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语实训总结

法语实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法语实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法语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urism; vocational skills; profession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217-03

1 问题的提出

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16年中国旅游发展报告》显示,全年国内旅游44.4亿人次,较2015年同比增长11%;入境旅游人数1.38亿人次,同比增长3.8%,出境旅游人数1.22亿人次,同比增长4.3%,自2012年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客源国。面临日益增长的游客,导游队伍也在持续壮大,根据刚刚考完的2016年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统计,全国有15万人报名参加考试,导游已成为热门职业,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向往。然而,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城市名片和国家形象代言人的导游,由于近几年网络媒体的负面报道,其职业形象和社会评价急剧下降,冷静反思,除了与导游入行门槛低,导游队伍参差不齐有关外,更与当前的教育培养有关,致使其在职?I技能和职业素养上呈现诸多问题,主要表现有:第一,语言技能不足,转行现象严重。随着近年来入、出境游客的增加,小语种导游人才的需求量增长迅速,如泰语、越南语、柬埔寨语、缅甸语,还有韩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但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为市场已经饱和的普通话导游,市场竞争力差,以致学生就业后转行现象严重。第二,专项技能匮乏,游客安全缺乏保障。旅游是导游引导游客发现美、享受美的综合性审美活动,在旅游活动中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更有不可预知的危险发生,这就要求导游除了能说会道在讲解上下功夫之外,更要在卫生急救、攀岩、漂流、自驾安全等专项技能上接受专业培训。但当前的高职旅游教育中,这类培训寥寥无几,仅有的卫生急救知识在《导游业务》课程中也是一带而过,更谈不上动手操作,所以学生一旦就业遇到此类状况总会显得不知所措,职业信心遭受严重打击。第三,利欲熏心,强迫购物,缺乏责任心。近几年,网络上不乏导游强迫游客购物,甚至打骂、持刀威胁游客的报道,在带团过程中由于游客数量少,在游客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转让旅游团,职业素养低下,职业道德丧失,旅游市场管理混乱,严重伤害了游客的旅游热情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而《导游业务》教材中有关职业素养的内容较少,且抽象化,不仅没有引起教师、学生的重视,编写教材者在这块也是一带而过,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应从更新导游人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内容上着手。

2 导游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指标体系构建

导游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导游业务教学工作明确了方向,有利于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2.1 指标体系构建的程序与方法

导游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共分三步骤进行,首先通过查阅大量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关的资料、文献得出初选指标;其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和头脑风暴法确定指标重要性;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即确定各指标的重要程度。

2.2 导游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

2.2.1 文献初选指标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整理,形成导游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初筛指标,初步构建导游职业技能指标内容由带团技能、语言技能、专项技能、认知技能[1]四部分构成,导游职业素养由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形象[2]四部分组成,初步形成了导游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初选指标(详见表1)。

2.2.2 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确定指标重要性

我们对导游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各要素进行了归纳整理(见表1),并设计了问卷调查表,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单位――太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法门寺、西安中旅三家旅游企业作为调研对象,并随机对景区的游客、一线导游实施访谈,通过对调查结果和访谈内容的分析、总结,经SPSS20.0和EXCEL统计分析,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名。

从表2的综合排序中可以看出,排在第一、二位的是职业道德和是职业形象,第三、四分别是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排在第五、六、七、八分别为职业技能中的语言技能、带团技能、专项技能、认知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在市场需求中职业素养比职业技能更重要。

3 导游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优化措施

3.1 注重德育教育[3],强化职业形象

当前,高职教育在注重学生核心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除了在课堂上因势利导外,更要在校园里、校园外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教师应结合系部加大对校内外典型模范的宣传力度,树立追赶超越,争当校园道德模范的风气,增强学生爱国、爱家、爱旅游事业的高尚情怀。良好的职业形象能拉近游客距离,让客人感觉亲切,进一步激发强烈的旅游意愿[3]。因此,在这里我们提出十二字方针,即 “重心灵、强仪表、活语言、优气质”。重心灵,即注重内在美,心灵美,在校园内外实现热情友好,互帮互助,以善良和真诚对待每一个人;强仪表,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做到端庄稳重、落落大方,自然优美;活语言,即灵活的语言,在课堂内外加强语言训练,使学生养成说话准确精炼,言调悦耳,热情幽默,文明礼貌的好习惯;优气质,即注重培养自身气质,与游客交流时应表现出对客人真诚的关怀和对导游服务的诚意与信心。

3.2 培养职业意识,规范职业行为

职业意识的培养应从导游职业氛围的营造开始[4],首先从对学生的称谓、上课开始语、下课结束语以及学生服饰和礼仪、礼貌入手;其次,重视课堂教具的应用,如课堂上运用导游旗、导游证、扩音器,签单、景区门票展现一个完整的全陪、地陪导游环节;最后,建立班级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个性化导游词创作,导游之星、礼仪之星评选,旅游服务故事会,旅游安全月等活动,增加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在职业行为规范上,要求学生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同时在模拟操作环节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实施,如接团前的准备工作、认找旅游团、欢迎词、参观游览、用餐、购物、送团等,对学生的发型、服饰、妆容、手势、表情、话筒使用上制定标准规范,并要求学生认真执行,从细节中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3.3 提高语言技能和带团技能

俗话说“祖国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导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旅游满意度[5],因此加大对语言的训练习尤其是导游语言的训练至关重要。首先,开设专门的导游语言课程,而不仅仅是作为导游实务里面的一个章节出现,多听、多看、多模仿,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天赋。其次,增加实训和实践课时,针对导游带团中需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应变技能、组织协调技能及危机处理技能进行模拟演练和实践操作,在真实的环境和场景中总结反思,逐步提高。

3.4 学习专项技能,升华认知技能

随着游客需求的多样化,自主性、超越性、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受欢迎,如登山、攀岩、漂流、滑雪等,进而对导游专项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⒆ㄏ罴寄芊指畛扇舾筛龅ピ?和模块,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自我需求来选择自主学习,并将考查成绩纳入到学期总成绩当中,同时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在学习中善于总结思考,实现自我认知的提高与升华。

法语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0-227-02

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引领带动了公安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改革的深化,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公安法学教育应根据不同执法岗位的职业需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训练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警察执法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公安法律教育的目标。本文中笔者以刑事诉讼法教学方法的改革为范本,探讨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公安法学实践教学方法。

一、公安院校法学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评析

(一)课堂讲授法

此种教学方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法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方法,但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首先,课堂讲授法容易导致教师主导讲、学生被动学两个极端。讲授法本质上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传递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记忆活动参与较多,智力活动参与较少,大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次,讲授法不能使学员直接体验知识和技能,在培养法律职业伦理道德方面是空洞而无力的,不利于实现法学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因此,在法律教学中既要不断完善此教学法,发挥其在传授理论知识上的优越性,还要探索采用多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以使学生在实践的身临其境中把握职业道德标准和职业技能。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最基础的实践教学形式,在我国的公安法学教育中已被广泛采用,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法在实践的运用中却丧失了其应有的功用和魅力:一是由于认识上的误区,许多教师将案例教学法视为课堂的举例说明。许多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解释说明某一法学理论、法律规范、法律条款或某一实践问题而举一个或几个案例,这样的案例往往比较简单和直白,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实际上,简单的举例分析法条和理论的教学行为并不等同于案例教学法。二是案例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借助于课堂描述的方式,教师描述的生动性或选取案例的复杂性、情节性、代表性决定了学生能否和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如果教师选取的案例不够典型,不够丰富,就无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课堂讨论教学法

课堂讨论教学法能够集思广益,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但也存在缺陷与不足:一是把握不好易浪费时间,没有效率;二是没有重点易偏题;三是教师难以维持课堂秩序,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很难驾驭;四是大班课的讨论组织是个难题;五是如何合理的考核评估是教师面临的难题。一旦课程设计有所欠缺就会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四)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教学注重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弊端,有利于实现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但是,模拟法庭教学也存在以下缺点:一是运作成本较高,其开展受硬件设施、经费投入和教师实践经验的影响较大;二是受时间、空间和参与人数的限制。传统模拟法庭整个学年可能只有一两次,每次教学仅有一部分学生有机会担任法庭相关角色,其他学生只能旁听,而且旁听还受到模拟法庭规模的限制,这样的背景并不能实现对全部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综合锻炼。一些高校组织了模拟法庭大赛,参与学生相对多一些,但由于受角色定位和角色职责的限制,学生只能进行与自己角色相关的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多数院校的模拟法庭过多追求表演性和对抗性,对庭前准备工作不重视,导致实践性缺失。四是实践活动组织困难、缺少优秀师资且不便监管,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有效考核评价。

二、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现状分析――以刑事诉讼法学为范例

近年来,许多公安院校对实践教学有所重视,并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实践教学内容缺乏深入细致研究,教学内容与公安执法工作相脱节

目前,许多院校公安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和实战性,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方面的设计上与公安执法工作相脱节、与岗位职责任务不符,教师不是围绕实际应用(即实战)而教,学生不是围绕实际应用而学,实践练习不是围绕实际应用而练,这就使得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无法真正体现法律知识应用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实践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与刑事执法的方式方法不能有效对接

当前,许多公安院校的教师在刑事诉讼法的教学中仍存在较多“惯性”,使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仍是课堂案例分析,由于受课堂时间、课堂人数等限制,教师作用所占的比重较大,学生参与度不高。而且,这种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全面了解公安刑事执法的实际工作过程,与复杂的刑事执法工作不相适应。因此,转变教育理念,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探索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新方法支撑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公安法学实践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构建

笔者在深入调研和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应用性较强的刑事诉讼法课程为范例,以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为重点,探索总结了多种有效的体现公安特色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分阶段、分步骤使用,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今后工作岗位上最实用、最急需的知识和技能。

(一)录像视频评析教学法

一是选取典型案例视频,设计问题,由学生讨论评析,然后由教师予以点评。如观看律师视点中相关视频,让学生以犯罪嫌疑人、律师的视角发现警察在收集、固定证据方面存在的问题,认识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引导学生把握警察执法行使权力的尺度及在以后的刑事执法中应注意的问题;还可以选用最高人民法院制作的普通程序庭审录像组织学生观看,以加深学生对庭审证据运用规则和认定标准的认识,提高其审查、判断、固定证据的能力。二是将学生办案过程实录,组织学生观看,由学生进行讨论评析,最后由教师就学生办案的程序、方式方法、证据运用等方面予以点评。三是通过直观感性的真人实景AB剧的方式演绎公安刑事执法过程中存在的执法规范性问题和规范操作标准,强化学生对相关程序的把握。该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

是指学生相互交替扮演模拟案件中的警察、犯罪嫌疑人、公诉人、法官、律师等不同角色,并进行换位思考,然后针对不同案件、不同的立场尤其是控辩双方的立场进行证据设计,不断完善案件的证据体系,从中真切体验理想化的完全合乎证据规格要求的证据体系的形态标准,明确常见刑事案件的证据规格及法官认定案件的证据规则、证据标准和证明要求,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定式,为日后从事公安工作,收集强硬的证据信息奠定基础。

(三)执法程序模拟演练教学法

是指教师和学生或一线专家共同选取案例,设置模拟情境,由学生对相关执法程序进行模拟演练或综合仿真办案的实践活动,包括接案、受案、立案、调查、询问、勘查、讯问、搜查、扣押、辨认、拘捕程序训练等等。该教学法使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办理刑事案件的基本程序,掌握公安机关侦查取证的方式方法及常见刑事案件的证据规格,会收集、固定、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提高规范化执法能力,法语表达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

(四)情境模拟教学法

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情况、使用一定场景道具,安排不同角色,模拟设计相应问题情境,以供学员学习训练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侦查讯问、人身检查、搜查扣押、拘捕程序中,可以设置一些突境以考察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在现场勘查程序中,可以设置不同场景,以考察学生发现、收集、保全和固定证据的能力;在讯问程序中对犯罪嫌疑人可以设置多种反审讯情境,以考察学生的侦查讯问能力和职业素养。

(五)现场演示指导教学法

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模拟案件的室内和室外现场或专门的实训场馆,邀请公安一线的专家或办案能手到现场进行讲解和指导,边示范边讲解,边讲边练,在练中讲,在讲中练,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其尽快掌握相关办案程序和方式方法。

(六)阅卷教学法

是指由教师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将从公安一线复制的已经结案的刑侦案卷进行分类,然后将学生分组,将不同类别的案卷分发给不同小组的学生观阅,各小组学生对本组案卷进行交流讨论,并对其操作流程的规范性、收集证据的合法性、证据组证的完整性、法律文书制作的规范性、案件处置的妥当些、案件装订的合序性进行评价,完成阅卷评议报告,最后由教师予以总结。通过阅卷学习,能够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

(七)质量考核评议教学法

一是复印基层案卷式考核评议法。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核评议规定》和《省级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实施规则》,让学生掌握上级公安机关对刑事案件办案质量考核评议的内容和标准,掌握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进行考核的程序和要求,对教师从一线复印的案件进行考核评议,找出每本案卷存在的问题、扣分点及扣分原因,并列出问题清单,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形成评议报告,由教师予以点评。

二是自办案件式考核评议法。学生对自己模拟演练办案形成的案卷先进行自评议,然后由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互评,最后由授课教师进行评议。评议时要从学生模拟办案的态度、自办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是否准确、证据组证是否达到证明要求、程序是否正当合法、法律手续是否齐全、文书制作是否规范等多个方面,按照《自办案件执法质量考核评议标准》进行评议打分。该教学法既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规范执法重要性的认识,又能客观真实地检验教学效果。

法语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综合改革

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是2014年我校进行“两项改革”提出来的建设口号,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专业学科多,学生层次复杂,不能一蹴而就。本课题中,我们主要对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教学模式的改革、院校合作平台的搭建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讨论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路径选择和改进措施。以本校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我校培养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优质的基层法律人才。

一、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

人文与艺术学院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以、甘肃、四川等地的学生为主,15级和16级有10名来自新疆的学生。这个招生特点与传统意义上的法律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是有较大差距的。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藏族学生的汉语水平相对较低,发言紧张,吐字归音不是很清晰,部分学生音调、语速存在严重问题,导致以往年级中藏族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或者课堂表现不是十分理想。

通过问卷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以下几点期望:

1、68%的疆、藏学生反映大一第一学期有普通话障碍,经过一年的训练这个方面有所克服,但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会因无法克服自身心理障碍而不想表达,尤其是藏族学生,建议在大一设置专门的普通话训练的课程;

2、89%的学生反映大一期间专业课较少,希望多开设几门专业课,减少一些公共课或者通识课;

3、75%的学生对于学习期间的规划较迷茫;由于和老师交流较少,遇到问题也不敢和老师交流反馈,建议设置专门的就业规划课程,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

4、汉族学生在课堂中发言的机会较多,领悟能力强,少数民族学生要等待老师去点名才会发言,极少数会主动参与,少了许多锻炼的机会,68%的藏族学生建议多设置口语表达占主导地位的听说课程。

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因此,在制作培养方案时一定要贯彻“以人文本”的理念,要从原始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中跳脱出来,通过实施课程教学改革,把传统的一些不合理的教学模式予以剔除,探索选择适合藏族等少数民族学生法律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让学生接受与之程度相适应的专业课知识,训练好职业操作的基本口语,为学生毕业后服务基层打下一个较好的职业基础。

二、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的改革

1.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通过“根本变革课堂教学结构”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前置,强化知识内化环节的教学,而知识的内化与深度理解恰是应用理论指导时间的前提条件,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指导实践问题的解决。因此,“翻转课堂”在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方面有着较大的潜能。

在实践操作中,要想真正实现“翻转课堂”,要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综合评估翻转课堂对于颠覆传统课堂带来的影响。我校法律事务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的自信心较弱,师生互动的主动性不足,有些学生还存在普通话交流障碍,这些都是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不可避免的问题。本课题组的成员均为来自法律教学一线的专职教师,经过长达两年的实践和跟踪教学,我们总结出了适合我校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翻转课堂”的“四部曲”。首先,教师应该合理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程度,设计适当的教学项目并布置合理的课堂任务;其次,学生进行分组抱团,由组长分配任务,共同完成下一堂课的课堂展示内容,并选择解说人对项目的完成进行讲解;再次,现场提问,先有展示小组解答,无法解答的由任课教师答疑解惑,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头脑风暴;最后,教师要及时做好总结和问题分析,并记录翻转课堂取得的阶段性考核成果,予以期末汇总。

2、项目任务

“项目引领教学”是本课题组成员在参与实际教学模式改革中反复提及的理念。将学期教学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讲解,并把教学目标切割成一个一个的项目,贯穿整个教学周期始终,根据项目要求制定学习任务,并交由学生完成,教师进行验收和评价。在法律事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本课题负责人多次使用项目任务教学法,积极组织学生设计和完成多种专业课程项目任务。此举不仅使枯燥的课堂氛围得到极大改善,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回答问题的同学越来越多,崭露头角的积极分子让每一次期末实训都变得精彩有趣。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目前法律事务专业的教师都认可了这一教学模式,并推广使用。

3、视听教学

传统的课堂总是教师一厢情愿唱独角戏,得到的往往是学生的被动配合和强烈抵触。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想达到教学目的,必须要改革原先的课堂教学资源模式。组织学生进行视频的拍摄和音频的录制,是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修订后,配套产生的新型教学方法。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注定不能采用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既要使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当中来,有要使学生发自内心爱上专业课的学习,就要不断创新和变更教学模式和方法。

采用试听教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难度,在发现问题后能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使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此举被课题负责人应用到了《法言法语口语训练》和《刑事法律与案件处理训练》的课程教学中,反响较好。并且经过两年的教学积累,负责人已经收集了14级、15级、16级共计30余部学生自主拍摄的法律微电影。

4、情境模拟

对于学习法律事务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将来直接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数虽然有限,但是这并不会影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法律情境的模拟训练。每个学期的期末实训,安排了24个课时的教学时数,通过本课题组的调研发现,基本上任课教师都是采用案件庭审模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律专业训练。通过案发现场的情景再现和庭审现场的角色模拟,学生对法律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被学生搬到实训中心和模拟法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法律职业的工作需求,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充分实现实训课程的存在价值,达到教师预期的授课目标。

5、第二课堂活动

法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法律人才,在中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们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的法律人才应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素质和能力三者结合的人才。即我们培养的法律人才不仅要有法学知识、理解法学理论,我们还应有服务社会,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疑难的能力。所以课题组积极推行“第二课堂”制度,举办模拟法庭比赛、“开心法典”大赛、辩论赛、法律大讲堂、法律微电影比赛等,在注重传授法律知识和进行理论熏陶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具体法律问题的能力。

三、院校合作平台的建设

院校合作,是指地方人民法院与高校法律事务专业共建实习实践或科研基地,开展相关合作。2013年12月19日,我校与九江市星子县(现改为庐山市)人民法院举行了“地方基层法院与高校合作”签约仪式和“九江市星子县人民法院司法实践与科研基地”揭牌仪式,这标志着院校合作的正式启动,是学校开展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让学生走出法律课堂走进法院,将法律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学习的对象不再是枯燥、严谨的法律条文,而是活生生的案例,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的就业。在我校大力推行院校合作的大背景下,自2014年以来,每年暑假期间都组织学生到星子县人民法院进行为期至少10天的实习,以“三下乡”活动为依托,推进院校合作的进程,拓展合作的方式和深度,有利于提高南昌工学院在九江市星子地区的知名度,而双方的科研成果也会进一步加强合作力度,拓宽合作领域。

院校合作,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注意调研的起步、进度和节奏,合理安排整个活动环节,保证学生在参与实习调研期间,能够学到知识,有所进步。实习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组织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拟定相关调查问卷,掌握相关的理论背景。在实习调研过程中,在老师和法官的悉心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其中,实习结束后要及时撰写心得体会并存档。经过两个暑假的实习,本课题组成员汇编了南昌工学院与星子县人民法院的院校合作材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是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小峻、许亚锋.翻转课堂在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效果――基于学习空间的准实验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6年第四期。

[2]胡志新、钱军.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路径探究[J].职教论坛,2016年第29期。

[3]苏妍.关于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政策的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3期。

[4]朱兴琳.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你第29期。

[5]韦晓英、朱良杰、谭雪燕.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院校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年第11期。

[6]张帆、李小红.少数民族地区应用型卓越法科人才培养模式探微――基于贵州民族大学法学本科教育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7]土登、耿亚军、汪卫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应用型、精英型人才培养必要性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8]倪娜、尹向磊、齐月、李华.少数民族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年第3期。

法语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 鲍学军

2010年,浙江省首批11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破土而出,如一圈圈涟漪荡漾出浙江省中职学校发展的新纹路;2012年,三批次共42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及首批35所省级中职示范校已颇具规模。由77所中职改革示范校校长参与并组建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协作会,给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示范学校一个交流、互助的新平台,以寻求中职教育的整体推进和共同发展之路。为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2012年10月23日,由协作会牵头,浙江省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培训会在宁波外事学校举行。

专业建设篇

专业建设,执转型发展之牛耳

专业建设能够折射出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浙江省的中职教育异军突起,出现了许多先进理念和新思路。而浙江职教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理念很新的同时落地有待提升,形式很新的同时内涵亟待发展。”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胡野教授在浙江省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培训会上所说的这番话,无疑点出了在座77所学校校长正在努力思考与探索的中职学校发展路径。而要牵住浙江省中职改革示范学校示范建设和转型升级的牛鼻子,专业建设需要顶层设计。

盘活立体资源

作为制造业大市,温岭市对于泵相关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走高,越来越多企业感到人才吃紧,纷纷向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建言,希望加大与泵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在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常规会议上,企业的诉求被及时地传递到了校领导面前,校领导当即决定开展调研与论证。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行业、高校专家力量,泵制造与控制专业这一新专业最终出炉。泵制造与控制专业由学校与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合作开办,两校合作编写了《泵的结构与原理》《泵的检测与运行维护》等一系列校本教材。

中职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在启动新一轮专业建设之前,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江再智再次审视这个人才培养的命题。在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一致、中职培养内容与高职教学计划相衔的宗旨下,钱江集团、利欧集团、中马集团等温岭市机械制造业龙头企业,大型宾馆与专业酒店,兰州理工大学、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都纷纷被纳入到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成为该校专业建设的坚强后盾。

“要培养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高技能人才,需要盘活学校所拥有的内外资源,由内而外、自上而下,为专业发展增添合力。”江再智校长这样总结学校专业建设的经验。

注重区域特色

专业建设的路径见仁见智,但万变不离其宗的一点就是“紧密联系区域特色”。在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有这么一批专业教师固执地坚守着他们的专业文化。绍兴是一座纺织业发达的城市,依托当地纺织行业,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迅速衍生出纺织技术及营销、服装、染整技术等一批骨干专业。不仅如此,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还与相关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组成了绍兴县纺织职业教育集团,加强产、教、校际之间和校企之间不同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学校通过行业、企业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把脉专业架构,确定专业相关岗位及核心技能,构建起了与企业人才标准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无独有偶,地处外向度高达125%的沿海开放城市、港口城市,决定了宁波外事学校的专业建设必须服务于宁波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学校的商务外语专业(群)着眼于培养国际化人才,依循多语种教学和专业模块交叉建构的思路,积极探索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专业增长点,成效显著。学校被评为宁波市商务外语特色专业学校,每年吸引到不少高分生源、普高生源报名就读。

“所谓示范学校,并不是所有专业都要做成示范,而是指要有引领的基本氛围,更要有若干个示范专业作支撑,打造出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学校特色的拳头专业,从而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胡野教授如此解读示范学校的专业建设。

课程改革篇

课程改革,统示范建设全盘棋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在建构起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符合行业企业生产要求的示范专业之后,如何提升专业质量是学校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推进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最忌盲目启动与理念断层,统筹好改革示范学校建设的全盘棋,课程改革最关键!

让课改具有行业气质

将企业商业类设计工程引入课堂,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参与真实的生产项目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参与团队活动,开展团队协作,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团队出力,共同完成某个项目……这是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课堂练兵”的模式之一。为了改变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现状,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启动了“项目驱动·工学交替”专业课改。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学习、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由学校、课程专家、企业协作开发,完成重点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开发,不但具有很强的行业融入度,更注重追求新鲜度,用该校副校长黄伟伟的话说,就是要让课程改革具有行业气质。在数控专业推广活页教学项目,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采取“项目驱动·工学交替”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业程度和职业岗位需求,努力探索合适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学习情境框架、教学内容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定位、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旨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一体化课程引领课改

杭州交通高级技工学校通过“站点为营、模块循环”的运行模式,以典型任务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改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课堂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课堂。不仅如此,不同班级在同一时段所学习的模块课程并不相同,轮换交替以实现循环运作。以汽车发动机维修学习工作站为例,前半周1班学生进站学习,后半周换2班学生来此学习,真正实现“教师不动、班级轮转”的教学构想。该校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已经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特色之路。

从最初只在汽车维修专业的两个班级搞试点,到一年后的12个班级,再到目前已经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覆盖到汽车维修专业的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层面的32个教学班,杭州交通高级技工学校不仅做到了“教、学、做”的相互融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更实现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开花。

成立国内首家“汽车医院”是学校学习工作站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统筹该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规范化运作的重要方式。教师将学生在汽车医院里遇到的维修难题整理成教学案例,并反馈到技师班、高级工班的教学当中,这也体现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所倡导的: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各阶段的课程及学习任务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不断提高。

自定义理实课程比例

在衢州工程技术学校校长朱云福看来,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与普高课改思路大相径庭:“普教课改往往自上而下,且具有完全统一的标准。而职教课改恰恰相反,它是自下而上的,是百花齐放的,并不拘泥于形式。”对此,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校长李建军深有同感:“中职课改没有固定模式,有很多创新的余地。”

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大刀阔斧地出台了课改方案,对基础理论课与专业实训课的比例进行了重新分配,并取消了会考制度。该校课改偏重专业实训课程,改革基础理论课程,使其侧重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开始,引入“演讲与口才”等教学内容;同时,将学生从英语学习中解放出来,甚至允许高二年级不开设英语课,高一年级英语课则强调实用性,并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书法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希望全省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都能实现个性化发展,期待各位中职校长都能成为‘改革家’,并以此来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副处长高迎春殷切寄语。

人才培养篇

路径设计,启人才培养新模式

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是一项需要系统规划的长期工程,然而不少中职改革示范校却仍徘徊于规划原点。找不到路径设计的起点,曾让雄心勃勃的校长们在建设之初备受困扰。“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强调专业性,其最终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以应用为宗旨来培养人才就是路径设计的逻辑起点。”胡野教授援引高职改革示范校的建设经验,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为建设路径的起点。

尝试多种模式 实现校、企、生三赢

早期曾采取来料加工模式,试行一段时间以后,却发现学校实训设备的损耗远远超过来料加工所得,而且学生得到的技能训练类别有限,得不偿失。

尝试半工半读模式,本意是想让学生更早地接触企业,但是这种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模式却遭到了学生家长的反对,甚至有学生被当做企业的廉价劳动力的嫌疑。

探索引企入校模式,将杭州一家经纬导航仪企业引入学校,但是合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校企双方在合作初衷上存在巨大分歧。学校希望能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但是企业却倾向于用熟练工,这导致学生不能进行多岗位轮训,而且其中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也有待商榷。

实行订单培养模式,试行之初成效明显,但随着订单培养模式的逐渐深入,各种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企业作大量投入却招不到足够数量的员工,而学生即便被录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跳槽的也不在少数。

……

作为浙江省中职校长中敢想敢做敢创新的代表,三门职业中专校长谢卫民几乎尝试了时下中职教育领域所有最炙手可热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来料加工到半工半读,从引企入校到订单教育,三门职业中专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所做的探索从未停止。而勇敢尝试的背后,是校长谢卫民希望找到学生、学校、企业共赢的最佳人才培养模式的质朴心愿。

直到有一天,一家核电企业到三门职业中专招人,企业老总与学校毕业生面对面交流之后,找到了谢卫民校长:“你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是有问题的,一个专业的成长与教学不仅需要专业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勤奋,还需要考虑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衔接、专业与企业之间的对接、专业与产业之间的联动。”就是这几句肺腑之言,让谢卫民校长开始重新审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此番借着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机会,他也期待着能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再推进一层。

在探索多种模式的经验之上,三门职业中专开始寻找真正能让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互利共赢且能够持续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该核电企业合作,在参考企业意见的基础上,设立了核电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并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共同关注学生培养。由于核电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学生毕业后能找到较体面工作,这个专业自设立之初就不愁生源。在培养过程中,学校坚持思想第一、身体第二、技能第三,强调以终身发展的视角来培养学生,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能学到未来所需的思想与技能。

核电企业能招到大量有对口专业技能的一线员工,学校能够为该企业员工、大学生、专科生提供核电相关技能培训,专业教师通过与核电企业的合作提升了自身技能,并指导学生为企业提供技能服务……经过实践检验,这个校、企、生三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利可图且可持续的。谈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更迭,谢卫民校长笑着补充道:“没有什么模式是一成不变的,中职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作为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应当在不断变化的职教大环境下,寻求最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培养模式。这也是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内在要义!”

站在人性化视角

关注职业发展

改变将中职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来缓解企业用工紧张的做法,让学生既能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又能获得较好的学习平台和工作机会,同时也能获得应有的劳动报酬——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校长黄桂众的理念与谢卫民校长不谋而合。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与浙北大酒店合作,在烹饪专业推行“1+1+1”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年,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相关基础课程学习,同时还需接受企业岗位素养与技能的感知教育;第二年,学生开始半工半读,两天半在学校继续学习,三天半到企业轮岗实训,休息一天;第三年,学生到企业进行系统实习,实施专业专向技能实训。“这个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培养方案的设计非常人性化。”黄桂众校长解释道:“我们规定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完成烹饪专业相关全部岗位的训练任务,这样一来就能改变部分企业将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的情况。”再辅之以双导师制度,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把关,该校烹饪专业的学生赢得了企业的青睐,企业将在实习生中录用20人的计划变更为40人全部录用。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还在机电专业实施了“334”现代学徒制,在计算机专业部署“引企入校”模式,在化工专业采取“校企紧密合作关系”培养模式……学校站在人性化的角度,关注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依据不同专业的人才标准实施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其实,在启动改革示范校建设之前,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与大多数中职学校一样,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学生的“技术成长”教育上,关注首岗就业率。然而参加2012年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启动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让浙江信息工程学校的老师们意识到:中职教育应关注“生活的教育”和“全人生的教育”,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由此,学校于2011年起架构了3大模块16个项目的能力体系,并组建弘毅职业能力训练中心,注重岗位基础能力、职场核心能力、社会通用能力、职业迁移能力的综合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立足双元模式 强调中高一体

“示范校要成为政府的铁杆学校、企业的好伙伴和老百姓的贴心人!”援引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葛道凯的话,浙江商业总会副会长、原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吉兴向所有参加本次浙江省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培训会的校长们提出这样的思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任务是影响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关键任务,我们的中职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也早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学校结合温州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与温州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探索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和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并合作开办了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双元制中高职一体化实验班”。将企业技术力量和高校科研力量融合在一起,共同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服务。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坚持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典型服务为载体,以企业资源为借鉴,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建构起具有“目标一体化、课程一体化、教学一体化、管理一体化、评价一体化”特点,且具有行业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此,该校副校长黄伟伟表示:“这些任务与标准均按照企业的现实需求而设,并力求中高职无缝对接以满足这些要求,从而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成长性、专业课程的连贯性、技能转化成技术的衔接性,这与一般意义上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显著区别。”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不得低于总学时数的50%,必须有半年以上的定岗实习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强化实践性教学方面身先士卒。与此同时,借着职教集团的办学优势,集团成员企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进入工作现场的机会,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也为更好地实现中高职教育贯通提供了条件与保障!

师资建设篇

师资锻造,强示范引领执行力

无论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是教师专业的成长,示范校建设都是良好的契机。诚如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倪国兴所言:“我们所有的努力并不是为了示范校建设项目的最终成果,而是为了将这些项目融入学校日常建设的各个环节,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一位名师、一个好的专业带头人能够带动一个专业的发展!作为教学理念的最终执行者,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中职示范校共同关注的首要议题。

放大名师工作室的引擎效应

戴震班工作室、张任工作室、李策工作室、莫建斌工作室等一批台州市市级工作室的成立,成为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从探索期步入发展期的重要转折。因为专业师资数量不足,该校除了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放在聘用专业人才、送教师下企业、派教师外出培训等常规师资培养工作上之外,更着力打造一批由该校教师领衔的“名师工作室”。用江再智校长的话说,是“希望能够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擎效应,带动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手握两项国家专利、近期研发的产品就达6项之多,钳工专业教师戴震班就是在名师工作室项目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

工作室采取导师培养制度,由工作室负责人针对团队成员的不同个性特点和能力专长,因人而异地制定培养方案,明确不同成员的具体研究方向。工作室团队共同开发一个项目或完成一个课题,让团队成员在分析、研究、解决项目的过程中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

“学校为每个工作室提供专项资金,由工作室自主规划使用。除此之外的培养方案制定、研究专题选择、考核评价要求等,都由导师决定,学校给予导师尽可能多的自。”江再智校长表示,名师工作室以名师为核心、以行动为导向、以团体为评价单位,仿佛是一个集约化了的教科研小组,极大地激发了年轻教师的热情,也有效地促进了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形成专业带头人的辐射效应

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的做法是为中职教师的成长搭一架梯子、铺一个平台,鼓励年轻教师往名师的方向发展,成为专业带头人。学校给予名师和中层干部一样的待遇,希望他们能够真正挑起教育教学的大梁。校长李建军坚信:“在师资建设中首要的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再鼓励教师成为专业带头人,进而带动一个专业的崛起。”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也建立起了专业带头人工作室。该校重视专业带头人的辐射效应,坚信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地位决定着一所学校的专业在行业企业中的地位、该专业今后的发展及其对企业的吸引力。数控专业的模宝宝工作室集结了该专业三位教师及九位企业骨干的力量,利用重点专业建设经费开展协作工作,致力于帮助小微企业解决模具设计和加工技术等方面的难题,受到了企业的广泛好评。阀门工作室利用学校已有的生产设备解决了当地三家阀门生产企业工装改进的技术难题,不但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还让成本下降了近3/4,三家企业每年可增产值90余万元。学校通过承接企业难题,发挥专业带头人的技术优势,组织团队进行项目攻坚,从而带领其他教师尽快成长。

建立教师走出去的长效机制

安排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选送教师参加各类师资培训,组织教师到其他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参观学习……相比于请高校专家和企业行家到学校讲座,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在鼓励教师“走出去”方面的力度更大。在副校长江会平看来,只有开门办学,让教师走出三尺讲台,去接受更多的企业元素和企业文化熏陶,才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成长,更能将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充实到日常教学当中。

感慨于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给各中职学校带来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校长陆志松将送教师外出学习的脚步跨到了国门之外。感受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职教氛围,将更多优秀的职教理念引回国内,并运用到自己的专业教学当中,陆志松校长给老师们的学习压了重担。

校企合作篇

校企合作,破转型升级之难题

提升中职教育为国家战略服务的能力,是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提出的建设任务。要完成为国家战略服务的目标,首先要求各中职改革示范校具有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是破难的关键。发挥职教集团的合力、落实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做好校企订单班的培养……在座的校长们要利用好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协作会这一平台,加强交流与探讨,共同破解职业教育转型升级中的重点与难题。”浙江省商业学会副会长、原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吉兴呼吁道。

从服务的视角启动合作

2011年,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组建起绍兴县纺织职业教育集团,拉开了学校与当地纺织类企业之间深度合作的序幕。结合“中国轻纺城经营户素质提升工程”,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启动“轻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培训工程”,年培训劳动者达8216人次,为绍兴地区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而这组数据,还只是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每年所做培训中的一部分。

作为绍兴县纺织职业教育集团的成员企业,绍兴县舒美针织有限公司等一批纺织类企业优先享受到了学校所提供的技术服务和人力资源帮助。而作为服务的提供方,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不但打响了品牌,也让企业认识到学校完全有能力解决企业在生产、转型、技改等方面遇到的难题。渐渐的,主动找学校开展各种形式技能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依托于职教集团平台之上的校企合作开始从人员与设备之间的简单交换合作,向着更加深远的层面转变,变为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创新性的全方位合作。

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与浙江省纺织品与染化料质量检验中心签订《联合创办纺织品检测中心协议》,合作成立“纺织品检测中心”,在为绍兴纺织企业提品检测服务的同时,也让学校能够直接将行业标准融入到教学当中;成立全省第一家为外商提供公益的“绍兴县外商服务工作室”,通过政策宣传、经贸对接、教育培训等服务,既为外商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提升了绍兴县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也为学校外贸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开启了更多可能。一系列成绩的取得,让倪国兴校长喜不自禁:“借助职教集团的平台,既拓展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也促进了教师产学研能力的提高,更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真正推动校企合作步入了深水区。”

产学研联合体创新校企合作

“于学校,示范校建设是促进学校新一轮建设与发展的大好契机;于地区,示范学校能够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从而促进整个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于全省,示范校建设是提高我省职教发展的有力抓手。”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对77所中职改革示范校的校长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校长们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和改革创新的勇气来面对中职教育转型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令他欣慰的是,许多中职学校已经走到了职能部门前面,创新举措层出不穷。其中,产学研联合体模式就是校企合作领域典型的创新之举。

三门职业中专的制版专业在生产石窗的过程中运用产学研联合体模式,集生产、教学、研发于一体,生产场所既是教学场所,也是产品研发场所,不仅制版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此进行技能学习,而且艺术设计、财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至少5个其他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共同参与实习训练。谢卫民校长最初的构想就是通过石窗企业来拉动学校的产学研联合体建设,带动尽可能多的专业的学生参加全真实训、提升技能。

在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有机械、电子、信息技术、湖菜四个研发中心和弘毅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公司,以及一个在建的省级“机电产学研联合体”。计算机教师团队为吴兴科技创业园提供紧密型外包服务,机电教师团队为航天企业研发和生产18个品种的宇航级产品部件,烹饪教师团队为湖州大酒店开发湖菜新品种……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带领着他们的学生一起加入到产学研项目中来,通过与企业的反复交流、切磋,让师生在帮助企业完成研发的同时,也让学生还未走出校园就已经对企业的生产流程了然于胸。

内涵建设篇

内涵提升,扬中职教育新风范

经济发展、社会服务、人才需求,这是中职教育需要坚守的三大阵地,也是提升职教吸引力和办人民满意的品质职教的关键所在。关注并服务中职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有个性、有内涵、有素养的新型高技能人才,而不是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各中职学校对于文化的重视和内涵的建构,渐入佳境。

国际化品质教育

在宁波外事学校校长俞毅眼中,理想的中职教育应该是去功利化、精致优雅、兼具品质与品位、生源堪比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别,是家长愿意选、学生乐意学的一流教育,是家长、政府和社会都满意的品质教育,是呵护生命、静待花开的快乐教育。为了实现这样的职教夙愿,宁波外事学校在示范校建设之初就将“快乐”元素融入建设细节,将文化内涵囊括进建设范畴。作为宁波外事学校国际化特色教育项目,宁波TAFE学院就是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颗璀璨明珠。

地处外向型经济特色明显、国际化氛围浓厚的宁波,加之英语、日语、德语、法语、韩语、俄语、西班牙语七大语种的教学设置和国际化办学的固有优势,当宁波市教育局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确定官方战略合作之后,宁波外事学校当仁不让地成为中职学校代表,与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澳大利亚悉尼TAFE学院合作共建宁波TAFE学院。

宁波TAFE学院采用完全学分制基础上的“中高职贯通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沿用澳方原版教材和教学评估体系,并根据学生所修学分,发给澳大利亚英语等级证书,而符合条件的毕业生还能获得悉尼TAFE学院所颁发的文凭和宁波市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文凭。仅双文凭制就吸引到大批有志于出国留学或打算从事外贸类工作的学生,而校内交换生计划和毕业后可直接申请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部分高校就读本科课程的吸引力就更不用说了。这让不少高分学生不惜放弃就读重点高中的机会,希望进入宁波外事学校学习。

将示范校创建工作作为提升学校内涵的重要抓手,宁波市教育局对于示范校创建工作格外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每年斥资2亿元用于中职免学费计划,为职业教育立法的做法更是开全国之先河。宁波市教育局职成教处处长李丽表示:“要构建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让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接轨世界。”

本土化阳光教育

除了在同类学校中起到榜样和标杆作用,更要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自己的品牌——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对于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目标的解析,是其日后在示范校建设中引入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