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能教案

内能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内能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能教案范文第1篇

(二)教具

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演示器,无色玻璃瓶,橡胶瓶塞,打气筒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2.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今天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3.进行新课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实验后,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让学生解释课本图2-9、图2-11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

(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演示实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实验结果,当塞子跳起时,瓶内出现了雾。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进而得出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3)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的内能增加得越多,物体对外做的功越多,物体的内能减小得也越多,所以,我们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变化。这样内能的单位跟功相同,也是焦耳。如果对物体做了2焦的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2焦。

其实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用功来量度,因此国际单位制规定:各种形式的能的单位都是焦耳。

(4)小结

通过课本本章刊头画的实验演示和本节的"想想议议",小结本节的内容。该实验是机械能和内能相互转化的演示实验。把薄壁金属筒固定在桌子上之后,注入约1/4容积的乙醚,立刻塞上塞子。用稍宽一点的布带,在金属筒下端绕二圈,然后迅速地来回拉布带,一会儿塞子就被冲起,引导学生解释所看到的现象。外力克服摩擦力做功,使金属筒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并引起筒内乙醚的蒸发。最后由于乙醚蒸汽压强不断增大,而将塞子冲起。告诉学生,在此过程中,克服摩擦做功,转化为内能。

此实验中的另一个现象,往往被学生忽视。即当塞子被冲起时,在管口附近也有淡淡的雾出现。应引导学竹注意这一现象,并加以解释。这是由于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从而使筒口周围的水蒸气凝成水珠。此现象恰好说明了: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内能会减小。此过程中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通过实验和议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并且对物体做功时,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时,有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体内能减少。

(四)说明

1.压缩空气引火实验难度较高,有几个关键要注意:

(1)密封性要好,主要是活塞与管壁的密封。当把活塞从管内拉出时,感到阻力比较大,且当活塞离开管口的瞬间能听到"嘭"的响声。这种情况可认为密封较好。实验时应在活塞上涂少许蓖麻油,起密封和作用。

(2)管内保持足够的氧气。实验时可用尖嘴吹风球,向管内注入新鲜空气。

(3)所用燃料燃点要低,普通棉花难于压燃。实验中要用硝化棉。硝化棉可以自制。取浓硝酸和浓硫酸,按体积比1∶2先后倒入烧杯内混合,使其温度保持在30℃左右。将脱脂棉浸入混合酸内,约15分钟左右,取出棉花用清水反复冲洗,直至没有酸性。挤干后放在阴暗处晾干,保存时应放在密封瓶内,保持干燥。

内能教案范文第2篇

Lesson7教案示例

【课题】LESSONSEVEN

【重点】句型Wherearethey?They’re…

词汇kiteunder

【难点】发音Let’splayhideandseek.

Turnaroundandcount.

名词复数的发音catskites

【过程】

一、Warm-up/Revision

1Tonguetwister[配套教材三册Lesson28]

听录音一起说,逐渐加快语速,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2Guessinggame

教师在课前将自己的书包和一些学生的文具放在特定的地点(告诉这些学生东西放在哪里),学生说完绕口令后立刻问:Whereismybag?示意让学生跟着自己手指的方向一起找,对最先发现并说出答案的学生给于表扬。再请其余几个被藏起学具的学生到前面来,依次问:Whereismy…?并进行与前面同样的步骤,直到找到全部被藏的学具。

二、Presentation

1Lead-in

教师边说Whereismy…?(最后寻找的学具),边做要写板书的动作,走到黑板前发现没有粉笔了,于是对学生说:Thechalksaretooshorttowrite.Wherearethelongchalks?Wherearethey?经过学生帮助后,教师用找到的粉笔在黑板上板书:Wherearethey?They’reintheteacher’sdesk.

2Let’spractise[配套录音]

(1)将Let’spractise部分的图片打散放在讲台上。

(2)根据录音内容,请学生将图片与图片间的位置摆好。

(3)听录音说句子,每组句子找3~4对学生重复

(4)教师调整图片位置,学生重组句子

Example:Wherearethecats?They’reonthetable.

3Learntosay

(1)Watchandanswer

教师播放录像,提问:Whataretheydoing?

Whataretheylookingfor?

Wherearethepencils?

可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决定学生看录像的遍数。

KEYS:They’replaying.

They’relookingforthepencils.

They’reinTom’sbook.

(2)师生合作展现课文对话场景

教师请几名基础较好的学生与自己配合完成

(3)利用对话跟读课件让学生一句一句跟读,教师做hide和seek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其词义。

4Actout.

三、趣味操练

1Hideandseek

(1)3~4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做Hideandseek游戏

(2)小组表演

(3)打破小组界线,教师从每组中各选择一位学生临时配合做Hideandseek,教师计算时间,看该组学生找多长时间内能找到所要找的东西

2Makeapicture

(1)教师将事先复印好的房间图和书、鞋、球、照片、衬衫等等图片发给每组一套

(2)教师提出任务:Makeabeautifulandcleanroom

T:Putthesethingsintheroom.Makeabeautifulandcleanroom.

小组共同设计完成

(3)展示作品:找两组学生展示作品,并根据其他同学的提问对设计进行解释。如:Wherearethebooks?They’reonthedesk.

(4)全班共同设计一件作品(教师提供可展示的大号教具)

S1:Wherearetheshoes?

S2:They’reunderthebed.(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S3:Wherearetheshirts?

S4:They’reonthebed.(贴在相应处)

四、扩展练习

1Lookandread

catcatskitekitesunderinonunder

2教师做动作,学生说句子

Example:Wherearethey?

They’reonthechair.

一只手握拳放在另一只展开的手掌上,然后做一个坐着的动作表示chair。

内能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沪科版初中物理课本;培养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98-01

什么是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当前国际上普遍从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一是对于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二是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了解程度;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了解程度。人类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当是中学阶段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当下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物理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讲度来看,现行沪科版物理教材的编写缺乏对科学准确性、逻辑严密性的追求,损害了学生对学科本身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的理解,这使得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公民科学素养”这一目标成了空中楼阁。

比如:沪科版九年级物理课本32页练习第6题所画的4个图像,物态变化前与物态变化后两段代表物质温度变化的斜线画成了相互平行,这其实是错的。因为这两段斜线分别代表了同一种物质在固态和液态时吸热升温(或放热降温)的过程,其斜率代表了物质在固态或液态时的比热容,将这两段斜线画成平行就意味着“物质处于固态时和处于液态时的比热容相同”,这显然是不对的。

再如:沪科版九年级物理课本35页《物体的内能》一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因为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所以,可以用物体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其内能是否发生了变化。”这句话容易令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物体温度变化了,说明它的内能有变化;如果物体温度没有变化,说明它的内能也没有变化。”这显然是不对的!事实是:一个物体温度变化了,它的内能一定有变化;但物体温度没有变化,并不能确定它的内能有没有变化。

还有:沪科版八年级课本第105面《怎样描述力》一节中,有这么一句加粗的重点语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句话也是有问题的,在后面第8章学习压力时,就会谈到“受力面积大小”也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怎么能说“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呢?所以建议改成这样表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它们被称做力的三要素。”我们不必要求初中学生追求知识的全面与完整,但教材本身对于概念、规律的表述仍然要求要准确、严密;我们不要求学生全面、深刻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但也不应该用这种明显会产生误导的语句来误导学生。这对科学素养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从增加“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了解”这一角度讲,现行的沪科版初中物理课本,在一些实验探究的教学设计上也做得差强人意。比如在“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中,课本提出了5种猜想,分别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运动速度”、“接触面的压力”、“运动方向”。但对于现实中学生最合理也最有可能提出的一个猜想“物体的重量(质量)”则避而不谈,更不应该的是,在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这一环节,只验证了将被证明有关的两个猜想,对另外三个将被证明无关的猜想却视而不见。这种做法使得许多一线教师在上其他课时也采取相同策略,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错误猜想多不做回应,那将狠狠打击学生的探索热情,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很不利的。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第三点是培养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的能力。设计实验的前提是必须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沪科版物理教材在“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实验设计上更有本末倒置之嫌。本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当两个力沿同一直线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怎样求合力呢?”合理的猜想无非是两个力按一定的数学法则进行计算。那么如何设计实验呢?合力的概念是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所以实验探究每一条力的合成法则时,都至少要做2次实验,第一次用两个力同时拉橡皮筋,第二次用一个力拉橡皮筋,且橡皮筋的形变效果要与前次相同,然后记下3个拉力的值,再努力去发现3个数值之间的运算法则,完成对本实验的探究。进行实验之前,对于“单独用一个多大的力去拉橡皮筋才能让它的形变效果与2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可不是预知的,所以这个实验最好还是用弹簧测力计来拉橡皮筋。课文设计的用钩码来拉橡皮筋,其不合理之处在于:实验前探究者不能确保3个钩码可以把橡皮筋拉到相同的形变效果,如果形变效果不同的话,这实验便失去了意义。所以课文设计的实验明显带有知道了结论再来凑实验数据的倾向。这即不符合科学史上的历史事实,也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或许有人会辩解说:我们本来就猜想同直线同方向时求合力符合加法法则,同直线反方向时求合力符合减法法则。但不要忘了一点,任何猜想都要通过多次实验来排除数据的偶然性,一个猜想被认为正确是因为多次实验的数据符合猜想的规律,而不是用符合猜想的数据做了很多次实验。

科学素养的培养并非易事,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物理新课程理念强调,物理教育要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要加强学生实践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所以,物理新课程的设计应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全过程,探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为他们将来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2013年教育部审定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与九年级全一册

内能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分层问题导学;若干要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应该说,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培养创新性人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本人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分层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学设想,现以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为例,阐述一下分层问题导学中的几个重大环节的操作要领。

一、科学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高效预习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如果靠延长学生学习时间来获得教学效益,不仅仅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悖,也阻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如何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就成了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者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导学案的设计在形成有效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导学案设计质量高,学生用起来就比较轻松,解决问题效果就比较好,反之,则出现学生学习{耗低效的结果。

科学的导学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应涵盖新授课内容的核心内容,并以问题作为思维的引擎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课前预习,能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本节课大部分概念有一定的领会,基本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基础要求,这样的导学案,就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导学案。所以,认真设计导学案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环节。

下面是我设计导学案时的一个模板:

XX高级中学分层问题教学高一学科导学案

(一)学习重难点

(二)学习方法建议

(三)分层问题导学

1.(A)(自学通过)

2.(B)(建议学法)

3.(C)(建议学法)

(四)分层问题检测

1.A类问题检测

2.B类问题检测

3.C类问题检测

这里需要强调几点,一是要注意导学案中容量的控制,不能给学生带来课业负担,切实遵循“减负增效”的办学理念。学生一天的课程除了艺体、技术、活动课程外,文化课一般要在5节左右,课后学生一方面要巩固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预习新知识,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信息技术学科的导学案建议一般让学生在30分钟以内能完成为宜。二是没有出示教学目标,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可能在预习时并不注意教学目标,而且,学生也很难理解教学目标的意思,我们认为,教学目标主要应该是教师需要明了,并把它作为制定导学案、教案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精心设计教案,实现课堂高效教学

教师如何驾驭课堂,决定着课堂的效率。虽然我们提倡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但很多老师却有意无意地喜欢“独占”课堂。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学习效率很低。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做到还学生以自主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在实践中觉得,除了前面说过的科学设计导学案外,认真研究教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且高效的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不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所谓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温习巩固都可能成为一句空话。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搞好集体备课,要想在课堂上对学生生成的问题收放自如,课堂上要想在预设之外不被学生生成的问题难倒,就必须课前有一个尽量充分地备课,而集体备课,无疑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一是可以集思广益,弥补个人备课的不足,二是可以最大限度做到科学预设,引导学生课堂高效地学习。

第二,需要有科学的预设,我们知道,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让学生科学的预习外,课堂上怎样使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高效地学习特别重要。我在设计教学案时,还要有一个精心的预设:哪些地方让学生讨论、怎样让学生讨论、讨论可能要多长时间;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精讲、怎样精讲,这些细节做得好,必然会提高一节课的效率。

第三,精讲点拨必不可少,我们知道,学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问题理解的高度、深度、广度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偏差,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针对批阅学案发现的问题,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精讲点拨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在指导教师设计教案时的模板,供大家参考:

XX高级中学分层问题教学高一学科教案

(一)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设计

(四)分层问题教学

1.(A)(教学方法)

2.(B)(教学方法)

3.(C)(教学方法)

(五)分层问题检测

1.A类问题检测(变式训练)

2.B类问题检测(变式训练)

3.C类问题检测(变式训练)

(六)布置课后作业

这里有几个方面我要解释一下,一是教案上的A、B、C三类问题与导学案上的问题是有区别的,它是在教师批阅学生完成的导学案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应该说,教案的设计,更能体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二是A类问题,虽然导学案上要求学生自学通过,但在课堂上,我们还是要对这类问题进行必要的检测,遇到学生预习中没有把握好的问题,还要采取一定方式展开教学;三是要根据每一个问题的难易程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充分利用小组活动,做到解决手段多样

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为主,对认真听讲的学生而言,这样的课堂,学生对教师讲过的问题可能学得还可以,但课后学生做起练习效果就不一定好了,因为这种灌输式课堂,学生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在让学生变换方式去解题时,自然也就很难有效的解决。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学生被动接受的记忆,24小时后只有30%的内容可以记住,而通过小组讨论的问题,24小时候后会有50%的内容可以记住。所以,我们倡导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讨论能解决的问题,要尽量让学生讨论解决,教师要做的工作是规范和引导,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可讨论性,讨论的形式有很多,可以前后四个人小组讨论,又可以前后六到八个人大组讨论;学生讨论的结果,要引导学生积极展示。引导的手段要多样,可以让小组抢答;可以小组代表阐述观点;可以到黑板上板演展示;可以小组辩论,总之,尽量以多样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为之付出大量艰辛的劳动;分层问题导学只是一种简单的尝试,做好它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思考、不断探索钻研。

参考文献:

内能教案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2)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个工作过程的异同,学习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

了解这些内燃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技术进步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利用图例说明了汽油机的结构,并用四个参考图详细分析了汽油机的四个冲程,指出汽油机实际工作时,是靠外力使曲轴和飞轮先转动起来,带动活塞运动后汽油机才自己工作.

柴油机教学比较简单,知识说明了其工作过程,并分析了和汽油机的区别,指出了柴油机的应用.教材最后还提出了问题,思考汽油机和柴油机在工作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法建议

本节利用挂图分析,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所以在教法上有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比较、联系实际这些环节.

“汽油机”利用挂图和实验仪器演示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使学生在理解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联系.体会到汽油机的发明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技术应用领域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柴油机”要注意比较教学,学生自主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甄别、判断、比较能力,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内燃机的资料,学生阅读,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燃机

【课题】内燃机

【重难点】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汽油机

方法1、教师简介汽油机,指出汽油在汽油机汽缸中燃烧,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能量转化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运用挂图表现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分析每个过程和四个冲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思考下面的问题:

a.汽油机的结构主要有哪些;每部分的用途是什么.

b.运动四个冲程,说明汽油机的曲轴能带动活塞连续转动.

c.四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理解了四个冲程后,教师可以讲解汽油机的应用,可以提供关于汽油机的资料,学生阅读,提高利用信息学习的能力.

方法2、对于基础和设备条件较好的班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辅助学习,例如可以用电话展示,学生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自主的学习汽油机的结构、作用、各个冲程的工作情况等.对于汽油机的应用,仍可以向学生提供资料,学生利用信息学习,提高采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柴油机

方法1、利用媒体资料辅助学生学习,可以有:柴油机的剖面图、柴油机四个冲程的挂图、柴油机的应用举例.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对比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冲程,找出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柴油机的应用可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阅读,自己从信息中学习.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参考课题可以是:发动机的原理和作用,学生组织成小组,自行制订计划和实施方案,主要了解蒸气机、内燃机、气轮机、喷气发动机的简单原理和这些发动机对生产力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三节内燃机

一.汽油机

1.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2.汽油机的应用

二.柴油机

内能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懒惰;勤奋;学习策略;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505-01

上个学年度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的嗓子哑了,而且很严重,每节课只能讲8-10分钟,而且声嘶力竭,心里非常着急,因为学生面临毕业,内容多,课堂容量大,尤其复习要全面。尽管采取很多措施治疗,但是由于休息不够多,病情日趋严重,无可奈何之下,试着做些尝试吧。

1.科学划分小组,以先进带后进,实现共同进步

1.1 我把班级60个学生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按成绩依次排出1-6号组员。每个组的1号组员为本组的大组长,负责本组的全面工作,重点任务是解决本组其它成员的疑难问题,批改定时练习,直接和老师联系;2号组员主要负责督查本组成员的作业完成情况,批改每天默写的内容,及时反馈;3号组员主要负责检查错题集,包括单词、短语或句子默写的订正和试卷上错题的整理及错因的分析;4号组员为本组监察员,负责本组工作是否到位,5、6号学生负责检查背书,通过检查优生,督促自己的学习。人人有事做,相互牵制。

1.2 每个学生起点不同,确立的目标也不同。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信心十足参与本组的活动,又能不断的进步,每一组的同号学生目标一样,每次测试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落后的小组就要分析原因,想方设法赶上。试行一个月后,效果很明显,而且在班级形成了良性竞争,营造良好的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体贴老师的情感。

当然,每个组的成员职务及组别,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适当调整。 我原认为,老师不讲或讲得少,学生肯定不行,而且不放心,讲过了的东西,心里就踏实了。事实证明,对学生不放心只是求得老师心里上的安慰,效果上倒是另当别论了。

2.我的"懒惰"诀窍

自主教育观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施救的前提,认为人的成长取决于个体的特性和潜能的发挥,取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不能"满堂灌"。

2.1 讲课时的"偷懒"。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生活感受、经验积累。教师在讲课时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把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并给予启发、诱导和鼓励尽可能的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如:我在复习牛津版教材7A Unit4 Food 时,就偷了个"懒",要求学生讨论:你们能够说出哪些食物名称?如何用There be 结构表达句子?小组内同学各有分工,有的查书上的单词表,有的查词典,有的专门负责记录,有的负责用There be造句并且把找到的食物名词用进去,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我为学生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他们对生活观察的仔细认真感到由衷地高兴。然后我又适当的引导学生总结名词的分类及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用法,并让他们讨论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名词是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充分给予学生表现和发展的空间。再如,我在讲中考模拟试卷时,先让学生讨论,在组内解决大家都会的题目,然后提出本组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同组别之间进行交流,只剩下最难的问题由老师解释,又借助于投影,老师就从以往的疲劳中解脱出来。学生"忙"了起来,老师偷了个"懒",何乐而不为呢?

2.2 课外辅导时的"偷懒"。以前,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有时刚给这个学生讲完,那个学生又来问同样的问题,甚至十多个人都来问同样的问题,一般我们抽时间集体讲解,但这样做效果并不好。现在组内能解决的问题,绝不请教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和其它小组商讨,或请老师参与讨论,这样,解决问题比较及时,同时对学习好的同学也是一种提高和帮助。做老师式的学生和做学生式的老师,师生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3 作业设计的"偷懒"。在我们一贯的思维中,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是一件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事。可反观一下这样的作业模式中,学生的完成是被动的、机械的,因此无怪学生将作业当成是负担,甚至抄袭答案的现象屡禁不止,没有兴趣可言,而老师批改这样的作业,也似流水线操作般,无乐趣可言。

2.3.1 我在班级大胆提出,可自编英语作业,把"布置作业"的任务还给学生自己。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一份作业。细观整个编写过程,不乏有投机偷懒的、有依样画葫芦的,可也有很多的学生被这样一种新鲜、有趣的作业形式所吸引,投入了对作业的空前热情之中。他们去翻平时的英语作业本和试卷,找出最容易写错的单词或做错的题目设计进自己的作业中;他们去翻"Reading, Speak up",把自己平时最容易背错的句子编写进自己的作业中……看到这么一本本由学生自己编写的、富有个性化的作业本,尽管它们达不到大纲的编写要求,尽管它们甚至有许多的漏洞,但我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尤其在初三毕业班时,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根据自己的情况,获得学习成功的自信。诚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布置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时懒一些又何妨呢?偶尔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独立获得新知的机会,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将课堂理解转化、生成为自我作业形式,这样的作业或许会有更多的乐趣,更多的创造!

2.3.2 给学生留"软作业"。所谓的"软作业"就是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不是作业却胜似作业的学习任务或活动。例如:(1)让学生从日常用品、食品、广告、电视上一天"拣"几个英语单词、短语或句子。如:"波导"手机的商标bird,食品标签上的green food,"醒目"饮料瓶上的smart,"舒肤佳"肥皂的商标safeguard,李宁的Anything is possible.等。我每周抽出三、五分钟搞个比赛,看谁拣的多,说的好。这些词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学生会为自己会说这些英语而感到骄傲,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然而然,他们就"乐"说了。(2)让学生辑英语谚语。英语谚语结构工整,言简意赅,寓意深刻,被称为"英语中的盐"。谚语易懂好记,是学习词汇、句型、语法,了解英美文化的最佳例句。让学生每周从报纸、杂志或英语谚语书中收集感兴趣的谚语记到本子上,每周来一次比赛,看谁辑的多,质量高。当学生流利的说出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等这些谚语时,他的兴趣就上来了,成绩也会不错的。我们班的学生还拿谚语考老师呢。(3)看英文电影,学唱英文歌曲。我们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由于老师嫌麻烦,也受课件的限制,经常空着。我就钻空子,经常让学生看一些英文电影或精彩片段,有时也学一些英文歌曲。这是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他们往往兴奋不已。学的认真、记得认真、说的认真、唱的更认真。他们在毕业典礼上还露上一手呢。有的老师不理解,说我荒唐,我想,正是我的荒唐,才有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才有满校园的Good morning, Mr.../ Miss... Great ! Cool! That's OK.等等。

2.4 批改试卷的"偷懒"。当英语老师最头痛的事情,莫过于批改选择题。全是A、B、C、D字母,每一次考试,两个班试卷,光是选择题就改得眼花缭乱,如果所有题目都精改细批,不仅搞得老师筋疲力尽,也对他们提高自身能力似乎起不到多少实际的作用。我把试卷分为不同类型,小组之间实行互改,由组长分配组员批改任务,初期,4、5、6号组员批改客观题,1、2、3批改主观题,熟练以后,可以交换批改,尤其批改英语中的"作文",收获颇多,让学生发现同伴们的好文章,明白自己的短处,从而进行取长补短。而且,学生之间特别爱面子,惟恐把自己最差的一面留给别人,所以就不得不更加认真。适时的把试卷修改的权利给学生,激起他们的自主意识,未尝不是件好事。教师"懒"一点又何妨?

2.5 编写教案的"偷懒"。我把剩下的复习内容平均分为10份,用抽签方法分给10个小组,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意愿,每个组员定下自己的备课内容。学生备课都非常认真,为了设计一节高质量的教案,他们认真钻研教材、查阅资料、请教老师,教学目标、重难点、活动设计等一应俱全。我把这些教案张贴在教室里,根据教案的质量情况师生共同给予打分,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教案中有很多"亮点",给我很多启发,使我受益匪浅。例如,在复习9B Unit 2 Robots时,学生就设计了很多类型的机器人,有的是简笔画,有的是模型,有的直接把玩具模型带到课堂上进行演示,同时用问答式和转述的形式复习本单元的"Wh-"宾语从句。

如:A:Look, is my robot beautiful?

B: Yes. What is it made of?

A: I is made of metal.

C: Everyone, he says that his robot is made of metal.

D: Do you know how he made this robot?

C: Now, let's ask him to show us how to make it.

他们的课堂设计很多都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枯燥做法,学生比较感兴趣,印象也较为深刻,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反思自己过去在设计教案时,总是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因此,每次备课前我都要把学生的教学设计认真研究一番,借鉴和吸取其精华,改进自己课堂设计中的不足。

2.6 编写试卷的"偷懒"。我带两个班的课,共有120多个学生,何不利用这个 "资源宝库"?每人一份试卷就可建立一个庞大的"试卷库"啊!我经常这样"引诱"学生:"如果你出的试卷质量高,被老师选用了,你的成绩肯定会很好,你就赚了大便宜!"。由于毕业班,时间紧,各科学习任务重,所以每个小组出题范围相对集中,在小组内再细分不同的任务,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题型。为了使自己的试卷能被选中,学生个个使出看家本领,从研究教材、搜索资料到一遍遍的修改,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老师不可能把每个学生试卷上的每个题目都看一遍,那么如何选拔好题目呢?我还是发动学生来替我完成这项工作,先让每个小组相互交换修改,在组织师生共同小组评选出优秀试题。评选试卷的工作量很大,每张试卷的每个问题都要在小组内讨论才能通过,所以争辩在所难免,看到学生为了评选一个题目争的面红耳赤的样子,我为自己的"杰作"暗暗高兴!一张试卷就让学生动起来,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加了他们相互学习和相互倾听的机会,学会了合作交流,一举多得,我非常满足和高兴!学生的试题几乎覆盖课本所有内容,而且还能拓展到课外,紧密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其水平丝毫不亚于老师,对于这些优秀的题目,我在试卷中变换方式地加以利用,收到你很好的效果。

内能教案范文第7篇

1理论教学

1.1学生情况的调查目前我科承担的安徽医科大学本科生急诊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是安排在学生实习结束后回校等待毕业的期间内,而此前已经有部分学生在相关教学医院急救医学科(中心)实习,接触过急救医学;急诊医学是选修课,且一些学生由于忙于找工作等原因,常有部分学生旷课的情况。为提高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我们以实用性为原则指导教案与授课方式的选择,获得了学生的好评,选修人数逐年增加,从最初的开课班级学生上课率的70%提高到今年的90%,同时也提高了授课老师的综合素质。

1.2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学生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有一定的内外科知识,已经历了临床毕业实习阶段,在这个时段学生求知求新欲望强,渴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高,这是开设“急诊医学”选修课的较适宜时机。且他们即将成为一名临床医师,作为一名临床医师,无论从事何专业,面对的患者是一个整体,可遇到各种本专业或本专业外的突发急症,故必须具有一定的急诊基础理论,掌握基本的急诊抢救技术,熟悉常用的监护技术。我们以集中大课授课形式进行教学,并以多媒体教学。

1.2.1大课教学内容我们参考目前主要的急诊医学方面教科书。内容包括了急诊医学的专有概念和理论,提供了实用的诊疗知识和具体的急诊抢救操作步骤。力求条理清楚,叙述简洁,通俗易懂。授课过程中,授课老师以教材为基础,对某些知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校正和补充,如讲解心肺脑复苏这一章节时,以“2005年复苏指南”为依据,也结合讲述相关的急诊医学进展性知识,并举了许多亲自诊治的临床实例,增加了内容的生动性。在授课休克章节时,增加休克治疗指南方面的知识,在介绍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时,增加目前主要器官功能支持的技术进展,讲解多发伤章节时,增加损伤控制外科和损伤控制手术;同时介绍重症医学方面的进展。随着急诊医学发展,我们逐年增加授课内容,并贴近现实。

1.2.2大课教学方式全部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由中、高级职称医师负责授课。对教学各环节质量监控。急诊医学教研室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制定了急诊医学教学的质量标准,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到成绩考核及记载等均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首先授课前一周备好教案。对年青医师授课前科室先进行集体备课,并严格执行试讲制度,先在科内试讲,经教研室考核合格后方可授课。保证授课内容的准确与课时安排的合理性。其次严格按照按教学计划编写教案,保存教案以供检查。按教学计划的进度教学,按规定时间辅导答疑。定期征求学生教学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做好课程结束前考试复习和命题工作,及时阅卷并进行试卷分析、报送考试成绩,按照试卷分析报告,改进教学方法。

1.2.3多媒体教学具有极大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具有巨大优势:1)丰富和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可及时获取、充实和更新课堂授课内容,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进度,实现了多种教学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2)通过大量的图像、视频及动画,使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抽象、静止、局限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动态和全面。有效改善学生的认知环境,教师的描述性讲授大为减少,可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启发学生思考疾病产生的原因、机制及疾病发展的趋势等,从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找出影响生命体征的要害因素,提出治疗要点,活跃学生思维[2],增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具有可重复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对某一重点、难点或课堂反馈上来的问题,可反复点击图片或点击寻找图文并茂的相关内容,进行多次演示和比较,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和思考,有利于师生共同分析和总结。有些课件学生可以带回宿舍复习。4)时间利用率高。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节省大量板书和悬挂挂图的时间,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扩展了教学内容,有利于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为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时间上的保证。从而引发了教育思想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当然现实中,学生长时间、单一的注视大屏幕投影,因视觉上的疲劳,容易使大脑进入抑制和嗜睡状态,根据多媒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反映,学生上课打嗑睡现象明显高于传统方式的授课,还有部分同学反映教学节奏快,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路等。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要避免出现这些缺点,老师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保证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幻灯片上的文字要少而精,提纲携领、简明扼要,切忌全文照搬教科书。2)把握教学的节奏和气氛,适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及时掌握和解决学习中反馈上来的问题[3]。3)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4]。4)强调学生课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

1.3教学结果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估采用期末书面的考试方式,有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考核成绩合格率达99%以上。成绩欠佳的学生都是因缺课之故,而考核的知识点正是对书中知识点的校正或补充,学生很满意。

2临床教学

由于学生在实习前理论学习主要按系统疾病学习各科科危重症。它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而明显地横向性联系不足,使急诊教学内容凌乱,影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使学生在较短的急诊科实习期内了解更多的急危重症,并且将各科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我们对照具体病例加强急诊理论知识的教学。

2.1多方面提高教师水平我们对急诊带教教师进行全面培训,我们有两位赴香港学习,取得急救医师培训导师资格。当前医学教育发展较快,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必须要提高急诊医学教师的素质,这不仅在专业技术方面,而且在师德、人文素质方面也需要培养。近两年,我教研室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制度、试讲课制度,要求每位教师认真撰写教案,并对年资较低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利于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融教于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对于高年资教师,一方面提高自身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学习,同时对低年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从多方面促进全教研室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2多元化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5]提高诊断、鉴别诊断的能力及处理疾病的水平。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1)通过带教教师在临床工作当中实行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流程来进行临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对某一种疾病采用规范化诊疗程序,以便使学生形成一个惯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特殊的急诊思维方式。从急诊医学实际出发,针对急诊患者个体差异大、疾病症状暴露不充分,临床诊断时间紧、资料收集可能不完整的情况,运用综合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科学判断。2)专门安排小讲课,对于临床常见疾病和症状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对实习生进行讲授,以培养实习生知识的全面性和对医学理论知识的归纳性。3)开展疑难危重病讨论和典型病例讨论制度,由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指导,对此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先由实习生自己讨论并提出诊断处理意见,后由教师进行临床病例分析及点评,以纠正实习医生讨论中出现的错误概念和补充不全的知识点。4)开展教学查房,针对某一典型病例或有较强鉴别意义的病例,由带教老师充分准备后带领实习生进行教学查房,同时规范实习生的临床查体操作,培养实习生的对疾病的整体观念。5)强化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诊断及治疗预以总结,帮助分析把握不同病症的根本区别。6)进行道德意识和良好心理素质的示范和教育。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就可以防止和减少医疗纠纷。

3模拟教学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诊疗安全知识的空前强调以及医学伦理学的发展[6],模拟教学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医学临床教学[7-8]。我院教育科引进了一批辅助模拟设备,为我们的模拟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急诊最大的特点是“急”:病情急、时间急、患者与家属的情绪容易急。因此急诊医学中任何工作失误和差错都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直接威胁生命,易产生医疗纠纷。因而模拟教学规避了包括患者由于所接受的操作不当而引发的伤害甚至死亡以及受训者本身可能因操作缺陷受到的伤害。

3.1通过单项操作模拟教学可以进行各项重要的急诊抢救技能的标准化、规范化练习,包括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呼吸机应用、除颤机的应用和深静脉穿刺置管等,可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并可在阶段训练后考核技能掌握情况,我们有两位专门在香港培训的两位高年资医师辅导。我们有专门的操作训练室,在心肺脑复苏(CPR)的临床教学中,学生在模拟人进行CPR测评。测评中男生初次胸外按压合格率为45%、女生为23%。有些学生在观摩其他人行CPR时,可以提出其缺点和不足,自已操作时却犯同样的毛病。我们多次训练,使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要领,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模拟教学,使胸外按压合格率男生达90%,女生达87%。

内能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资源 生活中的物理

物理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最为密切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将物理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尽可能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也就成了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长期的研究、实践、补充、总结、积累的过程,以上无论是教案的汇集、课件的整理、导学案的编写、错题集的建立、网络资源的开发其实都是一个集体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有了良好的开端,对这些资源进行系统的整理、规划,在后面的教学中就可以不断地补充、优化、,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在开展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也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与创新,使教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明显增强,教师观和学生观有了明显的变化,通过研究、集思广益,也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校的实验室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除了正式的课堂上使用外,还可以对学生开放,学生采用了自愿、提前申请等方式,发现对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很明显的作用另一方面,物理教师要合理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器材的制作,这不仅能直观的演示物理现象,有效地挖掘教师的潜能,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孩子们的动手愿望。比如:“饮料瓶”在教学中就被多次利用:静摩擦问题、受力分析、液体压强问题、等,在学习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一节时,老师提到用饮料瓶也能看到对气体对瓶塞做功,出现白气的现象,一些学生当堂就演示在饮料瓶内放些水,扭转瓶身,能把瓶盖蹦出去的实验。内能一些学生等一系列演示实验等。对于课本中出现的实验也要尽可能自制教具展示给学生,孩子非常感兴趣。

组织开展“带上物理知识到生活中去”的活动。比如:如何收拾散落于地面上的钉子、如何使用启子开瓶盖更省力等等。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物理的价值所在,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而且这样的应用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力求体现开放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的需求,让不同的学生在物理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力求体现现实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物理的价值,使学生经历“学习物理有意思一想参与一积极参与一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一个情感历程,较好地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教师应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这样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都是重要的实验资源,事实上,很多廉价的日常用具在训练动手能力方面比实验室仪器要实惠得多,利用它们来实验,可以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让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感受物理、体验物理。而且利用身边材料呈现物理现象更容易引起学生直觉的集中,引发认知的兴趣和欲望,这些物理实验蕴含的丰富创新思路、无不潜移默化地启迪着学生,比如:利用注射器、矿泉水瓶、废旧的铁粉等可以完成许多有趣的小实验,这些实验各自不同地表现出“改变”、“放大”、“借用”、“替代”等创新技巧,对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