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外顶岗实习工作总结

校外顶岗实习工作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外顶岗实习工作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外顶岗实习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参加英语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具有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学院派往实习单位的学生,又是在实习单位教学岗位上的教师。顶岗教学实习的双师指导顶岗实习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学院和校外实训基地均安排实习学生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开展对实习指导工作。

二、顶岗实习过程的双方管理

顶岗实习是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接受学院和实习单位的双方管理。学生既要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以及相关实习管理制度,也要学习和遵守实习单位的管理制度。

三、英语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的管理

1、顶岗实习前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相关管理措施

按照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习一般被安排在第五学期。为了使学生具备教学实习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学习、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英语教学设计等安排在1-4学期分阶段完成。为了使学生第五学期一开学就可以开始实习,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的选定,校内外指导教师的确定均需在第四学期完成。在此期间,学院实习领导小组和校内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开展细致的实习前教育和教学岗前培训。实习前教育涵盖师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意识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等。教学岗前培训包括讲解教师着装要求、教态和教学语言的规范、教学观摩和模拟训练等。学院为学生统一购买了实习期间的保险,并与所有学生签订安全责任书。学院和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在协议中明确安全责任条款,按事故责任,学院、实习单位和学生分别承担责任。同时,学院在协议中明确学生实习期间的薪酬支付金额和支付方式,保障了学生实习期间取得实习报酬的权利。学院通过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相关管理措施,完成对学生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做好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为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进行全过程管理

学院和实习单位共同制定顶岗实习方案,明确双方在实习期间的管理范围。校外教学顶岗单位根据学院顶岗实习教学目标和岗位需求,为学生安排实习岗位,根据各自单位的管理制度和实习岗位职责对实习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同时,实习单位指派教学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学院制定一系列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为顶岗实习管理提供质量保障,如《英语教育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办法》、《英语教育专业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英语教育专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规范》、《英语教育专业顶岗实习基地管理办法》、《英语教育专业顶岗实习学生自我管理办法》和《英语教育专业顶岗实习考核鉴定办法》等。学院指派的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和专业指导。学生实习期间,校内指导教师按学院要求制定顶岗实习指导工作计划,通过实地检查所负责的实习点,或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实习单位、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和存在的问题,认真填写顶岗实习检查记录本,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学校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给学生发放统一印制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手册,对实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管理。实习手册内含毕业实习要求、实习学生守则、实习安全条例、学院实习介绍信、实习单位回执、顶岗实习联系表、实习指导教师联系表、学生顶岗实习考勤表、学生顶岗实习周记、顶岗实习报告、顶岗实习考核鉴定表、实习单位证明和学生薪酬证明等。学院组织指导教师每月进行实习指导小结,了解学生实习动态,交流指导心得,反映学生现状,解决突出问题。学院还及时对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岗位变更、指导教师变更和实习单位变更等情况进行跟踪和记录变更,确保对实习全过程跟踪管理。在顶岗结束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单位进行一次观摩授课。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共同听课和评课,共同对实习生的教学实习授课效果进行评定。学生结合实习过程和实习收获撰写实习报告,作为实习成绩评定的依据。

3、顶岗实习结束后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顶岗实习后管理主要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评价和顶岗实习工作总结。学院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学生成绩由学院和实习单位共同评价确定。考核以实习管理人员评价,校内指导教师评价、顶岗实习单位评价、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评价以及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手册填写情况和实习报告撰写情况为依据。顶岗实习成绩核算成相应学分计入学生成绩档案。顶岗实习结束后,学院对顶岗实习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召开顶岗实结大会。

四、结语

校外顶岗实习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1.教学计划设置。在我院近五年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顶岗实习的总学时为360学时,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的第一至十八周。实际执行是从第五学期的第十三周开始到第六学期毕业前结束,期间包括第五学期的第十三至十九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大大超过了半年的时间要求,不仅符合建筑工程施工生产周期较长的特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针对具体岗位工作的内容,从岗位实践中探讨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将专业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于工程实践中,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和顶岗实习的质量。

2.学生实习岗位分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与毕业后的职业岗位基本一致,主要是工程施工一线的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造价员、资料员和监理员等,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也就集中在施工企业和少数的监理企业。而建筑工程的单件性、固定性和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又决定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地点遍布全国各地及不同的施工现场。在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许多学生的实习岗位还会因工程的进展、岗位的适应性、毕业就业等原因发生变动。

3.顶岗实习质量分析。尽管在前五个学期里学生经历和接受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但在刚刚进入顶岗实习初期,多数学生仍感到十分迷茫,导致学生实际进入岗位角色的时间滞后,同时,面对施工现场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较大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吃苦耐劳精神和自我约束力的欠缺,企业待遇的不平衡,在岗实习的学生往往频繁地调换实习岗位,导致学生实际顶岗实习的时间并未得到保障。因此,对离校顶岗实习的学生,指导老师、班主任、辅导员一般采取电话、短信、飞信、QQ、邮件等方式进行联系,检查并指导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但较长的实习时间(含寒假、春节),分散的实习地点,学生实习场所、通信方式的变更,实习人数的逐年增多(全系07级在外顶岗实习学生约370人),给顶岗实习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目前考查学生顶岗实习效果的依据,主要是顶岗实习结束学生提交的顶岗实习日志、顶岗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毕业设计(论文)及顶岗实习学生被实习单位录用的比例。在近几届毕业的学生中,能够完成实习全过程实习日志的学生寥寥无几,而实习日志中能够全面反映当天实习地点、工作内容、实习体会、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及处理方法等内容的也不多。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内容、格式、进度也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达不到规定要求,甚至出现雷同、抄袭等现象,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评定时,会因学生的毕业就业而降低要求,学生浑水摸鱼,侥幸过关,学生严谨治学、踏实工作、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断缺失,职业素养不断下降,因而,顶岗实习学生被实习单位录用的比例仅有20%左右。

二、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建议

1.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立互动双赢和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的前提。例如我校可利用省示范院校、省特色专业、省优秀教学团队、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教育环境、专业师资的优势,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解决企业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使企业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增长。另一方面,企业与学校通过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习基地、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等,使学校分享企业资源,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技术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教师依靠个人社会关系建立校企“私下”合作的现状,使学校与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合作伙伴,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建设校内外“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顶岗实习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学生对顶岗实习所持有的态度、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及灵活运用的熟练程度,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也同样重要。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必须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尽管在职专业教师中取得国家建筑业执业资格的人数十分可观,但他们实际工作经历有限,或者离开实际工作岗位的时间已久,很难胜任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这一“双师型”教师的角色,而通过校企合作聘请的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真正亲临一线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到位率也较低。因此,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加快、加大建设的进度、强度,实实在在地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在职教师积极主动去企业锻炼,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逐步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建立更广泛的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企业的能工巧匠真正走进课堂,不断提高其教学能力,并支持他们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从而保证校内外“双师型”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参与度,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赢。

校外顶岗实习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1.实践教学项目不足。

虽然高职高专的教育要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课时不少于50%,但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和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实践教学项目仅仅是在多媒体课室进行仿真模拟,简单的铺床和中西餐的摆台等简单项目操作培训,完全满足不了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真实的场景和客户服务实训项目训练,缺少提高服务素质的技能项目训练,如咖啡烹制、调酒技能和茶艺等技能,缺失酒店管理督导技能的培养。

2.实践指导师资薄弱。

高校引进教师,往往把学历权重放得很高,相反降低对行业实践工作经验的要求。教师缺乏行业的实践感悟,无法很好地结合行业的人才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训模块,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酒店的能工巧匠虽然拥有丰富的基层服务和管理经验,却由于缺乏高等教育的系统学习和教学经验不足等诸多限制,尚不能充分被高校的实践教学所用。

3.校内实训条件不足。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由于经费、场地等条件限制,校内实训基地仅仅拥有一间模拟客房和一个模拟餐厅,内有几张简单的床和餐桌,这样的实训条件,其规模、系统性和软硬件条件和真实环境相去甚远。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行业标准的熟悉。

4.校外顶岗实训效果差。

顶岗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大多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却在实习后对行业产生了厌倦,不愿继续从事酒店行业,因为酒店为了降低培训成本,多安排学生在客房与餐饮等部门实习,学生的转岗要求,常常得不到满足;而酒店的前厅部、营销部、人力资源部等岗位,则很少安排实习学生。让学生产生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能是做劳力的事情,无法从事劳心的体面工作,因此对行业产生怀疑。

二、南华工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订单班”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1.校企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合作企业根据岗位操作能力要求,分别为学校提供校内实训室的相关设施设备和消耗品,并印上相应企业的标注,共同制定实训项目,提升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熟悉合作企业的设施设备的使用,缩短后期的校外顶岗实训的适应期,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也增加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加强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

2.科学配置实践教学内容。

通过调查与酒店管理专业相关企业的岗位(岗位群)的特点,结合不同“订单班”的培养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合作企业的需要,实践教学总课时达到67%。其中如《前厅业务技能》、《客房业务技能》、《餐饮业务技能》等15门主干课程的课内实践课时全部达到60%或以上;每个学期安排一周综合实训,第四和第五学期安排一个月的阶段顶岗实训,第三和第六学期安排专业顶岗实训,合计800学时。通过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顶岗实践教学有效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3.分段式实施实践教学。

积极推行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第一阶段:适应阶段,学生在签订“三方协议”后,由相应的企业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学习,安排企业的兼职导师给学生介绍岗位技能的要求和演示操作规范。同时邀请企业兼职教师到校授课,将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实践育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认知专业,培养良好的专业心态,增加对企业的归属感。第二阶段:学习阶段,理论联系实践,专任教师根据校企双方商定的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及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与企业专家共同设计课程标准,开发虚拟流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分解工作任务,以项目或模块形式安排教学内容,于学期末的一周综合实训综合检验课内实践教学的效果。第三阶段:思考分析阶段,第三学期安排到各合作企业实施顶岗实训,企业指定安排实践教师,每位实践教师负责5~10名学生,负责与学校专业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熟练完成一线岗位的技能操作,训练学生对客服务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销售技能,指引学生学会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实训期间思考分析工作案例和疑难问题,在第四和第五学期的校内学习期间,与专任教师一同结合实践经验讨论、分析、解疑,真正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有效结合,缩短学生与行业人才规格需求的距离。第四阶段:研究阶段,这是综合实践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性技能,此阶段安排在第三学年寒假及第六学期,持续6-7个月时间。籍“订单班”的优势,合作企业在此阶段安排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顶岗实训,除了轮换不同的岗位实训以外,每月安排学生参加管理培训课和管理案例讨论课,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技能比赛,分批安排学生参加主管领班每天的工作例会,了解中基层管理人员工作内容及训练行动性管理能力;通过工作问题方案、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的拟写训练策略性管理能力。通过此阶段的实训,让学生深入了解酒店行业的发展前景,增加对行业认同感,真正成为酒店行业未来的管理人才。

4.完善校企合作“订单班”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内容的配置和实训指导书。

根据企业的实践能力要求,校企共同探讨完成《餐饮业务技能》、《客房业务技能》、《前厅业务技能》、《会议接待实务》、《西餐烹饪》等课程实训指导书,并完成《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指导书》、《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训教学大纲》、《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指导书》等的编写工作,专兼职教师严格执行相关指引开展教学。

5.完善校企合作“订单班”的校外实践教学学习管理制度。

完善实训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制定《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训管理制度》、《实训指导老师职责及权利》、《顶岗实训作业制度》、《企业对顶岗实训生的管理制度》及《校企双方会议制度》,保障顶岗实训期间学生能有效理论联系实践学习,提升职业能力。保证实训期间指导老师、企业能够有效进行信息反馈及收集,及时解决实训期间的问题。

6.加强过程管理,完善实训考核体系。

实训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专业指导教师、岗位指导老师、部门管理者的实训鉴定占40%,学生每月作业及实习报告、毕业设计占50%,实训总结会汇报占10%,以此强化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每次阶段的顶岗实训考核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担任答辩评委,共同检验学生的实训效果,为完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7.加强校企专兼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

针对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的各种优势和不足,有效地进行互补,校企共同培养。邀请企业的兼职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高职教师教育能力的培训和高职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探讨交流会及讲座,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定期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从事服务和管理工作,把握行业脉搏,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将最新的知识和理念传授给学生。“双管齐下”,加强校企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订单班”的实践教学质量。

三、结语

校外顶岗实习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 高职生 职业

素养 职业技能 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188-03

高等职业教育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批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顶岗实习作为高职生就业前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如何在顶岗实习中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从现有的文献看,学术界和职业界对职业素养的理解由于侧重面不同而略有不同,学术界一般认为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方面。而职业界对职业素养的定义更具体,一般认为职业素养包括道德素养、合作素养、创新素养、专业素养等方面。综合起来理解,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是人们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社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内在的品质。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当然,职业素养还是一个较广度的概念,应该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未来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确定职业素养的核心能力;职业素养也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的概念,即各个职场上的岗位要求不同,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要求所具有的综合能力也不同。

职业技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要求,岗位人员应该具有相应的岗位职业资格。它可以理解为岗位人员符合企业岗位要求,从事某一职业、胜任某一岗位所具有的专业职业技术能力。它是对个人胜任工作岗位专业水准的衡量,是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在教育领域内,人们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既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又能保证身心有序、协调、均衡地发展,以保持全面、持久的发展能力,为适应未来的社会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与技能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性

(一)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生在职场上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推动人才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虚心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可见,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取得持续发展,这与它们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有效利用及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是分不开的。

调查发现,企业普遍认为,人才最重要是三个方面:态度、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态度可以决定工作高度,专业技能可以决定工作质量,职业素养可以决定工作可持续性。其中态度培养最重要,专业技能培养较简单,职业素养培养最难。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发展的多元化,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社会各行业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事实表明,学生将来在职场上能否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并不仅仅在于其目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多少,更在于他的职业素养的高低。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升级、职场上的需求与变化,以及工作环境或工作方式的变化等因素,学生毕业后一般不会长久在一个岗位、一个行业工作。《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尤为重要,学校不仅要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更要使学生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具有再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二)提升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可挖掘高职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又促进其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升华

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将职业教育确定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仅要具有岗位适应能力,还要有终身发展的意识,形成较全面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与竞争的需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方向,通过提升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达到挖掘学生的潜能、开拓其自身发展空间的能力,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又促进其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进一步升华。

三、顶岗实习中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与技能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

顶岗实习是高职生毕业前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实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企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场地、人力、经验、技术、经费等资源优势,鼓励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证明,顶岗实习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校内校外开展各种活动,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做“热身运动”

顶岗实习前开展竞赛、讲座、参观、学习及公益活动,进行系统而规范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为在顶岗实习中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一是开展职业养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如学雷锋为民修理电器活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某总装厂车间安防系统的维修以及电气线路改造工程,某地区医院及某监狱看守所的安防系统工程及综合布线的工程安装与维护的勤工俭学系列活动。二是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区高职院校智能小区设计与制作大赛、全区高职院校PLC技能大赛。三是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智能楼宇安全防范系统设计、综合布线实训、PLC编程与控制,CAXA在安防工程的应用、电工上岗证培训、安防工程企业技术人员培训等。四是邀请实习企业经理给楼宇专业的学生做专题讲座与学术报告及行业职业素质要求、岗前安全教育等。组织楼宇专业学生到不同行业参观、学习及调研,了解不同行业的安防监控要求及目标等。

(二)根据职业能力分析及实习岗位任务,构建顶岗实习课程体系,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中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合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楼宇专业的特点,笔者选择市场前景发展好的安防行业作为顶岗实习企业,同时该行业还具有专业技术的多学科、多技术相互交叉与融合的综合性应用特点,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安防行业又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与稳定的特殊行业,要求岗位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岗位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树立“以职业素养为根本,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下,结合实习行业特殊性要求,岗位人员有好的职业道德,品行第一,严守工程秘密,同时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我们以安防工程技术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岗位任务为依据,构建顶岗实习课程体系,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中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见表1)。

(三)在顶岗实习的岗位上加强培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

1.认真学习,善于总结,积累经验,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1)组长每天必须主动向项目负责人汇报工作情况,总结经验与不足;企业用周会组织学生每周进行工作总结、分析本组成员的定位方向;学生完成顶岗实习工作周志、写出下周的计划或安防工程方案书、企业指导教师对员工提出新的要求或对员工进行培训。每项工程完成后,要有客户签名的“满意度”调查表上交给企业。(2)企业根据顶岗实习任务和岗位要求,负责给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和业务培训。如对学生进行面试技巧、应聘的要求等培训,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企业概况,以及行为礼仪要求和特殊要求。同时,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激励措施,阅读公司里的安防相关书籍及设备的手册,学习报警器的编程知识,了解安防设备器材的品牌、性能、作用、价格、安装与调试、维修方法等,学习市场勘查及工程施工的方法,与客户洽谈的技巧与方法,做工程的方案设计要求,新软件的应用,售后服务、新产品的功能及宣传,开发市场等。

2.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完成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课程。邀请企业专家根据行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拟定设计选题范围及提纲指导,使学生带着毕业设计课题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进行调研和定题及撰写。企业负责人从学生的选题中了解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从而初步确定学生的工作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获得效益。而学生则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融合了各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利用查找文献资料进行方案的初步设计,在实习岗位上反复调试修改设计方案,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工作的方法、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了基础。

3.学生人人以公司为利益,为公司树形象。学生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去面对每一项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做工程要与业主的要求结合起来一起分析,力求做得更好更完善;与客户沟通要使用文明用语;要管好自己,做什么事都应三思而后行;简单的工作重复做,重复的工作用心做。

4.学生不但要会学习,还要会思考、会总结,要学用结合,重于工作实践。要求学生必须随身带上记录本,随时将企业交代的工作任务及要点记录下来,将点滴的收获及想法记录下来,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学会遇到问题主动询问,不自作主张。按照企业规定,允许学生犯错误,但是同样的错误不允许犯两次。

5.学生做工程要学会分工与合作,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企业提高效率多想办法,尽可能扬长避短。

6.学生牢记安全工作时刻从零开始,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做工程时应当时刻注意自己及他人的安全,同时注意设备器材安全。

在企业文化熏陶下,在真实环境和企业员工敬业精神的感染下,在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实事求是的办事作风、诚恳的工作态度、持续的创新能力及完善技术的影响下,学生基本具备了“企业人”的品行和意志,其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精神、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创新应用技能等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四)利用企业的激励机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利用企业的激励机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完成了企业的中标和抢标工程任务后,企业按照激励政策,给予学生奖励。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利益。一是企业的奖金激励机制,可使学生自觉服务于企业的意识更强,自觉服务于企业的干劲更大,学生自觉地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转变观念完善自我跟上公司的步伐,从而加快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二是实习岗位变动的激励机制同样具有激励作用。实习岗位主要有工程助理工程师、工程技术员、工程维护与维修员、工程施工员、售后服务管理员等,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情况进行变动。实习的岗位变动激励措施使学生进步很大,学生更有敬业精神与活力,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有更大的提高。

实践证明,顶岗实习是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开展顶岗实习教学活动,在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更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素质,为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为自身成长提供了发展空间,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丽能.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论析[J].职教论坛,2012(11)

[2]张希玲.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3]徐建中.论可持续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观[J].教育与职业,2006(26)

校外顶岗实习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传统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遵循“以教师为中心”模式,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校选用通用教材,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先后顺序,对教材内容逐章逐节分解,照本宣科,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教学演示也按章按节,相互独立,缺乏知识点的有效融合,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抽象、枯燥,教学方法单调、陈旧。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差,人才培养很难上质量。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基层岗位,培养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通过社会调查,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有:操作应用人员、网络和维护人员、销售人员、硬件维护和调试人员、网页制作和网站维护人员、电脑广告设计人员等6类。我校是国家首批中职发展改革示范学校,计算机专业为省示范性特色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计算机专业为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根据6类职业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为教学方法改革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1)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计算机专业实行“2+1”工学交替制度,根据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试行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第一学期主要进行专业基本理论介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意识、了解企业文化;第二学期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进行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第三学期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见(实)训基地,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第四学期主要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参与项目生产实现生产和学习的有机结合;第五、六学期为顶岗实习,依托校外实训基地结合具体岗位分散式进行专业综合知识学习。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让学生参加了生产实践,真正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2)校企共同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确定岗位培养目标、教材、教学方法。学校毗邻衡阳市白沙洲工业园区,实施专业对接园区产业,课程对接园区岗位,教学内容对接岗位技能的“三对接”工程,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六大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使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①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专业课程体系和实施性教学计划。实施性教学计划由校方专业组提出初步方案,企业方面针对岗位能力培养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定稿,校企共同规划课程开设,编写校本教材,使教学和实训内容与企业对接,增加相应的案例分析、项目讨论、现场实践课,使学生亲身体验作为计算机应用性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②为了使教学过程尽量贴近企业,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我校积极开展“教师下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与园区联结”的“三联”办学模式。学校每年定期召开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议,校企定期安排专业人员互访,获取企业对学校培养方向的评价及要求,以便及时对岗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和教学内容做出调整。③与合作企业开发完善的教学项目资源库。我校利用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契机,与云龙计算机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技术资源库、课程资源库,远程培训平台,共同开发多媒体数字教学资源,建好了“网络综合布线”“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等4门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和试题库,为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夯实了基础。

(3)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素质,为教学改革提供人力支撑。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中职学校师资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是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传统意义上照本宣科的教师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能说会道且动手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项目教学中需要教师精选项目,案例教学中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引导、协调、分析、决策和评价能力,现场教学中需要教师能说会做,对设备、仪器、工艺了然于心。我校依托校企合作企业,通过“内培外引,校企互聘”等方式,采取“引、聘、送、下、带”等措施,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通过继续教育、顶岗实践、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和课题调研等途径,培养出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职业素质高、技艺精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①“多方引进”是指从行业、企业的生产一线引入高素质技术人员、岗位能手,从高职院校或同类学校引入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长期任职或兼职担任专业课、实践课教学,通过提高专业课时津贴标准、设立教师奖励基金等方式提高其待遇。②“高薪聘请”是指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对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而学校师资较薄弱的课程,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对整个课程或其中某一模块进行授课,开辟讲座、论坛,对技能训练方面给予专门指导。③“选送进修”是选取、选拔部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薄弱课教师到高等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研修,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动手能力。④“下到基层”是指严格实施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一个月的计划,常态化开展“教师下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顶岗实践,丰富、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⑤“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是指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导师,与中青年教师结成师徒,一对一帮扶,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水平。

(4)加大教学过程改革力度,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计算机专业组按照6类就业岗位的要求,根据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特点,灵活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仿真教学等方法,重点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

①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创新。1)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实践性教学。采用岗位任务引领、工作过程引导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设仿真、模拟的实践教学情境,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并端正态度,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采用项目导向教学,将整个专业按“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网络技术支持、网站建设”4个项目导向培养。根据四个工作岗位,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确定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技能,以企业的生产项目开展实训,使学生全面体验工作过程,按照职业规范完成工作任务。2)开展模拟情境教学与实训教学。利用工学结合的开放型仿真实训中心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生产性实习相交替,使学生与企业岗位实行零距离对接,实训内容和考核评价紧贴行业岗位的要求与标准。严格实施岗位实践技能的考证制,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专业综合技能的理解和掌握。3)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按照教学内容设计精选教学项目,采用以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为先导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典型项目、任务和案例由企业参与设计和验收评价,注重做中教和做中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②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1)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影视文件等打破传统教学局限,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多种感官,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2)计算机交互虚拟教学。在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中,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虚拟教学。3)利用空间教学。建设满足于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数字化虚拟校园,促使全校师生学会利用“职教新干线”等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和沟通交流工作,真正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5)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及6类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以学生的职业态度、专业技术服务与应用技能水平、实习实训成绩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建立和完善由学校、学生、家长、社会、企业多元参与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①评价多元参与。由学校、学生、家长、社会、企业共同参与,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校外顶岗等多个平台,考核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沟通协同能力、学习能力、遵纪守法和环境适应能力等综合表现。②参照行业评价标准。按照岗位用人标准与工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将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将Cisco、锐捷、华为认证等行业评价标准融入课程评价体系,实行学生毕业的“双证融通”制度。③评价过程全方位。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习过程评价、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实际操作、设备配置与调试结果、工作总结等形式,对学生全方位综合评价。

总之,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企业岗位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大环境下,职业学校只有通过教学改革,调整完善课程体系,充实师资队伍,不断完善教材,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较强应用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小娟.中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科技

与企业,2013(9).

[2]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

[3]冯文田.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让计算机教学焕发活力[J].硅谷,

校外顶岗实习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连锁经营 专业能力 实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在高位运行,连锁经营这种商业态势也迅猛发展,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7年连锁行业调查显示,2007年“中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突破一万亿元人民币,达到10022亿元,同比增长21%,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的增幅。门店总数达到105191个,同比增长58%,剔除个别企业超常规发展因素,调整后门店增长17%。一般而言,新开一个连锁店需要人员从数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而且要高中低各层次人才配备齐全。可见,我国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为满足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应运而生。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特点。因此,突出能力培养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与关键,本文就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探讨其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

依据连锁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征,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各类现代连锁经营企业的一线服务岗位及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其岗位(群)为:大型商场的中高级营业员;商业连锁企业门店店长;商场商品部业务主管及柜组长;连锁企业仓储配送中心的一线操作人员及基层管理人员;连锁企业总部管理人员、业务员及分店信息管理员。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合格的高职连锁经营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可以理解为社会性能力,即常说的关键能力或通用技能。这部分能力要求对所有不同专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说都是应该具备的,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方法能力,包括(1)注意力;(2)分析能力;(3)解决问题能力;(4)判断能力;(5)抽象能力;(6)准确性。二是社会能力,包括(1)责任心;(2)独立能力;(3)执行能力;(4)团体能力;(5)交流能力;(6)合作能力。三是学习能力,包括(1)求知欲望;(2)自学能力;(3)收集信息能力;(4)系统思考能力;(5)创新能力。基本技能就是专业能力,所谓专业能力是指运用专业技术完成某种特定职业岗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三大核心技术是商品采购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和信息技术。其中商品采购技术包括交易制度、业务流程、商品策略、定价方法、促销手段的制定等在内;物流配送技术包括总部配送、社会配送、配送中心配送等不同配送模式条件下的配送方案制定和执行;信息技术包括POS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连锁经营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专业特色极为浓厚的经营管理技能。可见,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比传统流通业更高、更专的要求。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具有的起点高,科技含量大及实践性强的特征给连锁专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在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课程设置体系中没有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

我国高职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传统本科很相近,课程设置结构也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三段组成。从课程名称来看,也强调专业的宽口径和通用性;从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来看,基本占到30%左右,这与高职所应具有的培养模式显然有较大的出入。

(二)教学环节中没有突出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或学院培养条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环节上往往喜欢多讲理论,在教学方式上多数也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上,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更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动手操作。

(三)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突出高职实践性技能的考核要求。

现阶段存在的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考核主要还是停留在一张试卷就终结的考核方式。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已经落后于现今电子商务时代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技能操作要求。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途径

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特点和笔者的实践经验,职业技术院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应努力尝试以下方法:

(一)建立模拟实训室。

模拟实训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可使学生熟悉连锁企业管理众多岗位使用的信息技术,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和传真机,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连锁企业进销存管理软件让学生扮演进货、存货、销售、配送方案及销售分析等各种技巧,体会连锁经营管理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目前,很多公司出于竞争的考虑,对关系商业秘密或经营核心部分的岗位不愿意外人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连锁经营管理应用性人才能力的培养。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学生超市的建设对专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必不可少。学生超市实践教学的特色在于是真正的实践,而非实验室,为保证能力培养质量,应完全按照正常公司的运作来要求学生。超市的正常经营与管理工作全部由学生来做,教师只负责监督管理,遇到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根据学生超市的部门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主要有:新商品市场调查、商品采购、促销策划、仓储管理、财务管理、新生培训及人员管理、收银、理货、经营分析等项目。

(三)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主要赴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校外实训基地除了无偿提供实训场所外,还提供富有实践经验的零售连锁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或指导学生实习,使经过实训的学生,其工作能力能适应企业用人要求。

(四)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

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法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考查有极大的局限性,事实上,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来说,卷面分数高的学生并不意味着专业能力强。既然抱残守缺,不如选择能反映实际能力的考核方式,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将课程考核放在岗位中进行。如采用岗前考核、岗中总结和岗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考核:通过学生超市和校外企业,在学生正式上岗、实行顶岗作业前,以学为主,在现场各岗位上跟班学习,从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定期考核,以确定能否上岗;每周要求学生进行工作总结,作为学生岗中实训及学习过程的考核。每一组别的同学根据各部门学习情况,选择一个课题,在部门学习结束后共同完成该课题,由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工作人员对课题进行评审,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五)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模式

积极与当地连锁企业合作,创建工学结合模式,即半工半读的形式,即上午学生进行顶岗,企业支付学生劳动报酬,下午由连锁企业总部在每星期组织一至两次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每个门店也将在下午组织一至两次理论学习和案例学习,并对本周工作进行讲评,增强学生对实践工作的理解,以更好地服务于实践。通过这种做、学统一的方式,把课堂办到企业经营服务第一线,把实践当做最好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在实践中发展专业能力。

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保障

(一)教师较强的职业教育理念及较高的职业理论水平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首要条件。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核心,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真正懂得高职理论的教师,才能围绕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进行教学设计,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加强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与高职理论的学习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

(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必备条件。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从事连锁企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教学内容应突出基础理论,同时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这就要求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

(三)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对连锁经营管理学生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有保证实现这个目标的平台,即必须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近年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建立了商务仿真实训室、会计实训室,在校外与雅家乐集团、时代超市、盐阜人民商场的合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梁平.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校外顶岗实习工作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学徒制;人才培养;老龄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175 -03

一、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人才供需失衡概述

1999年开始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预计2033年左右将到4亿,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度居世界之首,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社会问题凸显。人口老龄化即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中国未来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为当今社会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领域。

我国老龄化问题要求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用来适应社会各层面的需要。但目前我国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落后,层次单一,仍未构建起完整独立的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教育体系:在我国设有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康复保健等涉老专业的大中专院校不多,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很少,职业化、标准化、高层次的养老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稀缺,严重制约了高层次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福建省未来对老年服务业的发展需求潜力巨大,对从业人员的数量、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提出新要求。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拥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138个,其中民办养老服务机构148个:养老床位数从2005年的1.8万张增加到6.3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从4.8张增加到14.96张。各种涉及养老服务的机构增长较快,但人才需求增长比例高于设施条件的增长比例;从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面对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老龄化人口的市场消费需求正向高质量和多元化发展,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在职养老服务人员中2/3左右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约5万人,不能适应规模巨大的养老服务人才需求(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潜在需求约1000万)。因此,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学徒制”培养势在必行。

二、推行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培养可行性探讨

“现代学徒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到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广。德国非常注重职业教育,从娃娃期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健全,学历提升和职级晋升渠道相对完善,职业教育同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创现代学徒制育人的国家,主要特点是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学生兼有学徒和学生两重身份,解决了老龄化发达国家用工问题,同时也是工业强国德国经济腾飞的关键。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多为研究型理论性大学教育,导致的直接问题是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无法满足现有工业企业或服务型企业对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的难过问题;同时每年大量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难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面对就业,情况复杂形势严峻。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为了大幅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推行现代学徒制教育刻不容缓。2015年人社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教育部也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于2015年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其中试点地区17个、企业8家,高职院校100所。福建省教育厅从2016年也开始全面放开各专业学徒制的申请,2016年确定64个省级现代学徒制项目培育学校。

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建设优势能解决养老人才的供需矛盾。健康养老行业为朝阳产业,养老方式日渐多元化,各种涉老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不同。调查发现,现有涉老服务机构的养老护理人员年龄范围为30~50岁,中年妇女,学历普遍较低,受过专业职业教育较少,服务质量很难令人满意;甚至较多涉老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为中途转岗人员,有老年保健、管理、服务等的专业知识背景的中高领导很少,这些作为行业领导者急需专业培训来满足快速老龄化社会对具有顶层设计能力的管理团队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养老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除了几个知名院校外,多数院校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养老人才层次定位与现在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吻合:多抵饕针对养老机构的人才需要,而急需的养老护理员或基层管理人员,以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养老地产、一些高端养老企业如康复保健、养生旅游、心理护理、社会工作、膳食营养干预等的要求兼顾很不够;现有的校内培养方式存在着“象牙塔”现象,实训面对的是“护理人”和冷冰冰的器材,与老年人、涉老企业的设施设备的接触较少,很难真正掌握与老人的沟通技巧和养护技能,这样就很难满足当下“医养结合、健康养老”的理念。

如何把企业的资源与高校的优势良好结合,实现政府、涉老企业与高校的双赢,构建福建养老PPP模式,发挥高校人才和教育资源优势,利用涉老行业企业先进稳定的实训资源,政府民政等部门的政策优势,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才是正确途径。首先,健康养老企业或机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基地,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所接受现实人文环境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能直接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践能够提高对本专业的认知,培养工作热情,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就业率;其次,让专业教师到健康养老行业挂职锻炼扩充教师行业知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促进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引进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发展壮大,也解决职业院校生源问题;再次,当前受传统观念、职业社会声望低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低。即使是长沙民政学院办学历史有二十多年,但该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也仅限二百多人,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为高校、涉老服务机构人才培养搭建桥梁,而且深度合作后实现资源、知识、技能共享会促进健康养老行业发展,有利于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难题。

三、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两点建议

一是关于学徒制生源及培养目标的建议:依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认为应届新生依自愿原则可遴选为企业学徒制员工,企事业优秀员工可被推荐为职业院校学历教育的学生。签订联合培养合同和就业协议,进行二元育人,优先录取具有高中文凭的农民工子女及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并根据员工能力知识水平分班分层培养。学习结束后,经社会、企业、学校多方考核合格,教育主管部门认定后颁发毕业证书。生源定位:1.学院在校生:学生自愿报名,学院根据综合学业成绩择优遴选,健康养老相关行业企业根据企业建设发展要求直接参与面试,签订三方协议合同。2.健康养老相关行业企业推荐内部优秀员工(高中毕业一年以上,初中毕业三年以上),结合考试综合成绩择优遴选(教育厅、学院与培训企业共同组织入学考试:笔试成绩50%+技能考试成绩50%),合格者成为学院的学徒制学生,签订教育厅、学院与培训企业三方协议合同。3.民政部门、公立或民营养老院、健康管理公司等健康养老行业企业推荐的学徒制委托培养人才:结合考试综合成绩择优遴选(教育厅、学院与培训企业共同组织入学考试:笔试成绩50%+技能考试成绩50%),合格者成为学院的学徒制学生,并与民政部门、公立或民营养老院、健康管理公司等健康养老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培训培养企业签订学徒制委托培养四方协议合同。我们考虑到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要求生源需高中毕业1年以上,初中毕业3年以上,以三年制为主的弹性学制进行培养。培养在适应养老机构、社区或居家养老、养老地产等涉老行业,具有爱心、公益思想和奉献精神,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老年政策法规、老年社会工作、养老机构管理等知识,掌握中医药康复保健、心理干预、老年营养咨询与干预、老年护理等老年健康管理适宜技术,能为中老年人提供“医、养、护、乐、健”(即医疗、养生、护理、快乐、健康五位一体)的涉老专业健康技能人才。

二是“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措施的建议:“学徒制”人才培养最大特色突出企业理念,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是监控和教学标准制定的问题。要保证以企业顶岗实习实训为基础的教学质量,关键是在民政部门-高校-企业学校遴选“双师”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制订课程模块,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的适宜技术开发及标准制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彼此建立教学\行与质量三方督导的监控体系,在学院、教研室二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上,纳入行业企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起学院、教研室、企业 “三级监控体系”,对教学全过程科学、规范、系统地运行监控,保障各方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因此提出几点要求:1.合作企业即教学培训基地的控制。要选择有实力、具有先进设备和管理、形成规模效益的行业龙头企业,生产性实习场所需覆盖生产、实训、经营等部门,本身具有或在高校帮助下建立现场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且在建设实训室、实训基地上有投入有保障,发展规划与高校培养人才相适宜。2.师资的遴选。“现代学徒制”的学徒要有“双导师”,分别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师资要有人员互聘制度、双向培养锻炼制度、共同开发课程和适宜技术制度。企业师傅应选行业企业内有一定威望的专家或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企业师傅同教师一样纳入学院教师考核体系;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实训、到养老服务机构和康复医疗机构顶岗实践、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能力考核等多种方式,改善教师实践技能,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事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3.“学徒制”学生培养模式与考核。学徒主要以实践技能为主,因此第一学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第二学年在有资质的培训企业采取集中理论学习及顶岗轮训相结合,第三学年进入委托培养企事业单位实习。(1)理论课由学院教师承担,含理论及实践课,教育与考核流程:按教学实施计划下达教学任务教研室分配教学任务指定教师编制或征订教材按课程标准制定授课计划、内容教研室核对授课考核成绩评定成绩上报归档教学文件汇总学期学院、教研室及教师教学工作总结。(2)顶岗轮训及企业实习由培训或培养企业的师傅承担,师傅、学生共享高校各类实训室及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校企共同开发基于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师傅将具体的工作技能按模块包括各类康复保健技能、护理及心理照护技能、营养配餐咨询及指导、养老管理等分阶段传授给学徒,并制作微课堂,将学生学习态度,参加行业技能比武等纳入学习绩效考核评价标准。教育与考核流程:根据专业技能课校企共同制定教学模块企业教学管理分配教学任务并聘任师傅轮岗实训授课制作微课堂反复实训阶段性实操考核及成绩评定汇总教学资料收集汇总上报学院师傅工作总结。实习阶段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学生评价以实习单位为准。

中国老龄化正快速发展,社会对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校企合作式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大力推广,具体如何进行学徒制培养,必须基于福建省健康养老服务人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矛盾调研基础上,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元互补的校企合作模式途径探索,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养老服务行业、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出详细明确甚至标准化的“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2016-2022年中国人口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智研咨询.http://.

[2] 黄岩松.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讨[N].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6.

[3] 吴宏洛.闽台养老模式差异与合作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154-159.

[4] 张俊浦.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途径探索[J].职教教育研究 2014,(12):52-54.

校外顶岗实习工作总结范文第8篇

一、基于三级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重构

在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下,机械设计与制造卓越技师课题组经过广泛的企业调研,按照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整合,融入“职业素养课程化、第二课堂、专业教学”三位一体的人文素质教学体系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等元素,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卓越技师人才培养中提出了基于三级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思想。

三级典型工作任务课程设计依据机修钳工技师职业资格标准,把原来学科体系下专业核心知识碎片化,整合成一个个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学习的Ⅰ级任务,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完全分解、贯穿于Ⅰ级任务中。Ⅰ级任务按照工作任务的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划分成Ⅱ级任务。Ⅱ级任务是三级任务课程体系的核心环节,需要根据生产过程来设计,体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Ⅱ级任务又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融合层次和过程划分出Ⅲ级任务。Ⅲ级任务是若干个具体的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练习操作技能和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序列知识点是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在每一个学习活动中一一列出来,又称为学习内容重构;依据综合职业能力,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及素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目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设计了锤头的制作、椭圆规的制作、小虎钳的制作、机床导轨及轴瓦精度修复、立体画线、传动装置与机构、车床总装配、照明线路的设计与安装、电动机的电气控制、PLC控制技术、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逆向设计、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逆向设计、锥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逆向设计、蜗杆减速器的逆向设计、行星轮减速器的逆向设计、谐波减速器的逆向设计、M1432A磨床液压传动系统和气动机械手的装配与维修、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典型零部件故障诊断与维修等20个Ⅰ级典型工作任务。其中Ⅰ级任务中蜗杆减速器的逆向设计划分为减速器的拆卸、蜗轮蜗杆的逆向设计、箱体的逆向设计、传动轴的逆向设计、传动方案的逆向设计、减速器的装配与精度检验等6个Ⅱ级任务;Ⅱ级任务蜗轮蜗杆的逆向设计可划分为6个Ⅲ级任务,即6个学习活动,同时将传统学科体系中课程的知识点融入到Ⅲ级任务中,具体如下。

1.学习活动一:蜗轮蜗杆的测绘

知识点:蜗轮蜗杆的几何参数和材料、蜗轮蜗杆的草绘及制图规定、蜗轮蜗杆的三维造型。

2.学习活动二:蜗轮蜗杆的逆向设计计算

知识点:蜗杆传动受力分析及计算、蜗杆传动强度计算、蜗杆传动热平衡计算。

3.学习活动三:编制蜗轮的加工工艺

知识点:蜗轮加工的机床、刀具、夹具及工艺参数,工艺卡片的填写规范。

4.学习活动四:编制蜗杆的加工工艺

知识点:蜗干加工的机床、刀具、夹具及工艺参数。

5.学习活动五:蜗轮蜗杆的加工

知识点:蜗轮、蜗杆的加工方法及加工过程。

6.学习活动六:工作总结与评价

三级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完全打破了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该课程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现真正意义的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的一体化课程观。

二、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实施方案

1.教学实施方案

依照学院“校企互通、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框架,结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施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改革的需求,创新实施“知行合一、产教融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习目标与岗位能力对接,实现知行合一;学习载体与生产项目对接,实现产教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双证融通。“知行合一、产教融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四层次三阶段”培养过程。“四层次”是指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按照进阶规律的四个层次: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专业拓展能力培养。“三阶段”是指校内学习、校企阶段式工学交替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三个阶段。

第一层次为基础能力培养。依托校内一体化教室和实训室,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逐步培养学生为人处世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人格完善和职业能力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第二层次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依托校内“校中厂”和一体化实训室,以基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引入行业、企业标准,融合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采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引导、示范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方法以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团队讨论法为主,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将斯凯孚(济南)轴承与精密技术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典型生产工艺引入课堂,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第三层次为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组织校企合作,采用校企阶段式工学交替学习模式。学生通过参加生产性实训,熟悉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理念,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第四层次: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校内依托第一、第二课堂,校外利用顶岗实习阶段,三年全日制学习期间持续贯穿地进行培养。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侧重专业发展前沿、企业技术升级、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利用拓展学习模块、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2.核心课程评价方式

核心课程的学习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分为Ⅲ级任务评价、Ⅱ级任务评价和Ⅰ级任务评价。

(1)Ⅲ级任务评价。Ⅲ级任务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任务书评价、学习活动任务评价及Ⅲ级任务总评。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情况给自己作出评价,以此判断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小组评价:小组长根据各成员的表现情况给予的评价,主要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7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节约)管理执行情况。任务书评价:是检查学生对专业核心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以学生完成任务书的质量为标准,由指导教师评定;学习活动任务评价:主要检查学生操作技能掌握情况,也就是完成操作任务的质量情况的评价,由指导教师评定。Ⅲ级任务总评:教师根据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任务书评价、学习活动任务评价的得分,按照一定比例折算而给出的一个总评价。

(2)Ⅱ级任务评价。Ⅱ级任务评价是根据Ⅲ级任务总评得分,按照一定比例折算而给出的一个评价。

(3)Ⅰ级任务评价。Ⅰ级任务评价是根据Ⅱ级任务评价得分,按照一定比例折算而给出的一个综合评价,即整个学习任务的评价。

三、实施效果

1.人才培养质量整体得到大幅度提高

卓越技师培养构建了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了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了一系列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充实了校内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改革效果突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提高了就业竞争力。2014年卓越技师班学生丁来源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项目第1名,卓越班学生作品“多功能救援担架”获第十一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2016年卓越技师班学生徐雪彦代表山东省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

2.卓越技师培养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卓越技师培养引入了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采用“知行合一、产教融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大众网、新浪网、《大众日报》新闻媒体报道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先后有多家企业和职业院校到学院来考察合作。2015年11月,山东开泰抛丸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学院合作共同制定了山东省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探索实施以企业为主体,在卓越技师班中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培养模式。2015年与斯凯孚(济南)轴承与精密技术产品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成立了“斯凯孚校企合作班”,开拓了国际合作办学新途径,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探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