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摘要:近几年,据学校就业部门统计,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专业的学生就业存在专业不对口、就业质量不高的现象。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主要是因为机械装配工、操作工技术要求高,学生在校所学无法满足企业工作需求。这反映出学校课堂枯燥的理论教学、钳工实训沿用单一的基本功训练,与技校走内涵发展、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趋势不相适应,因此进行实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 :教学改革装配钳工实训

机械设备制造过程就是市场调研、设计、下料、制造毛坯、热处理、机加工成零件、热处理、装配成机器设备、检测合格、涂装、售后安装调试的过程。一台机械设备,包含机械、液压与气动、电气控制三部分零部件,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装配钳工实训教学,应该围绕学生高质量就业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装配图读图知识,一定的机械装配、液压气动系统、电气设备系统的动手安装调试能力。

一、成立教改与安全管理机构

由机械专业科长任组长,负责调查研究、结合本校实际提出钳工实训教学改革思路和构建实训项目,负责项目实施过程的协调与改进。由相关专业教师任组员,负责项目实训教学内容的制定与实施。由科长、任课指导教师和学生安全员组成安全管理机构,负责进行课前学生安全教育、日常教学的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确保教学安全。

二、制定项目

以培养具备一定识图能力及机械装配、液压气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能力的装配工为目标,制定实训教学项目如下。

项目一:平口钳拆装与零件测绘。主要内容为平口钳的拆装,平口钳零件图、装配图绘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平口钳的结构与原理,掌握零件图绘制、装配图读图知识。

项目二:平口钳制作。主要内容为平口钳的非标零件钳加工,螺杆车削加工和平口钳装配,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钳工基本技能,普车基本技能和平口钳的装配技能。

项目三:CA6140主轴箱拆装。主要内容为CA6140主轴箱传动演示,CA6140主轴箱拆装,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皮带传动、齿轮传动、链传动的装配,掌握主轴传动精度的调整方法,掌握双向摩擦离合器和制动器的调整方法,熟悉传动系统图的读取方法。

项目四:液压与气动回路的组装与调试。主要内容为液压、气动、电气元件认识,液压、气动回路的组装调试与电气控制回路连接,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液压、气动元件的结构原理与应用,认识常用电气元件的应用与接线方法,掌握液压气动简单回路的组装与调试。

三、项目实施

1.平口钳拆装与零件测绘

机械制图与CAD科任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对班级进行分组,发放平口钳和工量具,指导学生进行平口钳的拆卸,布置钳座、活动钳口、方形螺母、螺杆、钳口板五个非标零件的测绘任务。学生分组自行讨论,制订工作计划表,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经教师审核通过后,分工合作。教师依据工作计划表,对各组进度检查督促,巡回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量具、查阅制图资料,纠正绘图错误。测绘作业完成,各组内部自评后,教师逐组进行检查评价,图样归档保管。

2.平口钳的制作

钳工工艺学一体化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对平口钳制作任务进行细分,下达各阶段的实训任务,分别是钳座制作、活动钳口制作、钳口板制作、方形螺母制作、螺杆制作、平口钳装配。

教师根据平口钳制作所涉及的钳工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讲授,要求讲透划线基准的选择,量具的读数原理和计数方法,钳工工具的应用范围和正确使用方法,钻床、车床的安全操作规程等专业知识;演示划线、錾削、锯削、锉削、攻丝等钳工基本技能和车床、钻床的操作规范,分阶段布置作业和进行安全知识考核。

学生以组为单位,在多功能教室阅读全套零件图和装配图,复习查阅《钳工工艺学》《装配钳工工艺学》,讨论制定各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填写零件加工工艺卡片,提交指导教师审核。

按零件加工工艺卡片内容,学生领取工量具和毛坯,在钳工车间进行钳座、活动钳口、方形螺母、钳口板的加工,在普车车间进行螺杆的加工。

平口钳装配,依据装配图样和装配工艺卡片,领取标准件,采取修配方法进行装配,直至符合装配图样的技术要求。

学生作品的评价与优秀作品展示。首先各组分别对各自所制作的零件和平口钳成品进行自我评价,互相对照完成初评。然后教师依照图样要求和自评结果,结合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和操作的规范性进行综合评价,选择优秀作品在车间展柜展出。

3.CA6140主轴箱拆装

钳工工艺学一体化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对CA6140主轴箱拆装任务进行细分,制定各阶段教学内容,分别是主轴传动知识学习,拆卸工具选择与主轴箱拆卸,装配基础知识学习,装配工量具的选择与主轴箱装配,主轴箱的调整与主轴旋转精度检验,实训总结与答辩。

教师通过CA6140主轴箱传动演示、实物与多媒体结合讲授,让学生感性认识皮带传动、齿轮传动、链传动,掌握传动机构装配基本知识和装配基本要求。

学生以组为单位,编制CA6140主轴箱拆装进度计划,通过指导教师审核后,进行拆装实训,学习掌握以下装配知识和技能:CA6140主轴箱拆装所需的通用工量具和专用工量具的使用方法;螺纹连接、键连接、销连接、过盈连接的装配要求与方法;皮带传动、齿轮传动、链传动的装配要求与方法;摩擦离合器、滚动轴承、轴组的装配要求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操训练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

考核评价穿插在拆装过程中进行,拆装技能和工作页填写规范综合评价,技能考核项目有:卸荷式带轮的装配和带轮跳动量的检查方法,链传动装配与链条下垂度的调整方法,主轴箱箱体孔距、孔系平行度、孔中心线同轴度误差的检验,齿轮啮合质量检验方法,摩擦离合器和制动器的松紧调整方法、主轴旋转精度的检验与调整方法。

4.液压与气动回路的组装与调试

液压与气动技术一体化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制定实训各阶段任务和工作页,下达任务到每位学生。实训内容与步骤依次为液压与气压传动原理学习,液压气压元件拆装与结构原理,液压气压传动回路与仿真训练,常用电气元件的认识与接线训练,电气控制回路连接与PLC编程训练,液压气压传动回路的组装与调试。

教师依据《液压与气动技术》教材编写液压与气压传动一体化讲义,向学生讲授液压气压传动原理和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使学生明确液压气动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明确液压气动实训任务,按照认知渐进而强化的学习规律,分阶段进行训练。第一阶段对液压气动的动力元件、控制元件、执行元件、辅助元件、液压油分类认识,通过铭牌熟悉元件的符号、性能、应用范围;第二阶段通过元件拆装训练,学习元件内部结构原理,故障维修知识,进一步提高装配动手能力;第三阶段使用仿真软件学习液压气动的换向回路、压力控制回路、速度控制回路,然后在液压气动实验台进行回路组装与调试,记录学习回路的性能特性;第四阶段常用电气控制元件的分类认识,掌握元件符号、性能参数和应用,并进行接线训练;第五阶段通过PLC软件学习,了解常用编程指令,掌握简单控制回路的编程;第六阶段在实验台上组装自动控制的动作顺序回路,行程控制的自动换向回路。

考核评价从安全知识考核,应知理论知识,元件拆装、回路组装与调试技能,日常行为规范四方面进行评价。

四、小结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模具;教学做合一

作者简介:于泓(1965-),男,江苏南京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艳莉(1981-),女,陕西韩城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句容 2124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立项课题“校企合作开发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JSNZJ2011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60-02

近年来,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高职教育大力推行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改革,即通过分析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得到所需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制订“突出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以模具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为依据,以模具设计制造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按照行业企业调研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课程转化的过程设计课程。本文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为例,旨在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将模具开发生产任务进行归纳,转换为适于高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并综合利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于一体,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模具基础理论、必须技能完成模具设计的工作任务,满足模具职业岗位的需要。

一、课程开发

1.课程定位与目标

通过对模具行业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确定毕业生就业指向单位有模具厂、冲压生产企业、塑料成型生产企业,就业岗位有模具制造岗位、模具加工工艺员等岗位,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识图制图、模具安装与调试、冲压模具设计等职业能力。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本课程进行定位,确定了课程的目标、作用以及课程的衔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从事塑料成型工艺设计、塑料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的知识技能。课程内容前后衔接紧密,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机械设计”等,后续衔接课程有“模具CAD/CAM”、“模具表面材料”。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任务。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正确、高效地运用各种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2)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和设计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塑件的要求,正确分析塑件的成型工艺性能,并根据要求进行模具设计时的工艺计算,完成典型模具的设计任务。

(3)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在模具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等。

2.课程教学资源

(1)《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教材是依据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编写而成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齐卫东主编,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模具制造工艺能力差、理论和实际脱节的弱点,在教学过程中弱化理论部分,强调实用,突出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易学、乐学,教师易教、乐教。

(2)为了满足学生实训和课程设计的要求还提供了一些补充教材与课程设计指导书,推荐了一些与模具设计相关的学习网站,这些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地模具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便于对模具学习感兴趣和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

(3)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已建成一批与模具设计相关的实训室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如表1所示。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还加强与周边高校、企业的合作,建立了多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且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表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室

序号 实训室名称 实训项目

1 模具钳工 钳工操作、钳工研配

2 数控加工实训中心 模具制造、数控加工

3 电加工实训室 模具加工、电加工

4 CAD/CAM中心 模具CAD、模具CAM实训

5 模具拆装实训室 模具拆装、模具结构分析

3.课程设计

(1)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转换为适于高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并综合利用案例教学再转换成学习任务,最后由教师设计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案例。

(2)整个学习任务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分为四个梯度,共90学时。第一梯度为塑料基础理论及成型工艺,12学时;第二梯度为模具拆装综合实训,24学时;第三梯度为模具总体结构设计,36学时;第四梯度为塑料模具课程设计,18学时。本课程的重难点是注射模具结构设计部分(见图1)。

(3)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梯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第一梯度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模具综合实训采用现场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如拆装实训,教师现场演示、学生拆装练习,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总结来掌握模具的典型结构;模具结构设计部分主要是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阶段的课程设计采用教师下达设计任务,学生小组讨论、协作讨论完成设计。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满足了课程的教学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借助多媒体、实物模型、现场教学和网络资源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塑料的成型工艺过程借助现场教学;模具结构部分采用实物模型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认识模具,熟悉模具结构。

(4)本课程从学情出发,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一是学情分析。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模具专业大二年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结构图复杂,读图基础弱;工艺复杂,不熟悉基本工艺;计算参数众多,机械式记忆。二是采取措施。多媒体及实物模型展示;现场注塑教学;小组协作完成课程设计。三是学习方法。从学中做,提高读图能力;从做中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5)课程的考核分平时考核、基础理论考核、单元实训考核三个部分,其中单元实训考核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学生参与平时成绩的自评与互评,整个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主体多元化,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

成绩构成 平时 基础理论 单元实训

分数 30 40 30

考核方式 考勤、回答问题、

平时表现 笔试 拆装与测绘

模具设计

考核主体 教师15分

学生自评互评15分 教师40分 教师12分

学生代表6分

企业专家12分

总分 100

二、课程实践

本节课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除基本的准备工作外,教学过程分为案例引入、讲解示范、分组训练、总结归纳、教师点评和知识拓展等六个环节,如表3所示。

三、体会与思考

第一,本课程的设计是从企业工作内容中提取工作任务,再转换成学习内容,最后由教师编写成适于学生学习的典型模具案例作为情境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室与实训现场相融合,或在实训车间布置教学,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模具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第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积极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拓展课程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第三,“教学做”合一教学过程。以岗位工作内容为导向,模拟企业工作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并综合利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集“教、学、做”于一体,引导学生勤思考,勤动手,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成效。第四,建立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贯穿整个工作任务,课程评价由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和单元设计实训三部分组成,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多元化评价。整个课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课程评价体现了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实践证明,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中,教师从工作岗位中提取工作任务,再转换为适于学生学习和操作的教学案例,学生从“学中做,做中学”,实践能力显著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俊秋,陈少艾.高职院校《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实践[J].模具工业,2012,38(3):72.

[2]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16).

[3]罗柳容,邱同保.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注重方法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09,(10):56.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工程”背景 实践教学模式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130-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职业岗位分化发展的结果,它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的{1}。因此,本科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高校也越来越注重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国内许多高校在实践教学改革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充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实践体系{2},改善实验教学环节,更新硬件配置,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等等{3}。

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科技学院认真总结60年的办学经验,分析自身优势,确定我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对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任何一个领域、行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他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为学生建立起一个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大工程背景,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工业生产各领域的基本情况和相互关系,明确未来的就业环境,找到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在构建“搭建四个平台,培养四种能力,坚持四年不断线,实现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在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改革重点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动手,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一、在教学内容上探索与实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建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贯穿四年不间断的实践体系,提供计划内的实验、实习、实训,课外的科技立项、各类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学生能力。

1.突破传统,改革教学内容,在全校所有专业开设工程教育和基础工程训练课程。以往的教学中,不论哪个专业的学生都缺乏对现代工程背景的认识,学习的出发点、落脚点不明确,不知道将来的就业环境是怎样的。为弥补这一不足,我们开设了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工程教育和基础工程训练课程。

工程教育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在该课程中,精选典型的实例,内容涵盖能源、建筑、交通运输、水利、电力、航空航天、环境、产品制造等各个领域,通过图片展版、实物展示、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全面系统地为学生介绍现代工业的发展历史、分支、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学生们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感性认识,了解到所学专业要建立在这样一个工程背景之下,找到了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础工程训练课程从第一学期开始。在改革沿袭多年的金工实习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内涵,提高其层次,扩大其覆盖面,在全校所有专业中开设基础工程训练。训练内容不仅保留了传统制造技术中的车、钳、铸、焊、锻等项目,还紧跟制造技术的发展,增设了数控加工、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等项目,并创造性地将电气线路安装引入到工程训练中。依托先进的设备,区分不同学科专业实行模块化教学,训练时间上有所不同。通过工程训练,学生亲自动手加工试件,学习制造技术,不但学到了基本技能,而且加深了对现代工业生产的认识,更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

2.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当中,各专业根据需要设置学时不等的课内实验、实践内容。为突出实验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术和技能,独立设置了《大学物理实验》、《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大学化学基础实验》等公共基础实验课,学生从中掌握了系统的、全面的实验技术和技能。理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当中,努力提高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其达到80%以上,经、管、文、法等专业也在专业课程中安排了适当的实践性环节,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结合实践学习理论,强化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

3.提升高度,多个专业开设工程实训。在工程教育、基础工程训练、公共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多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在适当的学期集中开设综合性的工程实践课程,训练和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

电气信息类专业总结多年教学经验,形成了既有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的电气工程实践体系,搭建起四个平台,划分成25个训练模块,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类专业坚持开展机床等典型机械设备的拆装测绘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机床的基本构造、拆装技巧、测绘技术。

材料类专业开设焊接、铸造、表面技术的工程实践课程,使学生掌握产品工艺员的初步能力。

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ERP企业经营模拟实战,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建筑类专业坚持开展跟踪式生产实习,让学生在施工现场提高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各种计划内的实践活动基础上,学校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接触社会、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创新能力、学会自我设计提供实践平台。多年来,坚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航模竞赛、机器人竞赛、英语演讲比赛、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立项等活动,广泛吸引各年级学生积极参与,收效明显。参与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在国家和省级的各类大学生竞赛中屡获殊荣。

二、在教学模式上探索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工程实训,课外的实践活动等均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动手,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善于实践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电气工程实践中,教师给定题目,学生在四个学期中分别利用5周的时间完成诸如单片机、电控柜等多种典型工业电器产品的设计、制作、调试;电视机故障诊断和排除;电动机绕线、组装、测试等训练。学生自发组成攻关小组,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查找资料、研究方案,动手制作、调试、分析。这些训练项目紧密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在机械设备拆装训练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3周的时间,对一整的车床亲自动手进行分解、测绘,再组装。这种训练一方面让学生全面直观地了解了典型加工机床的内部构造、工作原理;另一方面学生学会了典型零部件的装配工艺、零件的测绘方法,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绘图、识图能力。由于全部是自己动手完成的,学生记忆深刻。

在材料类专业的工程训练中,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题目,模拟生产实际,在4周的时间里,自行组成小组,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图纸和技术要求,制定焊接、铸造、表面处理等工艺路线,研究工艺方案,亲自动手制作并进行“产品”检验,学生得到了工程师的训练,全面掌握了材料热加工的工艺编制、工艺要点、质量检验等专业技能。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引入ERP实战教学模式,在各个专业开设3~5周不等的ERP实战教学。6人一小组,组成企业管理层,学生扮演诸如经理、财务总监、营销部长、生产部长等职务,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利用“启动资金”经营一个企业,在规定的“年限”内争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同学既要各司其职,又要通力合作,研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实施生产、营销、资本运营等工作,最终,各个“企业”将经营结果向老师汇报,教师进行综合评定,指出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介绍成功经验。学生从这种实战演练中学会了如何经营一个企业,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实际当中,能力大大提高。

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开展跟踪式生产实习,即学生从4月份开始至10月份,作为见习技术员深入到建筑工地,全程跟踪建筑施工全过程,全面学习民用建筑各个施工环节的工艺方法、技术要点、质量保证措施等,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大提高。

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发挥了实践教学体系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毕业生由于“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基础扎实、上手快”而广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五年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2%以上,位于黑龙江省首位。

注释:

{1}于雷.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制造业自动化,2010(3):90―92

{2}颜建军.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48(4):61―63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按岗位轮训

“按岗位轮训”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关于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是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1“按岗位轮训”的必要性

所谓的“按岗位轮训”是指以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会从事的职业为基础,在校内模拟响应的真实工作环境,然后让学生按照不同岗位来进行实际操作,通过亲身处理该岗位的工作内容等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我国目前高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实训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顶岗实习和认识实习,但是从认识实习直接跨越到顶岗实习难度很大,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能适应并且良好的完成顶岗实习的工作,导致很多学生对于顶岗实习中自己需要做的工作很迷茫。一些建筑类的高校对部分的建筑岗位开展了校内实训,例如监理员、造价员、施工员以及测量员等岗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案来进行岗位实训室的建设、师资力量配置以及学生管理等。

2 建筑工技术专业实训岗位的确定

我们通过分析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同时结合了建筑行业目前的人才需求情况,根据学科特点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划分以便能更好的进行“分岗位实训”,同时说明了每个岗位所必需的知识以及技能,具体情况如表一所示。

3分岗位实训基地的具体建设情况

3.1建筑施工能力综合实训基地

根据施工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测量员等不同的岗位对于能力的要求,来模拟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保证岗位能力综合实训中的工程性以及仿真性,可以具体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实习基地、砌筑工程实训基地、砖混结构工程实习基地、钢结构工程实习基地、末班工程实训车间、钢筋加工实训车间、屋面工程实训基地以及基础工程实训场等八个是实训场所。学生在这些实训场所中掌握各种工程施工例如钢筋工程、模板工程、屋面工程、抹灰工程等的具体流程以及质量方面的标准;掌握一些基础的施工工艺比如如何进行混过凝土浇筑振捣、脚手架如何搭拆、模板安装流程等;数量掌握控制垂直度、对建筑物进行定位以及抄平放线等的方法;了解如何进行建筑变形观测,对于钢网架、钢绗架等其他的钢结构构件的拆装技术有所掌握,真正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工艺操作能力和具体的专项技术能力。

3.2建筑材料综合检测实训基地

根据市场上对于材料员等岗位的要求来制定相应的生产性教学标准等,通过建筑材料综合检测实训基地在生产实训中来培养学生的材料检测能力,具体可分为水泥检测室、混凝土检测室、钢筋检测室、砂浆检测室以及块材检测室等几个部分。学生在这个实训基地可以更多地接触到那些常用的建筑,并且了解它们的性能、质量标准以及适用范围等,同时还可以培养建筑材料的存放保管能力,熟悉这些常见的建筑材料相应的技术指标,掌握建筑材料检验报告单审查技能等。

3.3建筑质量综合检验检测实训基地

这一方面的实训主要是针对于质检员等相关的岗位来进行的,根据其岗位能力要求来进行生产性教学,建立起完善的建筑质量检验检测实训基地,具体可以分为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测室、钢筋工程质量检测室、桩基础工程检测室、石材质量检测室、防水工程质量检测室以及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等。学生在这里可以对自身的建筑质量检测检验能力进行培养,了解到土建工程施工中相应的质量标准以及检测手段,熟悉主要的公众检验程序以及对于一般的质量缺陷如何处理,明白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表格怎么填写等。

3.4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基地

工程管理方面涉及的岗位比较广泛,造价员、测量员、施工员以及制图员等的岗位要求都需要考虑,然后建立起工程管理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生产实训以满足对外服务的标准。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基地包括工程管理实训室、模拟招投标实训室、制图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等,基地中的计算机上装有各项相关的辅助和造价软件等,例如鲁班造价软件、CASS测绘软件、神机妙算造价软件、PKPM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建筑的CAD软件以及广年达造价软件等。通过这方面的岗位实训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图和竣工图的识读以及绘制技能,学会使用计算机来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辅助;熟练应用各种建筑CAD软件、工程造价团建和南方CASS软件数字绘图等来辅助工程的招投标工作。

4 “按岗位轮训”的开展

4.1将学生进行分组

将同学们按照30人一组进行分组模拟一个建筑公司,并进行详细的岗位分工,包括建筑技术方面(混凝土工人、钢筋工、砌筑工、模板工、抹灰工)、施工人员、测量人员、制图人员、材料人员、造价人员、质检人员,岗位之间每天进行轮换。

4.2实训项目实施

学生每天根据自身分配到的岗位进行实训,在单项的实训结束以后提交作品给老师,在实训的过程中监事可以在现场巡视并且指导学生操作。

4.3技术交流过程

在进行“按岗位轮训”实训期间,每天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一个交流会,通过大家彼此交流心得来更好地帮助学生吸取他人经验、取长补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实训行为进行点评,好的地方予以表扬和肯定,不足之处要指出来及时解决。对于每一个建筑小组在实训中遇到的困难可以挤出来大家一起进行解决,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岗位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EB/OL].http://.cn/y- jyjs/sxjd/12320.shtml,2006- 10- 23.

[2]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 部件测绘 技工教育 生产实践

笔者自2000年7月毕业到企业工作,一直从事机械、电气产品的设计研究工作,2007年9月起到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从事机械制图、部件测绘、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不论是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还是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都深深地体会到机械制图课程以及部件测绘课程的重要性。课堂上,笔者将自己的体会与学生共享,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及部件测绘时普遍存在着学习兴趣不高、基础较差、实际应用能力较差等问题。笔者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教学过程当中进行解决。

一、针对忽视手工制图、看重CAD制图的教学

当今社会计算机的运用越来越普遍,计算机也进入到千家万户,大部分学生家中都已经有了计算机。不少学生都误以为机械制图课程并不重要,手工制图已经被淘汰了,认为只要学习了计算机辅助绘图CAD课程,学会使用AutoCAD软件能够用计算机绘图就行了。所以他们在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过程中普遍不认真不专心。殊不知,计算机辅助绘图CAD课程仅仅教会了学生对AutoCAD软件的使用,它是机械制图及其他专业课程在计算机上的应用及体现,学会了软件的使用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够从事相关专业的设计工作。与搭积木一样,如果没有积木,就算懂得搭积木的方法,积木还是没法搭成;如果机械制图学不会学不好,那么AutoCAD软件就算运用得很熟练,画出来的图样也将是错漏百出,无法指导实际生产。

针对学生的这种心态,笔者在讲授机械制图课程之前就把自己以前所绘制的机械、电气及建筑图样发给学生看,同时用AutoCAD软件绘制比较简单的图形演示给学生看,告知他们要学会使用AutoCAD软件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一学期就可以了,但要学会机械制图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设计工作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不仅需要学生学习三年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当中逐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联系。这样就从根本上扭转了学生错误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学生基础差、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教学

现在技校生中考成绩普遍较低。十年前技校的录取分数线并不低,不少学生的中考分数完全可以就读普通高中,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或偏科等各种原因才来技校读书。而现在的技校可以说没有录取分数,只要学生来学校报名就可以来技校读书,这些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要学会机械制图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遇到难题容易退缩,缺乏迎难而上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跟着老师一起学习,笔者的教学方法是在课堂上授课时以学生练习及讲解、分析练习题为主,理论知识的讲解为辅;加强课后辅导。同时针对学生基础差、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讲授基本体、组合体投影时,笔者用AutoCAD针对课本中的实例建立了三维模型,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使用AutoCAD的三维视图功能进行主视、左视、俯视投影,加强学生对投影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针对学习动力不大、学习缺乏积极性的教学

虽然学生入校时学校有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的专业介绍,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仍然不够,不知道所学各科课程在以后工作中的用途所在,学习缺乏积极性。他们普遍学习不用功,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日子,考试不及格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是家常便饭,甚至出现了有些学生攀比考试不合格科目数量的不良现象。这些学生在学习时需要老师授课时更多的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跟着老师的上课节奏学习课本知识。

在教学时,笔者根据学生上课的学习情况适当的将以前在公司的生产实践告知学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授国家标准时,笔者引入标准化的概念,告知学生在设计完成产品的标准图之后,还需要专人对图样进行标准化审核,标准化审核不涉及图样的正确性,仅针对图样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包括标题栏、图框、文字、尺寸标准等。学生了解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生产实践活动,觉得自己所学能够帮助自己更好的进入工作状态,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际应用能力较差的教学

不少学生对部件测绘课程还是比较有兴趣的,学生自己动手拆卸齿轮泵并测量工件,自己设计并确定工件的表达方案,但他们在测绘工件时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是选择的工件表达方案对工件的表达不够清楚,对视图的运用不熟悉。甚至个别学生对剖视图的选择,不是为了表达工件的内部结构而采用剖视图,而是觉得运用剖视图可以让图样的内容更加丰富。二是不懂取舍,测量出来的尺寸很多都精确到了小数点后1位甚至2位。三是对于极限配合的理解不够深刻,测量出来工件的尺寸与其他工件无法配合也没有进行矫正等。

针对上述问题的经常出现,在测绘之前,笔者提出几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们思考。一是大家绘制机械图样的目的何在?是为了表达工件的内部和外部结构还是为了单纯将所学的视图知识运用到图纸上?如果大家运用了各种视图之后仍未表达清楚工件的结构,这张图样是否还有它存在的意义呢?二是如果让大家去从事机械加工行业,在加工时看到图样上出现的尺寸大都是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或2位时,你们有什么感想?是否所有尺寸都有必要达到这样的精度呢?当工件进行表面处理,如喷涂、电镀等,在测量时是否应将涂层的厚度减去呢?三是在测绘工件时,该工件是否是独立存在的,它是否需要与其他工件进行装配在一起?加工有加工误差,测量有测量误差,工件在大家拆装的过程当中有磨损,大家在测量之后是否需对测量出来的尺寸进行校正,从而让各个工件能够装配在一起,最终装配之后的产品能达到它的使用性能呢?在提出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笔者再根据学生的结论进行总结。经过讨论及总结之后就可尽量避免学生在测绘及绘图的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这一核心任务的重点。论文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对其课程模式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到学院的课程模式特色,同时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供学校及其它高职院校参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课程改革 ,双证课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影响其健康发展的更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专业和课程。因此,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而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这一核心任务的重点。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自1999年开始兴办高职,短短几年,办学规模得到快速发展。由1999年的12个专业、在校生2300人发展至2006年的52个专业、18000余在校生规模,办学实力大大增强。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新一轮发展,与其他高职院校一样,该校也面临着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尤其是课程的深化改革问题。为了研究高职教育课程特征,探索专业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促进学校教学的建设,我们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对其课程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相关建议,希望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能有所裨益。

一、高职院校课程模式的现状:逐步积累了经验,正在形成自身特色

近10年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视;一批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处于领先地位的院校,对我国本土创生的高职课程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正在形成独特的课程模式特色。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举办高职以来,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在办学理念、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进的办学理念有力地带动了专业教学改革,并逐步形成了较为鲜明的课程与教学特色。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走向成熟

2002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了湖北省“十五”规划课题 “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研究”,随着该课题研究成果在学院的推广,“一教双证”的教学理念逐步形成,并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实验,逐步形成了“双证”互通课程模式,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双证”互通课程模式的基本要求为——以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将职业资格要求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目前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已全面实行了“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专业层面的“双证”互通课程模式

这种课程模式的特点是,将某专业的培养方向与某一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统一,使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在满足学生普适性能力的基础上,完全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来确定。

以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根据“CEAC网络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将15门主干课程组合成为“网络安装与调试能力”、“网络维护与管理能力”、“网站规划与建设能力”三个模块;将CEAC网络工程师认证课程与国家网络技术水平考试课程均溶入到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在毕业获得大专学历的同时,必须参加CEAC的考试,获得网络工程师的资格证书。通过与该专业的学生、老师的访谈、分析学生的毕业设计,我们了解到,按照这样的课程模式教学,学生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就业率非常高。

类似的例子还有 “质量认证”、 “旅游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在“双证”课程模式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

2.职业技能模块层面的“双证”互通课程模式

该课程模式的思路是,按照模块式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教学的规律,将相同、相近的能力进行归纳和组合;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将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形成课程模块。这些模块包括文化基础模块、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等。以职业技能模块为例,该模块中即包含了达到某种职业资格(能力)所需要的通用课程、专门课程以及实训课程,针对职业岗位的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例如,在“外贸报关员”等专业方向的培养实践中,围绕“跟单员证”、“国际单证员证”、“报关员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开设了“进出口业务实务”、“外贸函电与单证”、“报关实务”、“外贸制单实务”、“国际金融与结算”5门职业技术课,这5门课程将进出口与外贸所需要的能力进行综合和总结,针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反映,学生从事外贸实践的能力较强,能很快适应外贸公司的要求。

3.单门课程层面的“双证”互通课程模式

调查发现,这种模式为许多专业所采用,即一门课程是专门为某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设计的。该课程包含了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应知、应会,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就是课程的目标。例如纺织专业《提花工艺与纹织CAD》课程对应“纹织CAD证书”,《纺织实验操作》课程对应“纺织品检验工证书”;物业管理专业的《ISO质量管理体系》课程对应“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证书”;电信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对应“电工中级证书”;计算机类专业的《VB程序设计》课程对应“应用程序资格证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应“高级操作员证书”,《计算机网络》课程对应“CEAC证书”;机械类专业的《数控技术应用》课程对应“数控操作中级证书”等等。

自1999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即对以上课程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随着现几年高职课程与教学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对“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如何更加突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的研究与实践,学院正在进一步探索。

(二)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正在形成

从1995年开始,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就致力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在这一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实践导向课程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集理论教学、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产学结合”为指导思想,按照职业实践活动的要求来设计课程并组织教学。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模式在学院全面推行并形成了自身特色。较为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单元教学模式。即将一门或一个教学模块的专业技术课程所需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安排完成,学生在这个单元时间里,完成课程的理论学习,并进行实训,最后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模具设计与制造加工”专业,将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与制造和与之相关的冲压设备、冷冲模拆装、测绘、冷冲模课程设计,塑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与制造和与之相关的塑压设备、塑压模具拆装、测绘、塑料模具课程设计及冲塑模具的制作等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在时间上将该教学模块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完成;在空间上将教室与实验室、实习,实训场地结合形成专业教室;在教学方式上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融为一体,形成工作任务为导向,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课程与职业资格培训相互融通的教学单元。完成该单元教学后,学生即可取得相应模具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分析学生的毕业作品,我们了解到,这样安排课程,尤其是实施了单元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加强,学习效果好,课程设计错误少,考证合格率高。而据专业老师介绍,毕业生就业率将近100%,学生到达单位后顶岗工作周期短,学生感到满意,用人单位反馈意见也很好。

2.项目教学模式,它是将专业技能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一门课程或若干门课程的组合),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例如,微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就是将其分为硬件组装、软件程序安装、故障排除三个技术单元,每个技术单元作为一个单元教学项目,先给学生传授一定的理论,然后学生人手一机进行拆装,在拆装过程中,如果有问题,老师现场解决,对于学生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在现场做理论讲解,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产品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以企业为平台,以企业产品为核心,将专业课程融入企业产品开发的制作过程,将企业工作现场作为专业教学课堂,在产品开发和实现的过程中完成专业教学。如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将完成了基础教学的学生送到企业,对其进行必要的短期培训,然后参与该企业的产品开发与制作,并围绕产品开发与制作进行专业技术和理论教学,其教学效果通过产品质量以及产品销售情况来反映。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传统教学与专业实践以及产品市场脱节的弊病,强化了课程学习与企业和产品市场的联系,直接将生产一线作为课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实践真正融合在一起。同时可将企业技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学习教育、企业效益和学生能力的“三赢”。

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1)以职业实践的要求为基础组织课程;(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连续或融为一体;(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场所上统一;(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教学组织上的一体化。

二、高职院校课程模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更深层次的问题——有人将其称为高职教育改革的瓶颈逐渐显现,这就是课程模式的开发问题。在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模式的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在教师层面,高职课程开发或建设的理念还比较模糊

几年来,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但涉及课程深层次的较少,部分教师的课程理念基本上停留在2000年前后课程改革的阶段,其证明之一是参加了那次教学改革的教师还具有一些“能力本位”的概念,而后来的新教师则基本没有这些理念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导向工作体系,而不是学术体系;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与工作任务相对接,而不是学科相对接。但是许多教师对于高职教育应该建立怎样的课程体系,并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对高职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缺少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许多教师缺乏系统的了解。同时,课程作为教育目标实现的核心,还没有在教师中引起普遍的重视。许多教师虽有志于课程改革,但由于理念问题遇到许多障碍。

(二)反映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课程模式是以某种课程观为指导的为专业课程体系提供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样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类教育,它同时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两种特点。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是什么?当前虽然没有一个普遍意义上的界定,但是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参考国外已有的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为一些具有先进的办学理论的高职院校共同接受的是:打破学科体系,以整体的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应该是高职课程模式的特色所在。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模式特征并不明显,既难将其归入某种特定的模式,同时又无法归纳出自身的特色;一部分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没有脱离传统的以“三段式”为代表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内容偏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忽视知识与工作具体情境的联系,并不能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虽然有许多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也认识到,以“三段式”为代表的学科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已完全不适合当前高职教育的需要,然而高职课程开发模式的新的路径的寻找,却又面临了诸多困难。当前,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一些高职院校,在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等带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理论与实践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由于受师资、场地、校企合作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他们的经验还不具备普遍推广的意义。因此,能够反映高职教育特色,并适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课程开发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

在调查中反映出部分教师对于课程问题缺少基本的概念,更没有形成系统明确的课程观念,这在新近几年参加教学工作的教师身上更为突出。老师们反映,当前高职课程改与教学的理论多来自于国内一些有名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理论研究者,他们多注重理论的探讨和体系的建构,较少亲临现场。而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他们熟悉教学实践,但习惯于采用经验感知的方式观察、分析问题,其观点很难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许多教师来源于普通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他们在上岗前虽然接受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的培训,但是其所接触的教学知识与技能与普通教育并无区别;而在后续的在职教育中,一些高职院校也很少组织教师们系统学习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许多教师对职业教育理论缺少必要的了解。在我们所进行的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明确提出了希望学校组织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愿望。

(四)课程改革的动力需要进一步激发

除了一些教师缺乏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理念,不知道该如何改革外,影响课程改革原因还在于,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动力并不充足。由于课程改革涉及课程理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许多方面,有些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整体重构,工作量大,可能冲击教师习惯的工作模式和教学方式,甚至会使某些只能适应单门课程教学的教师面临“失业” 的境地,因而不少教师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另外,课程与教学管理机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没有跟上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热情。

三、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建议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经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经验。但是要使课程改革深入并使之带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必须及时、有效地解决目前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以课程模式开发为目标的课程改革的核心作用,深入学习,广泛发动

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现有的课程要进行深入改革,即意味着开发新的课程模式、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立新的实训体系。这一过程涉及学校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其中的任务十分艰巨,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一门课程的修修补补,因此需要引起高职院校的领导及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先进的课程需要优秀的教师来实施,教师的能力也是在课程实践中形成的。开展课程的改革,当务之急是使教师们认识到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新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激发教师投身课程改革的热情。

(二)确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建设、课程模式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先进的理念支撑。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已形成了一批课程开发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在教学一线还未得到全面深入地推广运用。这也是职业院校课程改革难以深入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结合示范性院校建设中的重点专业的建设,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范式,有效整合学校的教学与科研资源,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具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结构上应摒弃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确立以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为代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对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颠覆性”的改革。为保证先进课程理念的引入,可聘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以提高效率,少走弯路。

(三)加大科研力度,建立课程改革规范

要规避改革带来的风险,应大力开展以课程研究为核心的教育研究。通过科研,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其中包括课程模式、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理论的建构和具体方案的设计。基于高职院校目前的课程研究现状,可采取引进专家的研究成果与培训本校科研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课程开发与专业教学指导手册,建立课程改革的规范。

(四)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课程改革的最大动力来自于教师,最大的阻力也来自教师。从当前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改革之所以困难,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教师只有参与课程开发,才可能对新课程有深刻理解,才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施教。因此开展课程改革,必须以教师为主体。要想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扫除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机制上的障碍,例如解决工作量的计算不足、成果不能用于评定职称等问题,同时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将课程研究与开发的成果提炼、转换和实现,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3.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心智技能;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96-02

一、概述

高职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学生技能的培养,《机械设计基础》又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课程,因此,其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的机械设计技能掌握程度为标准。目前,相关研究表明,高职院校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理论知识弱、动手能力差、知识运用能力差等问题,教学没有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机械设计技能属于创造性技能。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创造性技能的获得依赖于心智技能的提高,因此必须在教学中重点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心智技能的基本理论

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操作技能是一种动作技能,由特定的动作方式构成,比如在机械设计的活动中测量齿轮的各种参数、拆装机械装置等。而心智技能是一种思维的技能,是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主要由观察、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构成,比如在机械设计的活动中计算机械参数、设计机械结构等。心智技能能够指导操作技能的应用。因此,对于《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更应该注重心智技能的培养。提高心智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有更高的效率。

三、《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部分仍以讲授法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各种机构设计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实际机械结构的工程经验,单纯的讲授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学生对各种设计理论的适用场景和条件不甚了解,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独立进行机构设计任务时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笔者经过课堂观察、与学生交谈及实训指导等方式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学生在独立进行机构设计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知识没有形成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没有跟《机械设计基础》联系起来。《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学习,要综合运用到《工程材料》、《工程制图》、《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及《机械原理》等课程的知识,由于这些课程学习时是分开单独学习的,学生在独立进行设计计算时,往往无法运用这些知识,比如不能运用力学知识去校核齿轮、轴及轴承等零件的强度;不能运用互换性原理中的公差知识去设计轴孔配合公差;不能运用工程材料的知识选择零件材料等。二是本课程内各章节知识没有形成有机整体。由于各章节基本上是以机器中不同类型的机构来进行划分的,学生在碰到多机构组合的装置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进行设计,比如不知道轴承设计的输入参数应该从轴的设计结果中获取。

2.缺乏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是进行机械设计必备的技能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一般不会强调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匮乏。比如在查阅机械设计资料时,遇到图表不能根据横纵坐标查到所需的参数,或者遇到表格不知道表头所指代的参数,遇到新的问题不知道从目录中找到参考资料的位置等。

3.缺乏思考、生搬硬套。学生在进行设计计算时,生搬硬套比较多,机械地套用公式,或者完全按照例题参数进行设计,不考虑自己的设计任务与现有方案的差异,缺乏独立的思考。比如在进行带传动设计时,未直接给出转速(需要用其他参数计算得出),有的学生直接将例题中的转速带入计算。甚至有些学生直接照抄别人的设计结果,数据计算和结构设计都相同。

4.对设计参数缺乏宏观把握。对设计参数缺乏宏观把握主要表现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工程经验,对所设计的机构没有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宏观的概念,对其尺寸和参数也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在设计出现明显不合理,甚至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直到设计后期,甚至绘图时才发现问题,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修改,影响设计成绩。比如在设计减速器时传动比分配不合理,导致制图时发现结构比例不协调等。

5.制图能力弱。制图能力弱同样是主要表现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课程设计的最后都要求学生把自己设计的装置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的工程制图样式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工程制图的标准掌握不够,比如标题栏格式、零件简化画法、螺纹的绘制、壳体相贯线的绘制等经常出现错误。

综合上述问题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创造能力及设计思维上相对较弱,实际上通过平时作业和操作实践,学生基本都能完全掌握单一零件的设计,比如设计带传动、设计齿轮机构、轴的结构设计等,但却在需要整合运用这些知识技能时出现了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因为心智技能的匮乏,因此,培养心智技能是提高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关键。

四、心智技能培养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机械设计心智技能形成分析。根据冯忠良教授的研究,心智技能的形成是阶段性的,其过程分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三个阶段。原型定向阶段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让主体掌握技能操作的原理;原型操作阶段通过实践让主体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为原型内化奠定基础;原型内化阶段在主体大脑中形成内化的思维模式,使主体能够灵活运用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上述理论,结合《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机械设计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如图1所示。

机械设计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掌握基本理论、熟悉常用设计和综合设计计算三个阶段。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整体上按照三个阶段进行划分,同时每个章节的教学同样按照三个阶段进行,甚至具体到每次课都尽可能遵循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进行,如此不断反复强化,才能提高心智技能。

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基本理论、熟悉常用设计和综合设计计算三个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是:(1)讲授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设计、应用等知识;(2)讲授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设计步骤,通过课内实训,大作业等方式加以巩固;(3)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机构设计,总结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经验反馈。

而在具体某个机构或零件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也应遵循三阶段原则,教师首先讲授机构或零件的工作原理。然后按照设计步骤让学生动手练习,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改正出现的问题,再通过针对性布置大作业及课内实训进行巩固。最后提出一些设计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独立设计的能力。

2.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在前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和讨论教学内容。其中,理论教学内容针对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必须具有通用零部件和常用机构的初步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而设置,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简化,重点讲授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带传动、齿轮传动、滚动轴承、轴、减速器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的重点相呼应,包括平面运动简图的测绘、机构的结构及特性分析、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轴系结构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拆除和结构分析、机械创新设计。讨论教学内容则针对常用机构和零件的设计中存在不确定性的部分,例如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等,这些机构或零件的设计往往需要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去选取参数,经常会让学生不知如何进行,因此进行讨论和总结是有必要的。

五、小结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结合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性理论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起到了积极效果,一方面在心智技能培养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效果也更好。但由于课时限制、教师经验等因素,教学质量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后续教学过程中,仍需要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总结,探索更高效的心智技能教学方法,培养出更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陈军民.高职生心智技能培养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2,(03):77.

[3]徐德利.学生心智技能培养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150-151.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

一、目前《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材方面。

现有的大部分教材原理占了教材大量的篇幅,偏深、偏难,教材注重知识的传授,弱化了对知识的应用,教学与社会生产联系不紧密,学生难以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并且理论知识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往往都是死记硬背。因此学习积极性不大,根本没有反映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特色。

2. 学生方面。

近年来中职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底子差,知识储备薄弱,而且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又缺乏机械方面的感性认识,学习难度较大。

3. 教学环境方面。

由于学校经济原因, 本门课程的可用资源相对短缺,教学设施、实验实习器材偏少,很多实验根本开不出,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老旧,没有与时俱进,教学内容不新奇,所以学生对本课程学习无爱好。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专业课呢?笔者认为,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软硬件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培养目标与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机结合,意味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应过多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在基础理论适度的前提下,根据培养对象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与职业能力有关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形成一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以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教学内容体系,力争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知识与应用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大量涉及的理论推导和繁琐计算可以不作要求,只要记住结论即可。对新出现的国家标准,如V带的型号、滚动轴承代号等及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要及时补充到课程中来。同时,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与生产一线联系紧密的实例,如轴承的安装、定位、紧固和密封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对工程力学篇中构件弯曲组合变形、杆件受力分析和计算、及构件疲劳强度计算”已超出“够用为度”的原则,大部分学生学起来有困难,而且在今后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教师对本部分知识应少讲、浅讲或把其删减。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重点讲授齿轮传动、带传动和链传动、蜗杆传动,螺纹连接、键连接、轴、滚动轴承的组成、应用、分类等机械常见的基础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

1.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习的兴趣。

理论教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物相结合,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师上课时如果仍然按照书本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无法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对于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小,以至最后放弃该课程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想办法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相结合,让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平时所见的东西相关联,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例如,在讲解齿轮轮系时,讲到轮系的传动比的变化时,笔者把学生带到学校的车工实训室,把车床的主轴箱打开,使主轴箱里的齿轮产生不同齿轮间的啮合,从而使车床主轴产生不同的转速,然后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可以产生变速的东西有哪些。学生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最后有很多学生说:男装摩托车、手波的汽车。笔者再告诉学生,改变变速箱里齿轮轮系中的齿轮位置,从而改变轮系的传动比,从而改变转速。经过这样的过程,课堂上的气氛就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添了不少,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主动去学习知识,提高了教学成效。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

围绕知识点结合多媒体技术,编制并逐步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机械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的课程,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机械零件、机械设备没有感性认识,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授课方法“一支粉笔,一张嘴,众人听”, 内容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听课昏昏欲睡,渐渐丧失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非常差。笔者的做法是:充分利用网络上的Goolge、baidu搜索到很多有用的课件素材,在优酷网站上还可以找到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所有内容的视频,笔者把它们进行归类,整理、保存,另外用3dMax、flash等软件制作动画课件。如在讲到键连接时,笔者把有关于键的类型、作用、装卸等内容的视频,先放播给学生看,再来学习该部分内容,学生积极性比以前更高涨,表现也更活跃了。利用课件素材,再现带传动在运动过程中的应力变化,离合器结构及分离、接合过程等等。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再讲解工作原理、应用和特点,使枯燥、乏味的结构内容转化为形象、有趣的动感内容,同时也可以增大课堂信息量,扩大知识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优化了课堂教学。

3. 建机械零件陈列室,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企业,向企业收购和购买一些机械零件、机构、小型实际机械等,建成了“机械零件、机构、机械加工工艺”开放式陈列室。通过现场教学、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对于小型实际机械可以进行机构拆装测绘对象,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机械,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训练,保证和提高了教学质量。

4. 更新课堂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