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猪场实训总结

猪场实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猪场实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猪场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一、职业高中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现状

1、畜牧兽医专业的性质决定其生源短缺。

由于职业高中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一般为最基层的养殖场,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可为脏、乱、差,所以大多数初中毕业生都避而远之,好在有对口升学这条出路,每年勉强还能迎来几十个学生。

2、师资队伍的建设跟不上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目前职业高中的畜牧兽医专业课教师大多数是从大学出来,直接走进中学从事畜牧兽医专业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经验,用昨天的知识,培养今天的人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践,学生深入基层养殖场,不能很好的用所学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亲身实践能力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教师是技能的传授者。教师自己的实践能力、职业实践经历都直接关系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从畜牧兽医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他们急需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此就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而言,应采取产教结合的方式,定期分批将教师送到各大、中型养殖场,育种场,兽医院以及宠物医院进行技能培训和生产实习,学校可以投资建立小型养殖场或兽医门诊部,教师到一线参与生产管理或兽医院坐诊,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与时俱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专业课教学中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各种养殖技术光盘或教学录像,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学习畜禽生产的养猪技术时,先播放养猪技术光盘,直观的了解各品种猪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猪场布局等,教师再总结猪的饲养管理技术等知识要点,教学效果要远远超过传统的黑板上养猪。例如在学习畜禽解剖时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肌肉、神经等组织,心脏、肝脏、胃肠等器官的实体图片资料,同时教师讲解各组织器官的解剖位置、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这样的课堂生动有趣,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录制畜牧兽医专业各类实验、实训的影视材料,在实验前播放录像,然后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例如在学习兽医基础课时,通过播放诊断技术实验录像,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如何保定动物、如何诊断、手术的操作分几步,如何进行等全过程,因此,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节约了成本,又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3、产教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技能教学。

将学生分批分组的安排到各大养殖场参观实习,使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例如将上完畜禽生产课的学生按排到养鸡场去生产实习,从而将学过的有关鸡的饲养管理技术应用于实践,学完疾病防治课的学生按排到兽医院去实习。从而将学过的畜禽疫病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应用于实践,不断在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实习记录,组织学生分析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俗话说的好,实践出真知。

畜牧兽医专业技能课内容多,涉及的动物种类多,单靠每周的技能课远远不够。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参与各种形式技能训练的机会。1)学校建立动物实作场,饲养少量常见动物,供技能课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训练。2)学校开设动物门诊,服务周围养殖户,丰富技能实践内容,作为课堂教学补充。3)带学生出诊。教师出诊可以带上几名学生,不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而且锻炼学生。4)双休日、节假日集中实践。学校可以联系附近养殖场,抽双休日、节假日把学生分组轮流派到不同养殖场实习;尤其是寒暑假时间较长,学生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实践。

猪场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一、畜牧兽医专业实施 “三业联动”的原因

1.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目标需要与产业结合

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形势喜人,各类养殖场、饲料与兽医企业的兴起,使畜牧业占农业的比例越来越高。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可通过畜牧业所占的比例来说明。畜牧兽医专业人才规格的特点是培养服务生产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与产业结合,掌握产业当前发展与应用的最新技术与流程,了解当前动物防疫的重点与措施,也就是说,专业与产业的联动,可弥补学校实践教学基地条件的不足,培养当前产业需要的合格人才,也只有这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带来就业的零距离上岗。因此,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目标需要实现与产业结合。

2.畜牧业产业需要大量合格实用的高级应用性人才

当前,畜牧业发展形势非常快,各类养殖场、饲料与兽药企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的掌握企业最新的工艺技术与流程,掌握过硬技术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从我们对湖南省30家大中小型企业的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对使用的人才都有一个重新培养的过程,有的企业的培训费用还很高,因此,他们非常希望与我们合作,减少新员工在使用过程中的摩合期,减少企业的运行成本。而作为我们专业培养的目标又需要学生能实现零距离上岗。所以,这就为实施“三业联动”带来合作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动力。

3.职业教育的导向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中国职业教育的精髓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我们的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是职业教育的范畴,这也要求我们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开发适合本专业的新的培养方案,以培养符合产业需要、动手能力强、上岗快的合格毕业生。

二、“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畜牧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指标,而畜牧业的特点又与别的产业不一样。我们在充分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几十年来的教学改革经验,我们构建了畜牧兽医专业“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就是以兽医院为龙头的技术服务平台来搭建与产业、就业的互动。

上图说明如下:技术服务平台以专业、教师、学生、校内产业群为支撑,以兽医院为外显,形成内联专业、教师与学生,外接产业与就业的“专业+产业+就业”的“三业联动”模式。在此模式中“技术服务平台”是“三业联动”的中轴,通过此平台,搭建专业平台、双师平台、学生实践平台与零距离上岗平台,再外联产业平台与就业平台。因此,要保证此平台的运行,需要3个运行条件,即“双师型教师授课、专业实体化、创业小组活动”。

(1)专业实体化是实现“三业联动”的前提

畜牧兽医专业要实现“三业联动”,首先要在校内营造一个产业运行环境,使专业与产业有机结合,即专业就是一个运营实体,教师、学生是实体的管理者与生产者,实现校内产业的真实模拟,为今后的真正的产业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双师型教师授课是实现“三业联动”的保障

学生能否在校内的产业模拟中学到真正产业的技术与流程,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教师必须要掌握当今产业的技术与流程,教会学生使用和运用这些技术与流程,缩短上岗时间,学会更多的技能。因此,双师型教师授课是实现“三业联动”的保障。

(3)创业小组活动是学生模拟产业的过程

“三业联动”的特点是要求学生首先要在校内的产业群中进行上岗模拟,也就是学生是专业实体的生产与管理者,教师是专业化实体的老板与工程师。学生通过实体进行创业小组活动,模拟生产与技术服务过程,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深化,去处理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养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又在指导学生创业活动中,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更新知识去教好学生。

三、畜牧兽医专业实施“三业联动”的成果

(一)构建了畜牧兽医“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

按照课题的要求,结合畜牧兽医专业化的特点,在对内总结、对外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畜牧兽医“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选择畜牧兽医专业03309班为实验班级,畜牧兽医02308班为对照班级。对照班级按原教学计划上课,实验班级按新的教改教学计划上课。通过实验,这两个班级都已毕业,从就业率来看,两个班级的就业率差异不显著(02308班的就业率为98%,03309班为99%),但从就业的企业反馈来看,实验班级的企业满意率要高于对照班级5个百分点。

(二)形成了畜牧兽医专业实体,即校内产业群

为了很好地完成“三业联动”的实验任务,在学院党委的批准下,畜牧兽医专业实行了专业实体化,构建了校内专业产业群,即实习鸡场、实训牛场、实训羊场、实训猪场、特种动物养殖场、学院种猪场、实习良种场等教学生产实体,还投入10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含有现代化兽医诊断设备的兽医院。由于这些校内产业群的建成,使学生的创业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如实验班级的学生在这些实体中开展了“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牛与牛病防治、养羊与羊病防治、饲料生产与加工,兽医诊断与对外技术服务”等创业小组活动,掌握了当今畜牧业的最新技术,并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缩短了上岗时间,毕业后都成了企事业单位的骨干。

(三)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

“双师素质”教师授课是实现职业素质教学模式的培养途径之一,我们采取如下办法来保证:

1.采取如下方式来培养“双师型”的教师

(1)“边教学、边实践”方式。

(2)“先实践、后教学”方式。

(3)“进修提高方式”。

(4)“聘请方式”。

2.开展教师技能考核,加强实践性教学

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因此,我系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评价和促进教师的动手能力。如2002年决定对全系具有中初级职称的教师进行一次技能考核,考试范围为各位教师随后承担与指导的课程。每个专业成立了一个具有高级职称的三至五人考核小组,每位教师考核范围为10道动手题中任抽一道(专业教师在实习基地和实验室进行),专业课教师主要考查实际操作素质,全部按照农业部特有工种技能题考核大纲出题和确定评分标准,经过考核,所考教师中90分以上的有6位教师,其余均在80分以上,无不合格教师,说明了整个考试的结果是合理的,中初级职称教师的动手能力是比较强的。通过技能考核,提高了广大中青年教师对技能训练重要性认识,加强了他们的实践性教学能力。

(四)构建了“四元物”实践教育体系

“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具备配套完善的教学设施作为保障。我们按照“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企业”构建了“四元结构”实践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实验教学在设置上,按照“三个层面”(基础课实验、技术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设置“二类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方法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变主体为主导,训练学生的思维、动手和创新能力;考核采取实际操作方式,以了解学生技术操作的基本能力。

实训教学紧扣专业特点以综合实训方式进行。一年级让学生到实习牧场、兽医院、种猪场等实习基地进行认知实习,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实践技能;二年级到这些场地进行创业小组活动主动体验,增加创业冲动感、意识和成就感;三年级的生产与毕业实习安排在校企合作企业,使学生体验创业过程,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业素质培养的互动。

生产劳动方式丰富多样,由以专业劳动为主向生产实际和科研训练延伸,结合大学生创业计划,深入到农村工厂、田间地头进行实际操作验证。

社会实践利用假期或双休日进行,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理论教学内容,密切了与所学专业、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使学生尽早接触到社会,接触到实践。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增强了动手能力,增长了科技才干,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为毕业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

(五)找到三条适合本专业现状的“产学研结合”之路:

1.校企合作

创业素质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创业体验,而校内创业基地总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学生创业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与省内外一些条件较好的养殖、饲料、兽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企校联合关系,开展校企合作。

(1)课程开发与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是高职高专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突破学科教育的束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要求,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变化的需要,各专业进行了课程整合、重组、删减,增设新课程、开设专题讲座和专题报告等。例如,开设《动物学概论》课,调整《高等数学》与《物理学》内容;兽医专业删减临床兽医课程内容,增加预防兽医学课程教学内容。

(2)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合作共建实训性教学生产基地,是本项目实施中开拓的一种校企合作新途径。如我系与湖南大有畜牧发展公司合作共建基地,联合实施人才培养。目前与我们共建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的公司就有15家。

(3)行业技能培训。开展职后培训,实施继续教育,加强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提高行业和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措施;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培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已经成为产学合作的有效途径。各专业普遍根据岗位技能等级认证的需求,面向社会开展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作,3年来各种培训的受益者达1千多人。

(4)技术信息服务。我系的师生,积极利用本系的技术信息资源和实验设备,为行业、企业和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服务。我系各专业实验室都面向校内外开放,进行技术服务,畜牧兽医教研室师生连续10年为企业提供疾病诊断、饲料检测系统服务;广大教师通过技术服务实体、科研课题试点、科普活动基地,为企业提供直接的技术与信息服务。

2.科研结果

产学合作协同工作,攻克行业、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既是产学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产学合作的主要途径,还是高校贯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方针的具体体现。通过合作攻关,明显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我系教师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有8项,其中何建湖主持的课题获湖南省丰收壹等奖,胡述光参加的课题获2005年湖南省科技进步叁等奖,康晖研制的产品已在企业创造了重大效益,欧阳叙向主持的省农业厅学科带头人项目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等等。

3.服务三农

(1)建立了以“兽医院”为龙头的技术服务平台。早在本专业的前身“湖南省畜牧兽医学校”就成立了兽医院,至今历时五十余年,一直没有间断过。我们利用兽医院,建立了服务“三农”的技术平台,专门解答农民提出的农业科技问题,解决养殖户疑难问题,架起了学校与社会、农业与科技、农民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被农民群众称誉为“养殖户的保护神”。几十年来,“兽医院”的队员们,只要接到指令,不论是酷暑盛夏,还是隆冬严寒,就利用课余、双休日、假期赶赴农村,钻猪圈、下鱼塘,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同时,他们也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并将一些病例带回学院由老师进行现场分析。经过“兽医院”的磨炼,他们对自己、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感受,他们感到自己有了用武之地。

(2)技术培训。我们充分利用我系的师资、设备与影响,对省内外的农村学员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系2003年开始承担了省扶贫办“农村科技骨干养殖技术培训班”的教学任务,三期共培训学员555人,这些学员学成后,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而且还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学院的影响。

(3)送科技下乡。农民群众是老师,猪栏、鱼塘当课堂。仅2001年以来,本专业共组织大学生三下乡小分队5个,队员的足迹遍布全省的100多个行政村,开展科技讲座100多次,进行科技咨询780多场,捐赠科普资料1万余册。学生通过三下乡活动,了解了养殖业的现状,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了解了专业户创业的经历,看到了农村养殖户的需要,因此树立了“学好本领、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思想。

(六)改革了考试办法,实行教考分离,“双证”考试等来评价学生的成绩

1.改革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办法,实行双轨考试制

我们在实行笔试的同时,进行了专业技能考核,专业技能考核一般在学生学完某项技能后考核一次,且每门课程都制订专业技能考核大纲。老师平时严格按大纲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考核评分,每门课程学完后,进行综合评分的办法,这种既有笔试又有技能考试,而且技能考核又不是一次成绩的办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避免了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弊端,也避免了在纸上考养猪、养牛的弊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笔试实行教考分离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以往考试既是该教师上课,又是教师出题,同时也是该教师评卷,这中间的弊端就无需置疑了,为此,本期来,我们实行教与考分开,严格考场纪律,这样学生的成绩基本上反映了真实水平,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3.对学生实行“双证”制考试

(1)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

我校是省“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点”,几年来的“两证”考试在我校普遍实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2)学生“创业素质能力测试”

我系针对本系学生的特点,根据创业素质的要求制订了一个“创业素质能力测试”方法。要求学生在进校时进行一次测试,以找出存在的差距;在毕业实习前再进行一次测试,以找到在企业提高自身素质的缺口。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进行了对比发现,二年半后学生的创业素质明显提高。

(3)参加农业部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指定中心的“职业技能鉴定中级工”考试。我校是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总站,我系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计划,明确规定每个毕业生必须获得二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方能毕业。从96年开始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我们已经进行了18次的有关“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家畜饲养员、家畜繁殖员、饲料检测化验员、成鱼养殖工” 等工种技能鉴定,通过率达99.5%。

(七)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创业素质培养实施有序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生活,我们有计划地在每一学期安排相应专题讲座,如“WTO与我国农业”、“养殖业发展趋势”等,组织各种小社团,如“绿滨文学社”、 “诗词书法小组”、“武术队”、“专业课外创业小组”开展活动。同时还组织各种演讲、文艺晚会、校园文化艺术周、球赛、舞会、交谊舞培训班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而同学们在娱乐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四、畜牧兽医专业实施“三业联动”后的效果

猪场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高州农校创办于1905年,2011年6月被广东省教育厅评审认定为首批“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月份被教育部评审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单位”。 建校百年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6万多名高素质、实用型人才,被誉为“农业人才摇篮”、“粤西职教明珠”。

立足服务“三农”, 政府大力支持发展

茂名是广东省的人口大市和农业大市,“三高”农业发达,被誉为“中国水果第一市”。高州农校从创办至今,一直以服务“三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近年,围绕茂名市打造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基地的发展目标,学校努力打造区域技术人才基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省、市领导先后多次到校检查指导工作,省、市财政对该校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使学校进入了发展黄金期,办学竞争力迅速增强。

一是广东省教育厅和茂名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把该校列入万人规模学校发展计划,在“十二五”规划期内拟投资7900多万元,目前已到位4000万元,新增校舍54000平方米。现在学校在校生规模已达6200多人。二是政府重点支持该校实训基地建设。省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建筑面积达13000平方米综合实训中心一期已建成投入使用;并通过PK形式共投入专项资金450万元支持该校畜牧兽医专业实训中心、会计专业实训中心和汽车应用与维修实训中心的设施设备建设。茂名市政府相应配套投入100多万元支持该校信息化建设。三是利用学校充裕的实训场所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的方式,在校内筹建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共建畜牧兽医研发中心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培育更多更好的农村创业人才提供优越条件,为农业职教服务“三农”作出更大贡献。

坚守“农职”特色,创新发展农科专业

近几年,我国农业职教出现“滑坡”现象,一边是利好农业职教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一边是农业中职学校被合并或不得不转型为综合性中职学校。但高州农校却能逆势发展,特别是涉农专业发展迅猛,现有畜牧兽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园林、水产养殖、农村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等涉农专业8个,2011年涉农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达3000多人,占在校生人数55%。据统计,近年来该校涉农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率约95%,自主创业或参与家庭经济实体经营的约5%。毕业后3~5年内,涉农专业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的年均20%以上,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达30%以上,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高达50%以上。

学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创业取得如此成绩,主要是在这些专业推行了“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近年为加大农村创业人才培育力度,学校不断创新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实验室、实训室、企业车间、猪场、鸡场、农场、果园成为教学的主要场所;再不是“黑板上种田,养猪”,而是结合专业特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畜牧兽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园林、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最为突出,主要做法是:参照企业经营办法,以班为单位成立项目小组,班主任为项目负责人,全班学生为项目组成员,学校提供启动资金和场地,项目小组结合专业设定项目内容,在专业教师组成的项目指导小组指导下,学生全程参与“教、学、产、销”,实行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如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入学后即以班为单位,由学校提供启动资金和场地,一年级进行养鸡、养鸭等实训,二年级进行养猪、养牛等实训,三年级顶岗(轮岗)实习。在项目指导小组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禽畜生长过程,参与种苗购进、防疫、疾病诊治、饲料筛选配制、饲养管理到产品销售全过程,产品归班集体所有,实行自负盈亏。学生亲自参与了从饲养、疾病防治、产品销售到成本控制的工作过程,既能让学生充分掌握专业技能,又能让学生学习经营管理经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园林、水产养殖专业,也如畜牧兽医专业一样,开展果蔬、花卉、苗木种植和淡水鱼养殖等项目实训。这种“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掌握真正的本领,大大提高了综合能力,为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校企合作,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实施学校与企业对接的“校企双制”的办学形式,是培养技能人才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结合创建示范学校,学校对校企合作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首先,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定单培养,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一是与专业对口、接纳能力强的中粮饲料(茂名)有限公司、美的集团、周边中小型企业、村委会等46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确保了学生及时有效进行顶岗实习。与部分企业共建工学结合班,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期,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时,使“订单”培养和“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等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继续吸纳社会力量办学,共建汽车运用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成功探索出农类学校办工科专业的有效途径。

二是结合涉农专业人数多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开辟与村委会合作的“校村合作”新途径,让学生在乡镇基层第一线进行实训,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管理等实践活动,协助农村电力控制线路、农户家用电器产品的安装、维护,结合学校科技下乡,协助当地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还有部分学生在深入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充分结合个人特长,积极投身自主创业,开办养殖场、兽药店、农药店、家电产品维修店等,为农业、农村、农民作出了应有贡献。“校村合作”这种新途径为解决学校学生实训、顶岗实习、就业、创业找到了出路。

其次,引企入校,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多元化办学形式基本形成。

一是积极引进企业和社会资金办学。许多企业主动加盟学校的专业建设,如企业家林明于2000年11月投资420多万元联合开办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企业家张育超于2005年7月投入460多万元联合开办模具专业,企业家杨劲飞于2008年4月投入300多万元建设计算机专业实训室。这些专业的开设,填补了学校工科专业的空白,打开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良好局面。广州本田开办“本田汽车班”,广东美的集团开办“美的电器班”,东莞市永生商标公司开办“永生印制班”,加上部分涉农专业,各类订单培养达700多人。二是大胆引进日本丰达电机公司,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为配合地方政府实施双转移发展战略,2012年1月,学校通过高州市政府招商引资引进了丰达电机(香港)有限公司到我校建厂,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拓展培育渠道,实现农村创业人才培养新突破

为了探索提高我省农村实用人才素质的途径与办法,科学构建村官职业学历教育培养培训体系,学校从2010年起承担了广东省村官职业学历教育试点工作任务。一年来,在村官职业教育工作中,坚持以“培训好、培训实、出成效”为目标,以“注重培训内容,突出实效性;注重培训方法,突出灵活性;注重严格管理,突出规范性”的“三注重、三突出”为教育培训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120名村官经过职业教育培训,在观念上有新发展,思想上有新提高,理论上有新收获,作风上有新转变,工作上有新突破。学员普遍反映村官职业教育很适合当前农村发展趋势,科学职业教育使村官能真正学到急需、实用的知识,学员纷纷表示,要把学到的知识带回自己的乡村去,带动村民创业致富。

同时,随着农民回乡创业和对现代农业技术需求的增加,学校在重视在校生创业教育的同时,开启了农民创业培训。2010年,承接由广东省农业厅等7厅局联合组织的2010年“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创业培训任务,首批80名学员已培训完毕。根据培训情况总结出的农民创业培训经验和培训成果获得相关部门的高度好评。

猪场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三下乡;问题;对策

基金资助:

本论文为湖南农业大学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15TS19、15FD2),湖南农业大学就业创业课题“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的建构与实践”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XCX16030)的阶段性成果。

G642.4

我国潘懋元教授在《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报告中明确解读了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内涵:“按学科设置的基A理论课程,要求有一定宽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着重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按实践设置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课程,要求贴近实际,通过实训,培养实践能力。”可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动物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对理论知识要求强于实践能力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说得多,做得少”,或者“只会说,不会做”等;因此,各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与学院特点相互联系,来完善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及其模式。高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有益补充,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概况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14部委联合发起的,要求各高等院校积极利用暑期实践开展以“文化、科技、卫生”三方面为主题的下乡的活动,旨在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社会实践能力。各高校学生自愿组织队伍,在相关老师指导下,走基层,进农村,了解当下基层的现实问题,将先进的文化知识带入农村,从多个方面去发展、建设农村,调查并研究基层的发展历程及社会现状。在暑假期间开展“科技讲座”“贫困山区支教”“关爱留守儿童”等形式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相关活动来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能力,并以服务基层,建设基层为根本要务。

二、大学生“三下乡”相关活动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笔者整理了某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访谈材料156份和有效调查问卷750份,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多数学生对“三下乡”相关活动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

由于宣传不够,多数学生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度较低,参与热情普遍不高。调查结果显示:82.27%的学生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了解,其中38.57%的同学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完全不了解,部分同学虽然知道“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但对其认知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并不了解其真实用意和具体内容。

2.“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化严重,针对及创新性不强。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化较为严重,也有部分参与者认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实践时间过短,缺乏连贯性,针对性不强,与专业结合不很紧密。59.7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形式、创新性、考核方式、基地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3.“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效果体现不明显,群众满意度不高。

调查认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项目、宣传方式、活动实效性、学生参与度等方面,效果体现不明显,群众满意度一般。调查结果显示,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的总体评价较满意的占49.03%,认为非常满意的有8.31%,认为一般的占22.16%,较不满意的占11.08%。58.52%的参与人员提出需要加强组织管理、增强活动时效性与连续性;40.36%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宣传,增强相关人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37.95%的人认为相关活动需进一步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增强针对性;33.57%的人认为应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与内容;30.25%的人认为应端正部分大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目的,其他方面的占6.35%。

三、做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

三下乡”相关活动是高校学生了解社会的一种有效方式,能进一步锻炼高校学生的自身能力,增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高校暑期“三下乡”活动需要多法并举,确保育人成效,真正做到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社会。

1.加强活动宣传,扩大影响范围

建立“校-院-班”三级联动的宣传模式,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优势,采取线上线下同时推广的方式,线上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加强推广,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线下积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宣讲会、交流会等。建立并完善“三下乡”咨询平台,帮助高校学生了解“三下乡”、参与“三下乡”,注重宣传活动的目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认知。

2.创新活动形式,打造专业品牌

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是“三下乡”相关活动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创新活动形式、充实活动内容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的参与度,提升相关活动的质量。专业关联性过低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学生“三下乡”相关活动参与度下降的原因。各单位在开展此类社会实践活动时应与专业充分结合,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例如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一方面可以下基层给农户解决家畜疾病,开展动物保健知识讲座;另一方面可以去猪场进行技术服务,到生产一线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把活动与专业相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活动的实效性,逐渐形成品牌活动,扩大影响。

3.加强活动考核,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将“三下乡”活动加入至教学计划当中,设置相关制度,在学生成绩中纳入相关学分。二是对学生进行活动知识普及,对相关指导老师进行集中培训。三是对活动进行总结,并开展答辩考核评审,对其效果进行考核。四是与相关单位建立实习、实践等相关基地,建立成其合作的关系,完善实践内容,与相关单位实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 任江林.大学生“三下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 廖悦.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现状研究[D].南昌大学,2014.

[3] 王鑫.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No.115812:48-49.

[4] 李瑞.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作者简介:

杨成林(1994-),男,河北石家庄人,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本科在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