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自我总结

历史自我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历史自我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一、 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教师不是法官,作用不在于审判学生,而是通过考试帮助学生成长,鼓励学生实话实说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下,学生才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质疑问难;教师才能把握学生的真实水平,并合理地引导学生,学生也才能自主参与其中,讲评课才能收到效果。

二、整体总结试卷情况

分析整体试卷特点及所涉及知识体系;历史考试过后,先让学生及时了解个人考试结果、分析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鼓干劲,找不足;进行错题归因分析。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大致分析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明确试题的命题指导思想,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明确:自己与应有水平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少?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距?

其次,教师将考试结果即分析出的试卷难度、区分度以及得分分布情况向全体学生公布,使每位学生既了解全班同学所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又明确自己的成绩和与别人的差距。这样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就迫切希望弄懂这些知识,这样讲评课就建立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上,才能加强印象,所以此环节是关系到讲评课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最后,教师指出本次考试所暴露的主要问题,指明矫正要点,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要补救的内容上来。

以上三个层次要逐层推进,简捷明快;要坚持激励性原则,肯定成绩的同时,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三、 试卷讲评阶段

1、学生的自查自纠阶段。对考试中所暴露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用学生自己矫正方式来解决。属于个别学生或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可分配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或笔记、重新再认、请教同学或老师等方式加以解决。自我矫正时,教师要加强时间和组织调控,避免放任自流;优等生矫正任务较少,应鼓励他们给予矫正任务较重的同学以帮助。

2、小组的互查互助阶段。通过自我矫正仍未得到解决的个别问题,可采用小组矫正方式加以解决。小组合作探究应尽力创造争鸣气氛,提倡大家争论,在争论后达成共识;教师要给予各小组以适当的指导,帮助解决各种疑难点。

3、教师的讲评阶段。教师讲评应该在学生自查自纠和小组互查互助之后,这时候学生大部分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教师的讲评应该突出重点,重在指导,重在讲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能力,不能以题论题,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到的题型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对试卷上的同一类问题有整体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具体可按如下3种方式归类:(1)按知识点归类,就是把试卷上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归在一起进行讲评。这种归类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可选择重点知识、典型题进行分析讲评。(2)按解题方法归类,即把试卷中涉及同一解题方法、技巧的题归类到一起进行分析。(3)按答卷中出现的错误类型进行归类,讲评时,教师要透过题中情景的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发散式讲解。

四、系统归纳,自我反思

教师讲评后,让学生更正试卷,订正错题,并作好答错原因的分析和说明,教师也应认真进行课后反思,写好教学反思。通过反思,依据实际教学效果,把已成功解决的问题及其成功的方法经验记录下来,把矫正教学的难点、遗留点及其一些教训也记录下来,写出总结。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整个教学流程的监控和合理调整教学布局。

五、随堂二次检测,轻松过关

历史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炉,指出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主体化发展趋势。其中第17项是乐学善学,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第25项是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我认为这两项核心素养的实质就是自主探究性学习。当前,初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是教师机械教、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纯粹为考试而学习,既不自主,也很少探究,更谈不上学习能力的提高。这几年我们着力研究初中历史课堂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下面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自主探究学习是这样要求的:“课程基本理念”部分说,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建议”部分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而言的,自主性学习实际就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自主性地学习知识、技能等的行为。其表现就是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习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总结概念和规律的方式。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获取知识。所以,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行为中走出来,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愿参加到学习中,交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加工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流程

我们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目的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

根据这几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这样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呈现方式为: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

3.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知道怎么学。自学指导包括自学内容及要解决的问题,自学方法,完成任务的时间。自学内容是学习目标的细化,一般要归纳为问题化出现。针对问题的解决有一个方向性的指导。

4.学生在自学指导下自主探究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回于学生中间,查看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对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点拨帮助。

5.问题检测,及时反馈自主学习效果。检测对象要有后进生或出现典型错误的学生。提问后进生能逼迫他们动脑思考、学习,提问出现典型错误的学生,利于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老师有针对性的教提供依据。

6.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对提问检测时出现的问题先小组内交流,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提交全班,共同探究。

7.师生共议,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由老师启发诱导解决,一般情况下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里的激烈争论正是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这里的思维火花的碰撞正是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素养的绝佳时机。

8.课堂小结。先由学生总结,然后教师归纳,构建知识体系,升华历史素养。

9.检测反馈。设计不同层次的典型题目,当堂检测学习效果。有时适当地拓展延伸可供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探究。

概括起来我们称为五步教学法: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出示提纲,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师生共议,释疑解难课堂小结,检测反馈。当然,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课型每个环节可详略或取舍。

三、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探究的空间。当下的课堂养成了一种唯书、唯师的心态,处于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失去了自主性,更谈不上主体探究作用的发挥。因此,创建师生平等、和谐的氛围,设置自学探究的空间,安排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才能实现自主探究性学习。

2.设置探究的问题。提出问题,引入自学之门,有意设疑,促使自学深入。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教师要会设疑,更要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

历史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性学习;有效引导

针对历史学习而言,由于个体的差异、能力水平等诸方面的差异,对学生来说,在一开始接触历史的时候就可能对历史思维方式产生难以理解的困惑。历史教学关键在于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优势,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将他们的短暂而又直接的兴趣转化成长期的习惯,同时我们要善于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不仅仅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更能够主观的转化为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文章通过阐释自主性学习的概念和实质为理论基础,针对自主性学习和有效引导,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提出一系列合理化的建议。

1自主性学习的概念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而言的。对学生来说,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切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自主性学习。

2自主学习和有效引导在初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对自主性学习的错误理解:

从初中历史教学来看,随着班级规模的扩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在使用常规的教学模式、方法对常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教不好、学不懂的学生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想学的学不饱”和“不想学的学不了”的两个极端情况。此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仍有不少老师在自主学习操作中只关注形式,并认为自主学习只是让学生独立的去学习,认识严重有误,只是在实际操作中变为“提问—回答”式,没有根本上解决“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是学生在学习整个过程中还是处于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

2.2过分的强调了多媒体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的确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很多的新鲜的血液。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媒体教学在学习的自主性方面的确有明显的优势所在,但是也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在多媒体教学中,缺失了一部分关于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介于多媒体的使用,教师往往缺失了以往讲解的激情,但是这种音容表情和人格魅力是无法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的情感带来的课堂气氛的轻松活泼,在传统教学中展现的更为明显些,因此这两种氛围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有很大的不同。

2.3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动机缺失:

学习动机可以有效地激励学习者达到历史学习目的的内在驱动力。但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来较强的主动性和交际动机。这些学生缺乏参与历史课堂活动的热情,对学习好历史并没有表现出来一种成就感,另外普遍认为学习历史只是为了顺利通过高中入学考试,因此他们往往都是被动的去完成老师所安排的学习任务,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到历史学习当中来。

3自主性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3.1崇尚自主合作学习法,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重要,这也成为了自主合作性学习手段的精神的根本。由于现在学生的独生子女比例日益增长,他们的独立自主性较差,一般不愿意与他们合作学习,因此他们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现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水平差距性较大,这就造成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掌握历史学习信息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造成他们之间希望进一步的交流与互动,因此,要想解决这种差距,自主合作性学习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为单位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几率,让他们共同努力来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3.2联系实际,激发历史学习的内在自主学习动机:

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及普遍规律,它有诸多的心理特征,其中包含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学习的特征形式。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心理要素,它体现了一种内在的激励表现。只有当学生对自己所作的事情表现出来强烈的诉求和期望时,才能充分的把这种内驱力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来,这样才能有效持久的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学习有无正确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能否产生相应的学习行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对知识得以应用,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培养:1、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兴趣。比如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成果展示、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要想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一系列的“典型事件”,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典型事件”的过程中,让学生多留下印象,同时可以扩展到对某些同类问题的认知上来,从而实现知识的转移。2、课外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方面,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3、联系实际,进一步加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本身和现在社会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现在世界科技发展、经济一体化等大格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感觉,来提升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4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历史新课程改革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为了更好的发挥自主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当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正确做好自我定位的同时学会正确地自主学习,从而能够在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军.《谈初中历史课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J].文科爱好者,2013,5(6).

历史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的新工作是这样展开的:

一、亲近学生,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最深的体会是“只要你全心全意地爱孩子,孩子们就会爱你,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一定能教育好孩子们”。我总是寻找时间、寻找机会接近孩子们,体贴和关心他们,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我对他的亲近和“爱”。我觉得这是我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二、学生的自我管理制度。教师再辛勤,在班级的管理上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时时督促。所以我观察发现一些做事认真有责任心的学生,把各项工作详细分配给他们,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又可以把班级管理细节化。比如早读时有专人领读,还有一人维持秩序。收作业时由各科课代表负责。卫生工作由每天的值日生监督等等。这样谁也不会抱有侥幸心理,趁老师不在的时候偷懒或违反纪律了。同时,适时地调换负责人,也使班上的同学增强了自我管理,以及管理他人的能力。

三、我的评价策略----激励和表扬。 对学生的评价必须讲究策略。“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在日常工作中,我总是告诉我的学生:“你是最棒的!”“你很聪明!”“老师相信你能做好。”“加油!老师为你们喝彩。”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

四、注重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应是高素质的,是有创造性的人才。我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创造能力,培养他们成为班上各方面的顶梁柱和带头人。我鼓励学生养成写周记的好习惯。在xx年上半年,我把整理好的学生的优秀篇章,多次投稿,参加评选活动。其中一位同学的《参观昆虫展》获得了国家二等奖。我想这对她今后的写作是有莫大的鼓舞的。还有很多同学在美术、音乐、体育方面都有很好的发展。我真心的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并拥有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历史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例题: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 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 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9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9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10分)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

答题要点:(1)从分散走向整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

(2)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3)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中心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收汉族的文化习俗。

(4)考生回答出以下任一内容,如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等,言之成理,即可赋分。照抄题干和所给材料,不得给满分。

这道试题通过提供三则中国古代史的材料,设计四个问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材料,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考查“文明史观”。同时渗透中华文明史、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等的教育。

解答这类历史综合题,可以运用下列方法:

一、重视“导读词”对答题的指向作用

“导读词”是在题目之前的楷体字部分,它能很好地体现命题人的意图,给答题规定一个方向,提示答题的范围。从而力图使考生避免出现答题的失控。如本题的“导读词”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但不少考生在回答该题的时候,他是不看这句导读词的,认为它可有可无,不理解命题人的意图。本题主要体现了命题者要求考生从中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把握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脉络。“导读词”明确规定了考生答题的范围和方向,即“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的具体情况、原因及启示等。同时也体现了近年来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即“文明史观”。

二、准确审题,紧扣题意回答

答题的关键是审题,只有审准题意,才能做到紧扣题意准确回答。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审题不准确,则回答必然南辕北辙。有些考生出于习惯心理,往往把题目草草看一遍提笔就答;有些考生则是由于阅读理解水平和逻辑思维水平的限制,无法正确审明题意。

审题要“咬文爵字”。准确审题主要是审准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关键词、答题方式等。紧扣题意主要是“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如本题提供了三则材料,即春秋到东汉、金代、元朝等中华文化发展的部分内容,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要准确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审准该题的时间范围:从春秋到东汉初,汉唐时期,辽、金等朝代。地点:少数民族地区、中原地区等。“人物”:少数民族如女真、契丹等,秦朝、汉朝、唐朝等。事件:中华文明的发展,如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汉唐时期少数民族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辽、金“行汉法”等。关键词:变化、原因、内容、启示等;答题方式: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等”,“概括”、“分析”、“概述”、“简述”等。

三、根据材料、利用材料和题目要求,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

历史材料题的设置,本身目的就是测试运用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但是许多考生把材料仅仅作为解题开始的识别标志,通过材料大致了解了题目的内容,一旦进入解题,就置材料于不顾,在整个答题过程中,没有根据材料,从材料出发解题;没有最大限度地占有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利用有效信息来解决问题。本题第(1)小题,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从材料一中的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提取并概括出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的变化是“从分散到整合”。第(3)小题,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从材料二中的“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材料三中的“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可以提取“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中心南移,……接收汉族的文化习俗。”等有效信息。要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材料,从材料的出处、提示语、材料正文、乃至标点符号、题目要求中捕捉信息。所谓“结合所学知识”,主要是要求把材料与所学教材的知识结合,也就是把材料反映的内容定位于历史的某个阶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时,也可利用题目来回答。如本题第(4)问“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回答时可将题目的导读词“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写上去,因为这也可以算作是“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或者将几个小题的题目主干写上去,如“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了变化”、“少数民族在很多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辽、金“行汉法”等也可以得分的。因为答案要求和评分标准也有“言之成理,即可赋分。照抄题干和所给材料,不得给满分”的规定。

四、注意行文规范,动态回答

历史自我总结范文第6篇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要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摒弃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所谓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能力。

1.要改变历史课就是以故事为主的教学观念,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在历史教学中,为追求历史的故事性,而忽视了历史课的史料性、辩证性,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提炼时代的精华,让学生在学历史时,创新历史,正确认识历史上的人和事。

2.要善于通过历史教学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教学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学习历史去发现历史、研究历史,解决当今的问题。通过学习历史课,让学生在自我总结归纳中去领悟,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它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当今社会哪些应该去吸取,哪些应该是摒弃的。就一个改革而言,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有什么区别,今天的改革与之相比,根本点在哪里,通过活生生的历史镜头,让学生在充分认识中去解剖社会、解剖历史,在历史的歌谣中唱出一首首新歌。

二、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要求我们重人格在中教学过程中的演绎,为了提

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教学要把课堂教学作为自己教学的主

战场。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该学科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该历史产生兴趣才能收到教学的好效果,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开展历史为主的讲演和历史事件的解说。或者开设一些故事性的自我延编,让学生参与式的教学为一体,这种创新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开展研究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人才能,也是创新性的课堂教学,历史课是历史性很强的学科,虽然它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作为教师,充分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通过自我想象,去评价和分析历史事件,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怎样评价岳飞、文天祥,他们的爱国精神又如何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意见。

3.开展课堂教学中的质疑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是课堂教学创新性的举措,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大胆思维的一个起点,对于历史学科尽管许多事件已成为历史,但作为创新思维的教学来说,允许和鼓励学生在历史的事件中大胆质疑。大胆地对历史上的人和事件进行联想和分析,通过活生生的历史去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

4.开展互助是教学历史课的创新教学,要积极营造师生互助的教学氛围,采用师生互换,让学生体验如果我是老师,我的历史怎么教,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提出什么问题,采用互变互译互相探究性的教学,形成师生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则能充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历史教学的创新,关键是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提高教师的个人品味

素质教育越来越要求我们在校教师不仅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更要注重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提高教师的个人品味。民族创新的,关键是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教师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1)要增强自身的求知欲,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尤其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让自身素质上个高雅文静的台阶,所谓文史不分家,文史相通在历史教学中,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2)要加强自身的个人人格方面的修养,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文化修养,更要有一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敬业形象,要有与学生保持零距离的亲和力,让自身的人格去熏陶学生心理,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中受到心灵的净化。(3)要努力加强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有高水准的理论水平,要用自身的理论知识去面对复杂的历史现象以及现实矛盾。(4)要有善于驾驭新课标的个人教学艺术的能力,新课标是历史的方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要有善于驾驶新课标的教学艺术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捕捉教育新信息,成为创新教育的能手。

参考文献:

历史自我总结范文第7篇

一、还学生读书权,知识结构自我总结

众所周知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习能力。因其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整体框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二、给学生思考权,结合内容提出问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大受教师的关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及其检测主要由教师或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被动地接受结构性的知识,应对各类功利化的考试。但在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通过各种迅速便捷的信息渠道,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在这种形势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与源泉,其主要职责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的促进者,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多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创建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能够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部分学生认为历史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以至于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动力。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三、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尤其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学生记忆法,提高效率强化知识

历史学科内容复杂,学生要占用估计中外历史知识,就必须识记大量时间、地点、人名、历史事件和名词术语等。因此,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之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比较记忆法

比较法对培养分析和记忆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比较记忆,它要求学生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中抽取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深入认识事物的特点和实质。“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才能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加深记忆。

历史知识的比较,主要有下列两种:

一是对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进行比较。如讲《》时,可联系《》、中日《》,让学生比较分析其共同点,学生很快就比较出至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不同点:割地、赔款、侵犯中国。不同点是割地、赔款的数量不断增加,后果也进一步严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样通过比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从而加深了记忆。

二是对同一时代、同类性质的人物、事件进行比较。如对古希腊城市国家雅典和中国的经济,政治情况的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了人类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在找出不同点的基础上分析产生一统的原因,从而加深对各种历史实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形成准确而完整的概念,在动脑中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

2.趣味记忆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心理学》中也把兴趣称为全集中之以理的源泉。实际教学过程中,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可适当补充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具体透彻的理解教材,引发学生的兴趣。

3.归纳记忆法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在于组织”。组织,即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实践证明,将繁杂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出一条条线索,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历史自我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均积极开展教育改革,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其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创造力与想象力,随之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方式。本文以高中历史学科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日渐深入,同时新课改明确指出,高中历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丰富其认识历史方法,使其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高中历史教师应转变角色,为学生营造开放式、多样化的学习氛围,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锻炼其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等能力。为了满足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同时,历史学科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神秘性与趣味性,其对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如:社会知识、生活经验、理性思考等,而上述要求借助研究性学习方式均可获得。此外,经调查发现,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过于关注教材内容,课堂中师生互动较少,制约着学生竞争力、探究能力的培B,为了逆转这样的局面,教学中教师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必要的。

(二)可行性

在新课改指导下,高中历史教材重新编订,加入了课堂导入、历史纵横等,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增强了课本趣味性、丰富了历史信息,同时教材中的学史存疑、探究活动课等均降低了教学枯燥性,并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等均处于快速发展期,趋于成熟,其自主、独立意识日渐增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客观性,此时,单纯的教师讲解难以满足其学习及需求,而研究性学习适应了其质疑与反思的成长需要。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一)明确研究性学习切入点

1.立足学生现实生活

高中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将理论联系实际。事实上,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从具体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历史现象。比如,在讲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传承着一个地域的文化,是本土文化的载体,大部分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比如陕西的兵马俑,即墨的柳腔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当地文化遗产的研究活动,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收集资料、整体和总结资料等等,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应融入研究式学习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在想象中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比如,在学习一些历史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以《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这一课程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思考美国制度的合理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知识。

(二)把握研究性学习策略

教师要巧妙设置思维的展开点,方便所有高中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要想顺利掌握知识的节点,教师最好站在过程或者方法的角度有效解决高中学生的各种问题。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构建和主动参与,如果没有这一基础,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最后只能是成为经验性的强制灌输,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且教师也要在其思维中巧妙地设置展开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维展开点主要具有实验中产生的研究点、论证时的冲突点、情景再现点、反思总结点等多部分内容。如果能够充分有效地掌握这些节点,那么,学习方法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形成。同时,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他们运用自我总结来牢记知识、诱思交融。此外,教师还要鼓励高中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善于运用自己的头脑,发散思维,转换多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最后找出最优化的方法。将多名学生集中到一块,通过小组讨论或者会议的方式,紧紧围绕某一历史问题和事件进行自由的联想、假设、思考,并且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解释和方案,这样不仅可以在大脑中反复咀嚼自身的想法,同时也可以提出来供大家一起探究,使其变得更加优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终实现思维的共振效应。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新课改需求,高中历史教学应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相信,在各措施全面落实后,高中历史教学成效将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许益秀.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J].教育评论,2012,13(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