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测验考试总结

测验考试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测验考试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1篇

第一节 化学教学测量和评价的意义

为了全面地检查、评估化学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从教与学的动态活动及相互作用的结果中获取供决策用的反馈信息,化学教学测量和评价在教学中是起核心作用的一环。

化学教师的教授活动效果如何,教学目的和目标的达成度怎样,教学决策中有哪些 成绩和缺陷;学生的学习水准和准备状态如何,学习能力养成得如何,学习的意向和志趣培养得如何,学生在学习中有哪些薄弱环节;以及师生间对教学的目的和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在认识上有哪些不和谐的问题需要调整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化学教学测量和评价,从质与量、从内容、过程与结果,给出科学的检测、判断和结论。

化学教学测量在学校里常见的形式是测验。化学教学测验是指运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力与效果进行检查,然后进行客观比较,以判定教师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活动。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测量和评价这两个概念是相伴而生的。测量的概念率先产生,但仅仅测量、搜集数据,而不给出价值判断,这样的测量将是徒有其名,不说明任何问题的。应当说,测量①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客观的数量化及非数量化的信息,这些信息本身并不能自动揭示其教育教学涵义,而评价乃是系统地搜集信息,对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化学教学评价,正是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对化学教学测量和测验所提供的数量化的资料及通过观察等所获得的质的分析的资料作出解释,从而对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换句话说,化学教师总是要以教学测量为手段,经过分析、综合,进行判断,以得知自己的或他人的教授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的状态,进而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相对照,获取准确具体的结构;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认识主体,也总是要努力以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为标尺来评判自己的学习结果与进展。由此可见,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是紧密相连的。仅有测量,不进行评价是没有意义的,而要评价,就必须进行量和质的分析,或称为量和质的描述或记述。

现代的评价,既注重提供数量结果的测量技术,又注重只提供非数量化资料的观察、陈述的技术,使两者做到结合互补。

总之,化学教学测量和评价在化学教学系统中具有编级(或分组)、反馈、诊断、升级和职业指导等多种功能。

第二节 化学测验的类型及其功能

化学测验是检查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与效率的基本途径。测验与系统观察相比,具有可以从量和质两方面对教学这一客体做出全面评测的优点。

我们都了解,教育教学这一复杂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自然事物和对象,它除了具有可以直观地、直接观察和测量的方面(特征、性质),如教学流程中的时间、空间以及师生形体活动等以外,师生间的信息、情感交流,以及师生交互作用在心智里产生的增益效应等等,均难以直接测量。这就需要我们确定并把握测量教育教学这一客体的尺度。一般言之,各种教育教学事物大体上都具有共同的“度”①,即本质(要探求学生能知道些什么事实)、数目(要探求学生能知道多少事实)、组织(要探求学生如何组织这些事实)、时间(教师要时常关注学生的某种行为已历时多久)、速度或速率(学生学习行为的熟练程度的表征)、次数和错误(学生写100个字,错了多少个)。以上是就认知或动作技能领域而论的,对于情感领域的测量,尚应另立标度。

为了测量化学教学可以采用测验、评定量表、观察记录等方 法。这里重点讨论测验这种方法及其功能。

测验的类型很多,从实施的形式上划分,可以分为口头测验、书面测验及实验操作测验;从测验的编制划分,有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从评价的标准划分,有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从试题的性质划分,有客观测验、论文式测验及实验操作测验;还可以根据测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划分出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

这些测验的名目和功能各异,但均应遵循以下准则①:

(1)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化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测验和评价应包括: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思维、技能和能力、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要确定一套(按年级、单元)具体的教学目标,按学习进程,循序地实施测验和评价。

(3)要充分认识测验与评价对教学的影响和作用;要重视选择教学测验的环境,帮助学生获得应试的学习经验。

(4)要慎重选择测验的内容和形式,命题要简明严谨,难易适度,题型搭配、编组要恰当。

(5)要拟定评定计划;评定既要适合总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适合化学学科本身的教学目标。

(6)测验和评价均应有计划地进行;平时宜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能力。

(7)要严格控制测验次数;要力争校内、校外测验的协调一致。

(8)测验命题宜实行集体编审制,以防止个人决断的偏颇。

以下分4个方面讨论各类测验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一 标准化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

标准化测验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专门的测验机构主持的科学化的测量工作。它主要用于测验能力或能力倾向、成就水平或 者用作诊断、预测和监控标准。所谓标准化,包括试题编制的标准化、施测过程的标准化、评分记分的标准化、分数合成的标准化,以及分数解释的标准化等①。推行标准化测验,可以避免测量尺度不明确和对测量结果解释的偏颇不当,从而造成测量失准低效。

标准化测验要有考试指导书,明确规定:考试(测验)的范围、内容、要求、方式、题型以及评分和计分方法;测验命题要标准化,严格遵照考试大纲或教学大纲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规定每一个测试目标与内容在整份试卷中的比重;每一试题要经过预试或调试,选出效度高、信度高、区分度高和难度适当的好题,进行组卷;测验的实施过程要统一而有规范,施测时间、环境和进程必须统一,应试者作答的要求、阅卷步骤和评分标准必须严格规定。由于标准化测验具有试题取样范围大、题量多,覆盖面宽,又经过预测,保证了“四度”的要求,从而能较真实地测出学生的学习成绩。

概括起来,实行标准化测验有四点好处②:

(1)减少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使测量准确可靠;

(2)使不同的测验分数具有可比性;

(3)同一套测验有多个复本可以反复使用,较为经济;

(4)可用来校准其他测验。

美国化学会与美国理科教师协会编订(分年编订)的高中化学测试方案是用于能力测验的标准化测验,我国近几年来开展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中的标准化考试,以及高等学校专业基础课程试行的标准化考试,均属于测验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水平的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自行设计和编制的测验。这种测验应用范围较窄,仅适用于本校,难以与校外测验相比较,也难以保证达到测验“四度”的要求,但却具有编制简捷、施测手续简便的优点。

二 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的重要特征是,以学生团体测验平均成绩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参照标准,把学生团体的成绩划分出等级,以该生在群体中所处的等级位置来判定他的成绩优劣。常模参照测验的主要目的是测量考生的个别差异。在上面讨论过的标准化测验,通常是指常模参照测验。实行分组(能力分组)教学时也要用到这种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的基本假设是,学生群体的学业成绩是按正态曲线分布的。

与常模参照测验相对立的标准参照测验,或称目标参照测验,是以教学目标为标准来检测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方法是把每个学生的成绩与教学目标作比较,而不计较学生个人之间的差异。标准参照测验的标准是根据未来的工作或学习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在检验一个学生的成绩是不是合格时,应严格地实施标准参照测验,这是学科学习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的特征。在实践中,许多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按照学生的普遍的学习水平来命题,以完成期末考试的做法,是不符合标准参照测验的主旨的,因为,这种降格以求的测验,学生的得分并不能表明他们的真正的学业成绩,自然也不能说明教师教学的效能和得失。实际上,教师又在实施一种常模参照测验。

从1993年起,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台湾省、西藏自治区除外)开始实行的高中各科的毕业会考,就是由各省代表国家实施的一种标准参照测验。可见,在毕业会考中,那种随意降低命题标准或评分标准的做法是不妥当的。这样,就从根本上损伤了基础教育高级阶段的合格标准,以虚假的成绩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不尽合格的人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进步伐。

三 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

准备性测验,或称安置测验,俗称摸底测验,是教师实施教学 前,或接手一个新年级开始教学前实施的一种测验。这种测验的目的,主要是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测试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和技能,以利于决定施教的基点,或作为分组教学的一种依据。准备性测验以获取学生学习准备状态的多方面的信息为目的,测验后的评分,如不实行分组教学,则无关紧要。这种测验往往在学生不进行测前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所获得的信息,不宜随意公开评述。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或目标教学,会从准备性测验中受益良多。

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为了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多借助于形成性测验。形成性测验是为教学进程直接服务的,主要目的在于检测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时取得教学的反馈信息。随堂检查性的小测验、单元测验等均属于这类测验。教师要善于从中发现问题,以巩固既有成果,针对教与学中的缺陷,采取补救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化学教学进入一个学习阶段的末尾,或者进入本学科结束阶段,就要进行总结性测验,以检测学习的效果,从而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等等。总结性测验多属于标准参照测验,以按照教学目标这一标准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 客观测验、论文式测验与实验操作测验

客观测验系指测验试题可以客观地评分,不因评分者的不同而影响评定结果。标准化测验中选择题、是非题和匹配(配伍)题等试题,均为客观测验试题。其中,尤以多项选一型的客观试题被广为采用。这种试题的主要优点①是:

(1)能快捷地测试课程的广泛内容;

(2)可以在测试领域内广泛取样;

(3)可用于大型测试,并可以可信地给予评定;

(4)测试的内容、范围和水平是明确的,可以进行统计处理 和分析;

(5)可用于班级、课程研究或整个学校系统的比较研究。

选择题的主要缺陷①是:

(1)仅能测试重现课程内容,难以评定高层次的认知水平;

(2)不能确证学生是怎样推理得出结论的,也不能测试学生的论点是怎样符合逻辑思维而发展的;

(3)使学生完全被动地答卷,且可以猜测,可以胡乱选项。

论文式测验是借助论文试题来测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这类试题可以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见解,或分析比较、申述说明,或论证评述、畅述己见。论文式测验仅需要组编少量试题,命题工作较易组织实施。正由于此,这类测验的缺点也相伴产生。一是题量小,覆盖面窄,难以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测试取样;二是试题往往容易失之于不明确或含糊不清;三是测试的内容深度和范围较难以划定界限;四是评定时难以把握标准答案,评分常因人而异,随意性较大。故而常将论文式测验列入主观测验一类,因这类测验的评定受阅卷人的偏爱、情绪、态度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甚大。

实验操作测验是化学课程色独具的一类测验。一般侧重于测试学生的态度和实验操作技能与水平,如对实验目的、反应原理的理解,使用和组装仪器的技能,以及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解释等。实验操作测验对于突出和发展化学教学的特征、对于养成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欧洲诸多发达国家,有近1/4的国家在中学结业前实行化学实验操作测验②,我国少部分重点中学也试行实验操作考,已从多方面发挥出这类测验的教学效益。自然,实施实验操作测验,要有相应的设施条件和评定规范作为保障,尤其需要教师贯彻先进的教学质量观,自愿承受较繁重的工作负担。

第三节 编制化学测验的主要依据——化学教学目标

化学教学目标是编制化学测验的主要依据,而化学教学目标是根据化学教学目的,结合教与学的要求,而具体规定的可供检查、测量的质量指标体系。这些规定,要具体写出学生经过学习最终会完成的任务,向他们指明具体的学习要求;还要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明确规定具有实际可测、具体可行的教与学的质量指标或检查项目。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看,教学目标——用作编制测验的主要依据必须满足如下4条标准①:

(1)目标应该叙述清楚;

(2)应该对照评价方案的实施情况检验目标,以编制一份适用的测验;

(3)目标应该反映出方案欲达到的技能掌握的水准;

(4)目标应该具有高度的优先性。

化学教学目标的划分和界定,是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专门研究的课题。从国际上看,学术界公认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等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最有影响。布卢姆等专家将一般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三大领域②,我国学者主张,化学教学目标一般要体现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③。

美国化学教育界采用的按照布卢姆等专家的主张给出的认 知领域的教学目标①为:

(1)知道。包括这样一些行为和情境:强调记忆(再认或回忆)过去学过的信息。

①特定事物的知识。术语和事实。

②方法和手段的知识。处理特定事物:惯例、趋势和顺序,分类和类别、准则、方法论。

③学科领域中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原理和概括、理论和结构。

(2)领会。包括了解知识的意义,能够用不同的术语意译来回忆,联系其他经验,解释它的意义和用术语的意义来扩展它的领域和顺序。

①转化。用不同术语意译某种观念的能力,给出实例、解释图表、说明符号的相互关系等。

②解释。了解主要观念和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③推断。扩展信息以包括其他可能的意义。

(3)应用。应用知识和能力解决新的、不熟悉的情境:用知识去推理,去说明或预测在新情境下将会发生什么。在这一水平上,科学更多地变成学术练习。

(4)分析。将一个观念分解成它的组成并表明了解各组成之间的关系。所有学科都强调分析能力,把它作为该学科功能的重要方面。

①要素分析。利用对恰当的事实和假设的了解。

②关系分析。识别和利用证明与假说之间,证明与结论之间,逻辑谬误、原因与效果之间的关系等。

③组织原理的分析。

(5)综合。将事实、原理、理论等要素组合到新的模式里。

①进行独特的交流。写出一种完全的概括、描述或评价等和(或)进行其他交流。

②制定计划或提出操作定向。选择检验假说的方法。

③推导出一套抽象关系。在现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假说。

(6)评价。考察和应用准则去估量证明,得出结论并做出关于理论、技术、研究等的判断。

①依据内在证据来判断。察觉谬误和应用逻辑推理。

②依据外部准则来判断。利用规定的或强加的标准来评价和得出结论。

我国学者在认知领域的学习水平分类已开展了较多的探索。其中,以北京市朝阳区中学化学教学目标课题研究组制定的化学学习水平,及广东省化学标准化考试研究室制定的考试目标较具有代表性。这两者均对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作了变通调整;国外学者也有类似情况。

例如,英国学者丹尼尔斯(D.J.Daniels)等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改并为回忆、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新西兰的一个教育家小组,在制定新学校证书方案时,于每一单元中将教学目标列为3组:(1)科学家取得的重要知识;(2)科学家工作的方法;(3)科学的社会意义。英国学者弗拉泽(M.J.Frazer)教授认为:对化学教师,以下三目标分类方案可能是有感染力的。这些目标是:(1)知道和了解;(2)技能,含智力技能如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和操作技能如使用仪器;(3)态度。

我国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1992年),对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教学要求,从教学论和测量的角度作了规定,并具体列述了各知识点和技能项。现将这份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录下。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

常识性介绍: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印象。

了解:知道“是什么”。能够记住学习过的知识的要点,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识别是什么。

理解:懂得“为什么”。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涵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掌握:能够“应用”。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综合运 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对实验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两个层次:

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

初步学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应当指出,以上教学要求是从我国各省市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就当前实施义务教育而规定的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某些省份、某些学校完全可以,也应当“超标”完成上述教学要求,而不应受这些规定的限制。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怎样才能做到既要明确规定具体的教学活动期望达到的行为状态,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又要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之后以可测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行为标准,这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等人提出情感领域可分为:接受、反应、估价、组织、个性化五种水平。但施测不免仍有难度。

我国学者有人认为①:情感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它既有线性的规律,又有非线性的无序性。从而提出:情感教育目标的检测和评价,应该从可比性和模糊性两方面着手,并设计了这两方面的目标评价系列。应当承认,在这一领域的实践经验仍有待于不断开拓。

化学教学目标的理论框架确定之后,可以按照知识(或技能)内容和学习水平双向分类来设计化学教学目标,以利实施。即(1)划分出适当的教学单元;(2)确定单元内每个知识点(或技能项)的学习水平。表述形式,不拘一格,可以采用文字叙述式或双向表格表示式。

第四节 有效化学测验的条件

化学测验的内容,因评价的目的不同而异。平时的校内测验与达标测验的要求和内容不同,升级(或分班)测验与选拔测验也是如此。但是,无论是上面讨论过的哪种测验,都应当保证测试的科学性,尽量减小测量误差,做到有效、可信,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可以说,达到“四度”——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的要求是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一 效度

效度(Validity)是指测验在多大程度上测量了预定所要测量的内容。效度是用相关系数来表明的。在施测后,将测验分数与已举行过的受试者接受的其他测验(如标准化测验)的结果作比较,从而计算出相关系数。

求出的相关系数(γ)值越高,表明所编制的测验准确性越大。一般标准化测验的效度系数在0.4—0.7之间。效度系数最大等于1,表明测试完全反映了所要测验的内容;最小等于-1,表示测验结果与受试者的实际水平完全相反。实际上,这种完全相关(或正、或负)的极端情况是很少发生的。当效度系数等于零的时候,表示测验结果与所要测量的内容无关。

上面讨论的是经常采用的测验的内容效度,即指测验题目对有关课程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测验是根据教学目标编制的,试题内容涵盖了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这样,这个测验就具有一定程度的课程内容效度。

一般采取以下办法,以提高测验的效度。

(1)测验的内容和范围,要包含教与学的主要内容;

(2)测验试题中要尽量把跟测验目的无关的成分去掉;

(3)测验试题的难度要适当;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2篇

可帆说:

我的一个朋友说他们学校一开学就举行高考誓师大会,全年级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宣誓: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利用好高考前的每一分钟。我们教室里的倒计时牌也只剩下了两位数。高考似乎触手可及,我感到了强烈的紧迫感。开学意味着又开始作业加试卷的生活,又开始不停地考试,不停地“收到”好的或不好的分数,心情也会无奈地随“分”起伏。我现在竟然常常不由自主地冒出“高考快点考就好了”的念头。

爸爸说:

可帆这孩子从小没受过什么挫折,更没吃过苦,高三的生活对他来说,可能是最辛苦的日子了。我们做家长的,已经一切都围着他转,能帮他“减负”的,都帮他减了,连喝口水都是递到他嘴边上的。真怕他在这关键时刻“掉链子”,松懈下来就麻烦了。

心理老师建议:

在这个时间段,有不少同学会像可帆一样产生“希望高考快点到来”的念头。从客观上看,这种心态是由繁重的课业造成的。高三作业多、考试多,长时间相对单调的学习生活容易引起心理疲劳。

从主观上看,同学们正处在高考前最后的冲刺关头,心理压力直线上升,有的甚至已经超越了个人可以承受的“上限”。过度的心理压力容易造成“心理回避”,从而希望高考早些来临、早点结束。

可帆的爸爸说到了“减负”,除了学习,其他事情都替孩子代劳,这样“小心翼翼”有时候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新的压力。事实上,高考并不仅仅考查了学科成绩,更考验了心理调节能力,心理素质过硬的同学更容易在高考中发挥出色。所以,家长们不妨将高三备考过程看做锻炼孩子抗挫心理和处理压力能力的绝佳机会。

面对纷繁的作业与考试引起的心理疲劳,想办法激起自己学习的兴趣是关键。三月是“实践预演,打造细节”的开始,同学们不妨随身带一个小本子,想到、听到或者遇到与高考有关的事物、考试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就记录下来。

比如,平时哪门课考试时容易情绪波动?高考时应该如何保持镇定?如果答题时间紧迫该如何应对?遇到从没见过的难题又该怎么办?每一门学科进考场时分别要带哪些相关文具用品?……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考评方式;基础课程;激励约束

一、考评的难点与传统考评方式的弊端

公共基础课程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不同于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纯公共课”,也不同于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等“纯专业课”,似乎介于两者之间,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公共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一方面,它和“纯公共课”不一样,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不选修这类课程,但都必须修读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不过相同的是,一般都采取大班教学,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一百五六十人。另一方面,它和“纯专业课”不同,专业基础课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没有专业课程那样具有“操作性”。有学生认为,学英语课可以和外国人交流,学计算机课可以使用电脑,学证券投资学可以炒股,学国际贸易实务会跟单做外贸,学经济学原理能干什么呀?简直“百无一用”。事实上,专业基础课程很重要,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当下不少急功近利的学生往往忽略“磨刀”的重要性。加上专业基础课抽象度较高,理论性较强,操作性较差,如果不系统学习和训练,要学好也有一定的难度。专业基础课程的这些特点,置公共基础课程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对于诸如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和证券投资、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课程,即便考评方式有一些小缺陷,可能也不那么重要,因为学生有积极性自主学习,即便没有考试,也可能会去系统地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但是,对于诸如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由于学生在学习之前可能不了解其重要性,或者因为如上所述感觉“没用”而忽略其重要性,如果没有一套有效激励和约束学生学习的考评机制,不少学生可能就失去对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具体表现为逃课、“逃学”或简单应付。

学生考评机制很重要,但是要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并非易事,突出的困难和“纯公共课”的大班教学一样,在于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不对称。传统的考评方式主要是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如每次上课的时候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30%),然后是统一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70%),最后综合这两个指标,给出总成绩,对学生的总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对于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来说,这种考评方式约束效率低,激励效果差,且非常不公平。

二、考评机制的关键在于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人们,“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良好的考评机制就是这种激励,包括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正向激励主要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感觉学习很快乐,有劲头。负向激励主要是约束学生偷懒,使得他如果平时不学习则无法通过考评进而不能获得学分甚至不能正常毕业。

从2011年秋季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开始,课程组在两个班进行了考评方式的改革探索,采取30%+20%+ 40%+10%的考评方式。具体的做法是,每次课布置课后练习,但不需要交作业,不过要进行两次开卷测验和一次与同年级其他班级统一的期末闭卷考试,学完“消费者理论”测验一次,成绩权重为30%,学完“生产者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再测验一次,成绩权重为20%,期末考试成绩权重为40%。此外,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扩展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和文献综述,引导学生进行小型的调研,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并将其读书笔记、文献综述、小型调研报告和课堂讨论的结论进行整理,在公共教学博客平台上撰写经济学思考的小论文,依据数量和质量而定成绩,成绩权重为10%。

1. 以约束性为主的考评方式——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

许多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已经不再实行平时测验了,但是从试验的结果来看,令人意外。在改革尝试中尽管每次课还是布置课后作业,但不需要上交,而是在下一次课对作业进行简单的讲解。代替上交作业的做法,是两次集中的课堂测验,即在课程内容进行1/3和2/3进度的时间点,分别拿出一堂课时间随堂开卷测验,规定50分钟做完上交,可以参考教材和课堂笔记,但是不可以抄袭,否则视为0分。以往考评的情况,是平时作业成绩权重为30%,期末成绩权重为70%,如前所述,这一考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少数平时很努力的学生,可能期末考试没有考好,没有拿到奖学金,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投机取巧”反而在期末考试中成绩很高。二是布置的平时作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抄作业的,浪费助教和老师的时间。通过考评机制改革尝试,课程组采取了30%+20%+40%的测验和期末考试权重,一方面因为有平时测验,学生平时不学习的话,即便期末考试成绩很好(当然这不太可能),平时测验成绩低,总评成绩也不会很高。从实施情况来看,90%以上的学生赞同这一考评方式,认为“阶段性测验很好,可以避免大部分学生期末抱佛脚,减轻期末复习负担”,“平时考试的时候忙一点,期末就轻松一些,促使平时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没有放松”。只有不到10%的学生持不赞成意见,不赞成的原因是,平时测验是随堂开卷考试,不可能像期末分开坐,而且监考也不够严,难于杜绝抄袭情况。与此同时,有将近90%的学生认为这种考评是公平的,认为“不公平”的学生的理由是在平时测验中难于杜绝少数相互抄袭的“水分”,而不是这一制度本身。

通过这种考评方式,该学期学生的成绩创历史新高,特别说明的是,这是在期末考试难度也创历史新高的条件下取得的。有意思的是,第一次测验的成绩明显比第二次测验的成绩普遍要低,这可能与在第8周进行第一次测验、许多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的原因有关。

2. 以激励性为主的考评方式——博客运用及其效果

在2011年秋季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课程组首先在两个班做了一个尝试,开通了一个公共的教学博客平台(happyeconomics.163.blog),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在博客上撰写小文章,根据小文章的数量和质量,纳入总评成绩的考核,权重为10%。这实际上是让学生撰写课程论文的变体,但是以往要求学生交课程论文质量较差,应付抄袭较多,学生之间也无法分享各自的思考。而以公共博客的形式出现,字数不限,大多在300~500字左右,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分享。从已经撰写的文章主题来看,主要包括四类:一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模型来分析观察到的各类经济现象,二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或模型,三是对经济学教学或课本学习的质疑和求教,四是阅读经济学经典文献的读书笔记或者听讲座的心得体会。

学生在博客上撰写文章的热情很高,短短4个月下来,总计短文约350篇。平均每位学生撰写1.5篇,平均浏览次数为3次以上。75%~83%的学生都很热爱或喜欢这个公共博客。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公共交流经济学思想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激励大家用经济学原理思考现实问题,学以致用;而且从经济学视角看世界非常有趣,生活中的许多很有意思的问题可以用经济学来分析,把课堂学习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生活小事中发现其经济学含义,感觉微观经济学不再空泛,而是贴近生活,就在身边,有现实意义;而且从博客中看到身边人的思维和身边的故事,看到自己平时未留意、从未想到的一些观点、想法、思路和研究方法,引发自己的思考,开拓思维和拓宽知识面;博客上大家“各抒己见、自由开放、集思广益、互相学习、灵活新颖、百花齐放、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生动实际,成了微观经济学的第二课堂”,很好地调动大家平时积极观察和思考经济现象的积极性。

总体上看,开设经济学公共博客,并计入总评成绩,成效显著。从撰写文章的质量来看整体不错,大都是原创的文章,“抄袭”的很少,原因之一是实名制撰写博客,如果抄袭,学生和老师有目共睹。而且在学期后期文章的质量比开学之初有明显的提高。在学期结束第二次问卷中,问“学习微观经济学,你会运用经济学思维看待各类经济现象吗?”在要求运用博客撰写经济学小文章的另一个班90%以上的学生平常有经济学思考的习惯,只有不到7.5%的学生没有这样做。而平时没有运用博客写小文章要求的丙班有14.5%的学生不会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来思考身边的经济现象。

从改革试验结果来看,鼓励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进行小型的问卷调查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将读书笔记或者综述、调查报告、讨论结论撰写到博客平台上,并根据在博客上撰写帖子的数量和质量计入平时成绩,尽管只有10%的权重,但是通过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运用经济学解释现象的兴趣,慢慢地引导学生开始走上自主地、研究式地课程学习的道路。

三、公共基础课程学生考评机制创新的总结与若干建议

综上所述,课程组探索考评机制创新的初步尝试可以总结如下图所示:

建立公共基础课程大班教学有效考评机制的核心理念在于以考评体系为引领,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激励与约束。就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评机制改革尝试来看,不应该忽略传统考评即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的做法,这是约束学生进行平时学习,进行基本的课程训练,进而达到课程基本要求的需要。因而,在改革尝试过程中给予了近90%的权重。此外,增加了创新的尝试,就是开通网上教学博客平台,鼓励学生对课程学习进行必要的扩展学习,如课后阅读参考资料,或从事必要的课程调研,进行自主思考和研究性学习,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讨论和评论,并把这些思考写在博客上,和同学们分享,并计入平时成绩,这是激励性的考评措施,尽管只有10%的权重,但是效果很好,通过这一举措的引导,事实上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忘记了这10分的考评,不再是为了成绩而学习——成绩成为副产品,不再是“逼我学”,而是“我爱学”。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认知诊断 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 JAVA技术

1 引言

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ognitive diagnostic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CD-CAT) 是一种基于认知取向的新式教学测评方法。在传统考试中,每个考生,不论其能力高低,都必须做随机产生的一套完整试题,不能分辨学生的实际能力。计算机化自适应测试能根据受试者在前一个题项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或潜在能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出下一道题。这种测试方式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更准确客观地反映考生的实际能力。认知诊断理论是对学生考试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考试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不足之处进行补救,同时为教师开展因材施教提供指导。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结合人工智能、认知科学、教学研究及心理计量学而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研究尚处于开创性的阶段,其研究重点更多地集中于理论研究,在实践探索方面研究较少。Tatsuoka设计了一个基于规则空间模型的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系统,但结果不够理想;McGlohen结合Fusion模型和影子测验方法实现具有诊断功能的计算机自适应测验,但其表现还有待考证。林海菁等采用图的方法设计选题策略和对被试实施补救,但是该方法在实际知识领域中由于层级关系复杂,导致状态转换图过于庞大。杨淑群等采用概念格理论进行选题和认知诊断,但是属性层次的构造比较困难。

3 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系统的实现

3.1 系统功能

本文采用JAVA技术设计并实现一个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系统。本系统用户包括管理员、学生和教师。

管理员登录之后,可以进行学生、教师用户的管理,例如学生用户的添加、删除、修改,教师用户的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学生登录之后,可以选择自适应测验或是认知诊断。如果选择自适应测验模块,学生首先从章节表中选取待测试章节,系统会根据知识点随机产生适宜学生能力的题目,确保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知识点的考查。如果选择认知诊断模块,学生首先选择测验编号,系统会展示该测验过程中每一题的知识点、难度、学生的答题情况及参考答案等内容。

教师登录之后,可以选择题库管理或是学生认知诊断模块。如果选择题库管理模块,教师可以进行章节、测验题干、答案、知识点、难度等题库内容的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如果选择学生认知诊断模块,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已提交的测验情况,从而了解每个学生对章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2 自适应测验系统抽题算法

本文采用林海菁的知识状态转换图进行系统抽题。在测验开始时,无学生的水平信息,所以从题库中抽取第一个知识点的一个中等难度水平的试题;如果学生能正确作答,则抽取下个知识点一个难度更高的试题;如果学生不能正确作答,则抽取目前知识点难度较低的一个试题;这样不断抽题,直到所有知识点考查结束。由于学生可能由于失误而导致应该答对的项目却没有答对,故本系统设置为学生答错以后还可选取该知识点的较低难度的项目再答,如果答对下个知识点再提高难度,这种方法能较准确地判断学生的真实能力。

4 总结

经过实践检验本文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判准率,但题库的建设、知识结构图的设计、选题策略、能力估计方法、测验终止规则等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和改进。

参考文献

[1]Cheng,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for cognitive diagnosis[C]//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GMAC Conference on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2009.

[2]Tatsuoka K puterized cognitive diagnostic adaptive testing:effect on remedial instruction as empirical valid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1997,34(1):3-20.

[3] McGlohen M K,Chang H H,Wills J bining computer adaptive testing technology with cognitively diagnostic assessment[J].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2008,40(3):808-821.

[4] 林海菁,丁树良.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研究与实现[J].心理学报,2007,39(4):747-753.

[5]杨淑群,蔡声镇,丁树良等.基于FCA 具有认知诊断功能CAT 的设计与实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40(5):696-701.

作者简介

杨晓燕(1976-),女,福建省福州市人。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现供职于闽江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5篇

考试后的周记1

今天一大早,妈妈就叫我起床,叮咛说要去考试了,于是我赶快起床,带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出发,妈妈火速的开车带我到考场。

一进去试场,就看见人山人海,人潮熙来攘往,赶快先选一个座位坐下复习,复习一下单字,过了几分钟,老师就带我们到楼上考试,由于我考的是高级的,所以我心中紧张万分。

叮咚叮咚!考试时间到了,老师先讲解试卷内容,并确认身分。第一节是测验听力,由音响播出题目,我们写下答案,这个单元我最没把握,随着播放的英文单字,手中的笔也跟着起舞,飞快的写下答案,不过有的不会,有的不太确定;第二节是阅读与写作,要仔细看题目,并专心作答;而第三单元是——口说,我觉得最难,因为是一对一对话,所以我的心跳跳得比平常更快,随着心情高低起伏,我的讲话速度也开始有点结结巴巴。老师会问你一些个人资料、图片找出不同的地方、 看图说故事……,有的问题我回答不出来,有的不知道在问什么?

终于结束了三项能力测验,心中像是放下了一块大石头,可以放松、缓和一下心情。这时我的肚子已经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碰巧被妈妈听见了,于是,妈妈决定带我去吃“好料的”,好好补偿我已快饿扁的肚子。

今天的英语能力测验,让我发现自己的英语其实不错,但缺乏对话练习,所以这次非常没有自信可以过关,我应该检讨并努力练习,还可以有进步的机会。

考试后的周记2

恐惧的一天到了!今天是月考完的第一天,当老师把月考前五名写在黑板上时…,我的心情就一路往下沉到谷底。

原以为自己考得不错,可以和上次一样榜上有名,可是公布名次时,竟然没有我的名字,都是那该死的数学害惨的,早知道就要仔细一点,现在也不必在这里后悔了!不过,学期成绩仍然有进前五名,这倒是值得安慰的,内心也感觉到稍微好过一点。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6篇

这一周星期五,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去秋游,我们四年级活动地点是南华烧烤场。妈妈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是无法接受烧烤的食物,和爸爸商量一致认为还是放弃这次秋游。我当然不情愿,可我想想确实也没办法,谁叫我的咽喉确实差劲?唉,只有利用这时间好好总结一下我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吧。

第二单元的语文、数学测验成绩对于我来说是考咂了,语文87分,数学却只得了个79.5分,是我读书以来最不理想的成绩。爸爸妈妈要求我自己把原因找出来,然后作个总结,我想了又想,觉得是我的老毛病又犯了。

第一是学习不够认真,贪玩。做作业有点应付式,认为完成就可以了,造成知识量不够。

第二是粗心大意,马马虎虎。比如数学题原来有个单位的就不能再写单位,而我却写了,因此这里就被扣了5分。语文选词填空应该是奇妙,而我却填了奇丽,丢了3分。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考制度;高考;改革

一、国外高考制度改革的三大趋势

(一)统一考试和该校自主招生相结合

综观整个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基本上都是统一考试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模式。

美国的教育由各州和地方负责,虽然没有由国家组织的全国统一大学入学考试,但还是有被美国绝大多数大学认可并要求学生参加的、相对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只是它们是由社会上的考试服务机构负责编制试题和组织。这类标准化大学入学考试主要有以下两种:(1)学术评估测验(SAT)。SAT 是一种学术适应性测验,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人们常讲的美国高考主要指SAT。(2)美国高校测验(ACT)。此测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此测验的地位与学术评估测验的地位差不多。美国没有统一的招生机构,高校招生享有高度自,招生的标准、规模及运作完全是由各校招生委员会自主制定,录取工作由大学自己做主。

日本的高考模式为两次考试:第一次为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第二次为各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韩国的高考主要指引进美国SAT 而设立的大学修学能力考试和各大学的单独考试。

英国小学6年,初中4年,高中2年。1984年英国政府规定,中学生初中毕业后要参加GCSE 考试,即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从而在英国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全国统一的中学会考标准。通过GCSE 考试后,标志着中学教育的结束。而希望继续进大学深造的学生,继续在高中学习两年,参加普通教育证书高级考试,简称A-LEVEL。它相当于中国的高考,只有在A-LEVEL 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才能被一流大学录取。但录取标准的确定等权力仍掌握在高校手中,高校充分享有录取新生的自。

(二)考试内容、方法综合化和考查过程化

在实践中,人们对考试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总结,任何一次和单一的考试内容、形式和方法都无法完整科学的评价一个学生,因此人们综合多方面的考试内容和方法以全面考查。如英、法、德、日等国的考试科目除了统一的必考科目外,考生和大学的自选考试科目也很多;考试形式除笔试外,也增加了小论文、面试、口试、实验等方式;考试内容也是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都结合起来。

为了改变“一考定终身”,对学生的考查表现出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变。许多国家把中学学习成绩和毕业会考成绩作为招生的重要参考依据。如韩国1980年以后,高校录取就要参照中学成绩,并规定高中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不能低于20%;德国大学入学考查中,高中学习成绩占了总成绩的三分之二。

(三)录取标准科学化

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再以一次高考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唯一标准,而是综合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中学平时成绩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全面考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德国大学入学资格的获得,高中成绩占总成绩的2/3,而高考成绩只占1/3。在美国,大学录取新生的依据是综合考评学生的入学考试成绩、高中平时成绩、社会服务活动表现以及学校推荐信等。就像哈佛招生院长在给潜在的申请者来信时写道:“学业表现包括高中的成绩、SAT 或ACT 的考分,对录取委员会来说非常重要。然而,其他因素诸如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录取委员会会细致地阅读推荐信和作文。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满活力的团体。”澳大利亚首都区大学录取标准是以高中两年的综合成绩加上一次地区的“全澳等级考试”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大学录取分。

各国高考都力避“分数至上主义”的弊端,通过改革,采取多种方式选拔学生。如韩国目前大学新生录取的途径有:通过大学修学能力考试和各大学举行的自主测试录取,占60%多;通过“特别选考”进入大学的特长生,占35%左右;被大学提前录取的学生,占5%左右。

二、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启示

(一)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限,允许考生自主申请高校

国外的经验表明,大多数的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都进行自主招生,以此来选择适合教育培养的学生,保证培养质量和特色;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申请就读适合的高校。这有助于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也有助于高校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0%,高校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对自身的声誉也更加珍惜,因此,高校自主招生不会带来不公正,相反,更加透明、公开、民主的自主招生将促进高校自律,有助于遏制腐败。

(二)改革传统高考制度下的人才评价模式

变革评价形式。应在知识测试的基础上,增加口试、面试、实验测试等评价形式,以利于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学生充分发挥;同时,改革僵化的总分评价模式,对在某个科目、某项能力上有特长的学生实施客观的评价;还要在一年中举办多次考试,让学生选择其中最为满意的一次成绩,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模式。

增加评价内容。除了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评价,还要选择恰当形式对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思想道德素养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评价;录取过程中,可以把学生的论文、作品、实践报告、学校评语等多项内容纳入考查内容。

延伸评价过程。不仅要对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进行评价,还要对考生整个或较长阶段学习生涯进行科学的判断和把握,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变化,会考的成绩、高中历年的成绩单等应纳入考查范围,以此保证评价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杨光富.美国高考制度的三大特色[J].中小学管理,2003,(5):55,56.

[2]刘学伟.法国高考制度改革简介[J].教育与职业,2003,(11):56,60.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8篇

摘 要: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听二记三练四测”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效果和考证通过率。

关键词: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3-0100-02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中职学校计会专业的专业课,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必考科目。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摆在中职财会专业教师面前的新挑战。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了“一听二记三练四测”的教学方法。

一、“一听”:学生上课认真听

中职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对新事物的接受快,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强,自我学习能力较弱。所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能做到的并不多,只能在上课中要求学生认真听。如果学生确实能认真听,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会在30%以上。

二、“二记”:教会学生多种识记知识的方法

如教会学生课后画思维导图。由于课堂教学信息量大,学生若采用传统(图1)的线性记笔记方式,会存在笔记记录不全、记录后不易复习、知识掌握效率低等情况。如果课后采用思维导图记录法(图2),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进行梳理,将课堂学习内容图形化,利用线条、符号、词汇和色彩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使复习更具条理性。因为学生的思维意识不一样,导图的样式会千奇百怪,这样也可以杜绝学生抄袭。学生如果能认真去做思维导图,知识掌握的程度会提高到50%~60%。

教会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关键词。《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考证的题型是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各20道,不定项选择题10道。也就是说这些题目都是客观题,那么学生在记忆时,主要就是记关键词,包括前面所讲的课前小测也是要求学生写出关键词为主。关键词能记住,考试中答题的准确度就能拿捏不出错。

2.时间。时间方面的记忆,要注意几个情况:一是无规律的时间,如某法的通过、实施、修订等;二是有规律的时间,如:税务登记中的开业登记、变更登记是30天,注销登记为15天;三是无规律但有道可循的时间,见图3。

图1 传统记录法

图2 思维导图法

3.有前提。很多时候学生在记忆时,往往会忽略了法律法规中的前提条件,这样就容易丢分。如:【判断题】银行不得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账户情况,不得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冻结、扣划款项,不得停止单位、个人存款的正常支付。【答案解析】该说法就忽略了前提“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

4.陷阱。一些常识问题,中职学生没实践基础,有答题时也很容易中招丢分,这就是专家出题时给的陷阱。如:支票的出票人签发支票的金额不得超过付款时在付款人处实有的存款金额。禁止签发空头支票。这里的陷阱就是“付款时”,可以改为:出票时、签发时、开具时。

三、“三练”:课后要求学生完成练习

包括练习册的习题和老师另外出的练习。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找到题目对应知识点在书本中的位置,并根据题型不同用不同的彩色笔标示。如果学生确实能按老师要求的去做练习,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提高10%~20%。

四、“四测”:对学生进行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