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光的折射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了解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
(2)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3)掌握介质的折射率的概念.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到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发生的现象(反射和折射),观察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研究和学习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实验的客观性与人的观察的主观性的矛盾应如何解决,人的直接观察与用仪器探测是有差别的,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用仪器探测的结果.
4.会用折射定律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由介质来决定.
2.难点是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应用.通过问题的分析解决加深对折射率概念的理解,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具
1.光的折射演示器.附件:接线板、火柴、烟雾发生器及烟雾源、半圆柱透明玻璃.
2.直尺,计算器.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已学过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初中学的光的折射规律只是定性地描述了光的折射现象,而我们今天要定量地进行研究.
(二)教学过程设计
演示:将光的激光演示仪接通电源,暂不打开开关,将烟雾发生器点燃置入光的折射演示器中,将半圆柱透明玻璃放入对应的位置.打开开关,将激光管点燃,让一束激光照在半圆柱透明玻璃的平面上,让光线垂直于平面过圆心入射(沿法线入射),观察折射情况:
a.角度,
b.明暗程度与入射光线进行对比.然后改变入射角进行记录,再次观察能量改变的情况.最后进行概括、归纳、小结.
1.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能量分配.(某种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
*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随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线的能量比例逐渐增加,而折射光线的能量比例逐渐减小.
2.经历了近1500年才得到完善的定律.
(1)历史发展: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实验得到:
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C.折射角正比于入射角.
德国物理学家开普勒也做了研究.
(2)折射定律:最终在1621年,由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将一组测量数据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计算(用计算器),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玻璃.
*
*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随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线的能量比例逐渐增加,而折射光线的能量比例逐渐减小.
2.经历了近1500年才得到完善的定律.
(1)历史发展: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实验得到:
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C.折射角正比于入射角.
德国物理学家开普勒也做了研究.
(2)折射定律:最终在1621年,由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将一组测量数据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计算(用计算器),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玻璃.
*
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如果用n来表示这个比例常数,就有
这就是光的折射定律,也叫斯涅耳定律.
演示:如果使光线逆着原来的折射光线到界面上,折射光线就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射出,这就是说,在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折射率n.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虽然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为一常数n,但是对不同的介质来说,这个常数n是不同的.这个常数n跟介质有关系,是一个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的物理量,我们把它叫做介质的折射率.
i是光线在真空中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r是光线在介质中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时的折射率,叫做该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也简称为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相对折射率在高中不作要求.又因为空气的绝对折射率为1.00028,在近似计算中认为空气和真空相同,故有时光从空气射入某种介质时的折射率当作绝对折射率进行计算.
(2)折射率的定义式为量度式.折射率无单位,任何介质的折射率不
4.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理论和实验的研究都证明: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跟光在这种介质中的速度之比.
例1光在某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2.122×108m/s,当光线以30°入射角,由该介质射入空气时,折射角为多少?
解:由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得
又根据介质折射率的定义式得
r为在空气中光线、法线间的夹角即为所求.i为在介质中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30°.
由(1)、(2)两式解得:
所以r=45°.
例2光线从空气射入甲介质中时,入射角i=45°,折射角r=30°,光线从空气中射入乙介质中时,入射角i′=60°,折射角r′=30°.求光在甲、乙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
解:设光在甲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为v甲,光在乙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为v乙.
根据折射率的定义式得:
根据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得:
则入射角约为多少?
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有入射角i跟反射角β相等i=β,根据题意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垂直,即两光线的夹角为90°,则反射角β与折射角r互余,即β+r=90°,则i+r=90°.
又根据折射率的定义式:
所以i=60°.
练习:
这种玻璃中传播的速度之比是多少?9∶8.
(2)光线由空气射入某种介质,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恰好垂直,已知入射角是53°,则这种介质可能是什么?水.
(3)一束宽度为10cm的平行光束,以60°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折射
17.3cm.
(三)课堂小结
1.光的折射定律是几何光学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另外两个规律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的反射定律)是研究几何光学的重要法宝.高中阶段只研究在两种介质中其中一种是空气的两界面间的折射情况及所遵循的规律.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作图.突出几何的特点.
2.折射率是几何光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每一种介质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确切的折射率,不同种类的介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一般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例如:玻璃的折射率是1.50,水的折射率是1.33.
3.通常说的介质的折射率是指介质的绝对折射率,即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时的折射率.设光由介质1射入介质2,这时的折射率确切地说应该叫做介质2对介质1的相对折射率,通常用n21来表示.相对折射率在高中阶段不要求,一般学校的学生最好不引入,避免引起概念混乱.
五、教学说明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式学习;实施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能动的进行探索、实验,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在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理解研究问题的一个学习方法[1]。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是符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同时也是新课标下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重要表现。探究式学习,不仅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学习好课程知识和技能,还有助于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更好的达成教学任务及目标。
一、以学生为中心,处理预设和生成关系
为确保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有序开展,应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设置以体现学生主体性。而这要求物理教师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建立现代教育理念,推行现代教育方式,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对探究式学习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在明确探究式学习目标后,需根据高中物理教学特征、学生的学习实际等,精心设计教案,选择合理适用教学法。同时,还要在学生自主阐述观点、提出疑问等预设基础上,开展不同物理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合作及讨论,并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开展推理,以验证结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学应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关系,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发挥出探究式学习效用。比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中,在动生电动势规律部分的内容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去思考该定律的发展及形成过程,并对该规律形成中存在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及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将该物理规律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而对磁场的产生、金属杆运动等现象有更深入认识,如此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行有更为清晰的思路。
二、选好探究内容,有序实施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基于素质教育的新型学习方法,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能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选好探究式学习内容,将物理的理论知识和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明确探究式学习课程目标,要适应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强化学生物理动手实践经验,确保物理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灵活度和深度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在安排物理课程时,应基于物理重点知识为核心,同时还应营造出轻松、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探究式学习中的乐趣,进而有效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光的折射,折射率》的探究式学习中,应让学生自行去了解和认识光的折射是什么现象,在自主探究中了解光的折射原理,进而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光的折射率,并掌握折射率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引导学生动手去检验光的折射率,让学生自行探究,逐步建立符合自己探究学习方法。
三、重视物理实验,有效开展探究实验
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实验能力的重要路径,所以在探究学习中要加强实验教学。实验不但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也是验证、总结的重要基础。探究式实验学习应注重过程和新知获得体验,所以教师还应特别重视物理实验的设计,在设计实验中必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发现和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因学生在思维、认知水平等方面是有差异的,因而设计的实验方案也不尽相同。比如:《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教学中,回顾初中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再引导去探究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到透镜距离和像的大小、像的正倒的关系,在实验中让学生了解不同实验参数的操作方法、结果是有差异的。
四、重视探究深度,实施过程性评价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探究式学习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表现,对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推进作用。但要强调探究式学习并非现代教育中唯一创新教学法,在开展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探究式学习深度,应根据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和教学任务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此才可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物理探究,进而实现高中物理的优质高效。在物理探究式学习中,师生间的互动和共同探究是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可更好培养和强化学生物理思维,在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基础上,可有效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学习心态[2]。同时,通过寻找、提出、分析及探索问题,强化师生间的互动,进而在反思、归纳及总结中,教师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发展,进而有效的强化学生自信心,最后真正达到探究式学习目的[3]。通过过程式评价,还可让学学会探究学习的一般性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翻阅资料-实验探究-提出假设-验证-得到结论。总之,高中物理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探究式学习重要性,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主体性发挥为前提,选择好探究式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还应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如此才能实现优质高校的物理探究式学习。
参考文献:
[1]戴光明.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理科考试研究.2015,8(1):450-451
[2]钟启泉,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71-572
关键词:课堂导入;创设情境;师生互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遵循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不变法则。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强调的总是知识,而不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学生成了单向容纳知识的客体,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更不用说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一轮的课改,犹如拨云见日,让教师豁然开朗:给予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创新的思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才是他们终身受用的。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传统的课堂,教师是按着教案模式化地教,学生是机械地学、记忆性地学。学生学习只是为了接受结论、公式,失去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的。而理想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心情愉悦的舞台,是照亮学生今后人生发展的舞台,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有生命力的课堂,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要训练的是对知识的探究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掌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方法,提高课堂的生命力。
一、新颖的课堂导入,将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
物理学科是紧密联系生活、社会的学科,脱离了生活实际,讲解纯理论知识,学生会感觉索然无味。而新颖的课堂导入,恰恰能够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期待。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导入法。
1.趣味导入法
上课前可以通过小幽默、小游戏、小实验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密度》一节的讲解中,我先讲了一个小幽默:丈夫买了几斤廉价藕,满以为可以对妻子炫耀了。不料妻子破口大骂:“笨蛋!为何不买别的菜,这藕一斤少说也有半斤窟窿啊!还说便宜?”话音刚落地,学生哈哈大笑。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妻子为何破口大骂?经过学生的讨论,顺利地进入密度的教学。
2.实验导入法
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上《大气压强》这节课时,我先拿出一个剥了壳的熟鸡蛋,一个玻璃瓶,然后问大家谁能够将鸡蛋放进瓶子,由于瓶口比鸡蛋的直径小,自然就放不进去。学生质疑声四起。这时我不慌不忙地先点燃一团酒精棉投入瓶内,接着鸡蛋的小头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蛋被瓶子缓缓“吞”入瓶肚中。学生发出了惊叹声。我趁机问道:“你们想知道原因吗?”“想!”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这样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够为本堂课的教学服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我认为都是可以采取的。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教学情境是组织教学的有效手段,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教学情境的类型有很多种,如:问题型,探究型等,但不管采取哪种类型,都必须是有针对性和真实性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开发的,脱离了这些基本原则,教学情境就是华而不实的,甚至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下面是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1.问题型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串联起一系列的知识点,使整节课富有层次感。好的问题应该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在阴天晾晒的衣服也能干?为什么有风的天气,衣服会干得更快?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可乐瓶上为什么有水,是可乐瓶渗水吗?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很容易使学生心理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
2.探究型情境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探究型情境就是要让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诱导他们进行积极猜想,主动尝试。例如,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在学习完光的折射概念后,我设置了如下的情境:在一个盛水的玻璃杯中放入一枚硬币,让一位学生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往下移,当眼睛看到硬币时停止,让该生用一支铅笔去戳硬币,这个学生几次都没有戳中。这时,下面学生议论纷纷,笑声四起,个个都想上来尝试一番。这时,我又让几个学生上来操作,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时,全班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眼里满是疑惑,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我通过这个小情境,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这一知识点上来。这个实验所需的器材很简单,给学生以实践体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寻求答案的积极性。
三、师生互动,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
师生互动,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平等、民主。学生主动学习,可以大胆地向教师提问题,也可对教师的结论提出质疑。教师则可以利用语言、眼神,甚至肢体语言对学生的行为表示认可赞赏。可以说,师生互动不仅是知识的交流,也触发了情感的碰撞,使课堂上多了一份真情,师生是亦师亦友,共同进步。
有句话说得好,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失去兴趣将是教师的灾难。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是能够实现自我、积极参与、民主平等、寓教于乐、充满激情和快乐的课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让课堂由“沉重”变得“生动”,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小学时,因父亲在军阀部队里当差,数年未归,魏巍屡遭欺侮:“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悲伤之际,美丽的蔡老师伸出援手:不仅批评了小“反对派”们,还特地写信安慰,称他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体贴入微,一片晶莹,让受伤的心不仅得到及时的抚慰,还产生了美好的期许。以如此情愫浸润语文,难怪魏巍甘之如饴,心向往之了。
因作文题目和老师有了争执,徐老师在讲台上来回踱着,骂了梁实秋足足有一个钟头。最刻骨的“警句”是:“×××!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骂归骂,批改梁的作文时却特别用心,令梁“受益最多”。活脱脱的魏晋风度现代版!光风霁月,爱憎分明。有如此至诚个性,又有深厚学养的老师,让学生终身受用,语文课岂能不活色生香、巍然矗立?
以严厉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吟诵到时,怡然忘情,学生小动作做翻了天,他竟浑然不觉。小淘气们偷玩时,还能被这种入情、入境、入性的美读所感染,鲁迅在多年之后仍记忆犹新,足见先生的魅力之大。
曹文轩的高中语文老师,第一次上课,粉笔、教案、教材,y统不带,却花两节课大谈何谓“语文”。期间,室外飘起了雨。她趁机聊雨:春、夏、秋、冬的雨是不一样的,早、中、晚、夜的雨也不一样,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惹得学生都把脑袋转向窗口,凝望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样的语文老师,不仅激活学生的哲思,而且刷新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的精神生命不断拔节,如此的语文课,岂能不亭亭净植,香远益清?
习惯了“教育就是忘记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读到如许的细节,真有醍醐灌顶之感。原来在这些语文人身上,往事并不如烟!星星点点的细节承载着他们的责任、深情、智慧和美,永驻学生的生命记忆,做他们的学生,是何等的福分!
可是,很多老师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的,却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即使语文分值提得再高,应试成绩再耀眼,荣誉再堆积如山。为何?自我为体,学生为用;人云亦云,毫无独创精神,为师若此,又岂能指望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痕迹?自鸣得意地教了一辈子语文,却连一个动人的细节也未留下,所谓的成绩和荣誉,又有何意义呢?
不要责怪学生不懂感恩,也不要以为他人的成功纯属偶然,能被铭记的细节一定是整体人格、智慧、美的集中绽放。就像文学经典中的细节,蕴藏了丰富的个性内涵,也折射了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世俗风情的天光云影。
换言之,细节乃主体情之所系,智之所往,所以才会像皮格马利翁手中雕像般焕发出生命的能量!从这个角度说,那些被学生铭记的教学细节,与不朽的文学细节一样,都具有艺术表现的张力和言语创造的芬芳。限于传授知识的容量、速度、效率等要求,教学细节无法如文学细节般能从容地渲染、伏笔、象征,无法被回忆性文字所定格,但这并不妨碍它以别的表现方式代代流芳。
创造动人的教学细节亦非“有好句无好章”式的雕虫小技,真正经典的细节一定是以整体的优秀为前提的。夏D尊的“寡兵御敌”写作智慧说得好――从许多断片的部分材料中,选出最可寄托情感的一点拿来描写,好像用少数的兵去抵御大敌,应该集中兵力,直冲要害。形象地道出了“尺幅千里”的表现真谛。真正的美一定是细节和整体相互依存,彼此和谐的美。文学创作如此,语文教学亦然。
由无数动人细节缔造的课堂,整体的语文课还会无趣、无美、无活力吗?
事实上,创造动人教学细节的努力已经顺时而动――“确定教学点”“揭示形式秘妙”“围绕课眼展开”……在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老师那里,早做得风生水起了。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应实施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转变观念,解放思想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物理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物理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放弃以前陈旧落后的思想和方法,必须尽快适应新的形势。
二、展示物理趣味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铺设良好的通道。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问: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等。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稳定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三、融洽的气氛,和谐的感情
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处于这种状态中,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最易产生灵感,语言最易有光彩,见解最独到。如果老师上课一脸严肃,甚至一脸“凶像”,课堂气氛一定沉闷,甚至紧张。学生生怕惹着你,哪还有心思听课,更不敢起来发言。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怎会不活跃起来?
四、问题的设置应有梯度,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由简而繁
请学生回答问题要因人而异,易、浅、简的问题请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回答,难、深、繁的问题由成绩好的同学回答。老师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什么样的问题由谁回答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让部分学生受到骄宠,部分学生又受到冷落,更避免让学生产生如果他答不上会认为你在故意为难他的误解。
不是问题的问题就不要问。有的老师就有这样的习惯:一上课,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就开始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第几课?它的标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呢?”学生说:“黑板上写着呢。”像这类问题就是明知故问,毫无价值,不仅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易让学生反感。
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指向性地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心理始终处于消极的等待中,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要满足学生想提出问题、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就必须充分相信学生,把时间空间给学生,让其有机会表现。这样,知识的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才是学生主动体验的,影响才是最深刻的。即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写错了或说错了,也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师生共同来分析为什么错了,原因在哪里。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其继续努力。如果师生互动的气氛已形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他们自己说出的正确答案比老师说出的答案还令他们记忆深刻,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甚至是争论出来的,所以更有意义。
六、加强实验教学
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实际操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可极大地增强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如“光的折射”这一节,新课引入时,我从课本后面的一个学生实验入手,在碗里放一枚硬币,先让学生的视线从碗口上方向下移动,直到刚好看不见硬币,此时慢慢向碗中加水,结果又能重新看到硬币了。在学生兴奋之时,问:“之前为什么看不见硬币?”学生回答:“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再问:“加水后却看到了,光还是沿直线传播吗?”答:“不是,传播方向发生了弯折。”由此自然导入到“光的折射”。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操作好的同学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 临场发挥 兴奋点 实验教学 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054-0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等,其内容都很丰富。这些实验知识性、趣味性强,为教学过程过程中创造愉快的教学环境提供了极好的素材。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愉快教育”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1 讲求教师临场发挥
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写好教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但是不一定就能上好课了,临场的语言、心境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好比演员、运动员,能熟练台词、要领,上场时未必有良好的表现,而要做些自我控制和调整,使自己进入“角色”或“竞技状态”。课前,教师也应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以便进入良好的“教学状态”,这样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试想一个感情贫乏、冷若冰霜的教师进入教室,怎能完成一节课的任务,又怎能谈得上提高45分钟的教学效率呢?教师只有带着愉快的心情和对所讲知识的激情,学生才容易被感染,才能使学生逐渐从爱听这位老师讲课到爱学这门课程的兴趣迁移,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2 善于捕捉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励理论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受到充分激励所发挥的能力,能从通常情况下约30%跃升到90%。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奋点,点燃学生兴奋的火花,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好之”、“乐之”达到愉快教育的目的。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最高昂,精神最健旺,注意力最集中。如果教师在这时通过实验提出问题,用悬念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必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作为引入实验,最好是结果与学生平时的想法不同的实验。例如,教师在讨论“惯性”这节课时,可这样引入:用一块大石头(约10千克)压住左手(最好用毛巾垫着),用右手举起一个铁锤(约1千克),然后问学生“同学们,如果用这个铁锤直接打到我这左手上,我这只手不断也得残废。现在我这只手压了一块大石头,已经不堪重负了,如果我再用这个重锤往下砸,我这可怜的左手会怎么样呢?”老师演示后,再提及社会上的“硬气功表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造成悬念,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又比如描述一种奇特的物理现象,叙述一个离奇的故事,布置一道新颖的习题,演示一个有趣的实验,画出一幅幽默的漫画,说出一段深刻的体验等等,就会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兴奋点,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参照物时我讲了一个故事,即《镜花缘》第79回中宝云问奶公家乡有什么趣闻?奶公说:“前几天刮了一阵大风,把咱家一口井忽然吹到墙外去了”。学生听完后非常活跃,提出疑问:为什么井会被吹到墙外去?我接着点拨说,古代小说中的墙实际上是篱笆做的,吹动的不是井而是篱笆墙。以篱笆墙为参照物,井则跑到墙外去了。讲故事时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情景当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巩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完“光的折射定律”之后,结合生活实际,我给学生出了一道思考题:如果屋前有一滩水,晚上,人朝屋子方向走去,能借助路灯的光看清这滩水,那么向外走的人怎样才能看清这滩水而避免踩入水中?同时我在黑板上画了该情景的简笔画。这个问题学生都有切身体会,却一时想不出好办法。待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我一字未答,只在图上添了一个弯腰走路的人和一条进入人眼的光线,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茅塞顿开,爆发出一阵阵的笑声。
3 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应试教育中,物理课重视纯理论教学,黑板上开机器,重题海战术,往往使学生畏难厌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实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实验现象出现精彩处,学生惊喜,有激情,有悬念,兴致盈然,既观察到鲜明的物理基础现象,又得到了实验美得享受。例如讲“光的色散”,我在窗外支起一面能改变角度的平面镜,把太阳光引入室内,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发生色散,在墙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我问:“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讲相对运动时,我挑选了两辆速度相同的电动玩具车,让它们在长桌上并驾齐驱,呈现出“两辆汽车并排行,两车乘客相对静”的生动场面。捕捉学生的兴趣情感,再把这种情感推至理性的认识。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对物理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马德保半球实验、“瓶子吞鸡蛋”的实验、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的实验、把塑料瓶内的空气抽出的实验,用冷水使烧瓶中的热水沸腾的实验,都可使学生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些独具匠心、富有情趣的演示实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感到学习物理很有意思,很有乐趣。
4 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一、有很强的好奇心――因势利导,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初中生好奇心强,这种好奇心如果得不到及时利用,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学生的这种新奇感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的前提,所以我们物理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魅力,使物理实验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由于物理实验能帮助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奥妙,吸引学生的兴趣,兴趣自然带动钻研劲头,于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就燃烧起来。学生有了对物理知识的亲切感和好奇心,物理学习也就有了学好的基础。例如,在进行一次教学时,我演示了如下的实验:找两根粗细均匀,但长短不同(差别应大些)的饮料吸管,将牙签放入吸管中,用嘴对准管口吹气,牙签将从吸管另一端飞出。学生凭经验往往会猜测在短吸管中的牙签飞得较远。事实上,在相同条件下,吸管越长则牙签飞得越远。这引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实验事实的冲突,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了迫切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鼓励大胆猜想,培养创新精神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有所发展。这些变化表明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学习研究能力。他们越来越不喜欢人云亦云,喜欢自己独立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提出新观点的起点。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要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培养和发挥。如在“探究影响单摆周期因素”的实验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猜想单摆的周期可能跟振幅、摆球质量、摆长等因素有关,并让学生对每一个猜测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选用合理的实验器材进行验证。单摆的周期公式是单摆模型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探索公式的推导过程,最终得出单摆的周期公式。
三、有强烈自我意识――把课堂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态度。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突出特色是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对认识和评价自我有了浓厚兴趣,希望能在生活中、课堂上拥有表现自我的机会。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时候,关注的不是如何精心设计教案,而是课堂的组织和学生知识的内化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表现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认识、主动地接受教育内容、主动地挖掘潜能,促进自身发展。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内部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并认为学生有自己制定学习方案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有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评价的权力。如在“位移和时间关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某一位移时间图像,让两位学生来模拟物体的运动,而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图像并非轨迹。这样做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有丰富情感――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中学生情感丰富但多变,极易因一些偶然刺激而影响情绪。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情绪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气氛,甚至影响教学的进程。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调控。教师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讲一些笑话或讲风趣的故事或说一些歇后语,从而使学生心情愉悦舒畅,注意力集中,又保证了课堂气氛活跃。如我在讲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时,用成语“同生共死”来描述;“机械波”的特点可用“介质中各个质点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逐流”来表达;“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可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类比。前苏联教学家斯准特洛夫说过:“教育家首先是个幽默高手。” 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融入幽默和风趣,不仅可以活跃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师的教学魅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有旺盛的活动力――巧设课外活动,培养实验素养和创新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高峰期,具有很强的活动欲望。单纯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满足学生那旺盛的活动欲望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必须密切联系社会,巧设课外活动。如我们可以开放实验室进行物理小制作比赛和课外小实验比赛;开展物理知识竞赛;开展近代物理知识讲座;学生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和生活实际,可以体验物理带给他们的乐趣,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可以让他们把书本上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如自行车尾灯的效果是光的反射原理;海上救援中各种打捞工具是浮力的作用;照相机是光折射原理的应用……学生明白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后,学习物理的热情就大大加强了。课外活动没有过多的约束因素,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有利于实验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物理教学;思维方式;物理现象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入门是关键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
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注重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颂,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六、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例:在初三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