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握手礼仪

握手礼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握手礼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握手礼仪范文第1篇

握手是现代交际场合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见面致意礼节,旅游服务场合也不例外,不管是酒店欢迎VIP客人,感谢对方单位的合作,地陪和全陪在接站时的接洽,旅行社领导在出旅游故障时慰问游客,握手礼仪必不可少。正确把握手礼仪可以树立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良好的服务形象,提高服务质量,加深客人印象,从而提高旅游服务的效益。

一、旅游服务场合运用握手礼仪的概述

(一)旅游服务场合正确运用握手礼仪的必要性

当今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服务质量的竞争,而服务质量体现在为客人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上,特别是见面时关系到“第一印象”首因效应的每一个细节和告别时关系到“临近印象”效应的每一个细节,客人对这样的服务质量有关的细节会印象特别深刻。握手礼仪是在人与人见面之初或告别再见时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致意礼。在旅游服务的各个场合,能不能正确运用握手礼仪,关系到客人或客户对我们的“第一印象”或“临近印象”,所以握手礼仪的正确运用显得特别重要。

(二)旅游服务场合运用握手礼仪的常见误区

有不少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不重视握手礼的正确运用,出现各种错误,从而带给客人不良的交往感受。例如,有的酒店公关部门的助理在与对方单位的客户握手时,用的是一种“死鱼式”的握手,就是在握手时既不用力,也不晃动,随便对方如何热情,就是不作任何回应,给人一种毫无生命力的感觉,难以取得客户的信任。还有的女性地陪在与全陪在机场接站时的握手,采用的是“女王的指尖”式握手,只发给对方四个手指尖,却不让对方握住手掌,让人感到很不热情。还有的职场男士在握手时,力气过大,客户自然很难接受这样的礼仪。

如上文两个方面所述,正确运用握手礼仪会可以赢得更多的回头客,取得客户的信任。其实,在职业交际场合,人与人握手不分男女,既不能用力过大,也不能用力过小,或不让对方握住手掌,这些都是不职业不专业的表现,我们应掌握正确规范的握手方式,让旅游行业的客人或交际对象有美好的交往印象,从而也树立自己良好的从业形象、树立旅游行业的良好形象。

二、正确运用规范的握手礼仪的要诀

错误的握手形式是不可取的,但在实际运用时会发现,正确规范的握手方式不容易把握。有很多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会发现,在和客人握手时,手如何伸出去,握到什么程度,如何晃动,握多少时间,都不好把握。不少人在职场交际的场合,往往会不知如何具体去表达握手礼。

其实,通过规范式握手礼仪的五要素入手,把握标准的握手礼仪是比较容易的。规范式握手的五要素是“顺序”“神态”“力度”“时间”“语言”。第一,握手“顺序”应是尊者为先。与交际对象握手时,很多人不懂得应该哪一方主动伸手与对方相握。例如,酒店总经理是一位男士,与合作单位公关部的一位女经理在职场上相遇了,应该是尊者先伸手,在职场上无关性别,谁的职位高,应该是谁先伸手。第二,握手不能忘记“神态”的配合,在与交际对象握手时,不能目中无人,心不在焉,眼睛要看着对方,面带微笑为佳。第三,握手的“力度”,既不能太大用力,也不能用力太小,使用七分力度最合适。第四,握手的“时间”把握,一般来说,三到五秒结束一次握手是最佳。第五,握手时不要无话可说,要加以语言的配合,可以说“欢迎您的到来”“很高兴为您服务”等。

三、不同形式的握手礼仪在旅游服务场合的区别应用

不同形式的握手礼仪隐含了握手施礼者不同的内心活动,会给交际对象不同的心理感受。所以,在旅游服务场合一定要正确把握不同形式的握手礼仪。这个不同的握手形式的关键在于,握手的那只手标准地握上去,另一只手放在不同的位置上意味着不同的心理。根据我们在旅游行业工作时的实际运用,可以总结出常见的有“垂臂式”“抱握式”“按握式”“背臂式”和“拍臂式”这几种不同手位放置的握手的形式,用在不同的场合,代表握手施礼者不同的内心活动。

“垂臂式”:一只手握住对方手掌,另一只手自然垂在一边,表示的是“尊重”和“郑重”的态度。例如,酒店前厅经理在接待VIP客人时,用的是垂臂式握手,表示对VIP客人的尊重。

“抱握式”:一只手自然握着对方手掌,另一只手抱着对方手的侧面,这种“抱握”的方式,隐藏的心理是“感激”和“祝贺”。例如,酒店销售部签订大订单,销售部经理为了表达对对方单位的感谢,这时应用“抱握手”的形式。

“按握式”:一只手自然握着对方手掌,另一只手按在对方手掌上面晃动握手,这种“按握”的方式,隐藏的心理是“慰问”和“嘱托”。例如,在旅游过程中,有游客交通意外不幸重伤,旅行社领导来到医院慰问家属,这时应用“按握式”的握手形式,意在安慰病人和家属,而千万不能用“抱握式”,否则就变成“祝贺”对方生病了,这显然很不合适,这一细节在具体运用握手礼仪时一定要区别应用。

“背臂式”:一只手自然握着对方手掌,另一只手背在身后,隐藏的心理是“自信”和“年轻”的状态。例如,地陪和全陪在接站时,地陪在与全陪握手时握手用的是“背臂式”握手,显得很自信、年轻的样子。

“拍臂式”:一只手自然握着对方手掌,另一只手拍拍对方小臂,隐藏的心理是“夸奖”和“赞誉”。例如,酒店的一位领班被评为“服务之星”,总经理在颁奖时拍拍对方的小臂,意在“夸奖”“赞誉”,称赞他服务工作做得好。

综上所述,不同手位形式的握手礼仪具有不同的心理意味,不同的形式带给交际对象的心理感受完全不一样,我们一定要在旅游工作场合加以区别,灵活运用。

四、结语

握手礼仪范文第2篇

这样的战争礼仪其目的在于制定一种秩序和规则,使得战争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而不是强化战争本身的暴力属性。也正是应和礼乐概念中,礼的精神在于“秩序”,而乐则在于“和谐”的解读。

战争中的礼崩乐坏――礼仪背后的关系模型

然而秦国却是这一礼仪制度的破坏者,商鞅变法中涉及军事力量提升很核心的是破坏了既有的战争礼仪。《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有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等规定。直白地说,就是战争中敌人的头颅可以直接兑换土地。在此因素之下,礼仪这样的“游戏规则”在战争中被清洗掉了。

从秦国起,中国的社会形态转变为集权模式。社会学家有观点认为:人类之间的人际关系可以统分为两大类――伙伴式关系模式和统治式关系模式。而集权形态是典型的统治式关系。

保留至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使得当时的战争更像是一种解决利益划分的模型,其核心目的在于“解决”而遵循“礼”的原则来尽量弱化暴力和杀戮;这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型的“礼仪”,所表现出来的是参与战争双方的伙伴式关系模式。因为尊重对方的存在和价值,通过一种尊乎“礼”的游戏规则,以平等的伙伴关系完成一场“有礼有节”的战争形势,达成一个双方均认可的结果。说白了更像是按规则下一盘棋,或是武侠小说中高手比武所谓的“点到为止”,只论武学高下,不伤及性命发肤。

而以暴力杀戮为形式的、摒弃了礼仪的战争,如秦国士兵系敌人头颅于腰间,意在灭六国,其目的性并非把敌方当作平等的伙伴,而是要消灭或对其进行权力控制。这则是统治式关系模式的体现。一方统治(或试图统治)另一方,并形成权力领域的不平等。

当然,统治式关系模式并非只体现于战争,也体现于各种类型的群体行为模式,而更多的则体现于人类个体与个体之间,比如男权主义是男性群体对女性群体统治式关系模式的体现。而礼仪也正是一种对于人际关系模式最深刻而直接的表现形式。

握手与作揖――感性与理性的心理认同

同样与战争相关,源于欧洲却成为当下世界通用的“握手”礼仪源于中世纪战争期间,骑士们都穿盔甲,除两只眼睛外,全身都包裹在铁甲里。如果表示友好,互相走近时就脱去右手的甲胄,伸出右手,表示没有武器,互相握手言好。

这似乎是人类之间的关系从统治式关系向伙伴式关系转换的体现,用展示不具有伤害性的工具来表达愿意以伙伴式关系进行沟通。

有学者提出,欧洲文明的起源混杂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且在某一阶段(大约公元前4500年)游牧文明“战胜”了农耕文明。一般来说,农耕文明的主流价值和文化更倾向于人际间建立伙伴式关系,通过合作从自然界获得物质收获;而游牧文明的生活方式注定了其必须选用统治式的关系来构建自身的价值理念,起初是人类对狩猎动物的“统治”,通过暴力获得控制权和使用权,继而转为通过战争来“狩猎”其他部族的人类,将其作为奴隶而获得控制权和使用权……

当游牧文明战胜农耕文明的时候,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则更多体现出统治式关系模式,而基于此形态的社会意识形态礼仪则会成为这样关系的具体表现,比如握手礼仪――在统治式关系为主的默认形式下,试图表现伙伴式关系意愿的一种形式。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亦有“握手”礼,古作“执手”。 古时用于离别、会晤或有所嘱托时,皆以握手表示亲近或信任。结合诸多的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可明显感受到其“情感”的成分,比如“执手相看泪眼”,甚至执手亦有对于情感盟誓的含义。

著名的“电话亭实验”就说明了这一点。握手这样的肢体接触能够让握手双方在心理上建立友好的感受,也得到了心理学领域的认可。可以说,以握手礼仪为主要形式的人际间合宜的肢体接触,能够让参与者在潜意识中建立与对方的好感,这种好感具有更多的感性成分。

中国古代礼仪中,相对于握手礼的却是打躬作揖。没有身体接触,两手合抱在胸前以示敬意,多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弯腰施礼为作揖,多对老者、尊者,称为施长揖;双手起拱摇动不弯腰为高揖,多为平辈或年龄地位相近者互表友好之意。

握手礼仪范文第3篇

接待礼仪常识一、个人礼仪

1、仪容仪表

一位专业的职业人士,着装要整洁大方,体现出你的职业性与专业性。女士不要披头散发,化妆以淡妆为宜,打扮不可过于浮夸与性感。男士要注意清理胡须,切勿留长发。

2、言谈

言谈要礼貌、亲切,表露出对他人尊重。交谈中,你作为接待的一方要说敬语,如:您、请、谢谢、对不起、打扰、指教等等。

3、举止

在接待中,你的行为举止要温文尔雅,有礼大方,无论是说话姿势、坐姿、走姿、站姿都应按照礼仪规范动作,变现出优雅、自然、大方、礼貌。

接待礼仪常识二、见面礼仪

见面时,可向对方进行握手礼或鞠躬礼。握手时要站姿端正,目光正视对方,脸带微笑;鞠躬时上身要向下弯,但不可弯得东倒西歪,要郑重其事地弯腰问好,表达你的尊重。

接待礼仪常识三、介绍礼仪

1、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之前最好先向对方进行握手礼或鞠躬礼,然后向对方说明自己的名字与职位,言语要言简意赅,点到即止。

2、介绍他人

介绍他人时,你的手心要向上,掌向被介绍人,根据双方的身份高低而进行先后介绍,当中要说明他人的名字与身份。

接待礼仪常识四、行进礼仪

作为接待引领客人时,你应走在前方当向导,宾主双方并进走在道路内侧,你走在道路外侧。乘坐电梯时,你应先行进入控制电梯,再邀请客人进入。若电梯已有人控制,你则要等待客人进入后方可进入。出电梯时,你都应是最后走出那个。

接待礼仪常识五、电话接待礼仪

握手礼仪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东盟;跨文化;商务礼仪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加强了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使得双方在商务贸易上的交流逐渐增多,有助于推动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1]。但是,中国与东盟在商务礼仪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实现双方的贸易合作,贸易双方必须要就中国-东盟的商务礼仪进行对比。以下本文就文化视角下中国-东盟在商务礼仪上的差异进行简要的对比和分析。

一、中国的商务礼仪

我国的商务礼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迎送礼仪。即在商务贸易过程中对商务友人采取的欢迎仪式和欢送仪式。中国人对于合作对象均较为重视,因此对于每一位来访的合作对象或者商务友人,中方均会派遣相关人员举行迎送仪式,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欢迎。迎送礼仪中迎宾人员的服装、动作以及程序等均是重要的内容,要求从细节上体现我国的礼仪风范[2];第二,宴请礼仪。宴请礼仪一般用于重要活动场合,礼仪内容包括决定宴请的类型、进行社会活动的筹划和组织工作的安排等,是表达庆祝、恭贺、答谢等的主要方式之一,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友好往来;第三,会谈礼仪。会谈礼仪包括会谈的说话礼仪、合影礼仪、程序礼仪等;第四,谈判礼仪。谈判桌上也有属于自己的礼仪,例如,谈判需要准备的相关的事物、谈判场所以及谈判的程序等。

二、东盟各国的商务礼仪

东盟国家数量较多,虽然这些国家均属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一员,但是各国在商务礼仪商业略有差异。首先,从见面礼仪来说。东盟常见的见面礼仪包括两种,一种为双手握手礼,另一种为合十礼。双手握手礼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等国家较为流行,双方见面后先寒暄问候,再相互握手,最后⑹址旁谧约旱男厍啊H绻双方辈分悬殊,则晚辈需要亲一下长辈的手,然后再将双手放在胸前[3]。合十礼流行于泰国、缅甸、老挝以及柬埔寨等国家,分为跪合十礼、坐合十礼以及站合十礼三种;其次,从宴请礼仪来看。东盟各国在宴请礼仪方面均要求能够根据客人的喜好来进行菜单的确认,避免出现菜单不符合客人胃口或者与客人的口味冲突的情况。具体来说,文莱的宴请礼仪中有一点较为特殊,即文莱全国禁酒,国人不允许在公共场合饮酒,外来游客以及17 岁以上的非穆斯林允许带少量酒。但是如果外来游客到文莱人家中做客,主人无法提供任何酒品,只能提供差点。为了避免“酒事”,客人被要求至少吃一点或者轻触茶点盘子。柬埔塞的宴请礼仪中禁止食用牛肉和其他大型动物肉。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同文莱相同,同样拒绝饮酒,含有酒精含量的饮料同样不行。此外,印度尼西亚禁止食用动物的血、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自死物以及猪肉等。在印度尼西亚就餐后需要在餐盘里剩下少许食物。老挝的宴请礼仪中,主人喜欢将食物如鱼头和鸡头先给客人,客人接受即是对主人的尊重。而饮酒顺序则相反,主人需要先饮,然后依次请客人饮。马来西亚居民同样禁止饮酒,少数印度人和穆斯林人有牛肉和猪肉等的禁忌。缅甸的宴请礼仪中,时间控制十分重要。缅甸人每天只吃两顿,并且在早上九点和下午五点之间饮食。菲律宾没有禁酒的习惯,相反菲律宾人非常喜欢喝啤酒和槟榔。在宴请过程中,客人需要在主人落座之后再就座。新加坡好饮茶,泰国喜欢用吸管喝白开水和加了冰块的饮料,越南人就餐前需要先向主人表示礼貌和谢意。

三、东盟各国商务活动的禁忌和技巧

文莱人性格较为温和,在餐桌上或者交谈中不会随便打断他人的说话,因此文莱的商务活动禁忌是打断他们的谈话或者大声说话。柬埔塞人习惯通过中介来进行友好地来往和交流,因此可以通过大型的公司,或者具有令人尊敬身份的人或公司来进行引荐。印度尼西亚人非常看重名片,要求客人在见面的第一时间就将名片发给对方,否则会受到主人的冷淡待遇。有求于印尼商人时,需要带上礼物,对方接受了就表示答应了[4]。接受他人的礼物时,要表示欣喜之情但是不能当面拆开礼物。老挝人不喜欢白色,不喜欢握手礼仪,因此中国人在于老挝人交流时先不要握手,点头微笑即可。马来西亚人习惯用右手交换名片,这一点与中国不同,但是要求中国贸易方能够先看一眼名片再收起来。需要注意的是,星期二是缅甸人的商务活动禁忌时间,安排交易活动时应该要尽量避免在星期二,互赠礼物也要避免星期天这一天。菲律宾的商务禁忌是,对于菲律宾人的要求,对方不能表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新加坡人的商务禁忌是禁止吸烟,不喜欢大排场,提倡节约。泰国人的商务活动时间有限制,确定了之后不宜再变动,越南人在商务活动中不喜欢对方发脾气或者批评自己,并且喜欢面对面的会见形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商务礼仪中存在较大的差异,东盟各国也各有各的商务活动禁忌和技巧,因此中国在于东盟各国进行商务合作时必须要根据各国商务礼仪的不同进行应对,以便实现融洽的交流和合作。

参考文献:

[1]朱倩倩.跨文化视角下中国-东盟商务礼仪对比研究[J].视听,2015,03:211-212.

[2]唐妮.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禁忌的对比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76-77.

[3]韩慧如.跨文化交际下中西商务礼仪比较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01:15-16.

握手礼仪范文第5篇

本刊特此推出“礼仪ABC”专版,带领大家学习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宏扬传统文明礼仪的同时,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教育。

拜访是我们用来联络感情的一种有效方法。不管是工作还是个人社交,不管老友还是新友,拜访都是一种展现自己人格魅力的有效方式,社交礼仪最重要的情感特征是真诚!以真诚之心换取他人之心,以真诚的行为款待他人,以真诚的话语取悦他人。礼貌的拜访,可以树立好的形象,人与人交往有好的开始,沟通就变得更自然更愉快,信息传递也更加直接有效。

守时践约

拜访确定后,要准时赴约。这是为了讲究个人信用,树立自身良好形象。赴约时可早到几分钟,稍作整理后,正点出现在约定拜访的地点。万一因特殊情况会晚点到达,要及时通知对方,告知自己现处位置,大约多长时间后能到,并要致歉。如因故不能赴约,应提前告知对方,以便对方及时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同时向对方说明原因并请求谅解,必要时还可以与对方商议,将拜访另行改期。

进行通报

到达约会地点后,如未直接与拜访对象见面,要自动向接待人员通报自己的有关情况。一般而言,前往大型的企业单位,应首先前往接待处,向接待人员或秘书通报,由其代表安排见面。如果是前往宾馆拜访,应先在被拜访者下榻的宾馆一楼大厅接待处,打电话到对方房间通报,由对方决定见面的具体地点,切勿鲁莽地直奔对方的客房。前往普通人办公室进行拜访,首先应轻叩房门,得到主人允许后,再推门进人,即使房门是虚掩或敞开的,也应敲门,经允许后再进入。

举止得体

见面后,要主动问候致意。如果是初次见面,要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如果对方先行握手礼,要热情回应,否则,不要先行握手礼;如果对方为长者、高职或女性时,更不可以自己先伸出手去。行过见面礼后,在主人的引导之下,进人指定的房间。谈话应开门见山,简单的寒暄后即言归正传、切人主题,不要海阔天空,浪费时间,而且不要自己一个人滔滔不绝。当对方发言时,要善于倾听,不清楚的问题,可以要求对方重新解释,但不要打断对方的讲话。如果双方意见不一致,要保持沉着冷静,不可冲动,避免产生不愉快的场面。

握手礼仪范文第6篇

1、“尊者决定”原则

根据礼仪规范,握手时双方伸手的先后次序,应当在尊守“尊者决定”的原则的前提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尊者决定”原则的含义是,在两人握手时,各自首先应确定握手双方彼此身份的尊卑,然后以此而决定伸手的先后。先由位尊者首先伸出手来,即尊者先行。位卑者只能在此后予以响应,而决不可贸然抢先伸手,不然就是违反礼仪的举动。

在握手时,之所以要遵守“尊者决定”的原则,既是为了恰到好处地体现对位尊者的尊重,也是为了维护在握手之后的寒暄应酬中位尊者的自尊。因为握手往往意味着进一步的交往的开始,假如位尊者不想与位卑者深交,他是大可不必伸手与之相握的。换言之,假如位尊者主动伸手与位卑者相握,则表明前者对后者印象不坏,而且有与之深交之意。

2、具体涉及情况

具体而言,握手时双方伸手的先后次序大体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1)年长者与年幼者握手,应由年长者首先伸出手来。

(2)长辈与晚辈握手,应由长辈首先伸出手来。

(3)老师与学生握手,应由老师首先伸出手来。

(4)女士与男士握手,应由女士首先伸出手来。

(5)已婚者与未婚者握手,应由已婚者首先伸出手来。

(6)社交场合的先至者与后来者握手,应由先至者首先伸出手来。

(7)上级与下级握手,应由上级首先伸出手来。

(8)职位、身份高者与职位、身份低者握手,应由职位、身份高者首先伸出手来。

3、某些非凡情况

若是一个人需要与多人握手,则握手时亦应讲究先后次序,由尊而卑,即先年长者后年幼者,先长辈而晚辈,先老师后学生,先女士后男士,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上级后下级,先职位、身份高者后职位、身份低者。

在公务场合,握手时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取决于职位、身分。而在社交、休闲场合,它则主要取决于年纪、性别、婚否。

握手礼仪范文第7篇

采访/胡凌虹

吴礼权(复旦大学教授,博导)

现在比较常见的抱拳作揖,出现于清朝年间,是古代传统作揖的一种简化。作揖在老一辈人中还有,南方人比较少,我去北京,一些老年人还是会给我作揖的。作揖是一种很好的问候方式,我很赞成。人多了握手来不及,也不方便,一个人对着很多人,一个人对着另一个人远远作揖,很简便,不像鞠躬,比较复杂,也太累。相互之间问候,有的时候还要说话,说的到底得体不得体是一个问题,作个揖,不说话,意思到了就行。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但是现在却没有自己传统的礼仪了。能不能恢复作揖不一定,但作揖作为表现一个民族礼仪之邦的文明标志,一个抓手,提倡肯定是值得的。作为一个国家、民族,应该有自己的礼仪,展现一种适合自己民族的东西。握手礼中西方人都用,怎么区别不同国籍呢?一般是从肤色上看。我们一见鞠躬就知道是日本人或韩国人,那么能不能一看到作揖就知道是中国人呢。作揖比握手还要简单、方便,推广的可行性还是蛮大的。人们会教宠物作揖,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去学呢?至于采取怎样的方式,在男子之间、女子之间,男子和女子之间该怎么作揖,都是可以讨论的。当然人们已经习惯于西方的握手方式,普及作揖还是需要一个习惯的过程。

伊甸(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其实过去在老百姓之间作揖也不太多,需要到一定层次,比如知识分子,或者官员之间。如果付诸实践,我们国人都像过去一样作揖的话,我的感觉是比较怪,因为作揖不是单独的礼节、问候方式,它还包含着文化层面的问题以及历史的积淀,它是跟很多封建的文化,那种说不清楚的感觉混杂在一起的。刘半农先生提出了“作揖主义”,作揖的意思已经扩大化,不仅仅是问候,还是一种调和,和解,带有一种过去旧时代文化的痕迹,所以不宜普遍推行。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国家,需要的并不是去恢复古老的东西,恰恰相反是去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如果在创造不出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学习西方的最文明合理的礼节。我是比较赞成西方的一些礼节,如握手,拥抱。尽管拥抱这个礼节我们还在使用,但是使用频率不及西方,在特殊的场合,表达特殊的情感,握手还是轻了点,可以选择拥抱。礼节是慢慢形成的,很难倡导出一种新的东西来。如果是刻意恢复作揖,也会有一种不自然的怪怪的感觉。如果现代人喜欢,把作揖作为一种礼节的方式来存在,也是可以的。在面向公众,没法体现握手问候的时候,作揖、鞠躬这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我平时很少作揖,不过一二十个人来告别,来不及一一握手,就作个揖代表告辞。作揖毕竟是国人比较熟悉的东西,在一定场合,用用也可以,大家都知道其表示的内涵及适用的地方。

姚渊(汉文化推广者,汉未央网站站长)

作揖跟我们汉服的推广在运行上有着相似性,日常生活中推广比较困难。汉服是在特定的礼仪场合中穿的,在穿着汉服的时候,应该有同汉服相适应的揖礼。所以我们复兴汉服,紧接着就是要复兴揖礼。揖礼不是非要依附在服装上,凡是你觉得有必要通过民族的方式来表达情感的时候,都可以作揖。只要你有心,哪怕行一个幅度比较小的揖礼都是可以的。所以作揖比推广汉服的门槛还要低。当别人知道我是做汉文化的,他们会很有意识地跟我作揖,但一般作的可能就是江湖侠客般的抱手礼、拱手礼。正规揖礼手是直的,用在庄重的场合。明清以后汉朝的礼仪不断衰弱,严肃的揖礼也不断衰落下去,在市民文化兴起之后,人们对作揖进行改造,形成了非常普遍的抱手礼、拱手礼。后来西方人看见的就是这种揖礼,所以他们认为穿着唐装马褂,行抱手礼的就是很中国的方式,其实很不得中国人的精髓。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揖礼就是最靠近现代的传统,却不知道实际上还有一种远离现代文化的传统,正规揖礼。它同中国的自信心,汉朝的黄金时代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提倡正规作揖的原因,有一种情感因素在里面。回到提倡推广作揖,我觉得有必要,因为如果你努力去登天,就可能登上一座山,如果你只想登上一座山,你登上的可能就是一座小丘陵。我们可以把作揖的目标放在日常生活中,在一般场合,随意一些,要求不用太高。但如果在穿着汉服的正规礼仪场合,我们还是提倡作正规的揖礼。此外,古代礼仪活动通常是男性之间,通常所说的作揖都建立在男性的基础之上,在现代,女子行怎样的礼仪,我觉得还需要规范和梳理。

同题问答

1、你知道“作揖”吗?具体怎么做,清楚吗?

Kent(加拿大籍华人):大概知道一点。

王强(公务员):作揖是中国文化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具体形式不清楚。

谢国剑(研究生):知道一点点,具体怎么做不清楚。

清水挂面(研究生):知道。可能清楚。

小鹏(外企职员):不清楚。

大树(自由设计师):知道,双手互握在前,弯腰60―90度。

Jane(经理助理):知道。

Amanda(澳大利亚人):知道,就是一只手抱另一只手,表示“你好”的意思。

2、你在什么场合,看见过哪些人作揖?

Kent:长辈们过年或看到尊敬的人。

可人:以前很老的电影里容易看到作揖。现在很少有人作揖了,年轻人不会,年纪大一点的人之间也不太会作揖。大概祖父辈才会有点关于“作揖”的记忆。

王强:年纪大的人,过年时,拜菩萨的时候。

谢国剑:电影、宣传广告片里,教科书上。

清水挂面:在电视里,当某人见到景仰的长辈时会作揖。

小鹏:婚礼上,拜年的时候。

大树:相声演员,古代影视剧里。

Jane:过年的时候。

Amanda:大部分在香港片,中文片里。我爷爷奶奶是中国人,移民到马来西亚,我记得小的时候,过年时,父母亲戚会相互作揖。

3、你平时作揖吗?在什么场合下,你可能会作揖?

Kent:一般没有。

可人:很少作揖。

王强:不太作揖。

谢国剑:很少作揖。

清水挂面:会。在尊敬的老者面前,或者与关系亲近的好朋友开个玩笑。

小鹏:给长辈拜年的时候。

大树:不作揖。

Jane:拜年的时候。

Amanda:平时不作。

4、看到一些学者、明星对大众作揖,你有怎样的感觉?

Kent: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就好像看到握手。

可人:没有感觉,很正常。

王强:感觉不错,蛮有民族特色的,有风度。

谢国剑:觉得可以,适用于人比较多的地方。

清水挂面:没什么感觉。

小鹏:挺好的,中式的传统礼仪嘛。

大树:表示谦卑或尊重;还有熟悉人之间表示亲热,感觉比较搞笑。

Jane:没什么感觉,很中国化。

Amanda:感觉就是中国传统的东西,比较有礼貌。

5、你觉得“作揖”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Kent:比握手古典,如果场合不对的话有点奇怪。

可人:一人对十人、百人的时候,作揖比较方便,此外,流行病盛行的时候作揖会有好处。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于握手,别人伸出手跟你握,你作个揖,人家会感到很别扭。一般来说,人与人接触的面积越大,关系就感觉越好,作揖让人感觉很客套。

王强:相比较握手,它有多个优点,(1)作揖比较卫生,降低传染皮肤病的可能性。例如在非典时期,很多人不愿意身体接触,握手改为作揖;(2)可以避免自讨没趣,握手是双向的,对方必须有所响应,若一方没有反应,另一方会比较尴尬,作揖不需要显示太多的协作性;(3)握手礼,有一定的规矩,需要上级、长辈、女士先伸出手,万一握手方式不正确,会给另一方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但作揖不同,可以不必分上下级;(4)人容易出手汗,握手不是很舒服。作揖可以在对方不愿意握手的情况下,表达出自己的好感。作揖的缺点是不如握手关系亲近,因为肢体交流感觉更亲密。

谢国剑:相对而言,作揖在传统上有一段时间是被鲁迅等人批判的,带有封建文化的色彩。但若穿着唐装作揖,感觉就比较好。或者在隆重的场合,比较传统的氛围里,作揖会更加让人有认同感。

清水挂面:显示出个人谦虚和对对方的尊敬,缺点就是有些做作。

小鹏:我觉得优点是有中国特色,弘扬民族传统;缺点是没有肢体接触,略显疏远。

大树:好处和缺点不明,需要场合与心境。

Jane:中国的一个礼仪,使人感觉很谦虚。

Amanda:没有多大感觉,就是一种礼貌,延续了中国的传统。

6、日本人、韩国人见面会鞠躬,西方人见面通常会拥抱,你觉得有必要在现代提倡“作揖”这种中国的传统问候方式吗?

Kent:无所谓,可能有人觉得比握手卫生,不过我不觉得,握手有体温的传递,更能使双方贴近,作揖有点隔膜,或者一点点虚伪。还是要看场合。

可人:我觉得没什么必要,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到现在,作揖已经断掉几十年,硬生生地恢复还需要一代人的认可。这不同于日本、韩国,人家鞠躬的传统已经延续至今,整个社会都完全认可。

王强:有必要,中国有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而且作揖从实际看也有诸多优于其他问候方式的地方。

谢国剑:这个仅仅是一种符号,现代提倡没有多大意义。只要从精神层面上领会就行。在平时的礼仪中推广作揖有这个可能,提倡作揖并不让人奇怪,但若是说到恢复、回归或者变为一种潮流,我预测不太可能。

清水挂面:没有必要,个人喜好问题。

小鹏:有必要,就像推崇唐装、汉服一样嘛,“作揖”有中国特色啊。

大树:不需要。有点老八股感觉。

Jane:提倡,有传统底蕴。

Amanda:有一点奇怪,因为这样的动作都是需要自然的嘛。如果人们越来越接受西方人的习惯,比如喜欢抱抱别人,也没问题,因为这样人感觉比较舒服。

7、你怎么看待人们喜欢教小狗或猴子等动物作揖?

Kent:作为玩耍没什么关系,好玩就好,没人在乎。

可人:我对作揖并不排斥,任何场合有人或者动物作揖都很正常。教动物作揖,应该来说是人想通过动物来表达一种心情,出于一种礼貌的方式。

王强:满有意思的。

谢国剑:满好看的,这可能与动物的特征有关系,作揖相比握手等其他动作更加容易些。

清水挂面:觉得挺好玩。

小鹏:无所谓。

大树:纯属是为了博得大家一笑,另不想讨论动物权利,已经被养着了还能说什么?

Jane:很好玩,他们很聪明。

Amanda:真的吗?没有见到过。

8、握手、拥抱、接吻、作揖、鞠躬这几种问候方式中,请按你的认可度给他们排个序。

Kent:我觉得要分场合和民族特点。作为和我同样种族的人,在普通见面的场合,我会这样排列:握手、作揖、拥抱、鞠躬、接吻。

可人:这个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大家不太认识的,握个手。关系非常好的朋友或亲人之间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除了握手还会拥抱。在长辈面前,或者崇拜的人面前,一般用鞠躬,表示尊敬。作揖排在比较后面。对于接吻,中国人不太习惯,人们还没开放到这个地步。

王强:握手、作揖,拥抱,鞠躬,接吻。

谢国剑:要分场合吧,在普通的生活中,握手肯定是最常用的。辞旧迎新,穿着唐装的时候,在比较隆重的场合,表示尊敬的场合,可能会作揖。拥抱是比较熟的人之间。鞠躬,一般演讲后可以鞠个躬。接吻这种问候方式在中国是极少见的,中国人难以接受。

清水挂面:握手、作揖、鞠躬、拥抱、接吻。

小鹏:握手、作揖、鞠躬、拥抱、接吻。

大树:握手、拥抱、鞠躬、作揖、接吻。

Jane:握手、拥抱、鞠躬、作揖、接吻,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方式,一般不熟悉的都握手。

Amanda:拥抱、接吻、握手、作揖、鞠躬。不认识的人握手最经常了,拥抱是用在比较好的朋友之间,西方人喜欢抱抱别人。在澳大利亚第一次见面就是握手,见了几次面有点熟了的话,可以接吻,最后比较熟了,就会拥抱。

70后、80后时尚青年看作揖

今天,你作揖了没有?

沙然

小时候读《水浒》《西游》,熟人碰面,或者生人见礼,常常有这么一句话:唱个肥喏。

后来读《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才彻底弄清楚这个元明时期最通行的礼数是怎么回事了。所谓“唱个大喏”就是一面拱揖,一面口中称“喏”--至于为何说“喏”,大约与我们今天说“HI”差不多。总之这种敬礼方式叫做唱喏。喏声很大,腰弯得很低,叫做唱个大喏或唱个肥喏。肥者,饱满、火候到了的意思。

说到底,肥喏无非就是作揖,比作揖动静大点而已。

自从有清以后,满族的风俗规矩一统天下,男人见礼改成打千儿,女人照面须道万福。此后“肥喏”似乎就被彻底抛弃了。你看老舍笔下,落魄江湖的松二爷,八旗贵族的遗风犹在,提着鸟笼上茶馆,碰见常四爷,上前见礼,垂袖弓身,进一步退两步。忽又想起刚进门见王老板时忘了请安,马上转身补礼:“王掌柜,您好哇!”退二进一,王掌柜万没料到,赶紧还礼,也来了个退二进一,终归是晚了一拍。松二爷又连续来了三个退二进一,王掌柜还礼却是一步没赶上,步步赶不上,所有礼都晚了一拍。--据说这串台步,是老舍亲自教的。在欧洲巡回演出时,英国人高兴得直吹口哨:“Great marvelous as beautiful as dance!”(太棒了!妙不可言!像舞蹈一样优美!)

当满清的历史被雨打风吹去之后,民国又开始盛行“拱手作揖”这种礼节。相比打千的舞蹈性与雕塑感,作揖就未免单调了些。自解放后改为握手后,终于失传。

但海外华人依然固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作揖,仍被世界公认为中华礼仪的典范。老外初到中国,若他聪明地学到了一个抱拳的动作,将会带给我们多少惊喜,拉近多少彼此的距离。

但问题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E时代,我们连电子邮件都懒得发,改为短信或者视频通话,我们还会作揖么?

好吧,让我们做一个假设,不作揖还能做什么呢?

握手?这是西方最普遍的礼节,那不凉不热的温度,不明不昧的笑容,不冷不淡的姿态,不大不小的力量。让你觉得,对面的这个人,是一架机器。况且,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告戒我们,80%的病菌来自于手部接触。你还敢去握么?那被无数细菌视作温床的手?

拥抱?当心那些别有用心的“抱抱团”,在你身上揩油。吃你豆腐不说,还会顺带掏走你的钱包。即使这样的遭遇微乎其微,也要小心了,谁敢保证他不会趁机把刚吃过早点的满手猪油使劲往你身上蹭?

鞠躬?拜托!腰弯多少度才算真诚呢?弯多了是卑躬屈膝,弯少了是心无诚意。总之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那怎么办,总不能像美国人那样一见面就互相啃吧。

所以,思来想去,只剩下作揖了。它比鞠躬多一个拜会的动作,因此也多了一份真诚。它比握手少了身体的接触,因此也少了一份危险。它不像拥抱那么故作亲热,却显得一团和气,它不如贴面那样刻露直白,更显得温文尔雅。作揖使得双方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因为受礼者必须还礼。作揖使人与人之间多了眼神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而又保持着受之父母的高贵的身体与尊严,不被碰触。作揖使得所有华夏儿女轻易就能认祖归宗――它是如此具有符号感的动作。

总之,作揖在当下,真是最好的礼仪方式了。敢问一句,今天,你作揖了没有?

作揖在当下的可行性

杜瓦

作揖,中国人传统的交往礼节之一。在商业味越来越浓、人情味越来越淡的今天,已很少有人再亲身实践。印象里,最近见到作揖,只有两次:一次是见于邻家一小犬卖弄新学来的本事,频频给我们这些围观者作揖;还有一次,应该是在“非典”流行的那个时期,握手、贴面的都免了,抱拳作揖,大家都安全。

具有3000年以上历史的“揖礼”是否该就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眼见着肯德基、批萨、UPS快递等等洋玩意充斥眼球,将我们的国产品牌推入冷宫,心中不免长吁短叹:难道连祖宗的礼节也要让位于他人?

就拿见面礼节而言,从任何角度而言,作揖也不输于握手礼、接吻礼。据传,起源于西方的握手礼,当年始现于武士决斗之场合,为了表明身上没有藏着暗器,故而握手。开句玩笑说,当年的握手之后,很可能就是一场厮杀,毫无文明优雅可言。别人决斗前的礼仪,作为了我们表达亲切之意的礼仪,何苦来哉,我们又不是缺乏自己的礼节?

尤其在当下,在花样百出的“抱抱团”逐渐演变为“1元钱抱一次美女”的闹剧时,我们的有识之士是否应该站起来呼吁揖礼的回归和提倡,这才是中国人自己的礼节。若问作揖在当下的可行性,随手便可举出几条,以应证其可行和优势。

1、古时的揖礼相对繁复,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当下,去繁留简,只需抱拳拱手上举就行。从简而行,并非三叩九拜,从动作的难度系数上来讲几乎为零,人人得以效仿。

2、央视的《百家讲坛》如今红透半边天。易中天火了、于丹火了,纪连海等等人都火了,他们宣讲的是什么?说到底,不就是古人的一些东西吗?不就是老百姓都知道但都说不太清楚的一些史实常识吗?因此,在这文化哺乳过程中,易中天、于丹等人被扣上“文化奶爸、奶妈”的帽子也不见怪。从《百家讲坛》声名日隆中更可窥见的应是什么?恕我大胆妄言,一是国人普遍的文史知识的匮乏;二又恰恰是如今的国人对老祖宗的历史如饥似渴的了解愿望。那么,从心理而言,揖礼的回归也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试想,如有一日,《百家讲坛》上出现“中国的礼仪”之类的演说,定当唤醒国人的认知,揖礼等完全可以被现代人接纳采用的,传统礼仪重新被推崇、流行,并非不可能的任务。就看《百家讲坛》的编导何时采纳了!

3、孔子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若干年前,如果重提孔孟之道,提倡推行古法礼仪,定被扣上种种大帽子。而如今,国人的思想越来越解放(当然还不是完全开放),既然连师洋之流也可以我行我秀,我们重提老祖宗的文明礼仪更不会被看得像洪水猛兽一般。从人们的思想解放度而言,作揖在当下,很可能被看作一种时尚的传承,而非“老八股”。

4、就个人卫生方面而言,作揖更有着其它礼仪方式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握手其实最不卫生,看不见的病菌随手传播,女孩子有时候被人家硬握着不放,更是有苦说不出;贴面接吻最不自由,别人左脸凑过来了,再不愿意,也得以脸还脸,有时还得主动还以右脸。拱手作揖,不仅能避免双方皮肤直接接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病菌传染,也可使双方心里都比较踏实。极度重视个人健康的现代人,干嘛不去推行揖礼呢?

5、韩少功先生曾经如此赞誉揖礼的优美-“人在握手时含胸曲背,低头引颈,姿态实在不大好看。如果交际双方的身高差距太大,握手更多见窘态。身高者有折腰之累,身低者有被悬吊之险,难免把某种庄重的外交或某种欢乐的重聚,搞得有点滑稽。作揖则无须有这种担心,完全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气宇轩昂,雄姿英发,高出手高悬臂抱拳一合,充分展示美的体形和美的气度,让周围的人眼睛一亮――壮士也。”要想当壮士,不一定轰轰烈烈,昂首挺胸作个揖就行。大家平起平坐,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由上可见,见面作揖,不仅是一种文雅而得体的礼节,更可以称作是一种科学而卫生的礼节,难怪《新闻周刊》曾经如此定义:“中国人的‘作揖’是世界上最文明的礼节”。那么,你有什么理由阻止它重回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呢?

80后,敬意之礼成了原创的舞台

李志春

80后的时尚青年随意而奔放,敬意之礼这种中规中矩的礼节不是万分重要时刻决不轻易示人,他们在“自然状态”下,敬意之礼成了原创的舞台。

中国自古见面便有作揖之礼以表敬意。所谓作揖,既手到、口到、耳到,三位一体以向对方示敬。而如今这种三位一体被解构分离,手归手,说归说。路上两人见面,少有敬称,取而代之的是眼睛“噌”一亮,随即发出“章鱼!”“伟哥!”这种宏亮而又缺乏内容的声音。随着招呼完后,两人相背而去,谁都忘记了刚才的事情。

诚然,直呼昵称多少有些随便,但似乎却是他们的礼,是打消两人路过不语而尴尬的一种方式,见面一声“HI!”,既显出时代气息,又算是共识的礼术。将繁化简,将简化“懒”。与亲朋道别,一句“大家再会”取代传统的一一告别,这就是速度加效率。将简化“懒”是本事,将“懒”化无,那是境界。

见面打招呼多麻烦,先要挣扎着从不愿意开口到开口,随后要“使劲”震动声带,好不容易在伤了数以千计的脑细胞后才憋出几个字。点头多简便。脖子支了一天也累了,间歇性下垂,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快而猛的点下头,既“郑重”(对方来看点头用力呗!),又让脖子玩了下“过山车”,一个看看舒服,一个点着也自在。

当口到、手到、耳到被解构开了,当敬与礼被割裂开了,我们要追问:80后的时尚青年,用什么礼仪来表达我们的敬意呢?我们还剩下什么能在这个时代示出我们的敬意呢?

专家评作揖

作揖,从天人合一谈起

采访对象:翁敏华

翁敏华,作家,民俗学家,上海师范大学女子文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戏剧与民俗》、《中日韩戏剧文化因缘研究》等九部学术著作及散文集《讨好岁月》。

作揖,从自然崇拜而来

“五四”以后,中国文化打破了很多束缚,有很多坏的东西被革除了。革除的时候是必须要心狠手辣下刀子的,就像对癌症动手术一样。动完手术以后呢,应该是要调养的。不是说中国文化得了癌症后就一无是处了,得过癌症的人还是可以康复的,康复了以后还是有很多健康的东西能够发挥它的作用。

比如说我最欣赏的中国文化就是“天人合一”。这个世界观不光是我们国人要重新解读,而且这对于全世界都是一笔财富。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接受的教育就是人定胜天,都是要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就是不断的斗斗斗。结果受了多大的损害,我们心里很清楚。所以我们现在真的是到了要重解“天人合一”、创建一个和谐世界观的时候了。

“天人合一”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现代人向大自然无穷尽地索取,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弊病。包装过剩,物质过剩,对人类来说并非福音,因为你的享用已经超出你的需要了。

实际上很多中华文化包括那些仪式都和“天人合一”有关系。

比如说作揖这么一个小小的礼仪,其实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它分三类。

一类叫天揖。它是对天表示一种敬重,是一种敬畏之心。“无法无天”当中就有个“天”字。天揖首先是敬天的用处,然后是对天子,对所有敬重的人,比如对老师。天揖的手势是:稍稍地往上举,叫推手小举。(示范动作)

一类叫土揖,是从大地崇拜而来的,叫推手小下也。它是从大自然崇拜过渡到对人的敬意,比如老师对学生稍稍的来一下。你看这种名称,天揖,土揖,都是从自然崇拜而来的。

还有一个平辈人之间的,叫时揖。天揖和土揖实际上是空间之揖,而时揖是时间之揖。用了个“时”,那就是平推,叫平推手也。

作揖,用手,用口,用耳

中国文化和中国字是很有关系的,中国字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密码。

比如“揖”,它就是用手,用口,用耳,这三项都要有。

提手旁,一个口,一个耳,不光是抱叠双手作一个揖,还要加上谦恭的用语,所以要用口,而且要能够倾听,不能漫不经心的。人家在说谦恭的话“请多多关照”“请多多指教”,你不能不带耳朵。这三点达到了,这个礼节才到位,这才是“揖”。

所以我们中国很多文字很有趣。比如说“昂”,“昂”就是太阳神崇拜啊。上面一个“日”,下面两个手这么摊着(示范动作),这实际上也是自然崇拜的一个符号。我教的一个美国女领事,她问我“群情激昂”什么意思。“群情”她知道,那么什么叫“激昂”她不明白。我说“激”就是风吹过水面,所以是三点水。风吹过水面是个什么样子呢?你想想。“昂”是什么,就是人摊着两只手看太阳,我演示给她看,说“你看像不像”。她说,哎哟,我懂了!

这比什么注释都要好,也是汉字的好处。

作揖与服饰有关

我今天穿了件中式衣服作揖,是因为我觉得作揖跟服饰,和场合都有关系。穿牛仔裤作个揖就不太像。西装革履的作揖也不像,必须是像我现在这样的大袖子的,宽松的,中国式的,而且即使是旗袍也不合适作揖。

作揖时最好有翻袖的动作,(动作演示)没有当然也无所谓,但是作揖的感觉必须是和中式衣服一脉相承的。

我也问了许多人,同辈的,学生的,老师的,他们也各有各的说法,有的认为,男女平等,男的可以作揖,女的也可以作揖,女的作揖也可以很豪爽,也很拿派(北方人说法)。但是也有人说作揖也太江湖气了吧。我说这个江湖气没有关系。江湖这个词多好啊,我们把它想像坏了,过去还有江湖学派,江湖诗派,学术也有江湖。江湖气和流氓气不是一回事情,江湖气是要一点的,豪迈得很。

有的老师认为女的还是应该幅度小些,我想想那变成“万福”了。“万福”好像不太行。穿旗袍作“万福”还行,旗袍本来就是显腰的,“万福”是在腰上的礼仪,感觉比较合适。

该行何种礼仪视场合而定

现在的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尤其上海人。

不像过去,过去中国人的礼节是问:你吃饭了么?这个问号是期待别人的回答,一表明了中国人吃饭的不容易,二是从表情上也显示出他要你回答。那么就站下来开始聊天。今天做什么啦?买什么菜啊,什么菜和什么菜放一起炒,哎哟,就可以讲上半天。这是真正的问候,是要“问”的,然后“候”在那里,等你回答。

现在哪里有这样的闲功夫啊!过去常说的“你上哪去啊”,可这关你什么事啊,我上哪去还要向你汇报啊……我们过去的礼节好像有点打听的味道呢,后来就变成“你好”,现在越来越简化。所以可以提倡比如作揖礼仪、微笑礼仪、注目礼仪、招手礼仪、扬手礼仪等等。

礼仪视场合而定。有时候骑车你不能作揖,但是你已经看见别人,别人也向你微笑了,你可以扬一下手。过去我们不是擦肩而过,要对面站定说一回话,后来变成擦肩而过说声“你好”,现在变成擦轮而过不是擦肩了,不是自行车就是汽车了。那么擦轮而过时采用的礼仪就只能简化为扬一下手、微笑一下。

滋养现代人心灵的传统礼仪

中国人比较含蓄,东方人都这样,所以作揖等手礼比拥抱合适。拥抱有时会吓人一跳,感情没有到那么浓的时候干嘛要拥抱。东方人艺术上的美感灵感,大量的来自于自然。山水对东方艺术家的吸引超过人体。只要看看我们的唐诗宋词就知道了。当然后来也有些艳诗是描写一点人的身体,但主流的还是山水美,也体现了我们崇尚的“天人合一”。而西方艺术家的美感灵感大量的来自于人体美,特别是女人的线条美。现在大家对《满城尽带黄金甲》有反感,这和我们的传统有关系。我们强调的是含蓄美,是穿衣服后显得美,而不是不穿衣服的美。

不穿衣服的美在我们中国没有传统,所以体现在礼仪上,我们对拥抱贴面等身体礼仪的感兴趣程度和西方人是不一样的。

日本人的鞠躬给人的感觉也很好,但是又有点距离。特别是第一次见面,你是什么人也不知道,感情没有到很浓的地步,行此大礼感觉怪怪的。日本的这个礼仪和他们的和服、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一定关系。因为日本是个跪坐的民族,保留了中国唐以前的生活方式,韩国也是这样,所以他们到现在最大的礼仪还是五体投地。这是真正的行大礼,趴在塌塌米上面,两手摊着,真是身体的五个体(四肢加上躯体)全部趴在地上行大礼。他们的鞠躬,是跪拜礼的一种简化形式。

握手礼仪范文第8篇

一、活动概况:

1.活动目的:

能够提高同学们的礼仪修养,了解基本的礼仪原则。同时也宣传我们校青协,提高我们校青协的知名度。另外,礼仪培训在准备阶段很讲求分工合作,因此,通过这个活动,也能培养同学们的团队精神,促进协会内部相互了解,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

2.活动名称:

广工校青协礼仪培训(常用礼仪培训)

3.活动主题:

常用礼仪培训

4.活动对象:校青协全体干事

5.活动时间:2019年4月19日(周日)

6.活动主办:

主办:广东工业大学校青协

协办:广东工业大学校心协

二、活动组织:

本次活动主要将由校青协活动部策划与筹备,联合并组织协会各部门及校心协合作筹办。

内容:名片礼仪、握手礼仪

形式:PPT+自-拍DV短片,展示正确或错误的礼仪

预计用时:35min

【第三部分】

内容:常用礼仪之我问你答(称呼、介绍、点名、交谈)、仪态举止(站、坐、行)

形式:PPT+现场提问(+视频)

预计用时:10min+15min

①视频、文本图片资料的收集;

②剧本设计

活动部

收集内容:电话、称呼、握手、就餐、名片、介绍、会场礼仪的相关文本资料。

要求:每项大约缩减到28号字PPT三页左右

4月11~13日

①PPT的制作;

②DV短片拍摄;

③写主持稿。

宣传部

心协

要求:①PPT首页写欢迎;

②DV短片用时约15分钟,展现三种礼仪中容易犯的错误

4月13日

邀请学院、各高校

公关部

初定每个学院、高校邀请3位嘉宾。争取4月15日(周三)前确定来宾人数。

4月13~15日

①申请多媒体教室

②物资准备

③桌签,签到表制作

办公室

确定教室设备状况

4月16日

彩排、演示材料的修改完善

各部门

初定具体时间:晚上9点;

要求:校青协各部门至少派本部门人数的50%参加本次彩排

接待人员培训

现场气氛调动员培训

4月19日

礼仪培训

各部门

6:30左右接待

7:30开始培训

备注:主持人:胡玉鹏

礼仪培训座位安排表

多媒体讲台

嘉宾席

嘉宾席

四、注意事项

1.办事要高效,人与人之间要做到有效沟通,尽量减少信息传递时间。

2.负责人与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应共进退,荣誉与共。

3.应急计划。

五、存在问题

人员调动困难,部分干事积极性不高。

六、所需物品及经费预算(初步)

项目

单价(元)

数量

总价(元)

备注

纸质传单(彩打)

矿泉水

酒杯

2自备桌签3自备遥控笔1

自备

总计(元)

4+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