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景美文

写景美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写景美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写景美文范文第1篇

一、明确预习作用

有效的预习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制订了奖惩制度来约束学生。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评比中个人成绩的得分。具体做法:下发学案,认真批改,课前评比,树立典型,表扬先进,鼓励后进。然后将个人成绩统计的结果汇报给班主任,其结果被纳入班级综合评比中,学生都有集体荣誉感,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前预习效率。

二、增加预习的信心

要想让学生由“知之”到“乐之”,关键就要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同一学科,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情,其选用的预习方法也不同。如,讲解《三峡》,预习时除了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外,要高度重视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以引起足够的注意。可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理解文章内容,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难点攻克。回顾自己曾学过的写景美文,他们都有哪些特点?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三峡》一课的重点,即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三、提高预习质量

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提高预习质量,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预习内容,做到灵活多样,兼顾全面,真正起到预习的作用。通过预习鼓励学生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引导他们去思考。设计《端午节》的预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作者沈从文的个人资料,我是以“归纳作者档案”的形式呈现的,从哪些方面介绍准确适当,由学生自己明确,既考查了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证明,得法的预习为课堂教学减轻了压力。

四、加强检查,养成预习习惯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来源于教师的反复培养,长期的训练。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教师认真批阅,及时反馈信息。我通过三种情况检查:(1)个人检查。上交任务单前自己检查,看看自己有没有疏漏之处;(2)小组长检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3)教师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难点、疑点,作为课堂上重点讲解的依据。

写景美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设悬 设疑 联想 共鸣 思维 兴趣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造情境,引导共鸣

对于一些写景美文,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鼎湖山听泉》,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泉水风光的录像带,激起学生对泉水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泉水叮咚》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巧设悬念,激发热情

对于情节曲折的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范进中举》、《市长》这一文学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精设疑问,激活思维

对于一些文题内涵丰富的作品,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激起兴趣

对于一些故事性很强的叙事性作品, 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对于那些说理性较强的作品,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天上的街市》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活用联想,触类旁通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对于那些题材、体裁、写法相似的作品,可引导学生多加联想。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提纲挈领

对于那些字眼鲜明的古诗文,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观刈麦》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和"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惜"字,剖析卖炭老人和刈麦者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和刈麦者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调动体验

写景美文范文第3篇

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指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删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 ,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初中语文教材很多内容都突出朗读这一环节,第一、二册更是颇具特色的强化了朗读,从单元提示到课文的训练重点要求、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练习,显然都是为了强化朗读,提高朗读水平。这些很值得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认真思考,深入钻研,重点应用。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和当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相对较弱,可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要强得多,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习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却很热衷于朗读,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必可少的。教材中的教读课、自读课都应不同程度的过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境,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的能力,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注意用范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尤其是农村中学的教师,杜绝用方言进行朗读。同时,教师要正确对待朗读,做好朗读示范。我们要改变朗读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性,真正把朗读放到课堂教学应处的位置上来。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顾及不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是一种放羊式的朗读。只教师要把朗读当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学生朗读时,教师能专心地听,朗读之后,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总结。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所达到的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教师对朗读的知识也要胸有成竹,对不同的课文,朗读时的轻读、重音、停顿、快慢、语调等都应了如指掌,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例如:《散步》一文中,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朗读时凭什么停顿?大的停顿和小的停顿,凭标点符号,更小的停顿,凭词的组合,句中的三个小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停顿时无大小之分。那么这句话应读成怎样的腔调?这是一句表达告诉别人一件事的陈述句,要读轻一点,读出陈述语气。又如朗读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是按音节划分节奏的方法朗读,还可按意义单位划分节奏,读作: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因此,朗读节奏可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 读一句话还要读出重音,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里的某个音节或句中的某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读出重音有时能起分清词义的作用,如“过年”与“过年”,前者是“明年”之意,后者是“过新年”之意。一个短语或者句子里的音节读重音,表示这个音节是主要字眼儿。如《荔枝蜜》中:“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的高尚啊!”一句中“高尚”是它的主要字眼。指导朗读时要重点突出“高尚”一词。因为这个句子表现出作者对蜜蜂的赞美之情。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只有一个重音。一个句子有时就不只是一个重音了,如“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朗读课文,还要读出停顿、重音和语调,这样就显得有节奏感。例如朗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诚然,朗读的要领、技巧是很多的,如第一册第十七课的课后练习五还重点分析了朗读一段课文的重音、轻读、小停、拖音及其所产生的效果。这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假如教师都能准确地朗读并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能读好停顿、重音、轻读、拖音、语调,且掌握好速度,富有节奏感,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情调韵味,就能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触摸心灵,引起共鸣,排除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隔阂,达到身临其境、忘我的境界。

第三、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循序渐进,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即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即顺畅朗读;最高要求即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第四,加强朗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不等于读,更不是看。文章的词句不仅载有一定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蕴涵着生动的语气、起伏的节奏和丰富的情感等。这就需要大声地有表情地读,要把语言文字里的情味读出来。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景物的一段文字:“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要比桑葚好得远。”我觉得要紧的是朗读,分析百草园有哪些事物,文章写景的层次角度等都在其次。要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我”的那种抑制不住自豪、喜悦、赞美、迷恋的旨趣。只有体会到这种意味,才能领会作者对百草园倾注的深情,也才算对这段写景美文产生了一点语感。

写景美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教学平台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产生了伟大的艺术魅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可加大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还要大量地板书,板书势必会占用课堂时间。而利用电教媒体便可将这部分时间放在教师备课的时间,从而有效地节约课堂时间。除此之外,语文课堂还要大量的引证、举例,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最好的方法就是读给学生听,而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生动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在其中利用图片、声音等进行大量的课外知识链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有趣,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进而使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

二、运用信息技术可及时反馈课堂信息,促进师生互动

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传统的作文教学,老师大量地批改,学生存在的问题自然是很多。但是作文评奖课堂上,老师就单用一张嘴,很难将作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直观地反映给学生。而在有电教媒体的课堂上老师便可以将作文中的问题提前呈现在课件中,再将此信息合理的反馈给学生,并作出正确的引导。学生们也能直观地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问题。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一改平时单调的听和写的学习方法,可利用多种感官(比如听觉、视觉、运动觉等等)来参与学习。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可让他们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且记忆深刻。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视频和图片来展示那荷塘、荷叶、荷花,用优雅的音乐伴着唯美的图片,加上教师对课文的描述,学生情不自禁的就融入到了课文学习中。

四、融声像图文于一体,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若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但是如果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插入相关的优美图片,在进行朗读时可以利用动听的音乐来作为配乐,由此来生动展现课文的意境以及音韵之美。这样融声像图文于一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比如进行《蜀道难》的教学,教师可先将有关图片展示给学生看,然后插入比较雄浑的音乐来配合朗诵,学生便能在这一情境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深切的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陶冶了情操。

五、易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六、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记忆和掌握。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难以理解”,主要是“难以想象”造成的,从思维方面来看,关键在于严重地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多媒体恰好能帮助学生再现形象,从而准确甚至深入理解。如《滕王阁序》一文,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语言优美形象。在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之后,再出现相关画面或FLASH,使语言文字的描述变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让一些不能很好地再现画面的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让那些已理解句子含义的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学生们倾听着优美的课文朗读,伴着舒缓的音乐,欣赏着一幅幅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画,感悟着这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总之,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愉悦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七、兴利除弊,优化整合

信息化教学课有利也有弊,它的优点是主要的,缺点和不足是次要的。在进行多媒体演示教学时,必须注意多媒体演示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促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帮助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优选、加工、存储、共享、利用、创新,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提炼和升华,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整节课就好像放录像课,教师就只起到了解说员和放映员的作用,而起不到应有的主导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为我们师生、教学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以更新的思考精神和更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去精心搜集整理、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信息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信息手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求得最佳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秦训刚、晏渝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写景美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学习;我主张松松绑;快乐进行。

一、听,松松绑,全心投入

小孩子大多不爱学习,但爱听故事。因为没有任务,所以全身心投入,凭借倾听,跟随想象走进故事情节,体验喜怒哀乐的同时,积累语言,启迪心智,甚至文学的启蒙就是从听故事开始。所以学前教育,许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讲故事。同样,语文教学,也可以创设机会,让孩子轻松倾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1.初读感知时,全身心放松,捕捉第一感觉。阅读课上,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常常需要学生带着任务听录音朗读,或听老师范读,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想想文章按什么顺序写?,这样的倾听过程,学生往往只关注任务而弱化了倾听朗读带来的熏陶,感染。其实,中心比较凸显的,学生通过第一感觉就能捕捉得到的文章,初读感知时,可以不必事先布置任务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认真倾听,全身心进行心灵之旅后从中心入手,捕捉第一感觉。然后围绕中心展开就学。如朱自清的《匆匆》,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哀婉,叹息。当学生倾听老师深情朗读后,让学生捕捉第一感觉,问:面对时光流逝,作者感到怎样?(哀婉,叹息,难过,无奈……)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看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哀婉,难过……感觉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又如《小珊迪》,当学生倾听老师朗读后,让学生捕捉第一感觉,问:听完这一课的朗读,你想说什么?(小珊迪太可怜了。)全文就可以围绕可怜展开教学。中心凸显,容易把握的文章很多,如《赶海》的中心,一个字:“趣”;《《猫》的中心一个词“古怪”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整体感知,当然文章篇幅应该长短适度,过长的文章用于朗读倾听,会引起听觉疲劳,也影响课堂时间的把握。

2.回归整体时,全身心放松,美美倾听。这一点特别适合写景类的文章。学文后,放点轻音乐,闭上眼睛,不做思考,没有任务,只是在原有感悟体验的基础上,美美倾听,享受语言,梳理情感,加深体验。

“美美倾听”还可以迁移到课外。如晨读时,坐好,什么都不必想,什么都不必做,全身心放松,舒舒服服地倾听,倾听老师朗读一段美文,或景美,或情美,或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听多了,自然受用。

二、说,松松绑,活跃思维

一位老师教学《螳螂捕蝉》一课,要求给吴王和少年的对话部分添加语气词,要求一提出来,不容思考,就按自己的预设好的词语及引导的方法指名逐句添加。由于学生处于无准备状态,学生学得被动,所以课堂气氛沉闷,拖沓。如果换一种学习方式,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小组合作,说说加什么词,为什么这样加,然后汇报交流,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这样学习过程多元解读,交叉补充,资源共享,由于集集体智慧于力量,汇报时胸有成竹,课堂气氛活跃,省时高效。

这是对交流方式的松绑,其实交流心理也需要松绑。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不批评,多鼓励,常肯定,不以标准答案来衡量,心理轻松了,思维才可能活跃。原国家总督学柳斌说:一次听课,老师问:课文表现老麻雀什么精神?学生都答:伟大的母爱。这是标准答案,仅一男生喊:“文中没说是母麻雀,为啥不是父爱?”老师笑道:“说得对!我们应该把答案改为:伟大的亲子之爱”。给孩子心灵的自由,思考没有束缚,才可能大胆质疑,积极探究。而质疑,探究正是创造力的重要特质。

三、读,松松绑,潜心会文

1.给足时间,不要急,不要催,不要干扰,让学生潜心会文,圈点批注。

2.不拘形式,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也可以默读,可以捧起书读,也可以放下书读,按照个人的喜好,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只要有利于思维就行。当然这种方式适合于初读感知或回顾课文内容时进行,语文课标对朗读,默读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该朗读或该默读时还是要训练有数的。

四、背,松松绑,消除紧张

背诵课文常常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之一。在落实课文背诵环节,因个性差异,课堂上总有学生因紧张而不敢大胆展示。此时我们应该为孩子松松绑,消除紧张心理,调动展示的积极性。如指名上台背诵课文,允许孩子带着书本上来,哪个地方卡住了,可以看一看书本,再接着背。由于帮助消除因紧张可能背不出来的心理负担,举手的同学多了,孩子大胆了,背书就顺畅起来。久而久之,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得到培养。集体背诵也需要松绑。有的老师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在指名背诵后,他说:现在我们一起背诵,会的同学闭上眼睛,不会的同学可以睁开眼睛。还有的老师说:我们一起试一试,好吗?会的同学大声点,不会的同学小声点。这两位老师的做法充满人文的关怀。他不仅帮助消除紧张心理,还避免了因不会而自卑,怕暴露不会而装腔作势,滥竽充数。

五、写,松松绑,愉悦心情

1.课内作业,凸显个性。(1)尊重个性差异布置几道作业供程度不同学生选择。(2)让学生参与设计作业,让学习成为自主的,有创意的活动。(3)追求弹性。如常让学生写一写: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积累字词,表达方法方面谈,也可以从感悟体验方面谈,可以多写,也可以少写,可以一行也可以几行,目的是给学生弹性的空间,自由梳理,回顾,小结学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