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调酒实训总结

调酒实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调酒实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调酒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行业互动;饭店服务;实训课程;内容整合

[作者简介]刘换菊(1980―),女,江西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史术光(1981―),男,江西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吕 敏(1980―),女,江西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贾 超(1981―),男,江西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袁 林(1962―),女,江西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江西 九江 332005)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基于行业互动的饭店服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创新”(JXJG-11-17-14)

一、基于行业互动的饭店服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创新机制研究背景

市场经济与行业发展对旅游高等教育的进程起着极大的引导与推动作用,主要反映在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对人才素质的提高与培养上。[1]

目前高等院校旅游专业饭店服务实训课程主要开设有《餐饮服务模拟实训》、《客房服务模拟实训》、《前厅服务模拟实训》等课程。为了突出学校个性与特色,很多学校都急于靠近所依托的平台和师资力量而开设方向模块教学,导致专业定位不准、课程结构失衡、专业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培养目标空泛难以实现。课程教学没有突出行业互动,饭店服务实训课程内容仍以专业型、基础型、知识型、接受型为主,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在课程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方法、考核手段、实验条件等方面的配套情况较差,难以满足学生求知需求。同时以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导致“教与学”、“学与用”的严重脱节。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饭店服务实训课程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所以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应积极地实现饭店服务实训课程内容整合,由专业型向通用型转变,由基础型向应用型转变,由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变,由接受型向创造型转变,适应行业人才需求。

二、基于行业互动的饭店服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创新内容

通过合作实习基地(星级酒店)问卷调查显示:多数星级酒店在人才选用过程中,比较注重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具体来说,从业人员首先要有良好的职业形象、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其次要有阳光的职业心态;最后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所以饭店服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项目、教学计划等都应以行业要求为导向,致力于改变旅游专业实训课堂教学“重知识,轻文化;重技能,轻涵养”的教学状态。将职业心态和服务意识培训作为课前一练,把文化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强调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为行业培养学习型应用人才;组织小组探究学习,体现企业团队合作精神;强调专业技能的行业化、规范化操作,并基于此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创新研究。

(一)修改培养方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适应行业要求

按照行业要求修改、优化培养方案,增设《酒店服务礼仪》、《酒店社交礼仪》、《职业形象塑造》、《专业实训二》(调酒)、《专业实训三》(茶艺)、《专业实训四》(插花)、《专业实训五》(咖啡)等课程,首先贯彻执行为旅游行业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教学方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人才;其次调整课程结构及其学时学分的比例,将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进行提高,同时将教学实习由原来的三个月时间增加到六个月,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也集中进行六个月,并且有专门老师进行定期指导和考核。综上所述,以行业为导向调整培养方案,在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并将课堂现场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出适应旅游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修改教学大纲,整合实训内容,紧贴行业需求

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将原有的一些实训课程进行行业评估,修改教学大纲,整合实训内容。比如《饭店服务实训一》(客房)课程,原来开设的实训项目只有西式铺床,已经过时,这与如今酒店行业的要求相去甚远,不符合行业需求。在此基础上,增设中式铺床等实验项目。同时在《饭店服务实训二》(餐饮)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原来的中餐摆台项目的基础上增设了西餐摆台,适应行业发展的全面要求。同时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学生客观要求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开设相应的饭店服务实训“课程超市”,以此来拓展学生的选择范围,让学生进行“自助式”课程消费。在课程内容整合的时候分为两块来考虑,一是“相对固定不变”的课程体系,也就是培养方案中的必修实训课程;另一部分是“可变的”课程体系,建立相对稳定又动态变化的更新机制。如学生可以在课程超市中进行选择,通过学习可以考取中级餐厅、中级客房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茶艺师、调酒师、餐饮职业经理人以及咖啡师、化妆师、礼仪师等等证书,适应行业要求,拓宽就业范围。

(三)更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满足行业需求

在实训教学上许多院校还沿袭“教师台上讲,学生下面做”、“先讲解再练习”等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听的多,实践操作少,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2]如只重视摆台、铺床等技能练习,没有涉及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没有考虑到服务情景的综合模拟训练。饭店服务环境复杂多变,要在服务过程中学会突发事件的处理,所以课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同时每学完一个实训项目,都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表现突出的小组,提高平时成绩,从而使得表现差的小组找到差距,力争迎头赶上,大大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同时可以通过短期现场化教学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满足旅游行业的用人需求。

(四)师资企业化,及时更新行业理念,满足课程教学需求

饭店业对实践要求很高,课堂教学必须以实践为主,而教师作为教学主题应具备较强实践能力才能驾驭实训课程教学。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大部分执教老师都有在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外出带学生实习或外出进修的经历,具有动手教学能力强的特点,其中全国星级饭店评审员2人,餐饮职业经理人4人,全国中级茶艺师考评员(江西省)1人,全国中级调酒师考评员(江西省)1人,茶艺师10人,调酒师12人。近几年派出进行相关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的老师达20余人。但是真正在酒店行业工作过的企业型老师还没有,这使得有些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准,教学内容陈旧、对教学创新不足。今后应加强教师的企业化培养和培训,真正深入企业去学习,并保持常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真正为旅游行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也可以在实训课程授课过程中邀请部分酒店职业经理人做兼职老师,不定期的到学校为老师和学生授课,将酒店最新的理念带入课堂,弥补教师行业经验缺乏、消息闭塞的不足。

三、基于行业互动的饭店服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创新实践效果

通过修改培养方案、整合饭店服务实训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并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1.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饭店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让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无论从学生的外在形象还是从学生的内在素养、业务技能等方面都得以提升。从2011年开始,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在全国饭店服务技能、江西省饭店服务技能大赛、九江市及学校相关比赛中屡获佳绩。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学生取得中级调酒师、中级茶艺师、客房服务员、餐饮服务员的人数已达千余人次。

2.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学生广泛受到各大星级酒店及服务企业的青睐。学生实习和就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厦门、苏州、杭州等各大城市。并且通过近几年的跟踪与反馈,用人单位对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学生各项素质指标评价为优良的达80%以上。

调酒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5.02.155

1 高职院校参加技能大赛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师资配备不足,存在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我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师大多数从学校直接到学校,授课前缺乏必要的企业实践经验,理论知识虽然丰富,但实践技能相对较差。即使学校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也因多方面原因,无法深入了解企业或岗位的核心技能。这样的师资结构和师资水平应对平时的实践课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更何况是要求更高的技能大赛。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旅游管理专业的赛项包含“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西餐主题宴会设计”“导游服务”三个赛项内容。这三项比赛的比赛规则中都涉及多个比赛内容,如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要求学生除了摆台还要懂设计,还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语言表达功底。西餐主题宴会赛项既要会摆台还要会调酒和制作咖啡。而导游服务赛项包含“即兴演讲”“导游讲解”“才艺展示”“知识问答”等环节。这些赛项的设置不仅是对参赛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验,也是对指导教师的考验,大赛要求一个学生只能有一名指导教师,可是从赛项的设置来看,单个老师很难完成这样的指导,而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也很难担此大任。

1.2 课程设置适应不了技能大赛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中指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按照实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相结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是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课程设置应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而实际上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与行业的实际需求相脱离,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弱,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企业后很难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更别说参加实践性如此之强的技能大赛。另外,企业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技能大赛的赛项规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说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的变化远远赶不上技能大赛赛项要求和企业需求的变化。

1.3 学生的实习实训力度不足,使参赛学生的挑选存在很大的难度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学生的实习实训存在很大问题,大多数旅游企业会大规模起用实习生,且实习期较长,一般为6个月或以上。与正式工相比,实习生的成本低、培训期短。学生在实习期间基本上只接触本岗位的基本业务,核心业务很难接触到,而技能大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验,要求学生具有基本业务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具备动手、动嘴和创新能力,如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赛项,宴会摆台只作为学生基本技能来考核,分值较低,关键考核的是学生的创意和设计理念,这些技能不是学生通过短时间实习实训就能达到的,这就使得很多学校在挑选参赛学生方面出现了瓶颈。

1.4 学校过于重视获奖而忽视深层次的内容

高职院校对于技能大赛的重视毋庸置疑,因为技能大赛对于学校知名度的提升有很大影响,它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数量和招生质量。目前来说学校对于参加技能大赛都非常支持,对学生对老师也有各种奖励措施的激励。但很多学校参赛的目的过于单一,即通过比赛获得奖项,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内容。如通过参赛研读赛项规则能否洞悉行业需求的趋势,别的院校尤其是获奖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参赛备赛实施方案方面有没有借鉴作用,有没有利用参赛与观赛企业进行交流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有没有重视赛后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参赛总结和讨论等一系列问题。技能大赛的初衷并不只在于比赛,而是通过技能大赛这样的平台促进专业与产业结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改革学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其达到与企业共进、与行业发展共进的要求。

2 高职院校应对技能大赛的对策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多的应突出其实践经验和技能方面的能力,这一点可以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德国的教师从业非常严格,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学历,在取得学历之后进企业实地工作1~2年时间;工作之后再到教师进修学院学习如何为人师表,课堂授课;学习完成之后还要到学校实习1年时间,这一切完成之后才能成为真正授课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定期下企业实践洞悉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新态势,这样的教师本身就是行业的参与者,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何愁培养不出合格的学生。另外,针对技能大赛的赛项规则,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集训或者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进驻校园对教师进行相应指导,如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大赛,现在酒店有自己行业的宴会设计大赛也有集团内部的宴会设计大赛,职业院校可以组织教师观摩这样的比赛,从中汲取经验和灵感,也可以邀请获奖企业和选手介绍经验和设计理念等,要求每一位观摩教师写出分析报告,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进等,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大赛的能力都会得到应有的提高。

2.2 多方面多层次进行课程改革

2.2.1 企业参与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需要,关键看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是否契合,因此企业参与课程改革至关重要。具体做法:首先,学校应成立专门的企业专家委员会,定期举行专家委员会研讨,了解最新的企业需求态势和人才需求信息,以便于学校依据企业需求实时的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修改。其次,实践课教学应聘请企业相关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来学校授课,或者将学生带入企业,利用企业实践环境来进行现场教学。最后,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尤其是实操部分需要企业参与,这样的教材才能避免“假大空”现象。

2.2.2 技能大赛指导课程改革

技能大赛的举办目的主要在于以赛促改,希望通过技能大赛这样一个平台促进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尤其是课程设置的改革,从而达到职业教育人才目标的实现。技能大赛从举办开始每年都有新增赛项或者对原有赛项进行相应改革。以旅游专业相关赛项为例,2013年新增了导游服务赛项,2014年又对导游服务赛项内容进行了变动,如增加了即兴演讲和导游基础知识笔试取消了情景再现和风采展示环节,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带团技能和业务知识的积累。作为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应依据赛项的变动和内容的变动实时变更课程内容,如增设演讲与口才课程,加大即兴演讲环节的实训等。另外,在技能大赛中,每一个参赛项目都不是一门课,一个教师可以承担的,它是综合的,需要多名老师互相配合才能很好的完成。如西餐主题宴会设计,需要有餐饮教师、调酒教师、咖啡制作教师、应用文写作教师等多位教师组成团队,将技能大赛作为一个大的课程项目,突破原有的课程内容,协作指导完成。

2.3 深化校企合作,加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力度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十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可见,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是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学校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向企业和社会客观地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同时,企业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纷纷主动以各种形式参与技能大赛,为举办学校提供设备赞助及为各参赛项目冠名等。这样,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的需求之间,就形成了零距离对接。学校可以利用技能大赛这个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加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力度。以旅游专业为例,首先在准备阶段,一方面可以走访企业或召开企业专家研讨会,与企业一起探讨技能大赛赛项规则,制订参赛备赛实施方案,探讨需要企业给予协助的赛项内容并制订好相应的计划;另一方面参赛学生进驻企业相关岗位由企业工作人员实时指导,加大学生实习实训力度。其次在技能大赛参赛过程中,利用大赛平台,与观赛企业和企业评委沟通交流,探讨企业人才需求趋势和未来技能大赛相关赛项发展动向,为学生实践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践方向提供指导。

2.4 高职院校本身重视技能大赛的深层次作用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实施者和技能大赛的参与者,如何发挥它的深层次作用值得探讨。首先,没有一个赛项是一个老师可以独立指导完成的,需要一个团队,需要学校提供资金、资源、购买设备、联系企业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成立技能大赛指导委员会,为技能大赛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管理,监督技能大赛的实施,配合各专业技能大赛的指导工作;其次,积极申报技能大赛比赛项目,并依据赛项内容,进行实训室和实训场地的软硬件改进,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只有真正组织承办技能大赛才能有机会更深层次的了解技能大赛的深意,也才能更好地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知名度;最后,做好赛后总结工作,不要只重视赛前而忽视赛后,尤其是在没有获奖的情况下,更应该做好总结工作,除了总结技能大赛本身以外,还应重视技能大赛深层次影响,如赛后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落实监督工作,未来技能大赛赛项发展趋势研究及未来参赛备赛部署等。

调酒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1.教师职业能力欠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职业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现实的问题是,学历高的教师企业经历相对较短,甚至缺乏企业经历,致使课程讲授纸上谈兵。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因学历不达标而难以进入学校任教。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难以满足酒店企业的需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繁重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的机会减少,即使教师到酒店企业挂职锻炼,但角色意识仍不能与酒店管理人员比拟。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差,造成理论教学与酒店实践分离,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使得高职酒店管理教学不能适应现代酒店业发展的需要。

2.教学内容不适应,人才培养与酒店业需求错位关于学校酒店管理教学的不“实用”,用人单位多有反映,学生本人也在参加工作以后深有感触,究其原因是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虽然系统性强,但不符合酒店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教学内容不合理与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缺失有更直接关系。学校有着自身的教学规律,传统的课程体系讲究系统性、逻辑性,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培养人才的应用性、实践性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3.重技能培训轻能力培养,偏离人才培养目标近几年,随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推广,“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不少高职院校认为培养动手能力就是掌握酒店服务技能,专业特色就是实践课程的开发,于是增加技能培训,调酒、茶艺成为时髦课程,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具体体现,忽视了学生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因而脱离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4.生产型实训基地缺失,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弱化酒店服务是与人交往、沟通协调的工作,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客人的消费心理,为客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因而,生产型实训基地在酒店管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很多学校缺乏这一必要的教学设施,由于实训场所的局限和不充分,有的课程教学效果难以达到设计的要求。为保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开设了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中的确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模拟不是实景,学生所面对的是静的物,缺少酒店企业文化氛围,无法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熟悉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难以满足实际职业技能培训和酒店企业文化熏陶的基本要求,因而成为酒店管理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薄弱环节。

5.校企之间缺乏深层次合作,管理能力提升环节待加强酒店管理教育的实践性特别强,学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需要通过实际工作锻炼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但酒店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酒店安排实习学生岗位的慎重。对于学生更多的能力培养,特别是管理能力培养,不是在实训室,而是在实践这个大课堂。学生的教学环节完成了,并不代表学生的能力培养就达到了既定目标。端盘子做床是酒店从业人员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调酒茶艺训练可以丰富学生操作技能,但培养的人才不仅是熟练掌握基本的服务技能,还有更深层次的行业管理能力要求。在实习过程中,企业不愿安排学生轮岗,特别是学生实习期间接触不到管理岗位的锻炼。很少有学生受过指挥人的训练,根源在于校企之间缺少深层次、多方位的合作。

二、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酒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离不开管理者的思维与实践。合格的酒店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酒店企业发展的基石,需要有从业素质、管理意识、管理思维,掌握管理的手段,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培养能够满足酒店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专兼并重,强化“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

是专业建设之本,缺乏具有酒店管理实践能力的教师,就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国外著名的酒店管理学校对教师都有一定的要求,必备条件是要有经营酒店的经历、丰富的行业经验,甚至做过高层管理。每隔三五年,还要回到酒店企业,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经营信息,因而教学始终与行业接轨。就我国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育师资的现状而言,通过短时期的挂职锻炼就成为合格的酒店管理教育的专业教师,显然是不现实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采取走出校门进企业,拓展教师深入进行实践活动的渠道,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吸纳有教师潜质、酒店经历丰富的管理人员,作为专业课教师的补充。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批的能工巧匠进入学校,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实行企业教师准入制度,对企业兼职教师给予必要的教学技能的培训,通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使其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单就目前来说,最简捷的方法是校企双方教师的有机结合,发挥各自所长,承担同一课程不同部分的讲授工作,满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使学校教育适应酒店行业的需求,培养有理论、懂业务,会实际操作又有管理才能的酒店高素质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工学结合,构建适应酒店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由于酒店行业工作实践性的特点,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按照有利于酒店管理教育的专业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专业成长的要求,突出职业的能力培养。专业课程以酒店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设计,既要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又要遵守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使其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根据不同时期设计不同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注重管理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使其在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方面得到更多的锻炼与提升,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教学变革,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同时在“学习—实践—学习”的基础上,注意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环节的设计。有的学校与酒店企业以各自的需求为依据,相互支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采取“旺入淡出、淡旺互补”方式,安排学生理论教学、校内实训、顶岗实习。既在旅游旺季时,安排学生进入酒店企业顶岗实习,由酒店安排专人进行指导,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职业技能的锻炼;淡季返回学校上课。根据酒店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小学期,这样也便于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岗位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赢”。

3.注重学习环境设计,加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酒店管理教育成功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成为合格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前提。围绕培养目标,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应从学生入校抓起,培养学生的服务观念、管理意识。通过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使学生具备酒店“准职业人”意识,自觉按照行业准则要求自己。在校期间,除了进行必要的基础专业知识、服务操作技能的学习外,劳作教育更不可少。对于本专业的学生,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都是育人场所。日常行为规范,也应该有一定的要求。学生的教室、宿舍等环境卫生清洁与未来的工作任务相结合,学生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也应是检查内容。每个年级,承担不同的训练项目,服务与管理训练交替进行,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成酒店经理人所必须具备的爱岗敬业、善与人处、团队精神等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职业素质基础。

4.校企深度融合,突出酒店管理专业能力培养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是讲授内容的改革,更需要充分的实训设施、操作设备来支撑。在国外,酒店管理学校大都拥有自己的酒店,有的学校本身就是一座酒店。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立一定规模、上档次的酒店作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是不现实的。学校的专业教育资源永远是有限的,所有的实训项目都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既不现实,也没必要。最可行的方式,可以通过挖掘和整合学校、企业、社会资源,以校企合作、投资入股、招商引资等方式,建立校中店、店中校、“校店合一”的生产型实训基地,根据酒店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构建完整的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即行业认知、模拟训练、服务见习、顶岗实习、管理见习,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通过“校店合一”的实践教学模式,把酒店的运行与管理融入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师生共同参与酒店的服务与管理,用客人的感受体验对酒店管理的要求,从管理者的角度揣测客人消费心理,从服务与被服务的模拟中潜移默化中增强职业意识、体会酒店服务的真谛,逐步形成管理者的逻辑思维,为其在酒店行业的发展奠定职业能力基础。

5.培育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目标是为酒店企业提供合格的基层管理人员,重要任务就是将管理的诸要素在日常工作中转化为培养学生的教学内容,实现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培养引导,并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需要注意的是,优秀的服务员不等同于合格的管理者,重要区别在于有无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而学生的管理意识需要培育、诱发,管理能力需要引导、培育,管理意识的培育与管理能力的提升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从笔者长期从事高职酒店管理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看,采用“组团式”实习方式,组员轮流担任见习领班、见习主管,对学生适应环境快速进入管理角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给予学生今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如管理素质、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理论学习与顶岗锻炼,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返回学校分析、总结、提高、提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学习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和目的性,从而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

调酒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酒店的日益发展,餐饮管理课程教学已经越来越跟不上社会的要求,特别是在高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质量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加大了与专业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

一、改革餐饮管理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对旅游专业的认同感

中国高校现在实行的餐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方式,其结果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厌恶情绪,加上餐饮管理课程的内容多以记忆为主,一些老师照本宣科,学生上课不听,考试临时抱佛脚,60分就可以的观点让学生没有对此课程的学习兴趣。餐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改变了以前上课以讲为主、照本宣科的一些落后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以提升学生对旅游专业的认同感为教学宗旨。在上课时,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适当采用情景教学法,例如设计酒店客人来餐厅用餐情景,部分学生扮演客人,另部分扮演餐厅服务及主管人员,把理论课程学习内容融进情景去,让学生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让巩固了重要的知识点。上课时可以利用案例分析,让其了解和掌握社会上与餐饮相关的事情,大家共同讨论分析,提升对旅游专业的认同感,让学生从内心接受旅游专业,从而认同旅游专业。

(二)培养学生全面化发展

教师上课时不仅要使学生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力,更应帮助其全面发展的能力,要学会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三)树立终身职业理念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社会舆论、教育制度等原因影响,酒店行业这个职业受到许多非议,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学习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专业,但在内心对毕业后的就业动向早有意向--不从事本专业工作。老师上课时应以学生树立终身职业理念为教学宗旨,在授课同时,可以请高校所在地酒店管理人士多到学校进行讲座,宣传酒店职业观,或请已毕业的还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兄学姐把自己从业经验进行讲授,使其树立终身职业理念,满足学校就业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双重需要。

二、改革餐饮管理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餐饮管理教材结构

现在高校所使用的绝大部分餐饮管理的教材是按照餐饮部门管理的基本概况所编写,这不是很符合酒店部门的要求,实际操作技能也没得到体现,学生学习了之后,到酒店部门去工作,与实际工作情况大相径庭,不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为了适应酒店企业要求,应将餐饮管理教材结构分项目进行编排,有管理理论篇,又有实际操作篇,相得益彰,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操作,也符合酒店企业要求。

(二)完善双师队伍建设

高校在职的酒店管理专业任课老师大多数缺少酒店行业实践知识,作为酒店管理这个高操作性的专业要求,教师不但要有理论,更要有实践能力。高校现有的专业教师一般都是从一个高校校门直接又到走到另一个高校校门,几乎没有酒店行业实践工作的经历,即使有部分教师到酒店实践,一般是在学校为学生时课程设置的要求,在酒店部门实习过,时间也很短。再者,高校中还在这种情况,一些教师是从相关专业,如历史、地理专业转行过来的,其所得专业知识完全是靠自学书本的知识,没有经过大学系统的学习过,理论缺乏,实践操作更不懂;所以完善双师队伍建设,首先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所学专业知识,要与酒店行业保持稳定联系,寒暑假期间,可以去酒店各部门挂职锻炼,这样提高教师实践技能能力;另外还可以从酒店中聘请中高层管理者,到学校来讲授实践章节的课程。完善了双师队伍建设,有利于与行业联系更密切,培养出专业对口企业要求的人才。

(三)完善酒店专业实训室建设

部分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室设备非常陈旧,作为实操性很强的餐饮管理课程需要进行实训教学,例如中西餐的设计与布局,摆台、菜单设计等章节,必须通过实训课程才能完成。但学校的实训室建设经费有限,许多实训室设施设备跟不上酒店发展的要求。

(四)改善课程考核方式

调酒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训教学;现状;应对策略

国务院办公厅与2013年2月18日正式面向社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提出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目标:到2020年,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国民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随着国民旅游休闲体系的完善与建成旅游产业必定会得到快速发展,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特别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更受欢迎。这一趋势对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课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旅游实训教学的现状

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课是为了培养旅游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但目前旅游实训课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专业情况

旅游实训课的课程总数较少,这导致对学生的培训不够。实训课在旅游教学的总课时中所占比例小,虽然这种情况近年来在各高校受到关注,相关课程有所增加,但实训课的比例占总课时的比例不超过20%。教学方法简单,教师讲的多,学生做的少。有些实训课程由于师资、设备等原因,往往不能开起来,就算开出也不得不减少相应的课程。课程内容较为陈旧,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不能适应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旅游实训课开的较为随意,由于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实训课的开设主要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有些不需要较昂贵的设备和场地如客房、餐饮摆台能开,有些则开不出来如酒水与咖啡调配、前台操作等。

相关教学条件、设施不完备。实训设备及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备,一些培训的视听资料要么不具备,要么已经过时,不能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相一致。学校经费投入有限,无法满足每个实训室的需要。虽然有些学校建立了模拟实训室,但这些模拟实训室内各项配套设施与真正的工作环境还是有差距,难以达到现实的客服环境,仿真度较小。部分实训课由于软硬件不配套致使部分实训课无法真正开出来。目前很多学校如通化师范学院都实行大班授课,一节课往往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际操作,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

(二)教师情况

教师教学方式固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往往以讲授为主,而实践操作水平不高。一些青年教师刚从高校毕业,学识水平虽然较高,但缺乏实践经验,很少有在酒店、旅行社、宾馆、茶艺馆从业的经历,即便是有过实习经历一般来说时间也比较短并且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致使许多实训课程开不出来。以通师为例,酒水咖啡实训室没开出来,就是因为没有懂这方面的教师。目前,很多学校都缺乏专业实训教师,参加实训教学的教师多是同时兼具理论课程的教学。教师多为理论教学为主,实训课往往不是教师主要努力的方向,这导致提高实训课的教学水平较难。

教学内容上突出餐饮、前台、客房等领域。教师讲的多、演示的多,学生参与的少。教学过程单一,主要是由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然后再让学生们实践操作,不能保证学生们是否对教师讲授的实训课程完全了解。在课堂上教师演示的多,教师讲完后就由学生自己操作,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一味强调乏味的技能练习,很少对技能实施的原理进行解释,缺少对操作标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学生在日后工作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不只如何变通,缺乏应对突况的经验。

(三)学生情况

由于教学设备、教师情况不尽合理,部分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实训效果不理想。部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还有的不认真,不能很好地按程序完成实训的教学环节,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学生还认为反正日后到酒店等企业实习,等实习的时候再学也一样,平时的实训是没有必要的,导致平时上实训课就是应付了事。致使用人单位聘任应届毕业生不得不再次对学生进行培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二、高校旅游实训教学策略分析——基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基础上

实训教学与平常所说的专业实习、见习、考察等实践教学类型不同,它是实践教学当中的一种,实训强调更多的是在特定场所下即可控状态下的模拟学习训练方式,它比其它的实践教学类型更具有计划性和可控性。实训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在一定条件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能与学生进行互控性的交流和知识传授的能力。调整高校旅游实训课程的设置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

实训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适应旅游产业需要的人才。建立以人为本,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学校方面

为了提高旅游实训教学课程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该采取多种科学的策略。首先应该建设好实训室,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室主要包括茶艺实训室、中餐实训室、西餐实训室、酒吧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等。实训室的建设要突出仿真模拟特征,为学生创造仿真的训练环境。“通过课堂模拟练习对学生进行前厅、客房、餐厅服务、导游、景区接待等技能强化训练,使学生系统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服务技能,使学生进入角色,缩短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过程。”这些实训室也有缺点,一是这些实训室是在学校内设置的,跟不上校外实际的发展情况,授课较为呆板和落后。二是这些实训室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不能很好的充分利用这些场地、器材。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应尽量实施仿真模拟化。在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使学生完成茶艺技能培训、配备中餐、调制鸡尾酒、西餐摆盘,客房服务培训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培训。有条件的话可以在校内开办饭店、旅行社、茶艺馆等实体企业,这样既可以解决校内实训课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又可以为学校创收,一举两得。同时,教师在参与创办企业的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融合,提高管理经验、实训技能。这种企业的创办可以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饭店、茶艺馆可以在学校的食堂内开设。旅行社可以依托学校与其它企业一同创办。

为了使实训室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高校还应建立一套健全的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规范教师及学生们的行为,使得实训基地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如立评估机制、信息反馈机制等。如明确学校及各系院领导职责权利,建立健全旅游实训中心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并组织、落实检查、总结、评比、考核及考评工作。协助相关人事部门做好实训教师的队伍建设,岗位培训,薪资待遇,职称、职务评聘工作。紧紧围绕旅游实训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还应该“考虑开设单独的管理能力实训课程,根据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设计专项训练项目,以综合训练、社会调查、案例分析、参与科学研究等灵活、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2](P.91)

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机制,校企共同协商构建新的培养模式与平台。根据企业的需要设计实训课程,使得双方结合的更加紧密。高校应根据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不断修订教学大纲,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制定专业技能的操作及考核标准,不断满足企业及市场的需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实践、评估体系,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二)教师方面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实训教学能力的提升。

1.派教师去培训,主要有两条措施:第一,派教师去专业学校进修。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了解和掌握学术界先进管理、经营理念。第二,派教师去相关旅游企业,这样教师可以掌握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了解更多地了解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环节,学习更先进管理经营、管理模式,有条件的话可以让教师到相关企业做兼职,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

2.邀请相关行业如企业家、酒店的高层管理人员及其他具有本行业丰富经营的优秀人才到学校讲学,作报告,参与对学生的培训。这样可以使学生们了解本行业最新的管理经营、模式,提升学生们对本行业的认识深度。

3.对教师实施奖惩机制此机制包括职称晋职、评选先进、进修学习等等,同时建立奖金激励机制。对完成任务的人加以奖励,在物资及职务晋升方面给予支持。

(三)学生方面

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要按照环节进行,尽量模仿现实环境。让学生成为实训课堂的主导者,学生主动实施、参与各种实训过程与实训环节。

支持学生参加行业技能竞赛,如如导游基础知识比赛、导游规范与应变题比赛、景点导游讲解比赛、礼貌礼仪比赛、酒店服务中式铺床比赛、中餐宴会摆台比赛,导游英语比赛、茶艺技能比赛、花艺比赛、调酒比赛、烹饪比赛。通过参加各种专业赛事可以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学习兴趣。教师亦可通过这种技能竞赛提高管理水平,为更多的学生服务,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专业学生。

通过现代化的光盘、图片,电脑仿真系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光盘、浏览图片,参与电脑仿真系统的模拟管理、培训等,接近实际情况,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和多媒体投影系统以及信息采集、分析、输出系统,使参加实训的学生们可以在虚拟的旅游场景中,通过电脑操作在各种旅游景点、酒店等虚拟模型中,进行旅游、餐饮住宿,选择旅游路线、游览旅游景点。在虚拟的环境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导游词、参与酒店的接待、管理。“让学生在这些实训场所进入预先设定的角色,体验职业生活,在职业角色模拟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仿真教学无论是‘从角色到理论’还是‘从理论到角色’,都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及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更形象地理解专业名词、专业术语和旅游服务中必须掌握的各种技能。”[3] (P.659)

参考文献

[1]娇丽会,黄解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分析(以运城学院为例)[J].运 城学院学报,2009,(1).

调酒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一、湖北省旅游市场展望

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在充分利用现有文化娱乐设施的同时,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可规划建设面向旅游者服务的旅游娱乐街区与现代和传统相结合、高档和低档相结合、表演性和参与性相结合的各类旅游娱乐场所。可见这些政策将对以酒吧为载体的创业教育项目提供了一个利好的发展前景。

二、全国酒吧经营情况

酒吧的兴起与发展与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酒吧的步伐始终跟随着时代,我国城市中酒吧最多的三个城市为北京、上海和深圳;消费人群主要有在华的外籍人士、留学生、本国的生意人、白领阶层、艺术家、大学生、娱乐圈人士及有经济能力的闲散人士;酒吧装饰风格以客源为依据设计各异;酒吧类型主要有校园酒吧、商业酒吧和音乐酒吧;经营面积从20平方米到600-700平方米不等。

三、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项目选择

旅游学院对旅游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经调研发现旅游行业具有创业门槛低、效益回报快等特点,主要产业集中于酒吧、饼屋、经济型酒店,特别适合大学生创业发展,一期项目主要围绕以酒吧为载体的创业项目,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投资少、周转快、收益高,风险小,有利于个人及合伙经营;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工艺和复杂的生产环节,有利于创业者进入;信息灵通,对市场反应灵敏,可根据顾客的需求改变经营重点和经营方向;选址灵活,方便顾客就近消费;管理层次少,决策过程简单,营销决策快而准,调整迅速;可随时改变店堂布置、吧台陈列,给顾客经常带来新的感受;服务方式灵活、周到,使顾客感到随意、亲切;雇佣人员少,且设备较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具有大酒店没有的价格优势;多以经营地方风味的饮料品种为主,符合顾客口味,具有群众基础;所经营的酒水产品多以经济实惠为主,符合我国以中、低消费为主的消费水平。

四、创业教育项目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创业教育才培养方案以湖北省旅游“两圈一带”的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创业为导向,以创业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为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思路,以实体酒吧经营为载体,形成具有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课程体系,培养湖北旅游经济型小型娱乐业所需要的创业型旅游人才。

五、创业教育项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的小型娱乐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业理想的,有亲和力、敢于创新、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判断力强的,熟练掌握创业基本知识、酒吧专业知识和服务经营管理知识的,具有市场意识、会经营与管理、懂卫生与安全的创业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见表1)

六、创业教育项目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创业型酒吧管理人才是具备各种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既要熟练掌握酒吧各个岗位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整体采用“理论+服务实战”、“理论+调酒实战”、“理论+经营实战”、“理论+创业实战”的四阶段模式。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酒水服务基本知识,实践主要内容为酒水服务基本技能训练;第二阶段,理论学习调酒基本知识,实践主要内容为调酒技能训练;第三阶段,理论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实践主要内容为酒吧经营;第四阶段,理论学习创业知识,实践主要内容为创办校外酒吧。

七、创业教育项目人才培养课程模块设计

以酒吧行业对创业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酒吧创业人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该行业职业标准为根据,在企业直接参与下构造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以酒吧业主能力分析为基础,根据酒吧主要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工作任务,按酒吧主要岗位的工作过程程序化课程结构;围绕酒吧各主要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相关环节对课程教学的实施、运作、管理、评价等进行系统安排,形成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同时结合本校“喜达菲”对外经营实训基地体现“做中学”的实景实境实际运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并为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八、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创业教育项目理论教学体系以创业项目相关的理论知识构成,但强调知识的“必需够用”,务求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以讲授、研讨、调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为主;实践教学体系以创业项目的真实经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自主经营为主、实践教师督导为辅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对于经营方式的纠错、领悟和归纳,从而迅速形成经营经验。

九、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社会影响

本院酒店管理类酒吧创业教育项目在学校内部和社会上取得了良好影响:首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创业教育项目试运营20多天时间里,人气急剧攀升,吸引了不少师生来此消费,每天的营业额近千元。其次,社会影响较大,项目运营取得的成果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网”、“楚天都市报”、“新华网”等多家网站和媒体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再次,学生收获较大,学生参与酒吧的创办,对订货配送、酒吧布局、设备购置、广告宣传、产品定价等都有具体了解,动手能力、管理运行能力大大提高,比一般实习更能锻炼人、考验人。最后,教育界与旅游界高度重视与支持,从该培养方案的开展以来,湖北省旅游局局长张达华和人事教育处处长徐勇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对旅游教育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另外,22所湖北省内高校的旅游院系领导、教师及对开展旅游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品牌专业建设进行研讨,学习了旅游类创业项目办学新思路。

调酒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转型发展;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8.041

1中心基本情况

南阳师范学院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前身是建立于1993年的旅游管理实验室,2013年中心被确定为南阳师范学院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于2017年升级成为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中心共有形体训练室、茶艺实训室、酒吧经营实训室、西餐文化体验室、旅游规划实验室、旅游航空摄影实验室、航空服务技能实训基地等12个校内实验实训室,总面积2500m2,现有仪器设备700余台(套),总价值1000余万元,中心共开设旅游管理、航空服务管理实验实训课程27门,实验项目116项,年均达52950人时数。中心已成为豫西南地区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科研和服務地方经济的重要平台。

2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2.1实验教学的理念创新

按照《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把办学目的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到新的高度,将办学思想转移到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上来,增强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高校服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中心以该意见为总纲,以学校转型发展实施方案为依据,创新形成“学生主体、教师指导、学教融合、产学研用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以培养旅游管理、航空服务管理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秉承开放式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升学生动手解决实践问题的水平,并根植于提升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以“验证理论,培养能力,成就操守”为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建设具有豫西南地方特色,学科专业优势独特的实验示范中心。

2.2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中心实验教学体系设计按照学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要求,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相匹配、实验内容力求新颖,避免重复,相互独立,按照实验课程的类型与要求,优化实验教学方案,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为“3+1”实践教学新体系,其中“3”是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创新型三种基本实践课程体系,“1”是创新创业经营训练,这4个部分构成了层级递进的实验教学新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使其与就业紧密衔接。

“3”个基本实验课程体系是基础,每一类实验都对应有具体的实验要求,基础型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旅游服务技能、服务礼仪和服务规范,如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服务、导游服务等,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综合型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如酒店财务管理实训、酒店宴会管理实训、景区接待服务实训等,学生可以分组完成,设计创新型实验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或大型作业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如景区规划设计、酒吧经营实训、旅游投资实训等。

“1”个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是目的,该项能力力求学生进行实景实训技能训练,可以使学生把基本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运用到择业、就业和创业中去,缩短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期,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目前中心能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室有模拟酒吧、模拟客房、鸡尾酒调制实验室、酒吧经营实训室、西餐文化体验室、航空服务实训基地等。这些实验室装修和布置均是按照市场上经营实体的环境进行装修和布置的,使学生能够真实的进行经营训练,减少毕业后的试错机会。如学生在模拟酒吧实验室经营“有间酒吧”,为我校师生提供酒吧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中心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重点是把握三个转变:

(1)实验教学过程要从过去的以“教”为核心转向现在的以“学”为核心,使学生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体。中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在保证“教”的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着力提升学生“学”的地位,重点就是把实践学习时间和主体交给学生,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此,中心逐步形成了“理论讲解、教师示范、学生实操、巡回指导、个别纠错、汇报操作、学生观摩、教师点评、课堂总结、课后练习”10个环节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环节各有侧重,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

(2)实验教学范围由课堂教学为主转向全时段、全范围互动学习,使学生真正将实践学习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中心打破学期课程安排束缚,各实验室除了在规定的课堂上课时间对学生开放之外,还设置有学生自主学习开放时间,每学期要求各实验室对学生自主学习开放时间不少于18个学时,在此时间内,在实验员引导和管理下,一方面,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思路和项目,或自主选择相关实验项目,在实验室的安全等要求下,自行实验实训,并完成实验实训报告。另一方面,可通过申请、评审而获得学校创新性实验项目资助,学生可以自主到实验室学习,可以学习本学期开设实验课程,也可复习其他学习的实验课程。这样既能充分的保证学生的实验时间,又能使学生真正的实现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提高,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3)实验教学由实验教学模式化向实验教学个性化转变。针对不同的实验类型,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基础性实验,强调理论讲解和教师示范,使学生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加深理解。对综合性实验强调学生实操和个别纠错,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对设计创新性实验,强调汇报操作、学生观摩和教师点评,重点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教师从宏观上进行指导。创新创业训练实践则强调学生独立进行,将实践学习能力融会贯通,教师一般不再参与,只做辅工作。

2.4实验教学手段改革

(1)中心重视传统实验教学手段的运用及改革。对于操作技巧性较高的实验课程,如客房服务、餐饮摆台、导游讲解等,教师亲身示范配合多媒体教学资源能够最大程度的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印象,这些方法必须不断强化。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中心又对传统方法进行了改革,包括教学情景变换、学生汇报表演、小组技能比赛等,如导游讲解实践教学有导游讲解室转移到校园、校史馆等场所,茶艺技能实践教学课堂上请同学们做评委,鸡尾酒调制实践教学上增加鸡尾酒调制表演赛等。

(2)中心积极引入现代化实验与教学技术。①中心不断将现代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建立了中心网站,打造信息化平台,把实验中心的规章制度、仪器设备、教学材料等信息通过网络向学生开放,便于学生预习和自学。②中心逐步完善了实验信息技术平台,实验室内实现有线和无线全网络覆盖,由学校网络服务中心统一管理。所有设备均实现内部局域网互联互通,并安装监测监控设备,随时查看学生的实验实操情况,并可以借助相关软件实现师生无缝沟通。③中心网站设有中心联系信箱,以利于学生讨论实验教学问题,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④中心重视虚拟仿真等教学手段的应用,不断丰富和融合多种实验教学方式,重视虚拟仿真技术在智慧旅游、旅游规划制图等实验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2.5评价机制改革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衡量实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中心积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评价标准,探索新的适合旅游管理特征的评价体系。经过多年实践,中心形成了较全面和系统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层面内容:

(1)教师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从学生评教、同行评议和用人单位反馈三个层面衡量。邀请南阳市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成员、旅游行业协会、本校和兄弟院校相关专业教师等组成同行评议委员会进行评教,通过发放问卷、回收学生酒店实习手册、与旅游行业用人单位定期沟通等渠道获取用人单位满意度。

(2)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按照学校规定,实验课程都必须进行考核,成绩合格后,才能获得该课程学分。中心对实验考核办法进行改革,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实验实训成绩成效比例为:日常考核占60%-70%,期末考试成绩占20%,创新实验项目占10%-20%;实验课建立了“平时成绩记分簿”、考核成绩实时录入数据库;同时,建立了完善了各项考试和考核制度。通过这些改革,能够更全面、准确的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协同提升,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3)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效果评价。每学年中心实验室运行状态在学校内进行评比,定期各专业实验示范中心、实验室等的排名,包括每学期培养人数、授课学时数、学生技能竞赛获奖情况、学生学习满意度、实验室设备与维护等构成的指标体系。中心内部各实验室也定期举行评比,包括实验室卫生、安全、管理制度、设备良好率等指标。

2.6管理运行机制改革

良好的管理体制能够保证实验中心有效建设和有序运行。中心改革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安全运行体系,坚决贯彻目标责任制。中心建立了校、院两级共管模式下的主任负责制,学校从宏观层面把控和指导,二级学院负责中心的总体规划、建设和运行,中心主任負责日常管理,各教研室和任课教师承担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

中心重视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运行责任书”等制度和文件,对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共享制定了具体规定,使实验室的使用效果最大化。中心不仅具有较完善的对内管理制度,而且积极规范对外开放合作,如模拟导游实验室、智慧旅游实验室等在南阳市旅游培训、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2.7实验中心师资和设施建设

中心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办法,并依据实践实训教学的需求,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旅游管理专业对实验教师的要求有较强的专业特点,要求教师理论与实操并重,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中心在师资建设方面不单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更要重视教师实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心目前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与管理人员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3名(教授5人、副教授6人),专职实验教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2人;年龄在45岁以下的教师15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结构合理,年富力强。

中心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专家进课堂等形式聘请旅游行业一线技术人员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同时派中心教师到相关企业做兼职经理人。中心抓住学校转型发展机遇,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技术、高水平的实验教师,新入职教师集中进行实践实训教学培训,提升实验教学能力之后才能从事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行业从业能力,丰富从业经验,鼓励和支持骨干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能力,分批次安排中心教师参与行业技能培训和行业从业。每批次教师行业从业时间不低于6个月,积极为教师外出访学、参加学术交流创造机会。鼓励教师考取旅行社职业经理人、高级导游、调酒师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格证书。严格要求教授和副教授职称教师到一线担任实践课程教学,通过“传帮带”,加快骨干实验教师的成长。中心采用项目立项等形式,支持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项目和课题,为教师的学术和教研提供帮助。

3中心建设成效

中心秉承实践教学育人的建设目的,通过各个方面的改革,有效的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在实验室建设、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近年来中心完成国家级项目3项、地厅级以上课题4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1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5部。

(2)为地方编制旅游规划项目10余项,为旅游行业进行咨询服务1000余次,举办各级各类旅游培训10余场,培训旅游管理及服务人员5000余人次。

(3)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逐年提升,其中,国家导游资格通过率高达76%;先后有7名学生在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中获奖;3名学生在“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5名学生获得二等奖;主持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PCP)130项,其中国家级(SPCP)50项,学生以第一作者35篇,在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和研究活动中取得了优秀成绩。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就业满足度较高,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大多在一线城市的知名旅游企业就业,通过就业或创业成为各类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中心的各个方面建设成果得到了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和相关部门的一致认可,已成为豫西南地区重要的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调酒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

基金项目:2014年度辽宁省青年教育科研骨干(高等教育)专项课题(项目编号:JGZXQDB016);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2014年度教育科研课题(项目编号:LMJK20142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24日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旅游类专业。本文所指的旅游类专业包含高等院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旅游英语、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旅游类专业的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实践教学是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忽略的环节,在教学体系中要增大实践教学的内容。

(二)实践教学基地。所谓实践教学基地,是指针对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仿真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就其内涵来说,是指学校围绕旅游行业或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就其外延来说,主要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两大类。旅游类专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是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施设备不完善,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情况看,目前公办高校的经费使用由政府财政统筹安排,高校如有建设需求,需要很长一个周期才能实现;民办高校则只能依靠自身财力进行基地建设。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较大,致使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条件普遍较差,实践教学设备数量、质量和种类严重滞后。例如,已建有的模拟客房、模拟餐厅等实训室设施设备多较为陈旧,落后于社会行业规范。专业实践教学设施只能进行简单的基本技能训练和情景模拟实训,学生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又如,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信息系统等实训室的建设几乎空白,地理信息系统、旅游资源模拟规划系统等必要的旅游实践教学软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价格昂贵,加上观念上不重视,在建设上一直被忽视。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不到位,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其一,有一部分高校出于专业宣传或专业评估的需要,仅仅是在相关企业挂个牌子或签个合约,企业根本不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顶岗实习只是纸上谈兵;其二,由于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实践教学需求增大,一些高校往往降低对合作企业的选择标准,主要的实践教学合作企业也仅仅局限于酒店和旅行社层面,范围狭窄。由于实践教学单位的实力、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差别很大;其三,企业经营的变动性和学校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导致校企合作的稳定性较差。旅游行业本来就是一个人员流动性很强的行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不断变化导致顶岗实习机会供给不稳定,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规范化建设不足。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各类设施设备多缺乏严格的操作规程,与企业的管理、操作实际等相差较大,难以满足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且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放时间较为固定有限,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则基本上处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只有一纸协议相联系的状况。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加之很多高校旅游类专业的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很难与学生一起到实践教学基地完成顶岗实习。因此,当按照教学计划学生应进行顶岗实训时,大部分学校都是仅仅由专业教师将学生安置到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后续的实践教学指导及管理工作基本与学校脱轨,主要落到了企业管理人员身上。仅有个别学校会派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了解情况,多数学校对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的情况则都是不闻不问,学校与酒店之间的联系也仅限于学生实训安置期间。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同时,因学生不是企业的真正员工,企业也疏于管理和就业指导。因此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主动学习和自我约束意识较差的话,不仅难以取得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还存在很大的管理和安全隐患。这其中固然有行业现状和区域限制的原因,但专业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同样难辞其咎。

(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指导能力不强。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而这一目的的实现除了要依赖必要的硬件设施外,还要有相应的软性保障,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就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软性保障之一。

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灵活地组织教学和实践。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一定程度上存在数量短缺、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不强、没有相关职业经历、来源结构单一等问题。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常常流于形式,只是走过场而已,偏离了实践教学的目的,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策

(一)丰富建设资金来源,增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实效性

1、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旅游类专业校内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需资金较大,高校仅依靠自身力量去完成不仅要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且建设时间相对较长。鉴于高自身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高校应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积极拓宽资金筹措的渠道,从创造自身效益、争取合作企业支持、与区域内学校实行优势互补、联合社会力量办学等多个方面解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

2、采用灵活多样的建设形式。一方面高校可通过与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系渠道、经济资助等形式,寻求企业支持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高校可依托旅游类专业的优势,建立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校属经营性组织,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和教学价值。以酒店管理方向为例,可以成立校办酒店,学校进行前期必要的硬件投入后,聘请专业人士定期做经营模式、经营思路、市场分析等方面的指导。校办酒店面向社会正式运营后,教师和学生以员工身份进入酒店,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进行现场指导,为确保学生能充分训练到每一个科目,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进行轮岗。该种建设形式不仅让实践教学更加真实,而且检验标准更明确――以经营效益检验,如果经营得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建设资金压力。

3、以就业为导向,营造仿真的职业环境。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按照旅游行业内在规律,为学生提供在设备设施、经营环境、消费需求等方面与真实企业相一致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校内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严格按照真实的企业流程布置实践教学任务,根据旅游岗位设置实践教学任务,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设施设备必须适应旅游行业岗位需求,教学场地的构建、设施设备的配备、管理模式的选择等都应具有一定先进性,能够代表本行业发展的需求。例如,模拟前厅实训室的建设,除购置先进的设施设备,还需配备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等。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先进的技术,才能够实现有效就业。

(二)优化校企合作方式,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优选合作企业,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高校旅游类专业在选择实习合作单位时,要做到宁缺毋滥,选择具有一定规模、运营良好、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实习管理规范、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签订协议、合同等法律文件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确保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为了保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学校或院系可以以组织的名义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商,在联系沟通、实践教学、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企业建立信任关系,并逐步开展各项合作,最后挂牌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类基地的合作范围较协作型实践教学基地更为广泛,不仅包括了实践教学安排、科研转化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了专业设置的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内容,能更好地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导作用。

2、与旅游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目的,通过与旅游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互为基地、相互支援,共同培养学生。学生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确定,企业派出指导教师免费给学生上课并安排顶岗实习,负责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在时间上尽量尊重企业的用人需要,并将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分年级采取不同的专业见习、实习模式。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和监控。

(三)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使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首先,针对实践教学,应建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教研组活动制度等,以确保实践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其中,尤其要明确实践指导教师的职责,加强对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践指导教师应深入实践教学基地,具体管理和指导学生进行岗位实训,发现问题要采取措施及时解决,以保证实践质量。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对实践指导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把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情况作为考核实践指导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其次,针对实践教学基地的设备、工具和材料,应建立各种设备保养维护制度、工具使用管理办法、环境保护规定等,以提高各类设施设备的使用率和降低成本消耗;最后,针对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应建立学生实践教学管理条例。其中,要特别强化顶岗实习管理,实现学校与企业共管。学校和院系应特别加强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和跟踪工作,依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实习计划安排,给予学生必要的专业指导,以解决其在实习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顶岗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对学生的实习工作按标准严格考核,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视程度。完善相应的顶杆实习规章制度:学生的动员组织工作、奖惩措施、报酬及劳动事故的处理办法、实习效果评定等。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也应当承担相关责任,在为学生提供岗位技能指导的同时进行必要的管理和规范。

(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指导能力。所谓“走出去”,要对现有实践教学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定期安排专业老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调酒师、茶艺师、会展策划师等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增强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走出去”,使实践教学教师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并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所谓“请进来”,是指聘任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旅游企业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最新的行业信息和相关职业技能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