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彩云教案

应彩云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应彩云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应彩云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 高职 问题与对策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综合类教育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公共选修课在各高校开设历史并不长,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更是近几年才出现。公共选修课有其现实意义和作用,笔者在长期教学管理过程中调查研究认为,目前公共选修课教学及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与管理。

一、高职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意义

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高职教育是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兴盛起来的,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专门教育。高职教育是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种类型和层次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也要了解掌握相关学科和不同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时展和社会变迁的需要。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其选课的自由也给予了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构建知识技能结构的自主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每个阶段的学习过程都是规定的课程和内容,没有选择的余地。通过公共选修课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单一性教学模式改变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选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人才培养的差异化。

3.开展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

公共选修课相对于必修课程相对独立,从课程的设置到教学内容与方法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根据社会发展一定时期的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开展的实际需要开设一些新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综合多专业多学科的知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灵活运用专题讲座、活动式等形式。公共选修课的相对独立性和灵活性为开展课程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职院校在近几年的公共选修课的运行和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修课的质量有待提高

在选修课的设置上,供学生选修的科目太少,一些专业课被搬上了选修课课堂,学生在短短的15周时间内在没有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支持下,要想掌握某一门跨专业跨学科的专业课程,其难度可想而知。由此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听不懂到最后干脆逃课。在教学上,部分教师敷衍了事,有的教师甚至课前不备课,课上信口开河;个别教师为了吸引选课人数,课堂上以播放影碟为主,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少。

2.选修课开设门类有限

美国高校公共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到50%,而我国高职院校不过几十门甚至十几门。原因之一是一些高职院校缺乏能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优秀教师,特别是跨学科,跨专业的优秀教师。原因之二是部分学校教务部门没有科学合理的设置公共选修课,课程的开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连续性不强。原因之三是部分学校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造成教师认为公共选修课可有可无。

3.缺乏合适的教材

公共选修课的时效性比较强,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因此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学生在缺少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的课时记录大量的笔记,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4.学生认识不足

开设公共选修课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而有的学生认识不足,完全为了应付考试修得学分,课堂出勤率不高,上课不专心。

三、提升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高职院校有关领导对公共选修课的认识,教务部门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及学生的需要,指导设置选修课,有的放矢组织教师开出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2.鼓励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开设选修课,并聘请校外专家开设选修课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比较了解专业前沿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学术动态,教学效果较好,课程深受广大学生欢迎。聘请校外专家可以将校外好的教学方法带入本校。

3.要注意选修课门类的全面、均衡,适度增加“实用”型公共选修课的数量,以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设置选修课时,要注意学科结构的合理化。美国哈佛大学选修课构成状况是“自然:社科:人文= 29∶31∶40”,学科结构比较合理。各高职院校要不断调整不同类别公共选修课的比例,使其尽量均衡。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与挑战,上岗与就业是学生不得不面临的社会问题,学校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多为学生考虑,加以正确的引导。

4.要加强选修课课程建设、管理与监控。首先从教师抓起,只有高质量的课程,才能吸引学生的选修兴趣。开课前,检查教师的一部分教案,开课后,不定期抽查教师的教案。同时,组织专家,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进行检查、督导,随时监督公选课的授课质量。组织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测评,并将评课、测评的情况汇编成册,放到校园网上,教师、学生均可以随时查阅到某教师的教学资料。

5.为提高教学效果,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校内讲义、辅导资料和课外读物。对于多轮开设并且生命力强的课程,可以自编一部分高质量的教材。

总之,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有效地开阔了当代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知识面。各高职院校要勇于面对开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课程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生动性。学生要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体系,提升自身素质为目标,认真选好、学好每一门课程。只有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提升教学质量,使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余琼. 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

[2]贡福海,胡效亚. 改进公选课教学管理 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 中国大学教学, 2007(02)

应彩云教案范文第2篇

唱歌课中的一次“意外”

执教音乐课《彩云追月》时,我知道班上有很多的留守儿童,于是就让学生聆听音乐,想想远方的亲人,体会歌曲的意境。可能是被音乐感动了,也可能是想到了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大部分的孩子眼里都包含着泪水。

这时,平时不太遵守纪律的男孩东东还在座位上嘻嘻哈哈,他也是一个留守儿童,他难道不想念远方的父母吗?他正游离出课堂,于是我用谈话的方法和同学们聊聊打工在外的父母,这时我看到东东脸上似乎扫过了一丝强装的快乐,我就缓缓走到他跟前,继续说着:“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赚钱,他们吃的、住的都不如家里的好,但是为什么还要出去呢?”教室里安静了下来,一个小手举了起来“为了我能生活的更好”,又一个小手举了起来“爸爸妈妈省吃俭用,每个月都会给我和爷爷奶奶寄东西、寄钱”。“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吗?”班上很多小手都高高的举了起来,这时候我把发言权给了东东,他低着头说:“爸爸妈妈在外面很不容易,我要好好学习。”我摸着他的脑袋对他说:“老师相信你肯定能做到的,跟老师拉钩,每天都和爸爸妈妈打一次电话,告诉他们你在学校的表现和进步,好吗?”停顿了几秒,东东伸出了他的小指和我拉钩了……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备是课堂的基本要求,音乐课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要做好预备工作,包括孩子们可能在课堂发生的事情都要有所设想。这个偏离轨道的小“意外”,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孩子的小意外有可能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也有可能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不曾预约的精彩,也许这份精彩还会延续到课后。

欣赏课中的一次“意外”

执教欣赏课《动物狂欢曲》时,我和孩子们正讨论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这时,两个坐在角落里的男孩正在不停地窃窃私语,于是我轻轻地走了过去问:“请问你们俩刚才在说什么?能告诉老师吗?”两个男孩似乎都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低下头不作声。“哦,我知道了你们是不是在悄悄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我故意放低声音,以神秘的语气问男孩。)两个男孩先是一愣,但立即明白了我的用意,于是点点头,并有些不好意思。“原来你们已经学到我们的前面去了。老师正准备让你们学一学小动物的声音,并且模仿它们进行表演呢。你们能不能给大家示范一下?掌声鼓励一下他们吧。”两位男孩高兴地走到台前,大声地模仿了各种动物的声音,并且结合音乐把动物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他孩子看到他们的表演也很快融入其中,整堂课不仅精彩,而且有趣。

表演中的一次“意外”

在表演舞蹈《雨中花》时,领舞的孩子玲玲有个搬后腿的动作,平时她都能很完美地完成,但在初次登台演出中,她失误了。从舞台上下来,她已经哭得像个泪人了,我摸着她的头说:“没关系,老师相信下次肯定会更好的。”停顿了一会儿,我又问她:“告诉老师,你为什么会失误?是紧张吗?”“嗯!”“不要紧张,就像平时在舞蹈房训练时那样跳就可以了,而且下面观看的人都特别喜欢你们,老师刚在下面都看到了。”玲玲半信半疑地看着我:“真的吗?”“真的,他们都很期待你下一次的表演呢。”安抚完孩子难过的心理后,我认真地说:“知道奥运会上哪些人会拿冠军?是平时最刻苦训练的人,时间花得最多的人。跳舞也是一样,练得越多,出错的概率就会越小,你说对吗?”接下来的舞蹈训练,玲玲都是第一个来舞蹈房,不用我布置,她都会很自觉地一遍又一遍的练习着基本功。

玲玲第二次登台表演了,上台之前我又一次帮她减压,“没事的,就像平时训练一样”,加上她这段时间刻苦的训练,每个动作都非常到位,轮到她搬后腿了,她慢慢地拉住自己的脚后跟,右腿慢慢地由弯变直,左脚稳稳地站在那里,看到了她如此完美的展示,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此时她的笑容比任何一次都要灿烂……失败只是人生道路上最平常的事,面对学生的失败,教师需要适时地引导、鼓励、帮助孩子,让他们走过失败,走向成功。

呵护师生相遇的每一次“意外”

应彩云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学习;管理

收稿日期:2006―05―08

作者简介:许彩云(1977-),女,汉族,安徽太和人,江苏南通大学文学院行政秘书,本科,主要从事:办公室工作和成教工作。

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共同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工作的压力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那些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涌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洪流中。成人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自身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对人才质量及人才层次的培养,是衡量整个国民素质好坏的主要依据。

一、当前我国成人教育存在的弊端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需求,普通高校的扩招,成人教育,特别是专科、本科的成人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其中专科已走向日益瓦解的边缘。成人教育生源不足,办学形式化,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学校以盈利为目的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一些学校为了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把创收放在第一位,把教育管理作为“副业”来抓,办学思想不端正。近两年来,一些省份的成人高考专科分数线已下滑到150分(总分450分),以百分制来计算平均每门课和33分;本科分数线部分高校也下滑到220分(总分450分),这样连年降低分数线的目的是什么呢?无非是便于招生更多的生源,增加收入,创造更多的财富。其次,办校方从各个方面作宣传,夸大其词,更有甚者与下面小学乃至私人联合办学,不管他们有没有办学条件和资历,只要能招收到学生就可“联合办学”。以盈利为目的,把成人教育商业化。

2.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现实社会中,学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职称、地位等,这使得成人学习的目标只是为了片面的提高学历而形成“功利主义”。成教生不仅只是一个学生,他们大都在社会上还担任另一个角色。这使得一部分人不能转换他们的定位,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他们上课只是为了应付,有的甚至不来听课,考试了,给老师套近乎,请老师吃饭,有的班级集体给任课老师送“红包”,要老师画考试范围等,学习无一点积极性可言。

3.管理不够严谨,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普通高校一般把师资队伍、办学资金、教学评估等方面都放在普通高等教育上,成人教育这一块管理比较松散。教师教学水分大,教学不按教学计划走,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更有甚者,一本教案用上十几年不更新;学生上课来去自如,课堂上接听电话等现象普遍存在;缺课、漏课无人问津,考试时考场纪律不严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4.社会认可度不高

虽然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都是国家承认学历,原则上同等待遇,而事实上,成人教育无法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抗衡。成人教育入学、教学、毕业等标准远低于普通高等教育,而且是其标准越来越低,其质量也就难以保证,其社会认可度也就越来越低。在求职过程中,一般用人单位只看第一学历或最高学历,对函授、业余等毕业的专科、本科的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这种成人教育只能作为在职人员评职称、晋级等需要的一张纸文凭。

二、重视和加强成人教育的对策

面对我国当前成人教育种种令人深忧的问题,提高成人教学质量的管理水平,确保人才质量是解决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的迫切需要。

1.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完善的教学制度

当前成人教育应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加大力度对成人教育统一有效的领导,建立健康的教学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责任落实到人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结构不断地调整,在不断地改进教学机制的同时,应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以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行各业的人才,使之健康有序的发展。

2.结合社会需要,实行教学改革

针对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重理论培养而轻能力培养的现实状况,成人教育应加强认知实践培养,注重成教学员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和学习热情,实行教学改革。比如,针对成人函授教育集中教学,有的学员由于工作需要不能坚持上课的特点,学校可以采用学分制,允许学员采用多种学习形式以修满学分为标准,这样就解决了工学矛盾问题等。

3.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保障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优化教师队伍。成人教育不像普通高等教育,成教学员每节课都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上课的,要使他们每节课都有收获,有所值,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一定要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因此要培养选配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态度认真,最好能熟悉成人教育规律和特点的优秀教师。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学生的危机感,建立淘汰制

为确保教学质量,学校主管部门应组织教学检查,一方面检查教师的执教情况,另一方面检查学生的到课情况,坚持每日点名制度,确保出勤率。严格考场纪律,严肃考风,使考试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对缺课严重,考试作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进行淘汰――延缓毕业或不予毕业。以增强学员的迫切感和危机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

5.提高成人教育的含金量,以确保社会地位

成人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在就业问题上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不容置疑的社会事实。但导致其被社会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成人教育自身发展的不完善和教学质量不高。所以要解决这一根本原因就是加强自身的管理,提高成人教育的含金量。当前社会是一个重文凭更重水平,重学历更重能力的社会,因此成人教育一定要狠抓质量与效益,树立成人教育良好的信誉。让事实证明成人教育毕业的学生不逊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的学生。

总之,为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成人教育的管理,狠抓成人教学质量,培养造就合格人才,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推动社会的发展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余俊生,劳汉生.普通高校成人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5,1.

应彩云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微博;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6-0106-05

新媒体环境下,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兴起和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载体、方式提出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新兴网络载体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向虚拟空间延伸,实现从一对一单向教育模式向一对多、多对多互动教育模式的转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转向。作者以“微博”为关键词并含“互动”为限制条件在中国知网上查询到相关文章还较少,可见,当前学界对此研究还存在“对微博的教育功能挖掘不够;教育实践应用还处在摸索阶段,应用形式还比较单一;尚未形成明晰的系统工作模式”[1]等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微博的互动功能,构建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 基于微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内涵

微博以其特有的互动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基于信任关系的互动教育模式。其基本内涵就是教育主客体充分利用微博的互动功能,在特定教育情境下进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交往性活动,进而实现教育主客体的循环、多向互动,在全方位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互动的范围要延伸

从互动范围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范围应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延伸至虚拟课堂。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现状,应充分利用微博等网络媒介,与教育对象进行课上课下的互动,力图“将教育引导和道德体验渗透紧密结合,将知识点传授和价值观引导紧密结合”,“引导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和价值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应通过各种网络媒介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把第一课堂教育逐步延伸到微博为媒介的虚拟课堂,用更生动的事例、更具亲和力的语言、更平等的方式和学生互动交流,真正把教育者的教育目标转化为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道德自律和提升的动力和牵制力。

(二) 互动的类型要多样

从互动类型看,互动可分为信息互动、情感互动、社交互动、自我互动。微博可以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甚至是实现自我对话和互动。微博所构建的话语空间既可以是一个哈贝马斯定义的“公共领域”,也可以是个“私人空间”。就“公共领域”而言,使用者可以在这个“公共领域”中和他人进行信息分享和情感交流,满足其社交需求;就“私人空间”而言,微博也是使用者自由表达情感、展示个性、自我对话的平台,满足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

(三) 互动的功能要拓展

从互动的功能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至少要在思想引领、学业指导、就业帮扶、心理疏导4个方面发挥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真正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使教育内容入耳、入脑、入心,就必须结合学生多方面需求和实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潜移默化至教育对象。因此,在以微博为媒介的互动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将其互动功能拓展至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就业帮扶、心理引导等方面,用多样化服务满足大学生多元化需求,全方位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四) 互动的对象要全面

从互动的对象来看,互动模式应全方位实现师生互动、朋辈互动、生校互动、家校互动。高校要借助微博构建一个多维互动的教育模式,充分实现教育者、教育对象、学校、家庭四者之间的交叉、多向互动。教育者可通过使用生动的“微”语言和适宜的“微”方式与教育对象展开全面又深刻的交流,充分展示教育者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让教育对象在融洽又平等的气氛中感受春风化雨般的心灵触动;学生可以利用这个互动平台架起和其朋辈群体进行思想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在同辈群体的互动影响中获得教益,更好地实现朋辈教育,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1];高校可建立家校互动微博社区,及时学校教育管理的最新动态,实现学校与家长“点对点的信息互动交流”,“更好地实现家校联合互动、共同教育引导”[3];高校也要开通官方微博,建立一个学生和学校对话沟通的平台,校方要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及敏感话题、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做出及时回应和处理,特别是对于意见型和发泄型舆论予以特别关注,以保证校园舆论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二、 基于微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积极影响

(一) 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转向

微博的特征之一就是大众化和草根化。教育主客体在微博提供的开放、自由的对话平台上都以平等姿态出现。但网络天然的反权威性也不可避免地消解教育者的权威地位,使教育主体逐步走向泛化和虚拟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冲破后传媒时代的“众声喧哗”,在传统话语方式解构的同时,重新建构新的话语空间,牢牢把握主流话语权,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树权威,就必须摒弃“政治化”、“知识化”、“抽象化”的施教方式,立足现实生活世界,借助诸如微博这样的互动交流工具,深入教育对象的真实生活世界,实现教育主客体双方全方位互动和交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教育对象的生活实践和体验相结合、“文本话语”和“生活话语”相结合,真正做到“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关心人的生活体验”[4],规避脱离现实的理想化、抽象化的教育范式,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二) 可实现单向度向互动情境化转变

微博可实现教育双方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和对话,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面”的单向度教育模式,教育主客体可在以微博为媒介的话语空间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化教育,可在这个更加包容、更加多元的对话情境中建立新的互动对话机制,在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主客体双方可进行深度沟通、理性反思、大胆批判的“公共领域”。教育主体通过这个互动平台把社会“公共生活”和学生“个人生活”相结合,尽可能把抽象的教育“文本话语”转化为易接受的“生活话语”。教育者通过与教育对象关于某个问题的探讨、辩论、互动,将教育对象引入预设的教育情境中,并加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和现实生活世界的互动、互通、互融。教育者只有改变抽象化、教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代之以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情境化教育模式,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可信度。

三、 基于微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实施前提

(一) 高校要构建和谐有序的“微”生态

要充分发挥微博的教育功能,高校就必须要构建和谐有序的“微”生态舆论环境。微博内容的碎片化、微博群体的草根化等特征导致使用者对于某问题的舆论评价带有不可避免的盲从性。对大学生而言,这种无序化倾向可能更为严重。在开放、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失去约束和规范的个人极易丧失在现实社会中应有的道德约束和责任感,如勒庞所言,大众群体是无名氏,因此,不必承担责任[5]。正是这种无需承担责任的“集体活动”使以微博为主导的网络舆论环境充满了危机和不确定因素,极易导致“马太效应”产生。高校要利用微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必须有机制完善、技术完备、监管到位的保障监管体系做后盾。这是构建和谐有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微”生态的应有之义。

(二) 辅导员扮演引导教育的“微”角色

微时代,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同时扮演好参与者、倾听者、教育者等几种“微”角色。辅导员首先要作为“剧中人”平等参与到以微博为媒介构建的对话情境中,尽量拉近教育主客体的距离,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真诚对话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戒备,引导学生有话能说、有话敢说、有话可说。其次,教育者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后,通过强化“自己人”效应对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和引导,使学生在彼此信赖的基础上自觉接受教育者的劝导和教育,将教育寓于轻松平等的沟通中。

(三) 学生要培养正确理性的“微”态度

微博作为一个多维互动的交流工具,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和约束,极易造成群体舆论“暴力”和“集体失责”情形出现。所以,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理性的“微”态度使用微博,提高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和信息研判能力,要求学生做到理性围观、谨慎评价、关注正能量、传播真善美。只有这样,微博才能成为学生汲取心灵营养、自我塑造和提升的有效工具和平台。

四、 基于微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 以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堂为辅助,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方互动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从第一课堂拓展至虚拟课堂。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缺乏必要的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缺乏直面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反思勇气,因而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高校要提高思想教育效果,就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辅助以开放性和包容性更强的互动“微”课堂教育,做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相结合。同时,教育者要完成身份转变,由授课者转变为“既普通又不普通”的参与者,借助微博与教育对象进行对话和交流,“建立起师生‘关注和被关注’的互动关系”[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微”课堂,将生活感悟、教学心得、课堂随想、教案课件等通过微博上传,和学生进行共享和交流,将“平板化”的理论教育寓于更生动、更有说服力的社会实践和反思中,把理论教学和日常生活相结合,正面灌输和侧面引导相结合,实现师生课上与课下、真实世界与虚拟课堂的互动、融合和对接,最终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和内容逐步内化为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二) 以校园“微”文化建设为抓手,重构校园文化生态格局

校园文化环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形象和软实力评价,对引导青年学生的行为趋向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作用,更关乎高校文化育人的效果。在全媒体时代,正如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说:“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失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7]。新的媒介改变了原有的校园文化格局,也改变了文化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场域等。作为一种集视频、图片、文字为一体的社交对话工具,微博使用者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这些符号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成为构建社会文化(包括校园文化)的核心。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微”文化建设为抓手,增加并扩展“微”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分量和比例,充分借助微博平台做好党建、团建工作,建立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党建、团建微博平台,建立“微”校园信息对话平台、“微”课堂(讲座)教育平台、“微”社团、“微”沙龙及其他“微”文化平台,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融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微”文化中,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享受内容鲜活、形式灵活、贴近实际、风格清新的文化盛宴,进而增强学生对学校的文化认同感和身份归属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得以更好贯彻和实施,实现“微校园、博天下”、“微博客、大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三) 以服务型“微”平台建设为重点,实现学校和学生无障碍沟通

当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借助微博关注并表达个人对学校热点、敏感事件的看法和观点。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任何环节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而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力或不及时,极易在短时间内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给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造成负面影响。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有序、文明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是高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校园舆论环境稳定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高校要借助新媒介手段,完善并加强各类管理、服务“微”平台建设,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实现和学校与学生的无障碍、零距离的实时沟通。如学生管理,学工部门和辅导员可建立用学生常用“微”语言命名的各种服务“微”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就业帮扶、心理疏导等服务;再比如学生关心的后勤餐饮管理,可以通过“微”餐厅及时公布菜品及价格更新、新增菜品介绍等,并建立专门的“微”信箱,广泛接受学生的监督和建议,以提高服务水准,等等。如此一来,学校和学生双方沟通的渠道增多,学生的抱怨就会减少;不稳定因素减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就相应提高。

(四) 以班级模块“微”管理为基础,实现学生日常管理的精细化

高校辅导员是学校和学生联系的纽带和中间环节,也是和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群体。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效果体现最为直接和快捷。如何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教育目标入耳、入脑、入心,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做精、做细、做实,力争覆盖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作为学生“贴心人”的高校辅导员能够借助多种媒介与途径和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沟通和交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态势。比如,辅导员可以建立班级微群,并作为管理员实行班级模块“微”管理:班级通知、班级信息、各类电子资源共享、在线班会等。除了这些班级管理所需的信息咨询服务功能之外,还可以设置学生之间的互动平台,如“青春在线”微博群,为同学们的相互交流提供空间,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对一、一对多的对话平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思想的难题和困惑。学生也可以通过如“老班微信箱”、“心灵加油站”、“成长驿站”等人性化板块和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互动和交流,把自己不愿说、不敢说的困惑向辅导员或班主任倾诉。在这种自由、平等的对话语境中,师生双方可以抛开身份、地位等束缚畅所欲言,“就连思想也从自己那些等级分明的封闭的巢穴里挣脱出来,在绝对性对话(即不受任何约束的)的亲昵氛围里交往起来”[8]。自由的氛围、平等的交流“进一步凸显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使教育对象“由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参与”[1]。通过这些看似闲聊的对话和互动,教育者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舆情趋向,进而将教育意图巧妙地隐含其中,最终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微博作为一种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网络媒介,它带来的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是教育话语、理念和内涵的革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积极、主动地将微博等新媒介应用于实际工作中[9],建立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逐步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机制,全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魅力”,牢牢把握主流话语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

参考文献

[1] 郭红明,王永灿.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0104.

[2] 李恒川.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588.

[3] 黄丹琳.基于微博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5):102105.

[4] 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发展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09(7):2831.

[5] 崔伟萍.微博的社会学视角解读[J].黑河学刊,2011(5):140141.

[6] 吴学满.微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及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58260.

[7] 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