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奥尔夫音乐培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学”,从哲学的角度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口号,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增加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在同一时期,音乐界的实践教学代表人物,德国的卡尔•奥尔夫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新教学法,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该法注重从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入手进行教学,让学生用感官和肢体语言感受和表达生活中的音乐,让身体随着音乐动起来,培养和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以及对音乐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教学与经验总结,这种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喜爱而用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中。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别是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要学习的是此教学法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并不密切,而培养的人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者,如果只学习理论而不联系实践教学,则属于空谈。所以,用成熟的音乐教育实践课来促进音乐教育本科综合人才培养进程。将音乐教育实践课作为高校学生学习的必修课,提高学生适应就业能力,为就业单位提供能够直接上岗的教师队伍,是目前综合类艺术院校正在解决的问题之一。
1存在的问题
1.1社会培训机构方面
目前,艺术类高等院校培养的就业方向,一部分走向社会培训机构。但是各培训机中教师的职业素质、学历参差不齐,硬件设施强,软件实力不够,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与现实就业存在一定的差异。真正能够到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参加培训的学员多为喜欢此教学法并已经就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多数年龄较大,属于理论派;而真正能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肢体语言、节奏模仿等手段展现出来的优秀教师少之又少,特别是在我们省内的大环境下,缺少对奥尔夫实践课堂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同时,急需科学规范的大规模教育者能够正确引导此项教学法。
1.2师资方面
艺术类高等院校应从本科教学阶段聘请学科专家正规地培训奥尔夫教学法,科学规范地进行实践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相信经过四年的努力,我们的阶梯式教学模式会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化的奥尔夫教学师资,这不仅充实了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也提升了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
1.3学生观念方面
实践课堂发展缓慢的一方面原因是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只重视自身专业的基础练习,没有意识到就业的需要。社会上的各类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具有一定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钢琴教师、声乐教师等。所以,学生在本科阶段应该定好自己的就业方向,根据自身专业逐渐向就业方向靠拢,积累教学实践经验,走进课堂,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提升自己。
2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为例的音乐教育实践课堂
目前,吉林省内各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几乎都是从理论上学习各种先进的音乐教学法,而实践课堂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近几年的教学法实践课堂中,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走出了书本式教学,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体现出参与教学、独立教学的能力,让每个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教学法知识的同时参与教学环节,将教学法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上。实践期间,我们与省孤儿学校、明德小学长期合作,实行阶梯式教学,将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课程纳入长期教学实践计划,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优秀的教学理念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以此来培养能够直接上岗的中小学音乐教员。为了更好地参与实践课堂,我们做了如下准备:对青年教师进行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培训;邀请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进行实践教学;对大三、大四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实践课教学;组织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汇报;向就业单位推荐优秀人才。我们还实施了“教师走出去,学生动起来”的教学计划,即青年教师到奥尔夫教育学会进行滚动式实践学习;学生以小组或团体的形式参与课堂,增强合作能力、表现力和控制课堂的实践能力。定期组织“看课互评”讨论会,让授课者互相找出不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近两年,我们阶梯式派出教学团队去参与课堂教学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所谓阶梯式授课,即对大三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小学音乐教育课堂分组、滚动式集体备课训练。按小学六年制分成六个备课小组,每一组准备相应年级的音乐课程。每个组的组员分别负责教授本年级的部分音乐课程,每周以小组互评的形式进行实践课堂教学点评,互相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每个月小组之间进行轮岗制年级互换,将已经成熟的备课信息、PPT等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去粗取精。经过一学期提取精华式的现场教学准备,我们的学生可以随时讲授各个年级的音乐课堂,如在省孤儿学校的实践环节和在明德小学的大队活动中,都能看到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热情地带领小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环节,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就是对我们教学的最好认可。在一年级音乐教材第四课《可爱的动物》中,在设计教案时,我们首先将桌椅摆放在教室的四周,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模仿小鸡的声音和动作,一组模仿小鸭的声音和动作。在分别模仿了声音和动作之后,让学生跟着2/4拍的节奏“tata/ta0/titititi/ta-/”来进行交替节奏练习。模仿小鸭的同学说“ta”的节奏,模仿小鸡的同学说“titi”的节奏,同时伴随身体模仿动作。其次,开始学习旋律的时候,将适合这节课的奥尔夫乐器发给学生,乐器有铃鼓、沙球等小型乐器。学习第一段的时候,让模仿小鸡的学生唱旋律,模仿小鸭的学生打节奏。学习第二段的时候反之。经过这样的排练,让一年级学生加深了对小鸡、小鸭声音的认识,同时学会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及它们的节奏知识,将声音和动作运用到音乐课堂,能够增强学生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提高相互之间的配合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我们总结出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实践课堂上,分好小组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进度。
3结语
任何优秀的教学法都是在长时间的教学经验积累基础上去粗取精,才能真正地被更多人认可,从而发扬光大。师范类艺术院校作为培育和输出教师队伍的基地,不但要多支持专业教师走出去学习,多与人交流,还应增加学生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实践学分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将就业和实践结合到一起。教师经过每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不断地丰富每届学生的教案和PPT内容,根据自身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切入点,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把理论直接应用到实践中去。社会对高校的要求是直接输出已经具有教学经验的、可直接上岗的专业教师,而当今学龄前或艺术社会培训机构中,既有学历又有能力的专职教学法教师少之又少,多数为兼职,少数没有学历。所以,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经过四届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出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奥尔夫教学法只是我们音乐教育实践课的课程计划之一,我们想通过此方法,用理念来引领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教学来更好地体现理念的科学性,让更多专业的教育者参与到社会实践;通过高校不断地输出具有实践经验的、适合儿童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从而规范社会机构培训市场并普及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丽新.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我国音乐新课标的契合性解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89-291.
[2]田屹.透过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审视我国音乐教育现状[J].电影评介,2009(10):95-96.
[3]单宏健.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S1):44-46.
明确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意义
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幼儿地快乐音乐之旅。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音乐课程游戏化,正是根据幼儿对游戏的基本需求,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用肢体、用心灵去感知、去体会音乐,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中国学前教育专家陈淑琴指出:“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就是用游戏化的方法来组织音乐活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幼儿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他们也许没有美妙的歌喉,没有优美的舞姿,没有灵动的演奏技巧,但是在孩子接触音乐――融入音乐――品味音乐的过程中,能够看到孩子是非常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并快乐地学习着,这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所以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要立足于儿童本身,能将音乐教育用游戏的方法和幼儿的学习、生活、玩耍融为一体,让他们在自由、自在、自主的游戏化音乐活动中,享受快乐。让游戏化音乐课程成为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提高想象力和认知能力、丰富音乐才能的良好手段,让游戏化的音乐教育成为孩子追求身心愉悦与成长幸福的快乐音乐之旅。
践行环境与音乐的渗透
环境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幼儿园通过创设结构合理化、美观化、儿童化、教育化的显性环境和在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渗透音乐教育的隐性环境,激发和挖掘幼儿的音乐潜能,感受音乐的真谛,在愉悦的气氛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灵、形成良好的个性。
创设富有音乐气息的显性环境 离开生活环境的教育是苍白空洞的。幼儿园创设音乐氛围的环境,包括幼儿园大环境和班级内的小环境。大环境,如:艺术楼设有开放式的“梦幻星空”小舞台,幼儿园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小舞台上自由、自主地表演、舞蹈,真正实现“我的舞台、我做主”。有专门的奥尔夫音乐教室,配置全套的奥尔夫乐器,每个班、每个年级都有专门的奥尔夫乐器,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已成为覆盖全园范围的常态教学。
每一层走廊墙壁的布置都赋予不同的音乐内涵。有世界各国音乐家的介绍,让孩子们能耳闻目睹地接触到一些音乐名人、世界名曲;有奥尔夫音乐故事绘本介绍,以其唯美的画面、生动的故事,引导幼儿进入音乐作品的神秘世界中;有图文并茂的乐教礼仪示意图,怎样正确使用乐器,看到是由小伙伴或自己展示的影像图解,孩子不由自主地止步将注视于此;有亲子互动园地,一个个亲子小游戏介绍,亲子自制乐器展示等,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获取相关的有益经验。音乐环境的创设是提高幼儿音乐素养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幼儿情感和心灵接受音乐的陶冶。
在音乐环境创设中,除了幼儿园的大环境创设,班级内的音乐环境创设则是不可或缺的。各班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设计,有悬挂式“音乐是我的‘第二语言’”音乐活动剪影;有图文并茂地介绍各类乐器的“乐器坊”;有亲子互动的关于对幼儿音乐领域的“调查问卷”;有卡通可爱幼儿的好伙伴――“小动物节奏王国”等等。精致多样互动的环境创设让音乐教育不再枯燥,成为渗透到孩子生活、游戏中的快乐玩伴,让音乐成为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的无价良方。
体验音乐区域活动自由的“玩”性 富含音乐元素的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是幼儿积极体验与参与的伊甸园。在这里幼儿不需要按部就班地学习乐理知识,不需要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在这里幼儿的耳朵、嘴巴、手、脚,腿、肩,小屁屁等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能成为可爱的音符,明快的节奏;在这里幼儿离不开一个“玩”字。如:《音乐魔盒》,一根线的长短就能形象地帮助幼儿去理解长音和短音;《好玩的小雨点》,是来自孩子平时观察到的下大雨和小雨时的滴答声,从中去发现声音的大小;《呼啦圈节奏游戏》,就是将原本机械的节奏训练转变成幼儿易于、乐于接受的游戏,这一创意来自民间游戏“抢椅子”;《听辨节奏》,听一听哪个音符宝宝不见了,灵感来自孩子玩的“捉迷藏”游戏。
区域活动注重幼儿自主的尝试、操作、探索和交往,每个幼儿都能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按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活动。如:“我的舞台我做主”红地毯走秀、随心境舞动感知“音乐中的色彩”玩色游戏,日常生活用品作为乐器的现代爵士王等,还有专门培养孩子乐感的“动感地带”,让幼儿在动感小天地里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自由、自主地“玩”音乐。当然材料的投放不是“一拥而上、一成不变”的,如:专用打击乐器和自制乐器,有节奏卡片、奥尔夫节奏图谱、柯达伊声势练习卡片、音乐符号,以及一些节奏很明显的幼儿歌曲、乐曲。材料的投放是根据幼儿的情况不断调整的,让幼儿在适宜的材料支持下最大限度表现自己,也能够深刻体会到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第二老师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启动渗透一日生活的“乐教模式” 音乐是生活,它能激发人内心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积极向上的情操。幼儿园在一次次探讨、实验中初步形成一套园本的适宜全园孩子的“乐教模式”。即:在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渗透音乐教育。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地。
入园、离园:播放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谣。晨间活动:是各班级的区域游戏时间,老师可以利用谈话时间和孩子们商讨,也可以征求每天入园比较早的孩子的意见来播放音乐,这样孩子为了拥有音乐的选择权,会带着愉悦的心情早早入园参与活动。整理区域:区域活动结束后,老师会选择和之前播放节奏不一样的音乐,当孩子们听到变化的音乐旋律,无需老师提醒,就会自觉整理、收拾区域活动材料了。进餐时分:会播放进餐歌或有关幼儿园礼仪歌。比如:小饭碗扶扶好,小调羹,拿拿牢,一口饭,一口菜,不撒不漏,送嘴边。孩子听着进餐歌,不需要老师单一枯燥地说教,大多就能很好地进餐了。散步午休时分:午后散步幼儿园一般会选择轻音乐或钢琴曲,午睡时班级会选择经典曲目《摇篮曲》或舒缓的曲子让孩子在轻松安静中自然入睡。不同的时间段,播放不同的音乐,当孩子一听到特定的音乐,就知道某个时间点到了。
幼儿的音乐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就让音乐成为一种习惯、让音乐成为一种素养、让音乐流淌在每个孩子的生活中。
推进音乐教学与游戏的有机融合
适宜、有效的音乐课程游戏化追求的是幼儿、音乐与游戏的有机融合,倡导是音乐教育过程中以幼儿为主体的游戏方式,其快乐来源于幼儿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的各种合理需要得以满足,追求的是“游戏音乐,健康成长”的主旨。
教学内容上渗透游戏的理念 游戏既是课程的内容,又是课程的实施途径。无论是歌曲、韵律、欣赏、还是打击乐,都可将内容情节化,趣味化,将它描绘成一种情绪,设计成一种情景,让单一的内容有更多样的展示空间,激起幼儿对每个音乐活动感兴趣。游戏既不是学习之余的犒赏,也不只是认知疲劳后的放松,好的游戏本身就是学习活动。幼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能够乐由心生,能够专注投入,从微笑到嬉笑,再到创造后的欢笑,那才是追求游戏化音乐活动的效果。
教学方法上融合游戏的特色 音乐课程游戏化,并不是游戏与音乐简单而生硬的黏合。比如:传统教学中,老师习惯于将游戏安排在音乐教学之后,习惯于割裂游戏与其他音乐教学活动的界限,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的,实际上没有引起幼儿多少思维火花。教学中老师应注意设计易于表现游戏化的教学内容,选择利于创造的游戏化教学方法,注重研究幼儿在自然游戏状态下的音乐学习方式,使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真正获得艺术的享受。
如:中班歌唱活动的《咕呱呱》是一首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的歌曲。孩子们在青蛙宝宝跟青蛙妈妈散步的情境中熟悉了音乐旋律,学会尝试用打节奏讲故事的方式记忆歌词,在走走、跳跳、玩玩中感知节奏的快慢,还以角色扮演、图谱、乐器、游戏多种元素的介入不由自主地学会了歌曲,还能创编歌词。这样游戏化的音乐活动与单一重复的教唱,谁能引起以幼儿共鸣,激起幼儿兴趣不言而喻。
教学形式上体验游戏的内涵 音乐课程游戏化重点在于“化”,即“转变”,如何让幼儿在“转变”了的音乐教学上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在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有唱歌、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音乐欣赏,针对同一个教育内容,转变应该是多元化的,如欣赏教学中,可让孩子去演绎,去玩音乐,“滚动的旋律”“音乐中的色彩”“音乐中的手工”“快乐小乐队”……多元的形态中,幼儿完全是在不知不觉的游戏状态下学会歌唱、学会律动、学会演奏,并享受随乐舞动以及与同伴间的快乐交往。
提升教师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力
合理建构音乐教研组合 教研组是教研活动开展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基础。幼儿园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能力、年龄等方面合理组合教研网。建立园所音乐教育管理网络: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以年级为单位划分年级教研组;成立“园内名师工作室”即学科领域教研组;开启青蓝结对等。在有了灵活自如的教研组合、主题明确的教研活动、安排便利的教研时间的条件下,逐步形成一个能满足教师个体需要的学习共用体,引导教师发挥其领域优势,培养一批音乐学科专长的特色教师。相信这一策略一定能成为有效促进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以研促教,拉动教师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力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要素,高水平的幼儿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为了让音乐教育有益于每个幼儿,本园根据教师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做好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为每一个教师搭建“领域教师”“骨干教师”“潜力教师”等不同的发展平台,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科研活动,促进教师音乐素养及专业能力。
以园本音乐课程为依托,由专案负责人牵头带领园所教师进行优化组合,在音乐课程游戏化实施过程中,以年级组为单位对质疑内容进行梳理、汇总,通过观察、对比、反思等方式,对音乐课程方案进行游戏化、生活化、适宜性的改造,进行有效的课程游戏化组织策略调整,在不断的实践、调整、再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和专业能力。
以课题为载体,在实践中进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研究,解决实际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总结音乐教学经验,探索音乐游戏化教学规律,寻找独特的研究视角。这样的课题研究,能够从教师的实际工作出发,也能使课题研究更深入更有价值,让教师们逐步从“实践型”向“科研型”转变,使教师不仅能运用理论来解决自己的实践问题,而且能利用理论来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戈登在音乐教学领域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包括著述44部、论文79篇、研究报告16篇、测试工具和手册9套,他的主要著述已被译成多国文字。由于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和实践是在汲取当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在大量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许多创新之处,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对美国等西方国家音乐教育领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众所周知,教学法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领域主要关注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和铃木等音乐教育学者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方法为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其共同点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也就是从“如何教”的角度出发,而较少以学生为出发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戈登的教学理论更加注重作为音乐学习主体的学生,强调要以音乐学习者为主体来探讨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着重了解儿童是如何学会音乐的。他积极探索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提出为了发展儿童的音乐潜能,教师要去了解为什么教(why)、如何学(how)、教什么(what)以及何时教(when)。戈登将自己的音乐教学理论称为“音乐学习理论”,凸显了学生的学习在其教学理论中的突出位置,也显现出他看待“教与学”关系的独特视角。
正因为如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戈登本人名字命名的“音乐教学理论”所架构和指导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逐渐成为国外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美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杂志》(Music Educator Journal)1986年第6期出版了以“音乐教育的主要方法”为主题的专刊,将戈登与柯达伊、奥尔夫、铃木和达尔克罗兹等人所倡导的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并列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五大音乐教学理论。③ 1996年,迈克尔・马克(Michael L. Mark)在《当代音乐教育》一书中列举了当代世界最为著名的八种音乐教学方法,其中也包括戈登的“音乐学习理论”。④
其次,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对音乐“教与学”过程长期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汲取心理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应用心理测量和分析统计等科学的研究工具,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实证研究提出的。例如,作为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就是将科学测量和评价理论运用于音乐教育实践的一个典型范例。戈登主持编制的数套具有广泛影响的音乐能力倾向测验,被看作是迄今为止最为深入和全面的,代表着20世纪美国音乐能力倾向及其测验研究的最高水平,为音乐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手段和依据。以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测验》(MAP)为例,根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施莱特(Stanley L. Schleuter)的分析,自1965年由美国著名的霍顿・米夫林(Houghton Mifflin)公司出版以来,还没有任何其他一种音乐测验工具超越它。⑤ 再如,戈登关于音乐“听想”的研究,也同样是以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对音乐学习过程进行的科学探索,这种探索为音乐教育研究方法论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样板。
再次,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戈登对音乐教育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在音乐能力倾向、音乐听想、音乐学习理论、早期儿童音乐学习等方面建树颇多,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戈登本人撰写的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的著述达三十多部,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音乐教学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Music Teaching,1971)、《音乐学习的顺序与模式》(Learning Sequence and Patterns in Music,1976)、《音乐学习的顺序:技能、内容与模式》(Learning Sequences in Music: Skill,Content,and Patterns, 1980)、《音乐能力倾向的本质、描述、测验和评价》(The Nature Descrip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 Aptitudes,1987)、《儿童音乐学习理论》(A Music Learning Theory for Newborn and Young Children,1990),以及《音乐学习的顺序:技能、内容与模式,当代音乐学习理论》(Learning Sequences in Music:Skill, Content and Patterns, a Contemporary Music Learning Theory,2007),等等。这些著作所提出的关于音乐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成为音乐教学的模式之一,在美国中小学和早期幼儿教育中得到逐步推广和应用。此外,戈登的许多著述已被翻译成日文、意大利文、韩文和中文等多个国家的文字。其影响已经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最后,戈登以音乐能力倾向研究的成果为依据,长期以来致力于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该领域享有盛誉。1984年,已在音乐教育界取得很高成就的戈登亲临实践一线,担任幼儿园教师,教授儿童学习音乐,并对幼儿音乐教师和家长进行培训。这一举措在美国等国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今日美国报》刊登专文介绍戈登的幼儿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他还经常亮相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 的“今日秀”(Today Show) 节目。从此,戈登的名字不但在音乐教育界,也在美国的普通家庭中广为人知。
上述四个方面说明,戈登是国际音乐教育界值得关注的人物,对其音乐教学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国外对戈登的研究已有较为丰硕的成果,而从国内,特别是大陆地区的情况看,无论对其本身,还是他的音乐教学思想,都还较为陌生。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首先在美国引起音乐教育界的关注,随后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步得到传播。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上主流音乐教育杂志发表的有关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研究的论文达数百篇。其中,仅硕、博士论文就有一百余篇。其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关于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的传播、介绍和评价;关于戈登编制的音乐能力倾向(也有人称为音乐才能、音乐能力倾向等)测验工具的研究;关于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等。纵观国外有关戈登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呈现出以下态势:第一,研究内容上,关注核心理论。“音乐听想、音乐能力倾向、音乐学习顺序”是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国外的大量研究集中探讨了以上内容并试图深入探究这些理论背后所蕴含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意义。第二,研究方法上,重视实证研究。大量成果采用实验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通过数据验证戈登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工具的有效性、戈登音乐教学理论对学生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在跨文化背景下运用的适切性。第三,研究类型上,注重应用研究。大量文献表明,国外音乐教育工作者注重将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与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借鉴该理论并运用于中小学音乐课程及钢琴、声乐、管乐等多种课程中,并关注到其教学理论对不同国家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以及对不同国家音乐教学实践的价值与局限。
台湾地区对戈登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二十年来经历了从引入、传播到结合其理论进行应用研究和推广的过程。戈登《幼儿音乐学习理论》(2000)及《即时投入》系列教材(2004)的出版,标志着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在台湾进入了实践应用阶段。诸多学者及一线教师尝试将戈登音乐教学理论运用于台湾地区音乐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大陆地区对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的引入,可追溯至1989年其论著《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基础》的翻译出版,此后约二十年间,对戈登其人及理论进行研究的成果数量很少,呈现出零散性、以介绍为主的特点。2007年10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音乐与智能研究中心主办了“2007年国际音乐智能教育研讨暨‘世界音乐教育之父’戈登首次学术访华”活动,表明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已经引起我国音乐教育界的初步关注。此后,学界陆续出现一些关于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其音乐“听想”理论、音乐能力倾向理论及戈登音乐教材研究等。总体而言,大陆地区现有的对戈登研究成果中,平面叙述多于纵深研究、介绍述评多于实证检验、理论探究多于一线实践,尚缺乏对戈登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此,对戈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必要。
任何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其目的不外有二:一是发展理论,二是指导实践,研究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亦然。就发展理论而言,对戈登音乐教育理论及实践进行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放眼世界,拓宽音乐教育研究视域 音乐教学理论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外国音乐教学理论研究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领域。对外国音乐教育家、重要的音乐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教学改革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补充和丰富我国的音乐教学理论。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主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音乐学研究领域中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对外国音乐教学理论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均有欠缺。以对外国音乐教学理论代表人物的研究为例,长期以来主要关注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和铃木等,对其他的重要教学论代表人物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当代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不仅应立足国内,更要放眼世界,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成就和经验,进而开展自己的研究。大量资料表明,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已经具备公认的国际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的研究,无疑有助于拓宽我国对外国音乐教学理论的研究领域。
借鉴国外,构建音乐教学理论体系 世界各主要教育强国的具体国情差别很大,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也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长期以来都是“无不一方面自力更生,一方面从别国汲取经验教训”。⑥ 当代音乐教学理论的研究,不仅应重视立足国内,总结音乐教学经验,开展实证研究,更要放眼世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收国外音乐教学理论研究成果中有价值的成分,进而开展自己的研究。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学习和效仿世界教育强国的先进音乐教育经验,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作为20世纪成长起来的美国音乐心理学家和音乐教育家,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以其独特的视角,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被列入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学理论之一。因此,了解和把握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有助于我们提高对音乐教学活动和过程规律的认识,为我国音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就指导实践而言,音乐教学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指导广大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活动。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为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教材编写、教学实验等,使其成果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等特点,不仅在美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也大量运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全面深入地研究戈登音乐教学理论,并取其精华,适当引入到我国中小学音乐一线教学实践中,可以为当前我国音乐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为儿童音乐学习提供科学依据 将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音乐教学研究,是戈登对音乐教学理论的最大贡献之一。学校音乐教育的成效如何,需要通过一定的测量和评价来体现。音乐测验的结果,不仅仅是为了发现和甄别具有音乐天赋的儿童,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儿童音乐方面的个体差异,使得音乐教学更具针对性。音乐教育的测量和评价是我国当前音乐教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而戈登在音乐测验方面所做的贡献迄今无人超越,深入了解、研究、引进和借鉴其研究成果,有助于编制适合我国学生的音乐测验工具,为儿童音乐学习提供科学的依据。
《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以理论研究为主体,借鉴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心理学、历史学、教育学和音乐学等学科的研究思路,对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希望能为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为《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书序言,
该书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发行)
注 释:
① “音乐学习理论”是戈登本人对其理论体系的命名。在戈登的著作中,广义上的“音乐学习理论”包括音乐能力倾向及其测验、音乐听想理论、音乐学习顺序三大重要组成部分,狭义上的“音乐学习理论”则等同于音乐学习顺序。为便于读者理解并避免混肴,本书将戈登的理论统一称为“音乐教学理论”。
② 詹燕君著,《浅议埃德温・戈登博士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思想―略记“2007年国际音乐智能教育研讨会”》,第64至 66页。
③ 帕特里夏・ K.舍汉(Patricia K.Shehan)著,《音乐教育的主要方法概述》(Major Approaches to Music Education: An Account of Method),第26至31页。
④ 其他的音乐教学法分别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铃木的天才教育、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研究、综合音乐感教育、卡拉博-科恩教学法。参见迈克尔・ L.马克著,管建华、乔晓冬译,《当代音乐教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
⑤ 斯坦利・ L.史劳特(Stanley L.Schleuter)著,《有关音乐能力倾向测验研究的书目》(Research Studies Relevant To the Musical Aptitude Profile:A Bibliography),第78至85页。
1、成绩
(1)通过积极做好清洁、消毒、通风等卫生工作,加强幼儿户外锻炼,提高免疫力,坚持每日报告制度等有效措施,我园贯彻落实了教育局抗击非典工作,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可,并以“预防措施到位,环境优美的幼儿园”受教育局通报表扬。
(2)通过岗前培训、专家讲座、专业培训等方式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专业水平,提升幼儿园整体素质。将儿童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市少儿花会画展,我园选送了50多幅美术作品;同时参加幼儿画展,80多幅美术作品获奖。
(4)我园教师创编的幼儿舞蹈《草原游记》、时装表演《健之美》、《对面女孩看过来》参加了美国惠氏药厂(中国)有限公司在大家乐举办的1——3岁幼儿生日会活动,扩大了我园在社会上的积极影响。
(5)加强了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幼儿参与英语活动的兴趣较高,对学过的英语口语、歌曲掌握较好,能听懂并愿意用英语对话,基本养成大胆说英语的习惯。英语发音较准确;能听懂并愿意用简单的英语与他人进行口语交流,完成多个连续的简单英语指令。
2、需要加强的方面
(1)加强幼儿独立讲述、表演能力的培养,注重开发幼儿的创造力,特别是创造美的能力,增强自信,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2)坚持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与渗透,提高幼儿英语听、说、唱的能力。
(3)引进奥尔夫音乐教育,提升艺术园品牌。
二、本学期工作重点
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1、深入开展优质园本课程的研究,总结经验,整理资料,形成课题
总结报告。
(1)根据幼儿实际情况,深入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健全幼儿成长档案;认真观察记录幼儿活动过程,并进行分析评价,重视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向家长反馈。
(2)整理课题计划、阶段小结、专题文章、教师随笔、活动设计(照片、VCD)、教玩具照片等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参加省学前教育协会“十五”课题结题成果展示。
2、在一日生活中渗透英语教育
(1)通过英语的高频运用,熟练生活口语。
(2)加强情景教学,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3)多采用歌谣、儿歌,使英语学习更为有趣。
(4)运用直观、形象的教育,调动幼儿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各月工作计划
九月:
1、认真做好开学的相关工作:
1)开学前普访
2)活动室布置
3)组织“大带小”、音乐会等活动,安定幼儿情绪
4)建立幼儿一日生活常规
5)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6)建立幼儿成长档案
2、开展教师技能技巧比赛(舞蹈、声乐、乐器、绘画及英语、音乐优秀课例评比),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并选出优秀节目、作品参加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书画、舞蹈)
。
3、组织秋游活动——游览红树林。
十月:
1、开展“祖国万岁”主题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2、组织半日活动考核,向家长开放(必须含由本班教师执教的英语活动)。
3、参加长城片交流观摩活动。
4、参加市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音乐)。
十一月:
1、以艺术节活动庆祝幼儿园成立十八周年,向家长展示幼儿园师生的艺术、双语才能(形式:幼儿英语歌舞、英语短剧,教师家长歌舞,师生家长书画展)。
2、加强对幼儿的观察记录,组织经验交流会。
3、参加长城片0—3岁早教研究交流活动。
十二月、元月:
1、加强冬季锻炼,提高幼儿运动素质,举办第七届“小小运动会”迎接新年。
十月一日风尘扑扑的来到长沙师范学院,崔红英教授、彭剑飞教授、孙平老师等众位领导接待了我们,热情关心让我倍感亲切。班主任邓老师老师帮我们安排了住宿与饮食,路途的疲惫也就不算什么了。十月十二日上午进行了培训班的开学典礼,“国培计划(2014)”―新疆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的培训就正式的拉开帷幕。在此,我将自己的收获与学习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如下:
一、广泛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学事业
此次培训是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导向,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在“学习、研究、实地实习、提升”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中增加了互动和体验性活动,并采取实地考察、实习与现场诊断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主题发言与小组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及自身经验和资源再构建,形成师生互动的培训场景。本块主要涉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五大领域的选择与评价策略》、《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实践》、《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理解与践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主题式园本教研的组织与实施》、《儿童绘本阅读指导》、《教师的个人形象与礼仪规范》、《教育资料的收集与运用》、《幼儿园安全管理及卫生保健实务》等。主要采取学术报告、互动论坛、教育考察等。在培训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既有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专题讲座,有案例评析解读及论文撰写的理论培训,也有走近幼儿园、亲近幼儿、体验名师风采的实践锻炼。如崔红英教授带来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新解读、新探索、新认识;侯莉敏带领我们共同关注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与实施;还有各位专家对五大领域进行剖析。这些活动都是我们一线教师所关注的领域,是我们发自内心想在这次培训中能得到提高的内容。三个月的培训学习,让我重新接受了一次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提升的机会,受益良多,专家们精湛的理论知识,先进的理念和独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洗礼中我将努力实现培训学习与工作实践的有效对接,将专家经验和自身所学有机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研讨教学方法、提高业务水平、进行现代化教学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教学也如此,只教不研,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研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几位专家也特别强调了应加强反思,注重积累。只有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才能“百尽竿头更进一步。”长沙师范国培办的精心组织安排和优质服务,建立了优势互补的导师、专家团队――导师组:长沙师范校领导、长沙师范权威教授等;专家团队:一线优秀园长、骨干教师、共同组成,在专家的引领下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研讨相结合,让我们完整亲历一个个幼儿园教育教学探究活动,在学习中作为探究者和教育者来分析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善于总结,形成自我反思、自我发展意识。培训以“模块”统领“专题”的方式进行,有“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学前教育理论”、“领域教育”、“案例研究”四个模块,专题以“菜单”形式呈现,每个专题侧重点不同,旨在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体系。主要涉及领域:幼儿园艺术教育研究、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语言的有效教学、幼儿园意外伤害事故的应对、幼儿园环境创设、课件制作新方法等等。主要采取学术报告、互动研讨、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哲学视角下的课题研究、教育资源的选择与运用策略等。如:陈跃辉老师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让我感受到不一样音乐教学,原来枯燥的音乐活动还可以这样上,陈老师所介绍教学方法简单、生动、乐于接受;龙晓玲老师对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民间游戏进行讲解,如竹筒做高跷、管子做高尔夫球杆。对于一些还不够熟悉的环节,还应多多练习巩固,逐渐积累网络及多媒体运用知识与技能。崔红英老师的《集体音乐活动中的艺术学习》具体的向我们阐述了幼儿园音乐教学(歌唱活动、韵律活动、音乐游戏活动)如何正确组织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还有李萍园长―让优秀成为习惯等等让我受益匪浅。
德国大部分小学实行的是上午半天制(也有少量的全日制学校,在教育改革的呼声中有全部改为全日制的趋势),下午除了少量由学校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外,例如郊游、参见博物馆等,学生可以回家或者进入专门的托管班。托管班是独立的机构,各年级学生都有,由专门的教师指导学生做作业,安排各种活动,包括音乐、舞蹈、郊游、游泳、参观等。因而,德国小学生学习音乐和舞蹈有三种途径:一是学校的音乐课、文艺演出等活动;二是课外音乐、舞蹈学校或私人教师的训练;三是托管班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其中第一种和第三种途径结合,与我国的学校教育相类似,只是在学习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区别。第二种途径则与我国的社会音乐教育无异。
德国小学通常每个班级每周一节音乐课学校设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和专职音乐教师。由于德国学校教育施行严格的国家教师资格制度,所以学校音乐教师全部是音乐学院或综合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除通过学校的音乐专业考试获得毕业文凭之外,还必须通过专门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方可获得任教资格。
德国各联邦州具有教育自,各地的教材各有特色,教材内容体系与我国小学音乐教材相似,但是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丰富多样,使音乐课成为大多数孩子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德国的音乐课注重综合,几乎每节课都会把唱、跳、模仿、游戏、即兴表演、乐器的了解与演奏结合在一起,环节紧凑,过渡自然,孩子们常常“玩”得不亦乐乎,舍不得下课。笔者将其特点做了如下总结:
1 兴趣选择式导入
每节课开始有固定的问候歌,随后教师会根据本次课的内容提供若干种导入方式。教师会问学生想做什么,并随着学生的回答引入该节课。例如“今天我们可以演木偶戏、玩打击乐、做手工、唱歌,你们现在想做什么啊?”这样的导入方式,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可以选择的范围内自由选择,无疑更具有吸引力。如学生的回答出现分歧,教师会根据选择项学生人数的多寡来安排学习内容的次序,并向学生说明,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满足感和期待感。
2 活泼生动的教学过程
德国音乐教师常常要设计多种教学形式,使学习内容的转换过程自然流畅,往往是音乐与律动、舞蹈、游戏、即兴表演交叉进行,避免了学习内容的枯燥,并使课堂充满生趣。
3 作业式结课
每个学生都为音乐课准备了一个专用的活页夹,每次下课前教师会把所学的内容与要求发给学生,或者是将要学唱的歌曲,或者是已学会的音乐常识,或者其他音乐小设计……例如让学生将认识的乐器画出来,做手工等。这些材料都放在夹子里,由学生带回家自习,这样周而复始,一学期下来,夹子里积累了很多的成果,也记录了学生音乐科目学习的历程。
令国内教师羡慕的是,德国小学一个班级人数很少(15―30人),而音乐教室空间较大,所有的乐器、玩具等都摆在教室里,不设固定的桌椅,上课时大家以圆圈围坐,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面对面,融为一体。
德国小学里舞蹈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为一些文艺表演编排节目来进行。类似中国各级各类的文艺会演或比赛性质的舞蹈活动,在德国非常少见,而更多的是在学校自己组织的各种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很多的表演机会,例如校园开放日、新生入学欢迎仪式、各种宗教节日等。舞蹈节目通常以集体舞形式出现,一般是整个班级不分高矮、胖瘦全部参加,主要是体操类舞蹈和流行街舞,编排动作简单,服装、道具随意。但特点在于音乐节奏鲜明、活泼欢快,舞蹈动作整齐。在我国常见的,精心编排的,有精美设计的服装、道具和灯光配合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小组群舞等舞蹈形式,在德国学校是极为罕见的。取而代之的是音乐剧或话剧的表演形式,有短小的故事情节,用朗诵、音乐、舞蹈等形式综合表现。德国的教育崇尚自然天成,非常生活化。音乐除了使用伴奏带外,可以由学生或老师利用打击乐器、木琴、钢琴现场即兴弹奏,剧中所需的生活中的音响,例如小鸟的叫声、流水声等都由学生自己找材料、想办法创造;服装只要求能够表现出角色的个性特点就可以了,孩子们甚至可以在自己的日常服装基础上通过剪纸、化装等手段完成;道具也全部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设计完成。有时候,甚至台词也由表演者自己即兴创造,只要是在预设的情节或环境之内。这些表演的编排不属于音乐教师的任务。而一般是各个班级自行组织,班主任督导,学生们自己创作与表演。如果有需要,可以邀请音乐教师参与指导。
德国小学音乐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笔者在德国观摩和参与上述小学音乐舞蹈教学与表演活动中,对比国内的情况,萌生一些感触,希望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之处。
1 音乐课的教学目的
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与对德国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将德国中小学校音乐课的教学目的理解为“情感体验”和“文化传导”。这一目的体现了其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也决定了其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情感体验”实际上也属于我国大力提倡的音乐审美教育的范畴,但是这种审美教育鼓励学生自己感受、参与,而不是在教师的说教下完成。换言之,它强调从音响中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产生情感共鸣,而不是以外部的说教告诉学生这是好的或那是不好的。这可能是由于德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不再一味强调音乐的美育功能的缘故。除了音乐、美术,德国学校的美育还有宗教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信仰任意选上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课程的一种)和伦理课,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前者通过教义里的故事,后者则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讲授做人的基本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培养美的观念,类似于我国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因此,音乐课不再有专门的“美育”要求,学校音乐课、舞蹈活动实际上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快乐时光:他们可以在这里学知识,但是不像语文、数学那样拘谨、枯燥,而是在唱、念、做(手工)、打(演奏打击乐器)等游戏活动中学习;他们可以在这里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尽情表现自己;他们还可以通过音乐、舞蹈活动和其他孩子们通力合作,增进同学友谊……
“文化传导”则是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以及大量移民导致的多元文化社会里,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领域形成的一种对音乐、舞蹈课程的新要求。一些联邦州新版的音乐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来自各国的民歌、器乐、舞蹈音乐等,让学生能够接触和感受各国各地区不同的音乐文化,从而达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即树立文化平等观
念,消除偏见、增进了解。在德国的很多学校里,一个班级常常由德国孩子和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孩子混合组成,教师可以首先选择这些移民国的音乐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团结与融合。一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是倡导“角色扮演”或“情景阐释”,其基本教育理念是将陌生音乐放回到其原有的文化与社会氛围中去感受与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通常是采用电影、录像等现代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首先通过观看,认识这一陌生文化,然后教师引导创建情景,由学生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力图再现所见到的,身临其境地感受这种音乐。但是,音乐表演不是终极目标,它将音乐嵌入本来的文化环境之中,使有组织的音乐学习就像在真正的生活中一样,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语境的重建。有音乐教育家认为,青少年应该在这种跨文化与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中学会在有众多音乐种类的“音乐超市”中有意识地、主动地正确选择音乐。
德国学校音乐课的这一目标对我们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而言,应该说不无启迪。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无疑是应该坚持的。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如果仅仅强调音乐课的美育价值就有可能忽视甚至降低了音乐的其他功能,将有可能使音乐课程边缘化。
2 音乐、舞蹈普及的深度和广度
所有的音乐、舞蹈活动,例如舞蹈表演、音乐剧,在德国学校里只要学生愿意,不管高矮胖瘦,都可以参加。笔者在德国的一次难忘的经历是:在一个音乐节上,广场上挤满人群。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响起,大多数人都开始扭动身躯跳舞,大腹便便者、白发苍苍者、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流连忘返的中年人,一边端着酒杯一边自得其乐地扭动;甚至卖餐饮的服务员。也在一边工作一边随着音乐节奏快乐的扭动,那种快乐的气氛可以让每一个人情不自禁地动起来。除了现场气氛强烈的感染力,难道没有这一因素,即这些人从小时起就能够参与所有的音乐舞蹈活动而培养出来的毫无畏惧感以及快乐情绪?试设想,如果同样的音乐节在中国举办,会有多少人能够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自得其乐地手舞足蹈?恐怕许多人会有“自惭”“畏惧”的心理,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尽管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很多中小学校将音乐、舞蹈等课程与课外活动切实做到了实处,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能够参加音乐和舞蹈表演的,总是少数一些人。因为在我们的文艺演出中,除了大合唱和少量集体舞有众多的参与者,更多的是精心编排的小型节目,常常是老师挑了又挑,只有那些身材、长相都好,又有一定音乐、舞蹈基础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更多不能参加的学生认为唱歌、跳舞是别人的事情,自己五音不全或者太丑、太胖,不是唱歌、跳舞的那块料,从而对音乐、舞蹈学习产生距离和恐惧,这种从小“自惭”的观念甚至会影响到其一生。还有一种情况是,音乐、舞蹈课程与课外活动是为了参加各级各类文艺比赛,为学校争脸面。一到比赛,学校与教师都会全力以赴,比赛一完,立马松劲,音乐课可以调换为其他课程,舞蹈课外活动可以因种种原因而中断。素质教育在这种时断时续、时紧时松的过程中如何贯彻与坚持?培养学子终身参与音乐的习惯,不能仅仅是当前音乐教育学者的呼吁,更应该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人喜爱音乐,并从中得到教育。
德国小学教育中音乐、舞蹈普及的深度与广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即音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舞蹈成为人们表达快乐的自然动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3 创造思维的培养
德国的音乐课堂中,经常让学生随着音乐即兴表演,或者根据指定主题即兴演奏音乐(更确切地说,是制造音响。因为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有完整的旋律等);在音乐剧表演中,从编脚本、做道具与服装,到舞台表演,很多时候都是由学生自行创造。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一种直接与主动的参与方式,学生在创造中表现自我,体会乐趣。或许这种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是由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在其发源国的普及与深入的结果。相比而言,国内音乐课中虽然也有启发式教学,也有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参加过奥尔夫教学法培训或至少了解一二,但音乐课堂教学更多的还有一种“老套”的知识灌输和教化教育。尤其是舞蹈节目,从音乐选择、动作编排、服装道具几乎全部是老师包办,学生只能按照要求做,否则就会挨批评。学生对音乐、舞蹈的感受是一种间接的、被动的参与方式,其创造力在无形中被抹杀,久而久之,其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只有靠外部压力来维持。
4 动手能力的煅炼
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相关的是动手能力。德国小学的教室里,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抽屉,里面放着做手工必需的剪刀、胶水、各色纸张等。孩子们经常自己动手做点东西。例如母亲节到了,给妈妈做个小礼物;万圣节到了,每个人做个小灯笼一起上街游玩;音乐剧中需要一棵树做背景道具,大家一齐动手制做;甚至可以自己做一些简单的乐器,所需的材料常常是废物利用。经常这样做,手就巧了,而创造思维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关键词]学生 艺术素质 音乐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音乐学科是“应试教育”带来的重灾学科。去年秋,我们对1994年录取南城师范的137名普师新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内容是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受音乐教育的状况。137名来自六个县市的100余所中、小学的学生,只有一个人能识谱。调查表明,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城市还是农村,音乐课大多都开了,教材都订了,师资力量也不是完全空白,但学生在识谱方面却令人瞠目:农村学生几乎100%不识谱,县城中学的也仅占4%。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看来,中小学的音乐课大都是排在课表上,基本不上;教材是放在书包里,基本不用;教学大纲束之高阁,基本不顾;学生成绩随意给分,基本无要求。把这样素质的学生送到师范,师范的音乐教育虽有一席之地,但面对学生实际水平与大纲严重脱节的现状,音乐教学也只有陷入补课阶段,使中师教学又面临无法达标的局面。这些学生毕业又去教小学……如此恶性循环,何日是了?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办学方向偏斜,音乐课时不足。
2.经费本就羞涩,音乐设施更差。
3.教师素质下降,音乐教学举步维艰。
4.培养步入误区,整体素质无法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间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能使音乐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使之淡化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发展身心潜能;还能通过爱国主义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加速德育内化过程,这就是寓德于乐。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就能运用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引导学生始终在形象的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感受力、理解力,而且丰富了想象力,这就是寓智于乐。探索音乐与健美相融,把音乐、舞蹈与形体相融,这就是寓体于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是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极好机遇。我们认为:一定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音乐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
首先,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而且是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要在识谱和听音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课本歌曲、课外补充歌曲结合起来。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系统性很强,不仅练习内容和唱歌欣赏有机结合,而且欣赏的曲目到高年级又是主课教材,这种前有孕伏,后有发展的配置,显示了编写人员的匠心,千万不可忽略。
在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旋律性教学中,这和世界上许多先进的音乐教学方式相差太远,如西德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强调节奏训练和乐器教育。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强调欣赏和表现并列的体制等等;从他们的教学方法中,不难看出当代音乐教学正在向着音乐欣赏和节奏第一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采用。音乐欣赏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记忆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学的教法,相得益彰,音乐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
二、以改革的精神进行音乐课的基本建设
首先,关于音乐课师资建设问题,音乐课由于历史的原因,师资力量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更重要的是缺乏可靠的来源。办法只有鼓励现有教师队伍中、有这方面功底、爱好的教师,改行任音乐教师。让他们一边教课,一边进修学习。这就要地县有关师范、进修学校利用假期进行培训;师范院校也要尽快加大音乐教师招生的名额。或者在中师招生中,列出专项音乐加试项目,增加分数比值,选择一部分人才到中师侧重培养,成为专任教师。还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现有音乐教师流失严重,有的以歌厅唱歌为主业或第二职业,要想办法使他们安心做好音乐教师。
其次,要把配备音乐设备作为“双基”验收的标准,欣赏课必须配备录音机、磁带、电视机等,有条件还要配备其它乐器。
幼儿教师全科综合培养培养模式一、更新课程结构,强化综合培养
凸显全科综合培养模式要求,科学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向学生呈现从事幼儿教育必需的综合知识体系,培养其综合设计幼儿教学活动和多学科教学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多科目系统学具的制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大实习课时比例,将学院授课与实习交叉融合,实现螺旋式推进。
1.按学习领域配置课程,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在课程方案设计中,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课程方案设置了五大学习领域,即儿童心理发展、幼儿教育基础、幼儿活动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实践,在课时安排上,加大音乐、舞蹈、美术等技能课的比重。
2.拓宽课程开设面域,突出特色培养
引进蒙台梭利教育、多元智能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等先进教学模式及其内容,拓展内容面域,积极打造广域、综合教育之特色。增设特殊幼儿教育、营养师、育婴师、幼儿英语、保健与安全、社会交往与家园合作等课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3.增加选修课程比重,拓宽学生发展空间
在选修课体系中,充分考虑蒙台梭利幼儿园、双语幼儿园等特色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特殊要求,提供相关的选修课程,为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的就业提供充足准备。在科目和课时比例上,进一步加大选修课比重,见下表。
4.实施学分制,保证学生培养质量
对开设的课程实施学分制考核,在保证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基础上,必须达到学分要求,保证培养质量。三年制学生必修课计56学分,选修课必须达到24学分;五年制学生必修课计136学分,选修课必须达到20学分,达不到规定学分要求的要进行补考或重修。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学生参与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微格教室、模拟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等多种教学设施或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主线,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终生发展,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强化教具设计能力。每8~10名实习生配备一位高校教师和一位基地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加强学生教具设计能力培养,将语言、数学、美劳、行为训练、感觉训练、科学文化知识等教学内容,尽力设计成相应学具或教具,通过内容表达形式的转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专职兼职教师相结合,优化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优化师资队伍。
1.提高教师学历学位层次,通过师资引进、国内外进修等激励措施,提高学前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增加硕士学位及副教授以上教师数量,使其比例达到60%以上。
2.加大外聘专家型教师的比例,并内聘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的艺术教师,承担音美学科的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指导任务,实行专职兼职教师相结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
3.实施“双导师制”,聘请实习基地园所的优秀教师作为我校兼职活动指导教师,来校举行讲座、开设课程和指导学生实习。
4.建立“校际联盟”发展机制,遵循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健全职前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的互动双赢机制,充分调动实验基地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逐渐建成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数量充足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满足全科综合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的需要。
四、教、学、做一体化,凸显实践能力培养
围绕教、学、做一体化,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进一步加大学生见习、实习的比重,使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学生在校见习实习时间不少于18周,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学生在校见习实习时间不少于22周,具体安排如下:
1.三年制专科
第一学年到基地园所见习4周,重点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和整体运行过程;第二学年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到基地园所实习6周,配合学科教学进度,重点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并参与实践,尝试进行教学及活动的组织实施;第三学年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按照实习计划,到基地园所集中实习8周,明确实习目标、内容、要求,及时总结实习的收获,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五年制专科
第一、二、三学年到基地园所见习每年2周,重点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和整体运行过程;第四学年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到基地园所实习6周,根据教学实际,分段进行,配合学科教学进度,重点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并参与实践,尝试进行教学及活动的组织实施;第五学年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按照实习计划,到基地园所集中实习8周,明确实习目标、内容、要求,及时总结实习的收获,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评价坚持课堂内外评价结合、试卷与大赛(理论与实践)考核结合、行业专家与专任教师考核结合、课程成绩与资格证书结合的“四结合”举措。教学中也积极探索各种考核方式,舞蹈、音乐综合课实施考评委员会小组考核;育婴知识与技能、营养配餐与卫生实行以证代考;FLASH动画制作、电脑美术实行无纸化机考。
学生评估方面,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评估体系,重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对活动课的全科指导,采用学分制评估模式,实施全程、多元的评价制度,把学生实习成绩作为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
六、完善各项保障措施,促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学校还应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在招生计划、就业保障、专项资金支持、硬件条件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孙柏如,汪嘉露,路雨萌.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衡水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