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认识图形教案

认识图形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认识图形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前预设 有效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87-01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程呼唤课堂有效生成,我认为更应关注课前预设。因为现代的课堂属动态生成课堂。课堂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生生合作探究的课堂,课堂的有效生成是超出教师课前预设的,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出现的新问题。那么有人说,既然超出教师课前预设,那就不要预设,或者淡化预设。非也!在实践中,也有教师误解成让学生信口开河,任意延伸。若这样反而挤占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那么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有效生成呢?

一、课前预设兴趣化,具备有效生成条件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高涨。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在预设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同的教法就出现了不同的场景。我在第一次教学时,就按照教材的顺序设计进行教学,先在黑板上画了圆,这是学生都认识的,然后教给学生怎样用圆规画圆,教授了圆的圆心、圆的直径半径,很快就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好一点的学生就掌握了几个概念,而较差的学生一无收获,对后来求周长、面积带来很大的麻烦。后来,我又用了另一种方法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了。先让学生自由画圆,要求既要快又要像,学生就想出很多的办法,有的自由画,有的照着圆模型画圆……这时有的学生问,照着模子画,大小受控制了,引出了用圆规画圆。这时我又问现在要在一块地里建一座圆形花园,这个圆怎么画,学生又想出很多的方法,用哪种方法好,既简单又方便。学生自己会画圆了,也自然了解了很多的问题,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闪光。我虽然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教学内容,但学生的思维成果得到有效的生成。

二、课前预设个性化,发挥有效生成效能

叶澜曾说过,“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把师生活动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非常周密,那就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首先要做到“备学生”,这是关键的一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具有个性化的问题给学生思考,这样就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可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加以肯定。

如:在教学“线和线段”时,我课前就设计了三个小环节:1.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直线、线段。2.举例感知物体中,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3.引导学生描述身边包含线段的物体。这样的课堂设置,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由于没有繁杂的头绪,给师生互动留有很大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课前预设生活化,体现有效生成价值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考虑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不要照搬现成的教案,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或课本的知识顺序,应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我在进行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时,在设计教案时就考虑到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我在上课前就布置学生找找身边的图形,上课时要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见过的图形。上课时,学生不仅说出学过的所有图形,很多同学还带来了自己制作各种图形拼成的图案,给这节课添色不少。我立即转向,让学生说说那个图案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学生不仅能说出自己用了哪几个图形拼成的,还能说出自己能用图形拼出其他图案。就此我让学生再用学过的图形拼一拼,还可以拼成哪些图案。这是我预设之外的效果,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课前预设综合化,实现有效生成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应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灵活地预设教学过程,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关注全体学生,更应关注课堂的有效生成,促进其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第2篇

《机械制图》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通过投影的方法,把空间形体和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它的特点是系统性强,逻辑严密,同时要求我们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精心设计教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具备了所需的读图和绘图能力。现根据我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对《机械制图》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业务水平,精心准备每一堂课

一堂成功的课,需要上课前的精心准备,即备好课,写好教案,首先教师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本着从教案的实用性出发,使教案能真正服务于宗旨,另外还要时刻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学习新技术,研究新问题,将新的知识融入到教学中,防止知识老化,使学生学的知识也与时俱进。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较差,部分学生不注重学习理论知识。因此备课时,我都尽量做到每一堂课都有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参照模块教学方法,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教材分成几大块。每一块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都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所学专业相匹配,每一节课的设计既要拢住学生又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上课需要的教具、资料等,都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是要写好教案,使教师的思维完全摆脱教材上的条条框框,把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性和实用性的综合处理,例如,在基本知识模块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通过一系列的画图训练熟练手法,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图线,各种大小不同的圆的画法.而对于比较难的平面图形的绘制,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A级学生要求能独立绘出,而B级学生则要求运用徒手绘图的方法绘制出来即可。这样设计出的教案,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辉,使学生即能吃饱又能吃好。再次是学生学习方面,备课时我们要把学生学习的困难作充分估计,课前把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先作好准备以便提前想好随机引导和及时帮助,防止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在课堂设计上,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查看掌握新信息新技术,吸收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充实自己,尽量多挖掘一些课本以外的相关学习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制图》课程从“体”开始,以“体”为线(基本体、组合体、零件体、装配体),轴测图的画法、实体模型的生成紧相随。突出形体分析,注重读图训练,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还按“体”的表面特征内容及其画法类型,进行整合、重组模块。在每个模块中介绍其投影画法、规定、标注、AutoCAD的实现等,脉络清晰,形成了新的体系、新的风格。在此期间教学的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绘图的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实物、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化抽象的投影关系为直观的视觉印象。此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机械生产的各个环节,达到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了解的目的。,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物教学也是直观教学的重要方面,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向大家展现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机械零件。例如,在学习圆周等分时可用六角螺栓或螺母;学习圆弧连接时可用气缸垫;学习基本体时可用活塞销,活塞环。通过展示这些零件,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制图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如将投影变换、截交线相贯线的求解等模型演示效果欠佳的投影几何学问题用AUTOCAD及CAXA等软件制成三维动画,在教室中的大屏幕电视上播讲,使学生能在任意角度观察到所求问题的投影变化,降低了相应知识点的学习难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三、精讲多练,提高学生识图绘图水平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后进生;成因;对策

一、小学数学后进生成因

在数学教育界之中,小学数学教育课程内容较浅,对于学生的学习速度和理解速度的要求也较低,这是儿童特殊的发育阶段所决定的.在重视学生学习质量而非学习速度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学出现大批后进生是违反常理的,这说明在有些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校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设置以及学习能力要求上有所偏颇和欠缺,而这些直接导致后进生的产生.

在当前的小学学校中,大部分班级都达到了五十人的人数,这给小学教师的授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于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影响也可以想见.在上课人数较多时,教师需要将有限的精力关照更多的学生,有时难免会对于部分学生的学习速度和理解能力判断失误,有时又会为了节省课堂时间、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无法兼顾部分学生.

除了班级人数过多,部分学校还存在课时较紧、内容过多的问题,这给教师的课程进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部分教师面临着过于繁重的课业压力,明知学生无法完全掌握、及时消化,也只能够赶进度,而将本来应该在课堂上完成的课程回顾留待学生课后完成.这种将部分学习内容留待课后完成的情况下,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且有着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完成课程要求,但部分学习习惯较差、没有课后复习习惯的学生就会偷工减料,长此以往自然带来课程内容掌握不充分、课业知识理解较差的情况.

通过教学实践也可以发现,不少传统意义上的“后进生”并非是刻板印象之中的智商不够或是学习能力不行,恰恰相反,不少后进生的出现都是教师未能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的后果.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未能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突出特点,也未珍惜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并未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同时,不少教师以成年人的理解能力去设置教案、规划课堂进度.例如,教师在讲解方程式的原理时,对于方程式两边相等的意义以及等号在此处的含义一笔带过,反而将教学重点放置到方程式的用法上.但是对于大脑处于发育期的学生来说,方程式的抽象概念和含义在初次接触时很难理解,这就为未来方程相关内容的学习带来隐患.

二、后进生的解决对策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后进生的存在已经成为追求数学教育质量普遍提高时所必须解决的难题,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界,有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 合理安排班级人数和课程要求

在现阶段的小学中,部分学校已经推广小班化教学,但是受限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学生人数的压力,不少学校的班级人数仍然过多.但随着当前生员减少潮流的到来和学龄儿童的减少,小班化教学将成为潮流和趋势.同时,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为学生减压减负也成为新教育理念的主流.例如,教师可以减少课后作业的数量、减少记忆性内容的学习,而伴随着对课程内容的部分削减,教师可以将课程进度放缓以照顾到所有学生,而小班化教学也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业进度,保证没有学生落后于班级教学进度.

2. 合理设置教案

在设置教案的过程中,富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会谨慎地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保证课程内容和教学速度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同时,在设置教案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正确把握住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将课堂时间用于讲解难点与重点之上.例如在讲解方程时,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方程式的解法只是需要大量练习来熟悉,而方程的原理才应该是课堂的重点内容.通过花费时间设置情景,并使用包括天平、秤等教具,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初次接触方程时就理解其中“相等”的含义,在把握住内涵之后学习自然事半功倍.

3. 课后教师答疑解惑

每名学生都有其个性和特点,在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时也各有其节奏,而这点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发育速度的不同更为明显.比如说,不少学生在认识图形上存在着困难,或是在学习三视图时较难理解,这是图形理解方面缺少训练的结果,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必须认识到,有部分后进生确实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掌握新知识,但这种学习速度较慢并不应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不少学校,小学数学教师会主动给学生们提供课后辅导和答疑解惑的时间和机会,不仅鼓励学生课后向老师提问,还会在课程之中安排自习课、答疑课供学生使用.对于确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也应在课后主动询问课堂学习效果,并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作出解答.通过教师课后的帮助,不少后进生都能够及时发现自身所学知识的漏洞,真正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掌握.

三、结 语

虽然新课程标准改革已有很大成效,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催生了后进生的出现并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之中,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学习困难逐步被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重视.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普遍提高并培养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学校教师应该对于数学学习较为困难的后进生给予更多地关注,努力分析后进生的成因以及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杰.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后进生的原因及转化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02).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合作 互动课堂 有效性探析

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是每一位老师应具备的,课堂作为学生的学习平台,进行合作学习的有效场所,教师要做好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引导师。因此,对于小学生日常的学习,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做起,不断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作为标尺,使得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获得知识的有效掌握。小学生积极性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是与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及授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引导相关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这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动力来源。加深对课堂学习的目的性认识,教学实践与学生互动学习模式的有效结合,也能让学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一、 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授课教师可根据趣味教学机制制定理论知识点的教案与教学计划,结合小学生好奇的特点,引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给予学生更多的实际教学感受,给学生展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安排学生分组探讨。这是对生活实际数学知识应用的探讨,结合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学生之间的合作式教学方案能够得到良好的实施,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观察思考,学生能够主动思考,提出本该有的质疑。学生课堂参与性方面的引导,主要靠授课教师的细心培养,与此同时,授课教师的引导也是学生数学知识得到应用的良好开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意识到数学与生活实际应用的关系度,这样也能使得学生之间讨论与交流深度加强,使学生处于对某种事物感兴趣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逐步提高参与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

例如进行《认识图形》《观察物体》《运算规则》(加减乘除)等相关章节课程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室中存在的图形通过举例的形式回答,其他学生做出补充或者改正,只不过学生的这种回答方式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回答,而是要说出这些图形的特点。寻找物体是最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的,他们的主动学习精神得到有效的激发,那么课堂的参与度就能得到有效的体现。

二、 创新教学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小学生好奇心与参与热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习效率。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学生的好奇心能够随着变化的教学内容得到维持,进而保证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激情。教师通过构建更加和谐的学习环境,开展有效的学习互动活动。学生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学习之余,都能够时刻保持对学习的兴趣,授课教师也通过适当组织数学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合作学习中体会相互竞争,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在进行授课的同时,数学知识问题的引入,能够激起学生找到答案的热情,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或者是课堂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类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学生更早地接触这种教学模式,尽力为学生提供多思考的机会,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自己思考和评论,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学时,相关对称的实物是课堂上授课教师应该提前准备的,那么这时就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动画的形式了解到平移对称和旋转只是图形的位置或者是方位发生了变化,而没有其他的本质变化。而在多媒体上呈现的就是动画图形的移动,直到两个图形重合,之后授课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重合的图形有什么特点,总结这些特点。

三、 课内外深度链接,合理安排学生探究性实践

数学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的学习,虽然小学数学相对比较基础,但是在小学生间展开合作式教学就应该从小学生的特点考虑,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应该只是针对于课堂,更应该是通过课外的生活大课堂的学习促进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和合作交流。对于小学生,授课教师可以搜集课外相关数学发展史的知识最后安排课后合作探究式问题,组织数学知识大检阅(训练)等。学生在课后之余也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步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上的应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会影响学生合作探究课题的深度,主要是小学生的生活课题没有那么的深入,因此,课后的相关课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兴趣点,增强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的效率。

例如《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安排学生分组探讨每一节的内容,将时间安排给学生,希望学生能够用计算器计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计算结果,在课堂上展现给大家,授课教师及时评价与总结,最终讲述相关小学数学定律概念及意义。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第5篇

一个成功的多媒体课件其优越性不言而喻,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使教学锦上添花;运用不当,则会产生相反的教学效果,弄巧成拙,事与愿违。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多媒体课件要如何设计与使用才能与学生思维同步,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这方面的研究与看法。

一、课件设计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实现和一些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件制作出来,它是根据教学目标或为了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而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怎样才能制作出适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及教材的知识、技能等目标要求,准确无误地传授知识

课件展示是具有教育示范性的,应做到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课件所传授的知识不能有丝毫差错,课件中阐释的概念、法则、传授的技能必须准确无误。教师如果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比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角》一课中,某位数学老师出示这样一个课件——画角。(如下图):

分析:课件在这里出现的科学性错误有:(1)没有先标出角的顶点;(2)角的两条边所画方向不正确。什么是角?角的定义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虽然这个概念不要求低年级的孩子用语言正式进行归纳,但老师对这个知识是必须清楚的。显而易见,这位数学老师并不清楚角的概念,而且在制作课件前也没有认真研读教材,而是盲目地“为用课件而制作课件”,不仅没有辅助到课堂的教学,反而给学生带来了难以拟补的知识性错误。

还有的教师为图省事,照搬网上下载的课件,不做任何修改就直接使用,使课堂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要想让一个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上课老师一定先要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在课件制作时必须遵循科学性这一首要原则,这样设计出来的课件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二)教育性原则:展现的内容,要利于突出重点、淡化难点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为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尽可能的播放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联的影音资料,通过真实的画面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牢牢抓住学生思维的触角,使他们能更好地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如果能遵循好教育性原则,那么复杂的问题将得到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将得到形象化。

案例说明:

1.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部分片段:新课练习环节——强化图形的认知。

师:这四个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实物——钟面、电视机、音箱、红领巾)在这些物体的表面上,发现了哪些图形?(课件配合学生回答演示:在实物的表面上分别抽象出相应的平面图形,同时将原实物做淡化处理,使平面图形的图像得到凸显。)

分析:“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特别难用语言对一年级孩子表述清楚。多媒体的教学通过丰富的直观材料,将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中抽离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从而突破认知难点。

2.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部分片段:新授环节——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特点。

课件通过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的制图方法,引出折线统计图的制图步骤。折线统计图的制作在课件中不是直接在空表上重画,而是设计在原条形统计图上画点,并通过多媒体的淡化处理隐去条形图,最后课件演示 “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便于学生直观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技能通过旧知得到有效迁移。课件最后通过两图同屏对比,使孩子们能直观地观察到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优势,有效地强化了本课重点,也为本节课难点的突破作了很好地铺垫。

(三)生活性原则:创设的情景要贴近生活,从而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件的设计,可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生活素材,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定的感官刺激,从而调动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案例说明:

1.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部分片段:开课环节——情景导入。

课件一开课,直接播放大家熟悉的赛跑场面,紧接着定格出示:赛跑前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准备比赛的图片,使孩子们对“比赛是否公平”感到十分好奇。从而引发他们思考在200米、400米赛跑运动中,运动员的起跑位置为什么不同,相差多少等等数学问题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课件通过应用身边的素材进行演示,促进了孩子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2.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部分片段:新知环节——强化训练。

课件通过演示电视广告倒计时、神州5号发射升空、日常生活中微波炉加热食品等等生活情景,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深刻感受“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作用”,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秒这一时间单位的认知,使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

课件通过贯彻“生活性”原则,从而改变易陷入沉闷、低迷状态的数学教学,避免了耗时低效局面的形成,还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技术性原则:操作界面友好、简要明了,方便教师灵活处理教学环节,交互性强

课件的运行要易于移植和通用,即可以在一般的计算机上使用。课件配的功能键要符合大众习惯,操作键要明确专一,人机交互时的误操作或非界定操作,要有明确的错误提示。课件中各知识环节之间的链接要灵活,提倡选用“按钮”和“热字”的形式作为控制链的出入口,并设定可以随时结束退出。程序的结构要尽可能简洁,准确。

案例说明: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课件部分显示。如下图:

(图1) (图2) (图3)

(图1)是课件设计的主菜单,交互性强,链接灵活,可以自由选择“导入”“认识秒针”“1秒几秒”“1分钟”、“巩固练习”以及“名言”等选项进行授课,并设计有“退出”按键可以随时结束运行,便于随时返回,非常方便老师课堂教学的操作。(图2)和(图3)分别是认识“1秒几秒”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的课件设计操作界面友好、简要明了,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加工,使得图像既生动形象、实用,又美观大方、赏心悦目,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件内容的哲理美和形式的奇异美。

二、课件的使用要求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

多媒体教学只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们还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和核心地位,这样,才能协调好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因素。如果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而放弃自己的教学艺术,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教师无疑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附属”,成为工具的奴隶,师生情感就难以进行交流。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课件导入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活动得到看、听、算、想等多种感官刺激,就可以将老师的教学、学生的活动与多媒体课件紧密相连,使教学不再依靠一台毫无生气机器在单纯地走程序,而是自然地与师生的活动融合在一起。

(二)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注重教学的效果

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时,要综合考虑好如何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组合功能,灵活地调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强化人机之间的交互功能,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而独立进行。因此,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我们应恰当地配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准确地把握使用多媒体的良好时机,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说明: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的整理与复习》部分片段:探究环节——自主整理图形面积公式。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课堂关注 教学细节

小学阶段是养成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意义重大。小学生的理解力较差,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细节的处理,让学生更好地教学理解内容。整个教学过程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细节存在于数学教学的每个部分,因此只有把握好教学细节,才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重视课前细节

小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前细节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做好课前细节的处理工作,培养学生预习课本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学习习惯。课前准备充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正确处理备课工作中的细节。

教师要精心准备教案,仔细处理教学情境设置、知识点理解、教学难点与要点等细节问题,提前为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做好准备。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前教学细节的加入,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学习习惯。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课前细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从而通过细节设置,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备课的过程是教师与文本、与情境、与学生无声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将教育意义的内容设计到教学细节中。

(二)巧妙处理课前细节,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课前教学细节处理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的数学基础差,课前教学细节的处理应该简化知识点,使知识贴近学生生活,避免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授课时,教师可以在授课前一天安排学生预习,让学生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形成初步认识,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分别找一些三角形、正方形、四边形的物体,分别记录下来,看看哪个同学找到的物体多?”学生觉得这个作业很有趣,就会积极地寻找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在寻找和记录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图形的相关知识,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急于求证教师。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同学会踊跃发言,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充满向往,因此课前细节生活化的处理,可以极大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1]。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细节

课堂教学不同于备课,会发生很多无法预测的情况,同时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和学生要进行互动交流的动态活动,因此课堂教学细节的设计相比课前更复杂。动态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虽然教师的现场发挥很重要,但仍要重视课堂教学的细节设计,不能忽略或简化这一步骤。课堂细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限制课堂的生成性,通过确定课堂教学生成性的方向感,使教学行为更富有成效,所以课堂教学细节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仔细斟酌每个细节的设计,并认真思考教学活动该怎样进行,需要什么教具,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等问题。例如教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细节时,首先设计提出的问题:“角是由什么组成的?”然后教师考虑学生会如何作答,回答内容可能是:“角是由两条直线组成的。”进而教师考虑应该怎么处理学生的答案。可以这样说:“角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并不是直线组成的。”最后,教师要证明自己的答案,从而使学生记住角的特点并理解知识点,如“角的两边只有一段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所以角的边是射线,而不是直线”。经过精心的细节设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目标性和可控性[2]。

三、完善课后教学细节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代表教学的结束,课后时间是学生消化课堂知识,学会运用数学知识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学细节完善应该延伸到数学课堂外,从而保证教学内容完全被学生消化吸收。

(一)开展课后拓展训练。

课后教学细节的设计主要以拓宽学生思考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为目的。教师做好课后的拓展训练设计,首先为学生设计思考的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进行课后拓展训练。课后拓展训练的方式较多,比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时间,使课堂与课后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设计个性化的课后教学细节。

个性化的教学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课后教学细节的设计应该遵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路线,强化课后教学活动的效果,并且使课堂与课后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课后活动设计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也要积极思考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

结语

细节决定成败,数学教学亦是如此。因此需要广大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求改善数学教学细节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积极发现教学细节中包含的大智慧,通过对教学细节的设计和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开放课堂

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模式。

1. 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学习热情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互交流——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如,教学“8加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学习9加几的方法来学习8加几,让学主观察课件、摆小棒、讨论,归纳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游戏巩固本节的内容。

2. 关注学主发展,增强创新意识 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如教学8加几的例4“8+9”时;教师未作任何暗示,先让学生尝试着做。一般学生按照8加几的计算方法思考,把9分成2和7,8加2得10,10再加7得17。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看到8,想到2”的思维定势,认为8比9小,分8比较简便,于是他们把8分成1和7,9加2得10,10再加7得17。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又如这课的做一做第一题我出示了一张卡片让学生分别算出得数,然后观察异同,得出上面一排的2和4合起来就是下面算式中的6,于是学生们就知道计算8+6时,6要分成2和4。然后我让学生猜一猜卡片下面的算式是什么?通过猜想,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对规律的探索活动中。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抓往时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3. 组织有趣操作,培养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学得很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如教材中9加几的这一节,例1式子旁的文字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运算方法,通过教师的教读,学生齐读,抽读,同桌互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述,然后在例2让学生自己摆学具,在小组内互说运算方法,进而在例3和例4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对运算方法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述。从这些小细节里面,我深深明白了教材编写者们的编写理念,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意会与言传的必要性,通过对知识的文字语言描述,同学们看法、思维交互推进,完善了自我认识。

4. 建立多元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不同的图案,而每个学生所拼的图案都是被认可的。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X氏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XXX,你真棒!”;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5. 利用开放性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所谓数学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一般指条件不完备,答案不唯一或解题策略不唯一的数学题。开放题的教学是开放式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开放题来为开放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1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整理和复习中有一道题就是策略不唯一的开放题:从8个1分,4个2分,1个5分的硬币中拿出8分钱,该怎么拿?教材中的开放题较少,教师可对一些封闭题稍加修改,就成了开放题。如“8+( )=10”可改为“( )+( )=10”。开放题的多向性、发散性有利于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凸现孩子的个性。合理利用教材的开放题或根据教材知识点创设开放题进行开放式教学,能更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问题,把握知识点。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第8篇

一、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基础,职业为导向的专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机械制图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在教学上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实践为本,理论够用”为原则,做好课程内容的优化,突出重点,降低难度,加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识图能力、绘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要淡化传统制图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要恰当地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调整,在理论适度的前提下,避开教学中的难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如,制图基础知识、投影基础、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等内容是基础部分,是为后面部分服务的,同时投影基础、组合体两部分内容又是这基础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识图能力、绘图能力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是后续部分内容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要讲清原理,反复训练,加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把“截交线和相贯线”内容分散到“投影基础”和“组合体”的内容中,既精简了内容又降低了难度;把“零件图”和“装配图”两部分内容糅合一起进行教学,从装配图引出零件图,零件图和装配图采用同一部件,使零件图和装配图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使学生体会到任一个零件和其相邻零件之间有尺寸、结构和工艺方面的联系,可提高教学时效。“公差与配合”的内容在引入概念后,以识读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识读能力。对不太费解而又必要的内容,如幅面尺寸及格式、标题栏格式、线型等,用到时现讲现学、示范操作,可减少或消除以前教学模式中基础理论和实践衔接过渡上的知识遗忘问题。

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型、应用型人才。中职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核心能力就是识图能力,而识图与绘图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一些必要的绘图才能培养识图能力。绘图是识图的逆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进行适当的绘图训练,“以绘促识”。在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中,要力争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知识与应用的有机统一,即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遵循“讲―练―评―再练”的模式进行教学。在讲授完定量的教学内容后,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题和精心编制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力求在训练中突出重点、难点。在学生做完适量的练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再练”旨在通过再一次针对练习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的缺陷,巩固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技能。在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交叉进行中,要注意及时总结提高,防止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严重脱节。

二、直观演示教学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缩短感性认识过程,应尽量采用直观演示教学。

模型是机械制图教学中必不可缺的工具,缺少模型的直观演示,势必减少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教师授课以及学生接受的难度,导致教学效率低、质量差。因此,要提高机械制图教学质量,必须有足够多且能灵活使用的模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才得以提高。如投影基础、组合体等内容是机械制图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识图能力、绘图能力上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是学习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础。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模型作辅助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识图能力。

与教材配套的挂图也是一种直观演示教学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挂图,把课本内容与之结合起来,对引导学生的空间想象,完成识图、填图、分析图形和绘制物体投影三视图等起到良好的补助作用。在使用挂图、模型、实物等直观教具时,可采用挂图与模型或实物组合的方式。如讲点、线、面的投影规律或简单组合体三视图时,先让学生看一下模型,再将模型按投影规律画成轴测图,然后再讲解投影的过程以及画出基本视图,最后利用挂图做空间立体向平面转换的投影规律。利用挂图与模型结合反复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物体从空间到平面的投影过程,易于掌握投影规律。对于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内部结构,适宜于幻灯讲解,这有利于学生对零件图及装配图内部的观察和了解,增强对零部件整体的空间想象,易于对知识的理解。直观演示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学生自行演示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课件能生动、形象、直观地提供图文声像等信息,将大量的、多样的信息有目的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视、听、思的有机结合,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在自己的面前。这不仅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多媒体课件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弥补教学模型的不足,对学生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其集文字、声像、视觉、动感于一体的人机交流界面,能在计算机上实现空间形体的立体展示,以灵活、方便的人机交互方式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基本体的投影部分采用动画的方式将形体的分析一步一步地展示出来,再将其画法放到三面投影体系中一步一步地画出来,最后将三投影面展开成一个平面,成为三视图,这就营造了多方位的教学场景,能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空间概念。

在课件的运用中要“适用、适时、适度”。“适用”就是要根据课程的特点,课件的内容要紧扣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紧密配套,使课件内容与教材内容相融合;“适时”就是在适当的时间把课件穿插于课堂教学中,改善课堂结构,优化制图教学,增强感召力;“适度”就是要使制作的课件精、巧、美,对课件不能过于滥用,对多媒体课件的过多依赖,也难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应尽可能地将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等直观性教学手段相结合,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播放课件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对问题的启发,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问题进行问难和讨论。只有师生的互动,学生的自主性才得于发挥,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机械制图教学既有直观性,又有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学科特点,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才能使机械制图教学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四、制图与CAD课程一体化教学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之一,目前各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都开设了该门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CAD课程的教学一般安排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系统地学习与掌握CAD知识,同时也能很好地对机械制图进行一次再学习的机会。从理论上讲,对两门课程的学习确实比较系统,但是由于单门课程学习起来比较枯燥、难度比较大,学生易于产生厌倦感,学生对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就难于形成。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同时安排CAD课程的教学,将机械制图与CAD各相关的知识点有机地揉和在一起,并将CAD课程的相应操作教学内容穿插于制图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中,每讲完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采用手工及计算机绘制一定数量的图,使两门课程的学习同步提高。两门课程教学的一体化,体现了课程之间理论学习的独立性和操作训练的一体性。一体化的操作训练方式既分散了制图的难点,又增强了课程的活力,既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和教学时效,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机械制图与CAD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中,要求任课教师同时精通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及其内在的联系,才能使之有机结合,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五、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个人接受能力悬殊,在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符合了职教生的个性化特点。分层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上发展,能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分层教学要合理分层,在授课之前先征求已授过该班课程的教师及班主任的意见,并在授课的一两个星期内,与学生进行密切接触,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最后将学生分为A层(基础较好,约占1/4)、B层(中等水平,约占1/2)和C层(基础较弱,约占1/4)等三个层次,分层时可不打破学生的学号,分层结果向学生公布。在公布之前,首先采取谈心等方式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进行分层的目的,使每位学生都乐意接受,配合好分层目标教学的实施。同时让学生知道分层是相对的、动态的、暂时的,只要自己努力,就可进入更高层次,如果不努力则随时有可能编入低层次,这样可树立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在阶段性调整中,一般在授完每一章内容后调整为宜。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制定出各章节各模块对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即,为A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为B层次的学生制定出适中的教学目标,为C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使A层次的学生“吃得饱”,B层次的学生“提得高”,C层次的学生“吃得消”。对A层次的学生着重培养其自学能力、学习主动性和更高层次的识图、绘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B层次为中间层,人数占全班的大多数,对该层次的学生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基本的识图、制图能力,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C层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主要是加强辅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一定的识图、绘图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练习、课堂提问、课外识图绘图训练、大作业等的内容要有梯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难易不同的任务。课中及课后要及时检查任务的达成情况,以便对目标进行及时调整、完善。实施分层目标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竞争力。

六、实行技能训练与考核评价并行,执行严格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

以能力为本位,实行技能训练与考核评价并行,在考核过程中采用多重的考核评价方式,全面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识图能力、绘图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考核。技能训练与考核评价并行,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竞争力,有效地促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