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海教案

大海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海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海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课堂;语文教学;意外生成

语文教学过程充满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语文课上,形形的“意外”就会应运而生。教师若能敏感地捕捉其中有价值的因素,通过富有智慧的策略,灵活地重构教学,定会让“意外”演绎出精彩。

1 巧妙迂回,消除“磕碰”

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发展取向各不相同,对文本的敏感、判断程度也会存在差异,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预先构想的那样学习,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框架,给我们一些“意外”,让人措手不及,把握不准,面对这些棘手的意外,教师不妨将此抛还学生,通过迂回赢得时间,从而机智地摆脱困窘,消除行进中的磕碰。

我在教《小镇的早晨》第二节时,事先设定的程序是:反复朗读,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体味这节哪儿写得好,从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来理解为什么写得好,请看一段课堂实录:

生1:我们小组认为“火苗舔着的火锅”写得好,运用了拟人手法显得生动逼真,说明火烧得旺,老板的生意很红火。

师:你们小组体会得很好,理解了拟人手法的妙处,老师好像也看到了火苗正舔着大锅,很有趣。

生2:(马上站起):我们认为“舔”字用得恰当,但这里用“火苗”就不够准确了,我们一般说用舌头舔,所以应改为“火舌”舔着的大锅。

我当时为之一怔,因为课前我根本没想到这个问题,课堂上一片寂静,许多双眼睛期待着老师的回答,如果我含糊其词简单作答,或者说下课再探讨,按照预设框架和学生演完“教案剧”,这节课无疑会给学生带来遗憾,于是我放弃预设的教案,随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不用“火舌”,而用“火苗”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讨论以后,学生举手)

生3:好像火势弱一些叫“火苗”。

生4:“火舌”可能就是火大一些。

师:(引导联系旧知)我们上学期学了《生命的壮歌》中有一句话里面有“火舌”。

生5:(马上站起来):“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由此可看出火势非常大,很猛烈。

师:(适时总结)一般火焰我们称为“火苗”,喷吐的火苗我们称之为“火舌”。

生6:当时的火很旺,但被火锅压着,不可能窜得很高,所以用“火苗”,可见作者用词的精妙。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词所处的环境。

(学生又叽叽喳喳地议论开来)

生7:小镇的早晨是美的,如果用“火舌”,与当时的气氛不协调。

生8:如果用“火舌”,火焰就很猛烈,再用“舔”就显得没有情趣。

师:所以只能用“火苗”,不能用“火舌”。

该案例中,教师面对越来越有主见的学生,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汲取学生传递的信息,并在“棘手”时,适时施出“迂回”计――将问题反抛给学生,利用它促使师生之间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引发全体学生对该生发表的这一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终于巧妙“救场”,不露痕迹地消除“磕碰”,使原本困窘的场面生成为课堂中的亮点。

2 诱导比较,引领“突围”

常态的课堂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学生活跃的思维挣脱老师的“牵控”,奔向“野外”,此时老师如果死抱教案将预设进行到底,那么课堂会出现僵局,步入冷场,面对“险急”意外,教师若随机应变,放弃预设,开发生成,那就可能成功“突围”,迎来新天地。

《船长》一课,最后几节描写了哈尔威船长与轮船一同沉入大海的悲壮的一幕:

轮船在慢慢下沉……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先下去,很快船尾就浸没了。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师引导学生品读这两段)

可是在课堂上,学生发言出乎教师的预料。

生1:我觉得“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先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这两句话是病句。前一句说船已经沉没了,后一句又写船浸没了,犯了意思重复的毛病。

师:(出乎意料)同学们读读看,你们怎么认为?

生2:我认为这是个病句,可以把后面的句子删掉,改成:“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师:(出示课文原句与修改后的句子)请大家将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分别放到文中读一读,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反复品读比较)

生3:课文原句是交代事情的结果,再补充讲沉船的过程,沉船的过程给人留下的印象较深。修改后的句子只是讲沉船的结果,给人的印象不深。

师:你分析得很准确。

生4:读课文原句,我感觉有种悲痛感,似乎亲眼目睹到哈尔威船长随轮船沉入大海的情景。读修改后的句子,只是感觉轮船一下子消失了……

师:你体会得很真实!

生5:(面容悲痛)读着原句,我觉得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电影画面,轮船沉入大海后,又将沉船的情景慢镜头反复出现,那悲痛的一幕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人们眼看着哈尔威船长随船沉入大海,是那么的悲痛,那么的无奈……

师:你体会得很深刻!那么,现在大家对课文原句有什么看法?

生6:我认为课文原句并没有问题,这样写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渲染人们悲痛之情,突显了哈尔威船长的伟大形象!

生7:从这个细节中,我感受到大作家雨果精湛的语言功力……。

大海教案范文第2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赶海”是什么意思?(人们赶在大海退潮时,在海边捡拾一些海鱼、海虾之类的东西。)

2、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去赶海?(“我”童年时,跟舅舅去赶海。)

3、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我”那次赶海的情景的?(第2至5自然段。)

(复习的几个问题,很有层次。说明对教材的理解很清楚。)

二、讲读第2至5自然段。

过渡:“我”童年赶海时,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在赶海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怎样呢?我们来细细地阅读课文。

1、讲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个意思?

(2)交流。

①舅舅带我去赶海。

指导朗读。你已经读懂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真不错。这句中有个字用得特别好,注意了吗?我为什么“闹”?会怎样“闹”?

(这个“闹”字,抓得好。“闹”,既说明是再三的要求,又体现儿童的特点。)

②到了海边,“我”看到海水“哗哗”往下退,浪花不时回过头来。

你想亲眼看一看这样的情景吗?(点击出示浪花画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耳听着浪涛拍岸的声音,你想说些什么?

作者看到这样的大海,他又是怎么写的?(点击出示文字)指名读。

③我兴奋极了,追赶浪花。指导朗读,读出“兴奋极了”。

(3)小结。

这一自然段讲舅舅带“我”去赶海。一到海边,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动人的情景,“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浪花。板书:追赶浪花。

(这一段话,要求学生细细阅读,感悟三个意思,引导是到位的。)

2、讲读第3自然段。

过渡:“我”和舅舅一起来到海边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我也立刻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我做了些什么?

(1)自由读,思考以上问题。

(2)结合交流,指导朗读。

①“我”抓螃蟹。(板书:抓蟹)

指导朗读。螃蟹好捉吗?你怎么知道不好捉?你读读看?(生读)老师听出来了,你把“摸呀摸呀”读得很慢,很小心。捉到小螃蟹真是一件开心事,老师教你一个好办法,笑着读这个“嘿”字,会读得很好。你试试?

②“我”捉大虾。(板书:捉虾)

“我”又是怎么捉大虾的?读一读,用小括号括出有关句子。

指名读。指导读:你读得真好!尤其是1、2两句。(点击出示文字:“咦……逗我呢!”)刚才老师看到了他的表情,觉得是种享受。我们请他转过身读,大家注意看他脸上有什么变化。(生答后,点击“咦”和“哦”变红色。)

读得这么好,老师要奖励你们亲眼看看这只大虾。(点击出示大虾画面)这只大虾怎么样?怪不得作者说它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呢!但它再神气,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瞧,(引读)我轻轻——(生读),只——(生读),这武将就——(生读),再也——(生读)啦!

读到这里,同学们的心里和手里一定也已经痒痒的了,让我们伸出手来,一边读,一边摸一摸这只大虾。(点击画面出现文字)齐读。

③小伙伴捉螃蟹。

过渡:“我”抓到了螃蟹,捉住了大虾,心里美滋滋的。小伙伴们在干什么呢?他们也像“我”一样觉得有趣吗?

结合回答,点击出示螃蟹画面及句子:“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

指导朗读。看看这只大螃蟹,它可不好惹,正想着办法四处逃窜呢!谁来读?(指名读)所以,小伙伴只努努嘴儿,可不能惊动了它。

(3)小结。

同学们,“赶海”是多么有趣呀!(板书:趣)“我”摸到了小螃蟹;小伙伴虽被螃蟹夹住了手,但还是很开心;“我”还亲手俘虏了一只大虾呢!

(讲读“我”赶海的情境,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描写“我”的句子,接着理解描写伙伴的内容,最后小结时又根据作者思路进行叙述。这样的安排是好的。)

3、讲读第4、5自然段。

(1)细读第4自然段,展开想象,重点理解“满载而归”。

过渡: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太阳偏西了,我们不得不回家了。瞧,每个人的背篓里都沉甸甸的,你知道里面会有些什么吗?(自由发言)这可都是他们的“战利品”啊!所以书上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叫“满载而归”。(板书:满载而归)

(2)细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表达感情的。

背着沉甸甸的背篓,“我”的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迎着腥咸的海风,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最爱唱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这样的设计,能课堂教学达到一定的。)

三、讲读第1自然段

这首歌多美啊!现在,每当我听到这首歌,便会想起童年时赶海的那件往事。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了海,感受了浓浓的赶海乐趣。如今,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赶海时“抓蟹”、“捉虾”的情景,真是趣味无穷。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表情朗读,也可配上动作读,进行表演。

附板书:

25、赶海

赶到海边

抓蟹捉虾

大海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制作;使用

一、活用多媒体,优化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感知教材,让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完整的表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在事物的大小、远近、虚实、快慢、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有利于再现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正确认识事物,激起多彩的情感。

1、化远为近,弥补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

2、化难为易,突破重点。

电教媒体综合性决定了电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恰当地选用电教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明,这样教材中的重点就能借助形声结合的电教手段迎刃而解。从而能缩短教学时间,增强教学密度,实现从形象的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

3、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很难达到。

4、化静为动,生动悟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

5、化少为多,获取信息。

电教媒体不仅对文字教材内涵的超越和扩展,而且突破了时空界限,还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拓宽了智力背景。

二、妙用多媒体,发展智能。

多媒体使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先进的视听手段的运用,不但有利于记忆的巩固,观察、思维、想象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1、视听结合,发展语言思维。

任何形象都需要用语言加以说明。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是一个整体。借助电教手段,在发展语言和思维的统一轨道上下功夫,能收到显著成效。

2、提供凭借,培养自主能力。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电教手段中多媒体的综合使用就是帮助学生思维升华的有力凭借。

3、发展认识,把握事物联系。

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当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去正确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教学中,电教煤体常常与其它教学媒体(如教师的语言、板书、图画、课本等)配合使用,能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三、巧用多媒体,陶冶情操。

多媒体教学具有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能够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和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获得了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赢得潜移墨化的教育效果。

1、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精心设计电教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

2、丰富情感,陶冶心灵。

课文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的模拟直观,更能激起丰富的想象,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强烈的共鸣,陶冶静化学生的心灵。大海是神秘而诱人的,大海怎么会唱起欢乐的歌呢?课文《大海的歌》描述了大海美丽的景色和海港繁荣的景象,赞颂了祖国建设的新貌。配合教材,给学生欣赏一段“浪涛声”。只听得喧哗的浪涛声中传来了几声海鸥的鸣叫,是那么逼真,那么使人神往!学生似乎一下子来到了烟波浩渺的大海,和大海一起欢歌,一起涌上无数朵感情的浪花……学生和课文中的“我”融成一体,正驾驶语言文字之舟犁开着一道道“爱我大海,爱我中华”的波澜。同时,在这特定的意境中,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河山壮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深深地爱。

四、利用多媒体,体验美感。

1、赏析动画,感受美。

在审美阅读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碍。因此,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

2、对比文本,鉴赏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

3、播放图片,创造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构思、加工、提练、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口或笔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杨挚鹰.在理论课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思考.中国教育导刊,2005.1.

卢国显.论多媒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公安教育,2005.1.

大海教案范文第4篇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语文园地五(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12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认识相关的5个生字。

2.能按结构归类,通过归类巩固认字;

能发现每组字的偏旁,并尝试写出几组这样的字,拓展识字。(重点)

3.复习汉语拼音,区分平舌音、翘舌音、鼻音和边音,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读准字音。

(重、难点)

4.了解笔顺规则,正确书写汉字。

5.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悯农(其二)》,激发学生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

(难点)

6.在师生共读故事《拔萝卜》中,丰富语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前准备

1.课件、字母和相关的生字卡片,小羊、青草、老爷爷和老婆婆头饰等。

(教师)

2.生字卡片。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入:孩子们,在《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中,你最喜欢哪只羊呢?(随着学生发言相机板书羊的名字)我们今天就分成懒羊羊、美羊羊、沸羊羊和喜羊羊四个小队进行“羊羊小队PK赛”。

大家有信心取胜吗?(有)那我们就出发吧。

2.课件出示闯关图。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分成小队带领学生去“闯关”,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分层闯关,巧学夯知

1.趣味识字。

(1)过渡:“羊羊小队PK赛”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来到第一关。

(2)屏幕出现打乱顺序的表示时间的词语,(上午、下午、晚上)请同学们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相机学习“午”“晚”。

(3)导学: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按照顺序排列时间。如果老师再给你几个表示长时间的词语,你能排列吗?(打乱顺序出示“天”“月”“年”三个字。)相机学习“年”“昨”“今”。

(4)第二关:打乱顺序出示表示时间的词语,请同学们一一排列出来。

(5)通过刚才的比赛,同学们齐心协力地帮时间宝宝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下面,我们再复习一下它们的名字。(出示带生字的词语,生字变色放大)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我的发现。

(1)(显示第一关)过渡: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顺利闯过第一关。让我们一起挑战第二关。

(2)(显示第二关)出示木牌,上面写着:采摘苹果我最行。

播放课件:将书上的字制成苹果树。秋天到了,美丽的苹果园丰收了,瞧!满树的红苹果多可爱呀!仔细看看,你还发现了什么?对,淘气的字宝宝跑到苹果上了,你认识这些字吗?

(3)自己练读,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其他同学。

(4)教师出示课件:两个小朋友走进画面,挎着的小筐上面分别写着“草字头”和“木字旁”。看,他们来摘苹果了。请把属于他们的苹果放到正确的篮筐里。

(5)课件显示:“草字头”的字放进第一个篮子里。“木字旁”的字放进第二个篮子里。咦?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到他们是根据什么采摘苹果的吗?

(6)小组讨论:按照偏旁部首来摘苹果的。

(7)你还知道其他“草字头”和“木字旁”的字吗?

(8)拓展:让学生再说几个跟树木有关的字。

(9)小结:小朋友们,你们认识的字真多。瞧!我们的汉字多有意思。一个偏旁,就有那么多好朋友。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也要多留心这样有相同偏旁的字,这样才能打开汉字的大门,成为识字小达人!

3.字词句运用。

(1)导学:请学生读要求。

(2)师:(出示拼音卡片:z、zh、s、sh、n、l)这些拼音娃娃都是我们的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各小队开火车认读。教师相机指导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鼻音。)它们每个都带上今天的好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出示书上的音节)指生读。

(3)出示生字卡片,两组词同时出现,分小队认读。小队长组织,每人同时读一组。(如:你们、家里)

(4)打开书,同桌比读。

(5)游戏:小羊吃青草。两个小队一组。(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几轮游戏)分别选出六名学生扮演羊,头饰上写着词,另一队扮演青草,头饰上写着音节。让“羊”去“吃草”。其他同学和老师当评委,看看哪只“羊”“吃草”动作最快,评出“最佳小队”。

4.书写提示。

(1)过渡:小朋友们,你们这么聪明可爱,喜羊羊他们可高兴啦!他们想邀请你们去他们家做客,你们高兴吗?可是你们看,他们每个人的羊屋都有一把奇怪的钥匙。(课件出示:四间羊屋,每个字在羊屋上闪出,只有认真观察的孩子才能想出打开门的方法)

(显示第三关,出示木牌,上面写:火眼金睛我最行)

(2)小组讨论:仔细观察前两间羊屋,动脑想一想:他们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从左往右)对啦,开门的顺序就是从左往右。

(3)学生汇报,师板书。

(4)再看看后两间羊屋,上面的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先撇后捺)

(5)拓展练习:你们可真聪明,这么快就找到了开启每间羊屋的金钥匙。你们能根据羊屋钥匙的特点,再写一些这样的字吗?和队员一起写,比一比哪个小队写得最多。

5.日积月累。

(1)过渡:小朋友们你们真棒!一气呵成,连闯三关。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日积月累”,到古诗的浩瀚大海中捧一朵美丽的浪花吧!(显示第四关,出示木牌,上面写着:背诵能手我最棒)

(2)看图说话,了解图意:出示古诗插图,让学生说说画的内容。

(3)借助拼音,读准古诗。

(4)夏日的中午,火辣辣的太阳高高地挂着空中,农民伯伯不辞辛苦地在田地里耕种,一滴一滴的汗水从头上滴下来,落在泥土里,粮食来得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反映农民辛勤劳作的诗,快来读一读。

(5)指导朗读。

①老师范读。

②读准“锄、知、中、餐”这几个字的读音。

③注意诗中的停顿。

④学生与同桌一起练读。

(6)练习背诵古诗,看谁背得快。

(7)谈谈读古诗后的体会。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学习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能够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学习于活泼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小朋友们,你们个个都是好样的,你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让我们为自己鼓掌。回家后,一定把你今天的学习收获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你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吧!

设计意图:激趣促行,鼓励学生将收获讲给家长听,既巩固所学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语文园地五(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复习古诗

1.过渡: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羊羊小队一起连闯四关,你们高兴吗?我们在古诗海洋中采撷的那朵最美的浪花,你们背给爸爸妈妈听了吗?

2.指几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3.小结:小朋友们背诵得可真好!这节课,老师带你们一起走进故事王国,一起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好吗?

设计意图: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将背诵过的古诗经常复习,会加深学生永久记忆。

二、初读故事,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尝试自己读故事,要求读准字音。

读不准的做上标记。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读音。

3.同桌一起读故事,注意读音。

4.教师指导朗读。

5.朗读比赛。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教师要给予学生信心与鼓励,让他们敢于独立阅读,进而喜欢独立阅读。这样才能将阅读兴趣从课堂引向课外。

三、复述故事,拓展思维

指导学生按下面的提问进行复述。

课件出示:

1.老公公叫谁来帮忙了?(老婆婆)

2.老婆婆叫谁来帮忙了?(小姑娘)

3.小姑娘会怎么说呢?(来了来了)

4.接着谁来了?(小狗)

5.小狗会怎么说呢?(汪汪汪,来了来了)

6.小狗喊谁?(小猫)

7.小猫会怎么说呢?(喵喵喵,来了来了)

8.猜猜看,后来怎么样了?(萝卜了)

小朋友真棒,有谁能告诉老师,萝卜是谁的呢?对了,大家一起把萝卜了,大家的力量真大!

设计意图:利用提问的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梳理故事脉络,同时在复述过程中更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四、指导表演,感受道理

1.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表演,提醒学生注意:

(1)拔萝卜的动作和表情。

(2)喊人的动作和对话。

(3)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小猫、小老鼠的走路动作。

2.个别小组上台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分享收获

回家把这个故事读给你最喜欢的人听。

设计意图:孩子都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与别人分享,知识也不例外。孩子会在分享中加深感悟,激发兴趣。

教学反思

这节课给了我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在今后进行语文园地教学时,要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刚入学的小学生,好动爱玩,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他们的观察和想象中,客观世界是拟人化的世界,大至一片森林,小至一个小动物,在他们眼里,都是有情感有智慧的精灵。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组织教学,也就抓住了教学成功的关键。创设情境的做法尤为适用。本次语文园地的教学就利用孩子最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创设了“羊羊小队PK赛”的情境,让学生进行闯关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起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轻松完成了巩固音节、区分结构等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所以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大胆、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影子(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读起来亲切自然,活泼俏皮。本课教学设计以识字为基础,旨在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一个活泼、有趣的识字氛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自我发现、自我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精神。根据课文语言表达亲切自然、生动有趣的特点,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感受趣味,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的愿望。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带学生做一次踩影子的游戏,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预习生字,在家长的协助下,在不同的地方,以自己为中心,分辨前、后、左、右。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引入,出示课题

1.课前体育游戏:同学们,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做“踩影子”的游戏好吗?在踩影子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观察,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教师和学生一起游戏,边玩边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发现影子的特点。

再回到课内交流。

预设:影子是黑的;影子紧紧跟着人;影子的方向会变化。

3.板书课文题目:影子。

(1)指导学生读课题,注意读好后鼻韵母yǐnɡ,“子”读轻声。

(2)指导识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影”这个字?

4.多媒体课件帮助识记:火红的太阳照在建筑物上,在地上形成了影子。

“日”就代表太阳,“京”就代表建筑物,“彡”就代表影子。

设计意图: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游戏,能使学生对影子有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深刻地体会到语文课的丰富多彩,在愉快的环境中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回到课内交流,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空间,热烈的教学气氛为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增强了学生对识字的信心和成就感。

二、熟读课文,自主识字

1.导学:有一个人和我们一样做过踩影子的游戏。

他还写下了一首儿歌,你们想知道这首儿歌是怎么写影子的吗?请打开书自己读一读吧!(自由读文)

2.导问: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好呢?

预设:

(1)在读书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笔圈上,请拼音帮忙,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还可以查字典……

(2)把最难读的那一行多读几遍。这样就会越读越流利。

3.教师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

4.创设摘葫芦游戏情境,检查字音,识记生字。

(1)播放课件,师创设情境:同学们,葫芦兄弟来了,它们有了新的名字,就写在它们身上。快看,你叫得出它们的名字吗?(生试读)

(2)开火车,引导学生个别读。

(3)去掉拼音再读生字。

导语:看,葫芦的帽子飞走了,如果你还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那它们就是你的好朋友了。(齐读)

(4)指名摘葫芦,其他学生跟读。

(5)教师进行激励性评价。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创设游戏情境,增强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方法指导,集中识字

1.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多生字宝宝都认识了,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呢?

2.学生同桌交流识字方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识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新偏旁。

(1)预设:

生1:我用找反义词的方法记住“黑”,“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2: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狗”,反犬旁加“句”就是“狗”。

生3:我会编童谣:又来了一横和一撇,就是朋友的“友”。

生4: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了“左”和“右”,朋友的“友”右下角的“又”换成“工”念“左”,换成“口”念“右”。“左”和“右”也是一对反义词。

生5:我还找到一对反义词,“前”和“后”也是反义词,我在前面,--×在后面。

(2)师追问:你能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谁吗?

预设:我的前面是__________,我的后面是____________,我的左面是____________,我的右面是____________。

(3)学生继续汇报。

预设:

生6: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宀”加上“匕”就是“它”。

教师相机出示“宀”,教学新偏旁:“宀”是房屋的象形,有“宀”的字一般都与房屋或洞穴有关。说说还见过哪些带有“宀”的字。

(4)辨字:出示三张图片(男、女、动物),“他、她、它”是我们的好朋友,到底是哪个“他(她、它)”呢?

(5)教师追问:你怎样记住“朋”字?

预设:两个“月”紧紧地挨在一起,就像一对好朋友,我就这样记住了“朋”。

(6)学习新偏旁“月”。

导学:月字旁的字大多数都与身体有关,你还见过哪些月字旁的字?

(7)学习女字旁。

导学:这节课还有一个含有新偏旁的字,谁找到了?请学生观察“女”字与女字旁的区别,说一说“女”字做偏旁时笔画有哪些变化?(横变成了提,与撇相接后笔画不出头。)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好”:女字旁加“子”字就是“好”。

4.小结:加一加、换一换、编童谣、找反义词等都是很好的识字方法,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些识字方法,以后我们就可以认识很多很多的字了!

5.生字回文,组织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自己原来画出的那个认为难读的句子,现在能读好吗?请在小组内试试。

(组内互读,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多种识字方法,并会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为以后自主识字打好基础。

四、整体感知,引发思考

1.指名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读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课件,指导观察:影子都像什么?为什么说影子像小黑狗?影子是好朋友?说影子像“小花狗”行不行?为什么?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影子的特点以及课文语言的形象生动,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在”字,引导学生观察:看看这个字是由几笔写成的?和“左”比较,有什么不同?(“左”字右下方是“工”字,“在”字右下方是个“土”字,“在”字比“左”字多一笔竖。

)

2.教师示范“在”字的写法,学生边观察边书写,把“在”字一笔一笔地写出来。

强调第三笔是竖。

3.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请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笔的占格位置。

4.练写。

(教师巡视和指导,对个别写得不成功的同学多加指导。)

5.展示学生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发现了“在”字与“左”字的区别,强调了学生书写时的易错之处,避免了学生写错字现象的发生。教师示范板书“在”字的笔顺,带领学生一笔一笔地写下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好字的热情。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影子(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子》这课的字词,现在我们要进行一个小游戏:小小擂台赛。

看看谁学字词学得好,我们分组进行比赛,大家有信心取胜吗?

(1)游戏:开火车。(看拼音读字)

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影、前、后、黑、狗、左、右、它、好、朋、友。先带拼音读生字,再去掉拼音读生字,开火车读,学生分组读。评价并记录赛读结果。

(2)游戏:捉迷藏。(读词)

多媒体课件出示森林中的场景,许多小动物被树丛遮住了一半,在露出的一半上写有本课的生词。(影子 左右 小黑狗 好朋友 前后 它们)

导学:小动物们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你能找到它们,并读出它们身上的词语吗?指名读词,学生读对了,隐藏的小动物就从树丛中走出来。

2.过渡:大家都会认读生字宝宝了,现在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去,你一定会从课文中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

设计意图:学习汉字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不断地复习中达到巩固认字的目的。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教师导学: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觉得影子有趣吗?找找你认为影子有趣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

2.组织学生边读边画。

3.教师指名读自己找到的句子,并说明自己觉得有趣的理由。

(1)学生读句:“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请学生说说有趣的理由。

预设:影子真有趣,像个小黑狗一样在自己身前、身后转。

影子就像小狗一样跟着“我”,“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

(2)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有绿树、小草、小路、小朋友、影子、太阳的动画并配乐。一位小朋友在小路上走着,他的影子跟着太阳变化。

(3)指名再读这一句,教师组织学生评价。

(4)指导学生朗读句子:“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①谁能读得更好。(指一名同学读。)说说你打算怎么读?大家还能帮他想想好主意,让他读得更棒吗?

②鼓励学生读课文:有了大家齐心协力出主意,你一定可以读得更好了!试一试吧!

③教师及时评价。

预设:读得真好!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好像真的看到了像小黑狗一样的影子,太可爱了!

④全班一起来读读这么可爱的影子吧!

(5)教师导学:你能学着这种句式说一说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式:

①飘落的树叶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天上的太阳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生读“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请学生说说觉得有趣的理由。

预设:因为有了影子,就像有了一个新朋友。

影子还会陪“我”,“我”就会感觉好玩了。

(7)教师导学:谁来再读读这一句。你觉得自己读时要注意什么?

预设:要把影子当成好朋友来读。读出喜欢的语气。

(8)指名读句子,并及时评价。

(9)组织学生同桌互读:同桌之间一个同学读时另一个同学认真听。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你可以帮帮他。读得好的就可以向他学习。

4.质疑:想一想学习这篇文章时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预设:

影子为什么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

5.过渡: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再看一遍动画,弄明白影子是怎么变化的。

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教师旁白:

太阳在左,影子在右;太阳在前,影子在后。

影子就像可爱的小黑狗,跟着主人。主人到哪儿它就到哪儿。

影子紧紧跟着人,不分离,就像好朋友一样,常常陪着我。

6.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发现的影子的秘密。

预设:

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影子的方向也会变化。

影子的长短、大小会变化。

影子是追不上的。

我们可以做手影游戏……

7.教师小结:我们通过看动画片知道了影子是黑的,紧紧跟着人,就像好朋友一样,让我们像文中的小朋友一样用欢快的心情再读读课文吧!

(1)齐读。

(2)组与组比赛读。

(3)配乐读:大家读得真好啊,那么还想再读的小朋友可以站起来,配上音乐,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8.指导学生试背课文:能把你最喜欢的那一句背下来吗?

设计意图:重视朗读,以读为本,边读边演,学生在读中放飞激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中,学生直观地体验到影子的变化,结合生活经验,在积极的讨论交流和细心的观察中弄明白影子的奥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指导书写生字

1.过渡:同学们读得真精彩,有三个生字宝宝被吸引过来了。

它们是谁呢?

2.多媒体课件出示“后、好、我”。

指名认读、组词。

3.学习生字“我”。

(1)指导学生观察“我”字,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笔顺,明确书写顺序。

(2)教学新笔画“斜钩”。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练习书写新笔画。

(3)教师示范书写“我”字。学生书写,记住笔顺。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我”,教师巡视指导。

4.学习生字“后、好”。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笔顺,学生书写,记住笔顺。

5.引导学生观察: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什么?哪一笔最容易错?

预设:“后”中的“口”不与撇相连接。“好”字的第三笔是“提”。

6.练写评比。

生练习书写,师巡视,并提示书写姿势。

7.组内展评,夸夸自己或别人的字,学习别人的长处。

设计意图:学习写字,应学会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养成观察习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后、好、我”的笔顺,用动态的书写让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更好地达成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写好每一笔,每一个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目标。评价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写好字的愿望。

四、拓展创新,发展语言

1.过渡:学了这么久,大家都累了,咱们来放松一下吧!看,这是什么?

教师先在大屏幕上投放几个手影,如:大雁飞、小狗叫、小兔蹦……引起学生的兴趣后,问学生:想不想学?(学生做手影游戏)

2.拓展思路:手影游戏真好玩,你还知道有关影子的哪些现象?说一说。

3.画影子。

要注意太阳和影子的位置,画完了评评谁画得好,画得准。

设计意图:做手影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愿望。画影子将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同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思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的常用方法。

课中可以创设多种读的途径,进行朗读训练。如,从对影子的有趣出发,个别读、评议读、男女生比赛读、范读、讨论读、组与组之间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多种形式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参与到读中来,收到以读带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2.合作互助,理解感悟。

请学生先看完动画,再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中,他们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得到了培养,他们自主发现、自主实践,激发了探求知识的热情。学生回答除了课文中的内容外,还说到“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影子的方向也会变化”“影子的长短、大小会变化”“影子是追不上的”……并且在接下来的“手影游戏”中,进一步扩展体验,理解影子现象,为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提供平台,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项链(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设计说明

我们教师只要把语文的课堂教学深入到生活中,把学习语文的快乐释放到生活实际中去欣赏品味,由此再由生活的快乐返回到对语文学习的钟爱和快乐中,不断循环往复!真正让孩子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生活的丰富多彩,把语文和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特别注重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通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整合,不断使主题得以升华,让学生充分感受文中所蕴含的真情。同时,非常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我展示的平台:可以自由选择识字方法,可以自由选择读书方式,可以发表自己读文后的独特感受……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体现其个性,体现快乐学习。

课前准备

1.词语卡片,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歌曲《童年》。

(教师)

2.赞美大海的好词佳句,预习生字,朗读课文;

童年玩耍的照片、纪念品、画。(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美

1.学生用课前搜集的好词佳句赞美大海。

师:孩子们,你们眼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用你搜集到的好词好句来描绘一下。

2.引入课文题目。

(教师播放海浪及笑声的录音)师:听,这是什么声音?(海浪声)听,这是什么声音?(笑声)今天让我们下海好吗?脱下鞋子,光着脚丫,一同体验一下踩在松松软软的海滩上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去感受那里带给我们的快乐。板书课文题目,美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本课起始体现了读和说的相互联系,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然后抓住孩子年龄小、爱玩的特点,让他们觉得这节课又要去游玩了,精神先愉悦、轻松起来,让学生对本课学习充满兴趣。

二、领略美

1.课件播放课文内容和朗读动漫。

2.问:大海好玩吗?小娃娃快乐吗?同学们,此时你们想读一读这篇课文吗?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再把圈画的字词读一读。

3.标出自然段。

4.同桌分段读一读,纠正读错的字音,再把圈画的字词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描画面,想意境,让学生初步感受美,感受快乐,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愿望和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实现学生读的愿望,达到流利读课文的目的。

三、集中识字

1.出示本课生词卡片。

师:词语宝宝来到了我们的黑板上,你们试着认识认识它们。

2.师:选择你喜欢的生字记一记。

3.师:把你记的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互相学习。

4.师:把你喜欢的字和我们大家说一说吧,其他同学应该认真倾听,并且继续补充。

预设:

形声字:蓝、笑、和、活、金

数笔画:又、向

加一加:蓝、笑、和、娃、挂、活

减一减:又(叉)、白(的)

形近字:娃--挂、贝--见

换一换:着(看)

反义词:笑--哭

同音字:向--象、又--右、和--合

师随机引导:

挂:做动作“挂”。

5.指导书写:(1)白(第一次书写):先观察“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再仔细看老师范写;学生书写后临写,教师强调每笔的位置和笔顺;学生自己书写一个。

(2)和:认识新偏旁“ “。

(3)学生练写”的“”又“。

6.去掉拼音读一读。

7.师:都学会了吗?接受挑战吧!

(开火车检验词语卡片)

(开火车检验生字卡片)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识字、写字规律,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和方式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学生先观察,再临帖、再观察、再默写,最终熟练掌握本课会写字。

四、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找找描写大海的小文章,读一读并能介绍给小伙伴们。

大海教案范文第5篇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1、敢于提问;2、反复思考;3、大胆想象。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探究活动

鲤鱼之死

鲤鱼早就听说大海浩瀚无边,那里有滚滚的波涛,有许许多多的鱼朋友。他想:要是有机会到大海里痛痛快快地玩一番,并表演那“鲤鱼跳龙门”的绝技,那该多好呀!

机会终于来了。这天,春风吹拂,阳光艳丽,海鸥捎来黄鱼的口信,邀请鲤鱼到大海里作客。鲤鱼一听,乐得一蹦三丈高……当即,它便让海鸥驮着它,把它带到大海边。

嗬,大海一片白茫茫,海面上不时地飞着一群群海鸟,行驶着一条条船只……但此刻,鲤鱼无心欣赏这一切,它一头扎进了海里……唉,说也怪,平日在海里游泳自如的它,现在的动作却迟钝了。渐渐的,渐渐的,它感到呼吸困难,浑身无力……唉,真想不到,还没有见到黄鱼,它竟死在大海里。

鲤鱼直到死时,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大海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享受;生成;智慧;想象

语文课最没意思――这是学生们的反映。审视时下的一部分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或追求形式,热热闹闹走过场,或注重细节,繁繁琐琐搞分析,平庸与枯燥充斥其中,昔日天真烂漫的孩童变成了咬文嚼字的“老夫子”,纯真尽失,令人汗颜 。儿童的心灵洁净、清纯,他们呼吸的应是清新、自然的空气,他们认知的应是朴实、鲜活、明朗的画面,他们的课堂生活也应该是有滋有味的。

这儿,体验生成的精彩

课堂教学中,我们在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总是朝着自己预设的方向去寻找心中标准的答案,当一个学生回答不出来就指望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寻到“标准答案”为止。在今天看来,这种对“标准答案”锲而不舍的追求,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就像一个先定的跑道,而学生就是沿着这个先定的轨道去“跑”,整个教学过程成了教师演示教案的过程。

如《大海睡了》一课。我点击课件,在大屏幕上放映出星星、月亮倒影在大海中的图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让他们朗读课文,引导他们在朗读中体会画面的意境。就像往常一样,不经意间又有小手举起来。“小问题”张译皱着眉头发问:“老师,您看屏幕上的这幅图,月亮和星星都在大海的怀抱里。说“抱着”明月可以,怎么能说“背着”星星呢?背着星星,说明星星在大海妈妈的背后,那样应该看不见星星呀?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立刻意识到这一点,纷纷小声说着:“是呀,就是呀!”这个问题可是我没有想到的。这些小家伙,思考问题如此细致、敏锐!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可以好好利用,就说:“你说得很有道理,老师真为你骄傲!其他小朋友有没有什么看法呢?”孩子们唧唧喳喳地争相发言,初生牛犊不怕虎,最后他们竟然一致决定把这两句诗给改一下。课文中,作者用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一定有他的道理,可是孩子们的质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怎么办?我心里没底,在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后,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我们讨论一下,看这两句怎样改会更恰当些呢?”

孩子们热烈地讨论开来,我看着大屏幕,也在极力思索着。不一会,一只只小手又举起来了。

生:老师,我们小组觉得应该改成“她抱着明月,她搂着星星”。

生:老师,我们换成“她抱着明月。她捧着星星”。我们玩小星星的时候,都是用手捧着的。

生:老师,还是用“拍”好。星星那么小,睡觉时,大海妈妈要轻轻地拍着她的。

对于孩子的聪颖与智慧,我带头给予他们掌声。

课堂中,教师和书本不再是权威,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思维超出了教师的预设。他们根据生活中的体验,巧妙的把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勇敢地向书本质疑。在教师的细心点拨和引导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浪花,他们产生了灵感,发挥了创造性,畅所欲言,主体意识得到了培养,教师把教真正落到了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实处。

这儿,捕捉智慧的身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节外生枝,意想不到的情境,教师如果能捕捉着那些节外之枝,稍加引导,或许就能使课堂更加充满智慧,从而出现无法预约的精彩。

夏天的天气变化无常,一会儿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就乌云密布了。一天下午,我正上着课,突然,天空一下子暗了下来,不一会儿教室里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了。这时,不少小朋友开始惊慌起来。我让一位小朋友打开了电灯,然后对小朋友说,在我们学的语文课中有描写这种天气的词语,谁知道是哪一课?很快小朋友们都想到了识字5“夏天、台风、雷雨”这一课,大家就兴致勃勃地背诵起来。接着,我对小朋友说,你们想感受一下夏天下雷雨的过程吗?大家都说想。于是,我请一位小朋友关了电灯,请大家在黑漆漆的教室里说说自己的感受。不少小朋友说现在教室里黑乎乎的,黑板上的字都看不清了。“那你们知道,天为什么会这么暗吗?谁能用一个成语告诉老师?”有的小朋友知道天上的乌云遮住了太阳,所以天就暗了,有的小朋友就说现在天上是乌云密布,太阳被厚厚的乌云挡住了,地上就暗了。说话间,轰隆隆的雷声传过来,大雨就下起来了。我请小朋友到窗前去观察下雨的情景。小朋友们还是第一次这么有目的地仔细观察下大雨呢。他们惊讶地发现下大雨时,地上会溅起许许多多美丽的水花。大雨就像是一根根白线从天上挂下来。操场上,眨眼间就变成了一片海洋。一阵大风刮过,地上会飘起一阵阵的白气,就像是风沙飞过一般。不少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随着雨越下越大,天也越变越亮。不一会儿,雨就停了,天也变得更亮了。大雨过后,我请小朋友说说看到的情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着说看到的情景,争着说自己的感受。连原本不爱发言的小朋友都举手发言了。思维在亲身感受后变得活跃,语言在不断的表达中变得丰富,智慧也在互相交流中不断闪现。

这儿,放飞想象的翅膀

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应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学中,可通过师生相互的质疑问难,促进思维,启迪智慧。

课堂教学中的质疑问难,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碰撞, 智慧也在不断地开启。

因此,只有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体验生成的精彩,捕捉智慧的身影,放飞想象的翅膀,他们才能“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口常开,小眼闪亮”,他们才会享受到语文课堂的滋味。

【参考文献】

[1]余柏民《心理学教程》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大海教案范文第7篇

运用网络资源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1 运用网络资源,实现教材内容共享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知识,包括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去搜集资料、去制作课件,可以运用网络上现有的资源,进行有选择性的选取并加以利用,这样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又运用了现成的资源。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的过程中,在对漓江的水和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进行对比时,学生没有看过大海、游过西湖,对于那种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的场面想象不出来,教师现制作课件又太麻烦。笔者就利用网络资源,把网上现成的波澜壮阔的大海图片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图片调出来并演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亲自去感受;播放桂林山水图片并配上朗读课文的播音,让学生对着图片来感受漓江的水的特点。这样一对比,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就活脱脱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笔者并没有费很大的力气、很长的时间去准备,只是利用了网络上现有的资源进行了共享。

2 运用网络资源,优化语文教学备课环境

备课是上课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语文教师工作量大,备课节数多,如果单一地靠教材备课,事必会劳心又劳力。而网络上的资源可以共享,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素材,进行教案的编写,也可以运用其他教师编写的教案。这样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仅节约了时间,又可以使自己的备课变得实用又有价值。

如《观潮》一课,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观景象。但是小学生阅历浅,缺乏足够的生活积累,对这一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弥补学生这一缺陷,笔者在进行备课时,运用网络资源,把网上有关钱塘江大潮的知识、动画图片以及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搜集出来,并进行了筛选,编排在备课教案中,以备上课时运用。

网络资源给教师的备课提供了大量、丰富可借鉴的资料,这给备课带来极大的方便。但在备课过程中也要把握好尺度,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适当地从网上进行选择,不能盲目选取。

3 运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资源上的动画和图片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乡下人家》一课,运用网络资源,出示两组图片:

第一组: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闹的广场……

第二组: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着朴素的人们……

这样的情景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想马上知道课文内容的想法,为学好课文打下了基础。

小学生注意力不甚稳定,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在课堂上恰当穿插网络上搜集的动画和图片,可以使他们从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把分散了的精力又集中到课本知识的学习上。如在执教《海底世界》一文时,在学生要听烦课本知识的讲解时,播放一段海底的奇特景观:深海里,朦胧中有一些会发光的深水鱼在游动,还不时窃窃私语……根据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质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惊奇地发现:世界上还有会发光、会说话的鱼。强烈的好奇心必然驱使他们再次投入到课本知识的学习中去。

4 运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搭石》一文,这节课是想借助搭石来反映人性美,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为了让学生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笔者利用网络上现有的资源进行查找,用大屏幕出示一段归纳美的句子: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荡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这样,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5 运用网络资源解疑,倡导合作探究精神

运用网络资源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而且交互性强、反馈及时,这个特点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不同的学习情形,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材料,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自觉地探究有关问题。对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解决学习疑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为例,在教学中,对于“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中运用的比喻及表达的情境,学生很难理解。笔者设计了一个超大的盘子里放养几枚青螺的Flas,并在网络上查找了几幅关于洞庭湖风平浪静的图片,用大屏幕演示给学生看,让他们在动画和图片中去感受洞庭湖的美景。这样运用物象直观地感受课文,从而理解了课文要表达的意境,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没有这物象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就要费课时费力气了。

6 运用网络资源课外延伸,发散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有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如《海滨小城》这一课,笔者在总结小城的风貌特点后,播放网络上有关家乡景点的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点?它与课文中的“海滨小城”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比较,充分讨论。

再如在学习《触摸春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领悟人生的真谛,在课文的最后,大屏幕出示:( )有生活的权利,

( )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让学生讨论后,在括号里填上谁、哪些人(安静,残疾人,工人,农民,张海迪,阳光,桑兰,霍金……)。这样,既做到了学法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海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多元化 拓宽 教师 合作空间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214-01

教师的协同合作是团队建设的关键。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特长,挖掘其潜能,激发其内驱力,并科学合理地组合,才能产生1+1>2的效应。具体做法:

一、加强备课研究,形成教师良性合作的氛围

在团队建设中我们深感“集体效应”的优势,深感高效的课堂教学源于高效的备课,提出了“备课=我+我们”。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百纳海川才能激发惊涛骇浪,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就如小溪与大海,每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反之,如果脱离了集体,即使有再大的能量,也会像水滴一样干涸。因此备课中应强调集备、个备的作用,采用集备与个备相结合,备课与教研相结合,每周集备,确立一个中心发言人,把本单元的特点以及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怎样解决、练习设计、拓展什么都要与大家交流研讨,进行二次备课。在下周教研时间在本单元选一节课来上,同组教师听课,听后就存在问题交流研讨,教师在互助中合作、切磋、学习、优势互补,达到三次备课。这样,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合作中发展,优秀教风在和谐环境中完善。

二、创特色教研,实现教师间再合作的过程

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高度重视,形成以提升教师教研能力的教研合作活动的过程:前瞻性学课――集智性备课――双向式说课――推磨式上课――茶馆式议课――反思式札记”。

在前瞻式学课过程中,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研究教材,研究之后的材料和思路都拿出来共享,集智性备课是一个“合”的过程,这时候是团队的智慧和经验交融到个人的教案中。对青年教师来说磨课尤为重要,从上课、评课、反思到调整、再上、再议的过程中,吸收了各种营养的教案投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使用之后再交流反思,进行各种补充,课上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当课在组内磨得比较成熟以后,要突破年段的界限将各组的课展示给全校教师,就这样,教师们在反复磨练中实现了再合作学习的过程。

三、反思跟进,使教师在合作中融会贯通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独立性教学文化”,创造新型的“教学合作文化”,它鼓励教师进行合作性反思,而且要把反思当成日常教师之间合作生活的一种习惯。反思意味着对以往经验的批判、重组。教师们只有勤于反思,乐于改进教学,才能适应新变化,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个体反思。 教师的教学叙事是促进教师反思的主要途径。教师将自己的某节“课堂教学”或自己经历的教育事件通过叙事的方式向他人讲述,或者以反思日记或教育随笔的方式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这种叙述可以启示他人、引起共鸣。教师相互之间的教学叙述,不仅有助于帮助教师回顾和反思教育活动,还能提醒教师消除那些根深蒂固的不良隐性教育观念的影响,从而找到改进教学的思路,重建自己的教学观。教师在专业自律精神的支配下才能把反思当作教学生活的一部分,而教师之间的合作正好可以强化这点,因为同行的关注更容易引发教师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2.集体反思。在教研中我们特别重视教师之间的合作反思,无论是看、听专家上课,还是学校自己的教研活动,每次之后都要坐下来进行认真交流与反思。如:学校在和新华街小学同课异构以后,利用周二下午的集备时间让全体班主任在一起进行茶馆式议课、合作反思研讨,自找差距,他们好在哪儿?我们差在哪儿,今后如何提高等,对课程与教材、课标与教材、教材与学生等的关系,对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等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在交流会上许多教师精彩的发言和一些独到的见解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许多新理念、新思维、新做法被广大教师接受并采用,使教师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通过合作反思有了很大提高。教师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形成群体的智慧和更高层次的共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四、“微格研究”,合作技能的另辟蹊径:

我校从微观的角度把握教学,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切分为一个一个相对独立又相对明晰的微格技能。如“课堂导入”,“问题学生诊断”,“对话激励”等,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主题进行深入细致深刻的研究,然后同一主题的老师在一起进行研讨,不同主题的老师再相互交流研讨,并按照“收集问题――提炼问题――微格分析――反思跟进” 的研究步骤,引导教师逐个掌握若干重要的微格技能和方法。每位老师根据自己薄弱的教学技能或自己擅长的教学技能进行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习惯,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成功靠自己,完美靠合作。”学校通过合作文化的创建,让教师拥有了自己的空间,发挥其优势,让学生拥有了自己的空间,培养其兴趣,发展其特长。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百川纳海才能激发惊涛骇浪,团队精神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精髓,团队合作能激发出团体不可思议的潜力,正所谓“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进行教师合作文化的开发,铸就学校品牌,学校会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

参考文献

[1]薛正斌,陈晓端. 基于自然合作文化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构[J]. 教育科学研究,2011,0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