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打样实训总结

打样实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打样实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打样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工作过程

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化的关键环节。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之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已逐渐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加以应用。本文总结了高职染整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就业岗位的能力培养为核心,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染整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进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加强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参考。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染整专业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外先进职教理论的引进,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是在引进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基础上,结合模块课程、项目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形成的新型职教课程模式[2-3],其核心是以工作过程为依据,从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和排序入手,坚持“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校企合作”的原则,寻求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工作现场、职业活动紧密结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边干边学,通过系统化完成若干工作任务的过程逐渐熟能生巧,从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策略和技能水平,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色。

1.针对就业岗位需求优化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通过对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历届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跟踪调查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参与的行业发展趋势调查进行分析,确定近阶段染整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主要包括纺织印染及贸易企业的工艺员、打样员、化验员、检验员、跟单员、营销和贸易业务员等。由企业技术专家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对每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领域以及与之对应的职业行动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和认知规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染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整合工作领域对应的各个学习领域,最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染整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染整生产工艺实施”工作领域为例,根据完成生产流程中“前处理、染色、印花、整理”四个岗位(群)中每个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形成对应的4项典型工作任务,相应确定4门学习领域课程。为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开设染整设备和综合实训方面两门综合性课程。同样,针对染化料检测、面料测试、仿色打样、CAD设计与描样等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也分别确定对应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将需要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全部嵌入各项工作任务对应的学习任务中去。基础知识类课程也结合工作任务来学习,如《染整应用化学》结合染整专业工作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对染整加工中常见化学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计算来学习相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类典型化合物的应用常识;《化学分析与检验》结合化学检验的工作过程学习有关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检验方法;《纺织纤维与面料》以各类纺织面料为载体学习相关基础知识和面料识别和检验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开设有关染整生产管理、跟单、营销、公共关系与商务谈判等管理类、商贸类课程,充分体现了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科类学生既懂专业又懂商贸管理的“工商融和”人才培养特色,以满足行业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2.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课程体系模式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在充分研讨论证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模式,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由职业素质课、职业知识课、职业能力课、职业拓展课组成的“新四类”课程体系模式,分别包含职业文化素养通识课程、专业知识技能课程、专业能力实践训练课程和职业综合能力拓展课程。染整专业职业知识类课程主要包括纺织纤维与面料、前处理、染色、印花、整理、染整设备操作与维护、跟单等;职业能力类课程主要包括染化料性能测试实训、纺织品性能测试实训、染色印花打样实训、印花CAD实训、染整工艺设计综合实训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阶段性集中训练课程;职业拓展类课程主要包括纺织品营销、公共关系与商务谈判、报关知识与商检等“工商融和”课程。

二、基于岗位工作过程情境教学的课程标准

课程体系改革优化的最终成效能否体现,关键在于课程教学设计与具体实施。而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是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以及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教学的重要抓手。

1.以岗位综合能力为核心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能力培养要求,为课程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教学提供原则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首先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针对职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项目)和产品为载体,确定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以《纺织品染色》课程为例,将工作过程对应的各类典型纺织产品和所用染料作为载体,按染色工艺及设备的知识技能模块和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课程学习任务。专业能力目标是学会选用常用染料、会制定和调整染色工艺、会选用合适的设备、会分析和解决染色中常见问题等。同时,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要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4]。

2.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单元,与传统课程中章节单元的区别在于每个学习情境是具体工作过程的完整体现,而不是按学科划分的知识单元。根据“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5],每门课程中按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确定相应的学习情境(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境见表1)。

每个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对应的典型产品、设备、方法、案例、业务、活动等为载体,围绕每个具体工作任务(即学习任务)的工作过程来进行情境化的教学设计,创设适合教学需要的、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特定场景和境况,开展情境化的学习活动。

在课程标准中要根据情境教学的要求,对每个学习情境用“掌握”、“会”、“了解”等动词明确学习目标,并用“对……进行……(加工、操作、制作、处理等等),完成……”等描述学习任务具体内容的纪实性语言进行学习情境描述,对采用什么形式在什么场景如何完成工作(学习)的过程提出建议。教学情境设计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使任课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充分运用“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在实训现场、生产工位或仿真场景,营造出与学生零距离贴近的真实的现场职业环境和岗位情境,采用问题情境、任务情境、案例情境、项目情境、仿真情境等设计方案[6],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设计出最有效的情境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3.紧扣岗位应用能力强化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的标准和方法对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必须同步进行课程考核的改革,在课程标准中对考核方法要提出原则方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必须重点强化工作实绩考核和综合能力评价两方面。工作实绩考核主要是对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质量和效率进行评价,包括每个学习情境的阶段性成果、阶段性考查测试、调研报告以及作业及实训项目报告等书面材料的完成时间、规范程度、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综合能力主要是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工作热情、敬业精神、钻研精神、遵章守纪、团队协作、组织协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方面。对于有相应社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项目的课程,则将鉴定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主要部分,使能力考核与社会接轨。

三、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1.“校企互通”促进师资团队“双师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需要教师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身,要求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师资团队向“双师”结构转型。“校企互通”是实现师资团队“双师”化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安排校内专任教师以访问工程师和挂职锻炼等形式定期到企业去实践,获取岗位工作过程的第一手资料,积累生产实践经验,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向“双师型”教师的目标努力;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具有实际工作经历的高技能专业师资,提高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任教师比例,或聘请企业的专家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成为“双师”结构师资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校企互通”,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立激励机制,如在业绩考核、报酬分配、职务晋升等方面采取鼓励政策,充分调动专兼职教师的积极性,才能为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2.“校企联动”健全“全方位”教学管理新模式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来划分教学单元,以工作过程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涉及的要素远比传统教学的“教师、教室、教材”三要素复杂得多。因此,必须打破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框框,适当引入企业化的时空观念和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管理的教学管理新模式,配合“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弹性学期”、“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实施校企共管的“多元化”管理、校企互联的“信息化”管理、校企交融的“职业化”管理,校企互利的“开放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全方位、高效率、高效益的“校企联动”教学管理体系。

3.“校企共建”实现教学环境“情境化”

创建和完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条件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基本条件。教学场所要成为符合职业岗位工作情境要求设计的“情境化”教学环境,就必须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实训条件和多媒体教学资源,不断丰富配套的教材、教具和工作文件。教学环境“情境化”的有效途径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紧密型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扩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情境教学空间,逐步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课堂与工作现场一体化、学生与岗位员工一体化、教师与技术专家一体化、教学考核与工作评价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7-13.

[2] 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6-50.

[3] 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7-54.

[4] 姚平,周家伟.浅论高职院校染整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及其重要性[J].广西轻工业,2010,(12):172-173.

[5] 向丽.英国学者“基于工作的学习模式”调研简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28-31.

打样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项目驱动法;案例法;项目案例法;工业设计

1 、案例教学法的专业教学应用

1.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案例教学法需要老师做足备课工作,且最好有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案例才能讲解得生动透彻。同时,老师还需提前下达教学任务,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课堂必须成为学生和老师共同的舞台,而并非老师一人唱独角戏。人人都得参与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都参与课堂和案例讨论之中。学生既有机会学习和解决疑难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共同探讨,从同学和老师那里及时取得反馈和知识养分,从而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3】。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了专业知识,也大大克服了理论学习的枯燥无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1.2 案例法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教学应用

在工业设计的专业教学课堂上,专业课程大多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为主,理论传授外加一定课时的集中式实训实践以巩固理论知识。大多专业教师属于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被学校录用为老师,其本身就偏向理论研究,缺乏社会实战经验,固教导学生也多采用理论教学模式为主,案例实战教学生动性欠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以专业课程核心内容为导向,按教学目标选取主要教学内容,以设计案例为核心组织教学,将各章节主要知识点串联起来便于学习掌握。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对案例涉及到的知识点提前进行预习,为课堂顺利有序进行做好充足准备,课堂上老师在讲解设计案例时,可再度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以引出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熟知度。因而采用实际设计案例教学,有效组织学生探讨剖析案例中所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情境回放式地案例互动教学,教学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方法的实施

2.1 项目案例策划

项目案例的合理策划是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实施成败的关键一环。项目任务的策划和案例的合理选择最好由各个专业老师共同探讨完成,具体落实到每门专业课程。所设计选取的项目案例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主导,涵盖重点专业教学内容。既能贴切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又需切合社会实际所需。学生在设计项目实践过程中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能吸取到一定社会知识,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其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又能扩展延伸所学知识。

2.2 设计项目的具体实施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以设计实践为主,学生通过在自己的设计实践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理解知识和技能技巧,并不断开拓自身设计视野。教师在项目驱动教学中不再充当主导者身份,而应是监督员身份,引导学生入门,激励启发学生,监督项目分析、讨论情况;充当示范员,向学生演示、讲解、分析项目中的事实、图表、材料等【4】;同时,还需监督项目的具体实施和进展。

设计好项目以后,整个项目的进行过程都需按照设计程序有序进行。参与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探讨,师生间的沟通引导都需有序贯穿于整个设计项目之中。设计项目最好以小组形式进行,可以采用学生自愿进行小组组合,4-6人为一组,每组自愿推荐一名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管理,与教师对接,设计任务的分工协作等事宜。

教师指导各小组按照示范项目的流程和方法进行设计实践活动。设计项目的进行也需按照设计流程循序而行,分阶段进行,主要分为:前期市场调研(包括调研问卷的设计、调研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整理,市场调研报告的制作等)、设计定位(包含设计风格定位、消费人群定位、价位市场定位等)、设计创意草图(采用头脑风暴形式,每位小组成员都需根据设计定位勾勒出多幅设计草图,再通过小组讨论筛选出切实可行的最优方案,以进入后期深入设计)、设计建模及效果图渲染(对上阶段筛选出的设计方案进行深入设计,以3DMAX、Rhino、Solidworks等三维建模软件进行模拟建模,再以相对应后期渲染软件Vray、Keyshot等进行效果图渲染)、设计展板制作(通过应用Photoshop等平面软件进行平面排版设计)、模型制作及打样(设计项目成果的展现离不开模型制作,还可以实物打样,通过评估再修改完善)、设计报告书制作(以设计报告书的形式对设计项目进行归纳总结和成果汇报,以便教师验收)。

2.3 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价

项目驱动教学整个设计实践过程都应以学生为核心,其期末成绩评定也应由参与者共同参与完成。在设计项目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各小组有效展示其设计成果,并以设计报告书的形式对全体师生进行设计过程和成果汇报,讲解其整个项目的进展过程,在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设计成果的亮点介绍和演示。然后由其他小组成员和专业老师共同进行评分,以此作为各组人员期末成绩的重要参考指标。这样学生在完成自己设计项目的同时,既熟练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能充分展示设计成果,展现自我才能,还能参与评定和欣赏他人作品,通过直接比对才能有效找出彼此之间差距,形成你追我赶的正能量学习氛围,让学生更愉快高效融入到设计项目中主动学习,不断进步和自我提升,真正做到在做中学。

结语

本文所倡导的项目案例实践教学是设计行业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学方法的恰当应用可让教学成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才能做到设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完美接轨,更好地为中国教育事业和中国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打样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本论文从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寻找教学中与就业需求的脱节点,以服装设计课为切入点,立足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强化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中职学校; 服装设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62-02

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由"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设计、服装CAD"等几门专业主干课组成。近年来,对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优化整合,逐步转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注重教学实操的新型课改。但也有不少学校由于对服装设计课的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教学模式乏善可陈,教学重点与学生就业所需无法实现"互动",学生走出校园,不能适应工厂的操作流程,不能吗上上岗等原因。导致学生知道理论,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现象。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出现或想得到画不出、或想得到却因打板不合理做不出、或只能临摹没设计想法的无奈现状。针对这些服装设计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服装设计专业课教学亟待深化改革。

一、立足学生就业,确定服装设计教学总体目标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在服装企业从事服装款式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裁剪、整烫、经营管理等技术岗位上工作的高素质中、初级专门人才。学生中90﹪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除了流水操作工以外,还兼有服装打板、服装裁剪、样衣制作、CAD制板、款式设计、放码、跟单、质检、服装产品生产流水线的组织与技术管理、服装产品推广渠道管理等工作岗位。这些岗位虽不要求从业者有扎实的服装美术设计功底,但也要求具备一定的服装审美能力,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绘画表现基本技能。基于大多数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的特点及能力要求,结合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会把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服装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和线描服装效果图的绘画表现技能,熟练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的绘画表现和电脑绘制款式图的综合能力,确定为设计课教学的总体目标。

二、改进服装美术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在美术基础教学,我校服装美术设计课考虑到学生现状,以转化为几何形体的人体为切入点,教材上使用的是由丁杏子主编的《服装美术设计基础》。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如何学习与服装美术设计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在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就业岗位的需求,对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呢?我们的教学实践决定将整个的教学的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即"设计基础模块、设计理论模块、综合实训模块"。

2.1"设计基础模块"课程首先是绘画基础课。绘画训练不仅是画好服装款式图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但鉴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了学生最易掌握,且最适合表现服装的线描技法的教学,如结构素描、人体动态线描等。在课堂教学中会配合服装杂志,临摹图中人物与动势,在了解服装的流行与趋势的同时。锻炼学生绘制人体动态,要求人体简洁、夸张,服装款式准确、清晰。进而从事到对视频中"服装"的运动着的模特的描绘,在动中观察,在静中总结归纳。 

其次是"服装绘画表现课",这是"设计基础模块"课程的核心部分。教学重点放在大量的服装线描效果图、服装款式图(工艺款式图、结构款式图)的训练上。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同时配合鉴赏国外大师、名家的服装绘画作品:洗练、简洁的线条运用;夸张、到位的结构刻画;概括并富于质感的衣料效果;丰富学生的眼球,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印象,使其对设计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2设计理论模块课程的教学要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尽可能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入具体的服装零部件的设计专题,利用原型、立裁的综合教学体系。在教学上,可以从平面的纸样剪切剪裁,到立体人台的三维展示,将工艺的教学手法应用到设计的教学方法中,使学生明白,设计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设计是一个科学的有依据的思维加实践、总结的过程。

三、 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服装设计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强化服装款式造型设计与结构对应变化的训练,掌握服装设计的主体核心。

1、以此为目的,从教学方面上讲,如在款式图的绘画教学时,同步进行的是男女裤子、男女衬衣的结构和缝制工艺的教学,款式图的绘画表现教学重点就放在男女裤子、男女衬衣的表现上。在表现款式图时,对款式的结构、比例,以及省道、分割线和门襟扣子的位置的确定,缝制工艺特征的表现,都要体现裤子、衬衣的结构制图、缝制工艺的要求。设计理论课的教学实训的课题也要注意结合同步进行的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设计综合实训模块更应将服装设计、制板、工艺、融为一体。教学内容的交叉整合,极大地克服了设计课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2、从教师方面来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款式造型设计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服装工艺技术水平。这并不等于说设计教师必须要把服装做得如何精致,但起码的缝制工艺要有所了解掌握,尤其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强的能力。不仅常规服装的结构、裁制要懂,还要能运用服装结构原理,随意变化出新的结构形式。做到能以绘画表现款式、造型,以款式造型来设计结构,再以结构验证款式造型的合理性。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款式造型与结构变化的能力。

四、中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改革策略

4.1全面与市场接轨、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为服装市场培养出综合、实用且富有创意的全能型人才,因此为了完善巩固这一目标,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全面与服装市场接轨,依据服装企业的产销供一体的发展趋势,拓宽专业口径,积极创办与服装设计、服装营销与品牌效应等密切相关的多样性学科及专业,从而培养出既拥有综合的服装设计能力,又会营销之道,能将服装品牌推向市场,走向成功的专业服装设计与营销人才。服装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品,更是一种文化理念的传承,凝聚着不同国家、不同人们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与综合的审美意识。因此服装行业的发展水平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促进学生树立内外兼修的创新设计理念、综合艺术修养,培养他们对抽象美、行为美、艺术美、前卫美的综合敏锐感,细微洞察力,并使他们具有强烈的超前设计意识与综合创新设计理念,才能最终体现中职学校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真正内涵。我们可在学校现有实验资源的基础之上,加大投入建设力度,全面引进CAD设计室、成立专业的服装设计模拟工作室,通过丰富的设计、打样、销售、剪裁、制作等各项实训环节,强化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4.2强化师资建设,灵活设置教学计划、编制教学方案,令学生掌握绘窗技能。面对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师资匮乏的现状,我们应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行业交流机会:如通过定期聘请行业知名设计师来学校讲座,令教师更多地参加行业内组织的各项交流比赛与成果鉴赏会,使教师走出课堂、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汲取成功设计理念与经验,同时在不断充实自我、丰富自我的同时构建起一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雄厚,专业技能强劲、全面的双师型服装设计教师队伍。在教学计划与方案的制订中,我们应充分依据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定位目标;通过深入实践的社会调查,了解专业的发展走向与趋势;同时聘请行业内的成功教育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真正设计出灵活、多变,适应中职学生特色,注重动手能力强化,专业知识面拓宽的实践教学方案。

以上是笔者从事服装设计教学的一些体会,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将服装设计课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避免了课堂教学和实习教学脱节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性,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缩短学生掌握技能的周期。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很快适应并胜任工作岗位,发挥学生的才能。

参考文献

[1]康玉娥.浅谈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论丛,2006(1).

[2]刘小玲.对高职服装设计教学的探讨[J].江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3).

打样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学研销” 双赢模式 服装设计 应用研究型人才

检 索:.cn

Abstract :It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stuming economy in China to cultivate practical talents of fashion design. To achieve the goal,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with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qualified morality should be educated, which is of vital importance. Currently, our country is undergoi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mode of intensive labor has been replaced by that of intensive technologies, leading a radical shift of economic and managing activities on the requirement of practical talents in fashion design.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education, research and marketing can achieve win-wi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which guarantees the scientific, sustainable and feasible education of those practical talents. Only with people-based and market-oriented notions and through extended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can a practical way be found.

Keywords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Education, Research and Marketing; Win-Win; Fashion Design; Practical Talents

Internet :.cn

一、“产学研销”双赢模式下培养服装应用研究型人才探讨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中国加入WTO后,轻工纺织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发展,服装进出口贸易都得到了长足地发展,内销市场的活跃。企业和品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地培养需要良好地学习环境,需要强有力地校企合作。那么怎样建立长期有效地校企合作,保证校企实现“双赢”,我们这里通过实践证明“产学营销”模式就是培养服装应用研究型人才的最好办法。

1.“产学研销”双赢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产”即包括开设校办工厂:分为企办工厂、校办工厂、校企合办工厂。“产”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生产、产品、产值等内容,服饰产品包括产品研发、打样制版,生产、包装与运输等过程,这是工厂企业的实践环节,培养服饰人才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这是掌握服饰技术的关键一环。

2.学:主要是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学习服饰的基础理论、服饰绘画的表现能力、服饰材料的认识、从设计到纸样再到工艺的全部过程、服装发展史、流行趋势的认识、生产管理与服饰营销的知识内容。

3.研:即研发、科研、研究等内容。在导师的带领下组建研发团队,专门针对服饰品牌做产品研发,技术研发和材料研发等,把学习提升到一个更深层次的研究,实现产品教学、项目教学、纵横课题教学等教学改革模式或方法。

4.销:就是让学生全程参与服饰营销过程,了解产品的品质、价格、销售对象、客户心理,产品档次,销售场合等内容,掌握营销的技巧与方法,为企业增值创收,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和实现产品最大价值。

“产学研销”重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它是实现“双赢校企合作”地有力保证,也是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产学研销”双赢模式下校企合作培养服装研究应用研究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图1)

(二)实践价值

创建“产学研销”双赢校企合作模式,抓好两个平台、四个模块。两个平台指的是企业和学校,四个模块指的是实习基地、研究中心、校办工厂,形象展示厅。两个平台、四个模块的校企合作是实现双赢的保证,只有在实现了双赢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长期地校企合作,也只有实现了双赢的长期稳定地校企合作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培养本科服装科技应用研究型专业人才,此模式详见图1。

企业和学校是两个培养人才的平台,学校产出人才,企业产出产品,优质产品需要优秀人才,虽然两者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一致的,它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合二为一才能形成强大优势。如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就能创造更多优质产品。企业要发展,需要高尖精人才,人才是企业的生命线,科技是生产力发展地原动力,人是主体。学校要发展,人才要找到出口,需要企业提供人才就业机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通过“双赢”达成共时,需求合作科学方法,特此建立四个模块:即建立校办工厂、研究中心、实习基地,形象展示厅,促进学校和企业的产学研销实质性地合作。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办工厂,就近解决学生实践、实习,即缩短了距离又节省了时间,效率就会更快更佳;创建研究中心和形象展示厅为企业研发新产品,展示品牌形象并实现盈利,实现真正地双赢。盈利越大,合作就越深远。平台是基础,模块是行动指南,培养人才是目的、实现双赢是必然结果。“产学研销”双赢模式下校企合作对培养本科服装科技应用研究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我们既要较快地培养优秀人才,又要较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做到两全齐美。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目标: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计划改造工程,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讨都在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的方法。本项目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研究目标有如下几个方面:

1.“产学研销”双赢模式形成;

2.在“产学研销”双赢模式下进行校企合作;(图2)

3.在“双赢”模式下进行校企合作培养本科服装科技应用研究型人才寻求到一条科学方法。

(二)研究内容:构建校企合作“双赢”模式的形成

1.建立校办工厂(企办、校办和校企合办),培养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型人才。企业就近获得了人才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并能实现较大盈利。学校能实现对人才的 “五个能力”培养。

(1)人才培养专业技能:(五个方向)

1)服装设计:服装绘画、手绘设计、电脑设计、材料等能力培养。

2)服装工程:服装结构设计、版房工艺、纸样设计与制作等能力培养。

3)服装营销:服装批发、零售、专卖等知识能力培养。

4)服装管理:服装厂房管理、质量检验与跟踪、运输与储存等能力培养。

5)品牌策划:服装CI策划、服装品牌、服装策划能力培养。

(2)市场实践能力(五个市场):

1)面、辅料市场:原材料,主体材料、辅助材料、装饰材料等市场。

2)成衣市场:时装批发、零售与专买。

3)资料信息市场:流行信息、生产定单,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信息市场。

4)产品销售市场:产品批发、产品零售与专卖、网络销售等市场。

5)人才与生产一线市场:人才市场为人才供求信息,人才应聘技巧、人才交流等市场。生产市场为原材料加工、产品加工、产品护理与物流等一线市场。

(3)岗位能力(五个岗位能力):

1)聘岗能力:为什么来应聘?凭什么来应聘?请你做做看。

2)在岗能力:独立运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素质能力。

3)顶岗能力:客户需要什么?市场需求什么?企业该如何运作?

4)跨岗能力:相同岗位能力、不同岗位能力、非能力岗位。

5)转岗能力:专位岗、复合岗、平行岗、顺序岗。

(4)五动能力(五个体能)

1)多动手:动手能力培养是实践能力的关键,手是实践的直接参与者。

2)勤动脚:多跑市场,时刻走在市场一线,脚是实践的间接参与者。

3)灵动眼:观察市场动态,观察生产过程、眼睛是实现实践的见证者。

4)好动嘴:推广业务、推销产品、传授技艺等,嘴是实现实践的传媒者。

5)善动脑。分析思考,全身协调,统一指挥,脑是实现实践的领导者。

(5)教师教学能力(五培五法)

1)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出真智、实践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零距离培养人才和培养零距离就业人才:人是主体,就业为导向;

3)“2+1”“3+1”“三创能力”创新、创造与创业人才培养;

4)人才竞赛与竞技能力培养:参加行业竞赛活动,扩大横向技术交流,参与行业活动;

5)“双师型”师资队伍能力培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检验理论的真实性,让教师做理论深入实践,并做到胸有成竹。

2.学校广泛与企业、行业加强横向交流,建立深层次的教学实习基地。

3.三个导师制,即专业教师、辅导员、技术指导师,对学生进行传道授艺,加强“五实”建设:

1)实训:课程实训、项目实训、生产实训等;

2)实习:认识实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3)实践:校园实践、市场实践、社会实践等;

4)实验:原材料实验、样板实验、新产品实验等;

5)实操:设计制作、工艺制作、产品包装、运输等等。

4.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服装工程科技研究中心,培养工程技术研究型人才。科技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学校建立服装工程科技研究中心,帮助企业做技术公关,产品研发,学校可以同时与多个企业和多个品牌建立合作关系。甚至学校还可以创办服装工程科技协会,让企业和社会各方工程科技人才来到学校这个轻松的环境当中研究、休闲娱乐和创新,同时让学校师生全程参与科技研发工作。企业把科技研究放置于学校,如设计部、工程部(板房)、实验室等设在学校,企业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做好长远人才计划,学校提供场地和人才支持和科研公关等。

5.建立学校形象展示厅和销售区、指导学生参与展示与销售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推销自己,推销自己的产品,实现自身价值。

6.学校与企业对工程科技人才实践培养对照分析。

(三)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1.拟突破的重点: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实现双赢。企业不能只考虑盈利为目的和短期效益,而应考虑长远发展,实现人才最大价值,与学校一起承担启培养人才的重任,奉献教育,奉献社会,为学校实训场室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学校应积极主动与企业寻求合作机会,重视工程科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在把握好人才进口的同时,还要严格把关出口,加强对人才培育的责任心和对企业的服务意识,也为企业分担解忧,提供更多的科技研究支持和输送对口人才,度身定做,保质保量。企业和学校建立订单式培养人才,量身定做,强势打造。

2.拟突破的难点:建立校办工厂,实习基地,科研中心、展示厅实现四位一体。在“双赢”模式下进行校企合作培养服装科技应用研究型人才。(图3)

三、双赢模式下培养服装应用研究型人才的特色

(一)培养人才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组织变革和劳动活动的关系,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对经济发展及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二)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市场为向导。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与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式培养的教育机制。

(三)适应企业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根据我国建设行业的最新技术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弊端。

(四)学校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根据各地经济技术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及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图4)

四、“产学研销”双赢模式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体系

(一)积极推进“产学研销”过程的“三个导师队伍”建设。即由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实习指导师,由辅导员组成的职业规划师,由企业技术管理骨干组成的实习指导师。三种导师负责跟踪学生实习全程,根据实习管理规范、教学大纲等有计划地对实习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和实习基地开发。确保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学得好”。

(二)建立实现双赢的长效机制。企业要盈利、学校要培养优秀人才,实现双赢要全权合作,在实践中找到一个切可行地科学方法。

(三)设立企业就业干事,作为专职就业指导老师参与到学生实习的全过程。为适应改革,变传统学校的专任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为三支队伍,不但有效地管理了校外实习,更重要的是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明显加强。

(四)健全“产学营销”教学实践过程指导的管理制度。按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实习管理规范,采取实地指导、电话指导、网上了解、短信沟通等方式,对教改专业学生毕业实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全面掌握情况。

(五)建立“产学营销”基地和实习教学基地,聘请“实习指导师”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指导和职业培训工作。“实习教学基地”有别于单一的实习基地,强调了校企双方共同开展实习生的教育教学,是学院把课堂搬进企业开展校外教学的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