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机械基础实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文/卓建华?叶焕锋?徐浙明

摘?要:本文介绍了学校机电专业省级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与做法。学校在构建机电专业省级实训基地时, 以“一体化、系统性和示范性”为原则, 按照基础技能实训、核心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创新技能实训四个不同层次的功能模块分别设计, 构建了一个以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专业建设,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普遍提高。

关键词 :中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一体化

如何建设具有高质量、规范化、示范性的中职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已成为当前中职教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笔者根据所在学校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创建省级机电专业实训基地的经验,探讨并总结学校在构建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确立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口”,构建“做中学,做中教”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实训基地主要是“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校外实习基地为辅”的形式存在。但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绝大多数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设备、场景与企业现状相去甚远,学生只能进行一些验证性实验或是与企业真实情景相去甚远的基础性实训;而对于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学生也只能进行参观或从事简单劳动。上述情况严重地影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阻碍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绍兴中专在总结近30年各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确立了建设高质量、规范化、示范性的校内实训基地的战略方针。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成功建成“建筑专业实训基地”“化工专业实训基地”“机电专业实训基地”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为学校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校内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1.规范实训基地的建设流程,确保专业实训室建设质量

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实训基地的整体规划,二是相关实训室改建、扩建及新建方案制作及实施。两大部分内容须按照科学、规范的流程进行,这是实训基地建设系统性、规范性、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1)机电专业实训基地整体规划流程。机电专业实训基地整体规划包括结构和规模两个方面。机电实训基地的布局结构是通过对本地区行业、企业对中职机电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构成及预测进行分析,构建与之相协调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规划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实训室建设项目。机电实训基地规模的规划须依据本地区行业、企业对中职机电专业人才需求分析,规划、预测学校未来三年机电专业招生规模的,并以此确定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机电专业实训基地整体规划是学校机电专业实训室的改建、扩建及新建项目申报的依据。

(2)机电专业实训室建设流程。依据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方案,结合现有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确定实训室建设申报项目,并按照实训室建设原则,制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建设方案和设备招标方案。实训室建设申报项目由教务处、实训处初审后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建设方案、招标方案进行论证,通过后,交校务会议审批,只有审批通过后才能进入项目的实施环节。实施环节具体由学校总务处负责,专业教研室对建设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对建设方案进行调整。项目建设完成后由实训处组织建设方、使用方及相关专家进行验收。

2.科学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合理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架构

(1)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对百余家相关企业的走访与调查,笔者了解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岗位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就业的主要岗位,有80%的企业提出了具体的岗位要求。我们对调研的结构进行充分的分析后,清晰地得出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岗位的职业能力主要由以机械传动机构核心的装配与调试技术以及以PLC技术为核心的控制技术来支撑。这些技术从特性上来说是一个个层次清晰、相对独立的技术模块,而从岗位应用的角度来说又是以技术综合的形式存在。其中机械装配与调试技术包含识图与制图技术模块、钳工技术模块、机械焊接技术模块、机械测量与装配技术模块、机械传动技术模块、液压气动技术模块;控制技术包含基础电子产品装配技术模块、照明技术模块、继电器控制技术模块、电气仪表使用技术模块、PLC技术模块、变频技术模块、触摸屏技术模块、传感器技术模块、伺服控制技术模块。因此,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围绕提高学生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修技术核心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思路,建立了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能涵盖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专业创新技能等不同的教学层次的课程体系。

(2)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架构。根据学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来架构实训基地。基地共建有由机械识图与制图、机械CAD、钳工、机械焊接等类实训室构成的机械基础技能实训中心;由照明线路安装、电子产品装接、继电器控制三类实训室构成的电工基础技能实训中心;以PLC应用技术为核心,融合气动技术、变频器技术、触摸屏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以控制技术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光电气一体化实训中心;以液气压技术为核心的,融合PLC技术、触摸屏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以液气压传动技术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光电液气一体化实训中心;以伺服控制技术、机械传动技术为核心,融合PLC技术、机械测量与装配技术等以机械传动与装配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传动与控制一体化实训中心等。

3.合作研发实训装备,提升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训练水平

机电综合技术融合了机械、电子、电气等多个技术模块,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对应的实训设备是机电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和技术保障。为此,我们对市场上各类机电技术实训设备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的实训设备技术含量低、适应面窄,缺乏真实性和教学性的有机结合,难以承载机电专业学生应用技能的提升。究其原因,一是教学设备厂家利字当头;二是研发人员少,技术力量单薄;三是没有现场教学经验。因此,不可能研制出既具有现场设备真实性又适合教学现场的实训设备。当然,教师自行独立研制也不可取,一方面受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制作设备也不是教师的长处。因此,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各取所长,走联合研制的道路。

在设备的研制过程中,实训室建设项目组注重对生产性企业、教仪企业和兄弟学校的整体调研,始终坚持适应企业和教学需求的适应性原则、体现生产现场职业特点的真实性原则、跟踪技术前沿的先进性原则、提供多方位服务的开放性原则。经过两年的建设实践,我们相继开发了由基础平台和典型应用平台一体的系统性实训设备。其中基础平台主要承载核心技术的基础性训练,而典型应用平台主要承载以核心技术为中心融合其他技术的综合应用技能。一方面可真正实现“项目驱动边学边做”,另一方面使“基于工作过程、创建真实应用情境”为特征的实训项目教学得以开展。

三、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初步成效

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紧紧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牢牢把握建设的基本原则,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突出了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校机电专业的建设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专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以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形成具有绍兴中专特色的职业能力“递进式·分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开发与区域内企业岗位技能相对接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的系列化教材,使机电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校本教材的完备率达100%,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2.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普遍提升

依托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模块化、组合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及系列化的训练,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提高了学生综合技能的应用能力。近几年来,学校机电专业学生在职业技能考证中,初级工考证通过率保持在100%,中级工考证通过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在技能竞赛方面,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率均在90%以上。近5年来,组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一等奖10项14人次,二等奖8项14人次,三等奖1项1人次。

3.师资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依托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课教师的职业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通过“组合型”实训室的构建与使用,专业教师机与电跨界的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依托实训机电的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践,使机电专业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教研室专业课教师23人,双师教师22人,职业技能鉴定员10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6人,浙江省技术能手3人。

4.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近几年来,基地先后与绍兴电力局、绍兴市安监局、绍兴市农办、绍兴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开办了进网作业电工取证班、电焊工培训班、维修电工考证班等共64期,培训人数达3769人次,基地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童如山.“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9).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机械;课程体系;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82-02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课程是从生产一线和职业教育的需要出发,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机械类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探索和开发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机械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和教材不适应。目前机械类课程的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涉及的检测技术、机械维修、零件加工质量控制等内容,学生难以理解,严重限制了机械类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再之,目前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在针对性和实用性方面不能适应对中职生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因此需要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制。

2.评价体系不合理。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依赖于固定的百分比——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按一定比例计入总评。但这样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过于片面,对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的表现不能客观、灵活、全面地给出科学的评价。建立全面、有效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机械类课程体系的开发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机械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建设需求,结合职业学校实际情况,笔者提出机械类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一系列新思路:建立系统性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强化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及融合;根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整合;构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层次化、综合化的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加工课程结构。结合学校具体教学环境及机械加工企业工作过程,将课程转化为五个工作任务进行实践教学。例如:在“常用测量工具的知识和使用”中,要求学生掌握几何测量的基本概念,计量器具基本技术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的分类,量块、游标尺、千分尺的正确使用,机械比较仪的工作原理及项目报告填写和记录方法。在“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中,要求学生知道表面粗糙度的概念、标注方法和评定参数;能进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掌握表面粗糙度对零件的加工、使用性能的影响的知识等等。改革方案还要求达到理论课内容与相应任务项目的紧密对应和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看实验、记结果”,转变“做实验、重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到工作任务实施的相关准备、工作任务进行、任务分析和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并灵活运用,从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力争做到知识的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针对当前机械类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考试评价重视了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把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及其评价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明确其份额。通过任务项目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工作任务项目单项评价+工作过程综合评价”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学生平时考勤、作业评价结果、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综合评价相结合,完成教学质量的基本考核。

三、机械专业课程理论体系的实践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构成。文化课程类包括政治、数学和体育等课程。文化课程是机械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学习专业和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工具课程类包括英语和计算机课程。随着科技发展的信息化、国际化,外语和计算机作为一种必不一可少的工具已日益突出。外语应全面加强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我校在教学管理中已明确要求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需获得全国计算机操作者等级证书。能力培养课程类包括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经济管理、公文写作等课程,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选修其中的若干门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2.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理论课的设置应以“适度和适应”为标尺,既不能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搏,也不能片面追求单一职业技能的精深,应尽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中发挥课程学习的最大效益。机械类专业的理论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模块、机电测控模块和数控技术模块、基本技能模块。

3.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理论课的课内实验、基本技能课、专业技能课、集中实践、毕业设计与实训等。各实践教学环节应达到的技能要求:钳工技能实训要求学生掌握钳工的基本技能;金工实习要求学生掌握热加工的基本方法、特点和作用;机加工技能(车或铣)实训要求学生掌握车床(铣床)操作;机床精度检测要求学生掌握普通机床精度检测方法及仪表使用;数控编程与操作要求学生掌握数控编程方法及数控机床操作;生产实习要求学生了解生产现场的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典型零件制造的全过程;机械零件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基本设计和计算方法,会使用手册查阅参数;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典型设计、数控编程、机床调整及维修技术,得到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

四、机械专业课程实训体系的实践

将每门机械课程的实训分为认识性实训、验证实训、设计性实训三大模块,基础性实训构成逐次递进的关系,实训教学时数为占总教学时数的65%,实训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化:实训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由“能做”转为“会做”,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置。

1.增难减易。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通过做机械装配、维修等基础性实训,掌握常用仪器及设备的使用方法,培养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训,例如:设计、组装、调试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

2.鼓励引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成的实训内容、步骤、要求等质疑问难;鼓励、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解题途径;并能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和途径:鼓励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并深入思考其本质,激发灵感,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的培养纳入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更重要的是贯穿渗透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去。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训课教学要精讲多练,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教师则要重视兴趣激发、思路开发、方法引导、安全教育、作风培养等,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而实训方案的制定、具体实训操作,直到实训结果的处理和总结等,凡是能够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的问题,尽量让他们独立完成。

4.开放教学。培养选拔责任心强、学习基础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尽快掌握训教学的基本目的、要求、规律、特点和方法,担任实训课“小教员”,从而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兴趣与特长,一方面,实训室对学生开放,不论自习、业余时间,学生愿到实训室做实训,搞小设计、小发明、小革新、小制作等,都要予以热情接待、指导,并提供保障条件;另一方面,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乃至社会课堂结合起来,组织课外参观见习、技术创新、实训课学习方法交流、创新成果评奖等活动,拓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空间。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知识的生硬重组,而是对教育理念的重建和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人才本身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塑和完善。只有学校、企业多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从整个课程体系着手,在教学中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才能实现改革目的,而改革的成果必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具备相应的机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玉平.高职高专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新余高专学报,2009,(4).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机械加工;专业;实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43-0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机械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逐渐扩大。目前,技工院校机械加工专业人才难于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如何快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技工院校迫切解决的问题。实习教学成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水平的重要途径。技工院校实习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优化和完善实习教学体系和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人才培养,为经济的发展和机械行业的持续进步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一、技工院校机械加工专业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差和自主学习能力弱。技工院校的学生多数是初高中、技校等毕业生,普遍存在偏科严重、纪律意识不强、自学水平较低以及自主意识差的特点。实习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训练。

2.理论课程实践性较低。技工院校机械加工专业的理论与实习应用没有有效结合,理论课程没有结合行业需求,知识点远远落后企业生产技术等。

3.实习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有效开展机械加工专业教学需一批全面系统的实训设备和相配套的硬件设施,并且需要对实训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以及更新换代。目前实习教学经费投入较少,实习教学的硬件设施较差,影响实训的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强化技工院校机械加工专业实习教学的策略

1.完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主性。首先教师要将设计实习项目作为切入点,把握机械加工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重点,选择学生感兴趣并且兼具知识性和实践性的项目。这样的实习项目符合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要求,并且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在开展实习教学时,教师必须将实习重点有层次的传授给学生,并且进行专业的演示,为学生提供范例和榜样,重点强调严格规范自身行为,遵循良好的道德准则,重视安全生产。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全程监督和巡查,同时及时解答学生实习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学生实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实训结束后,教师必须对学生在加工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和考核,重点做好总结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和发展。

2.制定实用性、时效性强的实习项目,提高教学针对性。目前,技工院校机械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实习教学设备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因此,编制时效性和针对性强的实习教材显得十分迫切和尤为重要。教师在设计实习教学材料和教学项目时应将专业技能和职业需要以及职业岗位作为重点。内容编排上应当以机械操作基础和专业化实践作为重点,重视实践环节。另外,教材要保证和学生的实际发展紧密相关,保证学生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实践的机会,提供解决实习操作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应急预案。

3.加强实习教学投入,建设实习基地。技工院校机械加工专业实习教学的开展离不开一套全面专业的硬件设备的支持和良好的实习基地保障。加大实训经费的投入是提高该专业实习教学水平和推进实习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推进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的建立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为便捷和有效的实训平台,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另一方面,要建立广泛的机械加工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联系用人企业和保持技工院校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学习,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先进的工艺,也能够在学习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另外,校外实习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为毕业就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总结

实习教学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的重要平台。通过有效的实习教学,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责任意识、劳动意识都会有显著提升,也能够更好的适应和满足机械加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叶海.技工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存在的部分问题及对策研究[J].

[2]闫辉,梁文波.技工院校机械加工实习“课堂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

[3]罗怀,许鹏.全面加强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1

[4]任春香.《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教学的分与合[DB].

[5]郝德勇,钟永锋.浅谈机械加工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新课程(教研版),2012,42(1):46-47.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 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中职院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适应现代教育的基本需求,对基础教学进行有效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在机械基础课程中,中职院校要以实践教学为基础,结合理论与实习、理论与实训和理论与实验等各个环节,把机械基础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出来。当前,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始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它对于提高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一体化教学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优势

(一)展现基础课程的特色

理论性、实践性强是机械基础课程的主要特点,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学习提供帮助,增强学生应对职业问题的能力。一体化教学就是把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凸显机械基础课程的特色,能够强化教学效果。

(二)符合中职教育的要求

一体化教学主要是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凸显学生的专业能力。它有效结合了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突破了以往固有的界限,使得整个教学环节层层紧扣,学生一边实践一边学习,提高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一体化教学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一)以理论与实训相结合为基础

首先,要把实训课程的教学地点与理论课程的教学地点整合在一起。在完成理论课程后,教师可以立即引领学生进入实训课程环节中,把上课的地点安排在教室之中,这样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活动,既确保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师生又建立了平等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善于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依照具体的情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并适时地运用参观现场、实例教学和模型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到机器和结构这一知识点时,很多学生都会死记硬背这一知识点,虽然记住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办法灵活运用,甚至许多学生对摩托车和电动车是机器都不能理解,它们能够转换能量,但是自行车只是把动能转换成机械能。在实训中,教师要依照齿轮的转动对项目进行设计,可以首先让学生对减速器进行观察,再现齿轮的加工过程和范成的原理,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技能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优化教学内容为要求

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进行模块化组合,兼顾学生的实际与专业需求,进行课题分解和模块化的组合。主要方法:教师依照目标与任务,把知识点分成若干模块,学生有计划地学习各个模块的理论,进行专门训练;教师用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在学习“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把这一内容分成三个模块,模块一:利用视频把轴的生产实例展示出来,让学生对轴的不同用途进行总结;模块二:运用图片让学生对轴的不同类型进行了解,并加强练习,对专业知识进行强化;模块三:通过拆装轴上的零件,让学生对转轴的各个组成结构进行理解,增强轴中零件的轴向定位意识。又如,在机械基础陈列室利用已有的键、销、联轴器等教学模型可以分析其结构、类型及用途,利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及各类机构等可以演示运动过程,分析工作原理。另外,还可以利用Flash、UG、Pro/E、3dmax等软件制作零件、机构的模型或仿真动画,应用于课堂教学,使理论教学直观化。

(三)以教材的实用性为目的

一体化教学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应用的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对教材进行完善也是教学的基本所在。在编排教材内容时,可以将教材分为基础版块、综合实践版块和选修版块三大版块。基础版块是基本学习的要求,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一板块要占到整个课程教学的一半以上。综合实践版块主要以机械的拆装、机械的调试与分析机械知识为基础的综合内容,通过对这些实践知识的学习,必须掌握机械的组成方法,并对机械中每一个环节的作用进行熟悉,重在对学生的分析与操作能力进行培养。选修版块就是依照学校专业的实际需求,可以让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内容进行选修。这三个版块是相互独立和多重组合的,有着灵活的形式。中职教师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依照不同的教学要求,及时把机械中出现的一些新设备和新技术收录到这三个版块中应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一体化教学方法比较灵活,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达到非常的教学效果。它主要是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深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不仅教师能够教好,而且学生能够学好,达到“双丰收”,从而全面提高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机械数控?实训教学质量?强化途径

因数控专业自身的实践性较强,加之学习难度大,目前我国中职数控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操作水平低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实训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完成实训教学课程,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是亟需教师以及学校解决的问题。

一、合理优化教学资源

要结合学校实训基地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硬件设备条件,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职业氛围。首先,在构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要以生产型设备为主,合理购置不同作用的先进设备,从而使实训基地无限接近真实的职业现场。其次,还可以建立现代制造中心小组,配备专门的科室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并安排专门的机电维修人员,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另外,在进行实训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操作过程要积极好对现场的控制,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强化校企合作

现阶段,学校普遍存在这样的教学问题: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在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这是因为缺少实践环节。强化校企间的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在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也要强化和企业间的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实践的平台。在实施校企合作模式之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厂房、车间以及实验室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训场所,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校企合作模式,还可建立相应的人才订单培养机制,针对企业特殊需要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从而使学校以及企业之间可以实现零距离接触,学生以及企业之间实现零距离接触,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岗位责任意识,有效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并解决了学校教学经费不足以及学生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

三、调整教学内容

提升实训教学质量要体现在课程实施教学的方方面面。数控课程教学不仅要体现实用性以及操作性,教学内容也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将提升学生对问题独立处理的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通过对数控知识相关基础性内容的学习,为未来的实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数控教学的目的变得更加明确。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和研究,选择那些可以反映数控先进理论的教材,逐步完善数控技术现有的教学内容。

四、优化教师队伍

机械数控教学的专业性较强,因而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学。为了有效解决目前一些中职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需要不断强化对机械数控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以及教学水平优化,从而建设一支优秀的数控教学队伍,从根本上解决提升机械数控的教学质量问题。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水平以及教学基础知识方面的培训,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教师到拥有先进的数控技术水平的高校去学习,同时也可以让教师深入到工厂车间去进行专业技能相关的培训,从而弥补教师在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能力的欠缺。另一方面,学校还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以及博士学位,由此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为机械数控技术教师团队提供更加优秀的教育人才。另外,教师要深入到班级中对数控技术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听课,并定期学习以及讨论相关教学方法,总结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五、小结

综上所述,数控实训教学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实训课程。数控实训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数控实训教学的质量,就要不断地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因而若是想有效提升数控实训教学的质量,就要不断优化学校的教学资源、强化和企业间的合作、合理地调整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并对教师队伍进行优化,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最终提升数控实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元东.浅谈如何提高高校机械类学生的数控实训质量[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3(25).

[2]宋福林,黄登红.《数控机床机械装配与调试实训》虚实结合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3(17).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1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特点及我校教学现状

《数控技术》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数控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编程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以后从事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工作及开拓新的技术领域打下必要的基础。

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信息量大,且实践性强。同时由于该课程在整个机械类课程体系中一般在最后一学期讲解, 相应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致使学生毕业后接触到数控加工时感觉很吃力。

我校《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采用先纯理论教学,后实训教学的方法。讲解理论时基本上使用静止的图片解释复杂的电气组成和机械组成的时空关系,而学生对机床的电气元件和机械零件理解不深,没有感性认识,所以理解就很困难。例如在讲述机床的电气控制工作原理时,其复杂内部控制以及在工作状态下的控制关系是非常抽象的,单凭教师的口述,根本无法连贯地将元件及系统运动情况展现,而现有的数控电气实训设备也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对结构、工作原理的理解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本无法提高其学习的兴趣,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如何提高《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已成为我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点。

2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几项措施

2.1 合企业需求和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校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广泛,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差距,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数控技术》课程目前采用的教材一般先对电气和机械部分讲解,理论知识强调过多,到后面的电器控制回路和机械系统控制分析时,感觉联系不大;同时学生基础较差,对高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很有限。

我校数控专业学生大多数毕业后进入一些从事机械加工和电子产品生产的公司,而目前的《数控技术》教学数控技术理论部分的知识内容和实践知识部分分开在不同的学期进行教学,学生学完理论知识不能及时的付诸实践,等到另外一学期上实训时,理论的内容基本上都遗忘了,两者严重脱节。因此,结合生产实际,应将理论和实训操作部分放在同一学期内建议分前十周后十周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连贯性。

2.2 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以其全面生动的声、像、图、文等综合课程信息颠覆传统的干巴巴的文字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同时,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学中应制作大量易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电器和机械控制系统课程动画素材,运用多样的教学载体,从挂图、教具到实物、动画;从板书到多媒体课件;努力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以追求最好的教学效果。

2.3 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实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训方法和实训技能,能熟练地运用电器基本回路和机械系统组合满足实际需要的数控加工系统以及编制数控程序和进行加工操作。同时加强实训教学,能加深学生对一些基本理论的理解。

在理论讲解过程中穿插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容易更直观地理解复杂、难懂的结构和原理,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引导进行改进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现有的机械加工设备和电气实训设备为我们的实训教学提供了有力保证。比如介绍机床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时,由于内部具有复杂的结构,学生仅仅通过看图和教师的讲授往往不易看懂、弄明白,可以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穿行机床结构拆装实训,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形象的了解各类零件工作的实质。同时数控技术应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计算机设备及软件进行仿真加工,对复杂零件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自动编程,通过相应的数据传送通道将其输入到数控机床内,进行自动加工。

2.4 建立试题库,学习评价,考核标准多样化

通常在机械类专业及其它相关学科专业的班级开设《数控技术》课程,工作量由几位老师承担,考试一般是各任课教师各自出题,难免具有片面性,且题目保密性差,因此各班成绩也无可比性,教学效果不明显。

考试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通过考试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育质量。通常实行教考分离是比较有效的措施。因此建立试题库并使用试题库进行考试是非常必要的。建立试题库既能为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使的考试科学化、规范化,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又有利于监控教学质量,是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考教分离同时还必须注重平时学习成绩考核,利用理论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训并重的学习评价考核方式。例如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能力表现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一、探析目前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堂教学现况

第一,现在大部分学生基础都很薄弱,并且学生还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事实上,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经过中考或高考失败的学生,有些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认为自身学习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学生缺乏认真学习的精神;第二,在现实的中职教育环境中,学校一般都很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第三,教材难度不适。有部分中职学校使用的机械基础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致使教材的理论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内容相对落后,使得实验内容与理论不能有效合理地进行融合;第四,教学方法单调。因为受到过去教学方式的影响,造成现在很多老师在上机械基础课程的时候,过度地依赖教材,造成教学模式单一。这样单调的教学模式无法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更难去挖掘学生学习机械的兴趣。

二、提高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实效性的相关对策

1.增强学习目的,挖掘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在学习此课程之前,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工厂进行参观,并且根据工厂的实物进行一番讲解,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加强学生的认知度。另外,还要非常明确的让学生明白,学习机械基础是后续课程的必备,是学习专业知识的有效前提。这些专业知识囊括:(1)构件的受力分析、计算方法。(2)机械工程材料的“牌号、性能”等相关知识。(3)机械相关零件“性能”及“工作原理”。(4)机械设备的相关维护知识。当然,还可以根据学生身边经常可以见到的一些机械进行举例子,让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到机械基础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进而使得掌握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2.提升实训课教学,将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

众所周知,实训课在实践环节中是必须要经历的,其可以通过优化技能训练,培养操作能力,这也是展现中职学校教学特性之一。在实训之前提出相对应需要思考的题目,让学生善于开动大脑,让他们完全掌握实训流程。然而在学生进行实训的过程中,老师要发挥出其引导的角色,按照实训流程进行不断地提出相关问题去夺得学生额定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当流程结束后,要让学生完成相对应的实践报告。另外,要值得注意的是,当老师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尽量采纳“实物”或者“教具”进行教学。因为鲜明的物体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关注力度,可以达到他们能够准确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目的。例如说,“齿轮传动”,可以通过教具的方式很直接地让学生看到其传动特征,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根据事实表明,适当有趣的教具展示不仅可以让学习内容简单化,并且还会使得课堂教学环境愉悦化,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新知识的学习。

3.改善并采纳丰富多样的教学途径

机械基础教学不仅要求老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要求老师要善于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其教学途径都是要用心设计的,并且要站在实际的教学角度上去考量,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等相关重要点,“因材施教”的进行教学。大家都知道,机械基础教学与其他课程是有不同点,其不仅有共性也有其特别性。应随着课程的一步步优化,很多的抽象涵义和繁杂公式也逐渐出现,部分学生就会感受到难于把控,从而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这个时候,老师就需要善于巧妙地利用高效的教学方法,降低知识难度,助力学生突破知识难点。比如老师可以教会学生采纳“总结”和“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在多种多样的繁杂公式中找到其内在的联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对于很难背的公式,可以进行多写多练习,来增强其记忆。对很难掌握的概念及理论知识可以使用直观的教具或者进行打比方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度。比如讲到液流连续性原理,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家门口的小河:较宽的地方是不是流速就较慢,较窄的地方流速就较快,但水流量始终不变。老师要有针对性的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接受知识程度,换而言之,老师要帮助学生度过学习的艰难时期,等到学生疏通了知识中的的难点,自然而然其的学习热情度也上升了。

4.增强作业批改度,改善教学方式

“辅导”是属于机械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度,还可以达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准目的。首先,当学生遇到一定的难题时,要通过自己先尝试思考,倘若实在没有思绪可以去得到老师的帮助。其次,如果问题是经过学生很仔细认真思索出来的,那么老师不需要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该是“提示“,告诉学生的思考方向,多搜集一些参考资料,使得能够找到正确答案。当学生在完成作业以后,老师要认真对待,对于能够熟悉找到解题思路的同学还可以鼓励其从其它方法找到答案,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思路。对于出现错误的同学,老师要及时进行纠正,让学生按照提示方向进行修改。

机械基础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机械加工;综合实习;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机械加工综合实习教学是工科类院校不可或缺的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必要教学步骤。实践表明,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实习,他们对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有了飞跃性的提高和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习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大大提高,并对后续相关课程的教学起到启发和时半功倍的作用。

机械加工实习是工程类院校的一个传统课程设置,但传统的设置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与时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教与学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去合理的用,教学才有生命力和价值。

那么机械加工综合实习在教学过程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呢?

1 机械加工综合实习的重要性

1)机械实习教学具有涵盖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在进行机械加工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将多个工种、多门课程、多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现教学价值的提升。

2)通过基于项目的机械加工实习,以自主型的方式实现了学生自主操作机械装备、对典型零件能够自主编制加工制造工艺流程、制定工艺卡片、自主动手加工制作,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

3)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今后进行更多的社会实习(如课外科技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学生在完成项目中,有时会用到一些没有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他们自觉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因此,进行机械加工综合实习将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自学、自主能力的提高。

5)机械加工综合实习可有利于因材施教。实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参加机械加工基础实习,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除进行机械加工基础实习外,还可参加机械加工综合实习,掌握更多的知识,达到更高的要求。

6)机械加工综合实习可有利于促进指导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金工实习各工种之间分工明确,许多指导教师只熟悉本工种的业务,而对其他工种了解较少。指导机械加工综合实习,指导教师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因此实行机械加工综合实习可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2 机械加工综合实习的教学程序设置

2.1 动员、宣传

金工实习的第一堂课是实习动员,实习指导教师除向学生讲明金工实习的目的、实习内容、有关规章制度、安全注意事项外,还告知学生,在实习期间部分学生可自愿参加机械加工综合实习,并介绍机械加工综合实习的内容和作用等。实习场地还应设置实习成品(工件)展柜,以激发学生的好奇性和学习渴望,增加他们对机械加工综合实习的了解和兴趣。

2.2 机械加工基础实习

学生按计划到各工种进行常规的金工实习,学习各种基本的加工方法。

2.3 多项目多套菜自行申报

学生通过一段阶段的机械加工基础实习后,可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学分节点需求进行自行申报实习项目。实习项目的命题方式有:学生命题(自选内容)和教师命题(必修内容)相结合。学生命题申报实习项目时,学生需提出作品方案(包括设计方案和制作方案)。教师命题则是教学大纲必需要学生掌握的实习内容和基本技能,由实习指导教师拿出实际实习产品图纸,根据教学规范程序进行工艺设计和加工。

2.4 方案审查

由于机械加工综合实习,设置有学生自选及自编工艺环节,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自选及自编工艺进行严格审核,主要审查实习方案中作品的内容、作品在设计加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面、是否适合项目的实施(包括加工的可行性、加工难度、工作量)、加工成本等。方案获得批准后,学生方进行项目实施实习。

2.5 项目实施

实习项目申请被批准后,学生除要到各工种进行常规的实习外,其余时间用来完成项目。每一个项目组由一位指导教师负责管理和指导。项目实施包括:对作品的结构设计(包括必要的计算、零部件图纸的绘制,教师命题的项目除外)、工艺设计(包括工艺路线设计、工序内容设计)、零件加工、作品组装,撰写机械加工综合实训总结报告等几个部分。

2.6 考核评分

课题结束后,以实习作品和机械加工综合实训总结报告作为结题材料,按照机械加工综合实训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3 机械加工综合实习存在的问题

1)我们机械加工实习基地,现在承接的学生包括机械类、近机械类及非机械类等,一方面学生对机械加工的认识度及理论知识的掌握度差别很大;另一方面学生、学院对机械加工实习的要求差别也不一。造成部分学生认为机械制造技术实习与其专业联系不密切,实习兴趣不高,使教学实施目的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实习时间短,内容多,是一对存在多年的矛盾,使得学生对一些重要内容理解不透彻,操作不到位。

3)实习教学过程科班老化、简单:讲解、示范、指导、评分。学生则依葫芦画瓢,主动性、自创性、兴趣性有限,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