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机械拆装实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实训;拆装;回路;测绘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13-02
一、围绕办学目的组织实训教学
我院坚持“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把“办好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学校”作为办学宗旨,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院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努力探索工学结合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液压与气动技术》是工程机械类专业十分重要的课,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针对我校教学环境和实验室硬件条件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办学目深入探讨如何在《液压与气动技术》实训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课强化实践应用能力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我院机械制造设计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与机械制造技术、装备设计等主要专业课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也是专业课程中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一门课。根据培养目标,岗位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分析、设计简单的液压与气动基本回路,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液压与气动系统及故障诊断和排除液压与气动系统故障三项能力。通过实践和实训教学强化理论教学,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实训教学条件及过程
1.实验室实训条件。我校液压与气动实验室有6台CQJDY-A2模块化机电液气综合实验台,并配有透明的液压元件及实物液压元件,这种试验台是专门为学校配备的教学性质实验台,实验台的各个元件的功能和实际生产用的元件有区别,容易出现故障,质量和性能很难达到理论要求,只能完成基本动作和各种基本回路运动。基于上述条件,我们开设的实训是:(1)液压与气动基本回路实训;(2)元件的拆装实训。结合开设的实训编写相应的实训报告手册。
2.降低成本,挖掘潜力扩大实训功能。购买企业报废的液压与气动元件用于实训拆装教学。拆装的目的是掌握结构和原理,无论新元件还是报废元件结构都是一样的,再者液压与气动元件种类多成本高。以低成本的价格购买,变废为宝服务教学。由于经常购买企业报废元件,元件的种类对每届学生实训都不同,在每次实训前要重新编写实训报告。如:根据新增加的元件改写拆装件的报告内容,根据需要增加元件的测绘功能,根据上一届的学生情况总结出经常出现的问题在报告中强调等。
3.实训过程和内容。学生分组:3~5名学生一组,学习委员根据每组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均衡分配,每组选个组长,组长的选择可以同学推荐也可以自荐,组长要求动手能力强善于思考并且具有组织管理的能力,或者想锻炼这方面的能力的学生。教师根据实训情况对学生提出实训要求,同时强调一定要在实训过程中把理论课教材用于实训参考。
4.带着问题拆装实训。每组分到的元件不同,在拆装前根据分到的元件复习教材中相关的理论,每组理论搞清楚后结合实训报告册的内容进行拆解,拆下的元件放到干净整洁的台面上,全部拆解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每个零件在元件中的作用及结构,分析特点,并延伸到零件结构特点在相关其他机构中的应用情况。比如说齿轮泵中弹簧卡圈,不注意会忽略这个小件,学生找到这个件并要求说出这个元件的作用时,好多学生不太清楚,了解了这个零件是限制齿轮轴向位置作用后,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没想到这么小零件会如此大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回顾在其他机械结构中如在减速机中的应用等,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介绍这个元件是标准件,增加对标准件的认识。
5.基本回路连接可以锻炼学生基本回路设计和初步诊断故障的能力。学生做这个实训前,教师在一台实验台上连接透明基本回路,为学生介绍实验台各个按钮及相应各个元件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设计液压和气动基本回路,自己连接,教师和学生一起检查回路,发现问题一起考虑解决的办法,在回路运动中,根据报告填写不同压力点的压力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不同的原因,复习有哪些对压力损失有影响。
在基本回路完成的同时,推广到典型回路的应用,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和学生对电器原理的理论知识设计简单的公交才车门和翻斗车及挖掘机的液压系统。实现机电液气综合实验台的综合性能。在整个过程中,首先肯定学生的方法及特点,然后总结出正确的方法和思路,强调在设计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对学生做个正确的评价。
实验台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些故障,如对漏油处采取更换密封件,换向阀无法实现换向时是因为阀芯卡住;行程开关不灵学生自己动手组装行程开关等。扩展到液压系统故障的隐蔽性的特点,液压系统发生故障以后,应该有选择,有侧重,有次序地检查液压装置的内部状况,根据有关的判据,推断出各故障原因可能性的大小,然后再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对液压装置作更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评判。通过对系统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得出更加具体的结论。
6.测绘液压元件服务主干专业课的项目教学。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采用项目教学方式授课,以项目形式在实习厂授课,授课结束学生即能加工出相应的产品。液压元件如各种压力阀、流量阀、换向阀、各种泵等,作为机械制造技术的小项目,项目前期的图纸绘制在液压实训中完成。实训按小组分配各个元件,拆开后测绘出零件的尺寸,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草图,老师检查合格后统一在电脑上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通过测绘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贯彻、执行国家标准的意识,锻炼学生生产实践的测绘能力和绘图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强化时间观念,树立国家标准意识,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和工作作风。为后续的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有实践生产项目概念。通过电脑绘图熟悉软件的应用。
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项目中,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图纸动手加工和装配。生产的产品让学生有劳动快乐和成就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做出的产品可以用于下届学生实验室实训拆装元件用,为学校节约了购置元件的成本。这种方式与企业的产品生产方式类似。同时,这也为学生参加就业适应企业的生产方式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论
这种方式的实训共做了两届,学生兴趣高,学习态度端正,调动了多种感官,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加深了对液压元件的结构和原理的理解,初步具有分析、设计液压与气动基本回路能力,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能力提高了,能够进行简单故障诊断和排除,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和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小组成员的密切合作,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使学生取长补短,增强创新意识,理论和实践能力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薛梅.《液压与气动技术》项目教学设计与研究[J].教育科学,2008,(09).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化工管路拆装实训 教学应用
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职业学校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技术和生产发展的要求,于是近年来引入很多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就是根据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特殊性而引入的一种新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授方法,符合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特点。
一、项目教学法的涵义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和学的模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实践客体是紧密联系实际的工程项目,教师首先对某一项目进行示范分解,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对工程项目进行实践,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质量和数量为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验证其是否达到学习目的。从认识思维的角度出发,项目教学法亦是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具体实践任务为中心,构建问题空间,寻求实现问题解决目标的算子和操作过程,是一种思维分析和综合的符合过程。因此,有研究者认为,项目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模式,融合探究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与个案研究性学习等特征,关注不同学科间概念和原则的融通性,注重在有实践意义的综合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更自主地对已学知识进行综合建构。
二、职教教育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材和课堂向学生系统地教授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这一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考核结果,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虽然能学到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体验不到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突出的特征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学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基于项目活动的探索性学习,由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教学目标,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三、化工管路拆装实训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化工管路拆装实训是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的专业实训项目,涉及化工原理、化学工作、化工仪表、化工设备等多门化工专业核心理论课程。进行化工管路拆装实训,学生可以对化工识图、化工机械基础、化工单元操作、电工学等理论课程进行实践和升华。将课本理论知识转变成化工企业实际的操作技能,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化工操作技能的掌握。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以下教授方式:先讲授化工管路拆装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然后介绍工具及其使用须知,并将整套未拆装的管路对学生进行展示,而后教师在学生配合下将管路进行拆除。同时,教师边拆除边进行讲解,对拆除过程中所涉及的注意事项一一加以说明。拆除后,教师又将化工管路按照事先分发给学生的装配图进行装配演示,最后才允许学生自己动手拆装。
项目教学法以任务为驱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分析并获取相关知识,将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最优的方案进行拆装,同时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更培养多种技能和职业能力。教师不再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而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四、项目教学法在化工管路拆装实训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1.教师应注意在指导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应用项目教学法过程中往往不经意之间就回到传统授课方法中。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在教学中所担任的角色,不可“过量”指导,“过量”指导无异于“满堂灌”。教师应该充当知识的引领者,告诉学生哪里可以获取知识,而不是成为知识的“灌输着”。只有引领得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应注意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由于学生水平有限,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出错。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尊心都特别强,教师应该多鼓励,并尊重学生的行为及想法,不可贸然地批评指责。
五、项目教学法与职业学校实训中的应用与反思
1.拘泥于项目教学法的外在结构与表象,综合运用能力需提升。项目教学法中学生是实训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实训过程的引领者与协助者,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中,学生应独立地获取相关信息、制订计划、合理实施计划和科学评估计划,学会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习得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2.项目教学法教师创新意识贫乏,需运用相关机制激发师资创新精神。项目教学法对实训指导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一些新的标准和要求,包括对现有实训计划的综合分析、对相关人员基本条件的结构性分析及相关企业特征的整体分析等。当下的项目教学教学创新意识相对贫乏,还需要运用培训机制,示范创新典型,激发师资的创新精神。
3.教师要重视评价总结。教师的评价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设计会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在评价中要指出问题所在及解决方法,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以改进自己的设计,在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六、结语
项目教学法作为新的教学方法进入实训课堂,是一种教育尝试,尤其在化工管路拆装实训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在实训中引入项目教学法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万莉君.浅谈项目化教学的教学设计.现代企业教育,2009.
【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可行性分析
一、编制的依据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结合自动化生产设备行业的发展现状、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我院实验实训条件、教学团队情况,以人才需求调研为依据,以我院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骨干建设为基础,开展本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行业背景
通过走访全省多家企事业和高职毕业生的基础上,开展从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随着陕西制造业的发展,企业对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尤其在国防科技、汽车、机床、自动生产线、包装印刷、自动控制、电力设备制造等领域人才缺口高达58%。近年来,良好的政策环境、迅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和行业背景,为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培养大批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对陕西及西北地区的发展和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才培养方案可行性论证
(一)专业历史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始建于2007年,几年来,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为国防科技工业和陕西地方经济培养了百余名优秀人才,我院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努力把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办好、办强,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招生规模,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二)教学团队
通过建设,本专业现有教师28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任教师比例1:1;其中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5人,“双师素质”教师10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2人,3位教师具有职业技能鉴定中、高级考评员资格。近三年,教师50余篇,获得国家新型实用技术专利3项。
(三)实验实训条件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拥有机电综合创新实训室、液压实训室、气动与PLC实训室、工业自动化实训室、电液综合实训室等12个专业实验实训室。与中船重工西安东风仪表厂、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东方机械厂、汉江机床厂、上海英集斯自动化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这些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
1、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实训室。
服务课程:可用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控制系统安全与保证》、《工控组态技术》、《简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
主要设备:具备满足不少于40人学习,20个工位的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软件、数字量实验模型、模拟量实验模型、触摸屏、手持式编程器、计算机、控制对象(PLC控制系统实验台或工控载体)、兆欧表、数字万用表、压线钳、剥线钳及电烙铁等。
实训项目:PLC硬件组态;电机正反转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Y-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红绿灯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运料小车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典型工控系统程序设计及工控组态等;以及维修电工取证相关的训练项目。
2、液压传动技术实训室。
服务课程:可用于《液压/气压传动技术与应用》、《液压/气压系统安装与调试》、《比例液压/比例气动技术与应用》、《液压/气动设备故障诊断》、《工程液压技术应用》等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
主要设备:具备满足不少于40人学习,5个工位的基础液压实验台、液压泵站、控制元件、执行元件、辅助元件、液压油、比例液压实验台、比例压力阀、比例流量阀、比例方向阀、多功能检测箱(包括流量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组件)、工程机械组件、用于拆装的工业液压元件、万用表、常用的机械拆装工具等。
实训项目:液压典型系统安装与调试;比例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液压系统运行维护、故障检测、诊断与排除;典型工程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训练项目。
3、气动传动技术实训室。
服务课程:可用于《液压/气压传动技术与应用》、《液压/气压系统安装与调试》、《液压/气动设备故障诊断》等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
主要设备:具备满足不少于40人学习,5个工位的基础气动实验台、空压机站、气动控制元件、执行元件、辅助元件、比例气动实验台、比例压力阀、压力继电器、带内置测量系统的气缸、比例阀操作模块、开关、输入输出盒、带数字量和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的PLC、编程软件、计算机、万用表;用于拆装的工业气动元件、常用的拆装工具等。
实训项目:气动典型系统安装与调试;电气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比例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气动系统运行维护、故障检测、诊断与排除等训练项目。
(四)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上依托行业优势,实施校企共建,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实习指导等关键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与中船重工西安东风仪表厂、陕西飞机制造工业有限公司、西电集团、东方机械厂、上海英集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确保了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初步形成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手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五)课程与教材
【关键词】化工专业 折装技能 一体化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43-0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到技改中去,这对学生的管路和设备的选用、安装与维护,以及常用工具的使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路和设备的拆装技能。因此提高高职化工专业学生这方面的技能十分必要。而化工管路拆装实训作为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训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上更多的停留在单纯的使用工具拆装成套管路上,没有与其他课程衔接。学生容易陷入为了拆装而拆装,没有思考的机械作业中,看起来教学很“热闹”,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实际上学生的技能提高不多。
技能即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初级技能只表示开始“会做”某件事,而远未达到熟练的程度。初级技能只有经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反复练习,让行为动作产生记忆性,让行为动作形成一种本能,才能提升到技巧性技能阶段。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具备某种技能,核心是训练,而训练必须要有目的性和组织性;这就要求在训练时要融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为一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训练,通过训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掌握技能。这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时下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化工管路拆装实训教学中开展一体化教学,可以极大改变学生理论实践脱节,技能学习慢的状况。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一体化教学可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通过一体化方案设计,可以将管路拆装涉及到的知识与职业能力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学习和应用知识。同时在化工管路拆装中实施一体化教学可以将化工制图、化工设计和化工安全生产技术等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的能力培养形成一个体系,而不是单门课程的要求,改变过去学生学完一门课不知道该门课用途的状况。
(二)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要求
根据人的大脑形成记忆的原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给学生的印象最淡,难以形成记忆,就更谈不上形成能力了。大脑最快形成记忆,并且印象深刻的方式是行动经历、立体空间体验和直观图形,而一体化教学以学生行动训练为主,辅以实物接触和训练,因此可以极快地让学生接受,提升课堂效果。
(三)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积极性高
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他们在学习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展示自己的优点,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一个个小组的对比竞争,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有较高的成就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化工管路拆装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高职学生培养必须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对化工、石油专业的学生,化工管路拆装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为工具的选择和使用能力,管路拆装能力,阅读管道布置图和设备布置图的能力,安全防护能力。针对这些能力,课程融合了管路的设计、安装、拆装训练及读图制图方面的内容,将化工管路拆装与化工制图、化工设计和化工安全生产技术等课程紧密结合。结合本校情况,将化工管路拆装课程以管路拆装训练为核心,辅以“6S”安全管理、管路布置图和设备布置图的读识的内容,设计一体化方案。
(一)建立企业岗位模拟环境
主要围绕企业生产现场的“6S”管理体系要求,建立符合“6S”体系的一体化教室,各种规章制度与企业要求一致,务求通过职业岗位场景模拟,让学生提前感受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进而培养学生的遵守规定、执行规范的意识,增强责任意识,提升自身素养,自觉创造一个整齐、清洁、方便、安全的工作环境,实现在学习中进行职业氛围的熏陶。进入化工管路拆装一体化教室的首要要求是准时、整洁、整齐,首次进入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安全生产的意识。安全教育采用先由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管路拆装的安全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归纳,强调安全注意重点,提升学生安全意识。
(二)学做结合,反复练习,形成技能
每组在开始进行拆装训练时,都领到任务单,主要有管道布置图,要求学生按照任务单的要求,集体分析管道布置图,然后列出完成该管道布置所要申领的材料清单,根据材料清单到领料架领取相应的零件、管件和工具。然后在拆装场地将布置图的管路安装出来。此任务主要培养学生分析管道布置图及重现管道布置的能力及工具的选择能力。在安装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工具使用情况和安全情况,记录并进行必要的评价。在安装完成后,组织学生分析管道验收标准,让学生设计管路验收方案,并进行管路系统的验收。
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各组的优点,然后各组派代表进行本组工作点评,组与组之间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学习提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管路拆装的动作要领、工具选择和使用情况、安装技巧、团队合作等经验和教训。最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纠正和补充,最终让学生对管路拆装的技术要求、动作要领、拆装技巧、工具正确选用和使用等相关要求形成系统认识。
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确保学生的安全问题和进行必要的引导。在此任务中,将读识化工管路布置图的知识、管路安装标准的知识、管路拆装的要求、工具使用的相关知识等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合到实施任务的行动当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每一步都要根据任务要求和碰到的问题,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去,也就是要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和结合方式,才能完成任务,这样就实现了学做一体化。
最后,根据技能是在反复练习中形成的规律,要让学生最终形成拆装技能就必须让学生反复多次地重复训练。这种练习不是机械的重复,必须是螺旋式的提升,每次拆装练习都必须进行总结点评,巩固优点,改进不足,让学生逐步提高,让按拆装的各项要求去拆装成为学生工作中的习惯,最终形成拆装技能。
(三)采用过程考核,让评价更符合学生能力实际
公平公正的考核及获得与自身能力相符的评价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基础。在训练过程中主要依据“6S”管理体系给出学生的素质得分,每天都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10%;技能训练得分主要通过个人表现、行动能力、操作能力和水平、团队合作意识进行评定,占总成绩60%;最后进行拆装考核,成绩占30%。
三、取得的成果
(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提高
对比以前讲练的模式,学生进行训练的积极性提高了,基本杜绝了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多了,经常出现学生团体讨论的场景,这是以前所没有的。学生在训练中能主动地去想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学生真正形成了技能
经过一体化教学后,学生初步形成了管路拆装的技能,个别同学可以在家自行修理水管。大多数学生在结课一年以后还能清楚地说出拆装的各项要求和动作要领,可见学生真正学会了管路拆装技能。
(三)提升了自身素养
通过一体化教室的“6S”管理,及一体化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和考核,学生普遍养成了遵守纪律、态度认真的良好习惯,提升了自身的素养。
四、注意事项
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对实训场地要求较高,实训场地必须保证必要的硬件,否则一体化教学将流于形式。
二是必须配备2名以上教师,做到考核准确,指导及时,这样才能保证一体化教学的高效完成。
三是学生要合理分组,充分考虑性格、能力互补,这样有利于团队工作开展,能实现先进带领后进,同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足够的自我追求和提高的空间,从而实现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廖哲智.高职课程建设的反思与探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
[2]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3]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
[4]周玲.浅析基于项目单元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职业,2010(6)
[5]卢俊.“6S”管理在化工管路拆装实训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1(6)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建设项目(2011年)
一、从工程实例入手改进选题
在满足零件课程设计选题原则、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为了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联系工程实际,结合校实训基地的产品选题。
校实训基地(原实习工厂)生产的“和面机”其传动系统是由电动机――带传动――一级齿轮传动――拔叉所组成。我们选择三角带传动――齿轮传动为题目,学生接触到了真实的产品,设计积极性和兴趣很高。在整个两周的设计中,自觉到工厂观察实物,查找资料,分析原动机的运动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要求设计的传动部分在整机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整机对它的运动要求、位置要求、安装要求等,然后再进行设计计算和装配草图的绘制。
学生们在设计中发现,同一规格的三角带按自己设计计算要三根,而产品中却只需两根,这其中的原因就需要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教材中规范偏于保守、可靠,产品中要考虑产品的尺寸、重量及不连续工作等因素,因而采用两根带也能正常工作,但三角带的寿命要低些。
长期以来都是指导教师自己编数据编题目,而现在从生产实际中选题,对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都非常有益。但在选题中要注意选题的适当和题目的相对稳定,以利完成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这样做,虽说肯定加大了教学的难度,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功底,设计前必须作充分准备。但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机械设计中既要参考原有样机,又要积极思考,有所创新,既满足了具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又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较好地掌握了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展示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自己以后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就业充满了信心。
二、通过减速器的拆装实验加强结构设计的认识
以往的课程设计中学生感到最困难的部分是减速器的结构设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设计前,让学生动手拆装减速器。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一台减速器。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外部结构,然后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其内部结构,这是设计的核心部分,重点是掌握主要零部件间的相互配合关系。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进一步清楚了轴为什么设计咸台阶式,设计台阶式的轴主要考虑了哪些问题,学生更深地理解了轴的结构设计的主要考虑、轴上零件的轴向定位、承载能力、轴上零件的装拆、轴的各段加工方法和轴精度要求,比较全面地分析上述问题能较好地弥补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不足。通过设计前教师指导学生的拆装实验,使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增加了感性认识,为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一个好的条件。教师的讲解与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设计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也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可使学生少走弯路,少出差错,较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又能较好地掌握产品技术设计阶段中结构设计的要点,为后续课程的专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的指导与成绩评定的改革
在设计中我们改革了以往的一题多用,而是采用了多题目、多数据,五人组成一个设计小组。在整个设计专用周内加强业务指导,一般集中讲授三次。第一次是拆装实验观察分析讲解,第二次下达设计任务,讲解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设计事项,使学生不会感到盲目和无从下手。第三次在技术设计阶段,讲授结构设计的大致过程,针对年轻人思想活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正确地设计零部件的结构,同时注意加工工艺,装拆的方便性、工作可靠性。在这个阶段的设计中把上一届学生设计质量差的装配图挂在教室中,并指出其中几处典型的结构不合理处,再定学生发言,逐个地把全部错误补充完整,直到基本清楚为止。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查找资料,在自己的设计中充分考虑。
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用图纸表示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的能力。设计过程中组织学生相互间互查,以提高对技术文件的审核、鉴定的能力,同时提高了设计者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责任感。然后引导、启发学生编写设计说明书,具体要求为总结设计,表达设计思想,阐述设计方案,阐明设计依据,合理性、经济性及技术要求,锻炼了学生编写技术档案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过去,设计成绩的评定是依据装配图和说明书,而现在是根据三方面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一是组织纪律,它是设计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二是答辨,抽取与设计内容相关的题卡回答问题,安排在第二周中进行,三是审查装配图、零件图及说明书。
关键词:数控机床;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49-02
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和关键。从高职教育实际出发,教学改革要实施“能力本简言之,能力本位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来开发课程、设计教学、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数控机床》是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础,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也是目前各个高职院校数控方向着力发展的内容。课程涉及机床典型系统、工作原理、机床选择与使用及维修等内容,含有大量的复杂机械结构图,是一门枯燥的专业课程。笔者按照高职教育要求结合学生素质特点,对高职《数控机床》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
课程的内容及教学设计等都要依托于教学目标。因此目标的设立尤为重要,不但要分析高职教育的特点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在课程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合理设置各单元课程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递进式完成教学任务,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多重结合。从而让学生既轻松接受知识,又得到了能力的提升。《数控机床》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具有数控机床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典型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为数控加工技术和数控机床维修奠定基础。理论教学主要以典型数控机床的结构为核心,讲解其工作原理,扩充数控机床发展与现状,使学生对先进制造业有全新的认识,为其更好的使用数控机床服务。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拆装及检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强化动手与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由于本专业培养方向不是设计数控机床,而是更好地去使用机床,因此,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制定就要符合动手、实践的特性,弱化理论知识深度。
二、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
由于《数控机床》有大量的机械结构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的枯燥且难理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收集学生的意见,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总结教学经验,对现有教材进行了改革和整合。首先,结合实训车间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删减。比如:滚齿机、拉床等,只进行简单介绍,删繁就简,突出教材与实训车间相结合。其次,调整课时分配,增大实践课比例。在保证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理论课时,针对理论知识增加相应实践环节。比如:数控机床自动换刀装置,进行刀架拆装,加深机械结构记忆,深化工作原理的理解,既解决了学生看不懂机械图的难题,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及沟通协作能力。针对主轴箱这种不便于拆装的部件,进行主轴的相关项目检测,为学生更好的进行数控加工及维修服务。最后,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形成新的结合本校学生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
三、多样教学方法,设置教学环节
引导式教学是这几年倡导的教学思路,提倡学生主体作用和老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多想、多说、多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贯穿课程设计始终。如进给系统的要求,设置相应的关键词“摩擦阻力”、“谐振频率”等,由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如滑冰、车过桥等,引导学生思考数控机床的进给系统。不仅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思维的训练,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效果良好。针对概念性内容,为了巩固知识点,设置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实时检测所学内容。同时,对于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通常采取分解法,分割成一个个相关小问题,提出思路,进行分析,最终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难题,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在合适的教学环节,适当组织小组讨论法,能够增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是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设置相应的任务,提供相关信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全组集中执行任务,组长按照组员特点进行分工,查阅资料、板书等,最终选出代表汇报,展示成果,其余小组进行点评,再由老师总评,并归纳正确结论。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各个环节的掌控,知识点的覆盖,课堂纪律等。通常学生做任务积极性很高,忙于成果“润色”,而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要特别注意时间的掌控,否则直接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展开。另外,小组讨论法极易造成个别学生“混着玩”的结果,真正涉及到知识点,就不动脑不动手,因此,老师要注意如何将知识贯穿于任务始终,并将传统的授课方法融入其中,比如在总评中,把各组的知识弱项进行归纳,阐述,并针对知识点设置相关问题,对表现不“佳”的学生引导其回答。当然当今的高职教育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只是个懂知识会读书的“书虫”,小组讨论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因此,在特定的、适当的课程环节,进行小组讨论益处还是很多的,总而言之,一切看教学目标能否完成。在实训车间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动手、动笔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训任务。不能把实践同理论分开,如:滚珠丝杠拆装,需要对照相应结构图,同时,针对丝杠支承、间隙调整、轴承等问题设置专题作业,分老师、学生角色扮演,进行问答。对于一些概念性的课程,也可在实训车间进行,比如:数控车床结构认知,需设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际观察,结合课本认知进给系统、主传动系统、刀架、导轨等,再比较各数控车床的差异,引出车床布局等知识。
四、丰富教学手段,活跃教学气氛
过去的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依靠粉笔、挂图、模型等教学工具。现在我们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直观性,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课件,增强可视化效果。同时,搜集大量视频、动画,如:机床变速、传动,FMS、快速原型制造等前沿制造信息,让学生了解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难懂的结构图配合视频、动画,使学生有了感官上的认识,再挖掘其工作原理,由浅入深,加深理解。另外,对教学机床的拆装直接使学生接触真实的零部件,分解复杂结构,成为了解数控机床机械结构的最直接途径,针对一些难以理解又没有拆装条件的结构图,还使用三维软件进行建模,配合结构图讲解,力求直观、易懂,还收集轴承、联轴器、齿轮、同步齿形带等实物,让学生直接感触,丰富教学资源。通过对《数控机床》的课程改革,实施“一体化”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课程内容设计上进行了探索,并初有成效。但是,数控机床的迅速发展以及学生团体的变化给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熊勇.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内江科技,2011,(9).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096-03
自2004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通过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和“三农”政策以来,中国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迅猛发展。在国家农机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农机生产企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档次提升、技术装备更新、产业链延伸,核心竞争力逐渐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强。但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机生产企业发展和农机化技术推广的瓶颈。因此,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成立了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建立“双主体”培养人才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构建“农闲进厂,农忙下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农机专门人才需求进行调研与分析,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群为农机装配调整、农机售后服务和农机营销。根据地方及区域规模、农机制造企业主要产品类型,确定了建设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七门主干课程。
插秧机构造与维修作为农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典型手扶和高速插秧机的基本结构、常见故障现象,并能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故障排除,学会插秧机的日常保养和季后保养方法,在构建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产品主导,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提出该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项目课程模式打破学科化的知识体系,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出发,依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组建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行动为主的自我建构过程,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
1 插秧机构造与维修课程设计
插秧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整体设计 本课程以现代典型插秧机结构为主,系统介绍插秧机总体结构,各总成、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与维修知识,注重对插秧机故障进行系统诊断和排除能力教学,同时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项目化教学指导学生参与项目的实施,让学生在动手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升专业技能。由于农机专业采取订单班培养模式,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方案设计时,由企业技术专家和校内课程专家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共同讨论,设计教学方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从现场认知大致了解,到项目化教学,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原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进而通过实习实训使他们感受到从学生到员工专业化技能上的提高。插秧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具体内容设置如图1所示。
插秧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单元设计 下面以项目四中任务四“插植臂原理与检修”为例,介绍本次任务的设计步骤。本任务共四学时,按照典型的六步项目教学方法来组织实施,具体阶段分配如下。
首先是课前的准备,在上次上课结束时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并准备插植臂12个,手扶插秧机三台。
在本课堂中第一步是任务准备阶段,在本阶段中教师首先播放插秧过程及农业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故障现象视频和图片,并发放任务工单。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接受任务,讨论并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
第二是任务实施阶段,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问题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PPT讲解插植原理,然后运用演示法拆装插植臂,边拆装边讲解组装要点。插秧机组装时有很多对点要求,在演示的时候要求学生一定要规范操作,把企业管理逐步融入教学中,使学生走出校门能很快融入企业中。然后学生分组拆装练习。
第三是任务检评阶段,并相互检查评论。在这个阶段,教师巡视各小组,并扮演农机手咨询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作为售后服务人员进行解决;最后把部件装入整机上,并进行取苗量调节。
第四是任务完善修改。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评价内容既包括对本次任务的成果评价,同时也包括对学生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表现的评价。教师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让学生评价自己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总结自己的体验;师生共同讨论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评价,反思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使学生在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并运用插植原理,能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故障排除,驱动学生探索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最后小组之间相互检查并评价完成情况,布置下次任务。
最后一个环节是任务考核阶段,教师总结点评、打分,组织学生完成总结和任务工单。
根据该教学任务的实际需求,本任务采用两个阶段、两个地点(多媒体教室+实训基地)分别进行教学。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拆装训练后设置故障,让学生分析故障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在最终成绩的考核过程中,考核方式多样化,学生互评与教师考核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本教学任务的创新点
采用校企合作模式 采用企业+校内+实训基地多地点收集及授课的方式,所设置的教学情景来自农机维修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能力更符合企业所需,可以说来源于企业又服务于企业。
课题交还与学生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学生的“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把课堂交给学生。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视频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旨在以掌握技能为本,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 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学生学习由被动式接收转向为主动式学习,职业岗位能力得到提升,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的对接。
3 项目化教学的思考
综上所述,应用项目化教学对增强插秧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可以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所必需的综合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开展项目化教学,以下几方面问题值得重视。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拓展 课程的项目化不能忽视学科知识。虽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高技能技师型人才为导向,但人的发展还需要具备一种可持续的广泛适应性。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也要加强职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因此,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在学习所涉及的知识时,可以将教师讲授和小组协作学习的方法相结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的项目任务进行知识的拓展,引入介绍国内外发展状况及趋势。
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 项目化教学的推广必须有一支既能胜任教师岗位职责,又有能力处理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具有双重业务素质的教学团队。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技术锻炼,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聘请企业技术服务能手作为订单班兼职教师。目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农机专业与本地三家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五星级实训基地,作为教师的双师培养和双师保鲜基地,双师比例超过90%。
4 结语
《数控技术》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数控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编程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以后从事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工作及开拓新的技术领域打下必要的基础。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信息量大,且实践性强。同时由于该课程在整个机械类课程体系中一般在最后一学期讲解,相应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致使学生毕业后接触到数控加工时感觉很吃力。我校《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采用先纯理论教学,后实训教学的方法。讲解理论时基本上使用静止的图片解释复杂的电气组成和机械组成的时空关系,而学生对机床的电气元件和机械零件理解不深,没有感性认识,所以理解就很困难。例如在讲述机床的电气控制工作原理时,其复杂内部控制以及在工作状态下的控制关系是非常抽象的,单凭教师的口述,根本无法连贯地将元件及系统运动情况展现,而现有的数控电气实训设备也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对结构、工作原理的理解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本无法提高其学习的兴趣,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如何提高《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已成为我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点。
2《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几项措施
2.1合企业需求和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校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广泛,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差距,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数控技术》课程目前采用的教材一般先对电气和机械部分讲解,理论知识强调过多,到后面的电器控制回路和机械系统控制分析时,感觉联系不大;同时学生基础较差,对高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很有限。我校数控专业学生大多数毕业后进入一些从事机械加工和电子产品生产的公司,而目前的《数控技术》教学数控技术理论部分的知识内容和实践知识部分分开在不同的学期进行教学,学生学完理论知识不能及时的付诸实践,等到另外一学期上实训时,理论的内容基本上都遗忘了,两者严重脱节。因此,结合生产实际,应将理论和实训操作部分放在同一学期内建议分前十周后十周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连贯性。
2.2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以其全面生动的声、像、图、文等综合课程信息颠覆传统的干巴巴的文字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同时,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学中应制作大量易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电器和机械控制系统课程动画素材,运用多样的教学载体,从挂图、教具到实物、动画;从板书到多媒体课件;努力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以追求最好的教学效果。
2.3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实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训方法和实训技能,能熟练地运用电器基本回路和机械系统组合满足实际需要的数控加工系统以及编制数控程序和进行加工操作。同时加强实训教学,能加深学生对一些基本理论的理解。在理论讲解过程中穿插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容易更直观地理解复杂、难懂的结构和原理,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引导进行改进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现有的机械加工设备和电气实训设备为我们的实训教学提供了有力保证。比如介绍机床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时,由于内部具有复杂的结构,学生仅仅通过看图和教师的讲授往往不易看懂、弄明白,可以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穿行机床结构拆装实训,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形象的了解各类零件工作的实质。同时数控技术应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计算机设备及软件进行仿真加工,对复杂零件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自动编程,通过相应的数据传送通道将其输入到数控机床内,进行自动加工。
2.4建立试题库,学习评价,考核标准多样化
通常在机械类专业及其它相关学科专业的班级开设《数控技术》课程,工作量由几位老师承担,考试一般是各任课教师各自出题,难免具有片面性,且题目保密性差,因此各班成绩也无可比性,教学效果不明显。考试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通过考试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育质量。通常实行教考分离是比较有效的措施。因此建立试题库并使用试题库进行考试是非常必要的。建立试题库既能为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使的考试科学化、规范化,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又有利于监控教学质量,是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考教分离同时还必须注重平时学习成绩考核,利用理论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训并重的学习评价考核方式。例如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能力表现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