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蚂蚁教案

蚂蚁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蚂蚁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蚂蚁教案范文第1篇

(一)教师对绘本认知存在问题

从绘本的选材入手,通过对本园教师进行谈话了解到:教师所选择的绘本是以网络推荐的为主,多选择国外优秀经典绘本作为绘本教学素材。进一步访谈中,教师透露出之所以选择国外经典绘本是因为网上有相应的教案可以作为参考。部分教师会考虑到与现有主题活动相符的绘本作为素材,但是所设计的教案比较局限,多设计成语言活动。教师在绘本的选材存在着拿来即用的思想。

从教师对绘本的解读入手,通过访谈、实践教学以及听课评课的方式了解到,教师能做到理解绘本的整体画面和故事情节。即使我园将绘本作为园本课题进行研究,要求教师将绘本教学活动作为常规的教学活动,但是对绘本中所存在的教育价值进行深挖掘缺乏经验。加上幼儿园缺少绘本教学的专门培训,教师在以绘本为素材进行设计教案时,非常迷茫,总是在绘本活动和看图讲述活动中徘徊,界定不清。绘本的教案来源多数是参考网络信息,再来就是对已有优质绘本教学视频进行磨课,还有就是通过年段教研时集体研讨出来的,但是单纯从年段教研所设计出来的教案多数是差强人意的。就是因为教师对绘本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甚至有的老师是将绘本教学做为一种教学任务而已。

(二)教师在绘本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分不清绘本教学与看图讲述活动的区别

以我园绘本公开观摩活动为例。例如绘本教学活动《鼠小弟的小背心》,教师运用多媒体制作PPT,通过一张一张的绘本PPT进行分段讲述,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绘本中画面、模仿各种动物穿“小背心”的神态,以及对整个绘本故事情节进行表演。这一系列的教学手段让听课的老师有种分不清这是不是绘本教学活动,研讨时大家都提出这样的困惑:感觉这和语言活动中看图讲述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到底什么样的活动才能称之为绘本教学呢?由于教师花了大部分的时间让幼儿观察画面、描述画面,模仿画面,所以教师往往忽略了绘本中原有的语言文字描述,总是重图轻文。其实一本绘本的完美呈现一定是图画与文字的结合,因为文字表达了这本绘本中的隐形节奏,传递这本绘本中的情绪变化。

2.教师停留在绘本教学的形式上

几乎全园所有的教师在开展绘本教学活动时都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整个活动所准备的教具往往是PPT,从谈话导入、从创设情境导入,从问题导入等导入方式之后就开始从头到尾都是PPT,利用PPT让幼儿观察图画,理解故事情节,有时候再加上动作模仿,语言模仿来达到深入理解,最后的活动延伸环节不是美术就是表演游戏。直到整个活动完整结束之后,绘本的实体都为出现过,有的老师说PPT是为了方便所有的幼儿观察绘本画面,或者是说开展活动之前幼儿已自行先阅读过改绘本了。但是即使是这样的理由都不能忽略教师过于注重形式的行为,并忽视了绘本的最根本的教育价值和绘本作为园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目的是为了在绘本教学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3.教师的提问技巧和应答水平偏低

以大班绘本教学活动《狼大叔的红焖鸡》和《第五个》为例。教师在活动开展前已设计好教案,预设了各种问题以及孩子们回答内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多为:“是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是怎么想的?”听课老师把自己当做孩子的角色投入这个活动,会发现上课老师提出了很多的为什么,我们都无法回答得出来。这样的问题预设和这样的提问方式让听课老师都感觉到特别的疲惫,更何况是孩子呢,这样单向性的提问容易使人用脑过度,而且面向的只是个别能力强的孩子,而不是全体幼儿。但是往往老师就是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可以顺畅地衔接上已预设的下一个环节。又例如在《狼大叔的红焖鸡》这个活动中,当母鸡打开门时看到大灰狼说道:“亲爱的狼大叔……”,而后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猜大灰狼会怎么做?大灰狼为什么会害羞?”孩子们的回答都是“大灰狼不会吃母鸡!”回答原因时,教师请了一个回答,孩子说道:“因为母鸡很有礼貌,它们有很好地沟通!”老师只是点了点头敷衍地“嗯!”的一?,因为这孩子给的答案不是她想要的。但是这个孩子的答案正好表达了这本绘本所要传递的“遇到危险应该通过良好的沟通而化解危险”。所以在绘本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和应答策略欠缺,不能随机应变。

二、优化幼儿园绘本教学策略

(一)选择适宜的绘本

中班年段分别开展的是“有趣的昆虫”和“蔬菜一族”两个主题,在原有主题活动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充分挖掘绘本资源,发挥本园特色,探索设计适合本园特色的绘本主题活动。首先以“昆虫”和“蔬菜”主题相关的绘本入手,经过教师自主阅读和学习之后,再进行年段教研分析,从中选出《蚂蚁和西瓜》、《瓢虫娜娜》、《昆虫运动会》、《昆虫躲猫猫》、《一园子青菜成了精》、《南瓜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最后在随着实际主题活动的开展再进行分析和抉择,选出孩子们感兴趣,与当下分主题相融合,能与孩子的已有经验进行对话的绘本。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绘本教学能力

根据本园教师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形式多样的绘本教研活动。例如“请进来”和“走出去”。“请进来”就是引进专家来园讲座和指导。“走出去”是多鼓励教师外出观摩优质绘本教学活动,参与优质绘本教学活动研讨。结合本园实际或者本年段幼儿实际情况,将优质的绘本教学活动引进并进行磨课,同时在年段开展同课异构、同书异构、一课多研的形式,让每一本的教育价值被深挖局,让绘本教学内化于心。

(三)以一本绘本的构成为素材,展开系列活动。

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以一本绘本作为中心点,通过阅读该绘本,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从幼儿兴趣点为基准,挖掘出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区域游戏。选择同一本绘本紧紧围绕同一个主题,除了利用绘本开展语言领域活动外,还可以结合主题开展进度开展其他领域活动。例如中一班利用绘本《蚂蚁和西瓜》引起幼儿对蚂蚁的好奇,从而开展了一系列认识蚂蚁的特性、蚂蚁的家、饲养蚂蚁等自然角观察活动。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绘本中蚂蚁的形象拟人化,夸张的手法和简单的线条从而挖掘撕贴、添画蚂蚁动态的美术活动,同时体会蚂蚁勤劳能干、乐天不惧困难、聪明灵活又富有合作的精神。又如围绕《一园子青菜成了精》开展的主题活动,除了绘本有趣的故事情节为基础开展的语言活动外,中二班和中三班教师与孩子一起在班级自然角和种植区种植各种蔬菜,在照顾和观察蔬菜生长的过程中渗透绘本中蔬菜不断变化的过程,又开展了泥塑蔬菜、印画蔬菜等美术活动。

(四)优化绘本教学活动设计。

在整个活动的设计前教师应该反复阅读绘本,细致地观察绘本中每个图画,反复推敲绘本中的文字,理解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和绘本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在设计绘本教学活动时要懂得取舍,有目的性地选择典型性的画面来设计活动。在绘本教学活动中营造一个温馨愉悦的氛围,从有趣的导入活动开始,可以是游戏,可以是情景表演,可以是实物引入等,先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最后要有情感的迁移,也就是要回归绘本。

图画和文字的结合才是有生命的绘本。绘本教学活动有有别于看图讲述活动,在引导幼儿关注绘本中静美的图画的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把握绘本故事的节奏,用生动的表情和夸张的语气自然地讲述绘本中原有的绘本文字。适合中班幼儿阅读的绘本多是文字简练,反复出现,朗朗上口,能激发幼儿阅读和模仿的兴趣。例如绘本《这是我的》,反复出现“这是我!”最后出现“这是我们的!”教师示范,引导幼儿用朗诵的形式学习和掌握绘本。

蚂蚁教案范文第2篇

2009年暑假,我参加了文学院团委组织的“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团委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到潮州饶平师范实验中学开展系列活动。

在这长达十天的实践活动中,我收获了许多的感动,学会了很多,同时也在实践中有效的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在这十天中,我们队伍举办了多场文化展览活动,每一次举办展览活动,都需要全队队员集体出动,无论是白天或晚上,无论是雨天还是烈日高照,我们都要认真努力的完成布场工作。在工作中,看着我们队伍仅有的六位男生队员,主动的干起难度较高,危险性较大的布场工作,爬上爬下,扎捆举高,顶着烈日站在高处工作,汗水不停的流下,却没有一句怨言,没有半点推托,一直坚持下去做好工作。而我们的女生,同样认真自觉的把集体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负责任的做好每一件事,冒着烈日,顾不得撑伞遮阳,不怕晒黑,一心只在把工作做好,我们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明白什么是集体意识,什么是集体的力量,让我知道,每一个出色的集体,都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付出与努力。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还进行了支教活动,我这次上课的内容是健康卫生教育,与一位队员合作,两人一起编写教案。由于课程内容决定的比较晚,我们没有时间在学校提前上网查资料,而在饶平实中,没有互联网可以上网查资料,所以只好利用手机上网查资料,实中的教师没有多媒体配置,上课要用的资料必须打印下来。又因为在潮汕地区打印比较贵,,我们只好采用了最原始的方法,手抄资料。我和搭档俩人不停的赶抄资料,即使手酸也不停下,因为时间紧迫,终于我们抄下资料并编写了教案,自己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试讲,才有把握上讲台。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们认真准备,加上苦思冥想出来的趣味知识点,才使得整节课上起来充足而不沉闷。通过这一次,我知道,以前自己无论做什么老师依赖电脑,以来打印机,但是一旦没有了这些工具,我便会急得像热锅蚂蚁,不知所措,所以,锻炼培养自己的能力,要有节制的使用工具,不要让电脑陈为自己工作上课必不可少的因素,不然自己的能力素质就是还没过关,还需努力。

通过这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我觉得自己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体会到了集体情谊,学习到了集体精神。第一次准备教案,第一次体验上课的感觉,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对着台下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这是一次难忘而珍贵的社会实践活动。

蚂蚁教案范文第3篇

包席菜肴的品种、数量、质量由主人家和餐馆敲定,客人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调换菜品。如果采用点菜自助的方式,餐厅按照主人家的要求将各种菜品制作好,有序排列,供客人自己选择菜品和掌握份额,菜品也可不统一放调料,而是将各种调料准备好,由宾客按照需求自己搭配调料,众口难调的问题便迎刃而解。既有各尽所能的才华展示,还有各取所需的愉悦心理。对学生来说,以教定学的课堂犹如包席,而以学定教的课堂则犹如点菜自助。

我曾经也是“麦霸”,整节课洋洋洒洒数万言,就是没有学生说话的机会。现在看来,与包席的主人家一样,花了血本(准备详实的教案、自制相关的教具、编制海量的习题)、满怀真诚(真心希望学生能在一节课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却适得其反(课堂沉闷,毫无生机、收效甚微)。

执教《蜗牛(一)》时,我没有采取大一统的包席式的授课方法,而是放手让学生“点菜”,实现以学定教。课前,我将教案和课件传到班级QQ群共享,学生利用它充分预习,这个环节相当于菜谱,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吃的菜品,即渴望学习掌握的知识点和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第二天到校后,分小组交流心得,统计并整合相关意见,然后,学生通过竞聘担当执教者,老师只是旁听参与。

课堂安静而又繁忙,孩子们采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有的小组合作用蜗牛做实验、有的独自一人静静地观察着蜗牛。

“哇!蜗牛化成水了!”淼淼的自言自语让教室瞬间沸腾起来。

“真的耶!”“哈哈,我这儿的蜗牛也化了!”……

在像模像样巡视一圈后,小黎示意大家安静:“小组讨论讨论,蜗牛是化成水了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闹地讨论起来。

“是化成水了!”肖阳干脆走到实物投影前演示,“看!水都将面巾纸湿透了!”此时教室再次恢复宁静,几十双眼睛目不转睛盯着多媒体大屏幕。

“你继续撒盐,看蜗牛会不会化完?”刘敏显然持怀疑态度,“肯定化完!”肖阳语气坚定,充满自信,边说边加速撒盐,很快,盐粒淹没了整个蜗牛。

“这下大家总该相信了吧!”肖阳乐呵着。“别高兴太早,我可以扒开盐粒,找出蜗牛!”兰馨说毕,迅速上前扒开盐粒,取出蜗牛。

“哇!”全班同学几乎是异口同声表示惊讶,蜗牛依然在,只是容颜改。

“我查过资料,撒上盐后,蜗牛运动和呼吸能力降低,黏液渗到体外,使蜗牛身体萎缩、细胞缺水,像被晒干一样,但不是化成了水。”兰馨娓娓道来。

“蜗牛为什么会分泌黏液呢?”丹丹忙声追问。兰馨欲回答,却被紫妤抢了先:“蜗牛足下分泌黏液,可以降低摩擦力帮助行走,还可以防蚂蚁等一般昆虫的侵害,是对身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措施。”

“蜗牛还有哪些自护措施呢?”小陈鑫穷追不舍。“当然知道!我们眼中懦弱而卑怯的蜗牛的外壳就是起保护作用的……”紫妤毫不犹豫,脱口而出。

蚂蚁教案范文第4篇

初冬的阳光,暖暖的,照耀着花花绿绿的豌豆地,照耀着孤零零的瓦房。教室里,人到中年的他,面对一张张娇嫩的脸,正声情并茂地诵读着,神情专注而自然。那声音时而如细雨,滋润着屋檐下的竹子、梅树;时而似洪钟,激荡得四周的松针阵阵摇颤;时而像清风,拨开了阴霾、雾岚,让一双双迷茫的眼睛,见到蓝天和光明。阳光投进教室,他在黑板上写着、划着,字迹道劲有力,于是,一条希望的小路便在一颗颗稚嫩的头颅里清晰,定格,放大。

清风温柔地抚摸着林子,松树无声地晃动着头颅。雾岚不停地飘来飘去,一直弥漫到村庄的边缘。

铃声再度打破了清寂,教室里,高亢或平缓的声调在持续,飞向远方。微风过处,一只野兔怀揣着梦想,扑腾着枯枝落叶,左顾右盼。林子里,豆米雀驾蓿炊烟和花香,往返啁啾,情不由已。是的,从春到秋,寒来暑往,那样的声音,他们一点都不陌生,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时光,还是阴雨绵绵的日子,在他们朦胧的意象里,那声音就像春雨和阳光,能使幼苗适时拔节,能使花蕾如期绽放,能使一些生命茁壮成长。

西边的云彩,流淌到了最东边。太阳越升越高,渐渐地,靠近了村庄的头顶。庄稼地里的阴影,正在慢慢地变短、变小,当影子萎缩到最短、最小的时候,熟悉的声响又从林边飞来,刚柔并济经久不息。于是,人们习惯地放下农具,坐在苞谷秆上,面向松林,洗耳恭听。此时,冬小麦苍翠欲滴,油菜花像火一样燃烧,豌豆花的抒情达到了极致。此刻,蚂蚁在墙角竞走,蚱蜢在豆麦丛中跳跃,蜜蜂穿梭于油菜花海,牛羊在林子里悠然地甩动着尾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声音一阵阵传来,如阳光缓缓地洒向大地,笼罩着大地,笼罩着歇息的村民。人们先是轻松,继而又沉重起来,瞬间,天地间有了某种不可名状的静穆。尘土飞扬,锄头和土块反复地碰撞着,眼前的声响逐渐覆盖了远处的声音。一滴滴汗水悄然钻进泥土,了无踪影。回首凝望,一株株、一垄垄、一片片的豆麦都在幸福地微笑,那笑靥宛如学童的脸,天真无邪,充满阳光。于是,人们忘记了疲倦,忘记了困窘,忘记了曾经的伤痛,开始了新的畅想。

暮色四合,星星睁开眼睛,凝视着林边的瓦房,与屋檐下的灯盏默默守望。里屋,灯火明亮,清辉直射窗外的松林。他加了件毛衣,正襟危坐。他要把语文、数学、品德、音乐等等统统消化,到明天,才能使孩子们的肢体更强健,头脑更睿智。没有闩门,风蹑手蹑脚地进来,窗帘会意地朝一边拂去,林子里便出现了陌生的影子,脚底一阵凉意,天花板上也有了响动。一听,是只老鼠。他关好门窗,喝了口茶水,又把自己点燃,无声地燃烧。

松涛阵阵,夜鸟的啼鸣忽隐忽现。豌豆花的清香像梦境末端缥缈,空灵。

蚂蚁教案范文第5篇

在大班科学活动中,当出现探究兴趣悄然偏离、探究过程幼儿犯错、探究实验无意出错、探究材料准备不足等种种活动意外时,教师对它应有正确的认识,及时引导,灵活重构,从而使活动中的意外事件转化成活动中宝贵的课程资源, 激起幼儿思维碰撞的火花,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意外生枝,必将有新的收获蕴含其中。

关键词

科学探究 意外 探究

活动中,教师往往希望幼儿一步一个脚印按教师预设的轨道走,言行在教师的预想之内。但幼儿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情感和体验参与活动,是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一日活动中,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时,活动中总有些幼儿没有朝教师活动前的预设发展,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意外”,使得之前精心设计的教案成为“空中楼阁”,探究活动顿时进入“失控”状态,令人措手不及。其实,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番,这样的一些“意外”是难免的,也是很正常的,细细品味这些“意外”,竟发现它们又如此精彩!

“意外”在探究兴趣悄然偏离时

在大班科学活动中,教师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幼儿的探究兴趣并不是在课程编写者和教师预设的探究活动的原本意图上,而是在活动中产生了新的问题,有时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幼儿却挺喜欢在这“一波又一波”的问题中进行地自主探究。如在教学《看一看,比一比》这一活动时,老师精心设计谈话,引导幼儿在水槽中放一个瓶盖,把蚂蚁放在瓶盖上进行观察,从而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可在探究活动中,幼儿面前的蚂蚁四处乱爬,许多蚂蚁都掉到了水中。这时幼儿的兴趣悄然产生偏离了:有的开始讨论、研究“蚂蚁会不会游泳?”;有的孩子干脆把掉在水中的蚂蚁捏出来,发现蚂蚁不动了(幼儿以为蚂蚁死了),可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它又重新“活”过来了;“其他的蚂蚁也是不是这样的呢?”他们不由自主地开始:有的发现蚂蚁从桌子上掉到地上居然没死,就开始讨论“为什么这么高,蚂蚁都不会摔死?”……这些问题显然超出了本活动所要研究的范围,然而幼儿却研究得那么认真、专注。当他们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时,不但说出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还说出了很多教师意想不到、书上没写出来的探究信息。

这次的教学经历告诉我:这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偏移原来研究目标的问题,不是一种坏现象,这远比他们在教师手把手指导下“为教师做实验、为老师讨论问题”更富有科学意义,因为研究内容是他们自己选定的,发现的科学知识更具自主性、实在性,这样的发现幼儿更有兴趣,更有探究科学的欲望,因而他们会更认真地去探究,也可能促成更大的收获。对大班幼儿而言,在科学活动的学习中,最重要的不是科学发现本身,而是经历科学寻找和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掌握探究的方法,充分体验这样自主探究的“”。相反地,如果我们的老师硬要将幼儿拉回原定的预设程序与内容之中,幼儿的思维自然会受到一定的束缚,活动也会因此缺少应有激情而失去生气和情调,这样也完全掉失了因“意外”所折射出的教育价值。

“意外”在探究过程幼儿犯错时

一位留法回来的教育专家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在法国的幼儿活动中,教师允许孩子犯错误,教师必须尊重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在日常的科学活动中,老师总希望教学流程一帆风顺,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决定了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犯各种错误。如有一次在学习温度计时,幼儿不小心将其打碎了。其实,这孩子本无心将实验器材弄坏,无意犯错以后的自责更让他心情不安,此时的他是那样的无助。如果这时再加以批评,那么在这一活动中这个孩子的注意力可能就会集中在被打破的仪器上,从而影响他的整个探究活动。面对此情景,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活动中一定要做到,体谅孩子,提醒孩子以后注意便是了。并借此机会,可引导幼儿冷静下来,仔细观察一下温度计的内部构造,还可讨论出其易碎等相关特点,让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入。某著名特级教师在一次送教评课活动中指出:大班科学活动过程中,幼儿犯错是难免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越出“错”,反而越真实、越科学、越全面、越深刻。相反的,如果幼儿养成了“老师讲的都是对的”这样的学习认知,反而不利于成长。

“意外”在探究实验无意失败时

科学并不是绝对真理,科学也并不排斥失败,有时失败反而更能体现科学的精神与实质。我们要有将失败也看作是一种学习资源的意识,要掌握将失败转化为良好学习资源的策略,使失败也能成为幼儿科学学习的一种有利资源,让幼儿通过失败照样能获得一份积极的情感体验。

我在教学《有趣的分离》时,让幼儿说说分离黄豆和沙的方法。幼儿说的方法很多:用勺子、用筷子等。接着我让幼儿分组实验,活动前我准备了足够的黄豆和沙,我就要求幼儿每种分离方法都做一遍。几分钟后,采用筷子分离黄豆的小组长跑来告诉我:用筷子的办法不行,要我过去帮个忙。我走到她们组,只见珊珊用筷子一粒粒夹,这样速度很慢。她不气馁,又跑到区角里拿来勺子,重新做实验,可还是没能完全分离出黄豆和沙。我几次想上去提醒她们可以用筛子试试,但都忍住了。过了一会儿,珊珊开始去翻看其他的工具。她发现了筛子,端详了好一会儿,然后用筛子去舀黄豆和沙,沙从筛子的孔中漏了出来,珊珊对这个发现很惊喜,马上告诉杭丽,于是杭丽也开始用筛子操作。

我静静地看着她们,由于第一次操作,她们的方法掌握得不是很好,几次下来,沙撒了一地。我还是静静的观察着,连续多次后,杭丽可能从“分”的新鲜感中慢慢转移到寻找合适的方法中,开始用勺子舀混合物到筛子中,但在移动筛子时还是把沙漏到了桌上。我很想去帮助她,但最终还是忍住了。就在这时,杭丽找到了好办法:她用一个小脸盆接在筛子的下面,再把混合物用勺子舀到筛子中,这一次总算没把沙弄到桌上。杭丽继续在全神贯注的操作,珊珊看到她的好方法后也开始模仿。我微笑着走开了。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是一对矛盾的综合体。两者间存在着相互制约、自动调节的动态平衡关系。教师教得越多越满,幼儿的学必然越被动,在这种状态下,幼儿的学习的空间从何而来?反之,如果教师退一步,被动一点,幼儿则进一步,主动一些。如果教师教的欲望太强,急于告诉幼儿用筛子操作,那么幼儿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一定会少许多,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相关联的其他知识。

“意外”在探究材料准备不足时

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准备事关科学活动的探究实效,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势必会成为影响科学活动的“瓶颈”,制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但有时,尽管们教师在活动前作了比较充分的材料预设,可幼儿随时提出的问题还是会让我们面临“材料准备不足”的尴尬。如在教学《玩一玩,想一想》这一活动时,活动原本正顺利地进行着,完全按照我预定的程序往前走,幼儿根据我预设的情景,发现了A、B两个水槽里的水确实不同,并提出了探究的科学问题,也初步体验到了物体的“沉与浮”和液体有关,接下来要探究:究竟是怎么样的液体能使小番茄浮起来呢?幼儿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他们凭着原有的科学知识,或是清晰的,或是模糊的对事物以及现象的认识,进行了猜测或解释。活动中呈现出几种不同的观点,或包容,或对立,争论不休。

猜出了这么多物体,怎么办呢?这时候,幼儿对探究什么物体溶解到水里后能把小番茄浮起来的兴趣分明已经相当浓厚了,如果可以,完全应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的选择材料去探究,自己去发现盐水能不能让小番茄浮起来,糖水、味精水呢?除此之外的呢?面粉也真的可以吗?但遗憾的是,我没有给幼儿准备充分的材料。只能强硬的引导幼儿去探究怎么样在水里溶解食盐,可以让小番茄浮起来了。我说:“刚才小朋友们的猜测都很好,但是很遗憾,老师今天只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盐,我们来调制一杯盐水看看,能不能让小番茄浮起来,至于其他物体小朋友们在活动后再去探究,并且把你的探究成果和同伴分享好吗?”

看得出,此时幼儿的情绪有些低落,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许多孩子还在思考刚才的讨论,活动中探究的情绪也一下子进入了低谷。我想:由于我的探究材料准备不足,竟然给幼儿的科学探究热情带来如此影响要怎么补救呢?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第二天活动时,幼儿竟然哗啦一下全围在我身旁,迫不及待地向我汇报在家中科学探究的不同结果。

嘿!真是没想到,活动中“材料准备不足”而造成的遗憾竟然成为幼儿活动外探究的一种动力,而他们的探究结果是如此地精彩,这远不是在活动中这35分钟的时间里能比的。看来,意外不会让我们的科学探究成为一种绝境,只要我们的孩子对科学探究有足够的兴趣,我们应该相信 “车到山前必有路”“方法总比困难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能否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科学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而应为幼儿搭建宽广的发挥舞台,让幼儿有创造的苗头、探究的火花,也让教师自己有自由挥洒的空间。意外,也许蕴含着另一种收获,让我们笑看“意外”,巧对“意外”,期待一份出乎意料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高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途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5).

[2]洪鲁鲁.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实践智慧探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3]朱家雄.给幼儿园老师“松绑”[J].幼儿教育,2004(9).

[4] 万千.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魅力中国, 2009(16)

蚂蚁教案范文第6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而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善意的批评、提醒则不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有时甚至导致师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教师“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主要利用课间或课余等学生休息时间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聊天或活动(打球、游戏、讲故事、讲笑话等等),同时在活动中不忘适当的建议和引导,使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二、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有些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抄抄教案,以应付上级领导检查,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认为所抄的这些“教案”都是由一些教育名师,甚至是教育名家编写的,有什么不行?其实我认为这些“教案”的编写大都是以本为本,是以教科书为本而编写的,不能以人为本,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水平等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备课就不仅要以本为本,备教材,而且还要以人为本,重点是要备学生,即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数学,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就好比是营养成分最高、最好的食品,可学生却不原意吃,怎么还谈得上消化呢?可见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要转变传统观念,打破正统的教学方式。有人、甚至是一些专家都认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就得非常的精炼,不能说一个与教学无关的字,我却不敢苟同。试想本来就单调枯燥的数学,再加上正统的教师,呆板、一平如镜的语言,我们那些活泼好动的学生能坚持40分钟吗?所以教师口头语言的抑扬顿挫、肢体语言的形象生动,甚至搞笑,都能及时唤起学生注意力集中,一些重要的话语往往在语言的波峰或低谷时说出。一个好的课堂,就好像一个厨师做一道色香味俱全可口的菜。我们知道,一道好菜除了主要材料以外,还必须添加适量的佐料,佐料放多了,菜不好吃,不放佐料也不行,虽然有营养,但难以下咽。数学课堂也是如此,总得让学生感觉味道好,爱听,所以就得放点佐料(笑话幽默),但不能太多,因为笑话幽默多了,课堂冲淡了,喧宾夺主,课堂教学没内容,学生学不到知识。所以课堂里只要有一两句风趣的话或者一两个幽默的动作,就足以引起学生们的兴奋,然后再将他们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上来。

四、采取适当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这些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也必须适宜于这些内容的不同特点,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1.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

(1)如教学《打折销售》,就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法,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收集的商场打折销售情景,让学生谈参加市场调查所了解的打折销售活动,接着提问:打折销售后,商家会亏本吗?每件商品所赚的钱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得到:利润=售价-成本价。

(2)列函数式:引导同学从平时坐出租车中了解到:车费=起价+超过的价钱。

2.利用实物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从而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蚂蚁怎样走最近》时,我就拿出一个事先做好的可以活动的圆柱体教具,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然后再变动教具,让他们对比自己的猜测与实际的区别,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直观设计,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运用电教手段教学

(1)一堂课只有40分钟,有些课涉及到概念、定理、注意事项多,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相当复杂和抽象。若凭老师边讲边写,一堂课很难按时完成任务,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结果事倍功半。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像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如讲“垂直于弦的直径”时,由于这节课的难度较大,我就在屏幕上打出了一组强化理解“垂径定理”的判断正误题、选择题、填空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对于要由一个运动的图形得出规律和结论并证明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数学教学软件制作的课件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函数的教学;再如要理解“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由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也可以利用“z+z”制作一个运动着的课件,通过课件的演示,可以形象地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

(3)网络教学:如搜索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等。

4.学生动手实践教学

蚂蚁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实践;活动;能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274-01

在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从上课到下课,仍然存在着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则无需选择地听,长此以往,造成老师与学生相隔离的状态。老师在上,学生在下,课堂这个统一的整体被人为地分割成两部分。虽然老师课前准备得很充分,教案写得也很认真,但是课堂丧失了人文关怀,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久而久之,这条鸿沟会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最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始终缺乏创造力,以后的学习就没有后劲。缺乏必要的课堂师生互动环节,一方面,不仅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而且会使学生丧失自己的个性,甚至滋生奴性;另一方面,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会继续形成恶性的循环。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进行所谓的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只是被看做课堂的附属物,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的;教室是教师的空间,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讲台是教师表演其技能的大舞台,学生则是其忠实的观众。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缺陷就是缺乏必要的师生课堂互动环节。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于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

解决初中生物教学问题的对策。紧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改要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兼顾教育环体。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课堂的驾驭者,秩序的维护者,贯彻教育教学宗旨,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形成良性师生互动,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育环体主要指教学的内部与外部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学习成绩不可或缺的要素,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净化孩子同辈群体环境,随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实际情况,加强正面舆论的引导。同时,教师应该与学生,与家长随时沟通。学校与家庭双方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奋斗。

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增添生活气息。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动物社会行为中的信息交流”时,可从这个问题入手:当你吃的面包不小心掉到地上,如果有一只蚂蚁发现了,接着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马上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会有一群蚂蚁出现……”选择这个既简单又生活化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紧扣了课题,使得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思路思考下面的问题:后面的蚂蚁是怎么得知食物的地点的?……任何的小事情,都可能包含大学问,如果能将生物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实例的“引领”下,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习惯地去留意观察身边的生活,甚至常提出一些似乎可笑的问题,我们不能否定或者取笑他们,而应下意识地把它们当作学生探究科学奥秘、学好生物学的“引子”,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嗅觉。

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

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

蚂蚁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 英语教师 听好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质量,关键在于建立一只有良好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教研水平,本人认为必须实行教学上的“对外开放”,即广泛地“听课”,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它有利于在短期内引进革新的教育思想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怎样才能听好课呢?要听好课,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记住自己是“学生”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个性差异、业务素质的不同,在教材的处理、重难点的把握及突破、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教学方法的运用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等方面,会有许多不同,表现为课堂教学效果方面,也会有许多的差异性。

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借鉴,但实际上有的教师囫囵吞枣,不知其味;或为完成任务,敷衍了事。他们总以为听课“犹如一只蚂蚁在苹果上团团转,只觉得到处都是光溜溜的,没什么可留恋的。”其实,“这只蚂蚁如能揭开苹果的一点皮,吃到果汁了,它就会忘我的允吸。”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虚心、认真地去听课,仔细品位,是会达到“忘我”境界的。

每堂课,特别是公开课,不仅凝结着执教者多年的精华,还可能包含着众多老师的集体多处“闪光点”。如: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和精湛的结束语;独树一帜的教材处理;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恰如其分的提问方式;精巧合理的板书设计、手势助讲,风度潇洒的教态,哪怕是一则难得的新闻,一个生动的比喻,一道巧妙的习题等等,都能给人以启迪与智慧。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听课者始终要当一名恭敬的学生,善于去发现执教者的珍珠彩贝,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来装点自己的课堂,优化教学结构,从而产生“借鸡生蛋”的作用,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广”。道理也即于此吧!

二、要记住自己毕竟是“老师”

作为学生,需要的是谦逊和诚恳;作为“老师”,则需要勇气和胆略。

教学艺术上的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别人的失误中取得的。执教老师的精华固然值得吸收消化,但一堂课中免不了会有一些失误,如讲授不透、不精、不准、不严,教材处理不当等等。因此,听课者要以“假如我来上”的积极精神参与课堂,寻找“误点”,并从失误中走向成功。

一方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在比较中发展自己。由于新课程改革的驱动,中小学课堂教学对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显现出空前的繁荣。然而,如此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却被有的教师变质为自由学习。听到这样的一堂课:授课教师上课一开始,用多媒体打出板书题目,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装模作样穿梭与课堂作巡视,眼睁睁地看着时间流过,缺少教师的有效性指导,缺少实际内容的自主性学习,最后以指名学生发言作结。

如“There be …”句型一单元内容的教学中,有位老师在导课设计中直接安排学生利用教室内的物品进行复习提问。由于问答的双方对教室的绝大多数物品都能很清楚地看到,在提问的过程中显得“明知故问”没有信息差,语言缺乏真识感。倘若用一个包,并准备一些学生已学过单词的物品,如:铅笔、铅笔刀、尺子、地图、苹果、香蕉、、、、、、等,把他们放在包里,要确保从外面看不见包内的东西。在导入Is there …?句型时,让学生猜猜“包里有什么?”猜到的学生可得到他所猜的物品作为奖品。

这样就有可能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涨,达到导课、复习的目的。

又如有位老师在讲“There be”这一同样的句型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小山、蓝天、白云为背景,然后分别出现一条小河、彩色的小木屋、绿色的大树、树上的小鸟、树下的小猫、木屋附近的女人及狗、小男孩在河上划船。一边出现画面,随后出现单词及其音标。单词呈现之后,全班一起看图说话,然后采用接龙的形式,根据画面的顺序一个接一个迅速地说出来。这样的教学,让人感到新颖别致,耳目一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

总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执教老师都可能存在与己不同的教学构思、教学方法,只要我们能以主人翁精神投入课堂,思维就会变得活跃,想象力就会得到拓展,新的教学设想就会迸发,涓涓之水汇成河,众多的教学心得有利于融和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另一方面,要敢于提出疑问,在商榷中提高自己。如某教师在复习“动词填空”时,认为“hear .see”等动词之后一般跟动词原形。似乎失之偏颇,这个疑点在课后交流中取得了共识。

像这样睁大眼睛去寻觅,并不是“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记下“误点”、“凝点”,留待于课后思考、交流,在讨论中剔除错误,获取真知。

三、要记住听一堂课作一次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