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考试面审总结

考试面审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考试面审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考试面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品德;开卷考试;学习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国教育基础教育也不断的注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的要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思想品德开卷考试就是变化之一。教学、复习、考试是联为一体的,要让开卷考试考出水平,老师应指导学生具备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开卷考试的教学工作呢?1.开卷考试用书有讲究开卷考试可以带书进考场,我们要学会用书。

1.1调理系统划重点。有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把老师上课所讲的例题或自己在教辅书中做过的题目和答案不厌其烦地、密密麻麻地抄在课本的空白处。甚至把课本的原文遮都住了。这样,到考试时往往不知从何处找到所需要的知识点。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时,应当在书上有选择地摘抄一些重要的、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点,以便在考试时能很迅速地查找到所需要的知识点。

1.2既读“有字书”,也读“无字书”。这里所说的“有字书”是指课本、教辅书等;“无字书”不仅包括“家事、国事、天下事”,还包括我们的思想觉悟、行为、观念等。在开卷考试条件下,试题的开放性越来越强,许多试题都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联系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来回答问题,这类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多元的,具有发散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在书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如:“中学生如何适应和促进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学生如何落实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如果考试只翻阅“有字书”,是无法满足这类试题要求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关注社会生活,包括国内外大事,关注本地实际,关注身边的小事,还要会借用报刊、电视、歌曲等语言,把其中一些好的观点引用到答案上面来,让答案更显得完整。

如,《让世界充满爱》歌词中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问”,强调承担责任要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再如:《团结就是力量》歌词中“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强调集体力量大。这样做能加强综合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

1.3考试不可全赖于翻书。有的同学认为开卷考试就是到考试时翻书,但真到了考试时,着要题题都在书中找答案,会影响答题速度和考试心情,况且,在开卷考试的不少探究与实践题的答案书上没有现成的。因此,有关的知识应用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以便在考试时不用翻书即可作答,如果实在不能确定答案,再翻书查找。

1.4盲目抄书害处多。盲目抄书就是不仔细审题而忙于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由于审题不清,缺乏对题目的整体理解,也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往往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不得要领,最后容易出现偏离试题要求或抄出来的答案与试题的要求“貌似神离”,答案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2.掌握答题要领是关键 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以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分析说明题四种类型呈现。每种题型都有一定的答题方法。就以分析说明题为例吧,分析说明题是中考中难度最大、最能充分体现能力考查的题型。做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书中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考中常见的有观点式、综合性较强的图表式、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或情境式)等类型的分析说明题。每一类型的分析说明题都有自己的特点。解答此类题的要点有:2.1审材料对试题中的文字材料要分清共几层。每层大意是什么,并简要概括出它的要旨和隐含的观点;对图表题的解答关键是要学会比较,即纵向比较或横向比较,要能从图表中看出变化或发展趋势;对漫画等材料要看清楚明示你的所有画面、细节、题目、提示语等,明确题目的指向,从而理解漫画的真正内涵。

2.2审设问。一要审清题目要求我们所运用的知识范围;二要审清答题方向;三要审清设问中是否有其他的特殊要求。设问一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限制性的设问要明确其指定知识应用的范围,不能“文不对题”、“答非所问”,对扩展性的设问要根据材料的分析,在弄清楚材料观点的基础上回归教材,找出解答试题的“知识点”。

2.3找联系。在审清题意后找联系,就是要摘清材料与设问的逻辑关系,解答时要回归教材,找出解答试题的“知识点”。

2.4科学作答。(i)弄清答题的常规步骤。此类题一般要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2)答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学会正确使政治术语。同时要紧扣教材、材料实际和自身实际.不能将书本和材料内容割裂开来;(3)答案要层次化、要点化,语言概括、准确和明了。

3.复习是提高开卷考试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复习对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至关重要。就思想品德学科特点看,复习应过好“三关”3.i过好“消化”关。即弄清知识点,重点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明确基本观点的内涵。忽略基础知识,就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复习时浮光掠影,对知识一知半解或简单重复或死记硬背,就谈不上真正消化,也不能使所学知识进入大脑“信息库”并进行有效的存储。如;对有关“责任”的知识,我们在复习时可以这样“消化”;对责任的含义、来源、角色不同责任不同,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于回报,做负责任的好公民等知识点进行分析和理解,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2过好“简化”关。即实现知识结构化、网络化。我们所学的许多知识,如果在头脑中无条件地堆积在一起,就容易产生混乱,造成知识的混淆,也不易有效地将这些知识信息还原、再现。这就需要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化,而简化的关键是要多思考、善归纳。例如:我们可以将所学知识以图示或表格等方式进行归纳概括,或整理成不同的专题,构建起完整而有简明的知识体系,从而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考试面审总结范文第2篇

高中化学学习拉开了序幕从高一到高三,化学高分怎么拿?这四点帮到你,很多同学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压力,因为高中化学比起初中化学来说无论是难度还是内容的多少都提高了不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提升化学的技巧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提升化学的技巧方法第一,一定要听老师讲课,而且是在课堂上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有些难懂的章节可以预习,但大家可能都有一种感觉,自己提前看过的东西在老师讲课时就会觉得难以集中注意力,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对于已经了解到的知识总是很难再重新开始一遍,这就好像大家看剧已经被“剧透”了,这样的剧吸引力会大大下降。高中学习是比较紧张的,尤其是高二难度加大,大家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所以更应该高效利用上课时间,让自己的思维跟着老师走。

第二,随时记录一些小内容。化学知识的细枝末节是比较多的,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最好时常记录,可以有专门的笔记本,也可以写在书上或者习题旁边,只要是自己能够容易看到的地方都可以。因为很多知识是零碎的,所以这些东西不能只记录一遍,遇到一次如果发现自己想不起来了,那就再动手写一下,长此以往,这些零碎的小知识就能熟练掌握。

第三,注重总结的重要性。化学这门学科的体系性还是比较强的,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分章节梳理脉络。除了分章节总结,还可以分模块进行。总结也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点,平时做得更多的应该是总结题型和实验,尤其是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对于题型和实验的总结一定要做好。知识点熟记于心,而且熟悉题型和实验,这才是拿高分的保证。

第四,多参与化学实验。很多学校高中都会安排实验课,实验课上大家也要积极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与自己所学的课本内容进行对应,这样能使记忆更加深刻。同时,很多化学实验看起来都是很神奇好玩儿的,这也可以带给大家学习化学的动力。

高三化学复习方法一、继续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正确处理好课本与练习题的关系

在多年的高考化学复习中,发现有的同学在高三复习时完全丢开课本的知识体系,不在课本的知识点和重点知识上下功夫,而是盲目地练了大量的练习题,但对课本上的知识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只能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大家都知道:课本是复习的依据,更是教师编、选一切练习题、测试题的依据。因此在高三复习阶段,仍然要继续读好课本、用好课本,还要正确处理好课本与练习题的关系,因为任何练习题、任何参考资料都不能完全代替课本。

二、对化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高三复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把握复习备考的重点和方向

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高考化学问题的基本依据。研究课程标准和考纲,对照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有目的地找出课本上的知识点和考点,把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深化和提高,有针对性地选适量的不同类型题进行精练,切忌搞题海战术。许多教师的经验表明,高考复习阶段使用400个左右的题目就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训练效果,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让每一个训练题都落到实处;而传统的“题海战术”往往是“水过地皮湿”,学生整天泡在“题海”中疲于奔命,过后却收获甚微。

高考化学的那些审题技巧1.审题要认真:

许多时候答案就应藏在题干中,在高考化学考试中要仔细审题,审题时如果遗漏了题给信息,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信息,就会给答题埋下隐患,使解题陷入困境,不但做不对题,还占用了高考考场上宝贵的时间,危害很大。细心的审题,正确理解和把握给信息,充分挖掘隐含信息是正确解决高考化学题的前提。

2.在化学考试中,审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关键字:关键字是解题的切入口,解题的核心信息。关键字可以在题干中,也可以在问题中,一个题干下的问题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独立的。关键字多为与化学学科有关的,也有看似与化学无关的。

审题型:审题型是指要看清题目属于辨析概念类型的还是计算类型的,属于考查物质性质的,还是考查实验操作的等等。审清题目的类型对于解题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类型的题目处理的方法和思路不太一样,只有审清题目类型才能按照合理的解题思路处理。

审要求:题目往往对结果的表达有特定的要求。

这些都应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避免“所答所问”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审突破口:特殊结构、特殊的化学性质、特殊的物理性质、特殊反应形式、有催化剂参与的无机反应、应用数据的推断、框图推断中重复出现的物质等等。

审有效数字:

①使用仪器的精度。

②试题所给的数据的处理。

考试面审总结范文第3篇

一、精选习题,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选题是高考复习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精选习题呢?首先,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省颁教学要求为依据,习题的深度、难度及知识覆盖面没有必要超过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的参考样题。其次,要做到突出重点、注重综合、渗透方法、兼顾跨学科结合,即选择突出主干知识,注重学科内综合,渗透思维方法和学科思想等内容的主流题型。第三,试题情景的设置上不仅要“情”新,而且还要“景”新,注意选择一些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试题。试题的来源以高考题、高考题的改造题、各地质检的试题及改造题、教材习题的改造题为主,坚决杜绝难题、偏题、怪题。

电解时均用惰性电极,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可表示为。

该题是2009年江苏高考化学卷第16题。题中框图是具有真实生产意义的工业流程图,其背景是以氯酸钾和钛白厂的副产品硫酸亚铁为原料生产硫酸钾、过二硫酸钠和氧化铁红颜料,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用化学知识于真实的工业生产的问题,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反应原料之一的硫酸亚铁是氯酸钾和钛白厂的副产品,原料的综合利用率较高,符合废物再利用的绿色化学理念。比起逻辑意义上的强拼硬凑,无疑这种真实背景的试题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更加具有化学味。而如“某硫酸亚铁和硫酸铁的混合物中,含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等习题,如果有心收集,类似的习题还有很多,此类习题要求学生进行繁琐的数学计算,甚至玩起了数字游戏。试问,这样的习题能体现多少化学学科特色?这样的习题除了导致“题海训练”,提高所谓的“解题技巧”,又能让学生得到多少切实的提高?这样的训练有何意义?相反,如果这样的题目做多了,学生会陷入追求解题技巧的怪圈中,从而使化学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

二、精讲细评,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习题讲评是复习中重要的教学回馈环节,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以及在复习基础上对知识的新感悟都来自此环节,同时通过习题讲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最后落实到“怎么做”,学以致用,使死板的化学现象和原理变活。笔者认为习题讲评应提倡精讲细评,即一评知识网络:评析试题的知识点及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二评解题方法与技巧:近年来我省高考试题的容量大、信息量多,强化对学生获取、吸收、整合和应用信息能力的考查,因此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才可能提高效率,争取主动,求得成功。如图表阅读能力是近年来高考试题的考点,要指导学生对图表进行有序阅读,掌握阅读图表的一般方法。像数据表、曲线图:“先看横后看纵,先找点后连线,先定性后定量”,化学实验装置图:“从左到右,自上面下,由里到外”等。三要善于“借题发挥”:不仅要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用,而且要从多角度去分析试题,挖掘试题蕴含的学科思想和学科素养,突破原有试题的范围,开拓外延,探求一般规律。四要鼓励学生自己“评题”:通过学生自己“评题”,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达到在寻求答案过程中发现规律、深化知识的理解、掌握问题思考方法的目的。

三、强化审题,提高解题的完整性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一步。指导学生审题时要强化以下几点。一审原理:审清试题蕴含的学科思想和化学原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二审过程:审清试题中的化学过程,过程变化的联系点及每个过程遵循的化学规律,找出问题的实质,从而准确快速解题;三审条件:审清试题给出的已知和隐含条件,化学试题给出条件的方法很多,一部分题设条件可直接给出,也有一部分条件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明显条件的背后,找出这些隐含条件,有利于顺利解题;四审所求:审清试题中所求的问题,明确问题与题给条件之间的联系,往往就掌握了解题的钥匙,确定了解题思路;五审试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审清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就能正确解题,甚至缩短解题时间。要求读题时,做到边读边思考,对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进行标记。

该题是2009年福建高考化学卷第11题。命题者巧妙地将原电池与化学平衡融合在一起,通过电流计读数的变化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利用离子浓度的变化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根据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分析电极反应,综合考查原电池反应原理和化学平衡原理,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相当高,题目立意让人耳目一新。学生答题时常将C选项列为不正确,原因就是审题时未注意题中的原电池是用可逆氧化还原反应设计而成的,当电流计为零时,说明没有电子发生转移,反应达到平衡。

四、规范答题,提高答题的得分率

每年高考,因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简答题文字表达含糊不清、未切中要害等不规范答题而失分的考生大有人在。要想让学生在高考中获取高分,教师必须在复习中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化学专有名词、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都要书写端正、准确,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答题习惯,力争在高考中做到规范问题“零失误”,颗粒归仓。那么,复习中如何强化规范训练?一是在复习过程中处处渗透规范性训练:结合每一节课、每一次练习和测试机会,重点训练化学式、电子式、原(离)子结构示意图、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简答题的文字表述,计算题的格式、步骤、量纲、计算的准确度等;二是教师要起示范作用:要求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以身作则,使用好规范的化学语言和化学用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练习和试卷的版面设计中要规范,不出现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化学用语,以防误导学生,填空题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填写,纠正学生在答题练习中由于留空不足,表述时写半句留半句的不良习惯;三是强化学生答题的规范练习:要求学生在日常练习和测试中答题要按照高考答卷要求,做到严谨、精练、准确,同时每次练习和测试,教师都应把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行体验,以达到练习考试化、考试高考化的目的。

【例4】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请选用适当的学化试剂和实验用品。用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4)移开导管(何处的导管,移到何处),关闭分液漏斗夹子(应是活塞),用东西堵住试管口(什么东西,怎么堵),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管口中(试管未取出水面,带火星的木条怎能伸入管口中),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应是复燃),证明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正是由于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文字表达含糊不清,化学术语不清晰,未切中要害,本题该生只得2分。

总之,高考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简单地拼时间、拼精力,漫无目标地做题、解题的过程,而是科学的、有计划的复习过程,在强调刻苦学习的同时,让学生从方法、规范、经典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效复习。

参考文献

考试面审总结范文第4篇

根据2009年高考考试时间的安排,文综的考试时间是6月7日的上午,而之前的一天已经经过了语文和数学两科的考试。因此,杨冬莲提醒考生,无论前面的两科考的好与坏,都要以平静的心态投入到文综的考试中。前面考的好,要继续努力,前面考的不好,后面的科目更要好好把握,把丢失的分数给补回来,切不可把个人的情绪带入到考试当中。“在往年的高考中,曾经出现过个别考生因为前面的科目考的不好,在文综考试时,答题过于随意,在卷面中抒发个人感想,写一些攻击教育、攻击国家、对不起父母之类的言语,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因此丢失了得分的机会。”杨冬莲说。

合理把握时间

由于文综试题内容多,阅读量大,书写量也相对较大,因此,在例年的高考中,经常出现部分考生时间分配不均,前松后紧,试卷做不完的情况。

对此,杨冬莲提醒考生,在考试的过程中一定要松紧有度,合理安排时间。文综试卷由35道选择题和4道解答题构成,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她建议考生前面的40分钟可以用来做选择题,后面的110分钟,分别为:地理20分钟、历史20分钟、政治20分钟、综合40分钟,余下10分钟可用来检查和处理一些拿不准的题目。

在做题的过程中,杨冬莲建议考生一定要按照卷面的编排,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来做,选择题基本上为一分钟一道题,遇到停留两分钟以上仍解答不出来题目,要快速地跳入下一题,不要过多地浪费时间。

卷面书写规范

据相关资料统计,每年因为卷面书写不规范,答案没有写在规定的答题区内或答错位置导致失分的考生都不在少数,而这些错误都是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因此,杨冬莲提醒考生在考试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答题要求去答题,答案一定要按照答题卡上的要求填写在规定的答案区内,不得超出。而且在答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科”入座、对“题”入座,对“问”入座,切忌“张冠李戴”,即使你的答案全部正确,也是无效的。

此外,在答题的过程中,卷面书写也要干净整洁,写字太小、太草、太挤都不好,书写字迹要清楚、排列要规范、行距宽窄要统一,要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卷面印象。

注意答题技巧

考试面审总结范文第5篇

的经验,进一步深入钻研《语文教学大纲》《语文科考试说明》和十二册中学语文课本,针对所教班级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能力培养的阶段性,努力探索一条使学生在复习求知中提高能力的教学途径。

我的具体做法是按照先“登堂”后“入室”的顺序,由基础知识、基本课文到高考应试解题应变能力,分两轮进行复习,作文教学贯穿始终。第一轮沿着三条线索——语文基础知识(纵线)、基本课文(横线)和与纵横线并行的作文(综合)层层推进。通过纵横两条线索引导学生系统复习,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加之与其并行的作文能力点、文体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对中学语文知识树从整体上把握,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升堂”。本着让学生从学会语文到会学语文、会用语文的教学目的,在学生对知识点了如指掌,并把握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进入第二轮复习:紧扣《语文科考试说明》结合高考试卷结构和题型,指导、点拨学生把握高考命题思路和解题思路,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技巧,培养高考解题应变的思维能力,在知识的运用上进入高考应试能力之室。

第一轮复习分两步走。

第一步,依据大纲中规定的“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参照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和单元知识,按照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线索——汉语拼音、汉字、语汇、语法(词法、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古代以纵向为主,现当代及外国以横向为主)、文言文常识(常用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古今字、句读及翻译等)——分成七个单元。每单元先列出全面、系统的纲目提要表,只列项目,不列内容。用提要表引导学生去独立采摘语文知识树上的每个果实(知识点),等学生把表中空白的内容填完,再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复习填表情况,不当的地方予以订正,不全面的地方加以补充;接着“热蒸现卖”,让学生做“单元过关”练习。习题尽量囊括该单元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的各种高考题型,以各种选择题为主,其次是填充题和简答题等;最后是单元小测。练习知识题、能力题并重,测试则以能力题为主。

这样每单元都巧编知识网,落实知识点,以表引路,复习知识,以练习和测试巩固知识,并培养能力。七个单元下来,学生既在思想上形成语文基础知识系统图,明确密布于各干枝上的知识点,又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每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再遇到有关的练习或试题,就能够举一反三了。

在知识单元复习时,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中的名词术语不求

死记,但要理解其内涵,把握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把知识作为发展能力的基础,在运用上狠下功夫。对有争论的问题,以教材观点为准;对重点、难点,在反复强调的同时,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力求使每个学生过关。

与此并行的作文教学,主要是写作能力的训练,分为审题能

力、提炼中心能力、多角度立论能力、联想能力、选材能力、列提纲组材结构文章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章修改能力等八种能力,以此进行训练。根据近几年高考作文实际,把审题、联想和语言作为训练重点,以学生写作为主,以写带讲,重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此段教学,要求学生在注重系统梳理知识、积累知识的同时,注重积累写作素材,注意把多方搜集到的写作素材整理、归类,以便作文时随时提用。

第二步是以教材中的精讲篇目为主线的文章阅读复习。前面复习的“知识点”实际上都散装于基本课文中。我把这些课文都看作是例子,对此,我把高中的基本课文分为两个大单元——实用文体单元和文学文体单元。

首先从其产生方式和写作意图的角度讲清二者的主要区别:文学文体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它们的特点是“虚”,允许虚构,目的在于艺术欣赏;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它们的特点是“实”,目的在于应用。据此,复习时我又将实用文体和文学文体两个大单元各分为四个小单元,根据不同文体的

特点共分为八个单元——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诗歌、散文、戏剧、小说。

经过前两步的第一轮复习,学生虽然对中学语文的知识点和

基本课文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只是具备了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距离从容应付高考不过是刚刚“升堂”矣,还未“入于室”也。因为高考是本着“以考查能力为主”的精神命题的,“语言知识的考查着眼于运用”,学生掌握各种文体、文学、文化知识的目的也全在于应用。

因此,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课文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以训练学生高考解题思维能力为中心的复习。我根据

《语文科考试说明》中的有关部分,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精选设计出一套单元练习题,先让学生把题做一做,对照每个高考例题的命题意图和思路以及该题涉及的能力点的其他命题方式,然后再按

《语文科考试说明》内容的五个方面——语言知识及运用、文学常识及文学鉴赏、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写作——让学生各做一套题,分块过关,反复体会《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最后通过做精选的“语文样题”等形式,再从总体上体会、把握高考命题思路、题型,按卷面结构掌握各块答题要领和规范。

此段复习,在严格按能力点训练的同时,还注意加强高考解题思路与技巧的点拨。所谓解题思路,就是从试题出发,沿着试题要求的方向,达到解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技巧是技能的熟练运用,是思路的外在体现。根据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中规定的各类题型特点,结合对训练题、测试题的分析,具体给以点拨。

指导学生解答考卷中出现的形形的选择题,按照“读、审、筛、比、判”的顺序迅速、准确地作答。读,即仔细读题,了解题干要求及选项内容;审,即正确审题,命题者设题意图是什么,给了哪些条件、用什么解题方式、从哪些角度分析等等都要审清;筛,即用排除法缩小解题范围;比,比较排除后所剩选项的相异点;判,分析后作出准确判断,得出结论。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选择题的具体解答技巧——横向选择法、纵向选择法、代入验证法、比较选择法、排除法、求同法、求异法等。

对于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运用题,知道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借助具体语言环境,先林后木、上挂下联,不放过题干和材料中的每个语言信息,抓住要点,积极思维,有针对性地做出简明扼要的回答。

这样,经过第二轮复习,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可以把握住《语文科考试说明》能力点的要求,独立复习时能自觉向这方面靠拢,并在练习中悟出高考主要题型的解答技巧,练就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多方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多数学生在此轮训练中能够自觉向审题清、标题明、结构严、立意稳、选材准、语言顺、卷面洁的方向努力,基本能顺利渡过作文应试难关。

总之,在这一届的高三语文复习中,我始终注意瞄准《语文科考试说明》,瞄准高考,在每个复习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成序列、有重点、点面结合、读写结合。基础知识部分,知识、能力并重;写作复习部分,轻知识、重能力。引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从自己系统学会到会自觉学习、自由运用语文,真正地既“升堂”又“入室”。融知识、技巧、智能为一体,在今年的高考中也确实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

基础。

考试面审总结范文第6篇

一、建立知识结构图。

在每本书学完后,画一个知识结构图,这个看似挺累人挺无趣的作业,确实让你动脑筋想每个知识点隶属于哪一块。这个大的知识点底下又有哪些小的知识点。这一来一去的,所有知识就被串联到一块了。

二、背基础,死去活来地背。

背书来说,政治是我天天死记硬背的学科。尤其是经济那一块……当时高三老师要每天默写知识点,所以必须天天背,一天都不能落下。这种强迫性的让我天天都能完成任务。说明还是能背下来的,不过背完之后忘性挺大。后来我就边背边拿张纸在旁边,一个个知识点,按照这课的知识层次写下来,重点写关键词,标好序号,这么下来,一课能记住的还是比原来多了些。

但是要想全记住,还是靠后来写大题了。后来大题写多了,看到题目,想到知识点,那些知识点就直接一句句从脑子里冒出来,我就一句句给写上去,最后也能达到八九不离十的效果。

三、学会做题。

1、读懂题意。

一要全面理解题意。题干是一个完整的内容,审清题干,就要全面、仔细、正确地理解题干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弄清题干的中心思想。二要准确地把握"题眼",即找出关键词语。因为它确定了题干内容的特殊规定性。养成搜索关键词和关键句的习惯,才能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使思路迅速地进入到试题中去。例题,商店里的货品有标价,如一支钢笔标价为6元。在这里,货币执行的是职能。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该题的关键词,即"题眼"是"标价"、"货币"、"职能"。从这些词知道,本题是考查货币的职能,选项必然与此有关。而"标价"进一步说明了考查的是货币的哪一个职能。故答案选A。三要明确题意所指的方向。题意所指的方向规定了答案的选择。如有的要求选对的,有的要求选错的;有的要求选原因,有的要求选结果;有的要求选本质,有的要求选现象等。

2.、清楚各个选项的确切含义

认真、准确地理解每一个选项,搞清楚各个选项的确切含义,直至掌握各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判断每一个选项本身的说法是否正确。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选项本身说法错误,可先直接排除(逆向选择题除外)。只有这样,才能依据题干的规定性对各个选项进行正确的鉴别。

例题,中国有13亿人口,多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数目。这个"乘除法"表明: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有了量变就有质变

C.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该题B选项"有了量变就有质变"是不符合哲学逻辑,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可首先直接排除,A选项尽管本身正确,但与题干不相干,D选项是C选项的具体表现之一,A、D均应排除。正确答案C。

四、多做高考真题

在政治学习上,不止学生包括很多老师都存在错误思想,政治学习只需要背背就可以了,没必要做题练习。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导致学生平常练习极少,尤其是主观题的练习少之又少,即使有些练习很多学生也是应付而已,根本就不重视。致使到了考试中,碰到主观题,就成了一个分水岭。对材料题要进行“归纳”和“分解”,在“归纳”和“分解”的过程中,把握材料的层次划分以及有用信息。尤其在做原因类和措施类的题目时,特别要对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因此,在政治学习中,平常一定不能轻视练习这一关。当然政治练习又和其它科目有所不同,政治练习不讲究数量,而讲究质量。能够通过一套题的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检验和补充、完善,并能在题目中找出一些相同点,也就是能够针对同类题目总结出一般规律,多做高考真题,多训练。

考试面审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2011年高考试题 地理学科 答题规范与技巧

在江苏各学科的高考试题中,要论题目的难易的适中程度和多年持续的稳定程度,首屈一指的当数地理学科。多年来,别的学科试题,有的年份太易,有的年份太难,甚至时有怪题、偏题或刁题挡道,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和当年的高考成绩。地理试题虽然灵活多变,但突出的是“稳”中求变。内容、展现形式、考查角度,可以多种多样,但在知识点的覆盖度、题型结构、难易比例系数等方面一直比较稳定。这是高考试题的现状。

再来看看学生的考试成绩现状。我校是苏北一所农村三星级高中,政、史、地三门学科在苏北地区一直还是相对不错的。尤其是地理,在本地区的农村学校中,是居于上游的。但2011年高考成绩揭晓后,很多学生、老师及家长都感到出乎意料,成绩与原先的预想相差很大。题目真的不难,学生走出考场大都是笑眯眯的,有的学生甚至说:“地理闭着眼睛做,也能考得很漂亮。”可是成绩一出来,绝大多数乐观的学生的心都是咯噔一沉,有些出乎意料。相当多的学生高考实际成绩都比平时成绩和预测成绩低了很多。数学科目也是,试卷很简单,但考分普遍比预想的低很多,平均分亦与往年试卷很难情况下的均分不相上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题目不难却考得不好呢?通过对教、学、考的过程进行分析与反思,以及对阅卷组专家的阅卷总结点评等资料进行学习,经多次探讨后,我们总结出了其中一个主要的且比较普遍的原因:学生的答题规范和技巧太欠缺。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存在于平时的教学和测试过程中,只不过一直没有被太当回事。大家多少都感觉在这方面不是太完善,但没有对此引起重视,因为大都觉得知识教学、题目解答是中心任务,没有注意规范与技巧。其实在历次测验和考试中,多数学生或多或少都因为答题的规范、习惯和技巧方面的问题而有所失分,但影响不大,表现不明显,因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由以上高考试题特点及学生应考特点的现状,结合自身十余年来的教学感悟,我总结了一些考试、答题方面的规范、技巧和习惯,希望对广大高中学生,尤其是高考考生有所启示,对大家的“少丢分,多‘挤’分”工程能贡献微薄之力。

一、循规蹈矩,准确填涂考试有关信息。

领到试卷后,不能着急慌忙地去看题,甚至与时间“抢跑”,伸手就去做题。先要沉住气,做做深呼吸,然后检查试卷页数、纸张有无问题和缺损,若无异常,则按照正规考试的要求,把考试的有关项目及考生信息认真、仔细地填涂好,比如科目、考场、座位号、姓名、所在学校、准考证号、考生号(文化考试证号),等等,要先填好,再涂卡。有的学生拿过铅笔就涂,容易涂错号或涂错行。若填好后,再根据所填的数字去一一对应地涂,就不会因紧张而出错。

二、通览全卷,对试卷概况做到了然于胸。

上述各项目填涂完毕,并核实无误、无漏后,往往这时还没到正式答题的时间,此时可高效快速地把全卷通览一遍,对题目的类型、数量、大致要求等有个全面的了解,甚至对每一大项中有哪几道是“送分题”也心中有数。这能让你合理、统筹地安排做题时间,根据需要适时微调做题顺序,从而从全局上把握“战况”。

三、审清题干要求和答题方向,保证有的放矢,不跑偏。

选择题,要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比如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不合理的是”、“不可能的是”,某事象的“主要原因”或“主导因素”是,由某事物“直接导致的是”,等等。若不能准确判断其关键词所指向的意思,则在选择时,选错、选偏的风险无疑会增大很多。

综合题,要审清答题方向,是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或分布特点、规律的,还是分析某地理事、象的成因或影响因素的?是让你对某一对象进行地理评价或对某材料、某问题进行逻辑推理、推断的,还是让你对某一区域进行区位和综合分析的?准确锁定方向,才能明确思维导向,缩小搜索范围,从而提高答题的信度和效度。

四、反复精读图文资料,充分挖掘解题条件。

这一条对解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无论哪种题目,都无非是运用已学知识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显性和隐性的)来解决问题的。题目所给的条件,也无非是明含或隐含在文字及图表资料中,就看你会不会提取和挖掘了。

要想尽量多地从资料中提取和捕捉信息,挖掘隐含条件,就要反复研读、咀嚼所给资料,并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对已知信息进行相关联想,以便推导出对解题有用的条件。

在前两遍阅读图文材料时,一些明显的信息和条件,尤其是关键词句、数据等,要用笔做标记,这些标记过的信息在解题中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第三遍再读材料时,就要适当发散和推导,当然有时要结合所问,由已知条件可直接推导出一些间接条件,或联系到一些相关性信息,甚至由间接条件再次推导出一些与其关系密切的结论,也可用在解题中。经过这三遍的精读,大多数问题可得到解决。有些问题,好像与上述得到的答题条件都不能直接挂钩,因而无法解决。此时,可进行第四遍回读,把解题所需的条件倒推出来,转换成另一个问题,再把前面从材料中所得到的条件正推下去,一般推导二到三步,即可与转换后的问题相对接,从而也就打通了“条件”与“问题”之间的通道,那么,问题自然就可解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审题、析题、解答过程中,对图文资料及问题多读几遍,既能充分挖掘解题条件,又能真正审清、审透究竟问的是什么,要答到什么程度等,从而保证得到分。

至于答题时间,则不要担心。一方面,地理考试阅读量、书写量、计算量都很小,时间是宽绰的。另一方面,若平时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和素养,效率就会很高,“磨刀不误砍柴工”。

五、草拟答案,反复斟酌,精心调整、增删、润色,力求完善。

选择题在原题上做,确定选项后,要把所选项目(A、B、C、D)写在题号前,不能只是随便在某选项上勾一下,因为在勾勾画画的过程中,笔迹较多、较乱,在后来往答题卡上填涂时再去看题号,找勾画的选项,会降低效率,另外,会很容易对错题号或误涂选项。而若解题当时把定下来的选项字母写在题号前,则效率和准确度都会提高。

综合题也不要直接在答题卷上做。在原题或草稿纸上,要先把酝酿好的答案草拟一遍,罗列出来,且能细分的就尽量细分,多分几条出来。面对纸上具体的文字答案时,再去修改和完善就比较有感觉。对草拟好的答案,反复阅读,并对照问题进行推敲,对语言的表述、顺序的排列、罗列的形式等方面进行斟酌和整理,既要简明扼要,又要切中要点,还要注意层次性和条理性。在“谋篇布局”上也要掌握一些小技巧,比如要把最明显、最有把握、最精彩的要点或语句放在前面,还有依据分值推测采分点的个数,并且在此基础上尽量要再多列两点,把握不大的,可放在后面,作为候补之用。另外,各答案要点要分行写,且每点前面用适当的标记列好序号。这样,老师在阅卷时便于采点给分,且看着也比较顺眼。

六、审慎定稿,小心填涂选项和誊写文字答案。

题号、位置与答案要完全对应一致。

涂答题卡时,要按要求把所选字母的小长方框涂黑涂满。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有涂迹就行,随便涂两下,觉得自己涂过了所选项目,完成了填涂工作。结果要么涂花了,要么很淡,要么只把中心部分涂黑,这是要切记的。

文字答案还要注意字迹明晰、书写整齐、卷面清洁,千万不要乱写乱改或字迹潦草,以免阅卷老师无法看清。所答的内容要让老师一目了然,并且力求卷面给阅卷人一种愉悦感。

七、检查、检验。

从头到尾,检查有无漏项、有无笔误,确保万无一失。

考试面审总结范文第8篇

笔者今年从事高三年级的历史教学,在每次模拟考试中,发现很多学生历史主观题得分率较低。我发现学生主观题得分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少答,因遗漏要点而失分;二是多答,虽然写了大量文字,却答不到得分点上。主观题得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整体成绩。下面我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就如何准确解答历史主观题,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准确阅读并理解材料,确定关键信息

新课标下的高考往往注重设置新材料,新情境,考察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考试大纲指出了三个方面的应用:一是“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二是分析、说明成因;三是解决问题。这种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方向。

第一:准确阅读并理解材料。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往往信息量较大,这就要求学生在做主观题时,抓住关键词,确定关键信息,注意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和数据,必须弄清图表与数据材料表现了怎样的历史现象,材料所体现的立场、观点,最大限度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以准确解答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第二:有效归纳事物。归纳是历史学科常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指会归纳历史阶段的特征、特点、性质、实质和所反映的历史规律、在历史上的作用、意义和历史地位等。能够把理论总结、认识和历史史实相结合,条理清楚地回答问题。

第三:做出正确的判断。要想使判断准确,必须对史实掌握全面、准确清楚,不似是而非,并且要有科学的观点和观念。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准确清楚地的表述推理的史实依据和用实施说明问题,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根据要求组织答案,简明扼要,史论结合。

二、审清所设置的问题,明确答案来源和方向,提高答题效率

在阅卷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答主观题时往往审题不清,信马由缰,想到哪儿答哪儿,更甚者答非所问,所以得分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审清所设置的问题

所设置的问题,如果要求“依据材料回答”,那解答时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关注材料的介绍、出处、关键词,归纳答案要点。所设置得问题,如果要求“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解答时一般依据教材中的知识和观点。依据教材和材料:如果要求“依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解答时既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又要结合教材中所学知识作答,找出材料与教材中所学知识点的关联,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才能回答全面。如果设问是“论述”某个问题,那既需要史实,又需要得出相关结论;如果是“用史实加以说明”,那用教材中史实说明即可;如果是“评价”某个事件,则需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

第二:从材料与教材的关联找取相似点

阅读材料时,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语,因为这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到的重点,不管材料有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关联,确定了材料与教材的某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解答问题时就可以迎刃而解,甚至有的设问还可以在教材中“对号入座”。

第三:从材料之间逻辑关系挖掘隐性信息

“隐性信息”或“隐性知识”是指隐含在材料中,或材料之间不易为人注意,也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有时标点符号就是非常重要的提示,分号往往把材料分成几层内容,破折号往往表示解释与延伸,省略号往往代表段落的划分。设问中往往含有解答的方向性提示,更包括材料之外的隐性知识。

第四:找题眼,审关键词

材料往往提供的信息较多,在诸多信息中,题眼是最为关键的部分,比如一个词或者一个字,一句话。弄清楚试题究竟要求回答什么,读材料,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顺利得出答案。另外要审清关键词:(1)审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等。(2)审核心词: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3)审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4)审题目分值:比如一个2分的问题,不可能需要回答很多文字。主观题题后均有相应的分值,实际上是为考生确定了答题的重点和详略程度,一般分值高的设问详答,分值低的则简答。所以在解答主观题时要注意对关键词的审读和思考。

三、规范答题

模拟考试时,由于时间的有限,学生担心做不完试题,往往做题速度很快,但是却容易忽略答题的规范性,从而影响主观题的得分。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书写规范:字迹要工整,卷面要干净,给阅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在高考阅卷的过程中,除了保证阅卷的质量外,对评卷速度也有要求。所以阅卷老师更多的是去寻找答案的关键词,有关键词的就给分,没关键词的,答再多也没用。所以卷面要整洁,字迹要工整,让阅卷老师容易找到关键词。

分点分条,语言简洁,答案要点化:回答历史主观题,切忌写的密密麻麻、嗦嗦一大段,使得阅卷老师难以找到答案的要点,自然很难得高分。答案要简明扼要,试论结合,如果某一答案需要几个要点,应该把答案分成几个小的要点,并在每一要点前加上统一的序号,排列整齐,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用历史语言答题:历史学科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必须准确表达,绝不能把历史试卷当成语文试卷来答,不能滥用文学性修饰词,要用正确的观点和恰当的历史语言来分析史料、阐述史实、评价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