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迷宫教案

迷宫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迷宫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迷宫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据结构;教学模式;实训;竞赛;动态演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本研究基于多媒体平台进行“数据结构”实训教学,致力于建立“数据结构”课程以教学为基础、实训为手段、竞赛为激励机制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为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ACM等国家级、国际级竞赛进行人才储备,并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领域的其他课程、今后从事理论研究、应用开发及技术管理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1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

(1) 教学内容:设立了以算法为核心、以应用为驱动的教学主线。在算法介绍上注重对问题求解过程的理解,注重算法设计思路和分析过程的讲解,对于每个算法都给出了逻辑步骤,力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开放性思维方式。

(2) 教学手段: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综合使用,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手段。多媒体教学法具有知识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生动的特点,多媒体教学在教案设计、备课方法、上课方式等方面带来了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化。

(3) 教材体系:改变传统单一依赖一本教材的模式,参考国内外经典教材,自编集教材、实验指导、习题解析、案例指导等为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教材体系。

(4) 教学环境:建立“讲坛、网坛、论坛”多平台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

虽然目前“数据结构”教学中,基本普及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但在课件制作的水平方面、在使用课件的尺度把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以至于把课堂变成纯粹的计算机媒体演示室,学生也是走马观花,不知所云,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多数研究对教学实践环节没有提出较好的理论指导,实践方面的素材相对贫乏,致使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会是纸上谈兵。

作者多年从事计算机本科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工作,该课程2006年被确立为河北省精品课程,所开发的“数据结构动态算法演示”系统获得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评比大赛一等奖。

2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纵观该体系结构,由下至上分为三层,分别是基础设施层、教学实践层和能力提升层。基础设施层是整个系统的基石,它包含电子教案、算法动态演示系统和实训题库。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托电子教案进行基础知识讲解,通过算法动态演示系统形象表现算法运行过程,动静结合,加强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实训题库是实践环节的主要素材,它由基础实验、设计实验、综合实验组成。在扎实的教学和丰富的实验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级别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1多媒体教学平台

就“数据结构”而言,由于一些理论知识较抽象,单纯的电子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理论知识直观地表现出来,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教学难度较大,所以要改变以往“老师在上面念幻灯片,学生在下面匆忙记笔记”的教学方式,建立多媒体教学平台,制作算法的动态演示系统,生动、形象地描绘算法执行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数据结构算法动态演示系统”内容主要是关于数据结构经典算法的动态演示,制作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数据结构”课程经典教材,结果汇集了“数据结构”课程众多的算法,该系统是在Visual 2005集成开发环境下基于最新的面向对象语言C#开发完成,利用.Net Framework平台,类型安全,可移植性强。系统的主要特点有:

(1) 实现算法代码的执行与动态图形演示相同步,描绘了算法执行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可实时观察系统堆栈和算法中变量的变化过程,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程度。

(2) 利用多线程编程技术,可随用户需要,随时暂停、继续算法运行过程,用户可及时调整数据,自行控制算法的执行速度,根据个人的进度需要控制算法执行的进程。

(3) 提供了算法实现的C++源代码,既可辅助教师进行自主教学,又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尤其对学生上机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图2所示是“数据结构”经典算法“走迷宫”的动态运行过程。整个界面分为控制区和演示区,控制区包含若干按钮,主要完成数据的输入和算法执行过程的控制。演示区从左至右分别是图形演示区、代码演示区和堆栈演示区,生动的描绘出算法执行的每一步系统状态和堆栈情况。通过控制按钮,学习者可以改变迷宫样式、调节算法执行的速度以便于观察。

2.2上机实训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数据结构”是一门实践性很重的课程,实践环节要根据一个知识点形成由基础实验(点) 设计实验(线) 综合实验(面)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实验是将理论课上讲的抽象数据类型上机编程实现,在实现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抽象数据类型和类之间的关系、算法设计和程序实现之间的关系、问题描述和成员函数之间的关系;设计实验是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给出面向实际应用的实践题目,由学生自己设计数据结构、定义类、实现类,从而解决该实际问题,这样将几个知识点连接起来,自己设计解决一个小的问题;综合实验是给出面向实际应用的稍大一些的实践题目,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设计几个数据结构并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定义几个类并实现,此外,还需要一些类外的函数,进而解决这个稍大的实践题目。

2.3多层次竞赛机制

竞赛能激发人的潜能,通过组织各种级别的竞赛,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竞赛按照规模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竞赛主要指班级内部竞赛,主要题目来自于实训题库的综合实验。班级内三至五个人为一小组,分工协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给定题目。初级竞赛组织形式简单,相对频度可以高一些,难度和强度要适中,既能强化对知识点的巩固,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享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中级竞赛指校际间同专业学生的比赛。通过初级比赛可以遴选出一些较有实力的参赛队参加中级比赛,加强校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因为要涉及到参赛学校的协作,所以建议中级比赛每年举办一到两次。高级竞赛主要指全国及其以上规模的比赛,如数学建模竞赛和ACM大赛。

自实施“数据结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以来,我专业学生在各类比赛中的成绩稳步上升。07年数学建模比赛中全国一等奖1名,省一等奖、二等奖多名;ACM程序设计大赛06年西安赛区取得第29名,07年成都赛区取得第32名。

3结束语

本课题的特色及创新点就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实训并举,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地对“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进行包装,提升其教学效果。课题的研究成果可被用于计算机专业“数据结构”必修课程及其他相关理工专业“数据结构”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所包含的知识与提倡的技术方法,无论对进一步学习计算机领域的其他课程,还是对今后从事理论研究、应用开发及技术管理工作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燕. 关于“数据结构”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07,(2).

[2] 张恩胜,娄雅斌,顾红生. 数据结构教学改革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7(6).

[3] 殷人坤,邓俊辉. 清华大学“数据结构”精品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6,(5).

[4] 程满玲. 创新数据结构的教学模式 探索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 考试周刊,2007,(23).

迷宫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三问;理解

阅读要想有收获,有着不可绕过的三问,那就是:作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绕过这三问,阅读会收效甚微,甚至会毫无所获,这是起码常识,是基本要求,是阅读能力的体现,也是阅读教学必须遵循的“三层次”的基本规律。阅读本是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取精存真的“过滤”过程,如果只是一味地吸收,就会生吞活剥、食而不化,最终被书撑死,这也就完全背离了博读而约取的阅读宗旨。只是这“三问”必须始终贯穿在粗读、精读、品读这“三读”的全过程中。粗读,学生查字典也好,教师讲述也行,目的是扫除字词障碍;精读,主要是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品读,为的是感悟体验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总而言之,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读懂文本,达到透彻理解,深刻体悟,读出独特感受的目标。由此得知,“三读三问重理解”是阅读教学不可违背的最具普适性的教学策略。

一部好作品犹如一棵生命之树,它是由心灵、情感或由此升华的理性的种子生发出来的,文字只是这一生命的载体。文以载道,作者的目的在“道”。“根情、言苗、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悟“道”或“义”是读者的目的,而不是教者的目的,或者说不是语文课的核心。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文”,即这一生命的载体,也就是文章是“怎么写的”。

一般读者读文章,只注意文章写了什么,很少有人注意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是因为读者已经有了,或自认为有了这方面的能力,自信读完后能够懂得文章的内容和意义。《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阅读与写作如同渔猎,掌握了使用“筌”“蹄”的方法,就能捕捉到鱼和兔,那方法便自然退居次要地位了。而教习者的目的并非学习者的目的,教习者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达到目的的过程,“过程”才是教习者的目的。所谓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在这里,我们可以套用庄子的话说“习渔者所以在筌,得筌而可得鱼;习猎者所以在蹄,得蹄而可得兔”。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讲读“例子”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阅读,读懂内容,领会含义,帮助学生学会将心中的事、理、情恰当地“装载”进阅读文本中,弄懂别人怎么“装”的并且自己照样会“装”,这便是我们的教与学的核心。

人们观察、研究事物,总是从浑沌的整体表象开始,再到各个部分的深入分析理解,最后归于整体的本质的认识。关于语文教学三层次的观点正是这一认识规律的个别化。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说来文章的基本内容是无需教者多言的,正如《荷塘月色》写的便是月下的荷塘景色与塘上的溶溶月色,学生只需读一两遍就能抓住。认得几百字的人就能津津有味地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看武打言情小说……这“有味”便说明至少读者读懂了大部分内容。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完全不必花时间去讲解基本内容的,原因是“依注解书,学生自会”(汤显祖《牡丹亭》)。讲多了徒增反感,而且阻碍了下一个教学步骤的开展。不过,在学生掌握基本内容的同时,也自然会有某种情感戚戚于心,因为感情首先是一种关于整体的直觉思维的抽象。这些当然也不必去多讲,但是这些内容和情感又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踏上这块“基石”,才能推开那扇“大门”,我们才能沿着语言文字的迷宫去“解放”这个“写书人的灵魂”,跟他“神秘地交谈起来”(高尔基《在人间》)。如果我们“解放”了他,至于他们“交谈”了些什么无关紧要,教师只需点到为止。这也就是说,作者“为什么要写”也不能作为语文课的核心。

如此看来,唯有“怎么写的”才能作为语文课的核心。

我们说,只有掌握了作者是“怎么写的”,才能透彻明了作者“为什么要写”,反过来,才能比较全面细致地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这样也才真正称得上会阅读。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走的便是这条路,只是不自觉地长期浸染、潜移默化,才自然而然走在这条路上而已。作为语文教师则需要将它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去认识,不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是读三两遍就要理解它、把握它。清代思想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学文之事,可授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者心营意造”。这“规矩方圆”就是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怎么写的”之法,而探寻“怎么写的”的过程就是领会、感悟、体验作者“心营意造”的过程。因此,只要抓住了“怎么写的”这一核心,就算踏上了接引我们从语文学习的此岸到达彼岸的桥梁。

迷宫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法教学 国际法教学内容 国际法理念 教学改革  

    一、如何确定本科阶段学生应掌握的国际法知识 

 

由于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本科阶段法学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的国际法专业知识的范围,各个高校的认识不尽相同。笔者参看了一些学校教师的教案,发现其内容基本上与我国的一些统编教材的内容相同,就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全面地、平面地作为授课的内容。其特点是内容全面,条理清楚,但我认为这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学生,特别易使国际法的教学变成仅仅是知识点的传授,其结果可能是学生可能很能应付考试,却不能掌握国际法的真谛,不能树立正确的国际法理念,不能用国际法知识分析纷繁复杂的国际法现象,不能进行自我学习。 

教师对学生应掌握的国际法知识,往往认为让学生掌握的越多、越全面就越好,唯恐漏掉了什么知识点,结果将国际法的授课变成了填鸭式的“满堂灌”。我们知道,国际法的内容浩如烟海,相关的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国际案例不仅多得无法统计,而且对刚接触法学专业知识的本科生而言,更仿佛进入迷宫一般,不知从何下手。加之国际法本身与我们现实生活直接联系相对较少,学生更是不易理解和产生兴趣。此时,如教师一味追求知识点的全面完整,平面地介绍教材的内容,必然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无法消化理解,抓不住中心和重点,进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 

那么,确定本科阶段学生应掌握的国际法知识的指导原则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首要的原则是应当平衡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就是说,首先要考虑知识本身体系的完整性,但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那些基本的、也能为学生所理解的、同时又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应列入教学内容。例如,国际法总论中涉及的问题非常多,有关国际法的概念、国际法的性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等问题,由于具备上述特点应列入掌握的内容;但对于诸如国际法的历史、国际法的编纂、国际法的效力则要视情况而定。因为这些内容繁杂,而且对理解以后的知识内容并无实质性的帮助,极易使学生将主要时间用于一些细节性问题的记忆,而对这一些重点性的问题却缺乏足够的理解,这对后续的学习与理解是不利的。当然并不是说不要学这些内容,但完全可以采用自学,或者以后在相关章节进行具体介绍的方法去了解。 

其次,要平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要认识到本科阶段毕竟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在广度与深度方面应当有较大的区别,如果一味扩大内容的范围与授课的难度,就会混淆这二个阶段的界限,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如国际法教材中大多对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的具体领域有较多的介绍,甚至引入了一些其他专业的词汇,所介绍的有关人权、环境问题的相关理论也较为深奥。如果在内容的选择上把握不好,会出现一种“撒胡椒面”的状态,教师虽讲得似乎尽兴,学生却迷迷糊糊、不知所云。 

迷宫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效率;教师引导;主体地位;控制论

当前,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全国大范围、深入地展开,其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正是要求我们为新世纪培养拥有丰富且实用的地理知识人才,这是摆在我们地理教师面前的毋庸置疑的重要课题。如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每一节地理课,都需要兢兢业业的努力与准备,例如熟悉教材、钻研新课标、编写教案、突出重点、分解难点、作详实周密的教学安排等。但要让教师教的得心应手、畅快淋漓,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融会贯通,还真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课堂氛围轻松愉快。“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扭转当前学生忽视地理学习的有力措施。

为了使学生有目标地、主动地学习地理课,笔者认为,应首先上好序言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也是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序言课的原因。运用生动、丰富、有力的事实说明地理学科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到地理知识的有用性,激发兴趣,增强学生喜爱这门学科的思想意识。

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学习动力,并不是完全体现在每节课的导入新课上,而是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应适时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情来教授地理知识。课堂上,新奇巧妙的提问像魔术棒,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亢奋;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就像一盏明灯,在知识的迷宫中,照亮一条前行的路;生动有趣的提问像欢乐的音符,可以使整个课堂气氛活泼轻松。如讲完“洋流”时引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妙用洋流助战的故事,提问:日军如何妙用北太平暖流,避开美军监察突袭珍珠港的?再如讲完“北印度洋季风环流”时,巧用我国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提问:郑和选择什么季节出发?返航时又在什么季节?通过这些新奇有趣的提问,学生既能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又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形成“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爱学”这种良性的学习机制。

二、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以无声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视觉感官来反映地理事物的特点,且往往会提供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如在讲授 “三圈环流”的形成时,在黑板上一边画图一边讲授,学生能很快地、直观地把这一难点知识掌握。

另外,我们还要教会学生画简易地图,并能熟练使用地图,就像数学教师教学生用阿拉伯数字解题一样,必须始终坚持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读取有用的地理信息,教学时凡能从地图上获取的地理知识,都尽量运用读图的方法来完成,且遇到问题,要首先想到与之相关的地图,逐渐使学生养成用图、识图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常说的以图增知,以图感美,以图启智,以图育德等多种教育功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才能引领学生逐步养成“心中有图、图文合一”的思维习惯,并终身受益。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学生对地理课发生了兴趣,学会了使用地图,仅有这两点还不能说学会了终身受用的地理,还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自觉地学习,能独立获得新知识并驾驭已掌握的知识,做学习的主体。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法指导,明确知识联系并交代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如我在讲授《分析判断气候类型》一节时,对于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是重点内容,我先讲解了对于气温、降水描述的一般规律,然后让学生自己看书,分析各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最后联系三圈环流的知识,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

这样做不但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使他们把精力集中到理解、掌握、巩固教材的知识上,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

四、依据控制论原理,对课堂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地理课堂教学是由地理教师、学生、地理教材、地理教法和地理教具等要素构成的复杂教学系统。而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则必须对课堂教学活动实施即时有效的控制。

1.掌握好教师与学生、讲授与学习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使教师、学生、知识三方面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始终保持信息流的畅通,才能使学生的有效获得大幅度增加。这种平衡的实现,需要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其接受程度,充分展现教学的艺术,使师生双方都处于最佳的信息交流状态,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明确学习目标,并把目标交给学生。如果只是一味的跟随老师的步伐去学习而没有自己的目的,那么高中地理教育对于学生无疑是失败的,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有多大的提高呢?这里并不是否认教师或者课堂的作用,而是要教师在学习之前把学习目标向学生提出,以便学生实行自我控制,及时调整学习状态。

迷宫教案范文第5篇

一、板书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中的作用

板书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把握要点,理解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也能反映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影响学生的学习品质,特别是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好的板书,层次清楚,富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板书里包含的不单是静态的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运动的信息即迂回曲折的思路发展,在教师语言的配合下,把教材编写者的思路,教师讲述问题的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让学生明白,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并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提高其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在教师板书时要细心领会教师的思路,而且要顺着教师的思路像迂回曲折的迷宫一样与教师一道展开思维。有人说,板书是一种特殊的智力杠杆,教师利用杠杆,可以撬开学生的智慧之门。在板书动态的思维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必然得到发展与提高,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最为有效。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板书形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怎样利用多种形式的板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板书设计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师讲解会采用不同形式的板书,不同教学内容同一教师讲解也会采用不同形式的板书。不论采取何种形式的板书,都应在揭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

1.放射式板书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与文化相关的知识,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采用这种放射式板书最能说明问题。以众多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文化”作为放射点,把它写在黑板的正中央,四周都是空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学生已感到好奇,下一步怎样写呢?数学上讲过经过一点可以有无数条直线,这里我们把这一点看成放射点(文化),把众多与此有关系的知识从四面八方放射出去,如图1,这些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说明与“文化”有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使问题迎刃而解,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大有裨益。

2.“大树型”板书

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绚丽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学生有好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我们利用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事物容易理解这一点,故在讲解初一思想品德课“违法”与“犯罪”的有关知识时,我采用了大树型的板书,如图2。

这样书写板书,加强知识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违法”作为树干,写在黑板的正下方,主要的知识作为树枝,相关知识点作为树叶,通过向上发散构成点、线、面的立体思维网络,一棵郁郁葱葱的“知识树”长成了。这样的板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这棵知识大树中,可以培养学生横向发散的思维能力,即大树中平行知识点之间的发散,让学生弄清平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辨相关概念、观点的适用条件。在这棵知识大树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纵向发散思维能力,即大树中不同层次知识点之间的发散,认识不同层次知识点的联系与发展。在这棵大树中,还可以培养迁移发散思维能力,即从条件、角度等方面进行变化,实现知识信息转移的发散,通过这种发散培养学生把握联系,抓住本质,排除干扰的能力。

3.“结构式”板书

初二学生刚开始学习“沟通知识”,对于“父母子女的关系、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逆反心理,孝敬父母、亲子沟通矛盾等知识之间是何种关系,学生头脑中较为混乱,针对这一情况,采用图3的结构式板书,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拓展思维。

此板书是初二思想品德课中关于“家庭沟通”方面的内容,用词语加上简要的连接符号,在黑板上由左至右展开,突出地、准确地表明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把家的相关知识以家为放射点,写在黑板的最左端,然后向右拓展此图时,学生心里有疑问,也有猜想,教师板书“父母及子女”在相应位置时,学生似乎明白了什么,教师及时点明,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内容用两个词及箭头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顿悟“父母要履行教育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要赡养扶助父母,子女要履行孝敬父母的义务”。教师再板书,“亲子矛盾”及其与前面各知识之间的关系时,学生的思维会伴随着教师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的板书运动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教师板书,无论是采用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从左往右、由左下角向右上方延伸的板书形式,还是采用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的板书形式,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在设计板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处理,显示出教师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之苦心。第一,要注意板书设计的科学性原则,应以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为前提,做到科学准确。第二,板书设计要注意针对性原则。板书是一种浓缩的“提炼”艺术,在实际过程中要简明扼要,突出主题,抓住最本质内容,做到精炼。第三,要注意启发性原则,教师在讲述教材内容时,不能采用单一形式的板书,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板书,让学生产生联想,力争做到浮想联翩。第四,要注意美感性原则,板书要条理清晰,布局合理,要中看,文字书写要有美感,板书结构要有美感,线条应用要有美感,以引起学生注意,愿看、想看,自觉自愿思考问题。第五,应注意实用性原则,板书的设计形式不能单一,但也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要注重它的实用性,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固定,因此这一原则不容忽视。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每一位教师在每一堂课上都要为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努力,利用黑板这方寸之地,珍惜每一个四十五分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时,在创新思维、创造力方面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迷宫教案范文第6篇

【Key words】Theme teaching method;Computational thinking;Learning community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中较重要的一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即“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这里我希望通过C语言这门通用能力课程的课堂教学,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方面的学科素养的目的。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其目的不仅要把学生引入基本的知识领域,而且要使他们明了各科之间的关系,最终把知识应用到校外的生活中去。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问题一直是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教学方法的大改革,可能是今后深化教学改革、质量大提高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因此我把C语言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希望通过主题教学法的应用提升课堂吸引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采用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做的只是被动接受,缺乏思考和创新,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课堂过分沉闷,教学效果较差。而主题教学法是在教师确立的主题框架中紧紧围绕学生、跟踪学生思维研究过程的教学,重点开发的是学生个人基于实际而不是基于理论的探究思路。

主题教学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特点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也强调个人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建构。因此我在整个C语言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应用了主题教学法,章节糅合,依据C语言课本基本知识点,结合一个完整的小型软件开发项目设置三大主题展开课堂教学:数据存储、流程控制、模块化,打乱了原有的教学定势,逐层引导启发,合理进行主题推动,设计了一套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的,符合软件开发思维的课堂教学策略。

整个主题教学活动分成四个环节来完成,第一个环节是课前教师提供导学方案、知识点PPT和参考书目,由班干部按学习志愿分组,每组10人,帮助建立学习共同体,进行学习交流;第二个环节是课堂上教师引出话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再进行知识点梳理和总结性的点评;第三个环节是知识点演示,在课堂上编程直观演示知识点效果;第四个环节是课后学生利用综合实训平台,完成辅助教学资源的下载,作业的提交以及在线讨论,教师利用综合实训平台实现作业的与批阅,以及在线答疑。在这四个环节的实施过程中,主题教学的基本模式:引出话题―梳理话题―确定主题―自主探究―反馈交流―赏析领悟得到了充分体现。

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写教案,做课件,把现成的知识满堂灌输给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分解成了三个方面:一方面是要集中精力编写导学方案,为学生提供知识点PPT、参考书目,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前初步构建宏观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针对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设计,通过问和答的互动方式,进行知识点的提炼,将宏观知识微观化,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最后一方面就是要与课堂内容配套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领悟所学,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我校计算机专业的C语言授课学时为32学时,按照知识点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我给数据存储主题单元所分配的学时是10学时,流程控制主题单元分配的学时是14学时,模块化主题单元分配的学时是8学时。依据课堂授课学时数,我进行了16次导学方案的设计,16次课堂教学设计,1次设计对应两学时授课。导学方案在设计时围绕既定主题展开,在给定参考书目和知识点PPT的同时,提出了相关问题,让学生主动解决这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c。而在与此同步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对重难知识点进行了细化,不会再去花费大量时间讲解基础知识,而是把重点放在重难点的理解和应用上。我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C语言实验学时为32学时,刚好与课堂教学形成对应关系,因此我参考课堂设计方案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了16次实验,使学生课堂所获知识得到了充分巩固和应用,达到了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编程实践能力的效果。

举例来说,在模块化主题中的递归教学中,我首先在导学方案中提出了两个问题:嵌套调用和递归调用的差别?递归调用用在什么地方?很多学生通过自学并不能做到真正了解,但会产生一个大致的印象。接着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提出了经典问题-汉诺塔问题,询问解决方法,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提出递归思想,通过编程和单步调试展示递归的调用过程,让学生明确递归的应用和优势。最后我会在课程实验和实训平台中由简到难给出经典递归习题,比如用递归完成字符串的反转,用递归实现折半查找,用递归寻找迷宫出口,帮助学生巩固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为了激发学生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设计课程评价方案时,实行了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把学习共同体中每位成员的平时出勤表现、课堂参与情况、实验任务完成情况也计入平时积分中,并占据了平时成绩的80%。这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相对于那些没有进行C语言课堂教学改革的班级来说,在提升课堂活跃性方面效果明显。

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师为了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为了能够较好地掌控课堂,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得到了大步提升。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到了积极思考、互动交流,体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整个教学完成后,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运用计算机领域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不再一筹莫展,而是能做到先分析需要处理的数据,再分析数据处理的过程。与此同时,在课堂交流碰撞中教师与学生互相都收获了更多的思想,共同得到了提高。

通过跟踪调查表明,参与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学生,在软件编程比赛和电子设计大赛中均有较好表现,取得了较好成绩。

迷宫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体育 教学 拓展 意义

体育教学内容是指根据体育课程目标从各种直接和间接经验中选择出来的体育教学素材。从2001年9月始,新体育课程标准在全国试行。新体育课程标准没有规定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统一的大纲,表明国家认同不同地域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丰富多样性,鼓励把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资源创新成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创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面对农村学校的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紧缺、体育教学内容匮乏的现状,农村学校结合自身客观条件来充分拓展体育教学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学校结合现有设施和本土可行性,试将民俗体育作为教学的拓展,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一、拓展的民俗体育种类

民俗体育活动包罗万象,适用于中学体育教学的项目种类繁多,且具有简易、多样、有趣的特性,如踢毽子、抽陀螺、跳绳、跳橡筋、民俗游戏、滚铁环、放风筝、小篮球、走高跷……均适合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也适合在小场地内开展。我们选编的民俗体育活动,不仅学生表现出浓厚兴趣,就连学生家长都有亲切感――许多项目都是他们曾经玩过的,并且有些家长还会制作陀螺、毽子、高跷、飞镖、风筝等民俗体育器材。因此在农村中学开展民俗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丰富学生课间、课余生活。更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还能弘扬民俗体育人文精神,从小培养学生健身的兴趣和意识,达到全民参与、每生受益的终极目标。

我校根据各年段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的不同,把民俗体育内容分三个阶段:低段――跳橡筋、民俗游戏、跳绳、抽陀螺;中段――踢毽子、滚铁环、走低跷、小篮球;高段――放风筝、走高跷、飞镖、小篮球。

各阶段具体拓展内容选编如下:

(一)民俗游戏:(1)背子游戏(2)打弹子游戏(3)跷跷板游戏(4)摇船游戏(5)踏柱过河(6)造房子(7)拍背游戏(8)拔河游戏(9)木头人(10)切西瓜。

(二)抽陀螺:(1)刷陀螺(2)斗陀螺(3)圈内抽打陀螺(4)赶进门。

(三)跳橡筋:(1)小剪刀(2)大剪刀(3)九九开花(4)挂灯灯(5)悯农(6)变魔术(7)妞妞。

(四)跳绳:跳短绳、带人跳、跳长绳。

(五)踢毽子:(1)盘踢:百分踢、搞踢、定位踢、十样锦;(2)拐踢:加盘踢、加打踢、对踢、打井、还欠;(3)选学内容:磕踢、绷踢。

(六)滚铁环:(1)滚直线(2)滚曲线(3)滚四角(4)巧过独木桥(5)滚铁环接力赛(6)滚铁环走――停――跑(7)滚大铁环(8)自由滚铁环。

(七)小篮球:(1)玩球操;(2)基本功:运球、传接球、投篮;(3)篮球游戏:你传我抢、三角形传接球、四角传球、打球游戏、运球比快、追赶球、运传切组合游戏、三人制篮球赛。

(八)走高、低跷:(1)走直线(2)走曲线(3)走圆形(4)走八字曲线(5)踩高跷过障碍(6)走蛇形(7)走花形(8)走迷宫(9)走高跷接力赛(10)跟踪走高跷。

(九)放风筝:风筝制作、放风筝。

(十)飞镖:飞镖和镖盘的简易制作、飞镖比赛。

二、将拓展的民俗体育内容融入体育教学环节

(一)融入体育课堂教学

根据各年段年龄特点拓展不同的民俗体育内容,每周用一节体育课设为民俗体育教学。由教师在课内主教。倡导在课间活动天天练,各班建立民俗体育锻炼上墙表。每周布置一次民俗体育家庭作业,每周教师根据教学进度,适量适度布置一些家庭锻炼任务,包括跟父母的互动任务,了解完成情况。在体育课堂中,倡导“能者为师”的教学氛围,任何人的新创意、新想法、新形式都有可能成为下一节民俗体育课中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民俗体育教案机动性、灵活性很强,而学生在课堂练习时也可以随时调整学习内容、方法、形式,形成一种活泼轻松、互帮互学的生成式的课堂效果。

(二)融入大课间活动

把大课间活动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错开锻炼时间,广播操后以班为单位分散进行,以民俗体育课进度中的内容为锻炼项目,班主任督促、体育组巡视、领导检查打分三步同行。另外还设立大课间活动展示台和辅导站,为学有余力者提供舞台,也为学有困难者提供帮助。教师全员参与,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不同的班级锻炼队伍,可教学生,也可向学生请教,锻炼时间等同于学生锻炼时间。

(三)融入学校体育竞赛

开展班际民俗体育比赛,不同教学时段开设不同比赛。如低段先开设抽陀螺比赛,后是跳绳比赛和双人跳绳比赛,到下一学期根据进度再进行跳长绳比赛,层层深入,使学生大面积参与。

每学期开设一次民俗体育运动会。设立多个民俗体育运动项目,学生自主报名,先个人比赛再团体比赛,计入班级总分,设立多个奖项。

三、民俗体育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意义

(一)完善学校体育体系

将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中,其实就是把学区内散落的可利用的民俗体育资源集中整编的过程,使之成为学校体育原有课程体系的补充,使体育活动内容更为广泛多彩,也真正体现了本土化。

(二)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1 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学校体育以“体育保健+民俗体育”的模式进行着,教师由于教育观念的转变,因而也有意识地改变了以往的体育教学方式,将更多的现代化学习手段和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而提高了效率,使学生终身受用。

2 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观。教学过程中都有新发现,那些平时被视为“低素质”、“学有困难”的学生也似乎并不像原先那样“一点体育潜力都无法可挖”了。这就给学生们获得新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良好的氛围,真正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一年的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育兴趣得到提高。学生喜欢民俗体育课,对学习民俗体育项目有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表现在课内、课间、课外甚至校外。民俗体育课内,学生活动积极,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肯与老师交流,能跟同伴一起玩各种民俗体育项目,并且有互相讨论共同创造新玩法的良好学风;课间课外,学生们三五成群,或围在一起踢毽子,或一起跳橡筋。气氛热烈且安全有序。

2 身体素质不断增强。通过实践,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通过几次测试对比,发现各阶段学生素质提高表现不一:低段学生表现在跳跃、协调能力方面提高特别明显,部分学生从手脚不协调、身体动作迟钝、僵硬发展到动作舒展、协调;中段学生在平衡、协调、反应以及控制器具的能力方面有较强提高;高段学生表现在控球能力明显好转,对小篮球的基本技术和简单的战术有明确的了解。

3 健身意识、锻炼习惯得到培养。开展民俗体育以来,学生课间、课外、校外的体育锻炼机会多了,学生持有的器具简单方便,活动场所也不用很大,因此学生只要有空就会三五成群进行民俗体育活动。校园内形成了有益、健康的锻炼氛围,无意间也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锻炼意识和习惯。

迷宫教案范文第8篇

留心一下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对于教学机智的“浅解”乃至“误解”,往往走进一些误区。其一,随意生成,无限拓展,与课堂教学目标背离,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其二,媚俗搞笑,纯粹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设计教学情境,丧失了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体验。其三,抛却课本,形式主义的活动频繁,忽视了数学学科的基本属性,课堂教学的“数学味”逐渐淡去。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学会调控,从而体味数学教育智慧的意蕴。

一、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特质:敏感、投入,基于数学文化的感知与理性的学习

数学的魅力感染和吸引着我们,我们憧憬着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随着新课标的实施,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往往能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然而,很多教师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随意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挖掘一些教学细节,甚至被一些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偏离了航道,把学生引入迷宫,追求表面的活跃与热闹,丧失了理性的思考,使课堂有效教学大打折扣。在对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和反思中,我们体会到在教学中应不断促进教师关注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包含着敏感性,是一种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数学课堂的教学机智则应是基于数学文化的感知与理性的学习,数学课堂教学机智,必须牢牢把握“数学”的缰绳。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情境的影响,良好的思维情境会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思维情境中为学生搭建起民主、开放、融洽、自由的对话平台。

“生成”也许是一种不曾预约的精彩,但更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召唤,一种价值引导下的自主构建。应在充分预约中寻求平衡,酝酿突破。在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数学”的缰绳,瞄准教学目标,在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善于转化一些教学意外的“事故”,适时作出反应和调整。

二、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调控:学会追问,对数学情境进行崭新的塑造

教学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教学就是“即兴创作”。数学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生成的境界,必须调控教学机智,正确对待一些意外情境并加以创造性的塑造,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求活――引导学生在民主、融洽的平台中,尝试相互学习

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学习场景:“请和小组同学一起商量一下!”“听听伙伴们给你的意见!”……如在教学“游戏――十几减9”一课时,我创设了“拼图”的游戏情境。先让每个学生完成题卡上的练习,根据要求再和小组同学一起用题卡拼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根据自身的习惯和标准来验证伙伴的学习成果外,还要针对出现的问题,对同伴进行适当的点拨,以调整操作方案。每一个学生都要为自己对他人的“点拨”寻求新的着眼点。这样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发展。我们看到在得到了伙伴的点拨后,学生的热情高涨,一个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学习局面悄然形成,在这样和睦融洽、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同学之间相互鼓励和支持,彼此受到启发和感染,感受着学习的乐趣。

2.求精――创设开放、自由的平台,鼓励学生学会展示学习

展示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构建有效体验,自我展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在教学“周长”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自己的表现做一个评价,有的学生总结了自己一节课的成功与收获,也有的学生反省了自己学习中的失败与不足。这是一种自我评价,更是学生的自我点拨,这种自我点拨有利于学生交流感受、提炼成功经验、剖析失败原因,设想改进方案。在展示交流中,学生们坚定了学习信心,总结了学习方法,拓展了学习路径,明确了新的学习目标。

3.求实――倡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实效

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被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生动、活泼、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不仅应是小组探究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还应是小组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亲密伙伴。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小组,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控,通过启发诱导、鼓励肯定,指出偏颇与不足,保证探究活动有序、有效展开。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资源”的发挥,要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使人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时要关注不善于发表意见的学生,避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掌握合作探究的进程,控制探究时间,时间安排一要充分,二要限定,以造成学生的紧迫感,提高探究效率。

三、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氛围:善于追问,在精巧的点拨中走进数学园地

我在教学别注意适时捕捉现场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自主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点拨要勤

教学中的点拨要勤,不要放过任何富有教育意蕴的情境。当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教师点拨的次数勤,更是指点拨前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勤,点拨时的手段勤,点拨后的思考勤。我在教学别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及时发现学生探究时的问题,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情感、状态,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解决问题时闪烁出的创新思维的火花。这些都提供了点拨的良机。对学生的点拨不单纯是语言的点化,学生从我生动的眼神、关爱的抚摸中同样能受到启发,获得力量。促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活跃、内在激情焕发的交流也是一种教学机智。

2.相机诱导

教学中的点拨要巧,要不留痕迹。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点拨时机的出现有时是稍纵即逝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发现时机,把握时机,绝非易事,它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既要靠长期的教学实践,又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底蕴和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常识,否则,即使点拨时机出现了,也会失之交臂。在“神奇的尺子”一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一条彩带的长度。这时,有学生想到用一张大约1分米长的电话卡量10次,估测得出彩带大约长1米的方法。这种方法比直接用尺量显然略显笨拙,但生活中谁又能随身带一把尺随时测量物体的长度呢?我及时抓住了这一时机鼓励学生:生活中的“尺子”有许多,你能用电话卡估量彩带的长度,这就把电话卡变成了一把“神奇的尺子”。这种巧妙的语言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点拨,一种对学习方法、生活能力的点拨。

教学中我对学生的点拨既有这样的即时点拨,也不乏导入性、终结性、迁移性的点拨,这些不同方式的点拨疏通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调节自己的认知、情绪和心理,有效地发挥了教学机智的整体教育功能。

3.学会等待

教学中的点拨要会等待,要给学生完整的思考过程。学生在探索时,思维的大门可能朝着各个方向打开,他们为了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如果在学生遇到困难之初就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那么,学生的思维只能朝着这一方向打开,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自己积极的数学思维活动也可能被教师的点拨所扼杀。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时间,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去发现,去创造。

如在教学“左右”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判断图中的小朋友是不是都是靠右侧行走。由于学生与下楼学生面对面,所以他们都是以自己的方向为标准作出了“不是”的判断。面对学生的判断,我没有急于否定,而是创设了一个模拟上下楼的实验情境,让学生举起右手,模仿上下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上下楼时,大家是面对面走,尽管方向不同,却都是靠着自己右手一侧行走的,所以图中的小朋友也都是靠右侧走的。在这个案例中,我留给他们充分的体验时空。学生由体验到调整思考策略,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的延时点拨,拨到了关键处,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四、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升级:学会反思,在研究中提升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准

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将机智定义为“充满思想的行动和充满行动的思想”。[2]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催生和深化,必须强调数学教师思想的“在场”,倡导教学反思,从而提升专业化水准。

每一个教师都会有自我感觉良好或自我感觉失败的上课经历,而这种感觉往往是瞬间发生的,其间激发的教学机智的火花,如果不及时地反思、总结、研究、深化,往往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丧失殆尽。机智需要的是一个微妙的规范。机智要求我们能“读懂”或理解课堂的情境以便作出恰当的言行,并进而利用教学札记、教学日记、教学随笔、教学评论、教学一得等形式及时地总结写作,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教学机智,丰富教育智慧。

如关于差异性教学评价,我就经历了教学反思的历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运用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标准,因人而异,因材施评。同样一句“你很勇敢”,用于性格怯懦的学生与用于性格活泼的学生,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回答,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对优生,教师可以简单地予以肯定就行了;对学困生,则不妨多鼓励几句,或者全班掌声鼓励。同一次作业,差异可能就更加明显。对优生,评价要实事求是;对学困生,如果有较大进步,即使有少许差错,订正后也可以破格评“优”。这样做,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此外,评价时还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对低年级学生我们以教师的评价为主,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则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主,这样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课堂上笼罩的特定言语气氛可能会阻止或者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的联系和接触,这种气氛是由于存在或匮乏某种机智所导致的。

每一个教学情境都有它自己的调子。教学机智是一种对他人的关心指向。一方面,关心是主动愿意为他人承担重负、困难和悲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注意他人、爱护他人、慈爱而温柔。真正的机智,细腻不炫耀,在学生的心灵留下痕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会反思,才能让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意蕴,让课堂教学趋于深刻和完美。

参考文献:

[1]肖川.完美的教学[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