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角的教案

角的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角的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角的教案范文第1篇

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知识框图

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以及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 变换是数学的重要工具, 也是数学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 在本册第一章, 学生接触了同角三角函数公式. 在本章, 学生将运用向量方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由此出发导出其他的三角变换公式, 并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三角恒等变换位于三角函数与数学变换的结合点上. 通过本章学习, 使学生在学习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过程中, 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并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的工具性作用, 学会它们在数学中的一些应用.

本章内容安排按两条线进行, 一条明线是建立公式, 学习变换; 一条暗线就是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并且发展能力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学习变换过程之中, 也体现在建立公式的过程之中. 因此在本章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恰时恰点地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用对比、联系、化归的观点去分析、处理问题, 使学生能依据三角函数式的特点, 逐渐明确三角函数恒等变换不仅包括式子的结构形式变换, 还包括式子中角的变换, 以及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变换, 强化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

设计变换思路的意识.

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在类比、推广、特殊化等一般逻辑思考方法上进行引导, 本章不仅关注使学生得到和(差) 角公式, 而且还特别关注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 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这一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中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以及向量方法的应用; 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在这个过程中, 始终引导学生体会化归思想; 在应用公式进行恒等变换的过程中, 渗透了观察、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 特别是充分发挥了“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的作用, 对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进行引导, 这对学生养成科学的数学思考习惯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 还在适当的时候对三角变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了明确的总结. 例如, 在旁白中有“倍是描述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2α是α的二倍,4α是2α的二倍, 这里蕴含着换元的思想”等, 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方法而设置的.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和二倍角公式是历届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主要考查对这十一个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用, 考查对公式的熟练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 其考查难度属低档, 这就要求我们不要过分引导学生去挖掘一些特殊的变化技巧, 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掌握数学规律和通性通法上. 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意控制好难度. 因为近几年的高考中对三角部分的考查难度降低, 但教材中部分习题却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师要把握好难度.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8课时, 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整体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节是以一个实际问题做引子, 目的在于从中提出问题, 引入本章的研究课题. 在用方程的思想分析题意, 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布列方程的过程中, 提出了两个问题:①实际问题中存在研究像tan(45°+α)这样的包含两个角的三角函数的需要; ②实际问题中存在研究像sinα与tan(45°+α)这样的包含两角和的三角函数与α、45°单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的需要. 以实例引入课题也有利于体现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本节首先引导学生对cos(α-β)的结果进行探究,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进行猜想, 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然后再去验证其真假. 这也展示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 最后提出了两种推导证明“两

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方案. 方案一, 利用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进行探索、推导, 让学生动手画图, 构造出α-β角, 利用学过的三角函数知识探索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师要作恰当的引导. 方案二, 利用向量知识探索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 要注意推导的层次性:①在回顾求角的余弦有哪些方法时, 联系向量知识, 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 ②结合有关图形, 完成运用向量方法推导公式的必要准备; ③探索过程不应追求一步到位, 应先不去理会其中的细节, 抓住主要问题及其线索进行探索, 然后再反思, 予以完善; ④补充完善的过程, 既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又要用到诱导公式.

本节是数学公式的教学, 教师要遵循公式教学的规律,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要使学生了解公式的由来; ②使学生认识公式的结构特征, 加以记忆; ③使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和证明; ④通过例子使学生熟悉公式的应用, 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解答有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让学生探索、猜想、发现并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了解单角与复角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通过强化题目的训练, 加深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运用, 会进行简单的求值、化简、证明, 体会化归思想在数学当中的运用,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联系的观点, 自觉

地利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 使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 认识到世间万物的联系与转化, 养成用辩证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代换、演绎、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导入新课

思路1. (问题导入) 播放多媒体, 出示问题, 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引例. 在用方程的思想分析题意, 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布列方程的过程中, 提出了两个问题:①实际问题中存在研究像tan(45°+α)这样的包含两个角的三角函数的需要; ②实际问题中存在研究像sinα与tan(45°+α)这样的包含两角和的三角函数与α、45°单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 再一般化而提出本节的研究课题进入新课.

思路2.(复习导入) 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cos45°=2,cos30°=, 22

由此我们能否得到cos15°=cos(45°-30°)=?这里是不是等于

cos45°-cos30°呢?教师可让学生验证, 经过验证可知, 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 那么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cos(α-β)等于什么呢?这时学生急于知道答案, 由此展开新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这是全章公式的基础.

(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

①请学生猜想cos(α-β)=?

②利用前面学过的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 如何用α、β的三角函数来表示cos(α-β)呢?

③利用向量的知识, 又能如何推导发现cos(α-β)=?

④细心观察C (α-β)公式的结构, 它有哪些特征?其中α、β角的取值范围如何?

⑤如何正用、逆用、灵活运用C (α-β)公式进行求值计算?

活动:问题①, 出示问题后, 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尝试一下, 大胆猜想, 有的同学可能就首先想到cos(α-β)=cosα-cosβ的结论, 此时教师适当的点拨, 然后让学生由特殊角来验证它的正确性. 如α=60°,β=30°,则cos(α-β)=cos30°=

1 22, 而cosα-cosβ=cos60°-cos30°=

cos(α-β)≠cosα-cosβ. , 这一反例足以说明

让学生明白, 要想说明猜想正确, 需进行严格证明, 而要想说明猜想错误, 只需一个反例即可.

问题②, 既然cos(α-β)≠cosα-cosβ,那么cos(α-β)究竟等于什么呢?由于这里涉及的是三角函数的问题, 是α-β这个角的余弦问题, 我们能否利用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来探究呢?

图1

如图1, 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 1, ∠POP 1=β,则∠POx=α-β.过点P 作PM 垂直于x 轴, 垂足为M, 那么OM 就是角α-β的余弦线, 即OM=cos(α-β),这里就是要用角α、β的正弦线、余弦线来表示OM. 过点P 作PA 垂直于OP 1, 垂足为A, 过点A 作AB 垂直于x 轴, 垂足为B, 过点P 作PC 垂直于AB, 垂足为C. 那么,OA 表示cosβ,AP表

是示sinβ,并且∠PAC=∠P 1Ox=α.于所,OM=OB+BM=OB+CP=OAcosa+APsina=cosβcosα+sinβsinα, 以,cos(α-β)=cosαcosβ+sinα

sinβ.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以上的推理过程中, 角α、β、α-β是有条件限制的, 即α、β、α-β均为锐角, 且α>β,如果要说明此结果是否对任意角α、β都成立, 还要做不少推广工作, 并且这项推广工作的过程比较繁琐, 由同学们课后动手试一试.

图2

问题③, 教师引导学生, 可否利用刚学过的向量知识来探究这个问题呢? 如图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内作单位圆O, 以Ox 为始边作角α、β,它们的终边与单位圆O 的交点分别为A 、B, 则OA =(cosα,sinα),OB =(cosβ,sinβ),∠AOB =α-β.

由向量数量积的定义有=||||·cos(α-β)=cos(α-β), 由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有

=(cosα,sinα)(cosβ,sinβ)=cosαcosβ+sinαsinβ,

于是,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我们发现, 运用向量工具进行探究推导, 过程相当简洁, 但在向量数量积的概念中, 角α-β必须符合条件0≤α-β≤π,以上结论才正确, 由于α、β都是任意角,α-β也是任意角, 因此就是研究当α-β是任意角时, 以上公式是否正确的问题. 当α-β是任意角时, 由诱导公式, 总可以找到一个角θ∈[0,2π),使cosθ=cos(α-β),若θ∈[0,π], 则OA OB =cosθ=cos(α-β).若θ∈[π,2π], 则2π-θ∈[0,π], 且=cos(2π-θ)=cosθ=cos(α-β). 由此可知, 对于任意角α、β都有

此公式给出了任意角α、β的正弦、余弦值与其差角α-β的余弦

值之间的关系, 称为差角的余弦公式, 简记为C (α-β). 有了公式C (α-β)以后, 我们只要知道cosα、cosβ、sinα、sinβ的值, 就可以求得cos(α-β)的值了.

问题④, 教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公式C (α-β)的结构特征, 让学生自己发现公式左边是“两角差的余弦”,右边是“这两角的余弦积与正弦积的和”,可让学生结合推导过程及结构特征进行记忆, 特别是运算符号, 左“-”右“+”.或让学生进行简单填空, 如:cos(A-B)=__________,cos(θ-φ)= __________等. 因此, 只要知道了sinα、cosα、sinβ、cosβ的值就可以求得cos(α-β)的值了.

问题⑤, 对于公式的正用是比较容易的, 关键在于“拆角”的技巧, 而公式的逆用则需要学生的逆向思维的灵活性, 特别是变形应用, 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熟练的运算技巧. 如cos75°cos45°+sin75°sin45°=cos(75°-45°)=cos30°=

cosα=cos[(α+β)-β]=cos(α+β)cosβ+sin(α+β)sinβ.

讨论结果:①—⑤略.

(三)应用示例

思路1

例1 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cos15°的值.

活动:先让学生自己探究, 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点拨学生思考题目中的角15°, 它可以拆分为哪些特殊角的差, 如15°=45°-30°或者3, 2

15°=60°-45°, 从而就可以直接套用公式C (α-β)计算求值. 教师不要包办, 充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在学生的具体操作下, 体会公式的结构, 公式的用法以及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 对于很快就完成的同学, 教师鼓励其换个角度继续探究.

解:方法一:cos15°=cos(45°-30°)=cos45°cos30°+sin45°sin30° =221+2⨯+⨯=. 22224

方法二:cos15°=cos(60°-45°)=cos60°cos45°+sin60°sin45° =122236+2+⨯=. 2224

点评:本题是指定方法求cos15°的值, 属于套用公式型的, 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使用公式求值上. 但是仍然需要学生将这个非特殊角拆分成两个特殊角的差的形式, 灵活运用公式求值. 本例也说明了差角余弦公式也适用于形式上不是差角, 但可以拆分成两角差的情形. 至于如何拆分, 让学生在应用中仔细体会.

变式训练

1. 不查表求sin75°,sin15°的值.

解:sin75°=cos15°=cos(45°-30°)=cos45°cos30°+sin45°sin30° =221+2⨯+⨯=. 22324

sin15°=-cos 215 =1-(6+228-26⨯26-2) ==. 4164

点评:本题是例题的变式, 比例题有一定的难度, 但学生只要细心分析, 利用相关的诱导公式, 不难得到上面的解答方法.

2. 不查表求值:cos110°cos20°+sin110°sin20°.

解:原式=cos(110°-20°)=cos90°=0.

点评:此题学生一看就有似曾相识而又无从下手的感觉, 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让学生细心观察, 再结合公式C (α-β)的右边的特征, 逆用公式便可得到cos(110°-20°). 这就是公式逆用的典例, 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2 已知sinα=,α∈(,π),cosβ=-

值.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结构特征, 联想到刚刚推导的余弦公式, 学生不难发现, 欲求cos(α-β)的值, 必先知道sinα、cosα、sinβ、cosβ的值, 然后利用公式C (α-β)即可求解. 从已知条件看, 还少cosα与sinβ的值, 根据诱导公式不难求出, 但是这里必须让学生注意利用同角的平方和关系式时, 角α、β所在的象限, 准确判断它们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本例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解:由sinα=,α∈(,π),得 cosα=--sin 2a =--() 2=-.

又由cosβ=-5,β是第三象限角, 得 134545π25,β是第三象限角, 求cos(α-β)的13π24535

sinβ=--cos 2β=--(-) 2=-

所以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51312. 13

=(-) ⨯(-) +⨯(-3

5513451233) =-. 1365

点评:本题是直接运用公式C (α-β)求值的基础练习, 但必须思考使用公式前应作出的必要准备. 特别是运用同角三角函数平方关系式求值时, 一定要弄清角的范围, 准确判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这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变式训练

已知sinα=,α∈(0,π),cosβ=-

解:①当α∈4

5455,β是第三象限角, 求cos(α-β)的值. 13π4[,π)时, 且sinα=, 得25cosα=--sin 2a =--() 2=-,

又由cosβ=-5,β是第三象限角, 得 1335

sinβ=--cos 2β=--(-) 2=-5

1312. 13

所以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1233) =-. 1365.

π4②当α∈(0,) 时, 且sinα=, 得 25=(-) ⨯(-) +⨯(-3551345

cosα=-sin 2a =-() 2=,

又由cosβ=-5,β是第三象限角, 得 134535

sinβ=--cos 2β=--(-) 2=-

所以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 +⨯(-3

5513451263) =-. 136551312. 13

点评:本题与例2的显著的不同点就是角α的范围不同. 由于

α∈(0,π),这样cosα的符号可正、可负, 需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对角α进行分类讨论,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的条理性. 教师强调分类时要不重不漏.

思路2

例1 计算:(1)cos(-15°);

(2)cos15°cos105°+sin15°sin105°;

(3)sinxsin(x+y)+cosxcos(x+y).

活动:教师可以大胆放给学生自己探究, 点拨学生分析题目中的角-15°, 思考它可以拆分为哪些特殊角的差, 如-15°=15°-30°或-15°=45°-60°, 然后套用公式求值即可. 也可化cos(-15°)=cos15°再求值. 让学生细心观察(2)(3)可知, 其形式与公式C (α-β)的右边一致, 从而化为特殊角的余弦函数.

解:(1)原式=cos15°=cos(45°-30°)=cos45°cos30°+sin45°sin30° =2216+2⨯+⨯=. 22224

(2)原式=cos(15°-105°)=cos(-90°)=cos90°=0.

(3)原式=cos[x-(x+y)]=cos(-y)=cosy.

点评:本例重点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计算求值, 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正用、逆用、变形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后面公式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例2 已知cosα=,cos(α+β)=-1711π, 且α、β∈(0, ), 求cosβ的值. 142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条件与所求, 让学生探究α、

α+β、β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寻找已知条件中的角与所求角的关系. 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不难得到β=(α+β)-α的关系式, 然后利用公式C (α-β)求值即可. 但还应提醒学生注意由α、β的取值范围求出α+β的取值范围, 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从而判断sin(α+β)的符号进而求出cosβ.

解:α、β∈(0,), α+β∈(0,π).

又cosα=,cos(α+β)=-

sinα=-cos 2a =43, 7

53. 141711, 14π2sin(α+β)=-cos 2(a +β) =

又β=(α+β)-α,

cosβ=cos(α+β)cosα+sin(α+β)sinα =(-1115341) ⨯+⨯=. 1471472

点评:本题相对于例1难度大有提高, 但是只要引导适当, 学生不难得到β= (α+β)-α的关系式, 继而运用公式解决. 但值得注意的是α+β的取值范围确定, 也是很关键的, 这是我们以后解题当中常见的问题.

变式训练

1. 求值:cos15°+sin15°.

=2(:原式22cos15°+sin15°)=2(cos45°cos15°+sin45°sin15°) 22

. 2=2cos(45°-15°)= 2cos30°=

2. 已知sinα+sinβ=,cosα+cosβ=, 求cos(α-β)的值.

解:(sinα+sinβ)2=() 2,(cosα+cosβ)2=() 2,

以上两式展开两边分别相加得2+2cos(α-β)=1,

cos(α-β)=-.

点评:本题又是公式C (α-β)的典型应用,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将已知中的两个和式两边平方, 从而得到公式C (α-β)中cosαcosβ和sinαsinβ的值, 即可求得cos(α-β)的值, 本题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三角函数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已知锐角α、β满足cosα=,tan(α-β)=-, 求cosβ. 41

53

34解:α为锐角, 且cosα=, 得sinα=. [1**********]5

又0

-

又tan(α-β)= -

cos(α-β)=3

13π2π2π2π2.

1

从而sin(α-β)=tan(α-β)cos(α-β)=-.

cosβ=cos[α-(α-β)]=cosαcos(α-β)+sinαsin(α-β) ==

4531+⨯(-). 539. 50

(四)课堂小结

1. 先由学生自己思考、回顾公式的推导过程, 观察公式的特征, 特别要注意公式既可正用、逆用, 还可变用及掌握变角和拆角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知识点小结:(1)怎么联系有关知识进行新知识的探究?(2)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方面:对公式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三角变换的特点.

角的教案范文第2篇

子牙镇子牙小学

闫雪

教学目标:

一、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记法和读法,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学习活动,经历发现角、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等能力。

三、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记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出角。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猜图形”游戏,今天图形王国里来了几个朋友,可是它们都戴了面具,你能猜出它是谁吗?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呀?说说你的理由。(预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角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你们想不想和角成为好朋友啊?角给我们出了三关难题,只要闯过就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大家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实践探究,认识角。

(一)第一关

认角

1.抽象角的几何图形

师:(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等图片)这些物品上都藏有角,你能指出每个角藏在什么地方吗?(生上前用手比划,课件配合闪烁其中的角)

师:现在我把这几个角都请下来,(课件动态演示,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看,这几个图形都是角。

师:找一找自己的周围,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直直的(顶点和边)

师: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角和你自己所画的角,你能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2.

判断哪些是角?

生依次判断,并说明原因。

(二)第二关

画角

1.学生尝试画角。

学生尝试“自由”画角。展示学生作品。

2.教师示范画角。

(1)教师示范画角。

(2)学生练习画角。

3.学习角的记法和读法。

(1)师:为了把角表示出来,并且区别不同的角,在数学中规定了角的记法和读法。比如黑板上画了一个角,在这个角上标一条小弧线表示这里是一个角,并在它的旁边写上“1”,这个角就记作∠1,(板书记作:∠1)读作角1。(板书读作:角1)

(2)学生讨论“∠”

和“﹤”的区别。

(3)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取个名字。

4.标一标。

(课件出示)在下面的图中各找出三个角,标一标。

(1)学生独立练习。

(2)全班交流。

(三)第三关

比角

1.师介绍活动角并演示

2.小组讨论

怎样使角变大?怎样使角变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角的大小与边长有关吗?课件演示

4.得出结论

5.游戏闯关

三、总结延伸,深化角。

1、总结学习收获。

(1)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有关角的知识介绍一下自己吗?

(2)儿歌记角。

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2、欣赏角的图形美

角的教案范文第3篇

一、深入预设

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如何做好深入预设呢?

1.分析教材

分析教材是搞好预设的第一步,这一步要做好三件事: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通过与教材和编写者的对话,领会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其次进行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再次撰写教案,教案分为显性教案和隐性教案,"显性教案"是看得见的,应该简单实用,是"冰山"一角."隐性教案"是文化教案,是人格教案,是"冰山"的隐于水面以下的部分,它在教师的头脑中,在教师的心中,是教师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在天天的预设中积累的.

2.了解学情

传统的预设、备课是单维的,只备教材,根本不考虑学习主体的情况.新课程下,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先从学生入手,重点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即学生对新知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知识结构状态即能力水平,其次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再次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个性特点和达标差距,并预测可能提出的一些课堂问题,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学情不明,即自己的家底不清,就难于做到有效的预设,教学也就不能有所放矢.

3.确定目标

布卢姆说:“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调控与测量等功能.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教师在预设中既要给学生生成的时间和空间,更应善于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预设目标),善于从每个学生的基础生成的资源中选择课堂中互动生成的资源,促使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更好地为预设目标服务.

二、灵活机智

灵活机智,即教育机智,是预设与生成沟通的纽带.

所谓课堂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况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或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机智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化解矛盾、沟通思想、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变量的动态系统,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生成出许多预设外的问题,使人无法预料.

高超的教学机智来源于教师长期不断对自己教学实践、教学失误、教学问题的积累和反思;来源于教师丰富的文化底蕴: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对事业的执著.

三、精彩生成

所谓“生成”,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所出现的有一定教学价值的新目标、新问题等未含在预设中的新的教学资源.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探究到刚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却出现了教师始料未及的精彩生成:(甲学生的手举得高高的)“我认为(三边长:3厘米、4厘米、6厘米)只要判断出6-34或6-43或4-36就可以断定能围成三角形了.”此时教师还没转过神来,乙学生又解释了一遍,教师仍然不知所措.接着丙学生说“我们的结论是相加,甲说的是相减,和课本上不一样.”此时的执教教师没有了主意,急得脸通红,不知所措,最后还是没转过弯来.教师在迷茫中却牵着学生的鼻子进行了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此时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生成的回忆之中.

分析:这一案例是一个极佳的有一定教学价值的新的教学资源,即精彩生成.可由于教师预设不充分,对学生估计不足,教学机智缺乏,没有把学生当成真正的学习主体,将这一精彩的生成扼杀在摇篮中.如果给学生一些讨论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直至得出学生的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也能围成三角形”.这才是“学有所得”的有效课堂.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如何精彩,重要的是能适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一种“不和谐”,用知识的力量去唤起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

角的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导学案的构成;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导学案的使用;导学案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150-02

利用导学案辅助教学是现在许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设计一份质量较高的学案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具有显著作用。下面提出对导学案的一点理解,与大家探讨。

一、导学案的设计

1.导学案的构成部分。导学案没有固定的格式,每个学校、每位老师会根据字的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导学案。现根据河北省唐山市第十六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的导学案模式探索,谈谈导学案应具备的内容。

(1)明确学习目标和内容。

案例1: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谁转出的四位数大”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在实验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②通过实验总结不确定事件的等可能性;③利用填数游戏复习位置制。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转盘游戏的操作,以及与同伴的交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②从转盘游戏中观察、分析不确定事件的特点,提高参与活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合作交流,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趣味性、科学性,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中奥妙与无穷乐趣。

[重点]: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难点]:每个数字所放位置的判断及经验总结。

学案开始部分设置学习目标及学习的重、难点,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重点难点,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学习什么,有针对性的学习;但注意学习目标不是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教学任务,而是学生的学习任务,编写时要注意规范。

(2)探索归纳,交流合作。探索是指教师创设情境或设置学生活动(操作、观察、归纳),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经验基础上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

(3)启发引领,精讲点拨,强化重点。精讲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学情,进行精讲点拨。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针对其疑点,讲清思路,明晰事理,以问题为案例,从个别问题中推出解题的一般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这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启发引领。

2.导学案编写的原则。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2: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谁转出的四位数大”

活动1:谁转出的四位数大?

游戏规则:①每人画出4个小方框“ ”,表示一个四位数;②以同桌为一组,利用上面的转盘、自由转动,当转盘自然停止时,每人分别将转出的数填入四个小方框中的任意一个;③继续转动转盘,每人再将转出来的数填入剩下的任意一个;④转动四次转盘后,每人得到一个四位数;⑤比较两人得到的四位数,谁最大谁就获胜.

活动2:想一想,在上述的游戏中,如果第一次转出了下面的数,你会把它填在哪个方格中?请说出为什么?

① 9 ② 0

③ 7 ④ 3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在爬坡状态。案例2中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的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中指出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做出推断,发展统计观念”。

(2)以学情为基础,注重探索交流。

案例3: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你拼出了怎么样的四边形?和同伴交流

②你拼出的四边形中的对边都有明确的位置关系吗?说说你的理由。

归纳总结:__________________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案例3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做铺垫,在问题1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回答,学生通过原有知识进行想象、动手画图,畅所欲言,各种情况、各种位置的四边形跃然纸上。

(3)强调过程,突出学生主体性。

案例4:北师大版七年级下《认识三角形》

①在纸上画出锐角三角形中BC边上的高。

画法:A.三角板一直角边与ABC的( )边重合。

B.移动三角板,另一直角边过ABC的顶点( )画出垂线段即可。

②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 )向它的( )所在直线作( ),( )和( )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③换成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怎样作BC边上的高呢?

案例4设计了三个操作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做加深理解各种三角形的高都是通过三角板与一边重合,另一边过第三个顶点,画垂线得到,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略有区别。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动手操作、归纳总结,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的画法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习才有效。

二、导学案的使用

1.导学案教学是否等同于预习。目前,很多学校使用学案学习都有提前预习这一内容,数学学习需不需要提前预习呢?笔者认为“导学案”应该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指导”,要让学生在老师可控制的范围内,自己摸索、探究、自己“推导”,从而获取知识。我校的学案导学稿,不加重学生负担,以搜寻生活中的数学作为预习知识点,重在使用课堂的知识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导学案是否是教案。导学案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十分有用的助手,它是由教师设计用来辅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导学案中,融入了教师的智慧,也融入了教师的设计理念,但它的对象是学生,是面向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案的对象是教师,是面向教师的学习过程,学案中不能全部体现教案的内容。如案例1中,学习目标的设置,显然不是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学案不是教案的浓缩,教案也不是学案的补充。

角的教案范文第5篇

一、解析模式内涵

相比传统流程,学案式创设了新路径下的数学授课。学案有着探析的特性,可供自主学习。在理论指引下,深入解析选出来的科目教材。参照了新课标,考量现有的认知水准,有序融汇了科目内涵、给定的目标、方式及指引。编写这类学案,协助师生自主摸索,创设新颖思路。教案显出了封闭性,供授课所用;但学案却添加了开放性,便于师生分享。设定教材中心,延展了更宽的科目思路,培育认知及技能。

相比传统教案,学案设定了学生主体,授课进展的流程,凸显了教师的主导位置。教师供应图片、必备的用具等,供应概要的解析思路。在这种根基上,获取各时段的反馈信息,供应对策及路径,依照拟定的学案独立探析,营造优良氛围。

二、学案教学特有的价值

旧式数学授课设定了教师主导,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纳,缺乏热情。数学本就枯燥,加上课内偏压抑的总氛围,引发学生反感。这样的情形下,学生常常就会抵触,干扰着设定好的授课进程。对于此,应能突破模式,让学生占有根本的主导位置,重设课堂教学思路。

伴随课改进展,师生应摒除偏旧的认知思路,注重提升实效,积极自主探究,创设发散的新颖思路。注重运用新知,显示科目的特性。学案教学凸显了这一探究流程,强调认知的总过程,提升学习水准。

三、摸索应用的新路径

1.课前创造必备条件

进入探究之前,教师应能协助学生预设最适宜的认知目标,供应根本动力。考虑现有环境,妥善调控这样的探究氛围。这样做,规避了偏冷清的课内氛围。针对班内学生,可划分多重的学习组。经由各组探究,设定关联的探析难点,参与现有的探析进程。

例如:解析三角形时,就要识别三角形特有的内涵,细分的多类别,每一类的特性。给定图形之后,应能识别它是否被划归为三角形。思索三角形独有的图形特性,归纳这些特性。

2.激发自学兴趣

调查班内学生,识别他们现有的自学水准。经过详尽调研,设定最适宜的配套学案,提前予以发放。创设这些学案,便于后续自觉探析。增设语言的引导,借助多媒体演示制备好的课件。这样做,学生明晰了这节课应有的内涵,激起了探究兴趣。依照给定的学案,自学并获取课内的新知。

例如解析不等式时,可以预设如下学案:不等式的内涵是怎样的?哪些式子可被归类为不等式?构建不等式时,要辨识哪些限制?自主摸索时,遇到多样的疑难都应被详尽记录,再去逐个化解。此外,还要调控设定好的自学时段,自学占的课内时段不可太长。

3.学习组内的协同

要划分学习组,考量多层级的真实水准,把水准近似的学生划分至同一组。自学终结以后,还要分组探析。每组的成员应能紧密协同彼此,辨识自学之中的多样疑难,组内紧密协同,明晰彼此的分工。划分探析得到的信息类别,而后分别展示。考虑阶段特性,分组探析并归结这一时段的收获,供师生分享。营造良好的协作氛围,组内紧密协助,学会彼此协作。依托组内协作,培育了应有的协同认识,借助合力更易于确认疑难点,化解这种难点。

4.后续的归纳及点拨

角的教案范文第6篇

目的是降低血流速度,防止大量血液流失,导致休克昏迷。具体方法:

先转移到安全或安静的地方,检查伤势,判断清楚出血性质,如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

可采取直接用手指压出在出血伤口上或出血的供血动脉上进行止血;

对四肢受伤出血的,使用腰带、领带、证件带、粗布条、丝巾,也可将自己衣服撕成条状代替,在大臂上1/3处和大腿中间处进行绑扎止血。

教案二:固定

对骨折、关节受伤的进行固定,避免骨折端对人体造成新的伤害,减轻疼痛和便于搬运抢救。开放性伤口先包扎伤口再固定;

垫高或抬高受伤部分,以减慢流血及减少肿胀。

对脊柱或怀疑有脊柱损伤的不要移动;

固定时必须将骨折端上下两个关节一起固定,如小腿骨折应将踝、膝关节固定。

教案三:烧伤急救

用大量洁净的水清洗伤口(伤口烧黑、变白或太深除外);

不要直接用冰敷在伤口;

不要刺破水泡;

轻轻除下戒指、手表、皮带或者紧身衣服;

用干净、无黏性的布盖住伤口。

教案四:休克急救

避免伤者过冷或过热,利用毛毯或大衣保暖;

若无骨折,伤者双脚抬高30厘米左右;

不要给伤者饮水或者喂食;

留意伤者的清醒程度,及时向救护人员报告。

教案五:呼吸受阻的急救

如果您胸部受伤出现呼吸障碍,维护胸腔压力与外界大气压的压力差,是保障呼吸能够顺畅的关键。具体方法:

可使用身份证或其他非吸水性卡片贴住身体压住伤口;

也可以使用保鲜膜类的薄膜,贴住伤口,用胶带固定住上、左、右三个边,留出下方,以便让伤口流出的血水排出;

也可以张开手掌紧贴身体压住伤口。

教案六:腹部受伤的急救

止血。如果是闭合性伤口,应及时压住伤口,进行止血;

保鲜。如果是开放性伤口,应用水打湿上衣,包住伤处,不使其外露于空气中,避免细菌感染。

等待救援。受伤后尽量不移动,采取卧或平躺姿势等待救援。

教案七:心肺复苏

一拍、二按、三呼叫。抢救者将伤员仰卧,立即拍打其双肩并呼叫,也可以同时压人中穴并呼叫。

人工呼吸。抬下颌角使呼吸道畅通无阻;如果受伤者仍不能呼吸,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如果人工呼吸未起作用,要检查嘴和咽喉是否有异物,并设法排除,继续进行人工呼吸;

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主要有: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仰卧压胸法或俯卧压胸法人工呼吸等。其中以口对口人工呼吸最有效。

角的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通信电子电路》;教案;多媒体;课程设计;教学效果

《通信电子电路》是通信工程专业特别是无线通信方向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重要基础课程。由于绝大多数通信电子电路工作频率很高,因此学习方法、分析方法、实现方法跟很多先修课程区别较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为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的精心设计与合理创新。

在数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多管齐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于实际教学,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1 认真写好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熟悉课程内容、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设计。教案的编写过程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核心过程之一。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成为授课主流的今天,为何还一定要编写教案呢?因为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虽然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教学直观性,但是编写教案能使教师更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通信电子电路》的课程性质及任务,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五大章节:LC谐振网络、正弦波振荡器、高频放大器、模拟调制和解调和反馈控制电路。教案的设计要体现出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比如LC谐振网络的重要内容包括其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品质因素Q的理解和计算等;正弦波振荡器要体现出起振和维持振荡的条件;高频放大器要区分输入信号是大信号还是小信号等等。

优秀的教案是教师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对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帮助。想要写好教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平时要注意拓展知识面,编写教案时才能不与日新月异的知识脱节,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例如在撰写FM发射机结构框图部分的教案时,由于现今的FM发射机已很少采用多级倍频器来产生所需要的载波频率,因此教案上应对这类已淘汰的方法作合理取舍。

2)科学确定课程结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来灵活编排课程结构,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最佳的方式展开教学,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4)教案中应该体现讲授知识时采用的具体方法,并明确这种方法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学生只有通过实践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例如在讲授正弦波振荡器时,从时域波形上可以直观判断振荡器输出的波形种类,但如果要定性判断输出波形质量,从频谱上看则更为直观。

5)教案要不断完善。撰写教案不是一次性劳动,初稿完成后,需要平时不断充实和完善。教案是课前的一种教学设想,能否行之有效,还得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教师只有在讲课的过程中才能发现教案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补充和修改教案,经常检查教案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找出原因和改进手段。

6)提前编写教案。只有提前编写,才有充裕的时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不至于遇到特殊情况措手不及。例如,在讲授AM调制在频谱上属于线性搬移时,就应该提前估计到学生可能会问频谱的非线性搬移问题,此时最好提前编写一个关于频谱搬移的对比表格,以此举例说明,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印象。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大学生天性好动、追新、个性,多媒体教学手段声像兼备,图文并茂,活泼直观,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能明显提升教学效果。

专家们已经普遍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活泼、生动、直观,能把枯燥的文字、画面、图表、公式等变得有声有色,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通信电子电路》的教学内容中不乏比较枯燥的推理、证明和作图。例如在讲到晶体管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工作类型时,随着输入信号的强弱不同,以及晶体管基极直流偏置电压的极性和大小不同,功率放大器的工作类型可以是A类、AB类、B类和C类等,而区别这些工作类型的根本是晶体管电流导通角的不同。那么如何将电流导通角、输入信号的强弱和晶体管基极直流偏置电压有机联系起来呢?传统的黑板教学很难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座标轴上画出相应的静态特征曲线、动态波形图,并且使各工作类型与相应的特征曲线和动态波形图一一对应起来,就可以直观地解决这个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本科的很多课程中都要学习和消化一些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通信电子电路》也是其中之一,仅凭教师在黑板上的静态板书,学生认知的直观性基本为零,几乎注定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能把枯燥、抽象、静态、乏味的推理过程变为生动活泼的文本、声音、图像、视频和动画,充分调动学生所有感官,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思路会更清晰,教学大纲中的重难点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讲到Y参数等效电路时,如何正确画出一个实际放大电路的等效电路是关键。多媒体教学时,可以设计flas,对每个元器件的作用和等效情况分别予以标注,并对实际电路图作动态等效替换,同时用EDA软件(EWB、Multisim等)仿真,从而直观地解决这个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3 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动手能力

各种教学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的能看、能听、能感觉等永远不如实际多动手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信电子电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科学,决不能只重理论不顾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不少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很高,90多分,但却连一个非常简单的电容三点式振荡器实物电路板都不会做。因此,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非常重要。

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将EDA分析和仿真技术融会贯通,结合《通信电子电路》理论,提出要完成的课程设计任务,在实验室或者机房,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仿真和调试电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和仿真、实际电路制作和调试、教师验收和总结”的设计步骤,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做到理论和实践均衡掌握,改变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问题。

课程设计的实践过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通信电子电路》课程学习中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电路设计中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理论到实践转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4 小结

学生要真正学好《通信电子电路》,必须同时在理论和实践环节下功夫;教师要真正教好《通信电子电路》,必须通过认真写好教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重视课程设计等多种方法,努力钻研,不断摸索。只要师生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学农,丁彦青,温玲.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角的教案范文第8篇

小班手工剪纸教案:《苹果》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会使用剪刀,提高手指的灵活性。

2、通过实践掌握苹果的剪法,并会熟练运用对称方法剪对称苹果。

3、培养幼儿对剪纸艺术的喜爱之情。

活动过程:

1、趣味导入,观察特征。

欣赏儿歌《水果歌》

小朋友们在歌中听到了什么?

各种水果(苹果、橘子、西瓜…)

水果既好吃又有营养,小朋友一定有自己最喜爱的,谁能向大家介绍下它的外形特征?

3、欣赏范作,激发幼儿剪纸兴趣。

欣赏教师范作,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4、教师演示。

教师总结并演示剪苹果,从苹果的剪裁上引出对称剪法,加以强调。

5、幼儿动手实践,分组比赛。

教师在黑板贴上4个水果篮,分小组比赛哪篮的苹果又多又漂亮。

6、欣赏作品。

每组讨论后派代表分析优劣,谈谈喜欢那个篮,为什么。

7、结束

小朋友,你们看到这么多苹果,心里感觉怎么样?(高兴)那我们一起跟着音乐体验一下喜悦的心情吧!教师和幼儿随着音乐快乐互动结束。

小班手工剪纸教案:《窗花》

活动目标:

1、学习剪窗花技能,发展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

2、学习合作组画,感受疏密、高矮、前后排列对比的美。

活动准备:

多色蜡光纸和普通纸、剪刀、胶水、蜡笔、每组一张大白纸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桌面材料和工具,明确剪窗花的活动内容。

2、教师示范:

(1)把大方纸变成多层三角形。

(2)找准中心点,剪成花瓣形。

(3)用剪刀在三角两边剪出“小嘴”、“小洞”、“小缝”。

3、让幼儿取出白纸练习剪窗花。

4、幼儿自取蜡光纸剪花朵,提醒幼儿要拿紧中心点。

5、幼儿围在桌子自由走动粘帖纸花,然后用蜡笔或油画棒添画茎和叶。

6、展示幼儿作品,可引导幼儿互相评议,从中寻找疏密、上下、对称不对称等表现手法。

7、幼儿可根据需要修改作品,教师帮幼儿展示作品。

8、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小班手工剪纸教案:《绿精灵》

活动目标

学会剪小蜜蜂的制作流程。

通过动手制作提高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绿色的彩纸数张。

剪刀、铅笔、橡皮。

《小蜜蜂》儿歌。

活动过程

一、《小蜜蜂》儿歌

1、嘘!小朋友们快听有嗡嗡的声音,猜出是谁在叫了么?

2、原来是蜜蜂精灵,我们来一起边唱边跳吧!

3、刚才我们跳舞的时候,蜜蜂精灵在我耳边说了一个愿望,你们想知道愿望是什么吗?

4、蜜蜂精灵希望有好多的蜜蜂精灵陪它玩耍,想想我们都有好多的伙伴,蜜蜂精灵就自己一个人多孤单啊!

5、喜欢助人为乐的才是好孩子,我们都是好孩子一起来帮帮蜜蜂精灵吧!

二、学剪小蜜蜂

1、我们来用彩纸剪出更多的蜜蜂精灵,这样它就不会再孤单了。

2、现在小朋友们来跟老师一起学剪小蜜蜂好不好?

3、我们把手里正方形的彩纸对折,用简笔画出小蜜蜂的外形,画阴影的部分要剪掉。

4、画好后,拿起剪刀把画阴影的部分剪掉,剪完后展开,蜜蜂精灵就完成了。

5、制作完成的小朋友把你们手中的蜜蜂精灵举起来。

三、小结

1、我们现在来看看谁剪的最好?谁的蜜蜂精灵最漂亮?

2、教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