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纸大班教案

纸大班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纸大班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纸大班教案范文第1篇

孩子可以用双手和谐地撕下某些形状,可以组合粘贴不同的动态人物。以下是给大家的,希望大家喜欢。

我爱范,一个优秀的体育生,在大班美术教学计划中

教学目标:

1.孩子可以用双手和谐地撕下某些形状,可以组合粘贴不同的动态人物。

2.体验合作组画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几种不同颜色的彩纸。(不同尺寸)

2.一支马克笔和一些粉笔。

3.每组一张浆糊和抹布。

4.两个1K牛皮纸垂直连接。

教学过程:

1.老师和孩子一起玩,导入活动:

游戏名称:体育猜谜。游戏中,老师先做一些运动,让孩子猜是什么运动。让孩子们做动作,其他孩子猜。

2.谈一谈:谈一谈这些趋势,人物的头像和身体是什么样的?

3.露出被撕裂的头和身体,让孩子摆出刚刚看到的各种动态图像。(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

3.解释活动内容,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a、请用手将头、身、四肢的形状和谐地撕掉。

一个能力强的孩子,可以把一个三角形的身体撕开。)

b、孩子会把头、身体、四肢的形状撕成动态显示,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在做什么运动。

c、头、身、四肢形状动态排列后,先用浆糊粘一点,再粘在大牛皮纸上。

(提醒孩子图片合作组画的布局,考虑别人贴的位置)

d、用记号笔在人物身上画五官。

e、用粉笔把边缘加厚,然后涂抹。

(注意颜色搭配,给自己加腮红)

4.孩子在粘贴组图时的配合,老师的巡视指导,重点指导任务的动态放置和粘贴。在大论文的写作中,教师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

5.评价作业,展示孩子的作品。

一、集体欣赏,体验合作组画的乐趣。

b、听音乐,模仿体育人物的动作。

大班美术教案我爱优秀体育范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孩子了解一些运动,培养孩子对参加运动的热爱。

2.我可以用完整的句子连贯地描述“我最喜欢的运动”,清晰地表达自己。

3.知道自己要坚持参加体育运动,要有不怕困难的精神。

活动准备:

1.课件-卡通:看着我,和我一起做

2.ppt课件:你对体育了解多少

活动流程:

第一,进口

激发孩子谈论运动

孩子们,你们看过体育比赛吗?你看到了哪些事件?

你最喜欢哪项运动?

(让孩子畅所欲言,激发说话兴趣)

第二,扩大

Ppt课件:你对体育了解多少

1.了解体育赛事

让孩子们一项一项地看这些运动,讨论和发言

武术

羽毛球

篮球

排球

足球

乒乓球运动

水上排球

潜水

游泳

水上芭蕾

田径

击剑

马术

健身房

拍摄

拳击运动

举重

2.小组讨论

引导孩子谈论他们认识哪些运动运动员,他们是如何认识他们的,他们最喜欢哪些运动员,为什么要提炼他们。

总结: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并不容易,成功背后付出了大量的辛勤汗水。

3.运动员的故事

(1)老师可以选择努力培养一两个运动员,让孩子知道要坚持参加体育运动,要有不怕困难的精神。

(2)教育孩子以胜利为荣。同时,从现在开始,他们要努力学习,坚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不怕夏热冬冷,培养良好的技能,努力长大后为祖国做出贡献!

第三,结尾

看动画片:《看着我,跟我做》

让孩子跟着动漫表演,在愉快的热身运动中自然完成自己的活动。

我爱范文三,一个优秀的体育生,在大班美术教案里

1、通过活动,让孩子了解一些运动,培养孩子对参与运动的热爱。

2.我可以用完整的句子连贯地描述“我最喜欢的运动”,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懂得参加体育运动要持之以恒,要有不怕困难的精神。

活动准备:

1.课件-漫画:看着我,跟着我。

2.ppt课件:你对体育了解多少?

活动流程:

第一,进口

激发孩子谈论运动

孩子们,你们看过体育比赛吗?你看到了哪些事件?

你最喜欢哪项运动?

(让孩子畅所欲言,激发说话兴趣)

第二,扩大

Ppt课件:你对体育了解多少?

1、懂运动。

让孩子们逐项观看这些运动,并进行讨论和发言。

武术、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水排球和跳水。

游泳、花样游泳、田径、击剑、马术、体操、射击、拳击和举重。

2.分组讨论。

引导孩子谈论他们认识哪些运动运动员,他们是如何认识他们的,他们最喜欢哪些运动员,为什么要提炼他们。

总结:运动员要取得优异成绩并不容易。成功了。背后付出了大量的辛勤汗水。

3.运动员的故事

(1)老师可以选择努力培养一两个运动员,让孩子知道要坚持参加体育运动,要有不怕困难的精神。

(2)教育孩子以胜利为荣。同时,从现在开始,他们要努力学习,坚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不怕夏热冬冷,培养良好的技能,努力长大后为祖国做出贡献!

第三,结尾

看动画片:《看着我,跟我做》,让孩子跟着动画片表演,在愉快的热身运动中自然完成活动。

美术教案大班“我爱运动范文”相关文章;

1.大班美术教案我爱优秀的体育散文

2.儿童安全运动教案示范教材

3.美术教学活动幼儿园教案范文

4.幼儿园班级让身体动起来教范文

5.幼儿园大班儿童体育活动经典教案全集

6.关于幼儿园儿童户外运动的完整范文集

7.一套完整的幼儿园班级安全保护教案范本

8.关于幼儿园儿童活动的范文集

纸大班教案范文第2篇

一、注重伙伴合作,经验共享

案例一:大班双圈舞《我是祖国的好娃娃》。(主备人:韩老师,教龄2年;参与者:大班级部教师;主持人:教研组长。)

韩老师:各位老师,这个活动我参照以前设计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但是因为我经验少,没组织过类似活动,有好多地方拿不准,希望在我说课的过程中大家给我指导。(目标、准备略)

疑问一:在根据歌曲创编舞蹈动作时,是散站好还是站几纵队好?

教师讨论结果:这个舞蹈的动作没有方向性,又因为本身是个圆圈舞,可以站成圆圈队形刨编动作,这样比较稳定,幼儿注意力容易集中。

疑问二:怎样由单圈变成双圈?我看到原先的设计中准备了红、黄两种颜色的手花,怎样使用?

8位老师现场演示后得出结论:活动开始站单圈时就要按两红、两黄间隔的顺序站,然后同色面对面站,变成双圈。(发现问题:方向怎样由面对面变成面向圈上?)

王老师(在音乐教学方面有丰富经验):根据我的经验,老师让一组幼儿做出示范,其他幼儿顺势变成同方向即可,就像多米诺骨牌。

疑问三:本来我觉得钻山洞的队形变化很难,现在我知道了,让戴红手花的幼儿手拉手举起,戴绿手花的幼儿钻过就可以了。

组长:哪位老师还有什么意见和好的做法?

王老师:队形变化还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图示方法。如在圆圈上画几个箭头,孩子们自己就能找到方向:钻法也可以用图示表示,画并排两朵红色和两朵黄色小花,用箭头表示红色钻过黄色(边画边讲解),让幼儿看图示自己探索出队形变化的方法,更有助于幼儿主动学习,提高兴趣。

组长:韩老师,你现在明白了吗?请你根据大家意见整理好教案。

我觉得还有一点大家要注意,在引导幼儿创编时要把握创编的度,不要出现名义上老师让孩子创编,但实际上还都是老师准备好的动作。也不能完全放给孩子,孩子编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给予提升。老师的主导作用要把握好,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引导,与孩子充分互动,共同创编动作。

韩老师:我想在组织活动时请各位老师帮我听课。

组长:可以,那就定这个活动为本周研究课,韩老师可以把孩子分组,进行多次活动,大家对她进行跟进指导。

案例分析

新教师韩老师初次担任主备人,虽然有成熟教案参照,但由于经验所限,很多环节如何操作还拿不准。她在前备,也就是课前反思时发现问题,在集体备课时求助于其他教师。在老师们的共同探讨下,问题逐个解决,思路逐渐清晰,形成了比较完整实用的活动设计。在这期间,老师们充分调动已有经验参与讨论,尤其是经验丰富的王老师,不但提供了伙伴支持,还起到一定的专业引领作用。新教师韩老师获得发展,尤其是接下来的研究课会使她的专业技能得到较大提高。

二、体现专业引领,引导提升

案例二:业务园长参与的中班集体备课。讨论焦点:把原课程中剪贴国旗改为油水分离画。(主备人:刘老师;参与者:大班部级老师;主持人:教研组长。)

园长:能说一下你们修订的理由吗?

主备刘老师:我在备课时详细看了原来老师组织这个活动的反思记录,发现这个活动难度过大,大部分孩子不能独立完成。

赵教师:我以前也组织过这个活动,的确难度很大,首先是剪出五个五角星,还要分辨出大小,再按正确的位置贴上,对孩子来说太难了,很多孩子贴的位置都不正确。

园长:那你们为什么要改成油水分离画?

组长:我们刚刚进行了一个油水分离画活动,幼儿很感兴趣。大家觉得把剪贴国旗改成油水分离匦。幼儿比较容易掌握,效果也比较好。但我们觉得难度较小,想把这个活动放在活动区中进行。

园长:可以。但你们要注意一点,既然我们课程中设置了剪贴活动,也就是说幼儿需要这方面的发展,不能因为活动不适宜而放弃这个目标。你们怎么实现这方面的目标呢?

于老师:我们可以在活动区中提供剪刀,等涂色国旗干后让孩子沿边缘剪下来,练习剪直线。

彭老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图形让幼儿练习剪贴。

韩老师:有一些能力较强的孩子能剪贴出国旗,我们可以投放画有五角星的黄色纸和红色长方形纸,让孩子尝试。

于老师:要在美工区内投放一个非常标准的国旗图案作为范例,引导幼儿充分观察了解国旗图案的构成。

组长:对,我们要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并做好观察记录。

园长:老师们能根据实践经验对课程的设定提出质疑,并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进行调整,有目的有层次地投放材料,引导幼儿活动,真正做到以幼儿发展为本。把活动置于活动区中进行,你们怎样把握孩子的参与率呢?

彭老师:加强观察引导,尤其是个别不太喜欢参与美工区的幼儿,要想办法引导他参与。

刘老师:我们可以在美工区内设置作品展,完成的作品就贴在上面,写上名字,谁参与谁没参与一目了然,然后老师再有目的地引导。

组长:请大家分头准备材料,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幼儿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思路,并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和反思分析。

园长:同时请你们考虑园本课程的调整修订,选择适宜的活动充实课程体系。

案例分析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业务园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不同程度地承担着一定的专业引领作用。骨干教师利用自身擅长领域成熟的经验,引领其他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技能:教研组长对教师的讨论做法给予一定的总结提升,提出实施具体要求:业务园长在参与时提出具体意见和要求,更重要的是体现对整个课程实施的宏观调控,如整体目标的把握、研究的方向等等。在以上案例中,开始时教师只关注了幼儿发展水平,但忽视了幼儿发展目标,以及目标达成的手段。在园长提示引领下,教师们针对幼儿发展目标和个体发展水平,采用分层实现目标、分层投放材料的方式逐步深入,思路进一步清晰。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敢于质疑,注重实践反思的做法得到肯定,园本课程得到进一步完善。

三、提倡个性教学,实践反思

案例三:交流大班故事《月亮船》活动反思。(参与者:大班级部教师;主

持人:教研组长。)

组长(具有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上周备课时老师们对该不该在课前丰富有关“最长的墙、最大的广场和最高的山”知识持不同意见,有的老师认为提前告知会让幼儿失去兴趣,有的老师认为应该先丰富有关知识。大家已经分头实施了,有什么感受来交流一下。

教师1:我是认为不需要提前丰富的,因为我觉得这个内容比较简单,活动时采用猜一猜的方式会更引发幼儿的兴趣。但是在上课时孩子猜不出来,我告诉他们答案,他们不会说“喜马拉雅山”,我只好一遍遍教他们说。影响了整个活动,尤其是情感的挖掘,效果不是很理想。

组长:你反思过原因吗?

教师1:我原来只考虑孩子对长城和天安门广场比较熟悉,但没想到他们不太了解最长的墙、最大的广场。

组长:也就是说,与他们的生活还是比较遥远的。还有,为什么会影响情感的挖掘呢?

教师1:本来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讲述故事,引导孩子理解感受,孩子们很快进入状态,但到“最高的山”这个地方,光是“喜马拉雅山”就教孩子说了好几遍。感觉从故事情节里跳了出来,所以就出现了断层。

组长:影响了故事的完整性。

教师2:我在课前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让家长和孩子搜集有关中国之最、中国独特的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图片,布置在活动区中。上课时。当故事分析到这个地方,幼儿兴趣高涨,有的说:“我爬上长城了,长城真像一条龙。”“我刚去过天安门广场,它太大了,我使劲跑也跑不到头。”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使故事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教师3:我还有一点感受。上周备课时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对故事情感的挖掘上,在活动中我尝试使用了两种提问方式,我感觉对故事情感的挖掘非常有帮助。一是追问,二是双向提问。(举例略)

组长:我们在组织故事教学时,首先要确定目标。是偏向于知识还是情感。这个故事大家定位于突出情感是合理的,把知识丰富置于课前也是明智的,不会破坏故事完整的情节,便于孩子理解。

纸大班教案范文第3篇

一、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有人说,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确,成功是快乐的源泉。科学课上,让学生体验成功就是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的过程。这里的自主探究是给学生提高自我施展的机会,能自己动手解决的问题,老师就绝不应过多参与。老师的任务是努力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良好课堂氛围,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我上《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这课时,放手让各小班的孩子自己设计制作方案、绘出设计图。在设计过程中每个孩子都积极出谋划策,时不时听到有学生在争论,拿出材料在那里比划,希望得到小组成员的认可,孩子们的创新能力都被发掘出来了。在汇报设计方案时,时不时响起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掌声。有个小男孩在听了其他小班的设计方案后,不由自主的竖起了大拇指。作为老师的我看到这些很感动,为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了快乐,体验到了成功的而欣慰。

二教会孩子们学会自主学习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如何让学生自己能够做好预习、乐于合作、主动交流、勤于反思、并会自我评价、自我检查、自我调节,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呢?针对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应采取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课堂上,教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如在上《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这课前,我花了两个周的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征求了多个老师的建议。设计出的教案A4纸打印了两篇,整个课的基本结构就是:1.师生共同交流所查阅太阳能热水器的资料;2.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设计要求和思考问题找出设计中主要要解决的问题,讨论设计方案;3.各小班写出设计制作方案、绘出设计图;4.交流设计方案;5.各小班改进完善设计方案。课件也简单,第一组是教师的图、音结合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简介;第二组是设计的要求和思考的问题。制作老师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当时有老师提出,这样是不是太简单了,到时冷场怎么办。首先我对孩子们有信心,这次上课的这个班是我自己教的班,两年来我比较注重对孩子们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制定了小组成员责任制、岗位轮换制、小组长责任制等等措施。孩子们在学校“我育我学”这个大环境中成长很快。其次,教师的引导作用贯穿整节课的教学中。在这节课中,孩子们真的很棒。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在介绍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工作原理时,孩子们能认真倾听别人的介绍,不再重复别人介绍过的内容。在设计制作方案时,各小组的全体同学都积极出谋划策,拿出带来的材料比划着,怎样设计最合理,升温、保温效果最好,不断有创新产生。在设计方案和设计图的评价过程中,孩子们听了其他组的设计方案的汇报、看了各小班绘的设计图后,能评价出别人的方案好,好在什么地方;不好,是在那些方面不足,该怎样改进。在设计方案的改进完善过程中能从其他小组的设计中取长补短。这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讨论、合作,自己去领受,理解知识,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互帮互学。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三、追求高效课堂要因人而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

1.了解学生个性。大多学生的个性是在学习中他们最爱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这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

2.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教《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时,在设计制作过程中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升温、保温。这就要涉及到我们原来学的知识,在设计前我先和学生回忆那些方法能使温度上升快,那些方法能使温度降低慢。这样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纸大班教案范文第4篇

本学年,我们班三位老师紧密结合园部教研组的计划,根据本班幼儿年龄小、个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本班特色的“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使本班幼儿都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生活自理能力、任务意识得到增强。同时,我们注重从多角度开展“家园共育”工作,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性质由陌生到了解,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支持,逐步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现将本学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保育方面

进入幼儿园是幼儿人生的第一步转折点。他们带着由各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所留下的各自不同特点,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焦虑、好奇、娇气、任性;生活自理能力差,与同伴相处不融洽。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入园第一天以家长和孩子一起玩为主题,让爸爸妈妈带领孩子参观班级,接触老师和其他小朋友,消除幼儿的陌生感。同时邀请大班哥哥姐姐与小朋友结对子,同他们一同游戏等方式,借助同伴学习的力量,在互动中让其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以教师对幼儿的关怀照顾,打消家长的顾虑,而且引导家长恰当地配合。在相互信赖和师幼互动氛围中,幼儿都很快地度过了“入园关”,以愉快地情绪,开始他们的幼儿园生活。

当幼儿度过了“入园关”后,我们把树立规则意识,帮助幼儿迅速融入集体生活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必须让他们学会自立自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刚开始幼儿的自理能力差,因为年龄小,对成人的依恋感强,我们以游戏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培养,如培养先小便后洗手时,教师边念儿歌边师范让孩子边模仿边念,在模仿中理解,学会正确洗手方法,经过培养训练,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大大加强。如:会自己搬椅子就坐,会独立吃完自己的饭菜放好碗,会用小毛巾擦脸,洗手不弄湿衣服等,得到了家长的好评和认可。当然自己在这半年来,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我想:只要自己多学习业务知识,多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多和孩子们沟通,心中装着孩子们,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不断进步,对得起园部对我的信任,对得起孩子家长的期望,对得起自己的本职岗位

2、教育方面

本学期中,园里组织了,我选择了自己擅长的美术课,《小手印画》用收印出手印的小脚印,我选择的班级是小班,小手印画用红黄蓝三色让小朋友用自己的小手沾上颜料在纸上印画,因为ieshi自己编写的教案,所以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从自身来说,上课的语速过快,让孩子在听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反映不过来,在操作方面,让幼儿动手操作顺序也很混乱,老师示范没有清晰的展现扎起幼儿面前。

材料方面,因为颜料调的过浓,导致在最后阶段颜料干了,在纸上印不出手印,很多孩子很失望,对手印画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大大减低了孩子对手印画的愿望。

纸大班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声乐教案 制定特点 制定内容 制定形式

教案,即教学方案,是教师备课工作的书面成果,也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书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制定声乐教案是声乐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很少有教师重视它并付诸实践,各大高校在进行教案评价的时候,往往用与其他学科、专业一样的统一标准来对其内容、形式进行衡量,而忽略声乐课的特殊性。究竟声乐课应该如何备案,才能更加符合声乐课的特点,从而改变目前声乐教案在教师授课时可有可无的局面,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帮手呢?下面我就如何制定高校声乐教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声乐教案的制定应符合声乐课的特点

声乐课与英语、语文等其他专业课相比,具有不可预期性的特点。英语、语文课可根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器乐、舞蹈课的课堂内容相对来说也是固定地按照难度级别进行教学设计的,而声乐课的教学进度却是教师无法事先预设好的。声乐课虽然是一门技能课,但这项技能的掌握不仅要靠学生的身体体验,更重要的还要依靠学生的心理体验。由于在演唱过程中发声的“乐器”是人的肉眼看不见的,而需要通过依靠歌者的想象来调整自己的发声器官,使之相互协调配合形成人声的“乐器”。著名声乐教育家邹本初教授在他十年笔耕的声乐论著《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中,将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的这种对发声器官及其运动状态的想象称为歌唱的“内视觉”。因此相对于器乐课和舞蹈课,声乐课更加抽象和难以掌握,这也是声乐课不能像器乐课、舞蹈课那样开大班授课而非得口传心授的原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嗓音条件、想象力、内部肌肉调节能力等不同,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天赋”不同,有的学生会超出教师的预料迅速地掌握发声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一个学期也唱不出一首令教师满意的作品;有的学生可能今天掌握了技术,明天却又忘了;而有的学生可能本来一直都在原地徘徊,却在某一天突然开窍,融会贯通……一堂声乐课的成功,需要师生双向的积极互动和共同努力,而更重要的是:有时候并不是努力过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因此,声乐课具有不可预期性的特点,声乐教案的制定应该符合这个特点,才能对教师授课有实质性的帮助,否则只能成为应付检查的一堆废纸,真正到上课需要使用时却束之高阁,毫无用处。

声乐课还具有重复性的特点。首先,声乐课的程序一般来说都是先做几条发声练习,然后再唱一到两首歌曲,这种授课过程存在重复性。其次,教师所采用的发声练习存在阶段性的重复性。虽然发声练习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但是在某一段时间内,教师会根据学生当时的具体情况采用同样的发声练习曲进行教学,直到学生的演唱技能达到教师的要求为止。学生要想在发声中把有意识的肌肉控制逐渐转化成无意识的肌肉控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才能做到,有时候也可能本来已经掌握了某个技巧,但是后来又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生疏。因此,发声练习曲不光在某一段时间内可能会被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运用,还有可能在日后的训练过程中反复出现,而某些发声练习曲则是教师在每一堂课上都会运用到的。在书写声乐教案的时候,如果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这些重复性的作业上是毫无必要的。因此,声乐教案应该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课时不能像其他专业课一样事先规定好而不能改变。我认为有必要在编写的教案上补充随堂笔记:一个知识点或教学内容可由教师预先设定一个或几个课时来完成,随堂笔记可以根据学生上课的具体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只有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后,教师方可设定下一个教学目标。通过编写教案同时补充随堂笔记的方式,声乐教师就可以避免做一些重复、繁琐却又不一定有效果的工作了。

二、制定高校声乐教案的基本内容

目前各大高校书写声乐教案一般常用的项目和顺序是:

(1)课题。课题即本课时所讲的题目,一般情况下声乐教师应该醒目地把课题写在教案每课时第一页的首行中间。

(2)年级。教学对象的年级。

(3)课时。一节声乐课的课时一般为1课时(45分钟)。

(4)教学方法和手段。声乐教学法可分为:练习法、欣赏法、演示法,以及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等。

(5)教具。教具是指上课时需用的各种教学用具,如钢琴、镜子、挂图或音响等。

(6)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大纲的具体落实,也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写得简明扼要,只需列出突出的两三条目的即可。

(7)教学内容。应简明扼要地写出授课内容提要。

(8)教学重点或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演唱作品提出所要解决的重点或难点,这样教师授课的内容就有侧重点,并能有针对性地突破难点。

(9)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体现,应写出各教学步骤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按照教学过程的步骤,指出讲述或练习的要点和方法,以及每一环节应注意的事项。要做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有机联系,合理组合。

(10)课后小结。教师要及时总结每节课的成败优劣,为以后的教学总结经验,积累资料,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以上这种书写模式的好处在于:目的明确、重点难点突出。不足之处在于: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教学过程都是事先设定好的,过于死板,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地处理突况。我认为在声乐教学中,一个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难点的攻克所需的课时是不可预计的,因此把“课时”更改为“预计课时”更为妥当,并在“教学过程”之后加入一个“随堂记录”的环节。这样做不仅仅能够随时记录每节课的教学效果,还能够及时地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和选择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处理新出现的教学难点;甚至更改教学内容(如更换曲目)。因为声乐课一般采取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四或小组课式的教学,所以第二项“年级”应改为“授课对象”才更为符合声乐课的授课情况。综上所述,高校声乐教案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十一个项目:(1)课题;(2)授课对象;(3)预计课时;(4)教学方法和手段;(5)教具;(6)教学目的;(7)教学内容;(8)教学重点或难点;(9)教学过程;(10)随堂记录;(11)课后小结。

三、高校声乐课教案的制定形式应多样化

书写声乐教案一方面能够加快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对声乐教师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发展也有很大的益处:对年轻教师来说,认真书写教案可以规范其教学,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则在学习和总结中逐渐成长,提升教学水平;对于责任心不太强的教师来说,精心设计教案能够使其逐渐养成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严格遵守教学规律,踏踏实实地完成教学任务,在精心编写和不断修正教案的过程中成长进步;对于那些工作认真且教学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说,如果以恰当的教案形式(如详案、简案、教学片断、教学案例、卡式片、批注式、光盘等)把备课成果记录下来,则更有利于教师思考、总结过去的经验,推陈出新;而对于中老年教师来说,教案不仅有备忘的作用,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更是一位声乐教师教学生涯中的一笔财富,体现和凝聚了他的声乐理念与教学精华。编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钻研、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不同的声乐教师,因其个性、年龄、教龄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其教案也会因人而异,因此书写声乐教案的形式应该多样化,才不会沦为形式主义。

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声乐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应当备详案。在编写时既可以自己编写普通型详案,也可以借鉴优秀教案的成功之处,将其全文或重点之处抄写在备课本中,然后在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对此教案进行评价,即在教案末尾写上教后评析或提出修改意见。如果年轻教师在课前没有备好充足而详尽的教案,那就像打仗没有作战计划,表演没有剧本一样,教学效果必然要打折扣。只有严格地按照教学的各个基本环节来编写详案,并积极借鉴和学习他人的优秀教案,年轻的声乐教师才有可能把课上好。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教龄满5年的教师已经有了独立完成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和课堂实践能力,因此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教师来说,可以采取一种详案与简案相结合的方式来写。如:有的学校规定此类教师每周备精品教案1课时,其余可备为简案,笔者认为把这种形式用于声乐教学中是同样可行的,因为声乐教学中重复的程序和内容很多,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声乐教师来说这些东西已经烂熟于心了,因此一周内选取和针对有代表性的学生做一份或几份精品教案,其余的备简案就可以了。

中老年教师可备简案。简案可分为分工与合作型简案、书头简案、借鉴与补充型简案、普通型简案几种,不同教师可视情况选择合适的类型,还可写教学片段、教学案例。

对于一些教学任务特别繁重的单位,还可以采取由教研室备课的形式,教师在上课时或课后写下随堂笔记,及时记录下教学效果、教学心得即可。

总之,声乐教案的制定应根据声乐课灵活多变的特点来进行编写,编写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制定声乐教案应遵循科学性、实践性、功效性和创新性的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如何制定更方便、有效和真正适应教学需要的声乐教案,这是一个值得所有声乐教师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005.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2003.

纸大班教案范文第6篇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采取“最大差异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一级一类幼儿园小、中、大班各1个,每班选取两名在学历、教龄、职称、专业等基本特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二)研究方法

首先,研究者采用事件取样法,运用国内外有关儿童发展的观察评估工具,〔2-6〕对小中大班幼儿进行观察,并用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记录能反映个体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与个性方面发展水平与特点的典型事件,共172件。

其次,研究者以描述、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分别向3个班级6名教师呈现在其带班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询问教师是否观察到并记录和分析过该事件,如教师有过观察记录,则分析其观察记录文本。

最后,研究者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7-14〕结合观察到的事件和访谈结果,自编《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评分标准》(见表2),从记录的完整性、细致性、客观性和分析的深入性、准确性、客观性六个维度对教师的观察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等级分为不适宜(1分)、一般(2分)、优秀(3分)。为验证评分表的信度,所有观察事件均由两名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根据评分标准(见表2)单独评分,评分的内在一致性为84.2%。

二、研究结果

(一)教师未观察到大量典型事件

结果发现,6名教师平均有77.7%的典型事件没有观察到,其中区域游戏中未被观察到的事件所占比例最高。访谈中,教师普遍认为,“区域游戏就是孩子自由活动,就是让他们自己玩,只要不出安全问题,教师就不要去管。而且那些玩具孩子都会玩,也不要老师去教的”。所以,区域游戏时段教师通常不去观察幼儿,而是在活动室一角写教案、做手工或休息。有些教师也会“看”幼儿,但这个“看”不是以了解幼儿为目的的“看”,而是出于维持纪律和保障幼儿安全的“看”。教师“看”到的只是幼儿有没有遵守纪律,对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认知、语言、情感、社会性与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则“视而不见”。

(二)教师记录观察事件的能力不足

研究者使用自编评分标准对教师记录观察事件的能力进行等级评定,并对评定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1.记录较完整

对于被观察到的典型事件,教师基本能写清楚事件发生的背景信息,如班级、姓名、性别、活动区名称、观察时间、记录人等。这其中,70.9%的观察记录能够对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进行完整描述,如中班Z老师对幼儿彤彤和浩浩参与活动区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开始时的选区、活动进行中的看书、活动结束时的收书行为都作了记录。29.1%的观察记录对事件叙述得不完整,忽略了事件的重要情节或后续进展。如小班X老师对阿仁与同伴玩“搭宝塔”游戏的观察记录描述了他们遇到的困难,但对他们如何解决困难的情节却没有加以追踪。

2.记录不够细致

在被观察到的典型事件中,60.4%的观察记录描述都不够细致,主要表现为:只作了流水账式记录,笼统描述了幼儿先后干了什么,对体现幼儿发展水平的细节和活动的主要情节没有加以描述。如中班A老师记录了幼儿在美工区的剪纸活动,但只记下幼儿剪了哪些东西,并没有细致描述幼儿是如何使用剪刀的(是直线剪、曲线剪还是镂空剪)、剪的轮廓是否光滑、涂色是否均匀、活动的坚持性如何以及同伴交往情况如何等。只有37.5%的观察记录能详细记录游戏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关于幼儿发展水平和个体特征的细节。如,大班Y老师在对幼儿然然在数学区的排序行为的观察记录中,以画图的形式记下其三次不同的排序结果,对其排序依据的回答也作了简要文字记录。

3.记录不够客观

在被观察到的典型事件中,18.6%的观察记录中使用了大量主观性词汇,并对幼儿的想法、意愿等进行了猜测。如,大班C老师对幼儿玩多米诺骨牌游戏的描述中,出现了“配合得还不错”“玩的比较起劲”“很不乐意”等主观性词汇,还夹杂着猜测幼儿想法的表述,如“来回两次,觉得很好玩,不亦乐乎”。41.6%的观察记录使用到一两个主观性词汇。39.8%的观察记录没有使用主观性词汇或对幼儿的想法、意愿进行猜测。如,小班X老师对幼儿饰演“大灰狼”的动作、语言、表情等进行了客观描述:“等到‘大灰狼’登场的时候,安安模仿‘大灰狼’的样子,一步一步慢慢走到门口,用手捏住鼻子,用低沉的声音唱起歌来。当他的‘尾巴’穿过门缝时,‘小兔子们’用门夹住了‘尾巴’,安安露出痛苦的表情,大喊‘啊!疼死我了’,说完就将‘尾巴’丢在地上逃走了。”

(三)分析观察事件的能力较弱

“观察”不仅要“观”,更要“察”,也即要用大脑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观察事件就是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判断或解释的过程。研究者用自编评分标准对教师分析观察事件的文本进行评定,结果见表3。

1.分析表面化

在分析所观察到的典型事件时,仅有8.7%的事件分析关注到了幼儿行为或作品所反映的幼儿心理与行为特征及其原因。有59.0%的事件分析停留在描述层次,或笼统的概括、总结层次,未进行深 入的分析。如,D老师对思思的撕纸粘贴活动的分析是“幼儿喜欢操作材料,能够独立完成作品。她在教师指导下,在作品空白处加上了自己喜欢的图形装饰,作品饱满了很多。之后又给小动物涂色,使它更好看”。33.3%的事件分析关注到了幼儿行为或作品所反映出的操作技能的发展水平或特点,但没有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案例简析如表4所示。

2.分析不准确

在教师对所观察到的典型事件的分析中,仅有4.3%是准确的。32.6%的事件分析不准确。63.1%的事件分析能部分指出事件所反映的幼儿特点,但存在一些错误。以Z老师对两幅幼儿作品的分析为例,见表5。

3.分析带有主观色彩

在教师对所观察到的典型事件的分析中,仅有4.4%是客观的。70.6%的教师能够围绕观察事件本身进行分析,但会使用少量主观词汇进行描述。25%的教师会根据个人经验和对幼儿的刻板印象进行分析,主要表现为:给幼儿“贴标签”,对幼儿有偏见,分析脱离了事件本身,主观词汇太多。案例简析如表6所示。

三、讨论

从研究结果来看,大部分教师的观察能力较弱,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班级规模过大,师幼比较低

已有研究发现,随着师幼比由低到高的变化,教师关注到的个体数量逐渐增加,开始关注到具体的个别幼儿,而不是模糊的“整体”幼儿。教师能够详细描述其学习和生活情况的个体数量明显增加。〔16〕本研究所调查的三个班级规模都较大(小班29人、中班39人、大班42人),均超出了我国《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中的规定。虽然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两教一保人员,但因幼儿园实行的是教师轮班工作制度,在实际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往往是一个老师面对所有幼儿。访谈中,园长和教师们也普遍认为班级人数太多是制约教师观察幼儿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在大班额集体教学活动中很难关注到每位幼儿。另外,因幼儿人数多、活动空间较为零散且开放度较高,教师首先考虑的往往是幼儿的安全问题,他们忙于“巡视”安全情况而无法细致、连续地观察幼儿。

(二)职前教育中缺乏对师范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研究者访谈的6名教师中,有3名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她们在入职前未学习过任何有关幼儿行为观察的课程;有2名毕业于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只在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程中学过一点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知识;有1名毕业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本科,在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前教育评价中学习过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以及观察儿童的方法。然而,这些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幼儿行为观察课程。另外,目前高校授课仍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师范生只在短暂的见习、实习期和幼儿有过接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千差万别的幼儿时,他们难以通过观察、分析幼儿来把握其个体发展水平。

(三)幼儿园缺乏对教师观察能力的培训

幼儿园要求教师写观察记录,但很少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指导和培训。园长会给教师布置观察任务,并将《观察记录表》发给教师。但因《观察记录表》操作性不强,教师拿到以后也不知道该怎么记录和分析。《观察记录表》完成、上交后,园长和教研主任也并没有认真加以阅读,更没有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和培训。  

四、对策建议

(一)缩小班级规模,提高师幼比

幼儿园班级规模应符合《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的规定:小班20~25人,中班25~30人,大班30~35人。在执行轮班工作制度的工作时段内,要确保有一教一保人员在场。区域游戏时段最好两名教师都在场,合理分工,尽量保证观察到每位幼儿,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以提高观察效果。

(二)职前教育课程中增设观察类课程

职前教育课程中除应开设学前心理学之类课程外,还宜独立开设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学前儿童发展评价等课程。教师的授课要将理论讲授与幼儿园实践相结合,尽可能让师范生去幼儿园观察幼儿并写观察记录,然后在课堂上分析有关幼儿行为表现的录像和照片之类。

(三)幼儿园要加强对教师观察能力的培训

幼儿园要组织教师反复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教师了解幼儿在五个领域中的学习与发展特点。幼儿园可为教师提供简便易行且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并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或指导,如,Samuel Meisels教授的作品取样系统就是了解幼儿个体特点的有效工具,它在我国大陆地区的部分幼儿园以及台湾地区幼儿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经研究发现确实能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1〕NAEYC.Standards for early childhood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programs〔EB/OL〕.〔2013-10-15〕.http://naeyc.org.

〔2〕麦索尔斯,等.作品取样系统:教室里的真实性表现评价〔M〕.廖凤瑞,陈兰姿,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纸大班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导学案;重要性;有效性;引领性

一份好的导学案,科学合理地确定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例题分析、习题设计。当学生拿到这份导学案时首先能明确教学目标,知道自己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学。重点是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哪里,一目了然。下面就针对如何合理运用“导学案”提高课堂效率谈一谈自己对导学案的认识:

一、“导学案”要起到导的作用

“导学案”的作用要体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的设计。课前主要以预习为主,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具有基础性和引领性,课中部分的设计主要突出如何突破难点,如何把握重点,如何帮助学生走进“最近发展区”,以活游主要载体,以情境创设为主要方式。例如本导案中的任务二:讲故事

问题:下面我们边听故事边收集有关的数学信息,看看孙悟空的金箍棒的长短发生了什么变化。

0.009 m=( ) m

0.09 m=( ) m

0.9 m=( ) m

9 m=( ) m就是以情景创设的。

二、导学案在教学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从我们学校来看,教育信息化已达到了班班通的水平,即每个教室里都有一台电子白板。学生看得多,说得多,而动手的机会少;再从现在提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来看,教辅资料少,课本后练习题少。高质量的课后练习题需要用导学案来完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充分运用导学案的优势设计练习题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导学案提高了预习的有效性。由于课前预习不能通过网络使所有学生在课前预习,因此只能通过纸质导学案的形式来完成,我的做法是,在上课的前一天将纸质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晚上预习,然后第二天通过多媒体呈现,使预习的效果得到保证,同时也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

三、高质量的导学案将保证课堂效率

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设计需要我们老师花很多时间做准备,因此我建议学校领导将备课任务进行分工,利用假期将分配的导学案准备完毕,同时完成制作,开学后,在集体备课时间将周教学的内容进行集体研讨(包括导学案和课件),再将统一的意见定稿进行印发,同时将课件传给其他教师,教师再根据集体备课的情况进行个人备课,完成教案的设计和对课件的完善,形成“学案+教案+课件”的集体备课方式,保证了导学案的质量和课件的质量,由于进行了分工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保证了导学案的质量。

四、导学案能使老师把握课堂节奏

导学案可以使我们在教学中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了全体学生。学生也能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避免了过去老师问学生答的单一局面,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彼此之间分享到了学习的成果。另外,也能使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转变,在备课时必须既备内容又备学生,在大班额的情况下,把学生按不同层次进行了分组,让他们面对面沟通,互帮互学,从而发挥了优秀学生的优势,使一些学生的智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能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作业的处理上,我们可以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作业量要少而精,有层次地选择,避免过去我们布置作业量大,学生应付差事,老师费神费力地批改作业。所以,运用导学案,把握课堂节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导学案的引领作用

纸大班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育案例研究;教育行为;认识与改善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1-0021-04

【作者简介】吴亚英(1968-),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

教育案例研究,是基于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持续进行实践改进,直至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活动。它具有基于需要、持续研究、见汪效果、形成结论等特点。教育案例研究在优化教师教育行为、促进理念与行为一致性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一、研究常态,激活内需

改进自己、优化行为,其根本前提是,教师内心有需求。这个需求的产生,必须源于教师的自知,知道自己日前的教育行为不适宜。如何才能判断教育行为适宜与否呢?对常态情况下的教育案例展开规范深入的研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办法。之所以取样常态教育案例,是为了获取最真实、最有代表性的实证。

【案例1】大三班邵老师组织的语言活动《皮鞋车》(片段)

活动开始,教师出示PPT,而后问:“如何让又脏又大的皮鞋变成漂亮的皮鞋车?”

幼1:在皮鞋上装上发动机。

幼2:在皮鞋上插上花。

幼3:除了发动机以外,还要装上马达。

师:让我们听一听小老鼠是怎么做的……

【简析】对幼儿的想象,老师们除了“嗯”“好的”之外,没有其他回应,就直接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讲故事。幼儿的回答,仅仅成为故事前的引子

【案例2】大一班周老师组织的操作活动《小小设计师》(片段)

在这个活动中,乔乔设计并制作的是面具、只见他先把一张长方形的卡纸对折、再对折……用剪刀在纸的相应位置比划比划,小脸绷得紧紧的,果断地用剪刀头在纸上戳个小洞,“嚓嚓嚓”几剪刀,两个“眼睛”就出现了……放下这张基本成脸型的卡纸,只见他拿起一条型纸,围着脑袋比试着,接着,又拿起一张条型纸,用双面胶涂抹两头,接出一段……面具做好了,戴上又拿下(眼睛与“眼睛”不对号);“眼睛”太小了

乔乔又操起剪刀,三下两下,“眼睛”变大了……

此时,周老师走了过来,她看了看乔乔脚下的纸屑,皱了皱眉,面对乔乔,用手指了指地毯。只见乔乔无奈地放下剪刀,急切地、胡乱地拣着纸屑……

【简析】一个充满主动探索精神的思维过程被教师的“无知”打断了。

上述案例在教育实践中司空见惯,如果不进行案例研究,我们很少有“我的行为适宜与否”的自觉观照,也就不觉得我的做法有什么不妥。而当我们微格剖析、追问内心的时候,我们发现,那些习以为常的行为,问题其实很多。归纳一下,主要是对新课程观念的理解一知半解,对自身行为没有审视“为什么、如何做”的自觉。

比如案例一,新课程观念要求我们,教育要从幼儿的需要出发。第一个问答的目的是发现幼儿的经验基础、激发幼儿的想象与表达愿望。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幼儿回答得也很好。但是实践场中的我们,思路又回到了曾经:变设计时的幼儿中心为习惯了的授课中心,我们太习惯于按教案上了。

案例二中的我们,也是如此,我们习惯了组织,习惯了提醒、要求。对于“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的纲要内容,我们忘记了;对于孩子行为表现的观察,对于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思维的解读,我们忽略了。

每个人都有向上的欲望,尤其是在发现自己必须向上的时候。上述两个常态案例,再现了我们依旧奉行的“老路子”的尴尬,再现了我们教育行为上的不足。事实面前,教师自我改善的内在需求被激活了。

二、研究经典,寻找参照

对于经典案例的研究,一般来说,首先必须有源于教师需要选择合适案例的研究思路。在此思路指导下,我们挑选了上海冰厂幼儿园池莉老师组织的《我和风儿做朋友》的案例,对适宜的学习方法、有效的教师应答展开研究。研究时,所有参与人员都观看录像,集中关注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从而对关注点进行思考和判断。

【案例3】万老师对大班《我和风儿做朋友》案例的剖析(择取“对抗赛”片段)。

实录:

比赛开始了。本节活动中“是否喜欢风”的辩论环节,幼儿清一色选择“喜欢”,于是老师“被选择”了“不喜欢”。录像中此时的师幼位置是这么安排的:幼儿坐在椅子上,教师单脚跪地面对幼儿。与幼儿视线平等。

幼1:我喜欢风,因为风能把头发吹干。

师:风能把湿的东西变成干的。真不错,贴上一个风爷爷。

师:我不喜欢风。早晨我刚刚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风一吹就把我的头发吹乱了,所以我不喜欢它。这个理由能成立吗?(幼:成立)好,我也为自己贴上一个风爷爷。

幼2:我喜欢风,因为风能发电。

师:你的知识真渊博,来送你一个风爷爷。(幼儿开心地拿着“风爷爷”贴到黑板上)

师:我不喜欢风。女孩子是特别爱美的,可是风一吹,把我的皮肤吹得很干燥,皮肤都裂开来了,是不是?(幼:是)那也奖励我一个风爷爷好吗?(幼:好)请一幼儿为老师贴上一个风爷爷。

幼3:我喜欢风,有了风我们就可以放风筝了。

师:风可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怪不得小朋友喜欢它呢。

师:我不喜欢风。有一种风叫龙卷风,好端端的就把我们的房子给吹走了,太可恶了。(教师夸张的神情一下吸引了幼儿的注意)

幼4:我喜欢风,因为风能把湿的衣服吹干。

师:风能把湿的东西变成干的……(幼儿内哄:不算不算!)

师:为什么不算?(幼:因为他重复了)

师:嗯,这可是游戏规则,说过的不能重复,但至少也说明他已经在积极地动脑筋了。这样吧,我们拍手鼓励鼓励他。

【简析】了解风的利与弊,有助于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活动中,首先要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大班幼儿感兴趣的“竞赛”性游戏融入活动中;其次,用丰富的情感、体态语不断地激励幼儿,用自身规范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适时地点拔、引导,提升幼儿的经验,激活幼儿的思维,开阔幼儿的视野,使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借助经典案例,教师们在反复观看、详细记录、深入思考、理性判断的过程中,内化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念,比照着自身,‘寻找学习的榜样。

因教师的需求不同,我园参照“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学前项目中国第Ⅱ阶段研究”的测查工具材料一“对教师行为的观察”,设计行为类别分析表,确定具体观察内容,具体如表1(见下页)。

三、研究专题,享受过程

改善教育行为的案例研究,特别强调持续跟进,特别需要发挥群体实践智慧的诊断、重构,还特别需要被研究者由内而外的更新、改善、优化。

因不同阶段,教师有不同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研究的对象和主题。对象和主题,可以是教师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中的共性不足。其次,要进行以课为例的教育研究,必须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

下面,我们以大班科学活动《我们的小脚丫》为例,关注师幼互动环节,对教师的观察解读行为、回应表现展开跟进研究。研究过程中,每位参与者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寻找改进教学、改善行为的出路和方向,为后续的实践提供良好的认识与技术基础。具体过程如下:

【一研】发现问题:在师幼群体互动过程中没能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间的关系。

实录:

A组幼儿的探索活动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幼1:我发现脚上有一条一条绿色的筋。

师(大声地):其他小朋友有不同意见吗?

(声音较大,好多幼儿把目光转向了教师。)

幼2:应该是蓝色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幼3:那是血管。

师:说得很对……

幼4:我发现脚像滑滑梯。

师(大声地):你能不能说得明白点儿?

幼儿5:我用手拉住大脚趾,把脚用力蹬出去,我的脚就像一艘船了……

幼6(连比带划地):我用手一压,这儿突然就变白了。

师(大声地):你压在脚趾甲上,原来脚上有趾甲。

幼7:趾甲长在脚趾头上。

诊断:结合录像进行

从表面看,教师非常关注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行为,与幼儿交流频繁,显示出一派“热闹喜人”的景象。似乎已经将幼儿的主体地位落到了实处,似乎做到了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细细品味,可我们发现:胡老师虽然非常想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缺乏与幼儿群体互动的技能,导致了为尊重个别幼儿需要却左右大部分幼儿思维,看似尊重幼儿实质是教师中心。

诊断建议:

降低音量和个别互动。

鼓励幼儿结伴交流各自的发现。

【二研】放低音量,引导幼幼互动

实录:

B组幼儿的探索活动开始了:

幼1:我发现我脚上一条一条的线。

幼2:我手上也有的。

师(对着两人小声地):观察真仔细,那叫什么?

幼1:我知道了,是手纹。

师(看着幼2):是吗?

幼2:手上的线叫手纹,脚上的线叫脚纹。

师(同样小声地):真聪明!

诊断:还是结合录像进行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能正确认识到幼儿的活动需求,在与个别幼儿互动时降低音量,尽量不影响其他幼儿的思维,并能用简单的语言以及眼神引导幼儿间的交流。但在交流时,还是顾此失彼。

诊断建议:

所提问题的指向要集中,不能散。

在交流同一逻辑的不同发现时,直接告诉幼儿“一个一个轮流说”。

用语言、手势、表情等提醒幼儿倾听同伴说。

用追问“谁还有不同的发现”来提醒幼儿说不同的答案。

【三研】熟练师幼群体互动技能

实录:

c组幼儿开始探索脚丫的秘密了。

(幼儿同样有很多的发现,从外形特征、部位特点到对脚型变化的想象。胡老师能很好地倾听、小声地互动,继续引领孩子相互说着、笑着。集体交流开始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只见举得高高的小手,只见急不可耐到屁股离开座位跃跃欲试的样子。

师:来,让我们一个一个轮流说。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的,请说?

诊断:

本次活动中,胡老师根据二研的诊断建议,不慌不忙地提问、提醒、回应,所有的孩子都有表达交流的机会。胡老师还较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并在相应的外显行为上逐步老练:能根据交往对象的多少调整好说话音量、较好地运用体态语言等,在灵活参与活动、自如应对众幼儿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四、研究流程,形成结论

教育案例研究是效果非常明显的研究。

(一)具有清晰的操作流程

确定研究专题、采集教育案例后,所有参与者借助文字、表格、符号或影像手段,详细记录教育过程中幼儿的学习状态、学习表现,记录被研究教师的言行举止、神情变化,让流动的教育过程静态化、固定化,进而针对专题展开分析和解读,直至开出改善的处方。

(二)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

即帮助教师正视自己原有的教育行为,敢于剖析自己的内心想法,激活自控意识,练习反思路径――从幼儿学习效果反观我们自身行为的适宜性,反复研究应对教育不确定性的策略和行为,自觉调整或优化教育行为,提升实践智慧,促进专业化成长。

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行为类型,总结出不同的操作办法和程序(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