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素养专周实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职 种子生产与经营 教学改革 田间实践
【基金项目】浙江省专业领军项目(lj201321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38-01
田间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农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开设的《作物栽培技术》《种子生产技术》《田间试验与统计》《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保护》《作物遗传育种》等课程分别设置了田间实践操作内容,但都是针对某一个环节进行设计和实施的。内容大部分为演示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无法系统学习和掌握农作物栽培、制种过程中的整套技术。另外本专业生源很大一部分来自城市,很多同学没见过番茄、玉米植株长得什么样,有的甚至分不清韭菜和麦苗,更不用说知道怎样去种植、怎样去生产这些作物的种子了。即便来自农村的同学,很多同学不知道自家的田地在哪。为使同学们在毕业后能够从事种子生产和经营相关工作,光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开设《专项技能训练》这门课程,以同学们日常经常见到、吃过并喜爱的农作物(水果玉米、番茄等)为教学对象,每人一小片地,从播种到收获,再将收获的种子进行加工贮藏、检验,这些都由同学自己操作,使他们做中学,学中做。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专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获得大田农作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实践工作能力。
1.农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传统田间实验课多采用单个实验的方式进行,老师课前准备好所需的材料、用具等,在科辅人员种植的田块上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操作,学生提交一份实验报告。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起来缺乏主动性和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对作物田间生长状况的了解,从而限制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以往的专业实践课主要是在各种作物(如水稻、 小麦等)的某个特殊的生育期进行观察或田间操作。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将具体作物的整个生育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了解和掌握,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课程实训安排与作物生长季节脱节
高职课程实训占比不小,但课程实训中受到排课固定时间的影响,很难实现作物生长过程中关键技术的学习。为此很多学校设置了实训周,在一周或几周时间内全部用于实训,但农作物生长周期往往达数月,所以在集中的时间内很难实现不同时期的试验安排。另外田间试验与天气有关,传统的实践安排较难达到预期效果。
2.《专项技能训练》课程
2.1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系统掌握农作物种子生产的各个环节,能够独立完成多种作物的种子生产,以满足企业、行业种子生产工作岗位的需求。在知识方面,通过课程学习,能够理解掌握种子生产过程中的地块的选择、(父、母本)播种、栽培管理、去雄、人工辅助授粉、收获等环节。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实训,能够独立完成并指导产业工人选地、整地、播种、施肥、防病、防虫、去雄、人工辅助授粉、收获等操作环节,并具备解决种子生产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的能力,进而生产出合格的种子。在素养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3 组织实施
《专项技能训练》作为一门课程由专门教师负责实训任务的设计、组织、管理和实施,在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作物生长季节弹性安排上课时间,让学生全程参与3种作物从播种到中国自收获的过程。
2.4 考核评价
根据学生所管理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采用百分制计算学生的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40%,实训成绩占40%,期末制种总结成绩占2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纪律、实训表现及实训报告内容;实训成绩主要为实训结果,包括长势、除草、去雄是否彻底,以及制种产量和质量,期末制种总结报告是对整个制种过程的总结,包括平时拍的照片和文字叙述。
3.《专业技能训练》实施效果
3.1 改变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增加
将每一个独立的实验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实践活动为中心,而且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通过学生的实践, 并进行各个阶段的实习考核,使以前的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
3.2 教学活动从以 “教”向“做” 转变,动手能力增强
学生上课由“参观式” 向 “体验式” 转变,学生参与度增强,杜绝了抄袭的现象。原来实验模式下,互相之间的结果基本一致,有少数学生不参加实验操作,或不认真记录实验结果,通过抄袭其他学生的实验报告完成任务。《专业技能训练》中各个学生全都参与实验全过程,认真记录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从而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3.3 实训项目与内容安排合理,教学质量提高
以前无论是作物栽培课程,还是作物育种课程,往往由于受季节性的限制,实验内容很 难安排。例如作物栽培学实验的作物形态特征观察,往往只能在室内采用“标本”进行演示上课。而现在不仅可以在生长季节实地观察;还可以在作物之间、品种之间进行比较,以便加深理解。课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田间科学实验项目,是本课程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为了使学生能获得作物生产中的实践知识,按不同作物的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环节,布置了上述许多实验实习项目。这样不仅可以从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获得正反两方面发展的感性知识,而且能从定期的观察和测定中,获得系统的科学数据;同时还熟悉了一般的田间操作方法。这样给学生学习作物栽培学等专业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同学们反映,“专项技能训练”课程占用时间不多,面向好几门课程,真正学到了一些实际知识和技能。
4.小结
实验实践教学的目的,除了使学生验证所学理论和学习科学实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诚实严谨的科学素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通过实施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为以后就业、创业和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刚.关于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26(12).
[2]徐张咏.农类职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研究[J].职教研究,2011,3,3(1).
[3]覃荣周,王琪林,程敏,刘静霞,巴洪冰.关于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专业《经络腧穴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课程教育研究[J],2013,2.
文章结合高职高专的教学现状,分析学科竞赛对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与价值,提出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文章认为,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可以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
关键词:
学科竞赛;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必须充分结合市场需求,深入研究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等,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一、学科竞赛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00年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实践课时要占有较大的比重,要将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以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当前正在进行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我们深刻意识到实践教学不仅巩固了理论教学成果,而且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力度和课时,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而原有的设计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这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对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设计教学课时缩减,无法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设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改革的切入点,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很有必要。
二、学科竞赛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价值
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社会需求大量优秀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设计类专业竞赛培养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因为学科竞赛可以锻炼学生并提高他们的设计素养,使其掌握综合艺术设计技能。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了艺术设计实训中心,有数字艺术实训室、多媒体实训室、定格动画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实训平台。近三年,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安徽赛区二等奖2个;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获全国二等奖1个,省级二等奖1个;参加“合财杯”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国家二等奖1个,省级一等奖1个;参加“昆山花桥杯”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获“安徽省大学生创业之星”2个银奖与1个铜奖,以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之星”1个金奖、2个银奖、2个铜奖;参加安徽省大中小学生“吉羊如意”生肖邮票设计大赛,获得大学组三等奖;参加安徽省大学生艺术展演,获艺术作品乙组三等奖。学科竞赛能够紧密联系专业课教学,通过参加专业竞赛,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为了在竞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学生会熟练掌握竞赛要求的专业技能。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保证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可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在课堂上分析往年竞赛获奖作品,用案例讲解课程知识要点,总结作品的创意点、制作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高的专业,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也可以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本专业的发展。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立足本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从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出发,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一直以来,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为了鼓励师生参加比赛,学校制定了奖励制度,校教务处建立了比赛制度,系科建立了参赛制度,这些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专业还采取了以下实践教学措施:一是建立了校企合作,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外聘教师给学生上课,本校年轻的设计教师也可以到企业实践;二是本校的设计教师一起申报课题,共同研究,资源共享;三是建立了毕业生实习实训基地;四是建立了数字艺术实训室、陶艺实训室、多媒体实训室、定格动画实训室、艺术设计实训中心等;五是建立了学科竞赛体系,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成立竞赛指导小组,组织专业竞赛。
结语
从学校办学定位来说,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建立完善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最终为社会服务。现代社会要求艺术设计人才具备知识、能力、素质,所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适应社会的需求。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建立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学校还要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优化、整合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艺术设计专业需要长期坚持稳定发展,积极推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竞赛活动。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推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其他各院校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王衍芳 单位: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地方文化元素在Q版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K2016A061);亳州师专教学研究项目“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5JYXM02);亳州师专科研项目“亳州剪纸的艺术特征及开发策略”(项目编号:(BSKY201515);“亳州师专艺术设计示范实验实训中心”项目。
参考文献:
[1]周杨静,刘志峰.学科竞赛参与下的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4).
[2]王艳敏,郭茂来,姜霄.工业设计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嘉兴学院为例.大众科技,2012(4).
【关键词】ERP;沙盘;模拟;问题
一、ERP沙盘模拟简介
ERP沙盘模拟课程借助沙盘道具,基本再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过程,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并亲自体会经营决策的过程。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推演,企业的生产状况、资金状况、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清晰可见。在实训过程中,受训学生被分成6~12个团队,每个团队5~8人代表一家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分别担任CEO、CFO、COO、CMO等职务。每个团队经营一个初始状况相同的生产制造企业,连续从事4~7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各组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决定本企业的长短期经营战略,每一年末用会计报表结算出经营成果、分析经营成果,反思成败得失,并进行必要的战略调整,然后继续下一年的生产经营。
二、工商管理专业ERP沙盘模拟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ERP沙盘模拟教学方式存在不足。由于该课程本身的特征,其上课方式分为分散授课和集中授课,但两者都各有利弊。分散上课可以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消化、吸收和总结的时间,可以降低学生上课时的压力;但是课程的连贯性就遭到了破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成本。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专业素养不高的原因会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不利于其消化、体会、吸收和提高。
2.学生本身的专业知识不够精深。ERP沙盘模拟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综合性实训课程,是在深入学习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后才能开设的实训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预先学习和领会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核心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习和了解业务流程再造和ERP的相关原理。而上述知识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整体的在校时间较短(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五个学期),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充足的时间全部开设这些课程,即使开设了也只是以点带面的略讲一遍,根本不起什么作用,这就给ERP沙盘模拟造成了先天的不足。同时,由于高职高专学生本身的素质原因,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充分学习相关的知识,缺乏对理论知识的驾驭能力,这也是ERP沙盘模拟在开设过程中达不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目的的原因。
3.师资队伍问题。ERP沙盘模拟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ERP沙盘课程有很强的综合性,要求教师掌握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等多专业多学科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综合运用。因此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教师工作量的考核指标不易量化,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部分教师对ERP沙盘课程的兴趣不高。同时,高职高专院校中从事ERP沙盘模拟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在高职高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虽然他们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因此对ERP沙盘及其原理本身缺乏深入的了解。
4.沙盘模式实训室的问题。ERP沙盘模拟对实训室的硬件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一般而言, ERP沙盘模拟要求在专门的实验实训室进行。实验实训室除了沙盘教具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要求。实验实训室中至少应配备投影仪、黑板或白板、打印机、6~12台计算机,共同组成一个局域网环境,同时还至少要有6张能容纳4~8人的桌子,可供30~60人同时使用,因此ERP实验室面积要比较大。由于实验室的投入比较大,而且对教室要求比较高,因此,ERP沙盘模拟课程的建设及实训室的建立必须要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没有较高的投资是难以维系下去的。
5.开课时数严重不足,学时难以安排。ERP沙盘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时较少,而实践课时多,由于ERP实验的设置较复杂,模拟订单招标会议、制作并分析财务报表等需要较多的时间,在模拟企业经营时又具有连续性,因此最好安排连续学时教学。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中课时安排一般较分散,一周最多5个学时,这种学时安排使得学生产生的浓厚兴趣在一个星期的冷却期后有所减退,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经营企业时也不能连续进行,这些都限制了ERP沙盘在较大范围内的推广。
6.教学效果不理想。许多学生没有把沙盘作为桥梁,也没有对沙盘相关职位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同时,也有一些学生自以为已经完全了解企业,却没有透过沙盘去全方位地认知、研究、深入企业,完全没有达到ERP沙盘模拟课程所提出的“学习—实践—体会—提高”的目的。同时,学生对沙盘缺乏持久兴趣。接触过沙盘的学生刚开始一般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兴趣持续时间不长。因此,高职高专院校ERP沙盘模拟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
1.积极完善实验室建设,为ERP沙盘模拟提供必要的实验实训环境。ERP沙盘模拟课程教学除了沙盘教具外,对硬件环境和软件的要求比较高,如专用教学实验室、沙盘专用桌、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投影仪、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实验实训室初期建设需要几十万元的投入,后期软件需要不断更新,资金的保障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2.积极引进复合型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在ERP沙盘模拟课程中,教师的作用十分独特,他不再单单是讲解者,而在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调动者、观察家、引导者、分析评论员、业务顾问等。同时,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及跨学科、跨专业性的特点,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高,如果只单纯掌握本专业知识显然是无法胜任的,这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要树立就业导向观,强化柔性教育理念,必须认识到,只有在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学生才可能有独立意识,并敢于大胆提出想法、表达思想,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所以,ERP沙盘模拟课程应配备复合型师资。
3.选取ERP优秀教材,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参考资料。而ERP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企业管理涉及的范畴更广,管理学科的知识点繁多,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面对沙盘,面对实践经营中的诸多决策问题一筹莫展,无法找到有力的理论支撑。所以,我们有必要选择或编写一套更有针对性的ERP优秀教材。根据学校开设ERP课程的目的以及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ERP教材除了应该有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的操作规则之外,还应该有四部分的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一是ERP管理理念与企业管理理论;二是市场营销理论;三是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四是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与维护技术。
4.增加“ERP基础理论”教学环节,为沙盘模拟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最终达到学生在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两方面的共同提升。所以,我们有必要在ERP沙盘模拟实践教学中增加“ERP理论基础”这一环节,形成“ERP基础理论+物理沙盘+电子沙盘+课后实验报告总结”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更为完善,结构顺序更为科学合理,与ERP软件的设计思想和管理理念是比较一致的。
ERP沙盘模拟课程借助沙盘道具,基本再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过程,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并亲自体会经营决策的过程。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推演,企业的生产状况、资金状况、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清晰可见。在实训过程中,受训学生被分成6~12个团队,每个团队5~8人代表一家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分别担任CEO、CFO、COO、CMO等职务。每个团队经营一个初始状况相同的生产制造企业,连续从事4~7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各组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决定本企业的长短期经营战略,每一年末用会计报表结算出经营成果、分析经营成果,反思成败得失,并进行必要的战略调整,然后继续下一年的生产经营。
二、工商管理专业ERP沙盘模拟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ERP沙盘模拟教学方式存在不足。由于该课程本身的特征,其上课方式分为分散授课和集中授课,但两者都各有利弊。分散上课可以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消化、吸收和总结的时间,可以降低学生上课时的压力;但是课程的连贯性就遭到了破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成本。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专业素养不高的原因会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不利于其消化、体会、吸收和提高。
2.学生本身的专业知识不够精深。ERP沙盘模拟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综合性实训课程,是在深入学习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后才能开设的实训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预先学习和领会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核心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习和了解业务流程再造和ERP的相关原理。而上述知识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整体的在校时间较短(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五个学期),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充足的时间全部开设这些课程,即使开设了也只是以点带面的略讲一遍,根本不起什么作用,这就给ERP沙盘模拟造成了先天的不足。同时,由于高职高专学生本身的素质原因,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充分学习相关的知识,缺乏对理论知识的驾驭能力,这也是ERP沙盘模拟在开设过程中达不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目的的原因。
3.师资队伍问题。ERP沙盘模拟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ERP沙盘课程有很强的综合性,要求教师掌握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等多专业多学科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综合运用。因此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教师工作量的考核指标不易量化,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部分教师对ERP沙盘课程的兴趣不高。同时,高职高专院校中从事ERP沙盘模拟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在高职高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虽然他们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因此对ERP沙盘及其原理本身缺乏深入的了解。
4.沙盘模式实训室的问题。ERP沙盘模拟对实训室的硬件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一般而言,ERP沙盘模拟要求在专门的实验实训室进行。实验实训室除了沙盘教具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要求。实验实训室中至少应配备投影仪、黑板或白板、打印机、6~12台计算机,共同组成一个局域网环境,同时还至少要有6张能容纳4~8人的桌子,可供30~60人同时使用,因此ERP实验室面积要比较大。由于实验室的投入比较大,而且对教室要求比较高,因此,ERP沙盘模拟课程的建设及实训室的建立必须要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没有较高的投资是难以维系下去的。
5.开课时数严重不足,学时难以安排。ERP沙盘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时较少,而实践课时多,由于ERP实验的设置较复杂,模拟订单招标会议、制作并分析财务报表等需要较多的时间,在模拟企业经营时又具有连续性,因此最好安排连续学时教学。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中课时安排一般较分散,一周最多5个学时,这种学时安排使得学生产生的浓厚兴趣在一个星期的冷却期后有所减退,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经营企业时也不能连续进行,这些都限制了ERP沙盘在较大范围内的推广。
6.教学效果不理想。许多学生没有把沙盘作为桥梁,也没有对沙盘相关职位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同时,也有一些学生自以为已经完全了解企业,却没有透过沙盘去全方位地认知、研究、深入企业,完全没有达到ERP沙盘模拟课程所提出的“学习—实践—体会—提高”的目的。同时,学生对沙盘缺乏持久兴趣。接触过沙盘的学生刚开始一般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兴趣持续时间不长。因此,高职高专院校ERP沙盘模拟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
1.积极完善实验室建设,为ERP沙盘模拟提供必要的实验实训环境。ERP沙盘模拟课程教学除了沙盘教具外,对硬件环境和软件的要求比较高,如专用教学实验室、沙盘专用桌、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投影仪、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实验实训室初期建设需要几十万元的投入,后期软件需要不断更新,资金的保障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2.积极引进复合型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在ERP沙盘模拟课程中,教师的作用十分独特,他不再单单是讲解者,而在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调动者、观察家、引导者、分析评论员、业务顾问等。同时,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及跨学科、跨专业性的特点,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高,如果只单纯掌握本专业知识显然是无法胜任的,这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要树立就业导向观,强化柔性教育理念,必须认识到,只有在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学生才可能有独立意识,并敢于大胆提出想法、表达思想,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所以,ERP沙盘模拟课程应配备复合型师资。
3.选取ERP优秀教材,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参考资料。而ERP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企业管理涉及的范畴更广,管理学科的知识点繁多,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面对沙盘,面对实践经营中的诸多决策问题一筹莫展,无法找到有力的理论支撑。所以,我们有必要选择或编写一套更有针对性的ERP优秀教材。根据学校开设ERP课程的目的以及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ERP教材除了应该有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的操作规则之外,还应该有四部分的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一是ERP管理理念与企业管理理论;二是市场营销理论;三是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四是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与维护技术。
4.增加“ERP基础理论”教学环节,为沙盘模拟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最终达到学生在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两方面的共同提升。所以,我们有必要在ERP沙盘模拟实践教学中增加“ERP理论基础”这一环节,形成“ERP基础理论+物理沙盘+电子沙盘+课后实验报告总结”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更为完善,结构顺序更为科学合理,与ERP软件的设计思想和管理理念是比较一致的。
关键词:技能大赛;针灸推拿;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48-02
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能从事医疗、预防和保健康复,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针灸推拿专门人才。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技能训练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规律和针灸推拿专业的特点,我校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针灸推拿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大胆探索,不断总结,通过一系列的技能大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一、多方调研,精心设计技能大赛
大赛应围绕职业能力评价确定竞赛内容,按职业岗位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需求策划竞赛项目[1]。我们在调查、分析和听取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推拿岗位及岗位群,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在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及所需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而设计出技能大赛项目和内容。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各类基层医院的针灸、推拿工作岗位,养生保健机构的保健按摩师,医院康复中心及社区康复中心的中医传统康复工作等,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具备从事针灸推拿医疗、保健、康复的专业技能。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画经点穴大赛”、“针灸技能大赛”、“推拿手法大赛”、“保健按摩大赛”、“功法大赛”、“针推临床综合技能大赛”,其中“画经点穴大赛”是针对经络循行和腧穴定位的针灸推拿基础能力而设立的,“针灸技能大赛”是针对各类针法、灸法、拔罐的操作技能而设立的,“推拿手法大赛”是针对推拿手法的技能训练而设立的,以上大赛属于针灸推拿的专业基本技能。“针推临床综合技能大赛”是为了提升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保健按摩大赛”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拓展技能,而“功法大赛”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大赛设置情况见表1。
我们按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职业拓展技能的不同层次,分别安排相应的技能大赛项目,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一体化设计实训教学,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完成针灸推拿专业各项实训内容,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针灸推拿技术[2],在不同阶段通过相应的技能大赛强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能力。我校在上述针灸推拿技能大赛项目的基础上,为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中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2011针灸推拿技能大赛制订出竞赛方案,并成功承办此次大赛。
二、周密安排,切实做好大赛实施
技能竞赛应符合社会人才需求,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因此,我们邀请医院、保健机构的专家一起研究大赛方案,制定评分标准及操作要求,共同担任评委,由医院和保健机构的专家评委进行最后点评,使竞赛与教学紧密结合,提升行业、企业对学校的认可度。学校会认真组织实施每项大赛,做到技能竞赛的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全覆盖、教师全覆盖、核心专业课程全覆盖。到目前为止,共开展十届针灸点穴、推拿手法技能大赛,六届功法大赛,四届画经点穴、针刺技术、推拿手法大赛,三届企业冠名的针灸推拿临床综合技能大赛。各项大赛实施情况见表2。
而且,我们会针对比赛内容与过程进行逐步规范,收集整理各项资料,将比赛结果与学生和相关任课教师进行交流。通过比赛,激发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使各任课教师通过竞赛总结教学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我校认真组织参加过两届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针灸推拿技能大赛,成立大赛竞赛组,负责竞赛选手选拔、培训工作。培训过程要求指导教师与相关专业教师全程参与,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每三天由全体专业教师参与项目测试,每周进行一次全程模拟比赛,针对测试与模拟比赛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面对在校专业学生通报训练内容和方法,在每周模拟比赛时均邀请部分学生现场感受这种氛围。在全国大赛期间,教师应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分赴各赛场观摩比赛,让学生在感受全国学子专业技能风采的同时,也领略到我校学生针灸推拿专项技能的精彩表现。赛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参赛获奖选手,与学生进行汇报交流,现场展示针灸技术、推拿手法和推拿练功等专项技能。选手的精湛专业技能和由衷的感言,会极大鼓舞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全面提高专业能力
技能大赛可以引领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竞赛项目评价标准应按照工作任务中知识点与技能考核点制定评分细则,兼顾理论考核和实践操作,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更高[3]。为此,学校可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制定针灸推拿专业技能全程实训教学目标,涵盖针灸推拿专业教学所需的各项实训项目及见习、实习各个实践环节。[2]改革实训教学方式,形成技能竞赛与实验实训、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等相结合的立体化实训教学模式。技能大赛可促进考核模式的改革,比如,将“保健按摩大赛”与职业资格认证及技能鉴定相结合,通过技能竞赛的方式,实行保健按摩师的技能鉴定和考核,提高和促进项目导向的教学改革。对与技能大赛有关的课程,我校增加了实践技能考试,突现技能训练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技能大赛还可以促使教学方法发生改革,形成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做”为中心,让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我校技能竞赛已形成针灸推拿核心课程全覆盖,因此大大地推动相关教材的建设。本专业教师主编的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就有5部,其中《针法灸法》、《小儿推拿》入选教育部高校精品教材;副主编、参编规划教材10部;主编、副主编、参编全国高等院校中医相关专业实训教材《针法灸法实训教程》、《针灸治疗实训教程》、《推拿手法实训教程》、《推拿治疗实训教程》;与教学医院合作开发编写《常用推拿手法》、《针灸技能全程一体化实训教程》、《推拿技能全程一体化实训教程》等书籍;与养生保健专家合作开发《保健按摩》、《足部按摩》、《保健刮痧》等保健模块类教材。
技能大赛促使我校针灸推拿实训中心基础功能、针灸功能、推拿功能、综合功能、保健功能这五大功能区的建设逐步完善,完全可以满足针灸推拿专业各项技能的实训及临床和保健仿真工作任务的训练,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提供很好的平台。同时,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近年来,我校本着“双向介入、紧密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与28家医院、4家养生保健机构签定《针灸推拿实训实习基地共建协议书》,使实训实习基地覆盖安徽及长三角地区。学校与芜湖中医院深度融合,与其他实习单位也密切合作,实现学校与行业教学资源的共建、共管和共享,让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临床教学与实践教学。通过不断努力,已基本建成融教学、实训实习、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集针灸、推拿、康复等功能相互交融的实训基地,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证[2]。
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做,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经过不间断的专业实训锤炼,专业技能、心里素质和职业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2011年和2014年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针灸推拿技能大赛中,我校针推专业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分别荣获团体一等奖和二等奖,充分展示我校针灸推拿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近几年来,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双证获取率逐年稳步提高,从2011年以来获取率均为100%,而且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自主创业的学生逐年增多。他们反馈最多的是已在学校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立足社会的最主要财富。
参考文献:
[1]曹庆旭.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对课程改革的影响[J].职教论坛,2011,(23):22-23,26.
(一)转变教学观念具先进性、全程性经常听到教学改革,教师改变的应该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而是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思想观念决定行为动向,教学观念改变了,才能破除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由于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理性主义教育模式的惯性,目前高职高专教学中还存在课程本位现象,仍然沿用大学本科体系,成了压缩型的本科教育,从而违背了高职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失去高职教育的特色,与本科师范教育相比很难具有竞争力。因此,高职高专的语文教育专业应当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力度。语文教育专业老师中有这样的一些想法: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性教学,我的这门课程理论性强,无法实施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我没多大关系。相比较而言,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等课程实践性强,实施起来容易些;教学计划中安排有实习,学生可以在大三实习期间运用和掌握教学技能,提高从教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不是仅仅某一门课程、某一学期应该实施的,而应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程中。
(二)整合教学内容具针对性、实用性首先要围绕中小学教师岗位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满足实际需要。站在整体高度,我们要继续开好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再增加一些诸如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教育法规、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具体到每门课程,打破依据教材按部就班的惯例,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提高其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这门课程,目前还没有针对高职高专的教材。习惯的做法是选用本科教材,且教学内容按照语文教师专业化、语文课程百年沿革及其经验教训、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等一直到复习考试评价,老师一章一节的讲,学生一章一节的听。一些内容在从教过程中极少甚至并不会运用到,但老师和学生却都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教师岗位需要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另外增加一些内容,形成教学内容三大项目:课程理念、职业素养与认知、教学基本理论与技能。其中项目三教学基本理论与技能是重点,分解为18个子项目,包括导入技能、展开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对话技能、板书技能、说课技能、阅读教学技能、作文教学技能、口语交际教学技能、综合性学习指导技能、教案编写技能等。
(三)改变教学模式具多样性、实效性大学课堂通常都是由老师一讲到底,学生则是一味听、一味记,学生缺乏思考,不利于他们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从教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掌握。我们要压缩教师讲授时间,把更多的课时用来让学生观摩优秀教学视频、讨论交流和进行各项教学技能和能力培养的实训。
比如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程的学习中,观摩优秀教学视频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小学语文课堂直观感,消除对各项教学技能的陌生感,为日后的实训提供参照物,同时引发思考、疑问与争论。对于课程中学生所产生的疑问与争论,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或者推荐行业网站让学生深入关注和了解下次可再交流。教学的基本技能,除了教师必要的理论教授外,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实训。比如讲导入技能,可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导入,常用的导入方法以及各自的优点等这些理论知识;然后选择中小学的课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导入的设计;接着模拟中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走上讲台去尝试一堂语文课的导入;最后学生点评、教师总结,指导学生进行导入语的修改。教师可以打通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小组长,小组长组织组员在课外进行各项教学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试讲,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走上讲台体验的机会。掌握一项技能,最重要的是正确和熟练,要达到这一目标,最好的途径是练习。既然如此,教师最好当好导演,而将“舞台”更多的让给学生“表演”。
二、加大实习落实力度
即使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力度,教育实习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教育实习中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实习安排在大三的下学期并且时间短。我国的教育实习一般为6~8周,除去实习开始的一周准备以及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为4~6周,学生很难对学校教学有一个较完整的把握。许多学生反映,实习刚刚进入状态,结果马上就结束了。其次是教育实习的水分很大。一方面由于实习学校迫于考试或升学排名的压力,不愿意让实习生多上课。很多学生实习期间仅仅讲了一两堂课,其余时间就是听课、改作业、改作文及帮助学校组织一些活动;另一方面部分实习学生迫于就业压力,不安心教育实习,却忙于找工作。
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到了实习学校就成放养的了,学校对教育实习的检查指导不力。有些学校可能中途会去实习学校巡视,但对实习生在实习中的困难和问题了解不够,更谈不上指导和解决。实习时间可以延长,安排可以更灵活。许多毕业生反映实习后才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后悔在学校时没有认识到并且没有认真学习。其实这种感受我们可以让师范生提前得到,在大二上学期或下学期时,学校可以安排他们实习。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能力、知识结构、人际交往等诸方面的不足。当再次回到学校时,学习的方向就会更明确、动力也会更强大。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视和扶植,高职高专院校蓬勃兴起,有力地缓解了我国高校的办学压力,同时也为大批的莘莘学子提供了圆大学梦的机会,此种形式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欢迎和支持。但是,在高职高专院校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教学模式不符合院校性质的现象,高职高专院校盲目模仿一般本科院校教学体制的方式使得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更无法在就业方面与普通本科的学生相抗衡。此种现象在现阶段的高职高专院校中普遍存在,已经成为阻碍高职高专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带队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酒店仔细的观察以及与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广泛交流,在理论教学、企业需求两个方面得出了一些对高职高专教学有意义的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对致力于高职高专教育研究的人们以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二、传统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少院校在学生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整体现状来看,我国酒店与旅游管理类学生专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理论和实训时间安排不合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职业院校通常采用先学习再实训,而且学习的时间通常远远大于实训的时间,或者学完了再实训。这种教学模式只适合普通高效的学历教育,而对于高职高专这种以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来说是不大适用的。这种教育也使得毕业生和普通高校区别不大,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用人单位自然不会感兴趣,而且,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的高职大学毕业生在与高学历的学生进行竞争时更无优势可言,使得学生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就业的困难或工作的不理想使得许多考生在选择志愿时对高职院校信心不足,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和以后的生存空间。
(二)缺乏对学生EQ―“情商”的培养
传统的高职高专教育在制定人才的培养内容时往往注重学生智育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德育、情商的培养,使得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只会做表面文章,只知道一味的按单位的标准做事,在工作中不知道灵活变通,对于发现的不合理现象也没有兴趣和愿望积极思考,为单位献计献策,这样的实习生往往是工作不久便会由于工作的乏味和重复而失去兴趣,也会因为自己迟迟得不到晋升而对所学专业失去信心,进而埋怨学校教育[2]。
(三)对学生的目标意识培养不够
对学生的目标意识培养的缺乏使得不少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完全没有目标和计划,缺乏进取心和主动意识,结果往往是实习生活变成了一种痛苦的经历,学生的心态往往是混完为止,达不到实践教育的目的。
(四)对企业的用人标准认识不明确
以酒店为例,在带队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与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交流,不难发现酒店不仅仅喜欢高一点学历的专业人才,更喜欢高学历、勤学好问、学习型、求真务实的专业人才。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常常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忽视学生专业心态的灌输,使得实习学生在面对现实时心理有落差,大呼上当受骗。
三、针对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性的解决方案
高职高专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思想教育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改革势在必行,希望以下几点解决方案能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所帮助。
(一)让学生扮主角
课堂教学尽量用最少的时间讲完理论,剩余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师生互动,甚至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来讲,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加实训课的比例,对每次实训活动进行总结,并给学生打分,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开辟学生第二课堂,让学生自拟题目并作出活动策划,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EQ教育
学校的EQ教育对高职高专学生来讲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这部分学生大多数要进入服务行业,也就意味着高职高专学生更多的是要经常与人面对面对交流,成功的交流不仅要靠后台的智商作支撑更需要前台的情商来维持。以酒店为例,酒店要求服务人员要机制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强调“细致、周到、个性化服务”,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服务人员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时要强调以下几点:
1、经常换位思考。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
2、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做事不要一刀切,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
3、进行专业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服务意识,避免工作流于表面。
另外,实行班导师制度,定期给学生开主题班会,班会内容要侧重学生团队精神的训练。比如,可以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布置景点讲解任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个成员都要介绍景点中的一个部分,要求整体要连贯和谐。
(三)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
目标指示方向,没有目标的行为是盲目而无序的。在校期间,教师应多向学生灌输目标意识,使学生在学习理论时思路清晰,实践过程中能够准确的给自己定位,选择方向,已达到教学的应有目的。以酒店为例,一个初来乍到的新员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快的晋升呢?条件是1、树立自己的目标。2、达到一定的年限。3、研究已经晋升的员工的晋升之道。4、多学习。一个普通的员工可以在半年之内晋升为领班,也可能需要三年五载,一个领班可以在一年之内晋升为主管也可能八年十年,一个主管可以在三年之内晋升为部门经理也可能永远不会再有晋升。原因除掉客观的管理人员流动性差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个人的目标意识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程度。
(四)找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切合点
企业需要脚踏实地的员工,也唯有脚踏实地工作的人员才可能有更多的晋升机会;企业需要勤学好问的员工,勤学好问是以认识到自己的欠缺和问题并强烈要求改正并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为前提的,唯有勤学好问使员工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及时把握时尚的脉搏,自身的成长显然要更快一些,也因此会受到领导的赏识和同事的欢迎;企业需要学习型人才,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习得新知识是企业非常重视的一种能力,因为大多数员工的迅速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速度[6]。故学校在培养人才时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摆正心态以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期。
四、结束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景区服务与管理》是我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实用性、技能性较强,如何提高景区服务与管理技能是课程最主要的培养目标。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仅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技能技巧的培养。因此需要实施“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具体项目过程的学习与实施,使学生如同置身于行业实际中,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实现与行业零距离接轨。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教学内容的选取
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力求课程内容充分体现景区行业发展需要和职业标准的要求,遵循“理论实用、够用”的原则,以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工作任务为导向,对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经过精心提炼的教学内容,更能突显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具体课程内容安排如表1:
1.2 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
为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实行模块―项目教学法。将景区服务与管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分段进行模块学习和项目―任务训练。对基础知识的讲授,侧重基本理论的阐述和职业素养的传输,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努力做到教与学互动。在其他各技能任务实施中,以实训为主,结合案例教学、模拟情景、模拟操作、现场操作等方法,最终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从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需不断改进与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完成情境教学的具体任务,寓学于乐。除了常见的讲授法、引导自学法等,在授课过程中还尝试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2.1 教学方法改革
2.1.1 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法
如在学习“景区入门接待服务”项目时结合景区服务实际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分为“景区售票、景区排队、景区验票服务”等学习型工作任务,在学习“景区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时分为“景区招聘、景区培训”并将其转化为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每5-6人分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模拟不同的情景,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表现各自的职业技能,其他同学在旁观摩,进行评议性学习。
2.1.2 任务驱动法
首先为学生设置如:景区导游解说、景区住宿服务、景区餐饮服务、景区市场营销等任务,在实践教学中由学生扮演讲解员或服务员的角色,完成相关任务。在实训室按照分好的小组,对景区内各个景点分别进行模拟讲解,对景区营销管理先设计策划出景区旅游产品并演示销售,对于景区住宿和餐饮任务的实施,利用校内实训室由老师进行技能演示,学生模拟操作。也可利用在景区的实习使更多学生的综合技能得到锻炼,以提高他们的景区服务与管理能力。
2.1.3 案例教学法
《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可以在“景区咨询与投诉服务、景区安全管理”等教学内容中设置相应的案例,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老师分析总结问题。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4 见习法
鼓励在校生利用寒暑假、周末或黄金周到旅游景区参加见习,通过见习,学生不仅能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工作能力,还能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缩小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的差距,缩短岗位适应期。
2.2 教学手段改革
2.2.1 实境教学
利用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麦积山风景区实训教学基地,将本课程相关教学内容安排在景区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真实的职业情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2.2 多媒体教学
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包括:开发、制作本门课程的教学课件(如Powerpoint),利用网络视频资料,播放如《印象・刘三姐》等景区娱乐内容使学生未去景区就能感受震撼,教学效果很好,并利用视频将学生在景点实习讲解的录像回放给学生让学生找差距。通过QQ、电子邮件以及建立“景区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网站,实现网络互动式教学,将课程的资源上网,师生在网上交流,获取旅游行业新动态、新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3 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
“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评价一直是以笔试为主,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而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一直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因此拟采用以下方法:
3.1 笔试+操作评价模式
单纯的笔试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而理论与操作并重的考核模式更为有效。具体做法可以是平时表现占20%,包括出勤、仪容仪表、职业素质、礼貌礼节等;笔试占40%,操作能力占40%,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景区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主要侧重考核景区服务技能,辅助考核景区管理模块。
3.2 技能竞赛评价模式
可与景区联合举办景区服务与管理技能大赛来促进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根据实际考核效果给予学生一定的考核评价列入本门课程最终成绩。对优秀的学生授予相关岗位荣誉称号,激励学生提高技能实现其自我发展。
总之,当前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是“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也是本门课程今后建设与继续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雷明化.PBL教学方法在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41-42.
[2]刘予希.高职高专《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与技巧初探[J].企业家天地,2009.12:28.
[3]李晓颖.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教育,2010.5:38-39.
[4]姜若愚,.景区服务与管理[J].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