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应用实训总结

计算机应用实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计算机应用实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算机应用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训

一、引言

实训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关键,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应用能力为重点。而这些目标的真正落实,都离不开实训这一环节的良好实施。本文以北京吉利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实训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二、原有实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北京吉利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已有十年时间,在这期间对本专业

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实训计划做过多次较大的调整和修改,但是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还没有形成自有的特色。我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校外实训基地不多且利用不足

我院现有6个校外实训基地,其中只有1个基地是超过3年的长期稳定基地,每年共可吸纳实习生约100人,这相比于我院年平均毕业400人的规模是远远不足以满足需求的。

另外,学校与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仅限于提供学生为企业服务,并在实习开始之前组织和支持企业对学生进行培训,学校主要充当一个沟通者的角色,对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的成长过程了解不够,而企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参与不足,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缺乏足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关注。

(二)校内实训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脱节

由于目前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大部分学生的实训阶段都要在学校完成,由专职教师负责指导。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很多还是主要满足验证性实验的需要,与能力培养、岗位需求、实际工作过程相脱节。这就使得实训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培养的仍然是“会此实验、不会彼工作”的学生。

(三)师资队伍的不足

校内教师大多缺乏设计和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实训课程的能力,而校外企业专家又无暇顾

及学校教育,这就使得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异常困难。校内教师一方面是受学科教育影响太多,很多教师仍然存在思路上的局限,对高职实训教学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开展实训教学时会遇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

三、实训模式的改革目标

北京吉利大学的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根据学校“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定位,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经研究决定实施“就业导向教育模式”,其思想精髓是:就业导向、强化通能、注重应用、品格发展。高职教育是要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因此,要求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注重对社会实践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要与产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上岗就业所需技能完全接轨;要强化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要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成为守法、诚信、有社会责任感、有团队精神和勇于进取的公民和专业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训模式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部分,校内实训要引入企业元素,要设计和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面向工作岗位的实训课。校外实训要在原有学生顶岗实习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四、具体的实现方法和思路

(一)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学校要积极挖掘企业对实习生的真正需求,考虑企业利益,争取在双赢的前提下,扩充基地数目。对已建立的实训基地,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要定期收集和反馈学生培养情况,与企业商定共同为学生负责,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另外,学校专职教师要与企业专家建立联系,在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积极与企业沟通,在企业的指导和帮助下自愿为学生提供企业所需培训,与此同时也提高自身实践工作能力,并逐步创造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机会,从而创造机会将自身培养成为双师型人才。

(二)校内实训课的改革

校内实训课由校内教师承担,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首要的,这主要包括对高职实训的正确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院要通过培训、论坛、竞赛和指标性任务管理等方式来建设师资队伍。

教师在设计实训课时,应结合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环节或活动进行教育,也应注意实训设计与其他教学环节的衔接。实训课可以破除传统的学科壁垒,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

在实训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在实训课上的心理特征,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并适当调整实训课的实施方式。同时,也要保证任务目标的明确性,不要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随意删减原本安排好的任务。

在制定实训课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时,绝不“一张卷子走天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评价方式,不仅要考查学生的某项实践技能,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

五、总结

实训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如前所述,在加强实训建设方面,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校外实训要加强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提高对学生培养过程的关注;校内实训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实训文化的营造,改善实训课的实施方式。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通过落实这两方面的工作,能够极大地促进达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计算机应用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 应用技术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22-01

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都离不开计算机,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高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招生情况在逐年递减,这不能不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生源在减少;其二,培养出的学生无竞争力,就业率偏低,是大多数家长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望而却步的关键原因。这种尴尬的现状不能否认的是由于生源质量降低的原因。前几年高职的录取线在300分左右,而这两年有些高职院校把录取线定到180分都招不到学生,学生底子差、不爱学习;但是关键原因是某些高职院校仍然按照原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陈旧的教学模式、过时的教学方法去教这些学生。改变现状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面进行改革,根据教高【2006】16号和教高【2008】5号文的要求,探讨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提出显示本学院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修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修订应来源于IT产业的市场需求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作岗位(群)需求,确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适应计算机应用行业生产、服务与管理岗位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以IT行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确定岗位群(计算机营销与维修、网络组建、软件应用与开发、硬件开发等)的各种工作岗位对应的专业课程和相应的实训内容,做到必须够用、强化实训教学,重在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大胆改革将理论性强但不适用的课程从教学计划中删除,如:《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对理论性强但又不得不开设的课程减少课时,如:《操作系统》;将一些比较实用的课程加入到教学计划中,如《Photoshop》。修订后的教学计划要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符合本地区用人需求。

其次,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替代性教学模式”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他们抽象思维较差,但是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点,可采用“示范—模仿”、“探索—发现”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既掌握理论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讲到装机这一章时,老师可以先将学生带到实训室演示装机过程,再让学生自己练习,最后回归课堂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讲到故障排除时,可采用“探索—发现”模式,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检查和排除故障的技巧。

最后,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情景教学、项目案例等多种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倡导学生“学中练,练中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分成三个大的任务,第一,如何装机?第二,如何装系统?第三,如何使计算机更好地工作?以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对于每个任务又可以进行细化分成若干个小的任务。比如第一个任务是如何装机就可以设置两个情景:(1)在装机的柜台前有顾客询问什么样的配置好,你作为销售员应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这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各种硬件性能的目的,使其感到这些内容确实是需要掌握的知识。这种方法即克服教材陈旧的问题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2)各种硬件(机箱、主板、硬盘、内存条、CPU、电源、散热器等)摆在面前如何组装在一起?这要利用实训室完成。在实训室学生先讨论如何组装,老师再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出正确的步骤,进行演示,最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达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实战中得到理论升华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以上对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为凸显自身的办学优势,结合本院校情况,提出“1123”人才培养模式。“1123”培养模式即“一个目标”、“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个方向”,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个目标”: 根据市场综合调研情况,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适应计算机应用行业生产、服务与管理岗位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术型人才。“一条主线”:以IT行业所需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和素质为主线,将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典型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两个重点”: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为一体。理论教学内容来源于工作过程,将IT企业中的真实项目作为载体重构序化构成课堂教学的重点;按IT企业的工作环境配备实训室,按IT企业规范评价学生,使培养学生的学习情境与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一致,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项目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一体化、教师操作示范和学生模仿实践的一体化。“三个方向”:计算机营销与维修、网络组建、软件应用与开发。

本文分析了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市场需求,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存在的问题,根据教高【2006】16号和教高【2008】5号文要求,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探讨了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最后提出凸显本院校优势的“1123”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的校内校外实训资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郑航芝.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学原则的文化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83-85.

[2]白水泉.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2008(6):16-17.

[3]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计算机应用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一、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状况及问题

课题研究组通过对周边几所中职学校和湘西职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调研,对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以下状况及问题。

(一)中高职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性

根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互联网的应用、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电子表格的应用、演示文稿软件的应用。根据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概述、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的应用、Word软件的应用、excel软件的应用、powerpoint软件的应用。我们在表1将中职与高职教学内容作出对比。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课、上机实训课,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课、上机实训课,有的院校对计算机专业还安排了实训周。通过表1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从文字上看,课程描述虽然不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相同的内容,高职只是在深度与广度上作了点加深和拓展,说明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较大的重复性,针对以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来说,进入高职院校后所接受的内容感觉基本上都学过,存在重复教学,使之放松学习,进一步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中高职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出差异性

在学生的类型中有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专生,有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生,这两类学生起点低,文化素质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与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相比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学习主动性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调研发现很多中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试卷,在教学方法中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训相结合的传统方法,有的学生一提就会,有的学生多次教也教不会,差距太大,难以实施真正的因材施教,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一些学生上机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游戏.

(三)中高职教学过程单一呆板

课题组调研发现,很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的顺序、项目从头到尾地进行教学,先理论授课,再上机实训。没有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初中起点的中专生和五年制高职生,如果教学过程单一,缺乏新意,没有走进学生的生活,很多学生就提不起兴趣而不想学。

二、“2+3+4”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接改革研究

“2+3+4”中的“2”是指对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专生(在校学习两年,校外实习一年),在在校期间的两年中采取的教学模式。“3”是指对以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采取的教学模式。“4”是指对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生(在校学习四年,校外实习一年)采取的教学模式。湘西职院通过对这三种教学模式进行整合,确立各自的培养目标,按各种类型的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实施分阶段教学的模式。

(一)针对中专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三年制中专生,学生文化素质低,学习主动性不强,但并不代表他们对电脑一点都不懂,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从小就开始玩电脑并很喜欢玩电脑。针对这种类型的学生,教师就要更多地分析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领他们快乐而学,而不是任务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按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来教学,可适当打乱教材顺序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首先,针对喜欢上网,但对互联网应用只懂皮毛,又有着学习愿望的学生。就先完成互联网知识的教授与实训,使其学会搜索资料、在网上寻找教学资源、交流与下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查看别人的相册、动画等,使学生萌生自己创作的念头。其次,给学生传授演示文稿的内容,在幻灯片制作的讲授之后,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实训的题材不限,由学生自己选择,让学生创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很快乐地学到知识点。提醒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自己的空间展示,或者拍成照片发到朋友圈中,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再次,在给学生统计平时成绩或评价时有意向学生展示电子表格的方便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很自然地进入到了电子表格的内容。在完成了演示文稿的作品和电子表格的应用后,要求他们用Word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总结。在这过程中相当于与授课老师有了书面交流,不仅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还应用到了文字处理软件,讲授与指导学生对文字进行设置、图文混排、表格的制作等。最后,通过上面几个项目的学习,学生会感觉到文字输入速度变慢,电脑存放了很多有无用文件,从而引入到操作系统的知识与文字输入的内容。只有用过电脑或电脑出现过毛病才能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视,激发起对硬件知识的学习愿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让学生在兴趣与好奇的驱动下完成了一个个的作品,使他们感觉到学到了本领,增添了成就感。这不是传统的按部就班、填鸭式教学。

(二)针对高职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针对以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教学模式要在中专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改动,深度和广度都要加强,突出专业化,以培养高级型应用人才。这种类型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但知识没有系统化与专业化。在教学过程中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项目教学,但不能仅限于软件的简单应用,要突出内容的严谨、专业化和系统化。把中高职教学模式对接工作做好可以促使中职学生从兴趣向专业化转变,最终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针对大专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针对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学生,这类学生处于夹心层,起点低,又要达到与三年制高职生一样的专业文化层次,所以更要做好中职与高职之间的对接转变。因为起点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如果按中专生模式教学,教学完成后肯定达不到三年制要求的专业文化层次。因为没有计算机操作基础,如果按三年制模式教学,最后造成“学与没学一个样”的结果。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学时的安排上不能采用中专的模式,不仅要体现出中专生在兴趣与好奇的驱动下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之上完成三年制高职要求的知识专业化和系统化学习。由此,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周期安排为一个学年,从而促使学生从兴趣向专业化转变,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2+3+4”中高职课程对接改革的意义

计算机应用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并能灵活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成为了高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它能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办公软件的操作及网络应用,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然而,学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

一、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本校商贸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和实践比例为1:1,即2节理论课程和2节上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的基本概念、理论是一些难以理解、枯燥的内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高,理论课上基本是老师教,学生听;实训课上,部分学生的依赖性也很强,任课老师必须先示范操作每个实训作业,然后他们才根据步骤操作。

(二)高职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现在的中小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大部分学生使用计算机能力的起点有显著提高,极少部分学生的水平甚至已经超过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然而,由于计算机不是高考和会考的内容,所以在中小学,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没有要求,导致个别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高,个别低,水平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师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按照教材向学生讲授内容,详细地介绍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也没有让他们自己解决难题。任课教师总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答,以致学生只会记忆数据,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多,课时数少,学生实践操作时间少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课时为5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和应用教学各占一半。而该学科的内容在不断地扩充,涵盖了Windows XP操作系统、网络和Internet应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等模块、邮箱管理等内容,讲授的内容很多,相关的知识点也细,而教学的学时数却有限,如何在短时间将学生该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成了现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

任课老师只有压缩课时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学生练习的时间也相对减少,这个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好又要学习新的知识,而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高,加上高职学生还有很多贫困生,没有过多的经济能力去额外上机练习,最终造成学生操作能力较弱。

(五)所用教材缺乏专业特色,没有系统的实训题目

根据高职教育的需要,技能的突出培养,要与专业相结合。本校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是高职高专通用的教材,没有与专业结合,无专业特色,配套的实训题目也是跟教学管理有关,内容缺乏趣味性,学生不感兴趣。何况现在的计算机更新非常快,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速度。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要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

计算机可以用于娱乐,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计算机,包括我们的学生。然而计算机不等于电脑游戏,不等于网上聊天,不等于网络电影,也不等于网上听音乐。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多了解计算机的其它用途,从而了解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可以说,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懂得越多,就业越有优势,即使不在IT行业上班,也能使学生在生活工作中受用无穷,为高职学生普及、提高电脑知识,为高职学生计算机过级提供帮助;计算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除了通过教师的语言来表达,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一些部门的办公,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使用计算机集中办公的地方如:企业参观,让学生真实感受生活中计算机的工具作用,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工具作用的认识。

(二)采用讲、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计算机知识关联性大,本校使用的计算机教材采用的是通俗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方式来介绍计算机知识,学生通过看书就能掌握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不需要将所有内容一字不漏地讲一遍,可以适当地讲一些难点和重点。

对于实践性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合适现代学生,教师应多介绍与课程相关的课外知识,讲授知识时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多教一些实用的知识,并讲解或布置有挑战性或应用性或有趣的任务,然后由学生上台讲解或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计算机试题库的建设

计算机试题库包括整本教材的重要知识点,它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试题库的建设:

1、成立题目编写工作小组。按照教学大纲章节要求,由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分工合作,统一布置课程题目的整编。2、广泛组织材料。一方面鼓励课题组成员根据教学实践撰写题目;同时要求学员根据工作实践,每人至少撰写一套题目,成为试题库资料来源的主要部分。3、严格筛选验收。课题组成员对所收集到的试题资料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筛选。4、加强入库管理。对经过筛选合格的题目,进行统一编号收入试题库。

(四)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

本校商贸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课,安排的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为1:1,理论课安排在传统教学教室,使用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只能看不能跟着教师一起操作,学生学习兴趣低;根据现状,应该调整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为1:2,甚至应该把这们课的学时全安排在机房上,这样教师在教的同时学生可以自己练习;每当学生遇到问题,教师就可以及时解答,长此以往,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一定能得到较快提高,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高。

(五)结合专业特点,合理选择教材

《计算机应用基础》涉及的知识多,学生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间相对较少,要让教师在学校安排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是很困难的事情,更谈不上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因此,教学中结合专业要求对教材进行整合是非常必要,或者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编写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

(六)任务驱动式教学

每次课内实训,任课老师布置一个任务,这个任务首先由学生练习,学生展示,学生讲评,小组讨论,点评,最后任课老师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教学生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而是要他们自己去体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总结出方法和原理。

在总结的时候,任课老师首先由目标任务引出方法,再探讨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由于任务在一开始时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因此这种以任务为导向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的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七)利用职教新干线平台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基于云计算的应用正在兴起,职教新干线应时推出。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职教新干线成为了师生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任课老师可以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测评、学生作品、教学资料等材料上传到空间, 学生通过浏览这些内容来达到学习目的, 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便以留言、评论等方式询问老师, 老师再给予解答。

在职教新干线教师空间, 学生还可在网上阅读一些任课老师提供的参考资料, 就像在学校图书馆中查找资料一样,另外学生不仅可以在网上同老师交流, 还可以通过网络同其他学生或专家进行探讨。

计算机应用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的逐渐普及,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日渐增多,而各专业学生层次又参差不齐,因此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针对高职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该教学模式的优劣,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计算机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推陈出新,使得计算机在各种行业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推广与普及,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目前高职学校各个专业必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既能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不仅符合计算机技术发展规律的要求,也符合高职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工作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在许多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普及计算机教育,幼儿可以在幼儿园通过互联网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动画来欣赏,而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都在应用电脑,使其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服务。所以,计算机文化教育在这些国家已在真正意义上成了应用教育,从“用”中“学”,从“学”中“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所有高职院校已经成为继政治、英语、高数、体育课程之后的又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素质,即影响到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近年来,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从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研究,如:以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来分类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实施、课时分配和考核方式设置等;还有以不同专业类别群来进行设置的;也有面向全校学生分层次教学的,部分院校在不断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权威的模式定位,这就意味着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探讨和实施。

2 教学方式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高职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从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出发,充分考虑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做到内容上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语言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避免空洞说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习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激发创造性,产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的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也收到了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2.1 选用合适的教材

一方面,应选择合适的教材。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的更新显得相对滞后。由于高职教育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市面上适合高职学校的教材很少,选择余地不大。高职学校以前曾选用过专科院校的教材,但由于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差别,前者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后者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研究。高职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压力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正因为如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材选择上应考虑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特点的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这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开发实用的校本教材。

2.2 甄选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例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字处理软件、表处理软件、演示文稿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是计算机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

2.3 注重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注重实例教学,以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作为每个教学模块的开始,让学生从“可视化”的实例教学开始,对模块的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完成目标任务需要哪些知识。随后,再以实例为主辐射到相关的知识、技能。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教学直观性、目的性更强,普遍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3 实践操作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训课为重点,实训内容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训任务之中。在实训过程中借助教学课件,采用讲、看、练一体化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在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从而更直观地掌握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切实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3.1 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方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

3.2 通过竞赛来促进技能

学校每年定期举行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竞赛,内容包括打字,编辑排版,表格数据处理、图表制、幻灯片制作等。通过竞赛,促进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操作技能,并积极应用到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各项任务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评价方式

高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这就使得我们要去寻找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既不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又能从一定程度上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此,应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一种是:评价分为过程评价、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三个部分。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态度,以课堂出勤率、课堂纪律和平时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训作业成绩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30%,实验成绩考试占70%。另一种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以证书的成绩来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拿到等级证书后增加了就业的筹码,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的;另一方面它也推动着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更新,是值得去探究的。

综上,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性强。作为这门前沿学校的授课教师首先就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改革,从“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其次就应该结合计算机学科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运用专业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再者就应该全面掌握教材,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最终得到提高,达到了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6):49-51.

计算机应用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行业需求;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4-5845-03

“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1]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思想。随着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加快,计算机和网络与旅游电子商务、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和产品的设计等也联系得更加紧密。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已成为旅游行业在校职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深入了解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与现状(行业需要什么);准确定位当前及预测将来一段时间内行业内各类岗位人才的计算机应用技能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教什么);利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与实践(怎样教)是该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旅游行业不同岗位层次对计算机技能需求的调研与数据分析

从旅游服务、管理、经营到旅游研究,越往上层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高,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需深入了解各个旅游专业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应用需求,针对具体旅游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各个层面的旅游专业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和应用。[2]

2010年3至4月,我们分别向以下三类对象:全国各地前来本院参加总经理、部门经理和领班等各层次培训班的学员;南京金陵饭店、南京侨鸿皇冠酒店、南京古南都大酒店等多家五星级酒店不同岗位员工;本院即将去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等实习的学生,发放了《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计算机应用技能需求调查问卷(管理人员卷)》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计算机应用技能需求调查问卷(员工卷)》500余份。问卷主要从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两个层面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在旅游行业中各部门、岗位的需求和实际现状作相关调查。2010年10月共回收460余份问卷答卷,随即对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岗位对计算机知识技能需求、管理人员对下属员工的计算机技能需求、普通员工对其自身岗位对计算机知识技能需求、普通员工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学习途径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最终得出如下的结论:

旅游行业各岗位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中熟练灵活的办公软件操作仍占第一位;对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维护管理十分重要,紧列其后;旅游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熟练操作使用需求非常迫切;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利用网络资源为企业进行客户服务和销售技能需求呈明显上升。

目前旅游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并不能完全满足旅游行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有所脱节,针对性不强,教学方式也不能完全令学生满意。老师很有必要定期到行业中适度实践,了解一线需要,提升教学与需求的契合度。

旅游行业是一个十分注重员工实际操作技能的行业,员工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其能否胜任工作岗位十分重要,计算机应用水平高低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薪金的高低也会产生影响。

针对以上的调研结论并结合相应的学情分析,我们对本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自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进行相应调整,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教学评价等多方位进行了改革,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与实践。

2“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旅游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是一门涉及面广、影响大、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的课程。本课程以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当前社会职业(侧重于旅游行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自我更新能力,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其中后续课程突出不同关业的特色需求,可分别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财会电算化、网页制作等课程。[3]

具体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应用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综合素质目标四个方面,如表1所示:

表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具体目标

2“契合性”、“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设计

旅游高职院校学生多为高中毕业生和少量的中职单招学生,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基本为非零起点。但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无系统、不扎实,操作技能基础个性差异较大。大多生源为文科、艺术类学生,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大多学生课堂内学习态度较好,但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学习信心、学习毅力不足,易受挫。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教学任务一方面要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背景;另一方面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我们以当前社会职业(侧重于旅游行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设计了4大教学模块,又可将其细分为8大子模块。在这4大模块中,又以11个求学及职场任务实例加以组织,使学生在完成实例任务的实践中将各知识模块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加以吸收和巩固。

3“融合式”的现代职业教学方法探索实践

本课程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适度、够用”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能熟练操作Word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 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及网络信息的搜索,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固的基础。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地区、兴趣差别等原因,新生计算机能力差别较大;中学所学计算机知识无系统、不扎实,与课程内容衔接难度较大。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针对以上的课程难点我们的解决办法,我们采用以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需求为中心的多元化实践的设计思想来组织本课程的教学,将实践教学与旅游行业各岗位工作任务、能力需求、职业技能鉴定、综合素质相互渗透,充分整合。综合采用情境模拟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操作演示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应用于旅游行业员工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的探索实践中。在此我们称之为“融合式”的现代职业教学方法。

4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任务简介、技术分析、操作实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巩固训练六个环节。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灵活应用情境模拟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操作演示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融“教、学、做”为一体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强化学生计算机应用职业能力的培养。

5实践教学环节

我们通过课堂内、课堂外、集中实训这三个实践教学环节来保证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

1)正常课堂上机实践,按照教学进度,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实践,以实例任务为线索,学生自主完成,任课教师提供辅导,辅导方式有两种:一是面对面指导、演示,而是通过多媒体软件一对一演示、指导。

2)课外上机实践,学生在正常课堂,尚不熟练的内容,通过开放实验室、本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课外解决,教师可通过网络进行答疑。

3)集中实训,让学生从实际中选择一个具体应用问题,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只给出基本要求,不给出具体题目,由学生自主选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教学评价

我们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来共同完成对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的教学评价,其权重各占50%。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学习任务、课后操作作业的完成和出勤情况;终结性评价包括集中实训完成情况、期末考试成绩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操作员或高级操作员)。过程性评价皆在促进学习效果;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

7总结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院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都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工作中能有意识地灵活应用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计算机应用的自我探索能力也大大提高,受到行业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08〕16号)[Z].

[2]庄卓,龙斌.旅游与计算机侵润式教学模式与分层培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计算机应用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校企合作;项目实战

一、背景

1.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

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先后出台一系列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国家创建改革示范学校项目的实施,在政策资金方面有一次的支持,技能型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2.生源质量差

根据问卷调查得知,当前,选择上职业学校并不是学生的首选,近八成学生愿意上普高,以藁城区为例,随着初中人数的减少,但是藁城区一中、九中仍保持24规制的招生规模,我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所有应历届毕业生均可无条件的来我校就读,计算机专业也没有门槛,生源质量差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3.教学模式滞后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普遍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且内容多,课时紧,但目前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很多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虽然在教学中投入了很大精力,也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方法不对路、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大,造成厌学情绪。课程单调,实践性内容少,课程内容比较陈旧,技术老化,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虽然职业教育比较推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这必将改变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目标及教学模式的改革。这些模式由于受到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企业人才培训的方式不同的制约,这种模式在中职教学中很难实施。

二、概念的界定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应更进一步总结提高,大力试用推广。

三、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推行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还是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各个课程有相对独立的标准,学习完这些课程,第三年顶岗实习,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综合能力的训练,无法依靠这样的模式来实现。例如学生在建网站时,相关课程《平面设计》和《网站建设》等,然而在实际生活学习完这些课程,还是不知道一个网站是如何做出来的来的,这种模式很难适应当今互联网+的时代,必须改变教学模式。

同时对企业人才需要求进行调研,企业目标性强,需要精诚协作的人才。

四、措施与方法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

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外出考察、参加行业培训、到企业实践调研、邀请企业专家论证,定教学项目的内容,选择合适的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邀请企业的行家当学校的教学指导教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开发项目教学的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通过校企合作,与神州数码网络公司、河北网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一整套计算机应用专业基于项目教学的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并且有4本教材通过河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目前与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资源中心合作开发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核心精品课程,建成网络教学资源库,实施了网络教学。同时合作开发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全部专业课的项目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形成了本专业项目教学的立体化教学、实训资源。

3.理论教学坚持以应用为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方面,坚持以”应用”为主旨,课程建设在教学中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实践中,增加新知识、新技能的训练,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重点的知识精讲、细讲,非重点知识一带而过。将理论贯穿到项目实训中去,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实践牵着理论的鼻子走”,使理论知识简单化,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中中理解、掌握、巩固所学知识。

4.量身定做实训项目,增加项目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根据本专业的实训设备情况和企事业岗位需求,设计一些符合实际岗位需求和有趣味的实训学习项目。在实训课中,教师可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设置一些合理的,有创造性的实训项目。学生明确了实训目的,在实训过程中,可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实训找到答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5.融人现代教学手段,增加项目的可操作性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项目实训教学新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技术与研究科学理论的有效途径。利用现代化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使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更趋生动、形象,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强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与感受,教师与学生处于互动的学习状态,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更为生动和深刻,并拓宽了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思维空间,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凝聚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6.融人科学的考核方法,帮助项目的掌握。

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理论的学习在于应用,所以每门专业课的教学中都要求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专业技术,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考核采用理论考试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用这种考评方式来检查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每完成一个项目内容,都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整门课程讲完后,则必须掌握全部操作技能,而且操作技能都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适应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五、开展项目化演练

项目实战就是以企业真实的工作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真实工作环境和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担任项目经理人的角色,学生在项目中担任工作角色。

“项目”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核心内容,学生通过真实的项目实施,将专业知识转化成专业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对项目进行监督、控制和知道,学生按照项目工作流程开展工作,教师按照项目标准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项目实战最重要的是严格按照企业产品开发、生产实际需求和岗位职责规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职业规范、职业素质和团队精神的综合训练。学生在“项目实战”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学习不再停留的书本表面上。而是学要全面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将知识转化为应用,全面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同时也将全面了解、熟悉掌握企业对职业岗位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标准、员工行为规范、使其完全树立一个合格员工的立体形象。

六、项目教学法的结论

1.有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企业企业亲自参加课程开发与建设、用实际项目参加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能力。本专业通过项目教学改革,学生的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两年来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参加省市技能比赛取得团体奖4个、个人奖16个,毕业生全部通过职业资格中级工认证考试,由于项目与企业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更加接近,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了工作岗位的需求.

2.加强了师资力量的建设。

企业项目参与教学,使教师接触到先进的企业理念,完善的企业和社会经验,并将这些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达到更好指导学生的目的,同时激发了教师对先进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各种技能渴求,进而寻找各种途径提高自己能力。本专业通过项目教学改革,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而且促进了教师教学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双提高。两年来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两名学科带头人、五名骨干教师、八名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中28人次在市级以上教学活动中获奖,7个项目教学有关的专业课题被中国职教学会立项研究,两位教师被评为省市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一名老师取得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技师职业资格证书,8名教师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取得联想、神码、H3c、深信服等企业认证25人次。

3.有利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以企业实际项目为教学平台,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实用性强,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体现了企业参与教学的必要性。将社会的人力物力投放的教学中,达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方法符合企业和社会要求。

计算机应用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专业 项目化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105-02

中职计算机专业主要培养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智、体、技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职业能力,能从事计算机应用、维护和调试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施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技能型人才。本文以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课程教学为例,根据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项目化教学。

一、计算机专业实训课存在的问题

1.学校电脑室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现有电脑室13间,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后,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的比例大幅提高,加上全校各班均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也要安排一定的上机实践,这导致电脑室的使用十分紧张。而且,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各电脑室的电脑配置不一样,有些电脑比较老旧,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文字处理,而现在的计算机软件大部分对电脑硬件配置要求比较高,由此造成教师难以组织教学。

2.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差较大。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仍偏重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实训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导致学生缺乏综合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对教学内容无法做深层次的挖掘,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导致教学效果差,学生技能也得不到大幅度提高。

3.计算机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快,但教师在教学的各方面不能及时适应和调整。一是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导致课堂教学无法与企业实际生产对接;二是大部分教师缺少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造成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严重脱节,无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基于以上问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要想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就要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养,因此,必须改革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而实训课实行项目化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项目化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职学生在初中读书时期,大部分成绩不好,是经常被老师忽视的人,因此他们的心理上往往存在一定的缺陷,进入中职学校以后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管理和教学上也造成比较大的难度。另外,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目标不明确,信心不足。实际上,虽然中职学生文化知识差,但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容易,适应性强。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应充分挖掘中职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项目化教学让学生通过实施具体的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项目化教学要求小组成员间充分交流、讨论、决策等,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团队合作是当前企业岗位生产的基本要素。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把项目设计与实施结合到企业生产实际,突出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同修的特点,这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生产氛围,实现了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现代化的企业除了需要高端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还需要大批高技能的技术人才,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魍车慕萄模式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实训课必须采取项目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实施具体项目,把实训项目融入企业生产情景中,加强对学生实操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实训课项目化教学,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应用能力,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企业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三、计算机专业实训课项目化教学改革思路

随着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社会应用化”成为计算机教育的共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以及课程项目教学来完成。课程项目化,是以项目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项目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课程项目化的关键是项目设计与开发,因此,课程教学项目设计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课程项目要立足于学校、企业和学生多方面共赢的目标进行设计。课程项目化最终教学效果是将教学成果转化在社会实际中应用,并将成果进行推广应用。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要求在教学实训项目上遵循理实一体化原则,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对课程实训内容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把课程知识点融入设计好的项目任务中,用具体的项目进行整合、衔接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教学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有效解决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四、计算机专业实训课项目化教学实践

1.项目设计。在设计教学项目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将教学与企业生产密切结合,并制订完善的评分标准,使其在展示项目成果时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以“AutoCAD 2014 项目与应用”课程为例,笔者在设计项目时,根据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制订了绘制“红旗三维网格”项目任务。教师要求学生设计此次绘图任务应有哪些环节,应该完成哪些工作,然后综合学生意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性创新学习。确定项目后,教师应该先动手完成该项目,对项目有一个全面了解,掌握操作重难点,便于教学和指导学生。

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以具体项目为载体来开展教学工作,遵循“做什么、怎么做、做中学”的原则。

(1)任务布置。教师提出绘制“红旗三维网格”项目任务,因为绘制三维图形需要较强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了解完成任务所需的各种素材资源和条件,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

(2)项目演示。布置项目任务后,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做一次演示操作,对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重难点加以提示。让学生对即将实施的项目任务先有一个感观认识和初步了解,这有利于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时发挥和创新。

(3)学生分组。根据学生的层次和能力进行分组搭配,采用取长补短的方式分组协作来完成项目任务。每组学生6名,并设立 1 名组长,全面负责小组的讨论和项目任务的完成。各小组的组长对内部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讨论如何完成项目任务。

(4)执行项目。学生在执行任务时,各小组通过搜集信息、开展讨论、创新的过程完成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好引导的作用。例如,某个组的学生在绘制飘扬的旗面时遇到问题而停滞不前,笔者建议他们灵活改变坐标系,计算并应用坐标画图,通过频繁变换坐标,把坐标定位画两根直线和两条曲线为轮廓,通过曲面网格绘制出来,学生按照教师的建议最终成功绘制出三维旗面。

(5)成果展示与结果评价。完成项目任务后,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成果交流,对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方法、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小组的学习结果等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先是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让学生从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根据各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对完成项目的成功之处予以表扬和鼓励,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疏理答疑,解决学生的疑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激情与活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计算机专业实训课项目化教学效果

计算机专业实训课项目化教学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建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师生互动交流。项目化教学使得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提升了人才培B质量,达到了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需要。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不仅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校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与丰富的人力资源服务于企业和行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多方共赢的目标。

总之,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贴近工作实际、强化各种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实训课项目化教学不仅促进了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而且实现了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袁纳新.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模式探究[J].文教资料,2005(28)

[2]王海燕.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08(6)

[3]文纪斌.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4)

[4]陈嵩,李炳伟.以就业为导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J].职业教育技术,2008(9)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一般项目课题“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项目化实践操作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桂教职成[201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