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毕业演出总结

毕业演出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毕业演出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毕业演出总结范文第1篇

音乐表演专业隶属于现在的音乐与舞蹈学院,作为曾经艺术系四个专业中唯一的音乐舞蹈类专业,在之前的发展都是较为缓慢和不健全的。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音乐表演专业如今已经成为了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为百色学院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主要是从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毕业音乐会、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和教师音乐会、学生专业比赛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的。

一、课程设置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本专业岗位的社会市场需求,以实践式课堂与舞台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从2015级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在课程设置方面减少部分不适应发展的理论课程,调整部分实践课,新开设部分实践课,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调研反馈结果以及岗位能力的要求,对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以下调整:

精简课程,删掉或者整合部分理论课,减少学时学分。如删复调课,整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和歌曲写作课为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课,将舞蹈方向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课整合成乐理视唱课等。

优化课程,增加特色课程,总体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将原有的舞台表演艺术课升级,并更名为作品排演课。夯实理论基础,增加少量课程,如声乐作品赏析、器乐作品赏析、音乐论文写作等。

技能性课程比重增大,实践性学分比重明显增加。

通过开设的课程或者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如民族特色课程有原生态艺术表演,作品排演,壮、苗族舞蹈,瑶、彝族舞蹈等,红色课程有红色歌谣赏析等。

通过毕业演出检验学习成果,演出内容部分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和革命性的特色。

二、完善基地建设

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院转型发展,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舞台表演和演唱能力,熟悉舞台表演的流程,了解舞台设备的使用等,2014年百色学院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原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分别从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提升合作水平。其中,合作办学作为继续深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业务骨干为客座教授或者实践指导老师,对比赛、演出等进行指导,共同参与音乐表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共同育人作为选拔一定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实践经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新的教学改革,逐步丰富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水平,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合作就业作为录用我院优秀本科毕业生,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可以举办专场音乐会、舞蹈专场、特色文艺演出等,还可以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演出、作品创作,同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服务地方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通过近年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合作以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音乐与舞蹈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宽广,艺术审美和舞台演出层次得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较以往有较大提升。由于学习歌舞团的不少原创节目或经歌舞团教师指导过的参赛节目,在各类比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们的舞台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总结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必须继续保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思想和指导原则,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和资源共享,继续加强双方人员往来和沟通,建立形成一套更加牢固顺畅的合作机制,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优秀的民族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三、改变毕业论文的形式

将毕业论文以论文答辩和写作的模式,改成论文写作和音乐会并存。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其专业特殊性和特殊要求,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业务学习,在经过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音乐表演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形式为主,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的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或撰写毕业论文(理论研究)的形式进行。

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完成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思想性、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注意突出红色、民族和边疆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的要求。围绕选定曲目(剧目)、指导、中期检查、评分、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教师要了解与检查筹备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实施情况,组织质量检查活动,做好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总结等。并要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

根据专业主修学生第五、第六学期专业课的平均成绩划线,后15%的学生不具备开音乐会(舞蹈专场)的资格,只能以论文撰写(理论研究)的方式作为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自主原则

学生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要综合运用所掌握基本知识和表演技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策划、组织、统筹、排演一场具有专业性质的毕业音乐会(或舞蹈专场)。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必要指导,但主要以学生为主。

四、建立教学观摩音乐会制度和教师音乐会制度

在各项改革的内容中,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是属于从教师的层面自己进行改革,提倡教师每年举办一次教师教学观摩会,形成长效机制,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风、学风,形成学术氛围浓郁的良好教学环境。观摩音乐主要是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自己近段教学集中的展示和检验,是能较客观的体现出教和学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规范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音乐会的曲目要求、演唱水平、海报节目单制作、服装装扮等各个方面,教师要严格把关,精心设计。

(二)实行奖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举办教学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等形式的音乐会。对于超过每年举办一次的教师,每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音樂会后总结

音乐会后教研室对音乐会中间出现的问题和值得大家学习的方面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在改进中提高音乐会的水平。

通过改革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师和学生都收获了知识,也发现了问题,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五、设置专业比赛项目

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目前的能够参加的唯一声乐或者舞蹈比赛项目就只有学校一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歌手比赛或者舞蹈比赛。但这两个比赛形式都是在全院的范围内进行的业余比赛,就是说对于学习歌唱和舞蹈专业的同学要同其他学院的业余选手进行比赛,这样跟其他学院的同学就没有可比性。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二级学院在院内举办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项目。

具体比赛规则如下:

(一)每年举办一届声乐类和舞蹈类专业比赛

争取由学院团委举办,提高比赛规格,扩大比赛影响,将比赛与红色合唱团一起打造成学院的精品项目、特色项目,为百色学院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添砖加瓦。

(二)由各教研室制定科学严谨的比赛规则

声乐和舞蹈教研室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讨论之后决定改变以往比赛不够严谨和规范的行为,制定出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比赛规则。

(三)实行奖励性政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毕业演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声乐演唱;上场慌;心理学

在声乐演唱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初登舞台的演唱者在演唱时,往往紧张的不能自制,感到心跳加剧、身体僵硬、手足发抖、动作呆板,从而导致演唱时气息上浮、走音忘词等不良现象;还有,平时练声及演唱都挺正常,但是每到考试、比赛或参加音乐会等场合,情绪就会高度紧张,以至于肌肉或声带控制能力减弱,甚至头脑突然出现空白、忘词忘谱。这些就是所谓的“上场慌”现象。实践证明,心理状态的不稳定,会造成生理现象上的肌肉松垮,发声器官活动迟缓,横膈膜与腹肌反应不够迅速等问题。若是在这种状态下仍然继续练声,非但不会有好的效果,反而会使自己的发声器官受到损害。因此,以心理科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全面透彻地分析“上场慌”现象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应对的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上场慌”现象的心理学归因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选手受了现场紧张气氛的影响,会引起心理不安;从行为心理学分析,这可能是受到了过去失败的经验干扰;而社会心理学观点则可能认为这是由于各方面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心理压力增加所致……影响歌唱心理的因素有很多种,不同的心理学派持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造成“上场慌”的心理因素大致分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

(一)客观因素

1 演出现场和环境对演唱者的影响。

(1)对观众及其行为的感受。假如观众群体是乐意取悦的对象,演唱者就具有较强的演唱欲望。如果观众群体的特征、行为感染了演唱者,则演出的成功和圆满是顺理成章之事。例如在我们系“毕业歌”汇报演出中,面对着自己的老师以及与自己同样即将毕业的同学们演出,大家对于艺术的崇敬,对于这场演出的关注,以及高涨的情绪,使我们全体演职员忘记了低温和彩排的辛苦,在舞台上为我们系全体师生献上一出完美的晚会。(2)演出场地:场景不同,演唱者的心理状况也会随之改变。各种演出、比赛会因当地客观条件而决定,比如说:露天或音乐厅;熟悉的城市和陌生的他乡;现场布景,包括音响、灯光等,对演唱者的心理学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演唱者在重大演出前一般需要熟悉场、过台、实地彩排。

2 演唱者与伴奏或者乐队的配合,与伴舞的配合,与场景(包括灯光、音响等)的配合是否默契和谐,同样会对演唱者的心理产生影响,并将影响到演出效果。

3 演唱者的身体状态。演唱者的身体状态和差异也是影响歌唱心理的重要因素。因为身体和生理状态必然性想到演唱者的心理状态。

(二)主观因素

1 性格影响心理

一般来说,外向人活泼开朗,对于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一般不会怯场。而相反的,内向型性格的人重视主观世界,比较拘谨和害羞,非常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在演唱时紧张度较高,很容易发挥失常。

2 意识影响心理

在歌唱表演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控制和“潜意识”控制。演唱中的潜意识应通过有意识的训练,从熟练到自然,然后而变成潜意识控制的反映,即下意识的动作。这就说明大部分声乐学习者平时实践机会少、自信心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

二、“上场慌”现象的应对策略

(一)苦练基本功,演唱前夕做好充分准备

1 苦练基本功

我们在平时练声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从呼吸练习开始,再由单音――音节――音程转换――跳音,这样过渡练习。另外要对整个作品的高低与强弱,节奏的急转与舒缓,情感的激烈与委婉都要烂熟于心,还要与自己的钢琴伴奏多配合以达到人琴合一的效果。多在人多的场合表现自己的才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自己演唱过程录下来,从中发现自己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也可以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培养歌唱欲望来克服紧张。

2 做好充分准备

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以积极、正确的准备状态,激发歌唱的欲望。首先,从培养对歌唱的兴趣和爱好着手。只有真正热爱声乐演唱,才能在声乐练习时采用“着了魔”的方式进行训练,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不仅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激发自己的歌唱欲望。

3 多练演唱的作品

当演唱者演唱一首非常生疏的歌曲或是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作品,一定产生一种紧张心理,歌唱欲望也不可能随之产生。此外,演唱者还必须熟悉自己的身体部位和表演动作,在精神紧张时会出现什么情况,一旦熟悉这种情况就能够找出方法来克服它。

(二)建立必胜的信心

缺乏信心,就会感到嗓子不适,总觉得有分泌物、咳痰或喉咙发干等;由于演唱动机引起的心理不平衡反应;与演唱无关的杂念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唱前不安和痉挛、感冒、情绪烦燥、心神不定等。我们在演唱之前,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正常发挥,不知道自己能否自如地演唱,不知道能否把高音唱得圆润悦耳,全然无知,就不会有成功的信心。信心和技巧对于演唱同等重要,信心越大,心理就越放松,演唱水平就越高。

(三)上场演唱时高度集中注意力

人们会因为其他歌者的专业水平、听众的评价、担心自己的失误而分散注意力,那么为了避免这样的状况发生,就一定要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到作品要表达的内容中去,与伴奏良好的融合在一起。一旦出现了错误,不要慌张,也不用考虑自己的失误所造成的结果,而应立即转移视线,投入到所演唱作品或者下一首作品中。另外,演出前尽量避免会友、交谈、兴奋等,要牢记自己的目标,把注意力和意志集中到演唱的过程中去。可以做些扩胸运动、伸展运动,到舞台上走一走、站一站、练一练,再到台下观众席去走一走。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他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演唱的问题,一旦他登上舞台,他应该努力把自己所想象的音乐形象如实的再现出来。

(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无论是练声还是上课,考试,还是演出,结束之后都应该认真总结,以书面形式的写出来,不仅要知道自己哪里进步,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才能有计划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毕业演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团;产学研

随着各大高校扩招,高中生升入大学的几率越来越高,高校毕业生的生源质量和毕业生的质量越来越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的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各高校为了招生也是各尽所能。为了应对招生和就业两个重要的工作,很多高校都设立了艺术团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增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有自发的组织到规范化的管理,甚至把艺术团建设成为学院的品牌和特色,成为当今一大趋势。

1 高职院校艺术团的职能归属与功能拓展

为了更好的促进艺术团的建设与发展,很多高职院校把艺术团放在团委下面来管理,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团归属于院党委直接领导,是一个独立的部门,由院团委协助组织活动,各系辅导员为组成委员。艺术团有哪些职能呢?

1.1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学生社团活动历来是高校学生活动组织形式,是高校里面的学生传统,大多以自发组织形式,艺术团实际上是从社团活动中发展脱离出来的。成员以大学生为主,是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的兴趣活动,可以来学习唱歌、跳舞、演讲、朗诵、绘画、表演等,在没有专业艺术系的院校来讲,艺术团是学生兴趣的有效补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

1.2 节假日演出活动

学院都会根据节假日或者学院的周年庆典来安排大型的演出和庆祝活动,这个时候如果让每个系部临时出节目就很单薄和仓促了。艺术团就很好地完成了这个职能,因为是各系的艺术爱好者组成,平常的演出排练,主题排练,都可以为学院的庆典活动做准备。

1.3 学院品牌宣传窗口

在省教育厅的组织下,全省各个高校之间都会有交流访问活动,展示本校的学生精神面貌和校园文化色彩,展示一个有活力的大学形象,艺术团作为一个重要的窗口,可以很好的展示这一效果。另外,参加艺术团的学生得到了很多的锻炼,对学院的印象和留恋多了很多。也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1.4 招生宣传窗口

广东省各大高职院校的招生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更好的宣传学院的形象?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基层中学,进行主题性的演出活动,参与到当地学校的周年庆典活动,可以很好的宣传学院的形象,以扩大招生的生源。

2 艺术团的组织形式管理

艺术团是学院一个特殊的重要的部门,组成成员有几十到几百名学生,学生来自于各个系部,如何把这么多的学生活动组织、管理得井井有条,是一个很繁重的工作。

2.1 团员来源与组成。

新生报到之后,艺术团就开始了招生工作,成员组成为各系的有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加入艺术团以后,每周固定的时间段,大多是下午下课以后和晚上。在学院固定的排练场所进行节目排练。有指导老师和导演负责节目策划和培训。学生一进团就要按照规定干满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期满退团,以此循环。

2.2 艺术团日常管理

艺术团的排练场地、办公、仓库的服装和乐器管理都要很规范,平常的演出排练,通知,组织和管理都要做到责任到人,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流程。而学生是流动的,铁打的团队,流动的学生,所以,技术和管理的传承非常重要,从学生里面选拔优秀的学员担任管理岗位的负责人,建立选拔、成长、培训,工作、换岗等流水作业,不要出现,“因学生兴,因学生亡”的不良循环。为了做好学生自我的管理,分担管理任务,吸引优秀学员参与,艺术团的定期工作总结和网站宣传必不可少。另外,艺术类的学生充满了个性,人多嘴杂,言论不一,要经常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工作。如何扬长避短,凝聚成一个集体,一个团队,有很多具体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解决。

3 艺术团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式

3.1 与学业冲突,增加选修课分数。

虽然艺术团的排练组织工作是固定的,但随着学业的进行和学生个人的因素,会有很多冲突在所难免。一开始是热情高涨,兴趣决定行为,到后来学业紧张,考证复习,或者排练疲劳等因素,渐渐怨言多了,态度不够积极了。这种情况就要分别对待,小心处理。建立心理辅导、沟通机制和严格请假制度,建立选修分的制度,对学生的排练活动通过节目表演,舞台演出等实践活动,给以选修学分的认定,总结、表扬和批评。学习排练按照选修课程学分计算,表现突出有奖励机制和评优活动以保护和促进学员的积极性。

3.2 优秀学员的管理

在艺术团进行展演的过程中,随着学生的进步,总会有非常好的人才冒出来,适合在演艺界或者管理岗位发展。这些学员有表现力和创造力,甚至管理能力,需要学院给以更好的发展平台。留校不是唯一的解决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产学研基地,为优秀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就成为非常好的一条路子。

4 产学研发展之路

当今,为了促进高职教育发展,各高职院校都在走产学研发展之路。产学研,就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即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培养更具实践技能的学生。是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

4.1 深入校企合作、开展对外服务

艺术团是一个学院的品牌,是一个很好的产品,他包括了很多的社会服务项目,比如艺术设计,歌舞演出。可以两方面的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增加造血功能,解决艺术团运营的成本。创造社会效益,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增加学生的对外出口,促进就业率。

4.2 产学研方式解决学生实践问题

学生三年级的时候,大多进行实习工作,以前都是学生不得不去自己所学专业的岗位实习就业,如何把优秀的有特质的学生留在艺术表演和艺术设计领域去发展,为兴趣创造一个平台,寻找一些合适的演出机会和演出团体,寻找有需求的注重文化建设的企业和校企合作单位,就可以多一些机会把优秀的学生送出去,促进就业率。

4.3 成立模拟公司,开展社会服务项目

为了做好对外服务,宣传学院品牌,展示社会形象,注册成立歌舞团和设计公司,整合、转化艺术团的学生资源。思路如下: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以参与艺术团学习排练活动,平常参加学院的演出活动,以其表现给其相应的奖励和选修课学分的方式,对其艺术团的活动给以认定和总结,到三年级的时候,成立产学研基地后,艺术团的学生和演出公司双向选择。学员可以参与演出公司提供的实习岗位,优秀的学员与公司签约成为实习演员和设计师,参与公司的对外演出项目和设计项目,根据演出项目取得收入。实习期结束,毕业后可根据情况继续留在公司作为专业的演员和设计师,也可以入行到别的演出团体和公司。这样就把优秀的有潜力的学员留住,并提供成长空间。

5 结语

广东要建设文化大省,这个趋势和热潮正在兴起,乘势而上,把高职院校艺术团建设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产学研基地,势在必行。艺术团的发展在学院领导重视下,通过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和加强管理,与学业的良好循环,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的开拓发展,为学院建设发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孙立军.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与管理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1).

毕业演出总结范文第4篇

以美的形式弘扬中华美德

罗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京剧专业5年级学生

马派艺术经典之作《苏武牧羊》被列入了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演出节目单中,罗兰出演苏武一角。

罗兰说,首先特别感谢学校,为我们创造了演出机会,使我们在中华美德故事汇这个活动中得到历练,在舞台上学习、提高,我们这行真的离不开舞台实践!除了学校我特别感激我的老师高彤,是老师的教授与引领才使得我不光学会剧目,还一点点地向人物靠拢,能得到观众的掌声与认可。说来也惭愧,我学戏很笨、很慢,也不是特别用功,但老师在我身上付出的很多。我觉得中华美德有很多,我除了在苏武身上学习到了,也在我老师身上学习到了。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启发式”“仁、礼”,我觉得这些都是美德。老师为人正直、善良、热心、无私,对学生一视同仁,全身心的付出、奉献,教导我们尊敬师长、知道感恩等等。每次参加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演出,我对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及其内涵都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罗兰在爷爷的影响下喜欢上了老生这个行当,更对马连良先生的苏武形象心仪不止。马派艺术飘逸洒脱、婉约圆润,唱腔旋律流畅,寓巧于圆;念白抑扬有致,富有生活气息;做工潇洒、传神,善于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性格气质。罗兰在喜欢马派的同时,也感悟出当中的博大精深。《苏武牧羊》一剧,更是将马派艺术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罗兰很幸运,入学不久就跟杨汝震老师学了这出戏。后来,《中华美德故事汇》将这出戏列入了主要剧目单里。学戏的过程,既是在学艺,更是在接受中华美德的洗礼。为了很好把握苏武这个人物,罗兰看了有关书籍;文化课上教苏武传,她更是用心听老师的讲解。2013年下半年,《中华美德故事汇》活动正式启动,《苏武牧羊》一剧随之下基层进学校。一年后,演苏武的学生适逢嗓子倒仓,苏武一角便由罗兰接替。

越接触这个角色,她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就越深。苏武爱国,大义凛然,满是民族正义,宁死不屈。望乡台上的一段唱,一段反二黄的很多潜台词,都投入了很多感情。苏武讲爱情、亲情,夫妻二人于患难之中相互扶持。马派讲究圆,马先生讲究美,这个风格,贯彻了整出戏。

中华美德,内涵深厚,形式也是美的。每次在台上听着阵阵热烈的掌声,罗兰都会因为自己扮演苏武这个角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以美的心灵传承中华美德

田华鑫,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大二学生

田华鑫,学习流行音乐。开始,他在《中华美德故事汇》的节目、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里跑龙套,在台上推道具。接触这个剧的次数多了,田华鑫慢慢对这个剧产生了感情。

《一个真实的故事》的故事是这样的:

徐秀娟出生于东北,大学刚刚毕业就来到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饲养丹顶鹤。小王是徐秀娟的同事,经常抱怨这种工作单调乏味,要回城里工作。最后为了救丹顶鹤秀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徐秀娟的事迹,激发出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热情!

小王最后决定不当逃兵,留下来继续饲养照顾这些丹顶鹤。

第一遍彩排下来,田华鑫感触很深。他太喜欢这部音乐剧了,接触之后,他开始认真学习台词,一句一句记录下来,再一遍遍地练。系主任非常喜欢好学的田华鑫,鼓励他登台表演。田华鑫满心欢喜,趁假期,努力学习这个剧,钻研人物性格。终于,在第一任“小王”毕业后,田华鑫迎来了扮演“小王”的机会,首次演出就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田华鑫的戏份虽然不多,却是用心去演,演着演着,便投入剧中,把自己感动了。

人的心灵中都有美好的一面,而美好的心灵都是相通的。

田华鑫这样谈自己的感触:“接触到这个剧之后,我感觉到,中华美德源远流长,需要我们一点一点的去传承,去传递。每当我们演出结束,听到台下的观众响起热烈的掌声,或者看到被感动到流泪的观众,我就觉得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也值得!”

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是:这个田华鑫,越来越像“小王”了!

胡雅淞,戏剧影视系大二学生

胡雅淞饰演的角色是话剧《汉子》里的男主角金汉,这是个真实的人物,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位演员,2014年4月14日,他与女友在去剧院的路上遇见了有人抢劫,金汉见义勇为,被劫匪刺伤,后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刚刚接到这个剧本的时候,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对人物没有深入的了解,理解起来就有不少难度。胡雅淞说:我没有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劫匪,但是我想,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会首先保护好自己,然后再去保护别人。

经过几轮的演出,胡雅淞在网上跟与金汉有关系的人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对这个人物以及这种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对记者说,要演好金汉,首先就要像他那样有担当有责任心;要把戏演好,首先要把人做好。见义勇为,那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汉子》这个话剧的时间不长, 20分钟,但是内容精彩,剧本写得很好,反映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不停留在肤浅的说教上,是一部很生活化的现代戏,每次演出都有很好的反响,中小学生都能引起共鸣。

以美好心态展示中华美德

李洋,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老师,演艺中心艺术团演出业务管理

李洋感想:

由我们学院原创的《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短剧走进了学校,走进了社区。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以及社会群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美德故事,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我来主演的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巡演近八十场;作为主持人主持一百多场;还作为组织者,协助学院演艺中心组织了覆盖北京市16个区县的美德巡演。

我在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中扮演的是女主角徐秀娟。由于排练时间不到一个星期,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又是满心的激动,又有压力的存在。在创排的过程当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剧情,真的把自己就当作了徐秀娟。在我的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既然选择就要做好,不要让自己后悔,“执着”“善良”一直伴随着我成长。恰巧徐秀娟也是这样,于是性格的相契相合可以进一步让我来很好地塑造徐秀娟这一人物形象。看到观众朋友们被故事情节所感动,用手轻轻地擦拭泪水时,我感到了我的价值与能量的存在。当听到观众的阵阵掌声时,我发自内心地觉得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继续投入人物角色,给观众呈现更真实的徐秀娟。我觉得,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当中,徐秀娟一直都在影响着我激励着我,使我在现实生活当中对于自己的工作更加认真负责。

《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一辑到第二辑共计18个舞台系列短剧,中华美德能够以舞台剧的形式直观地呈现给观众朋友,不仅仅是艺术的盛宴、视觉的享受,它更是精神的丰盈。作为“中华美德故事”系列演出的主持人,这些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早已深深地映在了我的脑海中。每当站在舞台上主持“中华美德”演出,我都会有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就像是一个“知心大姐姐”一样,把这些小故事植入小观众们的心中,并期待着他们去传承去发扬光大。

张思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演艺中心业务部老师

作为中央戏剧学院第一届京剧专业的毕业生,张思辰参加《中华美德故事汇》这个活动时间不长,是从去年6月份进来的,到现在正好一年,目前为止参与20多场演出,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给她感触最深的是学校动员了最大的力量,互相协作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虽然参与的时间不长,但张思辰积极总结该项活动的意义,并认识在参与的同时使自身得到的升华。她认为,《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故事的创排演出至今多达百场,意义就在于能够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以艺术的形式表演表现给各个区县的中小学生们,在吸引他们观看的同时,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美德。带着这样一种责任和使命,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巡演工作中。演出前期要做许多准备工作,首先与各区县文明办协商巡演时间及演出地点。接着,再联系文明办指定的学校,确定最终的演出时间并前往查看演出场地,考察演出时所需的灯光、音响、舞台、化妆间等硬件条件,最后根据演出场地实际情况安排前往演出的节目。制定好演出工作计划后,通知相关老师及学生,为了保证学生在参加演出期间无旷课情况,还要安排学生的考勤。根据参演师生人数,安排演出车辆及师生就餐问题。

在这个集体中,大家不分彼此,只要是演出需要,样样工作都主动去做。李洋是主持人,还要上台演出,在她上台演出的时候,张思辰就代替她做主持,从幕后又走到了台前,完成整个演出。有时候到了演出场地,除了安排学生吃饭、老师们装台,她自己也要缩短吃饭时间来化妆、候场。演出结束后回想一天的工作,虽然穿梭在台上台下,很疲劳,但却累并快乐着。跟其他老师相比,她自认还是个新手,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要时时保持谦虚的态度,完成好接下来的演出任务。

一场演出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每个部门的团结协作。不论是炎炎夏日酷暑难耐或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大家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全力配合演出,尽职尽责。在张思辰看来,团结协作,克服困难,这本身就是中华美德的体现。带着这种精神我们将美德正能量带到各个学校,带到学生们的身边。

传承的过程更是提升自己的过程

廖维,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老师,演艺中心业务部主任

中华美德在刘侗院长的安排下有序地进行,廖维作为主要的执行人,牵头做这件事。2013年底到2014年初,创排出第一期《中华美德故事汇》并基本修改定型。得到了首都精神文明办和北京市文化局的肯定,并决定以北戏少儿戏剧场为基地,在全北京推广、巡演这个节目,进社区,下基层,到学校。2014年巡演了24场,2015年巡演20场,2016年要巡演20场,上半年完成了13场。2014年覆盖了16个区县,2015年覆盖了10个远郊区,城区是以少儿戏剧场为主演区。演出产生了影响,各区也希望能够迎来《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演出。

廖维介绍道,远郊区,比如延庆、平谷等地方的孩子没有见过舞台演出形式,他们对于艺术样式近距离接触的反应较大。而孩子能够进行很好的互动,朝师附小的孩子能从艺术层面跟演出有一种交流。在海淀寄读学校巡演时,学生反响特别强烈。演出后我们要去采访,得到反馈意见。孩子们特别开心地说,很喜欢我们的节目,希望我们能经常到他们这里来进行演出。其他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正式的舞台,灯光效果比较差,我们也要保证演出质量。在怀柔的一所学校,演出是在食堂进行的,最后的孩子看不到,就站到高处看演出。我们的学生感觉到每演一场体会就更深一层。演《一个真实的故事》,相继两位男主角都是越演越像故事里的角色,他们都竭尽全力尽可能去帮助大家。大家都认为,两位演员在戏里戏外,都是“小王”。

廖维总结说,我们的节目,是用传统的艺术来演绎传统美德,首都文明办的领导说,它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亮丽品牌。各区县文明办也大力支持我们的工作,跟区县教委联系演出事宜,所以,我们的活动能有这样的良好效果,跟市、区领导,跟各学校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张萍萍,朝师附小德育老师

张萍萍:

首先要感谢北戏带来的这台中华美德故事汇,她给了我们德育工作者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即中华美德教育可以是多姿多彩的、美轮美奂的,广大师生更是喜闻乐见,并能与之产生强烈的互动。

为了将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教育效果最大化,演出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学校共有1200多名学生,而由于条件限制主会场只能容纳400人。为了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好的观看演出的环境,我们租赁高清设备,设立分会场,直播整个演出。演出结束后,学生的反响强烈。孩子们认为北戏师生的表演非常精彩,大家在观看演出的同时,很好领会了中华美德的深刻内涵。

在观看演出前,我们有一个相应的教育。我们学校倡导的是“悦文化”,让孩子们有一个观看礼仪,如何文明待人,如何在观看演出的时候有一个良好表现,观看结束后如何很好表达自己的观后感。所以,应该感谢北戏的《中华美德故事汇》活动,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给孩子们上了很好的一堂课,给我们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形式。

中华美德故事汇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机会

王峰,朝阳区精神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科

作为从事未成年人精神文明教育工作的王峰,他对中华美德故事汇这个活动的评价是很高的。他告诉记者,在朝阳区开展这个工作从去年就开始了,北戏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这也是首都精神文明办委托他们做的。

对国学教育和传统文化方面提出了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孩子们当中培育和践行。首都精神文明办前几年集中了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编辑出版了中华美德故事丛书。北戏根据这套丛书,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针对未成年人喜欢的形式,编了小品、音乐剧等很活跃的节目。戏校从前期策划、节目编排到后期演出,下了很大的功夫,为各个区县提供了一台精神大餐,真正达到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未成年人中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是中华美德教育一个很好的尝试。

王峰认为,中华美德故事汇体现出了三个特点。

一、内容比较实

这两年我们朝阳区精神文明办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面作了些尝试,我们整合区内的资源,进社区,办讲座,围绕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还把讲座内容刻成光盘,当作教材发放下去,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教育能力,从家长和孩子角度来说提高了国学素养。中华美德故事汇涵盖的面很广,结合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典型事例,作了艺术升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体现得很好。

二、形式比较新

我们协调安排在朝师附小演出了一场,当时学校学习任务紧,但各方面都重视这个活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学校在会场之外作了现场直播,所有的孩子都能看到。大家普遍反映说这个形式很新颖,很活泼,寓教于乐,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

三、效果比较好

毕业演出总结范文第5篇

――张火丁

人物简介:张火丁,毕业于第二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原国家京剧院演员,现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

舞台上,她大气、细腻、深情,炉火纯青,可谓出口“程张”。生活中,她简单、安静,不张扬、不外露,曾有人用“程门冷艳”来形容她。这就是“程派青衣第一人”张火丁。

“程”果丰硕的她,是如何“程”就今天的?这其中,除了她自己的勤奋努力,少不了各位前辈大师悉心提携,更少不了在中国戏曲学院三年研究生班的淬火冶炼……

立雪“程”门:为艺术创新插上“翅膀”

1993年,经中国京剧程派研究会推荐,张火丁正式拜在京剧大师程砚秋的得意弟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荣琛的门下,成为赵荣琛的关门弟子。

赵荣琛先生继承流派艺术,强调不能满足于“形似”,更不可只求“貌似”,重要的在于“神似”。赵荣琛在教张火丁戏时,不仅教她唱腔规整,动作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悟到神韵。张火丁于此深得赵荣琛先生真传,在传承程派艺术上领悟到程派艺术之神韵。

1995年张火丁正式调入国家京剧院。这里的艺术天地更大,视野更广,更有利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张火丁如鱼得水,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表演奖、“中国京剧之星”、其后还荣膺中国戏剧“梅花奖”……1998年3月,张火丁被挑选出来,作为第二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员到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深造。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中国戏曲学院青研班正式开学后,张火丁决定先学昆曲,导师是李金鸿教授。

张火丁学的第一出昆曲戏是《金山寺》,这是一出集唱念做舞并重的戏。李金鸿教戏特别认真,每个动作都反复示范,教得很“磁实”,张火丁细细领会,并刻苦训练,力求表演出神入化。在老师的指导下,张火丁很快品出了京剧与昆曲的不同艺术特点,并充分吸收。

青研班有关理论方面的课程比较多,这其中包括音乐导读、中国戏曲史、导演概论讲评、舞美导读、戏曲角色创造、中国文化史论、戏曲美学导读、戏曲音乐、戏曲通论、古典名著选读、英语等10多门课程。每天课程安排得很满,张火丁开始有点吃不消,后来就慢慢地适应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张火丁看到了自己与前辈艺术家的差距:会的戏少,戏路窄,唱、做、念、打、翻的基本功不均衡。而要弥补这些缺陷,除了学好文化理论课、提高艺术素养外,还要多学戏多演戏,在艺术实践中全方位提高自己。好在中国戏曲学院为青研班配备了较强的师资力量,除各自所拜的名师外,还聘请一些名家为学员们上课、指导。这些名家毫无保留,悉心传授。张火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向程派名家李蔷华学习了程派名剧《碧玉簪》等剧目,并先后为程砚秋和赵荣琛的《锁麟囊》《荒山泪》《窦娥冤》等程派名剧做“音配像”。这些学习与实践,让她在文艺理论和演戏技巧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京剧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大有益处。

程派大家新艳秋与程砚秋本是同时代人,对程派艺术的精髓了解得深刻而透彻,在实践中的掌握和运用也严守规范。青研班的课堂生活结束后,就是实习和演出。这时,张火丁提出,想利用这段时间去南京向新艳秋学习程派艺术。得到校方的同意后,张火丁即赶往南京求艺。

耄耋之年的新艳秋思维敏捷,但耳朵有点背,张火丁特地为她购买了助听器。

新艳秋不厌其烦地教张火丁。在走身段时,由于年岁大了,张火丁只得扶着她走。张火丁一遍又一遍地练,直到新艳秋满意、自己熟练了为止。这次金陵之行尽管只有短短的10多天,但在张火丁的艺术生涯中却留下了难忘的一页,收获颇丰。

“在继承流派问题上,首先要获得人物的创作方法之后,有一个不可忽视之点便是认识流派的艺术个性。”3年半的青研班学习,使张火丁获益匪浅。在毕业典礼上,她代表全班发言,总结了几年来的学习心得。在她看来,程派艺术在许多方面或就艺术本质而言,它与文学中的诗极为相近,可以说是“京剧中的诗”。在毕业典礼的发言中,她说:“程派艺术之所以受人们喜爱,主要是由它的艺术个性所决定的。程派艺术不是晴空万里,而是淡云遮日;它不是不遗余力,而是游刃有余;它不是震耳欲聋,而是韵味无穷。它如南极的一座巨大的冰山浮于海上,露出水面者少,藏于水下者多。它含蓄、深沉,具有忧郁品格。它庄重、典雅,兼有哲学辩证法色彩。”

张火丁在毕业论文《专心继承,探索发展》中对程派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诠释,并就如何发展流派艺术、如何“种”好流派艺术“实验田”等方面作了阐述,文字里凸显了她继承和发展程派艺术的理念,很有见地,历久弥新。自此,她开始由一位专业演员向艺术家的境界迈进。

“程”功之道:火火的背后是真情的演绎和责任的担当

2007年1月,人民大会堂,张火丁个人京剧交响独唱音乐会。这是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举办的中国京剧演员个人独唱音乐会,张火丁成为梨园第一人。

从来不喜欢参加清唱晚会,甚至不愿意参与类似名家经典唱段演出的张火丁,此次为何接受主办方邀请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整场清唱音乐会?张火丁坦言:“我很不喜欢清唱这种形式,我认为戏曲演员不光要靠唱,还要有表演,光站在那儿唱我会觉得很窘,连手都不知道放哪儿好。这次人民大会堂准备了‘站麦’,会好一些。这次能够接受邀请,是因为我从小就很向往人民大会堂,能在人民大会堂开演唱会,我觉得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耀,更是京剧人的荣耀,所以我也克服了很多的困难。”

她在舞台上显得不疾不徐,人物情绪高扬时固然不无瞬间的激情表达,人物情感比较含蓄时,更能细腻曲折地传递人物的心理。她的演唱声音低回委婉,这种演唱更给观众以情感“从心底里渗出”的感受。张火丁对“青衣”这个词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她一直强调要把青衣那种特有的感觉演出来。她用自己在舞台上的唱腔、身段、台步、表情,甚至具体到唱念时的口形,为这个时代提供了“青衣”这个特定行当的美学范本。

曾是中国“国粹”的京剧,仿佛离现代人已经非常遥远,欣赏京剧几乎成了老年人的“专利”。然而,张火丁却创造了例外,她的戏迷不仅仅有中老年人,而且有很多年轻人。那些年轻的戏迷喜欢她扮相美、身段美、水袖美、唱腔美,也着迷于她台下的那份清冷避世。有人曾这样评价:张火丁可能是最懂得收敛与节制的表演艺术家,而恰恰因为懂得“度”的把握与控制,她能够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地把程派唱腔里那些前人未曾充分发掘出来的细微之处,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某次演出新戏《江姐》最后一幕《绣红旗》一段时,舞台上的她因为嗓子突然进了凉风而咳嗽了几声,现场顿时一片寂静。张火丁乘灯光变暗之机,转身用手中的红旗掩面,但咳嗽并没有停止,有两句唱腔没有完整唱下来。演出结束后,全场灯光亮起,演员们依次上场谢幕,最后一个登场的张火丁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当她抬起头来时,泪水从她的眼中夺眶而出。张火丁示意音响师打开话筒,哽咽着说:“我对不起大家了!这是我从艺以来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请求大家原谅!”随后,她招呼准备离场的乐队回座,坚持把没有唱完整的《绣红旗》一段再唱一遍。

当张火丁“补唱”完这段长达8分多钟的《绣红旗》后,观众全部起身站立,全场掌声雷动,持续了5分钟之久。而此时的张火丁谢绝了剧组其他演员的献花,再次向台下深深地鞠了一躬,含泪退场。其对艺术之认真执著、其良好的台风艺德,跃然而出。

“程”家立业:为了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舞台

程派艺术创始人程砚秋一生原创的至少29出剧目虽然是后人无法企及的,但张火丁首创的程派剧目也不在少数:《江姐》、《白蛇传》、《绝路问苍天》、《梁祝》……张火丁说,她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自己喜欢的,否则她不会去演,她在每一个角色、每一出戏上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她表示:“京剧不是每个年龄层的观众都会喜爱的,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沉下心来欣赏才可以。”她坦陈自己个性比较安静,但近年来“致力于突破程派戏路的局限,不再只是演悲悲切切的怨妇,也能演《秋江》里活泼的小女孩,也能演江姐这样的女英雄”。

在她心目中,京剧就是“精”剧。为表现好一个人物,要让这个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舞台上,她总是反复阅读剧本,努力吃透这个人物的精神实质和内心世界,充分地展示出人物的心路历程。她所演绎的那些女性身上都承载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端庄、善良以及脆弱的情感,而这或多或少也是张火丁自己性格的写照。张火丁说:“角色不打动我,我怎么能打动观众?每一次的创作我都必须100%地投入,不用心就演不好。程派演出的多是悲剧女性,我往往陷在里面很长时间都出不来。一场戏演下来真是前心贴后心。”

2008年9月,张火丁摇身一变,由国家京剧院的当红演员变身为中国戏曲学院的一线教授。“因为学校方面真诚的邀请,他们希望补充学校的师资力量,也非常支持我在艺术方面继续发展。”新角色对张火丁是个考验,但张火丁敢于向自我挑战。

学校曾让她挑挑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觉得条件好的学生来教。但我想,我没有权利选择学生,只要他或她愿意学,我都会认认真真地教。把我自己所体会的、舞台上所积累的经验都尽可能地传授给他们。戏曲艺术讲究师承,过去旧社会不拜师不教学生,但我不希望有那么多形式上的东西,而是愿意踏踏实实做点实事”。教师的生活,让她有时间沉静下来,“总结归纳我以前的东西。和学生们的相处,也会使我教学相长,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

“一周1次课,每次4节,主要教剧目,以程派折子戏为主。现在这些孩子学戏跟我们那会儿完全不一样,他们的问题特别多,我的表达能力也跟着他们逐渐练出来了。”渐渐地,她爱上了三尺讲台。张火丁从一个演员、艺术家向教授、教育家的转型,正是对前辈老师事业的继承和延续。

张火丁到校后,主要从事教学、示范演出和研究等任务。处于演出事业高峰期的张火丁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后,面对广大戏迷的不舍和对她京剧艺术生命的担忧,张火丁表示不会离开舞台,并努力兑现着给戏迷的承诺。尽管每年演出次数不是很多,但是每次她都十分认真和投入,力保演出质量。

毕业演出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舞课改;素质;能力;目标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是江苏省苏中地区唯一的一所国办艺术中专校,学校之初一直以戏曲专业为主,1998年尝试开设了中国舞表演专业,2004年该专业被评为省级舞蹈示范专业,这也是全省第一个中国舞表演示范专业。近几年来,中国舞专业的师生编创了《荷塘语丝》《杨柳轻扬》等优秀节目,连续两届在全国“桃李杯”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参加了全国十运会闭幕式文艺演出等重大艺术活动,自该专业正常招生以来,连续几届毕业生就业率都超过了95%,2002级学生在毕业前一年就全部被中国武警文工团、海南广播艺术团等知名艺术表演团体选中。笔者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在中国舞专业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的改革与探索。

一、课程改革不仅迫在眉睫,也是势在必行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基础并不算好,起步也不算早,学校决定中国舞专业正常招生时中国的艺术教育已经如火如荼,各类专业、业余舞蹈学校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做大、做强,成为摆在学校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方面,因为专业刚刚开设,师资力量奇缺,教学条件滞后,办学经验缺乏;另一方面学生年龄小、文化程度底、接受能力差,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制约了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发展。

传统的中国舞表演专业课程沿袭了高校的培养模式,然而艺术中专校中国舞表演专业的招生对象是小学五、六年级与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招生对象与高校不同,教学的目标也存在一定区别,课程设置与教学办法也应当进行适当调整,“统一内容、统一考试、材、统一标准”显然不适合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的实际情况,改革迫在眉睫;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舞蹈专业人才,将专业办出特色、办出亮点,传统教学“注重模仿不注重创新,注重成绩不注重特色,注重技巧不注重内涵,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的模式也满足不了需要,改革更是势在必行。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师生认为,只有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特别是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的新需求,专业才有生路,才有出路。

二、以课改为抓手,办好中国舞示范专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领导对中国舞表演专业的课程改革与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支持,通过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学校改进教学办法、创新教学模式,倡导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课程设置体现出综合性、多元化、规范化的特点,给中国舞表演专业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为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1.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合理调整课程模块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针对这个目标,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既符合艺术中专校中国舞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标准,又注意特色,使之更符合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的实际,也就更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⑴合理设置文化课程。过去许多艺术中专校存在重艺术轻文化的倾向,他们以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过硬的专业艺术技能就可以,文化学习实际上只是作为副课安排。其实舞蹈艺术“都通常借助于形象的、直观的艺术表现方式,表现人的情感、心理活动,展示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揭示人性的深度和文化底蕴,展示社会生活的真谛。在学生学习初级阶段(一、二年级)文重于艺,在这一阶段,文化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字、书写、朗读能力,在学习中级阶段(三、四年级)文艺并举,这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能,因此与普通中学课程相比,这时艺术中专校的文化课程更偏向与文学等方面的阅读与思考。学习高级阶段(五、六年级)艺重于文,这时学生的专业学习主要方向已经从技能掌握转向剧目实践创作,文化课程也因此将做适当调整,文学赏析特别是艺术作品赏析成为主要内容。

⑵尝试开设“第二专业”。学校可以利用本校艺术专业多学科资源优势,在选修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学习“第二专业”,为中国舞表演专业开设了声乐兴趣班、古筝兴趣班、美术兴趣班等。舞蹈不仅是音乐的延伸,而且与美术、戏曲等专业具有天然的联系,通过“第二专业”的学习,学生更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舞蹈的理解与体会能力。

⑶适度加强身韵课教学。与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相比,艺术中专校舞蹈专业学生经常会出现“基本功能力强、舞蹈能力差”的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与体会与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克服这一差距,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弥补,如加强文化课学习等,最主要的则是加强了“身韵课”的教学。我们将身韵课作为基训的重要课程来开设,从低年级开始即学习身韵课,由浅入深地将之贯穿于基训的始终,贯穿于学生在校的始终。通过适度加强基训课教学,解放了学生的身体,培养了学生的舞蹈感觉,有助于学生流畅地完成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既加强了学生基本功运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

⑷邀请专家开设舞蹈鉴赏讲座。学校平时就注重舞蹈鉴赏课的教学,通过讲解学习优秀舞蹈、编创分析教学舞蹈等方式,提高学生舞蹈鉴赏分析能力。学校特聘了中国著名舞蹈教育家梁漱芳来校任教并担任名誉校长,特聘了北京舞蹈学院原副院长熊家泰先生担任教学顾问,定期指导教学工作,邀请了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导演、专家给学生开讲座,讲解舞蹈理论知识,帮助学生鉴赏艺术作品。

2.以提高基本技能技巧为目的,把课堂改革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

为了适应现代文化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技巧,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对中国舞表演专业课程进行了大胆创新,对课堂教学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中外结合、古今结合,努力将课堂改革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改革效果。

⑴开设芭蕾舞基训课程。基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基础动作的学习与掌握,提高学生舞蹈的节奏感、韵律感、协调性和柔韧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基训时一个细节没有掌握好,就会给舞台呈现带来损害,而且很难在今后的艺术活动中纠正。因此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开办伊始就开设了芭蕾舞基训课程,并2002年学校开创了省内艺术中专校特聘外籍教师的先河,聘请了俄罗斯芭蕾舞专家任教,至今共有4名俄籍老师先后在学校任教。此举曾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认为,芭蕾舞与中国舞蹈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其要求甚至相互矛盾,中国舞表演专业开设芭蕾舞基训不仅毫无必要,而且会适得其反。也有人认为聘请外教是面子工程,中看不中用,费力不讨好。事实证明,通过开设芭蕾舞基训、引进外教,学生的基本功水平大幅度提高,基本素质明显改善,形体更为修长,动作更为规范与协调,对艺术的理解与领悟力也突飞猛进。

其实中国舞的审美特点是“圆润、内敛”,讲究韵律与气息,其长处是动作优美、韵味深厚,而芭蕾舞的审美特点是“开、绷、直”,讲究规范与美观,其长处是动作舒展、力感十足。尽管两者的要求不同、形式迥异,却可以相辅相成、有机统一。通过开设芭蕾舞基训,不仅使学生的基本功更为扎实与全面,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⑵大胆进行民舞课改革。学校民间舞课程按照中国舞表演专业标准设置了汉、藏、蒙、维、朝鲜五大民族内容,同时意识到如果把原先的民舞素材直接搬到课堂上,不仅学生会觉得学习繁重,教师在授课时也会觉得没有头绪、难以下手。根据这些情况,民舞课教师从单一元素动作开始改革,在传统的民间素材里整理提炼,改编了一系列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让以往的传统民间舞蹈经过加工整理,融入了现代气息,使这一课程更合理、科学,也就更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

在民舞教学中,我们一直重视对本土音乐舞蹈素材的调研与应用,并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将学习开发具有扬州地域特色与水乡风情的舞蹈作为民间舞的主要课程之一。组织学生教师外出采风,了解民间民族风情,掌握水乡地域动作特征,结合扬州深厚的文化资源与现代舞蹈的技巧,为这一课程的教学打开了局面。

⑶毯子功教学改革。毯子功作为舞蹈训练的基础课,是辅助舞蹈训练的一种手段,是在原戏曲的基础上引进而来,毯子功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日显重要。但传统的戏曲教学中毯子功的技能、跟斗往往只注重结果――过门,而忽视了动作的规范以及对空中的舞姿、脚背、膝盖的要求。我们认识到,舞蹈是一门过程艺术,在动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舞姿的要求、规范,通过教学摸索,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我们在毯子功训练中加入了体操、艺术体操的规范与芭蕾舞的训练要求,经过几年的改革,现在毯子功课程更趋于规范性、艺术性。

三、以培养实用艺术人才为目标,重视安排实践课程

高等艺术院校的舞蹈专业培养目标往往是培养具有较全面的舞蹈创作和表演能力,综合素质高,能够在专业艺术团体、职业学校从事舞蹈表演、编导和教学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而对于艺术中专院校来说,他们的毕业生往往是输送到各专业、业余艺术表演团体,从事艺术表演工作,因此培养“实用人才”是基本也是务实的办学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办学目标,就既要考虑各岗位知识技能的共通性,又要兼顾独立性,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舞台实践、社会实践能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有机组合部分。

⑴加强课堂实践,增强学生即兴编创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随机规定一个题目,然后让学生即兴编创一组动作或一段舞蹈,并进行评析。通过这一实践,不仅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增强了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加强了他们独立编创的能力。

⑵举办各类校园舞蹈活动,增加学生锻炼机会。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积极组织举办各类校园舞蹈比赛、汇报演出等,为学生创造校园舞台实践的机会。尤其是每届毕业生的毕业汇报演出,不仅展示了专业的教学成果,也使学生在毕业前进行了一次综合性实践。2002级的中国舞毕业汇报演出,省、市有关领导与省专家出席观看了演出,并对演出与学校教学工作给予了肯定。

⑶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演出,锻炼“实战”能力。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学校经过统筹安排,组织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了各类社会公益性演出实践。如参加了全国十运会、全国水上运动会、全市国际经贸旅游节等全国与省市重大活动的开闭幕式演出等,通过这些演出不仅展示了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实力与风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战”能力大为增强,对舞台也更为熟悉与热爱,而通过与其他艺术团体的交流与学习,也能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与理解。在每次演出后以及排练后,老师就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组织学生分析自己对这一舞蹈的理解。

毕业演出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河南师范大学京昆社;京剧;保护与传承;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

中图分类号:J8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50-01

自1985年起,河南师范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京剧组(下文简称“京剧组”)的退休教师们就已开展京剧演唱活动。2015年3月,在校艺委领导老师的支持下,笔者与马一鸣、周子健发起成立了河南师范大学京昆艺术研习社,旨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身体力行地传承与保护京昆艺术。

一、日常京剧演唱活动

囿于活动场地、学生上课时间等诸多因素,社团日常活动与京剧组常同时开展。日常京剧演唱活动在我校老干部活动中心开展,定于每周一、周五下午,由我校退休教授黄经纶老师司鼓,邀请新乡市京剧琴票王保一、陈国栋老师操琴,社团成员在课余时间参与活动。

京剧组的老师们,既有自幼喜爱京剧的资深票友,也有近年来才接触京剧、逐渐痴迷京剧的中青年教师。京剧组组长黄经纶老师对同学们要求极为严格,时常亲自指导同学们学习京剧。在黄老师等退休教师的帮助下,社团的同学们受益匪浅,都有明显的进步。日常的京剧演唱活动,为社团成员们提供了自由便利的条件,社团成员们得以长足的发展。

二、参与校内外京剧演出活动

新乡市戏曲艺术较为繁荣,京剧活动也很丰富。我校京昆社自成立以来,多次参与新乡各票房的演出活动,曾先后在折子戏《坐宫》、《状元媒》、《二进宫》等演出中担任主要角色。在各种京剧演出活动中,社团成员认真学其他票友的优点,积累表演经验,逐渐成长起来。

2016年5月,京昆社社长周子健举行个人毕业汇报演出――全本京剧《四郎探母》,本次演出邀请新乡市群众艺术馆京剧队担任伴奏,由社团社长周子健担任主演,社团成员翟一鑫、马一鸣、赵康、周冉等参与演出。对于成立仅仅一年的年轻社团来讲,演出《四郎探母》这样的大戏实属不易。

京昆社不仅参与校内外的京剧演出活动,还与我校的大学生戏曲社联系密切,互帮互助。2016年11月16日,我校大学生戏曲社与京昆社首次联合演出全本豫剧《寻儿记》,大学生戏曲社赵玉霞同学担任本次演出的主演,京昆社赵康、马一鸣、翟一鑫、韩松、周冉等同学参与演出并饰演主要角色。著名戏曲理论家马紫晨先生对本次演出作出十六字评价:“有模有样,大有希望,学校方向,功德无量”。

三、参加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比赛

2015年7月,京昆社的成员们在校艺委领导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比赛,笔者演出京剧《锁麟囊》获得一等奖、周子健演出京剧《洪羊洞》获得一等奖,马一鸣、翟一鑫、周冉分别演出京剧《借东风》、《贵妃醉酒》、《卖水》获得二等奖。本次比赛是我校首次有学生参与其中,给全国高校京剧组织的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6年7月,京昆社为准备参加第十二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几位成员利用暑假时间在校练习参赛剧目。社团成员在京剧组各位老师们的帮助下,冒着酷暑练习圆场、云手等基本功,反复跟着伴奏带练习唱段。暑假期间,社团成员在校艺委赵林青老师的带领下,多次拜访新乡市群艺馆京剧队的贾西良、李效英夫妇,得到了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8月,我校师生赴西安参与了本次活动,教师们分别展演了京剧《望儿楼》、《龙凤呈祥》、《刘兰芝》、《坐宫》等剧目,社团成员翟一鑫演出京剧《廉锦枫》获得一等奖,笔者与马一鸣、周冉等演出京剧《荒山泪》、《碰碑》、《豆汁记》等获得二等奖。

两次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之行,充分展现了我校京昆社的实力,但社团成员们的期望不止于此。

四、参加戏曲进校园活动

为响应国家政策,京昆社与大学生戏曲社在我校音乐舞蹈学院吉莉博士的带领下,参加了多次戏曲进校园活动。在戏曲进校园活动中,我校京昆社的成员们积极准备,为初高中的同学们讲解京剧唱腔、板式、行当、服装、化妆等多方面的知识,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学习传统京剧中的程式性动作,并为他们带去了京剧的精彩唱段,其中既有传统京剧《坐宫》、《武家坡》、《贵妃醉酒》、《卖水》等,也有革命京剧《红灯记》、《沙家浜》等剧目中的唱段。

我校京昆社将保护与传承京剧艺术为己任,希望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接触京剧。然而社团成立即将两周年,虽在我校师生中颇有影响,但并未发挥较强的吸引力。一方面,社团成员应进一步加强京剧艺术实践,提高表演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也应继续给予社团更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使京剧艺术在我校薪火相传、大放异彩。

毕业演出总结范文第8篇

2009年4月30日至5月5日,作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开幕一周年倒计时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今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要参演节目,由上海世博局、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浦东新区文广局联合主办的“放歌世博――2009上海世界音乐周”在东方艺术中心和世纪公园举行。

今年上海世界音乐周,国内外的11支世界音乐表演团体:森林秘语乐团、塔布拉鼓大师扎可尔・侯赛因、爵士女歌手娜莎耶、几内亚非洲舞蹈团、“桑巴风暴”表演团以及神殿乐团、国内音乐家刘索拉、萨顶顶以及阿秘厘乐团、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歌舞团、花腰彝族龙车村小寨跳乐等为观众精彩地展示了“世界音乐”的魅力。其中,阔别上海舞台已经十年的刘索拉给观众带来一场惊喜。刚出场,刘索拉先“告诫”大家:“因为我的音乐太奇怪了,为了不吓着观众,我先解释一下吧。”接着,她开始介绍她的曲子《生死庆典》……一个鼓,一个琵琶,再加上刘索拉或追随,或唱和或模仿的人声,整个舞台成为了村头风俗人情的展台,虽然还是有人被“吓”得提前退了场,但是多数观众都被“另类”音乐中生命的力量所击倒,并渐渐领悟“原来音乐还可以这样”。是的,音乐无国界也没有地界。刘索拉、朱哲琴、萨顶顶等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音乐人都在原生态音乐中汲取营养,而前两位在“中英世界音乐对话”活动中强调了这一点。

2009年5月5日,音乐周主办方与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联合举办了“中英世界音乐对话”活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青担任主持,嘉宾包括音乐家刘索拉、音乐人朱哲琴、英国资深音乐创意企业家代表、英国爵士及世界音乐重要推手克莱尔・维特克尔(Claire Whitaker)以及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资深讲师瑞切尔・哈里斯(Rachel Harris)。他们汇聚一堂,一起探讨了有关“世界音乐”以及原生态音乐保护的问题。对话期间,与其他四位优雅的女士相比,年过六旬的田青显得最为“愤青”,他谈到国内音乐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在中国学钢琴或者学西方音乐,反而比民族音乐更容易,这个现象不正常。”他还提到,因为跟钢琴的十二平均律不一样,不少音乐人想要改造我们自己的竹笛,把笛子多扎一些眼,把二胡弓子解放出来,像小提琴那样,追求与大乐队的合作,但是把中国音乐里边最有味道的音都抹杀掉了。“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这样的状况,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在不理解、没有继承的情况下,轻易地抛弃了。”他还特别指出,中国人心中神圣的金色大厅就是一个演出剧场,可以出钱租用,从而成为某些团队和个人“镀金”的方式,所以不能将之作为代表音乐成就的唯一标杆。

作为对话活动中唯一一位与商业相关的人,克莱尔・维特克尔也非常关注原生态艺术:“通过试讲或试唱的方法让听众了解到更多的音乐形式,获得不同的感受,这是对演出者和听众共同的激励。我们不能够低估了面对面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原生态艺术。惟有让观众参与进来,才可能同时获得经济价值和推广价值。在欧洲,‘世界音乐’甚至能够帮助唱片公司,而不仅仅是音乐家。”(胡凌虹)

2009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顺利闭幕

2009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于2009年4月28号开幕。《梁祝》诞生五十周年纪念音乐会作为了本届音乐节的开幕演出。5月16日在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音乐节组织委员会主任、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致词并宣布为期十九天的2009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圆满闭幕。闭幕仪式后,拥有百余年历史的美国匹兹堡交响乐团奉献了精彩的音乐会。

本届“上海之春”历时19天,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西班牙、芬兰、奥地利、爱尔兰、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家奉献了30余台40余场演出,其中,包括德国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美国匹兹堡交响乐团、芬兰拉蒂交响乐团、中国澳门乐团等众多世界知名乐团。音乐节期间共有10余万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演出,通过电视、电台收听、收看音乐节演出的市民更是达到数百万人次。本届“上海之春”坚持“新人新作”的办节特点,共举办新人新作音乐会13台,推出新作品约53部,新人新作音乐比赛5大项,其数量规模再创历届音乐节之最。同时本届“上海之春”还聚焦“城市”和“世博”主题,举办了世博号角――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节暨中国第三届非职业优秀行进管乐团队展演活动。在上海首次举办的城市森林音乐会,也成为“迎世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的压轴大戏。(祖忠人)

上海现代戏剧谷开幕

2009年5月20日,上海现代戏剧谷开幕。在开幕典礼上,上海现代戏剧谷与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东方票务、孟京辉戏剧工作室、上海现代人剧社等2009年度首批演出合作单位进行了签约仪式。而全球最大的剧院管理机构――美国百老汇倪德伦集团也在开幕典礼上与静安区政府就戏剧谷的战略合作达成了总体框架合作意向。上海现代戏剧谷东起成都北路、西至镇宁路,以南京西路至华山路一线为中轴,区域宽约0.5公里、长约3公里,是上海现代戏剧产业的核心集聚区,也是上海首批15家文化产业园区中唯一的音乐、演出娱乐类产业项目。上海现代戏剧谷每年将分春夏秋冬四个演出季。今年5月至7月的首个演出季中,30台100场次的戏剧将集中上演。(rainbow)

“无障碍电影工作室”成立

电影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视觉艺术,但一些残障人士由于生理障碍,无法与健全人一样在电影院内无障碍地享受视觉盛宴。为能让残障人士感受到电影艺术的魅力,近期,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资助下,市残联、市图书馆、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筹划成立“无障碍电影工作室”,并于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举行该工作室的成立及中国第一部无障碍版影片《高考1977》的首映仪式。无障碍电影工作室制作的电影主要以反映社会主旋律、具有励志精神的最新上映的国内外影片为主,突出通过增加旁白,配备字幕,让视力障碍人士借助听觉来“看”电影,让听力残疾人借助字幕来“听”电影。今年工作室将完成 《高考1977》、《非诚勿扰》、《可爱的中国》、《导盲犬小Q》、《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等七部影片的制作。无障碍影片的制作和播放,将受惠于更多的残疾人,让他们能像借阅普通图书一样,在公共图书馆或者区县阅览室中,借阅喜欢的影片在家里观赏,享受电影艺术带来的欢乐。(黄一庆)

水墨当下――2009上海新水墨大展开幕

2009年5月12日下午三点,由朱屺瞻艺术馆发起,并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联合主办的《水墨当下――2009上海新水墨大展》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隆重开幕,展出了中国当代及海外水墨艺术领域7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本届大展由五个主题子展览构成:“上海新水墨艺术基地特展”、“水墨创造・感悟都市”、“海外水墨三十年”、“水墨・抽象”、“粉墨――当代女性水墨画展”。

较之前几届展览,本届上海新水墨艺术大展视野更为宽广,主要从全球化―地域、观念―语言、社会图景―个人心性等多个角度来呈现水墨在当代的真实生存状态,揭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景观,既是对当代水墨领域的梳理和呈现,也是在实践上对上海新水墨展览学术成果的推进。(rainb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