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

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模具;CAD/CAM技术;独立学院

Abstract: Mold industry is " the mother of industry " in the world, its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nt, become the measure of a country's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product manufacturing level important symbol. CAD/CAM technology in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application, so that the mold production technology level and cont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a qualitative leap. This article on the CAD/CAM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of mould majors in independent colleg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computer aided software in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erence.

Key words : die; CAD/CAM technology; Independent College

中图分类号:TG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概述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的基础工艺装备,也是发展和实现少、无切削技术不可或缺的工具。在电子、汽车、电机、电器、仪表、家电和通讯行业中,有60%-80%的零部件都需要模具加工,轻工制品的生产中应用模具更多,因此模具行业有“百业之母”的美誉。模具生产的工艺水平及科技含量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艺水平和产品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

CAD/CAM技术是设计人员和产品制造工艺设计人员在CAD/CAM系统的辅助下,根据设计和制造程序进行设计和制造的一项新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CAD/CAM技术发展很快。根据有关调查显示,CAD/CAM技术广泛的应用于模具生产企业。随着CAD/CAM技术的广泛使用,模具生产的工艺水平和科技含量将有质的飞跃。采用CAD/CAM技术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模具生产革命化的措施,也是模具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而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在模具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模具技术的发展,进行实施教学。将行业的新技能融入到教学中,培养与企业需求“对口”的技术人才。因此,CAD/CAM技术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2 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出CAD/CAM技术

独立学院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模具生产技术以手工绘图,手工操纵加工为主,所以需要手工绘图能力与手工操作技能高的人才。而现代的模具生产技术普遍以CAD/CAM技术为主,作为为企业培养人才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要突出CAD/CAM技术的重要性。通过研究,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上作了如下安排:

第一学期: 安排2周的Auto CAD软件学习,掌握Auto CAD软件的二维绘图命令。

第二学期: 安排3周的UG/PROE软件学习,掌握三维绘图技术。

第三学期: 安排2周的模具CAD/CAM软件实习,掌握模具运动仿真及零件的加工仿真,输出加工程序。

3CAD/CAM技术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第五学期:将CAD/CAM技术与《模具测绘实习》课程相结合。《模具测绘实习》课程是学生在学完机械制图课程后进行的综合运用制图基本知识,学会零部件测绘和提高绘图能力,了解模具结构的一次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模具的拆卸方法,零部件的测量技术,进一步巩固徒手绘图和尺规绘图能力,最终将测绘的尺规绘图图纸转换成计算机二维图和三维图,提高计算机绘图能力。

第六学期:将CAD/CAM技术与《模具课程设计》课程相结合。模具课程设计是模具专业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模具设计知识,系统地进行模具设计,从材料工艺性分析、成型工艺的编制到模具结构的设计全过程,为缩短上岗适应期奠定工程实践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在培养学生掌握传统模具设计方法的同时,要求学生运用CAD/CAM技术完成模具的整个设计工作,使学生掌握模具设计的新技术,适应现代模具企业的人才需求。

第七学期:将CAD/CAM技术与《数控加工操作实训》课程相结合。通过此实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消化数控机床基本内容,了解数控机床编程的特点和步骤,深化工艺处理技术和编程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运用CAD/CAM技术完成模具成型零件的加工仿真,并输出加工程序,对程序进行调整后最终在数控机床上实现真加工。

第八学期:将CAD/CAM技术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本毕业设计是一项必修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在学生已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后,通过专题研究、论文综述、工程设计、软件工程等方式,综合应用和深化本专业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设计的课题,实现学生CAD/CAM技术应用的最大化。使学生在临毕业前,其CAD/CAM技术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更全面、综合性的训练。

4CAD/CAM技术应用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CAD/CAM技术具有色彩鲜明、直观性强的特点。《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模具专业的两门综合性很强的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利用CAD/CAM技术特点进行教学,能帮助学生感知、理解书本知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能增强学生对CAD/CAM技术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模具结构时,结合模具CAD/CAM技术的三维造型进行讲解,各组成零件及其相对位置关系都一目了然,非常清楚;在讲授模具的动作原理时,通过播放模具运动的模拟动画,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模具的运动过程,教师结合动画进行讲解,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有趣,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5 总结

随着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将愈演愈烈,短周期、高质量、长寿命的模具是模具行业和用户的追求,这必将使CAD/ CAM技术全面深入地应用于模具行业中。而作为为模具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在模具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将CAD/CAM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始终,使学生真正掌握该项技术,实现与企业设计软件应用的零过渡。

参考文献:

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院模具专业的教学改革,我们先后申报了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模具实训基地建设与技能培训的研究》两项课题,现已全部结题。笔者也先后参与了以上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现就研究成果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做以总结,算是抛砖引玉。

一、下厂调研,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要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就必须把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为此,我们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组织专业教师到兄弟公司(与我院一墙之隔的吉利集团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吉利汽车路桥和宁波生产基地)和黄岩地区陶氏模具集团、黄岩模具厂等多个模具厂家现场参观考察,了解企业对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情况;二是组织教师对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进行讨论,确定本专业目标定位。

通过考察参观和学习讨论,大家认识到:应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大专学历层次、懂得模具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掌握模具加工工艺,具备模具制造能力,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同时又能与他人协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课程设置,推行模块式教学

1.专业课程合理设置

根据模具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按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宗旨,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做了一些调整。

(1)专业理论适度。专业课程学时计划在310学时左右,占理论课总学时的35%。要求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企业需求,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

(2)注重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周数在64周左右(占三年总周数112周的57%),重点放在基本技能培训、工种操作技能训练和与模具企业岗位的适应性训练的环节上。

2.推行模块式教学

打破“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大力推行模块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即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和素质模块(如图1所示)。

图1教学内容的三大模块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我院模具专业普遍存在“填鸭式”教学方式,挂图上看模具、黑板上画模具,使得原本较深的理论知识对于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变得更为枯燥无味。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长,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1.明确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我院模具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目标,首先是满足《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融“教、学、做”为一体,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操作技能。增加《模具拆装与测绘》、《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和《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等课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育认知规律,按照“模具拆装―模具结构认知―模具测绘―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课程设计”的顺序进行一体化教学。

2.模具专业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

(1)冲压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依托吉利集团办学优势,在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收集了多种汽车小型冲压件和模具50套以及6台24工位模具拆装工作台,组织学生选取典型结构进行拆装、测绘和画图,并进行《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2)塑料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在宁波均胜汽车电子公司与黄岩模具城的帮助下,收集了15套中小型塑料模具。设置了4台16工位模具拆装工作台、模型和展示板等教具,为塑料模具拆装、测绘、结构分析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3)硬件、软件两手抓。在配置硬件的同时,进行展示板(模具结构)的布置和教学课件的编写,结合多媒体教学,构建理实一体化的立体化教材。该教学基地已投入使用,教学效果初见端倪。

3.积极发挥模具实训教学基地的作用

上述模具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教学效果初见端倪:

(1)冲压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于2009年首先建成,已在我院模具专业08级、09级《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与测绘》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塑料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于2010年年底初步建成,今年在模具专业10级《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刚刚进入试使用阶段,目前学生反映效果良好。并计划逐步开展塑料模具拆装、测绘、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

(3)结合我院原有模具钳工实训条件和培训经验完成对学生模具钳工操作技能的培训工作。

(4)在我院模具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于2010年3、4月间对吉利集团兄弟公司中参加全国模具工技能大赛的选手进行系统培训,并取得了团体第一和多项个人奖项的喜人成绩。

四、定位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技能

学生动手能力强应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因此,应以“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的思路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学院应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得到有关生产认识、观察和操作的实践机会,结合校内基地的仿真和模拟训练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提供有力保障,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均得到良好训练和培养。

我院已与同属吉利汽车控股集团的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该公司车身厂、冲压厂和模具维修服务中心为我院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院已安排数届学生到该公司进行生产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

现在,我们正积极努力,与学院周边相关企业开展联系,争取为09级学生的顶岗实习和10级学生的认识实习开辟更多更好的实训、实习基地。

2.抓好毕业设计工作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选择高职毕业设计课题时,应突出实用性,重视产品化设计,尽量选择来自生产一线的题目。也可将毕业设计安排在工厂中进行,让学生在定岗实习过程中边实习边设计,要求学生把实习过程中所用的模具绘制成图纸,将相关的工艺流程编制成工艺卡片,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模具专业方向;综合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Exploring and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course for mould specialized direction

Sun Lingyan1, Luo Duyu2

1.Jiangsu teacher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2.Guangdong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51052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course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alent development status in mould specialized direction. Aiming to improve engineering literacy of student, the idea of course, range of cours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urse and grade evaluation wer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Key words: mould specialized direction;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course; engineer talent development

作为一种特殊的工艺装备,模具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许多新产品的开发都依赖于模具。没有高水平的模具,也就没有高水平的工业产品,因此欧美发达国家将模具誉为“工业之母”[1],而国务院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其加工技术和设备列入了重点支持项目[2]。随着国际资本向国内的转移,我国的模具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模具的生产从传统的技艺型手工生产方式时代进入采用数字化、信息化设计的现代化工业时代。但国内的模具产品以中低端为主,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还非常低[2]。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模具产业在设备和材料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模具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密集为特征的模具行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系统观念,还要具备综合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如何能既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又适应多元化生源的求学需求,这是工程教育急需解决的课题。

1 模具专业(方向)的教学现状

模具设计及制造是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下的一个专业方向,主要为模具行业培养能从事模具设计、加工及模具企业管理的专业人才。为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各大院校以占模具生产总量85%以上的冲压、塑料及压铸模具设计与制造作为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自2004年开始设置模具专业(方向),经过若干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必修课平台上设置通识教育、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模块中设置公共选修课和专业拓展课程。这样既能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又能跳出课程的束缚,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自招生以来,学生的就业情况良好。

从企业的反馈信息来看,我校毕业生尽管动手能力较强,但从学校到企业仍需要较长时间的过渡期。高新技术广泛、深入的应用,使专业能力的范围得到拓宽或提升,但不可否认,学生在工程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确实存在着欠缺。现代制造业分工精细,环环相扣,要求从业人员除了精通专业技术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工程素养不仅意味着实践能力,还意味着广阔的专业视野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而这恰恰是目前学生所欠缺的,这从目前缺乏高水平的毕业设计方面也可见一斑。国内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加剧了生源素质的差异性,保障制度和政策支持的缺乏导致企业实习流于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来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间的差距?

2 综合性课程的建设

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尽管培养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课程被组合成课程群,但每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在不同时间分别讲授,课程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更多地隐含在教学内容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问题,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上,而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很难形成对专业的整体认知。此外,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设计和专项技能训练以单项为主,难度不高且综合性差,单项训练很难在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要想高水平地完成毕业设计尚且不易,适应企业的快节奏工作就更难了。鉴于此,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对2009级模具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一门综合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交叉提高学生知识整合能力,使学生学会综合性地解决问题[3]。

2.1 课程建设的思路

设置综合课程时,要注意3个问题:(1)在避免关联知识简单、机械拼盘与混合的同时,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2)在照顾知识间横向联系的同时,避免学生浅尝辄止式的学习;(3)在校外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能力训练需要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提供结合点,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受面向工程的实际训练。据此,我们将课程设定为基于产品开发过程的综合性实践环节,通过在其中内嵌模具产业的具体生产流程,为学生提供接近全真的职业化情景。通过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 integrated learning),学生能够打破课程间的界限,将关联课程的知识拼接起来,形成对专业的系统认识,进而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考虑到这一环节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储备,该课程被安排在专业核心课程结束后进行,并要求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结束。

2.2 课程内容的选择

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并非模具设计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因此并不需要高难度的任务,1个小型模具项目即可。通过经历典型模具生产的全过程,学生很容易就能将知识点关联起来,并在知识与自身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完成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考虑到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差异,项目由易到难分为3个层次:(1)原有课程设计任务的凝练,要求在现有设备、加工能力以及给定成本的条件下完成,真题真做,大大激发学生求新的欲望和兴趣;(2)毕业设计任务的节选和简化,以此加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衔接力度。(3)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将教师科研项目进行分解,从中选取适合学生完成的任务的,可进一步展示学生的才华。

2.3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模具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产品工艺分析到模具结构设计,再到模具制造、装配、试模和修模等,既要考虑模具性能,也要考虑成本控制、生产周期,离开团队合作很难完成。为了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互助精神,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课程,若干组学生又组成一个团队。在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同一团队的工作组将实行轮岗制,以便学生能对产品研发过程及企业运作方式有清晰的认识。通过这种换位思考,也能帮助学生跨越独生子女的“自我”障碍,学会理解他人以及正确评价自己。为便于管理和指导,每组以3~5人为宜,以协商方式组合,学生将在不同的项目中轮流担任组长。在担任组长期间,除管理组内工作、协调组间关系外,学生组长还要协助指导教师掌握项目的执行状况。这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都是很好的锻炼。

在内嵌模具企业实际生产流程中,课程保留了企业内部运作的全部流程,仅取消与客户的外部交互(包括订单确认、交货服务和售后服务),如图1所示。1个项目将由同一团队的3组学生共同完成:第一组为工程组,承担产品确认、模具结构设计和3D分模及制作零件散件图的工作,同时还要填写采购单;第二组为工模组,主要完成模具的制造、装配和调试等任务,所涉及的工序大致有车、铣、热处理、磨、CNC、电火花(EDM)、线切割(WEDM)、坐标磨、抛光等;第三组学生为品质组,承担着保证模具质量和生产周期的任务,除了完成成形部件、模具以及试制产品的检测工作外,还负责项目进行过程中协调设计、生产、试模和修模等任务。通过学以致用,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一定的模具经验,这对提高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非常有益。

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推进,教师需要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断转换角色。在项目下达之前,作为任务下达者,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通盘考虑,使学生能在现有条件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项目进行之初,作为引导者,要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和岗位,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作为技术支持者,要对学生适时进行指导,同时推广数字化技术,让高效率、高速度、高精度、高性能、低成本、节省资源的工程理念扎根于学生内心。在项目节点上,作为技术主管者,教师要在保证工作进度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在项目结束时,作为评价者,教师要在不失公平的前提下对项目进行得失分析和评估总结,并对学生工作进行评判。

2.4 课程评价与考核

对综合实践环节进行评价,不仅是学生广泛、公平参与教学的保障,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评价采用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考核着眼于个体评价,主要考量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综合评价则着眼于团队评价,主要考量协作状况以及团队合作成效。过程考核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完成,包括学生自评、组员他评和教师评价,分别按15%,10%和15%计入总分。评价依据是师生讨论完成的考核标准,包括项目实现目标、能力目标、任务目标、时间节点目标以及成绩评定原则等内容。综合评价则在项目全部完成后进行,包括团队内部评价和成果评价,分别按20%,40%计入总分。在课程结束后的集中展示上,学生除了展示项目成果(模具、试产产品、项目涉及的技术文件)外,还要用PPT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报,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在对教学过程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团队内部对各小组在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成果评价则由师生共同完成。

3 结束语

综合实践教学的出现是模具专业(方向)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仍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1)在教学资源增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效果?(2)在生源素质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如何设定课程考核指标,使之能全面、直观地检验出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执行情况?

参考文献

[1] 探析:“工业之母”模具业迅速崛起的契机[EB/OL].[2012-06-10].http://.cn/Item/39376.aspx.

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模具专业工学结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2-0049-02

模具行业近年来发展很快,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国外的模具企业,先进的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已经开始涌入我国,这就为我国的模具工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了与国际接轨,模具专业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适应模具工业发展的需要。

从地区分布看,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模具产值约占全国总量的65%以上。模具工业的高技能人才极为紧缺。

我院机电系2007年开设“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根据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特点,我院模具专业的学生将在应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模具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真正成为能动脑更能动手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高专的模具专业毕业生有很强的就业优势。原因之一是中国现有的模具企业,除了少数的大型模具企业外,多数是小型企业,从事模具的加工业。其在职大部分人员未接受过中高等专业教育。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既有模具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实践技能,是技术型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然而,要让学生掌握足够的从事模具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时间和实践机会,这需要一定的设备和经费做保障,在当前教学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学校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走工学结合的道路。但是在我们的高职院校中,模具是新兴专业,办学模式正处于尝试阶段,也就是说我院模具专业尚没有较好的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可以借鉴,需要我们自己去创新、去实践、去探索。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模具企业数量多,规模与层次合理,这为我院模具专业探索实践“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通过实践研究与探索,我们在模具学生培养方面制订了目标:①制定出模具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一览表,为我院模具专业的发展提供依据。②通过创新实践,探索出在本地区广泛适用的“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具体做法是:

1.调查用工单位对模具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目前的要求和今后的可能的要求。

2.将调查结果分类,分出可在本院完成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需要在企业边工边学的知识和技能。

3.实践让学生边工边学的具体方式,对其中收效较好的方式进行总结与完善。

面对模具行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我院模具专业在教学上采取了如下总结:

首先,软件与课程整合。

CAD/CAM技术大量应用于模具设计与模具加工之中,模具制造过程中大量采用了NC和CNC机床,所以教学中需强化CAD/CAM软件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会操作数控机床,以适应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需要。

首先机械制图与AutoCAD整合在一起构成现代工程图学,学生一边学习机械制图知识一边用AutoCAD画平面图。在不同的阶段配以相应难度的项目。并且在这个模块中培养学生用AutoCAD制作工程图的能力,为以后画模具图奠定良好基础。

将模具结构与三维制图软件整合在一起一体化教学,先强化学习一种三维软件(以Pro/E为主,也可以学习UG、solidworks软件),学生一边学习模具的结构理论、一边学会用三维软件来表达模具结构,用三维软件画模具相当于真实的在软件中做模具,学生在绘制模具的三维结构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关于模具结构和三维软件应用方面的疑问,学生会产生很深的印象,同时也能明白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具的真实过程,对软件的认识也会加深,从而激发用软件解决实际工程的兴趣与激情。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通过实体造型模拟,学习到大量实用的模具结构知识,理解诸如拔模斜度、浇注系统、成型零件等模具基本概念。在学习分模的过程中,又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出模具分型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快速地掌握型腔模具分型面的含义,继而熟练地进行分模操作。

其次,从“学”到“用”综合实训教学环节。

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从分散的知识、单项的技能的综合性应用,从校内实训开始到企业顶岗实习结束,既是一个积累的量变过程,也是一个从“学”到“用”的质变过程。综合实训是指一种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环节。通过综合实训把比较单纯的教学环节,例如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现场教学、电化教学等中获得的离散的、肤浅的知识加以整理运用,使理论知识系统化,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一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模具专业的综合实训是按项目教学训练法,从一个具体项目开始,考察设计、制造、总结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有利于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综合实训内容如下:

1.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

2.典型零件的工艺设计计算

3.典型零件的模具结构设计(应用CAD软件)

4.编制模具加工工艺(上机操作)

5.数控编程及操作 (编程模拟,部分零件机床上加工)

6.典型模具的拆装 (加强模具钳工训练)

7.编写说明书(按正规课程设计编写)

要求学生从零件的成形工艺分析(用UG软件辅助分析)入手,独立完成模具结构设计,用AutoCAD绘出模具总装图及各非标准件零件图,并制定出零件制造工艺及模具装配工艺,经老师审核后,最后由学生动手制作。对于要求较高的工作零件,则要求学生通过Mastercam软件预先造型并编制出数控加工程序或线切割加工程序,在校数控加工中心进行加工。对于非工作零件,要求学生采用普通的车、铣、刨、磨等机床加工。工件的热处理工序由于受条件限制,则通过对外协作完成。全部零件加工后,再对模具进行装配,然后试模,直到冲出合格的零件。经过这种系统、规范的实习训练,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应变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最后,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学生带着毕业设计进入到企业当中,使毕业设计更加贴近生产实际,通过开放式的创新实训,实习内容紧密结合课程项目训练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学生的技能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既提高了学生模具CAD应用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模具加工、装配与调试技能,也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学校拥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和五百强的大型企业合作。我们已与无锡松下冷机有限公司、美特尔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江苏吉润汽车冲压件厂等多家企业建产了实训实习基地。部分模具实践教学是在企业车间完成,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顶岗实习,在企业这个新的环境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竞争意识,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条件,高质量地完成实习任务。顶岗实习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提早熟悉工作岗位、适应今后的工作也大有裨益。目前,我校机电系与江苏吉润汽车冲压件厂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受益很大,有的学生已经成为企业里的骨干。

通过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对模具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专业,极大提高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就业竞争力,就业率达百分之百。

参考文献

1 林庆发.谈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6

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本科院校;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

现代工业产品零部件的60%~80%,都是依靠模具成形,模具已经成为机械、电子、汽车、家电、通讯、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等领域产品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是实现少、无切削或近净成形的重要工艺方法。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产品的制造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1-2]。尽管我国的模具工业近年来在不断发展,但模具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在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技术方面。模具工业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掌握先进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人才,而模具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职责。因此,近几年,不仅高职院校,国内很多高等本科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课程,争取为模具工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高等学校模具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内最早成立模具研究所的两所高校之一,先后开设了“精密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高分子模具设计原理”、“模具概论”、“塑料成型技术”、“模具制造工艺”等一系列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课程,并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在模具教学和科研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模具专业人才。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发现,尽管包括我校在内的高等本科院校模具专业和模具课程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致使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不能满足我国模具工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讲解,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通,致使学生不能对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无法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2)缺少形象生动的案例教学,教学方式过于僵化。尽管有些高校也引入了“案例教学”,但很多情况下更接近于“举例说明”,案例往往是辅助要点的讲解,学生不能对整个模具设计案例进行有效地掌握,致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

(3)授课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互动式的讨论和双向式的交流,以及自主式和合作式学习,学生研究和分析问题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4)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缺少课外、实物演示和生产现场教学环节。模具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凭课堂的讲解,会导致学生缺乏模具实物的认识,不能产生对模具三维空间实体的想象力,进而导致整体教学效果较差。

(5)考核方式陈旧,多数高校的模具课程仍然是期末笔试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评价方法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知识和问题的主动研究和分析思考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不能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模具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和研究,把教学、科研、实践在人才培养中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知识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统一,学生从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式的主动学习,并在这种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训练思维能力、发展个性[3-5]。模具专业课程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即包括模具结构设计与优化,也包括模具制造工艺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是多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更需要有实践环节的真实体会。因此,通过选用典型案例,来映射模具课程内容的所有关键知识点,将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应用过程中的分析以及分析中需要研究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再结合实践进行研究型教学,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主动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基于上述分析,对模具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传统的以模具成形理论基础模具成形工艺模具成形零件结构工艺性模具成形设备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为主线的知识灌输型课程讲解体系,以若干个典型模具设计和制造案例为研究对象,在课程初期即给出典型案例,以案例引发的问题为引导,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地展开课程基本内容的讲解,重点突出每部分内容的关键知识点,以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的分析方法为主线,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融为一体。

(2)从模具成形制品设计和制造问题的分析入手,按照实际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和方法,以模具的功能结构模块和设计制造知识为重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形成以模具功能结构为对象的若干知识点。然后从模具设计和制造整体优化的角度,研究功能结构设计和制造的合理性,提高学生对模具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模具设计师应有的把握全局的素质和能力。

(3)采用研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围绕授课内容提出能引发讨论和发挥想象力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分组讨论,给出模具设计方案。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归纳总结出关键知识点并重点讲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同时,教师通过介绍模具设计和制造研究领域国际前沿的一些热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引出该领域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思维与主动探索过程中学习知识。

(4)针对模具课程的特点,采用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网络、现场实物并用的多介质、多手段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授课方法和手段。建立课程的动画、视频和网络资源库,将课程内容形象化、简易化和趣味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切实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要点。

(5)研究新的课程考核方法。模具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工程应用性,传统的通过一张试卷的考试方式存在明显弊端。现在我们尝试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办法,把重点放在平时的考核中,分阶段、分内容、分知识点进行考核,再以不同的加权平均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考试中增加了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内容,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探索和创新。

三、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

实施的教改课程包括“塑料模具设计”、“高分子模具设计原理”、“模具概论”、“精密模具设计”、“塑料成型技术”等模具设计制造方向本科生专业课。以“塑料模具设计”为例,采用了典型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为了确保课堂的教学质量,制定了典型案例分析教学实施计划,按照计划编制了具有模具设计课程特色的教学大纲,将原来的知识原理讲解为主的教学计划转变为以典型案例为主线、逐步引出知识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修改和完善。实践的内容包括:

(1)典型案例的分析与选择。注塑模具种类很多,各类注塑模具的设计既有共同点,又具备自身的特点,因此,必须对各类塑料模具设计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选择合理的教学案例。尽管塑料模具种类繁多,但按照模具结构分类,可分为两大类即单分型面的二板式模具和多分型面的三板式模具。当塑件中存在侧孔或侧向凸凹时,模具又需增加侧向分型机构,而浇注系统的设计尤其是浇口形式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注塑模具结构及其复杂程度。因此,我们选取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浇口形式作为典型案例,即直浇口、侧浇口及点浇口:

① 案例1:直浇口式单分型面二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直浇口式二板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一模一腔,模具结构简单,装配图和零件图简单易懂,模具功能零件齐全,适合在授课初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② 案例2:侧浇口式单分型面二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侧浇口式二板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可以一模多腔,模具结构与案例1相似,但成型零部件的结构复杂,适合在授课中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③ 案例3:点浇口式三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点浇口式三板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可以一模多腔,多分型面,由于需要顺序开模,自动脱凝料,模具结构复杂,适合在授课后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三类典型案例根据不同的授课阶段,由浅入深地引出,既保持了授课知识的整体性,又让学生容易接受,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根据典型案例,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整合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加减,而是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重新调整与组合。根据典型案例,将授课内容整合为模具总体结构设计、浇注系统设计、排气系统设计、温度调节系统设计、脱模机构设计、成型零部件设计和侧向分型机构的设计等几个功能模块。每一部分功能模块都结合典型案例讲解,便于学生对授课知识点的理解。

(3)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动画,制作用于教学的模具实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教改实施效果有很大影响,结构合理、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对原有多媒体课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增加了很多动画内容和图例。另外,还准备了30多件模具实物,为同学们在课堂上演示。

(4)基于典型案例,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和探索,以新的教学思路组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话、讨论、辩驳,形成“教师陈述问题,学生多人猜想反驳”的“对话共同体”课堂模式。重点章节的讲授由传统的教师一人单讲改为学生上台合讲,形成了“猜想与反驳”的课堂讨论气氛。主要讲述章节,教师首先简要介绍今天的知识点和问题,然后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多种可能性,然后在随后的教学中逐步将学生心中的疑问给予解答。教学手段上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放映动画,引用图例和演示实物,产生了一种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课后为学生布置思考题。

(5)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中期,设置1-2学时的参观实习环节,通过成形加工和模具制造的生产实习和教师现场讲解,使学生对模具企业生产与管理模式、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模具结构、模具加工设备和模具加工的工艺过程等知识有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为下一阶段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6)改革课程考核方法。采取了期末笔试、大作业和口试答辩相结合的方式。笔试中注意了试题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知识点,注重了对学生模具设计基本原理和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期末大作业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重点,对考察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考核根据模具课程的特点,结合典型案例,选择了一个带有侧孔的方形壳体塑件作为考核对象,分别让学生们设计三类注塑模具即带侧向抽芯机构的直浇口二板式注塑模具、带侧向抽芯机构的侧浇口二板式注塑模具以及带侧向抽芯机构的点浇口三板式模具,要求学生画出模具装配图并采用答辩的方式给出大作业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既让学生们系统地掌握了塑料模具设计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好的考核效果。

四、教改效果与展望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学生对校改实施效果的反馈信息。问卷调查涉及学生对授课方式、教学计划安排、课件和动画及实物演示、典型案例的选择、实践教学、教师授课水平、考核方式、校改效果总体评价等17个问题,并采用了无记名的方式,收回问卷118份。在学生认同度调查数据中,95%的学生对此次教改效果非常认同,5%的学生基本认同,他们一致认为案例式研究型教学方法对于提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能力给予了很大帮助。

通过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需要对这种全新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期望未来能够形成一种适合高等院校模具专业课程特点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为我国模具工业的振兴与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祁红志. 模具工业的发展与模具专业群的建设[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44-47.

[2] 刘全坤,王成勇,刘传经. 模具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重点[J]. 模具工业,2011,37(5):1-4.

[3] 郑伦楚,徐晓军. 论高校研究型教学的阶段性模式与深度推进策略[J]. 中国大学教学,2011(2):18-20.

[4] 刘冰,陈厚,倪文莉. 以科学本质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新思路[J]. 高等理科教育,2011(3):74-78.

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6篇

【摘 要】从模具用人企业反馈的信息看,目前企业较缺乏、急需的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模具人才。就《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而言,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往往太基础,不能迅速的适应第一线的生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必须对该课程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建立以实用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面向用人企业,全面提升人才质量。

【关键词】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总结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新时期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学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技工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特别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的教学中,更应全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现状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是高级技工学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它与冲压设备、计算机技术密切联系,属于理论与实践相交融的课程。通过讲授和实训主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冷冲模的基本理论,各种典型模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达到能自行设计中等复杂模具的技能水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实验课开出较少,或者开不出来,并且各种典型的模具不齐备,实训无法开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仅仅局限于理论的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占用课时较多。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好;

考核方式落后。单一的闭卷考核方式,导致学生考试成绩很好,进入企业什么都不会。

二、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的方法

1.重视课程设计,围绕重点开展教学

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应用领域,其设计的结果也将作为《模具制造工艺学》和《模具钳工工艺学》的实训项目。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一班级中的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使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相适应,既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又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潜能,可确定复杂程度不同、工作量不同的设计课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所要完成的设计课题是“单工序模”的设计,其难度不大,设计工作量适中;难度和设计工作量都较大的“复合模”和“级进模”两个设计课题,供学习成绩好、能力强、肯钻研的优秀学生选择。

培养学生设计冲压模具的能力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讲授该课程时,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这条主线,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零件,都遵循着相同的基本设计程序,即按冲压制件的形状、精度、生产批量等选择模具的类型,按工况选择模具各主要零件的类型,按应用场合设计模具零件的结构,在对主要零件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材料、确定热处理规范、分析零件失效的形式、计算校核关键尺寸,然后确定各零件主要部位的结构形状,直到确定各模具零件的结构尺寸。教师按这条主线讲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脉络清晰,条理明确,不自觉当中理出一条鲜明的设计思路,掌握本课程的学习精髓。

2.设计任务型教学,把握综合训练环节

设计任务型教学,把课程设计融合到理论教学之中。以前的做法是把课程设计放在理论教学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的。在辅导学生设计时发现,有不少学生对设计时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都不会应用,有的甚至已经忘记了,辅导时很费力气,影响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采取提前布置设计任务的做法,把课程设计融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之中。在某个模块之前把课程设计的任务书与课程的授课计划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从学习本课程开始,就接触设计课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逐步熟悉设计课题。以“方形接触片的冲裁模设计”为例,把设计的任务分解成产品的工艺性分析、冲压工艺方案确定、模具结构总体方案的确定、冲压工艺计算、模具结构总体设计、模具零部件结构设计、选定冲压设备、绘制总装图和零件图等八个部分。把这八个部分融入到有关章节的理论教学中去,学习完有关章节后,把相应任务作为课外练习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

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将冷冲压模具设计知识和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融会在一起,利用手册、查阅资料、使用标准、规范,自行设计简单模具。教师将课程设计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开始前有讲座、期间有指导、期后有检查和提问,指导学生按步骤逐步完成设计任务:进行计算、画草图、装配图、零件图,编写设计说明书,最后完成答辩。这个过程还是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这个中心展开的,也是为将来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及参加工作后的实际设计进行的演练。通过编写说明书锻炼学生的设计计算能力,通过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锻炼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并且要把锻炼学生的这两种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3. 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实施“五位连接”教学模式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要求学生所设计的图纸必须用计算机绘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用相应的软件,如AutoCAD绘制、UG或Pro/E造型再生成工程图打印出来。通过实践,发挥三点益处:一是与实际接轨,现在工厂设计人员都是采用计算机绘图;二是在计算机绘图便于修改,图纸干净整齐,线条粗细均匀,学生把自己绘制的图纸打印出来,容易产生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把所学软件技能应用于设计的机会,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技能大有益处。执行“五位连接”教学模式。

(1)理论授课。这是本课程的基本讲授方式。由教师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授本课程的基本概念、重点、难点。教师在讲课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不可主次不分,平铺直叙,也不可避重就轻,首末倒置。所谓重点就是各章节的核心内容,在组织教学时,要弄清各部分的重点章节和核心内容,并要将其讲清讲透。

(2)现场教学。由于没有生产实际经验,学生对课程中所涉及的原理、各种机构和零件缺乏感性认识。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安排必要的现场教学,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动画演示。多媒体技术已经非常广泛地融入了现代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将某些重点、难点制成动画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演示给学生。

(4)实验教学。实践性很强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重视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前面已陈述的现场教学外,实验教学亦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

(5)加工制作。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其设计能力,使他们既能动脑又能动手,而不是纸上谈兵,教师把模具的加工制作结合到教学中。

总之,高级技工学校教育质量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始终坚持贯彻正确的学科指导思想,把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开展更深入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将对于教材的不断钻研,对于教法的无尽探索作为自己永恒的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跃华.《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3

[2].胡兴旺.《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经验总结[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

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Web Service 基础会计实务课程 平台 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191-02

当前,在Internet上如何解决在复杂、异构、分布式网络环境下,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互是最主要的问题。是一种建立在通用语言上的程序架构,是一种独立于浏览器的编程模型,使用一台Web服务器可以建立强大的web应用程序,程序执行时,不同于ASP程序一条一条地进行解释,而是在服务器上首次运行时进行编译,进一步提高了程序的执行效率。而Web Service是一种新型的分布式计算模式,是独立的,松耦合的,自包含的、基于可编程的web的应用程序,可使用开放的XML标准来描述、、发现、协调和配置这些应用程序,用于开发分布式的互操作的应用程序,一旦部署,其他Web Service应用程序可以发现并调用它部署的服务,通过在http/https上接收/传输SOAP消息向外界呈现功能,可有效解决日益增长的互操作、企业应用集成等需求,具有良好的跨平台、开放、简单、分布式等特点。借助ASP、和Web Service技术,对基础会计实务课程平台进行了扩展,使用Dreamweaver工具对页面进行设计,利用Dll技术对功能函数进行封装并提供相应的调用接口,搭建了B/S架构的基础会计实务课程操作平台,实现数据库、数据文档、应用程序分布存储和集成访问,实现了从单一的课堂文字教学到多手段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Web Service及基本理论

(一)Web Service技术。Web Service是在Internet上进行分布式计算的基本构造块,采用SOA(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模型作为其体系结构,它是一个应用程序,能通过Web进行调用的API,可直接将各种组织、应用程序、服务及设备链接起来,实现在不同平台系统之间以一致的方式交换和描述数据,为实现信息共享、互操作和集成提供新的解决方案。Web Service平台利用WSDL、XSD、SOAP和XML等协议,沟通不同平台、编程语言和组件模型中的不同类型系统。其具有自包含,自描述,模块化,能跨Web、定位和调用,语言中立和互操作,开放和基于标准化,动态,可组合等特点。同时具有内容更加动态,带宽更加便宜,存储更加灵活,高兼容性等优势。

(二)ASP技术及技术。ASP是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运行环境在应用开发过程中与编译无关。ASP使用了Microsoft的ActiveX技术并且运行在服务器端,客户端无法看到ASP源代码,ASP执行后返回标准的HTML页面,显示在浏览器中,这样就可以防止别人抄袭程序。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种Internet编程技术,是.NET框架的一部分,并以.NET框架为基础采用高效、面向对象的方法创建动态WEB应用程序,Microsoft公司了4种与.NET兼容的语言编写应用程序,即Visual 、C#.net、VC++.net、。

二、基础会计实务课程平台的具体设计

利用Web Service和.NET技术开发和设计的基础会计实务课程平台,对分散的会计资源进行集成管理和统一访问。Web用户将查询请求通过Internet传输后,SOAP请求到达服务器端,并绕过服务器的防火墙,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对SOAP请求进行处理,并将SOAP响应通过Internet网络再传回到Web用户端。

课程设计包括了学习指南、实务操作、教学辅导、视频教学、课程建设五个方面,从学习使用者的角度考虑,突出引导学习的功能以及会计实训的操作功能。考虑功能需求、使用范围、业务流程、用户界面、输出要求,以及分析了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可行性、资源利用的可行性。分析了系统的运行环境,包括网络、硬件、软件、安全与保密等环境。在对课程平台实务操作的详细设计中,在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等这样一个会计最基本的操作流程基础上,使用程序的循环、跳转等控制条件实现对基础会计典型业务的在线模拟操作,对特定的脚本程序难以实现的功能,则在Web环境下使用C#语言编译成Dll(动态链接库),对特定功能的函数程序直接在Web环境下调用封装的程序接口,并对实训的结果给出实时的评分标准和成绩。

(一)课程学习平台概要。该平台的设计和运行环境是Windows Server 2003系统下,结合IIS6.0服务端组件,通过脚本语言编程,使用ADO数据库访问技术,实现与后台SQL2005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互。在前台页面设计过程中,利用Dreamweaver开发进行美工。课程学习平台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学习指南、实务操作、教学辅导和视频等几大模块。其中实务操作模块是课程最核心的模块,主要包括实训练习、实训测试、理论练习和理论测试四个子模块。

(二)会计业务操作流程。会计业务实训开始时,系统先判断会计业务是否满足最后一笔业务的条件。如果满足条件,则已经完成由业务的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的分析和计算。如果不满足条件,根据本次业务的原始凭证的设置验证记账凭证输入的值是否正确,同时完成日记账、明细账的填写,如果输入值正确则计入总分;继续下一笔业务,继续下一笔业务前,同时判断业务是否满足最后一笔业务。依次循环判断和验证,进入到科目汇总表的验证和判断阶段以及进入总账的登账,并完成与日记账和明细账的对账后,才能编制报表,完成主要的基础会计账务处理业务。

综合实训内容要求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连续或间断的时间内(48学时/人)完成实训课题。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践、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并体会科研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五、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考核

(一)考核内容。实训项目的考核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分析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职业素养方面进行考核。

1.专业知识。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冲压工艺、模具选材、模具制造工艺、模具结构特点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学生获取文献的方法和手段、设计说明书品质、设计分析过程表现来进行考核。

2.模具设计能力。学生模具设计能

力,主要通过模具装配图表达是否完整、零件图标准是否合理、模具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和是否具有创新性等来考核。

3.软件应用能力。主要考核学生使用CAXA、Pre/E、AutoCAD等绘图软件和Deform等有限元分析软件的水平,从学生操作软件的熟练程度、设计过程、图纸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

4.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对模具设计优化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能力,从模具优化是否合理、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是否准确、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等方面进行考核。

5.职业道德和素养。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状况,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学习纪律、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考核。

(二)考核方法。项目考核成员由学生(即各小组组长)和指导教师组成。首先各项目组按抽签顺序进行答辩,项目考核成员通过听取答辩汇报、查看过程资料,根据考核内容和评定方法(见表1)进行评审打分,根据得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取平均值,最后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确定最终考核成绩。

考核方法综合学生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评审,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保证了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公平、公正,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

六、项目实施成效与不足

本项目的开发实现了“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实践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设计方法由“示范型”、“验证型”向“参与型”、“开发型”、“研究型”转变。笔者根据上述思路和内容组织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活动,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型专业中,采用自愿报名的形式组织部分学生参加项目实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学习查阅文献资料、模具结构设计、有限元软件的建模与分析、模具结构参数和工艺参数优化,到模具加工工艺编制、制造、装配、应用整个实训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能力、知识和软件应用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实训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学习内容,端正了学习态度;通过撰写项目材料,文字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为毕业设计打下了基础;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汇报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交流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以后走上社会奠定了基础。

然而,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实训过程贯穿于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而且分组进行训练,要使每一名学生获得足够的训练机会,除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实践场地、设备和指导实践的师资队伍,才更有利于实训项目的实施,然而这些方面都还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何柏海.模具专业综合实训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模具制造,2010(5)

[2]李光耀,王琥,杨旭静.板料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制造中的若干前沿技术[J].机械工程学报,2010(10)

[3]毕大森,李云涛,褚亮.关于本科院校模具专业方向高端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J].模具工业,2012(2)

[4]李昌雪,陆锦明,等.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改革与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3(2)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3JGZ126);201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改革项目(ZL230238)

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8篇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生源质量和学习态度等决定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培养的目标。近年来生源的减少、普通高中的扩招,教育系统职业学校的兴起,对技工院校的招生和教学形成冲击,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下降,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沉迷于网络,学习兴趣下降,加上传统的重脑力轻体力思想作怪,这些对技工院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难题。国家更加关心职业教育,使技工院校教育现状略有改观。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现代技术不断发展,对劳动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出社会合格的模具专业人材,我们要对模具行业的现状、学生的现状进行正确的分析,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定位,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2006年暑假我受学校委派去广州数控有限公司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举办的模具设计专业教师业务提高培训班学习,其间参观了广州某模具企业。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发现,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模具生产加工、装配与调试的员工大多数来自于技工院校或职业学校,在生产第一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因此我认为五年制高技班模具专业教学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教学方式。所谓“点”就是重在拆装模具,掌握模具结构和按图加工能力;所谓“面”就是要求学生掌握钳工、普通机加工、线切割加工、电火花成型加工和数控铣加工,并参加相应的等级工考试。这样既能强化业教育,又能让学生学到应有的操作技能。

模具拆装是模具教学的重要内容。首先,通过拆装学生可以掌握模具的结构。模具结构繁多,但有其基本典型结构。以塑料模具为例,模具被拆卸后,学生可以认识到通用模具由定模部分和动模部分组成。定模部分由定模座板和定模板组成,定模板是加工型腔的重要零件;动模部分由动模板、垫板、垫块和动模座板等组成,动模板和垫板一起对型芯进行定位和固定。在掌握了典型模具结构基础上,可以拆卸更复杂的带有侧抽芯的模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在模具结构中有几个滑块?滑块在定模还是在动模?滑块采用什么结构?在脱模过程中有几次分型(即有几个分型面)?采用外抽芯还是内抽芯?此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书本,加深对模具结构的认识。其次,在模具拆卸过程中,学生可以猜测设计者设计的意图和设计思路,而且随着多次拆卸后,学生还能看出设计者和制造者匠心独运之处,通过比较学生也可以发现设计者与制造者的长处和短处。这为以后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借鉴的依据,让学生从中吸取精华而剔除其缺点。在装配模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模具装配的特点,还能为制订模具加工工艺提供必要的事实依据。模具装配具有很强的方向性,由于各模板的形位公差、加工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模板与模板之间的装配具有唯一性。在模板上要作上一定的标记,而且这些标记要有一定的规律性,为模具装配提供方便有效的装配依据。另外,模板与模板之间是通过导柱、导套、螺钉和定位销等进行定位与紧固,故相邻两模板上孔距须具有一致性,那就要求两模板上的导柱孔、导套孔、螺钉孔和定位销孔等应进行配作加工,这是保证正确装配的前提条件,有时甚至三至四块模板一起配作加工。

模具拆卸后就进行模具测绘。经过一段教学实践,我发现模具测绘是模具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可为学生识图、模具设计和按图加工奠定一定的基础。刚开始测绘时,学生虽然已进行过钳工实习,能使用游标卡尺和千分尺等量具,但哪些尺寸需要测量,哪些尺寸不需要测量,如何提高测量精度等问题困扰着学生。在测量型芯和型腔尺寸时,学生可结合塑料制品相应的尺寸,利用理论课上介绍过的计算型芯和型腔工作尺寸的公式进行验算,这样既可以温习已学的书本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模具专业知识的信心。在绘零件图时,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接触实物少,空间想象能力差,又是第一次进行测绘模具,线条粗细不分、缺少线条、缺少中心线、剖面线角度不对、多线条、少线条和尺寸标注错误,可谓错误百出。经过一段时间指导训练,学生对照课本查漏补缺,又将绘制的图形与实物对照,制图识图的能力明显提高了,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识图的速度也快了许多。

有“点”就有“面”,“面”离不开“点”,“面”要宽而广。模具专业教学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离不开具体钳加工技能、线切割加工技能、电火花成型加工技能和数控加工技能,这些技能为保证模具加工精度,提高塑料制品的质量,以及最后装配调试所不可缺少。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校已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即一学期20周左右,理论和实习时间各占一半,这样五年制模具高技班在校理论和实习时间大约为100周。就技能而言,钳加工从初级入门到高级工考核一般占有50周;机加工实习占有10周;线切割和电火花成型加工占有10周;数控加工占有10周;再利用10周综合培训线切割、电火花成型加工和数控铣加工,并参加模具制作工等级考核,那剩下10周就可以对几年来的理论和实习进行大综合练习了。过去对理论考核只是一门一门过关,缺乏知识的衔接,没有系统性;实习考核以参加等级工考核方式进行。有没有一种将各门理论功课和各项实习技能有机衔接起来的方式呢?那就是按图加工,类似于大学生的毕业设计。

所谓按图加工,就是由教师设计一副模具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学生首先根据零件图和装配图确定模具的结构、加工工艺和模具的工作原理,然后依照图纸上尺寸备料,根据型芯、型腔形状和尺寸精度要求决定采用普通机加工还是线切割、电火花成型加工还是数控铣等。由于按图加工涉及范围广,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习技能,学生感到兴奋但又无从下手,高兴的是运用四年来所学的理论与技能可以完成自己的“处女作”;忧的是怎么做?怎样做?后来经过我的指点,学生先计算出工作零件(型芯、型腔)的工作尺寸,确定模具由几块模板组成,型芯、型腔如何固定?模具工作原理是什么?整副模具的加工工艺是什么?在解决了以上问题之后,学生心中有了一定的眉目,就开始了模具的制作。可喜的是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常常几个学生聚到问题一起讨论,确定更好的加工工艺。例如模板之间的配作加工,由于模板之间位置需要确定,故模板之间既要定位,又要连接,经过讨论后,同学们得出需要配作加工的模板之间应先加工螺孔,模板紧固后,再加工定位孔。而在装配时,过程恰好相反。先装配定位销,后紧固螺钉。又如铰孔时,由于定位孔为Ф4H7,在加工过程中,铰刀出现扭转,由原来直齿铰刀变成了“螺旋式”铰刀,有的铰刀甚至断在孔中。如何避免以上情况,同学们费尽了心思。我时常为学生这样的进步而高兴、兴奋。经过十周紧张而充实的实习,一副副冲压模具都已成形,经过试模,制件纷纷陈列出来,学生相互比较,交流经验,分析其中的得与失,分享彼此的成功与喜悦。正如几位同学在实习小结中写道:“过去对模具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很抽象;不可能真正懂得模具制作上的很多细节和真正问题所在。”“这次实习可以说是我们走进模具大门的一把钥匙,非常感谢老师带我们走进这个模具的玄妙世界。”后来学生的这一模具制作参加南通市第一届职业创新大赛获得高职组三等奖,我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至此,我深刻感觉到模具专业教学理论与实习密不可分,只有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以上只是我几年来对模具专业教学的一种尝试,有许多地方还不够完善,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