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

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建立理论教学体系,以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训基地为基础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线并行,既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又通过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实践教学以生产项目为载体,以生产实际为主线编排教学内容。

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性质的专业课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实践"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双向同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努力贯彻"按需施教,学用一体"的原则,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新路子,不断研究和尝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1.1 启发式教学

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我们把它归纳为由浅入深式启发、思考性启发、实践性启发、总结式启发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举出浅显的例子启发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采用提问的方式巧妙地引入新课;在课内实训中,由实际现象启发学生去理解课堂教学中的理论问题;而课堂小结、阶段总结总能启发学生进行温故知新的回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融合式教学

融合式教学是融"理论、演示、练习、反馈"于一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比如《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课程就是在实验教学中,运用仿真软件,让学生编程并运行,观察内部RAM的内容变化以及内部寄存器的内容变化,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中;在视频展台,展示老师在演示实验中的运行效果,以演示来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在实训教学中,运用单片机仿真器和接口目标板,仿真运行接口程序,通过练习掌握学习的难点,加深对硬件的了解和学会简单的编程。

1.3 行为导向式教学

行为导向式教学就是通过规范的实训,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专业技能。比如《设备电气控制与维修》课程中,由专业教师自行研制的40台实训柜,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创造了规范、仿真的教学环境。教学实施过程中,既有理论教学、随堂实践教学,还有专用实践训练周。其中,随堂实践教学方法灵活、课时充足,实践技能训练按照"简单-复杂-综合"的顺序进行。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达到了1:1,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充分的结合,学生在该项知识技能方面基本可以实现零距离就业,用人单位对该课程的教学表示满意。

1.4 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就是通过举一反三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演绎能力。

利用教学电梯进行案例教学,为提高学生对PLC技术的应用能力,专门编制了3层3站简易教学电梯的实训课题,结合电梯生产厂家的实际生产图纸,培养学生对PLC课题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对照教学电梯,学生很容易了解电梯的控制原理,明白控制要求,能够按要求编制控制电路梯形图,提高了学生学习PLC的兴趣和系统调试能力。

运用机床电气排障柜进行案例式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在模拟的实践环境中练习机床电气控制线路中常见故障的排除,以实际机床控制线路为例,进行故障排除的分析和练习。例如,采用M7120平面磨床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以及照明电路和信号电路、C650-2车床电气原理图等实际控制电路进行分析,并在实训柜上进行配线,实现相应控制,使学生能结合实际直观地进行演练。

在工厂供电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在介绍完基本的供配电系统设计和计算知识以后,我们以我校新实训楼供配电系统为实例,借用学校档案室的图纸,让同学了解实训楼的供配电系统组成,相关设备,如:变压器、母线等的选型办法,供电线路等。并结合对工厂配电站现场的参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充分开发多种教学手段

(1)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电力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和《单片机技术》的部分内容的教学。

(2)在《工厂供电》课程中采用投影仪进行实物教学,以直观形象地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工厂供电》课程中讲解发电内容时,放映录像片,让学生了解从发电到用电的整个过程,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堂教学、课内实验、课外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3 结束语

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保障机制;工作落实

作者简介:吴强(1961-),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81-02

一、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一)专业建设背景

改革开放30年,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力企业和相关产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利的是:地方电力企业大多被国家电网公司代管或控股,高职学生进入企业的渠道基本阻断。有利的是:随经济的发展,电力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也有了大的发展,变配电运行管理、电器产品生产等企业,对电气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很大,地方高职院校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这为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二)人才培养定位设计

在新的背景下,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如何定位和发展,这给专业教学团队提出了必须很好解决问题。我们通过调研电力企业、电器设备生产厂、建筑业、工厂等企事业的用人需求,了解过去毕业学生的发展情况。从分析看,毕业学生从生产一线做起,需要经过3到10年的踏实工作,才能成为企业的骨干。在学生所学的课程、知识、技能在其发展中,主要用到的是基础的课程知识和宽阔知识面,能够发展的核心是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和处事能力。

按高职学校的办学定位,结合调研分析,我们的定位是:以工厂电工核心知识技能为平台,面对工矿企业、生产企业、电力企业,具有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安装、调试、管理等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掌握电力专业相关的运行、设计专门知识,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三)课程体系方案

结合毕业学生就业信息反馈和企业调研情况分析,决定以小型水电站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将学生带入供配电行业。以参观电站—学习电站—实习电站—设计电站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以维修电工、进网电工和电站运行值班人员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设计。

除学校要求开设的公共课程外。专业基础课程有:工程制图、电工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应用技术、电气CAD、电力内外线施工等;专业核心课程有:水电站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水电站综合自动化、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用电管理等。针对企业岗位需求课程有高电压技术及电气试验;针对学生到水电站运行管理安排有:水轮机及辅助设备;针对电气工程施工安排有:电气工程安装预算。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为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教学,我们构建了与课程体系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主要设备是利用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投资340多万,建设了与专业相关的电工实验室、电了实验室、电工电子仿真实验室、电工操作实训室、变压器电机维修实训室、触电急救实训室、机床电器维修实训室、电工智能考核实训室、配电屏、保护屏安装实训室、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室、微机保护实训室等。在校外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了:电力调度中心、开关站、变电站、火电厂等的参观实习基地;科友电器有限公司、天灵电器厂、泸州特种变压器公司等成套电器产品生产实习基地;流滩坝电站(3×6900KW)、富顺黄泥滩电站(3×6900KW)两个电站运行实习基地。

二、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教学质量,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在工程教师的工程项目经验方面,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利用毕业校友资源、企业资源开展师资培训,让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实习、在指导学生毕业实习、设计中成长,在参加小型水电站、变电站设计中,在参与企业技术改革中,特别是在市级科研项目《地方电网保护、调度管理与建设研究》、《造纸厂节能改造》、《郞酒集团二郞镇基地供配电系统改造建设的研究》等的研究中,进一步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知识应用水平,也为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更多的工程案例。

(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机制

通过人才需要调研,学生顶岗实习企业用人需求,以及学生就业信息反馈等,构建一年小调、三年大调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具体为:每一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通过当时的人才需求调研和当时的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情况制定的,课程教学第三年需要针对企业进行必要了的课程调整或增减,以及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来实现对学生的就业定位培养。方案的修改完善都需要按程序审批经,然后才能执行。

(三)课程、实践教学标准完善机制

为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门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实训项目制定了实训指导书,并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质量体系过程管理的规定。教师课程教学中,需按要求备课、授课、辅导、考试,课程结束,需要进行总结、提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意见,进而补充完善课程标准。学生需求,课程认真预习、课中认真听课、记录、提问、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等,在学生考核成绩中,学习过程占总成绩的30%左右。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按指导书要求做好实践教学准备、落实项目具体安排和学习任务、参加现场项目指导、评估学生学习过程,评估学习实习报告、实习汇报,评定学生习成绩,写出项目实训总结和提出进一步完善意见。学生需要按项目要求做好预习、按要求认真完成项目、填写实习记录、写实习报告和总结汇报。学期结束,教师做教学总结汇报,教研组做专业教学情况汇报,系进行情况分析,提高下一级课程和实践教学完善意见,并进行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指导书目修改编写。

(四)学生管理体系建设

在学生管理方面,建设以党总支书、团总支书、辅助员、学生会、团委会、班委会为主线的学生管理队伍,在学院学生处、团委和系的领导开展工作。在学生行为规范方面是通过学习手册、学生守册,将要求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中。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通过构建展示平台,让各级学生干部在开展活动和管理中成长,培养团队精神、合作协调意识。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落实

(一)常规管理方面

强调教学规范的落实,学院和学系层面,要求教师按教学要求做好每一项目工作,并通过学院质量控制中心、学系教学督导小组对要求进行逐一落实。如开学前、中期、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师教案期检查;每四周要组织学生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期未要组织开展学生评,教师评同行评教;教研组要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开展说课程、课程竞赛等活动。学系每期要进行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教学成绩、遵守规章制度、教学纪律等方面的考核,考核成绩与津贴挂钩。以此,引导教师,认真各项教学工作,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二)教学方面

做好对本科、高职、中职教育的研究,在教学观念上,高职要制定以素质为本位的、以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指导书。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用所掌握知识、技能和资源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要“授之以渔”, 而不“授之以鱼”。

在课程教学中,要思考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参与、学会应用知识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重在平时观察、考核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情况。要引导教师开展项目、任务、案例、情景、推理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特别要与学生沟通交流,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

(三)实践教学方面

教学观点是:项目任务驱、理实一体,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实现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

实践教学的做法是:结合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就业特点做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按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设计的实践教学项目分为课程单项实验和综合项目实训两个方面。在课程单项方面,主要有电工、电子、电机、电气设备、继电保护项目实验;在综合实训方面,主要有生现场参观教学,配电屏、保护屏安装、生产实训,电站变电站主接线设计,电站运行实习,电工技能培训,小型电站设计等。

现在也在思考引入“教学工厂”理念教学,注重在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两者紧密融合,以模拟、模仿和实际应用工程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中,学会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流程,并因此实现对学生的因人施教学、因材施教、个性化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素质方面

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要从课堂和课余生活两个方面综合设计。让学生学会承受压力、学会处事为人、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生存之道是必须要做的教育工作。

课程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制定课程标准中,除知识、技能目标外,需要有明确的素质教学目标。课程教学除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外,还需要学习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做PPT、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等;还需要学会按要求、流程做事,学会表达、听话,学会团队合作等,教师必须思考将这些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第二课堂是出人才的主战场。一方面是利用学院和系搭建的人才培养素质平台,让学生在参加管理、活动中,培养管理、组织、协调、办事和沟通能力。一方面是利用专业学习的电工电子协会,让学生在兴趣引导下学习,通过参加电工电子竞赛、教师做的工程项目等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人才培养中需要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就业核心与综合素质融入到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通过规范化的教学、学生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就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学生就会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院;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38-02

一、概述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和基础性都很强的宽口径专业,其岗位覆盖面宽,人才需求旺,技术发展快,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要求高。但是口径宽带来的问题是教学的目标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目的较模糊,就业后需要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2006年以来,我院在企业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重构了以典型应用技术和具体应用为主线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实施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既夯实了基础,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使二者相互兼容,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明显提高,就业后很快能上手,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设计要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结合学校所处行业、地区的产业情况,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以典型技术、具体应用为主线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构建了以典型技术为一条主线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课程体系,初步解决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口径问题。第二,构建了以典型应用为另一条主线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初步解决了该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宽口径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第三,构建了与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相适应的、以工作任务(教学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实施体系,实现了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初步解决了该专业教学实施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成果具体内容如下。

1.以典型技术为主线的技术课程体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典型的宽口径专业,其覆盖的岗位为各类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其核心的职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六大部分:电工电子设备安装调试基本能力,以PLC技术、单片机技术、常规电器控制技术、交直流调速技术、供配电技术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安装、设计、维护能力。对应六大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典型技术为主线我们设置了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组态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供配电技术等8门技术课程。

2.以典型应用为另一条主线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设置了楼宇自动化方向,以楼宇自动化为电气自动化的典型应用为主线设置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建筑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楼宇自动化行业已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直接拉动了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但是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通过对岗位群的分析,核心的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施工安装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操作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测试、维护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调试、故障排查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设计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施工管理能力,能力分层递进,对应楼宇自动化应用技能的培养,以电气自动化技术典型应用为主线,我们设置了供配电与电气照明技术、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电气消防、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与监控系统、楼宇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智能小区与弱电工程新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8门职业技能课。课程以项目或模块为载体,项目或模块的设计基础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楼宇自动化方向)岗位工作任务。项目开发的具体路径为:从岗位工作任务中分析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核心技术),对应核心职业能力设计典型教学项目。项目或模块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相关实践知识为重点,以相关理论知识为背景,以拓展知识为延伸;相关实践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相关理论知识主要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拓展知识主要解决覆盖面的问题。《供配电与电气照明技术》课程内部项目或模块结构见图1。

图1?摇项目或模块内部结构图

3.“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实施体系结构。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教学实施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建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育人本领;二是打破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模式,建立整体结构为“单项、综合、创新”三层实验实训立体架构,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融“教学做”为一体;三是实现开放的实验实训室管理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四是实行“任务引领”类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三、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后的成果成效

2008以来,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经过4轮的教学实施,取得了优良成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1.毕业生专转本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明显提高。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06级、2007级、2008级毕业生专转本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见图2。

图2?摇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说明:2006级、2007级的数据统计分别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和2010年12月31日,2008级的数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10月31日,转到本科继续求学视同就业。2007级学生就业后,我系曾向他们发出《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表》,陆续收回反馈148份,目前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或接近的占90.6%;100%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称职”以上的认可;同学都能独立工作,独当一面;涌现出一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优秀毕业生。

2.技能证书方面。从2006级学生以来,我们组织了四届学生参加维修电工(中级)技能鉴定和AUTOCAD中级证书考试,平均通过率分别为88%和97%。通过考证促进相应的技能训练,通过训练实现“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业后很快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以典型技术、典型应用为主线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新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路径、课程门类划分和课程序化的基本方法,为高等职业教育宽口径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化改革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体系。以典型应用为主线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体系,总结了项目课程实施应具备的硬件、师资、管理等基本条件,总结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威.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0,(10):39-40.

[2]张铁岩.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30-30.

[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教研组,以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为重点的楼宇设备专业群建设方案[EB/OL].2007-08-21.

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虚拟仿真;教学模式;虚实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48-02

一、引言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坚强电网的大力推进,社会对电气工程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对突况的应变和处理能力的新时期电气类人才,也同时对新时期电气工程类专业实验实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电气类专业实验特点

由于电气工程类专业涉及到发、输、变、配、用等环节,涉及电网体系结构、保护、信息采集、信息处理、电力通信等专业知识,使得电气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实训的开展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如下:(1)由于实验设备电压等级高、价格高,同时对于实验场地也有特殊要求,因此电气工程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成本高;(2)由于成本高、场地大,使得实验室设备台套数有限,无法同时满足大量学生实验,从安全考虑,老师的授课难度也增大,同时也限制了实验学生人数;(3)电力系统电压等级高、电力网复杂、高危险,对于大规模、时变复杂系统的电力系统实验无法进行。因此形成了电气类专业实验的高成本、高危险、高难度的特点,有些实验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

三、虚实结合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

实验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因此有必要利用已有实验条件,结合学校对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利用先进技术,扩展和充实学生实验,构建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1.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构建。虚拟实验,是指按照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求,建立虚拟的工程实验环境,运用各种虚拟仪器和设备,对建立起来的实验模型进行实时仿真,构成新型的实验教学的方法[2]。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利用先进的技术,能够充实实践教学的内容,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深度,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提供很好的平台。根据《关于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94号)文件精神,“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效果”。然而,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实验所获得的已知规律,因此存在理想化和缺乏真实实验环境等不足。

因此,依托现有的实验实训资源,包括继电保护实验装置、电力电子及电力拖动实验装置、配电自动化实验装置、车间供配电系统,以及在建的包括新能源发电系统运行与控制、智能配电、电力设备在线监测和智能用电及电力系统仿真等几个环节的智能电网实验室,结合物联网、电磁兼容测试、测控技术实验中心等实验装置,综合利用科研成果,利用实验中心网站,共享实验资源,按照“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工程教育理念,建立了融合“数字仿真+半实物仿真+实物仿真+运行验证”于一体的,虚实结合、相互补充的电气工程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为虚实结合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虚实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方法。根据电气工程类专业“强弱电相结合、电气与信息相融合,要求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将已有实验教学平台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相结合,能实不虚,将实际操作与仿真模拟相结合,虚实结合,与电气工程的学术与行业发展相结合,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调整、完善和补充实验内容。

在虚实结合的“两维度、三层次、多模块”实验教学体系下,坚持行业和学术两个纬度,坚持电路仿真设计及测试为主的基础层次、以物理模拟和混合仿真为主的拓展层次、以工程运行及验证为主的创新层次等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分设多个实验实训的教学模块,并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并借鉴提出问题,开展实验,观察现象,收集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探讨及研究,分析结论,论证和证明,再练习,再总结的模式[3],以学生为主体,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图1所示,在虚实结合的电气工程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的各个层次中,针对课程及专业特点,面向电力行业发展和学生能力提升,以电力生产过程中"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为主线,依托全数字仿真、半实物仿真和实物仿真为一体的虚实结合的电气工程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以教学内容整合以及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为主要形式,分阶段设置虚拟仿真实验实训模块和传统实验、混合仿真实验。构建侧重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科研、工程能力提升实验模块。例如新能源实验模块,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进入实验室,对实际的电池板进行性能及参数测试。然后再进行仿真,研究不同工作环境包括温度、照度等对光伏电池板输出特性的影响,再对实际光伏发电系统进行研究,对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方法进行仿真,再进行实际系统的设计与调试。例如对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可以基于PSCAD进行故障仿真及保护值的整定和计算,通过对各种状态下故障的波形和数值分析,与理论课程相结合,对知识进行加深和巩固,并对仿真结果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然后再在继电保护实验台上了解实际继电保护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虚实结合,相互促进。

虚实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中对实验内容的组织和实验过程的设计尤其重要,合理地实现虚拟仿真与传统实验的优势互补,同时做到能实不虚,通过虚拟仿真及网络平台将课程进行有效延伸到课外,使得学生的实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完善的考评方法。“虚实结合”的实验考核主要用于检验学生在“虚”、“实”两种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评价应包括虚、实两个部分内容[4]。同时,完善的考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考评中,针对学生的设计、动手、仿真、调试等各个环节分别进行打分,对于某些特殊的以小组共同完成的实验实训,还可以增加提问和答辩环节,同时也增加学生制作作品性能的评分,综合多项评分完成学生的考评。同时考评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条件和支持。

通过上述方法,使得学生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实验实训的各个环节中来,做到全面跟踪学生实验实训过程,确保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工作。

四、教学效果

虚实结合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利用虚拟仿真实验,使得一些原来无法开设的实验得以开展,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同时将虚拟实验与现有设备相结合,通过分阶段、相融合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也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在各项科技大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也在各创新创业项目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反映良好。

五、结论

虚拟仿真实验具有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安全、方便,可以对多种实验场景和工作状态进行模拟和运行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理想化和缺乏真实实验环境等不足。而电气类专业实验装置由于设备价格昂贵、体积庞大等因素,制约了电气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的开展。结合虚拟方针与实际物理模型和设备,有效构建电气类实验平台,并进行虚实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晓岗,张星,李静,等.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155-157.

[2]宋象军.虚拟实验室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35-37.

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以能力为本位 电工技术应用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Based on the Ability - oriented Teaching Concept in the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Exploration

LI Xiaoying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Polytechnic, Wenzhou, Zhejiang 325003)

Abstract As a result of technician college students structure and student diversity, us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s difficult to guarantee the electric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course teaching effe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mpetency-based teaching concept, combining a variety of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electrician technology proces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can greatly arous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Key words competency-based; electrical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effect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学科,在每个理工类专业都有广泛的渗透。如何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寻找一种适合培养技师学院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注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组织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教学模式,紧紧围绕着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的角色,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于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

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大大缩短,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情境下,许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呼吁: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是受教育者在生活、学习、工作实践中产生的一种内在需求、自我需要,是自我萌发的。因此,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完成工程项目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①

由于技师学院的生源结构和学生层次多元化,使各科课程的教学难度增大,对电工技术教学而言,由于教学对象长于形象思维,短于逻辑思维,实践性智力突出,分析性智力不足;对理论课学习缺乏兴趣,但对实践动手操作课程很感兴趣,他们愿意动手,并且在动手的过程遇到了问题愿意想办法去解决,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选取上提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结合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贯穿实施

2.1 巧用项目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技师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程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明确知识和能力结构。在课程教学中,对接职业岗位实际需求,淡化理论知识,突出技能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应将职业能力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按职业能力需求选取,直接为对应的岗位服务。②因此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前,教师首先紧扣职业技能鉴定考纲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将教材内容整合为适应技师学院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基础以及技能训练计划和要求的几大项目,每一项目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梯级的形式细分为几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分析工作过程所具备的能力要求,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

2.2 转换教师角色,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以往的课堂教学的讲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和教学过程的引导者;从以往教师讲解时高高在上的姿态转变为走到并融入学生这一群体,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和交流问题。教师转换角色必须认识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是光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建构。

2.3 注重教学做合一,增长知识技能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注重教中学,学中做,知识技能同步增长,是教师和学生在实验或实训室,讲讲做做,边讲边做,或边学边做。比如在讲解线性电路元件电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学会色环电阻的识别,并学会用万用表、单臂电桥如何测电阻值,再比如在讲解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知识点的是时候,让他们动手测一测三相变压器的极性和连接组别,测一测电动机的绝缘电阻。

2.4 启发引导式教学,掌握知识性内容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本章从工程应用的角度重点阐述了电路参量、电路变量,电气设备额定值及电路状态,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等问题,因此在这部分知识性内容的教学过程引入启发引导式教学,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其掌握理论的基本内涵,为后续的实践教学打好一定的基础。讲解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优化设计教学单元,合理利用FLASH动画、实物操作、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并如何学以致用。

2.5 现场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现场教学法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快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最重要的是学而不忘。电工技术中供配电系统知识这一章节内容抽象、学习枯燥,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而且一般的学校又没有相应的实训设备,授课时采用现场教学法,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使学生在现场学习供配电系统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2.6 案例教学法,贯穿全课程

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造成的弊端。精心选用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实例贯穿全课程的教学,以案例的设计和改进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步步深入,将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如讲解安全用电知识,教师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让学员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引导学员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事故进行全面完整的分析。③

3 教学效果分析

(1)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项目教学法在电工技术课程授课过程中,淡化理论知识,突出技能教学,对接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

(2)教学做合一,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教师和学生在实训室,讲讲做做,边讲边做,或边学边做,教中学,学中做,使知识技能同步增长。

(3)优化设计教学单元,合理利用FLASH动画、实物操作、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并如何学以致用。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布置任务后,教师不限定实现任务的方法和思路,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留有充分的余地。不但掌握了教师要求掌握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细节上还能举一反三、自由发挥,同时也实现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教学目标。

4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设计要求比较高。由于要淡化理论,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技能训练,因此在项目的安排上要求比较高,如果项目设计的太大,学生会因为完成不了项目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项目如果太小,学生实施起来比较轻松,反而引起自满情绪,由于技师学院学生生源结构比较多元化,在项目分组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2)教师的工作量巨大。在课程教学中,要将职业能力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按职业能力需求选取,直接为对应的岗位服务,因此熟悉教材内容及教材的章节安排,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教学单元。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及其特点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何去设计教学单元等等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思考。

(3)以学生为主体,细分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及其工作任务的完成,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需要较多的时间。

(4)在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方面。学生习惯于老师将知识总结归纳后传授,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较差,认为完成任务就行的惰性思想。④

5 结束语

传统的教学组织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教学模式,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的角色,这肯定是不足取的。因此,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是将“知识型”人才转变为“创造型”技能人才的关键。《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熟悉教材内容及教材的章节安排,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教学单元。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单元、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争取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作为人民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高级技能人才。

注释

① 颜炳乾.深化职教教学改革理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1).

② 张志俊.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浅谈[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1.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自动化专业以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为出发点,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对课程进行改革整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理论课程体系包括:①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平台。包括人文素质课程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能力素质课程模块(包括大学英语、应用写作等课程)、行为素质课程模块(包括入学教育、心理健康、体育与健康等课程)。②岗位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平台。包括专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模块(包括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PLC应用技术、嵌入式控制技术等课程)。③延伸能力培养课程平台。包括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供配电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包括电机与拖动基础、专业英语等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包括:①岗位对接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综合实训(包括自控系统集成与创新、智能仪表调试与创新、热工仪表实训等实践课程)、专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②技能竞赛创新实践活动体系。包括文化节活动、艺术节活动、技能节活动、学科竞赛(包括国家化工仪表自动化竞赛、三菱电机自动化创新设计竞赛等)、技能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等)、创新创业竞赛(包括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③第二课程实践活动体系。包括双休日工程、社团和协会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假期社会实践、主题班会活动、校园文化创建活动、文明寝室建设活动、体育活动。

2.创建“教学工厂”理念下的校内实训基地

“教学工厂”是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并将其深度融合。“教学工厂”模式是以学校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它是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包括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基础上而设立的。通过真实的企业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合理的教学设置,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教学工厂”模式的实施,实现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融合,能够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师生共同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从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3.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拓展能力培养平台

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入融合,围绕“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实现双赢”的原则进行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拓展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平台。校企双方建立在各自需求的基础上合作,学校需要企业的设备、资金、环境、文化来培养人才;企业依靠学校的科技、知识和人才提高效益,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共赢。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在学校进行企业人员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还可以让学校提升高职教师的能力,使没有企业经历的年轻教师到企业锻炼。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行工学交替,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入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真正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4.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提供有力保障

师资水平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知道企业里工作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学校可以让教师在企业里兼职工作,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的研发设计与管理,不断丰富企业实践经验,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真正了解职业岗位对人员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还可以积极引进和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提高师资水平。

二、培养方法

1.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法

教学活动采用单元性项目、功能性项目和综合性项目进行。单元性项目是基于课程设计的项目,指导课程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功能性项目是基于课程模块设计的项目,使课程群和实践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性项目是基于课程平台和实践体系设计的项目,从系统要求、系统功能、系统设计到系统实施全部过程都要经历,培养设计、创新、协调、沟通等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2.采用行为导向法

根据职业规范和企业用人标准,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不同阶段分配不同任务,以教师评价、小组互评、队员自评,检查总结实际效果。这样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与人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引入实际真实案例,真实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把教学内容具体化,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中,与企业实际岗位结合更紧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三、结束语

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设备 资源共享 职业资格

供人们使用的房子是否舒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设备中给排水、供暖、空调、燃气、电气的应用,这些建筑设备就是建筑的神经、血管和内脏,它不断地向建筑物提供所需的能量,并逐步走向智能化[1]。而相关从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则决定了这些建筑设备能否正常工作。

《建筑设备工程》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物业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的专业主干或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包括给排水、消防、燃气、通风与空气调节、供配电、电气照明、防雷与接地、弱电(安防、监控等)等系统的组成、设备、材料、施工工艺、施工图识图、管理维护等基本理论和技能,以便学生能从事建筑设备工程建设期的预算、施工、监理以及运营期的管理维护工作。

一、《建筑设备工程》课程的教学特点及课程资源建设现状

1.《建筑设备工程》课程的教学特点

(1)课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知识面广,内容繁多。本课程主要包括给排水、消防、燃气、通风与空气调节、供配电、电气照明、防雷与接地、弱电(安防、监控等)等系统,这些系统里面的每一个都可以独立出来作一门课甚至一个专业。

(2)因为专业总课时的限制,课程课时偏少。大多数安排课时在30~50之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培养出工程应用能力,难度非常大。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教学目标上的侧重点,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3)课程教材内容陈旧,内容丰富,面面俱到,没有体现出针对性。教材应本着高职“高素质、技能型”的培养目标,书中的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不强调学生的设计能力,而强调实践性环节。还应根据专业需求来进行编写,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使用的教材应主要是设备施工图的识读,施工时各工种协调问题,设备对结构的要求,以及设备用房(如水泵房、锅炉房、电梯房等)的要求等内容;工程造价专业侧重于造价咨询和管理工作,则应重点强调对图纸的理解;物业管理专业使用的教材应主要是建筑设备的认识及管理维护知识;建筑设计、装饰工程专业使用的教材应主要是与对管线所需的空间要求的认识和设备用房面积、位置的确定;监理专业则需要学习各方面内容,要求全面。

(4)还在存在着诸如缺乏实际工程案例、时效性差、理论多实践少等问题,这些都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造成的。

2.《建筑设备工程》课程资源建设现状

目前,网络上仅有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省级精品课程《建筑设备》和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校级精品课程《建筑设备工程技术》,这个两门课程建设时间较早,存在内容较为单一及资源数量较少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需要,及时建设《建筑设备工程》课程资源共享对于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设备工程》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1.教学目标确定及教学内容选择的思路

要进行整体化的职业资格对接,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接施工员、监理员职业资格,工程造价专业对接预算员、造价员职业资格,物业管理专业对接物业管理员职业资格,通过不同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落实将各项教学目标具体化、明确化。以建筑设备各个系统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建筑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重构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课程内容和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落实课程学习领域和教学大纲,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按照行动导向原则组织教学,达到通过工作而学习的目的。

2.课程基本资源的建设思路

以建筑设备的各种子系统组成来划分课程模块,具体划分方法见图1。

图1 建筑设备工程的课程模块组成示意图

课程概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内容,课程介绍包括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覆盖面、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授课对象要求、教材与参考资料等内容。教学大纲以纲要形式规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教学日历是教师组织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计划表,明确规定教学进程、授课内容、课外作业、授课方式等。这些内容都要按照不同专业需求来单独制作。

以典型工作任务和各专业需求为依据,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将各教学模块划分为若干教学单元,例如可将建筑给排水系统模块划分如图2所示,不同的专业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单元来进行相应的学习,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侧重于施工管理、施工工艺和施工图识图而无需学习系统管理维护。

图2 建筑给排水系统模块的教学单元组成示意图

各教学单元的教学资源包括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虚拟仿真等资源,例如“常见设备、常用材料的认识”单元的课程资源组成如图3所示,以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主线,收集网络上的共享资源,同时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给排水设备、电气设备、消防设备等现成的工程实例来做教学资源,这些设备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触手可及的、非常熟悉的,学生学起来也更容易。

图3 “常见设备、常用材料的认识”教学单元的教学资源组成示意图

3.课程扩展资源的建设思路

课程扩展资源一般还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等。

案例库的建设思路:选取校内有代表性的几栋建筑,分别画出建筑平面图、建筑设备平面图、建筑设备系统图、建筑设备大样图等图纸,拍摄相应照片和录像。同时根据图纸、照片、录像,撰写建筑设备各个子系统组成、材料、设备等概况,分析各子系统的施工工艺,估算各子系统的造价,描述各子系统管理维护的现状及改进方向,设置练习题等内容。

专题讲座资源库建设思路:

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分别做建筑设备工程造价、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建筑设备管理专题讲座,摄制讲座录像。

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建设思路:

利用FLASH和3D MAX等软件制作设备仿真模型、施工工艺流程、设备维修工艺虚拟/仿真程序。利用游戏开发软件,以建筑安装工程招投标、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建筑设备管理等知识为蓝本,分别开发相应游戏。比如,施工方面的游戏,分别设置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设备供应方等角色,其中,施工方又可以分为企业法人、企业总工、项目经理、施工队长、班组长、工人等角色,设定一个特定工程,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扮演,按照该角色的岗位职责去完成工作,这个工程可以是一段时间的工作,例如一个星期,教师则担任裁判的角色,随时关注学生(所对应角色)的工作,指出其工作的问题所在,直到最终工程结束,在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分析。

4.课程网站建设

基于学院网络课程平台,整合并上传课程资源,建设满足课程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共享课程。

三、结束语

《建筑设备工程》课程资源的建设可以有效满足现代教学需求,改变原来满堂灌和理论脱离实际等教学弊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技术在不断发展,课程资源建设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更新,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茹,贾孟立.高职院校建筑设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教育,2013(07).

供配电技术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37-02

0 引言

电力电子技术是应用在电力领域的一门技术,主要是通过运用电力电子器件对电能实现变换和控制的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与信息电子技术合称为电子技术,但二者又有本质的区别。电力电子技术是电力、电子与控制三大领域的交叉学科[1]。目前,电力电子技术作为节能、环保、自动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正朝着应用技术高频化,硬件结构模块化,产品性能绿色化的方向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1[2]。

《电力电子技术》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与生产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其内容繁杂,原理抽象,图形复杂,同时又涉及电子,电力,控制理论等多学科内容,是学生一直认为比较难学、难懂的一门课程。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内容不断增加,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项迫切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笔者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方面的经验来谈谈《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

1 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方面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按照电力电子技术的知识体系按照教学计划以板书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缺陷是对于电力电子技术器件的原理,结构以及电力变换电路的波形分析等不能明确、详细地进行分析。虽然后来在理论课堂上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但是大多数老师还是采用了“读”课件的方式,使得学生总是被动接受,同时也不易理解。

1.2 实验实训教学方面 随着我院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室现有设备已经远不能满足所有的教学任务。就《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方面而言,所带来的问题是:课内实验不能及时完成,更不能完成一些创新性实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方面,更是“纸上谈兵”,实践操作机会的缺乏,加之由于学生人数较多,题目比较集中,因此抄袭现象严重。

2 《电力电子技术》的课程改革

2.1 教学手段的改革

2.1.1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经验证明,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保持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渴求,其才会主动、认真地去学习。

例如,在讲“绪论”的时候,重点给学生介绍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部分,比如充电器、节能灯、变频空调等等,让学生明确电力电子技术就用在自己身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3]。

2.1.2 教学手段的改革 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采用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PPT是提纲性质的,给出关键性的图,公式及语句即可。那么在讲授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图的分析,公式的推导就要借助于黑板,将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这样才能既提高教学效率,又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再者,多媒体课件要适当体现教材里没有体现出来的内容,比如利用一些仿真软件,动态地对电路进行仿真。提高学生的接收兴趣。例如在讲解直流斩波电路的时候,可以对Buck变换器进行仿真,观察其纹波电压的变换情况,在滤波电路前后,纹波电压波形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通过演示,让学生对纹波电压波形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这样的演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仿真软件的兴趣,比如PSpice软件[4],让每个人都能亲自动手接触电路,进行器件接线、参数设置。边连线、边测试、边修改、边分析,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各元件参数对电路的作用和影响,调试和测量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还能锻炼其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学习的能力。

同时在讲授的过程中,不能一贯采用“满堂灌”的形式,要加强训练学生通过对比、总结的形式来加深理解知识的能力。例如在三相整流电路中,各电路的主要参数如表1所示。

这样既便于学生的理解,也能节省课时,给讲授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腾出时间。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有利于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

2.2 教学内容的重新调整

2.2.1 教学重点的改革 《电力电子技术》主要分三大部分:器件、电路、控制[1]。器件是基础,电路是主体,控制是拓展,三者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整体。

教学重点应根据各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领域进行适当调整。根据调查统计,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供配电系统及电力传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