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减法教案

减法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减法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减法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中的“化归”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法则,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组题引新:

1、老师在投影仪下出示4张卡片:

(1)现在请你摸2张,有几种可能?(哪几种?)你是怎么知道的?

(2)如果由摸出的两个数组成一道加、减法算式,共有几道?

(3)请你把这12道算式写在草稿本上。(写完后学生说,老师板书)

二、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1、这些题你愿意做一做吗?选择你会做的做。(师巡视,并提示可以用折纸、画图等方法来思考或验证。)

2、反馈:

(1)你认为这些题中,哪几题最好算?(+、-)为什么?等于几?板书)

(2)[1]揭题:

为什么剩下的题没有这两题好算?(因为它们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2]我们来看看这里的“+”你是怎么算的?还有别的方法吗?(画图的、计算、折纸都用投影出示)

[3]刚才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的?(通分、化小数、折纸、画图)同学们很会动脑筋。

[4]那么这儿还有哪几题也可以用这些方法来算的?

(-、-、+)结果分别是多少?

(3)剩下的题你们是怎么算的?(选一题投影说)同意吗?强调格式时指出:看这儿,如果我们用通分的方法来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就应该按照***(学生名字)的格式,把通分的过程写在计算过程中,不要单独列成一步。若错,师板演。

[1]这道题还有别的方法吗?(折纸、画图)这样的方法算起来太麻烦。为什么没人用化小数的方法?这说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般、常用的方法是——通分。

[2]计算这样的题,为什么要通分呢?

[3]剩下的5题你可以任选一道加,一道减完成,快的可以都做。

[4]反馈。

3、那你们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

(生答,教师板书: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巩固反馈:

1、计算,并验算。(投影显示)P1223

(1)现在我们来看P1223这儿几个要求,另起一行写出“验算”后再验算。可以任选一道加、一道减完成,快的同学可以都做(中间可提问:怎么验算的?)

(2)投影反馈,还有做另外两题的吗?

(3)计算了这几题后,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化简,验算方法,验算时要用原数)

四、课堂练习: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练习卷

你可以任选A组或B组题进行练习,A组简单点,B组难一点。

A组:1、计算,并验算。(任选2题)

+-+-

2、P1224

B组:1、同上

2、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

(1)(2)

(3)(4)

……

2n-11

2n2n

这样一直做下去,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五、全课总结

减法教案范文第2篇

(一)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二)使学生知道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步骤.理解“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三)通过比较例4和例5两种应用题的异同点,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预备

1.听算,在练习本上直接写得数.集体订正.

12-914-86+78+6

11-912-815-913-8

8+89+718-99+4

2.看图列式计算.

师: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4:一共养多少只兔?

(1)正确读题.

(2)指名找出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教师在原题上画批.

(3)根据条件和问题出示兔图.结合图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出结果.请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4)列式计算7+5=12(只).

(5)口答:一共有12只兔.

集体订正后师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解答?(求一共养多少只兔,就要把7只白兔和5只黑兔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解答)

师:现在我们把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改变一下.

2.出示例5:学校养和一共12只.白兔是7只,黑兔是几只?

(1)读题.

(2)指名找出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并到前面在原题上画批.

(3)根据条件和问题出示兔图.结合图教师提问:根据这道题的意思,谁能猜出黑兔是几只?(黑兔是5只)

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答出:黑兔和白兔一共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的7只,剩下就是黑兔的只数.也可能答出:黑兔和白兔的和是12只,又知道其中一个数是7只,求另一个数.所以黑兔是5只)

师强调说明:白兔的只数加上黑兔的只数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的只数.(学生口述想的过程)

师:求黑兔有多少只,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4)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12-7=5(只)

(5)口答:黑兔是5只.

教师再把例5改为:学校养和一共12只.黑兔是5只,白兔是几只?(抄在小黑板上)

请学生依照前面的解题步骤分析后,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然后指名说一说怎样求白兔的只数?为什么用减法解答.(同时板书算式)

3.对例4和例5两道应用题比较.

师:这两道应用题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结果:

相同的地方是:学校养7只白兔.

不同的地方是: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一个不同,问题也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师:什么时候用加法解答:什么时候用减法解答?(求两数和,用加法.已知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4.小结: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今天所学的应用题的特点?(已知两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

师:解答这样的应用题应该怎样想?(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就是另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反馈

1.出示下图后,依次出示下面三小题.

(1)小兰家有9朵白花,6朵红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2)小兰家有白花和红花一共15朵.白花有9朵,红花有几朵?

(3)小兰家有白花和红花一共15朵.红花有6朵,白花有几朵?

指名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问号应在图中什么位置.

列式解答,说说是怎样想的.

讨论后两道题与第(1)题的联系,进一步熟悉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2.投影出示下面应用题,读题后直接列式解答.

(1)体育组有排球和篮球一共17个,排球有9个,篮球有几个?

=(个)

回答:篮球有____个.

(2)小英要剪12个,剪好了8个,还要剪几个?

=(个)

口答:还要剪____个.

3.p.12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填算式.

8+5=9+7=

+=+=

13-8=16-9=

1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解答的应用题,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教给学生解题的步骤和方法,尤其突出了数量关系分析,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培养学生的素质出发,通过充分让学生口述“想”的过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求另一个加数的应用题是减法意义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应有意渗透减法的含义.如:在解答例5时,假如学生说出:“知道白兔和黑兔的和是12只,白兔是7只,另一部分就是黑兔,所以求黑兔是多少只用减法”时,教师要给予肯定.

减法教案范文第3篇

北辰小学:向银花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笔算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学习掌握了小数的认识、基本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后编排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爱好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并不陌生。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把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写法,经历计算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迁移到本课内容上来。

二.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最近学习了《蔡林森与先学后教》深深地感到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我们的教学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教师应以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三.教学目标

1.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新课程标准实施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掌握小数的加减法笔算方法。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情感与态度: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养成合作互助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

(2)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数学学习积极性。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对小数点的处理。

(2)教学难点:①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②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3.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试一试:将下面的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9.510

=(

0.200

=(

7.3

=(

10

=(

我会口算:

2.5-1.3

=(

0.15+0.32

=(

1-0.3

=(

0.5+2.5

=(

2.

竖式计算下列两题。

475+34

=

385–59=

提问:说说整数的加减法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师:同学们对整数加减法和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如果改成两位小数加减法,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小数加减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设计意图: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对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复习,唤醒学生的旧知,以旧促新。使原有知识、经验对学习的新知达到正迁移的目的。

(二)探究新知:

1.迁移旧知,探索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创设情境,引出小数加减法。

①我们每天的生活都要用到水和电,大家知道自己家的水费和电费是多少吗?

②正南街一号这个月水费和电费是多少?(出示教材第78页,情景图)

③你能提出什么一个加法的数学问题吗?(出示教材第79页,例1情景图)

设计意图:出示日常生活的场面,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根据给出的信息,估算一下正南街一号的水电费大约需要多少元?

(3)尝试列横式、竖式算一算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逐步将信息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自主提问,并让学生在估算中运用小数的近似数等相关问题,进行解决,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2.自主探索,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3)指两名学生上台分别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生板演:

24.83

+

51.6

=73.43(元)

21.83

+

51.6

73.43

3.观察比较,归纳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观察比较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笔算过程,进一步感知小数加法的算法。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这道小数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数点对齐。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用红色粉笔突显出各题的小数点。)

师:在竖式中的“8”和“6”为什么要对齐?“1”和“1”又为什么要对齐呢?

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利用归纳的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解决教材第79页,算一算,6.27+28.93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6.27+28.93=35.2

6.27

+

28.93

35.20

师:计算结果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怎么办?是否可以去掉。根据是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蓝色粉笔把竖式中的计算结果“35.20”末尾的“0”分别划上斜线,并把横式中的计算结果“35.2”末尾的“0”分别擦掉。

(3)理解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根据汇报,归纳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得数的小数点,要和上面的小数点对齐;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并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编成顺口溜:

点对点,位对位,小数整数方法同,得数对点要化简。(出示顺口溜)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法和一位小数加法的知识做铺垫,因此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两位小数加法,进一步感悟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接着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归纳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编成顺口溜,朗朗上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更便于学生应用方法指导计算,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4.探索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所计算的都是小数加法问题。现在请看一道小数减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2情境图)

(学生尝试计算)

生板演:

49.5—32.48=17.02(吨)

49.5

-

32.48

17.02

(1)探究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①师:在竖式中被减数中谁和减数中8对齐相减呢?请你想出理由说给同桌听听。(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②师:“49.5”百分位上的数是几?添“0”的依据是什么?

③师:49.50—32.48计算中,百分位上怎么减?

小结:当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相减,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在位数少的小数末尾添“0”,使相减的小数的位数相同。

(2)探究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①请同学们观察这道算式教材第79页,算一算31—4.27=,你发现了什么?被减数是什么数?

汇报交流:在计算中,你们又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②在竖式中为什么要把“1”和“4”对齐相加呢?

在31的后面先加什么?

再添什么?

34的末尾为什么要添两个0?

③小结方法:当被减数是整数,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先在这个整数右下角先添上小数点,再在末尾添“0”。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了两个特殊的“例题”,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尝试与探究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和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同时也很好的突破小数位数不同的两个数相减以及整数减小数这一教学难点。

(三)巩固新知:

教材第80页,课堂活动1。

师生示范,然后分小组活动。

(四)闯关游戏

习题:

1.教材第81页,练十二,第1题。

50+8.56=

8.1-3.26=

2.教材第81页,练十二,第2题。

(五)课堂小结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愿意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吗?

2.小数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伙伴,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u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4.83

+

51.6

=73.43(元)

21.83

+

51.6

73.43

49.5—32.48=17.02(吨)

49.5

-

32.48

减法教案范文第4篇

忠县拔山镇中心小学校

教师:杜恩祥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析解决问题,能进一步体会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意义;

2、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总结出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2、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举行挑战赛

列竖式计算(每一小组做一个题目)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56+300=

66+720=

3.6+0.3=

300-256=

7.8-6.6=

364-36=

8.5+42=

73+13=

2.5+7.2=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8.9,0.4

,2

13.4,60,12.5,14.5,15,4.52,80.1

引出课题:当进行多位小数加法运算时,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该怎么办?当进行多位小数减法运算时,某小数位上的数不够减又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多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科书第106页例1的情境图。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准备怎样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观察情境图,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讨论,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提出:问题一: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多少元?问题二:李伯伯家付天然气费比水费多多少元?

根据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并给予温馨提示:

1、根据刚才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式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

2、在竖式计算过程中,你是怎么做的,请写下来。

3、你觉得在计算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是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

重要提示:

1、交流你是如何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的?

2、在竖式计算过程中,你是怎么对位的?

3、小组共同认为在计算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是什么?

展示汇报,教师解疑

问题一: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多少元?就需要把他家这个月所交的两项费用合并起来:即24.83+51.6

教师:同学们也尝试估算这道题,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

(学生回答、交流。)

根据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24.83+51.6

﹦76.43

(元)

24.83

想:水费约25元,天然气费约50元,一共约75元

+51.6

76.43

答: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76.43元。

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

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问题二:李伯伯家付天然气费比水费多多少元?就需要把他家这个月交的天然气费减去水费得到的结果就是多的钱:即51.6-24.83

教师:同学们也尝试估算这道题,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

(学生回答、交流。)

根据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51.6-24.83=26.77(元)

51.6

想:天然气费约50元,水费约25元,约多25元

24.83

26.77

答:李伯伯家付天然气费比水费多26.77元。

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减,不够向前一位借“1”。

议一议: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1.5分钟)

1.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算起。

2.

进行加法计算时,要注意“满十进一”;进行减法计算时,要注意遇到某数位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

3.

注意在进行竖式计算时,得数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提升拓展(小组合作做游戏)

准备:每人做2个纸团,每个纸团里写1个比10小的一位或两位小数。

玩法(1)每个人拿出一个纸团放在一起。

(2)每人每次从中摸出1

个纸团,摸出的纸团与自己手中的这个比较,如果摸出的数大就算这两个数的差,如果摸出数小就算这两个数的和。并各自把得数记录在纸上。

(3)每人摸2次,并把算得的两个结果加起来,总数大的获胜。

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指点。

检查反馈

1、通过夺红旗的方式完成以下题目:

0.38+0.9=

0.9-0.14=

85.3-24.84=

15.45+9.6=

25.35-18.5=

26.5-6.85=

3-0.06=

9-0.07=

20-14.57=

学生做题教师巡视。

2、口算

4.4-

1.1=

9.1+

2.01=

5.93-

3.0=

0.03+

3.7=

1.52+

1.52=

6.15-

6.15=

1.5+

1.5=

0.88+

4.12=

9.8-

8.9=

3、判断

4、

能帮我算算找零金额是多少吗?

课堂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统计小组或个人获得“星”的情况。

附:板书设计

多位数小数加减法

1: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多少元?

24.83+51.6

﹦76.43

(元)

24.83

+51.6

76.43

答: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76.43元。

2:李伯伯家付天然气费比水费多多少元?

51.6-24.83=26.77(元)

51.6

24.83

减法教案范文第5篇

第一、 目标要明确。

要领会大纲,吃透、钻研教材。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实质是要让我们教师转变观点,让新的教育理念重新来武装头脑,为此我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学习新课程大纲,以树立新观念,新认识。通过钻研教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 使学生正确掌握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 使学生理解加减消元法的基本思想所体现的“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同时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与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3. 明确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是必须使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定位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注意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以上这些,经过最后的教学检验,从学生反馈来看,还是正确的,是切实可行的。

第二、 内容要正确。

设计教学,编写教案。在对新课程的精神和理念的把握有了新的认识后,我在教案的设计上,力求突破传统,冲破原先固有模式,努力尝试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后发现问题,再共同来解决问题。学生对新知接受感知后,一是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互相来解;二是教师设计提高题,当堂反馈检测,最后,在师生共同讨论中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注意向课处的延伸,这样既做到知识点的教学有的放矢,又做到学生能力的培养逐步渗透提高,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发展能力,促进应用。

第三、 结构要紧凑。

减法教案范文第6篇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几年的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的优势,因势利导,才能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一、备课要做足功夫,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课前下足准备功夫。教师第一次备课不参考任何教案或参考书,通过自己的理解备课;第二次是集体备课,由中心发言人先谈谈自己这几节课的设计思路和注意问题,然后大家各抒己见,看看哪些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想到的,参考别人的设计思路,吸纳别人的思想补充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教案。这样的备课可以让我们每个教师都能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不断提高个人的能力。另外,备课还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在备课中要充分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深挖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学《分式加减法》时,首先明确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分式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接着要引导学生掌握在本节课教学中蕴藏着类比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理解分式加减法的意义,①先复习分数的加减法的运算,■+■= ,■-■= ;②对于■-■= ,■-■= 。这两道题又该怎么计算?教学中有意不呈现分式加减法的意义,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分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分式加减法这一新知中。紧扣知识联系和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尝试计算分式加减法。

二、教学中多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

1. 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

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发现数学奥秘。比如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时候,可以通过给出图片长方形的草坪,让学生观察从草坪一个角到斜对面那个角怎样走最短,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这个知识了。

2. 利用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对经常提出问题的学生应及时表扬,对提出有创建性问题的学生要鼓励,充分肯定其积极思考的精神,对回答问题时出错的学生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

3.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在教学中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语言抑扬顿挫,并保持微笑,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先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再与同学讨论、交流,最后在合作中得出答案。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

1. 学会预习

在讲新课的前一天,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学生首先要对新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有一定的印象,然后对预习阅读的不懂之处,先做记号,作为听课重点。这样既有利于听课的针对性,还可提高听课的效果。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学生人手有一本校本学习参考资料“导学案”,分为“自主学习―探索新知―例题研讨―课堂练习―盘点收获―课堂测评”等环节,其中“自主学习”部分就是给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一环。此外,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资料,拓展知识面;在学生自学还不太成熟阶段,教师还要多充当“导读”的角色,多点拨自学方法,使学生少走弯路。

2. 学会听课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听课要与教师同步思维,与教师思路相同的地方及时肯定,不同的地方及时调节。听课中遇到的疑难用铅笔划出来并以各种符号表示各类问题。例如,没有听懂的问题,似懂非懂的问题以及联想到的有关问题,等等,课后再思考或同学之间讨论或向老师请教。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抓住课堂当中的“闪光点”,及时点评指导,对较难理解的知识进行研讨,不能走过场,要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3. 学会记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中学教材里基础性的知识较多,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会做笔记的习惯,把教材中最精华的知识和听课中的思维成果记录下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1)是记知识点。(2)是记重点例题。(3)是记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记下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对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大有益处。此外,对自己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也要及时记下来,这对拓展思维有促进作用。

减法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凑十法;进位加法;退位减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64-02

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进位加法”讲到了“凑十法”,它的原理是:把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中接近10的一个凑成10。方法是:离10近的那个数缺几够10,就从另一个加数借几凑成10。然后再用凑成的10加另一个数被借走后剩下的数。通过教学探索,我发现:(1)凑十法并不局限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形式;(2)也不仅局限于进位加法,在退位减法中同样适用;(3)数学教学不应该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低年级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同时,还应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些因素才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一、凑十法在进位加法中的运用

在最初的教学中,我采用教材中的形式教学,由于多方因素,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当时我就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进位加法呢?此时学生对“10加几”和“几加10”的计算已经很熟练了,能不能利用“几加10”这一知识架设桥梁呢?

于是我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案。大致如下:

(一)复习导入

4+10= 5+10=

7+10= 6+10=

通过学生练习回答,进一步巩固了“几加10”的计算。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7+9=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7+9=”这个算式你能利用前面“几加10”的知识来计算吗?

生:把7+9变成7+10

师:如果把7+9变成7+10,多加了几?

生:多加了1。

师:多加的还要怎样才能和原来计算结果相同?

生:多加了1,还要再减去1。

教师板书:7+9=7+10-1=16

小结:“几加9”可以把9看成10,“几加10”再减1,因为加10比加9多加了1,所以一定要减1。

在这个设计里,充分利用了学生“几加10”的已有知识,把9转换成“10-1”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在后面教学“几加8”、“几加7”……的进位加法时,我也充分利用了学生对前面“几加9”的知识基础,把8转换成10-( ),把7转换成10-( ),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触类旁通,教学效果也不错。我想这种算法也应算“凑十法”吧。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学习活动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即不断地对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作出必要的发展或变革。这一点我在退位减法教学中深有体会。

二、凑十法在退位减法中的运用

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中,教材里主要讲了三种方法:

(1)破十法:即把被减数“十几”分成10和几,先用10减去减数,所得的差再加上被减数分出的“几”。例如:12-9=10-9+2。

(2)连减法:先从被减数中减去“零数”――也就是被减数中个位上的数,被减数变成了10,还缺几没减够,就再减几。例如:14-8=14-4-4。

(3)想加算减法:根据进位加法逆算退位减法。例如:因为8+7=15,所以15-8=7。

破十法:充分利用数位知识,简单易学,教学效果良好。连减法:易于掌握,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但从长远来看,影响学习口算退位减法速度。想加算减法:前提是进位加法一定要熟练,否则,就很难熟练运用。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也多了。孩子们花钱买东西的经历自然不用说了。根据孩子们的花钱经历和学生对十几减10的计算熟练程度,我对“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做了新的尝试。重新设计了教案。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买一只转笔刀要9元,假如你有15元钱,要买一只转笔刀,你会怎样付钱?有的说零钱够的话就用零钱付;有的说零钱不够就拿10元付,让售货员往回找给钱呗!

我借机转入新课,如果这15元刚好由一张10元和一张5元组成的(这样假设是考虑到15的数位组成),谁能算一算付清钱后还剩几元?这时很多学生举起手。回答的结果都是还剩6元。我指名班里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他回答说:从15元里拿出10元,还剩5元,本应该付9元,却付了10元,多付了1元,售货员还得找回来1元,这样一共剩6元。

接下来我就直接出示了“16-9=”这个算式,请学生计算。他们很快就算了出来。我又指名说算的过程,他们的回答是:16-9=16-10+1。我问:“为什么要加1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该给9,却给了10,多给了1,当然要要回1来了。”理解得多透彻啊!

“若是减8呢?”

“那就减10再加2呗!”

“若是减7呢?”

“那就减10再加3呗!”

“若是减6呢?”

“那就减10再加4呗!”

“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把减数凑成10来减,多减了几,就再加上几。”

这种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算法是否也可称为“凑十法”呢?

减法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 教案设计 分组教学模式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的老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些都是我多年来的教育信条。我想,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身体里都流淌着责任的血液,都努力将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做精做细,做优做强,让其理论化、层次化、系统化、实践化、创新化,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研究型、育人型的教师。

一、数学教师要有大局观,全局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思维模型,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以下用整章案例说明。

(一)教材使用简介

书名:数学(第二册);作者:《数学》编写组;责任编辑:宋强、主编:叶惠英;出版发行:疯狂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版次:2011年2月第一版;书号:ISBN978-7-5499-0439-6;电话:0515-88153008.

同时这本教材也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21世纪课程改革规划新教材。

(二)教案流程

1.写好设计说明(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自己的设想,可以结合本文说明设计理念和模式等);

2.9.1向量的概念,9.2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9.3向量的数量积;

3.向量前三节复习课,拓展实践活动课《挑战自我熔炼团队》(体育场进行);

4.9.4复数的概念,9.5复数的表示形式,9.6复数的运算,9.7向量与复数应用举例;

5.第九章复习课与习题课,摄影知识讲座(数学在摄影中的美)。

(三)教案设计模式

1.讲授型教案:教师讲授新知,启发为主,学生分组讨论学习为辅。例如,章节9.1.1向量的概念,9.3.1向量的数量积定义等概念性的内容的课型。主要目的是体现数学的精准和魅力,让学生喜欢数学。

2.分组合作型教案:学生分组讨论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合作意识、扩展思维等。例如章节9.1.2-1向量的加法,9.5.3复数的三角形式(二)等概念与计算混合型的课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团结的力量。

3.导学型教案:学生分组讨论自学为主,教师引导,启发精讲为辅,教会学生学会思想方法,锻炼意志品质、拓展思维、培养兴趣等。例如9.1.2-1向量的减法,9.6.1复数的四则运算(代数形式)等章节带有迁移,计算的内容的课型。主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4.自学型教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因材施教,培养自学习惯,利用知识迁移,开拓学生思维。例如章节9.1.3向量的数乘,9.4.3在复数内解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等延续性、迁移性、简单性的内容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5.拓展与讲座教案:增进师生、生生交流,丰富知识内涵等。如《挑战自我熔炼团队》拓展户外活动,《数学在摄影中的美》讲座。主要目的是增进师生情感交流,进一步拉近师生的距离,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二、数学教师对学生要有教学观,育人观。

职业高中学生是经普通高中“筛选”后才入读职业中学的,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初中没毕业或没有参加中考就入学的,学生数学基础差、厌学,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无兴趣。首先,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主动性差,依赖性强。此类学生从小娇生惯养,事事由家长包办。因此,学习无计划,无恒心,意志力薄弱,缺乏自制力。其次,信心不足,畏难、厌学情绪严重。多数学生自卑心理较强,总觉得自己学习不如别人,被人看不起,对前途不抱太大希望。有的甚至得过且过,对学习有抗拒感。这种消极心理极易形成学习障碍,对学习尤其是数学学习产生厌恶、畏难情绪。再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不交或迟交,知识遗漏多,知识衔接困难,久而久之,就被动地应付学习和考试,甚至放弃学习。

怎样才能解决以上问题呢?这就要求老师们不能只教不育或只育不教。这在教案设计中已经得到解决,每种教案模型都有对应的体现,而且又都能相辅相成,只要掌握内涵,就会发挥其作用。

三、教案设计体现理念观、思想观。

(一)展现自我教育理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育的爱是建立在师生相互信赖的基础上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体现出自我教学思想:快乐学习,学习快乐——“教中学,学中做,做中会,会中乐”,“情中思,思中悟,悟中益,益中育”。以教学内容为外线,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学法与手段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以情感教育为内线,通过拓展活动、励志故事、激励言语,丰富课堂,达到情感教育目标,让枯燥的数字变成美丽的音符,让学生从情感内心深处接受不一样的数学课。

(三)采用的教学原则:主要应用的是叶圣陶先生所讲的教学原则:“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不可能教学生一生,他们需要独立。

(四)拥有独特的教育技能:拓展活动训练思维、励志故事活跃气氛,让数学课堂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五)主要教学策略:思维比知识更重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构建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学生数学思维模型;运用拓展小活动,发散思维,利用励志小故事讲道理,活跃课堂气氛。开展室外拓展实践活动,建立师生,生生之间更深感情基础,进行摄影讲座,丰富学习内涵,让学生喜欢数学老师,进而喜欢数学课,培养学习兴趣。

四、分组教学模式体现实用观、创新观。

数学分组教学中的分组设计:班级09物流47人。

1.分组:分成8组,每组六人,第八组5人,

2.规则:按照班级数学成绩排名1—47,按蛇形排列成8组,每组取一个响亮且有寓意的名字。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自交给学生,尊重每位学生的选择。比如分小组,也可以不按成绩分组,就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成“数学故事组”“数学游戏组”“数字推理组”“图形推理组”等。每个成员还可以不定期地换到其他组去。这样同学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增多了,知识丰富了,活动的舞台更宽广了。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和学生多交流,才能了解学生所需要的,才能开发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结论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