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我的新发现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活动刚过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搞一件小制作,题材自选,活动结束时完成,算是“毕业论文”。
听老师讲,看老师做,挺容易的,可是让自己动手,就傻眼了。我做什么好呢?
小时候,我玩“小公鸡啄米”,那要用手不停的操作。能不能像老式挂钟那样,在下面装个摆,搞成半自动呢?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老师,得到了老师的指点。老师说:“好联想是创造的起点,也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靠实践,自己动手吧!”
我再求爸爸,爸爸是个建筑设计师,搞这样的小玩意根本不在话下。
谁知爸爸的回答更干脆:“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才能有收获!”
一连三个“自己”!
我学着爸爸的样子找资料、制图、备料、动手……经过一段时间,还真的把半自动化的“小公鸡啄米”造出来了。
不但造出来了,而且在制做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了一条规律:摆线的长短和啄米的速度有关。我灵机一动,又在摆线的下端串了三个小环,这样,我的“小公鸡啄米”不但实现了半自动,而且达到了多功能。
你瞧,两只活泼可爱的小公鸡,固定在一个精致的支架两端,相向而视,栩栩如生。
把摆锤挂在中间环上,拿起支架,轻轻一晃,两只小公鸡便轮番不停的啄起米来。你一下我一下,不紧不慢,十分滑稽。
摆锤上移,速度加快,啄米变成了抢米,你一下,我一下,拼命争抢,像几辈子没有吃过东西似的。
把摆锤移到下面的环上,又能看到另一翻景象:两只小鸡在慢慢腾腾的找米,你一下,我一下,悠然自得,彬彬有礼……
我的小制作博得了老师的称赞,老师当着全体同学的面,表扬我的钻研精神,还说:“这位同学不但出色的完成了作业,而且发现了一样最珍贵的东西。”
说我钻研是真的,可说我发现了“最珍贵的东西”,我却有点不明白。
我得问一下老师。
老师说:“你会明白的,把你的作品进一步改进一下。在改进的过程中,你自己会弄明白的。”
还能怎样改进呢?
你一下,我一下……我盯着两只不知疲倦的小公鸡不知饥饱的小公鸡,搜肠刮肚的思考着……
忽然,孙悟空的形象在我眼前一闪,能否改装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我找来一本连环画,照样子绘制了一个孙悟空,一个猪八戒和一个化做美女的白骨精……改装工作完成后,我又在桥式支架上贴了一枚小标签:“师兄弟怒打白骨精”。
星期天晚上,我坐在电视机前,欣赏我最喜爱的电视节目《米老鼠和唐老鸭》:
“这事沃特·迪斯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鸭……”
在播音员叔叔亲切悦耳的解说声中,米老鼠和唐老鸭的造型在屏幕上不断的变换着……
我眼前一亮,头脑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改装方案。
我坐不住了,一头扎了进我的“工房”。
爸爸和妈妈知道我的创作进入了“角色”,都没有来打扰我。
当我把写着“米唐二将夺冠战”的标签贴上桥式支架时,时针已指向了11点。
我喝了杯水,吃了点东西。
11点10分,我慎重的拿起我的“作品”,左右轻轻晃动了几下,一场争夺乒坛霸主的决斗开始了,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米老鼠好像在扣,唐老鸭似乎在削,还真有点架势呢!
成功了!我高兴的真想喊起来,但马上安静下来了。爸爸妈妈还要早起上班呢。
该睡了,但一点睡意也没有,我关掉灯,躺在床上,捧着我的第三件“作品”,想着,想着……
从“啄米”到“怒打”,从“怒打”到“夺冠”,经历了一条由联想、实践到成功的道路。
从鸟到飞机,从鱼到轮船,不也经历了这样的道路吗。
还有,从中国古代的火箭,到美国的航天飞机……
一天烈日炎炎,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爸爸从街上带回一只可爱的小乌龟,帅气十足,看着它那傻样,让我忍俊不禁。
它身穿一件绿铠甲,脑袋又大又肥,身体十分强壮。走起路来特别潇洒。哈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吧,它特别胆小,你们可别告诉它呀,如果告诉它,我这条小命可不保??
记得有一次,我喂它吃食物,可胆怯了。首先,它把四肢给缩了进去,就像一个硬石头躺在那儿。过了四五分钟,才慢慢地伸了出来。再看看四周有没有人,他就趁我不注意,偷偷的把食物拖进壳里,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这就是它,一只有趣的小乌龟。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教学模式 培养能力
一、实践快乐作文的原则
(一)需要性原则。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需要是智力训练的启动力,并且是信息输入和输出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情感。
(二)生活性原则。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既是文学家的座右铭,也是学生习作的重要原则之一。
(三)创见性原则。
科学实验证明: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功能增强,纷繁的语言信息被检索提炼,进行特殊组合,产生一系列新的信息,这就是创见。
二、实践快乐作文的方法
快乐作文的三个原则都要求学生要充分放松,充分投入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去。基本方法如下:
(一)模仿思维训练法。
模仿绝不是一种呆板的复制,模仿应是从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那么,他的思维已达到新的高度。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的一段话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段话非常值得学生模仿。我是这样做的:1.让学生找出这段话的基本框架“我赞美……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尤其象征了……”2.用松树替代白杨树,请学生找找松树的外形与内在各有哪些联系,松树与什么人物有那些内在联系。经过大家的讨论交流,都认为松树与战士、革命先烈等人物有内在的相似之处。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便会快乐地仿写。这样,虽看得出受了课文影响,却找不出其牵强的痕迹。在潜移默化中,快乐作文方法掌握了,作文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联想思维训练法。
联想总是由此及彼的,它是在模仿基础上的新发现。它先让事物与事物相接近,然后从中引出新形象和新结论。譬如:我请学生用26个自己创造出来的符号代替26个英文字母,然后用英文写出自己的姓名,接着用创造出来的符号替代姓名中出现的英文字母。这样,自己的姓名不再是英文,而是无奇不有的符号。最后请学生把这个联想过程写下来。这样,若干对象的有机组合,使这些对象在一个新的关系中发生了质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相互关系,新鲜而有趣,便有了写作的冲动。
(三)求异思维训练法。
任何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的。如果我们注意打破习惯性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方位、另一个侧面来考虑事物,往往能独辟蹊径,发现新结果,从而就会进入求异思维。例如:在进行审题训练时我指导学生从已知看到未知,从一般中看到特殊。以《我的启蒙老师》为题,在我提示之前,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写作对象是幼儿园或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对此我组织学生讨论“老师”这一概念的范围,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老师”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就会理解凡是给了自己某种启示的教育者均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如此,学生的求异思维就被打开了。父母亲不是自己第一任老师么?但仅仅是父母亲吗?非人不可吗?一只蚂蚁,一只小鸟,一条小狗,只要是它给了我第一次深刻的启发的,难道就不能成为第一任老师么?选材如此,构思、表现形式等亦然。总之,致力于新发现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都可以是快乐作文的根源。
(四)发散思维训练法。
它是对事物各个侧面、不同层次的具体阐述。这种训练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敏感地发现某一对象可有多种写法,并尽兴而写。例如,在课堂上设定这样一个情境:在黑板上画一个漫画人物,伸开双手,撑开双脚,他的左手捏着一根细细的绳子,右手想要努力去抓住另一根绳子,然而他却够不着。于是我问学生,如果这人想把这两根绳子打个结,该有多少种办法呢?学生们自然会热烈讨论,积极发言,对打结的办法也各不相同。然后我把握住这一契机,请学生自取题目,将课堂上的活动记叙下来。这样,学生们就有了一种写作激情,而思考的角度也多,所写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快乐之情油然而生。
(五)集中思维训练法。
发散和集中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无论是过分强调或忽视其中某一点都不足取。而要确定有价值的新发现必须要有相对的集中,若光是莫衷一是,那么也无法确定何谓有价值了。因而在各抒己见之后必须要趋向相对的一致。比如,学生在作文《乐在其中 记一堂××课》时,学生写“很开心、笑声连绵不断、很诙谐、很严肃、但收获到很多知识”,“很费气力和精神,却收获很大”等都可以,但“乐”的内涵必须有共同特征,切不能让学生离开这一内涵泛泛而谈。
三、实践快乐作文的体会
(一)快乐作文还给了学生一方自由广阔的天地。
(二)快乐作文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新教学大纲对小学生语文写话提出的要求是:“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根据这一要求,我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早期的严格的写话训练,有效地促进学生写话能力的提高。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兴趣培养
小学生具有爱玩、喜动、好奇和凭兴趣做事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把学生这些特征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并以此为题材,使学生能在生活中学习作文,让学生在玩中说话,在乐中写话。如:教学《春天的手》一课,我设计了达样一个环节,春天的手还抚摸过哪里?那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们都有些什么新发现?学生们各抒已见,就在他们说得兴奋时,我煞住话题,用同情的口吻说:“真遗撼,许多想说的小朋友没有办法在这里说。可是老师真想知道大家的见闻,怎么办呢?”许多学生都想到了用写的办法记下来,让老师慢慢看。于是,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我对学生提出了每天都写写当天的发现的要求,并教给他们日记格式,发给每人一个本子,在本子封面上写下“每天都有新发现”。这样,学生的写话兴趣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阅读积累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只对动感强的事物或事情过程中动感强的点敏感,注重的过程也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所以,在语言表达和积累方面,首先要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如反复读文后,提出学生觉得哪一段或哪些句子写得美,美在哪里,引发学生讨论、思考;然后教师作出一些必要的提示和总结,让学生再品读。久而久之,学生便有了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其次,我在指导课外阅读时,首先加大阅读量,以注上拼音的课外读物为主,以《好儿童》、《小学生周报》等报刊为辅。每天我带领学生认真阅读,圈画出好伺佳句,背诵富有童趣或富有哲理的小诗歌,表演童话小品等,变单一的、毫无目的看书为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进程。这些活动,既扩充了他们课外阅读量,也为写话训练储存了资源。
三、模仿写话
“模仿”在学生初始的写作阶段是经常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低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所选课文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贴近儿童的生活。另外,教材中的语言叙述方式也很巧妙,我便让孩子模仿串编,这样不但学会了写的技巧,还能培养写的能力。如学习《我长大了一岁》,孩子们仿照书中句式编出了一首首儿歌。如:“小草,小草。看见我不要低头,再也不惹你们了,我长大了一岁。”“爸爸,妈妈,不要操心,再也不惹你们生气了,我长大了一岁。”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巧妙地利用书中的句式表达出来,学生在仿照中掌握了写的方法。另外,低年级的仿写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在学习课文时教会学生发现常见的文路构思,并有意识地依照这种思路来行文。
四、资源利用
我除了凭借教材写话,还充分利用生活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写话训练。如每年都有很多节日,学生们很乐于把在节日中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交流给小伙伴们。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参加活动是每个学生最开心的事了。每天学习我都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表演、画面比赛、自理活动等。活动搭建了学生锻炼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活动之后,再把活动的经过写下来。能在写的过程中不断回味活动的乐趣,也就觉得写也很有意义,为写提供了依据。一次,班里有一名学习不起眼的同学,他用自己的巧手制作了一张精致的贺卡,我便在班上展示了他的作品,大家都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我立即提醒他:你把自己怎么制作的过程写下来,把这个方法教给大家好吗?他自信地拿起了笔,专心地写着,最后,这次写作成了他最好的“大作”。
五、创意表达
怎样才算创意表达?我认为“写自己所想”本身就是一种创意,对低年级学生写话的要求不宜太高,只要将自已与别人不同的、有新奇的、有新意的或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写下来就是创意表达。学生往往会在刚开始时局限于写作对象的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变”字入手。
首先,变文章的开头、结尾。其次,变文章的立意。像同是写妈妈的爱,有的同学写妈妈冒雨送自己到医院看病,而有的同学写妈妈关心自己的学习……课文《妈妈的爱》就把妈妈的爱写成清凉的风、滴滴的泪、责备的目光等,这立意就有所不同。这种“另辟蹊径”的写法就属其中的一种。所以,我在授课时就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立意的多重角度,写话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表现同一种事物。如:我在班中组织了一次吹泡泡比赛,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吹泡泡时的表情、动作,泡泡的大小、色彩,围观者的神态,自己的感受及想法等,并鼓励学生用日记、诗歌、故事等不同形式来体现这一游戏。
六、评价激励
对学生写话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现有的写话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写话的热情,提高学生写话的兴趣,以求不断提高写话的水平。因此,除了在写话本上写出热情洋溢的鼓励话语外,我还动手编发了《快乐园》的班报班刊,让他们从小就体验着当小作家的惊喜和乐趣。具体做法是:平时孩子们写完话,我总是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大声朗读他们的“杰作”,这在孩子心中是一件特别值得高兴的事。通过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互评,孩子们知道哪些是该吸取的优点,哪些是该避免的缺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每月底,我就把写话中涌现出的好的习作挑选并打印出来,让班上学生一人一张,成为《快乐园》班报。一学期结束,我会从《快乐园》班报中挑选出有特色的小作及学生日记本中的好文章,编辑成《快乐园》班刊。
2007年南京师大何永康教授“打捞及格作文”之事成为作文讨论热门话题。呼唤质朴、真实的“生态作文”,成为教师在新课程下作文教学新视野、新方法、新标准的热切期待。
来自一份问卷调查的问题
笔者前一阵参与了张家港市进行的一次“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问卷对初中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教材”、“训练重点”、“命题”、“指导”、“素材”、“赋分”、“评语”、“讲评课”、“竞赛和投稿”等方面作了全面调查,并广泛征集一线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困惑以及现在的作文课堂有哪些现象是违背生态写作规律的。此项活动只要求参与问卷的老师据实回答。因此,此项调查具有很高的真实性。从部分老师的问卷来看,目前初中作文教学显示了积极的生态建设气象:“指导思想”鲜明,注重“以学生自主写作为主”;作文指导方法不拘一格;以“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为写作素材;评分、评语多以发现优点和鼓励为主;多给予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投稿等。
但不难看出,目前初中作文教学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作文教材”缺乏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为依据的系列性,存在以经验为主的随意训练和以中考作文为主的应试训练的倾向。“作文命题”虽然考虑学生生活实际,但基本还以“教师命题”和“备课组统一命题”为主要形式;“训练重点”存在明显的偏差,而“以考场作文写作技巧训练为重点”尤为突出。重视作文结构和语言艺术化为典型的实战演练,轻视非智力因素情商兴趣意志的养成,忽视情感培养的人文化。
而教师的困惑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文教学的实情:语文教学课时间紧任务重,作文教学难以充分开展;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仍是主要疑难;不少教师对评改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关于“生态作文”单元教学改革的思考
结合本人进行的生态作文单元教学的实验,本文以苏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第五单元“关注科学”为例来谈谈“生态作文单元教学”的设计。
一、经济的教材创生系统――深挖文本,高效利用语文教科书的可用资源
“文以载道”的观念仍然支配着现行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与“轻”:重语文教材改革,轻写作教材建设;重阅读教学,轻写作教学;重考场作文技巧的训练。轻写作能力的培养。作文是语文试卷的主角,但作文拉不开语文成绩的分数,作文教学在某些语文课堂只是阅读的后缀,“写”成为“读”的副产品。新课程倡导学生写富有生活质感和个性特点的作文;现实是“中考满分作文”读物充斥课堂,写作命题唯考是从。究其原因,客观上是写作教材跟不上语文新理念,主观还是教者对写作研究的缺失。
单元整体教学这一语文教材编排方式,使学生能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不同表现手段中学习语文,认知生活。目前,人教版、苏教版等多套教材均使用单元整体教学这一编排形式。如果我们能深挖语文教材,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完全可以进行有本校乃至本班特色的作文训练。
“关注科学”这一单元有四篇文章。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所学课文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写作话题供学生选择。《斜塔上的实验》-《斜塔实验的前夜》(小剧本)《我的新发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事不小》;《宇宙里有些什么》-《火星移民的生活》《超人牛郎织女传》;《二则》-《环保在我家》《我是小小设计师》等。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兴趣甚浓。本单元教材写作要求是“简单地说明小制作”,因为有了前面的小练笔做基础,学生的单元写作既有了传达科学思想的要求,又有了写作的兴趣。
二、科学的写作认知系统――探寻规律。有序构建生态作文教学与训练的实用序列
写作目前是从属于语文的子科目,在日常教学中写作缺乏科学的认知系统。在认知过程中,个体新的感知与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对当前事物的认识。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他们既强调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内在的逻辑结构,即知识结构。两者相辅相成。写作如果仅存写的实战训练,而缺乏科学的认知系统做指导,就无法构建学生新的写作认知结构。《斜塔上的实验》属于叙事类的人物传记,《斜塔实验的前夜》(小剧本)《我的新发现》就是根据文章重点把“叙事”能力的培养作为随笔训练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初中生首次接触的议论文,知识训练点自然落在“一事一议”的议论文程式上。因此拓展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寻求第二答案》(改写课文事实论据)。《宇宙里有些什么》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说明文,知识点应落实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上,所写文体不妨设计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火星移民的生活》《新“嫦娥奔月”》等。《(梦溪笔谈>二则》是文言文,侧重于叙事,为了避免与“叙事训练”点重复,写作知识侧重于“创意叙事练习”,如《环保在我家》《我是小小设计师》等。最后再完成单元,“说明文”练习,知识点有所侧重,又丰富多彩,这样的训练才会是有效,才会高效。
生命、自主――“生态园”里最生动的元素。
“真实”、“生活”、“情感”、“表达”、“自己”、“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写作部分的几个高频关键词。如果我们对此进行再组装,就能发现新时作要求与写作的真谛:写自己的真实生活、真实情感,写作是表达自己的习惯。“写作不是一种职业”,只是一种技能。写作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个人具备这样一种“能表达,会交流”的生活能力。
一、开放的鲜活的生命工程――突破瓶颈,消除写作困惑――写什么――激发写作兴趣
作文训练最根本的是出路问题。很多师生在写作上的困惑是“没得写”、“写不出”,这其实是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朝什么方向写的问题。如果学生写作文思如泉涌,写作就不成问题。因此能否突破写作瓶颈。消除写作困惑,关键在于学生的写作动力能否被激活。
写什么――行为即生活。当学生意识到并真切地体验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也是作文的材料,并且是最佳的作文素材时,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了。写进作文的材料立即变得丰富多彩:上学路上所见,课间活动的思考,课堂写真,宿舍生活。自己、父母、老师、同学都写进了作文并成为文章的主角。生态作文一扫沉闷的空气,随之而来的是真实的生活、自己的生活、富有质感的学生生活。
怎么写――说话即写作。在实验班学生都牢记两句话:“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别人最想听的话。”写作就是用笔与别人交流,“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能保证自己的作文有真情实感,因为
是自己对生活的所闻所思,因此,才会给别人启迪。“说别人最想听的话”,就是让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分享,让一双眼的观察去擦亮另一双眼,让一颗跃动的心去启动另一颗心。
二、民主的集体评价引领――打破权威,组建富有活力的集体评价机制
“语文课程标准”无论在阅读方面,还是在写作方面都“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传统的作文评判,老师对优秀作文一直是单向资格认定,学生没有话语权。
生态的作文评价应该没有思想的钳制,每个学生都可以真实地写作和自由地表达,写出真我,真实的“我”可以平等地与师生交流自己的思想。我们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建立了“教师示例评价为指导,小组合作交流为主体,典型作文资源共享”的评价机制。教师从幕前退到了幕后,让学生唱起了主角。这种评价机制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表现欲”,又断绝了写作“倦怠症”。作文评价成立民主生活会,经验交流会。“其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评改同学的作文,能抓住优缺点,充分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作文评价课成了学生最“心仪”的课程,也是最为“心动”的课程。
三、自主的社团管理机制――开展作文实践活动。培养写作习惯,催生优秀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部分要求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因此策划写作实践活动、成立以班级为单位的文学社和报社,对养成学生“关心生活、体验生活,不断积累人生体验”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班级报社是班级文学社的写作实践园地,《班级作文快报》学生自己命名,每期稿件自己组织,文学社成员组织评选录用,再由责任编辑负责校对修改,美编人员负责编花和插图。每期报纸出版都将是班级大事,都会在班级新闻播报中播出。
开展社团形式的班级作文实践活动,学生能真实、负责、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体验表达的愉悦。指导报社编辑掌握参考资料的使用方法,分清资料的信度和效度,规范地引用参考资料,养成使用规范语言、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缩写、扩写、改写和续写,能借助语感、语法、修辞等手段,使文章通顺流畅并增加表达效果。要求报社记者积极地去感受日常生活,写随感文章;感受社会生活,写新闻稿件,在表达中充分展示个性。针对学校、班级大事学会写专题报告或小论文,用事实支持观点,内容准确,资料来源可靠。
四、和谐生动的写作氛围――协调关系,形成特定的个性化作文的合力
故而,笔者确立了“浅近一点、感性一点、轻松一点”的作文教学理念,经过多次实践,却发现理想与现实有差距。目标的浅近往往使学生的作文思维狭隘,内容的感性往往使学生认识肤浅,过程的轻松往往使学生追求片刻的感官欢愉。
作文毕竟不同于口语,它是以文字作为载体,要求呈现“情景生动,思维严密,语言规范”的特点。如果用一句话概述,即口头语言多数“源于生活”,书面语言应该“高于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基于生活,也必须从生活走向理、趣。笔者以《一次新发现》的两次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浅近目标确定之前想什么
苏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作文是要求学生写一个生活中的新发现。这个发现,不是“发明”也不是“创造”。对四年级孩子来说,发现是基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后的感受、感动、启示等。这么说来,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发现。这道作文题似乎没有难度,学生缺乏的只是方法的指导。
第一次确定的目标:
1.以游戏《会跑的瓶子》为例,使学生懂得记事要理清顺序,要有详有略。
2.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使学生懂得把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写具体。
3.按照习作要求,写一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引起我们思考并解决了的事,要写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一次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似乎把所有要讲的要点都列出来了,但学生提起笔来还是一脸难色,他们想破脑袋也难以想起生活中有什么发现。即使有,那也是生活的过去式,当时一瞬即逝,怎能关注到发现的过程,并将它有序记叙出来呢?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倒是有些孩子就以示范游戏《会跑的瓶子》为内容,记叙得有模有样。
孩子并不缺乏生活,但缺乏把生活素材提炼为作文素材的意识和能力。试想:如果把这道作文题就这样扔给老师,又有多少老师能一挥而就呢?
要让学生真切地在作文过程中习得作文,教师就有必要为学生创设可以“发现”的生活情景。李白坚教授认为:我们教师的作文指导课,其实应该在学习写作的时候,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给予生活化的场景。笔者决定第二次教学时就以游戏《会跑的瓶子》为内容,让学生获得“发现”的体验,让孩子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然后有目的地写下“发现”的内容和过程,这样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第二次确定的目标:
1.帮助学生厘清事情的发展顺序,初步学会分段记叙。
3.以定格的方式指导细致观察,学习写作简单的心理、动作与表情。
4.立足于趣,激发学生参与和发现的热情。
对照前后两次教学目标,我们不难发现:第二次教学目标浅近、具体得多,并且关注到了情感对写作的推动作用。这是降低要求吗?其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达成的目标,而不是学生已经具备的状态。因此,浅近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建立在对学情充分了解、对《语文课程标准》正确解读基础上的准确的课堂定位。
浅近目标确定之前,必须是深刻的思考,不然课堂将流于肤浅。
二、感性内容呈现的同时做什么
周作人说:“大抵在儿童文学上有两种不同的错误:一是太教育的,即偏于教训;一是太艺术,即偏于玄美。”这依然是当下作文教学的弊端,孩子学习作文,就要摒弃功利的思想,适应儿童之天性,让他们愉快地活动,在活动中语言实践,这便是“最大的实益”。
第一次试教“第一层次——观察和规则,写心理”部分,从教学开始,教师就尽力营造轻松有趣的氛围。教师用送礼物的方式把空饮料瓶和纸条展示给学生看,以此吸引学生的观察注意力。在教师一步深一步的追问中,学生一点一点观察了纸和瓶子的特性。这追问的“一步深一步”,就是“一层又一层”的习作素材,就是一点又一点的“发现”。学生感觉不到是在上作文课而是在玩,夸张地说:产生了戏剧化的教学效果。“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想让孩子的心与你发生共鸣,你就需要对孩子的心灵去调整心弦,对准音调。”这样看来,同样的内容,我们理应让它感性一些,活泼一些。
细细反思,这个环节有生活的情境,有情感的调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但作文表达却流于粗放与零乱。大抵就是周作人所说的第二种错误:太艺术的,偏于玄美。教学素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感性地呈现于课堂的同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整理学习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紧张有序状态。
再次实践,教师出示纸条后,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帮助归纳:我们是从品牌、品名、材料、轻重、瓶底这几个方面来观察瓶子的。当完成第一阶段的观察任务后,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这么短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分成几个自然段来写呢?”学生的表达有了条理,观察有了角度变换,问题仿佛是一条丝线,将学生散乱的思维之珠串联起来。
感性内容呈现的同时,教师要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贯穿其中,不然,学生的认识会很零乱。
三、轻松过程之后留什么
把生活的特定情境搬到课堂上来,教学就具有游戏特性。教师如何在纷杂的游戏过后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沉甸甸的教学痕迹呢?
第一次实践,我请出第一个男生上台实验,他采用抽的方法,还没等大家看清楚,纸条就被他抽出来了,我一时竟不知道该如何来指导。第二个男生采用拍的方式,可是因为个子太小,竟然没有拍动,实验失败。我只得再请第三个,第四个……课堂全然被学生的活动情况左右了。
在“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中结束课堂,学生快乐了,作文也能写,就是总感觉不得劲。这个不得劲,是学生习作水平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或有落差。学生在课堂中除了收获快乐,还能收获什么呢?习作因为这堂课而有所长进吗?好像没有。
特级教师张赛琴听完我的试教后,她说:“游戏不是目的,游戏的成功与否并不重要,成功或不成功的游戏都是习作素材,都可以用来训练书面表达能力。但核心的教学目标不能变!你的这个教学环节,训练的是细致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学会发现。若能让孩子学到这些知识技能,就是好课。至于游戏成败,你完全可以漫不经心。”
第二次实践,第一个上来的是个强壮的女孩。我先让学生观察她的体型,产生猜测:难道她的方法与力量有关?在女孩吹瓶子的过程中,三次叫停,定格画面,要求学生描述所见所闻所想。女孩第一次吹在瓶底,瓶子没有倒;第二次吹在瓶盖,瓶子依然没有倒;第三次吹在瓶身,瓶子倒了。教师及时组织学生梳理观察的方法,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第二个同学——智慧型选手。教师只叫停,不作提示,要求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观察所得。接着观察第三个,第四个……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的时候,有的学生发现了科学原理,有的学生发现了“办法总比问题多”的哲学道理,这是水到渠成的发现,真正达成了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着眼于学生的轻松快乐,又要跳出学生的轻松快乐,使得课堂在活泼的外形下,依然有一条严密的主线在牵引,不然,课堂将流于松散。
一、循序渐进,制定作文训练计划
教学生写好作文绝非是一日之劳,它必然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学的阶段性和连贯性要求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字词的积累到词句的训练,到段落的训练,再到篇的训练,整个过程要呈现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我在低年级教学中为学生设计的作文启蒙训练步骤是:1、一年级第一学期――会用学过的词语写分别写1―3个句子;2、一年级第二学期――会围绕一个主题(或一幅图)写几句话(或一段话,50字左右);3、二年级第一学期――会围绕一个主题(或一幅图)写一段话(100字左右);4、二年级第二学期――会围绕一个主题(或一幅图)写1―2段话(150字以上)。这样的训练就为三年级的正式作文奠定了语言基础。
二、培养兴趣是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写话训练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这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学生喜于接受、愿于表达、乐于动笔的话题和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写作的束缚,使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产生最优的学习效果。
例如,通过讲故事谈感想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我常会利用空余时间给孩子们读(或讲)一些童话故事,让他们听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课外多读一些故事,并给他们提供时机让他们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并谈自己的感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本学过的课文和课外读到的故事的感想写下来。
再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新年祝福”主题班会――新年到来了,让学生畅谈自己打算怎么过新年,你想对亲人和同学说些什么?“感恩母亲”主题队会――母亲节要来了,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些活动把学生内心真切的感受挖掘出来,然后引导学生给同学、老师、父母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可以写成日记,也可以制作贺卡)。
三、课前说话,带动观察
低段学生缺乏观察周围生活的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和积累素材。我在教学中坚持开展课前三分钟说话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听到或经历的新鲜事。因为小学生大多喜欢争强好胜,希望自己所说的都是其他同学喜欢听的,自己能比其他同学说得好,很自然就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去捕捉和观察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的和有趣的事。比如:家里新买了什么家具或电器?父母今天对我说了些什么?村里新成立了什么组织?学校发生了什么新变化?身边有哪些好人好事?我的理想,我的新发现,我新读的故事等等都可以作为课前说话交流的内容。这项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为写作打下了基础。在说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着把自己讲的写下来。
四、引导学生写日记或周记
一年级学生由于识字局限,加之拼音使用不是很熟练,写日记和周记的难度较大,所以我一般从二年级起开始训练学生写日记或周记。因为是刚刚开始,所以要求较低,学生想些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就可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写日记或周记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养成留心生活的良好习惯。
五、注重激励,培养自信
对于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浅谈以下几点:
一、指导观察生活,激发写作兴趣
作文源于生活,学生害怕作文,一个根本原因是觉得没啥可写。要是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生活,帮助学生找米下锅,那他们就会感到写作其实并非难事,也就有了写作的兴趣。
1、观察自然景观,激发写作兴趣。
大自然以它绚丽的色彩、动听的音响、美好的形象感染着学生,这些是发展学生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源泉。据此,教师根据教材中有关作文训练要求,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如春天带领学生观察学校周围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燕子北归等春天的足迹,感受春的气息。秋天,组织学生观察上学途经的山坡上盛开的山、田野里丰收的景象。冬天下雪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欣赏雪景,在雪地里尽情堆雪人、打雪仗……通过这些观察,学生有了第一手的材料,然后根据课本要求,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学生很快就写出了生动、具体的习作。
2、观察身边生活,提高写作兴趣。
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平时学生写作文之所以常常三言两语,无话可说,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对生活缺乏观察,甚至对家人、老师和同学这些熟悉的人物都缺乏观察。有一回布置学生写《我的老师》,在学生的笔下的教师大都是中等身体,不胖不瘦,不高不矮,都是满面笑容、和蔼可亲……针对这个问题,评讲作文时,我先把外貌描写几乎相同的作文读一读,然后说,这里有的是写语文老师,有的是写数学老师、英语老师,最后问学生三位任科老师(形态各异)是否是三胞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此时,学生才意识到,因缺少认真的观察,连老师的外貌也不大清楚。为此,我启发学生写人物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这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一周后,再写同题作文,学生觉得这次的作文好写了,有东西写了,再读学生作文时,同学们都能异口同声地准确地说出文中写的是哪位老师。如此巧妙地将作文教学寓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生不再为无米下锅而发愁,写出来的作文也就真实、具体。
二、借助教材,引导阅读欣赏,诱导写作兴趣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好的文章对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充分利用课文的感染力和诱导作用,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会有很好的帮助。
首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字优美,感情丰富。教学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从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到精读课文再到理解、复述、讲解这就包含一定的欣赏。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技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引导学生认真理解课文的生动内容,仔细体会作者的匠心,使学生在增进技能、吸取知识的同时,不断增添写作兴趣。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了解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西沙群岛的美丽风景和丰富物产等特点后,教师又引导他们分析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来写景物特点,表达作者对景点的喜爱之情的。这样,学生不仅喜欢小兴安岭和西沙群岛,更想把自己喜爱的景物写出来介绍给同学,一个个跃跃欲试。教师抓住这个机会,带领学生到海边观察大海的美丽景色,先让学生现场口头描述,回校后再写下来,不到半个小时大部分学生就完成了习作。
三、指导新颖,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积极诱发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至关重要。例如,在“我发现的……”的习作中我是这样指导的。课伊始,我提出问题:“现在外面刮得是什么风?”(早晨时刮的是南风,现在却刮起了北风。)学生回答后,我指出:“有的同学之所以回答正确,是因为他们留心了周围事物。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因为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们就会给人们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有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正值童年的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想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学生听后纷纷举手抢着说。如此导课,不仅抓住了关键,而且更好地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四、评价鼓励,促进兴趣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实践中发展的。抓住闪光点及时给予良好的评价,就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兴趣愈加浓厚。如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新发现时,我会说:“你真是个有心人,或老师佩服你!或祝你成功!或继续下去,你可能成为有本领的人……”。学生的兴趣立时增添了,思路拓展了,从而达到发现智能,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习作中乐说、爱写、好评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