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餐饮空间毕业设计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就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室内设计的教学体系来看,培养的内容和目标与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学科或专业概念与社会行业的要求不符合。主要表现在:传统授课方式属于教师“填鸭”式教学,教师按照教学课件和落后的章节式教材“灌输”理论知识,这个阶段学生并不知道这些理论知识在后期项目中如何具体应用。所谓“课程作业”也是授课教师自己随便模拟的房型和最终图纸要求,与工程实践的项目任务书要求也相差很大,学生在这种任务要求和教学环境中很难应付企业的面试和适应未来的挑战。
2新课改的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了解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基本概念,学习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方式方法和流程,掌握基本的设计理论,加强设计表现的基本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室内设计专业更要注重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市场观念,具备实际工作能力,提升专业素养,这是本课程教学的独特性。前导课程为室内设计基础、专业表现技法、AutoCAD、3DSMAX、室内外效果图渲染与表现、家具与陈列、装饰材料与构造、装饰工程概预算、住宅室内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后续课程为文化娱乐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3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餐饮空间室内设计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主要是基于项目导向式教学理念,改变原有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引入室内装饰装修企业真实项目,按照室内空间设计的程序,将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对应设计过程的相应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做自主完成的任务。相关理论知识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提供,同时兼顾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室内装饰装修企业设计师工作流程的调研总结企业设计师的典型工作过程和设计过程,同时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认定针对室内装饰员和室内设计师的技能要求及知识要求,提炼出餐饮空间设计课程总体设计的三点思路:
3.1创新基于工作任务引领“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仿真工作室环境下,项目任务引领课程内容,按照企业设计师承接一个设计任务之后的典型设计过程进行教学进程的安排,按照设计师需要完成一套项目方案图的工作程序推进教学过程,通过项目导入、实训任务、实训基础、工作任务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
3.2设计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
项目任务选择采用企业实际项目或者设计网站学生竞赛项目,以项目驱动为主导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掌握设计能力要在真实项目的设计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逐步提高。
3.3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积极促进“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项目设计”(教学过程)中,遇到理论问题教师及时补充,遇到设计表现与技能运用等综合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解答,教学进程的完成,设计任务的相关图纸也随之完成,这种项目任务驱动教学进程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企业设计师项目实战中每一个工作细节。“互动式教学模式”,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和学生互动,同学之间的相互探讨,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这样有利于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去挖掘知识。二是指课程授课教师和学生一同做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时时演示项目设计过程,分析和讨论教师自己在做设计时的思路和图例展示。学生通过观摩教师相关阶段表达的图纸或者电子文件能够清晰、准确地了解一个项目从接手到最终排版完成的全部细节和阶段遇到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同时,在项目制作过程中还能够接受授课教师对学生手绘、电脑等表现技能方面的提高。
4教学实施的基本方法
通过教师模拟工作环境进行交流性实训,通过项目导入、实训任务、实训基础、工作任务进行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教师采用以项目驱动为主导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掌握设计能力要在真实项目的设计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逐步提高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项目的练习达到锻炼的目的。在实训任务中,学生会遇到许多设计上的问题,如尺度、空间、体量、材料、结构等,这些问题能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从大量的草图到初设方案的建立,再到方案深化的掌握的过程中,达到职业技能的培养。
5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要求进行项目设计的全程记录与总结,课程结束后进行小型的作品展览及分组项目汇报。课程评价除了作品的质量和最终效果外,还要综合考虑整体设计工作的开展与安排效率、工作态度、合作意识等因素作为最终课程的评分依据,使课程不仅全面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素质。课程评分主要包括:(1)项目设计的进程控制(计划与实施一致性等),占总分的20%。(2)作品的设计情况(创意性、功能性、美观性等),占总分的30%。(3)团队协作能力(工作主动性、团队意识、具体分工的完成效率等),占总分的20%。(4)设计表达能力(制图规范性、效果图制作质量、设计说明编写、方案汇报的语言表述等),占总分的20%。(5)制作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占总分的10%。
6结语
【关键词】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06-01
本文从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出发,主要从公共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三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新时期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做了一些探讨研究。
一、公共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必修课程模块:包括政治理论、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读书活动。该模块对实现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性的能力和专业发展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教育、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该模块培养学生要具有宽阔的视野、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设计素描、专业透视、建筑速写、数字图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专业制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人体工程学、设计概论、建筑概论、室内设计原理、建筑外立面设计、CAD制图、MAX建模基础、渲染技法、效果图表现技法。该模块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养、基本的造型技能以及基本的专业设计技能,为创新设计奠定基础。
(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预算与报价、陈设设计、家具设计、家居设计、别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该模块是让学生认识行业发展特点,掌握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引导和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培养应用型的设计人才,为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三)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包括摄影基础、装饰画、民间美术、广场景观设计、小区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环境景观雕塑、快题设计、模型制作。该模块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拓宽专业层面,丰富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设计模块:计算辅助设计与核心设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例如,在办公空间设计课程中,将课程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理论基础课程;一部分设计课程,并使用设计软件完成最终作品,题目应来源于实际工程,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工程实践。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并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活动。该模块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像真正的设计师一样独立完成整套设计方案,为更早的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坚实基础。
(二)社会实践模块: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学习,学有所用的同时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再学习再实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自我完善。该模块是使学生考察市场,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三)专业考察模块:此课程为外出考察课程,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考察线路,考察前要做好外出准备工作,合理安排出行计划,并指导学生学会有效考察以及如何完成考察报告。该模块是让学生尽可能接触更多的事物,使学生学会收集专业信息,加强对专业的理解,开拓眼界,并亲身感受专业与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正确审视自己的前途。
(四)毕业设计模块:该模块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应用的考察和全面总结,结合专业特色,其内容包含设计作品和设计说明两部分,并强调其设计的创新性。实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毕业展览制度。该模块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做好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大课程设置的分析与评价,是构建合理化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将不断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我院的教育特色,对课程体系建设作出调整并加以改进,使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的设置更加科学、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品;产品组合策略;产品核心设计
一、职业教育产品
现代营销理论认为,产品是提供给市场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实体或服务。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产品包含以下三个层次:一是产品的核心,即企业提供给消费者或消费者所追求的基本效用或利益。二是产品的形体,即企业向市场提供的实体或服务的形式。包括产品的形状、特点、质量、品牌、包装等特性。三是产品的附加利益,即随产品而来的各种服务。产品的三个层次告诉我们,企业在设计和销售产品时应注意产品的整体概念,不但要重视产品的形体,而且要为顾客提供更多的附加利益产品。
职业院校应树立学生是职业教育产品的理念:职业院校在产品设计到学生就业(产品销售)都要树立产品意识和市场意识,让企业(需求方)介入和发挥作用, 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产品核心),实施有效的产品组合策略,并树立全程跟踪服务意识(包括对学生和企业)。
二、职业教育产品组合策略
1.职业教育产品组合
产品组合指全部产品的品种及其类别构成的整体,包括产品组合的宽度和长度。产品组合的宽度是指一个企业有多少产品大类,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产品大类中每种产品有多少品种规格。
为了满足目标市场需要、分散风险、增加利润,企业往往采用产品组合策略,即企业经营的各种产品(产品组合宽度)及其品种规格(产品组合的深度)相互搭配。
2.职业教育产品组合宽度
职业教育产品组合宽度指院校拥有多少个专业,从而培养出多少种不同专业的职业人才。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
3.职业教育产品组合的深度
职业教育产品组合的深度指每个专业拥有的专业方向以及专业方向之间的关联性。由于受学校办学资源以及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限制,学校应在保证适度规模的前提下,增加专业内分支专业的深度和宽度,发展专业方向时应以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为核心,给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
三、职业教育产品核心设计
产品的核心指企业提供给消费者或消费者所追求的基本效用或利益。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并不是为了占用或获得产品本身,而是为了获得能满足某种需要的效用或利益。职业教育产品的核心就是人才培养方案。
1.核心设计与市场需求相对接
职业教育在产品核心设计时必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河南职业供求信息显示,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依然集中在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这三大行业,其用人需求分别为39.23%、33.65%和11.72%,三者合计占总需求的84.60%。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0.06%、37.40%和62.54%。第三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人力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用人单位的性质来看,企业用人占绝对主体地位。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和股份有限公司用人需求占多数,分别为43.23%和30.02%,两者所占比重之和为73.25%。其需求表现在: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已经意识到提高企业员工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迫切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愿意依托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职工培训和后备职工培养;中小企业对中高职人才不仅看重文凭,也看重职业资格证书,持双证书的中高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尤其受欢迎。
2.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与市场对接,职业院校必须按照企业的需要改造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职业教育的课程应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等内容,要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课程目标,遴选教学内容,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应得到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应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要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教、学、帮”相结合的总体原则,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推广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育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产品加工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3.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
职业院校应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建立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办学机制。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重新组合课程,以减少课程门类,按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创造性地设计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提高教学效益。依据市场需求,将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取而代之的是“2.5+0.5”的模式(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在企业实训)、企业介入的方式(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等。
4.双证书培养
双证书培养在职业院校已有实践,一些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接受双证书培养的比例达到90%,有力地推动了毕业生就业。但是,每个专业如何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实施哪几个相应的职业资格培养,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的院校正在深入进行研究、调整。随着双证书培养制度的不断完善,职业院校在总结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将双证书培养制度化。
5.构建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向现代教学体系转变,满足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评价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要打破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学生实习作品为主要指标的专业课程评价方法。
具体来讲,要研究制定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每个课程模块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论文、制作作品、设计项目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与此同时,要建立第三方评价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机制,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以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学方法和管理为主要指标。建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分等级评价制度,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引导社会合理选择就读学校,并作为政府管理学校的重要依据。
四、服务策略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企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巨大可利用资源。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高职教育需要企业的深层次参与,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企业介入职业教育的办学过程,参与新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开发、毕业设计与论文指导等环节,同时接收毕业生实习。这种协的介入合作,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推动与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成林.经济管理基础与实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