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六年级英语上册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精心设计听前活动 帮助学生建构信息
目前的小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只是采用简单的教学模式“听录音――做练习――对答案”,学生听得累、教师讲得累。究其原因,教师缺乏有效的听前教学活动设计,导致学生无法有兴趣地参与听力练习。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unit4《seeing a doctor story time》时,某教师是这样进行听的教学:
1.look at the picture
2.look listen and choose
3.check the answers
整节课教师使用命令性的语气对学生进行听的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学习的状态,单一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核对答案的环节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绝大多数学生都未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在英语听的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途径,积极提升学生的听力能力与技巧。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在设计听前活动时,应积极帮助学生建构与所听内容相关的基本信息,让他们对所要听的内容在脑海中能形成初步概念。针对同一内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下面的设计:通过头脑风暴活动复习有关疾病的单词headache, toothache, fever, cough...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的语言知识,为接下来的听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播放录音之前帮助学生梳理和整合问题,引导他们结合图形先猜测答案,然后带着问题与猜测认真倾听。这样的教学活动层次分明、目标明确,在激活学生背景知识的同时又帮助他们快速进入听的氛围。
二、有效开展听中活动 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英语听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语言运用之间建立自然的联系,进而提高他们的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最终实现语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无痕过度。例如在教授六年级上册unit7《protect the earth》时,一位教师由于没有对学生的学情做深入分析,学生在运用与内化语言的环节出现断裂,导致最终的听力教学演变成简单的“yes/no”的对答训练,学生的语言输出毫无意义。
听力录音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听力过程的结束,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听的内容进行巩固与操练,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听的内容进行探讨;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听内容进行复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将所听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进而加深对听力材料的理解。针对同样的内容,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听中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对所听内容已有的理解,笔者为学生提供了文本的思维导图save water, save energy, save trees...帮助学生搭建语言输出的支架,并为学生提供复述的开头句,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积极投入复述的过程中;然后笔者又为学生创设主题情境,让他们在相对真实、完整的主题情境中开展听力拓展训练,以此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听力内容,让他们在充分内化所听材料的语言信息同时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听力过程,通过文本信息搭建支架,不仅提升学生参与听力的热情,也帮助他们通过复述锻炼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积极运用听后活动 提升学生听力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每个学生都是不相同的,他们有不同的学习思维、不同的理解能力、不同的认知方式。正是由于学生有如此多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听力活动时一定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反映来改进自身的教学设计。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unit3《asking the way》时,在听的教学中某教师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听懂,只是单一的让学生先听录音然后根据材料进行简单判断与选择,反馈环节也只是简单的走过场形式,即使发现学生存在错误,也没有做详细讲解,而是按照教案的计划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复听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听力兴趣与听力自信,因此教给学生有效的听力技巧与策略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同一内容,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听完第一遍录音后引导学生针对重点问题对所听内容进行整理与疏导,然后开展复听活动并完成相应的表格练习。复听在小学听力教学中是一种常见的形式,但复听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再听一次,而是在复听过程中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策略指导,引导学生能根据关键词或句捕捉信息;在学生听懂文本大意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对文本材料进行合理的梳理与组织,帮助他们将听得的知识进行有效转化,进而获得系统、完整的文本概念。
关键词:观课议课;有效;教研活动;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111
继“听课评课”之后,“观课议课”成为了学校教研活动的新宠儿。较之以前带上耳朵,带上笔,记录过程,发表评价不同,它要求教师不是作为一名旁观者的角色进入,而是以一名参与者和研究者的角色与执教者融为一体,在课堂观察后,通过评价进行互动交流,不断地通过体验、反思,以修正教学行为、领悟教学的技艺、体味教学的乐趣和生成。这就要求开展“观课议课”活动的时候,参与的积极性要高,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在观课的过程中,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议课的过程中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交流和扬长避短,最后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但是,这种教研形式在农村薄弱学校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师资配备薄弱,“观课议课”流于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道路畅通,许多有条件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镇上的学校就读,再加上各类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也分走了很大一部分生源,农村薄弱学校学生数越来越少,有些山区中学全校只有三个班,配备的教师数也就随之减少,甚至有些科目特别是英语学科只有一位专职教师。开展“观课议课”活动时,议课的时候一群“门外汉”坐在那里讨论。正所谓隔行如隔山,不同科目的教师进行议课,很难谈到点子上,尤其文理科之间一些专业的问题很难通解。慢慢的议课越来越流于形式,导致开课的教师越来越少,很多学校教师变成为了开课而开课,应付了事,完全没有达到“观课议课”共同提高的目标。
二、教研意识不强,“观课议课”缺少参与
农村薄弱学校大多地处偏远山区,地理位置不佳,虽然近几年教学硬件设施有所提高,但是其他条件相对较差,很难让教师既来之则安之。许多教师把精力花在调动上,很难静下心来钻研教学问题,师资不稳定导致师资难以合理匹配。慢慢的农村教师们的知识储备、学识水平、创新教学的能力与先进学校的教师相比差距越来越大。这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教研活动很难正常有序的开展,即使开展,许多教师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准备不足。议课的时候,许多观课教师只是把这个活动当成绩效考核里的一个任务,为听课而去听课,没有认真准备议课内容,大谈理论,讲一些门面话、客套话,最后教研活动只能草草收场。这正应了那句俗语:萝卜炒萝卜,炒出来的还是萝卜。师资薄弱,教研意识不强,缺少主动参与导致薄弱学校教研活动难上台阶,难出成效。
三、领导管理欠规范,“观课议课”难有动力
相当部分农村薄弱学校的领导面对为数不多的学生,面对考试的高压线,一味地追求分数,不够重视“观课议课”等教研活动。大部分学校有制度,制度上墙后,也能够做到抓落实常态化,但没有落到细处。有的把教研活动看成是教师个人发展的事情,面对学校师资薄弱的现状,没有积极的寻求解决的方法,只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开展缺少实效的开课活动,完善学校的台账。在日常管理上,只要教师能认真地上课,把教学质量提高上去就可以了。在绩效考评中,倾向考评成绩,很少去评价教师的参与教研活动绩效,即便将其列入考核,针对“观课议课”这一部分的分数也微乎其微,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虽然也有部分学校把参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研和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成正比,但薄弱学校的学生成绩需要教师花费很多的精力,不仅额外占用学生时间,更占用了教师许多私人时间,鲜有精力再用于教研活动上。再说学校教研活动需要营造氛围,观课议课需要优秀教师引领、帮扶,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时间给学校,如果不注重绩效考评的合理分配,教师们就都会坚守“自留地”,无心大局,无心学校的教研活动。
那么,农村薄弱学校在教研活动上是不是就没有春天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主要是要先转变思想,然后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一直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针对如上的问题,许多学校和教研员一直在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案,在摸索中也探讨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笔者经过搜集结合自己平时参与的一些教研活动,总结出了解决方法如下:
1. 提高重视,有效参与
在农村薄弱学校首先要提高重视,面对师资力量整体偏低,应加强师资的全员培训,有效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在实施上,可以结合各个学校的校本培训,根据实际开展。形式上,因为薄弱学校各个科目教师少,很难参与脱产培训,可以采用业余集中培训与个体分散培训相结合,专题讲座、观看录像等教育科研方式灵活运用。最终做到拓宽教师的视野,让教师能够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与理念,激发了工作热情,提高开课的质量,从根本上解决观课议课流于形式的遗憾。
其次是请进来,走出去。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科研水相对偏低,因此要借助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因为资金有限,经常让教师出去培训是不实际的,可以通过订阅专业杂志,每学期请本县的优秀教师来校上示范课,并对教师的课进行指导,开展高质量的观课议课活动。利用县里教研活动的机会,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出去观课,强化专业引领,教育科研水平才可能有突破。实在没有条件的薄弱学校,可以通过结对子活动,争取条件好的学校的帮扶。如果县里能够对结对帮扶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查制度,并对结果予以通报,并设立一定的奖罚措施,相信更加有利于结对交流活动的有序开展、落到实处。
除此以外,争取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扶持。如果能把县里各个学科的名师集中起来,打造一支能进行专业引领的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头雁”作用,并且下到各个薄弱学校进行开课,帮助学校正常有序的开展观课议课活动,这种 “传、帮、带”,就能使大部分教学能力需要提升的新任教师在观课议课活动中,通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获得全新的体验和教研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观课议课的热情。
2. 多元分工,有效观课
传统的听课中“听”主要侧重师生教学活动(上接第111页)中的声音,记录执教者的过程,好像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而且在薄弱学校,相同专业的教师不多,听课者很容易把听课变成记录笔记的过程,缺少思考,整个过程变得索然无味。而“观课”就不一样了,不但要“听”――听执教者的授课,还要“看”――看课堂的具体表现,更要“思考”――思考课堂的有效与生成。其实,一节课可以观的角度很多,可以在听课前统筹安排,给各个教师分配任务,这样每个人在观课的过程中就可以走出单纯的听,而是有自己的目的。在分工上,可以让同科目的教师负责观课堂设计等专业的问题;不是同科目的教师负责环节的计时间,关注教师提问等记录性的问题。这些都要求观课者有一定“观”的水平,那就要钻研好今天所要听的课,你才能观出道道来。最后,在上课之前,执教者给每一位教师提供教案,这样可以解放听课者的双手,在教案的基础上进行旁批就可以了,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课堂。即使是不同科目的教师,因为之前有了很好的分工,各自带有任务,上课也可以找到自己的观察点,听课自然就充满了趣味,真正做到共同提高。
3. 确定主题,有效议课
再说“议课”。我们熟悉的“评课”流程一般是执教者说课,然后由听课者逐个评论这节课,执教者很少参与其中,这一过程的话语权掌握在听课者身上。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听课者感觉在对着空气说话,执教者又百口莫辩,一身无奈。而“议”得《现代汉语词典》中作有“议论”“商议”两个意项,笔者认为“议课”之“议”应作“商议”解,是一个平等交流、互动、对话、直面问题的过程。那不同科目的教师怎么才能够做到很好的议课,并且议得深入呢?这就要求在“观课议课”前,就要定好自己走进教室观察什么,这也就是议课的时候的主题,这样观课才有相对集中的注意指向和思考指向。同科目的教师可以定文本解读,以学定教等专业的角度;不是同一科目的教师可以从课内外结合,教师教态等非专业的角度。同一科目的教师在一起会过多地谈论有关文本解读方面的问题,往往容易忽略一些细节,这样多科目教师,多角度观课议课,可以让课的内容更加完善、更加丰富。
有一次,笔者有幸参与了某农村小学关于PEP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4 Read and write教学内容的观课议课活动。首先,执教者把详案分发给要观课的教师,然后由执教者先进行课堂教学说明,之后教务处进行统筹分工:作为英语教师,笔者负责的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学生接受知识的大体程度,教师上课有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三部分;体育教师负责计算每个环节的时间;音乐教师负责课堂表演背景音乐的观测;美术教师PPT辅助画面选取方面是否符合中学生接受特点方面的观察;两位科学教师负责教师语言的逻辑性以及课堂难点用时记录。因为有了主题,大家在观课的时候就有了目标和针对性,在之后的观课活动上,大家都非常认真,讲出的观课点非常全面,整个过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后每位教师都写了教学反思,参与的教师都觉得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