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测量零件实训总结

测量零件实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测量零件实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测量零件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1、 模块式教学,实施理论指导实践:

制图课的知识点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点线面模块、组合体模块、零件图模块、装配图模块,各模块之间层层递进联系密切,我认为在基础模块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目标与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初步认识绘图工具与使用方法,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工具的使用要点,展开互动式讨论纠正学生绘图中使用错误,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即高效又正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纠错中形成正确的知识。

点线面模块采用"实践带动理论"教学策略让学生参观实习车间找出四种典型零件,分析其形状找出共性问题并结合"口诀"教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分清各种点线面的位置及特点为下一步的组合体教学打下基础。例如点的投影可以用机床顶尖为实例以点的"投影永远是点,点的位置是三坐标决定"的口诀加深点的理解。

组合体模块为形体过渡到零件的一个关键环节应采用"理论强化实践"的策略,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各种零件的组合类型及组合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零件的千变万化和基本体的形态,紧紧抓住"读"和"画"两大环节,然后在加以典型组合体练习,采用"头脑风暴"老师不直接说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出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完善形体分析能力,并写出实习日记,让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以巩固和提高。例如组合体中综合类较多可举支架类模型讲解组合特点和形体分析方法,辅助采用动画立体模型展示准确分析变化形式,集思广义通过不同的思路构建形体空间想象能力,并准确补画视图的图形与漏线。

零件模块采用"参观和测绘"相结合的策略,第一步让学生参观车间内的机械加工顺序,并加以记录,回到教室再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与记录对比总结出典型零件的几个相关要素;图形、尺寸、技术要求等并最终找出零件的一些共性特点,为下一步同学们学习装配图打好基础,特别注意和已学过的机械类专业课结合让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相结合适应实习生产强化学生对图纸的理解。例如参观直轴的加工方法注意分析每道工艺的流程卡片及图形中的尺寸,回到教室后观看直轴视频分析直轴的图形、尺寸、技术要求加以提炼简化更容易区别其它类型零件第二步测绘零件通过测量零件的尺寸绘出草图并画出标准图纸体会零件四要素的重要性让理论在测绘过程中转变为实践经验。例如在课堂中分组让同学们测量轴类、支架类、箱体类等几类零件既可以用到绘图知识又可以用到测量技能,通过同学们的协同合作提高工作相率的同时还提高学生的机加工工艺分析能力。

装配图模块,是制图的终极目标,应用较短的时间学习理论然后转入装配钳工实训车间,利用部件与构件的拆绘来加深课本内容的理解,例如:拆卸CA6140型车床的主轴箱检验各轴的形态大小及配合尺寸分析拆卸的方法及工艺流程让学生把知识融汇贯通,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

2、合理控制理论与实习时间,让学生逐步适应生产环境

由于前面的模块知识需要一定时间的生产实习才能有效的转变成技能,结合前面的五个模块制定实习计划,基本比例为1:3即理论为1实践为3,例如在零件图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各零件的特点为10课时实践测绘与标准绘图应为20~30课时,通过学生的逐渐认知、了解、掌握等4个层次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3、 采用综合实训的方法,让同学们撰写实训报告

第一步经过车工与数控实训,同学们从图纸分析到零件加工顺序分析到零件机加工步骤,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攻破了动手能力差的难题。

第二部撰写实训报告,指导学生完成从画图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修正,扎实走好每一步。

4、 合理选用实习环境,根据理论课的要求布置

根据模块的不同选择实习环境,例如在讲点线面的时候以钳工实训车间的工件为目标,便于学生观察零件图可采用机加工车间或仿真模拟实验室为目标,需要时可在专门的绘图室进行练习,在不同的尝试中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5、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出相应建议

测量零件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实例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完成的项目可大可小,主要通过项目完成的整个工作过程让学生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并能将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培养自主行为能力,最后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克服困难、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综合应用学习知识。

“电火花线切割实训”教学过程中,使用项目教学法,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完成零件的加工机电一体化论文,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绘图软件操作能力和机床操作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

1 “电火花线切割实训”项目教学法的一般步骤

“电火花线切割实训”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以下几个步骤,如图1所示。简单来说,项目教学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的准备、实施和评价。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师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要集促进师、示范者、评论家于一身。在项目教学准备阶段,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与完成教学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与材料,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老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在项目教学实施阶段,教师主要是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他就给予具体帮助,他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示范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图1 项目教学法的一般过程

2 任务的引入

“电火花线切割实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践课程,而线切割加工的工艺分析是加工合格产品的关键,只有工艺合理,才能高效率地加工出质量好的零件,因此,必须让学生对线切割加工的各种工艺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从操作层面上讲,在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切割零件方法机电一体化论文,还要求学生会穿丝、上丝。最后针对模具加工中经常用的跳步加工操作,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

在模具零件的加工中,尤其是级进模凹模型孔的加工,型孔与型孔的位置精度要求较高,如果用电火花线切割分别加工型孔很难保证精度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这就要使用电火花线切割跳步加工这种加工方法。

3 任务的分配

用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加工如图所示的零件,图2为零件的二维图。机床为泰州三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DK7732A型号机床。零件毛坯为60mm×80mm×δ3mm的45号钢。对学生的要求:

(1)每组学生在两天时间内完成三个零件;

(2)记录每个零件完成的时间;

(3)用游标卡尺测量零件尺寸,记录误差。

图2 加工的零件

3 教师讲解

在对零件进行线切割加工时,必须正确地确定工艺路线和切割程序,包括对图纸的审核及分析,加工前的工艺准备和工件的装夹,程序的编制,加工参数的设定和调整以及检验等。加工步骤一般如下:1.凹模加工工艺处理方法,2.工件的装夹与定位方法;3.钼丝垂直校准方法与定中心的方法;4.电参数的选择;5.跳步加工方法和操作要领。

对于本次教学,在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操作方面,学生之前已经掌握线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原理、机床的基本结构,简单的工件装夹、找正,基本的机床加工操作以及软件绘图等方法。我们此次项目教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线切割加工的跳步加工,这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考虑到单纯在黑板上讲解跳步加工过程以及操作步骤,学生很难掌握,也很枯燥。所以在教师讲解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机电一体化论文,通过Flash软件的仿真运动,让学生充分了解机床加工工件时的跳步过程。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节省了不必要的画图和写加工步骤的时间。图3是运用Flash软件钼丝走丝轨迹。具体跳步加工步骤如下:

图3 钼丝走丝轨迹路线

(1)第1步加工内孔,钼丝运行轨迹如图①所示。加工完钼丝将停止运动,关闭工作液和走丝机构,拆下钼丝,再按电脑屏幕上的“继续”键,机床工作台将沿虚红线方向移动到第2个传丝孔的位置(加工前穿丝孔已经用钻床加工);

(2)将钼丝从第二个穿丝孔穿过,重新固定在储丝筒上,开走丝按钮和工作液按钮,再次按“继续”键,机床开始加工外轮廓;

(3)切割完成后,关闭走丝机构和工作液泵、关闭总电源、取下工件。

4 学生分组、练习

老师讲解演示完加工过程后,学生分组练习。机电工程系08模具-1班学生共有36人,实训地点机电工程系实训中心模具制造车间,共有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6台,钻床1台,钳工工作台1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学生分为6组,一组6人。

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这主要体现在每组学生的工艺计算、绘图、工件的装夹、电参数的选择等等。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只需帮学生指出机电一体化论文,让组内其他同学思考错误的原因、怎么解决。这样提高组内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密切配合的团队意识。

5 点评和总结

在点评和总结环节,主要有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老师点评组成。组内自评由每组组长对该组加工的工件、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出勤等发表意见。组件互评主要是指6组之间相互指出工件的优缺点、测量尺寸并选出最佳的一组。最终由教师点评,跟踪学生的反馈情况和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6 扩展与思考

最后,可以扩展知识和对学生提出问题思考,比如:

1.工件定位:以此工件为例,若工件定位不准,对加工的工件有何影响?

2.钼丝定位:开始加工前,若钼丝不在穿丝孔的中心,对加工工件有何影响?

3.钼丝引入处位置怎么最佳选择?

扩展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提高以后再遇到类似难题的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芸,模具数控加工实训教程,国防下业出版社,2006.

[2]杨晓伟.启发式教学在《电火花线切割》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46-14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51-52.

[4]蒋建强.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分析及编程实例[J].职业圈,2007(10)129-130.

测量零件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项目导向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183-01

《零件的手动工具加工》课程是使用手动工具和钳工操作设备,以手工操作为主对不方便使用机械设备进行零件加工而采取的一种手工操作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采用理论和实训分开进行授课,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严重脱节。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由于都是采用手工操作,因此学生极易疲劳,再加上动作单调,内容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不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文针对《零件的手动工具加工》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及实践进行阐述,提出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及运用此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过程中对教材和教师的要求。

1 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钳工课程包括《钳工工艺》和《钳工技能实训》两部分,是理论与实践分开授课,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严重脱节,导致理论知识的应用受到限制,绝大多数学生做不到理论联系实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零件的手动工具加工》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围绕某一典型工作任务展开,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行动原理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融“教、学、做”为一体。这种教学模式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创新、探索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对教材和教师的要求较高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具有延展性,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培养,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对所使用的教材和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为了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首先,我院《零件的手动工具加工》课程教学团队教师自主开发出版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的特色教材《零件的手动工具加工》。其次,“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但要精通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而且要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精通理论而且要能指导学生实际操作,这样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兴趣,并及时给予指导,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因此要求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到企业中去,到实训车间去锻炼,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同时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保证教学成功进行。

3 精讲多练、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第一步:精讲,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学生较难理解、较难掌握的知识点,需要教师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进行讲解,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和问题,老师要及时进行反馈。对于容易理解与掌握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自学,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讨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指导,但是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设定问题,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学生在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新的理解和提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网络课堂的优势,使学生在网络课堂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通过这种网络化的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了解自身的不足,及时向老师请假,比便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第二步:制定加工工艺方案,通过识零件图,根据零件图的尺寸精度要求,制定加工方案,合理选择加工工具及量具进行零件加工与检测。

第三步:教师提出问题,针对具体的任务,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教师演示、动手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在完成任务书引导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零件的手动工具加工》课程是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是以实践活动来展开,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所提出问题的解决,引导问题尽量由易到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获取的过程。通过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才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第四步:实践,学生根据制定的加工工艺方案进行零件的加工与检测,同时能够根据测量结果对零件质量进行修复,找到差距和不足,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第五步:评价,分为自评、他评和教师评价,对学生制定方案的情况,加工、测量、修复等工作是否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是否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及5S的工作要求进行。学生完成任务后,各组学生根据自己团队在信息搜集过程和具体加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谋求的解决方法,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工具、量具,制定的加工方案,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心得体会等,必须将本组成果以PPT形式向教师和全体同学进行展示汇报。汇报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过程有一个总结,同学间还可以互相学习商讨,取长补短,总结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这样一种“学习—实践—反馈—再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更把学所的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根据上述结果进行分析,综合给出每个学生的项目所得成绩。

4 结语

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零件的手动工具加工》课程中的实施,实践证明,采用此种教学法,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目标明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锻炼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为日后的求职就业奠定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测量零件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钳工技能;实训教学

钳工技能与训练是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识图及制定零件的加工方案、合理选择工量具、编写钳工加工工艺步骤的能力,熟练使用钳工工具,操作台式钻床加工零件的能力及检测工件的能力,本方案成为《钳工技能与训练》课程的一个综合训练模块。

锉配是钳工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开式四方锉配是《钳工技能与训练》课程的一个典型的实训项目,是从识读零件图―选择加工方案―工量具的选择―编写钳工加工工艺步骤―钳工加工―产品的测量与检验等生产实际的全过程。学生通过此案例的学习,能够学会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可掌握解决生产难题的一般过程。具体步骤为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上升到理论、补充理论内容,提供部分解决方案学生进一步实践,直到彻底解决问题。

该项目以任务(共四个)的形式搭接,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熟悉生产中的相关技术文件,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该项目的设计带有探索性和创新性,解决的方法不是唯一的,通过这种训练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正确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企业服务。

一、项目任务

1.装配图

2.项目任务

任务一:识读工件图,选择工量具,确定加工方法。任务二:编写钳工加工工艺步骤。任务三:钳工实际操作加工。任务四:产品的测量与检验。

二、项目目标

1.基础素养教育目标

(1)德育目标: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节能环保的良好习惯,增强团结协作、拼搏竞争、爱岗敬业的意识。

(2)核心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2.专业素养教育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图、公差与测量技术、金属切削原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钳工工艺等相关知识。

(2)专业技术目标:掌握钳工加工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测量技术和设备的保养与安全生产技术。

(3)专业能力目标:熟练地对加工零件进行钳工加工工艺分析、编写加工程序,熟练地操作台式机床,掌握正确的测量和检验方法,具有技术创新的能力。

三、项目实施

1.工作任务分析

任务一:识读工件图,选择工量具,确定加工方法。分析零件的材料和相关的技术要求,选择工量具,确定钳工加工方案。任务二:编写钳工加工工艺步骤。对加工工件进行钳工加工工艺分析,确定加工工序和设计加工路线,编写钳工加工工艺步骤。任务三:钳工实际操作加工。在钳工车间里进行钳工加工实际操作训练,按照正确的装夹方式进行装夹工件一,按照加工工艺步骤对工件一进行加工;工件二以工件一为基准进行锉配。任务四:产品的测量与检验。在加工过程中能够根据加工要求选择合适的量具完成工件的尺寸测量,掌握各种加工要素的测量方法和工件形位公差的测量,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

3.项目实施组织过程

(1)课题实施准备:相关工量具、台虎钳、台钻、砂轮机等。

(2)组建学习小组:把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6人一组,选出小组负责人。学习小组同学共同讨论、相互协作完成每一个项目任务。

(3)安全教育:组织学生学习钳工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知识,台式钻床及砂轮机的安全操作规程,生产实习的安全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设备的维护保养知识,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4)执行项目任务:由教师向各学习小组分配任务,学生通过相互讨论、查阅资料、归纳分析、共同学习、团结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零件图的分析、工量具的选用、加工方案的确定、加工零件,对零件进行检测,完成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对加工过程进行总结,进一步优化加工工艺,改进加工方法。

(5)小组总结:每位学生逐一介绍项目加工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成绩和不足之处,整理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提出疑难问题在组内共同讨论解决。学习小组负责人对本组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充分肯定同学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将考核结果打分记录,对小组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统一记录反馈给教师。

(6)教师点评与总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完成的各种工艺文件和实操加工作品进行检查评判,认真记录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项成绩,汇总学生在执行项目任务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掌握不熟练的操作技能。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指导,并逐一解决。在解决问题时注重分析、归纳和启发,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是一项过程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判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全面考核,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作出全面评价。通过评价既能检查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项目评价包括自评、小组间互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部分,运用多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机制能够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实施体会

1.在完成本项目过程中,应合理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把每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训练目标,让学生明确任务。

2.学生分组要合理搭配,利用学生之间的技术交流,同样可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教师可以提高加工精度,来满足技能强的学生学习要求。

测量零件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四步教学法 极限配合 技术测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78-02

四步教学法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指学生在教师示范指导下,掌握规范的操作动作要领,练就基本的专业技能。特别强调,采用四步教学法时,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四步教学法的最突出的优点是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直接进行动手操作,全程参与、领悟、体验专业课中最基本的技能操作要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主要包括测量和检验两部分内容,测量方法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下面就以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为例,来具体说一下“四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 知识准备阶段

1.1使学生了解游标卡尺的结构。

1.2分类、刻线原理及读数步骤

其中 b=(n-1)xa/n; i=a-b.

1.3读数步骤

A、先读整数――看游标零线的左边,尺身上最靠近的一条刻线的数值,读出被测尺寸的整数部分;

B、再读小数――看游标零线的右边,数出游标第几条刻线与尺身的数值刻线对齐,读出被测尺寸的小数部分(即游标读数值乘其对齐刻线的顺序数);

C、得出被测尺寸――把上面两次读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相加,就是卡尺的所测尺寸。

2 示范讲解阶段

游标卡尺可以适用于测量零件的的内、外尺寸(长度、宽度、厚度、内径和外径),孔距,高度和深度等,下面老师用游标卡尺测量具体的零件,在测量过程中,向学生讲授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具体的操作要领。

3 学生参与操作阶段

把游标卡尺和零件发放给每个学生,要求学生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测量,并把测量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处理。如下图所示:(a)为零件图;(b)为实体图。

4 实践总结阶段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操作方法,总结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好的掌握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总结出在使用游标卡尺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1)游标卡尺是比较精密的测量工具,要轻拿轻放,不得碰撞或跌落地下。使用时不要用来测量粗糙的物体,以免损坏量爪,不用时应置于干燥地方防止锈蚀。

(2)测量时,应先拧松紧固螺钉,移动游标不能用力过猛。两量爪与待测物的接触不宜过紧。不能使被夹紧的物体在量爪内挪动。

(3)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如需固定读数,可用紧固螺钉将游标固定在尺身上,防止滑动。

(4)实际测量时,对同一长度应多测几次,取其平均值来消除偶然误差。

测量零件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工学结合;教学设计

1引言

随着机械制造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顺应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改革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已是必然。《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中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在教学中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学做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人才。笔者依照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依据职业技能需要构建教学框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实施教学,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直接到生产实习车间进行教学活动,实现工学结合。

2传统教学设计的利弊

技工学校传统教学模式是学科型模式,学科型模式在教学上主要讲求循序渐进,学时安排集中,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高,且极限配合的知识部分概念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联系实际不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显不足,在工作岗位上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多数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明显比传统教学模式有了较大的改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教学的主体从原来的教师的讲授活动变成学生的工作学习活动,从原来的教材的章节学习转变成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直接从工作中得到,掌握得牢固并且懂得运用,不会出现在工作岗位上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3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工学结合教学设计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改革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可获取经验的工作任务有机结合,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

3.1行动导向课程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围绕某一项目开展教学活动,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情境。现代职业教育已经由原来的注重知识型向注重能力、素质型转移,“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是教与学双向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导思想,以促进个人发展为课程目标,以“任务”组合为课程结构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主要分为公差的识读、查表和对零件正确测量技能的培养。现教学设计完全围绕上述两大模块进行教学,依据职业技能需要构建教学框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实现技能教学,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学生直接在测量实验室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实现工学结合。

3.2依据职业技能需要构建教学框架

在机械制造业中,加工的关键是看懂图纸上的图形和尺寸的标注,而加工过程中正确的测量是减少误差的手段。因此,根据机械制造业中职业技能需要,笔者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划分为实用公差和零件测量两大部分(如表2所示)。第一部分技能,通过培养学生分析图纸上的公差标注,了解零件的尺寸大小、几何精度等,从而掌握零件加工和装配时所需的技能。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路线和测量是生产合格零件的保障。因此,第二部分技能培养学生学会根据精度选用合适的量具并且能正确测量零件,通过分析误差的范围和原因,调整加工方法,以减小零件加工的误差。这部分的技能学习,刚好本学期学生要进行车工实习,因此与车工实习老师合作,在车工实习时,对自己加工的零件进行检测,通过检测零件,熟悉掌握各种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且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3.3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实现技能教学

在实际工作中,机械零件制造过程中通过正确识读图纸的尺寸标注,选择正确量具不断测量零件从而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由于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不同,因此要求学生对各工作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同。

3.4构建工作任务学习情境

3.4.1创设学习情境情境

1:给学生提供简单的装配图图纸,从装配图上找出几对配合,图纸上的配合代号只有公差带代号,要求学生正确识读图纸中的公差带代号,根据图纸中的公差带代号查找极限偏差表,得到正确的偏差数值,再根据偏差数值从教师提供的标注偏差数值的零件图纸上找到正确的配合零件的图纸。情境2:在车工实习室,要求学生对加工的齿轮轴进行检测,以达到减小误差,加工出合格零件的目的。再在精密测量室给学生提供一阶梯轴零件及图纸,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量具测量阶梯轴上各部分轴的尺寸并且正确记录,然后对照零件图纸分析所测零件是否合格。以此让学生更牢固掌握量具的使用。情境3:车工实训时,学生对自己加工齿轮轴根据图纸上的公差标注进行几何误差的检测,根据公差项目选择量具进行检测。但由于几何误差的检测较复杂,学生在加工过程中检测需要时间较多,学生掌握知识不够牢固。因此,车工实习后回到精密测量室,再给学生提供几组零件,包括圆柱类零件检测圆柱度、圆跳动、全跳动公差、对称度,台阶状零件检测平面度、直线度、平行度、垂直度,法兰盘零件检测孔的位置度、同轴度等。让学生正确识读几何公差的含义,然后选择正确的测量仪器对各零件进行相应的几何误差的检测,将测量所得数据记录下来,然后对照图纸,判断零件是否合格。情境4:给学生提供齿轮轴零件及图纸,让学生正确识读表面结构要求的含义,然后使用视觉法和触觉法来对零件进行表面粗糙度测量,将测量所得数据记录下来,然后对照图纸,判断表面粗糙度精度是否合格,最后让学生使用电动轮廓仪测量。情境5:教师提供学生加工的螺纹零件及图纸,让学生识读图纸上的螺纹公差要求,学生使用螺纹工具量规和千分尺对螺纹进行检测,将测量所得数据记录下来,对照图纸,判断螺纹精度是否合格。

3.4.2新学习环境的创建

原始的教学以教室为主,只能在教室内进行分组教学,教室没有专门的量具柜,因此零件、图纸、量具必须要搬运,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学校新建的精密测量室,配备了各种量具,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且新增的六棱台有利于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后可以和其他组互换任务。教学中与车工实习合作,学生的测量技能通过在车工实习室里加工和检测零件来熟悉各种误差的测量方法,从而掌握各种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3.5工学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

与工作实践学做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学生通过学习简单的公差基本知识,根据工作任务选择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学习。学习公差的基本知识和了解测量的基础知识在精密测量室,实训室进行工学结合的系列教学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学做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达到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以上面工作任务1和2为例,将学生分组,按以下步骤进行:(1)下达任务,将装配图和零件图样分到每个小组,根据装配图里的公差带代号查表,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掌握极限偏差表格的查找方法。(2)小组成员根据查表所得数据寻找装配图中对应零件的零件图纸。这一过程让学生识读零件图上尺寸标注,(3)由车工老师给学生下达加工齿轮轴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在加工过程中每段轴测量三次并记录数据。学生到车工实习室进行加工,学生对自己加工的零件根据精度选择合适的量具并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学生掌握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果在加工过程中,通过测量发现误差较大,学生分析并记录原因和解决方法。(4)自我评价。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积极性、行动表现、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分析优势和不足,并思考如何进行调整。(5)教师评价。老师根据学生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独立探究、小组协作精神以及运用知识、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4结束语

经过实践,《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采用工学结合设计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后,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在学习中提高了沟通、协作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达到“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目的。

作者:罗金平 单位:茂名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龚风.工学结合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7.

[2]黄景容.一体化课程理念的认识[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12,4.

测量零件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车间实训;项目教学法

在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一所中职学校办得是否具有特色,是否具有影响力,是否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出一批既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学校实训课的开展。如何开好实训课,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动手能力,以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一道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严重下滑,学生基础差,学习的兴趣低的情况下,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

笔者在长期的车间实训教学中,认真总结学习,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应用,教师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也取得了好的成绩,达到了“教与学”共同提高的很好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该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项目的全过程。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体,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具有极高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具体项目的学习,掌握整个过程中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和知识点,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强化多向思维的培养,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

二、项目教学法具体设计过程

(1)明确任务。教师提供零件图纸,布置任务,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获取工作任务的信息,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分析。学生根据工作任务,集思广益,分析图纸和加工内容,确定加工工艺和切削用量、刀具、量具的选择。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对工作任务的细节描述,该过程着重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

(3)决定计划。学生各组开展工艺和加工的可行性分析,教师听取学生的各个方案,并指导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决定,该过程重在增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4)实施计划。各组根据正确的工作计划,选择正确刀具、量具,同时重视安全操作,完成零件的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学生要认真操作,耐心细致,教师要不断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重加工过程中的细节,注意观察和总结,并做好记录,以防出现不该出现的问题。

(5)检查工件。工件完成以后,组内分工完成零件尺寸的测量。教师要严格检查学生检测过程,按中、高级工的标准控制好质量关,切合工厂实际,使学生体会质量问题重要性。

(6)评价反馈。各组根据加工出的工件,对工艺、加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教师在听取各组的总结后,针对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对各小组加工进行综合评定。切记注重理论与实践融合,注重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的严肃性。

三、项目教学法在车间实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学校先后建立相应的完善的机械加工车间,购置大量设备,例如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普通车床铣床、电火花、线切割等,充分满足机电、数控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为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打下基础。

下面,讲述一例在普通车床上加工套类零件采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

(1)明确任务。第一,根据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合理搭配,并选出小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间的协作和团队精神,又有助于顺利完成任务。第二,教师给出轴套零件图,要求学生明确加工要求,确定项目任务:制定零件加工工艺、选择切削用量、进行零件加工、产品质量检验。第三,通过本项目的训练,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熟悉套类零件加工相关工艺知识,掌握外圆及内孔加工工艺制定,工件加工操作中具备对刀、尺寸控制与机床调试的能力,掌握类零件尺寸的检验方法等。

(2)任务分析与决定计划。各小组根据图纸,做好任务分析,教师帮助指导决定出加工计划。①分析图纸。看懂零件图,零件材料为45 钢,毛坯规格为φ50 mm×50mm,确定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②加工工艺分析。选择沈一CA6140车床,制定加工方案及加工路线。③工、量、刃具的选用。量具方面选择必要的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内径千分尺和内径百分表。刀具选择45°外圆车刀、90°外圆车刀、φ20mm麻花钻、φ20×45mm内孔镗刀等。④切削用量选取。粗、精车外圆,粗、精车内孔等加工内容,根据实际生产经验选择合理的主轴转速、进给量、背吃刀量。⑤确定加工工艺。1)用三爪卡盘夹持毛坯外圆,约伸出20mm左右,找正夹紧,加工图纸右端;2) 用45°外圆车刀平端面;3) 用90°外圆车刀粗、精车φ45mm外圆到尺寸要求;4) 用φ20mm麻花钻钻通孔;5) 用内孔镗刀粗、精车φ22mm内孔到尺寸要求;6) 用45°外圆车刀对φ45mm外圆倒角;7) 检查无误后,调头用软卡爪装夹φ45mm外圆,找正夹紧,加工图纸左端;8) 用45°外圆车刀平端面控制总长40mm;9) 用90°外圆车刀粗、精车φ35mm外圆到尺寸要求,同时保证φ35长度25mm;10) 用45°外圆车刀对φ35mm外圆倒角,对工件去毛刺;11) 仔细检查各部分尺寸,卸下工件,完成操作。

(3)实施计划及检验过程。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第一位完成加工任务,生产出合格零件。本组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总结,适当做些记录,找出出现的问题的原因,以避免自己实际操作中重复出现该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答疑,时刻强调安全,遇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示范,以便各组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项目任务。

(4)评价反馈。第一,各个小组介绍自己的加工过程,展示成果,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自评,再由教师对各组的工件进行综合评测,做出中肯的点评,让学生明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第二,项目完成后要求学生写“实习报告”,把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思考方法、理论知识上的不足、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都总结出来。

四、项目教学法实施注意事项

(1)合理设计教学任务。车间实训课实践性很强,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能让学生更好接近生产实际,利于就业。车间实训采用项目教学法,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学项目的设计必须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完成的任务比教师讲解实例要难些,尽量结合其他学科,有一定的综合性。

(2)指导要准确清晰。教师对知识的讲解要抓住重点,避免重复,对技能的演示要合理规范。同时,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在完成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技能。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的深度有所不同。

结语: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后的实训教学中,将不断地探索、完善和总结项目教学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郁庆寿.项目教学法在钳工技能与训练课中的运用[J].职业时空,2010(11).

[2]范晓鹏.谈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职业,2011(10).

测量零件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Abstract: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is a teaching activity which is completed by theory teachers, train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is teaching activity, teachers are planners,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in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aking the linear cutting of mould major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eaching of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analyzes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ect.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线切割;案例

Key words: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mould major;linear cutting;case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74-03

0 引言

随着我国模具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模具生产企业的增加,企业对模具制造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职学校作为企业用工的主要提供方和培养方,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模具制造人才,是每个中职学校所应该重视和思考的。

1 现有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中职学生知识基础普遍薄弱,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很多学生都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有的学生还有厌学情绪。而模具专业恰恰又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的学科,它是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培养原则,以向企业输送合格的面向生产一线的各种模具制造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对大量模具生产企业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企业在用人需求方面和学校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不能对接的状况,以至于一方面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造成学生就业满意度低;而另一方面,企业招收不到所需的专业人员,造成企业“用工荒”。总结其原因有两个:

①学生毕业时的知识与技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必须经过企业的再培养才能为企业工作。

而学生工作的不稳定,流动性大引起了企业的担扰与不满,导致企业不愿意对新进学生进行培养,宁愿去招收社会上的熟练人员。

②学生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导致对某些企业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璄过分挑剔与不满。

现有的传统教学方法,是单一的“讲、练、考”的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效果不理想。例如,现在的线切割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了解线切割火花机的工作原理,训练学生编制线切割火花机程序、教会学生如何操作和维修线切割火花机设备。现在的理论学习在课堂由理论教师讲授,实践学习在实训场所由实训教师指导,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开各自教学,没有很好的联系起来,有时还会出现相互矛盾,最后造成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理想、掌握的技能不理想。根据企业对中职学生的技能要求,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必须采用适合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专业教学一定要有深度、有重点,要与企业的需求对接,以保证每一位学生在毕业时真正的拥有一技之长,不需要企业再作培养即可达到企业之要求!为此我校改变了现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由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2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从确定教学任务、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计划、教学效果评估的整个工作过程入手,体现了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与运用能让学生更早接触到和企业类似的工作环境,从而了解未来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最终运用自已的能力和团队的智慧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机会。这种教学法对中职生的培养很有针对性。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完成教学任务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还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可以相互学习与交流,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既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教师。

3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模具专业线切割实训中的教学案例

3.1 确定教学任务 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教学任务的选定要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要和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紧密结合,要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做,由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共同来确定每次的教学任务。为此我们按照企业制造模具过程中的一道工序,用线切割加工一个模具零件—冷冲模具的凸模。首先要求学生学会用AUTOCAD软件画出零件图;再编制一个加工该零件的线切割程序;操作线切割机设备将该零件加工出来,最后使用各种量具检测该零件的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等数据。零件如图1所示。

3.2 教学目标的分析 该项目的特点是:综合性较强,知识的覆盖面较宽,要求学生掌握很多专业知识,机械制图、AUTOCAD软件、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加工原理及编制程序、操作线切割火花机设备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通过完成这个零件的加工,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外,还要求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独立的用AUTOCAD软件画出零件图并标注公差尺寸和表面粗糙度;编制出供加工使用的线切割程序;用线切割火花机把零件加工出来,教会学生分别用G码ISO格式和三B格式编写线切割程序,再教会学生接线切割的钼丝。最后再使用各种量具对零件进行检测。

3.3 教学的实施 教学环境:现有一个班的学生48人,有多媒体教室1间内有50台电脑、有实训用的线切割火花机10台,多媒体教室就建在实训车间里边,各种检测用的量具则摆放在教室里面,各种加工制造模具用的设备则摆放在教室周围,周围用铝合金加玻璃围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理实一体化教室。

教学过程:此次教学时间为1周5天。学生坐在教室里每人一台电脑,先由理论教师讲授线切割电火花机的放电工作原理、工作特点、在模具加工中的应用及此项加工方法的优缺点。用AUTOCAD软件画出需加工的模具零件图,再编制出加工模具零件的线切割程序。再由实训指导教师对照线切割机讲解线切割机器各部件的名称、内部的构造及日常维护和保养,把学生分成10组,每组4-5人,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进行进行搭配,再指定一个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协助教师,每组使用一台线切割机,每组学生都需从设计—编程—制造,最终完成一个合格的产品。要求全班48个学生每个人都要独立从画图、编程、加工到检测完成2个零件,其中分别用G码ISO格式和三B格式编写线切割程序,每个学生用自已所编写的两种程序分别加工出两个产品,要比较不同格式编程加工出来的零件质量,再检测哪个产品的质量好。每个学生都要亲自动手操做线切割机,特别要每个学生学会接线切割钼丝。

理论教师在教会学生用AUTOCAD软件画好加工图后,重点要教会学生用G代码的G01、G02、G03、G04命今编写ISO格式的程序;要使学生明白与掌握G01、G02 G03、G04命令的作用和使用范围。再教会学生使用三B格式编写线切割程序,要使学生明白与掌握BXBYBJGX\

YL1\2\3\4;BXBYBJGX\YSR1\2\3\4和BXBYBJGX\YNR1\2\

3\4命令的作用和使用范围。实训指导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把编写好的程序输入到线切割机的控制器里,怎样摆放与固定待加工的毛坯,怎样用百分表去校正工件、怎样操作线切割机设备,重点教会学生如何设置线切割的参数和怎样接线切割的钼丝,在加工中线切割机如果出现故障和问题,还要教会学生怎么排除故障解决问题,工作完成后还要教学生怎样保养线切割机。

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敬业精神、创业能力、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3.4 教学质量的评估 教学任务完成后要对每个学生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与评定,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评估组成,可对学生完成本次教学任务的质量、时间、参与程度、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如表2所示。

通过这样的质量评估,学生可发现自已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巧上的不足,以及取得的成绩和收获。教师要在总结评估中充分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也要指出其在教学任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学生个人在此次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给出此次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成绩。

4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效果与反思

4.1 实践效果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模具线切割实训中的应用,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实训设备就教室旁边,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其效果首先体现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积极的学习态度、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很好的学习成绩。当每个学生有了明确而具体的工作任务后,他们会更加主动去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并能很好的运用这些学到的知识和技术,遇到问题也会自已处理,而且能做到文明操作,对于尺寸精度的控制能做到加工前根据钼丝的直径、尺寸要求仔细计算出放电间隙,加工中仔细检查,加工后认真测量。教师在讲解理论课和实践课时学生都能非常认真的听课,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意愿,学习效率得以显著提高。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是团队共同学习、操作,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和相互沟通能力。通过此次理实一体化教育学,2009级模具3班的48个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实操成绩全部合格,其中31个学生的成绩为优秀。通过这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使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和提升,对现代中职教学的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4.2 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探索的问题。由于教师的水平有限,学生的能力有限,只能做一些比较简单的零件,还不能加工一些企业里有难度的产品,如果能在今后的实训中实现校企合作,加工一些有难度的企业产品,则可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特别是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的被企业所用。

现在我校的模具专业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模具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学校应将专业教师有计划地送到企业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岗位实践和见习,根据对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教学需求进行实战培训,重点放在工艺技术、解决问题等方面。同时也可以从企业中招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模具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还不能够符合、贴近、领会企业的要求,常常是两边相去甚远。笔者认为其解决的办法就是学校的教育要走进企业,可以和企业联合办学,就像我们常常讲的德国的双轨制那样,制定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计划,一方面教学内容应讲究“实用”,对所开设的课程要删繁就简,削枝强干。课程所讲授的内容,重点应放在与实践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点上,如制图课的重点放在读图、识图上;机制工艺课的重点放在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工艺安排以及切削三要素的讲解等方面;材料课的重点应是合金工具钢、合金结构钢、不锈钢、铝合金、铜合金等材料的加工特性上,模具设计和制造课程要重点讲解塑料和冷冲模具制造的内容。

再就是目前没有适合的教材,要编写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新教材。在编写新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教材时,要请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参与编写,这样才会更加适应今后的教学。另一方面实行技能证书与毕业证书结合的双证书或多证书教育,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使学生获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模具设计师和模具制造工等级

证书。

5 结束语

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掌握了专业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推行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与车间零距离、理论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技师零距离、学生与学徒零距离”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与技师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生产合一,学校与企业管理合一,教室与工厂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