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品检测实训总结

食品检测实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食品检测实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食品检测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食品分析与检测;教学改革;技能型人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生产中新发现的有害化学物质不断增加,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强烈关注。特别是近几年地沟油、乳品三聚氰胺、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越发引起人们对这些物质威胁的关切。“食以安为先”成为当下人们最普遍关心、社会最关注的热点问题。食品分析与检测是中职学校食品检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该课程的理论内容集中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等课程中,技能操作就是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该课程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很高,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实用性。但目前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教材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食品科学高新技术发展的速度,陈旧的教学内容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陈旧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因此,有必要探索一套提高中职学生食品分析与检测能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紧紧围绕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调整课程内容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内容涉及化学检验、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营养学、食品法规等多门学科知识。此外,食品种类繁多,各种食品因产品特点、生产工艺等条件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要以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思维,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对内容重复、交叉的课程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及职业岗位需要进行整合。如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无机化学》《化学分析》《食品分析》部分内容整合,组建食品检测一体化课程。同时,为使教学内容能很好地贴近当地行业发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要不断紧跟行业发展动态以及企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宁夏食品产业主要集中在清真牛羊肉、有机水稻、乳及乳制品、葡萄酒、枸杞及其制品等领域,学生就业也集中在相关企业的原料收购、生产加工、质量控制和检测等部门。因此,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可将牛羊肉中蛋白质含量测定、牛乳掺假(掺杂)检测、葡萄酒理化检测、有机食品残留农药的检测理论列为首选内容。一方面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又紧贴当地产业需求,学生感觉到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实验、实训教学效果

改变传统“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组织上要强调轻“理”重“实”,在理论讲解上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任课教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讲解,对于纯理论、公式推导等内容该删减就删掉,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思维,积极参与课堂研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以传统的板书教学相辅助,使教学内容更显生动有趣,学生易接受。

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由实验员准备好实验用的各种试剂并配制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按照实验指导完成实验内容,这种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操作技能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分组实验教学法,由小组自行确定人员分工、选定实验项目、查阅参考资料、制定实验方案、样品的检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总结报告的撰写等整个检验过程。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配制溶液,自己处理样品并调试安装实验仪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由被动做实验到主动做实验。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开拓精神。

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前要认真审阅实验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对于实验方案的合理性要充分论证,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操作要做明确的提示和要求。实验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指正,规范学生操作。实训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实事求是地分析实验数据,督促小组及时认真地写出实训报告,引导学生对实训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采用分组实训教学法,学生由被动做实验到主动做实验。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开拓精神。

三、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食品分析与检测是贯穿于整个食品生产的全过程,一名合格的食品检测人员应具备食品化学分析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食品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应具备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教师要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严格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认真、执着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和企业零距离对接打好基础。

四、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综合评价学生

在考核方式上,根据本课程操作性、实用性强的特点,要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核。注重动手操作能力考核,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进行一次考核,考核成绩不仅仅依照实验报告,还要参考小组评价、操作过程等因素,使考核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水平,客观评价学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重视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等级考试衔接,将实践教学与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工种标准结合起来,将课程学习考核与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考证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该课程结束后,即参加食品检验工中级培训与考核。

总之,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需求日趋多样化,食品分析与检测是中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中极其重要的专业课,对培养食品行业一线操作技术人才至关重要。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几方面进行探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有创新意识、实践技能强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霞,易艳梅,胡海星,刘颖,罗玲.基于工作过程的《食品分析

与检验》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食品检测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综合实训 实训内容

中图分类号:TS-201-4 文献标识码:A

Comprehensive Training System Design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Food Factories

MA Lizhen, LIANG Peng, HUANG Zonghai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lant design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oncept, idea, purpose and content of the framework as well as specific training, etc., and through our specific practice and train the students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practical exercises skill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embark on a new path.

Key words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raining content

食品工厂综合实训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食品工厂综合实训通常是以食品工厂实习、食品新产品科学研发或食品综合性实践教学等方式来实现的,食品工厂实训是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取得生产知识的重要阶段。实训者通过对食品工厂的产品结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产品的检验与开发、企业管理模式与营销战略、工厂设计等方面的认识与了解,巩固和丰富课本知识,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了解专业及行业特点,掌握专业工程技术及相关产业知识。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理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自建系以来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分“四步走”的战略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和考验,并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先进综合实训教学理念:(1)综合的实训理念。构建多方位、多层面、立体式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实现由技能训练向工程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2)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3)三个课堂相结合的理念。把校内实验教学的第一课堂、校内教学计划外开展的学科竞赛、创新实验等教育活动的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训活动的第三课堂有机结合,互补互动,有效提高实训效果和学生工程素质。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思路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强调学校制定的“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16字方针,着实在“质量、人才、特色、文化”8个字上下功夫。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工程素质的提高,实行三个课堂的结合,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训项目方案思路:(1)构建综合背景下的实训教学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从最初的实验室验证性试验到以食品工艺学实验的专业实践技能综合训练;从课内理论教学扩展到课外实训实践,包括创新大赛、课堂兴趣小组、研发基地科研课题项目、毕业实习和其它创新实践训练以至同校外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的实践训练的三个课堂的扩展;从食品工厂认识层次到食品工厂基本实训层次、食品工厂综合实训层次、食品工厂高级实训层次。四个层面的层次扩展,注重学生在实训中工程素质的训练和养成。(2)推动三个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为教学计划之内的实训任务,第二课堂为在校内的课外实训,第三课堂为校外综合实训。三个课堂结合,在原有的第一课堂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到第二课堂更多地体现创新实践,在教学方式上也由以教师紧密型指导为主转为教师松散型指导为主,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3)提升教学手段。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教学等方式,结合计算机模拟工厂岗位的仿真技术,教学网络化管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这种教学手段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研学,建立多元化、智能化、网络化教学平台。(4)食品工厂面向学生开放。食品车间进一步实行全面开放政策,为学生提供具有不同特色、不同教学要求和较大发展空间的实践性教学实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教学计划,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训练层次,改变学生长期以来被动、刻板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3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构架体系

食品车间的综合实训体系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食品工厂认识层次。包括实训课程多媒体展示、食品机械设备运行原理、食品产品生产过程、食品检验与检测4个模块。第二层:食品工厂基本实训层次。包括产品食品加工的工艺条件控制、食品机械设备实际运行过程、食品产品质量检验、生产组织管理4个模块。第三层:食品工厂综合实训层次。包括食品研发技术方案、食品工厂建厂设计、模拟岗位职责实训3个模块。第四层:食品工厂高级实训层次。包括工程创新综合平台模块,含各类竞赛和大型的工程创新课题。

在以上四个层次中,第一层次为基础,第二层次为主体,第三层次为扩展,第四层次为提高。

4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内容

4.1 生产工艺技术及生产设备

学生在进行食品工厂实训时应多方面了解食品生产设备的实际状况,掌握食品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训期间让学生掌握食品工厂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了解各道工序的技术参数和工艺效果,从技术原理、产品质量、设备投资、成本、安全、卫生等方面综合分析工艺的特点、合理性及先进性。学习和掌握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操作与检验方法,了解和分析常见产品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并尝试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2)让学生了解主要生产设备的型号、结构特点、技术参数、适用范围、生产厂家及购置费用,收集有关设备的技术图纸或绘制草图。分析设备性能与产量、质量的关系,学习主要设备的操作要领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3)还要让学生了解生产车间、冷库、锅炉房(蒸汽发生器)、工厂内各车间相互走向、辅助部门、实验室、生产设施、排水系统、换气系统等主体建筑和辅助设施的整体分布、面积分配及各个建筑特点。

4.2 生产卫生防范措施

实训期间培养学生的卫生安全意识尤其重要。相对其他行业的工厂,食品工厂的生产卫生要求就相对较高。食品专业的学生是食品行业的继承者,是未来食品行业的中坚力量,为减少与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应深入了解食品企业的卫生要求、卫生现状及卫生防范措施。

(1)食品工厂卫生要求。让学生明确国家标准《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对食品工厂的生产卫生做了要求。要求食品在“原料―加工―成品―包装―贮运―市场”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安全卫生和不被污染的环境之中。

(2)卫生防范措施。实训期间,为模拟真实的工厂环境,让学生了解采取各种卫生防范措施。首先,实训期间在学生中建立卫生管理机构,设立卫生督导员,并有指导老师监督,对过程中所有食品卫生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其次,实训前动员会上让学生了解和贯彻食品卫生有关法律法规,并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卫生防范意识。最后,从食品工厂环境、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学生个人等方面制定出详细的卫生消毒方法,以便保证食品工厂卫生。

通过多方面让学生了解实训工厂的卫生现状,结合对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的要求,在实训结束后应达到掌握食品工厂卫生防范措施的目的。

4.3 产品开发及产品检验及

(1)产品开发。实训期间食品工厂要为学生安排产品研发工作,具体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原有产品品质的优化、产品加工工艺的技术提升等内容。

新产品的开发是让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新型产品的研制,包括新产品加工工艺研究、配方研究、设备选型、批量生产技术研究等。产品品质优化是让学生对他们生产的产品品质的改良,通过配方调整、工艺改进等方法改善产品的色泽、口感、质地、稳定性等质量指标,如提高产品营养价值,延长产品保质期等等。加工工艺技术提升是要求学生对工厂现有生产出的产品工艺进行改良,主要目的是提高产品品质、节约原辅材料、减少生产能耗以及不必要的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产品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实训工厂的产品研发背景、研发思路、研发能力等方面做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产品检验。产品检验是实训过程中让学生对他们自己生产的产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并将结果与标准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合格情况。感官检验主要是产品色泽、形态、组织、滋味及气味、杂质等的检验;理化检验主要涉及的是产品的营养成分、有害金属元素含量、农药残留量、中药物残留量、食品添加剂含量、化学致癌物质含量等的检测;微生物检验主要包括细菌总数、大肠杆菌、致病菌(如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方面的检测。对于不同类的食品,因加工工艺不同,所选用的原辅材料不同,其检测项目也有所不同。

4.4 实训期间食品工厂的管理模式

实训期间,食品工厂管理模式尽可能地效仿对食品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并且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并加以指挥和控制。为了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目标,有必要模拟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如实验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研究制度、汇报制度、总结制度、考核制度等,以此规范实训行为,以促进发展。

学生在实训前应对当今企业几种管理模式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在实训过程中,应对所在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解,并根据企业现状和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对企业现有管理模式提出建议及具体可行的修改意见,以加深对企业管理的认识。

4.5 实训期间的营销战略

实训期间让学生了解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市场营销部门根据战略规划,在综合考虑外部市场机遇及内部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市场目标,选择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组合,并采取有效实施和控制的举措。

为了使食品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对企业的营销战略有正确的认识,能对企业的营销战略做出精确的把握,在工厂实训过程中就应对所在企业的营销战略有一定的了解,对生产的产品进行试销售,让学生实地策划销售方式,试销售前进行销售预算,试销售之后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 马俪珍,刘金福,梁鹏,等.食品工艺学实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 何维泽.基础实验基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131).

[3] 毕建杰,常安瑛,等.科研与实验室建设有机结合 探索实验室开放管理新思路[J].高等农业教育,2002(82).

[4] 赵成军,石志标,等.实验室开放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3(145).

食品检测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强调理论与技能并重,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即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知识以及工作方法与经验,这一课程模式符合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认知规律,在当今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构建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学习领域课程。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中,通过对辽宁省食品产业的调研,根据其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的需求,明确了为食品行业培养食品检验员、品质控制员、食品安全管理员及营养师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设计,形成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项能力的重要载体。

二、课程开发方案

1.根据职业需求设计课程目标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检验工作岗位群之一,是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核心内容。本课程以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使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够胜任食品检验员工作岗位的相关工作任务,如实验室使用维护与管理、微生物样品的采集、食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验、生产环境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出具检验报告等,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树立质量与安全意识。课程目标描述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食品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食品样品采集和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掌握微生物检验一般程序;掌握食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及酵母计数和致病菌的国标检验方法。

(2)能力目标。能根据相关要求,正确采集和处理食品样品;能使用国标方法,对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及酵母菌、致病菌进行检测;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关食品标准判定结果,并能规范书写检验报告;能正确使用微生物检测中所涉及的各种仪器设备;能按规定使用和管理微生物检验室,并能对微生物检验室的建设提出正确设计方案;在食品检验过程中,能与其他组员进行良好沟通,并能根据实际检测情况进行方法变通,解决实际问题。

(3)素质目标。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意识,确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客观公正的工作作风,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课程内容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以典型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开发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工作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习到必需的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编排上打破传统的课程章节,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实际工作岗位任务为线索,按照从行动到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设计的循序渐进的课程结构。根据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岗位从新手到能手的成长过程,以典型的食品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从微生物的认识,到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再到食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和生产环境微生物检测,最后微生物实验室的设计与管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合理整合,根据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智能水平以及认知规律合理安排课程结构。

3.根据工作程序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教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的用来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学习情境根据食品企业微生物化验室常规工作及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程序,遵循从入门到熟练,从单一到综合、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同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学习规律,设计了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的观察、食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测、食品生产环境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实验室设计与管理等5个学习情境和15个任务单元。各个学习情境既相互独立,又存在平行、递进和包容的关系,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既掌握了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又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4.根据行动导向设计教学环节

行动导向教学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下达工作任务,学生则根据工作任务,通过独立查询资料、分析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过程、评估工作结果等一系列行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完全是在模拟企业实验室的校内实训场所进行,使学生能够在与企业环境相似的条件下学习和实训,同时,与学校的食堂及其他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接受真实的检验任务,如食堂餐盘、环境的监测、食品原料及产品(如糕点)的检测等,学生有真实的工作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企业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以检验任务书的形式布置检验标准、仪器设备、检验程序、结果报告等工作任务,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开展教学;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检验工作,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锻炼,理论知识得到运用。任务完成后,师生通过共同分析、总结任务,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完成检验任务的检查和评估。

5.以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学习评价

在进行学习评价时,我们将职业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既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评价学生的工作态度与经验,这样就做到了既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评价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权重为60%,终结性评价权重为40%,评价方案见表2所示。形成性评价包括工作态度、合作精神、职业素养、工作方法、工作质量等内容,终结性评价包括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这样的评价方式突出了学习过程的考核,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把学习当做乐事。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改革,以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根据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情境,对传统的课程结构进行了有效的革新。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加深了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岗位、职业标准及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获得了岗位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6.

[2]赵志群.对学习领域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4):1.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傅伟,袁强,王庭俊.学习领域课程《化工用泵检修与维护》开发与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25-28

[5]姚勇芳,莫慧平.《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8):60-61.

食品检测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1)教学内容上,构建项目化“工学交替”模式

教学内容是职业教育的根基,在构建教学内容上,我们坚持针对性、适用性、一致性和代表性等四个原则,深入企业、行业开展市场调查和研究,根据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以常用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构造、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工作站的使用等基本内容作为知识的教学目标,以质量标准解读能力、样品采集与处理能力、仪器操作能力、仪器维护保养能力、数据处理与结果报告能力以及解决检验异常情况能力等作为能力的教学目标,以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观念和意识、确立公正客观的工作作风、养成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保持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作为素质的教学目标。根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上,我们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坚持理论“必需、够用”原则,根据真实食品检验任务中的理化检验项目、国标方法及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进行选择和设计,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和行动体系,将原来的学科结构系统转变为工作过程系统。以常见仪器种类和国标检测方法为切入点,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电化学分析等五大基础项目,淡化其他不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每个项目实施“3+1”模式,即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国标项目实训及自主性设计项目。五大基础项目学习结束后,安排暑假顶岗实习,使课程教学实现从项目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从简单到复杂、从课堂到职业岗位的转变。

(2)在项目实施上,实施工作过程模式

项目教学模式由项目引领、项目准备、项目实施、结果报告等四个过程。例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我们以“火腿肠中护色剂亚硝酸钠含量的测定”为引导,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的要求进行教学。首先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等项目准备,然后进行“采样样品处理上机测试数据处理”等项目实施环节,最后根据检测结果出具规范的检测报告,使学生在工作情境中学习,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

(3)在职业能力的训练上,实施“五位一体”的实训模式

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技能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我们在学生仪器分析能力的训练上实施了理论学习、仪器操作分项技能训练、仿真实训、项目实训和假期顶岗实习“五位一体”的训练模式,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螺旋形提高。

(4)在学生能力拓展上,实施“学生自主性实践”教学模式

我们采用了“学生自主性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利用学院实训平台,根据国家标准开放性自主设计设计食品检测项目,如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方面的检测,经教师审核通过后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不仅有效拓展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仪器选用能力及独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将来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以及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我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同,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主要应用于理论方面的教学,如各种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基本构造、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等,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化解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遵循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主要应用于绪论、仪器构造、仪器操作、色谱工作站等内容的教学。例如《绪论》的教学,其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仪器分析方法、分类、特点等,通常,绪论教学都是在课堂中进行,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现在采用到质检机构参观学习的方法取代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百闻不如一见,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引领项目、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操作技能训练规范化、标准化教学法

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仪器分析能力为教学目标,学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操作是否熟练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实施“准备-示范-模仿-总结”行动导向教学过程,通过视频、多媒体课件、教师示范等多途径进行示范性教学,规范学生的操作。操作技能训练规范化、标准化教学法主要应用于样品的采集和处理、仪器的操作、色谱工作站的使用、数据处理及检测报告的填写等方面的教学。

(4)单项技能训练与项目综合实训相结合教学法

仪器分析技能是一种复杂的、高难度的系统性技能,在训练过程中,我们根据各种仪器的特点将系统技能训练分解为若干个单项技能进行单独训练,学生掌握单项技能后,再进行项目综合实训,有效化解了学生学习和掌握操作技能的难度,提高了技能训练的效果。

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

《食品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是专业课中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我们制作了内容丰富、形象、逼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有效化解教学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仪器分析的原理、仪器构造、分析方法的内容。

(2)教学录像

我们建设了如化学实验操作、各类仪器的操作等SOP教学录像资源库,这些教学录像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也可以在课程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对学生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3)仿真虚拟平台

我们建立了酸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等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供学生上机前仪器操作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对仪器的认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

(4)课程网络平台

《食品仪器分析技术》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了虚拟实验室、教学视频、职业资格考试、教学资源连接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利用课堂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既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能促进仪器操作技能的形成,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校企共建双赢实习、实训基地

现代分析仪器非常昂贵,特别是高端仪器,单价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不是一般学校所能承受的,如何使用检测机构的仪器服务教学成为了我们近几年来一直探讨的课题,形成了学校、企业、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三者结合的实训教学机制,与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广西轻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等共建教学与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只需承担为数不多的教师指导费,构建了低成本、高效益的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教学与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承担了大型分析仪器的教学和实训、学生的顶岗实习以及教师的进修学习。

5改革成果

食品检测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实习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07-03

目前,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顶岗实习,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学生顶岗实习这一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习既是我院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奏曲。其目的是为了完成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顶岗实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会到自己的优势与缺陷,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方向、端正了学习态度和正确定位就业;另一方面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如何进行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进一步提高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成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近几年来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顶岗实习过程的实施

在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在第五和第六学期分别安排了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工作,企业顶岗实习单位必须是与我院正式签订过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事业单位,而且这些单位提供的相关实习岗位必须与该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岗位适应性,通过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有助于学生提前就业。

1.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践教学的载体,有助于学生实现学校到岗位之间零距离适应,从而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因此在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学院相关部门和专业相关教师协作,利用各自的人脉关系等积极建立该专业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了保证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制订了一系列校外实训基地的遴选标准及管理办法,在制度上保证了校企双方可以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依据互惠、共赢发展原则,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可以帮助企业在短期劳动力调剂、相关应用性课题研究、为企业储备技能型人才方面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强化技能训练,达到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

以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签订相关校企合作协议的顶岗实习单位有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余杭农产品检测中心、海通食品有限公司、浙江省农科院质量标准研究所、杭茶院、杭州乐乐食品厂、杭州诺加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等,其中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余杭农产品检测中心、浙江省农科院质量标准研究所、杭茶院等为浙江省内权威检测机构,承担着省内食品企业生产的产品的检验任务。学生在实习单位老师的指导与培训下,亲身体验了现代食品检测技能和检验制度,通过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锻炼,与单位员工的互相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学生的工作表现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充分认可,同时提高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明白了谦逊严谨的处事风格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在为人做事方面,学生也懂得了遇到问题时就要多向身边的人请教、学习,虚心听取领导的教诲,大小事情严格按照工厂流程办理,培养了学生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

2.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合理安排顶岗实习岗位。为了确保学生能实现真正意义的顶岗,食品专业一是根据专业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安排相对应的岗位,与相关企业协商,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保证学生顶岗和轮岗的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对于有少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较明确的就业单位,希望提前到该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满足实习单位与专业有较紧密相关度的前提下,签订相关自主顶岗实习协议,同意学生进行自主顶岗实习。以食品2013届毕业生为例,这部分学生最终都在顶岗实习单位实现了顺利就业。因此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合理安排顶岗实习岗位,有助于学生提前就业。

二、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为了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让学生能通过顶岗实习真正提高职业技能,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学院对顶岗实习的精细化组织、管理和考核办法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期达到实习的预期效果,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1.统筹安排顶岗实习的准备阶段。顶岗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一项系统工程。学生是顶岗实习活动的主体,学校是顶岗实习的组织者,企业是学生顶岗实习的直接管理者。为保证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设立了三级管理机构——顶岗实习领导小组、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和顶岗实习学生小组,实行“分级负责,企业协助”的管理机制。

在顶岗实习组织过程中,首先由专业负责人组织召开学生顶岗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深入了解顶岗实习有关管理制度,包括《学生顶岗实习考核管理办法》、《专业顶岗实习工作安排》、《顶岗实习鉴定手册》等,向学生提供校企合作企业的相关顶岗实习岗位,让学生自己选择顶岗实习的单位和岗位,如果某个实习单位学生报名人数太多,专业再进行协调和沟通,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对后期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学生出现思想问题时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生在认真学习顶岗实习的有关规定基础上,签订《学生顶岗实习承诺书》,并以具体某一实习单位为顶岗实习学生小组,确定小组长和专业指导老师,保证在实习期间遵守学校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得擅自离岗,有事及时向单位和学校指导老师请假,不做有损实习单位形象和学院声誉的事情。

2.人性化管理顶岗实习的实施阶段。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和指导,在顶岗实习期间有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和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其中校外实习指导老师由顶岗实习单位指定,具体负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职业技能指导;校内实习指导老师由专业安排,具体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组织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学院顶岗实习网上管理系统、QQ、E-mail、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学校要求学生每周在顶岗实习网上管理系统上传周记一次,把一个星期的实习工作进行总结,校内指导教师在网上管理系统上每周批改一次,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实现远程指导,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解决相关问题。如果有些问题解决需要现场指导,校内指导老师会尽可能克服时间和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去企业看望学生,具体解决某些问题。

虽然各个专业在实施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前,组织学生进行了“岗前”教育培训工作,明确告知学生进入企业后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了解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工作人员的基本心态、企业管理的原则等,以企业的“员工”身份进行实习,自觉服从实习单位的工作安排,在更广的层面熟悉企业,增强适应能力。但在顶岗实习的第一个月,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会出现较为严重的“不适应”企业工作环境的问题,他们还是没有改变自己学生的角色,觉得企业的管理比学校管理严格,甚至有的学生觉得“苛刻”,因此校内实习指导老师需要不断做好学生、企业相关人员的沟通工作。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如:实习期间的住宿问题、生活设施的改善、学生每天的工作时间问题、网络周记的上传等方面及时与企业相关部门沟通解决,做好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工作,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此过程中,对由于身体原因不能胜任企业工作岗位的同学及时进行岗位调准,同时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开始一个月的学生周记及时批改,对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变化及时劝解,把问题及时解决,以此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工作,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通过这种人性化的管理,在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沟通和协调下,学生会很快转变自身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和想法,对顶岗实习有了一个统的认识,这在实习初期的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能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3.客观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总结考核阶段。在顶岗实习的考核方面,企业指导老师最具发言权,因此为了客观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必须共同参与,将企业考核和学校考核有机结合,两者各占一定比例。企业指导老师结合学生在企业期间的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和工作能力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实习结束后在学生实习鉴定表的最后一页上进行填写,并对学生的总体表现给出优、良、及格等成绩,企业指导老师签字确认后加盖单位公章有效。

学校考核主要由校内指导老师的评价为主,校内指导老师主要依据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各环节的实习任务完成情况。一是学生在实习期间是否每周都按时上传周记、周记的完成质量等;二是校内指导老师会按专业要求对各个实习点进行现场指导,认证听取企业员工对学生工作表现的反馈,并结合学生每天要求填写的日常工作记录等;三是顶岗实习结束后,专业组织一次顶岗实习交流工作,各个实习单位推荐一位学生对整个小组在实习单位的工作进行总结并以PPT形式汇报,同时邀请下一届本专业的学生参与,让下一届学生通过与高年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以学生真实的企业顶岗实习经历为案例,对顶岗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最终校内指导老师综合三方面的内容给予考核评定。

顶岗实习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应加强校企双方深层次的合作,依托于本地行业背景的特殊优势,按市场要求重构人才培养标准,建立一个校企合作共赢的“双赢”机制,各方应共同努力,携手共进,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冲.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9):88-89.

[2]黄晓林,唐全,张毅,等.药学专业高专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价[J].重庆医学,2013,42(6):710-711.

[3]卢飞跃,渠川钰.高职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51-52.

食品检测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56-01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他们必须具有够用的知识系统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岗位需求。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以企业要求为方向,把理论课和实践课整合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进行教学,将应知的理论知识和应会的操作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实践技能训练为主线,强化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掌握扎实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培养、检验及相关工作,并能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认真求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为今后胜任食品质量控制、食品质量检验等相关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设计与选取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本课程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就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内容的选取,首先是通过校外食品企业专项调研,与食品生产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论证,确定食品企业、食品检测机构等的微生物检验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对这些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工作过程分析,参照行业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规律,在企业人员的共同参与下设计对应的教学内容,以项目化教学组织教学活动,构建实训平台使教-学-做一体化,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融于具体的任务中,按照行动模式的六个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来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具有独立计划、实施和检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部分环节中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针对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共同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补充、加深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规模上采取小班形式进行教学。首先将全班同学以4~5人成立几个工作小组,根据每个教学项目的具体内容,教师提前下达任务单,任务单包含了本次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各小组成员根据任务单要求去图书馆或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后,集思广益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在理实一体化教室阐述工作方案的思路,由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对其工作方案进行点评和评价,老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每个组根据老师和同学的评价意见对工作方案进行修改,然后根据工作方案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完成相应任务。老师在学生根据方案进行实操的时候进行巡回检查和指导,最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对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再次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画龙点睛的总结,如在“自来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项目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回顾细菌的菌落特点,生长特性等相关知识。

三、课程考核

为客观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本课程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强调过程考评的重要性,重点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过程考评占70分,期末考评占30分。这样的考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效果总结

学校和企业合作,学校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共同组成课程设计小组,以食品企业、食品检测机构等的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结合职业标准进行分析,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与企业工作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相一致,能够让学生将来毕业后迅速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充分体现高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基于行动导向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学项目以“任务”贯穿始终,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任务、分析任务、操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总之,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以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较大改善,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为学生将来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食品检测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宠物营养与食品;课程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65-03

宠物营养与食品是宠物养护与疾病防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所对应的岗位是宠物食品的生产、检验及销售,该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养成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给宠物养护提供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笔者对课程提出了改革建议,试图探索适合于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定位

宠物营养与食品课程是在对宠物行业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调研的基础上,以及在进行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和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思路开发中形成的一门课程。该门课程在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可进行饲料检验化验员证职业技能鉴定。它的前导课程有宠物解剖生理、动物生物化学;后续课程有宠物饲养、宠物训导技术等课程。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内容设计

该课程在教学内容选取时,对宠物养护与疾病防治专业的毕业生、宠物医院及养殖场进行了调研和专家访谈。同时,我们还了解到了宠物养护与疾病防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他们选择的主要职业岗位有宠物食品化验员岗位、宠物食品原料检测岗位、品控岗位等,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检测宠物食品营养、设计宠物配方等。我们通过对宠物食品原料检测、宠物食品化验员等职业岗位群和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得出各类岗位对知识、能力的具体要求和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行动领域,组织企业技术骨干、专业教师及相关职教专家共同研究归纳出学习领域课程――《宠物营养与食品》课程;同时将与本课程相关的饲料检验化验员职业资格证融入该课程,实现教学考证融合,学生学完本课程,就参加技能考核,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

针对工作岗位,依据本课程在专业领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宠物营养与食品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以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熟悉宠物营养学的基础知识;熟悉宠物食品原料的营养特点;理解饲养标准和宠物的营养需要;熟悉配合宠物食品加工工艺流程和加工设备;.熟悉配合宠物食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措施。

2.能力目标。合理供给宠物养分能力:根据实际生产需要正确合理地确定宠物所需养分种类和营养需要量,能准确识别宠物营养缺乏症;能够通过饲养试验、饲养效果检查评价宠物食品质量;合理利用宠物食品原料能力:能够进行宠物食品原料加工调制;宠物食品品质管理能力:能够进行宠物食品原料识别及品质检验;宠物食品检验化验能力:能根据相关标准对宠物食品原料及成品进行检验化验;宠物食品配方设计能力:能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设计各类宠物食品配方;宠物食品生产管理能力:熟悉配合宠物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能够进行简单的宠物食品生产。

3.素质目标。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能遵守职业规范;具有吃苦耐劳的职业素质和从事宠物生产的坚定信念;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能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工作效率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工作质量高。

(三)学习情境设计

该课程将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学习过程,将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宠物食品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原料选择、原料采购、原料分析与检测、原料加工等8个环节,经过整合后,转换为6个学习情境:宠物营养素的利用与缺乏症识别、食品原料识别及品质检验与利用、原料 加工调制与利用、日粮配方设计、食品加工与质量管理、食品实验室常规分析。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多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在此前已学习了动物生物化学、宠物解剖生理,为本课程中宠物营养代谢的学习的打下了基础。但是,高职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较弱,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做一体,将理论知识点设计为晋级小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一)教学方法

本课程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学习食品营养缺乏症时,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根据案例分析可能缺乏的营养成分并提出解决方案;学习原料检测时,我们采用现场教学法,将学生带到宠物食品加工企业,讲解操作要领后,再进行示范;学习宠物食品配方设计时,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法,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配方设计任务展开学习,以完成的配方设计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样品检测时,我们采用角色扮演法,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能够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教学手段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任务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采用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虚拟教学、课程网站辅助教学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现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给学生真实的环境,我们将学生带领到养殖企业和宠物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增加学习的兴趣。

2.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种轻松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通过音、画、影、文、动漫等多种表现形式形成的多路视听刺激,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3.应用虚拟软件辅助教学。课程组教师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了宠物食品加工虚拟软件,在学习宠物食品加工工艺流程时,学生可以以漫游的方式到宠物食品加工企业的每一个岗位参观每一个流程,熟悉宠物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

4.应用课程网站辅助教学。课程组依托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了《宠物营养与食品》课程资源库,课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主要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库、试题库、实训实习项目、课程标准、国家级行业相关标准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课程组还充分利用课程网站资源,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图文并茂、声光电并用,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饲料生产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生产过程、操作方法等,使教学过程更加充满吸引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课程组在网上设有教学论坛板块、答疑板块等,利用网站平台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途径,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方便,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开放式教学。网站有试题在线测试,教师可以在线布置和批阅作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课程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拓展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突破了教与学的物质局限和时空局限,实现了师生远距离互动、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五、教师团队

该课程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熟悉宠物食品生产和宠物养殖技术,了解当前宠物行业,特别是宠物食品行业的发展动态,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和职业道德养成。宠物食品生产企业的技术骨干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在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聘请宠物营养与食品生产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组建“兼职教师+专任教师”的教学团队,提高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比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体现农业高职教育的特点。

六、运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教师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对于教师评价,我们可以采用督导、同行、学生对于教师的素养、教学水平、技能、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主要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企业评价等组成。这分为几方面:一是学校可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生产实践,结合饲料检验化验员的职业工种鉴定,实施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工作经历证书的“多证书”制,开展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考核,保证毕业生毕业时,即有化验员上岗证,技能鉴定成绩占课程成绩的70%。二是采用过程考核。过程性考核按工作任务分为五项考核项目,重点考核学生学习态度、信息采集与利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平时成绩与学习态度计入过程性考核。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和每次项目的完成情况,参考平常考勤、笔记、课堂发言、课前预习等平时记录。学习态度主要从学习积极性,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吃苦耐劳、完成工作任务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计分。过程考核占课程成绩的30%。

参考文献:

[1]乌兰,罗旭光,冷向均.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3,6(15).

[2]王金福,张永霞.“动物病理”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实施效果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3).

[3]高锐,高芳,吕国策.高职院校“电子CAD”课程设计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6).

食品检测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乳制品加工技术;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S2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29-03

Abstract:Teaching problems of “dairy products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from such three aspects as students,teachers and teaching.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dairy products processing technology”.

Key words:Dairy products processing technology;Existing problems;Measures

乳制品加工技术是高职食品类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也是该专业领域内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研究方向的重点开发课程之一[1]。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乳及其制品加工工艺、生产设备、操作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与众多学科相互渗透,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创新和发展[2]。该课程属于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以培养学生乳与乳制品加工相关岗位群的工作能力为目标[3]。

近年来乳制品企业蓬勃发展,需要高校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适应新时期乳制品企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的技术型专业人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迫切的需要新口味、新功能的优质乳制品来丰富饮食。这些都对乳制品加工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笔者从学生、教师、教学3个方面入手,针对乳制品加工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初步探索,为提高乳制品加工技术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1 存在问题

1.1 学生存在的问题

1.1.1 注意力难集中 课堂前10min听课效果良好,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开始出现开小差、玩手机、交头接耳等注意力不集中现象。而学生不能集中精力的这个时间段往往是教师对特殊加工工序(如:奶粉的喷雾干燥、酸奶的发酵、冰淇淋的凝冻等)、加工设备(如:喷雾干燥设备、发酵罐、凝冻设备等)等重点内容讲述的阶段,导致重难点内容不能完全和透彻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影响今后的应用。

1.1.2 学习积极性低 乳制品加工技术分为理论课(40课时)和实验课(8课时)。理论课学生课前很少预习、课堂讨论参与度低、课堂发言不积极、笔记记录不细致、课后思考不主动。实验课学生表现相对积极,但只是机械的按照教师设定的步骤进行试验,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实验失败(如:原料乳的滴定酸度过高、冰淇淋中有较大冰结晶等)也很少能自己找到原因。

1.1.3 实践能力不强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都是验证性实验,即学生按实验指导书上的工艺和配方操作从而获得一种产品,整个过程中很少开动脑筋思考和研究。这种模式虽然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但对学习积极性发挥非常不利,更谈不上培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1.1.4 创新能力缺乏 学生缺乏改良或创新加工工艺、加工设备的能力,缺乏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的设计产品的能力。从在校期间表现情况来看,学生在改进加工工艺(如:液态乳、酸乳、干酪、乳粉、冷冻乳制品等工艺)、改良加工设备(如:灭菌设备、发酵罐、喷雾干燥设备、凝冻设备等)、独立设计产品(如:适合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特殊人群的乳制品)时表现出力不从心,所以食品专业学生申请发明专利较少。从最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一部分食品专业学生毕业后转行,其余大部分毕业生从事食品检测和销售工作,极少有学生从事研发工作,更少有学生毕业后创业。这说明大学3a所学的知识并没有很好的进行转化、利用和创新。

1.2 教师存在的问题

1.2.1 业务内容不熟 教师业务内容不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课照本宣科、教学缺乏技巧,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新教师,承担课程多、备课时间紧,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质量往往不高;课堂把控能力不强,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机械式的记忆和学习,教学效果不佳。

1.2.2 学历层次不够 高职学校中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较多,但碛胁┦垦位的教师较少,学历层次有待提高。如果教师自己对专业重难点问题理解的不透彻、对专业热点问题研究的不精深,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专门人才。

1.2.3 实践水平不高 教师都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操练的机会,导致教师实践水平不高,这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缺乏经验、大型精密的仪器设备操作不熟练、对学生的指导不能很好的与工厂现代化生产的需要相结合等。

1.3 教学 (1)教材内容繁难偏旧,特别是关于一些乳制品的加工工艺和生产设备的内容不仅过于繁琐不好理解,而且并没有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接轨,培养出来的学生去工厂后往往仍需要重新学习才能适应。(2)理论课程教学多采用讲授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程考核方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考察,往往以考试结果结合平时表现情况给出最终成绩,不能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内容主要以记忆型知识点为主且答案唯一,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和发散思维,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 对策

2.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1.1 提高实验课时的比重 通过调研和分析相关乳制品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同时结合实验室现有条件,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数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将原料乳的新鲜度检验、酸乳的制作、乳酸菌饮料的制作、乳冰淇淋的制作、成品的检验作为实验的重点内容,并将实验课时数增加至20课时,给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开发研制新产品,比如开发一款适合糖尿名患者食用的乳冰淇淋,使学生从验证性实验中跳脱出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 增强对新技术的实践 高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生产实践,为了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培养适应于企业现代化生产的学生、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应将一些在生产实践中有较多应用的乳制品加工新技术引入到实验课教学中来,并把这些新技术的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有效的整理,自编实验教材。

2.1.3 加强校企合作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使其基本能满足食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成为能够模拟和仿真乳制品生产工艺流程并且能够进行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的实训基地[5]。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学校来进行现场实践教学,促进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的对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发挥专业优势,与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形成产、学、研联合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联合企业的兼职教师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指导学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建精品课程。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从而为企业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企业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实践基地,从而满足了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求,也使学生的生产劳动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1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教师应当转变教育理念,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转变,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不仅要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更要把创新创业的教育纳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进行创新和创造,如:为学生介绍完液态乳的原辅料和加工工艺后,让学生创造性的独立设计适合乳糖不耐症患者饮用的乳制品;如果要办一个乳品厂,思考怎样才能使企业更具竞争力等。积极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典型,利用榜样的力量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巨大动力。做好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工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保驾护航,让大学生有能力在社会的熔炉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崭新天地。

2.2.2 吸纳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 高校教师都承担课题研究的任务,可以吸纳学生加入其科研团队共同对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如利用滁州市本地特产滁菊、芡实等开发功能性乳制品;乳酸菌菌种的筛选并应用于乳制品的研发;乳酸菌的基因改造及代谢调控等。而且在教师及其专业团队的指导下,学生的实践会更有指向性和目的性,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的获得帮助,好的想法也能够很快的转化,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题研究中,学生能够参与如收集整理资料、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具体操作、实验数据分析、撰写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等各个环节,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撰写材料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突发问题的应急能力,为以后独立科研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3 搭建各级各类创新平台 每年在学校举办创新大赛,并选拔、推荐优秀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大赛。创新包含多种类型,可以是改进、发明和创造工艺、设备等;也可以是设计、美化和改善产品的外观、包装等。学生既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进行独立创新,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创新。经过各级各类创新活动的千锤百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一定会获得显著提高。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3.1 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教师应通过国培、省培、校培、在线培训等多种方式汲取营养,多与优秀教师交流、讨论获得宝贵经验,同时经常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增加教学技巧、提升课堂把控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多参加学术会议,在增长见识的同时掌握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和最前沿的信息;教师应努力汲取更多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自己更具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

2.3.2 提高教师实践素养 教师应多走出教室和办公室,多走入实验室及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科研和实践,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而且有利于教师实践水平的提高,避免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轨。教师也应当多走出校门,多深入企业一线进行锻炼。教师在进行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的同时,接受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生产技能的再培训,提高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师所掌握的理论和技能不与市场脱节,才能培养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2.4 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2.4.1 优化教学内容 乳制品加工技术涵盖范围广,但课时数有限而且部分内容繁难偏旧,因此要科学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确保内容体现实践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以保证学生把握主要知识要点、扩展知识面。通过分析乳制品企业及相关检测机构典型工作岗位技术能力的需求,将原料乳验收、液态乳加工、酸乳加工、干酪加工、乳粉加工、成品检验等作为理论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为学生介绍典型的加工工艺和设备。

2.4.2 改革教学方法 乳制品加工技术涉及较多复杂的加工工艺和设备,在黑板板书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形、动画、视频等功能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乳制品加工技术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将8名学生分1组,其中2人充当采购员、2人充当操作工、2人充当品控员、2人充当研发人员,试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如何制得优质的功能性乳酸菌饮料。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的进行引导、纠正和补充,并给予学生公正客观评价,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自觉地培养专业能力、表达能力及社会能力,使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2.4.3 调整考核方式 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方式调整为平时表现(占10%)、实验作品情况(占10%)、期末考核(占60%)、课程论文(占2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表现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作品情况能够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期末考核中应增加主观型和应用型试题,让学生在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会融会贯通,创造性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课程论文的考核能够极大的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查阅整理文献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写作编辑的能力等。

3 Y语

乳品加工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中发挥着纲领性的作用[6]。通过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推动乳制品加工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的职业技能技术人才。当然,伴随着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我们要迎难而上,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邵虎.高职食品类专业《乳制品加工技术》核心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0,26(12):164-166.

[2]罗红霞,王丽,句荣辉,等.基于项目教学的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设计[J].农产品加工,2015(4):78-80.

[3]李晓波.高职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探索[J].学园,2015(25):65-66.

[4]李崇高,黄建初. 高职焙烤教学开设综合性实验的探索――以面包制作为切入点[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院报,2009(6):39-43.

[5]张开屏,田建军.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初探[J].农产品加工,2014(11):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