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编导培训总结

编导培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编导培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导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改革;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133-02

近年来,我国传媒事业迅猛发展,对传媒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加大,从而带动了高校传媒教育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还不完善。而在当今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中,广播电视编导的主要任务是集节目的策划创意、思想把握、组织安排等方面于一身的。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突出业务技能实践,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广编专业应把“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广泛的知识链接、较高的思想水平、较硬的业务能力、执着的创作精神和扎实的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作为培养目标。[1]”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现状及问题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环节是对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延伸和实践,大量课程是在一边讲授理论,一边进行动手实践的模式下完成的,因此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在许多高校热衷开设该专业的趋势下,对于这方面的教学明显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教学中的实验设备数量不足

近年来,由于各大高校一再扩招,而学校投入的资金又有限,学生数量急剧膨胀,现有的教学实验设备已远远跟不上学生的增长变化。比如,在电视摄像课和影视后期的上机实验教学中,为了检验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保证每人一台机器,但是由于机器有限,一般只能采取分组的方法,学生轮流使用摄像机或轮流上机操作,这样无疑就缩短了每个人的练习时间,减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也就更谈不上让学生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技巧,以及运用仪器设备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创作了。

(二)实验设备已显陈旧

设备的数字化,制作和传输过程中的网络化,不仅是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新要求,更是对学校实验设备更新速度的新要求。但是目前,除了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大学等少数专业院校外,国内大部分开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新院校,都普遍存在着实验设备落后的问题,这是一个硬伤。

其结果就是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创作的过程,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满足广播电视照明技术、摄像技术、播音主持、电视节目制作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需要建立设备完善的多功能综合演播室。该演播室的建设要考虑多功能和综合性,硬件和场地等也都要精心设计。

(三)实践教学模式有些封闭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验课仍采用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也仅局限于课堂。但是这种模式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编导专业并不适用。因为学生需要自主动手拍摄、编辑片子,而不是仅局限于课堂的实践,下了课实践往往更能体现学生的创造性 。这样学生在上实验课时,只是在完成任务而并不是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也就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

(四)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缺少联系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设置中以实验课居多,而各门实验课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作用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但是由于各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对于实践的要求不统一,讲述的内容过于单一,没有结合其他实验课的相关内容,所以,在各自的实践环节完成后,可能导致学生不能够熟练地进行系统的综合应用操作。

(五)教育模式过于理论化

在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设计好的项目进行,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虽然本科期间一般会有一两次综合性的实习,但各门实践课的要求普遍表现的过于单一,对于四年制本科的实践教学来说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的。

而在面对必须完成的单项实践教学中,比如《电视画面编辑》、《电视摄像》、《电视摄影造型》、《非线性编辑技术》、《电视音乐音响》等一系列相关课程时,我们又不得不以单项练习为主,这就使得实践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和制约。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环节中的创新

上述几个问题表明现在各高校中,尤其是新开设此专业的院校,面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应做出相应的举措,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学生的专业素质才能进一步的提高。

(一)扩大实验室面积,增加学生机的数量,调整实验实训环节

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我校又新进多台高清摄像机,并增加了学生电脑的数量。

同时,逐步完善了演播室的各项设备,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节目创作。在课外与节假日里,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电视节目的加工和创作,安排了电视摄像实验室和后期编辑实验室定期向学生开放。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从学习完电视摄像、电视编辑与电视制作等相关课程之后,在所开放的实验室里,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电视节目的加工和创作,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学校设备的使用率,同时也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的挖掘提供了保证。

(二)提高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建立多功能实验室

周口师范学院先后引进高端电视节目制作系设备,建成了集数字视音频录制与编辑、广播节目制作的多功能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40~50台高配置微机,实现局域网互联,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实作,各微机安装最新版本的PR、PS、3DMAX、FLASH等与电视节目制作相关的软件。

高性能先进设备的引进及多功能实验室的建立, 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针对广编专业实践性很强的这一特点,在实验教学上就需要较高级别的硬件建设,因此要充分论证,通盘考量。既要考虑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办学规模,不能盲目求大求全,也不能不舍得投入,还要做长远打算,既要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今后的发展。

(三)利用校园媒体,开拓学生实践范围

目前,在许多高校都设有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等学生媒体,学校可以尝试将课堂教学与校园媒体相结合,组织学生分批进行实践,并将实践成果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个部分。这样不仅能扩大校园文化的宣传效果,更能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搭建专业知识的实践平台。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就专门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策划了电视栏目《周师新闻》。该节目由大二大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共同策划、拍摄与制作,在创作中学生可以很好的将课程中所学到的采编播及创作理论知识应用到节目中,同时能让学生明白团队协作的真实含义。“这种学习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学习,是一种个别化与协作化紧密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可以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的有效途径[2]”。

(四)紧密联系各课程的教学实践内容,鼓励触类旁通的学习方式

由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所以在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操作后,应该着重强调综合技术的运用。因此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各门实践课程中,授课老师应将实践创作理念统一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加大综合实训的力度。在综合实训过程中,根据各年级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有重点,划层次,分阶段的设置实践内容,并让学生协作分工,共同完成综合实践;其次,将每学期各年级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除常规的单项考核外,各门专业课分出一部分学时进行综合实践。以此,使学生在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时,都能够联系到其它的相关专业课的知识点,这样必定会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电视制作的操作系统[3]。

(五)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要培养编导学生的实践能力, 必须首先培训出一支实践能力和理论兼备的教师队伍。浙江传媒大学的连横、内陪、外引的方法,给很多高校提供了模板。“连横即与媒体联系, 聘请资深媒体人作为兼职教师;内陪即选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老师去业界挂职锻炼,在专业岗位上进行实战训练, 向一线的编辑、记者学习;外引则是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4]”周口师范学院借鉴了此种教学模式,与周口电视台长期合作,开展了实验教学教师定期培训、教师教学观摩与研讨等多项提高教师实验课教学水平的活动。此外学校利用寒暑假定期给教师做培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最后,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促进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大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参加比赛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如果作品入围,学生可借此与评委老师面对面交流,增加更多专业知识。

而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几轮面试以及与学生不断地沟通,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能及时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比赛,并采取激励措施,对在大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结 语

综上可以看出,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实验课的比重在专业的学习中占有很大的部分。所以其教学水平的发展与提高要适应当今电视技术的发展与要求。学校和教师也应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我国广电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 尹鸿.我国院校传媒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J].今传媒,2005(7).

[2] 邓维彬,黄蜀江.开放环境下协作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1).

编导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技能;师徒制工作室;培养模式

近些年来,传媒事业的不断发展促使了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迅猛增长,一些地方本科院校陆续开设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招生规模的急速扩张造成了师资短缺、实验设备不足和更新较慢等问题,迫使高校培养模式趋同,导致应用型人才创新机制难以实施,就业率也开始逐年下滑。2014年教育部公布全国最低的就业率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亮起了“红牌”预警。尤其是新兴专业在资金投入、教育资源等方面与重点专业相比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破解这一瓶颈,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理念要摒弃传统的理论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寻以实践为中心的办学思路,培养应用型人才来服务于地方建设,同时更要从根源上更新思想,“师徒制工作室”实践培养理念正是这一理论的基石,解决这一难题的首选之策。

一、“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综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在21世纪传媒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做为当今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更要有扎实综合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校在考虑人才方面,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很多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没有经过详细的论证和相关的调研,只是仿照名校的培养模式进行修改,难免会造成课程体系和实验项目的相对分散。学生在进入高年级学习时,由于每一专业课教师侧重考察学生知识点不同,因此实践项目自然也不同。加上实践学时有限,造成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拍摄,没有全局的意识,导致很多实践项目只能进行单项练习,使得《电视采访与写作》、《纪录片创作》、《电视专题片》等综合性较强的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和制约。因此只有完善课程体系和加强综合性的实践项目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师徒制工作室”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正是综合型和实践型能力提升最好的平台。

(二)社会岗位的需要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般实习单位“一是进入电视台或电台;二是进入影视公司、广告公司或文化传播公司;三是进入纸质媒体或网络媒体公司。”他们在单位中要快速承担记者、编导、摄像、后期等工作,由于工作的专业性特点和单位的特殊性等因素,这些社会媒体接纳实习生有限,因此需要双管齐下,也就是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并举才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师徒制工作室”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现在媒体发展的形势,设立不同的工作室,比如“摄影工作室”、“摄像工作室”、“新闻采写工作室“等等,学生可以在校内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相应的工作进行实训,这种实训无论对于以后的实习还是未来的就业,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需要

由于编导专业的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很强,因此高校要想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策划、编导、拍摄和剪辑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相应的大规模的实验室,更需要整合现有的传媒实训项目,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近几年来广播电视编导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仅有的实验室连基本的教学都无法满足,更何况是相应的实训项目练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校内资源,成立相应的工作室,工作室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以团队的形式全面综合地开展实践项目,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提高实践技能质量的需要由于实践内容的特殊性,教师在实践考核学生方面不可能采取全程跟踪的形式,因此需要一个准确考核学生的模式。“师徒制工作室”正式这样一种评价机制,由于其人员较少,都是采取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践考核评价,例如学生在影像工作室中,通过团队的形式进行选题策划,这样团队中的学生彼此之间要相互沟通,学生自身也明白队友在此次工作中的相应贡献,因此一方面要学生互相打分,相对比较公平,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另一方面要实行教师考核评测打分,教师在分配任务中参与了整个项目的拍摄,因此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工作也十分了解。两者相加,就是此团队和每个人的分数,分数高的团队也可以参赛,获得相应的奖励,也是对老师和学生的肯定,这样的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形成团队的良性竞争,同时也提高了实践技能考核的质量。

二、“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效果评价

(一)“师徒制工作室”的构建

所谓“师徒制工作室”只是一个理念,主要含义为师傅带着徒弟学习,在学校里主要是教师做为工作室的主导,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性研究,然后形成高年级带着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同时也要参考每个学校的情况,例如可以成立“数码摄影工作室”、“影像制作工作室”、“新媒体工作室”等等,但是每个工作室要求由一到两名专业教师全面负责,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本着自愿的原则申请进入工作室,工作室下设主要的几位核心成员,一般核心成员由高年级能力素质较高的学生担任,其他人员自愿组队,原则上要求要有梯队层次,每一个团队的组长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核,工作室也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包括工作室的日常管理等。

(二)“师徒制工作室”主要是形成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团队合作—以赛代练”的专业学习模式,形成高—中—低年级的梯队式建设,通过课程学习、课外实践和比赛的形式实现学生技能培养的传—帮—带,这样的组合主要是希望促进不同年级之间的相互交流,大家在一个项目中发挥各自的特长,加强团队意识。大三同学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较强,因此任务更为繁重;大一的学生因为刚开始接触专业相关内容,加入团队主要是希望工作室的模式可以带动其积极性,鼓励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这样形成了梯队结构,就可以使工作室的管理日趋稳定。对于“师徒制工作室”的构建,在传媒类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开展较为常见,例如本学校的“新媒体工作室”,主要就采用这种师徒制模式,大三的学生为主要力量,设立办公室、新闻采编部、技术部、摄影部等多个部门,学生自愿报名,采用面试的形式把学生分配到相应的部门进行试用期的考核,考核期为1个月,如果通过则被聘为新媒体工作室的正式成员,同时对各个部门进行分组,一个月的新媒体网站的运行都由一组负责,大家集思广益,对一周的新媒体信息进行策划编辑,可以锻炼学生的策划、采访、编辑、后期等能力。管理后进行评比,通过后台的数据和反馈进行量化分析,比如关注量上升还是下降,评论留言的多少以及媒体的影响力等等,分数高的小组将在会议上进行汇报总结,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工作室还要针对大型活动进行总体策划和把关,指导教师也会对每期的内容进行点评,形成分数评价考核制度。这种老师带学生,学生带学生的师徒制模式可以消除课堂上的不平衡关系,真正锻炼和考察了学生的能力。

(三)“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价

“师徒制工作室”的方案已经在国内的很多大学开展起来,就黑河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讲,主要成立“数码摄影工作室”、“影像制作工作室”、“新媒体工作室”等。本校的所有晚会、各个二级学院的宣传片、各个班级的心理班会、辅导员大赛、校园十佳大学生短片制作、微电影制作都由“影像制作工作室”承担,学校的媒体宣传工作和重大节日策划由“新媒体工作室”承担。新媒体工作室已制作教师节专题、运动会专题、中秋节专题、中俄专题等内容,已被人民网、黑龙江电视台新媒体、黑河日报新媒体所转载。学生依托工作室从选题策划、写稿、采访、编辑等多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也通过参与比赛提高了自信心,例如学生在工作室中制作的专题片《记者走基层之校园美容师》已经获得“第七届黑龙江省优秀教育电视节目”专题类一等奖,这种“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团队合作—以赛代练”的“师徒制工作室”带了工作室成员乃至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工作室学生团队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成员组成,形成专业和技能的互补,保障了工作室的活力和生命力,从而实现了工作室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工作室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开放性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有很大区别,采用综合实践的项目进行教学,项目的来源也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校内的比赛又可是校外的企业合作,老师带着学生,学生形成团队小组合作,这种综合的实践项目锻炼了学生的采访、写作、编辑、摄像、后期等能力,不仅让学生在制作相应项目中懂得了如何与人沟通和交流,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在策划选题中,开始关注媒体学术前沿,关注最新的媒体动态,培养了学生的理论专业素养,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真正地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二)促进师生结构的优化

做为工作室负责人的专业老师,从理论上要不断关注前沿的动态,在实践上更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师生在任务中可以有交流,有讨论,有思想的碰撞,这样一方面密切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另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

现在各大媒体单位或者传媒企业急需“成手”,所谓成手就是可以快速适应当前的媒体环境并且直接可以工作,不需要经过长时间培训,而工作室的成立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通过组织学生形成团队,让学生提前进入项目工作的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从新手变成手,将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整合为一体,为学生的将来搭建了良好的就业平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性较强的专业,传媒行业的不断发展也给高校提出了艰巨的挑战,如何变挑战为机遇,是目前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做为地方本科院校,我们要把工作室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做为改革教学质量的第一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策略,为我国的传媒事业输送高质量应用型全方位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包学敏 常文硕 黄力力 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明.基于“工作室”制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模式探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5).

[2]刘军,王琳,宋丕伟.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

[3]张婉婷.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04).

编导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首先观摩的是杂技晚会《时空之旅》,这台晚会演出场地是三面观众的伸出式舞台,“杂技无技便无艺”,技巧上的新奇高雅,是当前杂技兴盛的特点,但是人们在欣赏中国杂技时常常谈到:中国杂技象诗一样美,而这台晚会的创作恰恰符合了这一审美原则,创作者们没有强调个别技巧如何出色高超,而是以“诗”和“美”来概括,是根据总体构思选择人才,设计技巧动作与道具,调动综合各种艺术手段相互配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编导、教练不仅着力于技巧本身的提炼,更着力于挖掘技巧中美的因素加以渲染。

舞剧《风中少林》和《一把酸枣》同为精品工程剧目,风格却迥然不同。《风中少林》最大的贡献在于创作者把中国武术作为一种动作元素巧妙地融入舞蹈的肢体语汇之中,开创了一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舞蹈新风。《一把酸枣》的导演是张继刚,他编导的《八桂大歌》将装饰美学风格与广西民族民间的原生态舞蹈语汇奇妙地嫁接在一起,产生了异常奇特的艺术魅力,让我深深感动。此次舞剧《一把酸枣》更是将这种装饰美学风格发挥到了极致。整部剧目在创意新颖大气的舞台假定性手段处理之下,圆满地试验了“用舞蹈演绎故事”的演剧方法,从而有效地将戏剧元素、舞蹈元素和舞美元素完整而统一地建构起来,并塑造了在山西文化熏染的历史背景之下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被专家称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部舞剧能做到如此的境界,可谓大作。授课老师总结了此剧在舞美创新上的三大贡献:一、以最具典型的形象选择、强化山西风情。二、以放大夸张的手法,强调视觉冲击。三、写实基础上的写意性表达。作为导演对于视觉造型手段的吸纳学习,我将此剧归入最具收藏借鉴价值之列。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是继歌剧《苍原》以后又一部歌剧精品。此剧授课老师的评点是:1.用现代意识来巧妙结构,使全剧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性;2.音乐的创新与突破,彰显了民族性;3.较好地解决了戏剧的音乐性与音乐的戏剧性问题;4.将歌剧艺术与音乐剧艺术融合在一起。而我从导演专业的角度来评价此剧,最为看重的就是此剧在唱法上的创新。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我们听到的不再是一种唱法,而是在摇曳生姿的音乐形象中,听到了不同人物在特殊的规定情境中,通过不同的人物关系展现了如:民族、美声、通俗、戏曲的多种发声方法的不同程度结合的各种唱法如:美通、民美、民通等。演员们通过不同的演唱展现了各自的人物性格形象,这一用肉声来塑造不同人物形象与性格的方法,使此剧留下了灿烂的一笔,也为我带来了丰富的声腔范本。

编导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____,女,藏族,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政协____县第____届委员,政协____市第三届委员,____县职业教育中心的舞蹈教师。在15年的教学中,她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用智慧和爱心引领热爱艺术的学生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甘愿做一名传播民族文化的平凡使者,她在无怨无悔中谱写了一曲感人的园丁之歌。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____老师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爱岗敬业,严谨笃学,将爱心、耐心、责任心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关心、爱护、尊重和鼓励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将美的理念播撒在校园,将舞蹈的理想传递给学生,让格桑花开的更加娇艳”,这是____老师多年来从教的理想和信念。15年的教师生涯,15年的舞蹈梦想,____老师用一个个优异的成绩诠释了她对学生的深爱,对舞蹈的挚爱。____92年她以优秀的成绩考入____民族师范,在这所全县的最高学府中,4年的学习生活,她如鱼得水,刻苦学习文化知识,汗水更是洒满了简陋的舞蹈室,她深信这里就是实现自己舞蹈梦想的摇篮。____96年在70名毕业生中____脱颖而出,幸运地留校任教。后来又去西北民族大学脱产进修藏语言文学专业,期间利用课余时间选修舞蹈,显示出了她舞蹈方面的天赋和才能,有数家单位向____老师抛来了橄榄枝,但____老师知道,家乡的故土呼唤着自己,学校的学生们期盼着自己,教师这个职业已和她深深的融为一体。

在学校艺术教学活动中,她集思广益,勇于开拓创新。例如,将课间操时间只做广播操的传统习惯改革,将藏族锅庄舞、韵律操贯穿与周课间操之间,与广播操相映成辉,这一改革实践,让师生喜欢,校园充满阳光朝气。周边的好几所学校,甚至乡下的学校都在争相模仿,教育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迅速在全县学校尝试推广,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她在舞蹈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提高,不断成熟,几年下来,____老师利用学校舞蹈学习兴趣小组这个校园艺术小舞台做大文章,培养尖子,以点带面,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课堂搞普及,课余增兴趣,活动造人才。“三独”、锅庄舞、韵律操等比赛活动成为校园艺术活动常态。张子莲、朵才召、王丽萍、林霞等这些出自____老师门下的弟子们已经成为全县基层学校的骨干,为全县学校艺术教育施展着他们的才华。德吉措这名____老师的得意学生是中央民族大学在读音乐研究生,是雪域高原飞出的一只百灵鸟。她们人生旅程的每一步成功,彰显了____老师教坛生涯的点点辉煌。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以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出色地完成了各种任务。

____0年,是自治县50华诞,____老师被县上领导点将成为县庆50周年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歌舞类节目总编导。当____老师接到这个任务时,她深深地意识到这次编导,时间紧,任务重,影响大,做好了可以将华锐儿女的精神风貌,飒爽英姿,地域民族特色展现给八方宾朋,失败了就是给____丢脸,有愧领导的信任。平静的外表下是艰辛的付出,汗水的浸透,智慧的闪烁,精心策划,多方求教,搜集资料,反复酝酿,雪域华锐的形象随着节目演出的成功像一簇绚烂夺目的格桑花在太阳下绽放。从____0年至今,____藏族自治县历届____三峡暨民族风情旅游节、____市历届“天马”国际文化旅游节、县庆55周年、60周年开幕式庆典、____县民族中学30周年校庆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中,____老师都担任文艺演出的总编导、编导等重要职务。

____2年7月,怀孕7个月的____老师又接到了县上的通知,____市“天马”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作为____市旅游品牌的____县,必须要拿出高质量的好节目来。焦虑和凝重第一次出现在____老师的脸上,她明白这个工作的重要和艰辛,要是在以往,她会毫不犹豫的立刻开展工作,但是现在她犹豫了,因为她又多了一个神圣的身份——母亲,她很担心,万一过度劳累出现一个意外,那么她将内疚自责一辈子,因为这个孩子可是他们爱情的结晶。最终,她的舞蹈梦想,她的职业理想,还有她的爱人宁匡之的支持,使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就是不负重托,坚决完成任务。在节目编排过程中,她将____特有的珍稀动物白牦牛作为舞台角色融入到舞蹈表演中,憨态可掬的高原白牦牛,美丽漂亮的牧牛少女,猎猎经幡,袅袅桑烟,构成了一幅高原壮美的画卷。两个月后____县承担的演出节目《高原神牛》,技压群芳,一鸣惊人,获得了全场喝彩,自此,该舞蹈形式成为展示____文化的一张名片。

多年来的大型舞蹈编排演出

编导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在荧屏上,庞晔说:“我要感谢我的老公,是他用美食抓住了我的胃,更抓住了我的心。我们俩因美食而结缘,是典型的‘饮食男女’,恋情也就色香味俱全……”

“胖探长”狂追“小企鹅”,刻意制造浪漫细节

庞晔1965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市,父亲从事科技工作,母亲是中学教师。或许是家庭氛围的熏陶,庞晔从小就显

示出过人的艺术天赋,不仅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而且擅长歌舞、书画,还弹得一手好琵琶。在家里,庞晔最喜欢妈妈亲手做的饭菜,觉得那才是“人间美味”。

1994年9月,庞晔从南菁高级中学毕业后,如愿以偿地走进北京广播学院(现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成为文艺编导专业的一名新生。在校园里,她走路有点外八字,结果有调皮的男生给她取了个“小企鹅”的绰号。她想起小企鹅是珍稀动物,心里也就释然了。

娇小玲珑、清纯靓丽的庞晔有着很高的回头率,可她记住父母“读书期间不宜谈恋爱”的忠告,自然是目不斜视、心静如水。

读大二时,庞晔去学校食堂就餐,发现有个胖胖的男生在密切关注着她,一有机会就朝她身边凑,吓得她拎着饭盒转身就走。因食堂的大锅菜很不好吃,她以此为借口去学校外面的街巷里找吃的。她渐渐成了“淘食一族”,很少去食堂,再也没撞到那个“不怀好意”的胖男生了。

1996年12月,北京广播学院和北京通州的一家驾校联合举办驾驶员培训班。庞晔看到海报后,当即报了名。在驾校里,她一眼就认出了在食堂里撞见的那个胖男生,原来,他也来学驾驶!庞晔不愿同他搭讪,也就故意躲着他。

驾校在北京郊区的通州,庞晔只得乘公交车去那里。那条公交线上乘客不多,她上车后刚坐定,胖男生就走到她的旁边,彬彬有礼地问:“请问,你旁边有人坐吗?”她假装没听见,他大大咧咧地坐下来,主动同她聊起来。

庞晔出于礼节,就应付他几句。没想到,不聊则罢,一聊反倒拉近了距离。原来,他名叫侍明山,比庞晔低一届,学的是电视编导,来自江苏省南通市,父母都是普通职工。

侍明山的一番“自我介绍”,打消了庞晔的戒备心理。她感觉他是在哪部电影中见过的“胖探长”,就同他开了这个玩笑,他笑着说:“我就是‘胖探长’,任务是保护可爱的‘小企鹅’。”

两人很快就成了谈得来的校友兼“驾友”,令庞晔吃惊的是,他的驾驶技术特别纯熟,简直可以当她的教练了。

在侍明山的真诚帮助下,庞晔顺利地通过了驾照考试,一如往常过着平静的校园生活。没多久,班上的女同学纷纷以祝贺庞晔拿到驾照为由请她吃饭。令庞晔惊奇的是,每次饭局都少不了侍明山。他点的菜特别“对”庞晔的胃口。在饭桌上,他滔滔不绝地聊起一道道美食典故,给各个女生的感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他告诉大家:“来北京读大学之前,我专门拜师学过烹饪。”

一天早晨,庞晔刚走进学校食堂,侍明山就端着满满一饭盒的雪里红炒肉丝出现在她的面前,对她说:“你每天早上喝粥时吃点。”原来,他有个男同学在校外租了房,里面厨具俱全。于是,他就去菜场买了菜,然后借男同学的厨具施展一番。

庞晔的胃不仅被侍明山抓住了,就连自己的心也为他而动。一个月后的傍晚,他约她单独见面,她准时赴约。两人在学校附近的街巷里漫步,走着走着,他第一次以牵手的方式向她表达了爱意。

庞晔急忙抽回手,故作惊奇地问他:“小侍,你连师姐都敢追?”他问明她的生日后,告诉她:“我比你大5岁。从年龄上讲,我应是你的师兄。”

她问侍明山是从什么时候盯上自己的,他实话实说:“我读大一时就发现目标了,觉得你这个人不错,但是迟迟没有下手,主要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他稍作停顿,接着同她耍起了贫嘴:“我可不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啊!”

那层朦胧的窗户纸捅开后,庞晔深深折服于他的小计谋。原来,他读大学时就会开车了,只是没有驾照。侍明山的一个室友无意中发现“小企鹅”报名参加驾驶班培训,就向他通风报信,于是,他就“动机不纯”地报了名。

拿到驾照后,侍明山为了把庞晔追到手,很是动了一番脑筋,然后想方设法“买通”了庞晔周围的女同学,恳求她们轮流请庞晔吃饭,自己除了作陪外,还暗中买单。

庞晔虽然被侍明山的坦诚和执著所打动,可她以自己还小、还没到谈恋爱的年龄为由相推托。他不急不恼地说:“我知道你这是在考验我。实在不行,我们就作为一般的朋友相处吧。”

1996年12月15日,是庞晔22岁生日。那天下午,她正在自修室里静静地看书,侍明山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说要给她庆贺一下生日。她随他来到学校附近的一家饭店里。菜上齐后,侍明山陪庞晔吃了一会儿,说要出去一下。等他回来时,他的手里多了一样东西,既不是鲜花,也不是蛋糕,而是一只雪白的大馒头,上面插满了火柴棒。他把火柴棒点燃后,要她张口吹灭。待她吹完火柴棒后,他动情地说:“这是我自制的生日蛋糕,希望晔晔生日快乐!”说完,他拍着巴掌唱起了《生日歌》。

歌唱完后,侍明山像变魔术似的变出一小盒炼乳,让庞晔蘸着炼乳吃馒头,说:“馒头没有烟熏火燎的味道,你就放心地吃吧。”这只最便宜也最别出心裁的“生日蛋糕”,终于俘获了她的芳心。

美食开道,“馋嘴丫头”从《开心假日》起飞

1998年6月,庞晔面临着大学毕业,工作地点及单位的选择成了重中之重。当时,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多家电视台和影视公司都向她抛出了“绣球”。她考虑到自己和男友的老家都在江苏,于是就叩开了江苏电视台的大门,成为文艺部《开心假日》栏目的编导。

侍明山仍留在北京广播学院读大四。此后,侍明山周一至周五忙着学习,每到周五晚上,他就坐火车赶至南京,直奔庞晔的租住屋,弹奏起锅碗瓢盆交响曲,然后给她捧出一道道美食……

一晃半年过去了,庞晔不满足于写稿、编片等幕后工作,总想着有朝一日能走到台前,成为一名光鲜的主持人。当她将这一想法告诉侍明山后,他首先予以肯定,然后告诉她:“成名需要一个过程,就像做出一道好菜离不开恰如其分的火候一样。”他建议她,不妨多做一些基础性、准备性的工作。

此后,庞晔有意无意地在导演面前晃来晃去,遇到没外景主持人的时候,她就自告奋勇地过一把主持瘾。有时因缺少人手,她还可以在节目当中客串一些小角色。

1999年9月,侍明山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也走进了江苏电视台,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编导。他与庞晔成了同事后,除了出差在外,基本上每天都要给她做好吃的。那一手精湛的厨艺,令她叫绝。

感情的稳定,使庞晔有了更高的事业追求,那就是成为名主持。侍明山提醒她:“打个比方吧,你现在还是一道小菜,要耐得住寂寞。比如,前几年的螺蛳、河蚌什么的,现在都端上了星级饭店的餐桌。”他相信她要不了多久,就会成为一道荧屏大菜。

侍明山一语中的。2000年年初,《家庭互联网》这档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因结婚生子不能继续主持下去了。庞晔知道这一情况后,在侍明山的鼓励和支持下,通过毛遂自荐当上了这档节目的主持人。她像杨柳风拂面一样的主持风格,得到了观众的首肯。

主持《家庭互联网》大获成功后,庞晔对家庭的感性认识也就更深了。她渴望拥有一个温馨的小家庭,与爱人朝夕相处,品尝他亲手做的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

2001年5月,庞晔穿上了洁白的婚纱,同侍明山牵手走进了婚姻殿堂。两人在南京莫愁湖畔的万科金色家园按揭买了一套房子作为新房,还买了一辆车作为代步工具。

在家里,庞晔喜欢素面朝天,穿着宽松的休闲服,或看书,或写文章,或研究电视节目。侍明山则下厨掌勺,把焖、炖、叉、烤等厨艺全部使出来,给她端出香酥鸭、香松银鱼、碧螺虾仁等美味。她心疼他,他向她保证:“我甘愿做你身后那个默默奉献的新好男人。”她说:“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2001年年底,庞晔被江苏电视台领导选中主持新改版的娱乐益智节目《无敌智多星》,该节目以“万元大奖”为包装、“启人心智”为内核,雅俗兼容,老少皆宜。那天下班回家后,庞晔一直担心自己驾驭不住这档节目,侍明山安慰她几句后,一如往常下厨房忙活起来。大约一个小时后,他端上来几道很普通的家常菜,把庞晔拉到餐厅里坐下。

吃了一会儿,庞晔觉得今天的菜没啥味道,就问他:“难道你也同我一样心不在焉吗?”侍明山笑而不答,起身走进厨房端出一盆菜,说:“晔晔,好菜在后头呢。”

庞晔一看,原来是冬菇海参甲鱼汤。她一边拿汤匙打捞着,一边说:“这真是一道姗姗来迟的压轴菜呀。”侍明山接着说:“晔晔,你主持这档新节目,首先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就像这盆迟到的甲鱼汤一样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

或许是这盆浓缩着爱意的甲鱼汤给庞晔带来了更大的自信,一出镜,她就光芒四射。节目播出没几期,观众就接受并认可了这个清丽高雅而又反应敏捷的新主持人。

没多久,庞晔被江苏电视台领导推上名牌访谈栏目《女人百分百》,与著名主持人戴军搭档。几期节目办下来,她那飘逸舒展的台风、糯软圆润的口音,赢得了观众的信赖,使这档节目的收视率节节攀升。

婚姻保鲜秘籍:把柔情蜜意烹成“美味佳肴”

2003年12月,庞晔代表江苏电视台正在北京参加主持人大赛,突然接到央视二套《绝对挑战》节目执行主编杨乐的电话,约她见面聊一聊。

经试镜,庞晔获得了《绝对挑战》节目组的好评,顺利接过了李静和王雪纯的接力棒,成为江苏电视台中第一位正式进入央视的当家花旦。

这意味着庞晔和侍明山从此聚少离多,可他为爱妻的步步高升感到由衷的高兴。为了让她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舒适一些,侍明山专门在北京市区租了一套单身公寓,并购置全套的炊具。他关照妻子:“节目组里的盒饭不太好吃,你就抽空给自己开点小灶吧。”

在北京主持这档新节目的准备阶段,庞晔反复思考“如何定位自己”这一问题。侍明山给她解开了难题:“晔晔,再好的菜,天天吃,也会把人给吃腻。你主持《绝对挑战》,就应该挑战自我、大胆创新,每次登台亮相都要给观众以新鲜的东西……”

丈夫的一番话,让庞晔茅塞顿开。她在首次主持这档新节目时,就把自己融入《绝对挑战》的环境和氛围里,展示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把主持兼编导的双重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一“动静结合、文理相融、张弛有节、秀外慧中”的主持风格大获成功,节目组和观众对庞晔寄予了厚望。

庞晔的洒脱与机智、聪灵与慧悟,以及积淀于脑海深处的饱满艺术细胞,使得她很快坐稳了“金牌主持人”的交椅。

庞晔红了,而侍明山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编导,对此他心态平和,只要爱妻飞回南京,他总要抽空驱车去禄口机场迎接。回到家里,他让庞晔好好休息,自己一头钻进厨房,忙着给她张罗好吃的。

庞晔喜欢吃水蒸蛋,为了买到正宗的草鸡蛋,侍明山专门驱车赶至30公里开外的浦口区老山脚下的农家,采购新鲜的草鸡蛋。他还去村民的菜园里挖出新嫩的小葱,回南京的家里做出这道菜,果然鲜美无比。为了让爱妻喝到正宗的鲫鱼汤,侍明山带着垂钓工具,利用业余时间开车去郊外的池塘边,钓到几尾活蹦乱跳的鲫鱼,回家熬出香浓的汤……

庞晔和侍明山每次相见,都有久别胜新婚的感觉。有时,他因工作忙碌,没时间下厨房,就开车带着她去南京的偏僻小巷里寻找美食。

遇到双休节假日,恰巧两人都有时间,侍明山就开车带着庞晔去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各大酒店、餐馆品尝“镇店菜”。有时,两人还去高淳县固城湖吃螃蟹和白水豆腐,去江宁区东山镇品尝红烧老鹅和骨头汤,去六合区龙袍镇品尝蟹黄汤包等。

在寻找美食的途中,庞晔考虑着千头万绪的主持工作,总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侍明山认真地说:“我们不是为了吃饭而吃饭,是为了兴致而吃饭,所以,心情好才是第一位的。”丈夫的三言两语,很快就让她放下了思想包袱。

2006年,庞晔面临着更大的挑战。3月,她的搭档李佳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传播系深造,新搭档季小军走马上任,《绝对挑战》又开辟“百万年薪职场争夺战”的新阵地。9月,她入主青海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全新互动栏目《心动吧》,要结合心理专家对于嘉宾的心理测试,尽可能挖掘嘉宾的潜在心理特征,从而引出嘉宾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编导培训总结范文第6篇

引领婚庆新潮流

“我是爱的小天使,今天我将要把一份爱的礼物传递给普天下最幸福、美丽的新娘!你瞧,她就在那儿……”一个美妙的童声响起,循声望去是一个身舞羽翼的“小天使”指向银幕,新郎此刻百感交集,银幕上演出一幕幕当初对新娘的爱。

终生难忘、创意独特的婚礼是每对新人的意愿,在这次婚礼大典上精彩的一幕打动了所有的来访嘉宾,这种采用电影编导手法、辅助专业摄像器材及专用编制软件,为新人量身打造专属自己的爱情剧本,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将自己的爱情故事完整的,浪漫唯美的演绎出来,浓缩成一部值得回味的浪漫电影,笔者还是第一次遇到过,不但为其唯美的效果深深震憾,也为当中的故事情节深深感动。

伴随着数字摄影及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追求更前卫、更浪漫、更高档的婚庆表现方式成为可能,宝莱坞婚纱电影经营管理中心以前瞻性的目光审视市场,开发出婚纱电影这一影视创意服务,顺应了市场的需求,该项业务一经推出,即在婚庆市场引起轰动,一时间业务络绎不绝。在本届济南中小项目连锁加盟洽谈会上,宝莱坞婚纱电影项目大放异彩,路过该展位前的参观者纷纷驻足观瞧,为其精美的影音效果所吸引,咨询洽谈的意向客户更是络绎不绝。

除了婚纱电影,宝莱坞婚纱电影经营管理中心还有“个人MTV”、“任我拍”、“电子影集”等更影视创意服务,其中“个人MTV”采用集拍摄、录制、编辑、合成于一体的艺术电影制作系统,实现了背景无限虚拟美化及实景一体化的数码影像处理系统,实时刻录出专属自己的MTV;“任我拍”网罗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以及上千种卡通动漫背景,可以在全球任意地方,留下你的身影与足迹,效果逼真,惟妙惟肖,可与实景拍摄效果相媲美;“电子影集”是经过创意编导,将照片加以整合编排,成为一套精彩纷呈的电子影集。

创意创新创造

缔造持久品质

从事影视创意这类项目不光要有成熟的技术,更要有不竭的创意。因为每当一种技术问世或革新,都避免不了被普及化、被共享。多数人都掌握了技术,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就能凭借一技之长而创收致富,有的人身怀绝技却只能碌碌无为,甚至难以为继?关键就在于创意。创意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能化腐朽为神奇,让平凡的事物变得与众不同。

宝莱坞婚纱电影经营管理中心不但拥有独特的影视创意技术,更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掘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以各种奇思妙想来构建其新颖独特的影音世界,在有限的空间内,发展无限的创意,始终引领影视创意行业的发展。

婚纱电影的制作过程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模板,如何让模板充满活力,这是创意的重点,宝莱坞婚纱电影经营管理中心对艺术电影模板的创新可谓精益求精,不断地进行更新改进,使之多样化并各具创意,操作者依据总部提供的策划方案,通过对各个模板的组合排列,能够营造出迥然不同的画面风格,无论是小桥流水人家般的古典韵味,还是年轻人所追捧的时尚元素,都能够完美地呈现出来,并让顾客置身其中,成为影片中的主角,体验做电影明星的感觉。宝莱坞婚纱电影经营管理中心还针对中式与西式婚礼、草坪婚礼等个人婚礼,以及金婚、银婚或军婚、异国婚等不同的婚庆主题,为顾客量身打造极具个性的爱情剧本,更贴近现实生活。

在婚纱电影展示方面,宝莱坞婚纱电影经营管理中心推出人性化服务,考虑到顾客仅仅通过电脑与VCD观看婚纱电影很不方便,于是将其转换成视频文件格式,可在MP4、手机等数码产品上播放,对一些高端客户,甚至可以赠送一个数码相框,这样随时随地都可以让新人欣赏到自己的婚纱电影,同时也给自己做了免费的宣传。

后期全程扶持

让加盟者运作无忧

产品质量是生存的基石,而经营管理是项目运作成败的关键,宝莱坞婚纱电影经营管理中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后期对加盟者的扶持之上,精心设计为期两天的经营管理课程,从店铺选址、评估,经营管理、营销宣传、销售接单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化管理工具,为加盟者提供全程指导,让每一位创业者可以真正地自主进行创业,踏上成功创业之路。

宝莱坞经营管理总部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经营阶段,适时推出不同的营销策略,制定相应的活动与促销方案给每位创业者。目前婚纱电影应用技术除了在婚庆市场得到应用外,目前还开发出系列针对高校毕业、军人退伍、企业文化员工专题等系列影视专题,为每位创业者拓展了更广阔的市场。

相关链接:本中心为加盟者培训相关多媒体技术,并提供一台主机及相关设备。该项目科技含量虽高,但操作却是十分简便,宝莱坞婚纱电影经营管理中心自主研发的婚纱电影制作系统,界面简洁,仅需要按照既定编导的故事情节,进行按钮式操作,就可以实现。目前宝莱坞婚纱电影除了在婚庆市场得到应用,还相继续开发出系列毕业留念市场、电子简历市场、儿童节目录制、产品展示市场等系列应用市场,极大拓展经营的渠道。在经营渠道拓展的同时,积极总结经营发展的五大策略,保持产品的知名度,凸显产品的品牌优势,让宝莱坞婚纱电影第一时间影响到当地市场,这些成功运作的商业模式,都是通过点点滴滴经营过程中,一点点积累起来,这也是宝莱坞经营发展的核心优势所在。

喜讯:为了扶持更多的创业者,更好地推广婚纱电影技术,本刊读者经宝莱坞经营管理中心审核通过,最高可以获得本中心提供的爱心创业扶持基金10000元。

宝莱坞婚纱电影经营管理中心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510号

电话:0531-58586000

传真:0531-85825668

编导培训总结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舞蹈专业的办学规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扩大,各类舞蹈学校也争相扩招,越来越多舞蹈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让舞蹈专业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就业岗位,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闻一多先生说过:“舞蹈是人的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简单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这种表现方式应该说是最美丽和最自然的方式。但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对编导和舞者本身的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同时对于音乐、舞美、灯光、道具甚至观众的契合度都有较高的要求。这种非常专业而又有限的因素无疑提高了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的难度,如果再一味强调舞蹈专业的这种专业化就业性,这种做法将会严重影响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而保证就业率的根本因素就是就业去向。

一、就业去向分析

从舞蹈的专业特点来说,舞蹈专业学生越早接触专业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越好。因此,在从附中到大学的七至八年甚至更长的可谓十年寒窗中成长起来的专业学生们,都舍不下这份专业,都会选择从事与舞蹈相关的工作。据调查,他们一般有以下几种就业渠道:

1、进入各级专业演出团体

这类学生多数是舞蹈表演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形象、身材和专业素质都很好,无论身材扮相都让人赏心悦目,因此他们不必担心找不到工作。而且一般情况下他们都能进入各省、市、县级歌舞团和较好的艺术团体当演员。

2、进入各级院校

这类学生多数是舞蹈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这类学生较前一类学生而言,只能说是形象、身材和专业素质较好,相对前一种学生而言,除专业外,学院侧重培养他们的文化等综合教育素质,毕业后他们一般都会选择教育行业, 进入各省、市、县级院校从事舞蹈教育教学工作。

3、进入各级群众艺术馆

这类学生较以上两种专业学生而言,身体条件和专业素质相对一般,因此他们选择进入各省、市、县级群艺馆从事群众文艺辅导工作,带动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普及文艺工作,相对前两类学生要求低些。

4、考研

这类学生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家庭条件较好,毕业后会选择考研或通过其它途径继续深造,另一种是专业技能一般,面对专业好的学生不具备竞争力,因此,他们想通过考研来提高自己,从事理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避开热门报冷门来保证自己的就业岗位。

5、临时兼职

这类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自身专业素质和各方面条件一般,通过跑场和带班来保证自己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但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谋生手段,它没有长久性和持续性。

6、改行

这类学生属于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都较差的一类,毕业后他们会选择改行,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改做一些其他行业的工作。

7、自主创业

由于舞蹈专业的局限性,剩余的这类学生无法找到工作,于是便选择自主创业,他们要么办培训班,要么开店等,以保证自己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8、待业闲赋

最后一种情况,这部分学生因形象、专业素质、文化素质都很差,又没有任何社会关系,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只能待业在家无事可做。

二、影响就业去向的因素

就业去向是保证就业率的根本,根据以上就业去向的分析,舞蹈专业学生,大多数选择的职业是专业舞蹈演员和舞蹈教师,但受目前扩招和诸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不均衡因素影响,使得舞蹈专业岗位都处于饱和状态。这种局面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当然, 影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率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 大致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内在因素

(1)不同专业的情况不同

比如舞蹈表演专业和舞蹈学专业,如今表演专业的要求不再是单一性的,提倡的是编表合一,即编导和表演合二为一,这种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编导基础和编导技法,同时还要有表演方面应有的素质,舞蹈学专业则主要是侧重于文化素质和舞蹈教育方面,两者的要求不同,培养的人才去向也就不同,在当今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前提下,表演专业的学生自然就比舞蹈学的学生就业率高。

(2)相同专业的情况不同

在相同专业内,外形条件好的学生就业率相对较高, 男生就业率又比女生相对较高。这既反映了目前我国就业情况的普遍性,又体现了舞蹈专业的特殊性。舞蹈专业学生最大的就业途径就是当演员,外形条件好是必备的首要条件,在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必定就会成为行业中抢手的人才。还有舞蹈专业在招生时,报考的男生就比较少,进校后人数自然就少,这就使得舞蹈这一行业内男演员紧缺,也就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男生比女生就业率高这一情况。

2、 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差

由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编导、舞蹈学、舞蹈表演方面的专业学习,而忽略了其它如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学习,这就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在以上几种就业渠道饱和的情况下,学生们对其它专业的就业适应性就显得力不从心,因为目前的用人单位都存在一个普遍问题:那就是注重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不能适应当今其他就业岗位的需要,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3、外在因素

对于所有艺术类专业来说,影响学生就业的外在因素不外乎市场需求。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毕业生就要能够适应这样的要求,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一性很强的人才,无论是高校还是毕业生都应该适应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岗位,因此我们在扩招的前提下应该考虑到就业的适应性,权衡好扩招与就业率的比重,谨慎行事,不要盲目。

三、提高就业率的措施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怎样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让更多的学生能找到工作,是我们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以下几点措施仅供参考。

1、学校措施

(1)正确对待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

当前对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在一定的程度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其一:重招生而轻就业。尤其是在扩招的前提下, 学校的重点工作都围绕着招生来制定计划,安排工作, 而学生的就业问题常常是交给就业指导中心负责, 其它部门就很少介入。其二是对就业指导工作实施得不够具体,平时就很少安排一些有关工作,只是到了学生临毕业前才临时抓一抓。其三是把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问题看作只是学生个人的事情, 似乎围绕着就业指导所做的事情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并不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这些观念不转变, 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1]

(2)教学改革应以就业适应为依据

当前高校的教学改革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强调要尽量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 重视基础学科; 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三是十分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强调教学效率的提高。但这样做却忽略了对就业适应性至关重要的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以及更为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学校应从育人目标上确认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在安排课程和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时, 还应该注意通才与专才的结合,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 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结合, 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的结合。此外, 在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上也应该充分考虑今后毕业生就业的需要。[2]

(3)教学计划中应该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在校期间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 几乎是众多学生的一致意见。为了加强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环节,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教学计划中应有适当的社会实践课, 并安排一定的学分, 列入对学生的考核指标。第二, 学生工作中应适当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 利用假期组织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 加强对实习工作的组织与指导, 争取实习单位的支持, 提高实习的实效性。实习不仅是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与锻炼, 更是工作态度与人际交往能力的见习与锻炼。有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可以考虑增加实习的次数和时间。[3]

2、自我措施

(1)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自身的优势,舞蹈专业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个人的不同条件、特点和目标,准确自我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为自己的艺术之路作好定位与规划。

目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需求日益多样化,国内各艺术高校和院系打破以往舞蹈专业“精英”教育的模式,开始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舞蹈教育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学生个人的发展铺设了更多的可选道路。毕竟,“精英”或 “明星演员”只是凤毛麟角,因此,舞蹈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身条件、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注重其他科目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修养,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尽早明确发展方向,并在教育、编导、理论、策划、管理、传播、文化交流等与舞蹈专业相关的领域做出多方面的选择,为日后的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挖掘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近些年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反馈的信息表明: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普遍参照的选择依据。许多用人单位反应,一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存在“心浮气躁、恃才傲物、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等现象;有的受自身素质或就业方向的局限,产生改行和放弃的念头;有的因为受不了工作单位的严格管理、善意批评或难以适应理想与现状之间的巨大差距;有的沮丧之余,不能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审视,陷入了频繁“跳槽”却依然没有找到满意工作的尴尬处境,给用人单位与个人都造成了巨大损失。由此可见,舞蹈专业学生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更需要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提高文化素质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舞蹈专业学生只有将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

(3)培养创造思维适应时代需求

当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新思维,舞蹈专业学生更应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充分挖掘个人潜能,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在现实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某些缺乏创造力的同学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我在一次编导课上发现,只有少数同学会在表达某一情感动作时联想到其他与此相关的动作,并举一反三,归类、总结,附以生动形象的动作描述。这些同学大都具有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和想象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创造思维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开发人的潜能中培养出来的。舞蹈专业学生只要注重平时生活的点滴积累,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活动,勇于发现和敢于探索,善于联想和勤于创新,那么在经过多年系统的舞蹈专业化训练后,必然会让自身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而更有实力去面对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问题。

在当今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就业大环境下,舞蹈专业学生应该扎实走好大学阶段的每一步,为日后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用不断创新的精神去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德艺双馨的从业者。

参考文献

[1]赵增福. 高校就业教育简论[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4 (15- 16).s.

编导培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基层 人才队伍

2013年开始,国家正式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专项,旨在通过派遣和培养等人力资源的方式辅助,解决既有的公共文化硬件投入软件配套,解决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这些贫困落后地区与全国公共文化体系均等化建设的短板。虽然各具体情况不一,但是从云南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情况来讲,各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上有很多共性问题。

一、云南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级可供选派的文化人才总量不足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及所属文化业务单位直接可供选派的人才基数非常小。县一级的公共文化机构比较明显,越到基层制成比例越失衡,选派难度比较大,开展培训帮扶就更困难。原县、区文工团队专业人员老化现象严重,编导创作人员匮乏,文化馆收集整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及文艺辅导人员紧缺,工作人员编制偏少,没有空编,难以招录专业文化艺术人才进入基层文化单位,体制内可直接调配的人力资源也就随之缩减,文化工作人员为乡镇府所辖事业编制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平时大部分时间被抽调到乡镇其他岗位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开展其他中心工作,真正用于文化工作上的精力不多,文化倒成了文化专干的“副业”,每一级都处于人员紧张的情况所以整体上推进也就越发困难。

(二)选派人才类型同地方需求时常有错位,导致人才和受援地方实际工作结合度不高

选派人员在专业门类、人才层次以上经常出现错位,来了以后没事干、干不了,或者根本就不需要的现象也是基层单位普遍反映的问题。在统筹选派的过程里面我们有些人员派出单位根本没有注意基层需求,或者是基层文化部门没有把自己的需求摸清和表达出来,双向选择沟通不清的情况,选派人员和当地供需脱节,造成派出的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民族歌舞本来就是一些民族地区的强项,也是我们歌舞专业人才的涌现比较集中的地区,本来对一般的专业歌舞类辅导需求较之其他地区较小,但对非遗传承整理以及编导创作的需求就比较大,如果再派一个舞蹈人员去就是“派错一个人,耽误两台事”。

(三)选派人员服务工作方式和服务周期不够灵活

我们现在各级选派人员主体主要是文化指导员,服务形式上主要是在乡镇进行以短期兼为主要形式的文化服务工作,服务期为3个月。从选派方式上,每个乡镇一般每一期驻点1个人。这种方式适合于单一性、周期比较短的专业技术辅导,但不适应需要团队开展以及可以联片带动的文化服务工作。从选派的周期来看,规定3个月的选派期限对于短期指导比如地方开展的具体的文艺活动、群文辅导较为合适,但对于周期性较长或不定期的文化服务工作就难以满足需要。还是拿石屏县当例子,古籍藏书资源比较丰富,古籍修复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很难在较短的选派期内实现相关技术和工作方法的指导和传授,所以就要考虑其他的选派方式或者周期。

(四)培训层次、类型及方式不够丰富

当前“三区”文化专项的培训工作主要在省级层面统筹开展,培训范围和方式受到经费和名额的总量限制,内容以文化素质和综合各类专业技术的讲座授课为主,首先是满足不了技术方面的培训的效果,因为技术问题解决起来还是靠上手操作;其次是覆盖面比较有限,培训主题比较单一,最后回到岗位上还是学非所用,供需脱节,精准度不高;再有就是需要高层次专家实地教学和解决现场问题的情况得不到满足。就像有些地方在引进了新的灯光、音响设备的情况下没有人进行操作培训和辅导的;有些地方需要的是考古文博人员到现场指导、帮扶传授又得不到实际培训内容。

(五)“三区”工作整体的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三区”文化专项是中央财政支持,由组织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牵头的工作。虽然牵涉的有关方面比较多,包括财政、民宗等一些部门,但是具体实施单位只是文化部门,如果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主动性不强,动态性不足,只是限于总结和汇报,就很难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而且社会传播效果不明显的话,对于文化志愿者的招募也有比较大的影响。

二、优化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总量及结构的对策及建议

(一)滴灌培养,发挥选派人才的涓滴效应

财政保障可能是对贫困县的进行中央财政的直接转移支付,尝试从省级“三区”办开始,对本级选派各类专业人才采取逐级轮训的形式,层层带动,向下延伸。在教学上也探索对受训人才进行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提供系统化的授课,全方位的培训,达到复合型培养的效果,提高下一级选派人员的整体水平,并且实现滴灌培养,让每一级受训人数逐级增加,发挥人才服务倍增式帮扶的涓滴效应。

(二)拓宽渠道,多管齐下弥补选派人员总量不足

根据各地上报的需求情况扩展选派人员渠道,组织派遣、社会招募、退休返聘多管齐下,逐步扩大体制外和非在职的文化志愿者加入“三区”工作的渠道。思路可以逐步扩展,比如对于一些青黄不接的文化艺术门类,可以返聘退休人员帮助进行人才匮乏门类的培养工作。对非物保护传承需求可尝试聘请相同或相近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志愿者参加专项服务工作,发挥其“传帮带”的优势,并形成较好的社会影响。

(三)横向合作,加强同其他“三区”专项工作的协作

加强同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和教育专项沟通合作;对于留守儿童、弱势群体的文化服务可考虑与社会工作专项的结合。把需要分解完成的一些支持项目整合起来,和其他专项一起完成相关的工作目标。

(四)沟通协调,健全各级“三区”统筹机制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工具,搭建全省“三区”文化专项工作实时沟通平台,并设立专项工作信息上报机制,编制专项工作简报,并通过定期举办专项工作会议,加强工作交流和经验沟通。同时,树立外宣意识,协调好各级媒体宣传部门,结合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三区”工作典型宣传和资询传播。

(五)动态管理,立足各地实际做到精选细派

综合各地调研的一手资料形成需求类型明细,并汇总相关人才储备情况,根据动态实时掌握各地需求变化,提供合理的选派支持方案,解决人才选派供需脱节的问题。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安全、公共文化服务盲点以及活态传承项目需求加以重视,创新形式,使选派服务更接地气,更见实效。

(六)整合项目,摸索团队协作柔的形式

在选派服务工作的形式和周期上,以地方实际开展工作项目为依据,在严格按照经费使用计划和执行规定的前提下,确定服务派遣方式和期限。除单个人员的短期兼职服务外,还可尝试与用人单位签订整体合作协议的方式开展对口支持、团队打包派遣等方式实现专项服务工作的目标管理,促进服务供需双方在服务项目基础上的良性合作,消除服务方式和周期的刚性规定对工作实际开展的制约。

(七)定向帮扶,利用专题培养解决基层急缺的人才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