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声乐教案

声乐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声乐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声乐教案范文第1篇

选择歌曲要多元化,打破唱法的局限。尽管有部分学生{主修钢琴、器乐、作曲}的声乐学习仅有两年时间,教师也应尽可能的给学生多接触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声乐作品,不能让学生局限在某个唱法里,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演唱水品,才能达到培养新型中小学音乐师资人才的目标。笔者以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必须强调声乐的基础训练,主要是以打基础、改毛病为重点。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练声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初学者来说,教师应选择短小、简单易唱的练声曲进行教学。如:三度、五度音程的连音和跳音,采用“a、e、i、o、u”母音进行发声练习,逐步增至八度或以上音程的练习等。还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增加“哼鸣练习、吹唇练习、气泡音练习、无声练习”等等,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基本做到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使喉咙自然打开,喉头逐渐稳定,初步完成中声区的基本功训练和初级程度声乐作品的演唱。学生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初步解决在发声上所存在各种问题,进而建立起一种良好的歌唱状态,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发展学生的演唱个性,更新教学内容

声乐教学是为了培养具备声乐知识、演唱能力,在未来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能声情并茂的范唱的新型音乐师资人才。近年来,随着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单一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已逐渐发展为“一对一、一对二、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形式的声乐教学模式,弥补了由于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师资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声乐教学的整体水平。然而,笔者以为,高师声乐教学内容的陈旧,学生演唱个性的缺失,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和探求的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将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内容做了新的调整,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学的内容不仅要传承,更要开拓和创新。笔者以为,首先要增加声乐基础理论课,内容涵盖:歌唱的发声基本原理等,还应包括童声歌唱的训练与方法、变声期歌唱的训练与方法等。另外,歌唱曲目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除了原有的教学曲目外,还可增加音乐剧、创作歌曲、地方戏曲等内容。

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高师院校可以把本地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纳入教学,如广东地区的《落雨大》《月光光》等,以此引导学生通过演唱熟悉的广东音乐,激发学生的歌唱积极性和艺术想象力,同时也是对广东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嗓音特点及歌唱能力,有目的选择一些音乐风格不同、题材类型各异的作品让他们演唱。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较多的演唱曲目,而且能使学生的演唱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沈湘教授常对学生说:“因为嗓音不一样,所以唱的声儿是一人一个样。不要拼命去模仿别人,要唱出自己的声音特点。艺术的规律就是这样,失去了个性,也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嗓音特点,鼓励学生个性化处理歌曲,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演唱个性。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演唱个性呢?笔者以为:首先,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审美个性和演唱个性,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文化素养、嗓音条件等,选择一些风格、体裁各异的声乐作品让学生演唱,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较多的演唱曲目,而且能使学生的演唱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还应让学生懂得,只有将所学的歌唱发声技巧与演唱作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自己的歌唱真正走向成熟。

3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撰写教案的能力。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与其他学科相比,由于声乐教学形式上的特殊性,所以教师也不太重视教案的撰写,导致声乐教学的随意性较大。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师声乐教学也逐步规范化、系统化。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撰写教案,选定相应的练声曲和演唱作品,以便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做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设计。歌唱教学能力和伴奏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高师声乐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歌唱技能,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及时、准确地判断出每一个学生在歌唱中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纠正其歌唱问题的教学方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为将来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打好基础。钢琴伴奏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具有较强的即兴弹唱、视奏、移调能力是声乐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质。就目前来看,学生普遍还存在钢琴伴奏能力较差的问题,为此,提高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以适应今后教学、排练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歌唱能力和组织音乐活动的能力。歌唱能力是一个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声乐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中“声情并茂、生动感人”的范唱,不仅给中小学生带来艺术的熏陶和享受,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歌唱的兴趣。音乐活动是中小学第二课堂教学的延伸,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排练节目是音乐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音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方面。比如:组织校内、外的歌咏、器乐比赛,重大节日的排练和文艺表演等。组织音乐活动的能力归根到底应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只有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更好地锻炼。广博的知识及综合素养的能力。声乐教学是技术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一种特殊教学,声乐是集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一个优秀的声乐教育者,仅有好的歌喉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及良好的艺术修养,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完善声乐知识的架构,才能去影响学生。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普及到各个教学机构,包括农村各中小学的课堂。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幻灯机、投影仪、DVD机、计算机”等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声乐教学,也越来越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针对声乐基础理论课,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为一体,使抽象的声乐基础理论课程更加直观。同样,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也为我们的声乐课堂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效果直观,还可以节省时间,更能调动学生演唱的积极性。因此,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能力。

4总结

声乐教案范文第2篇

声乐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当今对学生教育的要求。导致对学生的培养缺乏层次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许多大专院校目前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仅仅是照搬了高等院校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从而忽视了教学的对象之间的差异和客观的环境,高等音乐院校对学生培养的模式虽然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正确的教学模式,但是这套教学模式对大专院校基础差、教学的环境和硬件设备较差的学生来说,并不利于对大专院校学生的教育。长期以往,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心理,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再次,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创造性的发挥。很多大专院校在声乐教学中并没有一套较系统的适合学生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仅仅停留在依照大纲和教案对学生输入知识,要求有计划和跟进度的教学并不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还单单是理论上的指导,纸上谈兵,并没有与实践课相结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将大专院校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

相统一的途径第一,不断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各大专院校在对新教师的考核中要严格把关,并对新进教师和在职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指导,不断加大大专院校在师资力量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做好各院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二,要做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逐渐提高整个院校学生的声乐素质。大专院校的学生和高等音乐院校的学生相比,声乐的知识基础和对声乐文化的了解情况都较弱。但是,这些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强,对实践课程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要增加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声乐的反复训练次数,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让学习的知识能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保障学生对声乐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掌握。第三,大专院校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大纲和声乐教材。改变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也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做好教学评价,为学生做好学习成长记录,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表现,做好对比性的工作,使学生学会反思与总结经验,逐步看到学生的进步。同时,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价不仅仅包括学生自身的评价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参与和学生之间的集体合作,不断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采用恩威并施、奖惩分明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提高对舞台表演的兴趣。

三、结语

声乐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声乐 微格教学 音乐教育

本文为“微格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性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

微格教学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在3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中日渐成熟,国内很多院校和教育机构都开设了微格教学,它有效提高教学能力的实践性特点,引起了海内外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并得到积极推广。由于音乐学院招收的学生数量逐年攀升,学生多教师少的现状使音教系原来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变为“小组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需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一起改变。另外,如何训练学生掌握声乐教学技能,增强表演实践能力,是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所面临的大问题。笔者将声乐的技能训练和教学实践引入微格教学,作为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研究中进行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认识和收获。

微格教学定义

微格教学,又被称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方法。它是建立在教育理论、科学方法和现代视听技术基础上,利用录像反馈――定格分析,有控制地进行微型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自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伦教授提出后,经过数十年世界各国师范院校的使用和改进,已经发展成为训练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行之有效的方法。

声乐微格教学的内容和实践特点

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微格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内容计划分为三个部分:课堂微格教学、教学实践、演唱实践。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可单独训练,也可有效地结合起来训练,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演唱技能和教学实践水平。

1.课堂微格教学

由于招生的变化,音教系原来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变为“小组课”的教学模式。如何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演唱技能技巧,是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所面临的大问题。微格教学具有“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的特点,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在“小组课”中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分析判断能力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的声像反馈,更生动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为主要目的。

微格声乐教学实践的内容是:(1)发声练习。包括呼吸、打开喉咙、稳定腔体、咬字等基本训练。(2)歌曲教学。包括演唱方法、音色表现、作品处理、演唱状态等。实施步骤是:(1)发声练习。(包括孔空练声曲)。(2)演唱声乐作品。(3)重放录像观看自己的演唱。(4)由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演唱时的优缺点,找出问题。(5)由教师总结归纳。(6)由教师进行示范演唱。(7)明确本次教学重点,根据分析继续进行授课。(8)课程结束后,学生将课程录像拷贝回去认真观看学习。

笔者对大二和大三个别课和小组课的同学分别进行了微格教学。

以大三的一名个别课学生为例:这名学生在发声练习时下巴很容易用力,笑肌不能够积极抬起,气息不够通畅,越到高音下巴用力越明显,在平时上课时提醒她改正这一点,总是收效甚微,通过录像录音的回放,当她清楚地看到自己面部和气息存在的问题,她之前认为已经积极做到老师要求的认识被改变了,声音得到很大改善,变得通畅和松弛。演唱咏叹调《每逢节日来临》时,这种错误力量还会因为语言和乐句的改变而产生,我们尝试一段一段地演唱并及时回放录像,一起观察和找出演唱中面部、身体和声音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力量,分析和评价她气息和咬字吐字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唱得明显比以前轻松,声音也有了较大改善。

在对大二小组课学生的声乐微格教学中,我试图让她们先互相听对方的声音,学会分析和找出他人演唱中的优缺点,从品评他人的发声和演唱过程中,找到自身演唱的问题和解决的突破口,因为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会欣赏的同时,判断和分析能力也会长足增长。在对他们进行的发声练习中,我每次有针对性地训练一到两项,让两人交替来发声,这样不仅利于更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声音,也可以在他人演唱时留出分析和判断的时间。小组课演唱歌曲时我鼓励他们尝试每节课为对方伴奏,这样还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伴奏和视奏能力,为下一步的教学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每节课的录像回放,讨论评价找出问题,再训练再评价,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习也由以前的被动接受,等待老师指出问题,变成了逐渐主动思考和发现自身问题,积极动脑寻求解决办法的主动式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的演唱水平相对于未进行声乐微格教学的学生有很明显的进步。

2.教学实践

这是声乐微格教学最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个教学环节,它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存在的只会唱而不会教的问题,给予学生在录像反馈情况下训练教学实践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在走出学校之前就能够进行教学实践的尝试和训练,更有利于突出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性特点。在我国音乐教育大繁荣的趋势之下,很多学校、机关、公司和厂矿企业,都需要大量的音乐人才来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但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大多都存在“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问题,反映在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学生上的,恰恰也是可能自己唱得还不错,就是不知道怎样教给别人。声乐微格教学实践,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未雨绸缪,为学生提前铺设进入社会的实践演练,让他们顺利地和教学接轨,和社会需求挂钩。

在开始这个教学环节之前,我要求学生首先要阅读和学习写作声乐教学笔记和教案,先从书本和理论上展开对声乐教学的了解和深入认识,结合平时由老师教授的声乐课学习的理论和知识,个别课高年级学生教授低年级学生,集体课两人一组,互相教授,并由指导教师全程辅助指导和参与评价。

在经过对同组同学声乐情况的充分了解和分析,前期写作教学教案,练习伴奏及发声练习等准备工作后,大二和大三的小组课同学互相进行微格教学课的训练和实践。课堂上,同学们虽然精心准备,但难免紧张,随着训练的不断反复和深化,她们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疏感逐渐被教学的新鲜感和积极的创造力所取代,渐入佳境。

以学生的授课为例,学生甲演唱中存在问题:气息不稳,腔体保持不好,容易压喉。作为教师的学生乙通过发声练习训练她打开腔体,两肋力量保持住,并通过提前准备的动画演示,让被训练者直观地看到自己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乙通过及时观察和发现甲演唱时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的手段和方法,教师在和他们一起观看录像的时候,寻找和共同探讨教学的优缺点,给出评价和解决的方案,在反复的训练、回看录像、评价、再训练、再看录像练习后,甲存在的问题得到很大改善。

学生通过微格教学实践,转换角色和身份,不仅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也进一步了解到自己演唱和教学方面的不足,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应变能力。在互换教学的同时,他们相互吸收彼此之间的长处,动脑发现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并提前体验当老师的感觉,为顺利进入今后教学岗位打好实践基础。

学生教学虽然还有许多值得改进和推敲的问题和缺点,但通过微格教学实践课的训练,他们已经开始学着把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向教师转换,学着去思考和设计自己作为教师怎样去教学生的问题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和进步。作为指导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指导和评价,共同分析学生教学还有什么问题和差距,通过多次的声乐微格教学训练,这几组学生相对于未进行声乐微格教学的学生,教学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开始懂得去思考和转换角色来进行教学的实践,教学相长,他们的声乐演唱技能同时也得到了提高。

3.演唱实践

有了微格教学课堂的声乐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基础,演唱实践环节,便是对前二者的丰富和完善,声乐学习终究是以演唱和实践表演为最终形式的,由于缺乏舞台演出实践机会,很多学生可能在老师面前或者琴房里唱的还可以,到了舞台上,在观众面前便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紧张、怯场、忘词、声音颤抖、放不开手脚,不敢正视前方去歌唱等种种干扰演唱的心理,成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不敢登台演唱的最大问题。微格教学的课堂为学生打开了另一个属于自己练兵的舞台,在熟悉的同学小范围的环境下,通过录像把自己演唱表演的影像和大家一起欣赏,与同学和老师共同分析评价自己演唱中存在的声音和表演问题,气氛轻松活跃,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逐渐克服了演出的紧张心理,也不断地提高和完善了表演和歌唱能力。

声乐微格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声乐微格教学是针对有效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技能、教学技能和演唱实践水平而展开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录像的方式,反馈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学习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急需改进的方面,通过对声乐微格教学的实践探索,我们能够看到它所具有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1.它使声乐教学技能得以细分,进而使每种声乐教学技能的训练目标具体,训练内容规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使他们更清晰准确地了解自身问题,还利于教师对教学进度的控制和把握,不但节约了时间,还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水平。

2.由于微格教学借助了一系列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这使得教师对学生声乐教学技能的培训更具可观察性、可记录性和可操作性,学生能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通过老师和同学说的评价指导,目标明确地改进问题,不仅增强自学能力,也增强了与他人的沟通和评价能力。

3.微格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学校里就了解和学会今后工作中将要面临的教学工作,熟悉和掌握不同类型声乐学生的教学特点和解决方法,这对于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声乐技能和教学训练引入微格教学,大大丰富和扩展了教学形式和内容,使教学过程变得新颖有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也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柏青,张兆敏.微格教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2]荣静拥,钱舍.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郁正民.音乐微格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声乐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 教学改革 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声乐教案范文第5篇

令人惬意的“音乐之都”

2002年8月,带着父母、亲人和朋友的殷切希望,告别了热浪袭人的北京,终于来到梦中那个神圣的地方――素有“音乐之都”称号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因为正好是大学的假期,所以先熟悉了一下这个我即将要生活的城市。

8月的维也纳气候非常舒服、温和,从巴尔干半岛吹来凉爽的清风。宽敞的林荫大道令人心旷神怡,一幢幢精巧玲珑,色调典雅,如艺术品一样的楼房,亭亭玉立地伫立在绿色或金黄色的丛林中,显得分外端庄秀美。巴洛克式的宫殿,小巧而雅致的商店,热闹的咖啡馆和著名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及哥特式高耸的圣・史蒂芬大教堂无一不在显示维也纳特有的风格。然而使维也纳这个城市处处充满了活力的还是音乐。漫步在街上,尤其是从国家歌剧院到圣・史蒂芬大教堂这段路上,不时地看到本国或外国的街头艺术家们技艺高超的演奏,或独奏或重奏,小贩穿着莫扎特时期的服装,向人们兜售即将要演出的歌剧门票或是宣传海报。

有幸结识国际大师

过了不长时间,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瓦格纳教授,一位令人尊敬,非常善良的老人。跟她约好了见面的时间,想请她帮我指点一番。她知道我刚来维也纳,德语不是很好,还特意帮我找了一个在她班上学习,会讲中文的马来西亚女孩当翻译。初次见面我唱了两首咏叹调,不知是紧张还是别的原因,唱得不是很好。不过瓦格纳教授却一直在鼓励我,说我的声音很美,然后又帮我介绍了两位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的声乐教授。因为是假期,大部分人都在度假,所以很难联系上,比较幸运的是联系上了拉尔夫・德林教授。

拉尔夫・德林教授是一位男中音歌唱家及声乐教育家,尤其擅长德语艺术歌曲及莫扎特歌剧里男中音的演唱。曾受聘于德国和世界顶级剧院,并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及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等国家举办过音乐会和大师班。2004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素有声乐界“奥林匹克”之称的“伊丽莎白女王国际声乐比赛”和斯洛伐克“特拉纳法国际声乐比赛”等众多国际比赛中担任评委。后来得知在他班上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获过国际声乐比赛的大奖。有个比利时的小伙子,大学还没毕业就被著名的苏黎世歌剧院签约,成为签约歌唱家。

音乐令我耳目一新

如果能跟这样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学习的话,我想肯定会不虚此行,必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幸运的是我通过了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的入学考试,成为了德林教授的正式学生。在维也纳学习的两年多时间里,让我对音乐真正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令在国内高等音乐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我,对维也纳整个学习音乐的环境和体制不由地和国内做起了比较。

首先,维也纳整个社会有良好的音乐氛围,不愧为“音乐之都”。四处都“流动”着美妙的音符。走在街上,无意间路过的有可能就是舒伯特或是莫扎特的故居。各种高贵典雅的古典音乐或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无一不被维也纳人所喜爱。这种发自内心的对音乐的热爱,我想是国内大多数“乐童”所不具备的,因为他们大多数是在“逼迫”下学习音乐。

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没有国内综合类大学占地面积那么大,与国内专业的音乐类院校比起来,没有那么规整。不像国内的大学都在一个“院”里,它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院”,像声乐和音乐剧专业就在维也纳的第十四区,作曲理论和指挥、电声学等专业在维也纳的三区,管弦专业在维也纳一区……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如果有大课的话,就得抓紧时间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了(维也纳的地铁很方便、快捷)。

大学音乐厅每晚都有音乐会

维也纳音乐表演艺术大学的硬件设施十分了得。以声乐表演系为例,每个琴房里都有一架贝森多夫的三角钢琴,这在国内是很难想象的。国内很多学校琴房里的钢琴大多跑音严重,且是调不了的废琴。在资料室,你可以借到需要的乐谱或是CD唱片,资料室的留言板上贴着最近一年的国际声乐比赛的信息或是报名方式。音乐厅很漂亮并且被高效地利用,每年都有国际著名的交响乐团、室内乐团来表演;许多著名大学的教授、歌唱家来此讲学、演唱;此外,几乎每晚都有声乐专业、钢琴系专业、管弦乐专业的学生在此举办各种音乐会。

维也纳音乐表演艺术大学的入学考试与国内有很大不同。国内音乐类的院校招生一般都有很明确的招生计划,例如,今年声乐系的招生计划是15人,那么最少要有15人被录取上来。维也纳音乐表演艺术大学则不同,它完全采取导师制。当一个教授的学生毕业了,他才可以按照毕业生的人数再招生。当然,如果教授觉得考生中没有他满意的学生,他宁可空出位置来不招生。德林教授有一年觉得没有满意的学生,就没有招生。维也纳音乐表演艺术大学入学专业考试与国内专业院校相仿,都是需要经过几轮的筛选。不过它的理论考试与国内则不同,它没有单独的乐理考试,而是在听音的同时考乐理知识,而且听音考试的量非常大(德国和奥地利的乐理体系与国内不太一样)。

学生登台演出的机会非常多

维也纳音乐表演艺术大学的学生实践机会很多。例如曾培养过祖宾・梅塔和李心草等这样世界级指挥家的指挥系来讲,平时“实战”的机会就很多。如果指挥系的学生需要练习交响乐,有一支维也纳音乐表演艺术大学的学生管弦乐团专门配合他们上课;如果指挥系的学生需要练习歌剧的话,声乐系的教授会推荐学生去配合他们。我曾经有幸被教授推荐参加莫扎特著名歌剧《后宫诱逃》的排练,尽管有的学生刚站在指挥台的时候手还在发抖,但是音乐一起则完全投入到音乐中了,而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指挥系的学生都是“一专多能”,经常看到他们下了指挥台又坐到乐队里,有的既会弦乐又会打击乐。其他专业的学生每学期登台演出的机会也很多,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就会从教授那里得知这个学期本班举办音乐会的具体时间,我想这是国内难以做到的。

声乐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 教学改革 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声乐教案范文第7篇

柏林艺术大学(Universit?t Der Künste Berlin,简称UDK)是德国最为著名的高等艺术学府,学科门类齐全,规模也是全德最大,是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欧洲最为古老的艺术院校之一,在欧洲艺术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UDK的声乐教授大都师出名门,蜚声欧美声乐界,声乐艺术造诣炉火纯青,他们不仅有一百多场的歌剧表演经验,而且对自己担任过的每一个角色都有过详尽的人物、剧情和唱段分析,这为培养高水准声乐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UDK的专业学科设置现被整合为四大学院,即美术学院、建筑媒体和设计学院、音乐学院、表演艺术学院,其中关于音乐艺术的学科设置分别属于音乐学院和表演艺术学院。作为声乐专业来说,它的设置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学院:在音乐学院中设置音乐教育系,有声乐教育专业;在表演艺术学院中设置声乐系,是声乐舞台表演专业。两种不同的声乐专业设置方向,体现出德国声乐教育极强的培养目标性;务实的教育措施和教学方式、方法,彰显出德国声乐教育界踏实做事的教育风格。

在德国,首先感受到的是声乐教育事业有着广泛和强大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背景。德国是西方音乐艺术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诞生了诸如巴赫、贝多芬等许多世界顶级的音乐大师,来到德国可以说是来到了西方音乐的故乡。初到德国就感受到了浓浓的音乐氛围,无论是城市还是村镇,随处可见有音乐会的广告,在地铁和广场上,街头音乐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我用手机随手录了一段在跳蚤市场上唱着整段歌剧咏叹调的街头女高音,其演唱的艺术水准令人叹为观止。柏林是欧洲文化的中心之一,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城市,而UDK处在这样的艺术文化氛围之中,其声乐教育发达茂盛所需的肥沃土壤是令人羡慕和叹服的。

一、有的放矢——声乐教育

目标定位明确,课程设置合理

UDK的音乐学院和表演艺术学院都设有声乐专业,但培养目标却完全不同。

音乐学院里设置声乐教育学专业,隶属于音乐教育系,其目标定位是声乐教育方向,即培养音乐教育的师资,通俗地说,培养目标定位在具备声乐教学特长的音乐教师目标上。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也是集中体现出声乐师资教育的方向。其中声乐教育相关理论课程设置比重很大,也很全面,体现出声乐教育极强的目的性。譬如:歌唱心理学、声乐教育学、歌曲教学法、弹唱即兴伴奏、音乐社会学、音乐教育史、歌剧与歌曲鉴赏、音乐教学大纲和教案设计、音乐电化教学法、听音教学法、音乐教学即兴创作教学法、音乐教学实习等课程。这些罗列的学习课程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没有体现出声乐教学的技能课程方面,比如小课教学、集体课教学、观摩课教学等声乐技能方面的学习课程,这足以令笔者瞠目了。仅就UDK声乐教育专业这些课程设置来看,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的差距是很明显的。对比自己在国内的高师声乐教学工作,上列许多课程在中国的高师声乐教育专业中是没有的。从课程设置上我可以看出:UDK声乐教育专业的学习内容广泛全面,培养了学生深厚的声乐理论基础和较为全面的音乐素养;并且,学习者目的是明确的,教育者的培养目标指向是清晰的,即为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声乐、音乐教师做好所有知识储备。

表演艺术学院里有专门的声乐专业方向,设置在声乐歌剧系,是专门定位在舞台声乐表演目标上的声乐教育,也就是在我国被俗称为学院派声乐演唱专业的学生。为了能够全面了解和对比德国声乐教学的情况,除了以上的师资声乐教育专业,笔者也重点考察了表演声乐专业的教育教学情况。

声歌系的声乐教学课程设置明显与音教系不同,表演声乐专业内容主要包括声乐歌剧和音乐剧、表演(话剧)与音乐喜剧等方向。这里的声乐教学在技能技巧方面比重明显加大,主要体现在演唱技能课的安排上:一对一的个别授课课时数比重加大,此外辅之以其他授课形式如小组课、集体课、舞台实践指导与观摩课,这些主要是针对演唱技能的训练。在这里,歌剧和音乐剧专业是笔者考察和观摩的重点,他们的课程设置也是小组课和个别课相结合。个别课每周两次:一次声乐技能课,一次技能与作品演唱课。小组课每周也是两次:一次艺术修养课,一次声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讨论课;即每个学生演唱一首作品,由每个听课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品头论足之中,教师加以引导,分析透露出的问题,并对演唱者的优缺点加以综合评述,实际上也是针对声乐舞台表演技能的补充教学。除了技能教学方面,在相关声乐理论教学方面给我的感觉是,这里的表演声乐专业与我国学院派的声乐表演专业大同小异,课程设置的课时比重和科目种类都差不多。但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教授们十分重视声乐学生的艺术修养课,针对不同学生所涉猎的各种声乐作品,从作曲到歌词,从音乐、文化、哲学甚至作曲家创作意图,作品的时代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刻分析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完成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其实,理论上的教学,其目的也明确地指向了舞台声乐表演。

二、踏实做事——声乐教学

讲求实效,教学目的性强

无论是师资声乐教育还是表演声乐教育,UDK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务实求真、讲求实效的教学风格,教学过程有着极强的目的性。从教学中,就能深深感受到教师们严谨治学的认真态度,踏实做事的工作作风,就像德国的汽车制造、德国人的生活态度一样,这大概也算是一种德国风格的体现吧!

声乐教学是操作性极强的一种教育,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和配合,因此,关注UDK教授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零距离聆听正宗西洋唱法的学生演唱和发声训练,是笔者迫切的访学诉求。他们的教学是开放式授课,学生可以听所有声乐教师授课,可以参加其他声乐教师的声乐讨论课,并且堂而皇之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学形式促进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优势互补,教学形成合力。就这一点,在国内声乐教学中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现在很难见到,这也正是UDK声乐教学水准居于世界前列的原因之一。

此外,就美声教学来说,中国与德国在歌唱发声方法上基本是一致的,但很多中国声乐学生总觉得学习美声唱法很难,或者觉得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程度。这种状况,笔者多年来在美声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思考着,力图寻找真正的原因和合适的解决办法。在UDK,似乎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国内的很多美声教学,过于片面追求美声的技能训练,没有从文化的角度实施美声教学,对于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来说,很多知识是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获得,没有亲身体验美声发声和演唱作品中所承载的文化与生活。这一点感悟,来自于这里务实的美声教学见闻,与我们美声教学不同的是,他们的美声教学是与生活和文化,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系的,从作品与生活的联系中走向美声的发声技巧训练,再回归用美声来表达生活。这样的教学过程正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所描述的教育规律。而我们走的正好是一条相反的道路,最终导致我们的教学缺少生活体验、缺少文化表现,使教与学最终缺失了继续流动的源泉,以至于教师感到难以达到美声教学应有的高度,而学生更是机械地模仿,导致“照虎画成了猫”,培养的“产品”四不像,这种状态至今仍然存在于我国高师声乐教育之中。

另外,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声部的划分以作曲家的风格特点而定,例如:威尔第男高音、舒伯特男高音等。在歌剧或音乐剧等大型声乐作品中承担角色的分配,更注重从作品出发,谁适合唱什么角色,谁更具备准确表达作品文化内涵的特质和能力,而不是完全从学生的嗓音条件划分来配对。这种做法,折射出UDK务实的声乐教育教学风格,也间接地避免了过于强调技术表现,把声乐作品当作炫技表演的教学弊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求实效教学的UDK,无论是音乐学院还是表演艺术学院,声乐专业学生都会有许多演唱实践的机会。学生在整个学期中所学过的声乐作品,都要以不同的实践体验形式登台表演。另外,除了学院里组织的各种舞台实践机会外,声乐教授们也时常会精诚合作:围绕一个主题联合举办对外公开的学生演唱会,用以积累学生的实际演唱经验。这一点显著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提高歌唱艺术水平的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很值得我们国内声乐教师们学习和借鉴。

三、他山之石——对我国高

师声乐专业的几点反思和建议

学习他人,是为了更好地改进自己。对比我国声乐教育情况,特别是高师声乐教育,UDK有许多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通过上述访学见闻总结,以下试从宏观层面对我国高师声乐教育的现状提出几点反思和建议。

反思之一,教育目标明确,但教学目的性不强。我们声乐教育的目标是清楚明确的,即培养合格的声乐教育师资,或舞台表演的声乐人才。但遗憾的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似乎缺少目的性,即没有能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工作。多年来高师声乐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虽然我们培养的是师资教育,但却按照舞台表演的目的和方式教学,致使我们培养的声乐教育师资,尤其是中小学的声乐教育师资,走向工作岗位后,既不能较好地、公开自信地演唱,又不能熟练地实施本专业的声乐教学业务,也就是既唱不好又教不好。这种现象在现实中颇为广泛的存在,而导致问题出现的真正症结,正是在我们高师声乐教学的源头上,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师声乐工作者的警觉和反思!

反思之二,缺少务实精神。声乐师资教育和声乐表演教育在教学操作中混杂不清,课程设置和教学措施不能明确体现出专业性质和方向,没有明确具体的操作目的性。现有学科课程的设置中,有些课程的安排流于形式或形同虚设,而有些体现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教学力度又不够,这也反映出我国目前声乐教育事业发展尚不成熟。毋庸置疑,师资方向和表演方向的声乐教育同为高等声乐教育,必然有着声乐教学中的相同之处,比如演唱技能训练,但更多的是方向性和专业性的不同,这些不同应体现在所学科目和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等教学操作层面,这也是我们声乐教育工作是否务实求真的最为直接的体现之处。

声乐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学改革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