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机械工厂认识实习报告【1】一、实习目的

1.通过下厂生产实习,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观察和调查研究,获取必须的感性知识和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机械制造厂的生产组织及生产过程,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基础的生产实际知识,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并为后续专业课的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2.在实习期间,通过对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分析,以及零件加工过程中所用的机床,夹具量具等工艺装备,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起来,培养我们的考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3.通过实习,广泛接触工人和听工人技术人员的专题报告,学习他们有价值的生产经验,了解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

4.通过参观有关工厂,掌握一台机器从毛坯到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组织管理,设备选择和车间布置等方面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5.参观工厂的先进设备及特种加工,以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以及对新工艺、新技术的了解。

6.通过记实习日记,写实习报告,锻炼与培养我们的观察,分析问题以及搜集和整理技术资料等方面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要求

1.机械零件的加工

根据实习工厂的产品,选定几种典型零件作为实习对象,通过对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学习,掌握各类机器零件加工工艺的特点,了解工艺工厂中所用的机床,刀具,夹具的工作原理和机构,在此基础上对典型零件进行重点的分析研究,要求如下:

(1)阅读典型零件的工作图,了解该零件在机器中的功能及工作条件,零件的结构特点及要求,分心零件的结构工艺。

(2)大致了解毛坯的制造工艺过程。

(3)深入了解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找出现场加工工艺。

(4)对主要零件加工工序做进一步的分析。

2.典型零件工艺

(1)箱体零件的加工:了解某机械设备机座、机体的机械加工方法,并纪录其工艺过程。分析箱体零件加工平面与孔系的主要加工方法。

(2)轴类零件的加工:了解轴类及其机械加工工艺并记录其工艺过程。了解某道工序的具体加工工艺(技术要求,刀、夹、量具,切削液等)。

3.了解刀、夹、量具的结构及使用方法,常用机床型号及其特点。

4.装配工艺:

1)了解化工设备的结构特点及其装配工艺;

2)了解化工设备装配后的最终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

3)了解主要化工设备零部件在加工车间的检验情况。

三、实习收获及总结

在现场技工师傅,工程师的指导和讲解中,我们对各类车床,铣床,钻床,冲床,磨床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应于各种不同型号,不同用途,不同尺寸的零部件,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加工机床进行处理。基于金工实习期间我们所了解学习的各类机床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大型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和粗制流程,精加工流程,装备流程,修改处理流程等加工流程。

技工师傅们给我们展示了熟练操作各种机器生产零部件的过程和技巧,其基本原理和操作规范同小型简单机床是大同小异的。整个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就一些机床的工作原理,精度问题等方面的疑问请教了指导师傅,如磨床,钻床等机床具体的功能及其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需要对零部件做处理的方面。

老师在给我们解答疑问的同时,也给大家讲解了许多关于公司经营,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常识,让我们真正正确地认识一个大型机械公司的生产流水线,各类部门的职能,各工种的职责,各类技术要求,同时也拓展了我们对大型机器公司购置,生产,包装,销售的流程,公司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常识。

我们对各类机器的功能,型号及操作规范等都做了详细的记录。最后,我们就对各自的参观疑问和看法做了初步的交流和讨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整个机器厂和参观过程做了初步的简短总结,并结合各自在金工实习期间所掌握和了解的机床知识,交流了各自对某些机器的改进或存在的缺陷等方面的观点看法。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了解了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熟悉工程材料主要成形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工夹量具的使用以及安全操作技术。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在工程材料主要成形加工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上,具有初步的独立操作技能。在了解、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过程中,培养、提高和加强了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经过这次实习,让我明白做事要认真细致,不得有半点马虎。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坚强不屈的本质,不到最后一秒决不放弃的毅力!培养和锻炼了劳动观点、质量和经济观念,强化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技术规则和爱护国家财产的自觉性,提高了我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很快我们就要步入社会,面临就业了,就业单位不会像老师那样点点滴滴细致入微地把要做的工作告诉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学习。不具备这项能力就难以胜任未来的挑战。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会有很多领域是我们未曾接触过的,只有敢于去尝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就像我们接触到的车工,虽然它的危险性很大,但是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去操作而且要做出成品,这样就锻炼了大家敢于尝试的勇气。实习带给我们的,不全是我们所接触到的那些操作技能,也不仅仅是通过几项工种所要求我们锻炼的几种能力,更多的则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实习结束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感悟,去反思,勤时自勉,有所收获,使这次实习达到真正目的。

明确校外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待人接物与外界沟通的能力,以让我培养成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良好职业道德、高技能、高素质的,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校外实习、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模式,是把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实现从一名学生到一名工人的角色转变。十几年的校园生活令我们思想单纯,同时感到其生活乏味和升学的压力,这使得我们向往社会、向往工作,渴望独立的开拓一片天地,发挥了自己的才智。

机械工厂认识实习报告【2】在这次学校组织的为期一个星期的机械厂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使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实习我有了许多的反思,只具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更要有基本的动手能力,而这恰恰是我所缺乏的。通过实习我们更加体会到“学以致用”这句话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我们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参观长江动力机械厂和金秋红日机械厂,了解工厂的工业生产业务,制造大、中、小型各类零部件的机床的工作过程,工作原理以及生产,加工各类零部件的流程。实习期间,认真听从了指导老师的安排与同学们分组进行参观学习,认真听取各工厂师傅和老师的讲解,了解各车间的安全细则和规章,学习师傅给我们讲解的各类大型、中型机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规范及各种产品的工艺过程,并与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对比,获益匪浅。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了解了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 熟悉工程材料主要成形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工夹量具的使用以及安全操作技术。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在工程材料主要成形加工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上,具有初步的独立操作技能。在了解、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过程中,培养、提高和加强了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次实习,让我们明白做事要认真小心细致,不得有半点马虎。同时也培养了我们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技术规则和爱护国家财产的自觉性,提高了我们的整体综合素质。很快我们就要步入社会,面临就业了,就业单位不会像老师那样点点滴滴细致入微地把要做的工作告诉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学习。不具备这项能力就难以胜任未来的挑战。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会有很多领域是我们未曾接触过的,只有敢于去尝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生产实习已经结束了,蓦然回首,在为期并不太久的几天实践中,我们收获了数不尽的财富,或许在我们以后的人生中都不会再有这样难得的机会了,大家共同维护着集体的利益,积极树立着学校的形象。虽然没有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但给我带来的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它使我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 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

这几天的生产实习虽然比较辛苦,也不知道这是庆幸还是依恋,但回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希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这次生产实习是有趣的、丰富的、快乐的。我亲身经历了从一块钢板到半成品,成品的伟大转变,我想这是没有去过的同学所难以体会到的。这次实践经历所带给我的是一次能力的全面提升,我也认识到自己的很多不足,长期的学习 使我远离了生产实习,动手能力特别弱,对压力的承受能力也不足。也许有了这次的体验, 会使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坦然地面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每一难关。

经过这周的生产实习,我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的知识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以前在学校了解的知识太狭窄,只把目光停留在仅学的几门专业课上,而且仅有的几门专业课学的也不是很精通。通过这次专业实习,我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很大的收获。而且在对待学习以及生活的态度上更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在专业知识上有了全面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是动手实验的能力。作为工科生,我们学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学校实验的机会不是很多。这一次,我们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平日里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还有,增强了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及团队合作意识。这次实习环境很开放,我们整个专业在一起听讲座,这几天的实习拉近了我们每个人之间的距离,我们一起讨论专业知识,互相帮助。最后,强化了我心中的责任感以及认真对事的态度的问题。在车间工作的两天,虽然很累,但我坚持下来了,因为在现实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每个岗位都有他的作用和要求,缺一不可,当你处在这个岗位上的时候,就必须有这个岗位上的责任感,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将自己的工作做好,这样才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

俗话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多闻多见。一以贯之”,学什么东西一定要注重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墨子的“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通过实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明确实训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参加实训,服从实训指导教师的指导;重视操作技能训练,认真听取实训指导教师的讲解,仔细观察示范操作,并应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操作技能,严肃认真、细心操作,重视实训的个人总结;遵守实训规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焊接实训 熔池 运条

专业学生实训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是把教学与实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校内用比较短的时间掌握好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1实训过程中基本功的训练

在焊接实训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必须认真观察熔池的形状,熔孔的大小及铁液与熔渣。培养较好的观察能力,从焊缝第一个熔池形成开始到焊完整根焊条收弧,整个过程的焊接电流的大小,熔池边沿的润湿和过度,焊缝先后温度的变化,尺寸和形状的控制,缺陷的发现和处理,都是通过细微的观察和灵活的运条达到一条美观合格的焊缝。因此学生在实训中要加强引弧、运条、收弧的基本功训练,从而掌握基本施焊要领。

2焊接实训的两个重点

两个重点是指注重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条能力培训两个方面,这是我们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得出的结论。

(1)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在施焊的过程中看出熔池的形状是否正确,所用电流是否合适,稍微作一下运条即能辨别出焊条质量,在训练中首先把要观察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在演示平板堆焊时让学生注意观察熔池、熔渣和铁水;在单面焊双面成形施焊中,打底焊、填充焊、盖面焊等三种焊道的熔池形状各不相同。都必须认真观察,留有一个清楚的印象。比如,打底焊道需重点观察熔池前边和两侧钝边的熔化情况;盖面焊横向运条摆动时,则要重点观察熔池边沿与坡口两边的搭接尺寸和过渡情况,即不同的训练内容都有不同的重点观察内容和部位。

观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训练,通常情况下一个不到1cm2 的熔池里,颜色、亮度、尺寸和形状瞬间发生变化,即可能造成焊后缺陷。看不清焊道无法保证焊缝的直线度;看不清熔池,不能够控制其形状和尺寸,而最终焊缝成形不好。因此,焊接中观察熔池是重要一环。

(2)运条的训练

在认真观察之后,应确立一个标准的模式,在进行运条训练时,也就自然形成了一个样板,通过摸索、模仿逐步达到动作的准确和熟练。运条的作用和目的,在于保证良好的焊缝形状;调节熔池的温度;排除熔池中的气孔和夹渣,运条的过程,是一个微妙的电弧操作和角度控制的过程。运条训练中如何选用焊接电流、如何使用电弧和如何控制焊条角度,是运条中关键的三要素。

第一,焊接电流是影响焊缝成形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运条能力所及的条件下,提倡尽量用较大的焊接电流。

第二,电弧指引弧、运弧、收弧和接头等对电弧的处理方法,以及不同位置的焊缝和电弧长度的控制。要充分地了解和利用电弧准确施焊,避免缺陷。

第三,焊条角度是控制熔池形状的关键问题。由于焊条角度的不合理常会造成各种焊接缺陷。学生在电弧的运用和焊条角度的控制能力的培训,主要是由学生的细致观察和老师及时给以的提醒和纠正,使学生在焊缝施焊的过程中把熔池的形状尺寸始终如一的控制在一个规范的尺寸内。

(3)专业实训中教师的职责

在专业实训中,要求实训教师具有较好师德的同时,还要具有规范的演示能力,较好的理论表达能力,以便准确解答学生在焊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实训也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合理的焊接实习安排,以培养能力为主,精讲多练的原则,让学生在焊接实习中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总结焊接工艺提高焊接技巧。

参考文献: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信息化 数控加工 教学实施

1 概述

《零件的数控加工》是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实用性。课程前期学生已学习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加工工艺编制、钳工实训、普通车床铣床实训,后期还将学习复杂零件数控编程、机械加工质量控制及数控实训课程。课程的核心工作岗位:数控编程员、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实施人员。

课程教学主要内容:(1)学会正确设计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2)学会数控机床加工的编程指令与零件加工程序编制;(3)学会各种数控机床的操作方法与程序输入加工出合格零件。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托岗位职业要求,注重岗位化能力培养,选取实际典型加工案例,依据学生学习规律进行了教学化改造。按照有简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设计典型工作项目,以工作任务承载教学内容。课程设置4个典型工作项目培养学生数控加工能力。

2 项目驱动信息化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以工作项目4-综合轴类零件加工的子任务-带内孔轴类零件(图1)的加工为例。[1][2][3][4][5]

2.1 本次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简单固定循环指令的格式;(2)熟练运用G70、G71、G72编写零件的加工程序;(3)掌握数控车床的对刀方法。

技能目标包括:(1)了解数控机床的工作流程;(2)会阶梯轴零件的数控工艺分析、程序编制、刀具的选用。(3)会数控车床的操作。

通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4)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关键能力。

2.2 教学方法

教学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加工任务的实施按照数控加工工作流程,运用六步法组织教学。数控加工的工作流程通常为:分析加工零件图纸;制定数控加工工艺方案;编制数控加工程序;输入程序操作加工;合格零件的加工完成。与数控加工过程相对应,设计教学流程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最后进行学习评价。

本次课程教学的重点是:(1)G70、G71、G72固定循环指令的格式;(2)运用G71等固定循环指令的程序编写;(3)数控模拟系统的操作方法;(4)数控车床的对刀方法。

教学难点是:(1)G70、G71、G72固定循环指令的程序编写;(2)数控车床的对刀方法;(3)走刀路径规划。

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1)充分利用采用网络教室、虚拟仿真软件、视频、动画等信息技术教学;(2)加强教学中的辅导和答疑;(3)按照岗位要求,学生团队合作。组内讨论、组间互学,取长补短。(4)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评价总结工作过程和成果,提高综合能力;(5)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巩固难点和重点;(6)利用数控实训进行实作与论证,加深理解。

2.3 教学过程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采用六步法组织实施。

(1)资讯阶段:借助网络教学软件(图2),运用网络化的传输方式下发零件图纸、加工任务书(图3)等资料。学生根据下发的图纸等资料,查阅分析相关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分析相关加工资料,达到该阶段的教学目标。

(2)计划阶段:利用多媒体CAD/CAM信息化实训室,结合零件加工实际,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资讯信息,下发工艺卡(图4)、工序卡(图5)、车削加工项目报告书(图6)、刀具卡等电子文档及样本,合理组织信息化课堂(图7),引导学生制定加工工艺及加工操作方案。

(3)决策阶段;学生通过网络提交小组的工序卡、工步卡、刀具卡等机械加工工艺资料(图8)以及编制的数控加工程序(图9),提高学生的加工分析水平和文字信息处理能力。

(4)实施阶段:

运用信息化虚拟加工平台-宇龙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图10)进行零件加工。该仿真系统可进行程序的编辑和虚拟加工;帮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加工前的准备,了解实际操作加工规范,学会数控车床对刀操作,同时可了解不同数控设备及编程要求。

仿真演示数控加工仿真符合工程实际,仿真从毛坯的选择装夹、刀具量具的选择、程序的编写与输入、数控机床的正确操作。如在加工中发生加工故障,会有故障信息提示。学生通过检查加工程序和操作,分析故障。学生通过故障的处理,加深理编程知识和操作技能。

教学依托网络教学实训室,虚拟仿真软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解决难点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学习。主要有编程手册、图形图片资料、G71、G72动画,数控车床对刀视频等。

(5)检测阶段:以加工零件为依据,运用软件测量工具进行质量检查,填写质量分析报告(图11)、机床操作故障单(图12),帮助学生树立质量意识,提高数控车床设备操作水平。

(6)学习评价阶段:依据整个学习过程及加工零件,进行成果评价、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填写学习评价表(图13),总结学习过程,进行成果展示。为便于知识的学习、巩固,课后学生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教学平台依据专业分类,核心课程提高了习题集、视频库、企业案例集、技术资源网站(图14)等资源。

2.4 教学效果

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通过一体化教学,学生主体作用凸显,操作技能明显增强,职业素养明显提高。后续的数控实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次参加北京市的数控大赛都取得了好成绩。

3 结语

课程教学环节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助学生完成加工任务。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一体化的信息教学实训室;虚拟仿真加工设备教学软件;课后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和技术网站;各种文字手册、图片、动画、视频资料。信息化技术在课程中的综合应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雄伟.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培训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蒋建强.数控加工技术与实训.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赵燕伟.现代数控技术.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蔗糖产业 复合型人才 协同培养 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96-03

人才是广西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糖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近年来,广西糖产业生产规模不大,发展不稳定,生产机械化水平相对比较低,生产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低,影响了广西蔗糖产业人才的培养。当前,企业生产、技术与管理人才不能满足广西糖业二次创业发展规划需求,研究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协同培养,对广西蔗糖产业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广西蔗糖产业人才需求特点

甘蔗生产区域性强,全国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两省区。广西甘蔗区重点在桂南、桂西南、桂中地区农村,主要种植在十度以下的山地和田地。广西甘蔗种植、糖生产从业人员多数是农民,生产技术与管理人才占极少数,人才流动性大。

(一)广西蔗糖产业需要企业一线各技术与管理的多样性人才。广西蔗糖产业是集蔗糖产业研发、生产、管理、贸易、物流、文化于一体的蔗、糖、果、休闲食品产业。要推动糖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要求广西蔗糖产业各类人才满足蔗糖产业研发、生产、管理、贸易、物流、文化、糖果、休闲食品生产企业一线各技术与管理需要。因此,只有培养符合企业一线各技术与管理的多样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才能满足广西蔗糖产业创新发展要求,使得广西制糖企业在中国与国际食糖企业中有竞争力。

从自治区糖业发展k公室了解到,2016年度广西种植总面积达1120万亩以上,甘蔗年产量达到4700万吨,年产糖量总达到570万吨,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6%和12%。由于甘蔗种植生产主要以农户为主,生产机械化农具类型少,农具设备自动化、田间管理智能化程度低,甘蔗种植、采收、运输的全程机械化水平70%以上,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因而广西甘蔗种植产业急需熟悉甘蔗种植生产农艺和甘蔗生产机械相关知识技术人员,同时,急需开发甘蔗种植农具设备自动化、生产机械化、田间管理智能化的技术和管理多样性人才。

(二)广西蔗糖产业需要复合型人才。广西甘蔗种植生产管理需要培养有先进种植技术、高效灌溉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一体化复合型人才。甘蔗种植的深耕深松、种苗培育、节水灌溉、智能化施肥等环节管理,都需要田间管理灌溉技术、计算机技术推广应用。甘蔗种植生产管理应用物联网技术,在甘蔗种植生产过程智能控制和甘蔗成长综合指数监测、信息处理中,建立甘蔗种植信息服务平台,都需要吸引生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的聚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科技创新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需要为学生多样化成才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具有广西地方标准的《糖料蔗灌溉定额及灌溉技术规程》(DB 45/T 1197―2015),开始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和运用,需要一批甘蔗种植生产管理、灌溉技术、生产技术和信息处理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为制糖企业提供完整的数据分析与有效的决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需要复合型人才。结合制糖企业的经营特点,面向制糖企业集团量身定制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平台覆盖制糖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包含企业的农务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数据挖掘与决策分析、生产质量分析管理等子系统。运用ERP思想,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对制糖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了制糖企业业务流程,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实时管理和分级考核管理。这需要有了解采购、生产、销售技术、计算机技术、管理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广西制糖企业需要创新型人才。从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了解到:广西90多家甘蔗制糖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糖料蔗区乡镇,中小型糖厂的数量占比较大,生产能力低下,糖厂自动化水平基本处于单机或局部工序自动控制的水平,成了一个个“自控孤岛”,未能真正实现制糖生产系统进行全局规划和自动控制、智能化均衡生产;制糖生产企业推进糖业节能和清洁生产力度不大,与国外同行企业相比,在信息化、智能化、人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制糖行业还要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需要生产工艺智能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创新人才合作创新。

广西蔗糖产业生产链短,原糖生产产品单一,原糖生产与精炼糖生产分离不到位。糖产业下游企业,如蔗糖产业文化、糖果产品、休闲食品生产链尚须统一规划,统一推进;糖产业下游的朗姆酒产品、生物化工产品、蔗汁饮品等尚须形成规模。这些问题都要广西蔗糖产业政策支持、金融支持、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联动机制,推进广西蔗糖产业生产产品多样化;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广西蔗糖产业生产规模化、生产智能化;推进广西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合作,协同培养制糖企业需要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人才,做好做强广西蔗糖产业。

广西需要大批国际化的电子商务、期货管理和大数据服务的专业人才。由于受国际糖价影响,广西糖现货价格不稳定。广西糖业二次创业规划要求初步建成糖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建立糖业的营销体系,规范糖批发市场信息的,规范糖流通秩序;完善食糖网上现货交易规则,引导食糖现货交易市场健康发展;规避市场风险,加强广西现货市场与国内外期货市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多层次的食糖网上交易市场体系。这些内容都要有一批大数据分析服务,了解国际化电子商务、期货管理的人才创新完成。

二、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对学习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达到成为某类专门专业人才的方法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是回答“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它与教育目的“培养什么人”相对应。人才培养模式包含具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流程、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培养评价等。

人才培养要回答“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人才培养类型。蔗糖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生产工艺智能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创新的研发工程师,更需要现场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人员;同样需要更多生产技能人才。二是人才培养专业定位。蔗糖产业区域性季节性强;广西蔗糖产业生产链短,原糖生产产品单一;广西蔗糖产业复合性强,生产效率低。蔗糖产业需要制糖生产与管理专业人才,更需要涉及甘蔗种植生产管理、灌溉技术、生产技术和信息处理一体化多学科多专业复合型人才。三是行业自身特点需要。广西要推动糖产业转型升级,保障糖产业可持续发展。蔗糖产业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蔗糖产业技术升级和技术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需要有对多个学科较深了解的跨专业人才,更需要能具有统筹整体产业链、能够领导蔗糖产业技术开发和实施的复合型人才。

院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指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企各方按照约定职责、权利和义务,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对培养专业人才一系列有计划、有目标教育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提出院、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一系列基本制度。院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是创新一种区域化高校合作、校企、社会团体合作,培养产业需要卓越专业人才的办学新模式。

广西蔗糖产业技术人才院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是指院、校、企协同担当共同培养责任,各方按照蔗糖产业人才计划、目标要求,约定各方职责、权利和义务,协同广西区域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和广西蔗糖企业,加强在人才培养培训与师资建设、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教学和科研实验、就业创业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蔗糖产业技能人才+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机制。坚持依法合作,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障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坚持互利共赢,院校企各方平等自愿开展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三、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树立人才培养服务蔗糖产业发展理念,落实院校企协同培养蔗糖产业人才责任。广西高度重视糖产业稳定发展,推动糖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和技术是广西糖产业发展的核心。职业教育要树立人才培养服务蔗糖产业发展理念,人才培养要符合蔗糖产业技术发展需要、转型升级需要、生产管理创新需要。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合作的政策支持、金融支持、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联动机制,坚持互利共赢,院校企各方平等自愿开展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使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满足广西蔗糖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技术和管理的要求。通过协议方式约定各方权利义务,落实共同培养蔗糖产业人才责任,以共同育人、共同发展开展合作活动。建立院校企合作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定期对合作成效进行总结,共同解决合作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合作的水平,为广西蔗糖产业培养企业急需的多样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创新符合广西蔗糖产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水平。

(二)创新院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模式,开展系统规划、联合培养,多种形式合作。加强广西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合作,以蔗糖种植、生产、贸易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为核心,对接广西蔗糖产业链和产业群,明确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实行院、校、企协同共同培养蔗糖产业人才责任,各方按照蔗糖产业人才计划、目标和要求,约定各方职责、权利和义务。开展系统规划、联合培养,多种形式合作,共同制订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开展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重点合作建设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制糖生产实训基地,培养蔗糖产业技能人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制糖生产实训基地,培养蔗糖产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和广西大学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培养蔗糖产业科技创新人才。

系统规划蔗糖产业复合型人才培训,实现企业员工培训、人才培养融通,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融通。进行构建体现蔗糖生产工学结合特色的培训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共同开发广西蔗糖产业复合型人才培训、培养校本课程和教材,减少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重叠等。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教学实训室建设实行统筹规划、资源互补、实训有偿分享机制。如广西甘蔗研究所建设蔗糖育种、种植实训,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制糖生产过程、工艺实训,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制糖生产检测、技术管理、经营管理实训,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和广西大学建设制糖研发、技术创新、大数据服务实训等。

(三)建立广西蔗糖院校企发展联盟,系统规划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实现广西蔗糖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教学团队应实行老中青结合、专兼职教师结合、多学科多类型技术人员结合。系统规划教学团队,解决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教师之间不沟通,实习实训基地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形成特色,而且容易让人觉得中职、高职、应用本科教师服务水平不高、定位不清的问题。遴选兼职教师重点从熟悉广西蔗糖研发、生产、产品、贸易、物流、文化领域的单位中选工程师或技师,建设蔗糖育种种植、制糖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教学团队,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聘请承担教学任务。

从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了解到,2011年广西成立制糖关键工艺及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大学、院所和区内多个糖业集团等14家单位积极响应和参与,联盟以提升制糖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共同突破制糖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形成创新合力。联盟成立以来,联合制糖行业的产学研资源优势,已陆续开展了组织新技术推广应用、制糖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人才培训、国际技术交流等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形成了高水平的技术团队。

(四)系统规划广西蔗糖企业生产培训基地,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平台,建立资源互补,实训培养有偿分享机制。系统规划广西蔗糖企业生产培训基地,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联盟工作站。如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以小型糖厂生产设备,模拟实际进行生产等内容开展培训、教学、科研实验。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糖厂模拟生产澄清和蒸发DCS系统控制,降低清汁与糖浆的纯度差,提高制炼的收回率及产糖率,提高产品的质量等内容开展培训、教学、科研实验。广西甘蔗研究所和广西农垦良圻制糖有限公司等国内企业合作,共建院校联盟工作站,组织具有相关企业工作经历的学校专业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革新。聘请院校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每名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工作小组签订工作任务书,明确其为企业技术服务、科技开发服务、职工培训教学内容;明确院校学生技能培训任务、实训基地建设等相应的任务,共同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总体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Z].

[2]林克松,石伟平.改革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15(5)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岗位能力 培养 研究 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已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现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无论是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师资队伍及教材建设等方面也都有了相当的基础。特别是在国家实施示范性院校建设以来,各地各院校都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并且逐步推广实施。“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是国家首批示范性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学校经过6年多的研究和实践,现已形成了在石油化工行业乃至全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内,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性的“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先后有河北、江苏、山东、四川、新疆等地的多家职业技术院校前来参观、学习、交流。现将我们的研究实践过程及实施效果介绍如下。

一、人才培养的定位

1.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要求

我们通过深入石油化工及其他相关企业现场调研、走访企业人事部门、与来学院招聘毕业生的单位人员座谈、与往届毕业生信函交流等多种形式,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及在这些岗位上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和提炼的岗位及岗位能力要求见表1。

表1 岗位及岗位能力要求

主要就业岗位 岗位能力要求

(1)化工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管理(2)化工设备的检修维护

(3)化工设备制造工艺的编制、施工及质量检验

(4)设备及管道的安装、防腐施工及管理

(5)机械工程材料应用及管理 (1)化工设备的结构分析与使用能力

(2)流体机械的安装、调试、使用及检修能力

(3)化工装备的技术管理与安全运行能力

(4)化工设备的制造、安装及质量检验能力

(5)机械工程材料应用及管理能力

(6)设备及管道防腐及施工能力

2.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目前在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但基本认同的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某一领域有较强的工程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据此,针对以上调研结果和本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我们把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义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较强的工程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在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从事化工机械及设备的安全运行、故障检测、安装调试、制造检验、使用维护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毕业标准

为达到以上培养目标,本专业毕业生除取得大学专科层次的毕业证外,还必须取得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AutoCAD证书、化工检修钳工中级工证书。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1.引入职业标准,构建“324”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我们引入化工行业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把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标准相结合,职业行为能力培养与技能取证相结合,综合能力培养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由此搭建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两个平台;将全部课程分为职业素质、专业技术、岗位能力和技能拓展四个教学模块,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原则。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教学体系,形成了基于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三结合、两平台、四模块的“324”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324”课程体系

2.分析知识结构,优化课程设置

我们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分析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由知识结构要求设置课程,并总结和筛选出核心课程。在具体的课程设计和构思中,淡化“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坚持“能力为本”的人才观,紧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在某一领域有较强工程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主线。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实现“四个融合”,即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融合、理论课与实践课融合、职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教学与生产融合,见表2、表3。

表2 岗位能力要求与知识结构分析

岗位能力要求 知识结构分析

化工设备的结构分析与使用能力 绘图识图,常用工程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标准规范和应用,化工设备构造及强度设计、化工腐蚀原理与防护技术

流体机械的安装、调试、使用及检修能力 绘图识图,常用工程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标准规范和应用,流体性质及应用,流体机械构造及故障原理,机械设备的安装修理

化工装备的技术管理与安全运行能力 化工设备、设备制造技术、化工装备技术管理、机械设备安装、化工安全生产、密封技术、设备状态检测技术

化工设备的制造、安装及质量检验能力 绘图识图,常用工程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标准规范和应用,化工设备构造及强度设计、化工腐蚀原理与防护技术

机械工程材料应用及管理能力 工程材料的组织、化学成分、力学性能、标准规范、管理和应用

设备及管道防腐及施工能力 绘图识图,常用工程材料的组织、化学成分、力学性能、标准规范、管理和应用,腐蚀原理与防护技术

表3 核心课程

序号 核心课程名称 设为核心课程的理由

1 化工机器 石油化工企业的核心装备就是各种机器类和工艺类设备,如各种泵、压缩机、加热炉、换热器、反应器等。这两门课程也是本专业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类课程,是核心中的核心

2 化工容器及设备

3 化工制图 任何设备的形状和结构都要通过工程图来体现,工程图是一种工程语言,是工程界进行技术交流的基本方式。制图是工科类大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根据本专业的具体要求设置“化工制图”课程

4 机械工程材

料及应用 材料,特别是金属材料,它是构成各种化工设备的物质基础。掌握各种材料的性能、并能合理选择使用,是学好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

5 机械设计基础

(包括力学知识) 各种设备都是由不同的基本机械结构组成的,设备的结构和受力分析都要用到机械设计基础方面的知识

6 化工设备制造技术 化工设备的制造、安装是本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主要的就业岗位

7 化工腐蚀与防护 化工生产介质绝大部分是有腐蚀性的,以金属材料为主体的各种设备,很容易受到各种腐蚀性介质的腐蚀

8 化工检修钳工实训 化工设备检修是本专业的核心职业技能,化工检修钳工也是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之一

三、人才培养的实施及成效

1.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我们要从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出发,结合“四个融合”原则,筛选关联知识及能力要素,整合教学内容。在理论上以“必须、够用”为度,不要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适当删减复杂的数理分析和计算等方面的内容,加强工程应用和实践技能训练的内容,注重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注意各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避免内容的交叉和重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了规范教学要求,各课程均制定了统一格式的“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基本教学目标、先修与后续课程及相互关系、课程主要内容说明、课程教学组织安排说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建议、主讲教师及教学团队要求说明、课程教学环境和条件要求、课程建设等级(如省级或院级精品课)说明、教学资源及利用等内容。

根据不同性质和内容的课程,我们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以文字叙述和讲述分析为主的课程,如“机械工程材料及应用”“化工设备制造技术”“化工腐蚀与防护”等课程,以多媒体课件为主配合黑板进行;对以方法为主的课程如“化工制图”,以多媒体演示为主配合学生课内外大量的练习进行;对以分析计算为主的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以黑板教学为主配合多媒体演示进行;对涵盖机器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类型、工程应用分析计算、使用维护等综合性内容的课程,如“化工机器”“化工容器及设备”等课程,采取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即将原来由多名老师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整合为一门课程,由一名老师一贯到底,将教室黑板教学、实训现场对照设备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效结合在一起,并灵活应用,形成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对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如“化工检修钳工实训”课,则完全在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实际操作训练,并且采取“考证合一”的方式进行考核,即只有取得国家职业技能“化工检修钳工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者,才视为本课程达到教学要求。

2.编写特色教材,打造精品课程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基本资料,为了适应本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广泛调查和研讨的基础上,组织兰州石化公司、天华研究院等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天津、河北、江苏、湖南、辽宁等地化工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合作编写了《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化工设备制造技术》《化工腐蚀与防护》《化工制图》《机械工程材料及应用》等特色教材,分别由高教、化工、石化等出版社出版,其中5部为“十一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全部用于本专业教学中。8门核心课程中5门都采用本校教师主编的教材。这些教材不仅本校使用,其他大多数同类院校也都在使用,而且受到了出版社和读者的好评,有的已再版发行。

在教材建设的基础上,推进课程建设,努力打造精品课程,共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门、学院级精品课程5门;8门核心课程中,化工容器及设备和化工机器2门为省级精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化工制图、化工腐蚀与防护3门为学院级精品课程。电子教案、课件、题库等教学资料全部上网,实现资源共享。

3.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保障实践教学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核心工作能力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我们通过国家财政投资、学校自筹、企业捐助(兰州石化、庆阳石化等企业)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采取自主开发设计、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方式建设和使用实训基地,建成了设备故障检测、油气储运操作、流体输送操作、机动设备检维修、管道及工艺设备制作安装等9个校内实训基地(室),总价值480万元、各种设备426台(套),可同时容纳5个班的学生进行不同项目的实训,实训开出率达97%以上。同时制定了实训室日常管理制度、设备的使用及管理制度、教学安全作业及管理制度、实训室对外开放有关规定、耗材的使用及管理制度、经费的申请审批制度等。每个实训基地(室)都有专职管理人员,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不具备条件的项目(如工艺设备的制造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建成校外实训基地,共在兰州石化、中油二建、兰州锅炉厂、兰州四方公司等企业建成了5个校外实训基地。

4.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就业质量稳步攀升

本项目实施以来,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核心课程平均一次性及格率由原89.67%上升到96.25%;“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达100%;“AutoCAD”和“化工检修钳工中级工”取证率达92.3%;毕业设计通过率100%。

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连续四年一次性就业率达96%以上,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神化煤化工、中国壳牌石油、云天化股份、新疆天业、陕西延长石油、青海盐湖等30多家大型企业长期到学院遴选毕业生,有的企业(如新疆广汇、山东胜越等)提前一年到学院挑选、预定毕业生。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1、 模块式教学,实施理论指导实践:

制图课的知识点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点线面模块、组合体模块、零件图模块、装配图模块,各模块之间层层递进联系密切,我认为在基础模块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目标与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初步认识绘图工具与使用方法,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工具的使用要点,展开互动式讨论纠正学生绘图中使用错误,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即高效又正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纠错中形成正确的知识。

点线面模块采用"实践带动理论"教学策略让学生参观实习车间找出四种典型零件,分析其形状找出共性问题并结合"口诀"教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分清各种点线面的位置及特点为下一步的组合体教学打下基础。例如点的投影可以用机床顶尖为实例以点的"投影永远是点,点的位置是三坐标决定"的口诀加深点的理解。

组合体模块为形体过渡到零件的一个关键环节应采用"理论强化实践"的策略,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各种零件的组合类型及组合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零件的千变万化和基本体的形态,紧紧抓住"读"和"画"两大环节,然后在加以典型组合体练习,采用"头脑风暴"老师不直接说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出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完善形体分析能力,并写出实习日记,让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以巩固和提高。例如组合体中综合类较多可举支架类模型讲解组合特点和形体分析方法,辅助采用动画立体模型展示准确分析变化形式,集思广义通过不同的思路构建形体空间想象能力,并准确补画视图的图形与漏线。

零件模块采用"参观和测绘"相结合的策略,第一步让学生参观车间内的机械加工顺序,并加以记录,回到教室再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与记录对比总结出典型零件的几个相关要素;图形、尺寸、技术要求等并最终找出零件的一些共性特点,为下一步同学们学习装配图打好基础,特别注意和已学过的机械类专业课结合让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相结合适应实习生产强化学生对图纸的理解。例如参观直轴的加工方法注意分析每道工艺的流程卡片及图形中的尺寸,回到教室后观看直轴视频分析直轴的图形、尺寸、技术要求加以提炼简化更容易区别其它类型零件第二步测绘零件通过测量零件的尺寸绘出草图并画出标准图纸体会零件四要素的重要性让理论在测绘过程中转变为实践经验。例如在课堂中分组让同学们测量轴类、支架类、箱体类等几类零件既可以用到绘图知识又可以用到测量技能,通过同学们的协同合作提高工作相率的同时还提高学生的机加工工艺分析能力。

装配图模块,是制图的终极目标,应用较短的时间学习理论然后转入装配钳工实训车间,利用部件与构件的拆绘来加深课本内容的理解,例如:拆卸CA6140型车床的主轴箱检验各轴的形态大小及配合尺寸分析拆卸的方法及工艺流程让学生把知识融汇贯通,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

2、合理控制理论与实习时间,让学生逐步适应生产环境

由于前面的模块知识需要一定时间的生产实习才能有效的转变成技能,结合前面的五个模块制定实习计划,基本比例为1:3即理论为1实践为3,例如在零件图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各零件的特点为10课时实践测绘与标准绘图应为20~30课时,通过学生的逐渐认知、了解、掌握等4个层次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3、 采用综合实训的方法,让同学们撰写实训报告

第一步经过车工与数控实训,同学们从图纸分析到零件加工顺序分析到零件机加工步骤,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攻破了动手能力差的难题。

第二部撰写实训报告,指导学生完成从画图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修正,扎实走好每一步。

4、 合理选用实习环境,根据理论课的要求布置

根据模块的不同选择实习环境,例如在讲点线面的时候以钳工实训车间的工件为目标,便于学生观察零件图可采用机加工车间或仿真模拟实验室为目标,需要时可在专门的绘图室进行练习,在不同的尝试中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5、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出相应建议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一、引言

机械类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实习和实验。其历史悠久,在1980-2000年期间,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学时数最高达到120学时,机械制造实习(原金工实习)和实验最长达到8周,一般由金工教研室教师负责教学组织和安排,通过教师设计和参与指导实习和实验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结合。但2000年后,由于课程改革,很多学校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被分解为材料成形技术基础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两门课,而且两门课被分散到材料和机械两个学院,原金工实习拓展为工程训练课程独立归属到工程训练中心,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1]。单方面强调理论的重要性,或者单方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都不利于工程知识的构建。制造工程科学是建立在工程实践和工程理论基础上,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又能丰富理论的内涵。因此,理论课教师应积极设计相关教学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课教师应该积极配合理论课教师实现教学设计。从而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而不是将两者脱节和分离[2]。国内高校中近年来对理-实一体化课程的研究逐步增多[3-5],但其方法有将课堂放到车间的边讲边练,学用结合;有制定模块,讲练交替的;还有给予职业发展取向,强化技能应用的。总的来看还是停留在用实践来理解工艺原理,进一步提高工艺技能。职业化教育的倾向比较明显。国外一些知名大学,通过综合性实践课程和项目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6],例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所开设的机械工程实践入门1和2,机械工程设计项目1和2;将有关机械制造工艺、机械设计通过项目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借鉴国内外在理论与实践课程方面的改革经验,通过对课程中一个特定章节的案例分析,为构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综合课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下实践的基础。本文作者在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研究项目和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的支持下,通过文献研究和调研,提出了构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综合课程”的研究项目,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方法。

二、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综合课程”课程体系:以现代制造技术为基础、以典型案例实践与分析为先导、以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为核心、了解传统工艺方法的特点、培养综合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7]。根据课程体系要求,按照教学内容,将每一知识点的教学按照先到实习车间进行实践教学,获得工程实践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提出问题和项目任务,学生通过自学、设计、制作获得产品功能;最后,再到课堂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创新报告。根据上述课程体系要求和分析,确定“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综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体念传统制造工艺方法,掌握先进制造工艺装备操作,讲授与讨论制造工艺基本知识,进行典型零件工艺分析与制作实践,项目设计与工艺设计研讨,项目实施与制作、运行考核、报告与答辩。主要针对机械类专业原来金工实习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两门课合计学时为200,经过整合实际学时为176,其中实践内容所占比例不能与理论教学完全分开,只能根据教学需要,有时可能要进行分析、讨论,有时需要实验、制作。按照课程章节内容同时安排认识实践、讲课、动手操作、工艺分析讲课、项目任务实施与答辩。其中铸造工艺理实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三、铸造工艺章节案例实施方案

1.教学目标。根据机械类专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本章节可以贡献给专业论证中毕业生能力指标中的第3、6、7,具有初步铸件结构设计能力、铸造工艺设计能力;掌握砂型铸造的操作技能;了解其他铸造方法特点及应用、铸造合金的特点及应用,能够用3D打印技术实现工艺设计,并实施工艺过程。

2.实施步骤与教学方法。①铸造工艺认识实践。以班为单位到铸造实训室,优先由实习指导教师演示砂型铸造过程,然后学生亲自动手铸造十二生肖工艺品。学生参观实训室,记录相关设备、工模具。由教师组织看录像片,了解其他特种铸造工艺过程。②铸造工艺基础知识讲座。由教师讲授金属及合金的流动性、收缩性、偏析与吸气,铸造性能与力学性能间的关系,讨论铸造合金的选择。认识零件图与铸造工艺图,分析铸造工艺参数与铸造工艺图设计。③砂型铸造工艺实践。由实习指导老师安排学生铸造两通铸件,从零件图分析、铸造工?图设计、到选择模样、芯盒、造型、制芯、合箱、浇注、清理和质量分析[8]。其他造型方法(整模、活块、三箱)的演示性示范讲解。④铸件结构设计原理讲座。由教师讲授砂型铸造的铸件结构设计,包括外形、内腔、壁厚、壁间连接的设计原则、减小铸造应力的设计;其他特种铸造方法的铸件结构设计。⑤铸造工艺综合设计与制作项目。教师下达项目任务书(如图1所示),组织学生分析典型铸件的结构设计与铸造工艺间的关系。结构设计与铸造工艺的多样性,分组设计不同铸件结构和工艺方案。

四、教学效果分析

2016年3―7月,在材控1404-06,工程1401-02班中进行改革试点,学生经过有关铸造工艺知识的学习和操作实践,初步学会采用铸件的结构工艺性设计原理和铸造工艺设计方法完成槽轮铸件的结构工艺性设计,铸造工艺设计;并用FDM3D打印制作模样和芯盒,然后用砂型铸造工艺实现了铸造工艺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结果。通过结构设计获得如下两个结构的铸件,由于结构设计中,中心轮毂高于轮缘,为了实现大批量机器造型,应采用分模两箱造型,芯盒也采用两半分开式芯盒。

2.FDM3D打印制作的模?雍托竞小Mü?工艺设计,将三维图转换为3D打印文件,控制3D打印机打印获得了模样和芯盒。见图2中所示。

3.砂型铸造的槽轮铸件。用模样和芯盒砂型造型后获得的铸型以及浇注的铸件见图2。学生通过实践―理论学习―实践―设计―再实践,获得了本质上的飞跃。从过去金工实习完了就只知道造型、学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后也不知道如何指导实践,到现在可以理解相关知识,不仅能动手造型、还能利用课程相关理论设计工艺、用3D打印制作模样和芯盒、通过铸造实施分析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4.学生报告与答辩。学生根据各自的任务分工,首先完成各自的报告,然后由项目负责人完成整体项目设计与制作报告,报告提交后,由学生组成答辩委员会,教师也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学生每个项目选一人,全班组成5―7人的答辩委员会,经过项目自述、提问和回答问题等环节,使学生得到一次完整的学习与实践经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反映“通过项目设计与制作,对课堂所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团队协作解决一系列问题更是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这次实验,我们逐渐学会将理论的设计与实践的铸造相结合,以结合实际为出发点,让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这门课程及铸造这门技术学问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对我们今后这方面的学习及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挫配的涵义;种类;原则

为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有效实用的专业技能,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意愿。在挫配训练前,应当向学生介绍挫配在现代机械加工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端正学生的思想。

一、什么是挫配

挫配是钳工综合运用基本操作技能和测量技术,使工件达到规定的形状、尺寸和配合要求的一项重要操作技能。挫配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操作者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测量技术的能力以及熟练程度。有利于检验操作者分析、判断、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挫配的类型

挫配按其配合形式可分为平面挫配、角度挫配、圆弧挫配和上述三种挫配形式组合在一起的混合式挫配。按其种类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开口挫配挫配件可以在一个平面内平移,要求翻转配合、正反配合均达到配合要求。

半封闭挫配轮廓为半封闭形状,腔大口小,挫配件只能垂直方向去,一般要求翻转配合、正反配合均达到配合要求。

镶配轮廓为封闭形状,一般要求多方位、多次翻转配合均达到配合要求。多个配合件组成在一起的挫配,要求互相翻转、交换配合件中任一件的位置均能达到配合要求。

三、挫配的一般性原则

为了保证挫配的质量,提高挫配的效率和速度,挫配时应遵从以下一般性原则:(1)凸件先加工、凹件配加工的原则。(2)按测量从易到难加工的原则。(3)按中间公差加工的原则。(4)按从外到内、从大面到小面加工的原则。(5)按从平面到角度、从角度到圆弧加工的原则。(6)对称性零件先加工一侧,以利于间接测量的原则。(7)最小误差原则。(8)在运用标准量具不便或不能测量的情况下优先制作辅助检具和采用间接测量方法的原则。(9)综合兼顾、勤测慎修、逐渐达到图纸的配合间隙要求。(10)在做精确修整前,应将各锐边倒钝,去毛刺,清洁测量面,否则会影响测量精度,造成错误判断。配合修锉时,一般可通过透光法和涂色显示法确定加工部位和余量,逐步达到规定的配合要求。

四、学习挫配的几点要求

循序渐进,忌急于求成,挫配是一项综合性的操作技能,涉及工艺、数学、材料、公差、制图等多学科知识,且要运用划线、钻孔、锯割、锉削等多种基本操作技能,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只能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简单挫配到复杂挫配,从初等精度要求做起,再到中等精度要求,一步一步做下去。

精益求精,忌粗制滥造,每个类型的挫配题,都可能留下一些遗憾,难免有做得不如意的地方。这并不奇怪,因为世上万物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关键是要从失败中找到原因,吸取教训。既要精益求精,又不必苛求完美无缺。

挫配的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训练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施教能力和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因此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加快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

直观式教学法:初步感性认识直观式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观摩教师的操作演示和讲解或者使用电化教学设备,使学生理解挫配操作要领及方法,获得实际操作的感观认识,在脑海中形成规范的操作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工艺理解挫配训练不同于单件的锉削训练,挫配件通常是由2~3件组合而成,因而加工的先后顺序就需要预先确定,即制定加工工艺路线。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工艺分析课堂上发挥其主导作用,根据课题内容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例如提问学生:挫配时为何要先加工凸件,后加工凹件?如果调换加工顺序有何影响?为何在加工对称件时应先加工一侧,再加工另一侧?可否两侧同时加工?如果两侧同时加工又应采用什么测量方法?等等。通过一连串的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问题的提出要适时、适量、适度、因人而异。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做出科学的解释,给出挫配件的参考加工工艺。

实践式教学方法:巩固实操能力挫配是一项综合性的操作技能,教学安排上不能急于求成,只能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简单挫配到复杂挫配,从初等精度要求做起再到中等精度要求,一步步完成。首先要打好基础,了解和掌握各种典型加工工艺特点,逐步积累经验和熟练技能。调查显示,实操训练的初始阶段是学习最容易出现不规范操作的时候,同时也是学生最渴望获得教师指导的时候,所以实习中的巡回指导就显得尤其关键,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议,指导他们排除实操上的困难和障碍。

分层次教学法:保证同步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根据具体情况将一个班分A、B、C三个小组进行分层教学,相应地要做三个层次的进行准备,制定三个层次的教学质量目标。在把握实习教学目标要求的同时,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水平,确定对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余力的A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达到更高的目标,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

总而言之,实习训练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采取了正确、合适的教学方法。在任何教学过程所采用的都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最佳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

配合件的测评工作:

对于学生的成绩要及时作出评价,无论是单项操作技能练习,还是综合操作技能训练,在每次实训时都要建立一个评分标准。学生对照这个标准,可以了解实训的要求;教师利用这个标准,方便对学生的技能水平作出评价。学生发现自己技能的不足,立即改进;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还应该注意利用近评价,引导学生相互比较,增加竞争意识,形成 你争我赶的局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实习结束以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指出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强调课堂的重点内容,使学生知道自己在训练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差距,提出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 《钳工技能实战训练》,机械工业职业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