中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规律。在我国,地理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地理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思想政治品德,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改变传统德育过于抽象、空洞的说教模式,使德育更加贴近生活中情感道德的主体,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本文试图从“三生教育”的内涵、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实施等三方面对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这一问题作粗浅分析。

1.“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由云南省首先提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中心,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与“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深切地体现了中学“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生”的教学理念[1]。

2.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大多数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地理教育作为“三生教育”最好的教学资源与实施途径,通过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2.1 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由于中学地理知识内容的综合性与广泛联系性,使得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生产生活实际,所以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涵盖了丰富的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因素。而“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通过中学地理教育可以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挖掘“三生教育”的广度及内含,使“三生教育”真正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打造中学德育品牌。

2.2 中学地理学科教育是践行“三生教育”理念的主渠道

“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是当今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2]36。随着科学教育技术的发展,研究人类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地理科学的现实需要,也是“三生教育”的主题之一。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应该从资源、环境、人地关系和道德发展等方面入手,正视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理解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懂得“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所共同要求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在中学的各个学科教育当中,地理学科是唯一的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学科,因此,在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2]37。

2.3 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和正确的“三生”价值观念

随着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确立的教学目标层次中,道德情感目标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在“三生教育”的倡导下,今后的中学生必须具备全球意识和正确的“三生”价值观念,如人生观、人地观、环境观和资源观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迎合各种挑战,成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然而,作为21世纪公民的基本素养,在中学阶段主要是依靠地理教育,主要是通过地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来实现的。从“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到“地球村”概念的提出,从学生只认识本土本国的环境特征到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概况,学生可以认知我国国情及世界的发展现状,逐步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和科学的世界观。中学地理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显著区别,对贯彻“三生”价值理念有着特殊重要而不可取代的实践价值。

3.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探索方式

目前,“三生教育”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者应广泛运用地理学科的特性,将“三生教育”纳入道德情感目标的范畴。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从知识、能力、品德、个性品质等方面全面培养和评估学生,创新人才质量的衡量机制。

3.1 中学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作为中学基础学科中的地理教师,不仅要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热爱地理教学的思想品德,还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地理教学能力等基本素养。在此基础上,地理教师要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贯彻“三生教育”的新思想,适应地理思想教育发展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地理思想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上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讲,要把“三生教育”所倡导的“播撒真爱,体验幸福”作为现代教育的终极价值,重视新课标下的“学生观”、“人才观”等教学观念。

3.2 练就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能力,捕捉教材中的“三生教育”知识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要提升学生的“三生”价值理念,还应致力于琢磨地理学科教育与“三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开展知识技能与品德教育。教师要通过课堂实践改变学生思维空间只局限于课本的传统思维模式,把“三生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课标下的地理素材,最大限度的挖掘“三生教育”资源,利用地理科学整体性与区域性,向学生普及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概况。例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通过对这一章节讲授,让学生观看“西南大旱”的视频,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发表自己感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提出设想,进而上升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3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寓“三生教育”于学习环境中

地理课堂教学是在教室内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形式(即我们常说的地理课),该形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于普及教育。特别是地理学科内容丰富,教法多样,且在目前三生教学场所较少的情况下,利用课堂教学形式,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体教育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运用课堂学习环境与时间,使学生集中精力,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形式,设计师生统一和谐的活动。教师的板书、语言、板图、板画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教师的启发诱导,应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三生教育”的德育范畴。如通过学习世界的人种,使学生懂得人种的不同只是外表特征上的差别,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族、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反对种族歧视的观念,学会关心与爱护他人。

通过课外教学形式渗透“三生教育”于现实生活中,这是当前中学德育改革从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建立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学为辅、理论联系实际的德育新体系。地理教学内容中,环境、资源、人类活动等许多知识,生动具体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通过课外教学活动,学生可以直接感知、观察,这是地理课的特色之一。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践中去学习,了解自然奥妙,认识周围环境。课外教学活动对于集体主义教育、关心他人的教育也很有益,使他们在互助的氛围中经受成长与教育。此外,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环境,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各种现象,对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两方面的都会有深切的感受与正确的评价,从而加深了环境意识的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观。

3.4 实施情感教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同属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中人的要素,比其他要素的发展变化更为复杂。在师生关系上,教师要采用“平等”策略,应经常关心、爱护学生,不能在潜意识中形成“优等生”与“差生”的区别,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做到“以情育思”,重视给学生参与的机会,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倡导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寻找共同的话题或兴趣[3];在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尊重他人,使学生健康向上的发展生命,体现自我价值。

4.结语

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在推进德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探索与思考,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实践任务。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在教育实践中把对于“三生教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实践高度,探索其中的规律和特征,以便自觉指导行动。“三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科学研究活动,对于发展地理教育理论,更好的促进德育改革,有效的提高素质教育质量,都是当代中学地理教师所必须重视的。

参考文献

[1]三生教育[BB/OL].[2011-5-20]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一、精心设问,引导探究

无论什么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的兴趣作为动力。课堂的导入部分作为课堂的伊始部分,对学生兴趣的启发非常重要,抓住了这一部分的教学,也就为整个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在教学中,我对课堂导入部分非常重视,在备课时就结合谈话法进行教学内容的引导性提问,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将讲解引导逐渐演变为自主探究,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我在备课时就从互联网上找到一些有关地球运动的视频和图片,在课堂上,讲课之前,我将视频进行播放,并且让学生进行观看。播放完,我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刚才都看到了地球的演变和运动,下面谁来谈一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问题一出,加上视频的铺垫,学生变得很兴奋,纷纷举手示意,“地球版块的形成就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大洋与大洲的划分是不断的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就是地球运动的一部分。”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地理知识都是非常感兴趣的,在课堂导入的辅助下,地理课堂开始活跃起来。通过精心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问题的设计是导入环节的关键。对问题的设计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的内容要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同时要注意对以前的学习内容有联系,达到知识的环环相扣,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理思维。

二、多元交流,碰撞思维

交流是学生进行知识沟通的有效方式。在谈话法的交流中,所谓的多元就是交流的对象比较灵活。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班级间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讨论中汲取他人之长,补充自己之缺,达到思维上的碰撞。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活动,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话题,结合所学知识,综合性地进行话题的讨论与探究。

如在讲解我们临近的国家与地区这部分的内容时,课堂上,我将课本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后,开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主要围绕日本、东南亚、印度以及俄罗斯等国家的地方特色、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方面进行讨论,很多学生在假期时,跟随家长到一些国家游玩过,因此了解的比较多,部分学生比较喜爱读书,对这些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也有一定的了解。“印度是四大古国之一,文化文明源远流长,印度人大部分都信奉佛教。”“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比我们国家还要大,而且俄罗斯人比较注重血统。”学生们侃侃而谈,当有学生进行讲解时,我也会提醒其他学生进行适当的笔记。作为知识的记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这种交流的方式,学生们很容易就掌握了所学知识,交流的过程里,学生们还能够拉近友谊,增长学识,全面地提升自己。

谈话教学虽然是一个比较有规范模式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需要我们进行灵活的话题讨论与探究,方式的创新会给学生带来源源不断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为学生的大脑注入新鲜的思维血液。

三、尝试归纳,建构体系

地理学科知识与一些学科的知识不同,它看起来比较零散,但是内部都是息息相关的,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初中的地理教学里,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能够充分接受和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对地理学习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自主探究,自己建构地理思维体系。对此在教学中,我会在每个部分的学习结束之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建构完整的地理体系。

如在讲解人口这部分的知识时,我在详细对课程进行讲解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的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人口模式、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大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绘制一张城市人口分布图,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来说明人口分布的集中和分散区域。”同学们听到任务后,开始实践起来,实际走访、查阅资料,对本地区的人口分布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活动中,我鼓励学生通过数据来判定分布的密集程度,将测量和调查数据进行准确地记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更加牢固,在实践中,养成了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观念,全面开启了思维互动的模式,让学生知识面更宽。

地理教学方法比较多,其中自主构建的开展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构建的过程也是地理思维逻辑形成、巩固和完善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开展的进度有的放矢,自主构建,达到学思上的结合。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坚持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制度,进行专题理论学习和集体备课、并结合新教材、新理念,在备课中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利用每堂展示课及教学研究课的机遇,不断修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准,鼓励教师撰写有关新课程的研究论文或经验总结、

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注重教学实效。学习专业杂志理论文章,提高教学水平;认真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积极投稿。

我们要抓住每次外出听课、学习的机遇,不断充实、完善自己,逐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将学习体会在组内进行交流。在进行专业进修的同时,广泛涉猎各方面的书籍,博闻强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学、艺术修养,并熟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丰富教学内涵。

按照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要求,认真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提高教研组全体教师团队合作精神。

教法研究、学法指导的目标和措施

1、以课改为核心,以现代课堂教学为根本,有效地推进教学、教研工作,探索积累适合新教材理念的教学方法。加强各教学内容和各课型的典型课例研究,以公开课的形式,开展集体评议研讨活动,提高课堂效果。

2、 各任课教师重点做好班级学生成绩的平衡工作,分层次认真做好差生的辅导工作,防止两极分化,提高整体水平。

3、以集体备课的方式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用校本教研的方法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常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解决,增强自身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理解。

教学常规的实施和管理措施

⑴备课、上课要求及检查措施

1.以集体备课的方式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用校本教研的方法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常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解决,增强自身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理解。

2.加强学习和落实新课程标准;加强对高一与高二新教材、新教法的探讨与案例分析。

3.上课时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和教学情景,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精讲,善导,激趣,引思”,让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独立见解”,形成一种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⑵作业量、测验次数及批改。

根据授课进度和教学内容,注意对练习题的精挑细选,做到“典型、启发” 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一些热点、考点要让学生做熟、做烂;注意全批全改,及时反馈。积极开展作业设计研究,推动作业形式、内容的改良,精心推敲、选取,提高作业效率,使之成为课堂的有效补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在学校和年级组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好月考和统考,平时适当做些单元练习,尤其是选择题的训练。做到有布置,有批改,有反馈。进一步加强爱心教育,做到对学生少批评多鼓励和表扬,以情动人,让学生真正做到自觉学习。

⑶课外辅导和考试

针对班级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性,落实分层教学。做好培优工作,进一步地提高重点班、尖子生的地理成绩,更要落实补差工作,对普通班成绩稳步提高,增加学习地理的信心。注重会考和高考的信息,认真研究新教材,研究考纲和教学大纲,关注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通过多做练习加强应试能力的培养。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高中地理 情境教学

一、地理情境教学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只强调“授之以鱼”,而忽视了“授之以渔”,对学习方法的教学几乎为空白,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传统地理教育还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对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以及个人体验等未予以足够的关注,很少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创新能力的探究法和讨论法;很少激励学生提出问题与质疑;很少创设地理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并且由于地理学习难度较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少学习的自主性,不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操作探究能力较低,学习完全依赖于老师;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新课改的目标则是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和着眼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出发点。

情境教学是针对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所造成的教学弊端提出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教学情境,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的效果,开辟了一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情境教学以其独特的教育特点及功效已经被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之中,被认定为是一种素质教育模式,并且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说情境教学是在目前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中,改善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困境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好方法、好途径。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介入,为地理情境教学提供了新的创设平台。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色、声、图、文以及动感、直观的效果,生动形象、科学准确地传递了大量信息,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情境创设模式,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思考,提高了学习效果,具有其他创设手段所无法比拟、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情境教学模式必将成为高中地理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而地理情境教学突出的特征是:

1 通过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情境创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情境中进行地理学科教育。

2 强调情感体验,注重情感、兴趣、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 突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注重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的培养。

由此可见,地理情境教学研究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情境教学模式成为地理课堂的主要形式是必然的趋势。在当前国内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认识到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并对基于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实践,但由于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经验总结,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偏离了情境教学的初衷,与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从而使很多教师对基于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教学的效果产生了疑惑。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情境教学的可行性

基于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可以增加情境创设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增加了情境创设信息的来源;拓宽了情境创设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创设动态情境,展示实物的发展演变过程;使抽象的情境生动化、形象化、直观化;可以创设互动情境,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进行;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多种情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表明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其记忆程度要远大于听觉。

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整合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信息,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直观的、立体的情境。由于多媒体是直接展示课前制作好的课件,所以情境创设效率高。多媒体的灵活性体现在可以创设游戏情境等多种情境,且情境的信息量大,涉及的领域和信息的来源广泛,复杂程度高,而且可以定格和回放,有利于重点情境信息的展示。而语言描述的直观性和立体性低,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在头脑中构建模型;由于语言描述的直观性和效率较低,导致情境的信息量较少,不能创设过于复杂的情境。但通过语言描述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直观情境等多种情境。实物演示最大的优势就是直观性和立体性,所以主要用来创设直观情境和一些简单的问题情境。

如图1所示,通过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对地球昼夜长短的影响,让学生更直观更快速地掌握地球昼夜变化的过程以及在二分二至时昼夜长短的特点,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配以南北极昼夜变化的俯视图,使学生全面彻底地学习这一知识点。

三、高中地理课程多媒体技术情境教学的学生主体性

在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时,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即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群体以及个体因素,做到面向学生创设情境。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要选取那些学生感兴趣,适于教授对象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素材。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另外,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思考、参与、讨论和师生互动,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自己与教师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情感因素,使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探讨

地理情境教学的根本目的无外乎就是针对学生的心理情境和思维情境产生触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地理教学情境设计决定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地理教学情境在教学中的使用及要达到的教学要求,设计的每个单元都要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服务,使学生在完成本阶段学习后,在知识和能力上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它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是情境设计的出发点,教学目标要以教材为依据,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确定。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7篇

课堂教学低效主要受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1.1教学方式影响课堂教学低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部分老师清楚地认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口号,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输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等要求和目标,但是受传统初中地理应试教育和本位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将自己是课堂的主角,学生仅是接受知识的工具等观念摒弃。例如:在“全球气候带划分”知识学习过程中,课堂讲师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当有学生问:为何如此划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老师就用这是某著名地理学家经验总结而来的予以解释,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受,并牢记于心以备应试之用,在本应紧张的课堂教学秩序中,学生的思考慢慢转化为记住老师的话语。

1.2老师教学目标的影响学习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模板,学生是老师的模仿者,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关乎课程进度,还与学生学习效率息息相关。现今中国教育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需要教学结果,学生需要学习成绩,老师在无形的压力下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只看重地理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慢慢使初中地理教育变得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在课堂教育提问这一环节,很多老师发起的提问大多是教材原文中可以找寻的知识,学生每当遇到提问环节首先做的不是思考,而是翻找教科书,同时提问过程中由于学生直接将教材上的语句论述出来,不掺和任何个人思考,老师听到答案的时候为了赶课程进度,经常会中途阻止学生继续回答问题。

1.3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花朵,当今社会条件下的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课堂上只要专心听老师讲解,牢记老师的授课内容,对自己的疑问、观点等一带而过。部分老师在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后,尝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开始讲课之前,为学生提供时间浏览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然而效果并没有老师想象的好,在自主学习的时间里,学生把这段时间作为课堂休息时间,有发呆看小说的,也有与邻桌窃窃私语的,真正看老师要求的内容的同学相对较少。除此之外新课改要求中的合作学习在现今教育过程中无法完全体现,课堂上,当老师要求分组讨论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对老师所给的问题毫无兴趣,无法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为此出现部分同学组聊天,部分同学围绕并非重点问题的“重点”展开讨论和争执,慢慢出现极端化,对地理这门科目相对喜爱,平时对相关知识进行积累的学生经常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展开激烈讨论,而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对地理相关知识有所忽视的同学则把合作学习时间当成课堂休息时间,默默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

2.针对上述原因提出解决措施

2.1针对教育方式的解决措施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为了提供高质量教学,应摒弃传统教育中自己是“主宰者”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学习观念,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培养。备课的时候,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如经典教学视频、教学文档并结合自身经验,借助多媒体等工具将知识点以更好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以此从主观和客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目标解决措施中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短期内无法根除,因此老师应该换个角度思考,在应试教育条件下,为了让自己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拿到优异的成绩,老师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课程导入点上,短时间内有效使学生接受知识。除此之外,在课堂提问环节,老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知识点掌握程度及教学进度的基础上设置,使学生不仅可以在回答问题之前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后重拾自信,而且可以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如讲解“局部气候”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讲解途中设置类似“中国气候类型分布与局部气候类型的相关性”等问题,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而且可以加强新知识点记忆。

2.3学生学习能力在课堂及课后学习过程中,如有疑问或者有不同观点和看法应主动提出,并与同学一起讨论之后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者直接与老师探讨。在课堂自主学习环节中,用心学习老师布置的任务,并勾画出不理解的知识点,在老师讲解过程中寻找答案,若不能在讲解中获取自己所需答案,可直接向老师提出问题,不仅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自信心。除此之外,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自信,积极提出观点与同学讨论,同时,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做出指导,必要的时候延长讨论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下,老师可以随机提出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自主选题。如讲解“南北方差异”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类似问题:思考并讨论南北方有何实质上的差异?如果生活在南方会怎么样?生活在北方感觉又会如何?等等。团队合作学习的核心在于主题、任务分配和时机,团队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探讨学习的能力。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授课;习题训练;策略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存在这样一种状况:教师在课上讲授的知识学生一听就懂,但是在做题时却感到很吃力,考试的分数很难提升上去,使学生与教师都倍感困惑。这就是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体现,但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很复杂,学生要找到符合自身学习的方法,使学习更轻松。

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新授课习题训练不到位,在旁听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过于注重课堂的互动性与完整性,使得课堂缺乏实质内容;有的教师时间安排不合理,交流的时间过多,导致学生没有做习题时间;有些教师思想古板,不会新技术,完全靠嘴来讲授抽象的地理知识,不会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有的教师设置的习题没有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与课堂联系不紧密等。

二、高中地理新授课习题训练策略研究

1.精心选择习题,力求新颖巧妙

学生新学到的知识必须通过适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但是教师应该认识到,练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的基础上的。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力求新颖,取材恰当,难度适中,与学生所学知识联系紧密,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捕捉信息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能力。从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地理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

例如:图1所示为我国的一条航线(虚线部分),船只经过P点时,太阳恰好露出海平面,这时收音机内正在报时:八点整。根据这些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此时北京的气候特征是 ?(2)船只运行是顺流还是逆流?是顺风还是逆风?(3)此航线中主要运输哪种货物?(4)图中M河径流特点与下列哪条河相同?(①泰晤士河;②珠江;③亚马逊河;④塔里木河)。

这些问题从船上的人员在八点看到日出为起点,延伸出了一系列地理知识,例如大气环流、中国的气候、海洋环流、我国的贸易情况、河流知识等,可见这道题的综合性非常强,问题设置层次分明,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力。

2.注重思维训练,启迪学生智慧

(1)寻找根据,广开思路

笔者在研究中听过一节课,该教师用“示范+实践”的策略进行教学,教师先出示习题,分析习题,总结延伸,之后让学生实践,而由于缺乏师生互动,学生不知从何下手。这是因为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清楚学生的真实需求,所讲的内容也较为宽泛,没有针对性。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如何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虽然讲了很多,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该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做出如下调整:教师先出示题目,让学生尝试性解答,从而发现学生的某些问题,对其加以纠正,针对代表性的问题,师生互相探讨,达成共识。在这期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一层层抽丝剥茧,发现关键信息,打开思路,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发散思维。使学生对教师没有那么大的依赖性,能够独自解决问题。

例如:图2中,小明身高1.2米,正午时分在河的对岸观察高塔的影子,他经过观察发现,在12月22日影子是最长的,影子能达到他立的地方。

从这道题可以看出,该题是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学生应读透材料,抓住关键信息,“1.2米”“12.22”“正午”“立的地方”等,图中的角度(45度)以及河流方向也是提示,将这些知识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可以根据这一个题干设置出不同的问题,例如:①小明在地球上的哪个带?②河流的方向;③河的两岸哪一岸侵蚀严重?④如果已知河宽50米,那么塔高多少?上述几道题出题的形式也很灵活,既可以设成填空题、问答题亦或是选择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暴露出一些问题,之后教师应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举一反三,保证下次不再犯错。

(2)多向思维培养

在教学中,从教材出发,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公式、结论等为正向思维,而将结论与条件倒置就是逆向思维,教师应采取正向―逆向―求异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创新性,使学生懂得总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3)换位思考,反思错题

如图3为2009年高考文综试题:根据图3分析C市发展最大工业部门的有利条件。考生能够从图中判断出“最大的工业部门”就是航空航天工业,因此就会从机场、卫星基地等角度去论述“有利条件”。但结果是错误的,因为他们不清楚航空航天、机场、卫星基地的区别。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机场建设与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因素,学生记忆深刻,看到这道题就自然而然想到了该知识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区分模糊的地理概念,教会学生如何从题目、图例、图片中收集信息。教师应注意换位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能够抓住真正出错的原因,提高课堂质量。

3.做出精彩讲评

每一次习题训练结束后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讲评,这是高中课堂上必要的环节,能够弥补学生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1)转变讲评观点。讲评能够增强师生间的交流,因此教师应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反思总结。(2)评前充分准备。教师应提前研究习题试卷,将学生犯的错误按类型归类,统计出错率,挑出典型的反面教材。可参考如下流程:认真析卷―仔细阅卷―做好统计―摸清生情―制定方案。(3)激发奇思妙想。教师要发掘出知识结构中的点,由点及面将与之相关的内容串联起来,使学生发现每道题目后面都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4)碰撞解题技巧。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知识储备不足,有的是审题出现偏差,有的解题方法错误,也有的作答、用语不规范等。教师要抽取具有代表性的答对的与出错的各一份;教会学生如何审题,从题目中提取信息,找到解答方向与切入点,让学生用规范化语言作答,使表述有条理、严密而流畅。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例如:①少与多的技巧:用语简洁,问什么答什么,如果把握不准,怕有遗漏,则可以适当多答;②具体与模糊的技巧:所答内容应尽量详细,如果把握不准可以合理地模糊,以妨露出破绽等。(5)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教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让解答完美的学生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出现错误的学生说出自己当时的想法等,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宽,从而更透彻地掌握了知识。

4.引领巧妙总结,促进知识内化

习题训练能够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现知识薄弱点,为接下来的学习指明方向,但是习题训练在精而不在多。教师通过选取经典的、有代表性的习题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多练习、思考、找出解题规律,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总结、领会、内化上,“吃透”一份习题,比盲目地做十份习题价值要高得多。例如:区域地理的内容很散,学生很难掌握吸收,可以使学生掌握“定位―定性―定向”的方法,从而认识所有区域的地理特征;自然地理内容普遍较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找到事物发生的规律;人文地理内容繁杂,可以从“地性”出发,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就可以探索出可持续发展路径。另外,对于地理学习来说,图表是必不可少的,图文并茂往往比纯文字有助于学生理解与吸收。

教师应遵循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注重每一次习题训练,促进学生的成长,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不断交织碰撞,最终达到学习目的,这是高中教育的目标,也是广大教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杨宗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