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理化学实训总结

物理化学实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物理化学实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物理化学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衔接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重要层次,做好二者衔接至关重要,关键是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利用好资源,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一、中高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学目标上存在背离现象

中职以专业技能为导向,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学校因此减少了文化基础课;高职以文化理论为基础,培养的是理论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2.在课程标准上不衔接

中职的课程标准往往偏低,高职有时又过高,导致二者在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你教你的,我教我的。

3.在专业课程内容和教材上存在重复和滥用的现象

中职的很多专业教材选自高职院校,导致在中职学过的内容到了高职又学一遍,既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浪费人力、教学资源。

二、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框架

总体框架如下:整体规划,以能力为本位;统筹兼顾,以岗位为要求;分段实施、以理实为一体教学,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职业技能课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指中高职学校各个专业都要开设的文化基础课;职业基础课模块,是以职业岗位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职业核心课模块,是根据各个职业技能共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术的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课模块,指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岗位工作任务设置的课程。

三、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知行统一”的思路,进行课程模块设置。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块,再将不同的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

1.课程模块衔接总要求

课程模块衔接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模式,将公共基础课服务到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融合到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运用到专业技能课中。课程模块设计要结合中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对中职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操作的实用性。对高职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操作的原理性。

2.各模块内容的选取

课程模块内容的选取要按照知识的系统性与连续性,注意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或遗漏。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模块体系,由浅入深,以子课题、分课题的形式将职业资格的要求融入教学中,做到理论培养和技能操作训练有机结合。以职业技能训练课题为方向,将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核心课程紧密地融会贯通。

3.课程模块设置的具体内容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语文、数学、物理、英语、体育、德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二: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数据库。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制图、环境化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仪表自动化。模块二: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置及层级关系。模块一:无机化学工艺、有机化学工艺、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化学物料识用与分析、化工生产技术应用。模块二:化工设计基础、精细无机、精细有机、环境检测、企业经营战略概论 、煤化学、化工文献检索。

(4)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化学检验工中级技能实训或化工工艺试验工中级技能实训,化验室组织与管理实训、化学检验入门技术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化工分析技能训练、化工生产仿真实训、化学检验工顶岗实习。模块二:化工总控高级技能实训或化学检验高级技能实训、化工装置仿真实训、化工工艺综合实训、产品质量控制检验和分析实训、专业综合设计、生产运行管理顶岗实习。

4.中高职课程模块的实施

课程模块设置完成后,对课程模块实施要有所创新。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将课程设计成不同的学习情境,各情境间既关联又递进。情境一简单易完成,情境二中等难度,这些由中职生完成。情境三综合性加强,由高职生完成。这样的实施体系在总体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通过设计中高职课程模块体系,有助于减少中高职衔接中知识的脱节和教学内容的重复,确保实现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物理化学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047-02

一、《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典型有机化工产品的主要用途、生产方法、反应原理、工艺条件、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等知识,掌握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有机化工生产操作、生产运行、生产技术管理能力,成为具有一定产品研发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对有机化工产品介绍的数量较多,但每个产品的分析过程大体相同,加之有机化工生产过程复杂抽象。如果仅仅按照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就会因教学形式单调、内容空洞陈旧,使学生很快失去学习兴趣。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

1.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数量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内容涉及很多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其中,包括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单元操作、化工机械、反应工程、化工安全生产等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许多实际操作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工程技术理念,才能将课程讲得生动透彻。根据这个要求,聘请兼职教师讲授部分课程内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兼职教师通常是本行业的骨干力量,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熟悉本行业的实际运作,具有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聘用兼职教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必须通过下厂实习锻炼的方式加以培养。

2. 改进教学方法。

(1)回顾性学习。《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要用到已学的知识。但是,由于时间间隔过长,许多内容学生都已遗忘,增加了教学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通过温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应用热力学知识分析产品生产原理和工艺条件时,教师可先复习物理化学中的勒沙特列原理,待学生熟练掌握后再将其应用在分析具体产品的反应条件上,这样就顺理成章,显得游刃有余。

(2)总结性学习,举一反三。《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知识点多,如果不进行归纳、总结会显得非常散乱。但是,其中很多内容有规律可循,关键是要找一条主线将它们串起来。例如,在烷烃热裂解、甲醇氧化制甲醛、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丙烯氧化制丙烯酸、丁烯氧化脱氢生产丁二烯、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工艺过程中,反应器中都要加入一定量的水蒸气,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水蒸气在化工生产中的各种作用;产品生产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反应器,其撤热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师可结合反应工程课程的内容,总结归纳初步确定反应器类型和反应器撤热方式的方法。

(3)专题课堂。在《有机化工生产技术》教材中,有几种产品在介绍完工艺过程后,又添加安全生产的内容。如果仅仅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讲解,学生印象不深刻,容易遗忘,而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又不言而喻。笔者通常将这部分内容归类,专门给学生上一堂化工生产安全课,即从物料特性、工艺条件、单元过程及操作方面综合分析,说明工艺过程的危险所在,并提出相应措施,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4)角色互换教学。《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虽然知识点多,但大都不难,同时有很强的规律性,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规律,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在课程教学中,将学生分组,提前布置任务,让他们查找资料,动手制作PPT,上台讲课,最后进行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补充教学内容。由于有机化工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应用层出不穷,而教材介绍的都是传统成熟的生产工艺,教师应将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工业发展及科研新动态、新方向引入课堂。另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化工行业或生产工艺,如果能够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学生认同感强,更容易引起共鸣。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应灵活处理,切勿拘泥于教材,可对教学内容进行部分调整和补充。例如,笔者讲到乙炔生产时,重点介绍的是电石乙炔法。但在全国范围内及重庆化工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在地区,天然气制乙炔已成为发展的趋势,因而在该项目教学内容中补充了天然气制乙炔的生产技术。

3.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采用多媒体教学。王丽华介绍了在《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通过多媒体的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该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实际生产环境,克服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增强了学生对有机化工生产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达到了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效果。

(2)将工艺仿真实训引入教学。受有机化工生产大型化和自动化的限制,《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实训一直以来是教学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可以通过工艺仿真实训的方式进行弥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工仿真实训室。例如,讲到甲醇、醋酸等产品的生产时,在学习反应原理、工艺条件和工艺流程后,让学生在仿真操作中感受开停车的过程、工艺参数的调节控制方法,将书本上的枯燥文字说明转化成直观的操作,使学生充分感受有机化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3)增加工艺实训环节。《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由于涉及产品繁多,加之实训装置造价昂贵,动辄几十上百万,很多学校都没有相应的实训装置。我院于2010年购买了一套DOP仿真工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知识+工艺仿真+工艺操作实训”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其他方法。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还可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相关化工企业进行参观见习,增强学生对化工生产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条件成熟的还可考虑将课堂搬进车间,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化工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要提高《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与企业加强联系,积累实践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由于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观念也必须不断更新。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等方面认真思考,锐意改革,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红梅,魏勇.谈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职业教育研究,2008,(9).

[2]宋慧婷等.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6,22(2).

物理化学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b)-0133-02

基础化学[1]实验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依托于基础化学理论,同时又为理论提供了实验技能能力以及实验创新能力。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基础化学实验依托于基础化学实训中心,由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组成。高职基础化学实验不仅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研实践态度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更是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该文主要从基础化学实验内容的改革,以及实验考核和基础化学实验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1基础化学实验内容的改革

该校原本基础化学实验室分成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单独授课,依托于理论课程教学,成绩的评定也是和理论教学合并在一起进行。但是相互课程之间的不统一导致学生所做的实验都是一些基本、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同时各门学科间还容易形成一定的重复实验,导致学生对这些实验兴趣不高,都是在被动完成实验过程。通过基础化学实验这门独立课程我们对原有的实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以基本操作和训练为主,同时各专业在不同方向开展综合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1)在平时实验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不要一味强调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内容不折不扣地来做,应鼓励学生创新,学生可以自己通过查文献,相互讨论,自行设计出实验方案,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和老师沟通后使用实验仪器以及药品,进行创新性实验。学生的自觉参与对实验教学带来很好的效果,学生能够认真预习,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写出实验方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实验在进行改进,优化自己的实验方案。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行完成,老师就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实验中去。如在做燃烧热实验测定萘的摩尔燃烧热时有的学生提出是否能测定液体的燃烧热,后面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开展了乙醇百分含量的测定实验,通过和实验指导老师之间的沟通,确定了实验相关步骤,顺利完成了该实验。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想法通过实验都得到了验证,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了实验中去,和老师也有了更好的互动。

(2)引入网络化的实验教学手段[2]。随着实验教学手段的深入改革,该校已经在基础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及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网站建设上有所成果,学生可以提前通过网站上的相关信息提前通过视频了解实验过程。网站上的实验教学视频形象生动,通过实验指导老师录制的相关视频、实验室需用到的仪器、药品等的照片以及相关的讲解,非常清晰、准确地向学生展示实验教学内容,能够大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基础化学实验的兴趣,突破了传统的实验教学学时数和实验室的限制,拓展了学生实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更容易参与到实验中去。此外,对某些燃烧热的测定,蔗糖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等,可以引导学生借用电脑上的相关绘图工具处理后期的实验结果,简单明了的绘制出实验数据图形,通过这样和网络化的结合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实验后的总结和思考,引导学生重视实验后的数据整理、分析以及实验过程中现象的处理,及时整理出一份详尽的实验报告。通过对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的及时总结,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同一类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方法,并使理论知识和实践原理之间建立联系,为知识的管理和应用打下基础。出现实验失败的学生,不强制要求学生重新再做一遍实验,而是要求学生找寻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判断实验出错的步骤,写出数据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4)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实验室的有计划开放,基础化学实验是基本实验操作和综合实验创新[3]两个方面,对有需要的学生可以采取开放实验室的形式进行小众化实验教学,让有能力、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外也能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实验,也是对原有实验内容的一次创新,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实践证明开放实验室让有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同学在课堂时间外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验创新。通过开放实验室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科研能力。

2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方式的改进

原本该校的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是以学生的平时表现(50%)+实验过程(20%)+实验报告(30%)来考核学生的,区别度不高,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提高,都是被动的在完成实验。后面做了一些改进

(1)平时考核细致化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做记录,实验结束后对每位同学按以下要求做出评分标准①实验预习报告;②实验过程中提问是否回答正确;③实验过程中的态度和操作能力;④实验结果。采用上述方法后,学生在实验前都能对实验过程有一定程度上的前期接触,对如何完成实验,以及实验中会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有一个大致上的了解。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都能有合理的解释,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大大提高。

(2)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4],原来最后的考核结果基本都以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实验报告情况来考核学生,比较单一,不能正确的判断一个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现在对所有学生进行做过实验或相关的可行性实验进行单独的实践考核,通过现场评分,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同时加入理论考试,主要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案设计等来考核学生。通过这两部分来评定学生的成绩。

3结语

通过基础化学实验内容的改革以及考核方式的改进培养,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学生对这种改革也有很高的热情,它督促学生做好每次实验,对实验原理、过程有了更新的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化工生产、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生产、分析检验等行业掌握了必要的技能,对该校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正兢.基础化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薛红艳,张宏波,陈朝晖.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网络化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8-10.

[3]刘树仁,李谦定.化学思维和创新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0(2)7-9.

物理化学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改革;高职;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051-03

《食品工程原理》是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对于食品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食品工业生产过程中各个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内在规律、典型设备的设计选型计算方法,培养其实际生产操作技能、分析和解决工程设计,以及操作问题的工程能力。此外,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依据岗位(群)要求和课程特点,针对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课程改革提出对应策略。

一、《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特点

笔者结合近几年《食品工程原理》的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有如下特点:①学生需具备高等教学、物理学、物理化学和工程制图等选修课程的基础知识,知识面较广;②涉及大量公式的推导和计算,理论性较强;③每个单元涉及各种结构复杂的设备操作及其可能出现的故障,工程实践性很强。

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其问题

1.学生的基础不牢,理论知识吸收难度大,学习积极性不强。《食品工程原理》的理论性很强,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重点放在大量公式的推导、记忆和习题的解答上,但高职学生的数学和物理基础薄弱,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实际意义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不利于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因此,学习此课程后仍有很多学生并未理解其真正意义,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仅局限于掌握几道计算题的解题方法,很大程度上把工程问题当做数学问题去解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缺乏工程思维,学习兴趣不高。《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在大二上学期开设,虽然学生曾到相关食品企业参观,只是走马观花而已,很难深入生产一线,工程概念认识不足,且对食品生产过程及设备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然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以培养工程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涉及众多的设备结构、复杂的操作原理、各种抽象的操作现象及大量的工程设计。虽然教师在授课时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画图讲解,但学生缺乏工程思维,仍是茫茫然不知所云,普遍反映该课程晦涩难懂,致使学习兴趣不高。

3.实验设备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毕业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实验教学设备多是大型的成套设备,价格昂贵且占地面积大,难以达到需要各种单元操作设备俱全的实训条件,且同一单元操作项目往往只有一两套教学设备。因此,在现有的实训条件下,学生缺少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机会。

4.评价方式僵化,无法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均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仅能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却难以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这与高职培养目标不符,无法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改革的措施

在分析食品企业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素质的基础上,根据《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特点和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改革。

1.重应用,少推导。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要以“应用”为主旨构建《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体系,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应降低理论要求,以应用为目的,达到必需或够用即可。比如,尽量减少公式的推导,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意义、应用范围和运用方法,使学生从抽象的理论知识中解脱出来,从学会书本表面知识转变为会学、会用。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启发式教学,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相联系。教师授课时,引入一些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枯燥的知识点。例如,在讲授“如何通过调控传热系数强化或减弱传热过程”这个知识点时,可向学生提出“真空杯是如何实现保温”这类问题加以引导,让他们明白其原理是真空杯为双层杯壁且抽成真空,可减少导热系数;而瓶盖设计为密封,则可降低对流传热系数,减少整个传热过程的热损失实现保温。

(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授课内容形象而生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丰富而逼真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如设备的内部构造、工作原理等)形象地表达出来,将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直观,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但是,单纯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则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尤其在做一些理论知识的推导时,由于多媒体速度太快、信息量过大,可能造成学生思维跟不上,黑板和粉笔就会体现出优势。比如,在推证公式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必要时可加入数学和物理知识的铺设,也可控制推导速度使学生跟上教学节奏,对知识点及其应用理解更为透彻。因此,根据《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3.广泛联系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生产实际的工程问题出发,进行引导、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由浅入深地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工程的意识,用工程的思维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当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联系时,才能使学生认识到食品工程原理在工程实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就教师而言,可从奶制品制备、啤酒酿造、果蔬加工这些常见食品的生产工艺出发,为学生介绍如何灵活应用工程化方法分析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讲授“滤饼过滤”时以果汁的加工工艺作为实例引入新课。首先,为了保证果汁成品的品质要求,需用过滤法去除果汁中的果肉颗粒及其他悬浮物质,从而引入滤饼过滤操作。然后,结合高中的过滤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滤饼过滤的原理、实质和基本过程,以此激发学生对过滤过程的学习兴趣。对过滤有了整体了解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随着过滤量的增加,过滤速度会逐渐下降?为了提高过滤速度可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可压缩滤饼、助滤剂和过滤速率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最后,介绍果汁加工生产中常使用的过滤设备(板框压滤机)设计选型和操作原理。此外,我们还在学习《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期间增设“认识实习”课程,让学生到食品生产工厂参观。在参观过程中,结合生产工艺和产品要求等重点讲解单元操作与食品生产的关系,分析不同单元操作所用设备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以增强学生对食品生产过程和设备的感性认识,以及对工程设备的想象力。

4.校内小型生产线和仿真教学软件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高技能型人才,逐年改善实训条件。目前,我们已拥有了蒸馏、吸收和管路拆装三种校内小型生产线。与此同时,为了有效解决现场教学设备数量不足的问题,还向东方仿真软件公司引进了食品工程原理实验仿真软件。该仿真软件就是借助计算机在仿真系统上再现食品工程过程的实时特性,模拟真实的食品生产操作与控制系统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常开车、正常停车、正常运行、紧急停车和事故处理等过程。通过这套仿真系统,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离心泵、液位控制、列管换热器、精馏、干燥、吸收等单元操作技能训练。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操技能,针对现有的实训条件,采用了校内小型生产线和仿真教学软件结合的方法,对本课程配套实训周的教学安排进行改革。首先,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在非常逼真的操作环境中进行操作技能训练。学生通过人机对话,既能对生产实际有很好的认识,又能亲自动手进行反复操作,达到熟练完成各单元操作的冷态开车、停车和事故处理等操作,而教师通过主控制台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当前操作情况;其次,当学生通过仿真软件熟练掌握各单元操作设备和流程操作后,再由教师在精馏、吸收和管道拆装等小型生产线上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实体设备的操作过程,以及不当操作对实验设备的影响。这样,可使学生了解实体和模拟操作的一致性,同时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最后,让学生分小组轮流在不同的生产线上进行实体设备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实操能力。通过以上三阶段的实操训练,可使学生更熟悉各单元操作的原理、设备操作规程,以及不当操作对设备的不良影响与解决措施,更有利于学生达到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

5.多种考核方式并存,多角度评价学生。课程考试方式由传统单一的闭卷考试改为闭卷考试、课堂讨论、仿真实操考核、平时表现等四种形式相结合。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可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的能力,使评价结果更公平和科学。具体比例如下:闭卷考试成绩占40%,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情况;课堂讨论成绩占20%,给出五六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四五人一组,根据所学知识查阅资料完成,此项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平时成绩占10%,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态度、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仿真实操考核成绩占30%,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考核方式的改革,评价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食品工程原理》是一门设计知识面广、理论性高、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只有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达到培养工程思维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武奇.食品工程原理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1).

物理化学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对于专门课中的主干课程适当综合化就是把原来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重新调整内容与框架,构成一门新的课程。如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原大专的《晶闸管交流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三门课程进行一定的调整、删节、补充后,综合为一门课程,即《直流调速技术》。

一、为什么要实行课程综合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主要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运作”,也就是说能将常规的成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具有一定的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和一定的横向扩展能力,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专业实践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比例达1:1左右。实践课的加强,会使专门课的课堂教学时数相应减少。将相关的两门或两课程综合为《轧钢工艺及设备》后,在不降低原有理论深度且引进了部分新内容的前提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节约了48课时;钢铁冶金专业将《钢铁冶金原理》和《物理化学》综合为《钢铁冶炼技术》,节约了62课时;有色金属冶炼专业将《重金属冶炼》、《轻金属冶炼》、《稀有金属冶炼》、《有色冶金原理》四门课程内容按工艺流程进行重组,综合为《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电冶金》三门课程,使之更利于专业实践能力的

培养。

二、课程综合化应遵循的原则

课程综合化不是学科型教材简单地加加减减,通过课程综合化,将相关知识材料有机地重新组合,并引进一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新知识。课程综合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培养目标为主线,按职业能力结构调整课程内容,突出重点适度地多设接口。

三、如何实施综合课的教学

实施综合课教学,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编制一个能满足课程要求的教学大纲

在编写专门课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综合课大纲上。每门综合课教学大纲应组织三到五人的编写小组,由担任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执笔,其他则为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编写小组在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的基础上,经集体讨论确定该课程的功能与框架,由执笔者写出课程基本要求,并据此写出课程教学大纲初稿。每次审稿,必须由审稿者签署书面意见,作为执笔者修改的依据。我校的综合课教学大纲巳经由湘钢、株冶、601厂、23冶等企业的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审稿,并已修改定稿。

2.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编教材或讲义

目前综合课教材还是以“选”为主,逐步向“编”过渡。有些课程难以选到合适的教材,须由任课教师写出讲义,并打印给学生作为教材,如钢铁冶金专业、金属压力加工技术专业、冶金机械专业都编写了部分综合课讲义。大部分选用的教材,难以达到综合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求教研室组织人员写出补充讲义。从试行情况看,写补充讲义以完善现有教材的不足,是一个较好的办法。

3.对任课教师必须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综合课内容面广、量大,突出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就是说综合课的教学质量要由“双师型”教师队伍来保证。因此,任课教应多下实验室、实训室锻炼自己。我校已采取了有关措施,鼓励教师下实践教学现场,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则要派到生产现场进行锻炼。此外,还应聘请有关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来介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4.必须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课程综合化属于课程内容的改革,内容改变了必须有新方法与之适应,包括教的方法与考核的方法。对于专门课要改变一张试卷定优劣的做法,要探索新的考核方法,要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能力培养上要强调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可实行厂校联合,工厂、企业除提供现场教学的场地、设备外,还可派出有关技术人员与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并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查。

5.应成立学生助教小组

综合课是主干专业理论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直流调速技术》涉及到SCR电路原理、自动控制理论、系统理论以及SCR元件的使用调试和控制系统的接线、测试、波形分析、故障检修等操作技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教师负担,切实保证课程要求的职业能力准确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根据自愿原则,每门综合课均可在班级内挑选几名成绩优秀、热情高的学生组成课外助教小组。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对助教小组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之成为课内外教学活动的辅导力量,参与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的辅导。学生助教小组成员的表现记入学生成绩单的特长栏内。如实用电工技术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经教师强化训练后,既可参与理论教学课外辅导,又可帮助实验室、实训室检修仪表、准备实验等,还可让他们在实验课或实训课中协助老师参与指导。

物理化学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化学教学 实验 课程 改革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格局下,我国科技力量澎湃发展,经济速度增长加快。与之同时,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极力关注,院校面临教育事业发展的改革要求也空前提升。虽然经过多年以来的教育改革与高职院校教育体制管理创新,高职院校办学及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布局结构也日趋合理化。但是,高职院校为了打造富有中国特色主义与迸发活力的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就必须在教学体系中充实各类基础专业内容,以时刻提高院校教学质量。实践性基础化学教学作为促进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与工作内容,加强其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值得现代高职院校对其予以重视和重点关注。

一、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主阵地。其培养人才的核心思想也是对准当前大学生主体人群。传统的人才教育观念下,常以教学课堂为主阵地,目的是向学生灌输各类学科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理论基础与学科专业知识水平。而高职院校历经多年教学体制改革发展,为了进一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要求,提高院校学生未来市场就业率,提供学生更为充分与广泛的市场就业空间,院校教学体系应提倡大力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思维意识养成。因此,可以说实践性化学教学改革对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意识、以及促进打造现代化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过去,高职院校实践性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都是依照传统教学思想,相对单一的重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物理化学的程序化教学流程学习。但究其实验教学内容板块,也多是依附于理论课堂进度安排选择性开设。并且,处于该“四大化学”教学流程模式下,其对应的实验教学分别设课,各成体系,内容间相对独立,所以难以统筹规划与进行科学管理。基于此,为了改变高职高专院校基础化学传统教学的被动、落后实验教学格局,加强其实践性基础化学课程改革极为迫切,应能重视高职高专院校这项教学改革工作议程中的重点热议课题。

二、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方案的探究

(一) 改革实验教学体系,以优化实验教学结构

一直以来,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指导思想下,实验教学始终是处于“四大化学”课程体系教学的附庸地位中。换言之,实验教学主要以本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强调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获得为目的,所以其在基础化学教学中一直以来处于从属的附庸地位。按照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实验化学课程主要服务于有机、无机、分析、及物理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结合教材授课实施进度做出系统安排,高度强调理论课程与教学学习考核的评判唯一性。同样,从实验教学课程内容角度去看,许多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综合设计比例较少、实践环节的更新速度有待提高。如此一来,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实验的尴尬境地,实则主动探索的机会较少;虽然不少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观察现象较多,但独立思考的空间却很少。显然,实验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与民主、和谐、创新的教学气氛格格不入,脱离了学生自主思考的实践空间,许多思维个性优势都难以充分展现。

基于传统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种种问题存在,高职高专院校应大力贯彻并提倡现代化教学理论模式的改革及应用,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提倡的“专业多元化、内容多样化、方法综合化”等发展要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完善,以设置出现代一体化的基础化学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现代化基础化学体系结构示例图

在该实践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下,实验基础化学课程主要仅仅围绕基础操作、综合训练、及设计创新三方面对原有的四大化学实验体系课程进行完善。一方面,通过基础实验操作主要提倡的是技能培训为主,强调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积累,所以利于学生主体能够养成良好的基础实验操作习惯;另一方面,综合训练与基础实验操作的配套应用,其综合训练也要求了学生要逐渐学习关于称量、提纯、制备及测定等综合实验实践方法,所以也特别利于学生提高自主思考、实验观察、数据处理等的综合能力掌握。而设计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创新实验环节中将具体化学问题加以解决的同时,提高学生实验理论方法的融会贯通能力,引导学生能够从“发现开始”到“进行思考”,再到“活学创新”,从而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主体的理论分析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自主思考能力,以为学生养成独立自主与挖掘个性潜质提供充分准备。

(二)优化实验教学方法,以改革实验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但最为重要的也是“贵在得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有法则是需要其教学期间能够遵循基本教学规则;同样,教无定法强调的是结合不同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对象、具体操作时间、实验条件、场地条件等进行创新的、活学活用的、合理科学的教学实践;还有,贵在得法则是指教学手段具备改革创新优势,才能将学生的想象力与参与热情及创造力尽情发挥出来。因此,基于以上思考认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粗浅性的提出了以下几个教学原则予以参考,具体如下。

1.规范性原则。所谓规范性原则,简言之就是在实践实验环节中所遵循、依照的规章机制和安全规则内容,用以强调师生间在实验操作环节的规范性操作,从而才能确保实验数据记录及实验成果得到有效保障,进一步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务实求学、团队配合等的健康习惯与从事态度。

2.主体性原则。实验教学环节的本质是提高学生主体实践能力。基于此,在该教学环节中应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指导教育观念应用,以重视并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的中心主体地位,也进一步摆脱了实验教学在过去教学过程中的附庸从属地位。同时,通过基础实验、综合实践、设计创新三大实验教学环节的综合应用,也能使学生通过对资料文献的探索研究、设计方案的评价分析、以往实验数据的分析思考等来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格局,将被动性参与转化为主动性实践学习。

3.差异性原则。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存在差异性,所以在实验环节进行时应能允许学生多次失败,但要辅助学生从中找出具体实验出错或失败的原因机制所在,以通过分析、总结、归纳等方式逐渐从失败走向成功;在此环节中,强调对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闪光与挖掘潜力价值的机会。

(三)改进实验考核标准,以优化实验评价体系

传统意义上的实验教学环节虽然有考核标准,但考核标准过于守旧,所以难以全面衡量与评估实验教学成果。基于此,在实践教学实验环节建立出一种合理、公正、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非常重要且异常迫切。正因如此,笔者所提出的考核模式参考标准内容主要有平时成绩部分、操作实践成绩部分、以及实践基础理论部分三大环节。其中,操作实践考核部分的成绩比例占据40%,其余两者各占据30%,共同构成百分比考核标准制。这样一来,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规范内容则要涵盖称量、定容、移液、滴定、蒸馏、回流、萃取、升华、层析、抽滤、熔沸点测定等;当然,为了使得最终考核评价标准合理与科学,实验考核标准内容也并非仅是围绕基础知识与原理的考核,同样也包括实验操作方法、实验步骤、实验获得结果、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处理、以及后续实验考题等的测评环节。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分阶段、分层次的掌握到各个时期的所学实验理论与技术方法,同样也打破了过去实验环节紧紧围绕理论与原理的学习死板局面,更利于学生提高参与实验的热情与积极性。

结 语: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属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目的也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自主思考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等,十分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因此,高职院校应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视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以真正转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指导思想,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钟.高职基础化学教学改革与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3(3).

[2]程振华.高职基础化学实训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化学教育.2014(4).

[3]徐斌.高职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方案的探究[J].广东化工.2011(11).

[4]李辉.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

物理化学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分析化学;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课程改革

 

药物分析是我国高等院校药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和规范的药物分析操作技能。药物分析以分析化学等课程为基础,利用各种分析方法、技术和仪器对药品的真伪、杂质和药物主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药物从化学合成(或提取分离)、制剂生产再到临床应用均离不开药品检验[1]。学生只有通过对常见药物分析方法、原理以及药物检验项目的深入理解并接受规范的实验操作训练,才能建立严格的药物质量安全意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药物分析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医药院校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大体相似,均采用常规的化学分析法、光谱法和色谱法对药品进行质量分析和治疗药物监测,且对光谱法和色谱法最为倚重[2]。这些分析技术大多需要配置相应的大型分析仪器,教学成本高,不利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专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电分析化学是一类微型仪器分析技术,对于药品检验具有独到的优势[3];相比于现代大型光谱和色谱仪器,电化学仪器简便灵巧、成本低,设备易于批量配置和更新,因此非常适合常规的本科教学[4]。国内高等院校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等专业均开设有电分析化学课程,但至今未被纳入到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因此,在药学本科专业中开设电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将是一项全新的教学体系尝试,将电分析化学技术融入药物分析实验,可为其转化为常规的药品检验提供一定的实践基础,从而丰富药物分析课程建设内涵。

 

我们利用指导药学专业本科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这一契机,将电分析化学实验引入开放实验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通过构建实验平台、编写实验讲义、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实验操作以及科研提升训练等步骤循序渐进地加以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整合实验资源,构建实验平台

 

实验平台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我们从实验平台的构建入手。开展此类实验所需基本硬件包括电化学分析仪(工作站)、电极系统(工作电极、对电极、参比电极)、电极抛光材料、电解池、个人电脑等。三电极体系连接电化学工作站,并通过电化学软件进行控制。除此,我们整合了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方面的教师和实验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

 

二编写实验讲义,突出课程特色

 

前已述及,目前电分析化学并未纳入药学及其相关专业分析化学课程体系,为了弥补知识上的缺陷,我们选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JosephWang教授[5]主编的英文原版专著《Analytical Electrochemistry,Third Edition》和北京大学邵元华教授[6]译著《电化学方法—原理和应用,第二版》(原著为国际著名电化学家Allen J.Bard和Larry R.Faulkner)作为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熟悉电化学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原理、仪器构成以及分析应用。由于实验的目的是利用电化学技术进行药品质量分析,因此,对电化学理论知识的介绍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我们精选几个章节内容,编写成实验讲义,内容包括电分析化学简介、电化学工作站的基本原理、电极体系及常用电极的特点、电化学反应过程动力学、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化学修饰电极、体内药物分析和治疗药物监测等。

 

三精细编排实验内容,培养协同创新能力

 

由于药学专业学生并未接受电分析化学理论课程学习和实验训练,因此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必须精心编排。特别地,电化学理论知识比较深奥,因此,实验内容上应着重突出电分析化学技术在药物分析中应用;力求将电分析化学技术和药物分析实践有机融合,不追求大而全,而应该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此,我们设计了几个针对药物质量分析的实验项目,基本上涵盖了常规的伏安分析方法,并适当引入纳米电化学和生物电化学等前沿内容,见表1。

四实施全程引导,强化思维训练,提升实验技能

 

(一)集体备课

 

电分析化学实验是对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全新的尝试,项目实施前,对实验室教辅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和指导,并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实验内容、实施方案、技术细节以及实验讨论等内容,形成统一的教学纲要和实验讲义。由于是针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根本。因此,在教学模式上,我们采取科研实验的思路开展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开放性和研究性地学习。如表1所示,我们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临床常用药物作为实验项目,所涉及的电化学测量技术也最为常用,但在分析策略上可以做出创新性的东西。实验开始前,项目组成员进行集体备课,针对不同药物的分析特点,共同讨论并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包括实验讲稿、教案和PPT课件,PBL教学[7]中问题的设置、引导和展开,实验教学手法的探索,试剂、药品和常规仪器的准备等。

 

(二)课前互动

 

学生以2~3人组成实验小组,接到实验任务后,整个实验小组共同准备,借助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制定实验计划,理解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步骤、标明注意事项等,并形成书面材料(实验预习报告),在实验开始一周前交给带教老师,带教老师对实验预习报告进行审阅和评价,指出其中的问题,然后反馈给相应的实验小组,让实验小组对即将开展的实验项目的方案和步骤作进一步的优化。最后,集中时间,教学组对学生进行统一的开题论证报告,通过学生汇报、教师提问等互动环节,考查学生对即将开展的实验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三)实验开展

 

在实验实施阶段,各小组自行操作并处理实验数据,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尽量保持学生实验的独立性,强化他们的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地,在异烟肼、葡萄糖、地高辛的电化学检测实验中,教师在巡回观察学生操作时随行设置提问:(1)氧化过电位高的原因是什么?高的过电位给定量分析带来什么挑战?(2)为何糖类物质在铜和镍表面具有较高的电化学活性?金属纳米粒子的形貌对其电催化性能有何影响?(3)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分析的基本策略是什么?与核酸适配体相比,抗体的优缺点有哪些?以上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相关实验的意义,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总结。

 

五建立评测机制,考察实训效果

 

为了有效地评价教学效果,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十分必要[8]。我们采用了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内容包括实验计划、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以及实验总结,涵盖了实验的全部环节,从中发现学生对该次实验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并形成最终的评测报告,该评测报告也为构建更加完善的药物电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提供基本的素材。

 

六结语

 

以实验课程为依托,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的重要途径。“药物电分析化学实验”给药学本科生搭建了一个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平台。《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这也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举措[9]。为全面落实国家“大创”实施意见,我们以《药物分析》课程为载体,将《电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术引入“大创”课题。为突出创新这一要义,就必须要求学生在完成基本的电分析化学实验之后,适度挖掘学科前沿性研究课题,做到学术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大创”项目的初衷在于强化本科生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以及实践性学习能力,因此必须得到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将部分科研成果介绍给本科生,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经过三年的尝试,从实验平台的构建、实验项目的设计,到实验的实施,电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两门课程实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融合。从基础入门到科研提升,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创”实验训练体系。从课程教学角度而言,利用绿色环保、资源节约的实验技术解决药品质量控制的教学实际问题,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药学本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杭太俊.药物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Vogt,F.G.,Kord,A.S.Development of quality-by-design analytical methods[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11,100(3):797-812.

 

[3]Kimmel,D.W.,LeBlanc,G.,Meschievitz,M.E.,et al.Electrochemical sensors and biosensors[J].Analytical Chemistry,2012,84(2):685-707.

 

[4]赖瑢,戴宗,罗学军,等.电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伏安法实验为例[J].大学化学,2016,31(1):7-10.

 

[5]Wang,J.Analytical Electrochemistry[M].John Wiley&Sons,Inc.,2006.

 

[6]邵元华,等译.电化学方法原理和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何洁,吴昊.PBL教学法在现代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实施及成效[J].药学教育,2018,34(4):50-53.

 

[8]王静,王海君,陈颂,等.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J].药学教育,2018,34(3):28-31.

 

[9]谢美华,张增辉.探究式教学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2):61-63.

物理化学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集成式 生产性教学工厂 建设思路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22

On Logistics "Integrated Production Teaching Facility" Construction

SHEN Jianjun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1191)

Abstract Based on "teaching factory" concept, from the "integrated" system point of view, profession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of a vocational college, logistics for the study of the production plant construction to explore teaching research.

Key words integrated; production teaching facility; construction ideas; construction path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林靖东先生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结合新加坡国情创设的一种特别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将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我国自引入“教学工厂”这一概念,就将其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是,目前关于教学工厂的研究主要存在着:教学工厂对于“企业环境”的模拟大打折扣;教学工厂的建设定位于局部性、单一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没有从综合的、集成的高度来认识等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研究视角,结合某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学工厂建设进行探索、研究。

1 集成式生产型教学工厂建设内涵

集成(Integration),就是一些原本孤立、相关性不强的事物或元素,通过某种方式改变原有的分散和孤立状态集中在一起,产生联系,互为相关,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

生产型教学工厂是在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规章制度等这一传统教学工厂建设的基础上,引入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即生产真实的产品或向社会提供服务,从而实现真正的企业环境。生产型教学工厂的场景可概括为:职场化教学环境、项目化教学内容、工作化教学方式、流程化过程管理、产品化教学成果、规范化组织学习、企业化组织管理、高职团队无界化。①

物流专业“集成式生产型教学工厂”的内涵是该教学工厂的建设不是物流专业单一实训基地的建设,而是要结合某校机电、机械和信息三大强势专业,共同组建综合实训基地。该基地通过引进工业级别的设备设施来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从而模拟现实中制造企业产、供、存、销这一完整的工业链条,物流作为其中的一部分, 在基地给定产品和产量的基础上,发挥供和存的功能,通过提供仓储服务,从而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的产业化,为学生学习、实训,教师科研、实践提供平台。

2 集成式生产型教学工厂建设思路

现代化工综合实训教学工厂属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全流程的具备真实生产工艺、工业流程的实训装置、学生可实际动手操作的模拟实操的实训教学工厂,实训教学工厂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模拟真实生产物理化学现象和真实生产场景的虚拟生产性工厂。该教学工厂的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按典型任务的工作过程设置实训岗位,以项目为逻辑主线组织课程内容,并构建出与之相适应的真实生产环境―生产性教学工厂。

2.1 集成的思想

区别于传统教学工厂在建设上只考虑一个专业的发展、封闭建设的模式,集成式教学工厂在充分考虑某高职学院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院机电、机械和信息三个强势专业,借鉴三个专业的人力和设备,统筹规划、综合布局,从而推动物流专业的快速发展。该物流教学工厂是在综合实训基地给定产品和产量的基础上进行建设,要充分考虑到产能的匹配、信息系统的衔接、设备设施的衔接和标准的统一,另外,还要遵循可持续以及柔性的建设原则。

2.2 生产车间与实训室融合

所谓生产性教学工厂,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真刀真枪地完成学习和实训。所谓车间,即是在上级下达生产指令后,要分析各类经济技术指标,要全盘考虑既定生产量生产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并把这些条件以合理的方式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开展车间的生产活动。同时,还要根据工段、班组反馈的信息,及时修正偏差,优化、改进车间管理工作,构建和谐而稳定的生产秩序。通过生产性教学工厂建设,使得产学一体的教学环境能够得以实现,教学工厂既是教室又是生产车间;既能为学生的实训提供场所,又能为企业提供生产服务,让学生实现学做合一,做到车间与实训室融合。②

2.3 项目与产品融合

教学工厂要进行批量生产,学生在生产过程中边做边学,构建属于自我的过程性知识,掌握企业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使教师的技术更新与企业同步更新,生产人员与教师一同参加生产与项目研发,做到项目与产品融合。另一方面,在允许的条件下,企业自愿提供成熟的项目资源与学校共享,通过资源分享和经验总结给相关师资团队,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数据分析后,由师资团队根据企业业务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抽象、提炼,分解、完善企业的典型工作项目,由浅及深,逐层递进,并通过合理设计,使之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努力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并且乐于学习的教学项目。如物流教学团队可以参与到物流企业仓库出、入库流程优化升级改造项目,配送中心、供应链升级、优化或再造项目等,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项目的实施,教学项目的开发要坚持科技成果积累与共享的“无界化”理念。

2.4 教学管理与企业运营融合

在教学工厂中引进企业的管理理念,用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武装教学工厂的教学环节。为提供完全现实的“企业环境”,就要研究企业的运营方式。要将现实企业中对于人、财、物的管理方法引入教学工厂。如,人力资源管理,要仿效企业,制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员工的特点将之安排到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还要制定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和升迁提拨制度;物资管理,要严格仿效企业的流程,使物的流动在企业各个环节都有据可查,做好记录和档案;财务管理,要制定规范的记账、审核、审计、出纳等制度。总之,在企业中为提高经营效益,需要协调各个部门,使每个部门不能局限于最大化本部门利益,而是要以实现企业的整体效益为目标。所以,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管理知识和形成企业管理经验,做到教学管理与企业运营融合。

2.5 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融合

在教学工厂中,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产品的生产并行存在,通过订单为智能工厂提供采购、仓储和JIT配送服务。学生作为准员工覆盖生产的全过程,既完成了企业的产品生产,又实现了学生的教学实训。另外,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项目开发和定岗实习等环节,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取得学分的同时,直接获取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所以,应根据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要求与国家职业资格认定标准相衔接,并覆盖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渗透,实施产学融合使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合一。

3 集成式生产型教学工厂建设路径

3.1 基于企业环境的软硬件建设

基于真实企业环境建设的理念,与企业技术、管理骨干一起制定职业技术领域各项能力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实验、训练、实训和实习四个阶段渐次递进,按照实单项、单元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设计实训与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规划生产型教学工厂中软件、硬件设施,创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厂化教学环境。③软件包括引入企业的典型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流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职业生涯规划、物流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的各方面制度;硬件包括,创设真实的生产和办公环境,配备工业级别的生产设备、设施,装备工业用信息系统等。

3.2 基于典型工作过程设计

教学工厂的建设结合某学院项目化课程改革,在学院原有的实验实训条件基础上,通过系统集成与组合,与学院机电、机械和信息专业共建综合实训基地。基于物流专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前景,应在信息化、智能化和集成化方面进行优化、升级和改造,教学工厂应以供应链管理的载体,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使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如BARCODE、RFID、电子标签、自动化立体库、快速分拣设备、AGV、机械手、倍速U链生产线等,形成一个功能齐全、技术先进以及投资经济的现代物流工业级别生产实训基地。

3.3 基于职场环境设计

依据典型物流企业或者第三方仓储企业的岗位进行真实职场氛围的实训场地的环境设计与布局,在设备配置、工位布置以及环境陈设上与企业相对应,并制订相关工厂化管理制度,如有必要可使学生着工装,模拟真实的生产现场氛围,创设逼真的职场环境。另一方面,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专业发展方向,应邀请企业专家、企业高层、行业管理人员一起,与学校教师共同制定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校企双方交流洽谈会,或以论坛沙龙的形式,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分析,搭建供需双方直接对话、交流的平台,为学生生产生活、缩短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

3.4 基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而且实践技能匮乏,缺少企业实践经验是困扰高职教育发展的顽疾。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环境不足的问题也就变得更加棘手。于是,近些年,许多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推行所谓“双师”型教学团队以适应这一要求,但实践证明其多流于形式。除此之外,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为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应具备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等,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研究经验。生产性教学工厂的运行,教师可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研究工作中,不单单能提高科研能力,更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教师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切实提高教改能力。④

4 预期效果

(1)创建真实的企业学习环境。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将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教学工厂,从而创建真实的企业环境。让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融合在一起,这不仅让教师能更加真实地教,也能让学生更加真实地学。(2)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产性教学工厂把企业真实的设施、任务、环境和项目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从而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实训环境是模拟的真实的生产环境,这样在实训过程中,就会产生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教科书上所不曾讲授的,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问题,(下转第54页)(上接第44页)从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真正需要的。通过智能工厂项目,物流专业教学工厂在给定产品和产量的基础上提供仓储服务,同时又融入了典型的仓储作业流程和各种规章管理制度,能够较好的模拟真实企业运行模式,学生在其中生产所掌握的知识和锻炼的技能必定是企业真正需要的。(4)教师的实践能力。由于诸多原因,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差。通过教学工厂,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一次实践学习过程。

5 结束语

总之,传统“本科压缩饼干”和“关门办学”带来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可以通过“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较好地解决,从不同办学主体的共同利益出发,更好地整合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办学资源,为企业、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称职的、企业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希望通过生产型教学工厂的建设与实践,在专业建设、课程综合化改革、综合实训项目开发、顶岗实习、服务社会、技能竞赛等各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

注释

① 谈慧.物流专业“学习型教学工厂”建设与实践[J].物流技术,2009(11).

② 滕碧红,张源峰,宋丽,苏李果.生产性教学工厂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