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鱼教案

金鱼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金鱼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鱼教案范文第1篇

因一时兴起,买了十多条小金鱼养在生物角。这下学生下课可有事做了,金鱼成了关注的焦点,集万般宠爱于一身,可是没几天,一条鱼死了,学生炸开了锅,有的说它们太挤了,氧气不够,所以才会死,第二天教室里多了十几个玻璃鱼缸;有的说水脏了,小鱼是被脏水熏死的;也有的说小鱼是因为大家乱喂食胀死的……看着同学们的焦急样,我向学生宣布要为小鱼寻找最好的主人,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演讲稿。两天之后的班队活动课,我意外极了,短短时间内学生个个俨然成了金鱼专家。于是,两星期一轮学生轮流养起了金鱼。同学们关爱着、欣赏着鱼,鱼也陪伴着大家,为单调的学习带来生机。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可能新鲜感过了,鱼过起了时饱时饥的生活。转眼,寒假来临了,我也把这些小精灵忘得一干二净。二十多天的假期结束后,当我和学生们谈笑着又回到教室时,猛然惊住了:无人换水、无人喂食……鱼儿是那样瘦弱,但它们仍然坚强地、倔强地活着!开学之后,我们内疚地、也更精心地照料着这些朋友。可是,在不到两星期的时间里,它们相继死去了。大家难过极了,作文课自然成了同学们心灵倾诉、对话、升华的最理想的殿堂。

学生们从来不曾有过这样强烈的创作欲望,也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精彩的作文,使我一下子明白了谁都能写出好作文。

【教学感悟】

营造民主、和谐、无痕的作文教学时空,是当前倡导的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引领下的必然追求,也是时代弘扬人文发展的呼唤。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总是闪动着无数隐隐的光彩,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件事,有时是一种情感……此时,也许教师的一个疏忽,精彩便从身边溜走了;也许老师适时地一伸手,便抓住了一片云彩。

上述案例,就是师生共同用人文气息编织的美丽云彩,处处流动着人性的、生命的壮美。其中,冲破了传统作文的束缚,编织心灵对话图景,实行多元对话,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给学生带来了一块自由交流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真情的净土,一片星光灿烂的天空。

1 敞开心房,与老师对话一唤醒学生情感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教学的智慧更在于激励、唤醒。教者在组织教学时,不是机械、呆板地按预设的教案组织活动,而是顺应学生的内心需求,巧妙地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倾诉空间,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如果没有教者那充满智慧、充满人性关爱的顺水推舟“能说说为什么会有烦的感觉吗?”学生怎会打开话匣子,丰富的内心情感何以得到喷发?正是在老师热情的激励下,学生才情动辞发,流淌出情真意切的文字来。

2,敞开心房,与心灵对话――语言精神共生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同时又是学生生命意识中最本真、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的情感穿透自己,辐射到他人的情感层面上,就会产生巨大的共振效应,一种莫名的及表达需求就会快速膨胀,成为语言与精神快捷同构的强大动力。“请用你的心、你手中的笔,把郁结在心中的所有不快都倾吐出来吧!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对谁说就对谁说,只要你觉得吐后心爽就行!”正是尊重了学生要表达自己有何烦恼、缘何烦恼的冲动,因此,作为情感交流与沟通的载体――语言,也就变得流畅起来,学生富有自我精神表白特色的语言也会源源而出,这样的表达是源自心灵的小溪,是有生命价值的。

3 敞开心房,与环境对话――升华精神境界

语文源于生活,作文又可高于生活。作文教学就自然而然地应与学生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视野束缚于小小的课堂,应让学生从生活环境人手,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与环境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感受世界的千姿百态,体悟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体验开放作文的乐趣。想成为小金鱼的主人吗?你了解它们吗?你会怎样关爱它们呢?用你的笔写下来。”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呼唤中活跃了,学生对自然的关注也被唤醒了。当他们三三两两地走进自己喜爱、关心的事物时,通过触摸、观察,他们的内心是非常丰富的,那一刻。他们肯定有许多的想法要表达,其实他们正在与身边环境进行富有生命建构意义的对话。在这种情境的激励下,学生的作品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呢!

金鱼教案范文第2篇

一、纠错的落实

1、实施方案

(1)确定纠错的资料为九年级物理备课组校本复习资料

(2)总结学生出错原因:

A审错物理量,张冠李戴:

B解题不规范

(3)单位或单位换算出错

2、备课组集体讨论出纠错范围及纠错对象还有具体的纠错时间和纠错形式。

(1)主要是利用纠错本让学生形成自主纠错能力。

(2)勾画出重点错题,比如审题不清的,张冠李戴的这类题目让学生在纠错本上纠错

(3)在纠错本上明确规定,注意错题中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分析出错原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及高度的概括、归纳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上进的自主纠错。

(4)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从纠错本中进行总结并结合知识点。让纠错常态化,让学生的纠错更加自主自觉。

3、及时总结与反思,查看学生的纠错本,并进行比较,找出一周以来学生纠错过程中的漏洞,并商量出解决方案,以便学生尽快掌握这些类型的题目,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物理兴趣实验

心理学表明,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大动力,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如果对物理具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学,超乎寻常地研究物理问题,教学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是深远的。而趣味实验则是开启兴趣大门的钥匙。

1、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去,例如:在初二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做这几个小实验。

烧不着的布条 ,找一块棉布条,用水淋时,在中间部分滴上酒精,然后用手拿着布条的两端,把布条张开,用蜡烛的火焰烧有酒精的部分。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好像火焰穿过了布条。拿下布条一看,棉布条并没有烧焦。

“节日的火焰” 在沸腾的蜡油中滴入水滴,就会看见窜起的火苗

这两个实验的结果都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会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时教师就可以很自然的将学生引入物理的殿堂。

2、设计趣味性实验,讲解新课

在新课的讲解时做几个小实验也可以起到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效果。

例如:在学气压强时可以做一下下面的实验:

蜡烛抽水机

在左边的玻璃杯内放少量的水和一只燃烧的蜡烛。杯口上涂一些凡士林,再用一张穿有橡皮管的硬纸片盖上。把橡皮管的另一头没入右边水杯的水中。不一会右边水杯里的水让蜡烛抽过来了!这样的现象学生觉得很惊奇,而且记忆深刻,在这样的氛围下讲解知识,可立即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学习水的比热容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

不怕烫的金鱼

在圆底烧瓶中放入水和金鱼,用酒精灯在瓶颈处加热,发现水部分沸腾了,但金鱼还游来游去的,可以用水的比热容来解释。

3、设计趣味性实验,巩固知识

在巩固知识时做个实验的效果往往比一张试卷的效果还要好。因而,设计针对性实验,解决学生学习物理的瓶颈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例如:在学习完流体压强后做下面的实验:

隔物灭火

桌上放一只玻璃杯,杯子前面20cm处放一只点燃的蜡烛。用力对着玻璃杯吹起,烛焰被吹灭了。如果要你通过一只大漏斗吹气按如图所示吹气,却不能把蜡烛吹灭。这样的实验不但巩固了流体压强的知识而且将知识加以延伸。

还有在学习完能量转化这节课可以做下面的实验

塞子飞出去

对水加热,水内能增加,对塞子做功,塞子飞出去,试管口有大量的白气让学生再一次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三、自制教具

1、教学活动中的教具

烧瓶口封起来,同时把酒精灯移开。让学生猜想这个气球会怎么样。学生们都认为气球会在瓶外变大,结果他们看见气球慢慢地被吸进烧瓶里面,并在瓶里逐渐变大。由此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因大气压的存在而产生的现象,并学会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导致发生该现象的根本原因。

物理实验可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和深化知识。因此,利用随手可得的器材设计实验或改进课本实验,可以增加其趣味性、简化其实验操作,还可以变化演示方式,突出实验效果,增加刺激量,给学生强烈的直观印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兴趣,启迪思维。如果能进一步挖掘器材的多种作用,实现同一物品多种功能的转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

2、课外活动小组制作的教具

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自制教具的激情很大,把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做出了很多值得赞扬的教具,也为今后物理教学提供良好的素材。下面是学生配合老师制作的一些教具

四、电子白板的利用与挖掘。

1、电子白板的由来

一直以来,黑板始终是一种方便的、使用最为广泛的传统教学媒体,它面向师生集体、易于重复使用、而且成本低廉,所以它的历史价值是不能够被抹杀的。

但黑板存在着很多的缺点,比如,使大量粉笔导致灰尘太多,危害师生健康,虽然使用了无尘粉笔,但还是不能克服课堂环境污染;只能表现静态的而不能表现动态的东西或者是只能有图像和文字,不能有声音和视频,这导致课堂的直观性受到限制;由于版面空间无法随机扩展,写完就得擦掉,不能保留下来,不利于学生的随机复习;由于对其他教学资源无法兼容,导致无法高效开展课堂互动,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诞生了电子白板。它通过应用电磁感应原理,结合计算机和投影机,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及教学,在一个类似黑板的白色书写板平台上,操作者能在其界面上用鼠标笔或普通笔,如同粉笔在黑板上板书一样自由书写。但与普通白板或黑板不同的是,通过该界面或附在界面上的感应器,电子白板能将书写笔的位置与运动信息送至计算机或独立的处理器中,将书写笔的轨迹转化成图形数据,把板书内容存储并打印出来,这是电子白板产品的基本功能。

2、 应用白板平台优化教学内容的情境创设,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主要应用了白板的工具功能、素材库功能、资源功能和交互功能等:

工具功能

在《滑轮》的讲授环节中,教师将各种生活中的滑轮素材拖拽到白板中,创设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情境,充分地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广泛用途,激发学生探究滑轮的兴趣(如图)。

课堂讲授环节中拖拽功能的应用

素材库功能

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讲授环节中,中学物理的学科符号是常用的素材,比如在《串联和并联》教学中,教师在实物串联电路图的基础上,教师将电路元件素材随机拖拽到白板平台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图)。

课堂讲授环节中学科素材的应用

资源库功能

在白板的学科资源库中,储存了大量的教学课件和视频,也可以随机调取教师的自备资源,如在《滑轮》的讲授环节中,教师为学生调用了用滑轮升国旗的flash课件,形象地展示了滑轮的工作原理(如图)。

课堂讲授环节中flash课件资源的应用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组经过一年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初步研究成果:

(一)建立了我校的物理活动中心----学生课外小制作的基地

学校对我们这个课题非常重视,从校长到教务、教研处,对成立我校学生的物理活动中心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我们购置了一套加工工具,一些必要的组装工具等,我们的学生有什么好的想法,苦于没有办法制作时,可以在我们的活动室得到帮助,我们的物理老师会与他们一起来制作,来完成他们的想法。

(二)创新性自制实验器材

这是课题组老师与学生一起仿制、研究开发的低成本自制仪器。这部分自制实验器材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直接解决了困难,因课程改革后实验室器材配备不全,造成缺少仪器而无法进行科学探究,本课题在理念上解决了这个困难;二是更新了理念,没有配备器材就无法做实验的观念被课题组教师彻底摒弃。

(三)与师生课外制作的教具、学具相关的教案

这是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将一些制作的小教具、学具在课堂中有典型应用的案例总结而成的教学研究成果。在教案中,我们着重体现了小教具、学具的易得性、直观性、低价性。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

第一,存在以下的问题

1、对小课题的研究的理论领会不够深刻,还缺乏高度和深度。

2、小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系统性不强,研究内容和成果较零散。

3.我们的课题在一些方面没有能够作系统研究,对一些方面的研究很不完善,比如对学生自制器材如何应用在具体的课堂中研究不足,这是我们以后的研究方向。

4. 评价体系的滞后给课程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就目前来看教材和教师都能够及时的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力争与新课程接轨,但是,评价的理念仍停留在以纸笔考试为主线上,不注重综合素质的评价,有时会逼着教师少做实验,课外实验基本不做(留时间做题去了)。

5.我们感到由于受现行教材和考试制度的限制,实验活动目前还未能在大面积的在课堂全面推开,特别是初三年级下学期因中考的压力,课后的实验活动也因学生没有时间紧张而无法正常进行了。所以迫切希望实行新的评价制度。

6.要在课堂上和课后大量的开展实验活动,实验仪器要尽可能的不断更新和配备齐全,呼吁学校加大对实验室装备的投入和更新。

第二,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改进的:

1.要进一步思考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促进物理实验教学。这些都是本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

金鱼教案范文第3篇

我们的眼里要含“钙”

洁净小学 韩磊

记得刚接班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腼腆、老实、不合群的小男孩。这个孩子的名字叫“孙佳铭”,个头儿不高,特别不爱说话,简直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可谁知,一个学期以后问题竟出在了他的身上。

那是一节体育课上,由于天气不好改在室内上。当时班里气氛很活跃,体育老师便要求大家坐好。等大家都坐好之后,老师意外地发现孙佳铭居然端端正正地坐在了桌子上。老师和同学们向他投去了疑惑的目光,而他呢,却若无其事地对老师说:“您只让我们坐好,又没说坐哪儿……”。老师一怒之下把我找来。事情来得如此突然,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最后,经过一次长谈,他才同意向老师道歉。但这件事似乎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的种种行为均使我感到头疼与费解。

新的学期来到了,孙佳铭的种种“恶行”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暴露了出来。上课玩铅笔,下课追跑打闹,作业不完成,字写得龙飞凤舞……

太不可思议了,如此老实的他怎么就这么叛逆,这么不听话。短短的一个学期里,他变得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我们常说的“蔫儿淘”。我为他着急,替他惋惜,要知道他完全可以在班里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这种断言并不是凭空猜出来的,而是我的眼睛告诉我的。

我知道要想改变现状,首先要去留心观察,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把观察到的汇集在一起进行分析,找到促使他犯错误的原因。一段时间过去了,我发现这个孩子有几个特点是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1.他的知识面较广,懂得比其他同学多。2.逻辑思维能力强,做数学题从来不费劲,善于做思考题。3.好胜心强,自私好动,不服管,说话能力不强,不太喜欢参与集体活动。结合以上几点我认为这个孩子聪明,有个性,心里有主意。要想改变他,从何下手呢?我觉得他的学习基础好,思维敏捷,学二年级的这些知识对于他来说是件容易的事,一张数学卷子别的同学还没做完,他却把卷子一扣玩儿上了,我想借此教训他一下,不想人家得了一百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知识太简单,他上课当然不听讲,多余的能量没处发挥,自然会出现很多问题。对,就从这儿入手,给他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的能量充分爆发出来。

机会终于来了,那是一节自习课,他又早早把作业写完了回头和一位女同学说话,从表情上看他们说得很开心。于是,我把孙佳铭叫了过来。我心平气和地问他:“和同学说什么呢?”他回答:“我在给孟佳玉出题。”我又问:“出什么题呢?”他说:“脑筋急转弯”。我借此问下去:“你很喜欢给别人出题吗?”他微微点点头,好像随时准备挨一顿批评。我笑了笑说:“那好吧,我就交给你一个任务,每天中午用10分钟,给全班同学出题,答对的同学有奖励,奖励办法和题目你来定,怎么样?”只见他立刻眉飞色舞了起来,这也是我头一次见他这么开心的笑。

此后的日子里,他按时为大家出题,一天一道不带重样儿的。同学们也很高兴。直到有一天,学生们反映孙佳铭的位子里有很多撕成大方块的纸,而且都是从没用过的本上撕下来的。我把他叫过来问清了此事,原来他想做一些奖票,发给答题答对的同学,因为没有纸不得已撕了本。我知道了事情的原因,不但不批评他还表扬了他,并教会他做奖票的方法还帮他做了几张,上面盖上了有“奖”字的印章。看着自己的想法终于得以实现,他高兴极了。这不,临放假时他还说暑假要多买点书,下学期找更多的题出给大家呢。

我的故事讲完了,我不敢说这个孩子从此会一鸣惊人,但是今天我所做的一切,至少说是给了他一个可以驰骋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他与同学交流,他为集体贡献力量,他在班里的形象有所改进……天下没有不成钢的铁,只要我们会欣赏孩子,会挖掘孩子的潜能,那么我们的教育才会起到作用,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教育的魅力。

教育叙事故事(二)

我的教育故事

哈尔滨市华兴小学校 孙英贤

今年学校安排我教一年级,说实话,五、六年都没教过一年级了,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担心。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看着他们一个个天真、活泼的样子,说真的,我特别的喜欢他们,但是对于怎样教育他们,我还真是不知道,看着他们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成天都有问不完的问题,真不忍心去改变他们。可是为了他们的成长又不得不去这样做。近期发生的事却使我震撼了,也使我更加小心地去教育他们。

我们班有一个小男孩上学总是迟到。上课铃声都响了,他才匆匆走进教室。我很生气地冲他说道:“看看你,怎么现在才来?你都连续迟到5天了!”我一脸的不高兴,非常严肃地看着他。他呆呆地看着我,非常害怕,像一只受了惊吓的小鸟,表现出那么无助的样子,我心里一颤,孩子的眼神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我开始自责,怎么能这么对一个小孩子说话呢?我真没想到,我的一句无意的批评,却有这么严重的后果。我终于明白了,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的渴望老师的关注,都是那么的怕老师不理他们,都是那么想学好的。

第二天,小男孩又迟到了,这次我没有批评他,给他一个手势示意他回到座位上,开始上课。下课后,我也没有找他,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又过了几天,他居然又迟到了。但是,我发现他和每天有一些不同,额头上布满了大粒汗珠,我猜他一定是一路狂跑到学校的。我开始纳闷,他家离学校走路最多不过15分钟,为什么要跑着来呢?我觉得好奇怪。我打电话给他的妈妈,他的妈妈告诉我孩子天天不到7点就去学校了。

孩子干什么去了呢?我觉得好奇怪。第二天,我特意早点到他家附近等他。我发现他在学校附近的早市卖金鱼的大鱼缸前驻足观望,迟迟不肯离去。我恍然大悟,我终于明白了他迟到的原因。那天他到校后我对他说:“孩子,告诉老师好吗?为什么那么早从家出来,却还要迟到?”孩子说他发现早市金鱼缸里的金鱼太美了,所以他每天都去,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

第二天一大早我也来到早市和他一起看金鱼缸里的金鱼。这一天,他没有迟到。傍晚,他放学回家时,他的书包里有一只好看的小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金鱼缸里的金鱼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你说是吗?爱你的老师。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再也没有迟到过。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要懂得在孩子的缺点中发现那一点点优点,并用无微不至的圣洁的师爱呵护着他生命中的那一点点光!而那一点点不曾被扑灭的光,总有一天会洒成满天的星星、月亮和太阳,照亮这个我们深爱着的人世啊。

让我们虔诚地把故事牢记在心,用心思考,用心感悟。让教育智慧升华,炼就一双慧眼,发现学生“那一点点光。”总会有那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这个故事清流我把它叫做班主任万能定律:呵护那一点点光。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呵护那一点点光”永存心中,作为我们教育行为的准则。应向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严历的目光会切断学生的思维,冰冷的面孔会熄灭学生心中的热情。微笑是人类最美丽,最友善的语言,就让我用微笑、理解、尊重去拉进与学生的距离吧。每当我给学生一个真切的微笑时,他们也总会回报我一个更加灿烂的笑脸。

从此以后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们更喜欢上课,也期待上我的课,为了不辜负学生对我的期待,我更努力地上好课,设计好每一课教案。

同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也从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因为我明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清澈的,还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自身的评价,大多来源于老师、家长及周围人的评价。新课程对孩子的评价大大降低了对学科知识分数的权重,取而代之的是孩子结合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们身上的亮点,对他们进行表扬和激劢。一句积极的评价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自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变得更加积极。

从学生们渴望上课的期望中,我明白了是微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是、尊重,让我的课堂有了人情味;是理解,让我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教育叙事故事(三)

“你是老师眼中最可爱的孩子”

征仪路小学校 王珍

每一个生命呱呱坠地,他给父母带来了喜悦和希望,这个小小的生命,无论漂亮还是丑陋,聪明还是愚笨。都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儿。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走进了校门,成了小学生,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学习生活,大多数的父母都把目光投入到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成长上。聪明伶俐的孩子让自己的家长惊喜和欣慰。可哪个班没有理解能力差和性格有缺陷的孩子呢?这些孩子在学习上不能和同龄的孩子同步,行动也不如别人敏捷,他们受到了伙伴们的冷落和挖苦。他们成了班级中的灰色人群,有些孩子还相当自卑。这是一群更需要爱的孩子,如何看待他们呢。我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对他们我更应该投入比其他学生多得多的爱去关爱他们。因此我对这些孩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是老师眼中最可爱的孩子”。这句平实的话,就像一缕阳光,温暖着孩子的心,传递着快乐、慈爱,让孩子感觉是生活在大家的关爱中,更加地热爱班级这个集体,更加地充满了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体味到了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自从我当上四年一班班主任的时候,一个特殊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低着头,不停地摆弄手中的物品,下课的时候,也常常自己躲在一边玩。眼光怯怯的。别的孩子还拿他开玩笑。他的头低得更低了。我马上意识到这个孩子与众不同。课后我主动把他叫到我的办公室与他聊天,我得知他叫李洋,因为先天智障,导致学习困难,语言不清,常被同学冷落和嘲笑。他自己天天怕被别人欺负,做事小心翼翼的。看着这个孩子天真稚气的小脸,我倍感爱怜。在这群快乐的孩子中间,我深知这是一个更需要老师关爱的孩子。

在课堂上我用亲切的眼光看着他,帮他拿出笔和本子,一点一点指导他把黑板上的知识抄写下来。李洋很喜欢老师帮他,当他把黑板上的字,费了好大的劲画了下来,交给我的时候,我看着虽然歪歪扭扭很不成形,但却写了好多行的字,用欣喜的眼光看着他,说:“李洋,你真行!”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地表扬他进步了。在全班同学惊诧的眼光中,我看到李洋笑了。在上课的时候,他也积极地拿着笔写,尽管写得很困难,总是不放弃地尝试,我还是向他一次次投来赞许的目光。不停在表扬他爱学习。我发现,李洋真的爱学习了,也敢和其它同学一起玩了。其它的孩子们也都对李洋有了好感,下课的时候也和他一起玩。同学们的变化,让李洋很开心,微笑时常挂在脸上。

扫除的时候,有些爱贪玩的学生,总爱悄悄地溜出教室。这时,李洋用不清楚的语言对我说:“老师,我不是值日生,我留在教室里行吗?”我弄明白了他的意思后,亲切地问他:“你为什么要留在教室里呀?是不是想帮助同学们值日呀?”李洋用力地不住地点着头,我看着他那憨厚的脸,亲切地笑了:“你真是一个可爱的好孩子!”这一句话,李洋听懂了,他开心地张着嘴,跑到教室后面拿起扫帚,扫起地来,这个高兴的笑容一直到扫除完了,也没有在脸上消失。以后他经常在教室帮助同学扫除,抢着擦黑板,送饭盒……这一件件小小的事情让李洋找到了自信,自尊,老师的鼓励和赞扬,也让其它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

金鱼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美术欣赏;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29-01

近年的初中美术课本中除传统的工艺课和绘画课外,教材的审美内容已达到了总课时的20%,并设有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两部分内容,这就向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怎样加强学生“审美”教育,提高美术欣赏能力,本人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审美教育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现状上。做为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美术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及对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遇到欣赏课时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既使上,也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的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久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做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镜。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了学生审美意识。

二、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引导学生对艺术的理解的加深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使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推。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的介绍艺术,应当从上而下地将美学中艺术的不同观念在不同的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限界,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在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卵石,蜻蜓的神情和动态;或者色彩鲜艳,线条简练,形象夸张的金鱼时,更要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从中受到了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三、加强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金鱼教案范文第5篇

    摘要: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完美。站在课改的层面上来对比“公开课”和“非公开课”,语文教学应该追求“完美”?还是“真实却有缺”?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活动,语文课应该是最具教学个性的学科。我们应允许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真实有缺,这种“真实有缺”从另一个角度与“形式化的完美”相比,称得上是另一种“完美”。课堂中上会流淌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关键词 :完美    真实    有缺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新理念的普及,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不断地变革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之而涌现出的许多体现改革成果的“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 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就从这些课呈现的方式来看,无论从教材的钻研、教案的设计、教法的选择还是教学氛围的营造等都深入细致,孜孜以求,力争为学生、更多地为听课者奉献一顿美味的教学大餐。而伴随着下课的铃声,教师恰到好处地说着“谢谢大家”,成为令人称道的演出,成了首选的“完美”风景。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 

    拿这些公开的语文课来和我们平时上的语文课作对比,前者是否多了许多“演练和功利”,而后者则更多了许多“真实和有缺”呢,站在课改的层面上,来比对语文教学中的“公开课”和“非公开课”,就会凸现出这样一个矛盾:语文教学中该追求“完美”,还是允许“真实却有缺”。 

    语文课堂教学的完美现象只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把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和谐地实施运用,以达到有效的、创新的教学局面。 

    而“完美”只是相对来说的。教学是一种有别于机械运动的“动态运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传递是速时生成的,教材的内容有难易,学生有差异,教师的素质也有高下,课堂即时产生问题、生成知识、出现“意外”。一堂课,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知识“运动轨道”,但不可能是直线行进的,能“基本完成”已然不错,达到“完美”的境地更是难。因此,我们不一定要追求难以寻觅的“完美”,而应允许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真实有缺。这种“真实、有缺”从另一个角度与“形式化的完美”相比,难道不能算是另一种“完美”吗?那些在教学中师生建构的真实、自然、和谐、天然和精彩的瞬间会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缺未必不是堂好课 

    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内容选择上的灵活性,练习的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弹性,但对于低中段孩子来说,识字和个性化阅读始终是重点。每上一课,我总是奢望能将识字和阅读及其他的一些教学任务完美结合,顺利完成。这种思维定势实现于公开课上,执教者总希望通过一堂课展现给大家三维目标的和谐实现、师生的多元交流等等,似乎这成了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而过少地去考虑这堂课是否收到了实效,这种课型是否易于操作、推广。然而让听课者看到的往往是前者多于后者。运用于平时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时,我们常常遇到问题:公开课中的许多方法和策略我们无法贯彻。那我们何必要寻求公开课上内容的完美呢,我们平时的课有许多内容上的有缺,但不是上得很精彩吗? 

    例如《秋天的雨》第一课时,我预设目标是认识生字,会写五??六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并对秋天有所感受。当我实施教学时,发现孩子大多数已完成了识字任务,课文也读得很流利。于是当我引导孩子阅读第二段时,我边运用道具(树叶)边做动作边示范读,孩子们兴趣大增,完全投入了秋天的情境当中,读了还想读,演了还想演,有好几次我试图将孩子的思维从朗读中牵回到写字上来,都很难成功,索性我就将写字这一内容从本堂课中删除掉了。结果孩子整整朗读了一节课,孩子们自己似乎成了那银杏叶、枫叶、田野、果子、,兴致勃勃地表演着,自我陶醉在“秋天”里,下课了还在意犹未尽地表演。 

    如果说这堂课有缺,那就是教学内容单一,没有综合考虑目标的整合教学,如果这是堂公开课,未必是堂好课,但站在孩子的层面上,这未必不是一堂让他们学习兴趣大增,乐于参与的好课。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固然是一堂课的精彩,但如果在内容的选择安排上不遵从孩子的意愿,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那么再多的精彩也只是教师个人的精彩;如果为了内容、结构与预设的丝丝入扣而不去关注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孩子的情感体验,那么这种精彩怎么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彩呢,又怎么称得上是“完美”呢?还不如让内容的 

    有缺来成就孩子的精彩。因此,我想语文课堂未必需要负载面面俱到的任务,允许“有缺”,但不是说不要任务、不要目标,因此,遇到这一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站在孩子的角度安排课时内容,真正让这些内容能对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新课程提供的语文教材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广泛的用教材的理念。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对提供的内容可以进行合理的裁减和重组,较好地为实现课时目标服务。 

    二、课堂教学时间的延误也情由可原  现行的评课标准有许多,而这些标准中,有一条几乎达成了一种“共识”,即:能否在“法定”的时间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成则“完美”,“不成则要打折扣。 

    于是我们在公开课时掐着时间进行,将每个环节设定好所用的时间,当下课铃声响起,教学环节刚好能结束则大功告成,对于这种“完美”的划定,我们下意识里已默认了、习惯了。如果说能在规定的时间真正达成了目标、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这种真正的完美的确是成功的。但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当我们在完成教学环节时,总要去面临孩子不断新生成的课堂问题。教学是动态的,常常一个环节设定的时间到了,而教学任务尚未完成,于是为了整堂课结构的臻美,我们不惜漠视课堂的动态生成,草草结束一个环节,又匆匆开始另一个环节,牵着孩子走,而颠覆了“以孩子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那我们何必要求公开课上的“准时到达”呢,我们平时设定的课时要拖延,但不是一样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吗? 

    例如,学完了《古诗两首》后,孩子们有些提议:一学生说我读过许多描写乡愁的古诗和文章;一学生说我还知道好几首王维和叶绍翁写的古诗,我说:“你们能去搜集一下吗?”孩子们一致同意,于是在下节课里,孩子们汇报背诵、朗读了许多有关“秋景”“乡愁”的古诗,还呈例了许多王维和叶绍翁的诗。 

    在上述课例中,如果我上到搜集古诗这一层次,也已经按教学设计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对于学生来说,这堂课还会让他们难忘吗?是十分“完美”的吗?不! 

    课堂知识包括课本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在课文课堂教学中,丰富的课外知识很容易灌输进课堂,这就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后续性学习。这后续性学习得借助于延长课时来满足孩子的探求欲望。这样的课才有了生长性,课堂中的语文文化生活才得以丰厚起来。 

    这样的课例我们常常碰到,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事物,当然语文课堂的教学也不例外。对于课时内应该完成的内容,如果有实际需要,可以适当地延迟一个或几个课时,但并不等于每堂课可以拖延。 

    第二,教学时间的延误出发点都是学生去自信地、快乐地学。这就需要教师各课时充分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与教材的关系。努力去寻找教材、教师、学生的契合点,真正把教学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成为生产知识的地方。 

    三、课堂常规的偶尔有缺也无妨 

    一种具体的做法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在同一价值观的认同下则会形成一种规范。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多规范:别人朗读、回答问题时必须做到静听;与人合作交流时要有较好的合作意识等等。不错,良好的课堂常规会引领着师生向文本、向生活迈进。而我们语文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多元实现也只有在这些严格的、科学的教学常规中才得以落实。 

    但是孩子是活的生命个体,不同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知识、情感基础,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总有一些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持否定态度,不自信,想表现自己,又找不到合适的表现方式,往往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和谐的音符,影响了课堂常规,我们不应该漠视他们,他们的反差行为有损课堂常规,但只要做好引导,也无妨。 

    例如:教学《奇怪的大石头》时,临近结束,我让孩子们互相交流学了课文后的感想,这下成了班里××学生自由放松的时间了(他上任何课注意力都不能集中,还要捣乱),他一会儿望望窗外,一会儿请同桌看他带来的那盆金鱼(劳动课带的),还用手把金鱼捞了出来,放在桌子上玩起来。同桌则兴师动众地叫呀、笑呀。课堂顿时有些乱了。我于是停下来,笑眯眯地请他来谈谈刚才玩金鱼时的发现。小家伙还真说出了许多有关于金鱼的颜色、外形、动作,我请其他孩子来评价他,大多数孩子认为他观察仔细,但同时也指出他不守课堂纪律的不足。我就问他:请××自己选择做一个让同学喜欢的人。××听了马上放好金鱼,认真、快乐地与同桌参与讨论活动,不再随意活动。 

    上述课例的课堂常规“有缺”,但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乎常常碰到,可公开课上却比较少见。每个班级总有一些孩子长期处在外界对他的低评价中,缺乏自信,反而希望通过自己越轨的行为来引起它存在。公开课上完美的课堂常规有很多情况下都是课前“演练”、“彩排”的结果,有许多不和谐的课堂音符已在诫告、嘘头中藏匿起来,但其不安分性还是在心里涌动着的。我们应善于去引导,捕捉类似上述课例中的契机,发现其“善”,巧妙地“诱”,给予他们机会,让他体验成功、被肯定的喜悦,而不仅仅是漠视、批评。只有这样有心地关注每个孩子,欣赏每个孩子,才能营造出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才会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放飞个性的天堂。 

    但如果这种不和谐的课堂插曲经常发生,还置之不理,那么良好的课堂常规将无法建立,会引发孩子情绪的混乱,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在允许课堂常规有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走进学生,研究学生,让他们知道守纪的重要性,而不是让他们来敷衍上课。 

    第二,巧用语文课堂教学中丰富的人文精神、理念来优化课堂秩序。教学中,及时与学生进行言语的沟通、情感交流、适时评价,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肯定。教学设计要富有活力,让孩子乐于参与,产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完美”是很难实现的,是理想,是境界,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要以“科学”作路标,以“真实”为前提,我们更不能回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缺”,这种“有缺”,当我们用智慧去解读、处理时,也会成就另一种“完美”,一如那断臂的维纳斯。我们不要让“有缺”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缺陷,而是应以“有缺”为原型,去塑造语文课堂教学中另一种残缺的唯美,追求一种原汁原味的本真的语文课堂,流淌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 

    参考资料 

    《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 

    《小学德育》    2005年7月上 

    《美学概论》    王朝闻    人民出版社 

金鱼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得实效性;角色扮演;探究;备课;问题反思

新课程称所倡导的理念是“合作学习”、“ 交流讨论”、“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在这里我就关于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点体会与同仁分享一下。

一、弄清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引导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弄清角色正确引导学生,一个教师即使你知识如何渊博,也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但也不能改填鸭式教学为全方位放权,自己去当“观众”,沦为“放羊式”教学。教师一定要从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转变成引导者和促进者,能灵活地处理课堂中突发的疑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教案,放收自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确保课堂的实效性

1.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备课

要确保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认真备课。备好一堂课首先必须吃透课程标准、熟读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其次要对每个层次的学生统筹兼顾,教学方法必须服务于学法,学法指导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一堂课分几个步骤,每个步骤有分那几个环节,轻重主次一定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增删,精心设计。在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知识重点和中心环节,要有解决重点难点的措施。同时,还得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和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或讨论题,难易适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考虑和讨论时间。

2.新课导入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起点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首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导入,能促使学生情绪迅速高涨,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进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如:有趣的故事、直观的课堂实验、“烧不死的金鱼”、“会上滚的圆锥”、“瓶吞鸡蛋”等,还有“神舟五号、六号”发射升空之际,布置学生收看电视,并通过媒体收集信息,了解航天员的工作、生活情况。这样,学生们手脑并用,兴趣盎然。

3.课堂间的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设疑并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旺盛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上,各位老师在在提问时一定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在问题构思上要少而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教学重难点,反映教学的目标要求。b.问题难易适中,要有梯度、宽度和深度。对难度较大问题的设置,解决采取铺垫递进式,先易后难。c.设计问题要循序渐进,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到新知识。d.提出的问题要生动有趣,能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e.教师提问亲切和蔼,尽可地运用物理学科术语。

三、重视并解决学生的质疑,是提高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学生能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主动钻研学习的表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超越了教师的预案,甚至会让你措手不及。很多教师会忽略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这样就大大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失去课堂中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要解决学生的自主质疑,自主解疑,我们每位物理教师还应不断的充电,切实提高自身的内功和素质。

四、课后进行认真反思,为提高课堂实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课后反思首先是对学生学习课堂表现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使师生沟通更加行至有效;其次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再次,是教学闪光点的总结。把教学中的“灵光闪现”的思维进行总结提炼,使以后的教学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课后反思不但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教学,而且反思过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研究能力。他们之间是一种互为促进而发展的关系。

总之,教无定法,但必有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索。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出发,吸纳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充实自己的教学,提升教学艺术,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体到某一节课,用“新瓶”也好、用“旧瓶”也罢,可以灵活掌握,但必须装“新酒”;可以“走老路”,但别忘“穿新鞋”。

参考文献:

[1]白鹤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物理课教师角色的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蒋应科,关于中小学教师获取学生学习状态信息通道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金鱼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 审美素质 提高

现行美术课本对我们初中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即在美术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绘画的基本技能,还要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科学的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积极健康、品位高雅的审美素质。基于美术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而审美素质教育大部分在美术欣赏课中得以实现这一特点,笔者通过深入探索,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下思考:

一、通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审美教育目的

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体味美感、激发想像、创新作品,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这是美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审美层面进行熏陶、激发、培养和美学素质教育的必然需要。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直观手段(如场景布置、投影屏幕、名家范画、艺坛掌故、音像资料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以调动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渴望,并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学生对艺术品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都是从其个人的初始审美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从他们的审美层次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位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作唯一标准。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应当从上而下地将美学中艺术的不同观念在不同的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界限,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在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哪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要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卵石、蜻蜓的神情和动态,或者色彩鲜艳、线条简练、形象夸张的金鱼时,更要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从中受到了教育。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揭示出美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三、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的启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金鱼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提出问题;问题意识;思维方法

新课程的改革特别强调探究能力的培养,而探究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更是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而且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提出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

如何培养孩子的提问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人人要树立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我们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不但自己要有问题意识,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如何设计教案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怎样才能提高效率,培养能力?哪些地方可以设计得再精彩些?课后教师也要反思、反问:这堂课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经过不断地反思、自问和改进,更好地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科学地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全社会也应该给予关注。在以色列,家长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常是: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而我们的家长经常问的是: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提问,经常提问,在思想上树立提问求知的意识。

二、努力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

在课堂上,老师要营造出师生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机,让学生有时间提出疑问;适时鼓励和表扬学生,让他们感受发现新知、提出问题的快乐。传统教育常常是老师一言堂,学生很少有机会提问,几乎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权利,这将抑制他们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机会,也会影响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侧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舞台,让他们积极协作、互动、交流,在观点的碰撞中定会有新问题、新创意出现。我经常让学生课下预习,去发现问题,上课时,让学生提出自己对该内容的疑惑之处,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在讲生物物种时,学生就提出很多问题,如,狼狗是狼和狗产生的吗?那么,熊猫是熊和猫产生的吗?淡水鲨鱼是淡水中的鲨鱼吗?很多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在学生热烈的争论中产生了。

三、学习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适当学习一些思维的方法,力争把问题提得有一定的深度、有一定新意,而不要只是简单知识的机械重复。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思维方法,我们不妨通过一定的训练方式教给学生。

1.联想、类比法

学习过生物分类后,通过联想,我提出:黑藻和金鱼藻是藻类吗?为什么不是?鲸鱼、章鱼和甲鱼是鱼类吗?通过对这种问题的分析解答,加深了学生对藻类和鱼类本质的认识。在每天的学习结束时,我常让学生联想回忆这一天你收获了什么?能把知识串联起来回忆一遍吗?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通过这种反问,不但使学生复习了知识,更在思想上学会了反思、总结,从而让学生学会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

2.质疑法

对所学的知识提出质疑,不要迷信权威,书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吗?都有这样的规律吗?有没有特殊情况?比如,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吗?不是,鸭嘴兽是卵生的;不同物种生物一定不能吗?不是,马和驴可以生出骡;单子叶植物都是平行叶脉吗?不是,也有例外的情况;所有的鱼都只用鳃呼吸吗?肺鱼还可以用肺呼吸;这道题还有另外的解法吗?等等,通过质疑、思考,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3.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牛顿观察到苹果落地,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看到壶盖会跳,引发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引发工业革命;魏格纳观察地图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学生对于大千世界的观察,也会有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如果不提出来,他们的好奇心就会慢慢泯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实验、幻灯片、挂图、日常现象和多媒体技术,创设出生动逼真的场景,让学生观察、思考,很多问题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人与动物能杂交吗?万一小行星撞击地球怎么办?白人与黑人结婚生的小孩是什么肤色?……这些都是学生学习了有关的知识后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我们要呵护,要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刻更有新意的问题。小小的疑问,可能会在学生智慧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埋下希望的种子,将来可能有一天,科技界的顶尖之谜会被这样的学生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